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的通知

2024-07-21

关于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的通知(精选8篇)

关于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的通知 第1篇

关于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的通知

为进一步实现文化凝聚员工,文化塑造品牌和文化助力发展的目标,总总公司将在落实集团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2010】3号文件内容,进一步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特通知如下。

一、组织体系

以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为核心,形成领导小组、指导委员会、责任部门和参与部门上下协调,横向合作的文化建设组织体系。

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总公司党委委员、企业文化建设责任人员组成。企业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总公司主管领导、主管部门相关人员和相关部室负责人组成;企业文化建设的责任部门是总公司党委工作部,参与部门总公司属各基层单位和机关各部室。

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领导小组和指导委员会要整体指导、安排和布置;企业文化责任部门要积极策划,着眼未来,全面设计,发挥指导作用;相关部室和各基层单位要按照总公司的统一安排积极配合,认真落实,进一步实现文化力向执行力的转化。

二、责任体系

(一)理念文化

“理念文化”不仅能够塑造和提升员工的素养品质,更能够创造和谐的企业氛围,团结凝聚员工。在理念文化体系中责任分解落实如下。

1、理念的提炼

要结合总公司实际,继续不断地提炼和完善总公司企业

精神、企业宗旨、服务理念和“五个第一”思想等企业理念的深刻内涵,并阶段性地提交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讨论通过。

责任部门:党委工作部

2、文化的宣传

要做好对外和对内的宣传工作。对外要通过文字、影像、声像及视频材料,客观及时地做好总公司形象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认知长房物业,扩大总公司的品牌影响。对内要通过编辑《长房物业》报,设计标语、口号、宣传展板和结合文化工作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推广总公司最新的发展形势,先进的管理经验,基层动态和员工形象。

各基层单位与机关部室要选出一名兼职宣传报导员,每月向党委工作部报送宣传稿件及相关的影像资料。

3、荣誉的整理

建立完善荣誉档案,保证各级各类荣誉证书、奖杯、奖牌和锦旗的存档管理。

责任部门:经理办公室

参与部门:基层各单位、机关部室

(二)视觉文化

总公司的视觉文化要在总公司机关和基层单位统一规范的基础上扩大覆盖面,要通过完整的视觉引导和细致的服务,继续丰富和完善长房物业形象,细化长房物业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影响,提升长房物业的品牌价值,更重要的是要便于服务住户,便于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便于提高工作效率。

1、企业名片

企业名片是总公司对外宣传的一种有效形式,企业名片每五年更新完善一次。企业名片的设计和制作要能全面反应

总公司的发展理念和阶段成果。

责任部门:党委工作部

2、办公形象

①设计部分:

形象基准颜色的定位和整体风格设计。

责任部门:党委工作部

②制作和发放:

所有制作必须遵循总公司文化理念,按照责任部门统一设计要求制作完成。

悬挂标识、腰线的制作和发放。

责任部门:党委工作部

基层单位外观装潢、接待窗口和业务办理大厅的主体装修。

责任部门:生产经营部

企业徽章、胸卡、接待人员桌牌的制作和发放。

责任部门:人力资源部

各类设备、器具、工具、工装的定制和发放。

责任部门:总公司物资部

办公相关用品的定制和发放。

责任部门:经理办公室

各基层单位的宣传板、展示牌可结合实际情况,遵循总公司理念和总体设计风格自行制作,由总公司党委工作部参与指导。

(三)行为文化

要通过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发挥企业文化促进经营发展的保障作用,形成品牌的文化力。

1、培训工作

结合各产业特点制定员工培训计划,组织培训学习,考核学习成果。

责任部门:人力资源部

参与部门:基层各单位、机关部室

2、服务工作

①制定服务专线的办公流程,提升接线人员的服务技能。责任部门:经理办公室

参与部门:基层各单位

②注重窗口形象,统一办理流程,提高接待人员的服务质量。

责任部门:国有房产管理部、资产部、各基层窗口

③在维修人员中推行星级服务,提高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

责任部门:生产经营部、基层各单位

参与部门:物资部、国有房产管理部、资产部、物业发展部

3、活动部分

将活动形式与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是凝聚员工,提高总公司整体合力的重要保证。

①节日文化:以重要节日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提升企业向心力的同时,发现各类人才。

责任部门:党委工作部、总总公司工会、总总公司团委 参与部门:基层各单位、机关各部室

②员工文化:开展各类“技能比武”活动,选树宣传优秀典型。

责任部门:生产经营部、物业发展部

参与部门:人力资源部、党委工作部

③青年文化:注重青工的素质培养,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开展符合青工特点的文体活动,加大青工服务大局的力度和广度。

责任部门:总公司团委

参与部门:基层各团支部

④社区文化:继续推广“展业主风采、做精品物业”系列联谊活动,展示长房员工风采,展现总公司精神文明成果,更好地为业主服务。

责任部门:基层各单位

参与部门:物业发展部、党委工作部、总总公司工会、总总公司团委

(四)制度文化

规范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也是总公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干部管理

完善领导干部的激励机制与监督评价机制,创造一个以人为本,做好事、干实事的和谐工作氛围。

责任部门:党委工作部、纪检监察室

2、员工管理

继续发挥薪酬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在《薪酬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完善用人机制、规范制度和激励方法。

责任部门:人力资源部

参与部门:各基层单位、机关部室

3、日常考核

机关部室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日常考核制度,按照总公司的相关要求着装,使用文明用语。

