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本位文化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2024-07-12

官本位文化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影响(精选8篇)

官本位文化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第1篇

官本位对当代政治的影响

08级人力资源 安科

官本位思想作为中国政治生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现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已经渗透到了中国政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国的政治体制,政治行为模式都有意无意地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怎么认识官本位思想、如何理清官本位思想对当代政治生活的影响,正视这种思想对现代中国政治的负面影响,是我们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一、什么是官本位及其产生

官本位的“本”,不同于民本的“本”,民本,作以民为本讲,而官本的“本”则是来源于金本位的本,是以官为价值判断标准的意思。所以,在我看来官本位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把是否为官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的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这个定义里,我强调了中国特色,主要是考虑目前意义上的官本位文化产生于中国,而且又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政治。

为什么我这么讲。主要是因为,为官者或者政治家在世界各国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而最突出为官者或者政治家人生价值或者给予他们最多成就感的国家,可能就在中国了。这种成就感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而成,恰恰是经过长时间的不断积淀和完善,使得这种价值判断成为了政治伦理的主流思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国的政治体系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化接纳只是分子参与的政治体系,而政治知识分子在掌握政治话语权,结束了一部分人对政治权利垄断的局面,开始参

与政治掌控权利的时候,通过自己手中掌握的话语权和道德优势,不断强化知识分子从政正当性的过程中,产生了这种道德判断与利益判断纠结在一起的价值判断模式。这种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固定的称呼,只是成为了一种大家默认的政治伦理规范,而在近现代社会,才给予了他“官本位”这个正是的称呼。

二、官本位在中国长盛不衰的两个支撑

官本位这种思想,或者说这种政治伦理,在中国产生后,以其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特有的思想环境和政治环境中开始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最终变成了沁入到这个国家政治思想最深处,与之不断伴生的传统,离不开两种力量的帮助。

一是权力的支撑。为什么权利会支持这种思想,重要的是掌握权利的人。权利的掌握者需要一种思想和理念来认同自己掌握权利,来给予自己掌握权利的正当性,那么就必须有一种思想和理念来为止服务。正是因为中国的文官体系在隋唐之后由科举制度开始系统化之后,与之伴生的官本位思想也开始不断地发展了。秦人开始了大一统的帝国结束了封建分封的时代,正式改变了以家族成员替代行政人员的模式,开始了有大家族选择优秀人物参与政治的从政模式,于是就有了汉朝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那是考察的重点集中在家世﹑道德﹑才能。当然家世是第一位的,一个才能优秀但出生卑贱的人,想要轻易地取得成功是非常困难的。

在那个时代,取得主流社会认同是当官的前提,入仕主要靠

运气,一是投胎投好,二是遇到真正识人之人,不过还是得家世好。门阀世族把持着社会政治资源的分配权利。做官在这个时候并未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就的唯一途径,做生意、做门客、做刺客都可以得到社会的肯定和承认。文学、艺术的成就也可以得到社会的承认,成为做官的凭借。越是能取得轰动的社会效应,越是容易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于是就有了囊萤映雪、卧冰求鲤等骇人听闻的轰动事迹,这也成为了当时获得社会尊重的重要途径,在这时候知识分子获取社会影响力的方式多样,官本位思想不甚明显。入隋唐以后,隋炀帝创造性的发明之一就是创立了科举制,同时也制度化了读书人进入官场的方式。知识分子有了制度化分配社会资源的权力,当读书人品尝到了可以权利的快感,他们就再也不愿意轻易地放弃,他们要避免回到过去那种通过出生来分享政治权利的模式,要改变知识分子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在历代皇权和知识分子软弱的膝盖的相互作用下,知识开始屈服于权力的魅力,权利也保障了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特权阶层的要求,开始了知识等同于社会政治权利,开始了“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开始了“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形成了“小地主(自耕农)→知识分子→官员→大地主”的社会成功模式和权力分配模式。

二是道德的支撑。或者说是学理的支撑,其实这一点同样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参与。正是因为这种知识分子的职业官僚化,造就了中国主流哲学的官僚化。汉武帝以后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努力,南宋朱熹的理学思想,无一不透露出政治对学术的筛选,体现了政治权利对主力哲学思想的好恶。忠君爱国、三纲五常、士农工商,无处不提醒着普通群众对知识、对权利的敬畏,无一不是在为知识分子凌驾于社会各阶层提供者思想的支持和理论的诠释。知识分子不断深化入仕是读书唯

一、最好出路的思想,进一步教化社会,使知识分子摆脱了醉心名利的精神包袱。树立为官就是的维护社会伦理秩序的高尚行为。

有了这种学理和道德上的支撑,知识分子把参与政治作为自己职业的唯一出路,视之为人间正道,这种做官之后光耀门楣的做法,进一步肯定了做官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提供了做官是值得肯定和最有社会价值人生的社会认同的基础。

三、官本位的负面影响

官本位思想并没有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而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消失,而是通过一种更为隐秘的方式在强化着,同时也对现代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是固化了中国的政治思维模式,官本位思想自其诞生起就控制了中国政治的道德制高点,受到了历代君主的追捧和强化。因为官本位思想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放弃了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只是将读书作为进入官僚集团的一种进身手段,放弃了对思想自由的追求。自此之后的中国政治思想,无一不是对君权、集权的完善和变通,对政治制度结构性的改变再无涉及。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政治思想的主要缔造者,掌握知识的知识

分子对已有政治权利分配模式的固守,对这种权利分配模式带来的现实利益的无法割舍。进而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的政治思维模式,进而有加强了对官本位思想的肯定和依赖。

二是固化了中国的政治操作模式。官本位思想的的强悍似乎出乎所有人的想象。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认,这种思想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中国,甚至受中国政治文化影响的整个东亚的政治文化。这种影响具体到操作层面,体现出来的就是权利的可量度、行政过程中的人情大于制度、政治斗争中的只论派别不论对错。更有甚者,政治斗争不光是在政治上消灭对手,更要在肉体上消灭对手、在名誉上诋毁对手,保证对手的一切影响销声匿迹。这种政治操作模式的后果是不断恶化政治伦理,让一大批官僚在获得权利后,希望在极短的时间以可以量化的方式收回成本。同时这样的政治操作方式也得到了政治参与者的肯定和认可,并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政治团体的新进入者。不断地强化着官本位的思想和与之而来的政治操作模式。

