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摆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024-08-27

摇摆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精选10篇)

摇摆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1篇

摇摆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正骨 2000年第12期第12卷 临床报道

作者:逯庆义 王海涛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西郊医院 455004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摇摆旋转手法;病例报告

作者自1996年以来,采用摇摆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0例,取得了令人满意 的 疗效。该法操作简便,只需借助一特制凳子即可施术,而且显效快,效果显著、费用低,具 有一定的推广价值。现总结于下。

临床资料

本组130例中,男89例,女41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5岁,平均39.5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5年,平均1.5年。全部病例均以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相结合为诊断依据,经CT扫描显 示:椎间盘膨出48例,突出81例,脱出1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者99例,有合并症者31例,其中合并椎管狭窄12例,合并侧隐窝狭窄13例,合并黄韧带肥厚2例,合并骨质增生20例。椎间盘突出形成钙化者19例。患处棘突偏歪者102例,棘突无明显偏歪和因肥胖不易摸到棘 突者28例。

治疗方法

2.1 凳子制作方法 ①设计说明:凳面上设计两钢管,其交点在凳面的中心,上缘与凳子面相平;其上装有2条皮带,可以 前后移动。凳子底端固定于地面上,凳子高度为45cm,凳子面长60cm,宽38cm;皮带长50cm,宽8cm;钢管长35.5cm,直径2.5cm。②凳子模型(附图)。

附图 特制凳子模型图

①凳子面;②皮带;③钢管

2.2 操作方法 病人端坐于特制凳子后端,面向前,将两腿自然分开放于两 钢管外侧,用皮带将两股部固 定。在特制凳子的后方再放一普通方凳,两凳的高度应基本一致,医者坐于普通方凳上。让 病人腰向前微曲,医者中指和食指分别放于腰椎棘突两侧,自上而下触摸,找出偏歪棘突。以棘突向右偏歪为例,让病人左手放于自己右肩上,医者两腿分开放于普通方凳两侧,前胸 紧靠病人腰背部,右上肢从病人右腋下向前伸出,向左绕过胸部,手掌放在病人右肩上并握 紧肩关节,左手拇指按住偏歪棘突,病人右上肢自然放在医者右肩上。然后,让病人顺时针 做弧形摇摆动作3~5分钟,这时医者右上肢随着病人上半身摆动,当向右摆至最大限度,并 且感到左手所按棘突处已成为摇摆的支点时,医者右手紧握肩部顺摇摆方向突然用力向前向 右扳动,左手拇指用力将偏歪棘突向左猛推,使腰椎顺时针方向呈弧形旋转,此刻拇指下有 关节松动感,多数病人可听到“喀啪”响声,说明复位成功,然后检查棘突是否拨正。若棘 突向左偏,摇摆旋转方向则相反。对于一部分棘突无明显偏歪和因肥胖不易摸到棘突的病人,可向患侧摇摆旋转,此时拇指所起的作用,不是推棘突,而是根据CT的定位找摇摆旋转的 支点。复位完毕后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物理检查来判断是否成功。上述手法隔日1次,5 次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复位后扎腰围3个月,并尽可能卧硬板床休息。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优: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局部无压痛,恢复正常工作。良 :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局部 轻压痛,可从事较轻的工作。可:症状、体征部分消失,从事轻工作困难。差: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3.2 疗效评定结果 本组130例,行复位手法1个疗程者64例,2个疗程者66例,经3个月~1年随访,结果按上 述标准评定,优98例,占75.38%;良21例,占16.15%;可7例,占5.38%;差4例,占3.08%; 优良率占91.53%。

讨论与体会

4.1 摇摆旋转复位法的由来 摇摆旋转复位法是在旋转复位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的正骨手法。以前作者在给腰椎 间盘突出症病人做旋转复位时,发现有些病人由于体格偏胖或肌肉紧张等原因,关节松动感 不明显,或听不到“喀啪”响声,疗效不理想。后来作者从汽车司机拨动方向盘这一动作中 受到启发,当汽车静止时,拨动方向盘费力。当汽车行驶时,拨动方向盘省力。把这一原理 运用于旋转复位法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于是就形成了摇摆旋转复位法。该法将摇摆与旋 转融为一体,能够使腰背肌充分放松,有利于手法复位的顺利进行。

4.2 治疗机理 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产生症状的机理,目前被公认的主要有3种学说,即机械受压学说、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和细胞免疫学说。作者认为机械受压学说是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和细胞 免疫学说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说神经根无菌性炎症、水肿及细胞免疫反应都是在神经根受 压迫的基础上产生的,只要解除了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其无菌性炎症、水肿及细胞免疫 反应自然会消除。经对部分采用本法临床治愈后的病人的CT复查,发现绝大部分仍有突出,只是突出物的大小、形态有所改变,这说明摇摆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是使 突出物部分还纳或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相对关系以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当然由于椎间盘 突出的程度和病程长短不同,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炎症、水肿及细胞免疫反应程度不同,则 消除症状、体征,恢复神经功能所需时间亦不同。

4.3 体会 摇摆旋转复位时要做到“稳、准、协、快”,即两股部要固定牢稳,拇指定位要准确,摇摆 支点要确切,医患要相互协调,患者的摇摆方向、医者上肢用力方向和拇指推力方向均应在 一 条弧线上,且方向一致,3种力的动作要连贯快速进行。根据生物力学原理,作用于偏歪棘 突的受力是上述3种力的合力,因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从治疗结果观察,突出轻、病程短,无合并症的病人疗效较好,复位次数少;反之,突出重、病程长,有合并症的病 人疗效较差,复位次数亦多。分析其原因,病程长、突出重,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较重,容易形成粘连及钙化,不利于手法分离。有合并极度椎管狭窄和侧隐窝狭窄的病人,即使摇 摆旋转复位成功,椎间盘不压迫神经根,但极度椎管狭窄和侧隐窝狭窄也同样会挤压神经根,产生症状。综上所述,采用摇摆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既要掌握操作要领,又 要选择适应症,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1999-11-16收稿 2000-01-07修回)

