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十课第十一课总结

2024-07-26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第十一课总结(精选10篇)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第十一课总结 第1篇

历史第10、11课总结

第十课

1蒙古各部统一的历史背景或原因(两点,课本47页)

2蒙古统一的时间及人物(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被拥立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元太祖)

3蒙古灭西夏与金(1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西夏向金求援,金拒绝支援。1227年西夏灭亡。2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时在六盘山去世。此后蒙古与南宋结盟南北夹击经常,1234年蒙古灭金。3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形成对峙局面,双方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四十多年。)4元朝的统一(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提出“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实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大都是今天的北京,他被尊称为元世祖。)

5忽必烈采取儒臣的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这对他完成统一大业有什么作用和影响?(见课本49页问题思考)

6南宋的灭亡(1276年元朝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全国的统一。)7元朝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唐末以来较长时间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的疆域轮廓。)

8元朝统一战争是正义的还是文天祥抗元是正义的?(1元朝统一全国无论从整个中国历史还是蒙古族的历史发展来看。都应加以肯定,虽然统一的过程都伴随着不断的边境冲突和民族征服战争。使得中原农业文明受到沉重的打击和破坏。但与此同时,蒙古族又在开拓边疆推动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起的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整个发展做出了贡献。2而文天祥反抗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符合人民的利益是正义行为。他在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人民的敬仰和纪念。因此,肯定文天祥抗元也不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两者角度不同。)

9如何正确评价成吉思汗(毛泽东曾经评价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惋惜成吉思汗只懂武功,而不知文治。成吉思汗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战略家,他的军事扩张,推动了蒙古部族的统一;但是他又过于崇尚武力,在占领大片土地之后大肆屠杀,也没有能够主观的去推动社会生产力、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而是用游牧部落的模式去统治这些领土,客观上又阻止了社会的发展)

第十一课

1元朝政权的性质(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元朝的疆域范围(元朝的四至,北至阴山、南至海表、东至辽左、西至流沙。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

3元朝的地位(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4元朝中央制度(元朝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事物、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5元朝地方制度行省制度(元朝把山东山西河北设为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方除了土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有十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续前朝的制度设立路府州县。)6设立行省制度的目的?(为了有效地管理辽阔的疆域,实现多民族国家的安定团结。)7行省制的作用(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下得到了保证。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8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的目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9元朝对边疆管理的方法(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

10元对台湾的管理(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立的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11元对台湾管理的意义(这是历史上中国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12元对西藏的管理(1蒙古统治者早在进攻南宋时就开始对西藏地区用兵和招降2后来蒙古贵族代表和吐蕃的上层政教代表共同协议,吐蕃各地归附于蒙古。3此后蒙古统治者开始在西藏调查户口、设立驿站。4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

13元对西藏管理的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4元朝的四等人制度(元朝将全国居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四等人在政治经济法律上是不平等的,这种民族歧视政策引发的社会动荡,成为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15对比历史上的地方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第十一课总结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2.联系社会上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事例,增强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3.结合受教育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的特点,初步培养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增强自己的义务观念。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

2.结合实例,理解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3.结合实例,理解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二.教学重点: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内容

教学难点: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内容

三.课前准备:收集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小品,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观看一则小品——抽签决定的命运。思考:获得上学机会与失去上学机会对两姐妹今后的命运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

(小品内容:父亲早亡,母亲独自拉扯两个孩子长大,实在无力再承担两个孩子的学习费用。有一天,母亲将两个孩子叫到身边,让两姐妹抽签决定谁去上学。)活动过程:

生:观看小品,分析得到上学机会与失去上学机会对两姐妹产生的影响。

师:分成两条线索将学生对姐妹俩命运的分析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从姐妹俩不同命运的对比中归纳总结出受教育的重要性。

知识点拨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只有接受教育,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师:介绍希望工程的标志性人物通过希望工程发生的命运变化,“大眼睛”(银行工作人员)、“鼻涕虫”(解放军战士)、“小光头”(大学生),让同学们加深对知识改变命运的理解,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在姐妹俩今后不同命运的讨论分析中,真切认识到受教育的重要性。

二.开展活动,讲授新课

活动

(一):出谋划策

师:在刚才表演的小品中,由于家境贫寒,母亲个人无力解决孩子上学问题,你认为姐妹俩应该怎么办?

生:例举种种方法。

师:介绍我国的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国家、社会、学校对保障公民受教育权所作出的努力。

师: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必须提供必要的机会和物质条件,以保障公民获取受教育的机会或物质帮助。

知识点拨

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提供必要的机会和物质条件,以保障公民能上学接受教育。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认识到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并懂得从哪些途径获得帮助,增强权利意识与维权能力。

活动

(二):感受权利

生:交流课前各小组准备的统计数据(见课本100页表格),谈谈小组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作为受教育者享有了哪些权利。

师:除了从表格统计中感受到的权利以外,作为受教育者,结合自己的受教育历程,你还感受到哪些权利?

生:回答问题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向同学们介绍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有哪些。

信息点击: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多媒体展示)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受教育者能够享有的具体权利,增强对受教育权的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增强学生感恩意识和珍惜受教育权的意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等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活动

(三):请你断案

师:出示案例,请同学思考问题。

张某系某市第27中学的毕业生,年幼时因小儿麻痹症造成下肢残疾。当年参加普通中专学校考试时,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市财贸学校,考分为556分,超过了527分的招生录取分数线。但是,市财贸学校以该校计算机房在四楼,张某无自理能力为由拒绝录取。在向学校请求无效后,张某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样判决?请叙述断案理由。

(2)这则案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生:回答问题

师:总结: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受教育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侵害公民的受教育权。当公民的受教育权被非法侵害,公民应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利。„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以致用,灵活的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同时增强维权意识和提高维权能力。

知识点拨:

在我国,任何公民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非法剥夺限制公民的受教育权,不得歧视任何人的受教育权。

本课小结:

小品分析——认识到受教育的重要性

出谋划策——明确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感受权利——了解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

请你断案——学会依法维护受教育权

五.检测反馈:

1.制定规划,认真组织落实;兴办学校,保证必备条件;筹措经费,帮助贫困学生;培养师资,提高教师待遇.这是义务教育法规定的()

A国家责任B家庭责任C社会责任D学校责任

2.在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保障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是()

A.《教师法》B.《义务教育法》C.《未成年人保护法》D.《教育法》

3.我来断案:

小李爸爸这样说对吗?为什么?