三是阻碍了法治化进程。中国人不相信法律,不是当代的事情,而是一个传统的问题。这个传统恰恰就是由于中国传统政治利益的分配模式造就的。知识分子获得社会地位的特权,同时也享受了法律的特权,自然不会把这些跟随权利而来的法律特权拱手相让。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手中掌握的伦理制度和既有权利作为调处一切问题的准则。

官本位文化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第2篇

摘 要:任何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都会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体现出鲜明的国家和民族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它对中国当代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内在精神、行为准则、价值观念融入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指引力与推动力;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与时代相悖的消极观点理念也给企业文化带来负面影响,产生一系列文化矛盾冲突。辨证对待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解决企业文化冲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展性吸收和运用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去除其糟粕,是推动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企业文化 文化建设

企业腾飞,文化先行。企业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客观地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之中。优秀的企业文化,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则将削弱企业的组织功能。从80年代中后期,企业文化理论传入中国以来,便得到迅速发展,企业界争先恐后引进,学术界有关理论也纷至沓来。国内外关于企业文化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说法,但从根本上对其内涵的理解还是一致的。可以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组织内部的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认可。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必然受到传统文化、地域、政治、经济、法律、时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必然的和巨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处于亚文化地位的企业文化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中,这就使得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无不打上民族文化的深深烙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在历史长河中价值不断体现,在当今时代又以多种无形或有形的方式渗透到各个文化领域,发挥其强大的精神指导作用。我国当代企业文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

中国的企业文化拥有传统文化的天然优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视伦理、追求和谐、含蓄深沉的文化,它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国当代企业文化以民族文化传统为背景,长期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熏陶和影响,并从中不断提取养分、吸收精华,使得自身发生嬗变和升华,从而得以茁壮成长。因此企业文化在传统文化积极因素影响下所展现的民z

族特色是显而易见的,表现在: 1.中华民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道德对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

集体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念,把全局利益看得高于局部利益,把整体利益看得高于个体利益,突现了中华民族以小我成全大我,以牺牲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去维护整体利益的独特品格,形成了以国家、民族利益为上的思想风貌。《礼记?礼运篇》明确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命题,其基本含义就是自觉地为整体利益而献身的精神,可以说这是我们民族的民族魂。这种整体为上的集体主义道德,积极影响着当代以培育企业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树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当绝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积极向上时,就能够使职工把维护企业利益,促进企业发展当作有意义的工作,从而激发出劳动热情和工作主动性。在我国作为企业文化内涵之一的企业精神,虽然因企业门类有别性质各异而有所不同,但共性的东西却是“团结”、“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等,这实质上就是集体主义道德在企业文化中的延伸和体现。

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准则对企业文化的升华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和”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准则,对于凝聚人心、集中力量、维护统一都有着积极作用。而重视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情感型的管理,成为企业文化民族化的突出表现。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证明,现代企业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管理的纯理性的制度、计划、生产技术,而是与人的情感需要、审美向往、对人情味的追求的企业文化密切相关。企业应当重视运用社会精神的力量去形成共同的意识形态。孔子的由“仁”所具体展开的恭、宽、信、敏、惠五德构成的最早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完整理论,今天应用到企业文化中仍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主要不在于对员工的控制、驱使和责罚,而在于能通情达理、与人为善,善于激发员工的热情,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影响较大的儒、道家思想,在其理论和运作方法上都不主张走极端,庄子的“守中”,儒家的“中庸之道”,都提供了自处和处人时持中正、不过激、留余地、善自足的方法。遵循这一原则,在企业内部营造团结和谐的文化环境,从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出发,点燃职工心中之火,为职工排忧解难,让全体员工参与管理,无疑会极大地激发职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责任感对企业文化的保证作用。

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推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十分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有助于促进企业认识和承担社会责任,培养企业全体员工关心社会的伟大胸怀,在社会的认同下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和企业形象的高扬,并使企业为推动全社会的繁荣发展竭尽全力。以孝悌、仁义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思想,主张修身为本,以维护社会集体利益为上。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人本精神,将传统伦理美德之礼义仁爱精神渗透到竞争机制中,可以在生产者和经营者当中培育以天下乐为乐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摒弃唯利是图,鼓励生财有道。当代中国企业文化要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保证和营养元素,坚持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倡导爱国爱岗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奉献的价值观,努力培养“敬业报国”的意识,这对员工、企业、民族都有重

大的意义。

4.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对企业文化的指引作用。

中国人历来重视道德情操、行为举止、品行意志,“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敏于事而慎于言”等所体现出的思想内涵被不断继承并得以丰富,逐渐形成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爱岗奉献、诚实守信等众多的优良传统。这些传统美德在现代企业文化当中对员工的行为品德仍然起着约束、激励和引导作用,中国的企业员工在其影响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显现出了兢兢业业、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这种天然的素质优势为企业发展赢得了珍贵、可靠的人力资源。我国企业现在坚持开源节流、勤俭办企业的方针也是对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对于物质利益至上的当今社会,将传统美德所体现的内在精髓加以丰富并融入到现代管理的行为模式当中,必将有助于企业脚踏实地开拓进取,走稳定、健康发展之

路,这也是中华民族品格的体现。

优秀的企业必然需要优秀企业文化的支持,中国现有的优秀企业文化从多种角度体现出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性运用。例如:“长虹”的“以产业报国”的企业文化口号;清华紫光集团的企业文化可以概括为:“大事业的追求、大舞台的胸怀、大舰队的体制、大家庭的感受”;海信的核心理念是:“创造完美、服务社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始终倡导艰苦创业精神;海尔集团的“真诚到永远”的对待顾客理念等。事实证明,中国的企业文化在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必须辨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融合到企业文化中,使企业文化显现出民族化的、特有的、可贵的闪光点。但是民族文化传统原本就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难以避免其负面性的或者比较生硬过时的东西沉淀到企业文化中。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糟粕即企业的病根子。事实让我们看到:中国当代企业在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下出现了许多有悖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消极文化和冲突现象。尽管它相对于主体的积极的方面来说是次要的,但却是不可忽视的,同样需要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保持清醒。可以将我国传统文化对

