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送教下乡心得

2024-07-25

小学语文送教下乡心得(精选11篇)

小学语文送教下乡心得 第1篇

我今天听了邢校长的专题讲座:怎样观课议课,回答了我很多的困惑与不解:什么是观课议课?怎样观课议课?邢校长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形象的比喻,案例的运用,都让我回味无穷,记忆犹新。邢校长的理念很新,把我领进了另一番新的境地。

我们原来的听课评课,年年都在搞,是我们学校的教学研究常规,但总感觉不尽人意,原因大致如下:

一、只听课、不评议。有些学校虽然也有教师听课评议的相关规定,也有组织教师听课,却只是听课不评议。教师们听完课后,便各自拿起手中的笔,在听课评议表的相关栏目中要么画上记号,要么写上ABcD,然后将表格上交,便大功告成。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除了学校领导不重视、制度贯彻不得力之外,教师也要承担一定责任。有些教师把听课评议不当一回事,甚至唱对台戏,说这是在搞形式主义,他们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地听课,所以致使评议无法进行或干脆不评议。

二、听课评议成了表扬奉承大会。在有些学校,听课评议成了开表彰大会,大家都纷纷列出某某教师诸如备课充分、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组织合理、语言生动流畅等优点,而对缺点与不足出于碍于情面或担心对自己不利,要么只字不提,要么轻描淡写。这样的听课评议纯粹是在应付形式,浪费时间。

三、跟着领导意思走。有领导在场时,大家出于尊重,让领导先发言,领导说好,大家都跟着说好,领导说不好,大家也跟着说不好。参加评议的教师成了领导的附和者,听课评议跟着领导的意思走。这样的听课评议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却容易助长部分教师骄傲自满的情绪,也容易造成部分教师的悲观失望。

观课议课的提出不是简单的名词的改变,而是一种理念的改变,观课与听课比较,听指向声音,听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是为了认识真实的课堂,听课者往往坐在后面。观不仅要用耳朵听,更要用心去感悟课堂,体悟课堂,要从大处看,从关键看,不拘泥与于偶然个别现象。议是围绕课堂去探讨,评是句号,而议是问号。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评课与议课比较,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

评有被评的对象,下结论的对象,有主客之分;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现状。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为主要献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评课需要在综合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议课强调集中话题,超越现象,深入对话,促进理解和教师自主选择。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

小学语文送教下乡心得 第2篇

小学语文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语文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

今天,听完了本次活动的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后,我受益匪浅。在发言环节中,我真想拿过话筒谈谈自己的感受。因为我从来都不曾在这样的场合中发言,想借此机会锻炼锻炼自己。但我知道,自己愚钝、笨拙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在座的大、中、小领导和有经验的老师存在着多大的差别呀!更做不到出口成章。即使鼓足了劲,最终还是没敢举手。在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我的学生中不优秀的那部分又何尝不是也存在着这样的心理抗争?而我只会偏执地对他们不积极发言的行为而恼怒着。因此我觉得,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和信心尤其重要。这也为略读教学的新理念做了很好的铺垫。

首先,看了吴老师的示范课。明显地,五年级的学生按理说说话的条理性应该比二年级的学生更强些。但是,却恰恰相反,在课堂上比不上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发言。这是为什么呢?是他们的想法相对变得复杂了,也多了许多顾虑。这就得我们老师多花心思去沟通,去鼓励,让他们有说的勇气和力量。此外,课上老师的感染力要能够使学生忘了自己身后有很多老师在听课,老师要让学生不要觉得有压力,学生的心态是轻松愉悦的才是。能做到这样又谈何容易呀!我发现,吴老师的整堂课下来,教学素养也好,对教学中的引导以及各种细节的处理等都很不错的,但美中不足且至关重要的是,老师的亲和力不够,一节课下来老师都没有甜甜地给学生一个微笑。微笑是最好的语言呀!这能给学生很大的力量的。表情凝重、紧皱眉头、语气沉重,活生生的劝学、传教模样,这难道不给学生带来压力吗?如果能做到和学生上课像朋友之间的交谈一样,让学生的心态是轻松的,其场面也许会大有不同的。也许你会说,这是老师上课的习惯,难改!可是一个人的成长不是一直都在改掉不好的习惯而培养好习惯的过程吗?因此我觉得,老师的感染力很重要!方法再好,理论再强,感染不了学生,怎办?

其次,听了王老师的专题讲座也让我学了不少!正视了当前新课改理念的新局势。针对本次的小学语文略读课教学的一个全新的探讨。在讲座中提到的略读课文教学理念:教略学丰,文道结合。其中谈到的“教略学丰”,真正实践起来真的很不容易!这得老师精心地设计能够很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手段,再者是,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以及积极发言的能力。说到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差不多十年前的教学片断:当时我上的是三年级语文,那是个很活跃的班级。我当时跟他们上课很喜欢嘻嘻哈哈的,学生上我的课可喜欢说话了,个个都强着说。有一次我正准备上一节略读课文时,突然我心想:既然学生那么爱说话,我何不偷懒一下,让学生自己根据自读课文向其他同学提问题呢?结果这一尝试让我有很多的收获,发现学生们为了能考倒对方,设计的问题难道也在不断的加深,最后经过我的总结,课文基本上也掌握了。经过那次以后,我整个学期的略读课文我都这么“偷懒”。意外的是,学生每次一到略读课文的教学都很兴奋。后来接手新的班级后偶尔也用过一两次这样的方法,可是年级越大,发言的积极性就越差,再后来就没再用了。现在想想,何不再尝试一下这种做法呢?而且现在的教学参考书内容又很齐全,有一本叫做《教材全解》的参考书,其内容和我们老师教案差不多,甚至有过之,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的预习就显得容易多了。因此,我觉得可以的话,比较活跃的班级如果采用我之前做过的教学方法的话,似乎离“教略学丰”不太远了。

