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观后感范文

2024-06-19

北川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

北川观后感 第1篇

从悲壮中走出的城市

--新老北川县城

7月13日,怀着一颗无比沉重的心情来到了从悲壮中坚强走下来的北川县城。“5.12”大地震那一幕幕悲壮惊魂的场景终于出现在了我的眼前,以往一直是通过电视或者是相片才能看见,当这一切就现实的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自己的那颗心还是忍不住一的阵抽搐,可想而知当时会是怎么样的一片惊心的场面,大地在颤抖,山河也破碎,本来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大地在那么短短的时间里面支离破碎,无数的北川人民顿时在这场举世罕见的的灾难中丧失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和可爱的故乡。

虽然已经过去将近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但是2008年5月12日,这个用死亡与伤痛记下的日子依然让每一个中国人刻骨铭心。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这是第一次来到地震后的老北川县城,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惨烈的场景。眼前的满目疮痍让的大家变得沉默,在废墟中穿行,总是会有人停下脚步,对着那些坍塌严重的废墟深深的鞠上一躬。虽然大地震已经过去三年了,虽然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这刻骨铭心的一霎那,然而,当我们真的进入北川老县城,真真切切的看到这凝固的历史瞬间时,依然会让我们触目惊心,久久不能平静。想想平常的2点28分的时候正好是大家上班上课的时候,大部分的人员都会集中在这个时候,当所有人都还没有来得及做出任何判断和思索的时候灾难降临,人们瞬间就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想到这些内心不由的一阵抽搐,当汽车缓缓开进北川老县城,不断闪入眼帘的标语既让人感到沉重与悲痛,更让人感到力量和希望。尽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我看到这一切还是被深深的震撼了。到处是断垣残壁,到处是被扭曲或者折断的钢筋,木料和簇拥在周围的砖瓦。周围的山体上,强震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不仅仅改变了山体形状,也将附着其上的草木一起卷入深谷,像是少女被强行撤去一撮的头发,露出了头皮似的。

老北川中学校址的绝大部分已经掩埋在巨石和泥土之下。山体滑坡几乎与地震同时发生。听报道说,当时除了正在上体育课的数十名师生侥幸得以生存下来,其余数百名师生员工都被埋在废墟之下。奔泻而至的巨石层层堆涌着,像是万马奔腾的场面嘎然而止。整个学校只留下了一堆篮球架和一更旗杆,上面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的心悸动了一下。旁边的同学说,请大家不要喧哗,不要惊扰了地下的亡灵。一切都在瞬间定格。那些受到地震波强烈冲击的建筑群,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惨状。我突然觉得,这些经历过灾难的房子,也像人一样,有的倒下了,有的致残了。倒下的,粉身碎骨,直立的,遍题鳞伤。只不过经历灾难的人们,死者长眠了,伤者治愈了,幸存者搬家了。这些建筑还坚守在这里,见证者残酷,也写意着坚强。

在公安局,信用联社,银监分局,保险公司,电信公司大楼前,立着一些张贴着遇难者的遗照。上面介绍了单位员工数量,还有一些死难者没有找到照片的就用一朵白花代替。照片上的人无论年龄有多大都是面带着微笑。这些神采依在的遇难者就像他们活着的时候一样,想驻足的游客微笑。

我的脑海中极力复原当时的情景。脚下的路已经打造的非常平整,但当时一定是乱石和瓦砾铺地。鲜血风干了,呻吟消失了,痛哭远去了。天还是那样的蓝,但是此地已是一片寂静。老北川酒店门口雕塑的三只羊依旧抬着头,眺望着仓翠的山林。

北川观后感 第2篇

看完之后我有几点感慨:

