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2024-06-24

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精选6篇)

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第1篇

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莆田市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市委讲师团

一、基础与优势

1、地方特色文化影响扩大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造就了莆田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千百年的积淀,使莆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妈祖文化、南少林武术文化、仙游祈梦文化在海内外影响逐步扩大。一是妈祖文化。莆田是妈祖的故乡,是妈祖文化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共有妈祖庙宇5000多座,妈祖信众2亿多人。妈祖文化已成为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在台湾,信仰妈祖的民众约占总人口的2/3,每年来湄洲岛朝拜妈祖的台胞都在10万人次左右,迄今为止,已有将近1300家台湾妈祖庙到湄洲祖庙认祖归宗。通过举办“莆台妈祖文化周”、“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天下妈祖回娘家”活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以“两岸情缘”为主题的“心连心”慰问演出、“海上明月共潮生”和“今宵月更圆”为主题的中秋晚会等活动,极大地增进了台胞对妈祖祖庙、祖地、祖国的共识。此外,莆田市还成立了湄洲妈祖文化研究中心、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所、中华妈祖文化研究院,举办湄洲妈祖•海峡论坛,为两岸更深层次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2004年,国家民政部、文化部同意在妈祖故乡设立 唯一的全国性妈祖文化社团———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2006年,国务院先后批准湄洲妈祖祭典、湄洲妈祖祖庙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9月,妈祖信俗申报“世遗”获得成功,成为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也是我市第一个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标志着妈祖文化正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对保护妈祖文化、传承信仰习俗、挖掘文化内涵、推动广泛传播、扩大世界影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南少林武术文化。莆田南少林寺是历史上的武林圣地,与河南嵩山少林寺遥相呼应,世称“南北少林”,是我国佛教禅宗文化遗产和少林南拳的发源地。千百年来,“南拳北腿”在我国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南北武术流派。南少林武术远播五洲,名扬四海,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1998年,南少林重建工程竣工,并开始向海内外开放。近年来,通过举办南少林武术文化节、南北少林武术公演、祈祷国泰民安世界和平大法会、赈灾祈福法会、暑期禅武体验营等活动,莆田南少林的影响不断扩大,有力地弘扬了南少林“禅宗武林”的武术精神,传播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提升了莆田城市的文化层次以及旅游文化品味。三是九鲤湖祈梦文化。九鲤湖与武夷山、玉华洞一道,被称为福建名胜“三绝”,同时也是我国汉族居住区乞梦(祈梦)风俗的发源地,为祈梦者所崇拜的何氏九仙是我国民间流传历史最长、影响 范围最广的司梦神灵,也是历史上唯一被公认为全国性崇拜的“梦神”。九鲤湖流传的一套乞梦民俗活动的程式是其他地方所未见的,这套习俗自唐宋以来一直沿用至今,堪为我国祈梦文化的“活化石”。而供奉何氏九仙的九鲤湖寺是我国江南的名门古刹,历代达官显贵、骚人墨客来此朝圣、祈梦之风盛行,元朝太府卿郑露、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状元罗伦、江南才子唐伯虎,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清代名宦李光地以及近现代一些政要都曾来这里游览、祈梦。近年来,仙游县着手对流传民间的梦验故事资料进行收集,并加以挖掘和整理,编成《九鲤湖百梦》等书,还成立“福建九鲤湖梦文化研究会”,以此推广九鲤湖特色祈梦文化。2009年11月仙游县被授予“中国梦文化之乡”称号。

2、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增强

近年来,我市紧紧利用地方文化特色明显的优势,加强对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建设,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打造具有莆仙风格的特色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一是工艺美术产业日益壮大。全市现有莆田集友艺术框业有限公司、莆田工艺美术城、莆田大家之家古典家具有限公司等3家省级文化产业基地。2003年以来,相继荣获“中国木雕之城”、“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 业基地”、“中国银饰之乡”和“中国政务商务礼品特色产业基地”等五个全国性区域品牌称号,形成了拥有工艺美术产业、油画艺术产业、莆仙戏演艺娱乐业、出版印刷发行业等几大重点文化产业体系。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工艺美术企业4000多家(包括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25万人,年产值超2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艺美术企业164家,完成产值78.56亿元,同比增长89%。至2009年9月份,全市工艺美术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已完成十一五目标,比规划时间提前了十五个月。2015年,将实现工艺美术产业1000亿元的产值目标。二是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发展。莆田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近年来,通过做大做强妈祖文化,以妈祖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旅游发展,并带动风光游、度假游及周边旅游线路的发展,湄洲岛每年均能吸引海内外信众及游客150多万人朝圣观光。同时,积极打造南少林武术文化、九鲤湖祈梦文化、工艺美术文化、滨海山水生态等旅游品牌,策划组合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通过整体包装、组合营销,不断扩大莆田文化旅游的对外影响力。截至2009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718.9万人次(含一日游人数),旅游收入62.6亿元。三是莆仙戏演出业日渐繁荣。莆仙戏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源远流长。它是在唐歌舞百戏的基础上,发展为宋时兴化优戏;又吸收南宋戏文的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形成福建南戏的一支——兴化杂剧;明清兴化杂剧盛行,时称 兴化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莆仙戏。1000多年来,莆仙戏世代相传,至今仍完整保存了古代8000多个传统剧目和独特音乐唱腔及表演程式等传统艺术精华,是全国现存古老剧目最多、保存形式较为完整的古剧种。因而被称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鉴于其独特性和出于保护的目的,2003年莆田市政府已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我市莆仙戏剧团逐年发展壮大,全市共有3个专业剧团、12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演职人员3500多人,加上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运输、制作、中介等后勤服务业,就业人员2000多人,是一支新崛起的文化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年演出3万多天,6万多场次,吸引观众3000多万人次,剧团营业额达6000多万元,带动了城乡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四是会展业逐渐升温。做为一项新兴的现代服务业,会展业不仅能够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能带动交通、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产业的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消费链”。会展业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吸引大量商务客和游客,促进对外贸易和市场开拓、技术进步和信息交流。莆田会展产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近年来,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已经成功地举办了5届海峡工艺品博览会、4届木洽会、5届莆商大会、12届妈祖文化旅游节、3届南少林武术公演盛会、2届莆田珠宝会展,以及房车联展、医疗设备展等展会。会 展业的迅速发展,不但对莆田文化产品和其他商品的宣传、推介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成为莆田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大有后来者居上之态势。