摇摆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2篇

山西省绛县五四四九医院 吴刚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名腰椎纤维环破裂症,即由多种原因导致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后腰椎间盘的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表现为腰痛和放射性坐骨神经痛等一系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笔者从实践中,采用牵引复合按摩手法治疗本病,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政:

临床资料

由于腰椎间盘纤维环后外侧较薄,后纵韧带贯脊固定于后,但在第一腰椎水平以政,后纵韧带变窄,到第一腰椎和第一骶椎最窄,加上腰的活动范围广泛,随的重力最大面保护能力相对较差,尤其在劳损积化以后更易发病。

临床表现及体征主要有:1腰部疼痛,活动受限,有叩击痛,下肢沿坐骨神经区呈放射性,2常大劳累,受寒冷或咳嗽,打喷嚏时症状加重,3.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4屈颈试验及颈静脉 压迫试验阳性;5脊柱侧弯或棘突偏歪;6小腿后侧及足脊皮肤感觉障碍,日贸出现肌肉萎缩。

本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田58例,女22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0岁,病程最长3年,最短5天,根据临床症状和X线,CT定位,突出在L3-L4 18例,L4-L5 54例,L5-S1 8例。治疗方法 牵引:

用腰椎牵引持续负重治疗,步骤如下:嘱病人俯卧于床,在胞背部和腰骶部分别用皮制牵引带固定。束紧,腰部的固定务必在病变腰椎相对应的部位,籍以稳定和按压病位,然后政位负重,重量要以患者自身体重的50%为宜,或轻或重不据个体差异和病情面定。让口才感到腰2部有拉力感,松解状而舒适内度。持续治疗30分钟,接着松解牵引带,结束牵引,但需嘱患者静卧数分钟后,稍微活动即可,忌做大幅度旋转动作。二按摩治疗

1患者俯卧位,术者在患者肩背到腰骶部自上下掌摩,捋顺3-5遍,然后施力揉,滚腰脊两侧部位,交替施术3-5遍。手法要轻而不浮,缓而不滞。

2接着又手推法,以患脚臀部到踝部沿后侧面施术5遍,再在臀部大小腿部用弹拔法5分钟,施术时臀部可用肘尖,大腿外侧可用拳小腿外用指,手法轻重适宜,以胀发热为度。

3后伸压腰法:术者一手托扶患者关节部,嘱其放松,把大腿向后上抬伸并摇晃,别一手在抬伸过程 中按于腰部突出部位的相就范围,一抬伸一般压将替做5次。

4接上,以食中剑决指点按环跳.承扶.风市.委中.承山.阳陵泉。

5搬腿牵蹬法:患者改变体位呈仰卧,术者一手握持患肢胫踝部,屈髋使腿绷起,别一手捏 拿足趾向下一张一张做5次,然后在下肢下落快要着床时向前方蹬牵1资。

施术完毕,嘱患者静卧5分钟,用特制护腰整坚腰部,慢慢离床,嘱其休息2周到4周。

经牵引按摩复合手法治疗以后,患者自诉腰痛及下肢放射痛减轻。每日治疗1次或隔日1次,连续10天,本组治疗最长39资,最小1资,在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后停止治疗,指导康复锻炼,每日做燕飞工,搭桥工,以冲强竖棘肌及韧带功能。

治疗效果:80便中,痊愈32例(40%)好转40例占(50%),有效4例(5%)无效4%(5%)。

疗效标准:1痊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棘旁压痛点消失,直腿抬高在80度以上。2好转:腰腿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直腿抬高达60度以上,不影响工作;3有效:腰腿痛等症状有所减轻,直腿抬高有改善;4无效:经治疗症状体征无变化。病例介绍

王XX.男35岁,司机。患腰痛伴左侧下肢疼痛,6月余,下蹲时甚明显,经针灸,服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进一步检查:CT确定腰4-5椎间盘突出,因惧怕手术来诊。查:脊柱外观正常,腰前屈70度,左侧腰4 5椎旁压痛,起腿抬市试验(+)抬市40度右腿90度,但右侧大腿外侧拘挛,见市压痛。拟诊: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右肢髂胫整劳损。经牵引按摩治疗引资自觉症状消失,腰前屈90度,下蹲正常,直腿抬高达90度,已参加工作嘱一点支撑练习及悬吊,后右侧大腿拘挛了自愈。体会:

对本病的保守治疗,现多用牵引按摩,方法大同小异疗效了不尽相同。我利用本法治疗后显示效果较佳。

本法牵引后摩.滚.推.揉手法将替使用,意在松驰腰骶部浅表和内在的自于挛拘的肌肉及相关韧带,并促进局部的血液运行,加速炎性代谢物的分解,弹拔法刺激坐骨神经区域。为后伸搬腿和牵蹬法做预备,进一步还滑利了小关节,解除了小筋结,点接又以 疏通经气,促运气血,上痛散结,消除筋粘。这种由轻到重,由外到内的复合手法,充分达到了分筋理节,开通闭塞,散瘀上痛的效果。本病重视治疗后的休息,注意保护脊骨究里髓,经治疗患者自诉腰部及政脚痛的消失,表示神经根的压迫已解除,但是,潜在的神经组织水肿的消除仍需一段时间,就休息或者继续治疗几资。平素就当有目的训练腰背部的肌群,借以加强对脊骨的保护,正所谓防病于未然。

摇摆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3篇

腰椎间盘突出症系指由于外伤或生理退行性改变等因素,使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的以坐骨神经痛为主的综合征。祖国医学认为脊骨为藏髓之骨节,藏诸筋,会诸脉,若因旋扭闪挫,腰脊节受损,致使节错、气滞血瘀、络筋挛急而腰痛;诸脉络受阻气血滞涩,经络、经筋失制拘挛而为腿痛,甚则筋肌失荣,萎驰麻木[1]。近年来,我们应用拉压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0例患者中,男性639例,女性361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75岁;从事体力劳动者840例,脑力劳动者160例;因劳动致病者326例,负重致病者415例,跌跤致病者183例,原因不明者76例;所有病例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

1.2 检查诊断

主要采用双拇指触诊法,循脊找出压痛点、棘突偏歪及间隙形态异常,并有椎旁压痛且向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患侧臀部高耸等体征,再结合CT检察可作出诊断。