责任部门:机关党总支、各基层党支部

三、保证体系

文化建设工作,要在巩固现有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培育创新文化、和谐文化、形象文化、服务文化,实现文化理念和文化管理的同步,本着感动员工,感动业主,感动社会的宗旨,立足实际,力求实效,发挥文化促发展的作用。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要以推动总公司科学发展为目标,结合实际,讲求特色,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服务总公司发展的重要途径,确保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加强合作,凝聚合力。

各基层单位要加强协调合作,广泛交流经验,努力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合作互动平台,为总公司发展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形成发展力。

3、加强交流,服务发展。

总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将在适当时机,组织领导小组成员,以走访、交流和座谈等形式,对总公司所属基层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推进总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升级,更好地为总公司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服务。

关于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的通知 第2篇

日期:2009-4-30 16:29:43 来源:广东省中小企业局

粤中小企〔2009〕31号

各地级以上市、县(市)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财政局,省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粤府〔2008〕98号)和《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粤府〔2008〕104号)精神,及早发挥2009年一次性新增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和2009年省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放大效应,健全和完善我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按照《关于印发〈2009年一次性新增省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粤财工〔2009〕16号)和省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有关规定,现就申报2009年省财政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和内容

(一)支持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建设。重点扶持各地建设符合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综合性服务平台,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网等。

(二)支持开展各种类型的银担企合作交流平台。包括全省担保行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和各类“银担企”合作洽谈会等活动,充分利用和组织各类服务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银担企交流与合作,向金融部门积极推介当地进行转型升级、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实施名牌培育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成长型中小企业,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融资难问题。

(三)支持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开展产权交易活动。包括中小企业产权交易、收购兼并、股权交易、资产重组、鉴证服务等各类产权交易活动。

(四)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开展债券融资和上市融资活动。包括各地推动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集合债券、上市融资等专项活动。

(五)支持开展中小企业“强企工程”活动及产学研对接活动。包括各地按照《关于开展管理咨询服务机构与中小企业服务对接“强企工程”的通知》(粤中小企〔2008〕37号),组织和开展“强企工程”活动、各地组织实施的中小企业服务日和产学研对接活动。对参与“强企工程”,并主动降低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咨询费用的管理咨询机构,给予一定的补助。

(六)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包括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创业服务和创业基地、市场营销、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应用等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七)人才培训项目。将由省中小企业局和省财政厅另文组织申报。

(八)重点支持。一是重点支持投资融资、技术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二是优先扶持各地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示范单位开展和实施的专项活动和建设项目;三是优先扶持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集群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二、申报资格及条件

(一)申报单位必须是独立的企业、事业法人和其他法人组织,机构运行正常。

(二)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和财务管理制度,可实现收支平衡,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地方财政拟配套支持。

(三)实施的专项活动(指银担企合作交流活动、产权交易活动、债券融资和上市融资活动、“强企工程”活动、产学研对接活动,下同)、综合服务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必须属于2009年的省中小企业工作重点,详见《关于印发广东省中小企业2008年工作情况和2009年工作意见的通知》(粤中小企〔2009〕5号)。

(四)专项活动必须在2009年1–10月底前实施完成,综合服务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必须是在2008年以来开始实施,2010年底前完成。

(五)专项活动、综合服务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必须有明确、具体、可行的提供服务的方案和计划,具有较广泛的服务覆盖面。

(六)专项活动、综合服务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实施效果明显,在满足中小企业服务需求、促进咨询机构与中小企业服务对接、推动产业集群或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七)申请“强企工程”咨询服务费补助的,必须属于主动降低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咨询费用,并在2008年7月份以后签订、2009年6月底前完成的咨询服务合同。申请补助的咨询服务机构应是按《关于开展管理咨询服务机构与中小企业服务对接“强企工程”的通知》(粤中小企〔2008〕37号)规定,已填写《广东省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强企工程”管理咨询服务机构登记表》,并报当地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或省企业管理咨询协会。

三、申报程序

按照属地化申报原则,专项活动、综合服务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的实施单位向所在地的县(市)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县(市)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局审查汇总后上报省中小企业局和省财政厅,并抄送地级以上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财政局备案;市辖区和市直的实施单位向地级以上市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局提出申请,地级以上市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局审查汇总后上报省中小企业局和省财政厅。

省政府授权省国资委监管的资产经营公司下属单位实施的专项活动、综合服务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由资产经营公司审查后上报省中小企业局和省财政厅;省直其他单位下属单位实施的专项活动、综合服务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由省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上报省中小企业局和省财政厅。

四、申报数量

(一)综合服务机构建设项目:每个县(市、区)可各申报1个;每个地级以上市可申报1个市直项目。

(二)专项活动:各地根据开展专项活动的实际情况申报,申请省财政专项资金补助的额度珠三角地区一般不超过专项活动总费用的50%,其他地区一般不超过80%,最高不超过30万元。

(三)“强企工程”咨询费用补助:申报“强企工程”合同咨询费用补助的,根据实际参加的情况,由管理咨询服务机构申报。申请省财政专项资金补助的额度珠三角地区的服务机构一般不超过合同费用累计总金额的20%,其他地区的服务机构一般不超过30%。每个服务机构申请的补助额最高不超过30万元。

(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珠三角地区每个县(市、区)可申报3个,其他地区每个县(市、区)可申报4个,每个地级以上市可申报2个市直项目;东莞、中山市可各申报10个;省直有关单位下属单位可申报2个。

五、申报要求

(一)项目实施单位的申报材料按如下序号顺序装订(详见附件1): 1.综合服务机构建设项目:序号1、2、3、6、7、8、9、10、12、15。2.专项活动:序号1、2、6、7、9、10、13、15。

3.“强企工程”咨询费用补助项目:序号1、5、6、7、10、14、15。4.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序号1、2、4、6、7、9、10、11、15。

