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教案与反思

2024-05-27

生活与哲学教案与反思(精选6篇)

生活与哲学教案与反思 第1篇

《生活与哲学》概念教学反思

邓江涛

案例背景与描述:

在《生活与哲学》模块的第二单元的复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基础知识掌握不过关,要求记忆的知识点没有记住,如物质的概念,意识的含义等;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不到位,如对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解,以为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起的就是促进作用;对规律的含义的理解,常把现象当作是规律;对规律的客观性也没有理解透;学生也感觉知识点之间感觉很乱,不知如何组织起来;原理以及对应的方法论就算背出来,一旦做题还是无从下手等。措施:

一、针对思路不清晰、散乱的情况,我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1、先是理清学生的思路。在哲学中基本上都是围绕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相对应的方法论展开的。所以我先把第二单元分成两个部分,也就是两组辩证关系。分别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这样学生就有个整体的印象。

2、要求学生掌握任何一组辩证关系都先从概念下手。因此每一组辩证关系就要掌握两个概念或含义。然后就把每个概念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连贯起来,形成一个线索、知识网络。

3、掌握了概念以及相关的知识后,最后就强调把二者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上掌握。如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为例,思路是:(1)对概念的掌握: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物质性)→含义(唯一特性、万事万物的共性)→运动(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含义、特征及对应的方法论)。(目的是让学生有个基本的思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意识→含义(起源、生理基础、内容、本质)→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2)二者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二、针对理解能力比较差,容易混淆或者理解错的情况主要是把一些易错易混淆点收集起来,以资料的形式印给学生,并对相关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把正误两个说法让学生对比,并落实学生做好笔记,特别是注意搭配的问题,如对改造世界起促进作用的是正确的意识而不是意识起促进作用。

三、针对基础知识不过关,主要还是让学生记关键词。读、写、默。要以书本和平时做的笔记为主。对于原理、方法论一定要准确表述,当学生的基础知识有所巩固的时候必须要通过默写检查的方式强化记忆。

四、采取有针对性的练习。以考点的形式出练习,以高考真题为主,特别注重学生的易错易混淆知识点,题目要新,背景材料要反映时事热点。

教学反思:

一、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知识结构与思路,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利用线索把框题之间、单元之间的知识有机串联起来,把书本变薄。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框架图,引导学生得到一个整体的宏观思路,就可以打开复习通道,使学生不会觉得知识是脱节的。

二、加强学生的记忆和动手能力。学生仍然多数是临急抱佛脚的心理,即使是文科生对政治的重视还是不够,多数都是在临考试前才会想到去背书,结果由于平时缺乏记忆,所以复习的效率会大打折扣。因此在以后的常规教学中要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除了完成练习册的练习,还要加强堂上的抽查,多提问要记忆的内容。此外,平常的主观题训练太少,以目前的高考方案为指导,要加强主观题的训练,在复习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吃力和被动。

生活与哲学教案与反思 第2篇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引入新课(约2分钟)

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类思维的问题。那么哲学到底研究什么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大家把书翻到10页。先给大家两分钟看看书,看书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一,本框讲了哪两个问题?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 找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思维上面打个括号写上“意识”,在存在上面打上括号,写上“物质”两个字。“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不能说思维和物质的关系,也不能说存在和意识的关系。

1、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 那么,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看看这幅图,这两个人是在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讨论呢? 学生答:围绕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谁先谁后的问题进行讨论。

思维和存在谁先谁后,也就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这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在书上画下来。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也可以说成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大家在“本原”两个字的上面打个括号,写上(第一性)三个字。关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一直有两种观点。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先看第一种观点。“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释:身体存在就有精神(灵魂),人死了,精神(灵魂)也就随之消灭。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它强调的是形对神的决定作用,也就是存在决定思维,存在没有了,思维也就随之消失了。

再来看第二种观点,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说:“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之外都没有任何存在,他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因此,“存在即被感知”。

照他的观点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我兜里有什么吗?我的兜里有一部手机,之前你们不知道,那么这部手机就不存在,不在我的兜里,而现在我把它拿出来了,你们看到了,这部手机就确实存在了。这种观点是一种什么主义思想?

认为先有思维,后有存在,思维决定存在就是唯心主义,而对于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谁决定谁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这是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第一个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是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在书上的11面上部分,打上记号。承认思维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这是可知论,认为人类的思维不可能彻底的认识世界,这种观点叫做不可知论。

先来看一个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

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于是庄子说:“鱼是多么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

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典型的不可知论。不可知论是没有道理的,你想一下,人类虽然不是动物,但是人类可不可以根据经验推断动物是不是快乐呢?像狗,它高兴地时候会上串下跳,会摇尾巴,会围着你转,对吧?像人呢?A同学你怎么判断B同学他今天心情好不好呢?

有人又说了,宇宙茫茫无边,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认识也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彻底的认识这个无限的世界。这样说对不对呢?大家来看一组图片。

1、嫦娥奔月 2、1970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3、神州一号升天,后面有了神

二、神

三、神

四、不过这四个飞船当中呢,只有模拟人,一直到神州几号才载有真正的宇航员呢? 5、2003年神舟五号,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6、神六:费俊龙聂海胜,聂海胜是咱们老乡,湖北枣阳人,参观过襄阳五中

7、神七:2008年,神七翟志刚成功完成中国第一次太空行走。结合上面的材料,思考人类到底能不能彻底正确的认识宇宙?

答: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人类是世代延续的,而且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总有一天人类能够彻底的认识这个世界。

总结:所以我们说,这个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说完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生 老师 学校 农民 医生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书上11页最下面,打上记号)这一点是从生活和实践来看的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比如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造世界,比如农民种小麦,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这一点是从哲学研究来看的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作出明确的回答。任何哲学都要从这两个问题开始研究。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这一点是从哲学发展来看的

这一框的内容我们就讲完了,简单小结一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谁决定谁,凡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二是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承认思维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这是可知论,认为人类的思维不可能彻底的认识世界,这种观点叫做不可知论。

互动环节:

现在我们看漫画,回答漫画反应的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可知论还是不可知论 庄生晓梦迷蝴蝶(不可知论)幡动、风动还是心动(唯心)水上游乐园(唯心)画鬼(既唯物又唯心)

只要闭上眼睛,世界就没什么悬崖

贝克莱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大家知道吗?“存在即被感知”,话句话说你没有感知到它,它就不存在了吗?就像这个悬崖,是不是你闭上眼,没感受到悬崖,悬崖就不存在了呢?

一切服从领导安排

凡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下面我们接着来讲第二框的内容。

第二框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提问,刚才我们讲过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几个方面啊?

第一个方面,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在书上的12面,打上记号。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谁后有谁啊?谁决定谁呢?

