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要点

2024-07-13

宏观经济学要点(精选6篇)

宏观经济学要点 第1篇

一、名词解释(5个,共15分)

1、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这里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指的是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服务,而不被用作投入品以生产其他产品和服务。它主要包括消费性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耐用产品。

2、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3、奥肯定律:由于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失业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关系:实际GDP变化的百分比=3%—2*失业率变化率

4、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变动。通常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其他一些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来衡量,其演变的过程往往是随机的和难以预计的。

5、GDP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GDP消胀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可以衡量基年和本之间的价格变化。

6、CPI:已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为样本,比较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得到的比值就是消费者价格指数。

7、稳态:在储蓄率一定,折旧率也固定,而生产函数具有边际产出递减的性质时一定存在唯一的满足新增投资正好与折旧相同的点,此时资本存量的变化量等于零,即人均资本存量保持稳定不变。我们称这个资本存量水平为资本存量的稳定状态或简称稳态。

8、黄金律稳态:在索洛模型中,长期消费水平最高的稳态资本存量被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在资本的黄金律水平,资本的边际生产力等于折旧率。

9、充分就业:指的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相同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所有的失业人口均为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人口,而不存在任何周期性失业人口。

10、摩擦性失业:来自于劳动力市场正常变动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劳动力市场变动通常有两种起因:一是人们在不停的改变自己的经济活动方式,二是经济的运行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

11、结构性失业:这一类失业来自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导致的特定地区或行业就业机会的减少。这种就业机会的减少可以是因为永久性的技术更新,也可以是由于国家竞争力的下降。

12、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扩张步伐变慢或者经济周期而产生的失业称为周期性失业。

13、古典两分法: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实际变量由经济中各市场的一般均衡来决定,而名义变量则取决于货币的供给数量。货币供应数量增加,只会导致普遍的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不会改变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所以货币数量的变动不会改变产商和家庭的决策,也不会改变产出和就业这类实际变量。这种观点将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分割开来犹如泾渭分明,互不影响,因此这种观点被称为古典两分法。

14、乘数效应:政府购买乘数是总收入的增量和政府购买的增量之比,即每增加以单位的政府购买所带来的收入的增量,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把政府购买增加对于国民收入的放大效应称为乘数效应。

15、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也就是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需求,反映了价格水平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16、总供给:是指在任一价格水平下,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反映了价格水平和总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17、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18、投资乘数:是指投资量变化与国民收入变化术的比率,它表明投资的变动将会引起国民收入若干倍的变动。

19、计划总支出:我们把一个社会中家庭、企业和政府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定义为意愿或计划总支出,它由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三部分构成。

20、挤出效应:在IS-LM模型中,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购买的增加,直接提高了总需求和总收入,货币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就会上升,利率的上升增加了私人投资的成本,私人投资下降,这种由于政府购买增加而使利率上升,从而导致私人投资下降的现象被称为挤出效应。

21、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22、有效劳动:如果技术进步发生,它会通过影响劳动和资本投入使用效率对产出产生影响,假定技术进步仅影响劳动的使用效率,而不影响资本的使用效率,我们可以定义体现技术进步的有效劳动,可表示为E=T*L,T为技术进步变量,反映了一个经济随着生产技术改进和劳动者技能改善而导致的劳动效率提高。

23、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就是指持有货币在交易过程中的便利性,而人们愿意持有货币以保持这种便利性的倾向,就被称作为流动性偏好。

24、政府购买乘数:是总收入的增量与政府购买的增量之比,即每增加以单位的政府购买所带来的收入的增量。

25、价格粘性:指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价格粘性模型认为,由于产品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在这个价格水平上企业可能无法销售出所有的产品,这时劳动力需求曲线将随着经济周期而移动,从而使实际工资变动能表现出某种顺周期性。

26、外部时滞:又称生效时滞,指一项政策从形成之后到其真正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之间所用的时间。

27、交易性动机:是指人们持有一定数量货币的目的是为了日常交易。

28、预防性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件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29、投机性动机:是指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在证券市场上进行投机。

30、通货膨胀:简称通胀,指的是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平均价格指数通常用价格指数来衡量。

31.利率的传导机制: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利率下降,从而导致投资的增加,最终引起收入的上升,这被称作为利率的传导机制。

32.IS-LM模型:是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的模型.IS-LM模型:描述的是在价格不变情况下宏观经济的均衡状态。其基本公式: IS:Y=C*(Y-T)+I(r)+G LM: =M/P=L(r,Y)

二、简答题7个左右,共35分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2、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有什么区别?

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GNP是指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两者的差别:(1)GDP是个地域概念而GNP是个国民概念;(2)GNP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收入,而不管其收入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取的;GDP衡量的是一国国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价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

3、比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答: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与劳务的总量乘以“货币价格”或“市价”而得到的数字,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因此,即使总产量没有增加,仅价格水平上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仍然是会上升的。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只是一种假象,有实质性影响的还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率,所以使用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时,还必须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做出调整,从而精确地反映产出的实际变动。二者的关系为:名义GDP=实际GDP×通货膨胀率;实际GDP=名义GDP / 通货膨胀率 消费价格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4、解释GDP为什么不能成为总体福利或幸福感的良好衡量尺度?

答:GDP并不是评价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它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增长过程的成本及财富分配,更不能提供大众福利状况的全部真实信息和反映民生状况,GDP的增长强势甚至有可能掩盖住一个地区发展的隐患。因此,必须真切地看到,“GDP崇拜”和幸福感式微的反向困境,真切地认识到提升公众的幸福感才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5、分析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分歧。

答:主要分歧有:(1)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古典学派认为,人们的预期不是被动地重复过去,而是主动的、有理性的,人们能够利用现有的一切信息形成理性预期并指导自己的行动,由于理性预期的存在,价格、工资就具备完全伸缩性,市场是能够出清的。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即使理性预期存在,价格、工资的刚性仍然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从而导致市场不能出清。(2)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古典学派认为价格、工资具备充分伸缩性,市场能够出清,因此政府干预经济是没有必要的。而凯恩斯学派认为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着缺陷,市场出清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因此政府要担负起市场出清的任务,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是必要的。

6、国民收入的衡量方法有哪些?