企业文化的主要消极影响概括如下: 1.家长制观念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是建立在家长制基础上的,这是 种“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为其人”的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尽管中国企业努力推行民主管理,但是家长制的残余和观念并未完全根除,对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产生多方面负影响:企业领导独断专行,缺乏民主意识和民主作用,不善于听取职工意见;企业员工盲目服从上级,缺乏主动精神;企业在人员使用上任人惟亲。市场经济越发展,这种专制型制度与民主要求冲突越明显,从而

影响到企业的生机和活力。2.个性发展意识受到大一统观念限制。

大一统观念直接来源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它强调高度集权化与社会成员思想行为一致性。这种观念引入到企业文化虽然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整体性管理及得到和谐稳定发展环境,但是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在企业内部进行这种模式的管理与要求,限制了员工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在企业之间也缺乏针对性,使“企业精神”趋同,从而不能灵活发

展。

3.中庸之道压抑创新、竞争和冒险精神的发展。

中庸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占有重要地位,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民族精神。这种中庸文化渗透到现有企业文化中,一方面不可否认它对创造和谐的企业环境及调整人际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它致使很多企业领导者因循守旧,不思改革和创新,竞争意识不强。企业干部员工强烈压抑冒尖、进取欲望。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冒险提供发展机会,竞争推动社会进步。不消除中庸之道消极影响,中国企业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环境,不仅影响企业长远发展,也不利于领导者和员工成就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形成和发挥。

4.封闭保守意识仍然不可忽视。

中国传统中的封建保守意识和求和、求静、安贫心态对中国企业文化影响深刻。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离经叛道”最为世情所不容,也最伤当权者、管理者的感情和神经。即使在改革开放已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封建保守观念依然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在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以“我”为中心,追求“全”,限制人才、技术交流,企业领导员工容易满足、安于现状,对新方法及变革持抵触态度。摒弃封建保守意识必须要引起企业足够重视。

5.人治传统影响法制观念的加强。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非常重视人际关系,人治观念较强,法制观念淡薄。长期以来“人治”传统对企业文化影响深刻,中国的企业管理也是偏重人治,法制观念不强,这样使得现代企业优势发挥不出来,而且容易导致管理的混乱局面。市场经济需要法制精神和科学理性,一味地讲情面、论关系是与市场竞争背道而驰的,在国际市场上也是行不通的。因此,还需付出艰辛努力培制符合中国企业现状的法制文化。

6.重言轻实的旧习削弱了实践意识。

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言与实,志与功,始终存在冲突。人们为免除遭到嫉妒或责备的风险,有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意识,逐渐形成多说少干的习性。目前,企业中存在的议论多行动少,计划多检查少,会议多执行少等不良现象皆受这种传统影响。崇尚空谈,形式主义使得人们产生懒惰心理和虚伪作风,限制企业和员工对成就的实际追求,也使得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复杂化。加强实践意识必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另外,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无为思想、重义轻利观及重仁轻商观等思想观念也在中国当代企业文化中存在踪迹,对企业的管理及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阻碍作用。

三、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推动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企业文化良莠并存,尽管优秀进步文化明显占上风,但是仍处于传统与现代、进步与保守、先进与落后等矛盾冲突的不稳定状态,没有形成自己的稳定的模式。认识并解决企业文化的冲突,重塑与再造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必须把传统文化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传统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价值母体,是企业文化的根,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要继续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企业理念取材于民族传统,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要结合时代精神,赋予其新的内涵,丰富其内容。我们要善于扬弃,抑制糟粕,弘扬优良传统,从中找到

推进企业文化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1.发扬团体利益为重的团体意识和群体精神,加强团队文化的建设。在现代化社会生产中,是否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儒家思想作为一种伦理规范进入企业,经过调整与现代经济运行机制相协调,可以在培养企业的群体意识上发挥重要作用,使得企业内部人人都能克尽职守,人人具有主人翁思想和意识,从而形成企业内部的和谐风气和团队精神。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集体主义观念在现代企业文化中得以灵活性地延伸和发展,它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团队意识。在现实的企业竞争环境下,团队力量的发挥已经成为赢得竞争胜利的必要条件。团队理念能否发挥好,直接涉及到企业能否充满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建立高效的团队就必然要求高效团队文化的支持。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应根据企业的经营理念并结合我国社会文化的传统及现状建立起支持

团队目标的团队文化。

2.倡导以人为本,深信价值之源内在于人心的人本思想,突出人本管理。

孟子的“仁者爱人”,老子的“域中有四大(道天地人),而人居其一焉”,管子的“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等,都是对人贵思想的较早诠释,人本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人本主义管理在我国的企业文化中没有受到足够关注,其建设也还处于萌芽阶段。在知识经济端倪初现的今天,在许多国家,企业之间抢占人才制高点早已在业内形成共识,创建人本主义的员工队伍更是所有企业家的共同心声。在所有的企业要素中,人是最关键的,员工是企业的核心和支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员工的文化。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也是未来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坚持人本主义人文化理念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之所在。中国当代企业要在更高的程度上意识到人本管理的重要性,把员工的价值与利益放在首位,创造真正以员工为核心和载体的企业

文化。

3.在注重人与人关系谐调的同时,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积极引入生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以“和”为贵,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求和谐;第二层含义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要达到和谐统一。道家、《周易》及荀子的思想中都明确提到“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融合的观点。在当代企业中,我们往往注意到人际关系的重要,而相对容易忽视人与自然这个层面,也因此而付出了一定的代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引用,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显得迫切而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能注重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型的管理理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保护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企业文化的培育,在诸多方面要于生态文化相结合,这样可以更好地维护环境,减少末端治理的代价;同时能够通过“绿色浪潮”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更好地满足现代消费者需求。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是必由之路。生态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后,不仅可以扩大企业文化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