总之,我觉得,适合学生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得开心,我教的轻松,最后学生学到知识了就行了。能够参加这样的活动我觉得机会难得!今后希望多参加这样的学习活动,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

前几天,我有幸到大彭实验小学参加小学语文送教下乡听课活动,学到了不少东西,也身感自己的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深感不虚此行。现将听课活动及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这次我听了三节课,分别是沙丹老师的《欢乐的泼水节》、杨永老师的《槐乡五月》和郭召义老师的《明天,我们毕业》,三位教师的课堂语言幽默丰富惹人好感,课堂紧凑主题突出,激情饱满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也让听课的教师们连声赞叹,佩服他们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不仅完成课堂教学的设计,还配有画面优美的课件教学。我觉得先不论学生的配合与否,光从老师身上我们就能感受到语文的多样和精彩。

扎实的基本功游刃于课堂,同时三位老师具有优美圆润的音色,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机智,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更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小学语文送教下乡心得 第3篇

设在邾城中心小学的小学会场由由徐精敏老师主持。先后两次获得武汉市小学心理健康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的刘玲老师首先执教了一节小学六年级的心理健康课“男生女生对对碰”。刘老师在与学生们短暂热情互动后, 正式开始上课。她首先从调查学生与异性同学发生矛盾冲突事件开始, 以此激发学生对本次活动的参与欲望。接下来开展活动营活动, 由最受欢迎的男生和女生组织调查和接力传水两个活动。学生们首先分组讨论, 用几个词语概括出最受欢迎的异性的性格特点, 然后分组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并将讨论结果张贴在黑板上。男生提出的最受欢迎女生特点有温柔、细心、阳光、漂亮、可爱、聪明、坚强、细心、大方、不娇气, 其中温柔和细心是被提及频率较高的词;女生提出的最受欢迎的男生特点有幽默、爽朗、大方、热情奔放、有担当、大度、勇敢、有责任感、友好, 其中幽默、大度、勇敢、有担当是被提及频率较高的词。刘老师适机地询问学生对于这些词语的解读, 在流畅的互动和热烈的讨论中, 学生了解了在人际交往中受欢迎的男女生性格特点, 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又有了一份期待。紧接着的接力传水活动, 由3名男生和3名女生一同完成, 在活动中不能用手来帮助, 只能用嘴叼着水杯完成接力传水, 六名学生在紧张的氛围下努力完成任务, 最后虽然所剩的水不足原来的二分之一, 但是参与的同学还是都尽力而为, 没有参加的同学则当观察员, 他们发现这些同学在这样的压力情境下分别表现出了细心、有担当、果断、稳健、耐心、冷静的特点, 刘老师对这些被夸的同学给予了奖励, 表扬发言的同学观察力敏锐。她鼓励孩子们:只要用心去观察和感受, 就能够发现身边所熟悉的同学不一样的特点。在分享屋环节, 刘老师带领同学们重新审视课程开始描述的冲突事件中的异性同学, 设想出处理男女生矛盾的方法。最后, 刘老师让大家体验用握紧的拳头和展开的手掌相互碰撞, 启发同学们在小学剩下不多的时间里更好地与同学相处。

刘老师的展示课结束后, 张汉强所长作了专家点评和讲座。他首先调查了与会老师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执教情况, 发现现场有5位老师上过心理课, 因此他认为, 对绝大多数老师来说心理健康课还是陌生的领域, 随后他就如何利用教材上好心理健康课给出了建议。他认为运用教材分三个层次:执行教材、完善教材、创生教材。对于刚接触心理健康课的老师来说, 上好心理课的第一步要做到执行教材的“三读两思”:一读教学主题, 二读教学目标, 三读内容结构;一思教学活动对教学目标的服务性, 二思教学过程的流程性。

设在新洲区第一初级中学的中学会场的活动由陈敏丽主任主持, 由武汉市七一中学陈璇老师给该校七年级的孩子上了一堂“成就好人缘”的心理健康课。上课伊始, 陈璇老师设计了游戏活动“心动时刻”———天气预报, 老师预报下小雨每个人以指尖相碰来表示, 预报下中雨用击掌表示, 预报下大雨以一边击掌一边跺脚表示。正在孩子们放开手脚玩得很开心的时刻, 陈璇老师话锋一转, 要求相邻的同学相互合作完成游戏。游戏结束, 陈老师提问:两次游戏, 哪一次做起来更难些?难在哪里?通过总结孩子们的回答, 陈老师很自然地导入了主题———“成就好人缘”。接着通过“心路心语”探寻好人缘的秘密。她先引导孩子们思考:身边人缘好的同学身上都有哪些特点?在人际交往中, 你有哪些独特的魅力和令人遗憾的不足?然后通过一则“心灵故事”设置问题情境, 让孩子们现场演练该如何解决问题, 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分享哪种解决方式较好。在小组展示、全班分享的同时, 老师引入最后一个环节“心旅导航”———我的人缘我做主, 通过PPT板书出“成就好人缘”的一些技巧:表露自信、学会微笑、学会倾听、不吝赞美、信守诺言、学会包容等。