1.3 手法治疗

用拉压复位法。患者俯卧位,双手抓紧床前栏杆,牵引到一定程度,术者以重叠的双手掌用力向下迅速按压于突出部位,此时可听到“咔嗒”的响声或手下有移动感,表明施术成功。患者往往会有轻松舒适感,疼痛麻木症状也随之减轻。结束治疗行固定宽带护腰1~2周。

1.4 疗效标准

优:术前症状缓解,腰椎活动度、直腿抬高试验、神经功能均恢复,并能恢复原来的工作和生活;良:术前症状部分缓解,腰椎活动度、直腿抬高试验和神经功能部分改善,不能恢复原来的工作和生活;差:治疗无效或症状加重,有关体征无改善[2]。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1 0 0 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按压复位治疗,优8 6 2例,占86.2%;良121例,占12.1%;差17例,占0.17%。

2.2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28岁,工人。主诉腰腿痛2个月。工作中抬物负重,不慎扭伤腰部,俯仰困难、不敢直腰、弯腰背痛、咳嗽痛甚,并牵扯到右下肢疼痛、麻木无力,走路跛行、活动加剧。检查发现腰椎侧弯、呈S型,臀部高耸,腰肌痉挛,L4~5右侧旁1.5~2cm处压痛明显、并向右下肢放射。X线摄片提示椎间隙不等宽、椎体上下缘有弧形压迹。按L4~5椎间盘突出症给予拉压复位法治疗后,左右侧直腿抬高均大于80°,腰腿痛症状消失,并能恢复正常工作,随访半年无复发。

3 讨论

应用拉压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 (1) 因为椎间隙被拉宽,减少了椎间盘的受压,减轻了对神经根的挤压,又可使前后纵韧带弹性增加,而改变脊柱侧外畸形及两侧椎间隙不等宽的现象,从而改善神经与椎体关节及神经根间位置关系,可以促进炎性水肿的吸收,缓解肌肉痉挛,符合椎间盘生物力学原理。 (2) 通过按压使嵌顿的突出物达到还纳或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加快破裂纤维环的修复,消除局部损伤和突出物压迫神经根所致的炎性反应,避免了组织间的粘连。 (3) 因椎间盘之髓核有较大的弹性,髓核突出后,利用髓核有弹性回纳的特点,扩大了椎间隙,从而改变椎间隙的形态,髓核在自身弹性回缩力的作用下复位。 (4)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引起神经根和软组织的粘连,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在牵拉复位的同时配合扪、压、揉、拿等手法,有利于突出的髓核回纳或远离神经根,起到解除压迫、松解粘连的作用。

总之,在外力的作用下物体材料可以变形。同样,当我们给患者某一部位施力后,受力部位就会发生改变,所以一定程度的外力都可以引起人体软组织或骨间序列的变形。拉压复位法就是根据这一生物力学的原理,通过改变突出物与受压物之间位置和椎间盘关节异常形态这两个环节,来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郑彤.针罐结合TDP照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8例[J].吉林中医药, 2004, 24 (2) :36.

摇摆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4篇

【中图分类号】 R2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46-01 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退变后凸起或纤维环破裂,髓核连同残余的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向椎管内突出, 刺激或压迫脊神经、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为针灸、推拿科、骨科门诊常见病及多发病。其主要症状为腰部疼痛伴下肢放射痛,可伴有膀胱、直肠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致截瘫。病因多由外伤、劳累劳损、感受风寒湿邪引发。病情可长可短,症状时轻时重,常反复发作,给患者工作、生活、学习带来很大的痛苦。医学界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必须手术治疗的患者大约占10% ~20%,绝大多数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电针配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是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笔者于2008年5月至2010年6月采用电针配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所有54例病例均来自2008年5月至2010年6月我院门诊,其中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73岁;病程最短6h,最长7年;从事体力劳动者 29 例,脑力劳动者 25 例;因久坐致病者16例,负重致病者22 例,扭伤致病者11 例,原因不明者 5 例。

1. 2诊断方法

1. 2. 1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的诊断标准要点。症状及体征:①腰骶部疼痛,下肢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性疼痛;②坐骨神经分布区域性的皮肤感觉异常;③腰椎棘突旁有深压痛,并向患侧下肢放射;④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腹压增加时疼痛加剧。54例均经CT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1.3治疗方法:

1.3.1电针治疗:[2]患者取俯卧位,取穴以督脉及病变腰椎旁夹脊穴为主穴位(病变棘突间隙及上下间隙中点旁开2 cm),以患侧下肢后面循经取秩边、环跳、殷门、委中穴为辅穴,按常规皮肤消毒后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至得气并向下肢闪电样放射,然后再将G6805电针仪连接针柄,用疏密波,中强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准,留针30 min,留针期间,局部辅予TDP照射,温度以患者舒适为度,隔日1次, 5次为1个疗程,休息3 d后继续下一个疗程。

1.3.2脊柱定点旋转复位[3]治疗:以患者第4~5腰椎椎间盘突出并左侧坐骨神经受压,第4~5腰椎棘旁左侧压痛为例。①患者行电针治疗后俯卧于按摩床上,于腰部及患侧下肢行按、揉、滚法20 min以放松肌肉。②让患者坐于方凳上,屈膝成90°,双手交叉抱于枕后,助手站于患者右前方,用右前臂固定患者右大腿根部,使患者不能左右移动,术者立于患者右后方,先将左上肢由患者左腋下绕至颈后部,使左手扣于颈后,将右手拇指置于压痛明显棘突或向左偏歪棘突左侧,嘱患者放松腰部,尽量向前弯腰,并向左侧转动,待有阻力时,令患者尽量吸气后再尽量呼出气体,当呼气终末时,术者左手臂用力旋转,同时右手拇指用力推按,可感到指下椎体有轻微错动感,并可听到“咯噔”声,手法完成。右侧压痛反之。并嘱患者回家卧平板床休息。隔日1次, 5次为1个疗程,休息3 d后继续下一个疗程。