象。

4.企业文化中发扬谦虚好学的传统美德,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发展。

尽管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曾一度丢下了“谦虚好学”这个中华民族的传家宝,但是“善思而好学”、“学而不倦”的精神品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始终闪烁着光辉。在现代社会,学习的含义越来越丰富,范围也越来越宽广,学习重要性更是得到一致认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与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文化的主旋律。未来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不断创新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氛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必须吸收外域文化的先进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革和创新。事实证明,当今世界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它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旺、最具活力。日本企业就是典型,依靠学习外来先进而取得飞速发展。当代中国企业要充分意识到学习对组织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新经济环境中发展学习型组织,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借鉴使企业获得强大的发展动力,以求更新更快的发展。

5.博采传统文化的其他多种优秀的、有特色的内容,并将之灵活融入当代企业文化建设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对当代企业文化的现实价值体现在方方面面,它能够为构建企业价值体系、培育企业精神及企业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在建设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中,要对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大力发掘、借鉴与弘扬。将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脚踏实地和扎扎实实的求实精神以及朴实无华的民族性格引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可以在企业内形成活泼又不失沉稳的环境氛围,有助于我国企业在保持民族优秀特质的同时吸纳最新的现代化理念;传统文化所倡导的 “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变革图强,追求自由,追求社会进步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及自强不息、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民族性格对于培育当今的中国企业文化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它对私欲过度膨胀、惟物质利益至上的不良社会风气起到纠正作用,促使企业的发展上升到为国为民的高度,走上健康发展轨道;将传统民族文化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内容如讲诚信、求完美、重深度等以多种形式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广告、品牌、价格、营销等方面,并不断予以选择、创新,展现资深文化的延展性与可塑性,打造东方活

力文化的优势与魅力。

深刻认识并设法把中国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融合到现代企业文化模式之中,中国的企业文化才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当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要从中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出发。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并勇于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和指导思想,逐步建立适应于改革开放需要和现代

化进程的中国式企业文化。

综上,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在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文化应当采取批判地吸收继承并灵活发展运用的态度。需要提出的是:企业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企业是否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鉴于当代中国企业文化仍以弱势文化(指一个企业没有典型的可以指导员工各项行为的理念,企业的文化现象大多来自于社会文化)占主导地位,加强对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关系还有待与进一步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连玉明.学习型企业[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2]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3]戴纲书.现代企业文化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4]朱义禄.诸子百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5]张德.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6]王成荣,周建波.企业文化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7]李天锡.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李光前的影响[J].南宁:大桂侨刊,1994.[8]张德,吴剑平.企业文化与CI策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9]赵建平.企业文化——管理的灵魂[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10]申望.企业文化实务与成功案例[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11]魏杰.企业文化塑造[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12]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范喜贵.无形有形——企业文化:管理的第四阶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4]张俊峰.20世纪90年代关于“天人合一”的讨论状况及其内涵分析[J].天府新论, 2004,(2).[15]郭克莎,刘光明.企业文化——世界名著解读[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16]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7]王璞.企业文化咨询实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的延伸阅读——试论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官本位文化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第3篇

一、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1. 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影视文化是人们以审美的形式认识世界并进行表达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新的物质媒介, 把主观与客观、时间与空间、再现与表现、感情与认识、视觉与听觉、物质现实与心理活动、视听直觉与时空自由转换等艺术元素熔为一炉, 给人以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同时它又反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 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智力和情感、言行举止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影视文化的出发点是人, 落脚点也是人。它可以通过在银幕上、屏幕上塑造出的许多鲜明的艺术形象去感染人、陶冶人、教育人, 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追求特定的价值目标, 树立人生理想, 用一定审美观去辨别人间世态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思考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应采取怎样的道德原则等问题。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给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而且也能取得影响和重塑他们精神世界的效果。可以通过优秀影视文化长期、综合、大范围地渗透、辐射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引导广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有利于强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审美艺术教育

影视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影视艺术往往借助影像的视觉、音响等感官表现力, 对社会生活进行还原和升华, 表达对真善美的褒扬和对假恶丑的针砭, 或启迪智慧, 或引导思想, 或陶冶性情, 产生道德教化作用。对在校大学生来说, 电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接受渠道。有媒体报道, 随机采访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他在大学四年期间完全可能未涉足过舞厅、歌厅, 却不可能没有去看过电影。因此, 对大学生影视鉴赏能力的引导和培养就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实证明, 如果高校没有开设影视艺术课程, 或者不能有计划地开办一些讲座, 从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等方面对经典影片予以讲解和分析, 就不能适应和满足大学生对影视欣赏的需要, 也不能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审美品味和鉴别能力, 使得现实中通俗的娱乐大片往往比艺术化的、有教育意义的影片更能吸引大学生的观赏兴趣。因此, 健康积极的影视文化无疑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影视欣赏教育也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 提高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作用

影视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人说, 影视文化一方面接受天使的礼赞, 成为人类文明的祭礼;另一方面也招致撒旦的诅咒, 成为人类欲望的陷阱。影视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 在其商业化目的的驱使下, 在制造优秀作品的同时也难免流于庸俗、矫情和浅薄。因此必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

1. 影视文化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对大学生的世界观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 处于整合形成阶段。良莠共存、正反作用同在是影视文化的一个特点。尤其是世界上的影视作品复杂多元, 有些作品出于创作者个人的情绪宣泄, 或为了商业目的而追求感官刺激, 这些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 某些影视作品中出现的虚无主义、暴力倾向、追逐金钱的价值观和奢华的生活方式对观众就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感染力, 大学生往往难免受其影响和误导。于是把“以人为本”片面地理解为极端个人主义、功利和享乐至上。目前功利主义观点在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人际交往过程中普遍被接受和运用。可见这些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负面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会造成极大的冲击。

