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2024-08-22

赫山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精选6篇)

赫山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第1篇

赫山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赫山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5月11日)

今年以来,赫山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部署安排,积极探索,锐意创新,扎实推进我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现具体汇报如下:

一、整体工作的部署安排情况

(一)领导重视,工作起点高。我区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区里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第一副组长,区“四大家”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区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高规格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区委农村工作部合署办公,由区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明确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八字哨镇作为全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该镇观音阁村和岭湖村为试点村;同时整合主要职能部门的工作力量,组建了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办公室,下设7个工作指导组,在八字哨镇实地指导开展工作。八字哨镇也成立了规格很高的工作机构,明确了精干的工作人员。

(二)调研充分,工作方案实。一是实地走访调查。在市委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动员会召开后,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迅速组织相关部门深入湖区、山区、丘陵区等不同类型的4个乡镇、6个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广泛听取了镇村干部、农民群众对统筹

实施。在试点镇、村层面。试点镇党委、政府召开不同层次的会议10余次,在班子成员、镇村干部、党员组长、群众代表中进行了广泛动员,制作宣传墙体标语200多处,制作永久性宣传牌50余块,出动巡回宣传车10台次;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宣传的主导功能,在镇有线电视台滚动播放统筹城乡发展专题宣传片,全方位、立体式地在全镇范围内宣传了统筹城乡发展工作。

(四)整合资金,经费投入多。从温江、彭州经验来看,确权颁证、基层治理机制运行、土地综合整治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其中彭州市每年拨付每村公共服务等经费25万元。可见,资金保障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前提。今年,我区在保证区财政投入的前提下,明确由区财政局组织,强力整合5500万元涉农资金,重点投入到开展土地信托流转的4个乡镇。目前,区财政局已经针对全区各科局项目申报情况,在与试点镇进一步对接后,将5500万的资金任务分解到了各科局,计划于近期召开整合涉农资金协调落实会议。同时,解决好了区统筹办办公经费、办公设施、工作车辆等问题,并且先行向试点镇、村拨付了一定的启动工作经费,确保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前段工作实施推进情况

一是农村新型民主治理机制建设。为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将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作为重点,在全区所有行政村开展“四位一体”机制建设,构建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机构、村民议事会为常设议事决策机构、村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的新型村级民

订。目前四个乡镇已流转土地81200亩,其中信托流转14900亩,今年新增土地信托流转面积7820亩,储备土地5200亩。

四是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和土地整治工作。研究制定好了《赫山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颁证工作实施方案》。区国土分局组织两支队伍于4月23日入村,目前外业布控全面完成,宅基地地籍调查完成700余户。土地综合整治方面,正在实施的项目规模面积2132.81公顷,新增耕地230.55公顷,总投资6743.58万元;准备实施的项目规模面积591.45公顷,新增耕地206.6公顷,总投资3088.47万元。

五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日新月异。今年,八字哨镇将对全镇所有行政村全面推行“四有两无清洁村”创建活动。目前,全镇已开展清洁日活动3次,发放农户“入户宣传牌”8000余块,所有村公共区域都设立了永久性宣传栏,群众卫生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新增垃圾池120个,新挖垃圾凼420余个,垃圾中转站已正式投入运行,公共区域清扫清运网络得到完善。试点镇基础设施逐步加固,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日新月异。

三、下阶段具体工作安排

今年是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启动之年,做好今年的试点工作对实现五年工作目标任务至关重要。我区将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简单化,不搞齐步走,不做夹生饭,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房屋的测绘工作。试点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确权颁证工作力争在7月10日前完成。

四是科学规划集中居住区,打造新农村住房品牌。由区住建局牵头,制定《赫山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工作方案》,目前正在进行观音阁、岭湖两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5月30日前将出具具体方案,年内将在八字哨镇基本建成2个农民集中居住区。

五是继续推进土地信托流转,为实现农业规模化、科学化生产奠定基础。我区将按照草尾模式,严格规范操作流程,继续在四个试点镇大力推进土地信托流转。对暂不具备土地信托流转条件的乡镇,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结合实际,进一步推进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

六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构建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一是推行市场化运作,建立健全公共区域长效保洁机制;二是大力推行垃圾凼建设,指导农户对垃圾进行有效分类分流减量;三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卫生评比,提高农户卫生意识。

七是创新工作机制,做改革创新的排头兵。由赫山国土分局牵头,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创新,通过耕地占补平衡、挂钩置换的方式,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一定范围内异地高效集中集约利用。

赫山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第2篇

今年以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关键,积极实施农业五大主导产业提升、万亩杂果经济林建设、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三大工程”,推进项目向园区、土地向规模经营、农民向城镇和社区“三个集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农村消费、农民素质“五个提升”,深化政府公共财政体制、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农村行政管理体制“五项改革”,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一、以组织为保障,夯实责任。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会议召开后,我们将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迅速传达学习《意见》及会议精神,成立以县委书记黄启平任第一组长,县长任杰任组长,县委各常委任副组长的乾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和平兼任办公室主任。全县集中安排20天时间,由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牵头,成立九个调研组,结合各自职能深入实际,充分调研,提出我县具体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由办公室综合汇总各方面的意见,经相关会议讨论审定后,出台了《中共乾县县委乾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

二、以规划为引领,统筹安排。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由城建局牵头,国土、农业、果业、畜牧、林业、交通、电力、教育、卫生、扶贫、农发和中小企业局等部门配合,聘请市设计院有关专家,集中一月时间,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已于9月27日经召开讨论会完成了《乾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0-2030)》。《规划》统筹安排了县城、中心集镇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综合防灾减灾、环保环卫、生态保护等一体化建设,同时,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作了规划,形成了县城、集镇、农村新型社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框架体系,实现了城乡规划全域覆盖。规划预测近期(2015年)、中期(2020年)、远期(2030年)县域人口规模分别为: 61.3万人、63.7万人、68.0万人,城镇化水平分别为:35%、41%、52%。

三、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实施“三大工程”。一是粮食生产。我们积极落实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009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96.5万亩,总产43.43万吨。今年夏粮种植面积58万亩,总产24.07万吨,较上年增长3%,零

