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过来人的考研经验

2024-05-27

北医过来人的考研经验(精选5篇)

北医过来人的考研经验 第1篇

考研之路--梦圆北医

作者:马腾(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

医学生在考研之前又将面临一次抉择:或临床或基础。我想这首先取决于自己的爱好与性格。我是一个比较沉默的人,自认为临床的纷纷扰扰于自己的性格不合,于是选择了基础。

做题不在多,关键在于做错之后的反思,为什么会错?要细细体会,争取和出题人的思路合拍。

要合理安排时间,做好复习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不能偏废任何一门,但是每一个复习阶段又要有重点。

的考研业已尘埃落定,的考研又将烽烟四起。记得考研之前,我曾有一种冲动:如果考上了,一定要写点什么。如今,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写这篇文章了。漫漫考研路上,人来人往,就权作是为风尘仆仆的莘莘学子们击鼓助威吧!

报 考

我是早就定下来要考北医的,最大的原因在于我喜欢北京这座城市,尽管以前从未亲眼目睹她的风姿,也许正是这种模糊的距离感支撑着我的信念吧!其次北医的学术气氛之浓厚于我是如雷贯耳的。看着师哥师姐们一个个一飞冲天,心里也曾不止一次下定决心:一定要上北医!

医学生在考研之前又将面临一次抉择:或临床或基础。我想这首先取决于自己的爱好与性格。我是一个比较沉默的人,自认为临床的纷纷扰扰于自己的性格不合,于是选择了基础。

大方向定了,就要选择具体专业,北医最热门的基础当数生化与免疫。说来可笑,报名之前,我把其他的专业都考虑了一遍,惟独没有这两个,大概是不太自信的缘故。直到最后一晚,苦思冥想,权衡再三,把心一横,才在报名表上填下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

我想报名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照顾自己的爱好。如果一辈子干一件自己不喜欢的工作,那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啊!

(2)要结合自己的实力。考研是一场基础实力的大比拼,但又不完全是,也要取决于复习过后具有的实力。只要努力,谁都有机会。

(3)要了解所报学校和专业。了解历年的招生报考人数比例,报考专业的分数线,专业在全国的排名等。互联网是最方便的了,可以去学校主页,也可以去考研网站。北医的信息是比较公开的。

英 语 复习

我的英语拿了83分,还是比较满意的。复习英语我采取的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办法,就是集中一段时间把词汇、听力、完型、阅读、翻译、写作等各个突破。

(1)词汇是比较头疼的,但又无捷径可走,我是觉得背考研大纲词汇足矣,也可以背六级词汇作补充。

(2)听力应该精听泛听相结合,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精听时可以买一本专门的听力辅导书,泛听建议听BBC,VOA,疯狂英语也不错。最好每天能安排两个小时左右。

(3)完型和阅读要有一本好的题集。做题不在多,关键在于做错之后的反思,为什么会错?要细细体会,争取和出题人的思路合拍。我觉得胡敏老师的《阅读理解高分宝典》不错,一本书做下来,整体把握和细节理解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4)建议每周要写一篇作文。写作关键在于构思,如何安排段落,如何开头结尾?骨架有了,还需要血肉填充。建议大家多背一些经典的句式,以便关键时刻派上用场。

西医综合复习

要看书和做题相结合。书看多少遍,依个人情况而定。题一定要做。第一遍看书,最好做北医黄皮书,把握细节。第二遍或者以后几遍,就可以做历年真题,前后融会贯通。最后考前做模拟题,查漏补缺。

专业基础课复习

从开始考研改为四门,专业课放在复试中考。我们免疫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生化,而且北医相当一部分专业都以生化为专业基础课。20北医的生化题整体上不难,每章内容都有涉及,但拿高分却不易。除了要求有一定的基础,还得会灵活应用。

(1)要好好看书,而且要将北医协和联合出版社的黑皮书生化与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的生化结合起来看。如何看?追根究底,前后联系。多对比,多总结,也许又有些老生常谈了。好好看生化,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无论对于应试还是以后的科研,都是有利的。因为科研大部分都脱离不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那一块。生化中糖、脂肪、蛋白质代谢是基础,一些重要的反应步骤是要记忆的,要会计算ATP的生成,还有一些关键酶,其实这三部分内容在代谢上有很多联系。这几年核酸和基因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每年都有题目,而且比较灵活。综合也要好好掌握,基础扎实了,才有可能灵活应用。比如20就考了一道如何提纯RNA的题,这道题涉及PolyA尾与层析,令许多考生无从下手。

