黄山奇石的教后反思

2024-07-09

黄山奇石的教后反思(精选12篇)

黄山奇石的教后反思 第1篇

黄山奇石的教后反思

看到《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便有些犯愁,要知道,在老教材中,它是第六册语文中的一篇文章,如今成了新教材第三册中的课文。第六册和第三册,中间相差三个学期,学生的知识面、阅读理解力,肯定差很多。学生对黄山风景区也不太熟悉,回忆过去,让学生读读课文,找出课文写了哪些奇石,奇在哪里?学生并不感到困难,可这对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能行吗?我该怎么开展教学呢?

为了让学生对黄山风景区的美,有一个初步的感受,我在课的一开始,出示黄山四绝的图片,并进行介绍,学生的.兴趣被一下子激发起来了。然后自然地引入到课题,让学生对课题进行提问,学生提的问题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于是我就让学生边看媒体边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在识字教学上,采用了大集中的方法,对学生来说量一下子太大,如果结合学生回答的问题,采用小集中,先学其中的生字“桃、猴”,降低学习难度,这样效果会好些。还有在交流识字好方法。

黄山奇石的教后反思 第2篇

我上了《绝招》这节课。课后,教导主任和我们组的组长对这节课给以点评,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还说我的课在辛岩红老师引路课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

我上的这节课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比较准确,体现了“一个主体,六个特性”。

这主要得益于尤校长做的“有效课堂教学之教学目标的确定”的讲座,它让我真正认识到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所描述的是学生学习后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因此,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2、运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了解几个孩子比了哪些绝招,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说说自己最佩服谁的绝招,运用想象的方法想象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3、在读说中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并产生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二、严格按照略读课教学模式上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问题、学法迁移”、“自学合作、开放拓展”、“质疑总结、布置任务”四大环节清晰、紧凑,且每个环节的任务能在规定时间内很好地完成。

三、注重学法迁移。

在进行学法迁移时,不仅让学生说明“这些问题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而且说明选择这种方法的理由。这样,就避免了学生运用学法的盲目性。

四、学习评价贯穿始终,而且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结合。

一开课我就交代:“这节课我们还要从‘习惯、朗读、知识’三个方面来考查同学们参与学习的情况,你们有信心闯过这三关吗?”全班学生齐声呼:“有!”“老师相信你们个个都会表现得很棒!”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习惯”是从听课状态、发言情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四个方面来评价的,要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朗读”主要用于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先指名朗读课文,再由参与朗读的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打分,并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再在小组内接读课文,并按上述步骤进行评价打分。“知识“主要看学生对测试卷上的题回答的情况。

下课前,让每个小组分头统计这节课上每个同学的综合成绩,老师了解各分数段后进行总结性评价。

正是这种评价形式得到了主任和组长的赏识。但我觉得还不够完善,特别是“习惯”方面,怎样做到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将成为我今后工作中要努力研究的问题。

另外,学生在谈收获时,谈的层面还很窄,仅仅局限于从文章悟出的道理,,不能从兴趣、习惯等方面去谈,我在引导与总结上做得也不到位。

《丰碑》的教后反思 第3篇

《丰碑》的教后反思

上《丰碑》一课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七自然段,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学生一个一个地交流,都是我准备范围内的,我显得不慌不忙。这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起,我一看,是一个爱表现自己而且经常出现错误的孩子,便另外叫了几个学生来交流,见交流得差不多了,我开始让同学总结。可我发现,这只小手一直举着,丝毫没有放下的意思,我不忍挫伤他的积极性。于是便叫了他,“我觉得课文中‘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这一句,也体现了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因为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士,而自己穿着单薄的衣服,他想抽支烟来取暖,他不是神仙,他是人,他也冷啊!可是从他冻僵时那种坦然自若的`神态,足见他多么坚韧刚强,他把生命的希望留给战士,把死亡留给自己,面对死亡泰然处之,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啊!”孩子一口气说完,如释重负地坐下了,其他学生不住地点头,我既惊喜,又愧疚。

反思这个过程,我差一点儿扼杀了一个闪光的思想,没想到他在阅读课文时,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篇课文我教过多次,我们都只注重分析将军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而对夹着旱烟这一环节没有去深层挖掘,而这位“经常出错”的孩子却说得如此精彩,而且是在那只小手一直执着地举着之后,才有了表现的机会。是啊,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解读课文,用不同的语言诠释发现。我们应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个孩子的发现,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不要让未来的天才由于我们的粗鲁,失误而过早地夭折。

《长城》的教后反思 第4篇

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学生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事,课堂上的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出发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

从先教学一、二自然段,再教学三、四自然段这个路子来看,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就全文谈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在学生发言时,师生对话缺少配合。班级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训练重点是师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这方面的训练。而这节课欠缺的环节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而把指导有感情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相脱节。应该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

新课改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这节课在时间分配上有些拖沓,使得练习题无法在课堂三十五分钟内完成,只能留到课后作为作业。所以说,老师备课要对大纲、课标、教材有较深的理解和钻研,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状况也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层次,能说到什么水平,而应该回答到的是什么水平,老师只有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并规范凝练自己教学语言,更好的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速率。