假如你是老师,你会如何说服小李的父亲?

假如你是小李,你还能通过其他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吗?

结束语: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有关受教育权的内容,重点了解受教育权的具体内容,以及在自己权利受到侵犯时该怎么做。为了维护公民的受教育权不被侵犯,我国也采取了一些计划和措施,来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第十一课总结 第3篇

第1课时平等与尊重

一、学习目标

1、懂得平等待人和尊重他人的意义。

2、知道平等待人和尊重他人的基本要求。

二、导入:导入新课,导学学习目标。(2分钟)

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18分钟)(组内按照自学、对学、群学方式完成。积极参与并完成任务每人按1分计入小组。)

自学教材76-79页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的思考,把 1--6题的答案在书上勾划出来。

1、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条件、文明交往的内在基础是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平等待人?.3、在与同学交往时,我们怎样做到平等待人?(平等待人的基本要求)

4、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5、尊重他人包括哪些内容?(尊重他人的基本要求)

6、对于中学生来说,尊重他人有何意义?

7、阅读77页材料“刘南的爸爸妈妈”,思考、体验:(1)如果你是刘南,你的感受是什么?(2)如果你的家庭条件不好,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

反思:你受到过不平等的对待吗?你以不平等的态度对待过他人吗?

8、阅读78页材料“尊重”,读后你有何感悟?

9、听听老师讲的关于平等、尊重的故事。(如果有时间)

四、分组汇报展示探究学习各题。(10分钟)(各组汇报展示,给予分数奖励;教师点评学生表现和问题的补充升华。)

五、练习与检测。(10分钟)(独自完成。根据完成情况给小组加分。)

背诵,有时间就抽默写:

1、在与同学交往时,我们怎样做到平等待人?(平等待人的基本要求)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第十一课总结 第4篇

课题名称:第九课 西洋音乐传入和学堂乐歌兴起

第十课 沈心工 李叔同对音乐的影响

第十一课

音乐赏析

二、教学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学习必备知识,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一体化)

1知识目标: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有一个基本的了解。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能运用与这一学科相关的音响资料或历史资料来完善幼儿园教学工作。

3素质目标: 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声乐、钢琴、舞蹈等表演学科。

三、设计意图或教材处理:

了解西洋音乐传入我国的基本情况,掌握我国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叔同以及学堂乐歌对“新音乐”的产生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重点: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叔同

五、教学难点: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叔同

六、教学课型: 理论课

七、教学课时:6

八、教学方式:讲授法 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把知识点、技能点细化为项目,体现教学做合一)第一节 概述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门户,中国开始进入到近代社会。社会形态也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世纪前后,欧美和日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传入中国,西洋近代音乐也在这一时期传入我国。我国的许多知识分子为寻求救国真理,纷纷出国留学,一部分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把欧美、日的一些流行歌曲的曲调填上新词在“新式学堂”中教唱,“学堂乐歌”在我国各地兴起。“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史中的新事物,它促使了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反映近代社会现实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提供了西洋音乐的技术、体裁和形式,对于“新音乐”的发展具有启蒙意义。第二节 西洋音乐的传入和学堂乐歌的兴起

1 西洋音乐的传入

背景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门户被强行打开,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进程,基督教的传入已达到肆无忌惮的程度。不仅如此,欧洲侨民也纷纷移居我国,各地教会学校不断兴办,从客观上起到了强制性地传播西洋音乐作用。

内容

在宗教的传播中,吟唱赞美诗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因此教会的赞美诗和欧洲资产阶级在社交活动中和音乐小品包括一些初级钢琴的作品随之传入我国。在乐谱方面,主要有不同时期来华传教的传教士们编印出版的各种宗教“圣诗谱”。

欧洲乐器和器乐作品的大量传入是在20世纪前后,在此基础上我国出现了用西洋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队。如管弦乐队、军乐队。

本世纪初,簧风琴开始在我国的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出现了专供中国人学习使用的风琴教科书。

这一时期,钢琴也开始在中国流行,并在一些师范学校、教会学校和某些私人的教学中使用,并出现了钢琴谱;

我国学校教育中也开始注意了对中西音乐的学习。

如1900年南京两江师范学校开办就聘请了日本教师教授音乐课; 1903年,清朝政府对在刚刚兴起的“新式学堂”中设置“乐歌”一课予以认可;

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中正式把音乐列入了“随意科”;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校令实施细则》中规定了中学开设“乐歌”一课,每周一学时,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音乐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作为音乐传播媒介的手摇腊筒唱机也传入我国。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音乐社团,如1914年前后,曾志忞等人曾在北京创办“中西音乐会”;1916年,“北京大学音乐团”(1919年改组为“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会长蔡元培,会员共有三十多人。“北大音乐研究会”于1920年在北大创刊《音乐杂志》,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音乐杂志,它为“五·四”以后新式音乐社团期刊的大量出现和发行提供了先例。

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出现由中国人或外国人举办的“音乐会”,我国的音乐家也开始学习欧洲的作曲理论并进行创作的尝试。

近代西洋音乐的传入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 它向我国介绍了西洋音乐的理论、体裁,扩大了中国人民的音乐视野,② 我国的音乐家学习和运用了西洋音乐理论和技术,在发掘整理我国丰富民间音乐宝藏等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许多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的优秀作品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从客观上为新民主主义音乐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准备了条件。

2 “学堂乐歌”的兴起

背景

19世纪末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瓜分日益加剧。中日“甲午战争”惨痛失败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促使了我国知识分子觉醒。他们提出了“抵御外侮”、“进行改革”、“救亡图存”、“力图自强”等口号。“戊戍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文人极力鼓吹音乐对鼓舞士气以及进行启蒙教育的重大作用,并积极提倡设立唱歌课,发展学校音乐教育。当时,废除科举、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一部分留学生把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的流行歌曲曲调,填上新词,编成大批新歌曲在国内各“新式学堂”中教唱,这种形式被人们称之为“乐歌课”。西洋音乐的各种演唱形式,如“进行曲”、“少年儿童歌曲”、“舞蹈游戏歌曲”、“摇篮曲”等由此时传进我国,独唱、重唱、齐唱和简单的合唱也为我国人民所熟悉和掌握。不仅如此,在国内及日本,唱歌书也陆续得到刊行。“学堂乐歌”是后来音乐界对这些在“新式学堂”中所设音乐课及所唱歌曲的称呼。

