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024-05-29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精选6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1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决定》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阐述,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世纪新阶段“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学校办学思想、校风、学风、教风以及管理风格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学校管理的灵魂,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决定一个学校兴衰的重要因素和维系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文化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荷兰哲学家C·A·冯·皮尔森在其《文化战略》一书中指出:“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文化必须变得更有动态性,更注重未来取向。从功能上讲,校园文化就是“化人”、“育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先秦·荀况《荀子·劝学》)。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将培育出什么样的学生。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校园文化的功能,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和师德培养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为高校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确立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意义。价值观是受思想支配的,什么样的思想决定什么样的价值观,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不迷失方向,才能不受各种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袭。因此,高校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校园文化建设,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体师生员工,使其学会分析和解答现实问题,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准确判断社会发展趋势;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紧密联系建设校园文化的实际,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工作,不断增强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通过理论教育和理论研究工作更好地把广大师生员工凝聚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坚定师生员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使理论成果成为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正确的目标指引

胡锦涛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选择并为之奋斗的目标,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共同理想使我党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化解了各种风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方面,全体师生员工要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前进目标,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同国家民族命运和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国家和学校和谐稳定、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要教育全体师生员工善于把远大理想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注重日常细小的工作,时刻准备着担当历史重任。

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中最本质、最集中、最持久的精神力量,也是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面旗帜。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之成为牢固的精神纽带,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不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使我国各族人民焕发出极大的创造激情,产生了巨大的创造活力,形成了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和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新时期的时代精神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其中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高校师生素有开风气之先的光荣传统,思维敏锐,富有创造激情,是改革创新的主力军。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之成为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鼓励人干事业、支持人干成事业的氛围,让一切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激情得以抒发、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坚持改革创新,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破除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束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规范的道德基础

荣辱观是人们对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念。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历来十分重视荣辱观念。“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两千七百年前振兴齐国,成就霸业的一代英才管仲的千古名言,说明古代的仁人志士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国格一样重要的地位,这正是我们民族珍贵的思想财富,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国家的未来是青年的,未来民族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看当代青年树立的是什么样的意识,什么是对民族、国家、乃至世界未来发展有益的,都取决于当代青年人的取舍。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对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信友爱、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优良道德风尚的提倡和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不良思想行为的反对,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对于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所坚持和提倡的东西,所反对和抵制的东西,就是我们在建设先进校园文化中应当旗帜鲜明坚持和反对的东西。因此,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必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将其作为规范的道德基础,促进广大师生员工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提高明辨荣辱、认清是非、区分美丑的能力,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努力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坚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

历史实践已证明,高校培养的青年学生是我们党的成员、干部的重要和主要来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因此,高校如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教化、塑造、熏陶,引导他们努力成为胡锦涛总书记在致“纪念五四青年节80周年”的信中所要求的“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帮助他们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坚强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事业不断前进,既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体现,也是义不容辞的重大历史责任,必须一以贯之、长期坚持。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2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如何,影响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目前,高校校园中客观地存在着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抵触的社会思潮。这些思潮的传播和蔓延,侵蚀着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因此,如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认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社会思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建设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西方国家各种社会思潮也纷至沓来。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生产、传播和集散场所,首当其冲地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这些社会思潮不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严重地阻碍着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给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决定》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这一原则要求的提出,为我们加强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指明了方向。在当前形势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国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是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化都起着“先行军”的作用。统治阶级思想是社会文化的本质,价值则是文化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具有先进性质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支撑。《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一规定是科学的,为高校思想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在当前条件下,我国高校校园里存在的社会思潮,有的是违背社会主义的。如果不对这些社会思潮加以引导,势必会使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从而影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与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的社会思潮,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助于使广大学生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分清是非,有助于用马克思主义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的、繁荣的、先进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抵制不良思想倾向的侵蚀,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长期不动摇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正是因为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脚踏实地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国目前正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党审时度势,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理论指导,还是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理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各种社会思潮,这是我们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思想保证。

