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坚守生命有感

2024-07-13

读坚守生命有感(精选11篇)

读坚守生命有感 第1篇

最近,我读了赵泽华的《坚守生命》,深深被我感动了她人生的历程所震撼。,我看到的是痛读懂的是坚强。她带着伤残的肢体,历经人生磨难,顽强地与命运奋争,追逐着美好的憧憬,坚守着生命。

17岁,正是女孩青春美丽的季节,她却遇到一次车祸。当她在昏迷了,发现自己失去了一条腿。面对伤痛,她知道,今后的生活中,要承受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她以顽强的毅力抗争,立志不虚度自己的生命,一定要让生命再度健康美丽。在需要家庭温馨的时候,三位亲人又离开了她。她的身心带着遍体鳞伤,在人生的道路上,矢志不渝,一个脚印、。她说:所有的磨难都是命运慷慨的馈赠;都是为了成就我的生命而来,即使它一千次地将我摔倒在地,也是为了让我在一次次地跌倒和爬起中学会站立和懂得站的尊严。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赵泽华不愿意依附于别人而活,她坚定地以自己的方式独立行走于天地之间。生活的艰辛,就像一座山,突然横亘在她的面前,她的选择是必须跨越。有时,人们认为女性的翅够强大,天空也不够开阔,这其中既有历史的、社会的因素,也有女性自身的局限。但是,这一切,都不是一个女性自甘软弱、自甘无为、自甘平庸甚至自甘堕落的理由。她独自承担所有的像丹柯那样,把自己的心高高擎过头顶,化作黑暗中一支照明的火炬。

如她所说,暴风雨折不断雄鹰的`翅膀”,一条腿,照样在生命的旅途上大步行走。她出席了党的十六大,获得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她在岗位上不停的耕耘,成为残疾人的良师益友。我理解她,她正如所写的书名一样:坚守生命。

现在的青年人,太多愁善感了,生活中的一点坎坷就带来情绪上的低落,动不动就悲观失望,甚至感到生命没有意义。我要告诉青年人的是:如果你读了坚守生命这本书,你就对人生有新的领悟。你就明白:人的一生要有信念,要开阔视野,珍惜自己,要使自己的生命在时代的潮流中激起浪花。你就应该展示才华,用自己的人生为这个时代填上绚丽的一笔。

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阎刚先生这样评论:“纤笔一枝谁与似直面厄运,体验危难,超越极限。比起一些被苦水淹到喉咙眼透不过气来的苦情书、血泪账式的传记文学来,这部作品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比起那些闪电式的采访然后铺陈其事厚厚的一本食之无味的光荣榜、流水账式的报告文学来,它更具文学品格。从史理文综合成就方面着眼,赵泽华的这部新作毫不逊色于时下的纪实文学。

读坚守生命有感 第2篇

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正视困难、勇于挑战,默默耕耘、无怨无悔;她是人民的优秀教师,园丁的杰出代表;她长守深山无怨悔,一片丹心育桃李。她是现代版的花木兰,她就是北流市六麻镇上合小学水表分校的一名普通而又伟大的教师——黄业珍。

黄业珍老师18岁从父亲手里接过教鞭,开始了她一生的从教生涯。她曾经可以出去外面闯荡,可她为了山区的孩子在那里坚守了近三十个年头,为了爱的承诺,她守护患病的丈夫二十个春秋。正因为她的这种“坚守”精神,她被人们誉为“最美乡村女教师”。也正是她的这种“坚守”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

一座大山,一所学校,一个老师,一群孩子,这就是水表分校的写照,这就是黄业珍老师的全部。黄业珍老师在水表分校坚守了将近三十年了,她无怨,也无悔。因为作为老师,课本是她最好的寄托;学生,是她最好的希望。她说,“我好像一无所有,但我还有学生”。“我爱我的学生,跟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看到他们我就开心,而对于其他的事情,我已经笑不出来了,幸好我还有学生,还有我热爱的教育事业,是学生点燃了我生活的希望,也是我坚定生活的最大动力”。“一定要让孩子们走出大山!”黄业珍在心里琢磨,“不仅要让孩子们有书读,而且还要把书读好,把知识学到手,进而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只要我在讲台一天,我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决不能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她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震撼着我,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作为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尽管我和黄老师的教育环境迥然不同,但我觉得我可以且应该学习黄老师的那种甘于寂寞、甘于奉献、甘于钻研和甘做人梯的精神。在今后的教学职业生涯中,我将在这些先进教师的先进事迹启迪和鼓舞下,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不断强化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

我要学习黄老师以学生为动力,以育人为首的精神,对工作必须

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老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时时处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教育学生是我们教师的神圣事业。对待学生,我们既要爱又要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我要学习黄老师坚强的精神。在一天内,黄老师遭受三大噩耗——母亲去世、独子溺亡、丈夫精神病复发后,第二天却能坚强地站在讲台上继续上课。这是何等坚强呀!同时这也是黄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的体现。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读坚守生命有感 第3篇

《坚守与创新——全民医保建立到健全》, 是对近两年来医保改革的全面总结、系统思考、深入研究和理论升华。东进会长怀着对中国医保这一千秋伟业的殷殷之情, 对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拳拳之心, 将全国医改推进中医疗保险改革的所作所为, 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客观真实, 不加掩袒, 昭告世人。全书既实事求是肯定医保改革实践, 也构建起中国特色医疗保险的理论框架, 为医保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石;既总结了医保改革的基本经验, 也反思了应引以为戒的教训;既指出医保改革必须遵循的规律, 又提出转变发展方式的路径;既强调医保改革必须坚守的立场、方针、原则, 又突出创新发展的基点、目标、方向;既有对我国医保沿着业已开创的正确道路继续前行的殷切寄望, 也对把医保引向歧路的谬论予以剖析与针砭。全书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体现了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要求, 闪烁着辩证的思想光辉, 彰显着民生为本、公平至上的理念。细读全书, 不仅为其科学精神、睿智见解、严谨论述所折服, 更为其情系医保的赤诚之心、谆谆之教所感佩。