2. 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伦理道德观的影响

每一个国家的影视文化都是其社会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有些国家的生活方式、文化基础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都有较大反差。尤其是在电影产业发达的国家, 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片由于其商业价值, 可以被合法制作生产。这些作品通过走私等各种途径大量涌入, 或是通过盗版、网络下载等手段进行传播, 容易对大学生尚未定型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 现在国内外的影视作品对大学生的婚恋道德观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学生已是成年人, 有恋爱的权利和感情需要。但由于这一阶段学生的自身特点, 决定了大学生的恋爱缺乏物质基础和理性思考。有的学生只是用这种交往来打发时光、填补精神上的空虚, 对待爱情的态度十分轻率。而一些影视作品如“偶像剧”“青春片”一味宣扬物质化、拜金化的恋爱观, 还有的影视剧刻意渲染婚外情、权色交易等社会上不道德的情爱现象, 这势必对大学生的恋爱交往观念和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影视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活在大众文化时代的大学生也已习惯通过大众传媒中表现的内容来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影视作品中所传递的思想观念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积极转变观念, 学会运用影视文化这一信息渠道与手段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对策主要有:

1. 高校要将影视鉴赏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

目前国内的大学生受商业影视节目中所宣扬的功利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不小, 理想和成才的意识淡化, 使命感不强。因此, 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成才教育, 引导学生理性认识成才的文化环境和内在条件, 认识到各个人生阶段的特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他们走立志成才的道路。增强抵制大众影视文化中不良影响的内在机制, 坚持不懈地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摆正贡献与索取、理想与利益、他人与自己的位置, 也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克服把两者对立起来的倾向。既要反对极端的利己主义, 又要反对盲从的集体主义;要看到个人, 更要看到社会, 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2. 建立影视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建设影视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这方面, 一些大学的人文素质部利用周三下午播放根据国内外名著改编的经典影片, 为大学生繁忙的生活学习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而知名教授的讲解更为大学生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起到了导航的作用, 同时也起到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可以说是正面教育的典范。而相反的是一些作为大学校园中影视文化传播中心的图书馆视听室、多媒体教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却扮演了负面角色, 实在令人有些痛心。视听室作为大学生主要的校内影视文化娱乐中心应该是一个健康积极的休闲场所, 现实却不尽然。由于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 金钱至上的观念导致这些单位往往以创收为目的, 再加上图书馆视听室管理人员本身的素质不高, 对影视文化的认识比较浅薄, 使视听室里充斥着大量的商业大片甚至是惊悚、色情、暴力的影视信息。不敢妄言这能对现实产生多大的危害, 但可以肯定的是, 它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这里我们并不是排斥、否定多样化的影视文化信息, 而是希望作为大学校园内最大的影视文化中心应当多提供一些风格高雅、有思想深度、积极健康的影视文化信息, 少提供一些庸俗腐朽的垃圾。只有这样, 大学生才能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使身心得到升华;只有这样, 作为大学校园的影视文化中心的视听室才能真正起到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作用。

3. 加强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 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

官本位文化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第4篇

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第5篇

中国画学院 写意人物二年级

赵思萌

530900021 影视文化是建立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刻、建筑等多种艺术门类交汇点上的综合性艺术文化类型,兼容了政治、经济、社会、哲学、法学、文学、教育等多种社会科学的深邃思想内涵,承载和传播着社会各种价值观念。影视的网络化传播,彻底打破了传统影视传播的时空限制,为影视的观看和传播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也正因为这样,它也对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就拿我们大学生来说吧,平时在宿舍就可以快捷、方便地观看大量的影视作品。由于影视文化的市场化运作,使得影视文化在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上呈现多元化,从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空前增大,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研究和分析影视文化在道德、审美、经济、职业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确定这些价值取向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之间的客观联系,发挥影视文化的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影响,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科学、正面、积极、向上的影视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影视文化的价值取向

当前世界影视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已经完全进入商业化运作轨道。影视文化根据社会需求,在谋求生存和发展中,客观地形成了各自既定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

(一)影视文化积极的价值取向 主流影视文化追求真善美,弘扬先进文化,在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经济、职业价值观和引领其发展方向上,发挥着应有的积极作用。一是弘扬美德,伸张正义。把宣传美德、坚持正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倡导尊老爱幼、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勤俭节约等美德,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取得了很强的公信力。二是宣传优美、崇尚和谐。把追求神圣、宣传优美、坚持和谐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宣传美好的事物和言行,揭示规律性和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追求健康和谐等。三是倡导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宣传劳动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弘扬吃苦在前、节俭当先、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四是提倡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主导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做一个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人。用平凡的人物和高尚的品质,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激励着人们的斗志,鼓舞着人们的意志和雄心,在塑造了国民现代人格的同时,提升了国民的精神境界。

(二)影视文化消极的价值取向

画面影像是对生活的再现,然而经过艺术家的精心剪辑和组接,可能会产生对生活的错误解释,或是蒙太奇结构给予一种暗含的消极理念。影视文化消极的价值取向大致分为四类:一是误导公众,传播虚假消极的内容。二是轻视崇高和严肃,歪曲爱情和历史。三是唯利是图,宣扬金钱至上,拜金主义。四是传播世俗和低俗文化。

二、影视文化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影视文化的价值取向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性。从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也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优化人格和塑造高尚道德价值观

优秀影视作品都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段,表明正确的是非观念和高尚的道德观念,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大学生在接受影视文化教育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明辨是非,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了完美的道德价值观。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坚忍和毅力,给予了大学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影视文化把丰富的社会信息传递给当代大学生,有利于他们间接了解社会,为他们以后毕业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并能增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如《美丽的大脚》这部真实反映西部教育、生活等各方面情况的影视作品,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震撼,还有思考。他们看到了祖国西部亟待他们去建设,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具有时代精神的模范人物,为大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成为他们行为的楷模,如《孔繁森》《任长霞》等优秀影视作品,为大学生树立价值观提供了正确的抉择。这些影视作品对塑造当代大学生高尚道德价值观起到了促进作用。