答:国民经济的产出水平(总收入)有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投入的生产要素,二是各种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等,当投入一定的资本和劳动时,产出水平取决于生产的技术状况,可以用生产函数来反映,Y=F(K,L)。表示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的技术联系,而任何生产方法和技术水平的改进都会导致新的投入产出关系,使生产函数发生变化。当资本存量增加和就业量增加时,产量会提高。另外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会促使产量提高。

7、什么是资本积累的黄金法则?实现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的条件是什么? 答:长期消费总水平最高的稳态资本存量被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记为k*。长期消费水平最大化的条件是:在资本的黄金律稳态水平,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折旧率,即MPK=δ。也就是说,在黄金律水平,资本的边际产出减去折旧等于0。

8、简要说明技术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扮演的角色。

答:技术进步正是新古典增长理论不同于哈罗德—多马模型的重要之处。在宏观经济中,考虑到技术进步时的总产量生产函数与技术具有正向关系,即给定资本和劳动,技术状况的改进将带来产量的增加。在增长理论中,为了便于分析技术进步,常将生产函数写为如下形式:Y=f(K,NA),NA为劳动与技术状况的乘积。这种考虑技术状况的方法据说更容易考察技术进步对产出、资本和劳动之间关系的影响。如果将NA称为有效劳动力,则技术进步意味着增加了经济的有效劳动力。在这种考虑之下,公式所示的生产函数表示产出是由资本K和有效劳动力NA两个要素生产的。由于有效劳动力被定义为NA,即劳动力N与技术状况A的乘积,因此,有效劳动力NA的增长率为劳动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和。在稳态时,总产出的增长率由劳动力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之和所决定,这一增长率与储蓄率无关。利用这一重要结论,并注意到人均产量被定义为总产量与劳动力之比,则知,在稳态时,人均产量增长率决定于技术进步率。

9、试分析外生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答:(1)外生增长理论假定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等因素都是外生变量,而内生增长理论则放宽这些假设条件,将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这些因素作为内生变量来考察。

(2)外生增长模型的生产函数具有编辑报酬递减的性质,而内生增长模型的生产函数具有边际报酬不变的性质;内生增长理论把一国总资本的边际报酬不变主要归纳为以下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人力资本,另一个原因是:知识积累(技术进步)

(3)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储蓄率s决定着一个经济的长期均衡增长。在索洛模型中,依靠储蓄积累起来的资本仅仅局限于物质资本,物质资本的单纯增长的必然是边际报酬递减,资本的积累并不能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储蓄所带来的投资延伸到了人力资本和知识领域,资本的积累不仅包括物质资本的增长,而且包括人力资本的开发和知识的积累,因此,储蓄的增加必然带来要素生产力的提高,持续的经济增长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内生增长理论之所以强调储蓄在经济主张中的决定作用,正是因为储蓄带来的人力资本开发、知识积累等因素,构成了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推动力。

10、为什么在一个岗位空缺市场和失业市场并存的经济中,劳动者并不能在两个市场中自由转移?

答: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中,工作机会的数量和失业工人的数量一般来说是相当的,因此,我们可以假定两个不同类别的劳动市场。在一类市场上,劳动的需求大于供给,工作岗位大量闲置:而在另一类市场上,劳动的供给大于需求量,许多人处在失业状态。由于劳动者在市场之间转移需要时间和成本,因此,劳动市场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现象将持续下去。

11、为什么说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失业?

答:从政府行为来看,最低工资制度用政府行为替代了市场的调节,使劳动市场无法达到供求平衡的市场出清水平,从而导致失业。

从企业行为来看,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可能主动地将实际工资水平定在高于劳动市场出清的均衡水平上,从而导致了失业。

从劳动者行为来看,劳动者组成工会后,通过集体谈判决定的工资水平往往会高于市场水平,也会导致失业。

12、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答:1)作为货币现象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和产量增长都会引起通货膨胀2)需求拉动又称超额需求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3)成本推动又称成本或供给通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上涨4)结构性在没有需求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5)通胀持续不断持续的趋势(价格水平持续上升即工资,价格)

13、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答:随着潜在GDP的变动,长期总供给曲线也会移动。正常情况下,长期总供给曲线随经济增长而向右方平行移动;如果发生自然灾害或战争,一个经济的生产能力被破坏,长期总供给曲线也会向左移动。

14、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什么? 答:(1)财富效应

人们会由于各种原因持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如货币、基金、股票、债券等。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而增加名义资产数量以保持实际资产数额不变;而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下降,情况就会相反,这就是财富效应。财富效应的结果使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增加,总需求曲线因此向下倾斜。(2)利率效应

一般来讲,价格上升时会抬高利率水平。利率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因此,人们会减少当前的消费量,增加未来的消费量。因此,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上升,人们会用未来消费来替代当前消费从而增加对商品的总需求量,这就是利率效应,利率效应也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3)开放效应

总价格水平上升,人们会用进口来替代出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而总价格水平下降,人们则会用出口来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这就是开放效应。当一个经济对外开放时,开放效应就构成了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另一个原因。

15、造成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1)预期

预期包括预期收入、预期利润率、预期通货膨胀等。

a人们预期未来收入提高时会增加他们当前的个人消费需求,从而增加总需求,是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而人们预期收入下降的作用正好相反,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总需求减少。

b预期利润率的提高会扩大企业的投资需求,其作用与预期收入相同。

c预期通货膨胀上升会使当前商品的价格变得相对便宜而未来商品价格变得相对昂贵从而扩大对当前商品的总需求;预期通货膨胀下降则相反。

(2)政府政策

a政府的宏观政策是影响总需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政府实行扩大政府购买支出的财政政策会直接增加总需求,总需求曲线就会向右移动;而缩减政府开支就会使总需求下降。

b货币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比较间接。当政府采取扩大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时,利率水平会下降从而导致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而减少货币供应量的结果恰好相反。

(3)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会通过各种渠道来影响一国的总需求,其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汇率和外国收入的变动。

a汇率上升意味着本国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外国商品相对价格下降,本国将扩大对进口的需求而外国将减少对出口的需求,于是,本国净出口将减少,总需求下降;汇率下降的作用相反。b外国收入增加会扩大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在进口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净出口的需求,总需求上升;反之,则相反。

16、用总供给冲击模型说明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答:总供给冲突是移动总供给曲线,这种冲突的直接效应就是提高价格水平和降低产量,假设总供给的冲突不影响潜在产量水平,则实际价格要低于人们预期水平。供给冲突发生以后,若要使经济总供给冲突恢复到冲突前,人们会按照下降的实际价格调整预期,从而促使工资与价格水平一起下降,这样失业和产出会增加,当人们的预期和实际达到一致,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就会和冲突钱一样。而运用扩张性政策对付供给冲突,促进经济尽快从衰退走向繁荣,使实际价格和预期价格实现一致,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但价格水平比冲突前上升。

17、菲利普斯曲线的意义是什么?