3、体育文化设施逐步健全

我市在成功申办第十四届省运会(同时承办省老年健身大会)后,相继投入近7个亿资金,建设“七馆六场一基地”等体育基础设施,其中包括综合体育馆、游泳健身馆、武术馆、重竞技馆、射击馆、网球馆、羽毛球馆;体育场东看台、网球场、射箭场、飞碟射击场、地掷球场、体育场;皮划赛艇基地。本着“共享省运,推动基层,全市上下共当东道主”的精神,各县区也依托中学或少体校各建新体育馆和体育场。目前各个场馆均已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满足了省运会25个竞赛大项目、533个小项目和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的特殊比赛项目场地要求。体育中心共建成40个体育健身项目,已被批准为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各场馆前还配以多达9万多平方米的四大片街心绿地,已形成了莆田市区生态型新中心。莆田市体育公园占地238亩,已建起射击馆、网球馆、射箭场、网球场、飞碟射击场等二馆三场及运动员村、运动会所等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31548.7平方米、刚建成后的飞碟射击场,是华东地区除上海外的第二个飞碟射击场,正申报国家级飞碟射击中心。在体育场馆建设功能上,莆田市的综合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网球馆、重竞技馆、飞碟射击场等做到可承接全国或亚洲的单项锦标赛,特别是射击馆,经专家考察,可承担国际射击单项比赛。这些场馆还可以承办全国贺龙杯篮球赛、武术锦标赛、花样游泳表演赛等。为了发展体育比赛业和体育表演业,莆田市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也应运而生。我市通过成功承办省运会,全面提升了体育设施建设标准和档次,为莆田后省运时代体育文化产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4、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近年来,莆田市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整合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2002年,将原属于市委宣传部的新闻出版办与市文化局合并,成立市文化与出版局;2005年,将市广播电视局与市文化与出版局合并,组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统一承担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和版权的行政管理职能,同时,撤销县区广播电视局。通过改革,市文广局的机构设置进一步精简,工作效率有效提高,行政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今年8月,又赋予了县区文体局广播电视管理的职能,进一步理顺了管理机制,提高了行政效能。同时,莆田市对区域内文化资源的整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广电新体制的建立及报业资源整合取得了初步成效。2002年,莆田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进行广电体制改革,收归所有乡镇广播电视站,成立事业单位性质的市广播电视中心,全市实行垂直管 理。2008年,广播电视总收入达9523.79万元,比改革前翻了一番多;广电总资产达3.8亿元,较改革前增长5倍。2004年,莆田晚报社并入湄洲日报社统一管理,合并后,两报各自定位明确,发挥优势,差异化特色更加明显。报社内部积极探索广告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完善广告经营目标管理责任制,尝试通过办展会,增加广告收入,日报、晚报广告营业额年内分别增长10%以上。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市电影公司通过内部改革,提高了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公司每年开展各种形式和服务不同对象的电影专题放映活动7000余场,观众达100万人次,实现了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的双赢。2010年7月,市政府出台《莆田市电影经营单位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市区的莆田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和莆田市人民影剧院两家电影经营单位作为试点,率先进行改制,组建新公司参与莆仙大剧院经营管理。

二、问题与困境

1、地方特色优势挖掘不足

莆田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在各方面都很独特很优秀,可以依据其突出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内涵,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但现在得到较大开发利用并成功推向市场的只有妈祖朝圣旅游、文物古迹观赏旅游等产品,品种不多,形式单调。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尚未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及其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及社会效益,在保护、开发、宣传、利用的力度上均显不足,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的挖掘尚处在起步阶段,对其整合开发利用很不到位。莆田人民地方特色文化知识养成和妈祖精神、南少林精神浸染的工作深度不够,全民妈祖文化、南少林文化意识不强。比如妈祖文化,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虽然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妈祖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现状与妈祖故乡、妈祖圣地的地位很不相称,潜力没有挖透,优势没有用足。妈祖文化产业缺少精心设计和深度开发,缺少文化产品、文化精品。以湄洲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我市文化旅游业,遇到了来莆游客以朝圣观光为主、逗留时间短、消费不足等情况,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南少林旅游、祈梦文化旅游尤甚。再比如,莆田人文荟萃,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称,自唐代以来,名人辈出,在各个时期勇领风骚,垂范后人,但我们在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方面力度明显不够,无法充分发挥历史人文资源优势服务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这种状况,归根结底在于,我市文化产业在开发上尚未充分挖掘出地方特色文化内在的商业价值。

第二,文化品牌意识不强。文化品牌除了文化上的特殊属性外,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足够广泛的知名度,二是商业上的成功和延伸开发的可能性。由于我市在文化特色资源上挖掘力度不足,我市文化产业在商业运作及文化产品延伸开发方面尚未占据广阔的市场。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 和文化服务科技含量的开发和利用明显不足,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形态单

一、守旧,大大降低了文化产业自身的影响力,削弱了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制约了大众高层次文化消费的热情。目前我市缺乏骨干文化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南北少林,天下闻名,但仅在旅游开发这一方面,南少林难以望北少林之项背,差距相当大。工艺美术业是我市文化产业中发展最快的部分,“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85%,去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但在这么大的产业中并没有涌现出像样的文化品牌。以仙作为例,仙游坝下仿古家具目前整体上仍处于“量大价贱”的低层次运转,缺乏文化附加值的注入,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损害到品牌的未来发展空间。

第三,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有待优化 目前我市总体上尚缺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有利环境。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市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意识不浓,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未提到议事日程,大多数人仍然把文化仅仅看作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文化资源不能转化为文化财富和市场资源,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管理部门和从业者的思想认识还未能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限制多而扶持少,既无长远的规划,也没有相应的政策予以引导,尚未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 较为突出的融资难问题,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也亟待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此外,莆田文化产业人才短缺,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形成了供需矛盾。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莆仙戏人才的严重流失,传统的表演艺术濒临失传,脸谱、服饰和音乐声腔正在被外来剧种和其他艺术形态同化,艺术的独特性正在削弱。莆仙戏这一古老的剧种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扶持和保护。

