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规章制度问题

2024-09-10

企业规章制度问题(精选8篇)

企业规章制度问题 第1篇

企业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认识偏差。多数企业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成本、资产、会计制度的控制。因而只重视产销环节的控制,忽视内部控制内在影响因素整体的协调;重视对实物的控制,忽视对行为者的控制;重视制度的形式,忽视制度的实质,造成有些制度流于形式。企业员工对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及制度的了解,是被动接受管理,认为领导人或相关负责人的签字就是内部控制。

2、管理机制的不完善。许多企业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实行了总经理负责制,但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在表现上还存在许多误区,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通常只有一个虚职,实施公司经营决策的董事会与从事日常事务的总经理班子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职责重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形成董事会弱,经理班子强,监事会虚设,造成了管理层次的混乱,权利分配的混乱,形成恶性循环。

3、不重视对员工素质的管理。多数企业对如何建立一个能平衡市场和企业的需要,合理的权责分配体系方面尚不成熟,更多的是凭借经验来管理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还不够强。没有对员工的道德行为、知识和技能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难以形成一种很强的凝聚力。

4、企业风险的有效控制不到位。影响企业经营的风险因素较多,如经营策略所形成的风险;行使经营手段所形成风险;以及财务风险;信息风险;环境与法律风险;灾害风险等。而针对如此多的风险,企业却缺乏相应的控制,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人员和适当的控制活动,造成企业的隐形失控因素。在被调查企业的逾期应收账款中,拖欠2年以上的占10%;1年以上的占30%;6个月至1年的占25%;6个月以下的占35%。可见,风险防范控制已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5、缺乏实质性的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监督形式。然而,目前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并没有真正履行其应有的职能,依靠行政干预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机构很难受企业重视,调查企业内有4家企业没有专门设审计部门和人员,由财务人员兼任。企业审计部门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受经理层的领导,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的职能还停留在查错、防弊上,而不是针对企业的管理状况提出分析、评价、建议。

6、内部审计人员多数未经过专业培训,审计知识、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应抓的几项工作

我们认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一应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二应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具体做法:

1、对企业管理的层次进行目标调整。构建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选定关键控制点的区域、部位和相关的权、责、利以及建立适当的沟通渠道和有效的协调与合作体系,进而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对企业内部的全部活动,要合理有效的分配职责和权限,并确定不同性质的责任中心,对企业整体目标进行分解,合理确定各责任中心及个人的目标,进行跟踪考核,根据实际完成情况予以奖励或处罚。建立责、权、利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避免各类责任中心之间相互扯皮,推卸责任的现象;另一方面,给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员工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并实施行之有效的财产物资安全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人员素质控制等制度,强化内部控制实施结果的检查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不断得到完善,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2、注重企业文化环境的经营。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它把企业目标管理和员工管理相结合,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性化管理,在化解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隔阂的同时,也要求管理者注重自身素质操守和管理哲学的修炼,带头遵守法律法规,“欲要成事,必先做人”。通过企业政务公开、股东会、职工代表大会和企业发展讨论会、合理化建议等多种形式,对企业实施有效的民主管理,使管理层在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中始终得到员工的支持和有效监督。

3、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提高员工的素质,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有很大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人和事的管理,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的配合,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对人的各种活动予以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以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可通过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测试、员工培训开发、报酬政策、绩效评估、劳动保护、劳资关系等项指标及所含的内容结合各自企业特点实施。、充分运用信息管理手段。通过信息管理动态地掌握公司上下人财物、产供销的最新资料,以提高财务、业务决策效率。此外,对企业重点业务以及具有业务发展潜力的重点财务跟踪。并基于各部门不同时期进行纵向比较跟踪,以及单位之间关键资料进行横向比较。建立新型的财务资金中心、预算管理中心、费用中心、成本中心、利润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形成资金流、物流、资讯流的高度统一,使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制度延伸到财务、业务的各个环节,为企业提供正确的、具备前瞻性的决策支持。

5、建立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企业应采用信用管理模式,对企业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控制。在加强客户的资信管理和信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内部企业授信制度、应收账款监控制度。加强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结合,使信用制度的合理使用真正在管理模式中发挥作用。

6、要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1)对内部审计机构重新定位。在监事会下设审计部,设置应高于其他部门,以加强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并对监事会负责。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同时,其职能也应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对经济活动的审核检查,也应从传统的防错向服务转变,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控制评审为主的预测、分析、评估转变。(2)改变内部审计的方法。根据各部门的特点,以业务为主线建立递进式事前监控。在企业经营一线,建立以“防”为主线的全过程的监控防线;在财会部门常规性核算基础上,对各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检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通过内部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纪律检查、专项审计等手段,建立以“查”为主的监控防线。

然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靠什么?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相对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制度之后,管理水平的提升只能靠文化。文化决定企业的选择。经营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做选择的过程。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这体现了一个企业的价值观;选择过程中,哪些人能参与,知识、职位、权威,哪些因素在选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是文化的力量。

首先,文化塑造企业的灵魂。企业就像人一样,需要有自己的灵魂,需要有自己的价值底线,需要有自己的精气神。这靠什么实现?只能是靠文化,靠企业根据自己的战略、产业

特征、所处的文化区域、员工的文化特点等,来培育自己的文化,建构自己的灵魂。当年的巨人集团为什么倒闭?在总结会上,员工说,史玉柱(微博 专栏)不尊重人,以致当时有些员工看到危机了却不愿说,不敢说。史玉柱对此也深有同感。然而,对人不尊重仅仅是表层的现象,深层的原因是,巨人集团当时仅仅是作为赚钱的机器而存在,企业没有生命也没有灵魂,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谈及对人的尊重?