答: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关心的两个主要变量。由于宏观政策难以对通货膨胀预期和供给冲击进行控制,政策制定者通常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影响总需求,从而改变产量、就业和通货膨胀水平。扩大总需求能够降低失业率并使通货膨胀上升,而抑制总需求能降低通货膨涨,但必须以失业率上升为代价。

(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在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了可供政策制定者选择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不同组合。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改变总需求在这条曲线上移动来选择自己的目标。

SPC:(uun)e

当周期性失业率为零时,经济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通货膨胀率由预期值和供给冲击引起,等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β,这表明:失业率每降低1%,通货膨胀率上升β%。

(2)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实际通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相等时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简答18.一般而言,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即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会导致利率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即IS曲线不变,向左移动LM曲线,可以降低利率和增加国民收入。考虑到上述特点,只要IS、LM向右同方向和同幅度向右移动,就可以使收入增加而不变。为此,本题可采用松财政和松货币结合的政策,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货币利率,减少挤出效应,是经济得以迅速复苏、高涨。

18、IS曲线和LM曲线怎样移动才能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才能做到这一点?

答:(1)IS 曲线是代表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收入和利率的所有组合。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在两部门经济中,IS 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 I(r)=S(Y)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 IS 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 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位于IS 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 IS 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2)LM 曲线是代表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收入和利率的所有组合。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 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 M P=L(r,Y)。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货币市场上,位于 LM 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 LM 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 LM 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3)一般而言,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即LM 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IS 曲线,会导致利率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即 IS 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 LM 曲线,可以降低利率和增加国民收入。考虑到 IS 曲线和 LM 曲线的上述移动特点,如果使IS、LM曲线同方向和同等幅度的向右移动可以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而要达到上述目的,就需要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相机抉择),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挤出效应”,使经济得以迅速复苏、高涨。

19、为什么说IS-LM模型的政府支出乘数要小于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的政府支出乘数? 答:在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中,政府购买的乘数dY/dG=1/(1-b), 0<b<1,即此时政府购买乘数显然会大于1。而在IS-LM模型中,政府购买乘数dY/dG=z/(1-b)=f/[f(1-b)+qh],其中z= h/[h+dk/(1-β)],很显然0<z<1,f代表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q代表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h代表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程度,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通过比较可以发现IS—LM模型的政府支出乘数要小于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政府支出乘数。20、简述IS-LM模型的基本含义。

1.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 IS曲线上任意一点都表示物品市场的均衡,即I=S,LM曲线上任意一点都是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于E,在E点上则是两种市场的同时均衡,这时决定了利率水平为i0,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0。而且,也只有在利息率为i0,国民收入水平为Y0时,两种市场才能同时达到均衡。)

21、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曲线有什么关系?

答:菲利普斯曲线实际上是总供给曲线的另一种表达形式。短期总供给曲线指出产出和价格水平是正向变动的。由于通货膨胀就是价格的变化率,而失业率随着产出的上升而下降,因此总供给曲线隐含着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恰恰就反映了这种关系。

前者揭示了通货膨胀率与事业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后者则揭示了总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体现了一致的宏观经济学思想。

22、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有何不同?

答:(1)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会提高价格水平,价格水平的提高使实际货币供给减少,由此导致利率上升。IS曲线从IS1向右方移动到IS2,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上升。如政府购买的郑家直接提高了总需求和总收入,货币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就会上升。

(2)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利率会下降,LM曲线从LM1移动到LM2,利率下降。但由于价格水平会提高,而价格水平提高使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因此,利率的下降会受到一定限制。

23、在萧条经济中,价格水平下降。根据向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将刺激总需求增加。这样,萧条将会自动走向繁荣。这种说法对不对?试分析。答:不对,根据总需求曲线,价格下降确实会使总需求增加,但只是有可能性,是否下降还要取决于总供给,在萧条经济中,总供给处于能够接受的最低价格水平,价格不可能继续下降,因此,虽然由于可能性的价格下降,引起总需求扩张,但是这种方式不可能是经济自动由萧条走向繁荣。

2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何区别?

答:(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25、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应如何运用经济政策?

1.在萧条时期,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总需求不足,因此政府应该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以达到刺激总需求的扩大,消除失业。增加政府开支包括增加公共工程开支、增加政府购买、增加转移支付,这一方面直接增加了总需求,另一方面以刺激了私人消费与投资,间接增加了总需求。减少政府税收(包括免税和退税)也可以扩大总需求。2.在膨胀时期,存在过度需求,会收起通货膨胀,因此政府应减少公共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总需求,消除通货膨胀。经济学家把这种政策称为“逆经济风向行事”,即在经济高涨时期对之进行抑制,使经济不会过度高涨而引起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期对之进行刺激,使经济不会严重萧条而引起失业.这样就可以实现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稳定增长。论述:

1、用IS-LM模型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时,不仅收入会变动,利率也会变动。① 当LM曲线不变而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不仅收入提高,利率也上升。这是因为,IS曲线右移是由于投资、消费或政府支出增加,一句话是总支出增加。总支出增加使生产和收入增加,收入增加了,对货币交易需求增加。由于货币供给不变(假定LM不变),所以,人们只能出售有价证券来获取从事交易增加所需货币,这就会使证券价格下降,即利率上升。② 当LM不变而IS曲线向左下移动时,收入和利率都会下降。③ 当IS曲线不变而LM曲线向右下移动时,收入提高,利率下降。这是因为,LM曲线右移,或是因为货币供给不变而货币需求下降,或者是因为货币需求不变,货币供给增加。在IS曲线不变,即产品供求情况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凡LM曲线右移,都意味着货币市场上供过于求,这必然导致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使收入增加。④ 当IS曲线不变而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时,会使利率上升,收入下降。⑤ 如果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移动,收入和利率的变动情况,则由IS和LM如何同时移动而定。如果IS向右上移动,LM同时向右下移动,则可能出现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的情况。这就是所谓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可能出现的情况。

2、用失业理论分析我国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你对此有何政策建议? 无非是减少供给或者增加有效的需求,或者减少结构性失业 减少供给就是减少大学生数量,缩小扩招的规模 增加有效需求就是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减少结构性失业就是让学生专业与需求更匹配对口