三、对策与建议

1、制定科学规划

政府管理部门必须抓紧研究和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调整结构、合理布局,解决我市文化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中的关键问题。要利用国内名牌大学的科研优势,根据全市资源分布状态及产业调整布局方向,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产业布局、重点行业、配套措施等内容,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明方向。规划要充分考虑发挥地方特色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特色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方文化融于产品、管理、服务和营销之中。艺术团体表演、群众 文化、文物景点旅游、艺术教育和培训等各个门类的文化产业,也必须合理定位,科学规划。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建立有效运作的体制机制

进一步推进我市的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政府引导、政策鼓励、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转变政府部门管理市场经济的职能。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挖掘整理当地文化资源,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调控和支配资源,同时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成立市文化产业办公室,承担全市文化产业的规划制订、人才培养、政策出台、综合协调和检查考核等职能,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发展。

第二,出台优惠政策,实施文化品牌战略。要参照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办法,争取出台《莆田市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办法》,每年评选一批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促进国家、省、市三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网络体系的形成。设立莆田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文化产业产品、服务和项目予以支持;制订《莆田市文化产业投资指导 目录》,明确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资本及外资进入莆田市文化产业,在每年举办的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博览会上发布,吸引投资。

第三,创新机制,促进多元化投资格局的形成。通过改革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逐步改变传统单一的国有国办文化事业的格局。除少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外,将其他文化单位推向市场,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通过竞争,优胜劣汰,减轻市财政包袱。在确保盈利性文化机构正常运转的同时,加快盈利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理顺产权结构,引入社会资金,鼓励资本运作,形成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群体。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经营上尝试运营商介入模式,通过其对文化产业园区的推广、经营、活动组织,起到文化产业宣传“橱窗”的作用,取得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的双赢,实现政府对园区的零投入。探索建立国有的文化资产营运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成中外合资、合作经营的文化企业大量涌现,民营资本和跨业集团兴办文化产业取得新的进展,社会办文化企业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多元化竞争主体格局基本形成。

第四,促进形成比较完善的文化市场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有关文化市场准入、交易、竞争以及监督、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法规制度,进一步健全文化服务市场、培育文化中介组织。

3、发展具有鲜明莆田地方特色文化产业

第一、妈祖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妈祖文化,紧紧围绕、主动对接、全面融入中央对台工作大局和海西建设大局,认真研究领会《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积极谋划先行先试的重大举措,开创妈祖文化发展的大格局。发动海内外妈祖信众和社会各界捐建“妈祖金像工程”,打造传世文化景观,筹建妈祖文化博物馆、闽台妈祖文缘馆,建设妈祖祖庙微缩景观工程和卡通文化园,搭建妈祖文化交流的大平台。高层次、高标准、高水平制订妈祖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定位、及其重点任务,着重考虑和解决文化生产精品化问题,大力开展文化创意工作,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文化品牌,大力培育“妈祖学”,大力开发文化精品。

第二、工艺美术产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五个全国性区域品牌,加强品牌宣传,设计、注册相关区域品牌标识或原产地标识,鼓励工艺企业统一使用,拉动产业集群尽快扩大规模并提高效益。发挥工艺美术城产业集群平台优势,集合莆田传统工艺、人才技术、资源及品牌优势,改变莆田工艺美术企业原有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状况,引导民资和技术回归,带动和拉长产业链,力求将工 艺美术品的生产加工、研发鉴赏、学术交流、物流配送、大型会展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功能进行有机整合,有效提高莆田工艺美术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培育和发展会展经济,努力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办成业界公认的国家级品牌展会,将艺博会打造成海峡西岸对台交流的重要平台,促进我市工艺美术行业的持续发展。加快推进中国•莆田工艺美术城配套生产加工基地、莆田油画产业园区、仙游县宝泉工艺产业园、秀屿区上塘金银珠宝加工园区、仙游县度尾艺雕加工园区等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吸引有实力的工艺企业入园,并努力提供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等服务。将现有园区打造成有特色、有规模、体系完整科学的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发挥集聚优势,做大做强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

第三、文化旅游业。加强资源整合,推出特色旅游产品。要在品牌打造、线路开发、环境营造、产品开发上下功夫。一要发展妈祖文化旅游。在海岛观光度假旅游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发展朝圣旅游,安排好两个重要节日(诞辰日和升天日)的庆典节庆活动,注意结合庆典挖掘和展示、丰富祭祀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开发参与性娱乐性较强的妈祖文化旅游产品,使湄洲岛景区的旅游产品大大丰富,同时也大大地突出莆田特色的地域文化主题,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把湄洲岛建设成为世界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和朝圣中心,延长妈祖信众在莆逗留时间,增加旅游经济附加值,把湄洲岛开发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海岛旅游的典范,力争莆田成为“海峡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二要发展南少林文化旅游。开展与北少林的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弘扬南北少林武术文化。在南少林武术表演和寺院建筑观赏的基础上,结合南少林寺武僧反清复明斗争的故事,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纪念馆,宣传莆田历史名人抗元、抗倭的爱国事迹,并结合由此产生的“过大年”、“白额春联”等特有习俗,综合莆田所有习俗,建立莆田习俗展览馆。在这些纪念馆和展览馆中,借鉴福州“林则徐纪念馆”、长春“九•一八”纪念馆的经验做法,利用影视录像、图片文字、仿古表演、精彩解说,发掘文化内涵,激发旅游者的探索欲望、民族感情和爱国热情。三要发展九鲤湖祈梦文化旅游。在观光旅游、祈梦文化旅游基础上增加仙游鲤城民俗文化艺术区,展现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加强九鲤湖、菜溪岩及坝下工艺旅游点间的协作,发展专题旅游如红色旅游、“文献名邦”考察游等,形成以生态山水、宗教朝圣、红色土地、生态工业、田园体验等为特色的旅游功能区。四要发展莆仙历史人文旅游。通过整理历史人物传略专集、召开学术研讨会、修建主题公园、举行纪念活动等形式,宣扬莆阳先贤们艰苦奋斗、勤奋读书、清正廉洁、刚直无私、爱乡爱国的伟大精神与道德风范。通过挖掘历史名人文化,打造莆仙名人(蔡襄、郑樵、郑纪、钱四娘、林龙 江、梅妃等)文化旅游。