其次,文化提升企业的价值链管理。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在企业提供价值的过程中成为有效环节。然而,价值链环节众多,在管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在所有环节都能细致入微。但如果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员工工作心情舒畅,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工作中,企业的价值链就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浦东机场后台管理的缺陷,说到底,就是因为企业内部没有良好的文化内涵,顾客的利益还没有放到企业的价值观上加以考量,以至于在顾客容易看见的地方,就能做好,在不易看到的价值链环节,就容易掉链子。最后,文化决定企业的长期发展。当企业有强大的文化,培育了成功的基因,就能保证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取得持续的发展。所以,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说,把我的工厂全部拿走,留下我的工人,几年内,我还能再造一个新的企业。

总之,做企业须时刻谨记,管理无大事,文化无小事,仁川机场在和浦东机场的竞争中获胜,就是最好的例证。

企业规章制度问题 第2篇

车改补贴的税前扣除问题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

[2009]3号):

三、关于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

《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的企业职工福利费,包括以下内容:

(二)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

据此,因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而支付的车辆补贴,应在职工福利费中列支。车改补贴缴纳个税问题

支付给由于车改的车辆补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取得补贴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有如下规定:

一、因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而以现金、报销等形式向职工个人支付的收入,均应视为个人取得公务用车补贴收入,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二、具体计征方法,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58号)第二条“关于个人取得公务交通、通讯补贴收入征税问题”的有关规定执行。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58号)规定:个人因公务用车和通讯制度改革而取得的公务用车、通讯补贴收入,扣除一定标准的公务费用后,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不按月发放的,分解到所属月份并与该月份“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后计征个人所得税。目前企业车改日趋普遍,有的地区根据上述文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也制定了相应规定,如: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关于个人因公务用车和通讯制度改革取得补贴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大地税函[2008]251号)“

三、公务费用的扣除标准:个人因公务用车和通讯制度改革而以现金、报销形式取得的补贴收入、通讯费、大连市行政区域内的交通费等均应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标准内的公务费用(仅指第二条列举的费用),可凭真实、合法的票据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再如吉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个人取得的公车改革补贴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吉地税发[2007]69号:

三、个人从本单位取得的符合前两项规定条件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补贴收入(以下简称补贴收入),公务费用扣除标准为:长春、吉林市暂定每人每月2500元、其他市(州)暂定2000元、县(市)暂定1500元。补贴收入低于上述扣除标准的,在计征个人所得税前予以扣除;超过扣除标准的,就超出部分并入当月工资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

目前存在较明显的问题是,有的地方没有做出扣除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发放的车改补贴,就没有扣除金额。应将取得补贴全额作为计算和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依据。

近期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关于2009税收自查有关政策问

题的函》(企便函[2009]33号)[该文件已作废]文件对发放该类补贴如何计算个人所得税的规定:

(一)企业向职工发放交通补贴的个人所得税问题。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58号)第二条规定,企业采用报销私家车燃油费等方式向职工发放交通补贴的行为,扣除一定标准的公务费用后,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公务费用扣除标准由当地政府制定,如当地政府未制定公务费用扣除标准,按交通补贴全额的30%作为个人收入扣缴个人所得税。

企业薪酬激励制度问题探讨 第3篇

1 企业薪酬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 薪酬的整体结构不合理

所谓薪酬结构是指在企业的组织机构中, 不对的职位对应的价值也不尽相同, 理所当然所付的实际薪酬也各不相同。而企业内的薪酬结构调动性很大, 对于员工人才比较缺乏的不同岗位可以相应的上调其工资薪酬, 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就业。比如, 部分企业过度追求公平性原则, 对于设置的不同岗位, 支付相同的薪酬, 降低了员工为企业更好服务的积极性, 导致那些原本就业率较低的岗位更是无人问津。这种分配方式体现了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 导致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缺乏积极性, 降低了员工的热情, 对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起到了阻碍作用。并且这种平均主义缺乏一定的激励作用, 相比较于其他企业实行的激励制度, 导致员工无法安心工作, 一心想着跳槽, 往更好的岗位去就业发展。

(2) 付酬方式不恰当

虽然企业开始实行薪酬激励制度, 但是在真正实行的过程中对薪酬的支付方式不恰当, 导致这种制度的激励作用大大减弱。对于员工来说, 激励虽然是一种心理上的作用, 但是却能极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潜能, 尤其是当期的激励作用。企业对于不同层次的员工采取的激励机制也有所不同, 但对普用员工只有当期的激励机制。在企业每年一次的年终抽奖时, 其总金额远远超过了员工的薪酬总额, 对企业实行的薪酬激励制度带来了阻碍作用。

(3) 企业内部缺少公平性

企业为了获取长久稳定的发展, 必须增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 一旦企业合理有效发挥好优秀人才的作用, 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促进自身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根据目前的现状, 大部分企业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追究到底是由于企业内部实行的薪酬激励制度忽视了公平性。企业与员工要想维持好之间的友好关系, 离不开公平原则。在企业进行薪酬分配时, 员工一方面关心自己的实际工资, 另一方面, 将自己获得的薪酬与别人的进行比较, 看看在相同岗位的员工与自己获得的薪酬是否一样。然而, 目前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 在薪酬分配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操作工人和管理人员工作内容完全不同, 且劳动量相差也十分悬殊, 但是获得的劳动报酬却差不多相等。这种普遍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久而久之会让员工产生极度不平衡的心理, 在工作的过程中懒散怠慢, 消极对待, 不利益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2 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相应的解决对策