(二)各县(市)、地级以上市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局或省属资产经营公司、省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将综合服务机构、专项活动、“强企工程”咨询费用补助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分别汇总上报,于5月20日前将申报文、各类项目的汇总表(详见附件2-5)、各申报单位的申报材料(各一式四份,除复印件资料外,均须附电子版)分别报省中小企业局(3份及电子版)和省财政厅(1份)。

(三)各地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局、省属资产经营公司、省直行政主管部门要据实申请,严格审核,择优推荐。对违法骗取财政资金或有其他违法行为的,将依规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附件1.2009年省财政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申报材料清单

2.2009年省财政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综合服务机构)计划汇总表 3.2009年省财政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专项活动)计划汇总表 4.2009年省财政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强企工程”)计划汇总表 5.2009年省财政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公共服务平台)计划汇总表 6.省中小企业专项资金项目承诺函

7.2009年省财政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综合服务机构/专项活动/公共服务平台)申请表 8.2009年省财政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综合服务机构)项目基本情况表 9.2009年省财政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基本情况表 10.2009年省财政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强企工程”咨询费用补助)申请表

联系人:

(一)省中小企业局技术进步处 孙海扬 电话:020-83135841,传真:020-83135851 E-mail:esunhy@126.com 地址:广州市吉祥路100号 邮编:510030

(二)省财政厅工贸发展处 邓玲玲 电话:020-83170279

广东省中小企业局 广东省财政厅

关于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的通知 第3篇

一、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对内控制度的认识不够

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来认识内控制度, 当前的国有企业实行的内控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初始阶段, 同时也没有真正的做到内部控制。 部分企业把内部控制与内部监督混淆了, 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各种手册、文件, 还有一部分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包括了成本控制和资产安全控制, 将工作重心放在资产数量和降低成本支出方面。更有甚者, 将会计监督当做内部控制, 没有对内部控制全面了解。 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出现偏差可能有如下原因:1.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育较晚, 国有企业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垄断地位, 在内部改革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方面较晚。 2.没有全面的社会监督体系, 从而导致实行内控制的力度不够, 会出现“走过场”和 “搞形式”等不良现象。

(二)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不合理

内部控制的目的是控制目标实现的过程, 是为了保障资产安全和经营管理、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 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内部控制由五个方面构成: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沟通、内部监督。它是为了更好的管理目标和目标的实现过程而建立的。当前的国有企业中虽然存在董事会和监事会 (监督机构) , 然而这些机构并没有切实发挥他们的监控、监管作用。 比如:工作流程缺失部分多、 监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等, 企业当前的公司治理机制都是非常表面化的, 没有真正从根本上了解和建立起内部控制制度。 导致了经营成本提高、经营风险增大等等不利现象。

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 管理层级结构复杂, 经营范围广, 市场垄断。在内部管理方面, 很容易在中间环节出现纰漏。 在设计内部控制时, 没有把握好大前提———企业内部控制目标, 在识别企业项目存在风险上存在偏差, 在面对企业项目存在的风险上不能够全面的评估, 和做出相应的优秀措施。 空有一本内控手册, 不注重将手册上的事落到实处。

(三) 国有企业内控体系、结构未完善

由于对企业内控制度的认识了解不到位, 导致当前的国有企业在内控结构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个健全的, 内部环境是由治理结构、职权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和企业文化五个部分组成的。然而当前的国有企业在这五个方面做的都不到位。 治理结构不健全, 由于国有企业在部分行业的垄断局面, 致使国有企业在选择治理结构上存在先天不足和创新管理制度进程缓慢;机构设置僵化导致权责分配不清, 在变化迅速的市场经济下, 组织机构的设置不能及时的随之调整;在内部审计后发现的问题, 不能从根源来解决掉;与其他企业 (比如:民营企业) 人力资源配置相对僵化;管理体制随高层变动而变动, 不能够实施一个长期的管理计划;最后, 因为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对比的特殊性, 国有企业在承担经济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起一定的和会责任, 各级政府为了自己的政绩而对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的干预也是导致国有企业内控结构不健全的一个重大因素。

(四) 国有企业内控执行不到位

国有企业的内控制度的制定大部分都是由企业内的相关部门来完成的, 而不是中介机构独立完成。 在编制制度时, 就容易出现内控制度编制的客观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会受到国有企业原有的惯性思维方式和权力分配方法的干扰。 比如:在风险管理方面, 虽然能够发现企业业务存在风险, 但是不能对其进行一个制度化的管理, 容易出现执行内控过程断层的现象。 在职权分配方面, 管理部门与部门之间, 人员与人员之间, 职责交叉, 职责分配不清, 发生意外容易出现推卸责任的情况, 又或者出现谁也不管的“空地带”。 在激励和约束的机制方面, 企业的内控制度能够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拥有一个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 当前的国有企业在激励和约束的机制方面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 在约束机制的运行不高效的同时激励机制运行超出了预定范围, 虽然国有企业 (尤其是大型的国有企业) 里的各类制度、考核检查方法齐全, 然而在面对检查出来的问题的处理上做的不够好, 这种情况下往往归因于外在的客观原因, 考核的评价也没有真正的触及到问题的本质。

二、如何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内控管理

(一) 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

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的表现是:股东给企业管理者授权, 同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保证获取应得的利益, 在发觉股东的利益可能会因管理者的问题而受到损害时做出相应措施, 而管理者在履行对股东的承诺的前提下, 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分配、市场分配、 资金调配等各个方面做好协调工作。 而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是对企业的控制大权不在股东—国家上, 而是落到了管理者手中, 出资人—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仅仅是资本提供者的境地。 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首要任务就是要处理好国家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二) 要结合国有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完善内控制度