接下来, 耿喜玲老师作为点评专家对该课做了精彩点评。她认为, 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是一节心理健康课, 而不是说教课。心理健康课是从孩子们的成长需要出发, 通过触动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不自不觉地受到教育。以陈璇老师的“成就好人缘”为例, 心理健康课上讲“成就好人缘”不能要求孩子们牺牲自己、取悦别人, 而要告诉孩子们要做最好的自己必须拥有好人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在更高的层面提倡奉献和自我牺牲。她告诫老师们:如果在未成年人中提倡牺牲自我、取悦别人, 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出现心理问题乃至精神崩溃、生命毁灭。因此, 心理健康课一定不能以问题解决为价值取向, 等出现了问题再想办法去补救, 而要告诉学生怎样正确地去做。这就涉及到主题的选择。心理健康课要解决的问题一定是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 而不是脱离学生需求、老师自己“无病呻吟”想出来的问题。所以, 上课之前, 了解学情非常重要, 这样才能设计出合适的主题。即使是教材中的主题也要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时机, 而不能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去上。评价一堂心理健康课上得如何, 不仅要评教、而且要评学, 要看学生是否得到了发展, 是否改善了学生的自我概念, 是否获得了积极心理体验的增量 (即课前课后有无变化) 。一句话, 要看学生的参与度, 不仅是身体要动, 心思也要动, 这样才会有收获。当然, 心理健康课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因此, 心理健康课的评价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也不能指望一节心理健康课面面俱到, 一节课能解决一个问题就不错了。

小学语文送教下乡心得 第4篇

2015年11至2016年3月,县教育局对城郊联合学区进行了四期“送教下乡”的现场培训活动,活动中有名师送教、研讨课、专家点评、互动研讨、名师微讲座、专家讲座等,形式多样,内容各异。活动中,专家们从理论上指导我们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让我大开眼界,激发了我的教学改革意思和反思意识,让我感受到了专家团队的专业精神,从那些执教的年轻教师身上,我看到的是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他们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下面我就讲几点学习期间的体会。一课堂中的提问设计要巧妙

田雪梅老师在她的微讲座中就很好地阐述了这点,作为教师的我已经感受到田老师讲座的精心设计与引导,令我们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知道今后的课堂里急需我们创新对策,创设情境引出美,让学生在课堂里享受美,从而提升感情,并且在课堂里积极地拓展积累延续美。周玉屏老师在教学《村居》一课时,里面有个补充句子的环节,即:春天到了。。小草。。。虽是几个简单练习,但此间设计的巧妙性不难体会。

二、语文教学要牢抓基础教学。

重朗读教学。无论文言诗词,还是散文戏剧,无一例外的重视朗读教学,在教授学生朗读方法中以读促学,达到赏析诗句、赏析文本的目的。重字词积累。几乎每节课不管什么文本都注重了文中的生字,这一点让我十分欣慰。语文是和语言文字打交道的一门学科,字组成了词,词组成了句,句组成了段,段组成了篇,我们怎能不去关注字词教学呢?重方法的传授。这两节优质课,无论是诗词、散文的朗读,还是片段的仿写,亦还是文言文、古诗词的背诵,都无一例外的注重了方法的传授。

三、听课活动后的评课交流受益大。

把发言权交给在座的老师们,让他们积极的参与评课,并说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听课教师把自己的疑惑和听课体会反馈给执教者,参赛老师把自己的设计思路讲给大家听,更多的是互相探讨些问题和交流些经验。

在下午专家的专题报告中,我们又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比如,语文教学首先是内容的整体把握,然后再进行字词句段的逐个击破,这样学生学习的时候就不会是一头雾水了,语文课堂也不再是雾里看花——模模糊糊一大片了。

他人的身上,总是积存着太多的优点,有时我们看得很清,却总是做了行动的矮子,这也许就是智者与庸者的区别吧!让我们永不停止学习的步伐,用他人高大的形象时时激励自己,不断赶超,不断超越!

在每位优秀教师做完课后,专家老师在点评中都指出:扶得过多,放不开。这也是我们教师的通病,主要原因是不相信学生自己能解决问题,老师急着讲,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自己解决,其实只要我们合理引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那么你会发现孩子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的!张敏老师执教的《认识几分之一》为我们做了这方面的指引。以后我一定要注意少讲,让学生真正成为主角,成为导演,我们教师做好配角就行!

这次培训,专家点评切中肯到位,掌声不断,参训教师一致表示,专家评课紧密联系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让我们在倾听、反思、实践中尽快成长起来,希望以后每一堂课都能成为自己进步的台阶,每一堂课更精彩。

通过这次“国培计划”(2014)送训下乡的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而且在培训中有幸倾听了众多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精彩讲座,使我对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经过这次的培训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本次培训给我许多思考,深刻的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数学老师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我认为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还需要自己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去学习。

首先,教育学生,从爱出发。平等的爱,理解的爱,尊重的爱,信任的爱,这些都是老师爱的真谛。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只要有了问题时及时处理,处理的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爱学生,还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又要注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师爱要全面、公平。其次,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愈发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作为数学老师的我更要关注的是蕴藏在数学课堂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身临其境的教师和孩子们才能分享的东西,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点化孩子们的学习方法,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经验,开启孩子们的学习智慧。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位有心的“烹饪师”,让每一节数学课都成为孩子们“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大餐”!