(1) 设置薪酬管理目标, 实施薪酬决策管理

薪酬管理目标, 主要包括薪酬体系、薪酬水平、薪酬结构三大核心决策, 以及薪酬构成、特殊群体薪酬、薪酬日常管理三大支持手段。以工作时间和效率为计算基本薪酬的标准, 加上职位、技能和资历组成薪酬体系。而企业内部的平均薪酬水平是企业客观的薪酬水平, 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薪酬结构则是内部职位职级等级差别关系, 形成企业薪酬内部竞争机制。为了适应如今的社会发展, 企业应当在薪酬管理制度和方法上进行创新改革。

(2) 在薪酬支付上注意技巧

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 使用不同的激励措施。同时, 将现金性的薪酬与非现金性的薪酬奖励结合起来, 会大大增加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改变传统的奖励模式, 合理规划不同奖励之间的时间间隔, 从以前的定期奖励转变成不定期的奖励, 这些措施明显有效增加了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充分挖掘了员工的潜能, 促使员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3) 实行薪酬透明化

公司对本单位的薪酬制度实行透明化, 增加了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度, 拉近了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距离, 促进其良好的沟通。透明化薪酬制度的实行, 让员工清楚了解到其他薪酬高的人是有相应的道理的, 并不是公司对员工的不公平对待。薪酬的透明化有利于员工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 杜绝了企业弄虚作假的不良现象。同时, 透明化的薪酬制度也有效促进员工积极参与到制定薪酬的过程, 增加了员工对所实施的薪酬制度的了解, 从而促进了薪酬制度在企业内部的实施。

3 结语

综上所述, 对一个企业来说, 为了立足长期稳定的发展, 给企业内部不断注入新鲜的动力是当下形势所迫。员工作为企业主要的动力因素和强而有力的后备力量,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企业实行的薪酬激励制度十分有效激发了员工的潜能, 这种激励式的管理办法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妍.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的构建研究[J].中国商贸, 2015 (01) .

企业规章制度问题 第4篇

(一)规章制度做样子,应付检查,形式主义严重

单位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和初衷不是为了如何抓好企业管理,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而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单位编纂规章制度只是装门面、做样子、充数量。制定好企业制度后往往束之高阁,只有在检查时在拿出来摆一摆。以某些单位的应急预案为例,应急预案的规定不能结合企业实际,抢险人员名单多年不变,应急电话变动不能做到及时更新,如果真的发生突发事件时,干部职工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应急预案是如何规定的,如何做,做的程序和先后顺序是什么,往往把把应急预案的规定抛在脑后。虽然有些企业认识到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加大了制度化建设力度,但是制定的制度过于严格、呆板和僵化,对员工灵活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起到了到抑制作用。久而久之,企业的整体运行逐渐陷入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恶性怪圈,危及制度建设的终极目标。

(二)对规章制度的检查,执行落实不到位

上级部门检查下级部门工作时,虽然有着各种检查细则和要求、规范,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不能按照检查细则的规章制度执行,检查下级单位时存在随心所欲、主观主义的现象,往往一个人一个检查方法,每个人的检查喜好和检查重点存在偏差,只要检查人员一更换,上一次检查合格的下级规章制度就可能出现问题,而检查细则成了一纸空文,得到落实的程度不高。这就造成下级企业应对这种检查的办法,不是在企业规章制度本身上下功夫,而是必须在拉拢贿赂上级检查人员上做文章,滋生了腐败的土壤。管理制度也形同虚设、朝令夕改,处理问题时“人治”化成分居多,企业管理完全依照老板的好恶来处理,处于一种随意、松散的状态。经验管理在一些中小企业里甚至居于主导地位,想当然、乱指挥现象普遍存在。经验管理导致企业经营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制度化建设和管理。存在这种现象并不奇怪,究其根源,主要还是人的问题,中国自古以来没有依法治国的传统,法治观念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要做到深入人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代企业引入我国也没有多长时间,而且我国企业讲究厂长经理负责制,所以,企业存在普遍的“人治”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规章制度种类繁多,有时内容相互冲突,难以执行

一般企业应该形成生产制度、安全制度、经营制度、工资考勤制度、劳动纪律制度、职工培训制度、节能减排制度等等,有些企业还有根据上级的要求,制定岗位责任制度、劳动保护制度、基础工作制度等等,企业制定规章制度的的初衷,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某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并没有发挥规章制度的应有作用,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往往注重人治的作用,轻视“法治”作用,这就造成在制定这些制度的过程穷于应付,规章制度的内容相互冲突矛盾,无法执行。

二、当前企业规章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对策

(一)做好规章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工作

企业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一是修订和完善规章制度时要结合工作实际情况,不能要求过高,定得太苛刻;二是制定规章制度前要进行公示,让职工对规章制度进行讨论和修改,征求职工群众的看法和意见,使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更具有公正性和人性化。三是制定的规章制度要与上级部门的规章相衔接,这样执行起来才不脱离大局,才更具有操作性。