1.灾难面前,彰显出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援建号令一下,干部李振河,没来得及和母亲告别就带队踏上了援建北川的征程,王静作为女同志也出现在同行的队伍里,没有要求,没有条件,大批援建队员和援建物资到了灾区。一辆卡车被余震滑落的石头击中抛锚,影响了整个救援车队,在争分夺秒的救灾面前,司机毅然同意了将卡车推向悬崖下,如果卡车是援建志愿者的私人财产,那将是他辛苦多年才赚回来的,也许这辆车就是他们养家糊口的工具。

2.不怕危险,不怕困难,技高人胆大

整个途中,数次余震,磨盘大的石块轰隆隆的往下滚,甚至让人联想到《2012》里面的场景,我们的援建车队就是冒着这样的危险,走在脚下是万丈深渊的羊肠小道上,灾后开通的小道,仅容一辆车勉强通过,那之字形的盘山路,接近180的急转弯,没有精湛的驾驶技术,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没有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我想是运不到目的地的。

市长级的领导干部也一样,中央派来考察新城市选址的技术干部也一样,冒着余震带来的雨点般密集的巨石,车被砸烂了,他们从车里爬出来自己走,他们不怕死吗,我想不是,他们也上有老母,下有高考的孩子,只是在“大家”面前,顾不上自己的“小家”,顾不上自己的生命安危。看多了反腐的反面典型,这样的干部的确让人振奋。

3.良好的执行力

让我感动的还有孙学林,首先是良好的驾驶技能,在一边是峭壁的公路上,硬是驾车将故障车推下了悬崖。其次是良好的执行力,在困难面前没有一次退缩,甚至连犹豫一下都没有,车开不了了,就用人背,在上级要求完工日期的死命令下,没有任何借口,克服重重困难,克服余震等客观条件,硬是提前超额完成了任务。再次,作为援建队的一个小领导,心非常细,面对失去父母的四个孤儿,看似忙里偷闲的跟孩子玩,实际是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忘掉恐惧,鼓励他们走出阴影,勇敢的活下去。彰显出一个领导全面的素质,要领导好一个团队,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这也难怪为什么上级在困难面前首先想到他,也放心的把任务交给他。

4.众志成城,万众一心

北川羌族红枫敬老院 第3篇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政府与加拿大联邦政府于2008年6月联合宣布了价值800万加元的灾后重建项目, 北川羌族红枫敬老院是重建的项目之一。北川县作为2008年汶川大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当地约有200名孤老需要得到及时的安置和照料, 县政府对该敬老院项目给予了高度重视。重建的敬老院采用了加拿大最先进的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 以期达到最好的抗震和节能效果。

重建的敬老院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 总建筑面积5611.77m2, 木结构部分面积为4578m2。项目包括了92个双人间;16个单人间;12间员工宿舍;2间员工套房;另外设有医疗服务区、休闲娱乐区、食堂、设备间、办公区、门球场;室外健身器材;室外设绿化带、道路、健身路径、菜地等。项目于2012年1月竣工。

2 建筑设计

北川羌族红枫敬老院采用了加拿大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 由于这是专为在地震时受损严重的当地羌族居民所设计的, 当地政府要求重建设计中要把羌族传统木结构特色与现代木结构特点有机结合。因此建筑外观采用了石面材质, 配以羌族符号及西藏符号来表达他们的文化。同时, 大量的木材得以选用以代替石材, 来建设本项目所需的这些建筑物。同时考虑在各楼中间及两端的塔楼墙面悬挂羌族人的标志性图案, 在顶部设置羌族人的吉祥物白石装饰, 充分体现了羌族特色、羌族文化, 完全符合设计理念。

敬老院院区以主入口广场和社区公用建筑物为“核心”, 以横贯东西的“礼仪轴”和纵向连接南北的“活动轴”为布局骨架, 呈环绕式建筑群体。西南部和东南部为两栋老年人住宿楼, 东北部为职工宿舍楼, 通过约600m有盖长廊连接周边, 通过轴线串接各栋建筑。病人区域与职工区域独立分隔, 生活后勤区为独立空间, 与社区公共建筑物紧密结合, 形成了结构清晰、联系紧密、便捷高效的布局。本项目采用平面及斜坡式结构连接各栋单体, 充分考虑到使老人生活方便, 特别布置了适合残疾人的斜坡式坡道连接各单体。

