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教案及教学实录

2024-07-31

刺客列传教案及教学实录(精选2篇)

刺客列传教案及教学实录 第1篇

《刺客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文章中的通假字、古今词和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2学习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的艺术。

第1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人生信条,而历史上有一部分人他们的道德信条是“士为知己者死”,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那我们来认识他。二 背景介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二、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摄同慑 2荆轲嘿而逃去 嘿同默 3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 购同媾 4诸侯服秦,莫敢合从 从同纵 5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 6右手揕其匈 匈同胸

7偏袒扼捥而进曰 捥同腕 8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腐同拊 9今太子迟之,请辞决 决同诀 10燕王诚振怖 振同震 11而秦舞阳奉地图柙 柙同匣 12图穷而匕首现 现同见 13卒起不意 卒同猝 14乃引匕首以擿秦 擿同掷 15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 溢同镒 16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 庸同佣

(二)古今异义

1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第7段)古义:困窘,走投无路 今义:贫困 2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 7 古义:提心吊胆 今义:因失望而痛心 3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8 古义:行走,作为 今义:人有意识的活动 4田先生不知丹之不不肖 9 古义:不才 今义:不争气 5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 9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6樊於期偏袒扼腕上前 11 古义:袒露一只肩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个 7北蕃蛮夷之鄙人 14 古义:见识短浅的人 今义:对自己的谦称 8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14 古义:皇帝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9持千金之资币物 14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10愿大王少假借之 14 古义:宽容,原谅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 11家丈人召使前击筑 16 古义:东家,主人 今义:岳父

(三)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盖聂怒而目之 瞪视(2)使使往之主人 派

(3)荆轲和而歌于市中 唱歌(4)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作人质(5)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 率领(6)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 上前(7)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 住(8)皆白衣冠送之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9)秦王闻之,乃朝服,穿上朝服(10)天雨粟,马生角也 下雨

2、名词作状语

(1)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天天(2)稍蚕食诸侯 像蚕一样(3)北有甘泉谷口与固 在北面(4)南有泾渭之沃 在南面(5)右陇、蜀之山,左关殽之险 在右边,在左边

(6)偻行见荆卿 弯腰曲背(7)太子再释而跪,膝行流涕 双膝着地向前(8)彼秦大将擅长于外而内有乱 在国内

(9)太子日造门下 天天(10)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向北(11)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用匣子(12)发尽上指冠 向上(13)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像簸箕一样

3、使动用法

(1)太子丹受而舍之 使……住来

(2)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 使……臣服

4、意动用法

太子丹迟之 以为迟,嫌迟 群臣怪之 觉得奇怪

(四)特殊句式

(1)和而歌于市中 介宾短语后置句(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3)给贡职如郡县 介宾短语后置句(4)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句(5)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6)父母宗祖皆为戮没(7)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七)一词多义

1、顾:(1).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也不顾(2).顾野有麦场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5).大行不顾细谨(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7).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之所出耳(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固:(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3).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8).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3、间:(1).凡天地之间(2).奉命于危难之间(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4).安得广厦千万间(5).彼节者有间(6).遂与外人间隔(7).间以诗记所遭(8).谗人间之可谓穷矣(9).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10).间关莺语花底滑

(11).秦间来人,赵奢善食而遣之(12).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13).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14).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刺客列传》教案

第2课时

一、朗读课文,疏通课文

1、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5)记叙荆轲的身世、特长、游历何结交。第二部分(6——8)写太子丹与秦王交恶而欲行刺秦王。

第三部分(9——13)荆轲受命,做好了谋刺的准备工作,启程赴秦。第四部分(14)荆轲刺秦王不成,壮烈牺牲。第五部分(15——17)秦王灭燕,高渐离献身。第六部分(18)太史公论赞。

二、对文章重点部分(荆轲刺秦王)的分析

1、易水诀别

(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明确: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2)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明确: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描写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结合写景:风萧萧,易水寒,衬托了慷慨悲壮之情。

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廷刺秦王

(1)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遇难去世

(2)作者是怎样描写廷刺秦王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小结:多用短句,渲染了千钧一发,你死我活的紧张形势。突出动作描写民,展示了双方生死搏斗扣人心弦的曲折过程。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如见其形,如

闻其声。衬托手法,突出了荆轲的英雄形象,年十二就杀人的秦舞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秦群臣恐急慌乱,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威慑秦廷,以秦王不怡良久,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三 对荆轲形象的分析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一)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1)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太子也。”(2)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3)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4)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为了塑造荆轲的形象,文章通过易水送别时的慷慨悲歌的场面,行刺时的短兵相接的惊心动魄的情景,不仅富有戏剧效果,而且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作者是怀着敬慕的感情,塑造了荆轲豪爽不羁,见义勇为,不惜牺牲这一人物形象的。通过“行刺”这一特殊事件,也揭示了燕、秦誓不两立的尖锐矛