(二)发挥中层领导干部执行规章制度的表率作用

基层单位中层领导干部是各项单位工作的带头实施者,在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一是先学习。职工还没有学的,中层领导干部先学,要真正掌握规章制度的内容和要求;二是先做到。职工能做到的,中层领导干部先做到,且要做得更好。职工做不到的,中层领导干部也要做到,想方设法让职工做到、做好;三是先提醒。中层领导干部和职工时时相处,要做到一个帮助一个,相互提醒,共同防范。管理者要以身作则按企业制度办事是企业制度化管理的根本宗旨。企业各级管理者不仅要组织制定好企业的管理制度,还要成为执行制度、遵守制度、维护制度的模范带头者。要谨记严下先严上的道理。管理者本身的榜样作用就是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我国许多企业由于存在着家族基因,老板以及核心管理人员没有外在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其行动游离在法制之外,也构成了制度执行中的难点问题。因此,不断提高各级管理员工的执法水平对我国企业加强企业制度化管理显得特别重要。

(三)管理者要宣传教育

企业制度如同国家法律一样,一旦制定并发生法律效力后就应像普法工作那样,向全体员工进行宣传和教育,让企业员工知晓,使员工做到令行禁止。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一般员工,都应当从思想上树立起法制意识。我国中小型企业由于其规模以及员工素养的局限性,要让员工从思想上树立起法制意识,企业必须加强人文和法制培训,加大各种制度的宣传力度,更要有针对性地为员工进行宣传、解释,不断提高员工对制度的知晓度。企业员工只有树立了法律意识,当制度的内涵被员工从心理上接受并自觉遵守与维护而形成习惯时,制度才能凝固成一种文化,进而达到自觉、自发、自动按照制度要求规范其行为,完成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形成良好的守法氛围。

(四)要做到执行规章制度时不打折扣

关于企业考核制度的一些问题 第5篇

一、两种思维方式:考核技术和方法

人事考核制度,在制度实行之前看似简单;一旦认真实行起来起来,却十分复杂,本文仅试图探讨其中的几个问题。但是在一头扎进问题深处之前,有必要先探讨一下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就是要先确定一下我们的思维方式。

据我所知,国内外学术界在探讨解决考核制度中的一系列问题时,几乎毫无例外、通一色地采取了“考核技术方法”的思路,即总是只会在考核制度本身中寻找出路,总是在考核方法上绞尽脑汁,发明出各种各样的“雕虫小技”;虽说考核制度在日益翻新,但对问题的解决其实并没有多少帮助。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人们在对考核制度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误区,即都对它要求过高,没有跳出考核制度之外,对它进行一番反思,认识到它固有的有限性,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在考核制度之外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考核技术派”的种种探讨和发明,在一定的限度内是有必要的;因为它可以使考核制度更完善、更精巧、更易于操作。但是,如果不能从历史的高度、从哲学的高度,即采取“历史哲学方法”的思维方式,对考核制度进行反思,寻找新的出路,就会在牛角尖里钻不出来,或是把它弄得越来越复杂、琐碎;或是变来变去,不停修改;最后是使人不胜其繁,觉得这东西还不如没有的好。这就是考核制度在很多地方所遭受的命运。一个东西如果被弄得过分复杂、精巧、难于操作,往往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从一个有益于人们的东西变成一个有害于人们的东西,最终是自己逃脱不了被人们遗弃的命运。

二、考核制度的三个主要问题

从实践中看,考核制度的实行面临三个比较重大的问题即:考核制度的价值取向;如何弥补考核制度本身固有的局限;如何保证考核结果的公正、客观?

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考核制度所规定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的问题体现着一个组织体的价值观,意味着一个组织体鼓励自己的成员做什么样的人,因而至关重要。对于“评价标准”的要求是它必须取向积极、要求明确。第二个问题说的是,任何一个现实的考核制度,无论是在它的条文规定、还是在它的具体实施中,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而且,作为一个要求众人按照统一标准来打分评议被评议者的考核制度,如果过分强化,就会束缚人的个性、创造力,上存在导致人人都成为八面玲珑的谦谦君子的价值导向。因此,“法治”要辅之以“人治”,考核结论只能作为公司领导奖惩和任用干部员工的重要依据,而不能作为唯一依据。关于这两个问题,本人在另外两篇文章中专门阐述。下面集中讨论第三个问题。

三、如何使评议更公正、更客观

虽说无论是作为一个现实的考核制度、还是作为考核制度本身,都存在无法彻底消除的局限;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局限性,归根到底,是要使通过这一制度对人做出的评价,尽可能地客观、公正。在这些局限中:

就任何一个现实的考核制度而言,在客观方面,制度的条文规定不可能制定得尽善尽美,尤其是有些考核标准无法定量,难以把握,特别是素质评价和工作质量评价都不可能不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在主观方面,任何评分者?quot;德“、”能“、”识“三方面都不可能不存在各种各样的局限性。

就考核制度本身而言,它要求众人按照统一标准来评议被评议者;正如前面所说,如果过分强化,就会束缚人的个性、创造力,理论上存在导致人人都成为八面玲珑的谦谦君子的价值导向。

考核制度的这些缺陷,最终都会到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

显而易见,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任何一个单一的措施所能做到的。下面介绍我们从考核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些经验。

1、在”评价方法“上,有定性的评价和定量的评价,一般对业绩的评价易 于定量,对素质的评价只能以定性为主;定量评价比较客观、准确,而定性评价的主观性、模糊性比较明显,这就象比赛中的”田径标准“和”体操标准“的差别一样。为了解决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问题,一方面应当在对”业绩“和”素质“二者的考量中,侧重于比较能够客观、准确评价的”业绩考核“;另一方面要采用数学工具来实现”模态转换“,即在”素质“考核中,量化各项考核指标,以提高其客观、准确性。

