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论文

2024-08-30

问题式教学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2篇)

问题式教学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论文 第1篇

问题式教学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论文

一、问题式教学以及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老师作为主导中心,这种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因此,问题式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例如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需要进行培养。老师是用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传递知识的使者,因此,在问题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老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同时学生也需要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参与学习,而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给予的知识。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体现问题式教学实施的重要性。((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目前小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课程,该课其中囊括了许多的心理学理念以及实践理论知识。《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即一般性和特定性。前者指的是在小学儿童心理学的教育过程中包括有最基础的心理学教程、理念以及理论知识。后者主要是指该门课程是以小学生为教育对象,因此,其出发角度以及知识角度都不同与成年人的心理学教程,从而能够了解到小学生的心理状况。所以,((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需要学生仔细地学习基础知识和心理状况。这样才能够帮助整体探讨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同时对于日后解决小学儿童心理问题也有较快的应对方法。因此,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要能够全面的开展就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通过引领学生主动探讨问题,吸引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够从本质提升该课程的教育水平。

二、问题式教学的原则

(一)启示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也就是说老师在提问的时候需要考虑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思考,能够积极主动的开动思维探索问题的本质。要想课堂能够成功的进行就必须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去真正的思索。但是,老师也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设置问题,例如小学儿童年龄较小,接触的知识欠少,学习能力却很强等的特征帮助他们发掘潜在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学生才愿意主动地学习、探索。

(二)效率性原则。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作为教学课程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面还是受到学校条件的遏制和教学内容的限制。所以,老师需要调整上课的节奏,在短暂的时间中达到最大的效益。因此,在课堂中问题的设置都需要经过仔细的斟酌。因此,效益型原则是老师在教学中需要首先考虑的。遵从效益性原则,有选择的设置问题,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三)针对性原则。针对性这一原则主要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的,并且根据该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制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该堂课所要讲的知识重点和学生容易碰到的瓶颈,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够将难点知识转化为简单易懂的知识,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这一原则需要老师了解知识结构,而非只是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进行提问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针对性原则对于学生而言主要就是要顺应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生的现有水平。不同程度的学生状况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别。例如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上面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老师在提问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征设定相应的问题。

三、问题式教学在儿童心理学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问题式教学主要是以老师作为教学的引导,学生作为主要群体,而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联作用。所以,问题式教学能够成功主要是在老师对于问题的安排和其相关的需求。因此,在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结合基础知识和难点重点知识,突出问题的可思考性,引导学生不断地思索和研究,在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其次,还要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其形式多变,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问题的数量以及质量避免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老师在该状态中充当的角色是引导学生不断的去探索,因此,老师需要准备充分,细心认真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最后,老师需要根据学生课堂状况,给予新颖的、具有启迪作用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和学生一起探讨,形成一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朋友关系,减少了学生在课堂上面的压抑心态。同时也帮助学生在简单轻松的氛围下学习知识,能够更快的获取知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这一门课程在问题式教学不断地进步下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老师也通过改善问题式教学使得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得到提升,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的培养都得到了较大的进步。

问题式教学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论文 第2篇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要试着去不断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要及时地去支持与鼓励学生的这种优点,这就是一种激励式教育。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的时候,体育老师也要借鉴这些经验,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与教学的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但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而且这还有利于老师能及时地去弥补学生的不足,并及时帮助学生改正。另外,激励式教育可以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老师的体育教学中。通过激励式教育,老师能为学生们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总之,激励式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效应用,有着十分可行的现实发展意义。

问题式教学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论文 第3篇

学生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困难, 有时并不是智力因素, 而是非智力因素。

一、环境的影响

我校学生有部分来自农村, 在小学读书时, 没有受到科学学习方法的系统训练、培养, 加之农村家庭父母文化水平较低, 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有明显不足。我校还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属留守学生, 父母在外打工, 在家靠爷、婆管教, 放假后学习无人管, 爷、婆想管也管不了, 家长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这些学生由于无人监管, 有一部分容易会放纵自己, 因而沉迷网络, 产生厌学情绪。对于这样的学生, 就应该从生活和思想入手, 生活上关心, 思想上加强监管及多鼓励,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困难, 从而保证上课的有效性, 否则, 那怕你课讲得再好, 也无济于事。

二、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影响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真正形成, 心智没有真正成熟, 不能以积极的心态适应老师的教学风格, 而老师不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时有个别学生是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的教学方法或老师的无意识的某个行为使其造成误解及偏见。这时我们就要寻找合适的机会倾听其内心的想法, 矫正其思想偏差, 教其适应各种老师的教学风格。让其明白适者生存的道理, 在学习生涯中适应不同的老师, 而不是以己之好来决定想学还是不想学, 造成学习困难, 从而引起偏科现象。

三、学生自身因素

不少学生认为自己成绩差主要是脑袋笨, 怎样努力都没用, 从而失去信心而自暴自弃。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不反思;对自己的现状得过且过, 没有较高要求;学生没有意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这时我们老师就要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教其正确的学习方法及良好的习惯, 并告诉学生, 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因素差异并不大, 学生成绩的好坏大部分受意志力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影响。并针对其不懂的地方, 解其疑惑, 并向其阐述学习规律中记忆中的前摄效应以及后摄效应, 让学生明白其实其不懂知识并不多, 解决了, 就如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同时, 学习是主动地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 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 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会遇到的是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智力因素的影响。

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 学习总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 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 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 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