2结果

2.1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疗效标准。痊愈:症状与体征消失,腰椎旁无压痛及放射痛,直脚抬高70°以上,腰腿活动自如,功能正常,恢复正常工作;显效:腰腿症状明显减轻,腰部活动明显改善,直脚抬高50°~70°以上;好转:腰腿症状有所减轻,腰部活动改善,可做一般工作;无效:腰腿症状体征无改善

2.2治疗结果: 54例病例中,临床治愈39例,占72.2%;显效15例,占27.8%;无效0例,占0. 0% ;总有效率达100. 0%。其中病例随访26例,时间4~10个月,无一例复发或加重。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归属“腰痛”、“痹症”范畴,其病因为风寒湿邪、跌扑、劳损而致气血凝滞,筋脉不利,并与肾气不足、腰膝不利有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表现的腰及下肢放射性疼痛是突出物对神经根的机械压迫和免疫反应而引起的受累神经根炎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关键在于解除神经根的压迫、粘连及其周围软组织的化学炎症,纠正椎间小关节的失稳,恢复脊柱内外平衡。

电针刺激督脉及椎旁夹脊各穴,能畅通督脉及太阳经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促进局部炎症水肿的吸收,松解组织黏连,加速病理产物的排出,解除神经组织受压而引起的腰腿症状,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现代解剖研究针刺夹脊穴可以改善微循环及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减轻或解除神经根刺激症状,可以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和促进脊髓神经再生[4]。此外现代医学已研究证明电针仪的疏波容易通过皮肤进入深层组织,具有兴奋神经和肌肉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神经再生[5]。同时辅予TDP局部照射,通过热效应,改善微循环,加速穴位区组织内血流和淋巴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和吸收,消除神经根无菌性炎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可调整腰神经通道,松解神经根的粘连;利于关节复位,解除滑膜嵌顿,并松解神经管内容和小关节粘连,消除不良刺激,缓解疼痛。

总之, 电针配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充分体现了传统针灸推拿学理论与西医解剖学神经节段理论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注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进行综合调理,产生良好的临床效果。笔者认为电针配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腰腿痛,治疗方法简便、疗效独特、副作用小、安全、经济,易被非手术疗法的患者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166-174

[2] 高凤云, 电针配合针柄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166例[J].针灸临床杂志, 2011, 01: 47.

[3] 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18-128.

[4] 魏来,孙忠人,徐先伟,等.夹脊穴电针为主治疗脊髓炎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10, 26(4): 40-41

[5] 杨廷辉.电针夹脊穴为主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恢复期92例[J].针灸临床杂志, 2002, 18(12): 27

摇摆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5篇

1 一般资料

本组复位后患者168例, 男112例, 女56例, 年龄18岁~62岁, 平均年龄45.2岁。复位前均行骶管注射。

2 方法

复位前后不禁食水, 若患者诉有尿意, 但不能自行排出, 查耻骨联合以上扪及弹性穹隆形成椭圆形包块, 叩诊为浊音, 压膀胱有胀痛感, 则可采用按摩排尿的方法。一般以中度充盈为宜, 膀胱过度充盈、尿道堵塞、尿道损伤者禁用此法。患者采用仰卧位, 双腿向外侧微分, 取脐下二寸石门穴、脐中下三寸关元穴或脐下四寸中极穴, 以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只并拢环形按摩后, 用力向下方按压, 另一手用力向下挤压膀胱底部, 直至尿液完全排出方可松手, 若效果不佳, 可停10 min~30 min重复操作。

3 结果

本组显效 (治疗1次后即能自行排尿) 153例, 占91.10%, 有效 (治疗1次后仍需按摩排尿) 5例, 占2.97%, 无效 (按摩3次以上仍不能排尿) 10例, 占5.95%.总有效率为94.04%.

4 护理体会

4.1 复位前后准备及排尿指导

(1) 复位前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 预防复位后因体位改变引起尿潴留; (2) 患者复位回病房前, 护士应在床单位上铺橡胶单及治疗巾 (或中单) , 防止怕污染床铺而心理压力过大; (3) 复位后嘱其多饮温开水, 降低尿液浓度, 防止尿液浓度过高刺激尿道口疼痛, 使患者不愿排尿。

4.2 心理护理

安慰鼓励患者使其心理放松;向其解释按摩排尿的方法及步骤取得配合;视情况关闭窗户, 必要时屏风遮挡, 并可配合以流水声加以诱导。

4.3 尿管护理

按摩排尿无效者应进行留置导尿, 按2 h~4 h放尿1次, 每日2次尿管护理, 嘱其多饮温开水清淡饮食, 观察尿液性质、尿量及颜色, 保持尿管通畅。

4.4 治疗原理

石门穴为三焦的募穴, 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 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配之关元穴主治小便不利、肾气不化。中极穴为膀胱之募穴, 又是任脉与足三阴之交汇穴。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深层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本穴深部即为膀胱, 按摩治疗可益肾兴阳, 调整膀胱功能障碍与肾脏功能。配之石门穴既可使紧张的膀胱张力下降, 又可使弛缓性膀胱张力增高, 对尿潴留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推拿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6篇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名腰椎间盘髓核突出症、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椎间盘的髓核突出神经根造成腰腿或坐骨神经痛的一种常见病。在祖国医学中属腰痛证范畴,现选典型病例300人,小结如下。

1临床资料

在300病例中,门诊250例,住院50例。男219例,女81例;男性患者的发病率为女性的2.7倍;年龄在20岁以下1例,21~30岁59例,31~40岁89例,41~51岁91例,51~60岁48例,61~70岁10例,70岁以上2例,41~50岁,发病率最高约占30%;其次是31~40岁,占29.7%。病因为挫伤187例,跌伤37例,压伤2例,闪腰引起63例,原因不明11例。发病部位在腰椎3~4占6例,腰椎4~5占79例,腰椎5~骶1占215例,以腰椎5骶1发病率最高,占71.7%。椎间盘左侧突出167例,占55.6%,椎间盘右侧突出111例,占37%,中央突出22例,占7%。病程自发病到治疗最短2天,最长20年。3个月内为急性期215例,占71.7%;3个月以上为慢性期85例,占28.3%。职业为农民236例,工人33例,干部13例,教师10例,医生1例,营业员3例,驾驶员4例。