其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实事求是地

估计,我国高校校园里存在的社会思潮现状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大学生是中国现代化的未来,他们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决定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文化领域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化政策,为各种思想文化带来了宽松的发展环境。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给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借助于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先进的信息技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空前的思想文化渗透,企图通过“不战而胜”的文化战略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对知识有一种“如饥似渴”的需求,一些社会思潮借此机会趁虚而入,毒害学生的精神世界。其中,社会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公共知识分子、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若隐若现地在我国高校校园传播并发生影响作用。这些思潮在高校校园的传播和影响,扰乱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干扰了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抵御高校不正确社会思潮泛滥的有利武器。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在各国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也是风云激荡,高校校园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争夺的主战场之一。在复杂多变的校园思想文化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国际国内现实,把握时代潮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充分借鉴一切有利于促进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充分吸收一切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和谐精神的文化成果,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借鉴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在全体师生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无疑为高校抵御各种不正确社会思潮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有力武器。

再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保证。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能否在中国经久不衰,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兴旺发达,直接取决于有没有一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知识分子队伍。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这一切都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空前的影响。在这个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难免会有部分大学生产生疑惑、误解,甚至迷失方向。大学生的这种思想状况凸显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党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正本清源、创建和谐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和思想保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高校师生的头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在高校校园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和“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念和信心,这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思想保证。

二、客观全面地分析社会思潮对我国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

“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就本质来说,社会思潮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核心体现着一定阶级、阶层的价值观念。其传播过程一般是从高层知识分子到一般青年学生,再到社会群众。这种传播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文化领域是各种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文化领域总的形势和主流是健康向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已成为高校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上的开放交流,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也纷至沓来。如何客观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的性质及其对于我国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特点,这是高校制定引导对策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不断推进我国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关键。

首先,要客观分析和认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本质和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特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最先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社会,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东欧和前苏联国家大肆泛滥,流传到我国后,干扰了一些青年学生形成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一些青年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念产生了迷惑效应。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极力鼓吹西方资产

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反对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而只能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即“社会公正、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也就是他们通常宣扬的“第三条道路”。民主社会主义者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反对社会主义,污蔑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号称真正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因此,其本质上还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理论的“改头换面”。民主社会主义自诞生以来,用其极具虚幻性、煽动性和迷惑性的话语对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引发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近一段时间中亚的颜色革命等。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松对我国的思想渗透,妄图通过青年学生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高校校园成为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觊觎的一块战略重地。极少数教师和学生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不扎实、政治信仰不够坚定,从而陷入了西方政治势力挖掘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陷阱,给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带来子很大的不幸。因此,客观、严肃的分析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性质及其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特点,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锐利武器揭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所包含的政治观和价值观的本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要客观分析和认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本质和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特点。新自由主义是在亚当•斯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理论体系。它实际上是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理论思潮、价值体系和政策主张。“华盛顿共识”的形成与推广,是新自由主义从学术理论演变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范式和政治性纲领的主要标志。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经济理论方面主张“自由化”、全面私有化和市场化;在政治理论方面,全面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在战略和政策方面,它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资本主义全球化。从新自由主义的内涵和特征可以看出,新自由主义在本质上具有很强的阶级性,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建立以国际垄断资本为主导的全球新秩序和资本的世界积累制度,是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扩张政策服务的。新自由主义思潮鼓吹极端个人主义,推崇个人权利而限制公共权力,贬低和否定集体主义,这与我国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提倡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背道而驰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拉美、前苏联、东南亚和欧洲等国家蔓延开来,给这些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危机,并进一步演化为政治**。近些年来,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我国高校校园也有所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警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从我国国情出发,引导教师和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其三,要客观分析和认识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本质和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公共知识分子”作为兴起于当代西方国家的一种社会思潮,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学生和教师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7年,美国哲学家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最早提出“公共知识分子”概念,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立足专业,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创作参与社会运转,并呼吁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充当引路人的公共知识分子出现。根据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理论提出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主张,与西方新闻观宣扬的“新闻独立”、“社会公器”、“第四权力”的主张十分相似,就是要把知识分子视为超阶级的,是公共事务的介入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望人”。这样的知识分子观,与我们党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重要论断,与知识分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显然是不相符的。近一段时期以来,“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在我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高校青年学生以获取和认同这种思想观点为时尚。也有的人并不满足于在理论上介绍和研究“公共知识分子”思潮,而是以这种理论介入现实,就某一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展示自己的立场和看法。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有的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借助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成就和影响,获得了话语的权威性,又由于其名气和权威,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往往获得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20世纪90年代流入我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它极力强调知识分子为超阶级的、代表社会良知的、理所当然的公共事务的介入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望人”。对这一思潮的严重危害性,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最后,要客观分析和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和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和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是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知识分子和学生中间兴起的一股思潮。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以“重新评价”为名,肆意歪曲历史。其主要表现:一是提出贬低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认为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二是把“五四”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视为离开所谓的“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了歧路;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搞的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三是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或掩盖它的本质和主流,把它说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因此,从本质上看,历史虚无主义“虚无”的是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不“虚无”的则是为早已有历史定论的叛徒、汉奸、反动统治者歌功颂德。他们不是从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形出发去诠释历史,而是想当然地解读历史,虚构历史,歪曲历史,否定历史,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寻找根本没有历史根据的另类“历史规律”和“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其目的绝不是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开辟道路,而是为了延续处于穷途末路的反动政权;绝不是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而是在阻挡历史进步的潮流。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历史,否定革命,美化和歌颂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丑化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按照西方的那一套在中国搞资本主义。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上是从歪曲革命的历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党的历史入手,达到否定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其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的影响之坏,危害之大,不可不防。

