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初三作文范文

2024-07-07

家乡初三作文范文(精选6篇)

家乡初三作文 第1篇

老家在兰州,我是在兰州出生长大的女孩。

兰州是一座美丽的城市。百里黄河风情线,如一条绿丝带,与黄河交相辉映。整条风情线成为“三季如花,四季常青,水映城廊,树伴流水”的美丽特色,被中外游客和兰州市民誉为兰州的“外滩”。在黄河风情线上,有许多景点,如西游记、水上公园、绿色希望、黄河之母、近水广场、彩色喷泉、中国“龙源”雕塑园、文山阁和高栏文庙、丁香园等。这些景点像一串珍珠点缀在一百英里长的海岸上。

兰州是中国唯一一个黄河流经的城市。在兰州,黄河就像一条金色的丝带,蜿蜒向东。依托黄河两岸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古迹,融山融树而成的“百里黄河风情线”,犹如锦带上镶嵌的一串珍珠。

在百里黄河风情线上,最著名的是黄河母亲的雕像。黄河母亲雕像由一个“母亲”和一个“男婴”组成。妈妈看着和蔼,微微笑着,而小男孩的兴趣是单纯的笑着,调皮可爱。雕塑寓意深刻,象征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百折不挠的黄河母亲,象征着幸福兴旺的华夏子孙。

兰州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有许多著名的小吃。

兰州牛肉拉面是兰州最著名的风味小吃和最具特色的大众经济小吃。被兰州人誉为兰州麦当劳。牛肉面创立于光绪年间,以其鲜肉汤和挂面品质享誉海内外。兰州牛肉面是清亮的,白的,红的,绿的。一清,指唐庆;两白指萝卜白;三红是辣椒红;四季青是蒜苔和香菜。牛肉面最好吃,牛肉汤最香最重要。牛肉汤是由秘方和牛肉在高压锅里制成的。那气味就一个字,——香!吃面条喝汤的时候,喝一口就忍不住再喝一口,然后一直喝到喝完。冬天早上吃一碗好吃的牛肉面,会让你精神饱满,感觉温暖舒适。

可能南方人不明白为什么兰州人一大早就要吃一大碗牛肉面。他们总是认为早上只吃一点就够了,就像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南方人只吃一点点米饭一样。其实兰州人早上吃一碗牛肉面,说明他们有兰州和兰州人的特点!

来兰州,除了尝尝最有名的牛肉面,还有很多好吃的,不容错过。

在兰州,还有一种著名的风味水果,就是兰州软梨——。兰州软儿梨位于水果蔬菜之都兰州,以其特殊的风味成为最好的梨。软儿梨入冬后成熟,色黄中带绿,绿中带红,皮厚肉厚,味酸。吃的时候撕皮,用嘴吸,一袋糖蜂蜜之类的果汁突然溶解到嘴里。喝起来很甜,清凉丝滑,清香丝滑,清爽,回味悠长。所以软儿梨又叫香梨。

美丽的兰州,我可爱的家乡!我爱这片土地,我爱兰州!

家乡初三作文 第2篇

缓缓向前,不知不觉,雨已经停了。我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这时,我看见缕缕青烟飘起,原来已是正午。眼前全是一片田,田里放着一堆堆稻草。农民真是勤劳啊,刚刚收割完稻子,已忙着栽种菜苗。鸟儿也忙着出来找吃的,成天空中迷离闪烁的光点。

前面不远处,有一片竹林。顽皮的风儿一来,竹、树就摇晃着发出沙沙的响声。林中的大小路径都差不多,也不用刻意去选择向哪里走,站着不动,前面的竹林像是屏风一样,把你与外界隔绝开来,同时,鼻腔之中也充斥着竹林特有的清新气息。

这里竹林之多,给你的印象是这里除了竹子,其他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嫩青和墨绿的竹,无时无刻不把你围绕,风一袭来,绿叶随风飘起,仿佛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这幽静的竹林中,听不带任何动物的叫声,似乎是鸟叫也没有听见,我想,这林中难道连鸟也没有吗?回过头来,鸟儿却在那飞旋荡漾,悠然自鸣。