2病因病理

椎间盘位于上下椎体之间,由软骨盘、纤维环和髓核三种结构组成。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特别是体力劳动,由于负担和脊椎运动,椎间盘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挤压、牵拉和扭转等外力的作用,因此退行性变发生较早。退变的椎间盘,由于髓核水分的被吸收,容易发生萎缩,纤维软骨发生透明性变,弹性大大减低,韧带强度也明显减退,这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内在的病理基础。

在内在病理状态形成的基础上,如腰椎遭到突然的损伤(如弯腰,挑重担,举重物而"闪腰")或承受过大的压力,纤维环在退变的基础上引起部分破离,髓核间后纵韧带侧方突出,压迫脊神经根,产生下腰和坐骨神经痛。内在病理状态的形成和外在因素的作用,构成腰椎间盘突出症。

3临床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常出现腰痛。初起时因刺激后纵韧带,可突然发生剧烈腰痛,腰部活动受限,患侧骶棘肌痉挛强硬,不能起床和翻身,也可由隐痛逐渐加重,发展到剧烈腰痛。有的病员与坐骨神经痛同时发生。多数则先有腰痛,而后由于突出髓核逐渐增大,压迫神经根才产生坐骨神经痛。放射痛从患侧的臀部开始,沿大腿后侧向遅窝,小腿外侧或前外侧至足背和足趾,凡是能使脑脊髓压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大便等,以及使坐骨神经拉紧的直腿坐起,弯腰和直腿高举动作,均可加重坐骨神经"触电"样放射痛。因此,病人往往取屈曲侧卧或仰卧时屈髋屈膝,走路时弯腰小步缓行(严重者完全不能活动),咳嗽或打喷嚏之前,双手急按患侧腰部,小心慎重,严加防范。多数病人的腰椎有侧凸,腰椎的正常向前的生理弯度减少或消失。

4诊断

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一般不难诊断,这些患者往往有一侧腰腿痛,少数也有二侧或交替性下肢放射痛。当站立过多或久行时更为明显,卧床休息可使症状缓解,但部分急性期患者卧床症状并不减轻。咳嗽打喷嚏、腰部活动、腰腿部的牵制痛就加重。

在体格检查中,可以看到直腿抬高、拉西克氏症、克匿格氏症、仰卧挺腹、屈颈试验等均呈阳性。

脊椎多数有侧弯,腰椎生理弧度减少或消失,骶棘肌紧张,在腰椎4、5或腰骶椎之间的棘突旁常有明显压痛,用力按压时可加重放射性痛。在秩边、居逷、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等穴也常有不同程度的压痛,膝跟腱反射可减弱或消失,遆趾背伸力多数减弱。患者直立位,击腰试验阳性,放射、麻木更为剧烈,并可清楚地指出放射路径。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及屈项试验,击腰试验等体格检查及X线检查,大致可以明确诊断。

5鉴别诊断

5.1腰椎或骶髂关节结核:腰椎或骶髂关节结核患者,腰部怕受震动,叩击患部可有剧烈疼痛,常有低热,红细胞沉降率增高,可能有结核病史。

5.2脊髓马尾肿瘤:脊髓马尾肿瘤为慢性进行性疾病,无间歇自愈现象,脊椎运动多无明显限制和病理姿势。

5.3腰椎骨折:腰椎骨折有明显外伤史,X线检查一般能确诊。

5 手法治疗

本症的治疗目的在于使脱出之髓核复位,因此应放松肌肉,拉宽椎间隙,松解神经粘连,为髓核复位创造有利条件。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的推拿手法,总的可分为三个步骤,即放松---复位---放松。

6.1放松肌肉:患者俯卧,先用掌按法或滚法使腰肌放松,再用拇指重按腰部点压痛点及居逷、秩边、环跳等穴,反复数次,然后用拿法,拿腰眼、承扶、委中、阳陵泉、承山、绝骨等穴,时间约10~20分钟。

6.2 正骨复位:患者侧卧,用腰部斜扳法,左右各1次,先扳患侧,再扳健侧。

患者俯卧,接着用腰部后伸扳法,先单腿,后双腿。对脊椎侧弯明显或时间较久的重病人可配合牵引踩遈法,纠正畸形。

患者仰卧,作屈膝屈髋和直腿抬高动作数次。6.3放松肌肉:患者俯卧,以滚法滚于腰背部,然后抖动双腿,时间约5~10分钟。

6 术后护理

7 7.1用宽皮带束腰。

7.2卧床休息,睡硬板床,侧卧时患侧向上,仰卧时腰部垫一小枕头,俯卧时可加强腰肌锻炼,取"重跃"势。

7.3适当活动,轻者可以每天下床活动,重者在3~5天后,若直腿抬高试验超过70度以上和压腰椎旁无放射性痛,就可以每天下床活动几次。时间长短可根据自己体力而定,先可几分钟,以后逐渐增加。

7.4在今后的劳动中尽可能地变换姿势,要注意纠正习惯性姿势不良。

7.5严重者50天后复查,主要体征消失,可恢复工作。

8 疗效标准

8.1优:腰腿痛完全消失,体征阴性。恢复工作。

8.2良:腰腿痛大部分消失,体征阴性,恢复原工作或轻工作。

8.3好转:腰腿痛减轻,部分体征弱阳性,可以参加轻工作。

8.4无效:腰腿痛及体征无改善,或复发后治疗无效。

复查结果:未复发296例,复发4例。按上述疗效标准在300例中,属优者225例,占75%;良者58例,占19.3%;好转15例,占5%,无效2例,占0.7%。

9 典型病例

例1:黄某某,男,48岁,农民。主诉:左腰腿疼痛半月,不能下床。半个月前割蕃茄藤时腰部扭伤,当天下午左腰部疼痛,第四天左腿后侧至小腿放射性疼痛,屡经治疗无效,于1986年10月18日入院。诊断:腰椎间盘纤维环裂症(腰5骶1左侧)。行推拿复位,连续5天,卧床休息10天,半个月后已能下床活动,1个月后能参加轻度劳动,2个月后已能参加一般劳动,随访至今未曾复发,例2:韩某某,51岁,干部。右腿大腿至小腿外侧放射性疼痛5天。自述5天前提重物时腰部突然疼痛,笠日就放射到下肢疼痛酸麻,不能起床。在某医院针灸服药等治疗无效,于1992年3月18日上午转我院治疗。诊断: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腰4~5右侧)。当天上午推拿复发,中饭就能坚持坐着吃。经第二天推拿复位,第二天晚上就能步行2华里路去看电影,连续推拿5天,就能回原单位坚持工作,至今无复发,亦无其它不良反应。