《古诗》的教后反思 第5篇

古诗的意境主要通过朗诵来体现,文意通过朗诵自然会体现出来。所以这次的古诗教学,我引导学生知诗人、解诗题、释词语、释诗句、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等,通过朗读将这一系列程序串联起来。

有了一次按照程序学习古诗的经验之后,这次古诗学习知诗人、解诗题、释词语、释诗句这些步骤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完成,布置预习,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自学诗句,为课堂诗歌学习扫除障碍。

课堂上主要是诗朗诵。朗诵的形式多样,集体读、个别读、小组读、男女分读等等。学生朗诵之前,通过标出重音和停顿,使诗朗诵能够饱含感情,抑扬顿挫,另外还进行了示范朗诵。多数学生能够有感情,有节奏的进行诗歌的朗诵。

朗诵基本过关,我挑战了一下诗歌吟诵,但是在这一环节出现了不少问题。

首先诗歌吟诵要分清平仄。我们的学生对于这方面根本一无所知,若是另外花时间给他们讲平仄势必影响上课的进程,所以平仄不能分清。

再次,诗歌吟诵对于他们来说是新鲜事物,这种他们从未接触的,奇怪的读书方式让不少学生发笑,所以吟诵难以继续下去。

但是诗歌吟诵是学生掌握古诗的一条有趣的道路,怎样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接受这种诗歌学习的方法呢?

我想,这得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实施吧!低年段学生学业没有那么重,他们或许能够有时间来学习一些古文平仄的`知识,这对于他们诗词学习以及古文的学习都是十分有益的。

学习了那么多年的古汉语,很想能够学有所用,让学生们能够接触一些古汉语的精华的东西,慢慢来吧!

★ 用古诗编故事

★ 党课录像观后感

★ 上录像课作文

★ 古诗《游园不值》的教后反思

★ 主题教育宣讲团录像观后感

★ 人教第九册五年级古诗教学设计

★ 有趣的录像课周记

★ 演唱会录像与音像出版合同

★ 我用自创的快乐学习法教女儿

《草原》的教后反思 第6篇

在课件处下功夫,有耘有得。平我就喜欢收集和学习一些对教学有用的软件,一些简单的图片处理、视频制作早已不成问题。对于本节的课件制作我精心准备,精心细挑每一张图片让它们给我预设场面融合,更重要是给学生感官刺激让他们有所得。视频制作有些麻烦,几十秒钟的视频需花费很大精力,但为了教学效果我用心对待每一个小细节,如本课开头和结尾的两个视频都可用幻灯片制作但效果远不如视频的感觉,开头用学生自己照片制成视频音画结合、趣味转场等大大吸引和刺激学生让他们很快的放松并投入课堂,为我下一部教学提供了情绪铺垫。结尾处把各民族(因时间关心仅用一些较熟悉的少数民族)溶于一体。通过《爱我中华》和少数民族风情图片音画结合,延伸他们下一步收集其他各少数民族资料的兴趣和对其他少数民族的向往和探索。

引导学生读出草原景色之美处也挺满意,在我精心准备的课件图片熏引下,学生很快融进课文,在我的.引导下感知到草原景色美深入人心,不再仅仅是空旷的印象之美。寻找美句中,很多学生都已激情流露,发自内心的把自己对草原美的感受体现出来。

自己在这次教学中的状态投入较之以前大有改善,反思平时教学状态投入没有全力以赴,并有走教案的痕迹。今次这节课在引读草原美部分因为学生的配合和投入我竟不自觉沉醉于中,忘了我是在比赛,对自己而言那种感觉既自然又舒服。

教后自己心情忐忑,源于在处理升华感情“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没处理好,当时因记错时间自己给缩短五分钟,正思考怎样缩短内容,回想教案之时学生那边已完成上一目标,看着他们那等待的目光我突然慌了,本来设计用几个场景做成一个排比句在我激昂语调中感受不舍离别场景,很轻松就能搞定那句话,可迷茫间我已把熟记于心的高潮升华“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最佳时机错过了,深深感受到自己在心态调整还存在极大改正空间,同时也体现自己预设不周全,以及有些习惯于走教案的不良后果。

课文《凡卡》的教后反思 第7篇

课文《凡卡》的教后反思

这节课,我注重激活学生头脑里的词汇,让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

讲到具体描写凡卡学徒生活那一段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读了这段话,你眼前出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当一个学生谈到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成天只吃一点稀饭和面包的凡卡时,我顺势引导:你想到了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凡卡?“面黄肌瘦、面如土色、骨瘦如柴、皮包骨头、弱不禁风”学生一个个站起来说。还有让学生探究“即使爷爷收到了信,凡卡能否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问题时,一学生谈到:“爷爷不可能去接他,因为他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我又引导“你从哪里看出不好?”“他爷爷已经65岁,这么老了还要去当守夜人,像他这种年纪的老人是应该在家享福的,可他却------”“是啊!即使爷爷有这份心,也无这份力呀!”这时学生马上就说出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爱莫能助、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我惊讶了,学生竟能一下想出这么多词语!我感动开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又在运用中积累了词语。