(一)唯物主义

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西方大约产生于公元前7—6世纪的古希腊,其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

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和范缜。

共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具体形态——天、地、气等等)①正确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②局限性

A 把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B 具有猜测性,没有科学依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代表人物和代表观点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① 正确性

它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本原是物质 ② 局限性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a.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b.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唯物的(“意见支配世界”)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解释: 机械性

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被归结为力学过程,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甚至动物和人都被看作是受力学支配的机器。用机械运动解释一切现象。形而上学性

静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认为“理性”、“意识”支配社会的发展唯心史观

(3)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又叫马克思主义哲学)

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能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 ‘理性’、‘意识’支配社会历史发展”的观念,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唯物辨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代表人物和代表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经济工作中坚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发展战略

互动环节:

看看下面这些言论,属于唯物主义阵营还是唯心主义阵营?(如果是唯物主义要回答它是唯物主义的哪一个派别)

①“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尚书·洪范》(朴素唯物主义)② “理生万物”,“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宋朝.朱熹(唯心)

③“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变的。”——法国.伽森狄(近代机械唯物主义)④“心外无物”,天地万物依赖人的灵明。——明朝.王守仁(唯心)⑤“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英国.贝克莱(唯心)

⑥“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列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我们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并简要评析。唯物

学生根据个人实际制定学习计划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制定教学计划…… 唯心

生活与哲学 第3篇

一、高考命题特点

1.考查主干, 强调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主干知识是高考突出考查的内容, 如意识的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真理的特点、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否定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价值及人生价值等知识, 几乎每年都考, 甚至对同一知识点重复考查。选择题选项涉及的理论表述, 很少有直接来自课本的原话, 大多是对课本理论的转换、整合和创新而来的再生性知识。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21题对安全意识重要性的考查, 正确选项是“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这些语句是对意识反作用 (意识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知识的转换。

2.设问明确, 切入点小, 要求原理的针对性更强

哲学试题大多采用“大热点、小切口”的方式呈现, 设问指向性更强。非选择题多用哲学原理分析社会现象, 多以微观角度切入。 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9题设问 (2) :要求运用认识论 (微观) 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 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再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9题设问 (2) :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 (细微观) 说明理由。

3.取材多样, 突出学科特点, 重视学生政治素养的考查

哲学试题取材广泛多样, 有体现国家意志的时事热点材料, 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涉及的热点有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的阐述、安全生产、日本修改教科书、记住乡愁等;有倡导创新精神、培养科学素养的材料, 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21题关于生命起源的试验、第23题关于盐碱荒地的成功改造等;有倡导人文精神、引领正能量的典故、俗语、名言、漫画等材料;有培养考生家乡情怀的地方特色材料等。

4.答案灵活, 突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通过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具有实践性与开放性。非选择题的答案更强调事理交融、具体分析, 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 评卷按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分层分项。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39题设问 (3) :结合学习冯洪钱的事迹, 班级举行“我的青春·我的梦”主题班会, 请你以“理想·奋斗·价值”为关键词拟定一份要点式发言提纲。再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39题设问 (3) :近年来, 日本政界有人企图否认日本侵华的历史, 请你加以批驳。

二、高考备考策略

1.准确区分易混易错知识, 提高解答选择题的正确率

针对常考点进行易混易错知识的归类, 可以有效防止和避免失误, 提高解答选择题的正确率。如关于“意识”的易混易错知识有: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内容是客观的, 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必须通过实践活动) ;所有正确的意识都是相同的 (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 ;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 ;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 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 意识依赖于物质, 因此认为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不正确) ;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客观实际是出发点) 。

2.分清知识板块, 明确非选择题的答题范围

哲学分四大板块: (1) 辩证唯物论, 简称唯物论 (第四、五课) , 内容包括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2)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简称认识论 (第六课) , 内容包括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真理的含义及其特点、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3) 唯物辩证法, 简称辩证法 (第七、八、九、十课) , 内容包括联系观 (尤其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和系统优化方法) 、发展观、矛盾观、辩证的否定观和创新意识。 (4) 历史唯物主义, 也叫作唯物历史观、历史唯物论 (第十一、十二课) 。内容包括社会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人生价值观 (人的价值、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

3.牢记模块目录和标题, 把握设问的针对性

高考哲学非选择题的设问常常以教材的目录或次目录的形式出现, 要求结合试题材料回答。如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 分析……问题;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 分析……问题。

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坚持共享发展, 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 分析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的正确性。

答案: (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历史的主体。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2) 树立群众观点, 坚持群众路线。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4.关注热点, 学以致用

在复习备考中, 必须高度关注一年来发生的重大时政热点, 关注社会生活, 关注新科技成果, 全面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因此, 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热点问题, 力求找到高考命题的最佳切入点。如对“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一热点的认识:

例:20 世纪70 年代, 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 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进入新世纪, 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 生育率低、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率不断上升、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增长等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完善人口发展战略,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2013年的“单独二孩”政策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至此, 实施了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告终结。

在中国当前形势下, 放开二孩生育有助于实现公平正义, 提高人民福祉, 是现阶段最大的民生政策。放开二孩生育不会改变基本人口形势, 但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和改善未来劳动力供给, 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角度切入: (1) 结合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 我国人口政策的适时调整与完善对人们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有什么方法论启示?

(3) 运用唯物史观知识, 说明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意义。

(4)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人口发展的关键时期, 请你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 (1) 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之中,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 我国的人口政策也必须不断调整与完善。 (2)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和有条件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政策总体上坚持的是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3) 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与完善说明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 我国根据经济社会的变化, 及时总结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 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

(3)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随着我国人口状况与经济社会各方面关系的变化, 我国的生育政策由原来的独生子女转变成现在的二孩放开, 有利于协调人口数量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 (2)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有利于改善未来劳动力供给, 改善人口结构,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3)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才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适时调整二孩生育政策, 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和解决未来的劳动力供给, 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树立群众观点, 坚持群众路线。放开二孩生育, 是对人的生育自主权的尊重, 有助于维护公平正义, 提高人民福祉。

(4) 延迟退休年龄, 完善老年收入保障体系, 大力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5.注重探究性学习理念

在复习备考中, 要结合热点材料, 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究或开放性设问。针对某问题提出方法论建议, 或设计广告词等, 如“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请你从唯物辩证法角度为我国如何利用机遇、迎接挑战提两条方法论建议。 (答案: (1) “一带一路”建设中, 我们既要抓住各种机遇, 增加量的积累, 又要不失时机地促进质变,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2) 要勇于接受“一带一路”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挑战, 寻找方法, 解决问题, 实现发展。) 再如结合某大学生的创业事迹, 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拟定两条标语。 (答案:自主创业, 改变未来;自主创业, 励志人生;点燃青春激情, 放飞创业梦想;创新改变生活, 创业成就你我)

例:材料一 “雨季一来, 城里看海”, 对于中国的城市居民来说, 这句调侃既熟悉又无奈。为防范城市内涝, 破解逢雨必涝的“看海困局”,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海绵城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海绵城市是形容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材料二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 城市不同, 特点和优势也不尽相同, 因此打造“海绵城市”不能生硬照搬他人的经验做法, 而应科学规划, 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措施, 才能真正发挥出海绵作用, 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1) 结合材料一, 运用《生活与哲学》中“探索世界”的有关知识, 简要分析建设海绵城市的依据。

(2) 结合材料二, 请从辩证法角度为建设海绵城市提出方法论建议。

答案: (1) (1) 物质决定意识,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雨季一来, 城里看海”的现实,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 (2)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建设海绵城市对于治理逢雨必涝、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3)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建设海绵城市通过完善透水、蓄水、排水功能, 让城市告别“逢雨看海”, 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 (1) 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要坚持系统优化方法。海绵城市建设要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2) 矛盾具有特殊性,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打造海绵城市要因地制宜, 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措施, 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知识串讲】

一、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 物质决定意识,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发挥正确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促进作用。

(2) 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1) 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做到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2) 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 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本质和规律,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坚持绿色发展, 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可持续发展, 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

运用辩证唯物论有关知识, 分析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义。

答案: (1) 物质决定意识,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 (2)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坚持绿色发展,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3)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坚持绿色发展,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

2.意识的能动性

(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而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 结合某地的具体做法, 说明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 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要制定正确的战略, 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要尊重客观规律, 利用对规律的认识, 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指导实践活动;要利用有利条件, 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 创造新的有利条件, 推动事物的发展。

例: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 说明倡导全民阅读的必要性。

答案: (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方式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2) 物质决定意识,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倡导全民阅读是从我国国民的阅读能力、阅读现状和文化发展的实际提出的。 (3) 规律是客观的,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倡导全民阅读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我国文化发展规律的体现。

二、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3) 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积极投身实践, 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真理与认识过程

(1) 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2)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怎样才能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1) 要掌握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只有掌握科学理论, 实践才可能成功。