2、考绩与考评必须先分后合。业绩是短线考察项目,素质是长线考察项目,应该明确分工、先分后合。每月察业绩,年终评素质,最后按照一定比例综合形成干部员工的全年得分。这样可以在业绩评价中一定程度地克服评分者年终笼统凭印象评分所造成的主观性。

3、增加考绩分在全年考核分中所占比重。月考绩分立足于业绩,年终考评 分立足于人员素质,前者较客观,后者较主观。因此考绩分在员工全年考核分中所占比重必须大大高于其素质评分,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评分中的主观成分。

4、定性的评价方法也多种多样,而且各有利弊,需善加取舍、取长补短、综合使用。大体说来,直接上级的考评,比较细致和准确,但容易失之过宽;间接上级的考评,比较客观公正,但准确性较差;自我评估有利于上级深入了解员工的具体情况,调动员工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但也容易失之过宽;下级的评分,虽说比较准确,但一般也有过宽的弊病;同级和协作部门的考评,会造成激烈竞争的局面,从而有助于了解到其他形式的考评所不能提供的情况,但又容易失之过严;外聘权威评价部门的考评,不言而喻,客观公正性虽说较好,然不可避免会有隔帘问诊、隔靴搔痒之弊:总之,没有任何一种考评形式是十全十美的,只能凭借数学工具,通过它们之间的一定比例的互相牵制才能使总的评价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和准确,就筇宀俦热??筛鞣矫嬗泄厝耸孔槌傻钠牢?创蚍忠谎??

5、工作中较少发生关系的部门之间不搞互评,互相之间有工作关系的部门 之间互评时,要针对”关键接口指标“进行评议,而不搞泛泛之评;工作上无接触的部门不参加对公司领导的评议;工作上无接触的领导不参加下级干部的评议;允许评议者在对被评议者或被评议者不了解的情况下注明”不了解“,等等:这些都可以撇去评分中的一些水分和泡沫,增加评分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6、建立涵盖全面、要求准确的岗位责任制,使评议有标准可循。同时尽量 使评分标准变得易于把握。前面说过,评分中的主观性有客观原因,即评分标准难以把握,特别是素质评判和业绩质量评判。设计中可以努力使它们变得比较具体、量化、易把握。

7、提高评议人员素质。这里就包括了对各部门主管、公司领导乃至全体参 与评议人员在品德、能力和见识方面的要求,在培训、选拔、任用、考核等方面都要注意提高其在考核工作上的品德和水平。这一条实际上做起来很费功夫,而且难以见效,但仍是不得不认真去做的事。其中有两个问题要特别注意:

一是考核时的要求应符合交代工作任务时的要求。上级给下级布置工作,要提出明确要求,事后也要按照这个要求去考核。但实际上的情况往往是,属下按照要求完成甚至超出原要求完成了,考核时上级的要求又变了,往往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果不但使下属遭到不公正待遇(拿不到应得的分数甚至低于应得的分数),更严重的是挫伤了下属的积极性,使下属有一种受骗上当的感觉,更不利于鼓励员工创造性地、超标准超要求地做好工作;有些主管可能对这种做法自以为得计,实际上对公司却会后患无穷。

二是要严格分开业绩考核与素质考核。实际情况往往是,当下属完全完成甚至超标完成了工作任务后,主管在进行业绩评分时又加进对下属综合素质或主观印象的评议,挑出员工非业绩方面的缺点扣分,使下属有苦难言;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考核制度中将业绩考核与素质考核严格分开,而且要要求所有主管和领导在具体评分时将二者严格分开,避免使被评议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积极性遭到挫伤。这两点至为重要。

8、为加强对考核工作的领导,同时体现对考核工作的重视,企业应成 立考核工作的领导机构--考核委员会,其人员组成要充分体表的广泛性。由于考核标准的改进和考核者素质的提高都难以有较大进展,我们就要明确:我们主要靠评议人员的个人素质,还是主要靠一种体制来保证评议的公正?显然,前一种思路对考评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但处事公正(德),有很强的辨别能力(能),还要十分熟悉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识)。古今中外的证明,指望一些个人的良好素质来保证公正,从来都是靠不住的。公司考评人员不可能超脱于任何部门之外,他们自身的工作也属被考核之列,这就使他们很难避免”偏心“的倾向或嫌疑。即使考评人员自身努力保持公正,囿于能力、见识、经验等方面的局限,也会力不从心。别人也难免对他们的猜疑。为保证考核的尽量客观公正,同时避免由于考核而使人际关系复杂化,考核委员会应有充分的代表性。这不但符合管原理,也符合概率统计学的原理,因为如果我们把每份考核评分表都看作一个样本的话,那么显然,所取样本的数量越多、代表性越广泛,从中得出的统计数据显然也就越接近真实。

9、企业人事(行政)管理部门的专业考核工作人员,则组成考核事务办公 室,受委员会领导并对其负责,负责考核所需的一系列事务性工作(但不宜参加考核委员会),如不断完善考核制度;对考核制度进行宣传讲解;对考核过程中的执行制度情况进行监督;考核之后的;接待被评议者的申诉等等。

10、为了一定程度地消除考核制度存在的压抑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倾向,在 考核标准中,可以有意识地加入对被评议者创新能力的考核,尽可能地融入积极的价值取向。

四、阐述几个观点

1、以前我们常说,看事情要看大局、看本质、看主流、看大趋势,以免被 个别的细节、支流和曲折所左右;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分析要有概率统计学的观点,在考核制度的问题上也是这样。概率统计学原理在这里处处都起着关键作用。