此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近些年来也对高校校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这些社会思潮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社会思潮的基本原则和途径

我国高校校园社会思潮现状及其影响,给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的提出,为我们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日常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始终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尊重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广大师生员工中最大限度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这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根本途径。

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高校各个方面工作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存在于高校的各种社会思潮,从本质上来说都代表一种意识形态或价值体系。要正确引导与主导文化相适应的社会思潮,有效抵制不良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精神污染,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生产和传播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不去积极占领,就会给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带来可乘之机。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教师、教育学生,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牢固树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全体师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着力解决学生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教学、管理和科研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的各种社会思潮,使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政治观、道德观,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必须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学生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大学教育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和政治观定型的关键时期,而高校政治理论课程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提高其精神境界最重要的渠道。科学的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无疑对大学生正确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当前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校园环境下,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政治观,不仅取决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面灌输和教育,而且还取决于能否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要确保广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不偏离科学社会主义方向,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就应该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建立起立体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宣传网络,这是我们引领高校社会思潮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

再次,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广大师生员工中最大限度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

想和信念。高校校园和谐文化的形成是在主导文化的引领下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结果。主导文化是校园和谐文化的主心骨,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没有纷呈各异的文化存在,就没有和谐文化建设提出的必要。形态各异的校园文化,不仅极大地丰富于广大师生的精神世界,而且也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素材。高校校园是文化的集中地,高校师生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仅仅依靠一种文化只会是孤掌难鸣。在高校和谐文化的建设中,一种文化只要不是反马克思主义和反科学社会主义的,只要是对国家、人民和学生发展有利的,都应允许其存在。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如果靠压制其它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不但行不通,而且会适得其反。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前提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有力地反击国外各种政治势力对我国文化政策的无理攻击,才能使广大师生真心实意地理解我们党建设和谐文化的深远蕴意,从而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赢得最广大的人心支持。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度量和勇气,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各种文化发展的前提下,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在广大师生员工中最大限度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3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国家教育部党组于2014年又下发了《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 由此, 足见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精神更加明确和更加具体了。同时, 也说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大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要求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为主线, 使之融入教育教学、融入社会实践、融入文化育人、融入作风建设, 融入到学生观念情操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方面面。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就是要以校园文化建设浓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教育的氛围, 让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领和熏陶。换句话说,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 来凸显校园正面导向的环境氛围。具体说来,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方面予以鲜明体现: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 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作为广大师生的精神导师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当今时代, 改革开放正在成为各个国家寻求发展进步的良策, 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改革开放的国际国内环境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来, 相互碰撞、相互挑战, 也相互融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立国之本, 对任何国家和民族的与马克思主义相背离的东西都必须坚决反对。我们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 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校园意识形态, 才能使高校校园文化不庸俗、不媚俗、不低俗, 给广大师生以坚信和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品质, 避免走上乱听乱信自由主义的歧途。

