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必考的知识

2024-07-26

高考化学必考的知识(精选12篇)

高考化学必考的知识 第1篇

有机推断

【有机物·性质】

①与Br2反应须用液溴的有机物包括:烷烃、烷基、苯及其同系物(取代反应)。能使溴水(或溴的CCl4溶液)褪色的有机物通常含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醛基或酚羟基(产生白色沉淀)。 ②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通常含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醛基或苯的同系物。

③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有机物通常含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醛基、酮羰基或苯环,其中醛基、酮羰基只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

④能发生银镜反应或能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的有机物必含有醛基,但不一定是醛。类别有: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常温下能溶解Cu(OH)2是羧酸。

⑤能与钠反应放出H2的有机物必含有羟基或羧基,可能是醇、酚、酸;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有机物:卤代烃、酚、酸、酯。

⑥能与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或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有机物中必含有羧基,与Na2CO3溶液反应但无CO2气体放出:酚。

⑦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有机物为卤代烃或醇,对结构的要求是邻碳原子至少有1个氢原子。与浓硫酸反应的有机物包括:a、苯的硝化—催化、吸水(取代反应)。醇的消去—催化、脱水;醇成醚—催化、吸水。醇和酸的酯化—催化、吸水(取代反应)。

⑧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为卤代烃、酯、二糖、多糖

⑨遇FeCl3溶液显紫色的有机物必含有酚羟基。

⑩既能氧化成羧酸又能还原成醇的有机物为醛;能发生连续氧化的有机物是伯醇,即具有“—CH2OH”的醇。如有机物A能发生如下反应:A→B→C,则A应是具有“—CH2OH”的醇,B就是醛,C应是酸。

高考化学必考的知识 第2篇

电解质理论重点考查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酸碱中和反应中有关弱电解质参与的计算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原理,水的离子积常数及溶液中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的有关计算和pH的计算,溶液酸碱性的判断,不同电解质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小的比较,盐类的水解原理及应用,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电解质理论与生物学科之间的渗透等。重要知识点有: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及计算。

高考化学必考的知识 第3篇

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 今年的化学高考较好地体现了“能力立意, 双基为本, 学以致用”的命题思想。在关注双基的同时, 更注重对学生化学科学素养、思维品质、学习策略、创新能力等全方位的考核。Ⅰ卷和Ⅱ卷的功能进一步明确Ⅰ卷依旧以客观题为主, 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主, 学生得分相对容易;Ⅱ卷以主观性命题为主, 注意基础知识与学科能力的有机结合, 难度较大, 能很好的拉开考生的成绩档次。

一、夯实双基是体现能力的前提

今年的化学高考试卷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原理的重点内容, 基本上也都是我们平时重点强调的, 反复训练的, 这体现了出题的意图, 不管教材怎样变, 教学理念怎样改,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用于指导生活、生产、科技等的作用不会改变, 需要学生作为知识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会变, 体现高考平稳发展的思想。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那就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常抓不懈, 才能在高考中创造佳绩。化学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 元素化合物, 化学实验等基础知识内容多, 杂, 乱。大部分学生在复习时常觉得抓不住重点, 容易遗忘。光有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 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各自的功能。所以在复习时必须以考纲为基本框架, 以课本为基础, 以老师的讲解和点拨为重点, 对课本知识进行再认识, 力争形成对知识理解上的升华。要注意将各部分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 将散, 乱的知识“串成线, 结成网”, 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 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细节决定成败”, 对基础知识复习需要做得更细更实。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差错”的怪圈, 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强化训练, 不断消除“疑点”, “盲点”, 最终达到“毛病痊愈顽症根除”的境界。

二、锤炼学生的化学思维品质

化学思维品质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审题能力, 自我提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与自我调整、自我评价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今年的化学高考试题的设计背景新、信息广, 加强了对学生自我提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与自我调整、自我评价能力的考核, 使学生的平时化学学习状态与默会知识通过高考得以展现。就目前的高三教学来看, 不少考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反复做题上面, 但是决不能够为了做题而做题, 忽视了对一些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最基本原理的掌握, 考生应该在做题时加强对题目的反思, 从而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教师应变“教学生做题”为“教学生思考”。教师应多让学生讲解各种思路, 暴露其思维过程, 可带领学生走一些弯路, 然后通过讨论辨析以达到促进思维方式的效果。学生做题要经历“品、做、悟”三步曲, 所谓“品”, 就是从不同角度欣赏化学的美感, 去热爱它, 即认真审题的过程。审题时要区分背景材料与有用性。对新颖的生题审查要耐心, 推敲关键字句, 全面正确地理解题意, 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做”就是多做不背, 老师讲了范例, 学生重新做题, 同时学会变化应用。如我们分析一下高考化学实验题, 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试题均来自课本上的教师演示实验及课后学生实验。认真复习课本实验, 弄清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基础知识, 然后在老师指导下, 将十几个典型实验弄清原理, 反复拆开重组, 以达“做一题能会做一类题”的境界。“悟”, 就是归纳、发现、提升再应用的过程。对教师的讲授和教材内容以及所做试题提出质疑, 不断地对知识进行自我组织自我获取。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最终提升综合能力, 以使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在高考中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高考化学必考的知识 第4篇

一、抓“双基”,全面掌握实验内容

根据《考试大纲》对实验内容和能力的要求,可分四个专题进行复习:

1.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有:常见仪器的规格、用途、使用方法,包括仪器连接、固定、组装和洗涤等;常用试剂的取用和保存;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溶液的配制与中和滴定(包括天平、容量瓶、滴定管的使用);试纸的使用。

2.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

常见气体的制备、净化、收集、检验、尾气回收以及实验安全等的考查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如制气的装置分三类:固—固加热装置、固—液或液—液加热装置、固—液或液—液不加热装置。气体的净化与干燥过程,使用的装置有洗气瓶、干燥管、硬质大试管等,收集的装置和方法要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度确定,为防止有毒气体污染环境要设尾气吸收装置。

3.物质的检验

其流程可归纳为鉴定、鉴别、推断。解答这类问题的思路是取少量待检验物质(固体应配成溶液)加入适量试剂鉴别,简要叙述检验步骤,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4.探究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制备

这类试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高考中常以“实验操作要领和原理”类的题目出现。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要重视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和科学探究,把握其操作要领,挖掘出其应有的价值。

二、重探究,积极提高综合能力

近年来,高考命题越来越突出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尤其注重对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学生在系统复习实验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还应注意灵活运用,通过知识迁移的方式,注重对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2011年全国卷第28题模拟登山运动员所需的能源提供剂氢化钙的合成,先后考查了考生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

三、创新能力的建议

1.在基本仪器使用中探究

任何化学仪器都有其特殊用途,但并非唯一用途。如复习干燥管时,思考它还能用来做什么实验(燃烧气体、简易启普发生器、防止倒吸),要勤于讨论和思考。复习洗气瓶的使用时,可用圆底烧瓶、平底烧瓶、蒸馏烧瓶、锥形瓶等组装成洗气瓶。教师提问学生:“洗气装置除了洗气外,还有哪些用途?”如此复习能使学生对简单的仪器倍感兴趣,思维得到活化。

2.在常规实验操作中探究

实验操作也不能墨守成规,应适时创新。如2011年山东高考卷第30题(4)小题:常温下,H2SO3的电离常数K=1.210,K=6.310;H2CO3的电离常数K=4.5,K=4.7。某同学设计实验验证H2SO3酸性强于H2CO3;将SO2和CO2气体分别通入水中至饱和,立即用酸度计测两溶液的pH,若前者的pH小于后者,則H2SO3酸性强于H2CO3。该实验设计不正确,错误在于用于比较pH的两种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不相等。设计合理实验,验证H2SO3酸性强于H2CO3(简要说明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仪器自选。

解答本题需要常规的思考过程,但又不拘拟于某个套路。我们可设计多种方案。例如:

方案一:配制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HSO3和NaHCO3溶液,用酸度计(或pH试纸)测两溶液的pH,前者的pH小于后者,证明H2SO3酸性强于H2CO3。

方案二:将SO2气体依次有过NaHCO3(或Na2CO3)溶液、酸性KMnO4溶液、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品红溶液不褪色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H2SO3酸性强于H2CO3。

方案三:将CO2气体依次有过NaHSO3(或Na2SO3)溶液、品红溶液,品红溶液不褪色,证明H2SO3酸性强于H2CO3。

学生还可以思考有没有新的方案,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应该多提出几个“假如”,多问几个“为什么”,创新的思路自然会被激活。

3.在定量实验的设计中探究

高中阶段的定量实验较少,已给定的实验方案往往单一。在复习时,教师应以常规题为基础,对其进行引申和拓展,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进行创新分析,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优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2011年安徽卷第28题将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反应速率等相关知识放在一块进行了考查,验证实验设计,整个过程既有定量分析(坐标图的应用)和定性分析,又有创新设计。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 第5篇

第一片:连续反应情况

生成的产物可与过量的物质继续反应的离子反应

1.CO2、SO2、H2S等通入氢氧化钠溶液

⑴气体少量:生成CO32-、SO32-、S2-(若是氢氧化钡或澄清石灰水,生成对应沉淀)

⑵气体过量:生成HCO3-、HSO3-、HS-

2.Na2CO3、Na2SO3、Na2S等和盐酸的反应(NaH2PO4和Na3PO4类似,不常考)

⑴盐酸少量:生成HCO3-、HSO3-、HS-

⑵盐酸过量:放出CO2、SO2、H2S气体

3.AlCl3和NaOH的反应,

⑴加入少量NaOH溶液:Al3++3OH-==Al(OH)3↓

⑵加入过量NaOH溶液: Al3++4OH-==AlO2-+2H2O

(通入氨气或滴加氨水,只生成Al(OH)3沉淀),

4.NaAlO2盐酸的反应

⑴加入少量的盐酸:AlO2-+H++H2O==Al(OH)3↓

⑵加入过量的盐酸:AlO2-+4H+==Al3++2H2O

(NaAlO2溶液中通入少量CO2气体,2AlO2-+CO2+3H2O==2Al(OH)3↓+CO32-,通入过量CO2气体,AlO2-+CO2+2H2O==Al(OH)3↓+HCO3-,漂白粉溶液中通入CO2气体类似,但是,若通入SO2就是氧化了,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总是生成HCO3-)。