最后,我还认识到:一节好的数学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一节好的数学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数学:抓住数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乐学、爱学数学。此外,我认识到:一节好的数学课,不要有“做秀”情结,提倡“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学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数学方法,体现数学课的灵魂,使数学课上出“数学味”!而教师的“装糊涂、留空间”也是一种教学的智慧和方法。

通过这些天的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更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更加热衷于教育事业。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学语文送教下乡心得 第5篇

我参加的是九年级语文组的听评课及讲座活动,为期一天的活动结束后,深有感悟,便把自己的心得写成文字,记载下来,以此帮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更多的长进。

齐云彦老师和杨佛元老师的诊断课各有所长,各有弊端。无论是优势还是劣势,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值得学习的机会。我能学到他们的长处,能看见他们的不足,就是我的一种进步。

谈放老师的课,我是第二次听了,他的课着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启发一:联系当下的网络热门话题——“拜神帖”来引入新课。谈老师用的导入信息是当下的热门话题,这足见平时他就很关注这些网络信息,并及时吸取可用之材,随时都能将这些信息带入课堂。我觉得自己平时在这方面的学习太少了,看的时政信息和网络热门话题也比较少,时刻准备学习的精神还不足,热情还不够,从现在开始,真的应该随时、随地学习。

启发二:整堂课用对对子的方式进行,课堂气氛活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谈老师收放自如的对对子的课堂里足见谈老师的语文素养,如果没有扎实的语文素养,谁敢采用对对子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敢想敢做,还要建立在语文素养的基础之上,缺少这个基础,一切想法都是空想,又何谈“敢做”?相比之下,我就觉得自己差了好远,我的语文素养体现在哪里?仅仅体现在能上好一节课,能带出稍好的成绩?我觉得还是自己的眼界过于狭窄,才会有这种认识。一个好老师,都要讲究自己的素养的;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更要讲究扎实的语文素养了。

启发三:随时为学生创设情境,采用渗透式教学。谈老师在赏析胡屠户这个人物时,模拟了人物和场景,让学生把自己当做胡屠户,破口大骂,他大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带学生一起很亲切地感受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于是和人物有了“肌肤之亲”,这样虽然没有讲什么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但学生已经从模拟的场景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这就是一种“渗透”。通过这种感受,学生更能感知和体会人物形象。这就是语文课堂上的成功了。

启发四:课件简单、极富概括性,完全是个人思想的集合和展现。从谈老师的课件就可以看出来,他对文本的研读颇具功夫。课件的内容就能展现出来谈老师对文本的深入程度和理解。没有一番课后的深入地研读和挖掘文本,是做不出课件里的那些问题的。比如对胡屠户这个形象,他用了八个字——“千古一骂、万古一掌”便把课件内容及课堂的呈现巧妙地结合起来,毫无违和感,同时也很流畅。在分析人物时他又在课件上展示了十二个字——“看篇、看层、看句、看词、看点、看意”来分析重要段落,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这些可能不是考试要考的答案,但是却能很好地引导老师清楚讲课思路,从这个分析中又能答疑解惑、重难点明现,实在是让人佩服。课件的高度概括性,是谈老师课件的一大亮点,体现了他的语文素养和教学思想。

启发五:捕捉经典细节,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引导到位。谈老师捕捉的课文细节,均是自己在研读文本的时候产生的困惑之处,经过反复揣摩和思考,集结在一起,成了自己的课堂上的精彩之处。有了课前准备的扎实研读,才会让课堂如此大放异彩。

启发六:大方、得体的肢体语言。谈老师的课除了靠智慧活跃气氛外,大多还靠肢体语言。他就像站在讲台上的一个领舞者,每一堂课都是在跳着一支生动的舞。他的肢体语言和他的课堂高度融合,相得益彰。一位语文老师就应该是这样的,像一位总导演一样,站在前方只管指挥好自己的演员就行。谈老师的的确确是一位出色的“导演”!

谈老师说:“文学就是人学。”他说的话里就能感受到他对语文的认知和理解是高于常人的,他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和生命力,这是需要一点点去感悟的。这句话真的带给我很大的触动,我觉得他的语文课堂彰显的就是他的个人魅力和思想,他真正实践了“文学就是人学”,真正走进了语文的世界,感受到了语文的温情和人性,这是我需要潜心去思考和学习的。

要打破自己的常规化的教学模式,就要主动去研读文本,试着走进语文深处,领略语文真正的风采!希望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能且学且进、且行且远!

就评课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谈老师在下午讲座中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回答一:评课是一个很好的艺术价值的体现。

回答二:考试有引领作用。关于考试,要经常思考两个问题:考试有什么变化?考试方向是什么?比如创设情境,反映在考试中就是考核情景应运的能力和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这种活跃的、新颖的课堂和应试教育并不冲突,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教育。只是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巧妙设计,和教材、学生、课堂以及考试紧密结合。

回答三: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应充分,设计问题时要思考能不能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目的。要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单元提示、预习、拓展研究、名著阅读等,对教学内容要进行整合,做单元总结。

回答四:深入解读文本,抓住自己最困惑的问题作为突破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问题。

后面,谈老师又以“如何备课?备课中如何备学生?”为主题,做了一次讲座。

关于备课的问题,谈老师以“肖九问”为中心,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宝贵经验。

1.这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即研究文章的文体)

2.这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研究写作目的)

3.这是写什么的文章?(研究内容和主题)

4.这是怎样写出来的文章?(研究手法、语言等)

5.为什么会放在这个单元,这个位置?(研究编者意图、单元目标等)

6.最能体现文章的重要语段和句子有哪些?(找到教学的聚焦点、解决问题的抓手)

7.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或可能读懂的是什么?(学情分析)

8.教材提供了怎样的教学资源?(预习提示、课外延伸、活动探究单元)

由于时间关系,关于备课中如何备学生的问题,谈老师就说了一句:“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能力为目标”,之后就以这句话结束了整个讲座。

每次学习的时间都是这么宝贵,或多或少,我都能有自己的收获。以上这些都可作为我的收获珍藏在我的记忆中,在此学习的基础上,我认真反思,总结了一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一、欠缺深入研读文本的能力。我对很多文本的教学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只是把该讲的讲了,该做的做了,但是缺少深度,我的课堂还缺少个人风采,缺少语文的“灵魂”,就是因为我还没有真正走进语文的深处去。

二、备课时没有认真地去备学生。备课中很少思考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是需要概括的,哪些是需要深入引导的……这就表现在我对学情的分析能力还不够。