2.提高审美能力、满足审美需求、净化审美心灵、提升审美理想,塑造健康向上的审美价值观

电影、影视通过形象、服饰、画面、色彩、语言、音响、音乐、美术、舞蹈等,给人以美的熏陶。《公安局长》《任长霞》塑造的“时代英雄”形象,展示着形象美。《红高粱》以其鲜红的色彩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浴血奋战的亢奋精神,展示着色彩美。《生死时速》中的地铁大碰撞,借音响再造了一个真实的时空,给人们带来如临其境的心理与情绪体验,体现了音响的价值。《柳堡的故事》《冰山上的来客》等影片的音乐如甘泉流进观众心田,给人“绕梁三日”的美感,展示着音乐美。影视通过对白、旁白和独白的语言方式,表现人物性格、形成情感和理智的冲击,推动情节发展,展示着语言美。影视公益广告,清醇朴素,意味深长,启迪思考,净化心灵。优秀影视文化提升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力,促进了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

3.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作用。电视连续剧《中国造》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创业的发展历程,贴近并触及目前当代大学生就业日趋严峻的社会现实,生动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及他们在创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理想追求。《美丽心灵》《暖春》等,歌颂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美德,弘扬了吃苦在前、节俭当先、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对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激励爱岗敬业、遵纪守法,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做一个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人物访谈》向大学生展示了在各行各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典范事迹,如科学院院士任继周,一直工作在农业战线,他在提高大农业综合生产力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的开创性研究成果。《留住青山》歌颂了优秀的人民教师李振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从南京自愿到山东沂蒙山区支教、扎根山区教育半个多世纪的感人故事。《雷锋》展示了一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干一行爱一行的优良品格。这些反映高尚职业道德情操、强烈责任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影视作品,都在鼓舞和激励着大学生形成和确立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职业价值观。

(二)消极影响

1.道德价值浅智化

一些影视作品宣扬西方资产阶级道德价值观,特别是香港、“台湾”、韩国和西方影视,淡化了大学生的理想和成才意识,削弱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国有些影视作品受到市场经济和西方思潮负而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暴力色情泛化、人性表现片面化等误区。如《麻姑》《撒玛利亚女孩》和《春去冬来》等一类作品裸、露、脱甚至“床戏”等色情场面频频出现,宣扬个人绝对自由,无视一切道德规范,反对任何约束。对大学生社会公德价值、法律纪律价值、家庭伦理价值、婚姻和性价值等产生善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英雄》《血色湘西》等作品血腥、暴力镜头不断,可以诱发大学生的暴力冲动,对大学生继承尊老爱幼、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等道德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2.审美价值世俗化、低俗化

受影视文化的影响,一些青年大学生在审美价值上呈现世俗化、低俗化的倾向。一些韩国、香港、“台湾”的影视作品,裸、脱以及“床戏”等色情场面,被一些大学生所接受。大学生注重对影视文化的直观体验而将“思”的意义放逐,导致他们的审美取向呈现世俗化。《超级女声》《激情九九》等,狂热追求经济利益,一味迎合大众口味,用低俗的作品充斥市场,导致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低俗化,表现出对高雅文化的认同感下降而对“快餐”式低俗文化的热衷上升的趋势和倾向。

3.经济价值金钱至上和高消费化

影视作品通过塑造完美、虚拟的形象,诱导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韩国影视文化所展示的经济观,是一个高层次的消费,影视中的主角基本上不用为金钱发愁,使得当代大学生对金钱的态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甚至追求金钱至上。《大长今》的播出,在大学生中产生强烈的反响,《大长今》宣传的韩国饮食和服装,增加了大学生对于韩国服饰和化妆品的消费,表现出追求时尚、品牌和个性的消费主义观念。这些都对一些大学生的经济价值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使一些学生产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不良倾向。

4.职业价值功利化、个体化

一些影视作品的传播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产生着功利化、个体化的消极影响,有些学生表现出对明星之路的艳羡和崇拜。如“超级女声”“谋女郎”等明星的成功之路,造成他们幻想一夜成名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念,体现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误区。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性也表现在对富裕生活的追求和憧憬,使他们越来越依赖于物欲的满足,以追求世俗的幸福。此外还有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突出强调个人价值,渴望个人实现的自我满足,但又忽视对社会、对他人应承担的责任。

三、对策和建议

在正确分析影视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基础上,发挥影视文化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积极作用,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主旋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影视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同时还要求“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影视作品承载着社会文化的各种信息和人们的精神追求,反映着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生活,体现着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发挥着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正面导向作用。因此,影视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要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影视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引导人们的价值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使影视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发挥优秀影视作品的正面导向作用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与确立的关键时期,还具有一定的不成熟性和可塑性。因此,高校要通过各种有效的载体,对他们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开设网络影视校园版,用优秀影视作品去占领学校影视文化阵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陶冶大学生情操,引导其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强对网络电视的监管力度,最大限度地控制一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通过网络传播,创造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环境。

3.开设影视欣赏课和举办影视文化论坛

帮助大学生加深对历史、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使他们走出价值取向的误区,澄清对人生定位、理想、追求的迷茫。高校要开设影视欣赏课和举办影视文化论坛,深入挖掘剖析影视文化具有的艺术魅力和蕴涵的思想艺术价值,使他们感受审美愉悦、净化审美心灵、增强审美意识、提升审美境界、完善审美人格。组织专职教师开设影视欣赏课,通过网络和各种宣传载体,开展“影视与道德”“影视与审美”等论坛,组织影评作品大赛等,帮助学生从影视文化中吸收有利信息,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历史、社会和自然,促使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和认可,形成正确的理念和价值取向。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目标体系

官本位文化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第6篇

关键词:社会文化 校园文化 学生人文素养 影响 互动因素

一、对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和人文素养的概念界定

所谓社会文化,“广义上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享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狭义上指人类文化的象征物,如文化遗迹、文物、各种艺术形式等。”[2]笔者认为,社会文化是具有社会普遍性的文化,它的特征在于文化的社会属性,是文化在人类共同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包括哲学、宗教、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成员积累的习惯。