要想真正的改变当前国有企业的内控管理现状, 从而促进国有企业进一步的高效快速发展, 最后趋同与国际要求, 跟上市场经济的变化, 不能够只局限于对当前的相关制度的修补与删减, 也不能照搬美国COSO报告条例。 不只是内控制定部门和实务操作部门, 领导层也要有从根本上改变问题的觉悟, 要站在审计基础制度的角度, 一方面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 充分考虑到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和各类限制, 另一方面要具有发展的眼光, 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原则, 避免在往后运行过程中多次修改内控制度, 影响内控制度规范的稳定性和可行性。

(三) 解决管理层面职责不清的问题

国有企业由于其特殊性, 管理层的职责分配一直都处于一个权责交叉的状态。在政治因素和体制因素的交互作用下, 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是有一定难度的, 而当前国有企业管理层的权责交叉就会导致管理人员相互之间缺乏制衡。主要的管理人员独揽大权 (控制权、监督权、执行权) , 这在做出经营决策 (市场分配、调配资金、产品定位、金资投融、处置资产等) 的时候随意性大, 而且做出的决策可能不够客观和有利。 所以, 管理者职权分配明确, 相互监督制衡是建立一个健全高效的内部控制框架的前提条件。

( 四) 提高企业和员工的职业道德规范

内控的执行不仅仅要求企业管理层的参与, 还有全体员工的积极投入。, 内控制度中激励和约束的接受者是企业内全体员工, 包括管理层。 一个国有企业有其自身的企业文化和一套专属的企业内职工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现实是真正落实了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行为是少之又少, 更多情况下, 这就是只是一本手册。 要改变这种情况, 就一定要将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合理的融入内部控制中去。在内部控制结构的要求前提下, 根据不同的岗位的特点制定一套具有操作性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三、结论

综上所述, 要想改变当前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 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要从正确处理好国家与利益相关者, 尤其是企业管理者的利益关系, 逐步建立一个科学、完善、可行的公司治理机制、结合国有企业的具体情况, 从根本来改善内控管理制度条例、改善管理层面职责不清的现状, 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提高企业和员工的职业道德规范, 将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有机的融入内控管理当中四个方面入手, 不断在实际中探索、探寻, 完善内控管理制度, 从而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以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周银燕, 朱锦余.基于产权理论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机制构建[J].财会月刊, 2015 (22) .

[2]熊玲, 周卓慧.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关系分析——以国有企业为例[J].中国市场, 2015 (25) .

关于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的通知 第4篇

一、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原则

(一)保基本。把握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的公益性质,明确政府的主体责任。以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和优化社会人力资源配置为主要目的,承担基本公共就业服务。

(二)可持续。完善财政保障、管理运行和监督问责机制,形成保障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创新服务供给模式,引入竞争机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可持续发展。

(三)均等化。按照覆盖城乡、普遍享有的要求,面向全社会提供统一、规范、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方便各类劳动者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用工,逐步实现地区间、城乡间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

二、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及主要内容

(一)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根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规定,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开的要求,政府公共就业服务的范围主要是指面向所有劳动者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

服务内容包括: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供求信息发布,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组织农村劳力转移就业和跨地区劳务协作;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组织就业见习,推荐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开展创业服务;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对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者等重点群体提供专门就业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实名登记和跟踪服务;劳动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失业人员管理,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开展就业、失业监测;人力资源调查和就业统计等事务。劳动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可按经当地物价主管部门审批的成本价收取费用,并逐步实行免费服务。

(二)对目前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包括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和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下同)以营利为目的向劳动者提供的收费服务项目,要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中逐步剥离,主要转由企业等社会力量提供。

三、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置及职责

自治区、市、县(市、区)三级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县以下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设立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自治区、市、县(市、区)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制定落实各项公共就业服务政策,统筹协调辖区内就业管理,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并承担向辖区内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的职责。县级以下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负责开展以就业援助为重点的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实施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并承担上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安排的其他就业服务工作。

(二)加强机构职能整合和基层平台服务功能

各地要按照统一领导、统一制度、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信息系统的要求,统筹规划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要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09〕116号)提出的原则,整合原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和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的就业服务职能,统筹管理辖区内城乡各类劳动者的就业服务工作。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强化服务网点的统筹规划,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和便利出发,确保服务功能不减少,服务能力不下降。县(市、区)级原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和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原则上要整合建立统一的综合性服务机构。各地在加强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中,要进一步强化基层特别是农村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提高人员素质,改进服务手段,承担基本公共就业服务职能。

四、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一)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全面实施统一的基本服务免费制度、就业信息服务制度、大型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制度、就业与失业登记管理制度、就业援助制度、劳动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就业信息监测制度等各项就业公共服务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的制度,对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提供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偿。

(二)提高公共就业服务专业化、标准化水平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步拓展基本就业公共服务范围,充实服务项目,细化服务内容,规范服务流程,完善服务标准,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专业化。逐步建立公共就业服务标准体系,明确公共服务机构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等具体标准,为服务对象提供规范、便捷、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

(三)提高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

建立全区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健全全区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指标体系,加强全区统一标准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网络覆盖自治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五级公共就业服务基层平台。以“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网络到边到底、信息全区共享”为目标,整合各类就业管理服务信息资源,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基层平台信息化建设。以自治区、市两级为核心建立就业信息数据库,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和就业信息监测体系,实现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全程标准化和信息化。自治区制定全区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具体实施办法和标准,指导和督促各级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服务平台建设。