宏观经济学要点 第2篇

1简述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再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生产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2)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生产的社会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从而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2)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只是生产过程的结果。3)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和结构,是由生产的发展水平和生产结构决定的。4)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方式。

(3)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1)分配方式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2)交换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制约着生产的发展。3)消费影响到劳动力的再生产、产品的实现和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生产必须以社会消费需求及其变化为导向。

3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答案要点:

(1)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质。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2)人们的经济活动归根到底是受一定的经济规律支配的,而不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行事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规律是作为一种强制的力量制约着人们的行动,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的。违反客观经济规律,最终要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3)无论人们是否认识经济规律,它都存在着,并且在发生作用。

(3)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质的原因: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这里的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从而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因而不能自由地选择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条件。在一定经济条件基础上必然产生与此相适应的经济规律,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2)经济规律的内容和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这是由产生经济规律的经济条件所决定的。经济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取决于客观经济条件,而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志。

(4)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6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这是因为,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在一定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经济规律,其内容和作用都是客观的,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可以用自己的自觉的行动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过程,但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制定或创造经济规律。不仅如此,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归根到底是受一定的经济规律支配的,而不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行事的。在经

济发展过程中,客观经济规律作为一种强制的力量制约着人们的行动,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就要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3)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完全无能为力,只能听任经济规律的摆布,做客观经济规律的奴隶。人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人们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越正确,越深刻,行动就越自由,也就越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动地改造世界。

(4)在阶级社会中,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是有阶级背景的。经济规律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因此,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要受到利益关系的限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往往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抵制。

二、商品和货币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正常的社会生产条件下,按照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交换价值:它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它表现为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背后的本质内容。

(二)填空题

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和的矛盾。(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

三)判断题

4劳动生产率是具体劳动的生产率,因而它不影响价值的形成和价值的决定。

答:此观点不正确。

5劳动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惟一源泉。

答:此观点不正确。

6私有制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不能既是私人劳动,又是社会劳动。

答:此观点不正确。

2怎样理解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重性?

答案要点:

(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就是人们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各种具体劳动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生产工具、操作方法和劳动结果诸方面都各不相同。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永久性条件。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从另一方面看,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作为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既相统一,又相矛盾。二者的统一,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既是具体劳动创造

使用价值的过程,又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二者又存在差别和矛盾,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各种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具体劳动构成一个多元的社会分工体系;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没有差别的,有意义的只是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量的多少。所以,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重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统一。

(五)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价值实体和价值量决定的理论。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运用科学的抽象法,第一次把价值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来,揭示了价值实体,并指出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相互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衡量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基础的,复杂劳动是作为倍加的简单劳动发挥作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劳动二重性学说。马克思首先发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重性。根据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解决了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怎样创造价值的问题,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价值形式和货币学说。商品价值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交换价值。马克思分析了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阐明了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科学地说明了货币的起源和货币的本质,揭示了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的规律,建立了完整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学说。

(4)关于价值规律的学说。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马克思揭示了商品经济的这一规律,对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都作了深入的分析,建立了关于价值规律的学说。

(5)马克思把商品、货币、价值等都看作反映一定生产关系的经济范畴,科学地说明了这些范畴的实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为物的外壳所掩盖。马克思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和根源,阐明了商品、货币、价值都是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经济范畴。

(五)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价值实体和价值量决定的理论。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运用科学的抽象法,第一次把价值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来,揭示了价值实体,并指出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相互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衡量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基础的,复杂劳动是作为倍加的简单劳动发挥作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劳动二重性学说。马克思首先发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重性。根据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解决了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怎样创造价值的问题,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价值形式和货币学说。商品价值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交换价值。马克思分析了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阐明了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科学地说明了货币的起源和货币的本质,揭示了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的规律,建立了完整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学说。

(4)关于价值规律的学说。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马克思揭示了商品经济的这一规律,对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都作了深入的分析,建立了关于价值规律的学说。

(5)马克思把商品、货币、价值等都看作反映一定生产关系的经济范畴,科学地说明了这些范畴的实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为物的外壳所掩盖。马克思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和根源,阐明了商品、货币、价值都是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经济范畴。

2如何理解劳动二重性?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案要点:

(1)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种属性。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不同的: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抽象劳动抽去了劳动的有用性;2)各种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而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没有差别的,有意义的只是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量;3)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4)商品作为使用价值,是人类劳动和自然物质的结合,因此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而价值作为抽象劳动的凝结,它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能理解为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属性,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这是因为:1)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但不清楚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怎样创造价值。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说明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怎样创造价值的问题,正确地解释了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的决定、价值形式和价值本质,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2)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没有劳动二重性学说,就没有劳动力商品的学说,就不能正确地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从而就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学说就无从建立。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科学地说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建立起剩余价值理论。3)劳动二重性学说,为解决政治经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才能科学地分析价值、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工资、利润、利息、地租等经济范畴,建立科学的价值形式学说、货币学说、资本有机构成学说、社会资本再生产学说、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等。

(2)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实践具有指导意义:1)要正确处理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根据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又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正常的货币流通能够促进商品流通的发展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甚至破坏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必须按照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和商品经济规律的要求协调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促进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的顺利进行。2)要保持货币流通的顺利进行,必须掌握货币运动的规律。根据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有规律可循的,纸币的发行只限于它象征性地代表的金属货币的实际流通的数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必然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因此,纸币的流通不同于金属货币的流通,纸币发行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物价总水平。社会主义条件下为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必须严格控制纸币的发行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大于或小于为完成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可能造成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这两种不正常的现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意味着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不仅影响生产和流通的顺利进行,而且影响人民生活,甚至社会安定。因而根据货币流通规律有效地控制、调节货币流通量,是社会主义经济顺利运行的重要条件。

三、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名词解释

劳动力商品:指作为买卖对象的劳动力,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取决于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现象。

资本:指能够在运动中自行增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自行增值表现为获取剩余价值。它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在运动中使其自身的价值不断增值,则构成了资本最一般的属性和特征。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惟一目的。

绝对剩余价值: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

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

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了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那些首先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企业,就会使其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其所生产的商品仍按照社会价值出售,因而多得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价值形成过程:指抽象劳动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凝结成价值的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形成过程同时就是价值增殖过程。

剩余价值率: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雇佣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可变资本: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

不变资本: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故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工资就是劳动力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二)填空题

2资本的总公式是。(G-W-G′)

5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6资本主义工资是的转化形式。(劳动力价值或价格)