内容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化,多以“反帝”、“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等思想为主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当时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如《中国男儿》、《何日醒》、《惟我同胞》、《抵制美约》、《国耻》、《劝用国货》、《黄河》、《扬子江》、《十八省地理历史歌》等,宣传了爱国思想,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学堂乐歌”中还有一部分宣传妇女解放思想的歌曲,如《女子体操》、《缠足苦》、《勉女权歌》等。同盟会女英雄秋谨(1875——1907)曾写过很多诗文和弹词《精卫石》等来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她还利用“学堂乐歌”宣传革命,所填词乐歌《勉女权歌》用“简谱”刊印在她主编的《中国女报》第 2期(1907年2月)上。这首歌号召妇女勇敢地摆脱封建压迫的精神枷锁,投身到社会革命中去。并希望妇女们要为“恢复江山劳素手”,在当时曾起到了一定的宣传鼓动作用。在“学堂乐歌”中,有一首号召“少年努力咸自爱”,“近学日本远欧美”的歌曲——《勉学》,这首歌曲号召青年学生要发奋学习来挽救祖国危机。我国著名画家和音乐家丰子恺先生曾在《艺术趣味》一书回忆他在学校读书时演唱此歌的情形说:

“我们学唱歌,正在清朝末年,四方多难,人心**的时候,先生费了半个小时来和我们讲解歌词的意义,慷慨激昂地说,中国政治何等腐败,人民何等愚弱,你们倘不再努力用功,不久一定要同黑奴红种一样。先生讲时声色俱厉,眼睛里几乎掉下泪来。我们听了十分感动,方知道自己何等不幸,生在这样危殆的祖国里。我们唱到„东亚大陆将沉没‟一句,惊心跳胆,觉得脚底下这块土地果真要沉下去似的。”

“学堂乐歌”中还有一部分热情赞扬“辛亥革命”的歌曲。如1912年刊印的《共和国民唱歌集》中就有《光复纪念》、《女革命军》、《庆祝共和》、《共和国民》、《爱国歌》等。其中的《光复纪念》是一首具有叙事性歌曲,作品叙述了1911年10月10日(农历是8月19日)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时的情景。

“学堂乐歌”中也有一些宣传封建思想和鼓吹“君主立宪”的作品,如《忠君》、《尊孔》、《颂立宪》等。可见“学堂乐歌”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世纪交替时新旧两种思想的斗争。但“学堂乐歌”主流是积极、进步的,应该给予肯定。

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兴起对我国的“新音乐”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学堂乐歌”介绍了欧洲和日本的各种歌曲体裁,使许多新体裁和音调为我国人民所熟悉和接受,并逐渐成为我国近代音乐的构成因素,对我国“新音乐”的出现具有“启蒙”意义。

通过“学堂乐歌”的传唱,群众歌咏方式成为中国人民音乐生活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学堂乐歌”还对“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现代群众歌曲创作和专业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中国人民为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发挥着战斗作用。

第三节 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

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最有贡献和影响的是沈心工、李淑同等音乐家。此外,象曾志忞、李华萱等也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启蒙音乐家。

1 沈心工人物简介

沈心工学堂乐歌作品的内容可分三类:

儿童歌曲:《兵操》、《竹马》等;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何日醒》、《革命军》、《美哉中华》等;

自己的作:《革命必先革人心》、《军人的枪弹》、《采莲曲》、《黄河》等。其中的《黄河》,以中华民族形象的象征——“黄河”为题材,进行曲的曲调雄壮、豪迈,给人以战胜敌人之后凯旋而归之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2 李叔同人物简介

早期作品中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存亡的忧虑。如他在1905年所写的《祖国歌》就是一例。

大部分作品是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抒情歌曲,这些歌曲文词秀丽、富于韵味,在当时是一位很有修养和造诣的艺术家。所选配的《春景》、《送别》、《西湖》等受到当时知识青年的喜爱和欢迎。

除填词外,他还进行了不少创作的尝试,现存有《春游》、《早秋》和《隋堤柳》片断等。其中以《春游》一曲较为突出。作品欣赏: 1《中国男儿》 2《勉女权歌》 3《勉学》 4《光复纪念》 5《竹马》 6《革命军》 7《黄河》 8《竹马》 9《革命军》 10《黄河》 11《祖国歌》 12《春游》

图片欣赏: 1 沈心工画像

2 沈心工的《民国唱歌集》 3 李叔同画像 作业: 名词:学堂乐歌、沈心工、李叔同 2 简述西洋音乐传入的历史背景、内容和意义 3 简述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第十一课总结 第5篇

1.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2.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1)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古埃及金字塔

(2)西亚的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3)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创立佛教

(4)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3.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4.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5.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建立了国家,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6.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等级森严、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7.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交往方式主要有和平交流与暴力冲突。战争: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

和平交往: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对它加以改造并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马可·波罗行纪》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8.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世界古老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古典文学戏剧: 古希腊《荷马史诗》《俄底浦斯王》和阿拉伯的《天方夜谭》古代科学家:阿基米德等

古代著名建筑:阿拉伯麦加大清真寺、巴黎圣母院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2.14~16世纪,欧洲的经济领域、思想领域和商业交通领域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时代曙光初现,表现为出现了手工工场、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等新现象,3.文艺复兴:

14世纪前后首先在意大利开始;

(1)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2)代表人物及作品:

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英国――莎士比亚《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

(4)影响: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4.新航路的开辟: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课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回顾并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同学们一起回忆一下“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谁?” 学生:韩非子

教师:那么主张改革和法治的韩非子“受到了哪个国家君主的赏识呢?” 学生:秦国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战国末期的秦国又有怎样的发展。多媒体展示秦始皇的画像以及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 教师: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上面这幅画像是秦国的一位君主,同学们能猜到他是谁吗? 学生:嬴政

教师:对,他就是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纷战并建立了统一的秦王嬴政。大家来看看著名的诗人李白是如何描写他的。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读:“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教师:看看李白把秦始皇描写得多么威风啊!大家看到诗句中的“六合”二字,有同学知道“六”这个数字代表什么吗?

学生:战国时期除了秦国以外的六个诸侯国。

教师:回答的很对。李白这两句诗描写的就是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实现天下统一的事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这段历史。

教师:同学们,在战国后期六国联合对抗秦国,在这样“全民抗秦”的历史背景下,为什么是秦国能实现统一天下的重任呢?