医疗保险, 谓之世界难题。中国医保改革的成功, 正如书中所阐述的, 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决心和意志, 是在“实践与探索, 坚守与创新”中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医保改革之路。这条道路, 是遵循社会保险普遍法则与发展规律之路, 也就是社会统筹的原则、保基本的原则、责任分担的原则等等, 离开这些基本法则, 社会保险就会异化。这条道路, 是尊重中国特殊国情之路。医保改革制度设计、政策制定、推进实施、经办管理等都充分尊重国情, 进而形成“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 可持续”的基本方针。这条道路, 是坚守与创新紧密结合之路。中国的医保改革, 既无成功的经验可循, 更无现成的模式可搬, 全凭在实践中探索, 在坚守中创新。正如东进会长自序中所说:“实践与探索、坚守与创新, 是中国医保成长之基, 成功之道。”

回顾改革历程, 我们心潮澎湃;展望改革前景, 深感任重道远。“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医保改革虽难, 但只要明察大势, 洞悉规律, 选对路径, 不动摇, 不懈怠, 不折腾, 是可以达到胜利彼岸的。《坚守与创新》一书正是立足我国医保实践, 着眼医改大局, 瞻前顾后, 察宏审微, 深度研究, 通过理论的自觉, 实现对医保必然的把握, 足以警时人, 启来者, 必将对中国医保改革实践之自由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读《生命的诗篇》有感 第4篇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名叫肯尼的美国儿童。他出生不久,双腿就因畸形而全部被锯掉了,可怜的肯尼只能以手代足,而且视线只有狗的眼睛那么高,他接受了几次化疗,也并未痊愈。在生活中,因为残疾,他必须忍受来自各方面的不便与嘲笑,每次上学的路上都能听见背后的窃窃私语。我替他感到命运的不公平,为什么这样残忍的事情会降临到他的身上呢?但令我吃惊的是,这个小男孩并没有彷徨,也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平,而是用毅力支撑起了生命的脊梁。他也渴望自己是个正常人,和其他孩子一样玩游戏,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面对命运的不公,他并没有自卑和气馁,他用他那坚强的心灵来安慰自己,使自己勇敢地“站”了起来。

我今年十三岁了,和他比起来,我却是如此的渺小。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中遇到小小的不如意就开始怨天尤人。记得上星期回到家里,父母不在家,我自己饿的不行,却连饭都不会做,回来还因为此事和父母大吵了一顿。想想自己以前的种种,我真是又羞愧又自责,与肯尼比起来,我是多么的无能啊。

在这个小男孩身上,我不仅看到了他顽强的生命力,还看到了他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希望”是支撑我们生活的韧力,是推动我们人生前行的动力。人生的旅途中并不可能一帆风顺,逆境、失意经常会伴随我们。但人性的光辉往往在不如意中才会显示出来。所以我们要鼓起勇气,向前出发。

“不依赖别人才是真正的自由”,我要让这句话埋藏在我的心底,让它萌生,让它陪我一起成长,也让它成为我成长的一个动力。

辅导老师:候永昌

读坚守生命有感 第5篇

作者:杨宏琴(财务部)

在公司“书香移动。相伴成长”主题活动中,有幸拜读了瑞·达利欧的《原则》,这位世界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桥水的创始人,把自己的人生历程,生活原则以及工作原则在这本书里展示出来,不仅影响了桥水公司的职工,也让我读后受益匪浅。

瑞·达利欧在书中提到的第一条原则便是,独立思考并决定:

一、你想要什么?

二、事实是什么?

三、面对事实,你如何实现自己的意愿。

这让我联想到笛卡尔曾说过的“意志、悟性、想象力以及感觉上的一切作用,全由思维而来。”

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我们都推崇思考的作用,思考带来价值。往大了说,思考推动创新,创新推动国家社会的发展。往小了说,作为个人,独立思考才能认清自我,找准努力的方向,才能创造价值,实现个人价值。

在生活和工作中,将独立思考作为首要的原则,弄清自己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目标以及所面对的真实环境,才能真正踏出成功的第一步,才能在以后的前进道路上做到不忘初心。

书中给我感受很深的另一条重要原则是:不要被失败打倒。

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其中所阐释的道理与瑞·达利欧的人生历程所表达的原则不谋而合。

瑞·达利欧从进入哈弗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到后面的股市失利,大宗商品期货无果,再到后面创业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他经历的失败是我们常人所不能接受的,可他最后取得的成就也是高于常人的。又如丘吉尔所说:“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也依然不改热情。”

联想到在我们的工作当中,遇到失败在所难免,有时是一个难以攻克的技术问题,有时是辛苦熬夜写出的方案却没有通过,又或是竭尽全力谈判却没拿下的标的。可那又怎样?我们要坚定“不要被失败打倒”这一原则,相信未来美好这一件事,惟有在失败面前屹立不倒,保持热情,继续努力奋斗,方能做好工作,获得最终的成功。

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第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时,确立了改革的三个“不能变”原则,同时强调改革要有新气象,坚守原则至关重要。

其实,不光是在国家改革政策上,我们个人的生活工作中也要做到总书记所说的坚守原则。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读 坚守信念勇往直前有感 第6篇

-读《林海雪原》有感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能震撼人的心灵,一是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内心坚定的信念。是的,坚定的信念不仅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内在力量,是支撑人类大厦的基石,更是一个伟大民族的筋骨,一个伟大政党的灵魂。人生就是这样,有了信念,人们的精神就有了寄托这样的生命自会燃烧出希望和勇气!

正如《林海雪原》中所给我传达的精神,它不仅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剿匪战争,他所表现出的是一种智慧,一个民族精神的偏影。对这些战士来说,死并不可怕,鲜血亦是他们为了他们深爱着的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那些可爱可敬的乡亲们所流的。由此鉴证了一颗颗的赤子之心!它的脉搏将永远在这片郁郁葱葱的老林中跳动!