(二)历来其他学者对荆轲的不同评价

历来歌颂荆轲这一人物不乏其人。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东晋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也写有《咏荆轲》一诗,“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对荆轲敢于和秦王政拼搏,就作了大胆的肯定。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不要回避历史的真实。对于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苏洵认为“始速祸焉”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不足言”

左思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近代龚自珍说他有“江湖侠骨”。

但也有不同的意见,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三)谈谈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荆轲刺秦王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吗? 这是一道开放题,所持观点能合理有据,自圆己说则可。例如持肯定态度,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趁势,但他不畏强秦,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畏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雅舍》教学实录及点评 第2篇

点评者: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周正梅

一.文章导入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家是人生的起点, 也是人精神的归宿。可是, 每个人对“家”的理解又各不相同;所以, 许多文人墨客笔下描写的家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先生的“家”, 那间被他称之为“雅舍” (板书) 的地方, 从而进入他的心灵世界。

[点评:开门见山地导入, 让学生直接进入“雅舍”情境;对刚学过的“月是故乡明”专题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师:首先请一位同学来展示收集的有关梁实秋的资料。

(几位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介绍。)

师:很好!感谢以上同学的精彩发言!从你们的发言中, 可以看出你们的精心准备, 我建议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认真精神表示感谢! (掌声响起) , 为了更真切地走近梁先生, 今天就先走进他的《雅舍》。

[点评:新课程“以人为本”,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预习课文并与同学作交流正是新课程这一精神的很好体现。它克服了教师作作者介绍难以避免的枯燥乏味, 也避免了PPT投影屏幕介绍一晃而过, 学生并无实质收获的尴尬。]

师:作者描写的对象是“舍”, 那作者笔下的“舍”有何特点呢?请大家浏览全文, 重点关注2-5自然段, 勾画出关键的词语和句子。

学生勾画、概括。

师生讨论, 要求学生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然后确定描写的语句, 让学生边体味作者的感情边尝试朗读。 (略。)

进一步就文中的语句概括出“舍”的特点:偏、破、漏、简。 (结合PPT投影展示)

半山腰荒凉———偏

不固不严———破

不绝下注———漏

一几一椅一榻———简

[点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对于文章的分析, 首先要立足于文本, 只有在对作者思想有了明确的了解后, 才能谈得上鉴赏, 品味。教者引导学生一步步由筛选文章重点语句到提炼、概括关键词, 环环相扣, 朴实、踏实。]

师:这样一间又偏又破、又漏又简的房舍, 真可谓是一间——“陋舍” (生答) 。可是梁先生却称之为“雅”舍, 你们同意吗?

学生七嘴八舌, 发表看法。大体有2种观点。

生:不同意, 房屋环境如此糟糕, 我没感觉到是“雅”。

生:同意, 屋子虽破, 但作者却在屋内怡然自得, 别有一番情调。

[点评:教师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内出现的不同的声音, 充分显示了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师:不管我们认为是雅还是陋, 可作者就认为它是“雅”的, 道理何在呢?请同学们首先看第2段, 面对这样一间偏僻的小屋, 梁先生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则月明之夕, ……路远乃见情谊。”

生:“每日由书房……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师:环境是艰苦的, 但作者的态度怎样?请用本段中一个词语回答。

生:“久而安之。” (板书)

师:往下看, 小屋不仅破败, 而且“人声、鼠声、蚊声”, 声声入耳, 面对此情此景, 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冬天一到, ……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可见作者很乐观。

生:“破我岑寂。”作者对各种声音没有感到烦恼, 而是认为打破了我的寂寞, 充满生活情趣。

师:如果再从文中找一个词。那就是?

生:“仍安之。” (板书)

师:晴天尚且不固不严, 下雨天情况就更是狼狈不堪了, 但作者又有怎样的感觉?

生:“地势较高, 得月较先。”作者发现这间陋室的好处了。

生:“细雨蒙蒙之际, ……一片弥漫。”把这番景象形容成书法, 梁先生想象力真丰富。

生:但他也说若大雨滂沱时, 又“惶惊不安”了。

师:同学们提得很好, 此处作者感到“不安”。怎么理解?

生:但最后作者也说“此种经验, 已数见不鲜”。

师:那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吗?能否也用一个含“安”的成语来表述。

生:随遇而安。 (板书)

师:小屋的陈设十分简单, 但对于作者来说, 却是喜欢“翻新布置”, 心境怎样?

生: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 表明作者对物质需求不存奢望, 也不随意从俗。

生:而“翻新布置”是缘于作者的喜欢———正合我意。

师:是的, 刚才同学介绍背景时说过, 梁先生在这间小屋创作过许多文学作品。看来他即使在困境中也能———

生齐答:安居乐业。 (板书)

师:好的, 我们回头再看第1段。作者现在已经住了两个多月, 哪一句话能看出他对这个房屋的好感?

生:“我不论住在哪里, ……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生:“现在住了两个多月, ……有个性就可爱。”

师:能否再用一个有关“安”的成语把作者的心情概括出来?