第四、后省运体育产业。莆田举办第14届省运会对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体育赛事能吸引赞助商投入巨大资金。举办省运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扩大投资的需求,产生的几何效应、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将能够拉动我市的经济增长。一要加大体育市场培育力度,大力开拓竞赛市场、健身娱乐市场、体育培训和咨询市场、体育人才市场,打破体育产业的行业和区域界线,积极开放体育市场,欢迎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参与体育产业开发,吸引更多的体育产业经营者。二要充分认到体育无形资产潜在的巨大价值,合理开发利用。体育无形资产包括运动队、俱乐部、运动场馆、运动队的冠名权、重大赛事活动的电视转播权、运动队及运动员指定产品特许使用权等,要及时有效地开发无形资产的价值,通过适当方式推向市场,树立产权意识,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要加强体育市场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健全体育商品市场、资金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等各类市场推进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加紧体育信息传递,人才交流,金融保险,赛事推广,商务代理,物流配送,商业服务等体育中介组织体系建设。政府在税收,价格,土地使用等方面采取有力的优惠措施,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第五,莆仙戏演艺业。莆仙戏演艺业目前的产值虽然不 大,但它是极富地方特色的一个文化产业,不可偏废。一要依托莆仙大剧院,继续发扬传统的莆仙戏演艺业,同时要突破区域限制,向闽南乃至全省拓宽莆仙戏演艺市场,做大做强莆仙戏演艺业。二要大力发展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兴演出行业,在探索传统莆仙戏发展新路子的同时,积极创办现代话剧团和艺术剧团。三要大力发展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动漫、音乐创作等。四要推广“现代文明小戏”的成功经验,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组织引导文艺工作者和业余作者创造紧扣时代脉搏、体现地方特色、人民喜见乐闻的精神产品大力创作符合“三贴近”、群众买得起的文化产品,降低文化消费门槛,拓宽市场。

第六、地方特色会展业。完善提升莆田工艺美术城、医疗器械城、中国(莆田)木业电子交易平台和仙游古典家具交易市场等,推动我市专业市场上规模、上档次。拓展工艺美术城、莆仙大剧院会展功能,鼓励会展业开展与台湾业界联合,积极发展面向台湾及海外的会展业;创新莆田艺博会、木洽会、医疗器械展销会、鞋服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引领莆田会展业发展。

4、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要切实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要注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政府、行业要重视文化人才培养工作,有组织、有措施、有计划地为文化企业创造培养人才的条件和环境; 依托莆田学院、湄洲湾工业技术学院、市艺校和各县区的技校为基地,创办工艺美术技术学校,有计划地培育文化产业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文化创意人才。二要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大力引进急需的高层次文化人才,高薪聘任海内外一流人才,邀请专家就产品市场开发、行情分析、企业管理、产品营销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适当引进理论研究、文学创作、专业编导、舞蹈艺术等高素质人才,以提高莆田文化产品的品位。三要加强人才与技术交流。通过“政府组织、企业参与”的办法,组织专业人才“走出去”切磋技艺、学习他人经验。四要加强特殊人才培养工作。不但要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如莆仙戏人才、绘画人才、雕刻人才、古典家具制作人才和金银珠宝饰品加工人才;也要培养文化企业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产品开发人才;还要大力培养既懂技术、又善于管理,既掌握传统工艺技术、又能不断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提高莆田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促进莆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第2篇

近年来,阳泉市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不断增加,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方兴未艾,文化消费逐步增长,就业岗位也不断增加。到目前,阳泉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工艺美术业、网络文化业、歌舞娱乐业、演出业、艺术品经营业、印刷业、出版物发行业、广播影视业为主导的重点文化产业。其中,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两家,省级非遗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两个,省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17个。此外,一大批如面塑、剪纸、根雕、工艺葫芦等潜力较大、优势明显的小微文化企业正在崛起,文化产业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正逐渐成为阳泉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从整体上看,阳泉市文化产业的规模还不够大,整体实力还不够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离支柱性产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文化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的程度偏低;二是文化消费拉动不足,阳泉市经济结构单一,文化场馆及设施缺乏,文化消费总量有限,对文化艺术的鉴赏水平有待提高,这些因素制约了市场对文化产业的拉动能力;三是市场运营能力不强,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项目的建设运营、企业进行资本运作的能力不足,各类型资本,如社会资本、产品资本、金融资本等介入的程度较低,存在有产品没有市场、有市场没有产品的问题;四是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不高,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缺乏,既懂得文化行业特性,又熟悉经营管理的文化人才紧缺。

要做大城市文化产业,推动传统工艺实现产业化发展,就要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提升文化品位,实现文化产业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为此,要加快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树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理念

近年来,阳泉市的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与我省及外省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建设,搞好文化建设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要尽快制订和完善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并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拓宽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与空间,要把文化产业的创意、技术、市场与产品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构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市政府与文化职能部门应尽快制订、完善支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及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拓展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促进社会资金向文化产业领域流动。要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一批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同时鼓励、扶持以手工艺生产为主的小微文化企业的创新发展,以此带动全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打造优质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要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积淀,广泛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坚持不懈地抓好文化品牌的培育、创新和发展,着力培养底蕴深厚、能充分体现我市民间传统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对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在内的各类型市场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大力扶持反映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独具地域特色的原创性文化作品。要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提升文化产业的品质和效益,促进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切实推进文化产业与金融、科技、旅游、制造、建设、农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發展。

四、加大培养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力度,努力构建文化产业的人才优势

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第3篇

近年来, 临朐县委、县政府按照“增加总量、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原则, 在大力推进畜牧业“专业化, 规模化, 标准化”建设的同时, 突出发展以黑山羊、朗德鹅、蜜蜂为主的特色产业, 专门成立了“临朐县特色畜牧产业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对特色畜牧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农业发展的意见》文件, 在财政、税收、金融、生产环境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 为特色畜牧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县畜牧局成立了“特色畜牧产业工作服务小组”, 按照临朐县畜牧业实际, 制定了《十二·五畜牧业规划》、《临朐县百亿级畜牧产业链发展规划》、《临朐县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 进一步明确特色畜牧业的发展目标、内容和重点, 强化保障措施, 使全县形成了以黑山羊、朗德鹅、蜜蜂为主的特色畜牧产业大格局。