对于校园文化的定义,学术上有很大的争议。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范围,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内部的环境和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 [3]但另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和集体舆论等。”[[4]笔者认为,后者所定义的包括学校传统、校风等一系列在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由所有教师和学生创造沉淀的办学思想、校风、行为规范等应属学校文化。而校园文化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团体的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学生的文化观念以及学生特有的积极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还包括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开展的各种社团、群体活动。

而人文素养,并不仅仅是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科学知识和掌握的人文学科知识,只有将人文知识上升到自身的品格,才形成了一种素养。所以,人文素养是通过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或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而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二、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任何校园都客观地存在于某一社会环境,校园文化也存在于相应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中,同时无时无刻不受社会文化的影响。由哲学、宗教、艺术、道德风俗等内容构成的社会文化,以各种形式和不同方面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

(一)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影响的特点

1.广泛性。在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内容繁多,涉及哲学、宗教、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成员积累而成的习惯。另一方面,校园文化的内容也极为广泛,包括学生思维方式、行为特征以及开展的各种群体活动。因此,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

2.双面性。社会文化的内容繁多,不仅有优秀的文化,也有低俗的、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文化。因此,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面性。良好的社会文化可以促进校园文化更好的发展,而社会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将导致校园文化的低俗化,甚至危害校园文化的正常建设。

3.民族性。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民族文化,其某些特色必然影响其校园文化,并且反映在校园文化中,形成不同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例如我国四川黄龙溪古镇的学校创建校园火龙灯舞文化,不仅是对火龙灯舞这种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便于学校教育的实施和校园文化建设。[5]又如德国校园文化受德意志民族文化的影响, 形成“为国为民, 服务国家之精神为己责”的民族特色。

(二)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影响的表现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于社会中,其产生、发展、性质与功能等不同程度地受到作为大环境的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校园文化受社会文化影响的内容如下:

1.社会文化影响着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校园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校园的产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才能产生的。校园文化依赖于社会文化这片土壤而产生。其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发展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校园文化依赖社会文化而产生,但在发展过程中却与社会文化发展同步。如社会经济结构转轨引起社会文化变化,从而波及到校园文化,出现“第二职业”、“竞选”、“双代会”等现象。

2.社会文化影响校园文化教育的目的。校园文化具有与社会文化不同的教育性,因为校园文化自产生那天起, 便担负着教育校园主体的职能。而培养符合什么标准的人才, 校园文化需要反映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需求和社会文化的导向与制约,其教育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社会文化不仅影响着校园文化培养什么性质的人才,还影响着培养何种水平、多少数量的人才。

美国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第7篇

美国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作者:骆晓玲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9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日趋发展,中美交流的日益扩大,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教育、全球化文化的渗透,美国大众文化无孔不入地冲击着我们的生活,使大学生与美国文化走得越来越近,继而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思想意识和判断力。

[关键词]美国大众文化 当代大学生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061-01

互联网的发展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全球村,全球化经济带动了全球化教育。也促使了全球文化的传播。美国是全球经济的主宰,其大众文化冲击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饮食、休闲、服饰到人生目标、思想意识等无一幸免。

大众文化主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享受的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节目、报刊杂志、音乐、网络、体育及饮食、服饰等。大众生产和大众消费造就了大众文化在社会上处于主导地位。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借助其经济和科技实力,运用跨国公司、贸易、网络等手段向世界输入其文化产品。美国文化产品的通俗性、娱乐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生活在快节奏社会中现代人的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所以美国大众文化很快风靡全球,生活在其他文化圈内的人们无不切身地感受到美国大众文化的独特魅力。美国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视产业

有世界“影都”之称的好莱坞处于世界电影业的支配地位。中国影院放映的进口电影几乎毫无例外地是好莱坞大片:“阿凡达”“拆弹部队”等一系列大片;美国人制作的电视节目“越狱”“老友记”“绯闻女孩”“欲望都市”等在网络上也能点播。

除了好莱坞五大电影公司:梦工厂、20世纪福克斯公司、哥伦比亚公司、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派拉蒙公司制作了大量的好莱坞影片以外,华特·迪斯尼影业是迪士尼公司最重要的电影发行品牌。公司发行了许多优秀的动画片与真人片:“狮子王”“汽车总动员”“美女与野兽”等八十多部动画片。

学生津津乐道的都是电影院上映的大片,美剧情节以及当红的电影电视明星的动态。“歌舞青春”三部、“暮色”三部、哈利波特七部都是学生能够娓娓道来的热门影片。

二、音乐

非洲黑人被贩运到北美,过着非人的奴隶生活,音乐成为他们抒发内心痛苦、寻求精神慰藉的主要工具。黑人奴隶保持了非洲音乐的传统,同时又逐渐受到欧洲音乐的影响,于是产生了许多美国黑人的音乐形式,如布鲁斯、拉格泰姆、灵歌、福音歌等。布鲁斯是一种黑人民歌,以吉他或其他乐器伴奏。源自黑奴的劳动歌曲,内容多表现黑人的不幸生活和哀怨及渴望幸福的情绪。20世纪初,当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等乐曲在新奥尔良由黑人小型铜管乐队演奏为舞蹈伴奏时,便产生了最初的爵士乐。美国的摇滚乐大概从50年代开始,是从乡村音乐和黑人音乐布鲁斯发展起来的,后发展到80年代的金属乐,90年代的说唱和嘻哈音乐。

从猫王、麦当娜、惠特尼·休斯敦、迈克尔·杰克逊到碧昂丝、杰西·麦卡尼、Lady Gaga;从后街男孩到林肯公园、黑眼豆豆乐队,美国音乐随时随地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美国音乐主宰着世界流行音乐的趋势。现代大学生对美国音乐崇拜的程度,从学生组织的乐队、演出,学生平时欣赏的音乐和歌曲便可知晓。