随着小路走漫无目的的走,耳边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眼中看见一条小河在那儿,成群的螃蟹在河里安居乐业,它们举起自己的螯,在这守护着自己生活的家园。流水清澈见底,使人一见就忍不住去亲近。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抬起头,望着蓝似海洋的天空,那么美丽醉人。

初三作文训练有效方法探讨 第3篇

关键词:作文,学生,教师,有效性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语文教学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考中, 作文得分的高低也影响到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尽管作文教学对学生的中考成绩具有重要的影响, 但在初三最后一年的教学过程中,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直都是一个难题。

传统的作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写作和讲评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堂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学生在写作方面感到迷惑, 找不到快速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 教师也疏于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结合十多年的初中教学经验, 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知识的系统性

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 因此,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初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应具有系统性。

首先, 应进行表达方式的基本训练, 教会学生如何记叙、抒情、描写、议论、说明。无论写何种类型的文章, 平时作文或考场作文, 都离不开基本的表达方式。一篇文章如果没有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就什么也建立不起来。如果说内容是一篇文章的血肉, 那么表达方式就是文章的骨骼。从许多考场作文成功的案例来看, 一些考生正是善于运用一两种表达方式, 写出了上好的文章。练习基本的表达方式, 实质上就是练习作文的基本功。所以, 所有考生都应认真练习, 做到得心应手, 妙笔生花。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 是检验考生写好考场作文的真功夫。五种表达方式可能在作文中都用得到, 但并不是都要在练习中平均用力, 重点突出, 才有可能出彩。一般来说, 初中阶段应在记叙、描写、议论上多做文章, 或重点叙述, 或精心描写, 或专注议论, 凡此一种做得好, 皆能出彩。

其次, 要进行文体的基本训练。中考的导向作用使作文训练主要偏向记叙文这一基本模式。考题基本已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 但学生的写作实际仍暴露出文体不明的问题。这一弊端提醒我们, 中考作文训练应重视文体分练。文体分练适宜集中安排在初三第一学期, 既可以与第五册教材课文阅读同步, 又可突破中考作文的“基础等级”。这一阶段,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分练程序。这里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两大文体为例重点说明。 (1) 先谈谈议论文的规范写作训练。第五册教材第三单元编排了经典议论文篇目, 在阅读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突出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可以让学生按照议论文的三要素分析这些课文, 以课文为范例把握议论文的基本特征和写法, 并设题训练:一是模仿写作;二是分步训练。学生模仿写作时, 难免会出现注重论点忽视论据, 或关注论据忽视论证过程的情况。教师要抓住机会,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分步训练。如以《世上没有傻问题》为范例训练学生写议论文, 重点训练论据。训练论证时, 包括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要求每位学生的训练习作中必须用到一种论证方法和一种规范的论证结构, 并且一定要具体, 从而就可以掌握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 以及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等论证结构。分步训练, 一次集中训练一个重点, 必须严格遵守, 落到实处。 (2) 也需要重点规范训练的文体是记叙文。第五册第二单元是小说单元, 小说是最典型的记叙文, 有典型的人物、曲折的故事情节、精辟的环境描写, 这些都是好的记叙文应具备的。可以重点指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 值得揣摩分析的有几个精彩片断, 如“酒客嘲笑孔乙己没有进学”, “孔乙己给小孩子分茴香豆”, “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买酒”等场景。作家从多个角度成功刻画了孔乙己的形象, 用笔细腻传神, 正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根据实际需要, 其他文体训练也可以如上所述分步展开。如此一来, 效果显著。学生作文文体特征突出, 不会出现“四不像”的文章。遇到“文体不限”要求时, 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尽情发挥。

二时间的连续性

作文是语文试题中赋分最多的一道题, 教师在总复习阶段花费的时间却并非最多, 通常有这样的误区, 认为复习时间如此紧张, 作文训练耗时、费力又难见成效, 把时间花在语言、知识考点训练上效果更好, 导致作文训练时间得不到保障。要保证训练时间, 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首先, 从思想上认识训练对作文的重要性。在《集体习作实践记》一文中, 叶圣陶先生明确具体指出:“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 语言是出声的思想, 思想和语言是合二为一的。”因此, 练习习作实际上就是练思想。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系技能, 不宜视作知识, 宜于在实践中练习。”又说:“看看文章技法之类只是‘知’的事情, 虽然不一定有害处, 但无益于写作的‘行’是显然的。”可见,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必须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初三每周的作文课一定要用于学生的写作, 作文课不能挪作讲读课, 一周要完成一篇规范的作文。

