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课研究

2024-07-26

高中语文阅读课研究(精选9篇)

高中语文阅读课研究 第1篇

高中语文阅读交流指导课价值研究论文

阅读交流指导课是一种自由的阅读教学形式,更是适合高中生交流心得、思维碰撞的新途径。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以学生阅读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打破传统的阅读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快速阅读赏析能力。以一次交流课上与学生的交流纪实——通过对萧红笔下的《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中鲁迅的性格与中小学教材所学文章中探究的鲁迅的性格作对比分析以探讨全面的鲁迅形象作为切入点,进而研究阅读交流指导课的意义。

一、课堂纪实与分析

(一)鲁迅:不羁的灵魂与伟大的平凡

正如钱理群先生在他的《鲁迅九讲》中提到“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还有革命家,这都不错。不过,我们今天换一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 [1],本文探讨的文章是萧红写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传记——《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原篇名为《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恰好记叙的是鲁迅先生的另一面,即生活化的鲁迅。

当然,鲁迅作品在学生教材中的引用率很高,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小学阶段就有《少年闰土》等,初中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故乡》等再到高中教材的《祝福》、《拿来主义》等,经过教师们的讲解,学生的固有经验中总会有对鲁迅童年的认识,他对“农村社会之深切的了解,对于愚昧、执拗、冷酷、奴性的农民之极大的憎恶和同情”,[2]对国民性的攻击,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新文化、新思想的向往和追求等认识。 正因为如此,将新旧观点加以对比分析,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提升概括、对比分析、思辨能力。

(二)联想与对比分析

指导学生阅读,旨在训练学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鲁迅的各个方面,了解他不为人知的生活化的一面,一改一提鲁迅就会说他是用笔杆作为武器直插敌人心脏的民族战士形象,进而运用到写作当中。

下面是在阅读交流指导课的纪实片段:

师: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已经对鲁迅先生很熟悉了,那你们能回顾一下学过他的哪些文章吗?

生1:有《故乡》、《社戏》。

生2: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生3:好像有描写闰土的那篇,是……对了!《少年闰土》!《故乡》中也写了闰土。

师:你们说的很好,你们想,你们所学到的是不是大多是鲁迅对农村题材的描写,而且刚才同学提到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那你们能比较一下,闰土的改变吗?

上面这个讨论内容就是通过让学生联系固有知识,以对比分析的方法讨论鲁迅笔下的闰土的变化,通过对比,以探索鲁迅对农民旧文化、奴性、执拗的不满和封建社会的攻击与批判,以此类推,引导迁移到本次阅读的萧红的文章与透过鲁迅文章中体会其性格的对比。

师:看到的鲁迅充满愤恨,充满激情,一心希望用笔杆子用思想来改变国民劣根性,可是,阅读萧红的文章,却看到了鲁迅的另一面,那你们看到了鲁迅的哪些不同呢?

生1:他不喜欢散步,不喜欢倒在床上睡觉,不听留声机[3]。

生2:他喜欢抽烟,喜欢吃一点儿酒,但不多吃,喜欢熬夜写作,好像作家都有熬夜的习惯。

师:对的,晚上安静,可以有静谧的环境供作家构思,沉思,思考。好,还有吗?

生3:正如题目所说的,我读完文章后,就看到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很平和。不像他的文章,给人犀利的感觉。

师:对!这就是晚年的鲁迅,你们看,作者写的是1935年至1936年的鲁迅,特别是最后一段写1936年10月19日,他休息了。你们认为这个“休息”和之前的“休息”有啥不同呢?

通过对话交流,引导学生思考“休息”一词的深刻含义,体会鲁迅先生即使是生命的终结但战斗之心未止,生命结束只是他短暂的休息,而当下的青年人更是接下他的重担继续为新文化的传播奋斗着。

对比分析可以由浅至深地挖掘作者感情的升华,由对人物塑造的点睛之笔体会主人公形象的伟大。而分析的主动权在学生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主动学习,自己挖掘深刻含义则极大的调动学习主动性,为枯燥乏味的只由教师一人讲解增添许多活力,从而潜移默化地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自主分析进而获取阅读的愉悦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知识生成与学以致用

师:这篇文章提及的主要人物除了鲁迅还有谁呢?

生1:由许先生,海婴,萧红,也就是作者。

生2:还有X先生等去鲁迅家做客的人。

师:好,那这些人物的出现是不是从侧面来烘托鲁迅的形象的呀。那我们先分析一下鲁迅和海婴之间的故事,由此看出鲁迅作为人父的另外一面。谁试着说一说?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那在之前学的鲁迅的文章里,鲁迅更多的是描述他为人子的视角,笔尖很少描述他的父亲,文章的许多人物形象也大都会冠之少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身世,正是由于他对封建社会父权和三纲五常的批判,对旧社会旧制度的不满,所以他会把他父亲的.病归结于此,才会去学医,然后当他为人父时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努力做一个慈爱的父亲形象,这就是对比他成长的经历得出来的。那你们是否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一下其他人物对鲁迅新形象塑造的作用呢?