(2)钻研历年真题。研究历年真题是会发现一些规律的,至少你可以了解出题重点。我有一同学是考病理的,他尽管看书不多,但是研究了一番真题之后,竟然也拿了131分的好成绩。当然也要做完之后好好总结一番,举一反三。

(3)至于辅导班,视个人情况而定。不要指望辅导班会透漏当年的考题,至少北医不会。我没有参加辅导班,主要是觉得路途遥远,时间有点紧张。

(4)如果有时间,建议大家看一些相关课外书籍,这对于启发思路是有帮助的。

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要合理安排时间,做好复习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不能偏废任何一门,但是每一个复习阶段又要有重点。每一天的安排也是如此,有的人晚上脑子灵活,可以看西医综合和专业基础。还有一点个人建议:西医综合与专业基础下半年准备就可以了,政治与英语则要早抓,常抓。

同时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考研复习有时会很烦躁,所以建议大家要经常交流学习心得,互相鼓励,度过难关。

复 试

初试成绩下来之后应该联系一下导师,要对导师有一个了解,谈话时注意谦虚才能给导师留下一个好印象。最好的.联系方式莫过于电话,既方便直接,又使彼此保持一种距离感,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复试要准备三大块内容:专业课,专业外语,公共英语口语。北医的复试是注重英语的,尤其是基础专业,如果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无疑会如虎添翼。英语口试一般都是先有自我介绍,然后说一下家庭和学校什么的。网上有很多这样的资料。不过我不赞成为了复试而去练口语,平时就要有一种学习口语的意识,这对于今后的发展会有帮助的。

专业课的复习如专业基础课所说,看书时留意一下专业外语单词,可以不必专门准备专业外语。而且专业外语考试也不会很难。

还要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了解导师发表的论文,复试之前可以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做一个假想,如果是你,将如何开展这个研究方向?一些专业的搜索网站都会找到相关文献,比如Pubmed。

记得查分那天,当看到自己以402 分的成绩名列专业第一名时,心中一阵激动,付出总算有了回报。选择考研也许是对的,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次历练,坚持到底就会胜利。漫漫人生路上,让我们永远记住那段泪水与欢笑交织的岁月吧!(作者系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专业级研究生入学考试第一名)

作者小传

生于1982年,天蝎座,爱好音乐和乒乓球,座右铭“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大学网考研频道。

北医过来人的考研经验 第2篇

我是在高二暑假真正开始接触绘画的,之前的各种学习班、培训班都是为了培养兴趣,不值一提。高一时我就想学画,但苦于没有一条明路。高二时运气不错,我的同班同学有学画画的,让我有了学画的途径,那年暑假我很高兴地来到了浙江师范大学,跟一位老教授学画。

之后高三考文化科,如我预料成绩不佳,我就专心来金华学画了。学任何一样东西都一样,领进门的老师是非常重要的,这点在当时显得无比正确。教我的老师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教学非常认真,认真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于是我的学画历程中增添了一段黑色的岁月。

然而得到的好处是使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同样学画的同学中总有居高临下的感觉。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这位老师给我安排的作业总是令我画到凌晨两点,甚至还有到四点的,而关键是他第二天早上七点就会来画室看作业,而我吃饭的时间每次都只有可怜的十五分种。想想吧,每天的休息时间平均只有四个多小时,你就能体会为什么我会称之为黑色岁月了。那个学画阶段绝对是痛苦的回忆,简直不堪回首,不过它为我以后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我从心底还是感谢它的。后期,我在七十人的大画室待过,那儿让我开了眼界,学到了不少东西,也让我经历了失去自信又重拾自信的过程,现在回想起来,那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在很长一段学画时间内,总是照抄明暗,不论写生还是临摹,而且抄得很小心,不放过一丝一毫,这与我的性格密切相关,也与老师教学强调的着重点有关 。画得一模一样就是好作品,我有很长时间就是这么认为的。我原以为我早已走出了这个误区,但我发现近期的画还是同样照抄明暗,只不过对明暗层次的分辨率提高了,能把很细微的灰面和很小的细节抄出来罢了,我对结构的理解仍然肤浅,仍然不值一提。翻出以前的学习作业,每一张在现在看来都是可以马上进垃圾桶的,虽然这在当时都被我看成是无可挑剔的惊世之作。在后期临摹的人体画上,我也发现比例差得不是一点,而是差很多,临摹的头像上骨骼一点都不对。