比如说,有人担心,由于各个部门对考核标准的理解程度不一,执行起来会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其实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运用概率统计学原理,利用数学工具加以解决。从各个部门的考评来说,部门甲的主管可能要求高,评分严,结果部下们得分也较低;部门乙的主管可能要求低,评分松,结果部下们得分就较高。表面看来,部门甲的员工就吃亏了,而部门乙的员工就占了便宜。但实际上,只要考核制度处理好员工的考核成绩中主管评分、部门考核得分和部门员工的平均分的比例关系,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三者综合之后的妙处就在于:它以后二者为杠杆,消除了各部门掌握标准的不一致性,使各个部门、各位员工的评分受到一个无形的全企业统一标准的衡量。

问题的关键显然不在于各部门掌握标准不一,而在于部门主管评分时是否公道:只要他给各位下属的评分的高低排列和分数距离符合下属们的工作实际表现,就不用担心与其他部门的平衡问题,因为数学工具会自动为他解决这个问题。

2、考核制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各项规定之间互相牵连,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按倒葫芦浮起瓢;再者,考核制度关系重大,关系到”公平分配“和”选贤任能“两件根本大事,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干部员工的价值观,更不宜轻举妄动。应当组织人员专门研究,通盘考虑,系统作业;反复实验,不断完善。

《小企业会计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第6篇

《小企业会计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作者:潘自强

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08期

企业规章制度问题 第7篇

题 目:我国企业企业激励制度的问题和对策

学习中心: 山东日照奥鹏学习中心 层 次: 高起专 专 业: 工商管理 年 级: 2010年春季

学 号: 101064118006 学 生: 刘鸿垚

指导教师: 刘本英

完成日期: 2012年 2月 19 日

我国企业激励机制的问题和对策

内容摘要

现代企业管理必须重视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这两个重要环节,有了准确的评价结果企业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激励,企业绩效评价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监管手段,在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本文结合我国企业激励机制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激励机制;问题;对策

I

我国企业激励机制的问题和对策

目 录

内容摘要............................................................I 引 言............................................................1 1 企业激励机制的作用...............................................2 1.1 导向和带动作用.............................................2 1.2 资源优化作用...............................................2 1.3 行为约束作用................................................2 1.4 向心凝聚作用................................................3 2 我国企业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4 2.1 缺乏完善的制度性的激励机制.................................4 2.2 存在盲目激励现象...........................................4 2.3 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4 2.4 缺乏长期的激励手段.........................................5 3 构建高效企业激励机制的对策.......................................6 3.1 建立专门性的激励组织.......................................6 3.2 注意企业文化对员工激励的重要性.............................6 3.3 物质激励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6 3.4 绩效考评与员工激励挂钩.....................................7 结 语............................................................8 参考文献............................................................9

II

我国企业激励机制的问题和对策

引 言

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的,人力资源已成为现代 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则是决定现代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因此,企业建立激励机制的重要性日趋为人们所认识到。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激励,简言之就是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去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而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确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是现代企业运作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我国企业的员工激励制度虽然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的发展,不过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本文结合我国企业激励机制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我国企业激励机制的问题和对策 企业激励机制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人,其目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实现单位的发展目标。只有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积极性,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实践证明,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

1.1 导向和带动作用

运用激励机制可以引导职工按照单位既定的发展目标去努力,保证单位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是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首要作用。通过激励机制可使职工明确发展方向,督促职工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共同提高,引导职工端正世界观,正确认识本职工作。每位职工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要实现目标,必须有一种动力。激励机制正是产生力量的重要源泉之一。职工都有积极向上、不甘落伍的心理,比如都希望业务好、能力强、威信高、受人尊重等,激励就是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施加影响,使职工产生需要、动机、坚定信念,推动实现正确目标。同时,职工得到有效的激励,不但可以实现个人价值目标,还可以激发职工创造力、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表明,人是具有极大潜力的,能否充分挖掘出来,取决于激励机制是否有效。通过激励可以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他们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1.2 资源优化作用

运用激励机制能够优化职工队伍结构。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都在人。如何使职工队伍在单位的发展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关键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发挥其优势,用激励的手段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在新的形势下,职工的积极性对促进单位发展,提高单位效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3 行为约束作用

运用激励机制能够约束职工的行为动机。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人们活动的起因,它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职工出于成就需要的工作动机,不仅有很高的强度,而且有持久性、稳定性和自觉能动性。在单位的工作目标确定后,通过激励

我国企业激励机制的问题和对策

机制的建立可使职工产生忠于职守,努力为工作目标奋斗的行为动机,建立对自身行为的评价标准,对符合工作目标的情感、意志和行为会予以支持和强化,以正确的观念和主人翁的职业态度为人处世,努力实现工作目标;职工就会无须扬鞭自奋蹄,通过积极进取而获得成就,由此会受到认可和赞赏,必然会激发出更大的干劲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而促进单位的良性发展。

1.4 向心凝聚作用

正确运用激励机制,能够培养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单位的向心力、凝聚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不断进步,在不断的追求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通过激励的方法,能够为职工提供一个可以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环境,使他们找到超越的对象,从而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工作氛围,也对塑造良好的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使职工以生活、工作在这样的单位、这样的职工中为荣,以为集体的荣誉、单位的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乐。激励机制的确立,要注意结合单位总体发展目标和具体目标的设置,注意把握群体激励与个人激励相结合,体现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原则,要注意考察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和负面作用;要不断地去探索新的激励方式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努力追求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力争达到人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最优化。正确地认识激励理论、科学引入激励机制、灵活运用激励技巧、适当选择激励方法,这对单位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发挥职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极大地提高工作绩效。