八、零九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全县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一直位居全市第一。二是果业。今年,我们重点整合750万元现代果业、1100万元农田水利渠系改造、3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1000万元杨凌生猪实训基地和200多万元农村沼气等五大项目,认真实施成龄园间伐改形示范;中幼园规范树型示范;新建园早中熟品种示范;渠井配套节水滴灌示范;生态养殖、沼液沼渣应用示范;病虫“灯、板、带”物理防治示范;保健果品富硒苹果示范;果园生草配套优质纸袋示范等八大示范工程,全力建设的209线20公里10万亩现代果业绿色长廊已初具规模。2009年全县果园面积46万亩,较上年增加3万亩,果品产量40万吨。今年预计果品总产将达到50万吨,平均亩产1100公斤,高出全省平均亩产200公斤。今年我县建立果业协会组织151个,建立大型果库9座,果品贮存能力达到2万吨,海圣果汁等企业的果品加工能力达到35万吨。进一步夯实了我县获得全国苹果20强县第10位的基础。三是畜牧业。通过实施畜牧富民工程,狠抓良种繁育和养殖小区建设,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推进了畜牧生产方式的转变。重点依托广升牧业和杨凌生猪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初步形成10万头生猪养殖、9万吨浓缩饲料、1.5万吨肉品加工基地。全县大家畜存栏7.8万头,生猪存栏30万头,羊存栏4.6万只,笼养鸡存栏48万只。全县共建生猪养殖场79个,奶牛养殖小区31个,上半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四是蔬菜生产。建成了大杨、灵源、阳洪万亩露地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和临平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灵源300亩的设施阳光蔬菜基地正在建设,近期即可投入生产。2009年全县蔬菜总面积2.8万亩,总产9.2万吨,今年上半年蔬菜总面积2.85万亩,总产5.8万吨,产值8000万元;预计全年总产值1.5亿元。五是烤烟生产。以落实面积,调整布局为重点,狠抓了集约化育苗、现代烟草农业试点、烟草标准化生产、烟叶基地设施建设等项工作。2009年烤烟面积5000亩,收购烤烟1.5万担,烟农总收入859万元。六是生态经济杂果林建设。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防护林、绿色家园建设、天然林保护等项目,促进了全县生态经济林的发展。2009年,全县己建成核桃、红枣、柿子等杂果经济林面积2.8万亩,其中挂果面积7000亩,建设绿色家园23个,绿化乡村主干道路180公里。今年上半年,新增经济杂果林1.2万亩。七是劳动力转移就业。坚持内抓培训、外建基地、扶持创业、做好维权、强化服务,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常年在外务工11.5万人次,就地转移3.5万人次,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到15万人次。

四、以设施建设为基础,推进“三个集中”。一是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按照“旧村改造、移民新村、城镇开发”三种模式,今年,共建设示范新村20个,硬化村内街道63公里,建设沼气池1830口,实施卫生改厕1750座,拆除门前厕所3169个,清理垃圾5358方,栽植绿化树木17万棵,绿化街道32公里,建设花坛1320个,安装路灯630盏,建成人饮工程11处,解决了2.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16个村配套建成了两委会阵地、村卫生室、农资超市,12个村建成文化健身广场,10个村的文化广场配套了健身器材,6个村完成了农家书屋建设。涌现出了以大墙乡赵里村为代表的旧村的大村改造典型,以阳峪镇阳峪村为代表的移民新村典型,漠西乡吴村是集移民搬迁、旧村改造、山地坡改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旱腰带区经济杂果林建设五位一体的示范村典型。二是小城镇建设。临平镇和阳洪镇是省上确定的重点镇、“关中百镇”示范镇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镇。按照重点镇建设规划,我们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实施了行政服务设施建设、街道改造、电力电信改造、绿化亮化等程建设,在临平镇形成了以209线和南北大街十字为中心 “三横五纵一环”的城镇街区新格局。在阳洪镇,形成了“五纵三横”的街区新格局。阳洪镇对派出所、国土所、电管站、信用社、水管站、学校、医院等派出单位和镇政府进行了改造建设,乡镇服务中心被《咸阳日报》报道为全市第一家开放式乡镇政府。全县共修建镇区道路14.8公里,通村道路122公里,埋设供水管道143公里,修筑排水管渠63公里,新增绿化面积4.6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37盏。三是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00万元,完成了靖庄路和朝阳北路油面铺设、绿化、给排水、天然气等工程。投资2200万元,完成长1290米,规划红线宽60米的新城大街东延道路工程。投资1800万元,完成了高速引线两侧各25米的绿化景观长廊和靖庄路的绿化工程。储备土地1250亩。四是农业基础设施。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和水利水保工程的实施,全县新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3处,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万亩,新修基本口粮田1.1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

五、以统筹民生为根本,促进“五个提升”。一是教育事业。为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2542名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87.8万元。积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建设工程,首批灾后重建项目总投资2491万元,规划总建筑面积22061平方米,所有工程现已全部竣工;二批灾后重建项目总投资11623万元,规划总建筑面积109155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即将全面竣工;全县享受“蛋奶工程”的学生人数为77433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的85%,各级政府承担的资金已全部划拨到位。二是卫生事业。2010年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到482033 人,(其中民政救助 590人,计生救助0—18周岁独生子女5759 人),参合率为93.1%。全年共筹集参合基金为7230.49万元。总投资7187万元,完成卫生项目建设共计27个,总建筑面积55975平方米。建成规范化村卫生室286个,占规划建设的112%。2009年人均21.5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省级已到位892万元,县财政落实500万元。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已经启动实施9项。

赫山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第3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 要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龙头, 以提升新型工业化为动力, 以加快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为突破口,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不断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 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化”同步推进清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规律, 也提出了新时期推进城市化和建设新农村同步发展的要求。但是目前,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面临一系列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一方面, 在公共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增大的趋势下, 政府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角色应该是怎样的。另一方面, 有限的资源以何种形式投入, 是集中利用, 还是“撒胡椒面”;是首先投入生产设施, 还是投入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及如何利用“空心村”的闲置资源。第三方面, 在“以城带乡, 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下, 支持农村和农业的主力应该是谁, 以何种形式支持更加具有持续性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实践中, 山西省左权县的发展模式为这些问题的解答提供了思路。

二、山区小县——山西省左权县的发展模式

左权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地区东南部, 地处太行山中段, 清漳河畔, 面积2028平方公里, 现有人口16万人, 所辖五个乡, 五个镇。在20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80%是山, 10%是沟, 10%是土地, 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 是典型的人均耕地少的地区, 也是多年来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进入21世纪, 为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 左权县探索出了一个独具特色并卓有成效的发展模式。