1 黑山羊

临朐黑山羊, 雅称“黑麒麟”或“墨麒麟”, 俗称“山羊猴子”, 是全国的优良品种, 头短额宽, 眼大有神, 颌下有髯, 颈肩结合良好, 背腰平直, 胸深肋圆, 体躯粗壮, 四肢健壮有力, 尾短上翘。公母羊大都有角 (95%以上) , 公羊角粗长, 向后上方捻曲伸展;母羊角小。

临朐黑山羊以体壮蹄坚、善于攀登而著称, 具有毛长、毛密、绒多、板皮柔韧、肉味鲜美之特色, 适应于常年放牧, 平时给予一定补饲, 具有“肉质好、毛皮好、产肉率高、成活率高、病害少”等特点。目前, 临朐县存养黑山羊19.15万只, 主要繁殖、生长在县内的九山、五井、沂山、寺头等镇。这一带为青石山区, 山多、林多、草多、水多, 山清水绿, 空气清新, 生态环境最佳。放牧人员称临朐黑山羊“走的是阳关道, 喝的是矿 (山) 泉水, 吃的是青鲜草, 吸的是氧吧气”, 是真正的天然绿色食品。2012年, 临朐黑山羊荣获国家农业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临朐黑山羊肉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膻味极小、营养价值高、适用于多种不同烹饪方法之独有特色, 深受省内外人们喜爱, 是当代难得的地方独有食品, 驰名全国各地。尤其在中秋之际更是供不应求。近年来, 临朐县加快这一独特产品的开发, 实行公司农户基地饲养与屠宰加工外销食用相结合, 形成产业化, 不断扩大养殖规模, 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市场需求。在基地镇村, 建立数百处屠宰点, 生产“羊茬子 (白条肉) ”, 直供县内外市场。同时, 在县内扶持发展了“太和聚”、“第一春”等羊产品企业, 专业进行黑山羊产品的精深加工, 具备真空包装羊肉、白条羊肉、分割羊肉、礼盒羊肉等十种成品, 供县内外市场选购。临朐烹调大师多年研制发明、久负盛名的“临朐全羊宴”, 根据全羊躯干各部肌肉组织的不同分布, 用不同的烹调方法, 做出色、形、味、香各异的各种菜肴, 一只羊可做出菜肴80多种, 是古今一道名宴, 受到无数食客的垂爱, 为此, 2011年10月份, 被评为“山东十大传统地方畜产品名吃”, 经过加工和真空包装, 畅销各地, 深受客户欢迎。目前, 以临朐黑山羊为原料、备受八方客户青睐的“临朐全羊馆”、“临朐全羊店”分布全国各地, 给临朐特色畜牧业平添了亮丽的风采。

2 朗德鹅

朗德鹅又称西南灰鹅, 原产于法国西南部靠比斯开湾的朗德省, 是世界著名的肥肝专用品种, 专家推崇的肥肝型用鹅。毛色灰褐, 颈部、背部接近黑色, 胸部毛色较浅, 呈银灰色, 腹下部则呈白色, 也有部分白羽个体或灰白色个体。通常情况下, 灰羽毛较松, 白羽毛较紧贴, 喙橘黄色, 胫、蹼肉色, 灰羽在喙尖部有一深色部分。朗德鹅主产品鹅肥肝富含脂肪达40~60%, 其中含不饱和脂肪酸65~68%, 它可降低人体血液中胆固醇含量, 抑制其他脂肪的吸收, 对人体极为有益;每100g鹅肥肝中含卵磷脂4.5~7g, 具有软化血管、延缓衰老、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明显功效;亚油酸为人体所必需, 且在人体内不能合成, 必需由食物摄取;核糖核酸每100g含量高达9~13.5g, 更有利于机体新陈代谢, 增强体质, 是闻名海内外的健康特色美食。

临朐县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 自然环境良好, 气候温, 与法国朗德省气候非常接近, 适合朗德鹅的生长繁殖。目前, 全县年产鹅肥肝达600t, 占全国鹅肥肝产量的40%, 县内建有朗德鹅加工企业20家, 年加工能力200万只, 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的生产出口基地。其中规模最大的山东圣罗捷畜禽产业有限公司日屠宰朗德鹅1500只, 年生产鹅肥肝384t, 2008年获得了“全国水禽企业20强”荣誉称号。公司生产的“圣罗捷”牌鹅肥肝已销往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家。

3 蜜蜂

随着社会的发展, 蜂产品已成为广受群众喜食的健康保健畜牧产品。临朐县山林面积大, 刺槐、荆花、瓜果菜等蜜、粉源植物丰富, 特别是风景独秀的东镇沂山坐落在临朐县境内, 槐花蜜源极其丰富。县里历来十分重视蜜源开发, 加快养蜂产业发展, 形成了覆盖全县的蜂业大基地, 成为山东省养蜂大县, 存养蜂3.5万箱, 占全省的十分之一, 是全国的优质蜜生产出口基地县。荆花、槐花蜂蜜在全国负有盛名, 自主研发的巢蜜、王台蜂王浆为国内首创, 出口日本, 填补国内空白。据统计, 目前, 全县共有养蜂户323家, 大型蜂产品加工企业有山东康宝蜂业、山东博康蜂业等3家, 年产蜂产品6000多吨, 形成了“山旺”、“博康园”等三大蜂产品主打品牌, 均被命名为“山东省著名商标”产品。“临朐县养蜂协会”是临朐县最早的蜂业协会, 成立于1985年,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 现已形成了“蜂农+协会+公司+外部市场”四方参与的生产体系, 会员发展到228人, 主要分布在临朐、青州、昌乐、淄博、沂源、安丘等8个县 (市、区) , 蜂群存养量2万箱, 年产蜂蜜2000多吨, 王浆20多吨, 花粉、蜂胶、巢蜜等, 年产值5000多万元。