(三)判断题()1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劳动力都是作为商品出现的。

答:此观点错误。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四)简答题

1什么是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答案要点:

(1)资本的总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即G—W—G′。这一公式既适应于商业资本,也适用于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因而,称为资本的总公式。

著名宏观经济学专家——蒋长流 第3篇

蒋长流, 男, 1967年9月生, 祖籍安徽岳西。1986—2007年间, 分别就读于安徽大学生物系、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相继获得理学士、经济学学士及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因获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进修项目资助, 2010年8月赴美国托莱多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Toledo) 经济系和亚洲研究所访学一年。现任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方经济学专业负责人, 安徽大学新徽商成长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理事。

二、研究领域及学术观点

蒋长流教授重点关注中国与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健康与人力资本经济学、科技创新与管理。蒋长流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敏于探索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及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观点较独特, 研究成果具有前瞻性。

基于要素积累与增长的新古典范式这一经济学中极具活力的研究基点, 针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及其转型问题, 2007年在《中国经济问题》发表《中国经济高增长期资本深化的原因探析》, 从理论与实证层面剖析中国改革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的资本深化动因, 从资本形成路径、产业演进、经济转型、投资主体行为特征以及企业规模非理性等方面进行了解释, 为中国经济转型式增长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视角。2006年在《改革》发表《社会网络、声誉困境与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 在《中国卫生经济》发表《就业身份锁定下农民工健康风险冲击及其管理》, 将中国经济增长进程中流动农民工的贡献与其人力资本弱质性和就业锁定效应的非对称性作为研究重点, 试图就其就业阶梯上的低水平陷阱、声誉困境以及面临的健康负担压力进行深入剖析;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终目的应该惠及民生为宗旨, 试图研究农民工身份转换的政策设计。蒋长流教授提出:离农迁移的农民工作为一个经济行为主体, 在进城求职和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嵌入于其所处的流动性的后生社会网络, 声誉成为其嵌入后生社会网络的主要机制。由于弱关系纽结的缺乏以及就业身份的锁定, 农民工在嵌入城市社会网络中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本声誉困境, 这种困境缘于其所陷入的就业阶梯上的低水平陷阱。该观点在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三、研究成果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问题及对策》,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年第6期;《淮南融入合肥经济圈之科技对接机制研究》, 《合肥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企业对农民工就业的统计性歧视分析》, 《社科纵横》, 2009年第8期;《我国高新科技园区发展中的政府规制行为研究》, 《中国科技论坛》, 2008年第1期;《中国经济高增长期资本深化的原因探析》, 《中国经济问题》, 2007年第6期;《基于动态博弈的政府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分析》, 《技术经济》, 2007年第3期;《增长核算中的资本深化内生性问题》, 《统计教育》, 2007年第10期;《安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分析与政策建议》, 《科技促进发展》, 2007年第9期;《失业回滞理论对安徽就业问题的普适性研究》, 《江淮论坛》, 2007年第3期;《基于能力假说的企业创新外溢与创新激励分析》, 《科技和产业》, 2007年第6期;《FDI与安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经济研究导刊》, 2007年第3期;《学者的眼光与企业家的心路历程》, 《江淮论坛》, 2007年第1期;《社会网络、声誉困境与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 《改革》, 2006年第7期;《就业身份锁定下农民工健康风险冲击及其管理》, 《中国卫生经济》, 2006年第12期;《“高端服务”供给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特区经济》, 2006年第11期;《非公平就业环境中农民工健康负担压力及其缓解》, 《经济体制改革》, 2006年第5期。

四、主持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民工健康风险冲击因素评估及健康服务政策研究 (主持)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研究:农民参与问题 (参与) ;安徽省行管局和社科联联合研究重点课题:住房公积金发展对策研究 (第1参加人) ;安徽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省会经济圈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主持) ;安徽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效率变动及宏观科技决策机制研究 (主持) ;安徽省世行贷款农业科技项目:安徽农产品加工发展对策研究 (主持) ;中国科协课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的体制机制研究 (第一参加人)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就业弹性、失业回滞与安徽“十一五”就业增长对策研究 (主持) ;安徽省教育厅项目:失业回滞理论对安徽就业问题的普适性研究 (主持) ;淮南科技局:淮南融入省会经济圈之科技对接机制研究 (主持) ;高等学校省级教研项目:双语教案模块化设计及教学方法组合创新研究 (主持) ;安徽大学教研重点项目:双语教案模块化设计与双语教学成效研究 (主持) 。

五、获奖情况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要点 第4篇

推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为投资、消费、外贸。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长期居高不下意味着什么?它至少意味着中国经济的环境与外部经济环境高度正相关。而目前世界又面临着怎样的情境呢?首先是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虽然对这一点,学界还存在着争论,但是当前美国经济的疲软,则是不存在争议的。一个起因是次贷危机,目前看到的情景,已经远超过最初最悲观的经济观察家的估计。继年初美林、花旗这些世界投行业大佬相继暴出巨亏予世界以极大震惊之后,3月份又暴出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因受次贷影响,濒临破产的消息,被大摩以2美元一股廉价收购。作为贝尔斯登的在册“准投资者”,中国的中信证券公司只是由于国内繁琐的监管手续,还没来得及掏出数以亿计的真金白银,贝尔斯登的大窟窿即已暴露,侥幸逃过一劫。目前美国的次贷危机正在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最后究竟能够达到怎样的程度,目前没有人能够估计,也没有人敢再估计了。但是次贷危机只是由美国所发出的对世界经济冲击的第一波。目前美国对冲基金等大量杠杆类投资工具又开始发出危险信号,业界估计有可能造成对世界经济的第二波冲击。随着美国次贷和对冲基金等大量利用金融杠杆进行投资或投机的机构陷入危境,可能出现的是美国大量投资者的破产、企业倒闭、国民失业,业界预计有可能造成对世界经济的第三波冲击,后果不堪设想。在两会结束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国总理温家宝公开对外表示:对美国经济深感忧虑。中国人向来温和谦让,照顾朋友的面子和情绪,作为总理,如此对一个“外国朋友”的经济表达公开的忧虑,在中国的对外交往历史上,这恐怕还是第一次。可见中国高层对当前美国经济的忧虑之深。而作为接纳了中国对外出口四分之一以上的美国,其经济的疲软,甚至可能陷入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巨大负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这意味着中国的很多对外贸易企业,尤其是高度依赖出口、依赖美国市场的制造加工企业,如珠三角、长三角的大量中小企业,都有可能陷入困境,甚至倒闭。而这两大领域,也是目前国内汇聚创业者最多的领域之一,这可能同时意味着在这些领域创业、投资环境的恶化,相关人士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