1.“1城+34村+庄园经济”规划开启了左权的发展模式

为推进县域城市化发展, 2001年左权县开始实施“1城34村”的人口迁移集聚模式, 2005年正式纳入“庄园经济”的实施, “1城+34村+庄园经济”的规划正式形成。以县城为中心, 34个中心村为重点, 将全县16万人, 进行合理规划;将原来的700余个村落的村民集中搬迁到县城和34个中心村, 旨在使全县的人口最终集中起来, 产生聚集效应。而对于迁出地, 为了有效利用其各种资源, 引导社会资本和人才进入搬迁后的村落, 则对有条件的迁出地进行庄园式开发;集中到中心村的农民可以到工矿企业上班, 也可以到新兴的庄园里打工, 变农民为农业产业工人。庄园经济的实质是产业模块, 有第一产业, 也有第二、第三产业, 有农业、林业、种植、养殖、工矿企业, 也有旅游度假产业;投资方式有企业家独资开发、整村对接开发等十多种;其目的是盘活闲置资源, 进行规模化开发。图1显示了“1城+34村+庄园经济”规划的动态运行机理。

图1中a的含义是:县城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流入庄园经济, 以及县城居民进入庄园经济进行消费;庄园经济的产品流入县城市场, 且在庄园经济中获得的收入将大部分在县城消费。b的含义是:34个集中村的农民为庄园经济提供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和辅助性产业, 如零售业、服务业;庄园经济的产业工人大多生活在34个集中村, 每天往返于两者间。c的含义是:县城二三产业和34个集中村的一二三产业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微观上体现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县城二三产业就业, 如进入工业部门、服务业部门, 或自己在县城创业等;县城二三产业在县城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 其相关生产要素为寻求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而进驻到集中村。d的含义是:庄园经济内部各产业类型间的互动, 包括要素流动、产业链延伸整合、竞争与合作。

2.“1城+34村+庄园经济”规划的运行机理分析

“1城+34村+庄园经济”规划在县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推动下, 在城乡间有效配置资源, 依靠县域龙头企业, 挖掘优势主导产业, 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同时, 积极推进小额信贷服务, 创造了众多的创业农户, 使整个县域经济处于一个良性的经济循环, 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1) 公共服务在城乡间有效配置。

公共服务在城乡间的有效配置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一个架构性基础。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交通建设在左权发展中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

①从左权县城市化道路的历史看, 教育资源的集中带动了人口的集中, 出现了“空壳村”, 在这样一个自发的人口流动进程中, “1城34村”规划应势而出台;规划的实施又进一步推动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 充分体现了政府的规划效应, 强化了左权县的城市化进程。

2006年, 县教育科技局提出:依托中心村建成高标准的34所中心小学, 根据县情, 拟保留20个左右的小学教学点。教育资源的整合以撤并学校、创办寄宿制学校和加大补助力度三者同步的方式进行。2009年县城学生人数占全县学生人数的79.18%,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初中入学率达97.4%, 高中 (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 入学率为95.1%;同时在15个集中村创办了农村寄宿制学校, 学生达700人, 整个县域义务教育实现了规模经济。[1]如果提出学生城市化率这个概念, 则79.18%的学生城市化率远远高于左权县城市化率 (31.88%) 。学生城市化意味着教育改变了人们的行动空间、行动时间、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以价值观念。

②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 左权县有选择地进行交通建设。实施“村村通”工程, 并未真正意义上完全覆盖, 而是有针对性地注重未来发展方向和收益, 即根据“1城34村”人口集聚规划, 以及由某村庄资源状况决定的发展潜力来进行选择, 优先建设那些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的公路。比如, 庄园经济所在地和集中村的道路建设。至2005年底全县公路建设总投资超过1亿元, 通达里程达到640公里, 行政村水泥路建设通达率达到100%。

(2) 依靠龙头企业, 挖掘主导优势产业, 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

主导优势产业代表着全县最先进的技术, 集中了全县最优秀的人才, 也起着最有力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是优势主导产业的直接承载体, 决定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左权县通过培育和打造龙头企业, 将区域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对促进劳动力转移和资金有效利用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2,3,4]

①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为大量的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城市地域空间上, 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 左权形成了煤炭、冶金、化工、电力、建材五大主导工业产业。至2009年末, 在五大产业的龙头企业 (1) 中务工的农民占全县农民总数的50.5%。在农村地域空间上, 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乡村煤矿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两个方面。

自规划实施以来, 为进一步提升煤炭产业的持续产能, 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增加矿产区农民和职工的收入, 全县围绕理清权属这一主线, 进行了对乡村煤矿的改革、煤炭资源整合。坚持同等条件下优先将煤矿转让、承包给原经营者、县内大型骨干企业和本村村民的原则, 完成乡村煤矿企业的成功改制, 至今有28户乡村煤矿企业集中于34个中心村, 使村集体和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村集体获得的租金由改制前的30万元增长为现在的110万元, 使乡村的公益事业有了充足的资金保证;农民的福利大幅度提高, 出现了养老金、子女上学奖励金等福利形式。同时, 阳煤集团、潞安集团和河北金牛集团进驻左权煤炭领域, 使煤炭资源得到重新整合, 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升级, 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新能源基地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依托庄园经济的发展, 形成了以核桃业为主的优势农业产业。尽管大多数庄园经济现在仍处于前期投资开发过程, 但核桃种植已经见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带动效应, 其带动力直接体现在为农民提供的岗位数和农民因此而增加的收入。在农民收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 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 大量农民进城置地买房, 大大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②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成为左权县三次产业发展的重要投资主体, 使资金在城乡间和产业间得到有效配置, 优化了城乡产业结构。由表1可以看出, 大量的资金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旅游业发展和公共产品的提供, 使左权县这样一个以资源型经济为特征的欠发达地区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在工农业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投资的过程中, 提高了工业企业和农业企业的关联度, 尤其表现在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上。同时, 为投资产业所在的农村输入源源不断的资金和发展空间, 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资料来源:左权县统计局、庄园办的相关资料整理而得。

综上所述, 优势产业的挖掘与形成、龙头企业主导作用的壮大, 从产业和企业两个层面推动和主导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方向与节奏。

(3) 小额信贷激活了农民的主观能动性, 培育了大量创业农户。

左权县自发的人口流动和强制的人口集聚过程中, 自己“搞点小买卖”成为众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选择, 而小额信贷成为他们自主创业最有保障的资金来源。

由中国扶贫基金会立项的左权县农户自立服务社 (2) 的小额贷款模式为:无须抵押, 但要由五户联保, 一项贷款经小组会议审议后报至信贷指导员, 审核后再上报至服务社审定通过, 一个月内就拿到贷款。农户借款后2个月起开始还款, 分10次还清;贷款金额依据还款的积极性逐笔增加。这样的贷款模式不仅增加了还款率, 也增加了贷款率, 使资金的市场利用率大大提高。