(2) 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解决实际问题, 才能发挥指导作用。

(3) 要根据实际的变化发展来运用理论。实践是发展的, 理论只有接受实践检验, 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不断解决新问题, 才能正确发挥其指导作用。

例: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 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 没有强大的制造业, 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近年,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下, 主要发达国家更是纷纷制定了一系列制造业升级的国家战略和计划, 如德国提出了 “工业4.0”, 力图借此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国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 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 分析说明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原因。

答案: (1)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下, 我国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 (2)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证明了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3) 实践具有能动性。制造强国行动纲领是从我国和世界的现实及未来发展需要制定的。 (4)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的开展有促进作用。制定中国制造行动纲领对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具有重要作用。

三、辩证法

(一) 联系观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是客观的, 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 改变事物的状态, 建立新的联系;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联系是有条件的, 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 统帅着部分,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 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要重视部分的作用, 搞好局部, 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以实现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例:目前, 京津冀地区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特别是北京集聚过多的非首都功能, “大城市病”问题突出, 人口过度膨胀, 交通日益拥堵, 大气污染严重, 房价持续高涨, 社会管理难度大, 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同时, 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 地下水严重超采,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加之区域功能布局不够合理, 城镇体系结构失衡, 河北与京津两市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公共服务水平落差明显。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国家层面加强统筹,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推动京津冀三省市整体协同发展。

运用联系的观点, 分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哲学依据。

答案: (1) 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是有效解决“大城市病”问题, 应对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日益突出等挑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培育增长新动力和新的增长极, 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2)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搞好局部, 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加强顶层设计, 推进布局调整, 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

(二) 发展观

1.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我们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 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坚持适度原则。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 要抓住时机, 促成质变, 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三) 矛盾观

1.矛盾的观点

2.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它侧重于方法论要求。具体包括:

(1) 一分为二的方法 (全面分析问题、两分法) , 其哲学依据:任何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矛盾具有普遍性。

(2)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哲学依据: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具有特殊性。

(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方法, 其哲学依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4)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其哲学依据: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3.如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只有这样才能对矛盾作具体分析。 (2) 注意研究事物的特点、本质以及该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只有这样, 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分开来,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矛盾。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习近平主席指出, 经过发展, 中美利益深度交融, 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肩负责任更加重大。中美两国之间也存在一些分歧, 但两国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 双方合作始终是主流。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实现双方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是中国外交政策优先方向, 中美要正确判断彼此战略意图, 中方愿意同美方加深彼此战略走向、发展道路的了解。

结合材料, 运用矛盾分析法, 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答案: (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必须承认矛盾, 分析矛盾, 并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中美利益深度交融, 但中美两国之间也存在一些分歧。要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 推动中美关系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 (3) 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中美之间尽管存在着分歧, 但两国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 双方合作是主流。 (4) 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抓住重点。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实现双方不冲突、不对抗, 相互尊重, 合作共赢, 是中国外交政策优先方向。

(四) 辩证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

2.创新的社会作用: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坚持创新发展,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指出创新发展理念的辩证法依据。

答案: (1) 发展的普遍性和永恒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树立创新意识, 促进新事物成长。 (2)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其实质是“扬弃”, 这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3)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破旧立新。 (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四、历史唯物论

(一) 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群众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党和政府关注民生, 说明党和政府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自觉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例: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设立自由贸易区试点、深化推进改革开放的哲学依据。

答案: (1)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设立自由贸易区试点, 通过个别地区深化改革试点, 总结积累普遍经验, 以便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 (2)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通过试点, 推进改革开放,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

(二) 价值观与人生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 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导。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具有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就必须:坚持真理,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最高的价值追求。

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4.典型人物的事迹对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 (1) 自觉遵循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3)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正确对待客观条件, 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4)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 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新题速递】

1.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艺术是生活的镜子。”文艺作品要反映社会的现实, 展示历史的深邃, 蕴含文化的沉思。这说明

(1) 文艺作品是对客观存在的直接反映 (2) 文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3) 文艺作品创作的源头在于社会生活 (4) 文艺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

A. (1) (2) B. (2) (3)

C. (1) (3) D. (3) (4)

2.逆商 (AQ) 也叫挫折商, 指的是人在逆境中处理挫折、摆脱困境、超越困难的能力。谁都希望自己一生平安顺利, 但挫折、困难、逆境往往在所难免, 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培养逆商, 提高逆商。这说明

A.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C.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决定作用

3.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说明

(1) 人与自然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2)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人能够凌驾于自然之上 (3) 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 (4) 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 人与自然总是和谐相处的

A. (1) (2) B. (1) (3)

C. (3) (4) D. (2) (4)

4.“不受虚言, 不听浮术, 不采华名, 不兴伪事。”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东汉荀悦《申鉴·谷嫌》中的这句话说明为政之道贵在实干。下列选项符合这种精神的是

(1) 牡丹花好空入目, 枣花虽小结实成 (2)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3)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4) 落其实者思其树, 饮其流者怀其源

A. (1) (2) B. (2) (4)

C. (1) (3) D. (3) (4)

5.古代希伯来人发现, 健康的人身上有虱子, 有病发烧的人身上没虱子。于是, 他们高兴地得出结论:虱子能使人健康。而事实的真相却是, 人在发烧时, 身上的虱子觉得不舒服, 嫌热才逃离。古代希伯来人的错误在于

(1) 主观臆断, 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 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把物质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 (3) 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认为任意两种现象之间都存在因果联系 (4) 没有一个正确标准, 不能区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 (1) (2) B. (2) (3)

C. (1) (3) D. (3) (4)

6.美国宇航局 (NASA) 发布消息称, 在火星上首次发现了存在液态水的“强有力”证据, 证据显示火星在夏季几个月期间, 可能有水在地表上流动。科学家表示, 这一发现意味着火星探测研究又向前推进一大步, 无论是对寻找火星上的生命存在, 还是对未来的火星载人登陆计划, 都将产生影响。材料进一步佐证了

(1) 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2)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 认识具有上升性,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4) 正确的认识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促进作用

A. (1) (2) B. (2) (3)

C. (1) (3) D. (2) (4)

7.下面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1) 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树立安全第一观念 (2) 安全是一个系统, 要重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 (3) 实践具有能动性, 要把安全意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 (4)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将安全生产落到实处

A. (1) (2) B. (2) (3)

C. (1) (3) D. (3) (4)

8.塑料是重要的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 应用非常广泛, 但是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如果我们能详细了解塑料的组成及分类, 不仅能帮助我们科学地使用塑料制品, 也有利于塑料分类回收, 并有效控制和减少“白色污染”。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1)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 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 (3)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A. (1) (2) B. (2) (3)

C. (1) (3) D. (2) (4)

9.传统水稻种植方式是全生育期水稻的根系都泡在水里。中国农科院自主研发的水稻“麦畦式”湿种栽培技术, 改变了以往 “大水漫灌”的传统水稻栽培方式, 实现了像种麦子一样种水稻, 省工、节水、环保, 还不影响产量。每亩可节省灌溉用水30%, 节本增效150 元。“麦畦式”技术的应用说明

(1)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4) 人们要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

A. (1) (2) B. (1) (3)

C. (2) (4) D. (1) (4)

10.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 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国家要求到2015年底每个省 (区、市) 都必须出台方案。这说明户籍制度改革

(1) 旨在通过变革生产方式, 推动社会性质改变 (2) 旨在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推动社会进步 (3) 本质上属于理论创新, 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先导 (4) 本质上属于实践活动, 是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A. (1) (2) B. (2) (3)

C. (1) (3) D. (2) (4)

1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 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 注重机会公平, 保障基本民生,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一要求的唯物史观依据是

(1)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2)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3) 坚持群众观点, 走群众路线 (4) 群众的意愿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A. (1) (2) B. (3) (4)