学生可结合前面课文学习到的有关“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或者“法家思想发展”的内容分析原因,也可以结合“春秋战国的纷争”中提到的战争使人民遭受损失,所以人们渴望结束战争、天下太平等来展开讨论。

教师总结:秦国统一的历史条件有:1.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富兵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2.长平之战,其他六国的力量被削弱了;3.秦国国君重用人才,礼贤下士;4.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方针;5.统一大业顺应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的潮流。

教师:秦国花了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那么秦始皇是怎样守业的呢?

教师:同学们看到示意图上处在最高处的人是嬴政,他是国家权力最大的统治者,他还给自己的身份创立了一个新名称,叫做“皇帝”。那么他仅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怎么统治全国呢?他在宫中设置了哪些主要官员辅助他呢?分别起着什么作用呢

学生: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教师:回答得很好。那么中央政府的事务有官员帮忙处理了,但是秦朝疆域辽阔,那么多土地和人口谁来管理呢?

学生:秦朝在地方上设置了许多郡县,有郡守和县令来管理。

教师:你说的很好。我们通过这幅示意图就能看出,地方上的官员听命于中央,中央政府的官员又要听命于皇帝,由此皇帝就能总览各项大权。他一个人发令,全国都要听命。我们把这种秦始皇开创的政治制度称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同学们看看,秦始皇和他的大臣们多聪明啊!大家知道这种制度在我们国家一直用到什么时候才结束吗? 学生:清朝。

教师:不错,我们中国一直沿用这种政治制度,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2年,持续了两千多年,它的生命力够强了吧!

教师:好了,我们已经了解到秦朝是怎样维护统一、巩固统治的,最后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个秦朝的疆域究竟有多宽广。请一个同学来为我们描述一下秦朝当时的领土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来看,最远到达了哪里?

学生:东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

教师:很好。同学们可以试试闭上眼镜来回忆秦朝疆域图,咱们可以猜想到,当时古人对大海还是知之甚少,所以东边和南边的领土就以海为界,北边以防御匈奴的长城为界,我们只要着重来记西边的边界----“陇西”这个词。这么壮丽的江山,我们可以想象秦始皇坐拥天下是多么地得意,他相信秦帝国可以传给他的子子孙孙,从二世乃至万世,可是历史真能如他所愿吗?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有关秦朝历史的第三幕“帝国崩溃”。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今天所学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本课要点知识。

随堂测验

教师:学完这课,我们来检验大家学习的效果如何吧。多媒体展示随堂测验。

能力提升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秦王扫六合》这一课,不知道秦始皇嬴政到底给同学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大家都来议一议,秦始皇到底有什么功绩又有什么过失呢?(如果时间不够,就把评价秦始皇的问题作为课后探究题留给学生。)焚书坑儒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第十一课总结 第7篇

认知:了解合同的形式、内容,理解合同的效力、履行原则与违约责任,掌握合同的订立规则。

情感态度观念:通过对合同知识的学习,培养自己的契约意识,形成践约、守约的观念。

运用:学会正确订立合同、辨别合同是否有效,提高利用合同参与民事活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合同的内容、效力与履行。难点:合同的订立方式。

三、教学方法

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133~138;《教师教学用书》P142~173相关内容;《学习指导》P62~81相关内容;PPT课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查阅合同法相关内容。学生:预习课文并思考。

六、板书设计 善用合同办事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1.教学内容

观看视频,引入本节课学习内容。2.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一:生活中的合同。

(1)播放视频“签订合同后,卖家携款人间蒸发”。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设问:你知道什么是合同吗?视频的内容告诉了我们什么?

(2)指导各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对各组陈述的观点进行点评和归纳,引入合同的概念,告诉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合同无处不在,它为当事人确立的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受到法律的保障,故意违约、利用合同进行欺诈等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

(3)板书:善用合同办事。3.学生活动

探究活动一:生活中的合同。

(1)观看视频,各学习小组就设置的问题展开讨论。

(2)各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就视频所设置的问题陈述观点。(3)认真聆听,记录重要的知识点。

(二)研习新课(34分钟)第一模块:合同的订立。(16分钟)1.教学内容

(1)合同的形式。(2)合同的内容。(3)合同的订立方式。2.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二:采用什么形式订立合同。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33活动框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图片内容。设问:图示活动中存在哪些合同关系?这些合同采取什么方式订立的?

(2)指导各学习小组讨论问题,对学生陈述的观点进行点评与归纳:这些活动分别是买卖合同、客运合同、医疗合同、旅游合同,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采用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合同无需采用书面形式就能成立。

(3)用PPT出示:合同法第十条、第十一条内容。设问:法律对合同采用书面形式订立有何规定?

(4)指导各学习小组就法律条款展开讨论,对学生陈述的观点进行点评与归纳,告诉学生在何种情况下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合同中常见的书面形式又有哪些。探究活动三:关于合同内容的讨论。

(1)播放视频“合同法讲座──合同条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36“链接”的内容。设问:合同的内容是如何确定的?合同条款一般如何分类?

(2)指导各学习小组结合视频内容讨论问题,对学生陈述的观点进行点评和归纳,让学生认识到合同法采用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合同的内容一般由双方当事人自己约定,合同的条款分为主要条款和普通条款,订立合同时可以参照各类合同的示范文本。

(3)用PPT出示: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37案例和“点评”的内容。设问:法律为什么要对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作出如此规定?案例中,小余能要求酒店赔偿吗?

(4)指导各学习小组结合PPT内容讨论问题,对学生陈述的观点进行点评和归纳,引导学生认识合同法之所以对格式条款作出特别规定,是考虑到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可能给接收方带来不利,也是为了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关系。由法律规定

可知,案例中酒店的行李寄存须知和寄存通告,属于免除和限制其责任的格式条款,酒店在小余将行李寄存后才把载有该格式条款的行李吊牌交给他,没有以合理方式提请其注意,法院可以认定该条款无效,小余有权要求酒店给与赔偿。探究活动四:采用什么方式订立合同。

(1)播放视频“合同法讲座──要约与承诺”。指导学生看教材P132活动框四个镜头的内容。设问:合同的订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如何进行的?活动框四个镜头的展示的内容是要约吗?