接受小额贷款的农村创业行业集中于小规模种植业和养殖专业户, 城市创业行业集中于小型批发商、小型生产加工企业、零售商店、运输经营户、餐馆、洗衣店、服装店、理发店、化妆品商行、五金店、食品店、医疗诊所等。在整个行业分布中, 种植业和养殖业占到31%的比重, 服务业占到33%的比重, 同时, 贷款覆盖人群以27~38岁年龄段的人群为最多, 且妇女占有较高的比重, 成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重要的能动主体。

尽管服务社和小额信贷的设立初衷是扶贫, 但其强有力的生命力已经显现出来。一是提升了广大农民在城乡互动中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尤其是使他们成为产业互动中的另一个能动主体。二是种养殖专业户的形成和壮大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合作和原料来源。三是提升了整个城乡产业互动的发展活力, 为进一步的城乡产业互动和城市化既提供了基础, 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发展空间。

3.取得的成效

左权县在县一级政府宏观规划和调控的推动下, 有效配置公共服务, 依靠龙头企业, 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 充分发挥小额信贷的作用, 促进了县城和农村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乡统筹发展, 使左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到2009年底, 全县已经整体搬迁行政村19个、自然村145个, 移民8400户, 2.9万人, 群众自发移民近万人, 县城人口由2000年的2万人增加到5.1万人, 县城和中心村人口近11万人;达到31.88%的城市化水平, 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均GDP为1749美元,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全县生态庄园经济发展到162处, 经营规模29.9万亩, 累计进入农村的投资达到1.26亿元, 分别用于发展经济林2.606万亩, 生态林4.5662万亩, 养殖禽畜8.67万头 (只) , 为普通农民提供就业岗位4860多个, 发放劳务报酬1260多万元。 (3)

三、启示

左权发展模式是实践的产物, 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尽管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但这种发展模式提供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几点思路。

1.政府的科学组织和引导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总钥匙

自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 市场配置着生产要素、社会资源, 也在调整着城乡格局。在市场的拉动下, 农民一批又一批地走出大山, 走向经济发展快、生活条件好、就业门路广的城市, 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阻挡的趋势。而“左权模式”有力地证明了政府这只“有形的手”, 可以有效组织、推动人口的有序转移和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金融危机的发生更是说明在变幻莫测的政治经济环境中获得生存与发展, 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只要政府认清社会经济的发展演变规律, 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 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政策, 必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和指向灯。

2.公共服务有效配置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一个架构性的基础

公共服务的有效配置是指在现阶段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条件下, 如何使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配置更有效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我国目前处在经济转轨阶段, 社会经济发展面临多样化的矛盾, 国家财力有限, 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必然存在先后顺序排列的梯次结构。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 公共服务供给的“谁优先”不仅仅是考虑财政支出的经济性和效率性, 而更多的是其有效性, 即一项公共服务对城乡产业互动的总体效益状况如何——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比如, 对于一个资源丰富而交通不便的欠发达农村来说, 修建一条通往县城的水泥公路与为提高人们福利而修建一个健身广场相比较, 前者更具有有效性, 可以达到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完美结合, 即短期内能促进城乡产业的流动,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速度, 进而成为农村居民福利水平快速、持续提高的长期动力。

3.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源泉

产业作为经济的核心, 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基础。城乡产业互动发展是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实现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的主要载体。立足区域特色, 挖掘优势主导产业, 加强城乡产业互动的基础, 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持续有效的形式。同时, 龙头企业作为一个产业发展优势和发展方向的代表, 是城乡产业互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互动主体, 也是在“以城带乡, 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下, 支持农村和农业的主力。整合县域资源, 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的社会多方参与的投融资机制, 积极培育大型的、带动力强的、有强大生命力的龙头企业, 将成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快速、健康、可持续迈进的重要法宝。

4.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 中小企业作用的增强、微观经济主体的增加和投资机会的增加使得中小企业、新生企业和农民个人对资金的需求增加。在现行的金融制度和金融产品范围内, 由于信息不对称, 银行和这些贷款主体之间往往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导致的结果是:银行的贷款放不出去或放出去收不回来;资金需求者得不到贷款。因而, 要从金融体制内部入手, 针对各类主体的需求特点, 创新金融产品和制度, 使银行和投资主体的信息趋于对称, 供需达成一致, 使城乡统筹发展的经济活动在金融体系的支持下高效率运行。

摘要:本文以山区小县——山西左权县“1城+34村+庄园经济”发展规划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规划实施的运行机理和发展情况, 思考城市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关联互动与辩证统一, 探索其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及启迪。

关键词:山区小县,城乡统筹,启示

参考文献

[1]孙光堂.左权之路——一个贫困县的变迁与发展[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7.

[2]任迎伟, 胡国平.城乡统筹中产业互动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08) .

[3]卢阳春.建立中国特色的城乡产业互动发展机制研究[J].经济论坛, 2009, (11) .

赫山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第4篇

立足区情的改革探索

广元市利州区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和嘉陵江上游,素称“川北门户”,交通便利,生态地位关键,旅游资源富集,同时又是革命老区和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4年,全区幅员1539平方公里,辖3乡7镇8个街道177个村56个社区,常住人口达5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7.6万人,占总人口的35.6%。自2007年广元市被确定为四川省统筹城乡梯级试点市之一以来,利州区的不懈探索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立足于区情实际追求又好又快发展的理性选择。

——探索统筹城乡改革具有现实必要性。从系统探索前的2006年来看,利州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工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全区工业化率为37.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工业产业集聚度偏低,大企业、好项目较少,辐射农业农村发展的作用有限。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7.8%,虽远高于全省34.3%的水平,但户籍城镇化率只有38.5%,难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全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2.43,虽然低于全省1:3.1的平均水平,但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550元和202元,是低发展水平下城乡居民差距较小的状态。四是扶贫攻坚任务较重。尽管全区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有贫困人口5.4万,贫困发生率为27.3%,而且贫困人口多分布在高海拔和地质灾害频发区。因此,无论是发挥工业和城市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利州区都需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大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和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探索统筹城乡改革具有现实可行性。作为不发达地区,利州区统筹城乡发展无疑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更为艰巨的任务,但理论研究也表明,即使是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贫困地区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不仅与促进经济发展并行不悖,而且还能避免加深城乡二元结构。就现实基础条件而言,利州区是广元市的主城区,即不发达地区中的发达地区,与全市资源同城,要素、产业集聚能力较强,财政收入水平较高,自我积累与发展能力明显高于全省绝大多数山区区县。此外, “十一五”时期以来,随着重大建设项目的陆续落地以及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等扶持政策的有效叠加,广元市的区位瓶颈正在不断突破,可以更好地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工业辐射力和扩大对外开放。利州区作为全市的优先发展区无疑能够更充分地享受各项政策。