这里,教师在指导中自然而然的加入了鲁迅的成长经历和背景,拓展了鲁迅对其父亲的感知和反思,轻松的融入到学生的只是经验中,学生也易于接受也更能设身处地的分析鲁迅对儿子海婴所做的一切的原因了。而让学生再次用这一范例来分析其他人物对鲁迅形象塑造的影响,则是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学会结合人物成长环境背景来分析,学生就更轻松的完成教师的任务,是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

二、价值意义

(一)习得过程灵活化、生活化

对于以上的交流指导课的部分纪实,可见,这样的讨论形式更自由、轻松、活跃,学生更愿意参与,教师深入其中,坐下来与他们交谈而不是一成不变地站在讲台高高在上,避免了无法探察学生的真实感受、常常忽略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过程。尤其是在高三阶段,在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枯燥的学习环境中,这样形式的交流课无疑是一剂清新剂和动力贴,学生学习氛围的改善,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则更加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教师放“权”于学生

建构主义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就是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学生自主建构,才能快乐学习!教师在阅读指导课上引导学生,引领其逐渐对文本进行解读、分析、学习并加以运用,而不是满堂灌的硬性“灌”知识,才能提高学习效率,真正为学生减负。

(三)交流共享,共同成长

阅读成果就应展示出来,乐于分享,共赢才是成功,交流的意义在于此。

再者,即便是高中生,应对高考的疲惫再加上题海战术的打压,动手以及表达能力往往是忽略的“重灾区”,而上讲台同大家交流的过程,一方面不仅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交流就是在高强度的高中学习和生活中的调味剂,也为步入大学甚至社会储备、奠基。

三、总结与反思

阅读交流指导课作为新的阅读教学形式,以开放的阅读环境,轻松的阅读氛围,愉悦的阅读感受,深受到学生的喜爱,作为教师也更加愿意以这样的方式和学生交流。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交流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潜移默化中掌握更多的阅读分析方法和赏析角度。当然这种形式的阅读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注意:教师的指导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注意不要影响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不同学生能力水平不同,教师应尽力照顾到所有学生等。

高中语文阅读课研究 第2篇

十九中高中语文组的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典型课例研究》于2012年3月被立项为乌鲁木齐市重点课题,编号为:SJKY2011ZO23。一年多来,在各位专家、领导、同事的指导帮助下,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开展顺利,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况 1.本课题研究内容

我们进行的是课例研究,我们的课例研究以高中语文新课标为指导,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我们课例研究的对象是课堂、学生、教师。

我们研究的范围是高中语文的经典阅读课,涉及高中语文人教版的五本必修教材,和本市教研中心推荐的三本选修教材的阅读文本。我们把高中阅读课例分为五种类型:现代文文学类、现代文实用类、现代文论述类、古典诗歌类、文言文类。

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我们要以课题研究为平台,在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教学评价等方面,研究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艺术,打造一套高中语文典型阅读精品课例,按课例类型提炼出五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的一般模式,促进课题组教师的专业成长。

意义:

(1)通过本课题研究,将先进科学的教育理论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师观念的改变,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同时,我们还力求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反思提炼,丰富高中阅读教学理论。

(2)通过本课题研究,增长课题组教师的实践智慧,促使教师改善教育教学行为,促使我校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向有效课堂高效课堂转化,促进教师团队成果共享,促进我校年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我校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3)通过本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同时,提高我校高中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3、本课题研究的定位:工作即研究,成果即成长。以问题为先导,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实干为保障。

4、本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设立了三个子课题组,每个子课题组设组长(分别为段希玉、黄莹莹、齐玉,他们是学校的备课组长)一名,采取分工合作方式开展研究。每月召开课例研究交流会,每月开展不同级别的课例研究展示课活动。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剖析,及时解决。不定期在网上,展示研究过程,分享研究成果;不定期向各级教育网站和报刊投稿。

二、课题研究进展 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申报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1月。完成的任务:认真填写课题申报表,申报立项。第二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2月—2012年8月。完成的任务:

1、完成了课题开题报告。在理论学习、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确立了课题研究内容,明确了研究思路。

2、按照乌鲁木齐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立项通知书的要求,在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了课题开题报告论证。

3、组建课题队伍。确定了实验教师,讨论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以及课题组公约等规章制度。

4、积极开展了培训活动。

(1)课题组定期给子课题组印发培训资料,子课题组在备课组活动时间开展学习。

(2)课题组不定期给课题组成员邮箱发培训资料,并给课题组成员发放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供课题组成员自学。