全面通胀一触即发

就国内来说,根据从两会传出的消息判断,当前通胀可能已经显著呈现朝恶性化发展的趋势,否则,防通货膨胀不可能成为两会的第一大议题,也不可能成为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焦点话题。毋庸讳言,国内通胀发展至今日局面,与中国的某些有关管理当局最初对形势的误判,甚至讳疾忌医,是不无关系的。就在去年7月份,当月公布的CPI已经攀上4%以上的涨幅高度时,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仍旧在中央电视台声明:通货膨胀离我们还远着呢!到去年10月份,CPI连月攀高,而且不见有丝毫可能回落的迹象,国家统计局的相关人士不得不承认通胀的现实,但依旧抛出一个“结构性通胀”的说法。这是一个在经典经济学教科书上前所未有的概念,也可算是中国特色之一。而其理由是,虽然CPI连月走高,但PPI仍旧保持相对稳定。作为基础,PPI上不去,CPI再攀高,其程度恐怕也有限。到去年12月,PPI也上来了,全面通胀的事实几乎已毋庸置疑,但有关管理当局却干脆不提通胀了,说法变成了“物价的结构性上涨”。有关管理当局这种讳疾忌医的态度,导致最佳调控时机一失再失,终于导致了今日难以收拾的局面。到今年3月的两会,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已经不再回避“通货膨胀”的提法,并且将进一步“防通胀”列为今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而“防经济由偏快转过热”已经退居其次。

防通胀贷币政策手段有限

目前来看,有关管理当局防通胀,尤其是要消除人们业已形成的通胀预期的手段十分有限。首先,从货币政策上看,目前可供采用的主要手段有:加息、提高准备金率、汇率调整、发行大额央票回收流动性。加息方面,由于中国采用与美元软挂钩的浮动汇率制,随着美联储为挽救国内资本市场、为国内金融机构债务减压而持续降息,中美利差已经呈现明显倒挂,并且差距不断扩大,为防备国际热钱的冲击,中国有关管理当局已经捉襟见肘,如果再加息,只会吸引国际热钱更加疯狂的涌入,随之而来的只能是国内资产价格的暴涨,使经济呈现更加严重的泡沫化,这是中国所承受不起的。所以,虽然央行行长周小川不断说,国内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都还有空间,但实际上,中国再加息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作为调控通胀水平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加息已在政策上被迫退居边缘。

提高准备金率,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准备金率最高可以提升至20%,中国经济还能够承受。但是,却忘记了各商业银行的承受能力。尤其是自2007年以来,大量国内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银行已经不再是由国家说了算,赚了是国家的,赔了也由国家兜底。现在商业银行除了要向社会、向国家负责,更要向股东负责。国内商业银行目前仍主要靠息差为生,中间业务很小,其他赢利手段基本缺乏。钱都被中央银行收了去,商业银行拿什么来放贷?没有贷款,就没有息差,靠中央银行的那点息差,恐怕连养活自己都不够,何谈回报股东。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已普遍出现了头寸紧缺的局面,而这些商业银行解困的办法就是:东部银行靠从中西部挖资金;靠“紧缩”民营企业的信贷空间挤出资金,再拿去投放给国有企业和政府性投资项目。如此一来,本来就资金紧缺,还需要靠国家政策吃“偏饭”的中西部更加雪上加霜,等于是“劫贫济富”;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本来就不多,现在也同样是雪上加霜。所以,准备金率的上调空间也同样有限。

汇率方面,目前海外有传说,中国有关当局正在“密谋”人民币重估,据说是有一步升值到位的想法,但已遭到中国有关方面明确的否认。一般以为,海外舆论并非空穴来风,中国一些高度“机密”的事情,往往是由海外先捅出来,然后才出口转内销,为国内民众所知。但这一次,事情恐怕不会这么简单。还是那个问题,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和幅度,必须考虑国内企业的承受能力,另外还要考虑高达一万五千亿美元的外储损失。本来美国实行弱势美元政策,就使中国的外储每天都在遭受贬值,被舆论指责为穷中国补贴富美国,人民币的升值,只能使中国手里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变得更加不值钱。再一个问题,还是国际热钱。人民币一步升值到位,热钱套利的目的快速兑现,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套现资金的集体流出,而国家在这方面目前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已经有学者指出,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的崩溃。有关管理当局大概是不敢冒这个险的。所以,靠人民币升值去抵御通胀,空间也有限。目前来看,只有大额央票还有比较大的操作空间,但这要取决于市场的购买意愿。而市场对大额央票的购买意愿,又取决于资本和资产市场的状况,尤其是股市、楼市的状况。只有人们觉得国内股市、楼市彻底不行了,才可能将资金转向购买大额央票,以获取那点可怜的利息。但是政府能让、敢让股市、楼市彻底玩完吗?同样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财政政策不利于防通胀

财政政策方面,美国目前为刺激国内消费采取了大规模的减税政策,但中国有关当局的减税意愿明显不足。别的不说,国内股市从去年10月中旬以来,短短5个月,迄今已经暴跌了40%以上。国内各方都在呼喊政府救市,要求降低印花税或印花税单边征收,可曾见到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加税可以“半夜鸡叫”,降税却需要不断“研究”,明显是在敷衍。另外从个人所得税的调整,也可以看出国内有关部门在减税问题上的消极态度。所以,这个近期基本是指望不上的。积极的消息是,从两会传出的信息看,今年国家虽然声明仍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但可能会在某些领域实行一定程度的财政扩张,以保持经济一定程度的增长,主要是为解决就业问题。从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国家将实行财政扩张的领域。但某种程度上,这对抑制投资、抑制通胀是个负面消息。