探索改革面临“五大挑战”

——分散与集中的矛盾。利州区要素和产业在地域空间具有明显的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2005年农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高达180平方米,基本服务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提供成本极其高昂。山区地形条件决定了不可能像平原地区能够较大规模地集中要素和产业,只能在有条件的区域探索适度集中模式。利州区在统筹城乡发展中需要探索要素和产业适度集中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产业和城市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力。

——封闭与开放的矛盾。受自然地理因素及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严重等影响,利州区经济发展长期处于相对封闭、自身缓慢积累之中。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融合逐步加强,山区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加大区域、城乡之间开放力度的强烈现实需求,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性特征又使得这种需求的实现面临着诸多障碍。

——发展与保护的矛盾。科学发展观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即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利州区过去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破坏与粗放利用问题较为突出,再加上在四川省和全国占据重要的生态地位,这就必然要求全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型产业,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发展不足仍是利州区最大实际,加快发展仍是全区第一要务。利州区农村地区发展仍较为落后,还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农村留守老人等弱势群体。因此,利州区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务必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如果一些现实问题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会使全区城乡失衡和区域失衡趋于更加严重,导致只是部分群体而不是全体群众分享发展成果。由于发展空间相对狭小、资源较为有限,利州区平衡效率与公平这对矛盾的难度比其他区域更大。

——创新与风险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需要通过制度创新突破城乡二元体制和政策,而且越是欠发达地区对城乡一体的制度需求就越为迫切。但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往往与现行法律政策相悖或找不到依据,如果没有法律法规的及时保护和支持,已有的探索实践很难再推进甚至夭折。如何选择平稳有序的改革路径,有效防范潜在的冲突与风险,无疑是利州区统筹城乡发展中面临的又一大严峻挑战。

破解挑战的“五大路径”

nlc202309040925

——以“三园一区”破解要素和产业空间配置分散的难题。为克服要素和产业空间布局小而散的弊端,利州区探索建设“三园一区”,即新型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文化旅游园区和城乡新型社区。坚持“一园一主业”,规划建设以高效能源、新型材料、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电子机械为支柱产业的五大工业园区,促进工业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带动当地特色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着力发展城郊型都市农业,集中布局蔬菜、生猪、核桃、休闲观光农业和油橄榄五大特色农业园区,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吸引农民经纪人、城市工商个体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突出旅游资源优势、女皇与民俗等文化特色,打造天曌山、龙潭、万源和川北民俗4个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城乡社区建设,坚持“产城一体”在工业园区附近建成城镇社区61个,坚持“产村一体”在城乡结合部、中心镇和部分集镇建立5个新型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下设便民服务中心,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使社区居民能够就近享受到城乡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2014年,利州区新型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度达9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1万人;注册家庭农场40家,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个体100余个,吸纳农民就业200余人;旅游产业总收入达37.8亿元,旅游接待人数为945.4万人次。

利州区“三园一区”建设,探索了山区要素和产业适度集中模式,构建了城乡要素优化配置和城乡产业互动发展机制,奠定了要素和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的基本格局。“三园一区”解决了全区要素和产业空间配置分散的难题,在提升集聚经济效应的同时,也更好地发挥了产业、园区和社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经济融合互动发展。

——以多层次对外开放破解长期封闭发展的难题。利州区坚持“十步工作法”,开展“七权”确权颁证工作,并分别对农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颁证,保证承包权长久不变,经营权不断活化。利州区搭建了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流转服务平台,通过规范相关合同与管理程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加速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截至2014年底,全区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共完成24个村、148个组和6623户,覆盖农业人口24483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流转农村土地1万亩和1209亩。利州区紧紧围绕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加速形成“东扩西进南拓北延中提升”的城市空间布局,截至2014年底,三江新区、大荣新区分别实施项目204个和21个。

利州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刻性特征,为深度和可持续地打破封闭发展困境提供了关键性的制度支撑。由此,利州区以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破解了山区长期封闭发展的难题,促进了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增添了统筹城乡改革的生机与活力。

——以三大生态体系建设破解保护与发展并重的难题。利州区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思路,通过发展循环农业、加强对重点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监控、启动低碳旅游示范村建设等,培育壮大生态低碳特色产业,力争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产业化和农民增收。全区以低碳文化宣传为切入点,依托电视、网络、低碳志愿者队、现场会、科技赶场和村文艺演出等方式,将低碳发展理念和绿色消费模式逐步融入到机关、学校、社区、新村以及全域小康建设之中。利州区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和生态家园等建设,继续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

利州区的三大生态体系建设,突出了生态低碳特色,坚持了低碳发展路径,有效破解了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基本难题,这不仅增强了区域经济竞争力,而且也夯实了生态本底,使人居环境更加优越。

——以体制机制创新破解效率与公平兼顾的难题。在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中,利州区将所有居民统一登记为利州区居民,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眼点,即无论居住在城市、农村还是城镇常住人口均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并加强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为筹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所需巨额资金,利州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激励作用,重点采取财政项目资金打捆使用、以奖代补等方式,同时通过BOT、BT、投资者出资入股等融资创新模式,撬动大量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各类基础设施建设。

利州区积极探索个性化精准扶贫机制,按照“组内初评、村内公示、乡镇审核、区上备案”程序,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严格筛选建卡贫困户并建立退出机制,目前共识别出建卡贫困户6278户。创新性地开展“三千干部包万户,带领群众奔小康”活动,下派3109名机关干部与6278户建卡贫困户结对帮扶,实行村驻工作队、县、科级干部“一包三”,一般干部“一对一”的点对点帮扶方式。完善考核、投入、帮扶和能力提升等扶贫工作长效机制。区年度涉农资金的30%和不低于年度财政收入增长总资金的30%直接投向贫困村、贫困户。区财政每年预算600万元,按每户3000元标准补助2000户,三年惠及全部包带贫困户,有发展能力贫困户按3000元/户的标准定向发放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无发展能力贫困户实行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并由政府兜底保障。帮助贫困户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户户培训1个明白人,家家有2个以上长期稳定收益项目。