首先, 在学习新知识前的预习过程中, 会受到其自身经验及知识的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城里的学生相对乡下的学生的优势所在, 因为城里学生接受信息及相关知识经验相对更多, 所以接受新概念及新事物更快, 但动手能力不如乡村孩子。如城里有孩子已经接触过双氧水和酒精灯但可能不会划火柴, 乡村孩子则相反。

这时我们就要根据其特点, 有区别地对待, 在讲课前问题的导入就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环境的影响。因此, 首先让学生进行预习。然而对学生的预习进行课前调查, 及课堂上的提问反馈。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思维的认识偏差进行矫正, 发展和深化。加以点拨, 分析, 讲解, 从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样就能解放大量时间, 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从而起到精讲多练的效果。把知识和技能等三维目标在课堂上解决, 不留到课外。

其次,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可结合化学学科特点,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问。如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学习的自我提问:这个概念叙述的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呢?适用范围是什么?对于元素化合物学习的自我提问:这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有哪些?如何制作?有哪些用途?对于化学实验设计的自我提高:此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应选取哪些仪器?如何连接这些仪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不懂问题, 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多种途径反馈给老师, 老师讲课时可以有侧重加以调整及讲解。

在每个单元学完后, 对学生知识的盲区及难理解掌握的地方进行问卷调查, 从而做有针对性的单元小结, 而不是泛泛而谈。

再次, 针对学生一听应会, 一做就错的情况, 帮其分析深层次原因。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并不一定会意识到他们对有些问题还没有弄懂。所以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和技能时, 就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可能遗漏的某些重要的细节或知识, 如告诉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的注意事项、注意问题的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差距等。教师还必须提供适当的练习材料供学生运用新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如果学生还不能成功地将新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中去, 师生可共同寻找原因:对概念或原理表达混乱、对错误概念不能及时纠正还是对学习的内容准备不够充分等。

最后, 在每一次测验或练习后, 针对其错误的地方, 寻找其原因, 进行数据的统计, 分析, 找出其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错误原因。在课堂解析过程中尽量从学生角度发现其思维的习惯。从而对学生的思维的认识偏差进行矫正, 发展和深化。

例如笔者在批改化学试题时, 发现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 总是忘了配平, 忘了在生成的沉淀物后加↓, 生成的气体后加↑, 经常是“一说就知道, 一做就错”。这种情况主要是学生对题目的难度估计不足, 减少了思维环节所致, 要是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增加思维监控。就能降低错误率了。

老师可以做调查其错误的根源。如教师可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难以第一人称形式告诉学生并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请让学生来解答这些问题并用出声思维表达。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对能理解、不能理解或错误理解某问题叙述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的叙述, 教师能从深层次了解其犯错的原因及思维习惯,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学生要学会作错题记录并进行分析

错题记录本主要是学生对平时所做错题的摘抄、加评注和归纳总结;对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思维的对比和分析;对平时需要掌握而没有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的提示;还可记录做题目时的成功和失败的心理体验等。已有研究表明, 学生作错题记录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和材料加工过程;有助于发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 更及时地对知识进行回忆、分类等整理活动。教师可以先做示范;假如我要记就会……等等。学生通过自我反馈、矫正、总结和评价等学会作错题记录。

总之, 一个好的教学活动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 教学活动应该在一个丰富的真实教学情境中进行, 使学习者有足够的自我建构知识的空间。 (2) 教学活动应保证学习者总是在其“最近发展区”中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组织, 在教学中及时对学生进行诊断和咨询, 以使教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 教学活动应促进和接受学习者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

因此, 对学生问题进行计划、监测、调节和评价, 对学生的化学问题解决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摘要: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成效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其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化学教学的研究侧重于认知过程的研究, 即将学习过程视为一个由感知、注意、记忆、理解等环节构成的认知过程。针对化学教学的现状,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以建构主义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为依据, 我们提出了化学的问题诊断式教学法, 其过程主要包括:了解学生的初步感受与体验, 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问题及学生的思维的认识偏差进行矫正, 发展和深化。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学习,教学,问题,诊断,解决

参考文献

[1]司继伟, 张庆林.自我监控策略的培养[J].学科教育, 1999.2.

[2]沃建中, 林崇德.青少年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 2001.1.

[3]王磊, 胡久华.中学化学实验问题解决心理机制的初步研究[J].化学教育, 2002.5.

问题式教学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论文 第4篇

关键词 问题;对话式教学;幼儿教育

一、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性

(1)适应了幼儿的自身特点及成长规律;

(2)幼儿探究意识的促进;

(3)增强幼儿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二、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学中的案例应用

从整体来看,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对幼儿的成长教育有着良好的特性,而要促使幼儿教学的有效实施,其理论的认知和理解只是纸上谈兵,如何有效的针对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方案的实施和开展,还需教师们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对其经验进行总结。本文以幼儿教学课程中的“有趣的弹性”这一活动为例,针对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进行探究,促使其教学形式的有效应用。

在进行这一活动课程的开展时,首先引导幼儿对这一课程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激起他们对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之后通过多媒体对课程内容进行描述,提出相关问题,如幼儿对弹性的理解和认识、有关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在此过程中,通过多方面的提问和交流,促使幼儿对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解决,并通过实际的操作来对课文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对幼儿的操作、交流活动进行指导和观察,最后通过师生的归纳、总结,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探究。