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第4篇

【关键词】科技文化;文化产业;核心动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而科技文化作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主导形式,在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中具有并发挥着其他文化所不能取代的特殊的社会功能。

一、科技文化

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文化是在科技发展的历程中积淀而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科技文化是人们运用科技,变革、适应自然和社会的方式以及实际成果[1]。”科技文化以科学技术为载体,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科技文化包括科技知识、科技思想、科技体制、科技法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方面。科技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包括三个层面,即器物层面的科技文化、制度层面的科技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科技文化。器物层面的科技文化是支撑科技的物质基础,体现在一切由科技发展所创造出的物质成果中,直接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状况和发展。制度层面的科技文化是科技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制度规范体系,是由科技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建制和法规章程,包括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政策规范和组织规范等构成的完整系统,它规范着人们科技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合法性”,是科技发展的基本保证。精神层面的科技文化是科学文化的内核,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也是促进现代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精神力量。

二、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一词的前身为“文化工业”,由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其1947年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出,特指凭借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商品的娱乐工业体系。这种“文化工业只承认效益,它破坏了文化艺术作品的反叛性[2]”。致使文化工业完全丧失了文化艺术的本质,消解了人的个性,限制了文化的批判、否定精神,蜕变为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除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外,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重要人物,如本杰明、马尔库塞等,都对文化产业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尽管他们对文化產业的研究各有侧重,其观点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在在批判的意义上评述文化产业,将其视为资本主义运用商业化和技术化等手段,操纵控制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工具。

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学者在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行分析时提出,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表述并不能完整地解读文化产品的本质。他们放弃了“文化工业”的概念,称之为“文化产业”,并予以新的诠释,从而使被法兰克福学派赋予否定性色彩的文化产业获得了积极的意义。“文化产业”一词从此逐渐传播开来。

在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起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高潮。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中,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2003年9月,文化部制定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2004年4月,国家统计局以“国统字[2004]24号”文印发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该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2009年 月,我国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指示要“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在我国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重要层面。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在文化产业和科学技术日益融合的今天,文化产品竞争力己成为当前国际文化市场新一轮竞争的浪潮,世界各国纷纷通过不断提高其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来开发、引导市场消费热点,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要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必须加强科技文化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三、科技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动力

科技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本文从科技文化的三个层面,即器物层面的科技文化、制度层面的科技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科技文化来论述科技文化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动力作用。

第一,从器物层面的科技文化看。器物层面的科技文化体现为由科技发展所创造出的一切物质成果,它是文化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与直接动力。

首先,器物层面的科技文化不断促进文化产业领域的扩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量新型文化产业不断涌现。同时,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使文化产业向高技术、高集约化演化,促进文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延伸了文化产业链,使得文化产业向新业态、高层次发展。

其次,器物层面的科技文化为文化产业提供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现代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的产生和运用,增加了数字图书这种记载和表述方式。随着现代声光多媒体、数字影像、数字三维虚拟展示等诸多高新技术的应用,明显提升传统演艺及大型文化传播活动的表现形式和感染力,文化产品的服务及表现形式得以不断丰富。

再次,器物层面的科技文化帮助文化产业呈现更为先进的创意设计思路和产品雏形。在影视、动漫、网络游戏等文化产业的开发过程中,系统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大型数据存储、人机界面等相关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地开阔设计者的设计思路,完美展现产品的雏形。

最后,器物层面的科技文化扩展文化产业的传播途径及消费方式。通过网络等电子技术手段拓展市场信息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得到广阔的传播,网络成为最为便捷,也是受众面最大的传播途径。同时,器物层面的科技文化为消费者创造了尽可能全面、深入送达文化产品和服务信息的平台,为其消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提供畅通便捷的渠道。此外,通过人性化、时尚化的消费形式,使消费者的消费过程变为参与、体验、互动,快乐式的过程,使人们在享受文化产业的同时领略科技的魅力。

第二,從制度层面的科技文化看。制度层次的科技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科技社会建制和科技活动的操作规范。文化产业的大发展,需要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创新,而制度层面的科技文化则有利于推进文化产业制度的创新建构。

首先,科学技术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建构。随着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与繁荣,而文化产业的崛起,势必引起一些不规范现象的出现,及各种不安全问题的不断攀升,而原有制度规范已不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于是呼吁着相关管理制度的制订[4]。凡此种种,推动着各国纷纷出台相关规范、扶植和管理科技及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而制度层面的科技文化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创新建构的重要力量,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将会不间断地推动文化产业新制度的出台。

其次,制度层面的科技文化规范着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创新建构的“科学化”、“合理化”与“合法化”。“所谓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从广义上说是文化制度的一种构成形态与组织形态,是关于文化产业层面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产业法律法规和文化行政组织安排都是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5]。”科技文化在带来文化产业新形态的同时,也带动了原有管理模式的重塑,尤其是制度层面的科技文化,带来文化产业管理思维、组织结构、管理流程、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为管理模式变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及先进的管理方法,促进文化产业管理制度走向更为科学、合理、合法。

第三,从精神层次的科技文化看。精神层次的科技文化集中体现在科技发展所产生的人类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中。

首先,精神层面的科技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表现在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层面上。它影响着大众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直接作用于文化产业。如当代中国航天人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以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新一代科学工作者、文化产业从业者走向成功的强大精神力量。

其次,精神层面的科技文化有助于提高文化产业的文化创造力。要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科技竞争力,必须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文化创造力,开发出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特色的高科技文化产品。精神层面的科技文化有助于强化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自主创新意识,在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并蓄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把我国博大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当代文化成果转换成文化产品,开发出更富新意、更具文化底蕴、更符合当代市场需求的新型文化产品。给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会使中国的文化产业和科技文化融合创新、比翼齐飞!

参考文献

[1]潘建红.科技文化:内涵、层次与特质[J].理论月刊,2007(3):93-94

[2][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17

[3]罗旻.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北方经济,2012(4):40

[4]解学芳等.论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制度创新悖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2):45-53.

[5]解学芳.文化产业制度:一个全新的学术研究领域[J].学习论坛,2007(8):42.