(3)课题组召开了课题培训会。就本课题研究的各方面内容开展培训。(4)课题组不定期请专家指导工作,培训课题组成员。自治区教研员王耀芳老师,市教研员岳学贤老师,水区教研员康金娥老师都亲临我校,指导我们的课题组工作。

5、积极外出参加学习培训活动。

第三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12年9月—2014年12月。

任务:按既定的方案组织实施、开展各项研究活动,并分阶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不断完善实施方案,改进研究与实验工作。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1、课题组成员牢固树立“工作即研究”的理念,在平时的工作中,积极渗透课题研究工作。

我们的子课题组就是学校的备课组,备课组结合学校、水区、市上的各级各类教研活动,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各级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和课例研究课题组活动。

2、我们课题研究已开发出以下三种课例研究方式。

“单文本课例研讨”:第一种形式,课题组子课题组组织观课,上课老师针对一定的问题就同一文本上几遍课,然后根据观课老师的意见和自己的改进过程,写出课例研究报告,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后反思、数次评课交流记录,如王建鸿老师的《故都的秋》,围绕的问题是“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才能有效”。杨凯老师的大赛课,围绕的主题是“学生活动、教师行为、师生互动怎样结合才合理”。

第二种形式,课题组子课题组组织观课,针对同一问题,同一文本几个人上课,子课题组数次评课议课,最后一人汇集成果,写出课例研究报告。如吴靖、王建鸿、刘红都上了《兰亭集序》,并获了各级奖项,把她们的课综合起来写成课例研究报告,围绕的问题是“怎样的课才是优质课”。

“多文本课例研讨”:课题组子课题组组织观课,针对同一问题,就不同文本展开研讨,比如齐玉组围绕“怎样营造古典诗歌高效课堂”,大家上了五节课,有评课议课,有反思,有最后写出的课例研究报告,并提炼出来论文。

“名课研习”:课题组子课题组组织观课或课题组成员自选名课研习。如课题组成员去研习特级老师余映潮老师的现场课,围绕的问题是“语文课到底要怎样上,要教给学生什么”。子课题组还不定期研讨《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的获奖课例,和众多特级老师的课例。课例研讨时,从上课老师的角度,我们采用了一课多上(杨凯老师的市级大赛课,李娜老师的水区课题展示课,至少上三次才拿出去。);同课异构(2012年11月黄莹莹组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全组都上);异课同构(2013年10月份齐玉组围绕“实用类文本有效课堂的一般模式”这一主题上不同的课)。从听课老师的角度,我们采用了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思式观课等课例研究形式。

3、我们课题组根据具体的课例研究,已初步提炼出“古典诗歌阅读有效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文言文阅读有效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现代实用类文本阅读有效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4、按子课题组,给每个实验教师建立了成长记录袋。要求实验教师的研究成果及时上传归档。子课题组长及时收集整理了研究成果资料(包括课例研究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后反思、评课稿、论文、课件、图片,以及影像资料等),子课题组长负责记子课题组活动记录,使各项工作有案可查,便于总结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成果 本课题研究已有以下初步成效:

1.实验教师对课例研究的本质、研究模式、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有了更深的认识。

2.实验教师对高中语文阅读文本的解读能力有了提高。3.实验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有了提高。4.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提高。5.实验教师的写作能力有了提高。

6.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教研意识,坦诚合作的课题研究团队。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实验教师的具体成果初步统计:

课例研究资料 45份,教学设计52 份,教学实录 22 份,教学反思 18份,评课稿 15 份录像课10节,课件52个,音频资料8份,论文:22篇

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获奖成果初步统计:

大赛课:全国一等奖1节,全国二等奖1节,市级一等奖一1节,水区级一等奖2节,三等奖3节,校级一等奖1节,水区交流课3节。

录像课:全国二等奖1节,自治区一等奖1节;市级一等奖1节;二等奖1节。

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7人次;二等奖3人次。教学实录:全国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1人次。

教学论文:全国一等奖7人次,二等奖 7人次;市级一等奖2人次,市级二等奖7人次,三等奖6人次。

教学课件:全国一等奖 1 人次;二等奖 1 人次。

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发表论文初步统计:水区级1篇,市级以上7篇,期中刘红老师的论文《让我们在课例研究的道路上一起成长》发表在2013年《乌鲁木齐教育》第三期上。

四、课题的后续研究

1.继续开展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内容,及时收集各种资料,为课题组结题工作做好准备。

2.组织课题组老师积极参加课题活动等各级各类教研活动,积极撰写课例研究报告和论文等,为最终形成的《课题组优秀课例选》(包括各种阅读课型的有效课堂一般模式和具体课例)《课题组优秀论文集》做好准备,并动员老师积极向各级报刊投稿。