二、树立共同理想, 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为广大师生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这是一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是我们中华民族为之图腾的伟大中国梦所前行的必须路径, 需要全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坚定地走好我们中华民族自己选择好的这条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道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凸显对广大师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的内容, 使之澄清思想认识, 焕发工作和学习的热情, 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建立在这样的民族共同理想的愿景上。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共同理想的教育和影响十分重要, 这一代人肩负着传承我国共同理想的重任, 他们有知识、有能力, 要集中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用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的奋斗进程中, 就不能忽视对他们的正面教育和引导。

三、打造人文环境, 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广大师生敦品修身的物化形式

校园的人文环境需要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心打造, 要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引领, 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和浓厚校园文化环境, 让广大师生工作和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不断受到精神上的感染和洗礼, 在道德情操的养成上不断得到高雅的砥砺和升华。

积极开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活动。比如, 在纪念我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 很多高校都组织了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 这些活动都开展的很有意义, 让广大师生感受到了我国历经十四年艰苦卓绝的奋争所取得的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最后胜利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和意义非凡。因为, 这是正义战胜邪恶的凯歌, 这是中国人民彻底摆脱帝国主义殖民枷锁的宣言, 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重新焕发出熠熠光芒的光辉时刻。抗日战争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 如何记住这段历史, 是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是非观的关键。高校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开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活动有多种形式, 关键是如何去用心和精心设计, 使之成为长线活动。

参考文献

[1]郑鹏.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借鉴作用[J].高教探索, 2007 (03) .

[2]冯刚.提升理念明确思路, 创新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02) .

[3]吴贵春, 张敬文.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J].高校理论战线, 2006 (04) .

[4]杨宇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49—02

高校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当前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努力探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和灵魂,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作为社会有机体的组成部分,高校切实参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和谐文化建设,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并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看清其本质,并明确方向,从而有效引领和整合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具体来看,就是要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体师生,努力使他们学会科学判断社会发展的趋势,并能正确分析和解答现实问题[1]。同时,要紧密联系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切实提高理论的实践指导能力,并最终通过这种教育更好地把广大师生凝聚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之下,实现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达到巩固和发展高校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思想基础、提供人才保障的目的。

二、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

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并定型的关键时期,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疑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当前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社会大背景下,要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必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工作。

第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进”工作。一要抓好“进教材”环节。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服务于其他学科学习的转化能力,确保学生必须具备的自我实践能力、创新实践的综合素质等内容系统、完整地融入教材中去。二要抓好“进课堂”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本身理论性强,说教味浓,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为突破口,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挖掘国内外教育资源,努力营造学习理论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真正使教学内容“入耳入脑”。三要抓好“进学生头脑”这一环节。要真正使教学内容“入心入脑”,应该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从而使他们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同时,还应该定期邀请地方有关党政领导和社会名流来校作报告、定期举办大型主题演讲等活动,努力形成学习和歌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气氛。另外,还要不断加深高校广大教职员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

第二,要切实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高校的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肩负着育人的神圣使命[2]。因此,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高尚的思想品格和人格魅力去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大学生。另外,要切实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各专业的学习之中,并深入挖掘各专业教材中的思想教育资源,以不违反相关教育原则为准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觉悟。

三、发扬学校传统,培育当代大学精神,提升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般地讲,所谓大学精神,通常是指大学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前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出来,并反映了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信念、学术传统等的价值理念体系。这些因素是某所高校所独有的,它们大多包含着非常深刻的哲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坚持和发扬各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优良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传统,进而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大学精神。使广大师生在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利益格局,以及多元的意识形态背景下,学会既求同存异,又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努力在当今多元的文化背景中谋求相互间的共识,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然后再通过各种方式和载体,鼓励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校重大集会时唱校歌,进出时随时佩戴校徽,使用校标等,使大学精神进一步深入人心。同时,还要努力把大学精神渗透和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科研攻关、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的全过程,用先进科学的文化思想和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引导广大师生,使全校师生真正将自我价值融入到学校的整体价值追求当中,铸就校园文化之靈魂,从而增强高校的精神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努力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水平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切实引导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作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之一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吸引着青年大学生的眼球,这是由于他们的创造力和激情能够通过这些活动平台而得到尽情的展示。所以,必须加强引导,努力提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水平。