1.教学目标的制定

针对科学领域的学习和认识,幼儿必须能够通过有效的引导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凭借好奇与求知,调动全身来对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在“有趣的弹性”的科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弹性产生了兴趣,从而对其进行探索及相关的操作,通过理解并对弹性的应用进行尝试,以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促使幼儿科学启蒙的这一教学活动,必须通过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来进行实施,其具体内容为:(1)知识的培养,幼儿带着问题,在探索中对弹性这一事物进行感知和理解,通过对弹性在日常生活的应用的认知,提升幼儿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幼儿对相关技能的掌握。(2)方法的实施,幼儿面对问题进行相关内容的探索活动,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简易的符号对弹性进行表示,并对整个过程及内容进行记录和讨论。(3)情感的提升,幼儿由于对活动的全面参与,激发了自身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经过科学活动的实际开展和问题的探讨,幼儿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2.教学情景的设计

在教学情景的设计过程中,幼儿兴趣、探讨的充分调动非常的重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必须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对课程活动进行全身心的参与,其中教学的内容要能够充分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和机会。课前对活动所需的多媒体设施、与弹性内容相关的材料等事物要能够准备充分,可选择实验、活动室对这一内容进行讲解,利于幼儿对弹性内容的实地操作。课程活动中,通过PPT、提问、操作等形式引发幼儿对弹性知识的探索兴趣,如通过PPT对弹性进行简单的认识,教师提问、由幼儿寻找弹性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通过具体的操作全面了解弹性的特性。

3.对话问题的设计

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特点进行设计的实施,否则一些问题会超出幼儿的知识水平,幼儿对这些问题可能难以理解,并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而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适应幼儿的自身特点,则可以促使幼儿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多媒体的应用毋庸置疑的是一种有效促使幼儿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通过这一设施可对弹性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描述,幼儿通过直观的认识也增加了自身对弹性的理解。由此幼儿可对弹性的相关特点进行自我语言的描述,并相互探讨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随着对弹性的全面了解,幼儿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弹性进行应用,如利用弹性制作玩具等。

4.幼与师、幼与幼的对话交流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全面的对弹性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并依据自己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对幼儿进行提问。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与周围的同伴进行交流探讨。幼儿在互动的过程中,会激发许多的认知能力,他们各自通过自身的认知,对弹性进行理解。教师可对幼儿的不同认知进行归纳,并与幼儿进行交流,探讨这些内容的正确与否。在掌握弹性内容之后,幼儿可相互之间进行与弹性相关的一些操作活动,通过实际的动手,提升自己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对弹性知识进行掌握,并培养自身的各项能力,如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思维探究等。

5.评价与总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引导、激发和管理非常的重要,教师要保证对整个活动过程的有效观察和调整,促使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和反馈。由此以来,幼儿通过教师的调动和调整,在学习、实践、交流的过程中,逐步的培养了自身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问题式教学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论文 第5篇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1.有利于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导入

数学学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1]。对于小学生来说,各方面的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所以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一些困难,所以,要想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高效的课堂教学导入是十分关键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老师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通过课前精心设置的数学问题,将所要讲授的数学知识融入问题之中,从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进而产生深入研究和挖掘问题本质的想法,从而激发出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强烈的好奇心,让小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和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调动小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所以很难长时间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应用,可以在課前就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从而进行高效的数学教学。可以说,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效率。

2.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

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而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如果小学生的数学知识不够扎实和牢固,将对后续的数学学习造成重大影响,甚至会打消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小学生的发展。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应用,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2]。传统的教学模式只关注知识的填鸭式灌输,根本不注重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实际的学习特点,从而导致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问题导向式教学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形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小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

3.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传统的小学数学就教育形式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并不注重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数学能力的提升[3]。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应用,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老师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来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地位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有效的培养了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数学这种抽象的学科而言,这是十分重要的。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要求

1.积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模式中,受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老师基本都已灌输式教育形式为主,教学过程中老师具有课堂主导地位,整个教学的节奏也都由老师来掌控,学生一般都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4]。在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首先转变传统教育理念,老师的角色应该由教学的主导者逐渐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转变,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相应的数学知识,从而使小学教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革新教学形式,完善教学评价标准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形式存在诸多缺点,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运用问题导向式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改变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在充分掌握小学生学习和成长特点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教学问题引出课堂教学内容[5]。除此之外,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并不完善,对于小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基本都是以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在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完善教学评价标准,制定出适合问题导向式教学的评价指标,增加教学评价的频率,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及时发现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形式。

结语

问题导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不断的探索和改进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形式,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小学数学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周齐国.问题导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地位研究[J].新校园(上旬刊),(7):198-198.

[2]陈其玲.问题导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地位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41):173-174.

[3]刘昌奎.探析小学数学体验式问题导向教学[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4):54-54.