C. (1) (3) D. (2) (4)

12.一直以来, 吉尼斯世界纪录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任何特长的舞台, 激励平凡的人超越自我, 去做不平凡的事情。但是近年来, 国人似乎热衷于拼数量、拼规模, 最大的饺子、最大的炒饭等“世界之最”屡见不鲜, 这远远背离了吉尼斯纪录的本质和精神。这告诉我们

(1)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2)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必须坚持真理 (3)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4) 价值观不同,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一定不同

A. (1) (3) B. (2) (3)

C. (2) (4) D. (3) (4)

13.“十三五”时期, 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从国际上看, 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 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从国内看, “十三五”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 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新的发展变化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 破解发展难题, 厚植发展优势, 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30多年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 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也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1) 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角度, 说明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哲学依据。

(2) 结合材料, 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 分析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

14.北京时间2015年10 月5 日17 时30分,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历经数百次实验, 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 运用现代科技, 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 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目前,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青蒿素用去了屠呦呦大半生时间, 她却依然痴迷于此, 未曾停歇。她说:“荣誉多了, 责任更大, 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屠呦呦获奖后感言:“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 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1) 结合材料,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 分析屠呦呦成功的原因。

(2) 屠呦呦的成功对青年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有何启示?

(3) 请为中医中药走向世界提出两条建议。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艺术是生活的镜子”说明文艺作品源于生活, 是生活的缩影, 所以 (3) 当选。文艺作品展示历史的深邃、蕴含文化的沉思说明文艺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 而不是直接反映, 所以 (4) 当选, (1) 不当选。文艺作品的内容是客观的, 形式是主观的, (2) 说法错误。

2.C逆商是处理挫折、困难、逆境的能力, 体现意识对生理活动有能动的反作用, C正确。A、B不切题, D观点错误。

3.B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 人们可能认识和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利, 所以 (1) (3) 当选。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2) 不当选。人类如果按规律办事, 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违背规律, 就要受到规律的处罚。所以 (4) 说法片面。

4.C (1) 说的是要说实话, 做实事, 少搞花架子; (2) 强调的是意识的作用; (3) 强调的是要注重实践; (4) 说的是饮水思源。所以 (1) (3) 符合题意。

5.C古代希伯来人的发现是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产生的认识, 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所以 (1) (3) 当选。 (2) 不符合题意。材料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不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 不当选。

6.D材料中科学家的发现意味着火星探测研究又向前推进一大步, 体现了 (2) 。这一发现对未来的火星载人登陆计划将产生影响, 体现了 (4) 。 (1) (3) 本身正确但不反映材料。

7.D漫画的寓意是强调安全落实, 而不是安全意识, 故 (1) 不当选。每个人的作用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 (2) 观点不准确, 且不是漫画对我们的启示。漫画启示人们要把安全意识落实到行动上, 所以 (3) (4) 当选。

8.C塑料给人们带来的正反不同影响说明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个基本属性, (1) 当选。如果人们能够详细了解塑料的组成及分类就会有效控制“白色污染”, 所以 (3) 当选。联系具有客观性, 所以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2) 不当选。 (4) 与材料无关。

9.D “麦畦式”湿种栽培技术改变了以往“大水漫灌”的传统水稻栽培方式, 说明 (4) 当选。每亩可节省灌溉用水30%, 节本增效150 元, 说明该技术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 (1) 当选。 (2) (3) 本身正确但不直接反映材料。

10.D户籍制度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 目的是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所以 (2) 当选。户籍制度改革属于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实践活动, 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发展, 所以 (4) 当选, (3) 不当选。户籍制度改革不会改变社会性质, 所以 (1) 不当选。

11.C “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要求坚持群众观点, 走群众路线, (1) (3) 正确。社会意识具有双重性, (2) 错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 错误。

12.B国人的做法远离了吉尼斯纪录的本质和精神, 说明人们的行为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导, 所以 (2) (3) 当选。 (1) 与材料无关。 (4) 说法错误。

13. (1) (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做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 是根据我国经济形势做出的正确判断。 (2) 矛盾具有特殊性,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把握经济发展新的阶段性特点, 采取针对性措施。 (3)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 是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要求;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 (1)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发展大势、国内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的。 (2)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国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 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3)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五大发展理念关系我国发展全局,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改革发展, 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未来发展模式的突破和转型创新, 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有利于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4. (1) (1)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屠呦呦及其团队历经数百次实验, 并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有效结合, 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 (2) 科技进步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屠呦呦及其团队运用现代科技, 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 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3) 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屠呦呦及其团队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 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2) (1) 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 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2) 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屠呦呦及其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研制成功的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基本药品目录。 (3) 实现人生价值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顽强拼搏, 自强不息。屠呦呦及其团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生活与哲学专题 第4篇

知识梳理

1. 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什么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 什么是物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 什么是实践?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怎样?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起阻碍作用。

5. 认识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命题预测

对于哲学的一般知识,高考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哲学基本派别等一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关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识发展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等,都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可以结合有关时政热点问题,如神舟七号、地震灾害等进行复习。

例题精析

[例]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着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

A. 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 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 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解析]材料主要说明整个世界都是物质的。其余选项本身都是错误的,本题用排除法也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 D

模拟操练

1. 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是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以下说法中最可能是他说的是

A.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 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为气本

D.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2.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 为了进一步探测太空奥秘,2008年9月25日21时,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是在“神舟六号”取得的一批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一次问天。这表明

A.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科学理论是实践成功的根本原因

D. 科学实验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起决定作用

4. 抗灾救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个思想的哲学依据是:人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②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③采取适当的行动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④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和相关的条件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

5. 在今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不仅激励人们在体能上刻苦训练以追求超越,更激励人们通过体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这种超越。体育科技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能力认识的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这表明

A. 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

B. 认识具有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并成为实践发展的动力

C. 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永无止境

D. 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6.下列诗句中,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C. 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衰皆自然

D.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千河

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名句。此句主要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C. 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答案点拨

1. A(解答该题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信息:王夫之是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BC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D的观点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2. D3. B(其它选项本身错误。解答该题主要是要解读材料中“在 ‘神舟六号 ……基础上”等信息)4. B(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改变自然规律等说法都是错误的)5. A(奥运理念、体育科技等属于认识范畴,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属于实践)6. C(都是说物质运动的规律性)7. B

二、唯物辩证法

知识梳理

1. 什么是联系?如何正确认识联系?

(1)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3)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怎样?

(1)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3. 发展的观点及其方法论要求怎样?

(1)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2)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5.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6.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方法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7.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8.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命题预测

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特别是整体部分的关系,创新意识等,历来是高考的重点。当前,可能会结合金融危机、解决三农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时政热点进行考查。

例题精析

[例1]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结果 ②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 ③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

[解析]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本身不准确。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联系,也可以建立新的联系。因此认为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也是错误的。

[答案]D

[例2]在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某小区居民全员参与共建文明小区。居民举止与社区文明的关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 部分依赖整体

B. 部分影响整体

C. 部分与整体相互转化

D. 部分与整体同等重要,不可分割

[解析]D本身错误,整体居于统帅地位。C与题干无关。居民举止是部分,社区文明是整体。

[答案]B

模拟操练

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中国政府这样做不大妥,是自私、不负责的表现,有损国家形象

B. 中国政府这样做符合国家利益

C. 中国政府这样做体现了抓住主要矛盾

D. 中国政府这样做体现了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2. 历届奥运会吉祥物在设计时都遵循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理念,将最耀眼的本土文化呈现给世人。这一设计理念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 部分影响整体,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

B. 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C.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特殊性表现出来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相互转化

3. 2008年12月8日至10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年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这表明

A.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B.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D. 任何事物都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4. 下列成语与“饮鸩止渴”体现的哲理最接近的是