行政手段并不可靠

目前来看,惟一能够依赖的、具有较高可靠性的还是行政手段。以行政手段调控物价,大到对煤电油的限价,小到兰州一碗拉面的价格也进行限制,但这却是与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取向背道而驰的,而且从长期来看,只会造成价格信号的失真,使市场更趋混乱,从而在长期损害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底下”好像也并不都是那么听话,比如近期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众多炼化厂又开始“检修设备”,停工不干了。真实原因却是,国家限价,内外油价倒挂,使炼油变得无钱可赚。俗话说,“杀头的买卖有人干,赔本的买卖无人干”,国家强制要求别人干赔本买卖,别人当然不愿意干。中石油、中石化去年就来过这么一手,最后结果是迫使国家上调油价,并对两大垄断公司拿出巨额资金,进行财政补贴。目前还有一个困难是,两大公司都是上市公司,而且同时是海内外几大市场的上市公司,国内对内资股东有办法,对外资股东,恐怕就得掂量掂量。很多人对中石油、中石化在关键时刻中断市场供应,对国家拿出巨额资金对中石油、中石化进行补贴,都颇有微词。岂不知企业固然有企业的困难,国家也有国家的苦衷。虽然造成这种局面,很大程度上是有关当局在最初决策时缺乏通盘考虑的结果,但现在木已成舟,只能承认现实。目前有人提出让国家回购两大公司的股权,将两大公司重新国有化,这一要看国家有没有这样的财力,二还要看相关股东愿意不愿意,恐怕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依靠行政手段调控物价,看来也不完全可靠。现在还只是出现局部“油荒”,国家继续如此“调控”下去,会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电荒”(广东目前已经出现30年来最大的一次电荒)、“煤荒”、甚至“粮荒”,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物资“荒”,未来都是不可知的事情。

计量经济学复习要点 第5篇

第一章、概率论基础

1.随机事件的概念P2

2.古典概行例题P5例1.1P2例1.2

利用第一章的知识说明抽签的合理性

如何利用第一章的知识估计一个池塘有多少鱼

还有一个关于晚上紧急集合穿错鞋的题目,记不太清楚了

3.期望与方差的概念,切比雪夫不等式,看例题1.4-例题1.8,不要求求出数

4.变异系数的概念P17

5.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律(具有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序列的有限和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的概念P24、P2

5第二章、矩阵代数

1.矩阵的定义,加(page29)、减(page29)、乘(page30)、转置(page30)、逆(page31)知道怎么回事

2.最小二乘法P39-P41(定义最小二乘解)

3.第三节没有听,求听课学霸补充

第三章、数据的分析方法和参数的统计推断

1.数据的分析方法(算数平均、加权算数平均、几何平均、移动平均)

(1)几种分析方法的定义

(2)几中分析方法的不同

(3)每种分析方法的具体作用

(4)移动平均法中k的选择

(5)指数平滑法的意义,α的选择,P55

2.t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

3.矩估计法定义

4.几大似然估计法P65,例题3.7例题3.8

5.贝叶斯估计和极大极小估计(应该是只看一下概念就可以了)

6.假设检验

(1)基本思想P75

(2)双边假设检验

(3)单边假设检验

(4)参数检验P80

7.方差分析的思想、作用和模型

第四章、一元线性回归(计算题)

回归方程的求法,显著性检验,经济解释(各参数的解释),不显著的解释

第六章、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

1.虚拟变量的作用及模型

2.应用虚拟变量改变回归直线的截距、斜率

股份经济学复习要点 第6篇

1. 什么是股份经济,它有那些特征?

股份经济是按一定的法规程序,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并以股票市场为纽带,把生产要素的不同所有者联合起来,组成股份制企业(公司),从事各类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形式。

特征:联合性,证券性,两权分离型,产品商品化性。

2. 现阶段股份经济在我国有何重要作用?

有利于筹集建设资金;

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有利于稳定企业资本,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有利于我国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

3. 什么是股份公司,它包括哪几种基本类型?

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把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法人。

有限责任公司,无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4. 什么是股份有限公司,设立采取哪两类方式?

股份有限公司,它是指全部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的企业法人。股份有限公司是股份公司的主要形式。

发起式;募集式。

5.6. 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利机构是什么?法定代表人是谁? 什么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二者有何区别? 股东会。公司的董事长、执行董事或经理可以成为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有限责任公司:指由法律规定的一定人数的股东所组成,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股份有限公司:它是指全部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的企业法人。股份有限公司是股份公司的主要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数:50个以下;注册资本:3万元以上;划分等额股份:否;凭证:股权证;账目:保密。

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数:2个以上;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划分等额股份:是;凭证:股票;账目:公开。

7.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条件有哪些?

1、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2-200)。

2、发起人认缴和社会公开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到500万元以上。

3、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

4、发起人制订公司章程,采用募集方式设立的经创立大会通过。

5、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6、有公司住所。

8. 什么是股东?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股东是指通过投资或其他如继承、赠与等方式而享有公司股权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甚至国家。

股东的权力来自于投资,权力的大小以投资的多寡为依据。

股东既是构成公司的基本要素,又是公司财产的最终

9. 按投资主体和股东权利划分;股票种类分别有哪些?

按投资主体:外资股,法人股,国家股,公众股。

按股东权利:普通股,优先股。

10. 什么是成长股,蓝筹股,热门股,垃圾股?(按股票的投资价值和市场表现划分)

1.成长股:业绩处于不断上升中的公司的股票。

2.蓝筹股:业绩优良的大公司的股票。

3.热门股:市场交投活跃,价格波动频繁的股票。

4.垃圾股:市场交投清淡,价格较低的股票。

11. 股票和债券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处?

相同:都属可转让的有价证券;

都是筹资和投资的重要手段;

均以商品信用关系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不同:风险不同;发行主体范围不同;收益不同;体现经济关系不同;存续期限不同。

12. 投资基金的主要特点和功能有哪些?

特点:品种繁多;专业管理;组合投资;小额投资;流动性强。

功能:

1、基金为中小投资者拓宽了投资渠道;

2、基金把储蓄转化为投资,有力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3、基金对证券市场发展有重要意义;

①基金的发展有利于证券市场稳定;

②基金的出现和发展增加了证券市场的投资品种,扩大了证券市场的交易规模。

4、基金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国际化。

13. 什么是股票发行市场?

股票发行市场也称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Primary market),是股份公司以股票形式将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生产资本的场所。

14. 股票发行的目的是什么?

1、新建股份有限公司筹措资金;

2、改善经营;

3、公积金转增股本及股票派息;

4、改善财务结构;

5、满足证券上市标准;

6、其它目的。

15. 股票发行的价格是怎样确定的?

股票价格=预期收益/银行利率

16. 试述股票上网定价发行过程?