[4]陈婷婷.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与评价,

问题式教学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论文 第6篇

【摘要】会展业在我国方兴未艾,会展人才的培养问题也成为该行业发展的掣肘。本文尝试探讨和分析“问题教学法”在会展专业教育的意义以及实际应用方案,以期在该专业教学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培养出适应该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会展教育 问题教学法 应用分析

一、“问题教学法”的定义

问题教学法所蕴含的教学思想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的发展,问题教学法成为一种正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并不断完善和成熟。

奥苏伯尔作为认识结构同化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

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巴西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认为应该用“对话式教育”来代替机械的灌输式教育,只有通过交流,人的生活才具有意义,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建构获得知识。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就有“问题教学法”词条解释:“通过设置情境,提出、解决问题进行教学。”

总之,“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情景、布置任务或课题,与学生进行对话式沟通,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社会交往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在会展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问题教学法”顺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

“国际 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围绕四个基本的学习加以安排,一是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掌握认知世界的手段;二是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下工作的能力;三是学会共同生活,即能够与他人一道工作;四是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和自主性。”正如在美国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这样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非常重要。

2“问题教学法”符合会展教育的特点

会展业是朝阳产业,其强大的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以及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和对外贸易增长的有效手段,在引导产业发展,提升制造业水平,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获得“能触摸世界的窗口”、“城市的面包和奶酪”、“无烟产业”、“旅游业皇冠的宝石”等美誉,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和开发。

1978年美国内华达大学饭店管理学院会展管理系主任帕蒂·肖克(Patti Shock)博士开设了第一门会议管理课程,从而开创了国际会展教育的先河。,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从而使中国会展教育迈出历史性的一步。

然而,对于会展专业教师来说,我们的会展教育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展专业教材滞后与缺乏,使得教师需要不断地补充实际案例与相关专业知识,设置问题与学生讨论,布置课题指导学生完成。

对于会展专业学生来说,会展相关企业在招聘选拔人才过程中,非常注重毕业生的方案策划、营销沟通、现场协调应变以及统筹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需要在会展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课堂上问题的讨论、定期地完成课外项目,加强人际交往和团队配合,来完善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问题教学法在会展教育中就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问题教学法”在会展课程中的实际应用分析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会展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学要求及难点,设置合理情景,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现场思考并解决问题。

如在《会展概论》“会议业”这一章的重点学习内容是“会议的要素”,因此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一个由行政助理组成的培训班将要学习ISO认证相关知识,请你为他们设计会议的内容和形式。你会具体考虑哪些问题?”。而学生的回答也非常精彩,他们会考虑到培训时间和上班时间协调的问题、会议室的使用问题、培训的方式问题以及培训效果的考核问题等,能充分的理解会议的要素。

又如在《会展策划》的教学中,我请学生当堂为学院的优秀教师策划一个“奖励旅游”的活动,要明确活动的主题、时间、地点、预算经费以及实施效果评价等相关问题。有学生就回答到可以去云南大学考察,举行本校老师与云南大学优秀教师的经验交流会、观摩云大师生公开课,同时还可以领略昆明园艺世博会、民俗文化村、石林等风景区的人文与自然风光。

在这些情景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中,学生不仅更加理解了书本的基本知识点,同时也开拓了思路、加深了认识。

2作业驱动与兴趣小组的结合;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大学的学习,重要的是自主学习,把“要我学”转变为学生的“我要学”。因此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课堂演示作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沟通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如在《会展物流》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讲述完会展物流的基本概念之后,播放了一段视频资料(中央2套经济频道的专题节目《中国财经报道》的一期关于物流的节目《众矢之递》),之后请学生完成课后小组作业,即“请大家通过视频资料的学习,总结和归纳物流(快递业)的基本操作流程;收集课外相关资料,分析会展物流操作流程。请分组完成,并准备进行课堂演示”。学生通过课外近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资料收集,然后在课堂展示他们的成果,演示小组会得到其他小组的评价和老师的点评,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由老师做总结,评出表现最佳小组,并给出该次作业的参考性答案。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潜能。

3设置课题项目;完成指导实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会展中的`展览业其实就是项目活动,美国高校目前关于会展业的课程主要是会展项目管理课程。因此,可以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进行教学活动。

笔者曾经组织本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前往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琶洲展馆)参观第5届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参观之前,先将学生随机抽签分为若干项目小组,不同类型的项目组有不同的任务和职责,如招商项目组的主要任务—制定车展招商方案、编制车展观众邀请函。参观期间,每个项目组成员要根据实地参观的情况,对比之前小组所制定的方案,撰写调查报告。如参展商组可实际调查某一汽车厂商的展位布置情况、人员雇佣和培训情况、现场活动安排情况,将以上情况的具体信息收集起来,整理成文。返校后, 学生将活动过程经过加工整理写成小论文或体会, 将所摄照片整理成册。在校园内举办专题展览,然后将文稿和照片投给相关报社。

目前,笔者在《会展物流》的教学中,计划设置一个会展物流调查项目,要求学生准备好调查表、相机、记录本,通过参观一次国际展会,分组完成调查表(附表一)。

并在参观活动结束后,撰写调查报告。返校后,根据学生提交的报告(附调查表、照片),评选出最佳实践小组,并推荐给学院新闻社,做相关宣传和报道。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即将于举行的上海世博会展现出我国会展业所面临的美好前景和良好机遇,该行业需要大批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因此,针对会展行业的特点和目前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本文尝试进行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分析,期待将理论研究不断地实际教学相结合,最后形成有效、科学的教学方案,切实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高会展专业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635。

[2]张红。会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郑彬。会展物流。电子工业出版社,。

[4]陈桂生。教学法的命运。全球教育展望,2007。

[5]赵清正。探索发现式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江苏教育研究,2007,3。

[6]郑向红。问题教学法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8,(4)。

[7]关于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墨尔本召开“亚太地区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报告。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研究动态。1998,(9)。