首先,各高校要真正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高校领导层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切实结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并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浩大工程真正纳入到学校整体的发展规划之中,在人、财、物等各方面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应保障。同时,要着力开展校园文化精品工程,并注重发揮学生社团等大学生组织团体的重要作用,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新、自愿参与,重点组织开展好一大批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水平、陶冶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精品学术和文化活动。另外,还要积极鼓励开展内容健康、风格迥异、感召力强的相关文体活动等,让当代青年学子的创造力竞相迸发,真正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并使之成为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源泉。

其次,要充分发挥各类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以及高雅文化艺术的熏陶作用,着力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位。高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依托高校深厚的校园文化传统,切实创新活动载体,努力形成具有自身品牌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和规划,精心设计相关活动的方案,逐步造就一批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特点和规律、体现学校自身的特色、并深受广大师生好评的校园文化成果。比如,可以组织定期的读书会,把优秀的精神食粮及时推荐给学生。也可以开展如精品课堂、高雅艺术展演等活动,力争在大学生中间形成崇尚科学的良好风气。另外,还要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使大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以校园网络为载体,努力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和谐舆论氛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文化生活。因此,必须着力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

具体看来,要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努力发挥校园网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思想引领作用。这就需要着力抓好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的相关建设工作,并努力使该平台融思想教育、知识趣味、自我服务管理为一体,从而实现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校园主流网络媒体在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始终把握校园网络教育的主动权。同时,要加强对网络评论、网上舆情等具体情况的研究判断和引导工作,及时消除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另外,还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积极作用,及时发现和挖掘广大师生身边的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借以营造起树立先进、表彰先进的良好氛围,努力构建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和谐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姚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兰州学刊,2009,(7).

[2]熊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5篇

要成为百年企业,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初级管理靠人管理人,中级管理靠制度约束人,高级管理靠文化引导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精神动力。面对新形势,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关键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不断增强企业“软实力”。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干部职工,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指引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不迷失方向,才能不受各种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袭。因此,企业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体企业员工,提高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引导广大员工为建设一流企业而奋斗。有了共同理想才能有效汇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有共同步调,形成合力。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方面,要统一企业员工思想认识,明确前进目标,引导员工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同国家民族命运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国家和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

1值。另一方面,要教育企业员工善于把远大理想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为企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曾说:“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期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和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信念对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企业精神培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建设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必须引导企业员工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增强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为企业长久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6篇

汪永智

(许昌学院党委宣传部,河南 许昌 461000)

[摘 要]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实际状况并不十分乐观,其深层次问题急需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状况并不十分满意,其工作成效急需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重要的理论创新,其关键是要落到实处。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引领大学生深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清醒者、坚强捍卫者;要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引领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策清醒者、坚强拥护者;要加强实践锻炼,引领大学生在社会现实火热生活的锻造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核心价值体系,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为清醒者、坚强执行者。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有责任、有义务在引领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也是高校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重大理论问题的重要内容。高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就抓住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社会主义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就把握住了高校引领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决定了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教育、树立、践行工作

本人长期在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调研中发现,作为受教育的当代大学生十分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自己,高校及其教育工作者同样十分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实际状况并不十分乐观,其深层次问题急需解决本人在南方重点高校挂职锻炼期间专题就我国南北方十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比较性研究,从调查结果可以明显地看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是健康的,大部分学生有理想、有抱负、积极向上,对未来的社会、职业、生活充满向往。这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普遍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普遍认同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对祖国的未来信心十足;多数学生的价值取向正确,生活态度积极;对学校教师的师德与教学情况基本满意度。但是,调查中反映出来的思想政治问题也不容乐观。如在南方某重点高校的调查结果显