3.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通过典型阅读课例的研究,用心归纳“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不同课型的一般模式”,形成可推广和交流的经验和成果,在学校乃至水区、市上逐步推广应用。

4.继续争取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争取水区和学校的经费支持,不断调动课题组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克服工作中的不足和困难。

十九中“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典型课例研究”课题组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式课型研究 第3篇

阅读教学探究式课型, 是一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各类文本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以朗读、赏析为要求, 通过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 启发诱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 促进学生自由表达、勇于质疑、善于创造, 将他们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于解决阅读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课堂教学形态。阅读教学探究式课型改变了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方式, 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形态。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是以问题情境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 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学习的过程一般是从具体到一般分析和总结出概念和规律;二是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发现和多元探究, 充满了学生灵性思维的火花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三是注重师生间的和谐, 师生关系是平等的, 教师始终围绕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展开灵活多样的教学。

二、阅读教学探究式课型的基本教学环节

阅读教学探究式课型的典型教学环节是“创设情境——协作与讨论——反思与表达”。

1. 创设情境。

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 学习者的心理具有整体性, 当他们与相互关联的观念发生际遇的时候学得最好。当今流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 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基于其知识和经验的背景而整体地建构知识的, 持续学习的有效动机只有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快乐才能培养起来, 而且这种快乐存在于他们自己所见和所选的问题解决中。因此, 教学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 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和探究激情,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还原其原来的科学思维活动, 通过师生互动与双向交流, 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批评和发表独立见解,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是探究式课型的最关键要素。

2. 协作与讨论。

这个阶段, 学生合作开展各种协调一致的活动。这些合作与讨论的实践经验, 可以帮助学生学得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 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 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 倾听别人的想法, 善待批评并审视自己的观点, 进而获得更正确的认识”, 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不仅如此,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 由于探究者的经验背景有差异, 因此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各不相同, 于是在探究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因此, 教师把教学中的对话和讨论建立在学生个人特征和相互交织的多重性群体特征的基础上, 有利于探究者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 有利于探究者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 有利于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 有利于促进探究者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 更有利于探究者独自完成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

在相互的协作与讨论过程中, 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都是被整个学习群体共享的。首先, 协作讨论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一过程中, 交往是认知互动的连接, 能沟通学生个体的心智, 促进学生“略有差异的视点和认识”的碰撞, 并以此促进其各自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品读与认识的深化, 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再优化, 进而实现思维互补、资源互补、集思广益, 从而使概念更清楚、结构更清晰、特点更鲜明、结论更准确。为此, 教师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 时刻准备为学生服务, 让学生的探究过程始终洋溢着智慧与创造。其次, 是思维共享。就是要通过协商、讨论交流思想, 交换意见, 使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等得到强化或调整。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深化各自的见解。

3. 反思与表达。

这个阶段是教师对语言材料归纳总结的阶段, 也是学生对学习材料、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和评判的阶段。具体地讲, 就是要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 知道解决某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有了新认识, 该如何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呢?首先, 要进行情境分析。教师要提供各种有诱惑的情境, 对学生进行激情激趣, 进而使学生迅速进入本文。其次, 要进行经验分享。教师要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如谈一谈“本堂课中我是怎样赏析文本的”“本堂课中我是怎样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不仅如此,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查阅教学资源, 与文本进行比较探究, 促进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发展。这样做, 不仅可以巩固并拓展学习成果, 保证学习效果, 还可以促成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言语活动实际上就是作者和说话人不断适应语境并生成言语的过程。语文教师的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意志, 输出自己的信息, 而不是教给学生应该说什么或怎么说。

高中语文新闻阅读课例研究 第4篇

我国的语文教学目前是以文选型的课文教学为主,而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章的过程。我执教中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里面的文章,基本上以传统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大文学体裁为主。只有在必修一第四单元设置了新闻与报告文学单元。但这个单元的教学往往没有突出新闻文本这一文本体式的特性,甚至被当作普通散文来进行赏析与解读,师与生走入了教与学的误区。本文以一堂新闻阅读课为例重点讨论新闻阅读教学如何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即新闻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

二、新闻阅读教学课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本则新闻,关注新闻的报道角度,挖掘新闻的独特价值。

2.注重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1.寻找本则新闻报道的角度,深入研读,捕捉并分析文章中的“对比反差”。

【教学难点】

1.挖掘本则新闻重大而永恒的新闻价值。

【教学方法】

1.导读点拨:通过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关注文章精彩关键的内容,并掌握可迁移的阅读同类文章的方法。

2.合作探究: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尊重学生的理解与感受,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碰撞中得到收获。

【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文章的情境。

师:新闻往往报道重大题材,20世纪的奥斯维辛就是集战争、灾难、死亡等重大题材于一身的新闻素材。同学们有谁了解奥斯维辛吗?