5.硝酸银溶液和氨水的反应

⑴少量氨水:Ag++NH3·H2O=AgOH↓+NH4+

⑵过量氨水:Ag++2NH3·H2O=Ag(NH3 )2++2H2O

6.Fe和稀硝酸的反应,

⑴少量Fe:Fe+NO3-+4H+=Fe3++NO↑+2H2O

⑵过量Fe:3Fe+2NO3-+8H+=3Fe2++2NO↑+4H2O

⑶Fe过量部分,生成_ Fe3+mol的和Ymol的Fe2+

3(_+Y)Fe+(3_+2Y)NO3-+4(3_+2Y)H+=3_Fe3++3YFe2++(3_+2Y)NO↑+2(3_+2Y)H2O

(前面五种情况的部分过量,参照该反应,进行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即可)

7.⑴NaHCO3溶液和澄清石灰水、⑵Ca(HCO3)2和NaOH、

⑶Ca(HCO3)2和澄清石灰水的反应。这几个反应,都是先写少量的反应物,设其为1mol,在离子方程式中反应各离子的系数比,一定等于其原来组成的计量比。

①澄清石灰水少量:Ca2++2OH-+HCO3-=CaCO3↓+CO32-+2H2O

②NaHCO3少量:HCO3-+OH-+Ca2+= CaCO3↓+ H2O

(第三组巧合,无论谁少量都是Ca2++OH-+HCO3-=CaCO3↓+H2O)

第二片:先后反应的情况

即:几种离子均和同种微粒反应,但有先后情况,结合能力最强的最先反应;前面反应进行完毕后,后面的反应才能进行。(同样可先设少量反应物为1mol,认清反应顺序)。

1.Mg(HCO3)2和NaOH的反应(澄清石灰水、Ba(OH)2反应相似)

⑴少量NaOH溶液:

⑵过量NaOH溶液:

2.NH4HCO3和NaOH的浓或加热反应(稀溶液、不加热写成NH3·H2O形式)

⑴少量NaOH溶液:

⑵过量NaOH溶液:

3.FeI2溶液中通入Cl2或滴加氯水( 注意还原性:I->Fe2+>Br-)

⑴少量Cl2:2I-+ Cl2=I2+2Cl-

⑵过量Cl2:2Fe2++4I-+ 3Cl2=2Fe3+2I2+6Cl-

⑶FeI2溶液和Cl2以3:4反应,首先判断3mol的.FeI2完全氧化失9mol的电子,4mol的Cl2全部还原得8mol电子,9>8说明氯气是部分过量的少量,氯气全部被还原,有电子守恒,离子方程式是:4 Cl2+6I-+2Fe2+=2Fe3++3I2+8Cl-(若是FeBr2溶液,离子方程式为:8Cl2+6Fe2++10 Br-=6Fe3++5Br2+16Cl-).

第三片:互不干涉的独立反应

(这类反应的书写原则和第一类的第7种情况相同)

1.NaHSO4和Ba(OH)2的反应,

⑴NaHSO4少量(只说将NaHSO4滴加到Ba(OH)2溶液中、将NaHSO4滴加到Ba(OH)2溶液中至沉淀完全、将Ba(OH)2滴加到NaHSO4溶液中至沉淀完全):

H++SO42-+OH-+Ba2+=BaSO4↓+H2O

⑵Ba(OH)2少量(只说将Ba(OH)2滴加到NaHSO4溶液中、将Ba(OH)2滴加到NaHSO4溶液中至溶液呈中性、将NaHSO4滴加到Ba(OH)2溶液中至溶液呈中性):Ba2++2OH-+SO42-+2 H+=BaSO4↓+2H2O

⑶沉淀完全后继续滴加:H++OH-= +H2O,溶液呈中性后继续滴加:SO42-+ Ba2+=BaSO4

2.明矾和Ba(OH)2的反应

⑴向明矾溶液中逐渐滴入Ba(OH)2溶液使SO42-恰好完全沉淀(沉淀的质量最大、只有一种沉淀、氢氧化铝全部溶解,1:2这几种说法都是该种情况):

Al3++2SO42-+2Ba2++4OH-==2BaSO4↓+AlO2-+2H2O

⑵向明矾溶液中逐渐滴入Ba(OH)2溶液使Al3+恰好完全沉淀(沉淀的物质的量最大,2:3):2Al3++3SO42-+3Ba2++6OH-==3BaSO4↓+2Al(OH)3↓

⑶明矾和Ba(OH)2以5:9反应,此时,Al(OH)3部分溶解,而BaSO4没有沉淀完全:5Al3++9SO42-+9Ba2++18OH-==9BaSO4↓+2Al(OH)3↓+3AlO2-+6H2O

(注意:配平时,先配电荷守恒,再配质量守恒)

第四片:原理不同,产物不同

1.铜和浓硝酸的反应

⑴少量的Cu:Cu+4H++2NO3_=Cu2++2NO2↑+2H2O

⑵过量的Cu(此时变为稀硝酸)3Cu+8H++2NO3_=3Cu2++2NO↑+4H2O

(锌和浓硫酸反应,少量Zn放SO2、过量Zn放H2,原因一样)

2.FeCl3和Na2S的反应

⑴FeCl3溶液过量:2Fe3++S2-=2Fe2++S↓

⑵FeCl3溶液少量:2Fe3++3S2-=S↓+2FeS↓

⑶FeCl3溶液极少量:Fe3++3S2-+3H2O=Fe(OH)3+3HS-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 第6篇