我国企业激励机制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企业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完善的制度性的激励机制

部分企业中普遍缺乏奖惩制度,缺乏正确奖励员工的方法,缺乏一个明确的标准,奖惩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管理者仅凭个人的好恶和伦理道德对员工进行奖惩,“奖得轻,罚得重,承诺兑现少”等现象时有发生;另外,部分中小企业薪酬设计不公平,外在竞争力不强以及财务管理制度混乱,这些状况的存在,使得许多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扼杀,造成中小企业间恶意竞争加剧,企业成长率不高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激励方法的不当和激励手段,制度的落后所致。

2.2 存在盲目激励现象

一是认为激励就是奖励,从而重激励轻约束,这是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前面我们认识到,需要被剥夺的时候也可以激起员工的紧张状态,使其有较高的积极性。企业的一项奖励措施往往会使员工产生各种行为方式,其中的部分并不是企业所希望的。另外就是不少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有激励措施,自己便“依葫芦画瓢”。前文中曾论述过,激励的有效性在于需要。只有立足本企业员工的需要,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所以,必须对员工需要做科学的调查分析,针对这些需要来制定本企业的激励措施。甚至有人认为激励的强度越大越好。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凡事物极必反,激励也是这样。过度的激励就会给员工过度的压力,当这个压力超过员工承受力的时候,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适当的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

2.3 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

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基本上采取单一的物质激励,企业管理者忽视对激励方式的研究,激励手段过于单一,忽视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还有些企业没有对员工的需要进行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的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没有认识到激励的有效性在于不同需要。激励方式上只注重物质激励,强调奖金和红利的重要性,而不注重对员工的非物质性激励,对基层员工不予购买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员工缺乏安全感;只重视金钱激励,而忽视对员工的关心,在观念上只把员工作为企业的“雇员”在“利用”。而不是将员工视为企业的“成员”真正去关心和爱护他们。

我国企业激励机制的问题和对策

2.4 缺乏长期的激励手段

个别企业经营者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缺乏高瞻远瞩的目标,对待人才的态度上非常冷淡认为我国人口众多,人才市场竞聘激烈,你不做自然会有人做,由于此思想作怪,没有制定出相应的长期激励政策,大部分的薪酬制度仍然是“基本工资+提成”的短期激励方式,从而降低了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因为员工没有长期工作的稳定安全和希望感,致使许多员工在企业没做多久时间就毁约跳槽的频频发生,企业本身蒙受的损失不言而喻。

我国企业激励机制的问题和对策 构建高效企业激励机制的对策

3.1 建立专门性的激励组织

在一个具备完善的激励机制的企业里,笔者认为应当成立一个专门负责企业激励应该先制定具有激励性的薪酬与福利制度,这也是激励性企业的第一个特征,给予激励性的薪酬,根据马洛斯的需求层次论,人有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人要生存,他的需求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在多种激励手段面前,薪酬仍然是最重要的激励因素,因此薪酬制度是否合理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另外,制定竞争性的薪酬激励制度的同时也要留意到公平性的原则。同时建立福利制度,把福利与工作年限联系在一起,高年限,高职务的员工享有更多的福利,这样既充分体现了企业的人文关怀,又有利于长期激励。

3.2 注意企业文化对员工激励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为广大员工所普遍接受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影响和决定着全体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良好的文化是企业健康成长的土壤是其对组织目标,组织激励,员工激情,团队凝聚力等各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要,而且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当物质方面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高层次需要。企业文化就是一种精神产物。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形象和理念的平台,往往在激励员工成长等行为上,起着不可代替的基础作用。其对员工的激励作用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文化是企业对员工人格的尊重;企业文化主要是人文的管理,重视沟通与协调工作,使得员工能够对决策的理解,使员工与企业形成双向,互动的关系;能够促进竞争与合作,个性化与团队精神的结合,能够创造以创新为特征的宽松的企业氛围;企业文化是促进竞争与合作,个性化与团队精神的结合。

3.3 物质激励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金钱万能”思想在相当一部分人的我国企业激励机制的问题和对策

头脑中滋长起来,有些企业经营者一味地认为只有奖金发足了,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但在实践中,不少单位在使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耗费不少,而预期的目的并未达到,职工的积极性不高,反倒贻误了组织发展的契机。事实上企业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物质激励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创建适合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一定的文化塑造人,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其次,要制定精确、公平的激励机制。激励制度首先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以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后是在制定制度时要体现科学性,做到工作细化,不断地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最后,要注重多种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例如可以运用工作激励,尽量把员工放在他所适合的位置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以增加员工的新奇感,从而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3.4 绩效考评与员工激励挂钩

绩效考评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员工履行岗位职责,完成生产工作任务情况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检查评价,以确定其工作业绩如何。其目的就是对员工的德,能,勤,绩等进行综合考评,判断员工是否称职及其工作业绩,并以此作为对员工进行提薪,奖励,提升,竞岗的基本依据。绩效考评在激励机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环节。其考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绩效考评工作是激励机制动作的基础,它的内容必须是在该职位员工的控制范围之内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公平,有效地激励员工完成目标。对员工的考核结果,是由其主管或人事工作者反馈给他,使员工的成绩得到肯定,并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这样做的效果不但促进员工的职业成长,也加强了员工间的沟通。