敬老院在规划时将可能入住的老年人主要分为四类:能够独立生活的老年人;生活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或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需要完全护理的老年人。第一类的老年人被安置在距离中心位置最远的地方, 以给予他们足够的私人和自由活动的空间。而最后一类“需要完全护理的老年人”的房间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护理和监测的方便性, 距离中心位置 (医护人员) 最近。

敬老院采用园林式设计, 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对于生活在其中的院民起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还可以舒缓压力。整个敬老院基地上除了建筑及必要的活动场地外, 均种植大树绿化, 既美化敬老院内部环境, 又能隔噪降温。各单体楼朝向正南, 采光、日照、通风条件优良, 窗地比为0.2, 楼间距大于10m。

3 木结构的抗震性能

红枫敬老院采用了现代轻型木结构体系。由于项目处于地震重灾区, 因而对建筑的抗震要求非常高,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而现代木结构的一大突出优势就是其优异的抗震性能。

根据《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要求, 在所有的轻型木结构房屋中采用剪力墙, 以提高墙体对地震和风产生的横向荷载抵抗力, 共同抵抗地震和风产生的水平荷载。而传统建造房屋只考虑抵抗纵向荷载, 这些荷载从屋盖和楼盖传到墙和柱, 再传到基础。地震和飓风对建造结构同时产生水平或横向荷载, 在遭遇飓风时, 空气运动对结构产生水平力和上拔力, 墙体需抵抗水平风力, 而屋盖则必须抵抗极大的上拔力, 因而必须与墙体项部牢固连接, 并将强风产生的上拔力有效地传至基础, 因此楼盖与基础间的锚固以及各构件之间的可靠连接十分重要。楼盖与基础之间采用非常可靠的连接方式, 以控制由于地震和飓风影响受力而对房屋造成的破坏。

木结构框架结构能够承受由地震引起的抵抗力, 基于以下原因: (1) 木结构建筑非常轻便、灵活; (2) 加拿大的木结构建筑为多点式承载系统, 荷载通过结构垂直向下传到地基, 代替了某些点式的荷载承受; (3) 木结构建筑在弹性和吸收侧面传来的压力方面, 优于轻型钢结构; (4) 木结构建筑是可燃建筑, 但是通过采取合适的预防措施, 比如安装喷淋之后是非常安全的。同样, 万一遇到火灾, 木结构建筑不会立即倒塌, 可以使居民有更多的时间从建筑物内逃离。

北川,北川 第4篇

对于河湟地区每一片紧紧相连或相对独立的谷地,我是情有独钟的,因为在这里就产生了中国西部古老的文明、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谷地,应该是我们高原上世居民族的摇篮。而北川,则是哺育我长大的最为亲切最为温暖的家园。

八月的北川,麦香扑鼻,大豆摇铃,田野里又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我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里,走向北川河畔的上孙家寨的,透过水磨田埂,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图就静静地在太阳底下展现出来。

谁也不敢相信,就是在这片黄土地上,出土了代表典型的马家窑文化的舞蹈纹彩陶盆。考古学家将此彩陶盆称之为中国舞蹈起源最早的见证;中国美术史上,也有它神采飞扬的一页。如此神物,竟出自中国西宁的北川,我时时深感脚下这片黄土地文化底蕴的深厚。

站在上孙家寨这片宁静而深厚的黄土高坡上,面对飘着麦香的麦场,我的面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那只1973年出土的彩陶盆在我的眼前不停地旋转,彩陶盆的内壁上绘就的五人一组共分三组的原始人类开始了她们尽情的舞蹈,她们的舞姿轻盈而别致,她们的歌声粗犷而富有节奏。月亮升起,篝火熊熊,一时间,祖先们群起而歌之舞之,好一幅酣畅淋漓的以场圃为大舞台的狂欢场面呵。

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的生动地反映先民们欢乐舞蹈的彩陶盆,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她以夺目的光辉。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西北地区古代先民们高超的艺术水平和非凡的聪明才智。出自距今约5000年之前的能工巧匠之手。

集体舞蹈彩陶,就是如此真实地传达了古代先民们生产生活、繁衍生息的符号信息。

北川,流淌古代文明的北川呵!