其次, 加强作文的讲评和指导, 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探索, 发现作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并及时、恰当地解决。学生作文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 就是盲目的实践, 往往事倍而功半, 收效甚微。作文指导和作文讲评既要有高屋建瓴的指导, 又要有体察细微的点拨。在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考试的针对性

初三这一年, 学生学得苦, 教师教得累。具体到作文训练上, 有的采取高强度写作、大容量训练的方式, 写得学生听到写作文就叫苦不迭;有的硬性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应考范文和名句名篇, 导致学生“消化不良”, 能否设法减轻初三师生在写作训练方面的沉重负担呢?

在谋求“提高效果和节省时间”的统一, 追求“最优化”写作的十多年里, 笔者感到初三和初一的训练同中有异, 只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写作基础, 有针对性地实施以下措施, 还是会取得一定效果的。

首先, 初三师生一定要做到胸中有“类”。天下的好文章何止千篇万篇, 哪能一篇一篇看得过来?天下的作文材料又何止千则万则, 哪能一一练遍?看不过来, 无法练遍, 与确保中考作文成功相互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 就在于胸中有“类”。“胸中有类”要求师生一起动手, 广泛搜集写作材料, 然后分类。其后, 每一个类型都精选一个最新颖、最具代表性的材料, 师生合作写文章, 互相传阅。对于大家公认的好文章, 从审题过程开始, 讨论各环节、各步骤成功的原因, 总结规律, 再尝试运用这些规律修改自己的文章。整个训练过程, 使学生对材料形成“类”的概念, 掌握针对这一“类”材料的具体写作方法。一旦学生做到胸中有“类”, 无论考卷上给出怎样的材料、命题, 学生都能将其快速归类, 应用写这些材料的成熟方法, 写出符合中考要求的好文章。

其次, 倡导“提高有道”。越到初三, 越不可以一味多写, 而要强调读写结合。笔者常建议初三学生在临近中考时, 多读《智慧背囊》、《时文选粹》之类的书及《中国青年报》之类的大报。不必背诵, 只是在学习间隙欣赏品味。读是如此, 写更要精巧。每学期一般可写十篇作文, 每次作文交上去后, 卷面上一定要有本班另一同学的评语、画出的精彩语句和在不足之处做出的提示标记。教师看作文时, 把评价和标记当作批阅的一项重要内容, 同样给出评价。作文发给学生后, 不必誊抄, 就在原文上修改。一次修改成功的即可过关, 修改没有提高的要再做修改, 达到提高标准为止。这种训练方式减少了学生重复写作的劳动量, 效果直观明显, 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再次, 应考有“方”。进入初三第二学期, 学生往往出现焦虑情绪, 严重时会影响到学习。具体原因多样, 其中学生对作文训练成效的担忧是重要原因之一。语文教师这时候要拿出扎实的应对策略, 让学生对训练放心。这个策略就是师生一起动手, 结合近几年的命题规律, 预测中考作文内容。对可能考到的题目范围做好预估, 指导学生依照类别做准备。

四学生的主体性

作文是学生借助自己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理解, 独立完成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训练。主体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激情是作文成功的前提。为此, 我们应该以学生的“体验”和“自主”为立足点展开研究。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让生活成为作文的一部分。首先, 科学地重组教材。以教材中的典型文章为例, 架起教材与学生生活的桥梁。让学生由“感”而“悟”其情 (情感) 、“感”而“悟”其喻 (比喻、象征) 、“感”而“悟”其理 (哲理) 、“感”而“悟”其趣 (情趣) 、“感”而“悟”其虚 (想象) 。真正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感受作者的生活体验。其次, 引源头活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关注永恒的主题, 激发创作兴趣。可以开设作文材料积累课:如现场观察课、人物采访课、感受体验课、课外阅读课等。积累的材料多了, 感受深了, 表达自然也就真了。