无法忘记,在哪无边无际的千里雪原中,在那密集的枪林弹雨中,因为心中一把火、一个信念——真正的解放人民,支持者他们在狂风暴雨中一次次站起,在绝地中看到希望;无法忘记,邵剑波的沉着冷静,杨子荣的聪明勇敢,小炉匠的诡计多端,座山雕的残思狡诈„„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从鞠县长率领的工作队在杉岚站开展土改,深夜遭到奶头山匪许大的突袭,到奇袭奶头山踏平匪窝,到帮助夹皮沟的群众生产自救,到杨子荣深入威虎山与座山雕斗志斗勇,最终一举歼灭匪寇,活捉座山雕等等,扣人心弦,让人欲罢不能。它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结晶。一种让人敬仰的精神。正是这种坚持不懈、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带着中国共产党爬过雪山,走过草地,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绝地中“柳暗花明又一村”,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走向新中国!

信念如磐,生命才有高度。但它并不是与我们遥不可及,它往往只是一个简单的目标,只要做到始终如一,它变成了力量的最高形式,无往不胜,越挫越勇。一切动力的来源,只源于心中有个牵挂,有种坚定的信念。让我们的信念之花粲然绽放吧!

0x药学 xx

读坚守生命有感 第7篇

读《过去的教师》有感---坚守自己的理想

在过去的岁月里,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国新式教育伴随着国门开启、民族自强和全球发展而一路走来。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知识分子投身到“教育救国”的历史洪流中,承启了世界教育的优秀成果,开创了现代教育本土化的艰难实验,谱写了中国新式教育一时的辉煌。这无疑是当代中国教育守望的财富与指引的明灯。而《过去的教师》正是这样的一本书。

走上工作岗位已有8年,总感觉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我们太忙了,感觉每天忙忙碌碌地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以应付一份又一份的考试测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初怀着崇高的教育理想步入课堂的我们,如今却在教育岗位上渐渐迷失了自己,产生了对这个职业的倦怠感,甚至有时候会感觉到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爱人向我介绍了这本书,闲暇之余翻开看看,渐渐被里面的故事所吸引和触动。这本书说的是半世纪以前,你老师的老师(叫“太老师”)或者是比他们更早的老师,他们是怎样教书的,他们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的,他们是怎样安身立命、治学、做人的,这本书汇集了季羡林、钱学森、苏步青、汪曾祺、丰子恺等名人大家对自己学生时代以及恩师的回忆。透过这本书,看到了昔日教育者的风范,了解了过去教师的生活状况,了解了他们的处世和治学之道。观察他们,如同用一架天文望远镜,看天上的一颗颗星星,明亮而透彻,看了以后,我不禁想到:哦,将来我也许会同他们一样,在学生的眼中闪闪发光。这本书让我重温了前辈教师的伟大人格,也解答了我在心中的很多疑惑,给了我很多启迪,也让我重新找到了工作的动力和方向。

这本书给了我许多感动:

一、感动于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危亡所承担的那份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

在抗战时期,老师身处沦陷区中,和革命抗敌的后方完全隔绝,手无寸铁的老学者,发奋以教导学生为职志。环境日渐恶劣,生活日渐艰难,老师和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先生着书、教书越发勤奋。陈老师曾语重心长地说:“从来敌人消灭一个民族,必从消灭它的民族历史文化着手。中华民族不被消灭,也是抗敌根本措施之一。” (启功先生在纪念陈垣老师诞辰100周年的一篇文章)

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虽然教育者们食不果腹,但他们却能坚守理想,创造出教育奇迹,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救国利民,造福下一代的伟大事业,他们是受到所有人尊重的教师。”这些“过去的教师”,执着于自己的理想,才能在战火频频的岁月里培育出那么多祖国的栋梁之材。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教育才有希望。

二、感动于他们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的那份坚守

以前的老师地位卑微,齐如山先生的《七十年前小学童》一文说到,那时候的教师,国家基本上是不闻不问,教师素质好坏全由家庭自主选择,诗书门第请的教师素质相对高一些;农工商业人家就只图省钱,所聘教师素质之低令人咋舌了!文中描述的一出名曰《教学》的戏剧,把当时教书匠求职之艰难和农家求师标准之低廉刻画得尤为刻薄夸张。

“斯文不值钱,饿得眼发蓝,有人成了馆,便是救命仙。”

过去的教师很苦,他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不如今天丰裕,他们的工资待遇也不如我们高,还要遇到战乱、灾荒、颠沛流离,而且上有老下有小,养一大家子的人,他们的日子同当时旧社会全中国的老百姓的日子一样,都在收煎熬。”但是,从这一篇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活得很充实,很自得。因为他们心中有理想,有对教育的理想,他们不是把教育当做职业来做,而是当做事业来追求。

三、感动于他们严谨到极致的精神

楼适夷先生回忆儿时对他影响深远的几位老师批改作业的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这样写到:

“他用一套三叠不及一尺高的小屏风,三面遮住了烛光,免得妨碍我们的`睡眠,继续批改我们的作文。我们一觉睡到天亮,是起床的时候了,便坐起来穿衣服。撩开帐子,临窗的桌上,红烛依然点着,老先生的朱笔,仍在继续地工作。

“老先生,你为什么还不睡觉呀?”