作者简介

刘雨春,(1953-)女,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各地多举措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第5篇

黑龙江省:出台政策扶持文化产业项目

出台《黑龙江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扶持资金由省级财政安排,扶持资金集中用于支持列入省政府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项目和全省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通过贷款贴息、股权投资、融资奖励、项目补贴等方式重点支持具有支撑拉动和引领示范作用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公司的重点项目;对与旅游、时尚、创意等产业结合紧密,凸显对俄文化贸易和地域文化特色,具有自主研发和原创优势,市场潜力大、成长性好、附加值高、品牌效应明显,两年内能够产生现金流、增加值、实现税收的特色优质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对文化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与应用、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数字化建设、新媒体建设和传播渠道建设等新兴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对文化企业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境外投资等予以支持。

北京市:出台文化创意产业提升规划

到2020年,北京将构建起富有首都特色的“3+3+x”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分别是以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为代表的“传统行业”;以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为代表的“优势行业”;以文化科技融合、文化金融融合、文化与其他领域融合为代表的“融合业态”。

在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推动特色文化旅游发展,促进发展参与式、体验式等新型业态。发展新型乡村生态旅游,支持开发康体、养生、运动、娱乐、体验等多样化、综合性旅游休闲产品,建设一批休闲街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

保障产业配套用地需求。在国家土地政策许可范围内,优先安排国家级和市级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新增建设用地需求。支持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礼堂、剧场、影院、老旧商业设施等存量房地资源转型兴办文化创意企业。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原有土地兴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在符合城乡规划前提下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按划拨土地办理用地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或租赁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苏州市:多措并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1、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做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加大对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艺术创作和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文化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传统文化产业品牌和文化内涵丰富的新兴文化产业品牌。

2、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做有综合优势的文化企业。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的一个显著特征,要通过融合发展破解难题。盘活用好古城墙、古建老宅等资源资产,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利用苏州信息产业比较发达的优势,推动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提升文化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3、完善政策支持和体制创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地方党委和政府要积极为文化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环境,不管是国企、外企还是民企都一视同仁,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优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引导、激励和杠杆作用,充分发挥各类专项资金和投资基金作用,强化版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重点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衢州市:多举措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1、坚持研究先行,高度重视集团发展战略研究和咨询分析,重点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发展模式、标杆企业以及集团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

2、把业务模式作为集团战略的核心,找准自身优势,明晰发展方向;改革行政化机构,搭建适应集团企业化发展的组织架构;

3、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形成以业绩为标准的用人导向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经营管理者大势研判、产业思维、产融结合、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切实加快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和广电总台的改革发展步伐。

自贡市:多举措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

1、培育外贸文化主体。加快自贡彩灯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做好文化企业政策支持项目申报,自贡灯会展出有限公司等4户企业被列入《2013—2014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目录》,争取中国(自贡)彩灯文化产业园等2个项目申报文化部特色产业重点项目。

2、构建境外营销网络。支持四川天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在境外成立投资公司、分公司或设立办事处,派驻境代商务代表,引导外贸文化企业由转口贸易向自营出口过渡。

3、创新外贸文化出口形式。借助自贡灯展外贸品牌效应,整合外贸文化优势资源,引导市内演艺团体、特色文化商品与灯贸项目打捆走出国门。下半年将在荷兰、美国等国家举办“荷兰中国花灯展”等彩灯节暨杂技艺术表演。

重庆市江北区:大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全市首家微电影产业园项目在江北已启动,长安1862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进入规划设计阶段,江北区“壹秋堂夏布坊产品新技术开发”入选国家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名单。

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第6篇

古浪县委党校

王有志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古浪县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全面分析了制约全县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加快全县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古浪产业基本情况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是省市面临新形势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是促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竞争优势。按照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实施“两大战略”、培育壮大“五大产业”的决策部署,围绕古浪跨越式发展这一主线,全面实施“强工富农、生态立县、核心带动、人力资源开发”四大战略,大力发展化工建材、精细果蔬、舍饲养殖、旱作马铃薯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新兴建材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移民示范基地,为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县域经济转型跨越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全县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省市产业开发的战略部署和区域布局,已形成了传统优势产业、特色农业产业齐头并进,新型产业起步发展、一二三产业协调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特色优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立足比较优势和产业调整,初步形成了电石、水泥为主导,精细果蔬、舍饲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补充的产业体系。2011年,全县国民经济着力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4129万元,比上年增长11.8%。全县一、二、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由上年的29.5:40.9:29.6调整为27.6:42.9:29.5。石化、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70.5%。

(二)化工建材产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

依托化工建材资源相对富集的优势,坚持“引强入古”、项目带动、园区引领,2011年,全县深入实施“强工富农”战略,围绕建园区、引项目、强服务、扩规模、增效益,狠抓工业项目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了工业经济扩张提升。园区1.9亿元信贷资金全部落实到位,有力地支撑了基础设施建设。祁连山集团年产400万吨干法水泥、鑫淼公司年产60万吨电石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海纳塑业年产10万吨管材生产线、伊僖堂年产1万吨手工挂面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为工业扩大规模、调整结构、提升层次奠定了基础。

(三)农业特色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2011年,以节水增收为核心,着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谋划争取各类支农项目,加大财政投入和支农信贷投放力度,扶持培育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旱作农业为主的优势增收产业。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加大移民搬迁和劳务输出力度,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既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水利骨干工程开工建设,项目区农业产业、生态移民、村镇建设、田间配套及乡村道路建设等相关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激活了市场需求,带动了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房地产、金融、物流、旅游产业提速发展。文化产业起步发展,坚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围绕民间刺绣、根雕、香包、画册等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旅游产品企业,发展餐饮、演艺、娱乐业,打造特色品牌,古浪旅游的文化内涵明显提升。

(五)产业发展支撑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围绕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制约,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支撑保障产业发展。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采取大户承包、龙头带动等有效方式,促进了精细果蔬、舍饲养殖等产业规模经营。积极推行财政奖补激励政策,整合农业项目资金,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大力推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特色产业技术培训,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

二、全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仍然存在干部作风不实、能力偏弱,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不高、产业规模小、尚未形成生产要素聚集核心、要素制约严重等突出问题和困难。