走进村落,我发现了在远离喧嚣之外的一种真真切切的宁静。秋风吹过,杨柳沙沙,河沟里溪水的声响使我更加感到岁月流逝的整个过程;鸡鸣犬吠之声远远传来,我知道,人间烟火在这里还延续得如此坦然。

北川,我们是最后的麦田守望者,回忆远古,眺望未来,我们在流水的潺潺之声里,记录着又一个秋天的故事……

北川之河流过的地方,有个村庄叫鲍家寨。

朔风已起。我知道,这里的农家小院已是冬闲时节。而通常的想象是,初雪一来,农人们就开始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猫冬现象,而且,一过就要六七个月。

寂静,寒冷,万物料峭,这就是北川之冬的原色么?

于是,那只舞蹈的彩陶盆又浮现在我们的眼前,那些舞蹈的人们跳啊唱啊,还是五人一群,向我居住的村庄兴冲冲涌来……

怎么?还有锣鼓的铿锵?怎么?还有唢呐的呜咽?

透过柏桑烟火缭绕的清晨,我看见彩陶上舞蹈的人们变成了村头大戏台上高吼秦腔的演员,而台下密密麻麻的观众还是我最为熟悉的父老乡亲。

只是,那些村姑们精心梳拢的发辨,依然有彩陶上舞女的影子,后生们睁得硕大的眼睛,我好象在哪里的石刻和壁画上见过。

寒风吹拂着迎送我们走进了21世纪的门槛。而鲍家寨业余秦腔剧团的旗子依然在朔风中飘扬……这是北川地区的最后一个戏班子了。

我想到“最后一个”心里头总觉得不是滋味。我记得,就是在农村生活还极为困难的日子里,业余秦腔剧团的演出始终没有中断过。几十年来,剧团的经费是自筹的。一升粮食,几斤清油,甚至自出劳力,也算是对于剧团的大力支持。

剧团不但在本村农闲时间演出,而且还接受互助、湟中等地农民的邀请,在其他村庄的戏台上展示着剧团的风采,声名远播。

如今,业余剧团演出的盛况和整箱整箱的服装道具告诉我,他们仍然是一群热爱艺术的子民,和5000年前彩陶中描绘的人们载歌载舞的情景一脉相承!

舞台上的秦腔演员们一招一势、一板一眼,颇具戏剧艺术功底,这与面朝黄土背靠天的农夫的姿态完成不同。忘情,痴迷,全神贯注这些词如果用在农民演员们身上再贴切不过。一阵雪花飘过,我看到台下入迷了的观众在冬日的雪地上凝固成了艺术的雕塑。

这是去年腊月的一天,笔者在北川鲍家寨村看到的一幕,我是循着这个业余剧团长达百年远近闻名的声誉来的,而四周紧紧包围他们的,是家家户户拥有几十个频道的电视机,是街上咚叮作响的歌舞厅,是一辆辆飞驰而过的轿车、卡车、摩托车……

而与鲍家寨一河之隔的黄家寨镇,流传在民间的皮影戏和鲍家寨的秦腔一样的古老,又是一样的耐人寻味。

在信息时代,如果细细地端详神奇的皮影戏,笔者深感,这大概是老祖先们最早运用光与影的原理,发明的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民间影视艺术。

我是在腊月的寒风中,极为认真地欣赏皮影戏的。黄家寨皮影戏之所以远近闻名,一是靠一代又一代艺人完美的影人雕刻造型,二是靠表演艺人优美的唱腔和熟练的演技,给村里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可以这样想象,在物质文化生活极为单调的西北地区,皮影戏的代代流传,不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审美追求吗?