“这,这就完了,这就完了。”

原来为了我们高年级的一堂作文课,他整整地熬了一个通宵。

汪曾琪先生也这样回忆到他的老师:

他总是坐在三年级和四年级教室之间的一间小屋的桌上批改学生的作文,“判”大字。他判字极认真,不只是在字上用红笔画圈,遇有笔画不正处,都用红笔矫正。有“间架”不平衡的字,则于字旁另书此字示范。我是认真看周先生判的字而有所领会的。我的毛笔字稍具功力,是周先生砸下的基础。

读到这,我不禁被这位老师敬业、严谨的精神所感动,反观这个故事,我不禁为先师们踏踏实实、追求细节的精神所折服。

四、感动于他们以父母般的胸怀关爱着每一位学生

《过去的教师》的编者商友敬老师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教师的品格的高低,就在于他对学生的态度。为什么要做教师,就是基于对学生的爱,正如父母对待儿女一般。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无论这个学生是聪明的,还是愚钝的;是好看的,还是丑的;是优秀的,还是顽劣的,所以教师决不能偏爱,更不能歧视。只有付出了爱,你才能得到爱的回报。为师者,爱学生,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础。书中的很多老师都是用爱来培养学生的。着名书法家、“国宝级”学者启功先生也写了一篇回忆其老师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到了曾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国宝”的陈垣先生传授的一些为师之道,共有9条,如:

(1) 教一班中学生与在私塾屋里教几个小孩不同,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

(2) 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许讥诮学生;

(3) 以鼓励夸奖为主。不好的学生,包括淘气的或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他们一小点好处,加以夸奖;

(4) 不要发脾气。你发一次,即使有效,以后再有更坏的事件发生,又怎么发更大的脾气?万一发了脾气之后无效,又怎么下场?先师们的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五、感动于他们超前的教育思想

书中介绍了一位图画教员的教学方式,放到今天仍十分值得借鉴:

“他教图画课,有一回拿一把茶壶来让大家看,然后在黑板上画个大圆圈,说这就是茶壶。大家都笑。他在圈上加画盖,下面改平作底,一边加上嘴,另一边加上把,果然像把茶壶。他说要学画,先学看,画什么东西先看出“轮廓”。

他讲课很少讲道理,讲道理也像变魔术,讲分辨光和影,要大家试。

他教自然课不拘守课本。有一回他把我们带出校门到附近菜园去讲十字花科植物,在学校大院子里开辟几个小地,学生分成一些小组各自负责,于是天时气象地理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的一些知识都在劳动中上了课,又做、又问、又讲。”

反观现在的课堂,我们的教学设备先进了、教学环境改善了、老师的待遇提高了,但似乎我们的教学方法落后了,课堂上,满堂灌,一言谈,学生的参与度很低,看了文章,让我去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

六、感动于他们对书籍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钱学森在回忆中学生活时说:“我们那个时候没有像现在(1981年)这样受罪。放了学在学校里玩,不天黑不回家,不怕考试,不突击考试,没有考不上大学的,班里最好的学生考80分就行了。不死抠课本,提倡多看课外书。附中的选修课很多,学生的知识面很广……”季羡林老先生从小“偷看闲书”。所谓的闲书,低级的有《彭公案》、《济公传》、《七侠五义》、《封神榜》等等,高级的诸如《红楼梦》、《西游记》之类,这样的闲书,他“看得数量极大,种类极多”,这跟他后来取得的成就有着极大的关系。季老就在文章中说到:“这样的闲书,不但没有害处,我还认为有好处。现在,对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同在别的方面一样,管得太严,管得太多,管得过死,这不一定是正确的方法。”故事中的先师们,让学生喜欢读书、喜欢写作。无论是研究当代文学的潘旭澜教授、当代着名诗人邵燕祥还是着名诗学理论家谢冕,这些当代文学所谓泰斗级人物,在中学时代也许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超人的地方,甚至是在疯玩或无学可念的情况下度过的这些大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读书,正因为喜欢读书,()他们心中才会有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

我们的先辈无一例外的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和崇高的理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无一例外的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感染着莘莘学子将我们民族优秀的精神传承下去。

《过去的教师》真的值得我们一读,特别是对教书工作有点倦怠的我来说,更是有很大的启示。本书的序言的最后写道:“希望今日年轻的老师,在繁忙的教务之暇,把这本书抽出来看上一篇两篇。就像在历史的大树下纳凉,有一点领悟、有一点警策、有一点会心、有一点激励,这就够了。当然,最好能如孔子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知道自己在当今社会的位置,这样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才能站在这里教书,真正做好教书育人这份工作。

如此种种,获益匪浅。以文记之,当以此自勉。

★ 坚定教育初心,坚守教育理想演讲稿

★ 敬业坚守议论文

★ 关于坚守的作文

★ 坚守传统文化作文

★ 理想 范文

读坚守生命有感 第8篇

读了《昆虫记》《小女孩儿和小海豹》,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呢?你平时读书是不是也有许多想说的呢?让我们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写成读后感。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5单元”)

合上《无字书图书馆》,我心里仍是久久不能平静。掉落的字母、枯死的书本、消失的文字……最后,它们终于复苏了。

书,因悲哀而死去

书,有灵魂,有心脏,有生命,有感受。如果长时间没有人翻阅它们,它们就会干涸、枯死。这是一个悲哀的小镇,一夜之间,图书馆的书全部变成了无字书。为什么?一年多再没人读过书啦!书是什么?装饰品?几张纸?增高桌角的工具?不,书是真理,是梦想,是现实,是幻想,是知识,是愉悦,是平静,是生命。书,是活着的!那么,你有多久没读过一本书了?

书,因希望而重生

幸好,玛嘉登场了。她是一个可爱的女孩,也是镇长的女儿,但却是整个镇子的救星。玛嘉独自一人夜探图书馆。她爬上窗户,跨过一个个柜子,推开一堆堆字母,自己把字母按到了书本上,试着编写了一本书。果然,她成功了!字母们又像从前一样被印了上去。她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字里行间,种下了—颗满怀希望的种子。玛嘉和她的朋友们用最大的想象力和热情编织着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故事,重新给书注入了希望,给予了它们新的生命。

书,因梦想而耀眼

大人们每天都为繁复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图书馆事件,在他们看来就是天大的灾难。但,孩子们已将自己的作家梦植入了书本,付诸了行动。在被大人发现的时候,玛嘉则用一番激情澎湃的演说震撼了所有的听众。“那些无字书就像没有花朵的花园,它们需要新的种子再次生长。我们给它们的书页上植入了新的梦想,它们又复活了!”玛嘉清澈纯洁的梦想,点燃了大人们微弱的灵感火花。那个梦想,被大人们激情地谱写在书页上,这梦想因为书本变得更绚烂夺目。书,因梦想而耀眼!