加加减减,同增同减

速率是用单位时间内相关物质的浓度改变表示,其决定因素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常考的影响因素有: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具体影响可概括为:加加减减,同增同减。其含义是:四个因素中有一个增加,速率加快(增大压强时,需有气体参加反应,且引起浓度的增加)、减小一个,则速率减慢;对可逆反应说,正反应、逆反应速率,一定是同时增加或同时减慢,不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只能因为增加或减慢的程度不一样,导致平衡的移动。

第二片:平衡标志

同边比异,异边比同

1.平衡的根本原因,也是平衡标志的实质是V正=V逆。同一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其消耗速率,或不同物质间速率比等于化学计量数比。注意:反应物间或生成物间一个是V正,另一个必须为V逆;反应物和生成物对比时,必须同为V正或V逆,即:同边比异,异边比同。延伸对比还包括:物质的量、浓度、断键及成键、热量等等。

2.绝对量为不变的定值,一定的平衡状态,如:反应体系的温度、颜色(颜色改变平衡不一定移动),各物质的分子数、质量、体积、物质的量及它们的百分含量,浓度,分压,转化率、产率不变时。

3.相对量不变时要看具体情况:对都是气体且前后不相等的反应,气体的总的物质的量、分子总数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不变,恒容条件下的压强不变,恒压条件下的密度不变,一定是平衡状态。若有固体或液体的参与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若反应C(s)+H2O(g) CO(g)+H2(g)的平均分子量不再变化,就是平衡状态,但是对反应CaCO3(s) CaO(s)+CO2(g)就不是平衡状态。

第三片:相关计算

三段式

该部分的计算,通常都要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在相关物质的下面列出其对应的三个浓度(切勿用物质的量,以免忽略了反应体系的体积,往往是2L),这三个浓度依次是起始、转化、平衡,即通常说的三段式;写出这些后,速率、转化率、百分含量、平衡常数的求算一目了然。(气体的平均密度及平均分子量很少定量求算)。

第四片:图像综合

面→线→点、先拐先平数值大

图像问题是该部分的重点,通常考识图、用图、绘图三种情况,现重点讨论识图:一定要注意“三看”:

1.看面:首先看题给图像的象限,一般情况下只给在第一象限,如果是在第四或其他象限,一定是解题的突破点;认清纵、横坐标的表示量。

2.看线:这是做题的重点,要先看清楚所给图线的物理含义,再看相关图线的变化趋势及幅度,有时还要借助辅助线(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进行判定。

3.看点:这是做题的关键,要确认涉及图线上的关键点说明的问题,包括起点、终点、最高点、最低点、交叉点、转折点(拐点)等等。如通常情况下,谁先出现拐点,谁先达到平衡,其所代表的物理量就最大,即:先拐先平数值大。

第五片:平衡移动规律

勒夏特列原理

即平衡移动原理原理,适用所有平衡问题,其实质是: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如升高温度,平衡就向温度降低的方向(即吸热方向)移动,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就向正向(减小反应物浓度)移动,我们可以形象的称其为:劫富济贫;其他条件(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的改变引起的平衡移动均如此。

第六片:等效平衡

一边倒

等效平衡是该部分的难点,其含义是:相同条件下的同一个化学反应,无论反应是从正向或逆向开始,最终都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基于此,在处理该类问题时,可以将不同情况下的投料情况,按照方程式中的计量关系进行换算,即一边倒,然后和第一次投料对比即可。如:

将zmol的氨气完全倒过去,在恒温、恒压下只要,就是等效平衡;在恒温、恒容下只有,同时时,才是等效平衡。

若是反应

则无论恒温、恒压下或恒温、恒容下,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 第7篇

正确解决此类问题,需要注意一下方面:

1.外部环境:通常提出是常温(25°C或298K)、常压(1标准大气压或101KP),对气体不适用22.4L/mol,但不涉及气体体积的如质量、浓度无影响。

2.物质的状态:使用气体摩尔体积22.4 L/mol时,应是标准状况下(0°C或273K、1标准大气压或101KP),并看清楚相关物质是否是气体,如常考的H2O、SO3、苯、CCl4、氯仿、乙醇标况下不是气体,不适用。

3.物质及晶体结构(求算原子的量或化学键):稀有气体的单原子分子、白磷的正四面体结构、石墨的平面六边形、Si和SiO2的空间正四面体结构、所有单烯烃及NO2与N2O4的最简式相同、O2和O3混合气体求原子的量。

4.特殊的摩尔质量:H218O、D2O、14C16O等

5.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转移的电子数:Na2O2+H2O、少量Na和O2生成两种氧化物混合物、Cl2和NaOH溶液等

6.溶液中某些离子的水解,如Fe3+、Cu2+、NH4+、CO32-等

7.离子晶体、原子晶体中无分子存在

8.注意隐含体积,如NO+O2相互反应的混合体系、NO2和N2O4相互转化,求分子数。

9.题干条件是否全,如有时候给浓度而无溶液体积,求离子数。

10.弱电解质的部分电离,求算相关离子或分子数量

高考化学必考的知识 第8篇

一新课标全国考试大纲与福建省考试说明的不同点

高考试题的命制以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为依据, 新课标全国卷的依据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而福建省的依据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 两者对原电池部分的要求差别不大, 仅在理解 (福建考试说明“了解”) 金属腐蚀的危害、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方面有所不同。