时光荏苒。而我却在省城年年举办的文化旅游节、民族民间展览会上,经常见到黄家寨的皮影戏堂而皇之地在都市的会场上演出,吸引着不少的观众,有的外国人对于这种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位瑞士的艺术家曾经对笔者说,青海的皮影戏是一幅幅由光影造型的“装饰画”。

一位日本的民间艺术研究者深有感慨地说,青海皮影戏的装饰具有浓郁的地方民间装饰特色,民间艺人们在融合其他地区皮影戏装饰特色的同时,根据青海各民族群众的审美习惯,从民间刺绣、剪纸、油漆装饰画以及宗教装饰画中吸收了丰富的养料。

笔者也同样感受到,青海大通的皮影戏在造型、纹样装饰、色彩装饰方面,都带有质朴、纯正、粗犷的高原乡土色彩,也凝聚着高原民族的感情气质……

nlc202309090215

在大工业时代的夹缝里,黄家寨的皮影戏和鲍家寨的秦腔依然回荡在城乡的上空,这,难道不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吗?

北川的古老与现代,就是如此清晰地共存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

北川,就是这样无比生动地成长在我们的记忆里。

关于北川,笔者还要描述离我最近的事物,最新的话题和最为矛盾的心情。

笔者的亲戚家住黄家寨。和上孙家寨鲍家寨一样,农民们以前的劳作和生活几乎没有两样。

然而,宁静淡泊的生活过到20世纪80年代初,北川的宁静被再次打破。中国最大的电解铝厂要在北川黄家寨地区开工建设。

真是平地一声惊雷。亲戚们以及黄家寨乡的几万农民都睡不着觉了。国家要占地修建庞大的工厂,农民要失去土地去当工人。几千年了,黄家寨的农民要在一夜之间改换扮演了几千年的农民的角色,能让人不思绪万千么?

角色说变就变。

两年工夫,一座现代化的冶炼企业就矗立在了麦田环绕的北川,农民们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繁忙生活。青年男女一半多到厂里上班去了。有头脑的在铝厂生活区摆起了货摊,卖起了蔬菜,开起了饭馆……日子逐渐红火起来。

工业文明就这样突如其来。

而北川里,标志着青海工业大发展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一个又一个落户在这片辽阔的川地。北川,就这样变成了大通县的工矿区,变成了青海省的“工业走廊”。

岁月荏苒,不变的还是乡亲们质朴的心。他们在工厂生活区有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又把村里的小院拾掇得清清爽爽。松木大房飞檐齐檩,亭阁楼舍一应俱全,院内丁香怒放,牡丹含苞,好一派北川新农家的新气象。

北川,彩陶的故乡,现在拥有如此独特的人居环境又是谁人能料到的呢?

有人把参观北川现代化企业的过程称之为“工业旅游”,我是极为赞同的。北川的工业门类较为特别,企业规模十分巨大,到这里开开眼界毕竟也不是妄走一趟啊。

旅游观光累了乏了,请你别着急。尽管这里不是都市,但走进附近的村寨小院小憩一番,又要享受“农家乐”的惬意了,何乐而不为呢?