阅读能让你感受到优雅、隽永的文字之美,还能陶冶情操,修身养心。朋友,想想吧,你有多久没读过一本书了?书是有生命的,千万别让你的书,因悲哀而死去。

(指导教师:王纪金)

教师点评

读坚守生命有感 第9篇

关键词:猫族 人族 生命

《猎人们》是朱天心的经典文集,描述了她及家人与猫族共处的生活。作者笔下的猫不是专业卖萌的宠物,而是独立自在的“猎人”,令人对不同生命种族共处于地球这件事,有了全新的看法。猫世一如人世,其中自有甘暖,亦自有凉薄。不过因为它们是猫,勉力在占尽全球资源的人族当中栖身,故此凉薄的成分就要更多些。朱天心写猫,全然不是在写宠物,却是在讲荒寒城市中,一个族群是如何遇见另一个族群。而他们彼此间又应有怎样含蓄的好意跟温柔的对待。而一个好的城市一个好的国家,是应该连其中的猫,也有活路,也有尊严。

本书虽是散文随笔集,但也可以视为小说家「都市人类学」式的台湾社会「畸零族群」观察,只是凝视对象从人转移到了猫,作家用情更深,在她自己的人生与时间中的刻凿痕迹也就越深。在本书九篇作品中,作家述写自己与屋里屋外、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领域里众猫族的邂逅与相处,她给他们自由,却赚得了羁绊;对他们的生命尊之重之,自己的生命也得到丰富。在作者的笔下,猫已经不是宠物、不是朱家男女老小的玩偶,而是一群独立自在的主体,各逞其能在人类支配的环境里寻找空隙,争取一份存活的空间。这种视猫为自由主体的猫书,应该与人类英雄的传记归于同一类文体。正如作者在后记“书背后的字”中所言,“这本书,妄想写下在人族占尽一切资源的世界里试图生存的猫族的生涯处境(甚至传奇),最终,它也许不过见证他们的匆匆来去一场。”

朱天心写猫视角独特,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引人入胜,精彩纷呈,许多评论都从各个角度加以评述,然而,读到这本书,笔者被作者对待生命的绝对平等态度所折服,这与作者在在该书新版序言中所说的观点一致,“因为若我们习惯以清除垃圾的态度对待有生命的“无用之物”,早晚,资源匮乏时,我们一样会以此态度对待“无用的”(无力缴税、只占用社会福利)老人?残疾?工伤?穷人?……剥洋葱似的一层边缘弱势或非我族类。“残酷是轻易可养成的,同样,同情心亦非不能培养练习,究竟,我们打算向下一代展现示范哪样一种对生命的态度呢?“所以,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写猫,它是关于生命,关于文明,关于道德,正如同作者所言,这是在中国内地出版的我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在意能否出版的书,因为它记录了曾经我们一代之人摸索前行、试图找出一条如何文明地对待流浪动物出路的努力,缘此,也妄想它或有机会提供经验给“在路上”的内地,也许,一切原本再简单不过,简单如印度圣哲甘地早在大半个世纪前说的“一个国家的强盛和道德程度,端看它如何对待其他生灵“。

一.人族与猫族,平等的生灵

朱天心写猫,到底身手不凡,区区几笔白描,已使猫之形貌跃然欲出,可揉可抱。而最动人的,却是她读懂了猫族在与人族交往时的勇敢骄傲,甚至是对人的“不屑”。好比她写初遇一只名叫辛辛的流浪猫,“花坛的深处端坐一只发着白光的超小猫,我趴下地,伸手等待并叫唤他,辛辛(咬咬牙)考虑三秒钟,施施然走出来”,其实一只猫决定投靠人族要有多么勇敢,而其实它又有多么骄矜。又好比她写一匹猫叫做APEC性情木讷严肃,面对天文的逗弄,它“从不为所动,只缓步退到远远的窗台上蹲踞,忧虑地注视着天文,断定她是个疯婆子”。这里,作者写到猫对人猫关系的思考和猫对人的评判,作者并没有将猫看作宠物,而是与人并存的一类生灵。宠物一词,原本是单指人们为了消除孤寂或出于娱乐目的而豢养的动物。但究其本质仍是占有,而这本书所描述的与街猫(亦是流浪猫)的相逢与相处,则能被称得上珍惜与付出,留出关怀与尊重的的空间,深层次地体现了对待动物的基本原则,然而这原则实际上同人与人共处于地球有多大出入呢?猫生与人族,孰重孰轻。也许在猫生的世界里,人族是占据着资源的强势异族,他们决定着它们的生杀大全。在人族的世界里,没有大自然的优胜劣肽,唯有喜欢与厌烦。孤单了,携只猫狗充填一下空白的时间,嘴里不停地叨唤着“狗宝宝、猫宝宝”的名字,這只不过是高踞在生态链中的最顶端的占有与霸权,究其本质仍是占有。

那么猫生呢?它们希求什么?它们只希望成为宠物吗?马克.吐温说过,神造万物,只有猫不能用链子奴役。凸显了猫作为一种独立生物的特性,即便是猫邀人宠,却绝对不可能化为宠物。不仅猫是具有独立品质的,人更应把它们当作同人类一样的主体去尊重与关怀。宠物一词,原本是单指人们为了消除孤寂或出于娱乐目的而豢养的动物。朱家的天地,猫生与人族并行不二。于是,有了捕猎高手“花生”“纳莉”,为了赢得喜爱的猫饼干,花生可以轻易地衔回蜥蜴、麻雀、青蛙、蚱蜢,以及邻家抹了盐酒待下锅的生鱼片,终至闯下大祸唤来朱家老小的冷处理;于是,还有了聪明绝顶,懂得审时度势会唤“大羚羊大羚羊,麻烦出来一下”的麻瓜;于是,更有了未招至天心全心而终相待有情有义有骨气的李家宝;还有费尽朱家老小心力的辛亥猫;只要爱情不要面包的辛辛。