(2)指导各学习小组结合视频和活动框的内容讨论问题,对学生陈述的观点进行点评和归纳,引导学生理解合同的订立是一个要约与承诺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多个回合的书面文件往返修改,当事人以要约与承诺的方式达成一致意见,从而形成合同关系。镜头一和镜头二涉及商业广告的法律效力。通常,商业广告只是一种要约邀请,镜头二即属于此种情形。但是,如果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的规定,即内容具体确定,并且只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的,则其视为要约,具有法律约束力。镜头一中的减价广告属于要约。镜头三是在商业活动中作出的约定,双方权利义务对等,具有法律约束力。镜头四是在日常生活中作出的约定,属于附条件的赠与合同关系。

(3)用PPT出示:买卖情景──春熙路上。安排两名同学分别扮演顾客和老板娘,进行情景表演,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要约、要约邀请、反要约与承诺的知识。板书:合同的订立;合同的形式;书面;口头;合同的内容;主要条款;普通条款;格式条款;合同的订立方式;要约;承诺。3.学生活动

探究活动二:采用什么形式订立合同。

(1)认真看课本探究活动图片,观看PPT,结合教材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2)认真聆听老师的点评和归纳,领会教学内容。(3)掌握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记录主要知识点。探究活动三:关于合同内容的讨论。

(1)观看视频,阅读教材“链接”内容,讨论并回答问题。(2)看PPT和教材案例内容,讨论并回答问题。

(3)认真聆听老师的点评和归纳,领会教学内容,记录主要知识点。探究活动四:采用什么方式订立合同。

(1)观看视频,看教材活动框内容,讨论并回答问题。

(2)看PPT,欣赏同学的表演,理解买卖情景的内容,思考问题,了解合同订立的过程。

(3)理解老师点评、归纳的教学内容,记录主要知识点。第二模块:合同的效力。(9分钟)1.教学内容

(1)合同效力的分类。(2)合同的生效条件。2.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五:关于合同有效性的讨论。

(1)播放视频“合同法讲座 — 合同的效力”。用PPT出示: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设问:法律将合同的效力作了哪些分类?怎样才能使一份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2)指导各学习小组结合视频和PPT内容展开讨论,对学生陈述的观点进行点

评与归纳:合同法将合同的效力分为有效合同、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和效力待定合同,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必须做到合同主体资格合法、合同内容合法、合同订立的过程合法。

(3)用PPT出示表格:有效合同、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和效力待定合同之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在合同订立的过程中当事人如何注意合同的有效性。(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36陈力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案例内容,思考案例后的问题。

(5)指导各学习小组结合教材展开讨论,对学生陈述的观点进行点评与归纳:根据合同法第四十七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陈力购买手机的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由于法定监护人的反对而不具有法律效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在法律上也被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陈力如参加工作,应被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具备订立合同的主体资格,此时购买手机的合同就具有法律效力了。

板书:合同的效力;合同效力的分类;有效、无效、可撤销、效力待定;合同的生效条件。3.学生活动

探究活动五:关于合同有效性的讨论。

(1)观看视频,看PPT,理解其内容,各小组展开讨论并回答问题。(2)看PPT,理解表格内容,增强对合同有效性的认识。

(3)阅读教材P136陈力的案例,理解案例内容,思考案例后的问题,各小组展开讨论并陈述观点。

(4)理解老师点评、归纳的教学内容,记录主要知识点。第三模块:合同的履行。(9分钟)1.教学内容

(1)合同的履行原则。(2)合同的违约责任。2.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六:合同该怎么履行。

(1)课堂小调查:对履行合同的认识。用PPT出示:合同法第六十条。设问:调查对你有什么启示?合同的履行应遵循什么原则?怎样落实?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调查,指导各小组展开讨论,对学生陈述的观点进行点评与归纳,引导学生树立合同重在履行的意识,告知其在履行合同义务时应当遵循全面履行的原则,同时还要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履行合同约定之外的随附义务,应积极作为,防止因违约所致的损失扩大。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38大进拍卖的案例,理解案例的内容。设问:你是怎么看待大进的所作所为的?和平拍卖公司应该如何追究大进的责任?

(4)指导各学习小组结合教材展开讨论,对学生陈述的观点进行点评与归纳:大进没有履行合同义务,是一种违约行为。拍卖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买卖,一旦拍定,即具有法律效力。拍得人应当支付货款和手续费,拍卖公司应当交付拍卖品。本案的违约方拍得人大进未按照约定付款和领取拍卖品。拍卖公司在此情况下,应当按照双方约定,要求大进支付违约金,若还有更大损失的,还可要求偿付更多的损害赔偿金。

板书:合同的履行原则;全面履行、诚实信用;合同的违约责任;继续履行、采

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支付约定违约金。3.学生活动

探究活动六:合同该怎么履行。

(1)积极参与课堂调查,观看PPT,结合教材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2)认真阅读教材大进拍卖的案例,结合教材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3)聆听老师的点评和归纳,领会教学内容。

(三)课堂小结(1.5分钟)1.教学内容 总结归纳。2.教师活动

出示PPT:本节课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梳理各知识点,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合同的内容、效力与履行、合同的订立方式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契约意识,增强依照合同办事的能力。3.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板书思考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四)课堂练习(4分钟)1.教学内容 学习评价。2.教师活动 用PPT出示:(1)单项选择:《学习指导》P64第19~21题。(2)多项选择:《学习指导》P67第16、18、20、21题。3.学生活动

学生依据所学知识,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从中感悟合同法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0.5分钟)1.教学内容 布置作业。2.教师活动 用PPT出示:(1)多项选择:《学习指导》P67第13、14题。(2)案例分析:《学习指导》P72第3题;《学习指导》P73第4题。教材P133活动框案例。3.学生活动

记录作业,课后认真完成。进一步理解合同的订立、效力与履行规则等内容。

附教学设计中补充的素材:

1.文字素材

(1)合同法第十、十一、三十九、四十、四十四、六十条。(见课件)

(2)买卖情景──春熙路上(见课件)

(3)表格:有效合同、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和效力待定合同之比较(见课

件)

(4)课堂小调查(见课件)