为改变高山区农户的生存生活条件,利州区实施政府组织集中搬迁和鼓励引导农户主动迁移两种方式,并创新宅基地利用方式,引导他们向河谷走廊平坝区、小集镇和中心村聚集。将就业安置放在首位,通过现场培训、远程教育、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当地种养业等方式,解决移民后的就业及生计问题。由政府补贴、村上实施,利用闲置院落,实行半市场化运作,2012年以来组建48个“幸福苑”,为农村留守老人送温暖。

nlc202309040925

——以渐进平稳的改革方式防范制度创新可能出现的风险。为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利州区渐进平稳地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合理确定改革领域的优先次序,先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或环节开始并纵深推进。在“七权”确权颁证试点后逐步全面推开,进而取得了“三个集中”“四大统筹”的实质性进展。利州区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坚持试点区域封闭运行的前提下,较好地运用了先试点再推广的改革推进手段,确保了改革探索在全域的均衡性发展。

利州区在探索统筹城乡改革过程中,采取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主导的渐进平稳式推进方式,抓住了统筹城乡改革试验的核心与关键,既因符合改革探索规律保证了预期成效,也防范了潜在的风险。

探索山区模式的内涵与经验

经过8年多的实践探索,利州区统筹城乡改革取得了初步但极为显著的成效,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2.52,低于全市1:2.85、全省1:2.77和全国1:2.92的平均水平,城乡要素配置不断优化,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生态环境面貌发生巨变,区域综合竞争力由2006年全省县级经济第68位跃升至第34位,目前处于全省山区县级经济评价排名第4位。

利州区的山区统筹城乡改革创新性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可供在四川省乃至全国山区广泛推广的“双轮驱动、双向突破、双重保障”的“利州模式”,具体内涵为:

——双轮驱动:全面激活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市场”双轮源动力。一方面,通过全方位、系统化的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村资源资产的资本化创造了巨大的制度动力;另一方面,通过突破性地构建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为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释放了强劲的市场动力。

——双向突破:坚持“产业空间集聚突破+公共服务全域覆盖突破”双向推进。一方面,以“三园一区”为载体和平台,实现了山区特色资源要素和优势产业空间上的适度集中集聚;另一方面,在优化城镇体系结构和村庄布局的基础上,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全域覆盖。

——双重保障:构建了确保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精准扶贫+社区治理”的双重保障。一方面,通过创新精准扶贫机制,确保贫困人口能够共享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城乡社区治理机制,确保城乡居民能够更公平地共享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成果。

“利州模式”的重要价值在于:其立足贫困山区实际的创新性实践,为四川乃至全国山区的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改革样本。具体而言,“利州模式”以下五个方面的重要经验,对广大不发达地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具有普适价值,值得大力推广借鉴。

——以基础设施完善和要素集聚平台构建为重点实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是山区统筹城乡的基础保障。利州区走出了一条以基础设施完善和要素集聚平台构建为重点实现优势特色产业提升的发展道路。一方面,针对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一短板,通过推动项目整合、吸引城市工商资本进入等加大投入力度, 给外来投资者带来农村产业发展向好的预期,实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全面提速。另一方面,为推进山区优势资源就地转化,构建产业园区这一载体和平台,实现新型工业的集聚发展、山区特色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撑性发展,探索了山区要素和产业适度集中的模式和路径。

——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精准扶贫机制建立为重点实现农民权益保护是山区统筹城乡的关键所在。利州区在改革成本较高和地方财力有限的双重困难下,通过 “全域登记、颁发铁证、打捆作业、部门联动”等制度创新,在降低改革成本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七权”确权颁证工作,从而为保障农民权益提供了具有长远性、长效性的坚实制度基础。此外,利州区还特别高度关注农民中的贫困人口,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构建了全社会广泛参与扶贫工作的新格局,使最容易被忽视的贫困人口有效分享了产业发展、统筹城乡改革的成果,切实保障了其发展权益。

——以新型社区建设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是山区统筹城乡的主攻方向。利州区在推进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因地制宜同步配套建设城乡新型社区,并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实现了山区农民的就地就近城镇化。

——以农业多功能开发和乡村文化传承为重点实现农村社区转型是山区统筹城乡的主要着力点。利州区在新型社区建设中并没有简单移植城市要素,而是以农村文化传承和乡村风貌保留为基础,融入农业多功能开发,保持了农村独有的吸引力,实现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

——以社会组织培育和社会管理方式完善为重点实现乡村治理模式创新是山区统筹城乡的重要支撑。统筹城乡发展亟待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利州区适应单个行政村地域被突破、城乡人口混居的变化,通过各类支部联建形成联合党委,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提升自治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能力,并培育和引进社会服务组织,满足了社区居民多元化需求。这不仅适应了城乡人口融合发展趋势,更为山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力争六方面突破性进展

——继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农村宅基地流转、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流转土地抵押担保融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宅基地的有偿退出机制等前沿性改革纳入改革重点,力争率先实现突破。

——提升改革的区域覆盖面。全区应在现有探索的基础上,坚持成熟一个推广一个,尽快扩大试点范围并最终全面推开,进一步保证全区改革探索的均衡性发展。

——注重利益保护的均衡性。改变以往简单为保护农民而保护农民的倾向,应以城乡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为基本取向,构建多元利益主体之间更加均衡的保护机制,同步实现农民利益保护和改革效率提升。

——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在精准扶贫方面,要通过健全相应机制进一步保障 “三千干部包万户”的针对性和可持续性。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要着重防止过度行政主导可能造成农民权利遭受剥夺、土地非农化失控、农民内部阶层分化加剧等多种风险。

——构建系统性的市场主体参与机制。着力减少不合理的“行政干预”,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明确农民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引导更多市场主体主动参与改革,提高改革效率和化解改革矛盾。

——强化对其他试点市的经验借鉴。利州区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挂职锻炼、实地调研、参与培训等方式,加强对平原和丘陵试点县市统筹城乡改革的经验借鉴。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汇报 第5篇

中共麟游县委 麟游县人民政府(2010年8月 30日)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政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实施“六大突破”推进“五县”建设的思路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总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推进“三化”进程为抓手,坚持城乡统筹,突出特色,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促进县域经济全面提速和农民收入持续增收。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39亿元,同比增长12 %;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885万元,同比增长39.5 %;农民期内现金收入达到1087元,同比增长20.5%。

一、着眼全局,高起点谋划统筹城乡发展工作 一是安排部署。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常务会和县委委常委会先后4次研究讨论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6月12日,组织召开了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在着眼于推动县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抽调人力组成四个调研课题组,深入全县10个乡镇,对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设