(四)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绩效考核机制

各地要以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绩效为目标,根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承担的免费服务工作量、服务效果和服务成本,研究建立公共就业服务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由上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定期对下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进行评估考核,考核结果与就业专项资金分配挂钩,突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切实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效率和水平。

nlc202309021503

五、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一)确保公共就业服务经费支出预算落实到位

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和国家、自治区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根据本地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不断加大对公共就业服务的经费投入,切实将县级(含)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县级以下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各地要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根据其享有财政补助编制内实有人数,并综合考虑其承担的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工作量,合理安排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所需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

(二)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的使用范围

1.基本支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了保障其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支出。基本支出预算根据地方财政部门的预算标准进行编制,支出内容根据当年政府收支经济分类科目确定。

2.项目支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了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之外所发生的经费支出。项目支出预算根据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承担的公共就业服务工作量进行编制。项目支出主要包括:(1)公益性质的专项就业服务活动;(2)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管理服务;(3)就业信息服务与统计监测;(4)跨地区劳务协作,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5)创业服务;(6)档案管理服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7)就业服务场所租赁维护修缮;(8)设备购置;(9)信息系统建设运行维护;(10)就业政策宣传,就业维权;(11)职业培训政策宣传,定点培训机构监督管理;(12)高校毕业生就业实名登记和跟踪服务;(13)人力资源和工资指导价位调查统计;(14)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就业服务;(15)各级政府下达的其他特定就业工作任务。

(三)加大对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扶持力度

对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县级以下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所需经费确有困难的,自治区财政将根据公共就业服务工作量、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和公共就业服务绩效考评结果等给予适当补助。

自治区财政对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能力建设给予适当奖励性补助。

六、加强监督管理

(一)各地可根据本通知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备案。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明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公益属性,研究制定预算保障方案,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二)各地要严格按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安排、使用公共就业服务经费,严禁用于与就业工作无关的支出,确保专款专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部门的检查和社会监督。各级财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定期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展服务情况及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标准,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有关规定,依法加强各类票据管理,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使用正确,不得使用虚假票据。

关于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的通知 第5篇

各街道、园区、区各相关职能部门:

为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工程建设,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机制,全面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着力打造具有雨花特色、全市一流的网格化综合服务体系,确保实现网络全覆盖、资源共分享、管理无盲区、服务零距离的社会管理工作目标。特制定以下网格化管理服务配套制度。

一、信息收集处理反馈制度

1、信息的收集。各网格责任人要深入联系服务群众,通过入户调查、走访接待群众、党员群众议事会、参与各类社会组织活动等方式途径,全面负责本网格内各类信息(包括民生保障、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平安法治、人口管理、群众工作等)的收集,实行信息收集处理反馈制度。要积极扩大信息来源,将党员骨干、楼栋长、志愿者、保洁员、社会组织负责人等吸纳进信息员队伍,全面动态掌握各类信息。要畅通信息公开渠道,由向居民收集信息转变为向辖区居民、驻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开社区服务相关信息,制作发放社区便民服务卡,在小区楼栋张贴社区网格服务人员(包括网格长、社区民警、城管包片队员等)姓名、照片和联系电话,建立信息互动机制,便于群众在需要时能及时找到求助渠道。

2、信息的处理。对采集到的各类信息,由一、二级网格长进行分类处理,能现场处理的现场处理,不能立即解决的,现场受理带回社区协商处理后予以反馈。建立完善各类情况信息的登记、整理、归类等基础性台账。根据“一网打尽、分类处理”的原则,在二级网格长走访收集信息填写《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日志》的基础上,在社区服务站建立“1+9”模式的网格化综 合管理服务台账资料。“1”:一本汇集各类信息收集处理情况的总台账;“9”:根据信息不同类别,建立突发事件类、民生保障类、公共安全类、城市管理类、平安法治类、人口管理类、群众工作类、区域党建类和其它类九个类别的分台账。对这九类信息,根据事项涉及到不同管理服务内容,采取派工单的形式将事务移交至具体负责的经办人,并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办结。对突发性工作或社区不能独立办理的事项,网格责任人要立即上报街道,并全程跟踪办理进展。

3、信息的反馈。社区要及时研究处理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处理结果应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反馈。可通过召开会议进行通报,或通过党务公开栏等载体反馈,或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途径向反映人告之处理结果等。将信息收集处理反馈的相关信息资料,及时整理归类到“1+9”台账中去,形成完整台账资料。

二、网格化管理议事决策制度

建立健全社区党委委员会议及网格工作联席会、社情民意建言会、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等网格议事决策平台。进一步规范社区党委委员会会议议事决策规则和程序,全面推行在社区党委领导下,以“一委三会”为载体的网格议事决策制度,进一步提升社区党组织在网格化管理中整合资源、协调各方、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1、社区党委委员会议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如有特殊情况可临时召开。会议由社区书记或委托副书记召集。会议必须有半数以上委员到会,对网格建设、管理、服务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决策。根据会议需要,可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和群众代表列席社区党委会议。

2、联席会议:网格工作联席会议是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发挥驻区单位的作用,共同商讨本社区网格事务的办公会和协调会。各网格联席会议由一级网格联系领导负责召集,网格内的相关三级网格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一级网格责任人担任联络人。联席会议原则上每月召开1次,根据需要可临时召开全体会议或部分成员会议,也可根据议题需要要求政府职能部门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主要讨论网格工作有关事项,协调解决网格建设和管理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协商涉及网格建设和管理的其它相关事宜。

3、社情民意建言会是社区党委了解群众思想动态与生活需求、收集民情民意的平台,也是社区居民群众发表建议、提出意见的重要渠道。建言会由社区党委主持召开,原则上每月召集一次。在特殊情况下,可召集专题建言会。建言会提出的意见、建议,由社区党委整理后,提交相关部门单位办理。社区党委每月对建言情况进行收集、梳理、交办、处理和反馈。