农家院里的主人们都是烹饪农家美食的好手,那些清香扑鼻的农家佳肴诸如“狗浇尿”饼子、农家酿皮、甜醅、青稞面搅团、羊肉盖被、地软包子、家常拉面、指甲面片……真叫不出农家菜的名字了,还是让远方的朋友美美地饕餮一顿吧。

而在村外的山冈上,我也在袅袅的炊烟之中,细细地品咂着美味的北川……

【作者简介】张翔,现供职于青海日报社。

北川地震观后感 第5篇

北川地震遗址现在还实行军管,各种车辆到达接待处后,另行换乘遗址内的车到遗址参观,每人收车费30元,由遗址纪念馆讲解员带领大家参观。遗址内依旧保留着2年前地震后的真实情景,只是对一些倾倒的楼房进行了支撑,设置了隔离栏、安全网和指示牌,游客在讲解员带领下在遗址走一圈,耗时1个半小时,再回到下车点返回接待处停车场。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时,我虽然没有去现场,但从电视中已看到当时的惨烈场景,心已受到猛烈撞击,如今时间虽过去了2年,然而当自己的双脚真正踏上这块曾遭受大自然摧毁的土地时,见到那一片片残墙废墟时,心头仍然一阵阵抽紧:那摇摇欲倒的住宅楼卫生间里那面反射光亮的镜子,那扇已由正方型变为圆弧形的塑钢窗,那几辆掩埋在大楼下的汽车,那一排挂着已退色遇难者照片的橱窗......无不让人唏嘘。

此时此刻,让我感慨万千:一是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强大和人类生命的无比脆弱,那些平时看来很牢固的钢筋水泥大楼在地动山摇尤如沙雕一般倾刻粉身碎骨,化为一堆沙石,人的肉身凡胎更是轻如薄纸,轻轻一撕就碎了;二是感受到生命的无比可贵和活着的无限美好,人能平平安安活着就是一切的源泉,在死亡面前不管你是百万富翁还是穷光蛋一律平等,这里的一切告诫人们要珍惜生命,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要极时享受生活的乐趣,不白活一场。

带领我们参观的讲解员小张是北川人,虽然她的家庭没人在地震中遇难,她原先在自贡有很好的工作,但她得知地震纪念馆要招收工作人员后,毅然辞去自贡的工作返回故乡当了一名讲解员。她的讲解非常富有感情,她说:“至今废墟下还埋着不少遇难者,他们都是我的乡亲,我每天带领各地游客来参观就是对他们的一种缅怀,让他们能够安息在这片土地上。”此情此景,让每一个参观者脚步轻迈,神情凝重,没有人嘻笑,没有人高声说话,恐怕惊扰了地下长眠者。

在返回绵阳的路,我感到先前朋友说得没错:参观北川地震遗址会让每个人都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因为,人生不需要伟大,只需要感动!

初冬时节,怀着凝重而复杂的心情前往曾经震惊世界的北川老县城。一路上,被眼前的.景象深深触动,那大片大片裸露的山体,依然保留着稍碰即碎的姿态;那凸显的巨石,层层叠叠参差错落,形如垒卵,摇摇欲坠。感慨万千,无不惊叹大自然的神奇与威力。

当步行在曾经繁华、美丽、喧嚣的街道,四处残留的建筑废墟,无声地再现着那场挣扎毁灭的瞬间;凝重的空气里,透出阵阵阴森的寒气;不知何时,惊叹和议论渐渐被寂静的四周替代,那残垣断壁间偶尔生出的几棵青草,那祭奠残留的痕迹,都默默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现实的安息乃至对他们深深的怀念之情……凝重写在脸上,悲痛刻在心里。

忽然,阵阵沉闷的轰鸣声,把我的注意力引向远方,抬头只见脚下的路已是尽头,一座曾经宽阔、现代的跨河大桥已经断掉,那汹涌的湔江水,咆哮着跌下断桥、落入江里,如雷贯耳,它一改往日的滚滚浊浪、冰清玉洁、晶莹剔透,一路狂奔,仿佛要洗尽那灾难留下的尘埃,修复那秀美繁华县城的破败和创伤;那隆隆的轰鸣声,仿佛就是一首创造生命奇迹的颂歌。

此时此景,我站在气势磅礴的断桥边,心无旁骛地聆听着。那震天、怒吼的湔江水,无声地诉说着灾难和痛苦,还有、还有那瞬间匆匆离去的数万逝者,为何上天不怜悯苍生?曾经的人们是那样的踌躇满志、轰轰烈烈、功成名就,人生、理想、情感、抱负、事业、家庭,还有他们为之奋斗的希望,是何等的美好呀!