三、网络

全球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为美国快速传递其文化观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一些统计数据表明,在全球所有网站中,78%的网站是英语,96%的电子商业网站是英语。显然,美国是互联网的中心,美国对互联网的控制不仅给美国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使美国人所信奉的文化观念迅速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使命召唤”“反恐精英”等中,在线观看电影、听音乐、看新闻、看比赛等等。学生利用一切互联网提供的便捷方式了解美国、了解世界。

四、服饰

美国人崇尚自由,张扬个性。青年学生之所以穿牛仔裤,是因为牛仔裤代表自由,它摆脱了行为约束和身份限制,“自由地成为我自己”。如今,牛仔裤已经成为全世界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它的美国西部拓荒精神不会因此减掉。牛仔裤被视为非正式的、无阶级的、不分男女的、且对城市与乡村都适用的;牛仔裤的身体特征与强健耐劳的性质不仅仅折射着工作本身,它们还承载着自然的本性与性征的涵义。与其他服装的正式性相比,牛仔裤的非正式性乃是自然与文化、天然与人工、乡村与都市之间深层结构对立的一个具体例证。

放眼望过去,学校里的大学生,无论男女,基本上都是穿牛仔裤的。就如上述,它代表自由、自然、个性、粗犷。非常能体现80后、90后大学生的特点。

总之,美国文化正随着全球化浪潮铺天盖地地袭来。由于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美国自身的文化氛围日趋商业化和低俗化。暴力、色情、恐怖成为了卖座的热点。而大学英语课堂是接受美国大众文化的场所,大学英语教师有责任告诉学生这些现象背后的背景文化,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本土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

[参考文献]

官本位文化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第8篇

(一) 政治文化的定义。要回答什么是政治文化, 必须先解决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内部疏通关系。事实上, 文化与政治之间并非是彻底分离的两个领域, 尽管现代文化与政治作为独立的领域分离开来, 但是, 无论从何种程度而言, 文化和政治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与政治的结合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这对解决现代由于文化因素和种族主义引发的现代民族和国际争端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视野。 学术界普遍认为, 政治学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文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政治学家G. 阿尔蒙德提出, 据他介绍, “政治文化是内化于民众之认知、情感和评价之中的政治系统”。笔者基本认同以阿尔蒙德为代表的观点, 因为如果将政治的所有方面比如政治制度等都泛文化, 那么政治文化其独特的文化功能就不到位。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从某个外部环境的经济和社会的思想文化体系中生长出来的、经过长期社会化的积累而相对稳定的政治人的心理态度和价值观。

(二) 政治文化的作用。不同类型的政体形式在任何时候都存在政治发展问题, 而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都将影响政治发展, 而在此, 我们着重研究政治发展与政治文化之间的特殊关联。政治文化理论一开始便和政治发展研究紧密相连, 政治文化作为一个深入点, 能够从文化开发的角度在相当程度上能够解决首先不能被经济、政治因素所解答的政治问题。政治文化对于政治发展具有较强的凝聚作用, 而这种小规模的凝聚作用又在大范围内起着广泛的社会凝聚力的作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需要建设与社会主义民主相适应的政治文化,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 这将改变我国传统的政治倾向, 塑造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公民。

二、影响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障碍

要显现政治文化的作用, 首先必须具有相应思想文化基础的群众, 否则作为意识形态的观念, 只能在没有得到积累积淀的情形下就丧失了。当然, 我国政治生活存在一些政治优势,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政治文化中也有很多缺点, 譬如权力腐败、权力的崇拜、滥用资金、滥用资本, 甚至出现实用主义盛行、拜金主义张扬等。具体来说, 当前政治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有

(一) 政治参与冷漠化。在政治运动和思想宣传工作中, 我国当前社会的政治冷漠比较多的表现在针对以往的政治运动和思想宣传工作的缺陷显现出来的忌谈政治、或者只是埋怨和抱怨, 急于散布谣言, 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去进行政治参与。建设一个民主社会需要公民的正义感和积极参与才能完成。克服政治参与冷漠, 最重要的是政府应该有这样的勇气, 让老百姓来监督自己, 习惯于在阳光下行使权力。否则, 缺乏对民众利益的及时维护, 往往造成党群关系恶化, 损害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二) 政治关系庸俗化。由于长期的传统政治的影响, 新中国在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又忽略了民主法制建设。权力部门化、地方化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除了规章制度不健全, 唯利是图的心态也不容忽视。一些不平衡的改革导致部分官员利用地方部门的权力和小团体牟取私利。小团体人情关系的庸俗化在国家机关中蔓延, 极大地污染了政治气氛。

(三) 政治信仰低质化。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 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 一方面, 在思想解放的同时, 一些人原来的信仰发生动摇而无法正确处理新的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的出现。另一方面, 随着对外开放, 国外的一些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涌入。可以说, 廉政文化与腐败思想的较量是长期而复杂的, 体现在政治意识上, 就是为不正当利益做违法辩护, 这样对民主政治建设是非常有害的, 它使党和国家形象受到极大损害。

三、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文化方略

(一) 强化人民当家作主意识的培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它被统治者认可, 内容积极向上、富有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中, 政治领域的基本价值观必然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继续化, 我们的执政党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依法民主执政, 使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合乎实际, 对社会各阶层更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从而呼吁各界人士, 团结各阶层人民, 共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二) 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以制度引导政治文化建设。文化不是现代化的必然产物, 它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如果不进入宪政的实际生活, 就无所谓公民文化。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党政不分。目前, 我国正处于政治改革的关键阶段, 我们应该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逐步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以此来巩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

(三) 利用入世的契机, 实现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从1978 年到2015 年的三十多年间, 我国因改革开放而脱胎换骨。全球化的外因与改革开放的内因一起, 终于将中国的现代化包括政治文化送入了新的旅途。我们要利用有利条件, 抓住不同领域的优势, 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建设我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经济基础, 为我国的各项改革提供丰富的政治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 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译.华夏出版社, 1989年版.

[2]李艳丽.《政治亚文化:影响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特殊因素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3]李田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概论》.知识产权出版, 2013年版.

上一篇:他,托起我的手臂下一篇:基于利益集团理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