问题式教学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论文 第7篇

摘要:课堂提问是小学教学中挺普遍的教学手段, 因为提问能增加课程气氛和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因此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的进展。这种广泛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已经屡见不鲜了。不过据观察, 存在的问题还不少, 而问题会影响教学效率的。所以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就这种教学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提问教学; 运用;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 老师往往不注意学生他们的学习过程而去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优不优异。这个时候, 知识的详细讲解就会变得更加被老师所倾向, 同时还对学生采取了庞大的题海战术练习, 让学生感到无比枯燥和烦恼。显然, 目前的教育趋势是大潮所至的素质教育, 这样的做法根本不切实可行, 反而影响课堂学习的效率。

问题式教学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论文 第8篇

1 “问题式教学”在解剖学教学中开展的意义

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 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从事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 是与其掌握现成的科学结论配合进行的, 其方法体系是建立在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决基础上。而人体解剖学是历史较为悠久的一门学科, 是医学基础课程的基础。作为一名临床专业的本科生, 学好人体解剖学并掌握人体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医学课程打好基础尤为重要。可以说, 是解剖学带领学生走进医学的殿堂。所以, 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 能否让学生掌握必需的解剖学知识、能否使学生对医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至关重要。在解剖学教学中采取“问题式教学”, 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科学结论, 学会掌握这些结论的途径和过程, 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目的在于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发展创造能力。

2 “问题式教学”的两种形式

开展问题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转化成问题, 并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 形成能力, 养成心理品质。就问题的来源看, 问题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 即“我问你”式的问题教学和“你问我”式的问题教学。前者一般是指教师根据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鉴别、评判答案、总结得出结论。后者是指教师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师生讨论并解决问题。这两种不同的形式取得的效果略有不同。“我问你”式问题教学仍以教师思维为主体, 能够突出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主动思考的情况下掌握本节课的重要内容。“你问我”式问题教学由于其感性资料的收集不仅限于课堂重点、难点, 可以利用临床病案、生活实例、网络资源等作为基础材料, 给学生一个思维开拓的自由空间, 通过集体智慧的发挥、扩大效应, 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得到深度和广度的提高。

3 “问题式教学”模式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往的人体解剖学教学多为教师讲解、观看教学示范录像、学生参照书本观看标本等“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只是一味地照啃书本, 不能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了改进这种教学模式, 我们教研室将人体解剖学的诸多章节改为问题教学模式,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将“我问你”式和“你问我”式问题教学充分融入课堂, 使二者融会贯通, 互取所长, 互补所短,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不但掌握了教学大纲中的“重点”“难点”, 而且深入了解到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我问你”式问题教学环节中, 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课中讲解环节随时提出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 先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讲, 使学生不但能够即时消化课堂内容, 而且记忆比较深刻。以心血管系统章节中的部分教学内容为例, 此章节课程的重点内容为动静脉的名称及走行。在新课导入环节可以设问“日常生活中, 我们通常会不小心割破手指、撞破头面, 如何去科学止血呢?通常这些方法都与动静脉的走行有关。”这样学生可以在这个问题环境中每学到一条动静脉就会主动思考其走行与止血的关系。在讲解的过程中又可以将问题具体到某处动静脉破损的止血方式。将这种设问的授课方法贯穿于课堂的始终, 使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等多种方式一步一步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链, 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 环环紧扣, 逐层深入, 使学生不仅理解知识点, 更能形成严谨的思维与推理方式, 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与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在“你问我”式问题教学环节中, 教师在每次课后布置下次课的相关思考题, 让学生回去预习课本或去图书馆查阅其他参考书籍, 或者准备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临床病案让学生在课下分析, 下次课上抽出10-20分钟的时间集中分析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课下思考和查阅资料的过程中, 学生已经对下次课程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 对于不再完全陌生的内容则相对容易领悟。此种方法不但间接扩增了获取知识的途径, 而且真正将课堂延伸到课下, 横向扩大了知识的广度, 纵向扩展了知识的深度。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 使教学方法简单化, 同样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 “问题式教学”模式开展的注意事项

问题教学模式的关键还在于“问题”二字, 该模式能否顺利开展, 主要与所设问题的优劣相关。经过1年多的教学实践主要总结了以下几点:

4.1 设计“问题”的技巧

在设问过程中, 应注意问题要集中, 围绕主题, 以利学生掌握为目标, 以引领学生思路为宗旨, 切忌将问题过于扩大化, 造成“跑题”的后果。

4.2 教师要做好两方面的引导作用

一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得问题研究的对象生活化, 提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产生矛盾的材料、信息, 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此外, 有调查显示92%以上的学生有过向老师提问题的意向, 但只有30%的学生向老师提出过问题, 从来没有向老师提出过问题的占36%。所以,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你问我”式问题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自尊心和人格。学生的思维是没有止境的, 任何形式的问题都有可能出现, 要知道在一个好教师的眼中没有愚蠢和无知的问题。

4.3 问题解决的过程

应该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教师应该在问题解决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问题教学的开展对教师也是一种考验, 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当遇到一时难以弄清的问题, 应向学生坦诚相告, 自己学习、请教后再给予解答。要知道在信息化的今天, 师生互学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尽管如此, 教师仍要尽最大的努力考虑到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备好每次课, 真正成为能够给学生“一杯水”的“一桶水”教师。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解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吕伯昌, 李金莲.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效果[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4, 6 (5) :460-461

[2]韩德.谈问题教学的艺术[J].科教创新, 2007, 14:60-61

[3]曲洪美.关于问题教学的再认识[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7 (4) :124-127