A. 围魏救赵B. 舍车保帅

C. 擒贼擒王D. 杀鸡取卵

5.一头小象被绳子拴住,它拼命挣扎也无法挣脱,几经反复,终于放弃。若干年后,它长成一头强壮的大象,足以挣脱绳索,但也不再挣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A. 经验是靠不住的,依赖经验必然失败

B. 真理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C. 要反对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D. 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6. 一只从外地来到新加坡的蚂蚁习惯地忙碌着寻找食物,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直到储存的食物都变质霉烂了,别人才告诉它新加坡并没有冬天。这启示我们

A. 凡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重视量的积累

B. 要严格区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 想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D. 做事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答案点拨

1. C(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强调的是做事情,属于抓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强调的是看问题) 2. C(这里强调的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 A(B本身错误,只有复杂事物才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CD与题干无关,材料说的是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4. D 5. C6. D

三、唯物辩证的历史观

知识梳理

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怎样?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1)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3)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4. 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 我们应该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命题预测

关于人生价值的实现、评价,理想与现实的问题,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都是高考的重点。当前,可能结合神舟七号、抗震救灾、奥运健儿等时政热点材料,进行考查。

例题精析

[例]十七大报告提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切实把它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价值观影响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向 ②认识必然推动实践的发展 ③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④科学理论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②④本身错误,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科学理论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说法也是错误的,科学理论本身也是意识。解答该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答案]B

模拟操练

1. 为世界奉献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把庄严承诺和爱国热情化为奉献奥运、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材料中“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表明

A. 庄严承诺是爱国主义的重要标志

B. 投身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D. 奉献社会的目的是为了彰显自我价值

2.“每一个人都不是永远幸运的人,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而奋斗使生命更有价值。”这就是说

A.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B.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是永远幸运的人

D.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

3. 一位哲学家说,生存是一种伟大的使命,每一个人都不是“法定幸运的人”。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而奋斗使生命更具有价值。一个幸福的人应该是经过奋斗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这就是说

A. 经过奋斗,每一个人都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

B.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

D.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有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

4. 反腐败斗争必须注重提高干部和党员队伍的责任。人的素质高,能廉洁自律,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人的素质低,即使法律制度完善,也会有人以身试法,铤而走险,这里讲的人的素质主要是指

A. 人的科学文化素质 B.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C. 人的心理素质 D. 人的身体素质

5. 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时,人们常说:“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这句话强调的是

①金奖、银奖,并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②获得夸奖和口碑,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④价值选择,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

答案点拨

1. B(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指的是实际行动,不是意识) 2. D 3. D(解答该题关键是审题,每一个人都不是“法定幸运的人” ,因此我们应该经过奋斗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说明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有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4. B5. D(①②选项本身错误,金奖、银奖,也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但不是全部。获得夸奖和口碑,也是从一个方面体现人生价值)

生活与哲学教案与反思 第5篇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课时

意识的本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从意识的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三个方面理解意识的本质,明确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2、知道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征、生物的反应形式与人的意识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分析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的作用,理解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4、知道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明确只有人脑才会产生意识。

5、理解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意识的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的分析,总结出意识的本质,培养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2、通过对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问题的学习,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类型意识的共同本质作具体分析,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4、能够从大量事实和材料中得出关于意识的本质的科学结论,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三性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迷信思想。

2、用科学发展的事实说明意识的本质,培养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3、树立“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的观念,培养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精神。[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是理解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要让学生理解人的意识和生物的反应形式,特别是某些动物所具有的思维萌芽有着本质的区别。另一个教学重点是理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不是人脑分泌的一种物质;意识是一种主观映像,又有它的客观内容;既不能把意识和客观事物直接等同,产物又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基础。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这里涉及许多生物学、心理学的知识。

教学难点之二是理解意识活动是如何实现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实现的。这里涉及到生物学和心理学中的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第一信号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政治辅导网 http:// 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等诸多概念。

[教学提纲]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的反映对象是客观存在。(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教法学法指导]

(一)教法

按照预习导读、释疑解惑、深化拓展的三步教学法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贯穿着举例说明、小组讨论、教学讲解等方法、做到读、讲、议、练相结合,重在启发式教学。

(二)学法

对照提纲预习教材,找出重点、难点、疑点,有目的地听课。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及时解决听讲中的疑问,结合所学生物学有关知识理解教材,联系实际积极思考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导读提纲;搜集有关物质反应特征、生物反应形式、动物思维萌芽、人脑的结构组织和机能等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向生物老师请教有关问题,做好材料上、知识上的准备;准好有关投影和课件。

[师生活动设计] 充分利用有关生物学的实例,师生互动,分析说明有关意识的产生、意识的活动、意识的内容和形式等问题。

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如动物有没有意识?电脑能不能代替人脑?鬼魂观念、宗教观念从何而来?意识为什么会有正确和错误之分?通过讨论交流,理解意识的本质,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新课,预习导读

师:人类产生后,世界上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一种现象:比如思维、思想、意见、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政治辅导网 http:// 计划、方针、政策等等,这就是意识现象。那么什么意识呢?人的意识有什么作用呢?这就是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要学习的内容。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意识的本质是什么。请大家先根据导读提纲预习教材。

(板书或投影)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意识的本质

(出示导读导纲)

1、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在人类出现之前,这个世界上有意识现象吗?

2、动物心理与人的意识有区别吗?说“意识是大脑的机能”对吗?

3、人脑会自动产生意识吗?鬼神观念、宗教意识从何而来?

4、错误的思想观念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吗?

5、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过程步骤二:释疑解惑,设疑探究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段材料。

(出示自然界铁生锈、岩石风化、滴水穿石、植物的枝叶向阳光充足的地方伸展、猎狗帮助猎人捕错、警犬搜寻毒品和罪犯、学生学习等图片或视频材料。)

师:(提出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回答)

生1:一切物质,无论是生命物质还是非生命物质,都具有反应的特征。生2:一切生命物质,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具有对外界刺激作出感应的特性。生3:一切动物都有感觉的能力,高等动物还会有心理活动,甚至是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

生4:只有人才有意识活动。

师:很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意识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板书)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师:(提出问题并讲解)物质世界的发展,是怎样产生意识的呢?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物质世界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的。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这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科学研究表明,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的特性,铁会生锈、滴水能够穿石,这种反应的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生命的出现,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重要成果。植物具有刺激感应性,如植物的根会伸向有水多肥的地层,枝叶会向阳光充足的地方伸展。动物的反映形式也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具有了趋向性、感觉、表象、情感、甚至思维的萌芽。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政治辅导网 http:// 大家能否根据所学的生物知识,举出一些植物、动物的反应形式?(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

生1:向日葵始终向着太阳,含羞草遇到触摸会收缩叶片。

生2:结构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只表现出趋向性,也就是趋向或避开某种特定的刺激物或环境。而许多单细胞动物却已经有了较复杂的行为,象变形虫,在碰到有害的刺激物时,它会利用“脚”的伸缩移动自己的胞体来逃避,在行进中遇到障碍还会绕开。但是一遇到食物,它就立即把它包围起来,一“口”吞下去。一次捕不到,还能继续追捕呢!