4、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是网格居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民主管理、体现自治权的基本形式。讨论决定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社区重大事务,听取和审议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和社区经费使用情况报告;讨论制定本网格社区建设的长远规划、居民公约、社区办理公益事业所需经费的筹集方案、社区服务发展方案;改变和撤销社区居委会不适当的决定等。

三、网格化管理评议制度

1、每季度或半年召开一次网格化管理评议大会。会议由居委会牵头,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居民代表、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驻区单位等各方代表参加,就网格化管理服务情况、社区热点、难点问题等进行评议、讨论,达成共识、形成决议,推动基层群众民主自治。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形成固定的网格居民议事会制度,吸纳热心参与社区事务的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评议,共商共议并协助网格责任人处理社区事务。

2、评议大会的召开。社区通过张贴倡议书、上门动员等形式积极发动居民群众、驻区单位参加评议大会。将网格化管理相关制度、台账、社情民意日记本等通过实物、图片等资料对居民公开,接受查阅。评议按“3+1”环节进行,即:说、评、议+ 评议反馈。“说”由各级网格责任人对本网格管理服务的具体做法及取得成效向居民述职。“评”是发放群众评议表让居民对社区网格化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打分。“议”由社区工作人员解答居民提问。对于民主测评的结果及征集到的建议,社区要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向居民进行反馈并建立督查制度,确保落实到位。

四、网格化管理绩效考评制度

进一步强化绩效考核导向作用,街道的绩效考评主要针对一级网格负责人,社区的绩效考评主要针对二级网格责任人,对积极履行职责、主动参与管理的三级网格也可出台一些奖励措施,最大限度激发和保护其积极性。

1、将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纳入街道目标考核的指标体系,进行量化打分,考核结果作为单位和个人年终评优的重要依据。由街道成立网格化管理绩效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各社区绩效考核工作,研究制定绩效考核工作办法,审定社区各类绩效考核结果及奖惩方案,统筹抓好社区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

2、绩效考核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考核相结合、表彰奖励与监督约束相结合的原则。绩效考核可每季度或半年进行一次,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分为履职情况(60%)和测评情况(40%)两部分。考核方式可采取“听”、“查”、“评”相结合。“听”:主要听取各网格责任人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情况汇报;“查”:主要查看网格化服务管理的相关记录,信息的收集处理反馈情况、各类问题的处置办结情况及各类台帐记录更新情况(包括信息台帐系统、工作日志等);“评”:可通过网格联席会、社情民意建言会、居民代表议事会等,听取大家对网格化管理服务的意见建议,及对网格责任人的综合评价,也可组织网格内楼栋长、三级网格责任人、群众代表等对本网格的服务管理进行集中测评。

3、以为单位,分别对一级、二级网格责任人的履职和 测评考核得分情况,根据得分高低评定为“优秀”(占比20%)、“合格”(占比75%)、“基本合格”(占比5%)三个等次。考核结果审定后,在一定范围内以板报、宣传栏等方式对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4、强化对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对季度或半年考核排名前三名的网格责任人,可采取一定的绩效奖励;对考核排名后三名的责任人,扣发相应绩效工资。对被评定为“优秀”、“合格”的网格责任人,根据不同身份性质全额发放年终绩效考核奖金;对被评定为“优秀”的责任人,由街道予以表彰奖励。一级网格责任人绩效考核奖金标准由街道工委会议研究决定。二级网格责任人,由社区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在奖金分配上拉开同类身份人员的奖金档次。

五、网格化管理督查制度

1、督查范围。对网络化管理运转情况实行督查考核,包括网格划分是否科学全面、网格责任人对网格内动态信息掌握是否及时、矛盾隐患排查是否全面、重点特殊群体走访是否到位、突发事件处置是否妥当、各类事项办理群众是否满意、信息反馈渠道是否通达、处置各类问题的时效与实效情况等。

2、督查形式。可采用问卷调查、电话、组织有关部门现场督查及暗访等形式,也与联席会议、党员议事会、群众评议、半年全年工作检查等相结合,切实掌握各单位在贯彻落实过程中的主要措施和效果,及影响落实的主要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建议,督促落实整改。

关于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的通知 第6篇

工信部消费[2011]1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

为落实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部署和《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10年—2012年)》(工信部消费[2010]549号)要求,加快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经征求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组织制定了《2011年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工业行业管理,把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把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作为建设食品安全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督促企业增强诚信意识,加强企业诚信制度建设,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要加强对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会同地方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认真落实本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密切协作和配合,认真履行职责,共同推动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O一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联系电话:010-68205639 68205677)

2011年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2011年工作部署,组织实施《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10-2012年)》(工信部消费[2010]549号),加快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诚信保障能力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特制订2011年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11年推进食品工业诚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全面铺开、选择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全国食品行业加快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在乳制品、肉类食品行业开展诚信试点基础上,扩大试点到调味品、葡萄酒、罐头和饮料行业企业,加强诚信标准宣传和贯彻指导,加快诚信信息平台建设,制定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营造食品行业诚信氛围。

具体工作目标是:组织专家指导4000家食品企业按行业标准建立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其中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100%建立并实施诚信管理体系;在北京、河北、福建、广东等4省市分别选择调味品、葡萄酒、罐头和饮料等重点行业开展诚信试点工作;选择400家食品企业试行诚信管理体系评价试点工作;继续支持地方和行业诚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指导建立2-3个省级诚信信息管理平台。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诚信体系建设协调工作机制。一是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召开部门联席会议,通报2010年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并协调解决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二是成立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办公室(简称“诚信办”)。诚信办设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具体负责制定工作实施计划、组织专家指导地方和企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审核并管理企业诚信信息和评价机构备案信息、建立并维护国家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信息管理平台、组织开展标准制(修)订和升级等工作。三是组建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在指导企业建立诚信管理体系、开展诚信管理培训、参与企业诚信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形成诚信咨询和管理服务机制。四是建立部与省、行业组织间的联系机制。明确各省、行业组织在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中的任务,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行业组织加强自律的责任。五是建立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督查及信息报送制度。检查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开展情况,对地方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检查。建立简报和半年、工作报告制度。