三、我的语文素养还需要提升。一切用来搪塞没有时间学习的都是借口,我就是在找这种借口为自己开罪。看看已经成为名师的老师,他们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为此,我真的感到惭愧,希望自己以后每天都能学习一点点,都能进步一点点。

送教下乡语文公开课学习心得 第6篇

很久没听像样的语文课了,今天,饱了耳福,身心巨爽。

来自岐山校的一位男老师,对课的设计,上课的把握,真是得心应手。

狼牙山五壮士,一篇比较老的课文。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是比较远,这样的课文,一般人不爱用。还因为是名篇,讲过的人多,讲过的名家多,所以,也不是很多人敢上的一节课。

这位老师,复旧导新,非常简练,书接上回,直奔主题。揭示壮,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

出示自学表格,找到五位壮士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词句来理解。

自学开始,觉得有点乱。学生的座位或是有点变动,搞了一小会,才沉下来学习讨论。老师及时的点评学习方法是比较科学的,提示其他同学,也要向好的看齐。划一划,写一写,标批注。引导孩子们,学习要讲究方法。

汇报,按照自然段的顺序。这里也很平淡,学生对人物的分析,也是停留在表面。对照提示表格,找到了相应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教师指点查字典,理解满腔怒火,沉着。实际我的想法是,这样的词语,即使是查字典也要在课前的预习完成。课堂上,学生马上拿出准备好的理解汇报,会节省很多的时间。再有,预习的时候,学生就更多的,更深入的,在学习课文前有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表格填好后,老师提问,与壮字有什么关系?学生的回答是原生态的,理解为强壮。这是学生的真实的认知水平,而且两三名同学都是这样认为,就说明了普遍性。这个时候,教师的点拨就十分恰当。查查字典,壮还有什么意思。是大无畏。豪气冲天的意思。那么字面的意思弄懂了,还不是关键。教师这时提供了课外资料,日本鬼子残害中国人的图片、数字等,结合书中的抡一圈来感受战士对敌人的仇恨,是家仇,更是国恨。所以有满腔的怒火,才有胳膊抡一圈在投弹。痛击敌人,报国仇家恨。此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进了一层。教师适时的安排感情朗读,渲染烘托人物的感情色彩。更加深对人物言行、神态、心里的理解,这样的过程,把文本与学生紧密的链接在一起,学生的感情,也是真实的生成的。学习的印象一定是深的,效果一定是理想的。

接下来,老师把前后文的战士与壮士比较,称呼的变化,是为什么呢?壮字更加清晰了。那么壮士的动作,就是壮行;语言就是壮言;心理就是壮胆;神态就是壮志。板书跟进,是精心设计了的。

还有哪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体现了壮士之壮呢?

主线非常清晰,紧扣五壮士的这几方面理解全文。学生有过前面的学习基础,后面找到重点描写之处,就显得轻车熟路,水到渠成了。

几处重点词句的出示与理解,包括理解后的读文体会,都恰到好处的贴近主线进行。突出了学习的重点。学到最后,出示五壮士跳崖前的情景图,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位,说说他的动作神态。那么学有所用,现学现用,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和说的能力。当然,说后落到书面,就是读写结合了。其实,课上完成了说就可以了,写安排到家庭作业,写一篇小练笔,第二天课上用点时间点评下,效果会好些。节省了课堂时间,也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完善的空间。

教研员老师的点评,真是醍醐灌顶。内行看门道,内行的内行,出口成章,有理有据,说的让人心生敬佩。胸中有墨,胸有成竹,腹有诗书气自华。那种内涵,那种文化底蕴,那种对课的深层次的思考,对上课评价的练达,让人信服。是花就烂漫,是草就碧绿,是海就澎湃。简朴的语言,却是诗意盎然,语文真的是魅力十足的科目,能听到这样的课,这样的点评,受益匪浅,身心舒畅。

送教下乡的体会 第7篇

一、领导支持, 学员刻苦

各乡镇教育办的领导对我们教师均积极支持, 迫切要求我们为当地的学员传授更多的文化知识。比如东荒峪镇的韩卫民校长和新集镇的王志华校长, 他们不仅要求我们要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各学员, 还要求我们指导学员撰写实习日志和实习实训等;滦阳的杜秀成校长十分关心学员, 我们每次上课他都在教室内和学员一起听课, 主动向我们了解每位学员的学习状况。更让我感动的是听课的学员们, 每次上课之前, 大部分学员就很早在教室等候了, 有的学员距离教学点比较远就起早来;有的女学员把小孩带来, 叫孩子在外面玩而自己却在室内听课;有的农民工不上班请假来听课。他们每个人在听讲时都很认真并做着笔记, 基本上能够紧随我的授课思路, 积极配合课上教学工作。课下学员们积极与我们讨论交流, 有的学员还向我要电话号码, 目的是通过电话咨询更多的文化知识。看到求知若渴的学员, 我感到由衷欣慰。

二、学以致用, 惠农增收

通过我们送教教师授课, 学员们学到了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 他们学以致用, 有的能辅导孩子的文化课学习, 特别是在农产品增产增收方面收到了显著效果。比如:农艺专业的学员学习了果树的施肥、浇水、整形和修剪等知识, 他们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 使得各乡镇的大枣、板栗、苹果、梨、李子、栗蘑等农产品的产量迅猛增长;养殖专业的学生将学到的饲料的配比、疾病的防治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使得我县的畜禽、奶、蛋等农副产品产量也大幅增高。面对收获的喜悦, 各乡镇的学员露出了笑脸, 对送教下乡活动赞不绝口。