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文字、图片资料。

(二)整体感知——为深入研读做准备。

学生配乐默读文章(背景音乐:《辛德勒的名单》)。

师:这就是《纽约时报》记者罗森塔尔14年后所写的一则关于奥斯维辛的报道!这则新闻发表后曾经引起了当时美国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评审委员们的注意。

(三)探讨研读——关注本则新闻的报道视角,捕捉并分析文章中设置的“对比反差”。

师:在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是新闻界公认的最高奖项,自首次颁奖以来,它几乎囊括了美国最杰出的新闻记者的最优秀的新闻作品。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一直被誉为“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

学生合作探究:如果你是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委员,你会向评选主席推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则没有新闻的新闻吗?从文章出发说说你的理由。

(四)点拨提升——挖掘本则新闻的价值。

1.独特的新闻视角。

发生了新闻的主角是人,看新闻的人也是人,罗森塔尔没有把视点放在集中营的血腥与残暴上,他更看重事件背后人们的心理和情感,把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作为新闻的侧重点,感受到了“平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都受到了暴力与杀戮的震撼,并且陷入了思考。

2.重大的新闻价值。

包括记者本人在内的参观者眼中恐怖与快乐、死亡与新生、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让他们终身难忘,陷入沉思,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为他们的情绪所感染,为他们的思考所带动:铭记历史,反对战争,停止杀戮,尊重生命,珍爱和平!从这个角度上看,这篇新闻具有永恒的新闻价值,这就是“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

普利策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他们审视的是不测风云,浅滩暗礁,而不是一马平川,繁荣盛世,他们试图通过阻绝一个个罪恶来改良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这就是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和除恶扬善的使命感。

(五)本课小结——审读新闻的角度与方法。

对同样一个新闻题材的报道,报道角度的不同能分出新闻的高下。

本文的新闻题材并不新颖,甚至陈旧,但独特报道角度为本则新闻彰显了重大的价值。报道内容上无法独家,角度的“独家”同样造就独家新闻。正如美国新闻记者罗伯特﹒怀特说:“任何人都能在商场里看时装,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但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却能在五金店里看历史,在飞机场上看时装。”

优秀的记者应该采用那种能够充分、全面挖掘新闻价值的报道角度。而不是一味地猎奇,或者只为迎合某一类人的阅读取向而庸俗地写作。

另外,新闻人最贵有的,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一种人文关怀精神。他们不仅揭露丑恶,维护正义,而且试图阻绝一切罪恶来改造这个不完美世界。这也就是新闻记者没有任何的官衔,却被人们奉为无冕之王的原因。

三、课例研讨:借助文学研究和文体研究的成果,探索教学内容的最佳落点。

这里把新闻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分为两个方面来讲:第一,依据体式来确定教学内容,第二,根据学情来选择教学内容。

首先,是一个新闻文本的阅读教学课例。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是新闻与报告文学单元。这个单元选入了中外新闻特写各一篇,通讯、报告文学各一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两篇新闻特写中的一篇,是美国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经典之作。它描述了曾经的法西斯“杀人工厂”如今却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的情形,似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出,然而在这似乎平淡的事实之中,作者却以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发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了罪恶与善良的对立。罗森塔尔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写出了“没有新闻”却极具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教师在备课时注意到对于文本的解读和把握应该严格地依据文本体式,所以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则文本当成一篇新闻作品去审视,也引导着我的学生去用读新闻的方法品析这篇课文,而不是把课文当成散文阅读而去揣摩它的词句。

再看学情,学生雖然每天都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新闻资讯,但是往往读得浅、读得散、读得不精准、甚至读得碎片化。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产生自己的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准确地接受和审读新闻,如何从新闻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如何感受到优秀新闻作品的力量。

另外,本课教学方法的设计可谓适切。这则新闻是新闻中感性与理性结合的非常好的作品,这就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高阶思维活动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上课教师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使课堂转变成普利策新闻奖的评审现场,同时也使学生发生角色转变,转变成一个个的普利策新闻奖的评审委员,讨论话题是:“如果你是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委员,你会向评委会推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则‘没有新闻的新闻吗?从文章出发说说你的理由”。在课堂上,学生在观点与观点的碰撞与整合中,对这则新闻的评价形成了共识,那就是这则新闻确实具有独特的新闻视角与重大的新闻价值。这恰恰是这则新闻两个最宝贵的闪光之处,也是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两大理由。

作者简介:

高中语文如何上阅读理解课 第5篇

学生阅读理解方法的获取,固然有其知识积累引发的思维升华之因素,但主要还是来源于教师正确的教学指导。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予渔,教师应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首先,教师应围绕阶段性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精心组织好各阶段的阅读教学程序。注重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渗透阅读方法,使学生循序渐进地领悟阅读方法。如四年级关于分段的阅读教学,着重要渗透两种基本方法:一是根据内容划分;二是根据文章表现形式划分。根据内容划分,要给学生讲请,一篇文章有数个自然段构成。自然段在内容上有内在联系的可划为一个结构段。当然,如果一个自然段独立了讲了一个意思则可以独立划成一个结构段。根据文章表现形式划分,要给学生讲明:不同形式的文章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其次,鉴于不同年级阅读教学的侧重点不同而彼此间紧密联系的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既要注意突出重点,又要注意做到各知识点的前后衔接,做好阅读方法的拾遗补缺与强化渗透。

第三,有了阅读方法的渗透,还需要适时进行方法的归纳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会更容易地掌握阅读方法,也为进一步的阅读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阅读实践是保证

高中语文如何上阅读理解课 第6篇

1、读物的选择 要选择推荐学生感兴趣的读物。至少在上课前一周,教师定下或者学生自由选择读物。选择读物时,要主要选取符合学生阅读心理,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有益于启智增知。注重推荐名家名篇

2、创设情境,触发阅读欲望。 阅读欣赏课离不开一定的阅读情境,这种情境可以是美丽的图,可以是动听的音乐,可以是效果好的音画结合,也可以是纯粹的语言,动作感染。但不管是何种方法,都要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从旁观者的身份进入主人翁的角色。阅读是读别人的东西,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学会欣赏,却是把别人的东西融入自己思想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这一环节的设计。

3.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保持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一些出色的散文和短篇小说,可以用课堂朗读的方式,有时让学生读,有时由老师读。上诗歌课,多让学生听出色的朗读卡带,更有欣赏韵味。长篇小说,如果可以,则让学生看改篇的电影,效果更好。如大仲马的《巴黎圣母院》,原著中有太多关于建筑、宗教、神秘主义等内容,一般人难以卒读。根据它改编的同名电影,不仅保留了原著的基本故事情节,更突出了主人公对美不渝的爱这一主线,能使学生在了解原著内容的同时,感受其悲剧美的震撼。当然,无论我们让学生听了看了什么作品都不应忘了在课堂上留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讨论一下:“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触”,以此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高中语文阅读指导课实施策略浅析 第7篇

贵州省遵义县鸭溪中学姜德坤

【摘要】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由此看出,如何充分发挥阅读课的教学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读有所得,并把课内养成的阅读经验应用于课外的阅读、学习,是目前课改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阅读,不是单纯的文字阅读。阅读是为了从中体验生命、体验生活、认知世界,因而阅读自身也就有了―个对话交流的过程。文字本身是具有传播力的,是一种文化和信息传播的载体,在文章中所承载的信息和内涵,都是化在字里行间的。读者要读文章,不是为了读文字,而是为了其中的人文精神、思想内涵、生命感悟、生活体验,是为了和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实现自我知识的飞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阅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是将课内阅读引向广阔社会的扩展与延伸,是学生主动求知和发展的广阔天地,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所以说,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指导学生有目标地搜集、整合阅读材料

新课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着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阅读思想健康、内涵丰富的优秀作品会促进学生形成“读好书、好读书”的良性循环的习惯。但有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受年龄和环境的制约,对读物的选择缺乏正确的选择,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规范学生对阅读对象的选择标准。

我认为教师在推荐大纲所建议的阅读书目基础上,还应多了解学生近期接触阅读的书籍,要有计划地推荐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的发展的优秀的课外读物,具有时代感又充满人文性的期刊杂志,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信息的敏锐捕捉能力;教师还应多关注新出版的书籍,适当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进行选择性的阅读。

新课标要求“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趋向”,因此,教师要注重在阅读课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对诗歌、散文、新闻、传记等各种文学体裁和文学作品的学习,以书籍对学生的成长进行无声的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方面,对于偏好某类作品的学生,教师可适当可鼓励其通过针对性的阅读作深入地专题研究,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在阅读上,应指导学生学会精度。就是说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就已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得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二、指导学生多形式地开展阅读课,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由于课内阅读课具有群体性的特点,处在课堂内集体学习的气氛中,而读的又是课本之外的书籍,有助于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一般表现出求知欲明显增强,思维活跃,呈现出短期的兴奋状态。教师可以抓住这种兴奋状态,有计划地把研究性阅读纳入课堂,以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引导学生就某些话题进行探讨,甚至可以营造师生共同阅读探讨的环境,从而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建立新型的集体阅读模式。我提出以下几种方式供探讨:

(1)阅读与介绍相结合:学生自由选择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先自主阅读和思考,然后就各自不同的阅读内容向同学们进行推荐,学生通过其他同学的介绍可以了解各种风格的书籍作品,优势互补,群体优化,充分发挥“合力效应”。(2)阅读与讨论相结合:教师选择统一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鉴赏,共同研究。阅读可以与讨论的方式结合,就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争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思想的碰撞中获益。

(3)阅读与直观欣赏相结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影视、戏剧等各种不同的文学作品样式,把欣赏画面同延展性阅读剧本优化组合,通过文字和视觉的双重冲击,启发学生作多种形式的探讨。如话剧《雷雨》、歌剧《白毛女》以及许多当代中外经典影视作品的欣赏作为阅读课的一部分,以新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4)朗读和默读想结合。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一般诗词文赋的阅读多用此法。默读是不出声地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默读可以重复看,反复看,有助于理解。由于阅读时默默无声,更利于思考。除诗歌以外一般阅读多用此法;在查阅资料,阅读报刊,以及在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中也广泛使用默读法。学生在默读时,如果经常伴有标划、批注、摘录、做笔记、列提纲、画图表等笔头活动,会更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

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经验”、“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因此,在阅读课上的讨论,教师一定要注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着眼,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鼓励阅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自学能力、表达能力。

三、充分发挥阅读课的“辐射”作用,让学生真正获益

开展阅读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希望学生“厚积而薄发”,把阅读课上积累的阅读经验应用于语文学习中,因此,除了在课堂内进行阅读、心得交流等活动外,教师还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反思,强化所收获的阅读经验,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语文能力的培养等联系起来。

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策略 第8篇

一、开宗明义,初步阅读文本

高中语文阅读课开始新课前,由于阅读文本很多,笔者建议在课前教师引导高中生自行预习阅读文本,激活高中生对文本阅读的背景知识。而且,在语文阅读课中,语文语句较分散且贯穿整个文本,教师可以指导高中生将阅读文本处理为阅读情境,为学习词汇和理解文本奠定便利条件。结合语文阅读文本内容,教师可以引导高中生处理阅读文本信息,集中提炼文本问题,总结语文阅读文本主旨。在开始语文阅读课时,教师引导高中生开宗明义的粗略阅读文本,理解和掌握文本主旨,从阅读文本中提炼细节信息。高中生在语文阅读新课开始时,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初步了解阅读文本内容,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掌握信息,对文本内容进行反复巩固,将文本阅读还原回归文本本身,做好后续阅读课深入学习准备。

二、引而伸之,深入解读文本

语文阅读文章均会有自己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贯穿于阅读文本全文,在阅读中要引而伸之,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紧抓文本主题句。在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应培养高中生抓主题句的意识,提高高中生文本解读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中要尤为关注对高中生语文阅读方法的指导,让高中生正确阅读文本。如,阅读课中高中生可以在文本段前和段尾寻找中心句,结合阅读文本具体内容进行推理论证,真正理解阅读文本中的语言信息,把握阅读文本的中心思想。在阅读文本时,教师也要鼓励高中生带着质疑和问题阅读,梳理文本基本要素和框架,把握阅读文本发展基础,将质疑和问题贯穿阅读全过程,让高中生重点关注阅读文本中的精炼语言。同时,在阅读中高中生可以随着问题的发展,完成阅读文本的整体阅读,连贯阅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三、画龙点睛,丰富文本资源

除去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之外,高中生还应不断积累和丰富课外阅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丰富高中语文阅读文本资源。这就需要高中生在语文阅读中,关注阅读文本的同时不断充实阅读量,积累语文阅读知识,培养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增强高中生综合语言能力。考虑语文学习发展因素,语文阅读不仅是促进高中生学习的桥梁,更需要高中生丰富阅读资源,丰富高中生语言知识,积累高中生语言技能。笔者认为高中生丰富语文阅读资源可以考虑以下方面:整合利用现有语文阅读资源,倡导高中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增加语文阅读量;结合高中生浏览互联网的个性发展,利用互联网查阅语文资料,丰富语文阅读素材;倡导高中生多阅读报刊杂志,多了解异域民俗,增加高中生跨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知识。

四、细雨润物,感受文本思想

高中语文阅读课也离不开高中生对所读文本的读书笔记,因此笔者建议在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培养高中生做笔记的习惯,鼓励高中生摘抄优美语句,以自己的语言描述表达阅读文本作品中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内心思想,并将自己对阅读文本的感悟详细记录,并定期进行回顾和审视,积极在班级进行沟通交流,提高高中生语文素养。另外,笔者还倡导学生抒写阅读文本读后感,强化高中生对阅读文本的品读和鉴赏能力,启迪高中生语文思维。高中生在语文阅读中,应独立思考文本情节,理性分析作品思想,正确评价阅读文本中的人物、事件。通过读后感的抒写,高中生可以对阅读文本进行详细思考和分析,提高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高中生语文鉴赏能力。