后来我知道美术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急是急不来的,我也发现自己一直以来对结构、体块的理解是多么肤浅,多么软弱无力,画面上全是一组组排线、一片片灰色调,根本就没有体块,没有结构。从没有体块意识到有体块意识,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我推荐美国知名画家Vilppu的《经典人体素描精细示范》教学光盘,因为他的方法对初学美术的学生来说是一条捷径,可以大大缩短这个过程,而且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反复学习。如果我一开始学习素描,就受到这位国际级老师的指导,就会节省我几年的摸索,在这套光盘的指导下,我用了一个月时间学习和训练,基本逐个解决了问题。

多样化的素描如何取舍

素描有很多种,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规定一种具有浓重排他性的素描——油画素描为蓝本、为正统,其他画种完全不受重视,躲在无人关注的角落,任凭风吹雨打。这种现状对我们基本的训练实践是有害的,任何东西都一样,有了比较,才有好坏之分,我们如果想走正途的话,就无可回避地应该尝试多样画种。但假如是单纯应付考试的话,就另当别论了。和大家一样,我学的也是油画素描,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过很多其他画种,对其他各门各类的画种也有一些了解。但为了应付考试,我关注油画素描多于其他种类的素描。

考试该追求 “个性”

考试不是在进行自我创作,要充分考虑考试的要求,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但是,我今天讲的个性并不是以上所指的“个性”。大家都知道批卷的程序,试卷一排排地摆在地上,评分老师的眼睛和我们的眼睛一样也是会眼花缭乱的。谁的试卷能第一时间引起批卷老师的好印象,划入高分档,谁就能得到很大的优势,因为进入高分档后,就不可能低于高分档的最低分。我们的试卷在试卷堆中必须抢眼,必须能第一时间引起老师的好印象,所以大效果必须好。素描是靠明暗拉开对比、表现对象的,对比不强就不抢眼,这是常识,所以明暗对比必须强,再一个就是体块感强。这是对考试而言的,并不全面,我所谓的“个性”就是如此。

对线与明暗的反复取舍

线是从形体中提炼出来的,线高于明暗,这个意识在我脑海中统治了很久,我也曾很长一段时间在追求线条,追求线条韵律的优美与超凡的表现力。反复多次之后,我终于明白:能更好表现自我意识和对象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他们没有优劣之分。明暗的作用是表现体块、表现空间的,符合素描的精义。谁能说出安格尔和米开朗基罗谁高谁低?谁也不能,因为他们没有高低之分。你能批评米开朗基罗没线条吗,你能责怪安格尔没体块吗?他们用的表现方式不一样,却同样创作出了令人叹服、永垂不朽的作品,他们是成功的,这就够了,所以我说不必拘泥于技法。

对形准的正确理解

何为形准?把对象的形体抄得相似是形准吗?不是,我曾很长一段时间误入此歧途。“形”应该是指确有感触的形,把对象的特征、气质、感觉抓住了,才是形准。“形”指的是感觉意义上的形,符合对象的特征、气质,又符合本人面对对象的感觉的形。

把素描放在哲学思考的角度背景之下进行

把素描放在哲学思考的角度背景之下进行,同时这样的哲学思考又离不开人及视觉本身,使整个素描学习具有人文学术的气氛,提高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周易》上讲道:“一阴一阳谓之道”,哲学初级的思考包括对对立统一、明暗、虚实、画面中的构成等的思考与理解。

视觉形象从画面中到人眼中形成影像,画面上的结构、对比、空间等效果会无可质疑地减弱,这就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损耗

这牵扯到作品在创作时的外部环境、创作材料和在作为成品展出时的外部环境,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熟练控制画面效果的程度。这种能力不是短时间能练出来的,这种能力的训练对初学者来说要求是有点高,可以适当追求一下。对于高手来说这是很关键的,必须熟练把握材料的特性,才能创造出好作品。

最大程度表现工具与材料的自身美感,离不开对双手潜力的开发

工具与材料的自身美感,指的是肌理效果,手作为我们艺术沟通的主要媒介一定要很灵活。手不灵活是绝对画不好画的、灵活的手能准确表达作者心中的创作意图。我的意见是时常在空闲时间锻炼手的活动能力和灵敏程度,这不用花多少时间就能做到,而一旦做到就会一生受益,属于“低投入高产出”的好方法。