我国企业激励机制的问题和对策

结 语

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充满曲折的过程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应尽可能把激励机制发挥到最大限度。本文仅从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的构建的具体措施以及相关的具体方法的实施作了简单的探讨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符合自身的激励机制,以此依据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政策,措施,把这些激励政策和措施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企业的发展中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形成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企业激励机制的问题和对策

参考文献

企业规章制度问题 第8篇

关键词:企业制度,成本管理,管理问题,问题研究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本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企业成本管理实质上是通过高效的人为管理方法, 对企业生产成本进行分析和调整, 实现成本的最低化, 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管理方式。目前, 在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 企业的成本管理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企业要想求生存、谋发展, 就必须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改革,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 特别是我国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后, 竞争是日益激烈, 企业成本对企业的利润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确的成本核算方法能够保证财务信息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有助于企业向正确的经营发向发展。企业领导者管理企业时常会参考会计的成本核算, 因此, 成本管理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其表现在, 第一, 通过对企业生产的成本管理可以较少消耗, 降低产品成本, 直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要想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重视和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 从而不断的去减少企业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降低各种消耗;第二, 通过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可以准确的核算成本信息。科学准确的成本核算对企业的计划和生产是重要的依据, 它对正确决策的形成和执行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三, 通过对企业成本的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企业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管理过程中通过对成本管理可以明确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原因以及改进内容等, 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导向, 管理者成本管理意识不强

首先, 企业成本控制综合体现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很多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总是忽视了市场的导向作用, 重视产品的产量, 却忽视了市场的需求变化, 想通过提高产品产量去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 提高产量降低产品的成本。在短期内虽然能达到经济增长的效果, 但长远来看实质上弊大于利。其次, 管理者成本管理意识不强。管理者是企业的指挥者和决策者, 他们对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状况, 所以企业的管理者要重视企业的成本核算, 不断地去减少消耗和节约资源,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 企业成本管理方式落后, 不能与时俱进

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 以往的成本管理模式以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管理需求,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 管理者常常追求企业的高利润, 注重经济效益, 而忽略管理工作队成本统计的重要作用, 致使成本管理模式严重滞后, 往往等问题出现了才去管理, 对核算工作产生巨大影响, 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首先,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晚, 相对发达国家来说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还是相对落后的。目前我国部分企业成本管理还是按照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 成本管理的手段也相对滞后, 企业一般只关注生产环节的成本管理、产品投入的成本管理和对财务成本的核算, 往往忽视了企业销售和供给环节的管理、产品的设计开发管理和产品的销售和供应核算管理。其次, 管理者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 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管理者还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 不能合理地运用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

(三) 企业员工责任心不强, 缺乏成本管理意识

企业没有明确的成本管理责任制度, 一部分员工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没有意识到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这就导致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运行。负责成本管理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对整个成本管理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成本管理的从业人员需要不仅具有精通财务知识, 又要懂企业的生产技术。这方面的人才需要企业慢慢培养, 让从业人员多参加这方面的培训及讲座, 定期组织他们开展研讨会, 讨论如何改进成本管理方法, 提高成本管理工作质量。企业必须严格筛选合规人员, 实现成本管理人员的最优化, 也给后期的培训和核算奠定基础。

三、当前完善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增强管理者的成本管理意识

首先, 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 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定额法等都是常见的成本核算方法, 他们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企业在选取管理方法时, 必须按照自己的产品类型, 生产步骤, 应用适合自己的核算方法, 不能盲目地追求利益。有些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并不简单, 有很多繁琐步骤, 这时需要把几种方法相结合到一起, 充分发挥各个方法的优势, 灵活应用。与此同时, 也要注意方法不能经常变化, 实际的生产需要稳定的环境, 不断探索寻找适合本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 提高会计的核算能力, 在源头处为企业降低成本。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 企业的生产发展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做调整。其次, 要构建成本意识, 要注重每一位员工的成本意识, 特别是管理者的成本意识, 形成领导带头、员工自主学习的趋势, 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 让领导和员工共同学习, 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只有这样使每个员工对成本管理的重视, 不断减少企业生产消耗和节约资源, 有效成本控制, 达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二) 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成本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

我国企业成本管理起步较晚、发展较慢, 企业成本管理研究尚不成熟, 并处于起步阶段,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企业应该敢于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 同时还可以选派一些员工去国外学习交流经验。最后, 还要实事求是, 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 制定符合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三) 建立严明的责任管理制度, 提高企业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

员工是生产发展过程中, 每个细节的重要执行者, 他们对管理的实施情况最为了解, 因此员工对企业成本管理意义重大。企业要建立严明的责任管理制度, 要以硬性的指标来激发员工对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将管理责任分工到个人, 做的好的要予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 没有尽职尽责的要在公司予以批评通告并给与一定的经济处罚。同时还要经常组织成本管理知识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和管理素质, 使他们能够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知识来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使其在同行业处于优势地位。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本管理就是有效地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的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进行科学的管理, 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力求以最少的成本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使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因此, 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是我国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同时, 企业要重视成本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还要不断的学习, 结合企业自身情况与时俱进反复探索适合企业成本的管理方法, 不断地予以完善, 以便推动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 进而使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幀, 周善忠.面向持续质量改进的过程管理方法研究[J].工业工程, 2005, (5) .

[2]燕曙光.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23) .

上一篇:关于学习瓮安事件的心得体会下一篇:读原著悟原理读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