二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中原电池知识点的命题特点分析

笔者对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化学卷中的原电池试题进行分析与统计 (见下表) , 发现这一模块试题分值占全国化学卷的总分不高, 比例变化不大。考查内容不仅包括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如:蓄电池、燃料电池及新型的化学电源, 还涉及电池反应式书写、能量密度计算, 命题内容多样化。

试卷有选择题, 综合题等题型。新课标全国卷中考查原电池大多数出一道选择题或填空题, 命题侧重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每年全国化学卷必考的知识点, 其命题特点是概念原理抽象而集中, 试题的难度相对其他基本化学知识和理论的考点而言有时显得较大, 这样有利于高考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

三近三年新课标化学全国卷命题的热点与趋势

1.重视能力, 注重学科内知识的有机融合

近三年全国高考化学命题已从单一知识点考查逐渐向多个知识点考查过渡, 比如:将原电池相关知识与电解池工作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及应用、化学实验创新、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化学计算等学科内知识进行综合考查, 此类试题知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命题格式新颖、对考生解题能力要求高、难度较大, 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示例1:[2013·新课标全国卷I]二甲醚 (CH3OCH3) 是无色气体, 可作为一种新型能源。由合成气 (组成为H2、CO和少量的CO2) 直接制备二甲醚:

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 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料电池 (5.93kW·h·kg-1) 。若电解质为酸性, 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 可以产生__________个电子的电量;该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为1.20V, 能量密度E=_________________ (列式计算。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 1kW·h=3.6×106J) 。

从本题的命题思路来说, 素材来源于教材, 燃料电池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但这道高考题的题目情境绝对新颖。考题充分体现了化学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 呈现了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考查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或计算以解决一些具体化学问题的能力, 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相关化学问题的能力。其中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计算题难度较大。

2.利用现代新科技新成果, 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 结合原电池相关知识和理论进行命题

化学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 特别是新型化学电源和电化学生产工艺的发展, 日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全国化学卷有一个特点, 即无论原电池以何种形式命题, 都从完整与规范的角度要求, 必包括情境、问题和应答环节。试卷中的试题均为原创, 在陌生的情境中考查熟悉的问题, 在情境中采用新颖的设问, 依据学科素养由里到外地创新设计, 侧重考查考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示例2:[2013·新课标卷Ⅱ]“ZEBRA”蓄电池的结构如图所示, 电极材料多孔Ni/NiCl2和金属钠之间由钠离子导体制作的陶瓷管相隔。下列关于该电池的叙述错误的是 (图略) ( )

A、电池反应中有NaCl生成

B、电池的总反应是金属钠还原铝离子

C、正极反应为:NiCl2+2e-=Ni+2Cl-

D、钠离子通过钠离子导体在两电极间移动

通过分析上述新课标全国化学卷的选择题可以看出, 高考化学试题中原电池考题的题型相对稳定, 通常以新型电源为背景, 考查原电池的核心知识。要求学生通过题目提供的情境接受和整合相关信息, 适当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这是高考新型电源复习备考的方向。

3.结合STS教育理念, 理论联系实际, 以社会生活、生产内容为题材进行命题

全国高考化学原电池命题立足于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生产、生活及科研中的化学现象为问题背景, 以考查学科能力为命题立意。试题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 不仅发挥了化学学科的价值, 同时引导学生获取相关的知识与科学方法。

四对原电池知识教学的启示

1.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重视化学科学的方法和训练

高中化学学科与其他高考学科相比, 新课程化学教材中涉及原电池基本知识的理论较零散, 系统性不如旧教材, 学生所学知识比较分散, 不易将所学内容记牢, 也不易形成知识系统, 对概念、原理理解不够, 导致做题时无从下手, 失分严重。因此, 高三第一轮复习原电池模块知识时, 应引导学生把相关知识按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 把知识串成线, 结成知识网, 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同时, 对涉及原电池的问题应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从不同层次进行对比, 学会一题多变, 有效打破思维定式, 使学生充分理解概念实质、开阔视野、活跃思维,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

在化学教学中, 应注重引导学生重点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 如对比与分类、类比与归纳等一些化学学科方法, 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

2.重视学科能力和知识在学科内的有机融合

化学全国卷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特别是对分析推理思维能力的考查。在高三第一轮复习原电池知识时, 关注平衡移动、元素化合物、计算等知识模块间的有机融合。在教学中, 要利用不同化学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 让学生形成知识迁移思维,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引导学生在解题中灵活运用知识、拓宽解题思路、增加解题技巧、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这不仅有利于高考选择人才,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思维。

参考文献

[1]张世勇、谢丽萍.2010~2013年新课程高考电化学试题特点分析与思考[J].教育测量与评价 (理论版) , 2014 (7)

[2]王维臻、王磊、支瑶等.电化学认识模型及其在高三原电池复习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 2014 (1)

[3]陈文瑞、曾新庭.评全国与福建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特点与启示[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 (8)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 第9篇

1.概念: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2.决定因素:周期表中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3.内容

同周期(左→右)

同主族(上→下)

核外电子排布

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从1逐渐增加至稳定结构

电子层数逐渐增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元素化合价

最高正价从+1逐渐增加到+7(一、二周期除外)从第ⅣA族出现-4逐渐增加至-1,最后以0价结束

最高正价及最低负价相同,最高正价等于其族序数

原子半径

逐渐减小

逐渐增大

金属性、非金属性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电负性

逐渐变大

逐渐变小

电离能

逐渐增大

逐渐减小

第二片:中学阶段需要知道的几个相关问题(1)