积极发掘和培养想象力,艺术需要不断创新

艺术与普通科目不同,它的特征是要不断打破旧的观念,去开创新天地,是需要不断创新的,而普通科目是在遵守原有意识规则下不断进行完善的。想象力对于艺术就如同翅膀对于飞鸟,它在艺术中的重要性从这个比喻中可见一斑。

真诚对待艺术,艺术是要用情感作为支撑的

艺术是情感基于形式的表达。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艺术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与真实的生活有别。艺术创作绝非单纯的无意识活动,在将现实素材转化为艺术内容时,要经过艺术家筛选、提炼、概括、集中,正是在这个时候,注入了他对生活的认识、评价和期望,渗透了他强烈的感情。这里所谓的形式,就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包括内容的内部结构、形象外观,而二者总是结合在一起的。

素描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课程,但它不是板起面孔来做的,它需要人们情感的投入、纯正的品味,才能绽放出智慧的光芒,才能在同一个问题上取得一个更高的角度,才能触摸到艺术的灵魂。

树立自信,戒骄戒躁,勤耕不辍,天道酬勤

很幸运,我最初学画的画室只有五个学生,而我一直都是画得最好的。无数次的作业,我总是最强的,我的绘画意识、作画时间也是最好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很久,在我的潜意识里,就形成了我本来就是最好的,我就应该是最好的这种强烈意识。这种有点类似井底之蛙的思想,却令我一直很努力,所以之后在七十人的大画室,我也是顶尖的,它促使我不断向最好靠拢,所以我认为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最基本条件。

想与画

画画也是要动脑的,需要很多思考,我认为学画的过程中,想与画的关系有三个阶段:一是多多画,多想;二是多多画,多多想;三是多画,多多想。想在学画的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第一阶段,基本上只是手的任务,训练手熟练地把想表现的对象表现出来。因为没有一定的绘画经验积累,就没有想的基础,而且那个“多想”也只是在技法层面上的;第二阶段,已经有了初步表现对象的基础,也有了在专业上进行思辨的能力,但是这毕竟还是不够的,这时需要反复地画,反复地想;第三阶段,已经具备了熟练表现对象的基础,但在意识形态上还跟不上,在这个时候,想比画更重要,所以要多多想,多画。

学画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从不会画到画得不好再到画得好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最痛苦的,自我感觉已经很努力,但总不见效果,而这也是正常的。此时如果不够自信,妄自菲薄,轻易放弃,那就全完了。所以第一阶段最需要的是良师益友的鼓励,是坚定不移的自信。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基础的重要性就像大树的根,素描是根,而且是主根,养料和水分就是靠主根输送到树冠和枝叶上去的,但是它本身并不是营养。素描是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作画方式,它是否能起到基础作用,就看作者有没有把营养输到根里,看作者的认知能力和努力程度。素描作为基础训练并不枯燥,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素描,练好素描的能力,通过素描为今后的艺术创作做好更扎实的准备。

小贴士

美术艺考生考前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艺考的辛苦众所周知,想取得满意的成绩没有捷径。备考阶段,想要让练习变得有效率,先要总结和摸索联考、校考的出题类型和规律,不要盲目练习,而要专注于要考的内容。此时,考生不妨通过论坛、网站、贴吧等渠道与心仪院校的师哥师姐建立联系,向他们求教经验,这样会对考试的内容和难度有更直观的把握。此外,复习累了的时候,考生也可以上网查阅与艺考相关的其他资料,与过来人交流、资料检索,既能进一步帮考生调整备考方向,又可以作为一种调剂穿插在日常的练习中。

“过来人”谈创业经验 第3篇

一、投资五要

1.要先立业后赚钱。只有为了实现理想或是对某一方面特别热忱,具备这样的创业动机才能够帮助创业者熬过各种难关。

2.要善于捕捉市场信息及社会热点。投资机会往往通过市场信息反映出来,要在机会成熟前就充分地做好准备。

3.要善于预测人们的特定需要。对于人们在特定环境下和特定时间内的特定需要,需要决策者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分析,当机立断,才能把生意做早、做好、做巧。

4.要善于利用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在换季前后、节假日期间等某些时段内消费者普遍有种购物习惯,这时就是投资的“黄金季节”。

5.要赢得起输得起。市场变幻莫测行情大涨大跌,创业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喜大悲的人最容易失败。