示:部分学生理想信念存在模糊认识,如在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只 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等问题的回答上,“不同意”和“说不清”所占的比例在30%左右;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功利性更明显,一些学生把“为谋求仕途发展”,有16.2%的学生把“寻求政治荣誉感” 作为入党的主要动机,有14.3%的学生把“增强就业竞争力”作为入党的主要动机;一些学生道德判断与价值选择标准存在偏差,对一些问题存在模糊认识,对事情是非问题把握不准,如在“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一项中,同意的和难以判断的共占39.5%,在应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一项中不同意和难以判断的占30.2%,在个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一项中不同意和难以判断的占33.2%,在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问题,不愿意或没有考虑的占54.7%。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好的,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的评价是完全正确、客观真实的。需要引起全党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教育和引领。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状况并不十分满意,其工作成效急需提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历史等素养,为国家培养大批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一直是党和政府所期待、社会各界所关注、各级学校所努力的重要问题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社会上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受价值取向的误导、受舆论氛围的熏染,一些落后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论、思想、观点、潮流进入大学校园,并不时出现一些企图左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方向的奇谈怪论。于是,在一个时期内中华民族的诸多传统美德不敢提、不敢做、不敢捍卫了,而一些明明是腐朽堕落的、封建迷信的、愚昧落后的、有伤风化的、低级趣味的、甚至腐败无耻的等等现象却“光明正大”、“道貌岸然”、“横行无阻”地出现在有的大学校园里;口出影响国家团结统一之狂言被一些人视为“见过世面”,攻击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被视为“敢讲真话”,而且在有的大学讲坛大放厥词;靠贪污受贿、坑国害民成了大款被视为“有本事、能人”,铺张浪费、骄奢淫逸被视为“潇洒、时尚、气派”,不讲信用、出尔反尔被视为“心安理得、幸灾乐祸”,不信科学、不信真理而信邪教、信鬼神被视为“信仰自由”等等错误思想在一些大学生中占有不小的市场。这些错误的东西都给大学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使一些大学生本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本该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却因为受到社会上、家庭内、学校中的一些不良影响而误入歧途,有的仗着父母的权势、财势而不学无术、恃强凌弱,有的因为家境贫寒又梦想荣华富贵而丧失艰苦奋斗的信心、挺而走险,有的染上恶习,毁了自己、毁了家庭、坑了他人、坑了社会。去年本人在一些单位选拔硕士研究生、特别是党员研究生时,本人对他们提问了诸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理论问题时,眼前的“高才生”们可以说没有一个给予圆满的答案。当我问及他们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他们几乎一样地说,我们也不重视,只注重专业学习与研究。

上述这些现象的发生、存在和发展,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然也有高校自身的原因。实践证明,哪些高校党委对中央16号学习贯彻落实到位,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措施得力、机制健全、常抓不懈,那里师生的精神面貌就好、思想政治觉悟水平就高、凝聚力身心力战斗力就强。反之,就会出现上述不良现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这种现实状况急需加以改观,否则,高校在育人方

面就处于被动状态、就陷入应付状态、就没有圆满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神圣使命、就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综合素质、就影响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重要的理论创新,其关键是要落到实处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1]行为规范,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我们建设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我们建设的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这就必然要求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特别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

[2]力武器。”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也是政治思想道德建设的奋斗目标和鲜明的旗帜、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前进的方向和行为的座标。“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抓住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创造、价值实现的关键,才能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保证正

[3]确的方向。”只有全体人民群众学习它、理解它、树立它、捍卫它,才能目标

一致地确立我们社会成员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理直气壮地宣传我们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才能万众一心地打牢我们社会成员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我们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成员的活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战斗力、增强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共同豪情满怀地取得更加丰硕的业绩、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在这个进程中,高校只有率先理解和掌握、带头树立和实践、取得丰硕的建设业绩,才能影响社会、引领社会,高校也只有培养和造就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才能促使中国这艘巨轮沿着社会主义的光明航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准确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谐校园建设的全过程、贯穿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得到切实贯彻和充分体现,为高校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高扬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4] 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高校要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引领大学生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当前高校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困难和挑战的确不少,但是,优势和机遇同样很多。一方面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颁布实施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有近年来高校进一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局面和全社会关注大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的“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