1.化合价知识:

⑴数值是化合物中原子得失电子(离子化合物)或形成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化合物)的数目

⑵单质化合价为0,但化合价为0的不一定是单质,如HCHO、C2H4O2中的C的化合价等(也可能是分数→氧化数)

⑶金属只有正价,有负价的一定的非金属

⑷主族元素最高正价等于其族序数(F、O除外)

⑸F是唯一没有正价的元素(O有+2价,OF2)

⑹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等于0

⑺通常元素的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⑻共价化合物中,若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8的原子,为8电子稳定结构。

2.粒子(包括原子和阴、阳离子)半径大小对比:通常情况是:先对比电子层数,电子层数愈多,其半径愈大;电子层数相同时,再对比核电荷数,核电荷数愈大,其粒子半径愈小。

第二片:中学阶段需要知道的几个相关问题(2)3.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对比

⑴金属性强弱对比标准:

①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靠前的金属金属性强

②利用元素周期表判断:周期表中同周期靠前、同主族靠下的金属,金属性强

③和水或酸反应产生氢气剧烈的金属性强

④置换反应中,被置换的金属,金属性弱

⑤原电池中负极金属的金属性强

⑥电解池中阴极优先放电(即氧化性强)的金属阳离子的金属性弱(Fe3+→Fe2+例外)

⑦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的金属,金属性强。

⑧电负性小、第一电离能低的,金属性强。

⑵非金属性强弱对比

①非金属单质和氢气化合的难易,越容易化合的,非金属性强

②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的,非金属性强

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的,非金属性强

④置换反应中被置换出来的非极性,非金属性弱

⑤周期表中,同周期靠后的,非金属性强;同主族靠上的,非金属性强。

⑥电负性大、第一电离能高的,非金属性强

⑦对应简单阴离子还原性强的,非金属性弱。

第二片:中学阶段需要知道的几个相关问题(3)

4.物质熔沸点高低对比

⑴不同晶体类型间的对比:一般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间差别较大,很少对比,通常高于分子晶体。

⑵同类晶体之间的对比

①原子晶体间:原子半径小的,共价键长短,键能大,熔沸点高

②离子晶体间:离子半径越小,带电荷越多,离子键能越强,熔沸点越高

③分子晶体间:

A.看有无氢键,有氢键的熔沸点高。无机物有HF、H2O、NH3,有机物有低级的醇和酸。

B.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量越大,分子间引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C.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分子量接近的,分子极性越大,熔沸点越高。

D.同分异构体间:链烃及其衍生物,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芳香烃的两个取代基时,邻、间、对位熔沸点降低。

④金属晶体:差别较大,通常是价电子越多,原子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

⑤合金的熔沸点一般是比任一组分的熔沸点都低。

⑥固>液>气,脂>油,石墨>金刚石,AlCl3是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

第二片:中学阶段需要知道的几个相关问题(4)

5.常见的10电子和18电子粒子

⑴10电子粒子

①原子:Ne,

②分子:CH4、NH3、H2O、HF,

③离子:

A.阳离子:Al3+、Mg2+、Na+、H3O+、NH4+;

B.阴离子:N3-、O2-、F-、OH-、NH2-。

⑵18电子粒子

①原子:Ar,

②分子:F2、HCl、H2S、PH3、H2O2、SiH4、CH3F、N2H4、CH3OH、C2H6,

③离子:

A.阳离子:K+、Ca2+,

高考化学必考重点知识 第10篇

1.七白:AgCl、BaSO4、CaCO3、BaCO3、Mg(OH)2、Al(OH)3、Fe(OH)2

2.一蓝:Cu(OH)2

3.一红褐:Fe(OH)3

4.红褐色絮状沉淀——Fe(OH)3

5.浅绿色沉淀——----Fe(OH)2

6.蓝色絮状沉淀——--Cu(OH)2

7.白色沉淀——------CaCO3,BaCO3,AgCl,BaSO4,(其中BaSO4、AgCl是不溶于 HNO3的白色沉淀,CaCO3 BaCO3是溶于HNO3 的白色沉淀),Mg(OH)2

8.淡黄色沉淀(水溶液中)----S

9.微溶于水——----Ca(OH)2,CaSO4

10.碳酸盐,亚硫酸盐——除了碱金属(K,Na等),铵盐外的金属碳酸盐正盐都不溶于水溶于强酸。

11.硫酸盐——BaSO4不溶于非氧化性酸,CaSO4微溶于水。

12.盐酸盐——AgX不溶于非氧化性酸,溶解度是越来越小的(按F到I的顺序)。

13.硫化物——同碳酸盐,亚硫酸盐。但注意的Cu2S是顽固性沉淀,不溶于非氧化性酸。

14.硅酸——在高中学的惟一一个不溶于水的酸。

15.醋酸盐——除了醋酸铅外皆溶于水。(通常考不到那去)

16.顺口溜是“钾钠铵盐硝酸盐,都能溶于水中间”。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 第11篇

1.硝酸是强酸,具有酸的通性;

2.浓、稀硝酸都有强的氧化性,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3.硝酸属于挥发性酸,浓度越大,挥发性越强(98%以上为发烟硝酸),

4.硝酸不太稳定,光照或受热时会分解(长期放置时变黄色的原因?保存注意事项?棕色瓶冷暗处);