(一)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缓慢 以电石、水泥为主的化工建材产业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其他如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依赖型特征明显。经济总量小,产业整体实力不强,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十分突出。产业大多处在原材料生产和初级简单加工阶段,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高耗能高污染和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特征明显,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大。

(二)农业特色产业的基础仍然薄弱

依托区域优势发展的精细果蔬、舍饲养殖等特色农产品,由于种养殖规模不大,建办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产品档次和管理水平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农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产品专业化市场建设滞后,没有形成品牌优势,农业特色产业效益较低。

(三)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滞后

近年来,围绕延伸产业链条,在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发展、新能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但是在新能源、新材料制造产业、信息技术、生物农业等产业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较优势和条件不足、难度很大。

(四)现代服务发展的制约因素突出

旅游业投入偏少,道路、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尚未显著改善,旅游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旅游产业规模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县内缺乏带动能力强的物流企业,城乡居民本地消费意识淡薄,商品销售缺乏活力,物流业增长较慢。金融保险服务业支持县域经济能力偏弱,县内存、贷款比接近2:1,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参保面小,抗风险能力弱。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县域文化建设欠账较大,乡镇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的现状没有彻底扭转;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意识淡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发展后劲不足。

(五)产业发展保障能力不足

古浪全县40万人口55%的贫困率脱贫与发展任务非常艰巨,大靖、土门、双塔和县城非农产业布局分散,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服务于工业的非农产业难度加大,每个成功的工业园区附近必然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城市支撑,古浪投资软硬环境差,保障能力不足,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守旧,作风不实、能力偏弱,古浪民风特殊,部分群众法律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薄弱,农民教育培训、科技推广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培养难,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弱。农村综合改革、土地使用权、林权改革及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三、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对策建议

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进入了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的新阶段,面临的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机遇是政策叠加。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是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全县应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型产业,倾力打造富民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以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

(一)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牢固树立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的理念,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要以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发展。认真研究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甘肃发展和六盘山连片贫困地区扶贫规划等重大政策,找准结合点和突破口,围绕国家和省、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准确把握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突出化工建材、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新能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治理等关键产业,努力争取到位一批支撑作用强、带动作用大的项目。

(二)大力实施强工富农战略,培育壮大战略新型产业。按照新兴工业化发展思路,立足我县石灰石矿产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强工富农战略,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逐步形成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兴产业格局。着力提升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和集聚效应。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和要素集聚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加快道路、电力、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和集聚效应。培育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围绕打造全省重要的精细化工和新兴建材基地,按照循环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做大做强以电石、水泥等为主的化工建材业,大力发展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产业。实施人才支撑计划,全面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企业扩大生产和技术提升。提升工业对农业发展的带动能力。切实提高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持续增加财政税收,从而促进更多财力用于惠农补贴、农民教育培训、农业科技推广、农业装备和产业化水平提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不断扩大其他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优化传统产业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坚持不懈抓好节能减排。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强化对重点企业的监管,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工程。抓住工业集中区被列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政策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走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节约型增长道路。

(三)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配套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坚持把“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模式,灌区按照“221”(即户均2座棚、2亩经济林、人均1亩节水高效田),山区按照“121”(即人均1亩梯田、2亩旱作马铃薯、户均输转1个劳动力)模式,因地制宜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井河灌区和黄灌区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精细果蔬业和以暖棚养殖为主的舍饲养殖业,五年新增设施农业7.5万亩,努力把古浪建成全省重要的绿色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和牛羊产业大县;中部川区大力发展以枸杞、葡萄和红枣为主的经济林果业;南部山区推广以全膜垄作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努力将古浪打造成河西最大的旱作农业样板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促进农民在加工流通环节增收,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名优品牌;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四)全面实施核心带动战略,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按照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规划建设古浪“一轴一心两组团”北部重点经济区,以金色大道为轴线,充分发挥营双高速、省道308线、干武铁路等过境公铁密集并行的带动优势,建设核心区副中心大靖城、打造以黄花滩和土门为基本单元的土门组团、将泗水和双塔工业园融入黄羊组团,科学规划建设一批城镇及新农村、现代农业、新兴工业、商贸物流区,形成要素集聚、产业带动、公共配套、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的古浪北部新经济板块。加快建设核心区大靖副中心。充分发挥大靖交通区位优势,加快推进新城区和大靖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以商贸物流、装备制造、建材加工、小商品制造为主的优势产业,将大靖建成核心区东部工业商贸中心、武威市连接“兰白经济圈”的东南门户和重要节点城镇,逐步承担核心区副中心城镇功能。着力打造土门组团。以土门和黄花滩为核心,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人口、资源和环境要素,实现组团发展。土门核心依托土门镇区和化工建材工业园,发展以电石为母体的精细化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黄花滩核心依托黄花滩乡、马路滩林场、有机蔬菜基地和移民区,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加快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沙产业和生态旅游业。积极融入黄羊组团。充分借助黄羊河集团、黄羊工业园、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等产业发展和良好交通优势,将泗水镇和双塔工业园融入黄羊组团,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商贸物流等产业,实现借势发展,融合发展。

(五)以提升竞争力为重点,加快旅游业转型跨越发展。旅游业是带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的持续产业,是拉动消费市场和促进就业的重要载体。一要提升古浪旅游产业竞争力。适应大众化、多样化旅游需求快速增长的形势,围绕打造“绿色古浪•生态养生”旅游品牌,突出重点、组团发展,谋划大项目,打造大景区,融入大旅游圈,全方位提升古浪旅游产业竞争力,加快旅游产业转型跨越发展。二要加快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依托丝绸之路和西路军红色旅游线,谋划省内外精品旅游项目;以旅游大发展带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三要大力发展旅游骨干企业。围绕“吃、住、行、娱、购、游”等旅游要素市场,加大投入、打造精品、重点支持,加快培育旅游骨干企业。严格依据旅游产业规划,加快道路、住宿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景点项目,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四要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依托大集团统筹谋划,采取节会推介、网络推介、上门推介等手段,集中宣传、重点促销,不断扩大古浪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努力把古浪建成省内外新型旅游目的地。

上一篇:企业榜样人物评选方案下一篇:延时服务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