10体会

"治病必求本"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所致。可见,腰部神经根或脊髓受压迫则是病之本。治本就必须首先解除神经根或脊椎的被压迫。如只在下肢使用手法,则舍本求末,徒劳无效。所以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中,必须遵循"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

经推拿整复,将使突出的髓核还纳,纤维环裂隙闭拢,关节突、关节面对位,解除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和松解神经根的粘连,再予适宜的休息及理疗,促进椎间韧带损伤的修复,消除症状,治愈疾病。

治疗中手法复位是关键。由于椎间盘之髓核有极大的弹性,当髓核突出后利用髓核这一特点,使脊椎被动运动,有目的地使患侧椎间隙变形,迫使髓核随之变形而产生一种弹性回缩力,使突出髓核拉回原位。

摇摆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06例,均为住院患者,男性:62例,女性:44例。职业:干部21例,工人58例,农民25例,其他职业2例。年龄:最小的21岁,最大的65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的1年。病变部位:单侧的52例,中央型的37例,双侧的17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均有轻重不同的腰部急、慢性劳损及腰痛史,腰痛伴单侧下肢疼痛麻木者78例,腰痛伴双侧下肢疼痛麻木者16例,单纯足趾麻木者12例,行走跛行者82例。

1.3 临床体征

均有腰痛伴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或麻木。体征: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拇趾背伸肌力减弱,小腿及足背皮肤感觉减退,足趾麻木。

1.4 影像学检查

经CT检查:L4~5突出者21例,L5-S1突出者23例,其中双节段突出者62例,突出物与神经根明显粘连者10例。

1.5 治疗方法

本牵引床使用时,可根据患者不同生理病理情况,按如下方法进行牵引治疗:

1.5.1俯卧位角度牵引,将躯干固定带固定于上腰肋弓部,将盆骨及下肢牵引带分别带上,调整牵引角度后,开动电机即可开始牵引治疗。牵引时患者盆骨及双下肢逐渐抬高呈“飞燕式”体态,双下肢及下腰部与床平面呈30~40˚角,顺应腰椎正常生理曲度牵引。

1.5.2持续牵引时,可开动牵引床摇臂带动双下肢及下腰部摆动。频率可调节,一般每分钟30~60次;摆幅可调节,一般15~30cm;时间可调节,一般为15~30min;可间隙或持续进行。

1.5.3牵引时可配合术者对患椎部施按压振颤手法复位。牵引时间15~30min,随后进行常规按摩、针灸、理疗。

1.5.4治疗期间要求卧床休息,腰围支持,每天须作腰背肌的锻炼。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优: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阳性体征转阴,能恢复工作。

良:症状基本缓解,或有轻微腰腿痛或不适感,体征明显改善,能参加轻工作。

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2.2 治疗结果:本组优92例,良13例,无效1例

3. 体会

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虽然很多,但牵引治疗仍为最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本牵引床是我们根据众多临床经验及其他牵引疗法之优缺点综合研制而成的,并已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ZL2007 2 0079291.3)其特征如下:

3.1 成角牵引。

根据腰椎生物力学结构原理,采用俯卧成角牵引,患者牵引状态呈“飞燕式”,双腿及下腰部与床平面成30˚~40˚角,角度可以调节,顺应患者腰椎正常生理曲度,腰椎间隙能在俯卧平行拉开,椎间隙内形成负压,促使突出物还纳[3]。

3.2 动态牵引。

在俯卧角度牵引的同时摆动双下肢及下腰部,摆动的幅度及频率在安全范围内可调节。通过有节律的摆动,有利于放松牵引时造成的腰腿肌群的紧张,减轻其紧张收缩形成的抵抗力,从而使较小的牵引力即有效,使牵引更安全、舒适。通过下腰部的摆动使各腰椎及其小关节、椎间韧带及神经根部都能产生微细运动,有利于松懈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卡压或炎性粘连。

3.3 配合手法整复。

在持续摆动牵引的同时配合术者的按压震颤手法,下压的冲击力和震抖力与摆动牵引力的作用下,可促使椎间间隙的宽度发生变化,解除髓核的卡压或粘连,促使其还纳。

3.4 据多家报道,用生物力学验证,平行牵引须先将脊柱的生理弯度拉伸后,才能起到有效的牵引作用[4,5]。

静态牵引易造成相关肌群紧张收缩而产生强大的抵抗力以对抗牵引力,牵引力须超过抵抗力才能发生作用。因此静态平行牵引力须非常强大,一般为体重的1~2倍,这样牵引时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有报导认为椎间盘突出所致腰腿疼痛麻木,一般为突出物炎性变或粘连或对神经根直接卡压所致,静态牵引力为纵向静态拉力,只是使脊柱间隙增大,只为突出物的回纳创造条件,如果无横向或垂直的作用力直接作用于突出物,解除其卡压或炎性粘连,其回纳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因此我们改变平行静态牵引为俯卧角度摆动牵引,同时配合手法整复,使牵引治疗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有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2]吴闻文,候树勋,李利.腰椎间盘源性疼痛机理的临床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21):1459-1462.

[3]鲁玉来,孙永华.最新腰腿痛诊断治疗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08-232.