施建设、民生工程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研,几上几下,反复讨论修改,制定出台了《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和实施方案,形成了更加明晰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二是组建机构。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挂帅,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33个县级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麟游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委员会,并下设办公室为常设机构。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工部,给县委农工部(县统筹办)调剂增加了3名行政编制,设专职副主任1名,一般工作人员2名,并从今年起,县财政每年给县统筹办预算安排统筹城乡发展专项工作经费5万元,安排统筹城乡发展以奖代补资金50万元,做到了人员、经费、职责、任务四落实。三是加强宣传。我们充分利用麟游宣传和各种媒体,开展专题讲座和广泛宣传动员工作,深化全县干部群众对统筹城乡发展的认识,提高了工作水平,为了更多的汲取经验,我们还组织农口和乡镇主要负责同志,赴外地学习取经,通过实地考察学习,既学到了外地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又充分看到了我们的不足,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为我们抓好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增添了动力和活力。四是试点示范。坚持把试点示范作为推进全县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根据各乡镇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确定九成宫、招贤两个镇作为全县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乡镇。各乡镇也立足自身实际,分别确定了2-3个村进行试点,试点工作由包乡镇县级领导联点包抓。

九成宫镇凭借地处县城所在地的优势,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依据县城总体规划,突出抓好以九成宫为中心,以良舍、澄铭窑为副中心的小城镇集群建设,进一步拓展城镇区域布局空间,实现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同时,把蔬菜产业作为强镇富民的重要支撑。上半年,全镇新建大中蔬菜棚113座,种植大路菜3600亩,仅蔡家河村的蔬菜基地近期就销售菜花等大路菜35万公斤,实现收入140万元,依托资源优势,鼓励支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雅各布尔羊肉加工厂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招贤镇抢抓“关中百镇”建设机遇,加快实施镇区街道排污管网、供电、通讯、供水以及道路硬化等工程,并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户一个致富项目的思路和产业向园区集中的要求,加快发展畜牧、干杂果、劳务等产业。上半年,全镇新组建产业协会10个,新建核桃园5460亩,种植烤烟3500亩,新发展10头以上养牛大户24户,实现畜牧产值1740万元,转移农村劳动力3310人,实现劳务收入682.73万元,推动了试点工作的有序实施。

二、突出重点,全力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一)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水平不断提升。以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为抓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烟、果、菜等农业主导产业,县财政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深入实施“畜牧产业提升、烤烟生产增效、核桃产业推进、绿色蔬菜示范、劳务经济引领”五

大工程,上半年,全县新发展“闫怀杰万元户营”模式户81户,累计达到1508户,上半年,新发展双千只养羊村13个,5000只养羊村4个,全县布尔羊饲养量达到17万只,羊只存栏10.18万只;新发展10头以上养牛户34户,累计10头以上养牛户达到233户,发展百头肉牛育肥场2个,50头以上养牛户9户,全县秦川牛饲养量达到7.8万头,秦川牛存栏5.92万头;新发展百头以上养猪大户4户,生猪饲养量达到2.4万头,实现畜牧业产值1.41亿元。烤烟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比上年增加1600多亩。挤身全省12个核桃经济林示范县建设,今春一季新建优质核桃园4.3万亩,全县干杂果建园面积累计达到14.4万亩。新建中小蔬菜拱棚100座,改建蔬菜大棚29座,全县共种植各类蔬菜2.85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55万亩。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全县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800多人,转移总量达到22450人(次),占任务1.73万人的129%,其中劳务输出14581人,就近转移869人,实现劳务总收入804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359万元,从而有效的促进了农民增收水平的不断提出升。

(二)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始终把项目建设摆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臵,集中精力,加大力度,强力推进。上半年,实施的5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7.05亿元,占投资计划的59.8%。列入全市“率先发展八大工程”计划的29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

17.51亿元,占年度计划任务的54.5%,已有四万亩核桃建园、基本农田整理等5个项目完成建设任务。郭家河和崔木井田建设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0.1亿元和18.9亿元,占计划任务的66%和79%。围绕麟北煤田开发、农业主导产业、旅游资源开发等,主动出击,宣传推介,实现合同引资18.8亿元,到位资金5.78亿元,分别占全年计划的117.5%和72.25%。

(三)城镇建设加力提速,人居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抓住省上支持关中百镇和重点镇建设的有利时机,依托麟北煤田开发,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建设以县城为中心,以招贤、崔木为两翼的“一城两翼”城镇带。加快实施县城“东扩、南移、西延”战略,投资5.25亿元的县城官坪新区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全面展开,入区的九成宫中学、中医医院、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网改造等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各项工作有力有序进行。启动实施了县城区及周边绿化、美化、亮化、硬化等十大工程,对慈善寺、碑亭、音乐喷泉广场、青莲山公园、西海苑等景点、公共场所及县城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和6条主街道等一批市政工程进行绿化美化,对相关公共配套设施进行更新改造,西海苑及碑亭景区建设、城区河道治理和橡皮坝建设等工程全面加速,背街小巷治理成效明显,人居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

(四)以举办“两会一赛”为契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突破发展。按照“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政府引导、社会

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思路,突出欧体书法、礼佛观光、休闲避暑、自然风光四大特色,大力实施生态扮靓、文化挖掘和景区开发三大工程,整合县境内景点、文化、特产、住宿、娱乐等旅游资源,精心打造隋唐文化、生态避暑旅游热点县。成功举办了九成宫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研讨会、全国第二届丁芒诗词艺术研讨会暨九成宫全国书法大赛。与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研究院等知名单位合作,组织开展了“走进九成宫、拜谒醴泉铭”等系列活动,全国及省市30多家新闻媒体对我县“两会一赛”活动全程进行报道,打响了文化旅游品牌,大大提高了我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高度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扎实做好关乎民生民利的各项工作。上半年,民生八大工程完成项目投资5384.73万元,占计划投资的52.3%。共建成廉租房4130平方米,城区天然气建设项目已完成管网铺设任务,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以及县政府机构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全县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为群众报销医药费447万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群众参保率达到92%,为8100多名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发放养老金249万元;启动实施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一举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障无缝隙全覆盖。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工作,“一控制两下降”目标顺利实