生3:海绵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它有感觉和运动合在一起的感觉运动器。到了水螅和海葵,虽然还是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但是已经出现了专门联系身体各个部分、传递信息的神经细胞。水螅会用触手卷住食物去接触它,它也无反应。还有一种大海葵,一接触到小海星时就会逃跑,它能先将身体缩短,然后再伸长,同时以一系列动作把体腔内的液体压挤到脚盘中央,猛地把自己的身体从附着的物体上弹出去,然后逃之夭夭。

生4:鸟类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比如用一根短线把一只金翅雀拴在树枝上,而用另一根一尺长的短线吊一只装食物的小纸桶挂在它脚下的树枝上。金翅雀想要飞下来吃纸桶里的食物,但脖子上上拴的短线限制了它,当试着飞几次都达不到小桶后,它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不再往下飞,而用嘴去叼那根拴纸桶的线。开始叼上一段便松口吃食,结果桶又掉了下去。经过反复尝试之后,金翅雀便把叼上来的线用爪踩住,然后再叼上一段,于是桶一段一段上升,终于叼住了纸桶的边缘,并用爪踩住。于是吃到了食物。

师:一些高等动物,这种反应形式不仅具有了感觉、表象、情感,甚至出现了思维的萌芽。有人在非洲森林里观察黑猩猩怎样捉白蚁吃的情况,黑猩猩把一根小棍插到白蚁洞里,等棍上粘满了白蚁就抽出来舔食,所用的小棍不超过30公分。如果棍子太长,或插在蚁穴里变弯了,它还会截去一段,如果棍子上有树叉和叶子它也会把它们掰掉,而且还会带着加工好的小棍到远处找蚁穴。

黑猩猩还会巧妙地利用树叶来吸水喝。当它够不到小树洞里的水时,就把树叶轻轻嚼成海绵状的东西,并用指头夹住放在洞里去吸水,然后拿出来放在嘴里吮干,如此反复多次。能够对物体进行加工,为达到某种目的准备动作,把现有的事物与将来的情境联系起来,没有一种原始的、具体的思维参加,是做不到的。

人类的意识,就是在动物心理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前所未有的质的飞跃。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因此说,人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板书)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师:人的意识是从动物心理发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动物心理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人的意识是和人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是什么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呢?

生:是劳动。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政治辅导网 http:// 师:对。意识就是在劳动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说,意识又是社会的产物。板书)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师:如何理解“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生:在劳动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生成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产生了。语言的产生又有力地促进了人脑的发展,推动人类意识不断进步。

(板书总结)

人脑形成刺激感应劳动人类意识 (物质基础)(生物学前提)动物心理社会交往语言产生物质反应-生物反应师:那么,作为意识的物质器官,为什么只有人脑能产生意识呢?动物也有大脑,一些高等动物有了思维的萌芽,为什么没有形成意识呢?这与人脑这个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板书)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出示投影)

现代科学证实,人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仅大脑皮层就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一个人的脑中的神经细胞所构成的神经网络,其复杂程度远超过北美洲的全部电报、电话通讯网络。人脑不仅在质上而且在量上,都与其他高等动物有区别。现代人脑的重量约1500克。大致相当于体重的1/50,黑猩猩的脑重不足400克,大致相当于体重的1/150;大猩猩脑重约540克,大致相当于体重的1/500。

师:请一个同学根据初中生理卫生知识简单一下人脑的构造和机能。

生:人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延脑、后脑(脑桥与小脑)、中脑、间脑(丘脑与下丘脑等)以及端脑(嗅脑、基底核、胼胝体与大脑皮层等)。延脑被喻为“生命中枢”,脑桥负责小脑与高级部位的“通讯联络”,小脑则专司运动平衡。这些部分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但与人类智能更直接攸关的,则是中脑水平以上的脑结构,特别是大脑皮层。

师: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而任何动物的大脑都不具备人脑这样的结构和机能。因此动物心理和人的意识是有本质区别的。

人类对于自己头脑的功能和结构之间关系的认识,是从无知和臆测开始的。我国古代就有“心之官则思”的论述,把心而不是把脑看作意识的器官。在西方也有类似情况。著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也认为心脏至高无上,而脑不过是个无关重要的“无血的器寂”。

但是,脑是心理和智能活动的实体器官这一正确认识,确实又是中外科学史上的主流。我国古代象形文字中留下“思”这样的文字,表明我们的祖先已经意识到思维与脑有关。“思”这个字在公元前7-5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它的上半部正是颅骨前囟字。到了元、明时代,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政治辅导网 http:// 医书中就明确提出了“神不在心而在脑”、“脑为元神之府”等正确见解,同样,在公元前五世纪,西方著名哲学家希波克拉底也曾提出思维的器官是脑而不是心的科学见解。

近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研究脑的重要性。诚如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的那样:“人类脑是大脑的最高形式,它创造了并且创造着自然科学,而大脑本身现在却成为这个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了。”尽管迄今人们对脑的了解还很不完全,但是科学家们正在贡献他们的智慧,去探索人脑的奥秘。

综上所述,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师:人脑是如何产生意识的呢?它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板书)(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从生物学上看,反射有哪几种?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射活动与动物的反射活动有什么区别?请大家回忆所学生物学知识,举例回答这个问题?

生1: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动物由遗传获得的本能,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狗吃食物要流口水,这是无条件反射,是天生的。每当给狗喂食的时候,先响一阵铃,这样结合多次之后,铃声就成了即将出现食物的信号。铃声和食物这两个不相干的事物,在狗的脑中形成一种暂时联系,这种现象叫“条件反射”。

师:这就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做的一个很有名的实验。不管是条件反射还是无条件反射,都是人与其它动物共同具有的。人与其他动物在反射问题上的差别并不在于此。

生2:在建立这种反射的时候必然经过一定的途径。经过眼、耳、鼻、舌、身这样的感觉器官将外界刺激传导到脑所引起的反射,被称为是第一信号系统,这是人与其它动物共同具有的。

借助于语言这一反射的信号所引起的反射活动,叫第二信号系统。“望梅止渴”说的是人在看到梅林、酸梅时分泌唾液,是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上的反映。而当人们听到别人讲到梅林,酸梅,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引起了反射,分泌了唾液,这是在第二信号系统上的反映。“说”梅止渴,“谈”虎色变,才是人与其它动物在反射问题上的本质区别。

师:很好。语言抽象地表达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因此人的这种反射的广度、浓度都达到了其它动物无法比拟的高度。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是具体形象的反射。而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则是抽象概括的理性的反映。只有人脑能对抽象的语言刺激作出反射,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师:那么有了人脑,是否就有意识?人离产生意识是否是否就像人的胃可以分泌胃液,人的肝脏可以分泌胆汁一样呢?

(学生讨论)

生:不。胃分泌的胃液、肝脏分泌的胆汁都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意识是一种主观的映像,意识的内容不是来原于人脑,人脑只是思维的器官。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政治辅导网 http:// 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

师:这就是说,要形成意识,不仅需要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而且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实践把人脑和客观存在的事物结合起来。

(出示投影)

据资料记载,1919年,印度人辛克莱在一个狼窝里救出了两个狼孩,小的两岁,大的八岁,她们被重新带回人类环境中。人们发现,她们惧怕阳光,白天像小狗一样偎依在一起睡觉,晚上出来活动;她们的眼睛在夜间像狼一样发光,并在深夜引颈嚎叫;她们用四肢走路,和狼一样怕火,怕水,不让人们给她们洗澡,即使在很凉的天气里,也不愿意穿衣服;她们不吃素食,只吃生肉。小狼孩子很快就死了,大狼孩名叫卡玛拉,活到了17岁。卡玛拉1920年进入孤儿院以后,两年才学会两脚直立,四年才学会独立行走,但跑时仍然要四肢着地,经过近十年的人类抚养教育,到她17岁时,虽然学会了晚上睡觉、用手拿东西吃等,但她的智力只相当于四岁儿童水平,只能听懂简单的几句问话,仅仅学会了四十几个单词。

“兽孩”的事情充分说明,要形成意识,离不开人类社会生活环境。离开了客观事物和现实生活,就等于加工厂没有原料,再聪明的脑袋也不可能产生意识。

(板书)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师:世界上没有上帝、鬼神,那为什么会有宗教和鬼神观念呢?(学生讨论)

师:道教中的玉皇大帝,佛教中的菩萨,基督教的上帝,他们的外貌像什么?一人,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按人的行为活动,而且中国信奉的玉皇大帝的外貌酷似汉族人,西方人信奉的上帝酷似西方人。可见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去创造神的。人还按照世界的事物创造了天堂和地狱。所以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出示投影)

鲁迅曾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师: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宗教鬼神观念只不过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一种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师:可见,无论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政治辅导网 http:// 展。

师:请大家根据前在面所学内容,总结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生: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师:(总结)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其内容是客观的。这不仅说明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同时还深刻地说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征明了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教学过程步骤三:思考质疑,深化拓展

学生质疑1:客观上没有鬼神,为什么宗教观念中的鬼神仍是客观存在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师:理解这一观点,关键要从本质上看,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同时还要注意:不能把人脑的“反映”看成是“直观的镜像反映”,把宗教中的鬼神观念看成是客观存在的鬼神的反映。宗教观念中鬼神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某种原型,它的根源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下,而在活生生的人间。只不过经过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作出“虚幻歪曲”的反映,成了唯心主义的东西。

学生质疑2:未来的东西还没有出现,人们关于未来的判断和预测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吗?