困窘、贫厄、残酷的猫生,与天心相逢换得了人间的慰藉,她是要告诉猫咪,我们同是大自然的生灵,本应互为关爱,在生命的路途中交唤一些心得,勾沉出一些内底的情愫吗?还是如天心对本族人等所说,“一个见到受苦的生命会心热眼热不忍的人,不会对另一种同样受苦的大型哺乳生命无所感的:至于惜情如金的后者,老实说,我倒没什么把握。”如天心一样爱猫惜猫的猫天使们,是永远也不会正义凛然地把那份心热眼热的同情心当作祭台前的法器对待。因为,在他们心里眼里,猫生与人族并行不二。

二.尊重,文明地对待生命

生命,该如何被对待?作者虽然写的是猫,关注的却是:我们人类该如何文明地对待与我们共处的其它生命?作者提到台湾目前“以绝育取代大多数国家、城市采用的“捕捉扑杀”对待流浪动物,不谋而合其实是一些欧美城市已行之有年人道、文明也有效控制数量的方式。”而这本书所描述的与街猫(亦是流浪猫)的相逢与相处,则能被称得上珍惜与付出,留出关怀与尊重的的空间,深层次地体现了对待动物的基本原则,然而这原则实际上同人与人共处于地球有多大出入呢?正如同作者所言:这,重要吗?我以为重要透了,因为若我们习惯以清除垃圾的态度对待有生命的“无用之物”,早晚,资源匮乏时,我们一样会以此态度对待“无用的”(无力缴税、只占用社会福利)老人?残疾?工伤?穷人?……剥洋葱似的一层层边缘弱势或非我族类。残酷是轻易可养成的,同样,同情心亦非不能培养练习,究竟,我们打算向下一代展现示范哪样一种对生命的态度呢?

文明是什么?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lis”,有“城市化”和“公民化”的含义,引申为“分工”“合作”,即人们和睦地生活于“社会集团”中的状态,也就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人族与其他族类共处于地球这个”社会集团“之中,“分工“”合作“可以理解为相互独立与依存,人族与其他族类是休戚相关的。朱天心说自己的这本书是“给不喜欢猫和不了解猫的人”。然而,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得到乐趣。书中的每一个猫都可爱,都有个性,让人感叹不已,心生怜惜和尊敬。最让人佩服的是她对于“猎人们”(她称猫为“猎人”)的关切中带着疏离和尊重的感情。她从来不说“养猫”,而说“与猫相处”,她将每一只猫都视作一个独立完整的生命。她并不是带着施舍者的居高临下去施予,而是出于对一个生命的感同身受和关怀。我喜欢她笔下的猫,每一个身后都带着特别的故事,各种传奇和历险,等着我们去发掘。天心始终是这些故事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不愿去干涉猫们的意志,而是让他们选择自己的生活。

作者身为人族,甚至会羡慕猫族的独特本领。说到猎人们的冒险,作者总是好奇又羡慕,但终归不可能和他们一同去历险。于是她总是幻想他们出去打猎的情形。“我每每努力为想象重的细节再再增补更多的小细节,惟其如此,才能平衡我们这一场人与野性猎人在城市相遇,注定既亲密又疏离的宿命。”类似地,猎人们也无法体验人的生活。“相处到这个地步,便会有很多惆怅时刻发生,”所以她说:“与亲爱的人不能分享同一种经验、记忆、知识、心情(当然此中最剧烈的形式就是死亡吧),我不免觉得悲伤,也深感到一种与死亡无关却如何都无法修弥的断裂。”作者对于生命的体验不仅关乎人,同时也关乎到其他族类,并感叹这种”亲密又疏离”的关系如此相似,都令自己 “觉得悲伤”。在作者看来,学习如何对待生命是如此重要,指出:我不知道那些不惜花费无数让小孩勤于穿梭在各种才艺班补习班“学习”的父母为何如此不在意如此无价的生活教育,学习如何平等尊重善待弱小生命并及于其他弱势,我相信,对这价值的轻忽,日后早晚会反噬到哪怕是也会老也会弱的父母身上。

除了作者对猫族的温情,书中还表达了对于自私的人类的不满和愤恨。城市中有那么多人嫌弃猫,厌恶猫,甚至不愿意给他们留一点生存空间,他们堂而皇之地搬出“种族论”——人还没吃饱穿暖,哪轮得上这些流浪动物——试图干涉“猫天使”们的活动。说那些话的人只是为对猫赶尽杀绝找个托词,往往对于人类的疾苦也很冷漠。正如天心在书中所说:“一个见到受苦的生命会心热眼热不忍的人,不会对另一种同样受苦的大型哺乳生命无所感的;至于惜情如金的后者,老实说,我反倒没什么把握。”她还说:“我一直不认为那只是他们的受屈辱(指随处可见卑弱、病残、受饥受苦的猫族),也根本是在同一个时空生存的我们人族的耻辱。”在书中,作者体现的对于生命的尊重是一种文明的态度,尊重其他族类的独立,对于其他族类的关爱也仅仅只是一种”合作“的态度,一种和睦相处的态度,而非施与,这就是一种真正的文明。

善待生命,就是善待自己。像天心在书中那样说的,可以“借此把自己的心养得软软的、烫烫的、火红的”;又能让这些猫狗“能在他们生命中有限的和人的接触中,至少,至少有那么一次,是温暖的,和善的。”既然我们和猫共处同一个空间,就有责任为他们付出一点点尊重和关怀。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生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法做到天心所说的积极的那些做法,甚至连“留一口水”都做不到,他们太忙碌。但,也许,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不去打扰和伤害这些生命——不只是猫,还有所有其他对人类无害的生命,不要去破坏他们生存的环境,文明地与他们相处,给他们一些生存资源和空间,泽被其他生命,其实也是造福我们自己。