5.硝酸有强烈的腐蚀性,不但腐蚀肌肤,也腐蚀橡胶等,

6。工业制硝酸用氨的催化氧化法(三步反应?)。

7.硝酸可与大多数金属反应,通常生成硝酸盐。

8.浓硝酸可氧化硫、磷、碳等非金属成高价的酸或相应的氧化物,本身还原为二氧化氮。

9.硝酸(混以浓硫酸)与苯的硝化反应

硝酸(混以浓硫酸)与甲苯的硝化反应(制TNT)

10.硝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

与甘油的酯化反应

(二)硝酸与金属反应的“特殊性”及规律

1.浓硝酸与铁、铝的钝化现象(原因及应用:钝化。常温可以用铝罐车或铁罐车运硝酸)(表现了浓硝酸的什么性质?)

2.浓、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都不生成氢气(原因?)

3.浓、稀硝酸能与铜、银等不活泼金属反应(表现了硝酸的什么性质?试管中粘附的铜或银用什么来洗?)

4.与金属反应时硝酸的主要还原产物:

(1)、与铜、银等不活泼金属反应,浓硝酸生成NO2,而稀硝酸生成NO

(2)、与锌、镁等活泼金属反应,还原产物比较复杂,其价态随金属活泼性增强和酸的浓度降低而降低,最低可得NH4+。

(3)、浓、稀硝酸与金属反应中的作用:表现出——酸性、强氧化性(注意:定量计算中应用)

高考化学必考的知识 第12篇

一、力学

1. 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2. 重力做功对应重力势能的变化, 弹簧弹力做功对应弹性势能的变化。

(1) 重力做多少正功, 重力势能减少多少。弹簧弹力做多少正功, 弹性势能减少多少。

(2) 重力做多少负功, 重力势能增加多少。弹簧弹力做多少负功, 弹性势能增加多少。

3. 除重力或弹簧弹力以外的力做的功等于机械能的变化。

(1) 除重力或弹簧弹力以外的力做多少正功, 机械能就增加多少。

(2) 除重力或弹簧弹力以外的力做多少负功, 机械能就减少多少。

(3) 除重力或弹簧弹力以外的力不做功, 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典型例题】

例1. (揭阳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三期末理综试题) 质量为m的物体从静止开始以2 g的加速度竖直向下加速运动距离h, 不计空气阻力。则 ()

A.物体重力势能减少了2 mgh

B.物体动能增加了2 mgh

C.物体机械能不变

D.物体机械能增加m gh

解析:重力做功mgh, 故重力势能的减少mgh;合外力对物体做功2 mgh, 故物体动能增加2 mgh;重力做功m gh而合外力对物体做功2mgh, 那么除重力以外的力做功mgh, 故机械能就增加mgh。选B、D。

例2.如图所示, 一根轻弹簧下端固定, 竖立在水平面上。其正上方A位置有一只小球。小球从静止开始下落, 在B位置接触弹簧的上端, 在C位置小球所受弹力大小等于重力, 在D位置小球速度减小到零。小球下降阶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B位置小球动能最大

B.在C位置小球动能最大

C.从A→C位置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小球动能的增加

D.从A→D位置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

解析:小球动能的增加用合外力做功来量度, A→C小球受的合力一直向下, 对小球做正功, 使动能增加;C→D小球受的合力一直向上, 对小球做负功, 使动能减小, 所以B正确。从A→C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小球动能的增加和弹簧弹性势能之和, 所以C错误。A、D两位置动能均为零, 重力做的正功等于弹力做的负功, 所以D正确。选B、D。

例3.如图所示, 细绳跨过定滑轮悬挂两物体M和m, 且M>m, 不计摩擦, 系统由静止开始运动过程中 ()

A.M、m各自的机械能分别守恒

B.M减少的机械能等于m增加的机械能

C.M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m增加的重力势能

D.M和m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解析:M下落过程中, 除重力做功以外, 还有绳的拉力做负功, 故M的机械能减少;m上升过程中, 除重力做功以外, 还有绳的拉力做正功, 故m的机械能增加;对于M和m构成的系统而言, 只有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 故M和m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选B、D。

二、电磁学

1. 电场力做功

(1) 电场力做功对应电势能的变化。电场力做多少正功, 电势能减少多少。电场力做多少负功, 电势能增加多少。

(2) 在只有电场力做功时, 电势能与动能之和不变。

(3) 在只有电场力和重力做功的系统内, 系统的动能、重力势能和电势能之和保持不变。

2. 电热

(1) 纯电阻电路:电能全部转化成内能。

(2) 非纯电阻电路:电能中大部分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一小部分不可避免地转化成内能。

3. 电磁感应中的能量问题

(1) 安培力做正功, 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安培力做负功, 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2) 电磁感应中电能的主要求解思路:利用克服安培力做功求解:电磁感应中产生的电能等于克服安培力所做的功。利用能量守恒求解:机械能的减少量等于产生的电能。利用电路特征求解:通过电路中所产生的电能求解。

(3) 理想变压器与远距离输电。理想变压器原线圈输入与副线圈输出的电能相等。远距离输电线路损耗的电能Q=I2R线t。

【典型例题】

例4. (2008年深圳一模) 如图为一匀强电场, 某带电粒子从A点运动到B点, 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克服重力做的功为2.0 J, 电场力做的功为1.5 J,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粒子带负电