结论

高中语文阅读课研究 第9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058-02

一般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语文阅读课堂中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长期以来,大多数语文教师对阅读课比较忽视,教学仅流于形式,与此相关的研究文章也较少。本文将在调查并分析当前高中语文阅读课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试图让一线的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有一个清晰的宏观认识。

一、 调查对象

为了解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状况,研究中我随机选取了我市5所高中的24名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而言,新课程下阅读教学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思维。但是是实际教学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通过问卷调查反馈的结果来了解一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教学目标偏离,不明确,忽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问卷中,我们对在阅读前教师是否会与学生交流沟通以及教师通常采用的方法做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在上阅读课之前经常会与学生就阅读方式、内容以及时间等问题进行交流沟通的只占25%;偶尔交流的占62.5%;从来不交流的占12.5%。这说明教师的教学设计还只是立足阅读教材或者参考资料。而对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的方法的调查中,按照预先设计引导学生阅读的占到79.1%;而让学生自由阅读的只占12.5%;按预先设计讲读的占8.3%。这说明在阅读课程中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有些教师也许会让学生在阅读课中自由讨论,但所讨论的问题一般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从这两组数据归纳得出,阅读课教学中,教学目标是不明确的,忽视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任务不只限于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学的目的及方法。

2.教学准则标准化,评价方式单一,不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研究中,我们对衡量学生对课文理解与否的标准与阅读内容的作业是否有标准答案进行了调查。衡量学生对课文理解与否的标准有50%的教师认为要以是否符合参考书答案为依据,37.5%的教师以是否掌握教师讲解的内容为依据,只有12.5%的教师以是否是学生独特见解为依据。阅读内容是否有标准答案选项中有75%的教师认为有标准答案,只有25%的教师认为没有答案。从这一系列的数据说明了大多数语文教师仍然还是局限于一元化以及标准化的教学准则。而语文文学具有不确定性和朦胧模糊性,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特点语言文学才显得美。

3.教学过程简单,教法单一,因材施教的力度不够

在对教师有意识地从不同层次去要求训练学生的统计中,只有33.3%的教师能做到经常性的按学生自身情况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在对教师是否有规定课外阅读材料及数量的问题统计后发现,只有16.7%的教师能做到经常规定课外阅读材料及数量,而有超过半数(58.3%)的教师从不规定。这些结果显示,语文教师教学的过程偏简化,教法单一,不能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力度不够。在具体教师学中大多还是采用的“一刀切”的方式,这也是当前高中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误区。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将学生分类。比如阅读能力好的可以要求读一些复杂的文章,差一点的读稍微简单的文章。又比如有的学生对散文理解力差,有的对文言文理解力差,那么在规定课外读物时应针对不同条件规定不同类型的读物,对弱的类型加强训练,这样就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4.教学模式单一,阅读教学受到了影响

在多媒体教学应用问题上的统计数据为有70.8%的教师从来没有应用过多媒体教学,20.8%的教师偶尔应用多媒体教学,只有8.3%的教师经常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说明阅读教学中教学模式较单一,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目前大多都是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声、文、图等方式来突出重点,化静为动,创设意境,给阅读教学带来生机,帮助学生理解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同时也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是因为高中教学资源的限制,离多媒体教学的普遍应用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

1.教师要强化自身的素养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宽厚、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并坚持不懈地充实丰富自己的阅读生活。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过硬的阅读能力、良好的阅读素质与习惯,不能将专业知识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就不能吸引学生并热爱语文课,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无法传授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不能提高。

2.认真设计课内阅读教学过程

课堂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首先处理好课内的阅读材料,明确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层面上理解阅读教材。其次要事先精心设计每一次阅读课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整个阅读课的教学效果。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该巧妙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在实施教学中可采用充满激情的阅读方法,使整堂阅读课生动有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3.发挥学生阅读主体性

多年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当了的主角。实际上阅读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该发挥学生阅读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在阅读课前,教师可与学生进行交流,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比较合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阅读内容而不是将知识点逐字逐句都讲解给学生;课后将相关信息反馈给教师,从而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

4.采用丰富的多样化的阅读素材

每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不同的,而教科书的知识点是有限的,所以不能完全依靠教科书。为了满足各种需求,扩展知识面,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的阅读范围,采用丰富的多样化的阅读素材。而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阅读学习材料也是多种多样的,报纸、杂志、百科全书、各类文学作品都可入选。

5.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语文教师除了课内阅读教学以外,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引导他们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目的。

上一篇:预防五大伤害事故防治措施下一篇:《背影》优秀读后感作文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