三.结论

地球上的人们一直在寻找出路,我们在路上;搬运砖瓦砌成天梯,通往向往的乌托邦,虽然乌托邦似乎是完美与不可能的象征,但它何尝不是人类对美好世界的一种向往。怎样的世界才是美好的呢?这一切也许再简单不过,强盛与文明是我们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然而,人类,作为一种处于优势的生灵,我们的强盛与道德程度,不在于占有了多少资源,而在于我们如何文明地对待其他共处于地球的族类。否则,人类的结局,将是不难想象的,“若我们习惯以清除垃圾的态度对待有生命的‘无用之物’,早晚,资源匮乏时,我们一样会以此态度对待‘无用’的老人、残疾人、穷人……”

无论是人类相处,还是与其他族类共存,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原则来自社会氛围、教育体系,这些都需要筑基并不断建设,正如同作者所言,“残酷是轻易可养成的,同样,同情心亦非不能培养练习,究竟,我们打算向下一代展现示范哪样一种對生命的态度呢?“每一个世界都会有强与弱的生灵存在,在一个不文明的社会,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似乎是大行其道的真理,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明”将会是人族共同的追求,平等尊重地对待每一个族类和生灵,所有的族类都和睦相处,既独立又相互依存,人类才有可能抵达美好的乌托邦世界。否则,一个只信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人类终将毁灭于不断地清除那些“无用”的弱的生灵。

参考文献

[1]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

/11580824/

[2]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朱天心,《猎人们》,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

[4][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读坚守生命有感 第10篇

我们生活在一个喧嚣的时代,审视我们的生活,未免充斥了浮躁。但我认为,真正的噪音不是外界的喧闹,而是内心的波动,极力攀高,而忽视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美丽,但是,法布尔的《昆虫记》却带着我离开了繁华的城市,离开了喧闹的人群,在偏远的小镇,在宁静的荒园,在神奇的昆虫世界,领略这世间不曾被人关注的别样风景,守住这一份不曾动摇的宁静淡然。

瞧!绿色蝈蝈在丛中欢唱,孔雀蝶在花中翩舞,舍腰蜂躲进了烟囱里,有着红色肚皮的蝾螈把它的宽尾巴像舵一样地摇摆着,并缓缓地前进;在那芦苇草丛中,一群群石蚕的幼虫,各自将身体隐匿在一个枯枝做的小鞘中——这个小鞘是用来作防御天敌和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灾难的。

看!在漆黑的地底,蝉不知疲倦的劳作着,“四年黑暗的苦工”只为“一月日光中的享乐”。我们现在认真的学习难道不是这样的吗?起早摸黑,像蝉一样辛勤劳作;坚持不懈,像蝉一样吃苦耐劳,才能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为后代做出无私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的小甲虫,不正如我们的父母吗?是出门前的一声叮嘱,寒冷时的一杯热茶,烦躁时的一阵春风。默默奉献,不图回报……

读到这儿,我一阵怅然:如今的我们内心浮躁,忙着去追求业绩与名利,却忽视昆虫、动物身上,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理解,去珍视的美好品质。当你路过一个美丽的花园,一片碧绿的草地或一塘宁静的湖水时,你是否会停下脚步,闻一闻那花的芬芳,听一听那鸟的歌唱,笑一笑那景的惬意……

我们的人生中也许都有过一片清澈温润的池塘,但我们往往因为世俗忘却了它或仅记住了它的荒凉破败,却忽视了跳跃在池塘上温暖的阳光,水中神奇的鱼儿和虫子。

法布尔的内心无疑是宁静的,不管外部世界如何纷繁变化,不管人们给了自己怎样崇高的赞誉,他依旧不为所动,心无旁骛,在自己喜欢的世界里自由“驰骋”。

闭眼,合上书,一股滋味漫开心间,是伤感吗?是淡然吗,是若有所思吗?

读坚守生命有感 第11篇

一口气读完《就像一株野蔷薇》,勾起我许多的少年回忆,勾起我心底的许多感动。一个好像被世界遗忘的破落教学点,因为有一群善良的怀有梦想的老师和学生,谱写了一曲平凡而感人肺腑的动人乐章。

翻开书页的第一张的两行字,首先就吸引了我:“献给所有坚守梦想的孩子,献给所有坚守乡村的教师。”因为我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名乡村教师。只是冲着这两行字,我就要感谢作者――因为像这样的将乡村的孩子和乡村的教师作为主人公的书,我真的没多见。

坚守,简单的两个字,只有真正“坚守”的人才能够体会到它的分量,才能感受到它的力量。

一个人如何才能实现“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理想?

关于理想

小说的主人公胡大毛是一个一心想要考上大学的少年,而这个理想对于当时处境的他来说那简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胡大毛考上了初中,却被分到了有着“光头中学”之称的狼山教学点。所谓“光头中学”,就是从来没有一个孩子从这个学校考上高中。被分配到这所学校,就意味着自己就与高中无缘,就更不要提考上大学了。狼山教学点,除了有一间破教室,其他的可以说什么也没有,连孩子们课桌椅都是自己从家里搬来的。开学之初,有两位毫无教学经验、高考落榜的代课教师,后来返聘的两位已经退休的老教师,孩子们的成绩是一塌糊涂,每次考试能够及格的都屈指可数。孩子们的初中都上了一半,还没有开设英语课,因为没有英语老师!在这样的学校,胡大毛想要考上大学,岂不真的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吗?