《水》的教后反思2 第8篇

通过教学,完成了教学目标,整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特别是教学生字时“你说我猜”的游戏形式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学过程看,几个环节彼此衔接,识字和朗读的环节重点突出,教师的引领作用明显,师生互动自然有效。在教学中,教师还十分重视对学生说话的规范、态度、习惯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

在本课教学中,利用媒体辅助教学效果较好。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对诸如“白霜、冰山”一些自然景物还不甚了解,通过媒体的直观效果,将这些内容通过画面展示出来,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画面,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对词语加深了理解。

合作学习是主体性教学的一种形式,它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时间与空间,放手让他们先在小组中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自己识字的好方法,然后再以“你说我猜”的游戏形式组织全班交流。“猜”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它强化了识字环境,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也使他们相互增强了学生字的自信,识字过程成为学生间愉快的学习分享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认识圆》的教后反思 第9篇

《认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56―58页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认识圆”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我先从欣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的课件开始的,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感知圆。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生活中圆的应用十分的广泛。然后,在观察比较中认识圆。(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圆和以往学的平面图形的区别,从而引出圆。(2)出示学习目标后,按照学习目标在课堂上分成了三大块的学习,一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圆心、半径、直径,重点也介绍了圆内、圆外、圆上,加深学生对定义理解的准确性。二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观察发现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一部分在我的课堂上孩子们表现的很棒,他们会分别从半径的定义、从圆有无数条对称轴、从对折的角度来证明在同圆(等圆)中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而且相等。三用圆规画圆,让学生先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试着画一画,发现问题让学生找出问题解决并总结画圆的方法,从而也发现半径定大小圆心定位置。课的最后我又把所学的知识引深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去解决去发现,原题的答案是因为这个原因。最后回到学习目标上逐一落实今年天的收获。

《开国大典》的教后反思 第10篇

《开国大典》的教后反思

周五,我执教了六年级品社《开国大典》的第一课时,带领学生回到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现场,引导学生感受了全国人民的激动自豪之情,并指导了学生如何尊敬国旗国歌国徽,达成了较高的教学效果。

教学时,我由正在召开的十八大作为切入点,一下子就拉近了开国大典与学生的距离。然后,精心准备了视频资料、图片资料和音乐,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运用恰到好处的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之中,通过视觉、听觉去接受信息。让学生明确在旧社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新中国 的成立,仁人志士浴血奋战,不惧牺牲,才换来了这个崭新的中国。又让学生亲耳聆听了毛主席那庄严的宣告,那震耳的礼炮声,那盛大的场景,那沸腾的人群,那庞大的阅兵式阵容等等,学生产生了共鸣,一定会终生难忘。

对于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会议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学、交流、汇报,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我感觉这个环节的处理还应更精细些,比如:在自学之前,引导学生明确,作为一次会议,我们要了解哪些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完成自学的表格,最后交流汇报,会更加有条理,也会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认识了解一个历史事件。以后,这里应该再修改,使课堂更加有序、有效。

最后,我引导学生尊敬国旗国歌国徽,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对待升旗仪式,学生的发言由内心产生。最后,以鼓励他们下周一的良好表现结束教学,会让学生热血沸腾,在下次的升旗仪式上有良好的表现。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让我

认识到借助多媒体教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对学生产生一定强度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达到了行为和习惯的指导。

《梅花魂》的教后反思 第11篇

《梅花魂》教后反思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的把握能力。

这就告诉我们: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最基本的途径是朗读,《梅花魂》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如何引导学生了解梅花的“魂”,课文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我采取以读代讲,让学生多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感悟梅花的“不怕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精神,体会作者“身在异乡却眷恋祖国的情感”。

《梅花魂》的教后反思 第12篇

一、指导朗读不到位。

第二课时就应该是学生练习语感,感悟情感的重要阶段,所以第二课时的第一个环节一定要复习旧知,在复习的前提下,抓住重点,深读感悟,最后适当的进行拓展延伸,这样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版块就很清晰明了了。在这节课中,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梅花魂、民族魂及外祖父的爱国情,采用了引读的方法,将文中的重点情节贯穿于一体,使每一个孩子的爱国情感都得到激发,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实际操作中却没有指导到位,,没有让学生读出层次,虽然我也让学生反复读了,可读的层次感不强。

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够。

本课的教学中,在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引领下,每个目标都是学生按自学提示先学,再根据学习情况教师后教,但由于本人过于性急,在孩子们本来能想到、体会到的自己却越俎代庖,自己领到哪儿学生就理解到哪,教师急于完成自己的教学环节,而忽视了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悟、讨论的时间。另外整节课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没有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一问一答的现象太明显,缺乏方法上的指导。教师的“抢”的太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的方式、方法,对于学生能够理解的地方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讨论解决,而学生真正理解不了的地方,才需要教师的引导,而这样的引导只是点拨,绝非教师取而代之。

上一篇:小学品社学科活动计划下一篇:座位 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