就在一瞬间,上一刻他们还在沉醉在喜悦之中,下一刻生命就划上了句号。生命如此脆弱得像风,随时而去;像云,漂浮不定。残酷的大自然,让生命和生命创造出的一切,就这样永远消逝。

北川观后感 第6篇

——观北川地震遗址后有感

2013年12月28日,临近2014年,绵阳的天气很好,蓝天白云,冬阳灿烂,微风淡扫。这样的天气是很适合外出游玩的。很早就想去北川地震遗址看看的,刚好有去过的同学愿意再陪我去一次。去时在车上他就告诉我,叫我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到时不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我知道他的意思,毕竟2008年的那场地震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无法抹去的创伤。在车上我就在想着自己以前通过网络和电视看到的那些汶川地震图片,还记得当时自己在上初中,那时震感很强,远在达州的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么强烈的震感,别说就在震中的汶川和北川了。学校自然是放了一周多的假,人们都害怕回家,都拖家带口的露营在广场上,广场上的广告显示屏上24小时播放着关于地震的最新情况,当时很多人都是哭着看新闻,整个广场都很安静。现在想起来总觉得恍惚如昨天,历历在目。

到达北川地震博物馆的时候,才中午,天很蓝。看着当地人脸上都洋溢着舒心的微笑。其实在来的车上就已经经过了北川新县城,房子修得都很漂亮,环境优美,游客也很多。到处都洋溢着幸福和快乐的气息。当时只觉得心里一松,真好!北川的人们已经从那些伤痛中走出来了,真好!

我们是先参观的北川地址博物馆。博物馆用的建材都是庄严地褐红色,显得很沉重和端庄。走进博物馆,看到的第一幕就让我很心痛:那时一个很大的钟,上面的指针永远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后面还有无数的各式各样的时钟,它们的指针都定格在了那一瞬间。只知道自己的心在那一刻揪得很紧,紧得快透不了气。在后面就是地震中被砸坏的各种车辆,有的车被砸坏后,只剩下一个形状。还有上百双鞋子,大小各异,有平底的布鞋,有时髦的高跟鞋,有板鞋,有皮鞋„„记忆最深刻的是几双小孩子的鞋,是那么的小那么可爱,却蒙上了厚厚的尘土。我想在那一天他们定是高高兴兴穿着自己最喜爱的鞋子去上课,可是到了最后,鞋子还在,它们可爱的小主人却永远不能陪它们了。也许这就是命运的无常吧!

博物馆里那么多的场景都让人望之动容,还有就是四处悬挂的写满各种美好祝福的旗帜,那是一句句温馨的满含爱的言语铸成的温暖城墙。还有志愿者、军人、医生„„抛下的满腔热血和爱。每一件当时的留下的物件都让我心酸又心疼。还有那用蜡像做成的一家四口温馨吃晚饭的场景,也许他们没有意识到下一刻的残酷无情。他们脸上的笑是那么让人暖心。在博物馆里还放着当时的新闻,当时的音乐,以及作家诗人写的诗歌,每一句都是那么让人心酸,却又那么感动。这就是爱的力量吧!