此外, 还应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 改变教师是唯一评价主体的局面, 让学生、家长也来参与对作文的评价, 注重学生自评、互评, 将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综合评价与专题评价相结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作文分数, 还要注意学生在写作时的情感、态度, 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己的进步, 在评价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初三作文教学有效途径探讨 第4篇

关键词:积累素材;训练写法;修改升格;佳作欣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做了如下表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福州市中考作文60分(不含书写分5分),占“半壁江山”。初三进入总复习阶段,在学生已有的写作基础上进行有序的训练很重要。若没有合理安排作文教学时间,可能会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前面的语基的复习,而忽视了作文这一块系统的教学。笔者觉得到了初三,学生写作水平更容易提高,因为前面两年学习了零碎的写作知识,到初高三正好可以把它系统化,这时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也有所提高,借着复习的热情,有效教学,学生写作水平会有质的飞跃。

一、拓宽视野,积累素材

积累材料是提高写作的第一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庄子《逍遥游》对积累有个形象比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同理,写作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2010年福建高考作文满分卷的同学谈到成功诀窍就是:“平时阅读大量书籍,读到好的句子段落随手积累,并写下感悟心得。”而积累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结合初三总复习,活用课本积累写作素材。六册文本让学生接触了不少文学形象,它们浓缩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可以逾越千年而不朽。自觉与历史名人经典形象对话,势必在与那些伟大灵魂的撞击中产生深沉的回响、耀眼的火花,从而增强文章的思想穿透力和文化厚重感,以避免學生因生活阅历不足而导致行文低幼化的现象。比如,解读曹刿这个人物就可以运用到“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成大事者应有一颗宽大的心”等立意中。从课内挖掘写作素材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选文的理解,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内涵。还有初中阶段的教材很多是名篇佳句,只要学生平时注重积累,写作时或恰当引用或巧妙化用,也可以让自己的作文文采飞扬。如作文《踮起脚尖》中的文段:“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古人也有‘欲渡无舟楫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叹。他们可以不满,可以埋怨,可以哀叹。但却断不能失去了‘欲上长城,将登太行的豪情壮志。”这段作文有哲理,有文采,就是积累化用的成果。

二、精益求精,修改升格

初三学生在写作整篇作文时还要有时间观念,要达到快速审题立意构思成文的要求。在课堂上一节课完成一篇作文,写完后不要只满足于教师修改,要让学生学会修改。在写作教学中,修改不是额外的要求,是一次作文写作中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如同数理化作业做错了必须订正一样。学生写成文章后,要引导他们修改自己的文章,“文章不厌百回改”,海明威一页文稿改了39次。提倡让学生互批互改,每一次修改教师要给出标准让学生对照着改正。每次修改解决一个问题,如:“立意准确”“论据适合”“论证合理”“结构紧凑”等,一个学期下来,对于好作文的标准,学生已经心中有数了。让学生参与作文批改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理念。“批改升格讲评”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个人能力生成的突破口和敏感点。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这一环节,抓住写作实践的时间窗口,对学生作文进行热处理,想方设法加深学生的体验,提高其认识,完善其方法和技能,加速学生成长。各小组推荐出较好的作品老师再点评,学生重写升格。之后在全班展示。作文修改升格实际上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让学生具有思维的思辨性。

三、佳作欣赏,共同提高

写作教学中“示例模仿”这个环节不可忽视。叶圣陶说:“教师凡有指导必有示例,不靠多讲,恰当举例,足以启发而已。”教学中实际的情况常常是,找到好的示例材料就有了教学的思路和方案,就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平时训练中发现好的作文在班上展示,而每次半期考、学期考、年段流水评卷,发现比较优秀的文章集中打印出来,教师修改点评,或让学生修改点评,印发整个年段,学生整体写作水平得到很快提高。

初三上学期可以多写这一年中考同题作文,因为这时中考尘埃落定,全国38套作文题的优秀作文也已产生,教师让学生写同题作文,然后展示经过筛选后的中考佳作,让学生在品评中观照自己作文,改正不足,发扬长处。初三下学期质检次数多,每一次质检都不要放过学生整体提高的机会。搜集本校学生佳作及本地区与外地区学生同题作文,展示给学生阅读,在比较中让学生揣摩写法,提升写作水平。

总而言之,初三作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挖掘思维潜能,教师辅以科学的训练,帮助学生形成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4.