2.视频素材

(1)签订合同后,卖家携款人间蒸发

(2)合同法讲座──合同条款

(3)合同法讲座──要约与承诺

(4)合同法讲座──合同的效力

作者简介:许本洲,男,江苏省六合职业教育中心校学生处主任,德育学科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职业教育职业道德与法律教科研中心组成员,南京市职业教育德育中心组兼职教研员,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参与过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参编了国家规划新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及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先后主编、参编《就业与创业指导》、《职场导航》等教材、专著10多本,有10多篇论文先后获奖或发表。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第十一课总结 第8篇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写景特点:①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2.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3.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教学重、难点

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4.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以上教学重点中,第一点与第二点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唐代的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导入课文有如下作用:①帮助学生回忆获得春天时的美好感受,为课文教学做情感的铺垫;②轻松自然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记录着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在大学读书后期,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散文创作,做学问;1946年7月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8月在北平逝世。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A.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多媒体出示,读一读)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â)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

黄晕(yùn)蓑(suō)衣巢(cháo)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朗润:明朗润泽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B.整体感知:熟读课文,分析结构。

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画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设计说明:1.扩大识字量,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铺平道路;2.让学生熟读课文,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其目的在于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

2.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设计说明:1.培养默读习惯;2.让学生“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一。该设计要求老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学生的问题应尽量让同学自己解决,学生需要时,老师给予点拨)

学生不懂词句举例:

①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体现急盼心情)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说法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④“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

(注意:学生还可能提出许多问题,如是词句方面的问题,应力求满足学生;如涉及比喻、拟人方面的问题,也应该在这里解决;如属其他方面的问题,应告诉学生以后解决)

3.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①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②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设计说明:①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②让学生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有助于对课文的整体理解,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

4.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设计说明:①让学生加深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印象;②肯定成绩,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①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请说出理由,下一节课交流)

②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1-5段;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设计说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规定与鼓励并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研习课文

1.齐声诵读课文

2.讨论: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试说出理由)

第2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勾画大自然“刚睡醒的样子”,为下文具体的春景描绘提供了美好的背景;再说,山、水、太阳最能向人显示春天气息,作者选用“朗润”、“涨”和“红”分别描绘山、水、太阳睡过一冬而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

第3段:春草图。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第4段:春花图。首先,这一段写得很有层次:树上-花下-遍地;其次,这一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第三,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总之,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这一节应当让学生充分讨论,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鼓励)

第5段:春风图。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第6段:春雨图。引出春雨后,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下面就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7段:迎春图。“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渐渐多了,实质是写屋外的人多了,因为春天来了。全段都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让人感到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设计说明:让学生由整体感知课文转到局部感知课文;让学生相互启发,在讨论中迸发思维的火花。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自圆其说就行。这一环节,主要落实教学目标1和教学重点2、3、4)

3.课堂小结:

①抓住特点写景。

春草图:鲜嫩、勃发春花图:繁茂、艳丽

春风图:和煦、轻盈

春雨图:细密、平和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图。

春草图:正面-侧面

春花图: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植物-人间

三、欣赏品味

要求:大声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感情。

(设计说明:让学生再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上来)

四、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课文练习二、三。

2.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通报作业情况;

2.检查背诵。

二、比较阅读

1.投影林斤澜的《春风》(或发讲义)。

2.比较《春》《春风》的异同。

3.通过比较,让学生概括两文的主题、写作特色。

(设计说明:①扩大学生的阅读面;②比较异同的目的在于加深对《春》这篇课文的理解)

三、景物描写训练

1.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课文练习四)。

2.口头交流景物描写的片段。

(设计说明:①以读引写,读写结合;②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四、自我总结学习本文所得

引导学生从形式(词语的积累,句段篇形式上的特点)到内容(句段篇的意思,文中的情感)进行归纳。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第十一课总结 第9篇

一一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对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雕塑组群作品进行具体详尽的介绍,分析它们的艺术特点,使学生掌握鉴赏中国古代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全课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概述。总结中国古代雕塑中的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两大类的定义、成因及其艺术风貌。

第二部分的标题是“世界上最大型的雕塑群”。介绍史无前例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特别对其“致广大,尽精微”的写实艺术手法加以鉴赏。

第三部分的标题是“汉代最杰出的石雕群”。其中具体分析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中的《伏虎》和《立马》石雕作品,特别强调霍墓石雕群整体写意的艺术风格。

第四部分的标题是“我国最著名的石窟寺雕塑群”。这部分内容又分为四个小部分:第1部分是介绍敦煌石窟,说明敦煌石窟雕塑多元文化溶合的审美特征;第2部分是介绍云冈石窟,特别对其第20石窟佛进行分析和鉴赏;第3部分是介绍龙门石窟,将其造像的艺术风格与云冈进行比较,着重以龙门奉先寺卢舍那佛龛雕塑为例,说明龙门石窟雕塑艺术进一步民族化的特征;第4部分是介绍麦积山石窟,举例说明石窟造像中的泥彩塑像的特点。

第五部分的标题是“伫立千年的一群美丽少女”。这部分是介绍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中的彩塑侍女群,举例说明其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艺术感染力。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其艺术特征,从而掌握分析和鉴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作品的艺术风貌。、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伟大成就和艺术特点,掌握赏析我国古代雕塑的方法,并对我国古代雕塑艺术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产生和发展,分析各时期雕塑群的艺术特色,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价值和欣赏方法,初步探究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特点及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雕塑作品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对中国古代雕塑作品所独具的魅力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悟。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两大类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及其艺术特征,特别是对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能加以分析和鉴赏。

难点:主要集中在第四部分对四大名窟寺的欣赏上,其内容涉及面较广,艺术风格多样,历史风貌各异,还要涉及一些专业名词,欣赏过程易出现混淆。

五、教学程序

(一)、导入探究课题:

环节Ⅰ:世界上最大的雕塑群一一秦始皇兵马俑(略)

环节Ⅱ:汉代最杰出的雕塑群(略)

(二)、引入课堂:

环节Ⅲ:我国最著名的石窟寺雕塑群

1、学生活动:欣赏图片。领会新课意图,轻松接受课题。

2、宣布本课探究的知识点,带着下列问题进入本课:

a、什么是宗教雕塑?

b、中国古代四大石窟是什么?

c、宗教雕塑主要塑造什么人物题材? d、各个朝代的造像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教师设置的问题,开始领略本课探究的各个知识点。

(三)、展开欣赏: 敦煌莫高窟: 位于甘肃河西走廊,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

窟内主体是彩塑。彩塑均为泥质造像,有单身像和群像,最高的大佛达34.5米,最小的菩萨仅2厘米,四周为佛经故事的壁画。云冈石窟:

位于大同市西郊武周山麓、十里河畔,主要洞窟有53个,石刻造像51000尊。

云冈石窟开凿于公元460年(北魏),当时佛教流行,我国石窟大多从这一时期开始,到唐朝达到高峰。云岗石窟作为北魏早期佛教艺术的中心,给各地石窟艺术以巨大的影响。龙门石窟:

座落在河南省洛阳伊水两岸。自北魏至宋代相继开凿,有2137个窟龛,10万尊造像。本课以卢舍那大佛的造像为主要欣赏对象,着重介绍了盛唐时期高超的雕塑技巧。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县东南的麦积山上,因山如农村的麦垛,因此得名麦积山。该石窟始凿于十六国后秦,距今1600余年,经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朝代,形成一座造像与壁画连续不断、不同时期艺术特征明显的艺术宝库。

该窟至今保留大小各种艺术造像7000余尊,古代壁画1000余平方米,大小窟龛194个。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泥塑和石胎泥塑为主要的大型石窟,因其拥有自北朝以来千姿百态并各具特色的大量泥塑而被中外学者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五、课堂小测试:分析各朝代造像的特点。

环节Ⅳ:伫立千年的一群美丽少女

晋祠又名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兴建的,后来又多次重修翻建。现存建筑主要建造于宋金时期,以圣母殿最为著名。

圣母指周武王王后姜邑,她是姜太公的女儿、叔虞的母亲,被当地人奉为晋水水神,并修建了圣母殿,供人们在天旱时前来祭祀。

圣母殿中有彩绘塑像四十余尊,圣母坐像居正中位置,高2.28米,凤冠蟒袍,端庄气派,周围有众多女官、侍女环绕。她们的动作姿态各不相同,神态性格都刻画得十分生动自然,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人物塑造水平。

(五)、课的拓展:

七年级历史第十课第十一课总结 第10篇

一、教材分析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十一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世贸组织的成立时间、作用、原则、目标,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战略和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重点内容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结合案例重点把握。难点是入世的利与弊。本节内容是对第一框经济全球化知识的提升和深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世贸组织的作用、原则、目标,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战略和必须坚持的原则(2)理解入世对我国经贸活动的影响,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3)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例,说明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说明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典型例题分析,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入世带来的挑战,应让学生增强忧患意识,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同时,通过回顾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2)帮助学生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

(3)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难点:入世的利与弊。

四、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图片资料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去解决认知发展的不平衡,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合作探究法:围绕本课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关注身边实际,组织探究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3)自主讨论法:把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加以讨论交流,达到明辨是非,提高认识。例如入世的利与弊,让学生加以讨论。

(4)事例分析法:运用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播放视频及展示资料,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与发展简介》视频以及邓小平同志的名言等若干资料 教师引导:邓小平同志说“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贸易争端日趋频繁,在贸易争端的解决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世贸组织的身影。我国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贸组织,从此以后世贸组织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8年发生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

多媒体展示《汽车零部件争端升级 WTO判我违规》相关资料

教师引导:在这个贸易争端中,世界贸易组织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为什么它能做出这个裁决?中国该如何应对?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不去了解一下世贸组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现在我们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世贸组织以及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播放以及相关资料展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并感受世贸组织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引发学生思考世贸组织成立的作用、原则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的利与弊,为本节课学习做好铺垫。环节二:创设情境,讨论探究。

情景一:多媒体展示资料——中国入世十周年。探究活动一: 你对世界贸易组织了解多少? 板书: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第一:对外开放的新阶段(板书)

1、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及其地位(板书)教师提问:世界贸易组织什么时间成立的?

学生回答: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前身是关贸总协定。教师提问:世界贸易组织的地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它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资料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部分知识点我主要采用设疑引发讨论的教学方法。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看完资料后急需发表意见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过渡:了解完世贸组织的成立时间及地位,看下面材料,思考世贸组织的作用及原则? 情景二:多媒体展示文字资料——“龙永图趣谈WTO” 2.世贸组织的作用(板书)探究活动二

教师提问:世贸组织对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单元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1: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作用:组织多边谈判,制定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冲突的场所。

3、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板书)教师提问:世贸组织的原则有哪些?

学生2: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教师引导:请一位同学阅读“名词点击”,了解一下这两个原则。

学生3:最惠国待遇:其目的不是为了取得特殊待遇、差别待遇,而是为了取得同等待遇、非歧视待遇,是为了保障贸易机会均等。(见者有份,不见者也有份)

国民待遇原则:把外国的商品当作本国商品对待,把外国企业当作本国企业对待,目的是为了公平竞争,防止歧视性保护,实现贸易自由化。(不排外!)

师生小结:世贸组织的作用:组织谈判,制定规则,解决摩擦。最重要的原则是非歧视原则。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龙永图趣谈WTO”,让学生更加形象的知道世贸组织的作用以及原则,激发学生兴趣,让课堂在轻松的气氛下完成。

教师过渡:通过资料展示知道,我们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贸组织,那加入世贸组织到底对我国影响有哪些?请看下面材料。

4、加入WTO对我国的影响(板书)情景三: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视频播放,数字十年:进出口贸易额十年增长4.9倍

材料二:在“2011第四届中国开放论坛”上,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对中国外贸出口存在的问题作了系统分析,他认为,中国外贸产品中很大一部分属于资源密集型和初级产品,其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一方面导致出口商品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对资源利用率很低;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以及对经济发展后劲的削弱。显然,这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探究活动三

教师引导: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加入世贸组织以我国有什么影响?