[4]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骨科学分册[M].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

摇摆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8篇

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12例,女性26例;年龄23~65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5年;下肢放射痛38例,其中左侧19例,右侧17例,双侧1例。38例患者中,31例经CT确诊、5例经MRI确诊。其中IA/5椎间盘突出19例,L5/S1椎间盘突出11例,并发IA/5、L5/S1椎间盘突出5例,并发L3/4、L5/4椎间盘突出2例,并发L3/4、IA/5和L5/S1椎间盘突出1例。

2 分组观察

将38例患者依照就诊顺序分成两组,每组19例,即手法治疗加牵引为观察组,单纯药物治疗为对照组。经统计处理两组间各因素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3 治疗方法

3.1 单纯药物疗法 1.急性期:①活血化瘀: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丹参注射液16~20ml(或脉络宁30m1)静脉滴注1次/d,连用10~14d。②利水消肿:20%甘露醇250ml静脉加压滴注1次/d,连用5~7d。地塞米松1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滴1次/d,连用5~7d。2。缓解期:①活血化瘀:丹参注射液16~20m1人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滴或疏血通6ml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滴②营养神经:博司捷20mg入0.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同时配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中药及营养神经、活血化瘀的口服药。

3.2 推拿手法加牵引①腰椎牵引:采用ATA-ⅡD型腰椎自动牵引床,患者仰卧位,上牵引带固定在肋下,下牵引带固定在髂骨棘上方;间断牵引,即牵引6min、停1min;牵引重量从35kg开始,视患者的症状、体质及耐受情况,逐渐增大到自身体重,牵引结束后,原处休息3~5min再下床。②推拿手法:a患者俯卧位,术者以手掌或大鱼际在患者上腰部沿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进行按揉,向下至臀部和下肢部,反复3~5遍,然后沿脊柱两侧骶棘肌自上而下施以深沉而柔和的掖法和膊运法。b用双手大拇指弹拨或肘运腰椎两侧肌群,点按或肘运压痛点及居髎、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等穴,力量由轻到重,以“得气”为度。腰部斜扳法:患者侧卧位放松,患侧下肢在上呈屈膝屈髋位,健侧下肢在下呈伸直位;术者面对患者而立,一手掌按住其肩前部,另一手掌或肘部抵住其臀部,先将其腰部被动扭转,当旋转到最大限度时,两手做反方向快速用力扳动,此时可听到一清脆的“喀嗒”响声,表示手法成功。先扳患侧,后扳健侧,左右各1次。d患者俯卧位,术者用轻柔和缓的宁衮、揉、拿、直推法等,施术于腰臀及患侧坐骨神经分布区,操作3~5分钟。最后用掌擦腰骶部,擦时要裸露部位,以适量扶他林或辣椒碱软膏为介质,局部透热为度。以上手法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治疗时间约20分钟。

4 疗效观察

4.1 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不接受其它方法治疗,经上述治疗6周后评定结果(参照中华骨科学评定标准)。临床痊愈: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腰部无压痛,腰椎活动度正常,直腿抬高试验阴性,神经功能均恢复正常,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受影响。显效:腰椎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相关体征明显改善。有效:腰腿痛症状有所减轻,相关体征有好转。无效:腰腿痛症状无缓解,相关体征无变化。

4.2 治疗结果 6周后手法加牵引与单纯药疗比较,两者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特别是12周后手法复位加牵引总显效例数16例(84.21%),单纯药物治疗总显效例数10例(52.63%),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5 讨论

摇摆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9篇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 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的患者。 (2) 年龄18~70岁, 性别不限。 (3) 在接受本方法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方法。 (4) 自愿参与本试验, 并签定“知情同意书”者。

1.3 一般资料

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 对照组40例。治疗组中男22例, 女18例;年龄最小19岁, 最大66岁, 平均45.6岁;病程最短2天, 最长10.2年, 平均7.6月。对照组男25例, 女15例;年龄最小20岁, 最大70岁, 平均45.4岁;病程最短3天, 最长12.6年, 平均7.5月。两组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从阴引阳针刺法。患者仰卧位, 取气海、关元、三阴交、阴陵泉、阴廉、阴包、太冲、太溪, 皮肤常规消毒后, 取直径为0.3~0.35mm毫针, 直刺25~50mm, 行提插捻转手法, 气海、关元、三阴交、太溪等穴用补法;阴廉、阴包等穴行针要使针感向腰部或小腿部传导, 用泻法;太冲、阴陵泉等穴用平补平泻法。各穴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每留针5分钟后运针1次, 每日1次, 15次为1疗程, 疗程间隔3天。对照组:予普通针刺疗法[2]。主穴取病变相应夹脊穴、腰阳关、环跳, 足少阳经病变为主取风市、阳陵泉、悬钟、膝阳关、阳辅、足临泣;足太阳经病变为主取秩边、委中、承扶、阳陵泉、殷门、承山、昆仑。皮肤常规消毒后, 取直径为0.3~0.35mm毫针, 直刺25~50mm, 行提插捻转手法, 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每留针5分钟后运针1次, 每日1次, 15次为1疗程, 疗程间隔3天。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腰突症的疗效标准。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3.3 两组治愈患者的复发率

治疗1年后, 随访治愈患者的复发率, 治疗组有3例, 占20.0%;对照组有4例, 占50.0%。两组复发率比较, 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P<0.05) 。

4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腰痛”、“腰痹”范畴。肝肾亏虚、寒湿内犯是基本病机。补益肝肾、怡养筋骨、活血化瘀乃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大法。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以腰痛伴下肢肢体麻痛为主症, 症状主要集中在阳经:临床医师多受“以痛为腧”的影响, 只取阳经穴治疗, 而忽略阴经腧穴, 治标而不治本, 疾病难愈, 且易复发。“从阴引阳”针刺法是治本之法, 就是根据“阴阳互根”、“阴阳互济”、补益肝肾的法则取任脉、肝经、脾经、肾经等阴经腧穴, 调动阴阳经气, “阴中求阳, 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张景岳) 。腰突症是骨、筋与肌肉的疾病, 以肝肾亏虚为本, 由于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 故取任脉补虚要穴关元、气海穴补益气血;取足太阴脾经的合穴阴陵泉与足三阴经脉的交会穴三阴交穴, 调补足三阴经经气, 疏经通络, 增强自身正气;“五脏有疾, 当取十二原”, 取肝经原穴太冲、肾经原穴太溪等穴, 滋补肝肾、荣营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