家乡初三作文 第5篇

下雨了,绵绵的秋雨像一位姑娘在倾吐着自己的心事,我没有躲避,让秋雨尽情润湿我的脸庞。雨停了,我抬头仰望,碧空如洗,蓝得使人心醉。哦!秋天是蓝色的!树开始落叶了,落叶慢慢堆成了一座小山,踏上去软绵绵的。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哦,秋天是黄色的!

秋天的早晨

雾气弥漫在大地上,像一层薄纱,把金色的田野沉沉甸甸的稻穗,远近的树木都笼罩起来了。就在你面前,薄雾像绸带飘舞着,缠绕在树丛间,这世界仿佛是在幻觉之中。你吸一口气吧,有点清凉、有点湿润,你吸个饱吧!会感觉到轻松、兴奋,还有一点醉意,好像你的胸膛也饱满起来。太阳还没有升起来,东边的天际是灰暗的,渐渐变成了微白,变成了暗红,天边的云连接着,重叠着,像羊群放牧在棉花堆里,像大力士在摔跤,像仙女们在翩翩起舞。一会儿阳光从云彩的缝隙一束束,一缕缕射向天空,洒满大地。

秋天的田野

秋天什么地方都美,尤其田野的景色让人美得无法形容。秋天的田野是一个金黄色的世界,秋天的田野是一个果实累累的世界。当我第一次来到田野,就被这幅美丽的“画卷”给迷住了。走进了一望无际的田野,好像走进了金黄色的海洋,金黄色的浪花,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呈黄色,再远的呈金黄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地跟蓝天相接。

放眼望去,远处农民伯伯正忙着收割稻子。树林里,瞧树上的叶子像一只只黄色的彩蝶,飘飘悠悠地从树上落下来,像给大地铺上了五彩缤纷的绒毯,又好像给大地换上了新的黄色的`外套,美极了。树林后是一片果园,果园里有许多果实,有金黄色柑橘,有笑破肚皮的石榴,有像月牙的芒果等等,我摘下一个芒果,剥掉皮轻轻的咬一口,汁水沾满嘴唇,酸酸的,甜甜的。十分好吃,果园旁边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静静的依偎在果园的怀抱里。河水缓缓的流着,像一条白色的绸带,把田野打扮得更加秀美。

家乡风景初三作文 第6篇

那是一道土墙,斑驳龟裂崩塌的一片墙。岁月的足尖在它身上勾勒出自然而古朴的纹路。经风历雨,在簌簌的下落中,扬起点点尘土,积淀凝聚而成的,是墙边的一抔土。

暮色微醺,年幼的我牵着妈妈的衣角蹒跚学步,夕阳的手轻抚,在灰败的土墙上留下光晕圈圈。这一刻,我的眼睛在刹那被点亮:妈妈,那是什么啊?奶声奶气的话语似乎传了很久,那是一抔土吧,应该是土墙上掉下来的土尘积成的。

从那天起,那抔土,开始一点一点走进我幼小的心灵,在我格外重视的注目中,慢慢发芽。

记得有个植树节,我和妈妈在小院里忙活。妈妈种下了一颗极小的白桦,而我,也在小土堆上播散下了几粒属于我的花种。日复一日的除草,浇水,谈心到了第二个春天,我的种子依旧没有发芽,开花。我看着那扗和以往一样,什么变化也没有的泥土,心中的美好希望一点点裂开妈妈告诉我,那是我浇了太多水,种子淹死了,腐成了那抔土的养料。年幼的我隐约觉得,自己的第一朵花未开却已归于尘土,这么多天的谈心,对象原来是那抔土。

往后的日子里,也可能是受了对花种谈心的习惯,每当我心情不畅时,便会靠在墙边,向那抔土,默默地倾诉自己心中的苦闷与无奈,而那并未出世的小芽,却慢慢在我心中破土,发芽。

上一篇:旅游公共关系学论文下一篇:《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