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等重大决策,这些都为高校深入扎实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需要的是高校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需要的是高校结合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采取丰富多彩、扎实深入、切实可行、富有成效的方式方法,需要的是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把一代又一代青年大学生培养和造就成为国家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后继有人,才能创辉煌,因为“一个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才会真正把自我实现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一个有道德责任感的青年才可能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灵魂在高处的人,才能超然于物

[5]欲横流的世风,真正走向崇高。”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挥其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引领大学生深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清醒者、坚强捍卫者

高校领导干部、广大教师要深刻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在这个前提下,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通过有理论高度、思想深度、知识广度、传授强度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感染力、感召力,提高学生的认同度、认可度、接受度、相信度。从而引领广大青年大学生要以人民幸福、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为已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自己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好人生之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讲清、讲透、讲明、讲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一要坚持“一个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二要追求“一个共同理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要弘扬“两种精神”,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要树立“一种荣辱观”,即: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6]体系的基础。”高校要以近年来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为契机,通过一系

列扎实有效的措施提升新课程的吸引力,通过这个课堂主阵地为大学生们构筑更加坚实的“精神家园”,通过这个思想教育主渠道引导大学生从“听课”到“信课”到“践行”。从而,使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树立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共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成从理论上的清醒者、思想上的启蒙者、行动上的捍卫者,在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做出青年知识分子积极而杰出的贡献。

2、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发挥其政策性强、现实性强作用,引领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更加体现丰富性、时代性、现实性,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策清醒者、坚强拥护者

这些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表明:形势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和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开展深入细致的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对当代大学生正确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理解中央和地方的重大决策部署,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周密组织、讲究实效;要完善教育机制、建立报告制度、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要做到“四个结合”,即把形势政策教育与道德建设、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建设和发展、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相结合,使学校形势政策教育活动步入长期坚持、组织有序、学生欢迎、效果明显的良性发展轨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要以课程建设为主线,把形势政策课纳入学生的必修课教学计划,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二是要以学生成才为主题,开展深入扎实、生动形象的系列讲座,解析学生的思想迷团。三是要以党政干部为主体,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开展形势政策宣讲活动,形成形势政策报告制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通过联点到院(系、部)、到班级、到宿舍宣讲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际形势变化情况和重要的时事政策,宣传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解决学生的思想、生活等实际问题,进而形成学校形势政策报告制度和宣传网络,使形势政策教育广泛、深入、扎实、高效。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学习和教育,对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得到进一步认同,从而有利于他们把党在社会主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事业发展、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更加牢固地植根在中国这块火热的发展土地上,成为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策清醒者、坚强拥护者,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

3、加强实践锻炼,发挥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思想与行为相结合作用,引领大学生在社会现实火热生活的锻造中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为清醒者、坚强执行者

真理是在实践的检验中诞生并树立起来的。一个人对真理的认识与把握、信仰与确立同样是在实践中锻造而升华而坚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抽

[7]象的,而是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一个大学生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解得是否深刻、把握得是否准确、树立得是否牢固关键的是看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表现;一个高校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学的效果如何同样也要看其培养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同时,要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地扎根于广大青年学生的内心脑海,变成他们的实际行动,也必须通过实践的环节去锻炼、去检验、去提高、升华。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实践锻炼,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实验实习、比赛竞赛、大学生科技文化服务活动以及其它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阅历、砥砺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素质、增长他们的才干、发挥他们的作用,实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思想和行为的有机结合,达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的。特别是通过多方位的实践锻炼让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从理论上、思想上、行为上形成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指导自己走好人生之路,指导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用的贡献,做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行为清醒者、坚强执行者。只有这样,我们党的事业才能继往开来并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

[参考文献]

[1][2][3]《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一论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日报》2006年12月20日。

[4]《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28日。

[5]冀学锋:《生活在低处 灵魂在高处》,《中国青年报》2007年2月18日

[6]同[3]

[7]《人民日报》评论员:《打牢基础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五论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日报》2006年12月25日。

上一篇:浅析合并理论下一篇:礼仪培训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