所谓预测是运用想象、假设等思维形式让未来世界超前地存在于人的主观之中的一种认识。任何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都以现存客观条件为前提,以客观规律为依据;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由于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种判断和预测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重要的反作用。它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行动,促使事物向人们所期望的结果发展。1781年人们发现了天王星,记录了它的运行轨道,但却与根据万有引力计算出的轨道有较大偏差。于是有人推测,在天王星外还有一颗行星,由于它的作用才引起实际轨道与计算轨道的差异。青年学者亚当斯和勒维列分别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其他有关规律,对天王星的实际轨道进行分析,计算出那个未知行星的轨迹。果然,1846年9月23日晚,加勒在勒维列指出的位置附近观察到了那个行星——海王星。

学生质疑3:意识与观念、思维、精神是一种什么关系?

联系:①它们相对于物质来说,都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是第二性的;②它们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具有能动作用;③它们作为物质的对立面,常被当作同义语来使用。

区别:①它们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尽相同的含义和用法。

观念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观念也即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开始是感性认识,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政治辅导网 http:// 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思维有时指理性认识,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动过程,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宗教信仰者和唯心主义者所讲的精神,是对意识的神化。而唯物主义者则把精神看作和意识、思维同一意义的概念来使用,认为它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学生质疑4: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电脑将来会像人脑一样思维吗?(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已见。)

师:电脑能够完成各种数学、物理问题的复杂计算,比人工计算快得多,准确得多,能够对大量复杂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记忆、储存,能够代替人们对冶金、化学、机械加工、交通运输等部门的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甚至可以协助医生诊断处方,协助家庭洗衣做饭等等。电子计算机的这种成就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其他成果,证明意识并不神秘。人们掌握了思维活动的某些规律和机械运动规律的共性,用机器的活动代替了大脑的某些思维活动,这就进一步证明了意识也不过是物质的属性,并不是脱离物质的不可捉摸的东西。

如果认为电脑可以代替人脑,可以思维,而且具有超人的智慧,将会统治人,这就错了。因为:第一,电子计算机和人脑虽然有共性,但毕竟各有特殊性,本质不同。就拿模拟“记忆”的电子计算机来说吧,这种机器能准确无误地把不论多久时间的信息再现出来,而且具有相当大的“记忆”容量,但是,机器的“记忆”和人的记忆是有本质区别的。人按照意义积累信息,在人的记忆过程中,懂得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机器只能是机械地“堆积”信息,只能在动作的速度上与人“比赛”,却不能创造进行工作。第二,任何巧妙的电子计算机,都是人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都是人的经验和智慧的物化。就拿电子计算机的“记忆”来说吧,实际上是人把大量的信息放在存贮器中保存起来,它的“记忆”的功能,是人赋予它的。机器不能输出任何未经输入的东西。一台下棋机即使击败了著名的棋手,它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完全依靠下棋机的设计者熟悉下棋的规律,而将程序和数据的逻辑输入到机器中。如果下棋机的设计者不熟悉下棋的规律,这台机器能赛过棋手吗?当然不可能。

[教学反馈与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A、动物心理的发展

B、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征 D、人类语言的产生 C、自然界的长期发展

2、意识和人脑的关系表现为()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政治辅导网 http://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承担者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决定于人脑 C、意识依赖于人脑,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意识是人脑的产物,人脑能自行产生意识

3、被誉为“爱因斯坦以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的英国科学家斯蒂芬·霍金说:“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电脑将像人的大脑一样发达,甚至能够自行设计出新的智能电脑。”上述材料表明()

A、电脑最终也会具有意识

B、电脑能够模拟人脑,是人脑的延伸 C、电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D、电脑与人脑的功能趋于一致

4、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这段话说明()

A、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人形象创造了上帝 B、物质决定意识,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C、上帝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如实的反映 D、关于上帝观念不过是人脑自生的

5、据文献记载:在印度曾多次发现小孩被狼刁走,并狼群中长大的事例,这些“狼孩”有的虽已七八岁,甚至十来岁,但都不会说话,不会思维。这类事例表明()

A、狼孩的脑子天生就是不聪明的B、狼孩的脑子不是人脑 C、狼孩的脑子虽是人脑,但思维不一定是人脑的机能 D、狼孩没有社会实践,所以不可能产生思维

6、恩格斯说:“一切观点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一一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这句话主要告诉人们()

A、不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要经过客观世界的检验 B、正确的思想意识、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人脑中的反映 C、有了人脑再加上现实就等于意识

D、观念等于经验,经验等于意识,所以意识来源于人脑的观念

二、不定项选择题

7、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表现在()A、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生成 B、人在劳动中具有了反应特性

C、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产生 D、劳动和社会交往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8、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有()

A、意识的内容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政治辅导网 http:// C、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D、意识的内容来源于人脑

9、“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反映的哲理是()A、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留下的印象

B、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还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C、梦的素材在客观世界中都能找到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产生意识

10、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然而他们写出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B、人脑对鬼神的虚幻的反映 C、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D、可以在人间找到它的原型

三、简答题

11、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娃娃日记》中写道:“儿童最初的世界是完全以他自己身体和动作作中心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然而这种无意识并不类似于洛克所说的‘白板’。事实上,主体的心灵不可能是一张白纸,它没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就不可能具有任何认识能力,他具有遗传得到的心理本能结构,并用来同化客体的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21、17世纪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主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依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为什么说“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参考答案]

一、1、B

2、A

3、B

4、B

5、D

6、B

二、7、ACD

8、ABC

9、ABC

10、ACD

三、11、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儿童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儿童的大脑及其由遗传得到的内部结构,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儿童意识的产生,只不过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12、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及其意识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人在劳动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大脑,产生了语言,形成了意识,能够认识世界,这是人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的本质区别,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以说,我们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它要求我们要努力发挥思想的作用,正确地认识和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政治辅导网 http:// 改造世界。

生活与哲学 第三单元第七课教案 第6篇

(唯物辩证法)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七课

复习教案

一、构建体系

二、考点梳理

考点

一、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相互影响、_________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

(1)含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_____________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表现: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的_______________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___________。

(3)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______为转移。

(2)表现:

①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类活动无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3)方法论要求: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反对诡辩论。

4.联系的多样性

(1)表现: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2)方法论要求:

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__________________为转移。

5、联系具有条件性

(1)含义: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2)方法论要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_____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_____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判断】

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3、任何事物之间都相互联系着

4、联系是客观的,所以事物的联系是不可改变的5、任何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必然的

6、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7、联系是客观的,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 【实战演练】