三、艰苦奋斗, 自我锤炼

授课地点是各乡镇中学, 硬件设施较差。有的学校在冬季没有暖气, 虽然乡镇校长把电暖风搬到教室, 教室内温度还是很低, 有的教师上完课后就冻感冒了, 有的甚至把脚都冻成了疙瘩;有的乡镇路途比较远, 虽然学校派车接送, 但是依旧颠簸劳累;有时候自身身体条件欠佳, 但是无论怎样, 出于责任与义务, 自己从未请过假。同时, 面对这些基础差, 文化底子薄的学员自己也从没有厌烦心理, 上网钻研教材, 认真备课, 采用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让他们容易接受, 做到有针对性地给学员授课。所以, 经过送教下乡教学活动, 也锤炼了我自己, 磨炼了我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与时俱进, 任重道远

我们国家, 农村人口居多, 在重视知识方面有时不如城市, 再加上目前的就业形势, 使得农村的孩子上大学的机会较少, 从而导致农民工增多。农民工文化底子薄, 综合素质较差。要想使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 实现农村、城市的全面发展, 我们就必须用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 从而使之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只是, 由于教育设施的不完善等原因, 送教下乡的路上, 我们任重而道远。

二年级语文送教下乡学习心得 第8篇

今年参加了定安县教研室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聆听了四位名师的课使我受益匪浅。课堂上教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更让我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首先,注重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新课标所要求的在课堂中被完美的体现,学生的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则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学后导、先放后扶”的过程,读书可以使人明智,读书可以使人开拓视野,这是人人都懂得的道理,我们不但要自己读,更重要的是带领孩子一起读。

名师在课堂上的.精心设计,巧妙安排,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课堂上的人格魅力,人生境界,无不在指引着我们读书,而更重要的是在孩子黄金季节把我们的孩子抓好。

其次,注重对学生评价用语的使用。老师所特有的魅力,比如说教师的语言。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上课时,教师语言的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课堂教学,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作为教师,我一直苦于课堂语言,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要学会多维评价,如:“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好,非常可贵。同时,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只要用心去做我们是能办到的。

再次,教材处理的独具匠心,可以说对于教材的把握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质量的好坏,一堂好课精彩与否的关键之一,就是教师对于所教内容的整体把握与独特设计。

小学音乐“送教下乡”观摩心得 第9篇

盐城市田家炳实验小学 李静

今天,我市教育局小学音乐教研室组织送课下乡活动。我太高兴了,因为又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了。

送课老师以不同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音乐课堂教学的魅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解放路实验小学的吕思芸老师执教的《五月的夜晚》,这节课吕老师带领学生走进五月的夜晚,引领学生去体会旋律的起伏、保持音的特点,体会不同的速度所表现的不同的情绪,教学中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更为真实,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真切地体会到了五月的夜晚白雾缭绕、轻纱弥漫的景象。吕老师的这节音乐课真真正正地让学生们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她对课堂的把握有条不紊,引领学生通过练习节奏逐步递进到歌曲中的重点节奏,在之后的轮唱教学中也是一步一步让学生感知轮唱的形式。吕老师对学生赞赏的语言也很值得我去学习,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学生的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看到各位授课老师轻松驾驭课堂,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不禁让我由衷赞叹她们深厚的基本功底。

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从中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听了这些课后,让我更加感觉到了压力。如果是我上一节课《五月的夜晚》,我会怎样上?我会很紧张很充分地准备教案、课件,但是每次上课我都忙而乱,课也上得乱七八糟,为什么呢?我总是感觉给我准备的时间不够,总是感觉来不及充分备课,今天我找到了原因。听课后教研室的主任做了精辟的点评,通过她们的评课,我才明白怎样设计好一节课? 我一直以为教学设计就是拿到一个课题,去套用固定的模板。但是那样的教学似乎没有多少意义可言,就是重复一样的东西。不管上什么样的课,我都感觉紧张而慌乱,即使一节常态课,我也感觉自己不知如何上。通常,我对学生的回答是没有赞赏的语言的,只是顾着上课,对于课堂随机生成的东西不能很好地因势利导,驾驭课堂能力还很低。

小学数学送教下乡培训心得 第10篇

2016年12月23日,我很荣幸有机会参加“国培计划”---崇阳县县级送教下乡的培训学习,那天,我聆听了汪英和吴小宝两位老师的课,她们以同课异构的方式讲授了四年级《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听了这两节课,我感受颇深。

首先,在课前谈话中,两位老师从用“一边„„一边„„”说话入手,让学生体会到“同时”的意思。让学生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同时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同时做。让学生初步感知“同时”能够提高效率。通过设计“家里来了客人,妈妈陪阿姨聊天,小明要沏茶招待客人,如何让阿姨尽快喝上茶”的方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兴趣,初步感知“合理安排”就在我们身边。她们让学生自己合作学习,再让学生汇报,交流,形成方案,接着继续追问那些事情还能同时进行,让学生继续讨论,最终形成最佳方案。

其次,这两位老师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一堂课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索,交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同时,汪老师和吴老师课堂评价多元化,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吴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语言亲切。对于学生的发言,她总是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她更是耐心地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

最后,这两位老师创设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我们真正的“以人为本”,真正的全方位欣赏自己的学生,积极的鼓励、评价学生,让学生都想去体验成功的快乐,表现出了人性中最美丽的一面,积极、主动、思考、创造。这也是我们教师要努力改进的地方。