从阴经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其经络基础。从与肝经及其经筋的关系上看:《内经》中就有记载腰痛与肝经有关, 如:《素问·刺腰痛篇》云:“厥阴之脉令人腰痛, 腰中如张弓弩弦”, 腰骶部的经络循行与肝经有关, 如《针灸甲乙经》中记载:“肝足厥阴之脉, 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腘内廉, 循股阴, 人毛中, 环阴器, 抵少腹……”。该循行路线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变好发于阴部, 大腿内侧密切相关。因此从肝经取阴廉、阴包等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有其经络根据的;从与肾经及其经筋的关系上看:腰骶部的经络循行与肾经及其经筋也有关系, 如《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 起于小指之下贯脊属肾络膀胱。”又如《灵枢·经筋》云:“足少阴之筋, 起于小指之下, 并足太阴之筋, 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 与太阳之筋合, 而上结于内辅之下, 并太阴之筋而上, 循阴股, 结于阴器, 循膂内挟脊……与足太阳之筋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位在脊柱, 与足少阴之脉、肾经经筋循行密切相关。因此取肾经穴位治疗腰突症有也其经络根据的。

“从阴引阳”是临床常用的针灸学治疗方法, 即病在阳而治其阴, 或从阴而引阳分之邪, 由于人身的阴阳气血内外上下交相贯通, 所以针刺阴分, 能够调动阳经的虚实盛衰。依据肝与胆相表里, 肾与膀胱相表里, 选取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穴位, 从阴经出发治疗本病, 治病求本。本文结果表明, 从阴引的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复发率低, 优于普通针刺疗法,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6.

摇摆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10篇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硬膜外前腔注射手法复位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我科从2007年10月-2008年2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6例,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其中69例接受本疗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69例资料均为住院病例,男42例,女27例,年龄20-30岁12例,31—40岁15例,41~50岁30例,50岁以上12例。所选病例初次发病32例,再次发病30例,2次以上7例。病史1周~3年余,所有病例均经CT或MRI确诊。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而定。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发于青壮年。③疼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大(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④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减弱。⑥X线摄片检查:脊椎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位置。

治疗方法:①硬膜外前腔注射。病人取俯卧位,在棘突下缘旁开1cm左右,确定注射点后,快速直刺入皮肤,直到椎体背后附件骨面,按解剖方位找寻关节突关节,抽吸针筒后少许药液注射,使周围组织敏感度减低,然后将原注射针拔出稍许,逐渐向关节突关节内侧移动,直至紧贴该关节内壁缘穿过黄韧带,此时可感觉有突破感,抽吸针筒,无血液或脑脊液回流,证实针尖已在硬膜外腔后侧,继续向前进针,针尖抵达骨面或坚韧组织时稍回抽针身,抽吸针筒,无血液或脑脊液回流时,即可进行药液注射,注射时毫无阻力。注射时应分段进行,大约每5ml一次分段注射,注射液组成:曲安奈德20`40mg,0.25%的利多卡因15ml,甲钴胺0.5mg等作为混合注射液。注射完毕后,静卧10~30分钟,无反应和不适时,可进行下一步治疗。②手法复位。患者取俯卧位用牵引床牵引,牵引前排便,在胸部及髋部各垫高10cm的软枕,使病变之腹部悬空,开始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00%,牵引10~20分钟,等患者腰骶部肌肉紧张基本松弛,术者站于患侧,一手掌根压于病变棘突间隙,中指正对脊柱方向,另一手虎口叠加于腕背部,向腹侧连续弹压,压力为30~50kg,频率为120 次/分,连续弹压5~10分钟,停止手法,逐渐放松牵引重量,令病人深呼吸,去掉软枕。让病人侧卧于床沿,健侧肢体贴床面并伸直,患肢尽量屈曲。操作者面对患者站立,一手肘推肩向后,一手肘压臀部向前且用拇指压住病变棘突,双肘反复用力交错,听到“咯噔”响声同时拇指下椎关节有松动感,即告到位。然后令病人仰卧,腰骶部垫枕厚10cm,助手固定骨盆,操作者将患者双腿分别抬高伸直拔筋,其高度以患者能忍受为限,50°~100°不等,然后嘱病人不下地,卧床休息,静滴脱水剂3天,以全方位保持手法效果。

注意事项:①治疗前认真询问病史,严格体检,仔细阅片,必须要症状、体征、影像一致并且无禁忌证方可采用本法治疗。②卧床3天后,下床前1~2小时,应在床上行腰背肌锻炼及四肢活动,并测血压正常后,佩戴腰围在医生看护下下床,室内活动半小时以上可室外活动。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①胸部屏伤:如弹压时患者屏气则有可能出现胸部屏伤。经休息、止痛药物应用均可缓解。应注意训练患者配合手法操作。弹压时按弹压节律张口呼吸,不可闭气。②心慌、胸闷、头晕:如患者心里过度紧张,手法治疗时牵引带绑扎过紧,患者可能出现心慌、胸闷、头晕。应注意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克服紧张情绪,并调整牵引带,必要时暂时中止治疗。③手法后疼痛持续加重:手法过程中神经根受激惹,可出现疼痛持续加重,可再实施连续牵引、应用脱水剂、对症处理。④弹压手法后出现腹胀多为弹压过程中刺激腹膜所致。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休息或下床活动后可自行消退,如症状较重,可适当予吗丁啉等胃动力药物口服。

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症状体征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能满足正常工作和生活起居。徒步行走2km以上。②好转: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直腿抬高试验t不低于70°,基本能正常工作,不影响生活。③差: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直腿抬高试验低于70°,影响生活、工作。

结果

治疗结果:治愈52例(75.4%);好转12例(17.4%);差5例(7.2%);总有效率为92.8%。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或暴力的挤压或积累性劳损,使髓核膨出或突出,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神经根周围激肽、缓激肽等神经刺激因子浓度增加引起疼痛。另外,突出椎间盘破裂后引起局部免疫反应,释放出炎性介质作用于神经根,引起神经根水肿,导致疼痛反应。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摇摆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文章:

定点旋转复位05-20

动力髋螺钉及抗旋转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45例临床分析01-13

旋转对称06-06

旋转中心06-15

高速旋转06-21

旋转测量06-24

旋转木马08-08

图像旋转08-17

旋转技术08-20

旋转控制09-15

上一篇:操作系统蓝屏解决方法下一篇:晓阳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