二、投资五不要

1.不要一窝蜂抢热门生意。千万不要人云亦云,尽挑一些目前最流行最赚钱的行业。切忌没有经过任何评估就一头栽入。要知道,那些热门行业往往市场饱和,就算还有一点空间,利润也不如早期大,盲目跟风只能是头破流血。

2.不要大量借贷。开始创业当老板,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而行,不能贷款太多。因为贷款太多风险大。创业的心理压力大,极不利于能力的正常发挥。

3.不要一开始就贪大求全。当你瞄准某个项目时最好适量介入,以比较少的投资来了解认识市场,等到自认为确有把握时再大量投入。不要嫌投入太少而利润菲薄,要知道“船小好掉头”。

4.不要轻信暴利。投资项目的利润有高有低但不会高得离谱。凡鼓吹暴利者必有欺诈。

5.不要放弃任何赚钱的机会。一个成功的老板在做投资决策时从不优柔寡断。该出手时就出手,比别人早一年是一年,早一天是一天,早做早得利。

抗震减灾:把国外经验“拿”过来 第4篇

日前,记者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小技巧”能救命

“5·12”大地震发生后,许多专家学者都谈到了综合防灾的问题。以前,这些问题在国内也有研究。然而,令11位留日归国学者心焦的是:虽然我们已有了不少的防灾理论,但是现在更应该把国外成功的综合防灾措施“拿”过来,使我们在面临灾害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这些成功的综合防灾措施包括:平时就准备救灾包、防灾教育从儿童抓起、把中小学建成“安全学校”等等。

他们以日本为例:日本是一个多灾之国,每年都要经受多次地震、台风、泥石流、风雪和暴雨的袭击。日本采取的许多措施是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得来的,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应该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造福于全人类,也造福于中国人民。

邱国玉教授在日本留学、工作共12年时间。他刚到日本的时候,人家就教他地震发生时怎么办:第一是往桌子底下钻,或者是躲在家里墙壁比较密集的地方;第二是把门打开,防止它变形跑不出去;第三是待地震停止后,如果房子没倒,就要跑出去。在日本人的家里必须准备着一个救灾包,里面放瓶装水、压缩食品、收音机、手电筒,以及一个在着火冒烟时蒙住口鼻的头罩。平时救灾包就放在门口,出门时可以拎上就跑。

日本人讲给邱国玉的这些小“技巧”,并不是什么深奥的理论,但他在1995年1月经历日本神户7.2级大地震时都用上了。

对于何春阳博士来说,第一次使用灭火器不是在中国,而是留学时在日本学的。“我们国内在普及如何使用灭火器等工具时,重视书本知识,或只是告诉你怎么用,而日本强调实践,真正地让人使用一次,这样人们在关键时刻才能在最快的时间里用它来灭火。”

对于使用灭火器,国人早已耳熟能详。但实际操作过或演练过的却不多。而像准备救灾包这样的具体措施,国人在家里做的就更是微乎其微了。

自救不可忽视

在防灾意识上,中国人有个误区。顾卫教授说,国人的习惯是在大的灾害发生后,总是等着别人、特别是等待解放军救援。而日本人强调的是自救和被救的结合,而更多的是考虑自救。这里的自救,不仅指个人自己的应急准备,而且也包括邻居或生活居住楼的自救组织。

日本一些高楼的楼道里就有布做的担架和消防工具,以备灾害发生时使用。何春阳介绍了有关从灾害中逃生的统计:在一个人的逃生过程中,人的素质和自救能力可起到60%—70%的作用,社区里的互救占到20%—30%,而等到军队来救援,其逃生的可能只占不到10%。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人表现出了团结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许多人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自愿支援抗震救灾。北师大的专家们建议,可以借此之机,呼吁多成立一些志愿组织。这种志愿组织,平时要做义工,还要举行救助演练活动。它同政府的有关部门是有联系的,一旦灾害发生,派什么志愿团,派到哪里就可以统筹安排了。

防灾教育从儿童抓起

“5·12”汶川大地震时,四川灾区的安县桑枣中学无一伤亡,其秘诀之一便是经常做紧急疏散的演练。而平时真能做到这一点的当属凤毛麟角。

留日归国学者介绍说,在日本留学和工作期间,他们经常参加防灾的演习。而日本人的防灾教育从小学就开始了。小学有防灾的课程,也经常进行防灾演练。李宁教授在日本时,就常听到孩子放学归来后谈防灾演习的事。许多防灾的知识,防灾的小技巧、细节等家长们从孩子那里也能学到不少。