小学语文送教下乡心得 第11篇

校本教材开发建设的背景

(一) 我校校本教材的现状

随着“送教下乡”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 我校组织专业教师根据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并结合学生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状况, 自主开发编写了二十余本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校本教材, 及时、有效地解决了“送教下乡”教学的燃眉之急。由于时间仓促以及没有经过严密组织和审核, 自编教材编写定位与“行动向导、任务引领、学做结合、理实一体”的职业教育新理念、学生认知和技能形成规律有较大偏差, 未很好地体现出校本教材应有的职教特色。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自编校本教材的很多内容是从不同版本教材中剪贴拼凑而来, 有的就是教师的讲义转载复制, 致使自编校本教材内容章节间前后不衔接, 该有的内容缺失或内容重复, 甚至存在错别字, 有的关键字、词、标点符号错误连连。

第二, 没有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对学生学习基础情况了解不深不透, 致使自编校本教材的编写内容不符合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不明确, 难度、深度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相差甚远。

第三, 印刷质量不高, 版式编排不精美, 选用的纸张不规范。部分自编校本教材的标点符号、字符间距与行距、注释等都存在不统一问题, 字迹模糊、图形不清, 图表编号前后错位等。如畜牧兽医专业的有些专业教材上的图形与文字表达的内容不相符, 学生阅读理解困难, 学习起来不知所措。

第四, 自编校本教材不符合学生学习实际, 教学内容陈旧, 理论性强, 教材体系仍按知识的逻辑体系构建, 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学、做未能有机融为一体, 不能及时反映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二) 涉农专业学生构成特点

目前, 中职学校学生构成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初、高中毕业生直接升入职业学校, 既通常所说的在校生, 另一类就是“送教下乡”的农民学生。在切实落实国家免费和资助政策的前提下, “送教下乡”面向具有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力、年龄在20~45周岁中青年农民、返乡农民工、农村妇女、退伍军人等, 采取自愿报名、学校统一录取、注册入学的方法, 纳入当地年度中职招生计划, 享受全日制中职学生待遇。“送教下乡”学生长期在农村生产一线, 是农村科技致富参加者, 也是建设家园的主力军。他们既有文化基础, 又有生产经验, 既有学习热情, 又有学习需求, 长期的生产劳动使其认知特点与在校生相差甚远。突出表现为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 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 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 虽然很多农民在农村搞起了生产项目, 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生产的技能和知识, 他们的生产规模难以扩大, 产品质量难以提高, 劳动果实难找市场。

(三) 涉农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校内调研、专业教师的走访和对有关职教资料的分析, 对比我校涉农专业课程设置, 尚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 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太多且自成系统, 导致不少学科内容交叉, 课程设置缺乏整体优化, 主观臆断, 安排不科学。

第二, 课程内容前后衔接不通畅, 知识理论性强、陈旧。课程内容不能及时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新规范的变化, 所学技能落后于当前农业生产实际。

第三, 课程价值取向与学生需求不符。课程体系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专业性, 忽视了职业学校学生认知特点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

第四, 课程实施以理论为主, 实际操作、练习、实验内容少。重理论轻实践、重教法轻学法、重讲解轻训练, 未能突出职业教育强化实训和实践的要求, 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化, 缺乏新颖性。

(四) 教材使用现状

涉农专业选用的教材通常都是国家、省部委等统编教材, 如缺乏相应教材则选用高职教材。这些教材一般都统一化, 内容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所涉及的知识理论性强, 并且过深过难, 教材设计过于单调, 教材版面设计不够生动, 且教材的更新周期过长, 知识更替缓慢。统编教材与农民学生需求相差甚远, 严重影响了“送教下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校本教材开发分析

(一) 校本教材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是指适应职业教育发展, 立足校本需求, 以教师为主体, 吸收相关人员参与, 并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

校本教材是指职业教育活动中, 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 吸收有关人员参与, 为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 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 并共同开发和制定的教与学素材, 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

从本质上说, 校本课程是为了有效地实现促进学生的发展, 拓展目标, 研究教学内容, 并共同开发教与学素材, 这些素材就构成了校本教材。

(二) 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随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制度的实施。随着学校课程决策权力与责任的增加, “送教下乡”校本课程开发问题成为了当前中职学校课程改革重要的议事日程。

第一, 国内职业教育对校本课程的研究。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学科体系化的课程改革———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而影响较大, 应用范围较广的课程模式主要是:三段式课程模式、“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和项目课程开发等模式, 这些课程模式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第二, 经济发达国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经济发达国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较早, 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外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形成的CBE、MES和“双元制”等较为成熟的课程模式, 都有各自的形成机制, 从理论基础到方法体系各有所长, 各具特色。

(三) 校本教材开发的指导思想

校本教材开发建设, 要坚持“需要为准、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理实一体”的职教理念, 通过课程内容的改革创新, 合理整合专业课程, 探索模块化课程组合, 增强专业课教材的实用性、适应性和针对性, 突出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线”的办学宗旨。最终能够实现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 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

校本教材开发不仅要考虑学校现有条件, 还要深入调查学生需求, 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 全面分析“送教下乡”教学标准, 领会校本教材编写要求, 把握校本教材编写特点, 在充分体现“行动向导、任务引领、学做结合、理实一体”的职业教育新理念同时, 还要坚持校本教材的严肃性、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等原则。

校本教材开发的实践程序

校本教材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通过教学实践, 不断总结、修改、充实和完善才能开发出成熟的校本教材。

(一) 建立校本教材开发组织机构

第一, 组建校本教材编写小组。该组织由教学主管校长、专业系部主任和专业教师组成。校本教材编写小组根据各专业发展的现状, 有重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校本教材编写工作, 完成对校本教材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编写计划、教材内容等的筹备工作。编写时可邀请当地农业专家、农技推广人员和生产能手共同参与, 密切合作, 共同探讨, 以确保校本教材的实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第二, 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材开发。作为承担送教下乡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双师素质”和深厚的专业功底, 而且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 并对当前的生产形势和技术应用情况了如指掌。因此, 必须选择实力强、经验多、有过基层农业生产实践经历且文采好的教师参加编写工作, 以确保校本教材编写质量。