B.粒子在A点的电势能比在B点少1.5 J

C.粒子在A点的动能比在B点多0.5 J

D.粒子在A点的机械能比在B点少1.5 J

解析:由电场线的方向和粒子偏转方向, 可以判断粒子带正电;由于电场力做正功, 故电势能减小, B选项错误;合外力做负功, 动能减小, 故C正确;除重力或弹簧弹力以外的力做多少正功, 机械能就增加多少, 故D正确。选项C、D。

例5.如图所示电路, 两根光滑金属导轨, 平行放置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 导轨下端接有电阻R, 导轨电阻不计, 斜面处在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 电阻可略去不计的金属棒ab质量为m, 受到沿斜面向上且与金属棒垂直的恒力F的作用, 金属棒沿导轨匀速下滑, 则它在下滑h高度的过程,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作用在金属棒上各力的合力做功为零

B.重力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C.重力与恒力F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电阻R上发出的焦耳热

D.金属棒克服安培力做功等于重力与恒力F做的总功与电阻R上产生焦耳热

解析:物体匀速下滑, 动能不变, 所以合力做功为零, A对;除重力和弹簧弹力以外的力做的功等于机械能的变化, B错;WF+WG+WF安=0, 克服安培力做的功为-WF安=WF+WG, 即恒力和重力做的总功等于回路中产生的电能, C对;WF+WG+WF安=0, 金属棒克服安培力做功等于重力与恒力F做的总功, D错。选A、C。

三、热学

1. 分子动能

(1)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2) 分子平均动能与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无关。

2. 分子势能

(1) 分子势能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2) 当分子间距离为r0时, 分子势能最小。在由r0逐渐增大或由r0逐渐减小的过程中。分子势能均增大, 即分子间距离为r0时分子势能最小。

3. 物体的内能

(1) 物体的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与势能之和。

(2)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3) 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

4. 热力学第一定律

△U=Q+W, 需要正确把握三个量的含义及如何取正负值。

5. 热力学第二定律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 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典型例题】

例6. (2009年全国卷) 如图, 水平放置的密封气缸内的气体被一竖直隔板分隔为左右两部分, 隔板可在气缸内无摩擦滑动, 右侧气体内有一电热丝。气缸壁和隔板均绝热。初始时隔板静止, 左右两边气体温度相等。现给电热丝提供一微弱电流, 通电一段时间后切断电源。当缸内气体再次达到平衡时, 与初始状态相比 ()

A.右边气体温度升高, 左边气体温度不变

B.左右两边气体温度都升高

C.左边气体压强增大

D.右边气体内能的增加量等于电热丝放出的热量

解析:当电热丝通电后, 右边的气体温度升高气体膨胀, 将隔板向左推, 对左边的气体做功,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内能增加, 气体的温度升高, 又根据气体定律可知:左边的气体压强增大, B、C正确。右边气体内能的增加值为电热丝发出的热量减去对左边的气体所做的功, D错。选B、C。

例7.用r表示两分子之间的距离, Ep表示两个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能, 当r=r0时, 两个分子之间引力等于斥力, 设两个分子间相距较远时, Ep=0, 则 ()

A.当分子间距r变小时, 引力减小, 斥力增大

B.当r>r0时, 引力大于斥力, r增大时分子力做负功, Ep增加

C.当r<r0时, 引力大于斥力, r减小时分子力做负功, Ep减小

D.当r=r0时, Ep=0

解析:当分子间距r变小时, 引力斥力均增大;当r>r0时, r增大分子力做负功, Ep增加;当r<r0时, 引力小于斥力, r减小分子力做负功, Ep增加;由于设两个分子间相距较远时, Ep=0, 故当r=r0时, Ep<0。选B。

四、光学与原子物理

1. 光子说:一个光子的能量E=hν, ν为光的频率。

2.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3. 氢原子的能量

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 它吸收或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 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差决定, 即hν=E初-E终。

4. 核能:ΔE=Δmc2。

【典型例题】

例8. (2009年全国卷) 氮氖激光器能产生三种波长的激光。其中两种波长分别为λ1=0.6328μm, λ2=3.39μm。已知波长为λ1的激光是氖原子在能级间隔为ΔE1=1.96 e V两个能级之间跃迁产生的。用ΔE2表示产生波长为λ2的激光所对应的跃迁的能级间隔, 则ΔE2的近似值为 ()

A.10.50 eV B.0.98 eV

C.0.53 eV D.0.36 e V

解析:本题考查波尔的原子跃迁理论。根据ΔE=hν, ν=c/λ, 可知当ΔE1=1.96 eV, λ1=0.6328μm, 当λ2=3.39μm时, 联立可得ΔE2=0.36 e V。选D。

例9.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内层轨道转移到外层轨道的过程中 ()

A.电势能减少而电子动能增加, 原子的能量增加

B.电势能减少而电子动能增加, 原子的能量减少

C.电势能增加而电子动能减少, 原子的能量增加

D.电势能增加而电子动能减少, 原子的能量减少

解析:核外电子由内层轨道转移到外层轨道的过程中, 要克服库仑引力做功, 故电势能应增加。而由ke2/r2=mv2/r得:E=mv2/2=ke2/2r, r增大, 动能应减少, 而又由于能级值增加, 总能量增加。选C。

上一篇:关于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的请示下一篇:做幸福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