“问题引领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9篇

“问题引领式”的内涵

“问题引领式”的教学模式是以现行人教版教材为根据,依托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根据设计的问题串,将课程内容串连起来,利用设计好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从而解决了学生思考低效、练习量极少、老师讲解过多的普遍问题。

上课之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设计有效的问题串,编写问题串式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一系列问题自己阅读教材,并划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上课过程中,教师以问题串引领教学,组织小组讨论,适时给予小组帮助,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当评价。学生通过组内各成员的讨论与思考,解决了导学案上的旧问题并提出了有价值的新问题。上课之后,教师对课上的不成功问题进行修改,整合与重新设计,编制课后练习;学生通过习题巩固,记忆知识。

五大举措实施引导

笔者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节教学为例,谈谈“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具体做法:

创设有趣情景,导入新课 “当你特别想念不在身边的好友时,你想怎样表达你对友人的思想念呢?”学生会答出打电话、写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导出信息的概念及传递所需要的条件。让学生欣赏蜜蜂采蜜时所跳的舞蹈,提出:“它在什么情况下跳圆圈舞,哪种情况跳八字舞?这两种舞蹈蕴含着什么信息?”通过这些问题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热情高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步,一定要从学生非常熟悉而且尽量是身边的实例出发,注意所用的情境必须准确有趣。教师的作用是用实例引领教与学,激发所有学生的求知欲望。

利用问题助推进课程进度 让学生观察蜘蛛怎样捕食昆虫的动画,提出它是利用了什么信息感知昆虫的运动。通过讲述小故事:将一只雌蚕蛾放到一个笼子里,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在几十公里以外的雄蚕蛾依靠什么信息来到雌蚕蛾身旁?孔雀为什么开屏,传递的是什么信息?通过这一系列“问题串”,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信息的种类及传递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 分析资料,理解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出示资料:蝙蝠的“回声定位”,提出它利用了哪种信息?假如用布条堵住蝙蝠的双耳,蝙蝠的捕食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出示课本上种子萌发曲线图:提出莴苣种子的萌发情况与哪些信息有关?若想要种子全部萌发,应选用哪些波长的光?信息传递与生命的正常活动存在哪些联系?多媒体展示植物是否开花与日照时间长短的关系。要求学生观看动画后思考:若没有光的信息,植物还会开花结果吗?信息传递在种群繁衍的过程中起到哪些作用?观看课本上烟草释放的信息素在白天与能起到什么作用,在夜晚又起到什么作用?是否都能使自身受益?资料中的信息素把哪几种生物联系到一起了?若无这种信息物质,这三种生物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种群数量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对以上大量图片、动画的观看,对学案上问题的思考与集中讨论,引导学生从生物个体的活动、种群的繁殖和种群间的关系等三个层面上加深理解信息传递所起的积极作用,并及时进行总结归纳。所以,教师只需要设计好大量的问题,就可以做到不讲解知识便能让学生学会。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特别指出教师的“引领”作用,要把相关的知识问题化,帮助学生归纳出本节的知识框架。

归纳与提高 教学过程是把信息的传递给对方,并通过双方的理解,给与另一方及时反馈的过程,因此,用习题进行反馈练习是必要的环节。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串的分析,就很容易总结归纳出信息传递的特点。教师通过学生对课堂内的重点知识点的问题化,既能当堂检验课堂内教学状况的好坏,又有利于后序的教学指导。

迁移与提高 “如果你有一个大型农场,里面种有粮食作物以及苹果、梨等多种果树,同时还有鸡、鸭等家禽和家畜,你将利用哪些与信息来提高他们的产量?”通过设计以上的问题串,学生的想法会以全篇的重点信息传递为中心,以信息的种类及信息在生物与生物或生物与环境中作用为辅助构建知识框架。

教与学共同提高

此教学模式让普通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不产生依赖性,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即使和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一样也可以,要适时给予学生鼓励。敢于指出教师所设计问题的不合理之处,而且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它也将使教师面临许多未知的挑战,也会时常让学生将自己问住。所以,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多阅读生物类期刊杂志,并且锻炼自己遇到不会的问题的应变能力,才能很好地教授现行的高中生物课。

问题式教学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论文 第10篇

【摘 要】研究生专业理论教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教学的特点。本文以研究生教学模式为切入点,对研究式教学法在硕士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指出了研究式教学的两种模式,详细研究了研究式教学的方法步骤,对开展研究式教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研究式 教学法 模式 过程

人的行为受着思维的支配,教学方法对教学实践行动具有指导意义,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的

实践效果不一样。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法为主,通常教师讲授大约占80-90%,研究讨论大约10-20%。此种教学法对硕士层次来讲,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被动的听,被动的接受,在知识的认知上缺乏深刻的理解,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发挥,基本素质得不到大幅提高,因此,必须推动以研究式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研究式教学法概述

研究式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课题)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再发现”真理的教学模式,其突出特点是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进行学习,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研究式教学不等于科学研究,而是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于教学,其目的是通过学习研究去获取知识,加探对某一问题的理解。

研究式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学术和科研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品德培养与训练,不仅有利于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还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研究式教学包括研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方法训练、研究式思维方式训练几部分。