第三, 聘请当地涉农部门专家、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 并参与教材的编写, 以便弥补教材编写中技能、技术、实训内容具体操作部分的不足, 尽最大努力与农业生产实际接轨, 以实现“送教下乡”学生“一边学习、一边生产、一边致富”的目标。

第四, 聘请农业高校的学者、教授作为校本教材编写顾问, 指导编写工作, 保证校本教材编写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二) 深入调查, 丰富校本教材的内涵

参加校本教材编写的教师要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 了解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学生的需求, 做好编写前的调研工作, 充分掌握该专业在实际工作中应知的理论知识和应会的操作技能, 为高质量地编写校本教材做好充分准备, 把先进理念、前沿技术带到学校、带进课堂, 为教材的编写积累第一手资料。

(三) 完成编写与修订工作

第一, 校本教材编写不同于书写教案, 主编要做好校本教材编写的整体规划, 在宏观课程体系框架内合理规划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 注重把新技术、新成果、新理念融入校本教材中, 同时处理好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交叉等问题。对参编成员要提出统一要求, 在教材风格、编写提纲、编写方法、图文要求、媒体使用等方面都要有明确的统一规定, 使大家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 做到对编写教材的理解一致, 编写方法一致。

第二,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应特别明确体现哪些是学生应重点掌握的, 哪些是应该理解的, 哪些是一般了解的内容。编者对自己编写的部分要认真研究, 积极论证, 充分把握重点与非重点, 使重点部分内容详细, 非重点部分简单明了, 为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第三, 教材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部分应本着简单、准确、适用的原则进行编写。语言要简洁明了、准确无误, 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快速理解并记忆;对难以理解的概念, 要列举一些简单的事例加以说明, 或运用一些图片、音像资料进行验证, 便于学生正确地掌握与运用。

第四, 技能训练内容的编写要图文并茂、条理清晰、语言准确精炼、形式活泼多样、色彩鲜明、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按照“行动向导、任务引领、学做结合、理实一体”的职业教育新理念, 把“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想贯穿在教学中, 主动适合农民学生边讲边练、边学边干、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特点。

第五, 校本教材编写应考虑学生基础和认知特点, 为学生提供看得懂、学得会、趣味性强、版式新颖、特色鲜明的学习材料。

第六, 实践检验并修订。校本教材完成后, 首先由一线教师审核并在教学中实际应用, 对教师和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及时修订, 不断完善和提高校本教材的质量, 最后由学校审核定稿出版。

讨论与建议

针对“送教下乡”面对的特殊教育群体, 应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 为体现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以及学生特点而自主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在开发编写中要强调融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 更注重贯彻“学做一体化”的思想, 关注培养“知行统一”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内容安排上, 充分考虑农民急需的技术和知识, 突出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农艺的介绍,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融理论知识于实际操作中, 按照农民的知识现状和认知规律, 教授实用技术, 突出操作技能的培养;在教材编排上, 注重版式新颖, 图、文、声、像并茂, 形象生动, 趣味性强, 特色鲜明。目前, 大多数中职学校对校本教材的定位不准, 教师组织编写能力参差不齐, 致使校本教材质量难免出现瑕疵。为解决自编校本教材质量不高的缺陷, 省职教研究所已组织编写两批、69本“送教下乡”专用教材应用在教学中,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各中职学校为体现各自办学特色仍有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建设的必要。为促进校本教材更好的开发建设, 仅提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 进一步完善校本教材开发机制

现阶段, 因开发机制不完善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造成很大困难, 这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当务之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教材的开发虽存在不同, 但二者依然有许多相通之处。职业教育可以根据自身需要, 有选择地参照普通教育教材的开发体系, 但不应一成不变地照搬, 而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部门应加强研究, 并逐步建立健全机制, 使“送教下乡”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加规范化、实效化。

(二)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中职学校应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和“内培外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创造条件, 增加教师外出进修交流的机会, 提高教师整体的学术水平与文化素养, 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实践中去, 丰富生产实践经验, 进而造就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同时, 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 学校领导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 对教师自主进行教材开发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 注重学生的生产需求和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校本教材时, 既要密切关注学生生产需求, 又要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还应“坚持以全面素质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贴近学生实际, 拓宽理论基础、强化专业技能, 不仅满足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需要, 而且考虑满足学生农业生产实际与转岗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促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型”并且是农村经济建设“留得住, 用得上”的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四) 加强政策导向与资金投入

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完善校本教材开发机制, 在政策上加大对职业教育投资的倾斜力度, 加大资金投入, 如设立专项资金, 用于“送教下乡”校本教材的开发, 成立专门机构确保专款专用, 从政策与经费上为“送教下乡”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保障, 使高质量的校本教材成为加速“送教下乡”大发展的助推器。

总之, 校本教材开发需要通过学校的多方引导、教师的主动探索、学生的积极尝试、行业的积极参与、众多中职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职业教育专家的引领。只有这样, 才能使校本教材开发建设得更好, 才能真正体现出校本教材的真正价值。

摘要:加强“送教下乡”涉农专业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 是完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农村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衡水科技工程学校结合“送教下乡”涉农专业教学工作实际, 针对特定教育群体——农民, 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 增强“送教下乡”涉农专业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进了教育与产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本文对“送教下乡”涉农专业校本教材开发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送教下乡,涉农专业,校本教材开发

参考文献

[1]石伟平, 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3]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4]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5]刘彩霞.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12) .

上一篇:伤感唯美语录一下一篇:走 进 秋 天(小学生背诵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