(二)完善诚信制度和标准体系。一是编制扩大试点行业实施指南和评价细则。按照《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CMS)建立及实施通用要求》和《食品工业企业诚信评价准则》,编写调味品、葡萄酒、罐头、饮料等行业诚信管理体系建立及实施指南,制定乳制品、肉类食品、调味品、葡萄酒、罐头、饮料等行业诚信评价实施细则。二是完善诚信信息管理规定。研究制定诚信信息征集与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信息征集项目、渠道、方式,规范信息的使用和披露。三是研究制定诚信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完善诚信评价申报、审核、评定、申投诉等流程和评价证书(或报告)的发放、暂停、撤销等管理环节和程序;规范诚信服务机构和服务行为,培育诚信服务市场。

(三)加快建立企业诚信管理体系。一是开展培训。开展诚信建设标准宣贯工作覆盖31个省份;培训地方诚信建设和食品安全管理师资。二是加强指导。平均每省选择指导10-20家企业作为示范,指导其建立诚信管理体系,积极推行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并对每家企业按实际需求,培训食品安全和诚信管理人员,充实企业管理队伍。三是开展交流。组织罐头、调味品、饮料和葡萄酒等行业企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学习交流活动,推动企业加强原料管理,建立健全诚信经营档案,同时,督促食品企业完善检验检测手段和健全良好生产规范(GMP)、危害分析与控制点(HACCP)等质量自控体系,提升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四)建立诚信信息征集和披露体系。一是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信息管理平台和查询披露系统。促进部门间诚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信息。二是加快地方、行业、企业诚信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两化融合。作为平台建设试点,拟在黑龙江、上海等省市指导建立地方食品企业诚信信息管理平台。三是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做到依法采集和披露企业诚信信息。

(五)建立并完善企业诚信评价体系。一是组织先期试点的乳制品、肉类食品等行业企业开展对标达标自查自评活动。二是开展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试评价。由企业自愿申请,地方工业和信息化、质监等部门推荐,由行业协会或第三方诚信服务机构,在乳制品、肉类食品、调味品、葡萄酒、罐头和饮料等行业选择400家(包括所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基础较好的企业,开展诚信管理体系试评价。三是开展诚信等级试评价。对已通过诚信管理体系评价试点的企业,开展诚信等级试评价。

(六)加强行业自律机制建设。行业协会要制定和完善行规行约,在行业内开展诚信宣言、公约、自查或互查等自律活动;食品工业行业协会要促进行业信用评价结果在部门间、上下游行业间的有效应用,要加强对会员企业信用风险知识的培训,协助会员建立信用风险防范机制;企业要重合同、守信誉、依法生产经营,倡导文明诚信经商,提高企业和员工的诚信意识和诚信水平,形成有效的企业自律机制。同时,建立诚信管理体系的乳制品、肉类食品、调味品、葡萄酒、罐头和饮料等行业企业要建立内部失信举报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七)加强诚信宣传与诚信文化建设。一是宣传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进程。指导北京、河北、福建、广东分别在调味品、葡萄酒、罐头和饮料等重点行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现场交流会;组织消费者进诚信试点企业开展参观活动,宣传试点地区、行业及企业好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二是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及企业“诚信经营”示范创建活动。3月份组织3.15诚信宣传、6月份举办第三届食品安全高层论坛和9月份举办诚信兴商宣传月等活动。三是组织开展诚信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企业诚信文化交流等活动,探索交流国际诚信管理经验。

(八)加快诚信奖惩机制建设。研究诚信激励惩戒措施。利用现有政策及资金渠道,包括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国家级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和宣传、培训等工作,提高食品企业诚信保障能力;在国家食品储备、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公共服务、项目核准、技术改造、融资授信、有关资金政策、信用担保、社会宣传等方面参考使用企业诚信信息及评价结果,对诚信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同时,以法律法规为依据,通过失信曝光、分类监管和市场退出机制等手段加大对失信企业惩戒力度,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三、工作要求

(一)增强责任意识。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和食品企业,要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把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作为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对诚信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

(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要结合行业企业实际,制定地方工作计划,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落实各项工作任务;要研究建立地方诚信管理配套制度,加大标准宣贯力度,全面推进食品工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

(三)加强工作协调。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地方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健全地方部门协调工作机制,促进信息和管理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规范与自律作用,形成全方位、多层面合力推动、协同推进的格局。

(四)加强诚信宣传。继续大力营造诚信建设的舆论氛围,加强地区间、企业间交流,宣传好的做法和经验;组织开展“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及企业诚信专题宣传活动,巩固社会舆论监督成果。

附表:1.2011年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任务表(略)

关于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的通知 第7篇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28日

点击:5913次

各市政府安委会,省直有关部门:

做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是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和《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促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以下简称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需要和手段。在创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中,要把建立双重预防体系作为其核心内容,融合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全过程,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与双重预防体系同步建设、互促共进、有效运行。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把新申请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关。要督促新申请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企业,按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通则、细则和行业实施指南等相关标准要求,首先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要动员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部门、车间、班组等各层级的建设责任,使每一名员工都成为体系建设的参与者和运行者。对未有效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申请企业,相关具有受理权限的部门不予受理考评申请,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单位不得组织考评活动,各级各有关部门不得认定其为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企业。