然而,胡大毛却从来没有放弃考上大学的理想。尽管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可是他仍然顽强的坚守着他的理想。

狼山教学点距离胡大毛的家有七八里,在没有吃住的学校上学,一开始他每天要步行四个来回。要命的是,有一段是他最害怕的路,到了晚上,这段路还会飘着蓝色的“鬼火”.他的很多同学因为艰苦的条件,更因为看不到在这所学校的希望,有的凭着关系转到了其他好学校,有的辍学回家早谋生计。胡大毛没有特殊关系,转不到好学校,可是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却坚决没有辍学。

当胡大毛去镇上买为了上“灯课”的煤油经过灯火通明的红集乡初级中学,面对那所他曾经深情向往却被拒之门外的学校时,当他想进去看看,而看门的大爷告诉他不要去打扰这里的“要考高中的”孩子时,胡大毛对自己说:“我也要考高中!光头中学的孩子也要考高中!点煤油灯的孩子也要考高中!我要争气!一定要争气!”他怕自己忘了“要争气”,于是将“争气”两个字工工整整写在一个小纸条上,揉成团吞到了肚子里。

胡大毛就是这样一个“坚守理想”的孩子。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战胜着艰苦的生活、学习环境,更一步步的战胜着自己。

一个人怎样才能实现理想?没错,只有战胜,战胜不尽人意的环境,战胜自己的胆怯和懦弱,矢志不渝。

这让我想起了普希金的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

关于教育

胡大毛能够坚守自己的理想,除了他有着顽强的毅力能够战胜自己外,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外因――他遇到了一群好老师。

第一位感动我的老师是拿着学生试卷在课堂上哭泣的张老师。张老师是胡大毛进入狼山教学点的第一任老师。她是乡镇临时找来的代课老师,刚参加完高考落榜,年龄不比胡大毛这些学生大多少。尽管如此,她却是在全心全意做着这个工作,早出晚归,力所能及地为孩子们解决在学校生活上的困难,尽心尽力的上着每一节课。然而,当一次检测考试后,她看着孩子们“惨不忍睹”的答卷时,竟然在讲台桌上,面对全班孩子,趴在那堆试卷上大哭起来。同样身为教师,我能理解她的眼泪中流淌着什么,她在为自己教不好孩子们而落泪,在为这些孩子艰苦的学习环境而落泪,更是因为担忧这些孩子看似毫无希望的前程而落泪。这泪水,让我感觉到她是一位“好老师”!尽管她只是一位代课老师,尽管她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尽管孩子们考试的成绩一塌糊涂,但是,她全心全意的为孩子着想、为孩子着急,就凭这一点,她不亏为一位好老师。

第二位感动我的是胡大毛的第二任老师――如老父一般的朱老师。朱老师是一位已经退休又被返聘到狼山教学点的老教师。为了狼山教学点的孩子们,他退休之后又重新踏上教学岗位。他虽然年龄大了,可是对教育的热情没有老,他对孩子们的关心没有懈怠,他就像孩子们的“老父亲”一样,兢兢业业,尽心尽力。他想方设法解决胡大毛的营养不良,带领着孩子们建住宿的地方而不用上完“灯课”再走夜路回家,他整日为孩子们没有英语老师忧心忡忡……有一次,他领着作文获奖的胡大毛去镇上领奖的时候,两个人在一个小摊吃阳春面,馋嘴的胡大毛狼吞虎咽地吃完了自己的一碗,朱老师看见他还想吃,就把自己碗里的面条挑给了胡大毛,在那个年代,能吃上一碗阳春面对于乡下的小孩子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朱老师的碗里只剩下了汤,为了让胡大毛吃的安心,朱老师扬了扬手里从家里带来的煎饼,说自己只喜欢自家的煎饼,喝汤吃煎饼就很好。读到这里时,我感动不已。朱老师对胡大毛、对这些他深爱的孩子们,与一位“老父亲”又有何异呢?他对待自己的孩子也不过如此吧!

第三位感动我的,是胡大毛也最最喜爱的英语老师――如天使一般善良美丽的程老师。程老师第一次走进狼山教学点的时候,还是一位在校大学生,她是朱老师女儿的同学――正是忧心忡忡的.朱老师,回家跟女儿念叨孩子们没有英语老师,以至于初中都上了一般,还没有开英语课,于是朱老师的女儿就跟同学说了,程老师知道后,就利用寒假的时间,义务来到狼山教学点给孩子们上英语课――这样,孩子们终于上了英语课。可是,寒假结束后,程老师也要去上学,不能再给孩子们上课,胡大毛和孩子们的英语课又上不成了。整个春天的学期,孩子们都在思念程老师的日子里度过。胡大毛将自己对程老师的思念,写在风筝上,高高的放飞在天空中。因为他听说,这样便可以让自己思念的人知道自己的心思。果然,在暑假来临的时候,美丽的程老师又翩然而至,因为在孩子们思念着她的日子里,她也整日的在为没有上英语课的孩子们担忧着。于是,在那个暑假,程老师放弃了回家探望生病的最疼爱自己的姥姥,毅然又来到了狼山教学点给孩子们上英语课。可是,当暑假结束的时候,程老师又要离开,她要回到学校分配工作,孩子们的泪水也不能留下他们最敬爱的老师。不久,孩子们打听到,程老师被分配到了县里条件最好的一所中学任教。正当孩子们失望的时候,他们又一次看到了朝思暮想的程老师――为了狼山教学点的孩子们,程老师放弃了县里条件最好的中学,向教育局申请,将工作调到了这个破落的狼山教学点,来到了她牵肠挂肚的这个“破学校”的孩子们身边――程老师,再也不会离开孩子们了!读到这里,我觉得程老师就是一位上天派来拯救狼山教学点的孩子们的天使!

学校是破落的,可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对孩子们充满了爱,都拥有着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在外人眼里,这些狼山教学点的孩子是多么可怜,多么没有希望!可是,因为拥有了爱孩子的张老师、老父般的朱老师、天使一样的程老师,孩子们又是多么幸运,多么的充满希望。他们是那么平凡,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人为他们评优,没有人为他们颁奖,可是他们每一个人在孩子们的眼里都是最好的老师!

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有着高楼大厦是好学校吗?有着先进的教学设备是好学校吗?不,有好老师的学校才是一所好学校!

上一篇: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下一篇:宁蒗电视台绩效工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