日本学校还经常让孩子“体验”地震灾害来临时的感受。建造一间小房子,模仿地震的级别晃动房子,分别让孩子进去体验。有的日本学校甚至把防灾训练与学校的运动会结合在一块儿搞。

成人经常参加防灾演习;防灾教育从儿童抓起,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中国学习和借鉴的。

把中小学建成“安全学校”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从一些媒体的报道中知道,许多家长在地震发生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往学校跑,去看看孩子的情况。北川中学上千名学生遇难于教学楼里成为中国人心中难以抹去的痛。

反观日本,相对于其他公共设施、住宅楼、办公单位等,学校就是安全的地方。在日本的街上行走,经常会看到“避难场所”的标志。箭头最终会把你引到学校或公园去。其中绝大部分是学校。日本的公立学校外观朴实,但它选址标准高,防洪、防火,其建筑能抗高强度的地震。学校的体育馆就是附近居民的避难之地。常有一些老人,在灾害发生期间,特别是汛期到来时,带着自己的基本生活用品就住到了学校的体育馆里,他们认为,这里比家里安全多了。一般地震来临时,如果知道孩子在学校里上课,许多家长就会放心地去做自己该做的其他工作。

几位留学归国人员建议,要将中国的中小学建成“安全学校”,凡是达到标准了,给它挂上牌子。

(参与抗震座谈会的这11位专家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的顾卫、邱国玉、陈晋、李宁、徐培玮、李强,曹红斌、何春阳、方伟华、孟耀斌、徐伟。)

连线专家:如何提高我国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记者:应对灾害,加强防灾与减灾的研究与教育很重要,我们在这方面应怎么做?

顾卫(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教授):我们11位同事建议,应该培养研究梯队,建议在土木工程、建筑工程、行政管理等专业,增加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专业课程,使未来的设计人员、建设者和管理者具有更高的防灾减灾意识和专业知识。建议在高等院校学科目录中设置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的本科、硕士、博士专业,培养高水平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还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发挥留学归国人员在语言、专业、人脉方面的优势,虚心学习防灾先进国家成功的防灾减灾经验,吸收和消化他们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尤其应该全面开展中日之间灾害研究合作,建议在高等院校组建若干个中日灾害研究中心,分区域和灾种,开展专门的灾害研究和人才培养。

同时还要加大研究经费投入,在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中,专门设置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研究专项,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

记者:现在信息的共享也很重要,我们如何加强防灾与减灾信息平台建设?

顾卫:我们应该建立综合灾害数据以及技术共享网。建立汶川大地震灾害数据共享网,逐渐扩展成全国性的综合减灾数据库。该网站将汇集与本次灾害相关的遥感数据、气象、地质、水文等基础数据,同时收集与本次灾害相关的新闻报道、影像、政府公报、地图、反思及研究报告、论文等资料。该网站在通过国家安全检查后向全世界科研人员开放,鼓励在同一数据支持下进行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与实证比较研究。同时将研究成果在该网站公开,为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帮助。该网站须长期保持。

还要重点建设综合减灾实用技术数据库,建立各种实用减灾技术共享平台,这是一条最实用的道路,该数据库针对各种灾害的特点,分门别类进行各种减灾技术的整理、规范,形成数据库系统和共享体系。

应加强基础观测网的建设,构建国家自然灾害监测网和信息系统,重点是地震灾害、气象灾害和海洋灾害。只有高密度高频率的灾害监测,才能有高水平高精度的灾害预警与防范。

记者我们是不是还应该建立以“安全学校”为主的避难场所?

顾卫:把城镇及乡村的公共避难空间规划强制性纳入全国城镇及乡村规划之中。按照“平灾结合”原则,把广场、公园等开放空间建设成平时能休闲、灾时能避难的场所。把中小学建设成中长期灾害避难场所,使学校校舍、体育馆等大型公共设施成为避难场所而不是“受难场地”。

记者:在大力开展全民抗灾防灾普及教育方面,我们应该怎么做?

顾卫:在全国中小学中设置自然灾害防御的教育和训练课程,全面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和训练。培养青少年和家长的防灾自救意识和能力。通过学习和训练,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社区)存在的潜在风险源,避难所位置,以及可能的避难路径和避难时间限制,绘制社区安全地图,并在主要路口标示。

过来经验,让你成为最佳医生助手 第5篇

上一篇:妈妈的鼓励小学作文下一篇:小说写作技巧之人物设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