生:安土重迁。

[点评:作者的情感看上去是一种缥缈的东西, 但作者毕竟也是通过文字反映出来的, 教者能再次立足文本, 透过对文中字句的筛选、概括、提炼, 得出结论。可贵的是教者用慧眼发现了作者暗藏在文章中的一个情感词“安”字, 并借此巧设成语概括作者情感, 这既突出表现作者的心境, 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便于学生掌握。]

师:好的, 这几个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 反映作者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生:乐观, 不怨天尤人。

师:是啊, 这是一种博大的胸襟, 一种情怀。雅即雅量, 破的屋子, 雅的胸襟, 正如作者所言, 有个性就可爱, 不是人见人爱, 唯有梁先生才爱。也许对同学们来说, 鲜亮的墙壁, 软软的席梦思, 热水器, 空调才是我们理想中居所的装备。但梁先生雅舍之陋, 却能让我们陋中见雅, 充分感受他宽广的胸襟。

[点评:在分析、概括的基础上, 自然地总结出文章的主旨, 即作者的心境, 可谓水到渠成, 顺理成章。]

师:梁先生的雅舍之雅, 我们已经领略过了。但为什么他在第6段又说“雅舍”非我所有呢?

生齐读第6段。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人生本来如寄”, “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

[点评:最后3段是本文情感升华之处, 也是很值得玩味、咀嚼的地方, 教者自然地借文中作者的原话, 在引出问题的同时也在教会学生怎样朗读。]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师:通过这几句话, 梁先生告诉我们:天地就是万物的大的旅舍;人根本就是天地宇宙间的一个匆匆过客;不管你住豪宅也好, 住茅屋也罢, 不也就是寄寓在宇宙天地之间吗?其实, 人不过就是天地间的一蜉蝣, 沧海间的一粟。也正如刘克庄所言:“客里似家家似寄”;既然如此,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随遇而安, 心安理得呢?只要保持一种平和、愉悦的心态, 旷达的胸襟, 四海皆可为家。同学们今后的人生道路还很长, 其间也会遇到一些挫折, 如果我们都能像梁先生那样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逆境, 那么我们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好。同学们直面未来, 直面我们所要面对的一切吧!

[点评:第6段是作者对于人生理解的一段文字, 体现的是一种人生境界, 相对来说, 学生的理解大体还是停留于字面, 毕竟他们的人生阅历还很缺乏, 这也许是他们要用一生去体会的。理解虽意犹未尽, 但课堂上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 这比给学生答案更为重要。]

请几位学生反复诵读第6段, 体会作者的情感。 (略。)

师:如此看来, 梁先生之雅量, 之胸襟, 亦如天地之高远。如果说,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梁先生的房屋是真正的雅舍;那我们现在则更可以说, 此乃“大雅之舍”呀!

师:这是一篇散文, 透过我们刚才的分析, 同学们能谈谈你们对散文这种文学样式的理解吗?

生:散文的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 作者在看似随意的几件事的描写中, 传达出他的一种人生态度, 很经典。

生:这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闲适、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安、知足长乐的情怀没有直接表达出来, 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描绘体现出来的。

生:文章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语言很幽默, 很风趣。那么艰苦的环境在作者笔下, 表现得那么轻松。

师:请举例说明。

生:例如“每日由书房……亦不觉有大不便处”。读到这里, 我仿佛看到一间小屋, 却像是一个小山坡, 在家中还要像爬山一样, 可见作者的描绘多么有趣。

生:例如“入夜则鼠子瞰灯, ……试问还有什么法子?”这段把老鼠横行, 而作者“仍安之”的心情表现得十分有趣。

师:散文形式实际上是由我们生命中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决定的, 一篇散文失去精神, 不过就是一堆文字瓦砾, 或者一个收拾干净的空房间而已。孔子云:“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雅舍》一文在内容与形式上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集中体现了一个“雅”字, 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弘的雅量, 在语言风格上的典雅的文气和蕴藉的辞采, 可谓“文质彬彬”的典范。

[点评:对散文的阅读分析, 教者往往重在抓住内容, 其实散文的形式也很值得玩味。本课教者能在分析文章的形式上进而总结出散文的内涵, 实为本课一个亮点。]

全班同学充满感情地自由诵读课文有关段落。

师:下课!

[课后反思:笔者认为新课程带给我们的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完全颠覆, 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发展。对于散文教学而言, 要想与文本“对话”必须先对文本认真解读。同时, 我们的教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 包括对文中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并提炼概括的能力, 我想只有先正确的理解文本, 才能与之交流, 与之共鸣。]

[点评:梁实秋先生的《雅舍》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用书———高中语文读本 (必修二) 的“心灵的远游”专题中的一篇托物言志散文。教者在一节课中很轻松也很成功地引导学生解决了三个问题: (1) “舍”到底“雅”在何处? (2) 作者于“雅舍”的描写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3) 本文的语言风格有何特色?同时很好地处理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更可贵的是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 并在此基础上, 尝试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鉴赏。]

上一篇:公司年会四句半台词下一篇:医院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