研究式教学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几个重点因素:一是搜集的.材料是否全面、可靠,是否能反映事物的联系和全貌;二是对材料的消化理解、分析加工是否到位,教师和学生对本领域是否熟知;三是师生双方能否就本领域提出与众不同的思想观点;四是能否根据自己的观点建立与之对应的理论。在以上四个因素之外,还有一个贯穿于整个学习的重要因素,就是理性的思维。思维是理性认识过程,是有意识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信息加工制作的过程。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研究生教学,应侧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训练、非常规思维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研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研究式教学分为两类模式:第一类是教师引导研究,主要方法是教师针对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学习研究,以把握学科前沿知识,此种模式一是针对基础较差,学习较为吃力的学生,二是主要在课程教学的前期进行,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知道学习的主要方向;第二类是学生独立研究。这种模式一是适合于基础较好,专业知识较为扎实,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二是主要在课程的后期教学中采用。此类模式主要方法是学生针对课程内容,有目的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重要内容进行研究学习。

研究式教学的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何时采用、如何采用要具体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要求、教学目的等综合选择。 三、研究式教学的方法过程

遵循教学规律和一般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式教学过程通常是通常由搜集整理资料——学习并发现问题——提出论点(课题)——讨论思考——建立理论(撰写论文等)等五个环节构成。

一是搜集整理资料。根据课程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课程进行前,应明确对学生提出课程要求,要向学生介绍木课程学习的基本目的、基本方法、采用的手段等,特别要介绍本课程需要准备的书籍、资料等,学生应根据教师要求,广泛收集与课程有关的书籍资料,并进行归类整理,以备学习研究之用。

二是学习并发现问题。教学过程即是学习过程,也是发现过程。研究式教学,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首先要学习并熟悉本课程的知识。所以,教师要身体力行,按照学习的过程和研究的思路去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学习、科学思维、科学发现的训练。为此,教师的“教”,要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由知识传授、技能训练,逐渐变为科学方法、科学思维方面的指导,把教学过程模拟为发现过程。

三是提出论点(课题)。教学性科研活动的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其科研兴趣,并使之初步掌握科研的方法。学生从课程开始,教师就应当分阶段、有计划地安排一些科研的基本训练。如指导指导学生查阅文献、使用工具书、处理实验数据、整理科研资料等。与此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如组织学生听专家的学术报告,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或研究活动,举办小型专题学术讨论,参加校内或校际的学术研讨活动,结合课程学习撰写学术性文章,等等。还可以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某些科研工作,如在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中担任助手,结合专业学习进行技术革新或撰写学术论文等。

四是课堂研讨。研讨是一种进行知识信息交流、智能碰撞、互相启迪的教学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将单向平面型的知识传递变为多向立体型传递,扩大了教学空间,使学生在讨论中接受知识,激发思维,增长智能。进行课堂研讨可采用五种具体形式:第一、讨论式讲授。这种教学不是把所教的内容写成详细的讲稿,由教师按既定的讲稿进行讲授,而是要求教师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范围、重点,围绕确定的主题,在阅读有关教材和资料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都以讨论者身份在讨论中进行争辩。第二、理解性讨论。一般在教师讲授之后,分教学组展开讨论。其目的在于消化和吃透所学理论观点或疑难问题。有些理论观点,在教师讲授以后,由于内容比较复杂,学生一时难以深刻理解其含义,必须采用这种理解式讨论的方式,通过师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统一的理解。第三、探讨式讨论。主要对理论问题和理论应用问题进行讨论,可分为理论探讨和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讨论两种,其中理论应用问题的讨论是重点。第四、辩论性讨论。由教师选择一些带有普遍性和有争议的问题,经事先充分准备后,选派代表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展开辩论性讨论。辩论式讨论往往具有观点的代表性,进行讨论式一定要准备充分,讨论中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进行讨论辨析,防止强辞夺理,把错误的观点正确化。第五、竞赛性讨论。由教师选择一些带总结性和应用性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以组为单位经充分准备后,聘请若干教师担任评委,展开辩论。以上各种讨论的方式,不管采用何种讨论形式,教师首先都要选好讨论题目,加强组织引导,创造良好气氛,并做好讨论小结。

五是建立理论(撰写论文等)。研究式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模式,并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撰写论文既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科研训练的重要途径,其目的在于总结学生课程学习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研方法的基本训练。指导选题是这一环节的核心,教师在指导选题时,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使专业中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得到全面应用;课题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选题要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要在经过努力确实能实现的前提下定题。学生在撰写论文时,应该根据题目,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独到的理论观点,论文要具有创新性。

参考文献:

[1]董会瑜.军队院校现代化教学研究.解放军出版社.

问题式教学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论文 第11篇

1.教学对象英语基础较差

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对象有两种:一是经过正规高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二是来自中专、技校、职高的学生。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不同程度相应地导致了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认为主要应该学习专业技术以适应工作需要,忽视英语学习。另外,由于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成绩是否合格对学生能否取得毕业证书并无影响,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总的来说,高职英语教学对象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但是整体水平较差。

2.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基本知识,还要结合相关专业。而现今课堂中,多数教师依旧采用“教师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一味地进行灌输性教学,忽略了语言学习的特殊性,淡化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偏离高职英语重视实用性的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高职英语教材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现行教材依旧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如教材内容和要求在接口处安排不够合理;教学目标和内容不衔接;教材编写没有关注到地域间的水平差异;教材编写周期较长,更新缓慢;教材依然偏难、偏深和偏多。教学任务较重,英语所分配的课时较少,导致许多教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4.教学评价单一