有人说我们加入世贸是利大于弊,也有人说是弊大于利。你同意哪个观点?(正反方辩论)

正方代表:利大于弊,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反方代表:竞争更加严峻,风险加剧,如大幅度削减关税,发达国家的优势产品大量涌入,必将对国内企业带来生存危机等等。

教师总结:(1)中国加入WTO的积极影响。(机遇)

①加入WTO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②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入WTO,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2)中国加入WTO面临的严峻挑战(挑战)

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的与国内市场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会明显增加。如大幅度削减关税,发达国家的优势产品大量涌入,必将对国内企业带来生存危机等等。师生小结:我们的态度:面对入世,能否把有利条件用足,把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关键在于我们自己。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资料展示以及开展辩论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精神,积极思考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感受入世对中国的影响,明确加入世贸有利有弊,面对入世的冲击,关键靠我们自己。

教师过渡:我们常常把地球称为地球村,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也越来越明显。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教师引导:同学们列举一些具体的经济成就。

学生回答:(GDP、消费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教育质量和水平大幅提高)

教师过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是,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对外开放水平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第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板书)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明确以下内容: 教师总结:

1、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三: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1980年起,先后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以及海南省,建立了5个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后,陆续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河北、广西开辟为经济开放区,从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带。

1990年,决定开发上海浦东新区,并进一步开放一批长江沿岸城市,形成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开放带。1992年以来,决定对外开放一批边疆城市和进一步开放内陆所有的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城市;还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15个保税区、32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5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而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相结合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意味着什么? 教师总结:全方位就是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所有国家进行开放;宽领域就是对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市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广泛领域对外开放;多层次就是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沿海、沿江、沿边、内陆中心城市等多种形式对外开放。这种开放格局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对外开放的作用: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决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板书)

多媒体展示图片:江泽民:“‘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起来。”

情景四:多媒体展示我国利用外资情况图表。探究活动四

教师提问:

1、三个图表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三个图表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引进来“

学生4:a、我国现在实际利用外资额比20世纪90年代初成百倍增长;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他产业少;b直接投资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学生5:新形势下“引进来”要注意:利用外资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教师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遇到的突出问题是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引进外资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利用外资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图表展示,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我国“引进来”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能充分理解这部分知识。

教师过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是以“引进来”为主。前面我们知道了“引进来”与“走出去”是不可分割的。下面来学习“走出去”的一些内容。(2)“走出去”的涵义与内容(板书)情景五: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四:截至2012年,海尔已经在世界12个国家建厂。海尔1997年在菲律宾建立海外第一家工厂。之后,迅速在中东、北非等地区设厂。1999年,海尔进入美国设厂。2010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357亿元,品牌价值855亿元,连续9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现在海尔已经成为我国跨国公司的领头羊。探究活动五

教师提问:

1、你还知道哪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

2、这些企业是怎样成功“走出去”的?

学生6:还有中石油、中石化、联想、海信、奇瑞等等。

学生7:一般通过投资建厂、建立科研开发机构、承包工程、组织劳务输出、投资农业和服务业等方式走出国门。

教师总结:“引进来” 与“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战略的两个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方面,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从“引进来”到 “走出去”,意味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层次。

师生小结:“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国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意味着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层次。

本环节设计意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通过展示海尔集团的资料,让学生理解“走出去”的含义及主要内容。教师过渡:发展对外关系,我国要坚持什么样的原则? 5.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对外开放原则(板书)情景六: 多媒体展示资料

材料五: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全国居民每天消费总额达到37亿元。每天消费粮食75万吨,相当于一个县级商品粮基地的全年产量;每天消耗猪肉6万吨,食油1万吨,糖1.6万吨,鲜蛋1.8万吨。每天购买杂志600多万册,报纸5000多万份,需要400量中型载货汽车才能装载。探究活动六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什么?在这种国情下发展对外关系,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8: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依靠大国是解决不了温饱,要注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教师总结: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依靠外国是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更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并以此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坚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自身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把二者结合起来。

师生小结:我们实行对外开放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把二者结合起来。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对外开放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展示,让学生明白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依靠外国是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更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六、板书设计

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一)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1、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2、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贸领域发挥的作用(1)积极组织多边谈判

(2)为国际贸易制定基本原则和协定(3)为成员国提供解决贸易磨擦冲突的场所

3、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影响

(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我国目前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3、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决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2)“走出去”的涵义与内容

4、我国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

七、分层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认识不正确地是()

A. 它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参加的多边贸易组织 B.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

C. 它成立于1995.1.1日,其前身是关贸总协定 D. 它对当代国际经济贸易活动有广泛的调节作用 2.世界贸易组织最重要的原则是()

A.互惠原则

B.市场准入原则

C.公平原则

D.非歧视原则 3.下列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认识正确地是

()

(1)既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2)进一步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经贸联系,扩展开放新空间

(3)有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4)对推动世界经济贸易关系发展有决定性作用

A.(1)(2)(3)(4)

B.(1)(2)(3)C.(1)(3)(4)

D.(2)(3)(4)4.实施“走出去”战略是()

A、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B、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的根本性措施 C、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D、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需要

5.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生产的商品面临着大量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WTO被反倾销最多的成员。对此,我们要()

(1)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2)制定应对反倾销和贸易摩擦的策略(3)加强管理,提高我国企业生产效率

(4)优化进口结构,坚持以质取胜 A.(1)(2)

B.(3)(4)

C.(2)(3)

D(1)(4)6.面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我们在对外贸易中应坚持()A、保护国内产业的原则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C、对外扩张原则 D、量力而行原则

(二)、非选择题

深圳经济发展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但金融危机让人们认识到,特区经济也很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变化的影响,最令深圳人自豪的以加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也会变成损害自身发展的新问题。深圳发展潜藏着“浮萍经济”的危机,如何避免外向型经济变成一种“无根经济”,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试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给深圳未来的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八、教后反思

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学对象是看不见,摸不找的,相对比较抽象,学生相对陌生。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我国对外开放方面的有关知识,了解了世贸组织的相关知识,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格局、新形势下的基本政策和战略。重点掌握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影响、我国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的基本战略。

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导学生联系国际经贸活动,特别是我国对外开放方面的具体实例,多从我们的身边实例进行联系进而进行讲解,从实践中理解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趋势,以及如何在对外开放中发展壮大自己。从而是学生更好的吸收和理解本课内容。

九、使用说明

1、亮点:通过视频播放世贸的产生与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思考发言,掌握世贸组织的一些知识点。通过材料展示,让学生理解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建议:由于本课有一处辩论发言,“入世对我国的影响”要事先将学生分组,合理利用时间,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发言,不要偏离主题。

3、说明: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接触世贸的知识以及加入世贸的时间,但对加入世贸对我国的影响认识还不太深刻。因此,多展示一些材料,组织辩论,让其理解深刻些。在讲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时,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附:分层作业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B

4、D

5、A

6、B

二、非选择题

1.应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进一步拓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争取在国际分工中处于高端位置,而不能逆全球化而动,闭关自守。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经济特区。

4.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由主要依靠外向型加工业向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等方面转变。

上一篇:6月份煤质管理工作总结下一篇:年度第一学期综合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