1、主承销商在证券交易所设立股票发行专户和申购资金专户;

2、投资者在申购委托前把申购款全额存入开户券商营业部指定的交易保证金账户;

3、上网申购当日(T+0),投资者按委托买入股票的方式,以发行价格,填写委托单申报认购;

4、T+1,由证券交易所的登记结算中心将申购资金冻结在申购专户中3天;

5、T+2,证交所的登记结算公司配合主承销商和会计师事务所对申购资金验资,以实际到位资金作为有效申购进行连续配号,由证券交易所将配号传送至各证券营业部,并公布中签率;

6、T+3,主承销商负责组织摇号抽签,公布中签结果,办理清算交割和股东登记;

7、T+4,证交所划款入主承销商指定账户,次日划入发行公司指定账户,未中签申购款解冻。

17. 什么是集合竞价,连续竞价?

集合竞价即在某一规定时间内,由投资者按照自己所能接受的心理价格自由地进行买卖申报之后,由电脑交易处理系统对全部申报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地原则排序,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一个基准价格,该基准价格即被确定为成交价格。

连续竞价,即是指对申报的每一笔买卖委托,由电脑交易系统逐笔产生成交价。

18. 期权交易和期货交易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期权(Options)是一种选择权,期权的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权利金后,就获得这种权利,即拥有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的价格(执行价

格)出售或购买一定数量的标的物(实物商品、证券或期货合约)的权利。期权交易,又称为选择权交易,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股票买卖权的交易,它不是实物权利的交易。

期货交易指股票买卖双方成交后按照协议规定的价格在远期办理交割手续的交易。

 期权交易对象是买或卖的选择权;期货交易对象则为期货合约。

 期权交易中,交易者有自主选择权;而期货合约一经订立,则必须执行。 期权交易的完成为证券买卖选择权的执行;期货交易完成为到期日股票所有权的转移。

 期权交易的投机性小于期货交易。

19. 上市公司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20. 股票交易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开户;委托;成交;清算。

21. 什么是股票的票面价值、账面价值、清算价值?

股票的票面价值,又称股票面值,指在股票票面所标明的股票货币金

额。

股票净值或每股净资产,是每股股票所代表的实际资产的价值。

公司清算时每股股票所代表的真实价格;一般小于或等于账面价格。

22. 影响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中对股票价格影响最大的经济因素有哪些?

经济因素(股票供求,经济周期,物价变动,经济金融政策变化),非经济因素(政治,自然,法律),技术因素(心理,除息除权)。

股票供求。

23. 通货膨胀是怎样影响股票价格的?

24. 什么是牛市、熊市、反弹、回档和反转?

1)牛市:如果股市上做多头的(买者)增加,特别是大户大量买进,将使股价趋涨,这样的市场叫做牛市,亦称多头市场。

(2)熊市:如果股市上做空头的(买者)增加,特别是大户大量抛售,将使股价趋跌,这样的市场叫做熊市,亦称空头市场。

3)回档:在牛市中,因上涨过猛而出现暂时下跌,叫做回档。

(4)反弹:在熊市中,因下跌过猛而出现暂时回升,叫做反弹。

(5)反转:由牛市转为熊市,或由熊市转为牛市,叫做反转。

25. 什么是市盈率?请写出市盈率Ⅰ,市盈率Ⅱ和除权后的市盈率计算式。

市盈率又称市场盈利率,是指股票价格与每股收益的比率,它反映股

票购入成本的高低。

市盈率Ⅰ=每股当日收盘价/公司上年度每股税后利润

市盈率Ⅱ=每股当日收盘价/公司本年度预计每股税后利润

除权后:

市盈率Ⅰ=除权日收盘价/除权后每股税后利润

除权后每股税后利润

=原每股税后利润*(除权价/股权登记日收盘价)

26. 什么是除息和除权?请写出沪市和深市的除权计算式。

股份公司每年在进行分红派息前,要公告从某一日起(这一日为除

息或除权日,此前的一个交易日为股权登记日)购进股票者不能参与本次的股息分配或送、配股,这种情况叫做除息或除权。除息除权将引起股票价格的下跌,下跌的幅度相当于分配的股息或送、配股的价值。除息除权后的股价叫做除息价或除权价,有时统称除权价。

上海

(1)派现

P=除权日前一天收盘价-每股派现

(2)无偿送股

P=除权日前一天收盘价/(1+送股率)

(3)有偿配股

P=(除权日前一天收盘价+配股价×配股率)/(1+配股率)

(4)同时送股与配股

P=(除权日前一天收盘价+配股价×配股率)/(1+配股率+送股率)

(5)同时送股、配股派息

P=(除权日前一天收盘价+配股价×配股率-每股股息)/(1+配股率

+送股率)

27. 股票投资的主要收益有哪些?

28. 按风险的成因,股票投资风险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29. 股票投资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0. 如何根据委比值、十字星,T形、灵塔形判断股价的走势?

31.如何根据RSI、AR、BR、%R判断股价的走势?

相对强弱指标:RSI=N日内收盘价升幅和/(N日内收盘价升幅和

+N日内收盘价跌幅和)×100

N通常取9日或14日,一般说,当RSI <20,表示市场超卖,是买入信号;

RSI>80,表示市场超买,是卖出信号。

人气指标:AR=N日内(当日最高价-当日开盘价)之和/ N日内(当

日开盘价-当日最低价)之和×100

N通常取14或26日,一般说,AR>60,反映人气过旺,为卖出信号;AR<40,反映人气过低,为买入信号。

意愿指标:BR=N日内(当日最高价-昨日收盘价)之和/N日内(昨

日收盘价-当日最低价)之和

×100

当BR>50表明买入意愿渐强,为买入信号,但当BR>80,表明买入意愿过强,为卖出信号;当BR<50,表明卖出意愿渐强,为卖出信号,但当BR<30,表明卖出意愿过强,可逢低吸纳。

威廉指数:%R=(N日内最高价-当日收盘价)/(N日内最高价-N

日内最低价)×100

当%R>50表明卖出力量渐强,为卖出信号,但当%R>80,表明超卖,为买进信号;当%R<50,表明买入力量渐强,为买进信号,但当%R<20,表明超买,可卖出。

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有限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所持股份的凭证。

有三个基本要素:

发行主体、股份、持有人

股票特征:

 收益性

 风险性

 流动性

 永久性

 参与性

 波动性

债券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并按期向持券人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基本要素:债券面额,债券价格,债券期限,债权人,债务人,债券票面利率。特点:偿还性,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

投资基金当事人:基金持有人,基金管理人,基金委托人。

发行方式:专项储蓄存单方式;认购证发行方式;全额预缴发行方式;上网竞价发行方式;上网定价发行方式。

上一篇:管理专项治理活动方案下一篇:巴东三峡学案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