二、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有效运行双重预防体系。对已经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企业,要督促其深入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对逾期未建成和运行双重预防体系的,依法予以处罚;复评前仍未落实的,不予复评,并由原公告单位公告撤销其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等级称号。待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和运行基本规范,自撤销之日起满1年后,方可重新申请安全标准化评审。要通过建立双重预防体系,带动和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三、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在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中,要引导企业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健全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使各个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实现企业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的标准化,为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四、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与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执法检查力度。各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要结合行业特点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执法检查,对未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并有效运行的,要责令企业限期改正,并按照有关规定依法予以处罚,倒逼企业不断提升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能力,严防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山东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的通知 第8篇

一、当前企业财务人员在业务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 知识结构单一

大部分财务人员还只是单一的核算型会计, 知识面窄, 技能单一, 这种知识结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务人员的专业视野和能力的拓展, 难以全面而综合的开展业务, 最终影响财务人员管理和监督职能的发挥。

(二) 创新意识不强

部分财务人员认为财务工作就是干好本职业务, 记好账、算好账、报好账, 不出问题就行, 不需要创新;有的认为搞创新是公司上层领导的事, 与己无关, 只要能提供正确的财务经济信息, 不做假账就行了, 在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墨守成规的情况。

二、专业技术培训是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第一章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会计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 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当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财务人员职业后续教育已经成为诸多企业在发展中最具战略意义的事, 它可以缓解知识发展速度加快、知识变更周期缩短而带来的冲击。因此, 加大财务人员后续教育力度, 强化会计素质教育, 培养终身学习和时时学习的浓厚兴趣, 已经成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

三、企业财务人员培训体系的设计思路

(一) 培训目标

1. 培养精通专业知识的财务人员

通过培训, 使财务人员掌握了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知识结构趋于合理, 处理复杂会计业务时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保证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2. 培养具备决策支持能力的财务人员

通过培训, 使财务人员由核算型向预测、经营管理型转变, 成为业务过硬、知识丰富、能力全面、懂经营、会管理、善理财的现代财务工作者。

3. 培养掌握一定管理知识的财务人员

通过培训, 使财务人员具备一定的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 掌握企业生产和经营流程, 能够从较高的视角上把握财务工作的运行规律, 从而根据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 做出合理的会计估计, 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

(二) 培训内容与形式

财务人员培训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结合财务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 在财务理论与实务、财经法规与制度以及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重点开展培训工作, 切实的建立起一套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训体系, 并形成常态机制。基于目前企业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 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一蹴而就的显著成果, 可分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是强化专业基础知识, 组织财务人员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财务法规和制度, 达到精通财务制度的程度。第二阶段是结合财务人员的岗位工作和专业技能水平, 组织分类别、分层次培训, 突出专业性。第三阶段是扩展知识领域, 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培训内容要延伸到经济法、税法、审计等领域。

1. 坚持集中面授为主体的定期培训方式

会计专业知识是财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会计之所以是一种专业, 就在于它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基础。只有掌握好会计专业知识, 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会计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都在逐渐的完善之中, 财务人员必须及时进行系统的专项学习, 才能掌握制度, 精通制度, 成为理财专家。

2. 采用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方式

基于企业财务人员学历和专业技术水平的实际情况, 如果采用一种培训方式, 针对性不强, 技能强的同志觉得深度不够, 而专业水平不高的同志又跟不上, 因而在培训工作中要针对不同级别、不同对象的会计人员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 使教学内容更好地适应培训对象, 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可以按照专业级别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培训层次:第一层次是具有中级和高级会计师资格的人员, 对于他们的培训内容应当侧重难度高、综合性较强的深层理论和实务技巧;第二层次是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以下的财务人员, 对他们安排的学习难度应当比第一层次稍少, 安排的学习内容以专业基础知识为主, 另外还可以结合岗位的不同开展专项的业务培训。以上培训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 以专题讲解或座谈交流的方式进行。

3. 注重计算机驾驭能力的培养

随着当前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和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预示着财务工作的条件、手段、方法必将产生巨大的变革。虽然目前已经对财务人员进行了计算机的操作普及和培训, 但成效并不理想, 多数财务人员还只是停留在用计算机打字和进行简单运算的水平上, 部分管理环节没有真正的实现电算化管理, 而利用计算机进行财务分析和辅助决策的功能也比较薄弱。所以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强化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培训, 提高财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当然培训要有针对性的结合实际财务工作, 主要应依托目前企业使用的财务软件, 在此基础上扩展应用性强的计算机知识, 使财务人员能够切实的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

4. 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每一位财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而职业道德是对财务人员最起码的要求, 是财务人员除专业能力以外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条件。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 遵守职业道德显得尤为重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其宗旨是塑造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优秀财务人员, 使他们能够保持正确的职业立场, 塑造会计诚信品质, 增强工作中的原则性, 这不仅是对财务人员负责, 更是对企业负责。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巩固培训成果的重要保证。目前企业财务人员的总体学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还不高, 虽然说学历和专业技术级别不能完全代表工作能力, 但是, 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专业素质, 毕竟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 很难在业务上有所突破。因而应当大力倡导财务人员通过各种学习途径提高学历水平和专业水平, 鼓励财务人员参与科研活动, 发表学术论文。同时大力组织多种形式的业务交流活动, 如论文征集以及业务竞赛等。通过以上措施, 逐步的在企业财务人员中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财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进一步提升财务人员整体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四、结束语

上一篇:校园相声小品大赛内容下一篇:网络家教平台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