1.我国每年生成的8亿多吨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某公司深入研究秸秆的材质特性,另辟蹊径,利用秸秆制造生态环保、结实耐用的板材,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该公司之所以能够捕捉到他人通常视而不见的商机,是因为()①善于突破事物表面的联系,把握其本质的联系 ②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尊重联系的多样性,重视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 ④尊重客观联系,发挥创新观念改造世界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地区将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采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通过对初级农产品的加工和转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了农户增收。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产业链条表明

①人们可以在实践基础上建立新的联系 ②人为联系是人的能动活动的产物,是主观的 ③人们建立人为联系的活动都是有条件的 ④人为联系的本质在于改变事物的原有属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1年10月31日凌晨,世界人口达到70亿。针对人口问题,各国政府从自身国情出发,采取了或抑制、或鼓励的不同生育政策。这说明

A.客观与主观要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C.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D.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2011年11月11日被认为是一个“百年一遇的巧合”。韩国人为了给即将出生的婴儿争取到一个特别吉利的身份证号“111111”,选择在11月11日进行剖腹产的孕妇人数比往年增加20%。美国还有一些好事者和激进论坛称“11/1l/11”是世界末日。人们赋予一个日期不同的含义,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A.想象的联系可以代替事物固有的联系 B.人们基于主观目的可以创造多种联系 C.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主观臆造某种联系 D.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

5、物联网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各种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定位、跟踪、控制和信息的互换、共享。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和社会生活。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②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因具有“人化”的特点而具有主观性

④联系具有普遍性,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某研究机构发表报告说,他们将14种酶、1种辅酶、纤维素原料和加热到32 摄氏度左右的水“一锅烩”,制造出纯度足以驱动燃料电池的氢气。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科技创新揭示了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B.研究过程表明没有世界观指导的科研活动是可能的

C.该实验是一种无意识活动到有意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D.实验材料之间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7、北极熊变瘦了!科学家说,由于污染增多,污染物进入北极熊体内使其体型缩小;全球气候变暖,海洋冰面减少,北极熊要花费更多的能量猎食,这样就限制了它的生长。下列选项中与“北极熊减肥”现象所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水集鱼聚,木茂鸟集

②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③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④物我一体,心物一体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8、树叶是利用太阳能的高手,如能人工造出“树叶”,能源问题或许就能得到解决。最近美国科学家诺切拉宣布造出人工树叶。这种人工树叶形状像扑克牌,只需放入水中,置于阳光下,它 便可以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并将这两种气体存储在燃料电池中,以此发电。这个发明被认为是人类寻找替代能源征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这表明()

A.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B.创造性思维和合理推论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存在 D.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条件,建立起新的联系

9、我国一些企业安全事故频发,却以“拒绝新闻采访”为解决之策,是无视联系的客观性的表现。关于联系的客观性表述正确的是()

①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呈现“人化”特点,受人的意识控制 ④人们在客观事物的联系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信访曾经在很长时期内是人民群众反映民意的主要渠道。但近年来,电台直通车、电视对话、网上交流正逐渐成为政府和老百姓沟通的新的途径,各地的电子政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蓬勃发展起来的。从哲学上看,电子政务的出现表明()

A.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联系 B.联系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D.人们可以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11、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A.联系的主观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多样性

D.联系的普遍性

考点

二、.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世界观原理:

①相互区别:

第一,性质不同。整体是事物的______和发展的 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______和发展的__________,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第二,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______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 被支配 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相互联系:

第一,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_______作用。

第二,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_____________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意义:

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的理想效果。(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

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判断】

1、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2、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3、整体从数量上看是多,部分是一 【实战演练】

12、标普下调美国国债评级,引发全球金融恐慌,美债危机、全球衰退的舆论甚嚣尘上。在欧洲债务危机持续深化的过程中,作为第一大外汇储备持有国,中国是否应该出手救援意大利,也成为国内热烈讨论的重大议题。有人认为,中国伸出援助之手,既是拯救自己,也是帮助他国。若各国央行的联手行动缺少了中国这一环,则中国会失去一个最佳机会,世界也会失去一份重要力量。这说明()

①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

②要搞好局部,重视发挥部分的作用

③要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

④关键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的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3.一个人如果只去过北京上海,就断言中国发达,鼓吹“中国责任论”,肯定会招来质疑;同样,只沉迷于经济总量、发展速度,或者只盯着拆迁纠纷、食品安全,也很难了解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中国。材料表明()

A.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依赖 B.要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可分割 D.关键部分对全局起决定作用 13、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这对于加快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的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

①搞好局部有利于推动整体的发展 ②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实行调控

③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④政府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4、移动互联网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一种新技术。“小巧轻便”及“通讯便捷”是它与PC互联网的根本不同之处,也决定了它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哲学角度看,材料表明()

①联系是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矛盾普遍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据 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④整体高于局部,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5、中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刘邦屡屡打败仗,可是,“垓下一战”大胜,导致楚霸王自刎乌江。从哲学角度看,“垓下一战”证明了()

A.整体决定部分

B.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决定整体的性能

C.整体和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D.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

16、胡锦涛在2011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中国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合作,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核安全等问题的国际合作,发挥建设性作用,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在这些问题上,中国都不能独善其身。这说明()①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②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③部分离不开整体

④关键部分的性能决定整体的性能和状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7、有人认为,“窥一斑而知全豹”经不起推敲的理由是因为金钱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整体大于部分,无法从“一斑”推出“全豹”来。要使推理成立,必须()

①先有对“全豹”的整体经验,才有窥“一斑”得出“全豹”的可能 ②通过个别“斑点”的特征,看到“全豹”的一般本质

③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有对“全豹”的认识

④只有认识每一“斑点”内部结构和整体性,才能通过“窥一斑”而获得对“全豹”的认知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考点

三、系统优化方法

(1)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①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要求:

①要着眼于_____________,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用_____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判断】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实战演练】

18、“苹果之父”乔布斯认为,产品应该能够“改变世界”,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每个环节都要追求做到完美无瑕。这体现了

A.系统优化的方法

B.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C.实践改造世界向产品改进世界的转变

D.能力卓越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条件

19、、管理学中有个“米格-25效应”:苏联研制和生产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所使用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战机相比要落后得多,但由于在整体设计时对各零部件进行了更为协调的组合设计,从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该战斗机因其优越性能广受世界各国青睐。这启示我们在处理复杂工作时要()

①学会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②重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树立创新意识,敢于否定一切传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小结】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反对: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实例:猪肉价格上涨引起连锁反应,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五个统筹、循环经济等。

2、联系具有客观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反对: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实例:有些人将命运同生肖属相联在一起;涸泽而渔、破坏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循环经济;嫦娥一号卫星实现绕月飞行。◆小贴士:(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原理)

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原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实例:青藏铁路全线开通等。

3、联系具有多样性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反对: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实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某人在社会上可扮演学生、教师、消费者等不同角色。

4、联系具有条件性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反对:反对忽视联系的条件性,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是错误的。

5、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6、系统和要素的辩证统一关系

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学以致用】

1、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1)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2)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3)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应用】材料一 美国曾经考虑在一条河流上建大坝。建坝会影响一种小鱼的洄游,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终放弃了大坝的修建。这就是著名的“小鱼胜大坝”的来历。材料二 怒江是目前我国仅存的两条尚未开发的河流之一。怒江的鱼类资源中土著鱼种数量之高在全国少有,可以说,怒江是一个特殊的鱼类基因库。怒江峡谷曾经被誉为世界第二大峡谷,其自然景观颇为壮观。围绕着要不要在怒江上建坝,有关部门一直持谨慎态度,多次邀请生态、农业、林业、地质、地理、遗产保护、水利电力、环境科学、野生动植物保护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专家进行研讨。

请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有关部门在怒江开发问题上持谨慎态度的原因。(10分)①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大坝的修建与周围的生态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要态度谨慎。

上一篇:商务英语写作重点词汇下一篇:应届毕业生面试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