博物馆后面展览的都是北川如何在大家众志成城下,重建家园。今天的北川那么漂亮是离不开党和国家,以及世界上爱心人士的帮助,所以你可以在北川的任何角落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和感恩的标语。这是北川人民最朴质的一种感谢吧!走出博物馆,恍惚穿越了一次时空回到了08年,再看看外面的蓝天觉得格外美好。

到了北川就必须去看看地震遗址,就如同到了北京要去长城一般不容置疑。也许是我之前在博物馆时情绪已经崩溃过,在到了车程几分钟远的地震遗址,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只想一次哭够。在遗址大门处有两副图,一副是地震前的北川县城,一副是地震后的,差距是那么大,大到让人看了就想哭。08年5月12日地震,我没有去过现场,但从电视中已看到当时的惨烈场景,心已受到猛烈撞击。一进入地震遗址禁区,我们的眼帘就被一条醒目的提示吸引住了:放慢你的脚步,放低你的声音,给逝者一个安宁。逝者已经离去,我们还忍心惊扰他们吗?然而当自己的双脚真正踏上这块曾遭受大自然摧毁的土地时,见到那一片片残墙废墟时,心头仍然一阵阵抽紧:那摇摇欲倒的住宅楼卫生间里那面反射光亮的镜子,那扇已由正方型变为圆弧形的塑钢窗,那几辆掩埋在大楼下的汽车,那一排挂着已退色遇难者照片的橱窗的瞬间;凝重的空气里,透出阵阵阴森的寒气;不知何时,惊叹和议论渐渐被寂静的四周替代,那残垣断壁间偶尔生出的几棵青草,那祭奠残留的痕迹,都默默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现实的安息乃至对他们深深的怀念之情„„凝重写在脸上,悲痛刻在心里。无不让人心酸掉泪,唏嘘不已。

记忆最最深刻的是曾经的北川中学,那么一个中学竟然被一片山体活活掩埋掉,只剩下小块操场上孤零零的篮球架,还有那孤零零的升旗台,那一面见证了最悲惨一幕的红旗,是不是也会哭泣。很多人都安安静静的买上一朵黄菊,祭奠逝者。也许,我是说也许,如果没有那么一场地震,那些正在读书、午睡、嬉闹的孩子,他们现在一定幸福快乐的生活着,可惜,天不如人愿啊!我注意到每一个参观者脚步轻迈,神情凝重,没有人嘻笑,没有人高声说话,恐怕惊扰了地下长眠者。

诚然人生很短暂,但是上天很不公平,那些人他们还没来得及认真看看这个世界的美好,就已经化为一缕缕烟,飘散了,只留下残垣断壁诉说着灾难和痛苦,还有、还有那瞬间匆匆离去的数万逝者,为何上天不怜悯苍生?曾经的人们是那样的踌躇满志、轰轰烈烈、功成名就,人生、理想、情感、抱负、事业、家庭,还有他们为之奋斗的希望,是何等的美好呀!还记得有栋楼已经坍塌了,但是在那坍塌的废墟上却开满了多多不知名的花,很美好。那花儿她还知道自己的主人哪里去了吗?是不是也在等着自己的主人?物是人非,花依旧在,种花和看花的人却已经不再了。世界上最悲痛的事莫过于如此。

我们在当年的县政府大楼前面,看到了一个20多岁的青年人在那里默默地站立着,我们忍不住上前询问后,才知道他就是这座大楼唯一的幸存者。他告诉我们只要有空进来,他都会站在那里祭奠他的朋友、亲人和所有在地震中的遇难者,才能使自己的心灵深处得当一丝丝慰籍。他说他其实最害怕过节了,因为只要一过节,他就想哭。因为在那之前有那么多人陪他过节,可是现在虽然也不是一个人,但每逢佳节总会想起曾经的那些人,想得心发疼。我不知道说些什么,只是静静地陪他站着。最后在我们要离开的时候那个人对我说了一句话,他说:没有过不了的寒冬,雪融化后不就是春天吗?然后他很灿烂的笑了,很好看很有感染力的笑。看到他如此,我悬着的心突然就放下来了,轻轻地松了口气。是啊,子曾在川上曰:“逝者如是夫!”时间已经过了5年,他们的创伤已经被治愈了,他们已经度过了最严寒的冬天,迎来了最美的春天,还有什么是放不下的呢。

上一篇:高中英语阅读摘录法下一篇:成本控制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