现,社会治安秩序良好。

三、夯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紧紧围绕各级各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强化督促检查,严格考核管理,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一是夯实工作责任。把统筹城乡发展目标任务及时细化分解到各乡镇、各部门,明确职责任务和工作标准,纳入了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对全县的考核办法进行修订和完善,强化督查考核,建立“三个一”的督查检查工作制度,每月由县委、县政府领导带队,有关部门参与,组成督查组,对各乡镇、各部门重点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予以表扬;对工作不到位、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的予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同时,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流动现场会,总结当前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任务和措施,不断总结经验,推广典型,鞭策后进。二是强化任务落实。建立领导联点、部门联村、干部联户、城乡结对帮扶工作制度,扎实推进项目到村、晋星创建、举措到户、争先进位、升级晋档等活动,组织全县100个包村工作组,深入乡镇村,指导乡村组三级及全县近25000户农村家庭分析发展现状,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奋斗目标,细化发展措施,落实帮扶责任,全县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抓工作落实的整体合力。

总之,我们在加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做了大量

工作,农民收入较上年同期有了大幅增加,县域实力得以加力提速。但工作中仍然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解决。一是我县立地条件差,小气候特征明显,暴雨、冰雹、严寒、大风等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威胁农业安全。加之,在特色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少、规模小、龙头带动作用不强,制约农业产业发展,影响农民增收。二是我县底子薄,财政收入低, 村级债务负担较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项目资金缺口较大,整体推进的难度仍然较大。

后几个月,我们将以这次汇报会精神为动力,学习借鉴兄弟县区的好经验,好方法,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全力做好保增长、调结构、抓项目、强城镇、兴旅游、惠民生、保稳定、促改革八项重点工作,确保全面乃至超额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一是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坚持“长抓林果中抓畜,当年见效抓烤烟,刀下见菜抓劳务”的思路,分类施策,举措到户,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回落、力度不减弱。二是在煤田开发和项目建设上下功夫。继续加强协调配合,全力服务煤田开发,确保郭家河和崔木两个井田开发早日达产达效。落实项目建设包抓责任,实行倒计时工作制,全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和“率先发展八大工程”,确保完成28.52亿元投资任务。三是在文化旅游产业上下功夫。把九成宫全国书法大赛、九成宫文化研究会系列活动常

统筹城乡发展情况汇报 第6篇

(2012年4月18日)

一、八滩镇规划编制情况: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超前规划、一步到位、分步实施”的要求,着力做好各项规划编制规划工作。2007年邀请上海复旦大学规划设计院完成了《八滩镇集镇总体规划》(即八滩镇第四轮规划修编,预测到2020年全镇总人口达到11.0万人,城镇人口7.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5%),并通过了市、县政府的审批;2009年邀请盐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八滩镇镇区建设详规》。工业区南起银八滩大道和通河街,北至规划工业区北环路,西至省道327,东至宏泰路,预测到2020年总用地面积411.67公顷;城市建设用地394.0公顷,居住人口1.91万人,就业岗位18000个);2010年委托盐城市市政设计院编制了《八滩镇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对原有的“一心六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调研和完善,并重新进行了合理的调整,确定了“一心十点”(即:以镇区为中心,全镇新建10个集中居住点)的农村集中居住规划。同时,对全镇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进行了详细规划,并于2010年6月23日通过市政府的审批;按照《八滩镇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的要求,选择了基础条件较好的新港村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区试点工作,2011年7月,邀请盐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编制了《八滩镇新港村建设规划》(预测未来新港村村庄人口在2030年末达到3000人;村域的建设用地为33.98公顷,其中村庄建设用地13.15公顷,人均建设用地43.83平方米)。并于7月获得县政府的批准。

二、一季度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情况:

今年以来,八滩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重点突破、板块推进、全面提升、创建特色”的总体工作思路,依据八滩现有的区位优势、人文优势、产业优势,突出“新城区开发、老城区改造、工业区打造”三大板块建设,全面加速“白酒名镇、纺织大镇、商贸重镇、农业强镇”建设步伐,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1-3月,全镇实现一般预算收入3680万元,占全年任务数的26.6%;规模企业销售收入10.21亿元,占全年任务数的24.5%;固定资产投资5.17亿元,占全年任务数的26%;其中规模企业投资4.2亿元,占全年任务数的26.8%。

项目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按照“签约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投产、投产项目快发展”的要求,着力服务好引进企业。目前,美逸家纺5000平方米的综合楼正在建设,4月底主体封顶,10月份投入使用;尚峰机械正在抓紧设备安装,力争4月底投入试生产;中科保健品确保5月底进入设备安装,6月份投入生产;鹏润塑料已经建成4幢12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预计5月份进入设备安装;福泰纺织品一期3幢9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已经封顶,力争5月份进入设备安装;防水材料、胶带生产2个签约的亿元项目,目前正在办理手续,预计4月底开工建设。

集镇整体形象不断提升。新法庭、幸福花园、锦宏雅苑、蝶湖湾、金八滩新城二期等一批城建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成功举办了镇首届城建服务业项目推介暨房产交易会,累计推介城建服务业项目地块25宗,成功签约20宗,售出商品房96套,签订购房协议386套,实现了“政府搭平台,企业

展形象,百姓得实惠”的活动宗旨。同时,切实抓好镇区内各类建房审批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严格按程序为建设工程办理选址、发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通过采取县镇联合执法的形式,加大对违章建筑查处力度,共拆除2起计1200平方米。

农业农村工作不断推进。加大农业保险力度,完成全镇7万多亩粮食综合补贴和水稻直补工作;加大设施栽培推广力度,在八滩村建成了千亩农业示范园,在S327粮西村境内建成了500亩冬暖式大棚;加大植树造林工作力度,完成造林1300亩,新建1个300亩的生态林果苗木基地、5公里的林果经济带;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截止3月份,已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760人,实现县内转移就业376人。

其它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加大信访稳定工作力度,深入排查各种矛盾,设立了镇长热线,成立了信访稳定四人工作小组,积极做好矛盾化解工作,两会期间未发生一例去京省上访事件;始终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重点检查了各类企业、烟花爆竹销售场所、网吧、商场等人群密集、安全隐患较大的行业和单位,对查出的各类安全隐患,逐项落实整改措施。稳步推进计划生育工作,认真做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对常年在家的已婚育龄妇女全部进行一次见面服务,见面率达98%,落实引流产128例,放环176例,征收社会抚养费22万;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成功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活动4场次,观众达3000人次,送电影到村达56场次,送戏下乡2场次,创作小品剧目2个,数字电影转换600户。

三、新港新社区建设情况:

新社区计划总投入2.2亿元,规划建设用地205亩,建筑

面积约115381㎡,总居住户数716户、3000人口。一期工程总投入约1亿元,占地面积127亩,建筑面积60000㎡,居住户数300户。其中:三层联排住宅组团29幢108户,多层住宅组团13幢192户。

上一篇:购物中心招商发布会策划草案下一篇:安徽乡镇公务员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