高职院校对英语教学成果都采用考试为评价方式。多数学校以笔试为主,通过学生对试卷的完成来考验学生的掌握程度。部分学校也在考试中加入了口试,但是所占分值较低,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考试内容以基础知识和教材为主,只有较少分值涉及实用英语。使得学生学习英语只为应付考试,重视考试成绩,忽略英语的实际应用。

二、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内涵及优势

1.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来源于体验式学习理论。柯林比尔德和约翰威尔逊在《体验式学习的力量》中将体验式学习定义为:“通过对人们自己的或来自观察的体验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内在化而获得对事物的洞察。而这种内在化建立在人们过去的体验或知识的基础之上。”将体验式学习应用在教育中,则可以理解为教师在某个真实场景或在其创设的某种模拟场景中,引导学生从实践出发进行切身的体验,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还要根据切身体会进行反思和创造,以提高自身的一种学习方式。

2.体验式英语教学的优势

(1)主动学习。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收知识,甚至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言学科尤其注重语言的灵活运用,许多死记硬背的学生在迈入社会后并不能在其工作岗位上良好地使用交际语言。体验式学习认为真实体验比知识更为深刻地存在于人脑中,学习者应该在体验中理解并掌握知识。因此,不同于传统英语教学,体验式教学要求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师提供的情景教学过程,化被动接收知识为主动吸收知识。

(2)学以致用。传统教学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以书本知识为主。在语言学科的学习中,中国以考试为评价标准,许多学生都能够取得高分。但是在工作中,学生或是不了解语言的使用场合,或是难以表达自身想法,其教学结果是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体验式英语教学中,教师积极为学生设计情境,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语言的学习应该是灵活生动的,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运用教学资源进行实践学习。

(3)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要积极了解学生,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传统教学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得许多学生无法融入课堂。体验式英语教学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和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体验过程中能够主动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而不是只能在课堂中感受教师单一地为学生创造欢乐。

(4)积极反思。体验式学习强调反思的作用,不仅强调实践过程中的思考,也强调了实践结束后的体会。因此,在体验式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对某些存在或不存在的问题开展思考,在离开情境后要正确评价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的反思,引导学生积累积极正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

(5)虚实结合。体验式英语教学注重学习的情境性和灵活性。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不能只针对课本中的对话内容进行模拟练习,更应该灵活应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积极使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学生需要的是真实体会,因此,在创设情境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真实的语境状态,让学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境发展中表现出真实的自己、了解自己,并对自己进行反思以强化学习动机。

三、体验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体验式学习模型

问题式教学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论文 第12篇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希望我们教师摈弃传统教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此,对学生学习模式的研究成为了当下重点课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思考怎样的学习模式比较适合初中数学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上世纪60年代,布鲁纳(JsBruner)“发现式学习”(DiscoveryLeanling)非常好,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规律,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不仅仅习得了知识、规律,还在获知过程中体验了过程、发展了能力,有效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学习目标、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就发现式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望能有助于课堂教学实践。

一、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效果概述

笔者长期将发现式学习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其教学效果有如下几个方面:

1、保证了教学的质量,由于是学生的自主发现,所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长期保持。

2、长期地实施,有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促使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向内在的学习动机有效转化,最终实现学习力的正增长。

3、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发现是基于一定的认知基础才能发现的,发现问题能力是在不断发现的过程中能够得以有效提升的。

4、问题的发现仅仅是发现式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在发现问题后,尤其是自主发现问题后,学生的好奇心被有效激发,驱动问题的探索与解决,长期坚持用发现式学习组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精神,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发现式学习的教学策略例析

下面笔者以《统计图的选用》教学为例,就发现式学习的课堂组织进行分析。

1、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是提高发现式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环节,《统计图的选用》这节课的内容是《数据在我们周围(一)》其中的一个章节,其本身就有“发现”的意味,教材在这节内容的处理上也是从学生学过的几个统计图出发的、以我国四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载体,帮助学生有效回顾扇形、条形、折线这三种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总结和提炼三种统计图具有怎样的特点、笔者认为人口普查与学生的距离不是很远,而且人口众多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应用,但是教学资源可以进一步扩展,让学生自己在课前在生活中寻找和发现,整节内容完全可以设置成与学生的生活有关,内容也较为新颖的情境,有助于打开学生“发现”的闸门,借助于发现式学习模式进行课堂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交流”这样几个环节来获取信息,“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这一过程中有知识的发现与应用,最终还促进学生统计观念有效形成,学会了“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大胆尝试、自主探索的科学探究精神,遇到问题不武断,而是学会了根据信息作出适当的推断与决策。

2、教学环节设计

(1)课前发现生活课前,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社会调查搜集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数据整理。

(2)创设生活化情境设问引导学生发现情境1:出示小明的身高折线统计图。情境2:出示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条形统计图、情境3:出示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扇形统计图、结合上述3个情境设置如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同时完成原有认知的复认。问题1:上述三个情境分别是什么图?表示什么?你能得到什么信息?问题2:你从哪幅图中,能清楚地读出小明一天睡觉的时间以及小明睡觉的时间占全天的百分比?设计意图:初步发现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尝试着从不同的统计图中思考可以获取怎样不同的信息、在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留足时间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潜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3)“问题情境”驱动从统计表到统计图的发现给学生提供建国以来我国共进行了5次人口普查的一张统计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信息,创设问题情境驱动学生的认知深化。

上一篇:全程策划顾问代理协议书下一篇:中东市场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