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最新作文素材时事评论文章

2024-05-21

2024高考最新作文素材时事评论文章(精选5篇)

2024高考最新作文素材时事评论文章 第1篇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最经典瞬间回顾

2016年里约奥运会已经闭幕,还记得那些经典的瞬间吗?

最励志瞬间:中国女排力克巴西

里约奥运女排1/4决赛,中国女排苦战五局淘汰东道主巴西队,胜利的时刻女排姑娘们哭了,郎平哭了,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也哭了。这场堪称中国军团在里约“最漂亮一仗”点燃了国人的情绪。

巴西女排是出了名的“中国女排克星”,过去8年曾让中国队遭遇18连败。这次在里约遇到东道主巴西队,中国女排更是面临“背水一战”的境地。整场比赛,“慢热”的中国女排大比分丢掉首局,但随后,姑娘们奋起直追,最终以3-2拿下比赛。在阔别8年后,中国女排再次闯进奥运会四强。

拿下巴西之后,中国女排又在半决赛中战胜荷兰女排,报了小组赛不敌对手的“一箭之仇”,时隔12年再进奥运会决赛。

当地时间8月8日,在2016里约奥运女子100米仰泳决赛上,中国选手傅园慧以58秒76夺得铜牌。

最魔性瞬间:“洪荒少女”傅园慧的采访

8月8日,里约奥运最搞笑的一幕在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后上演,中国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在接受采访时,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搞笑才能”。来到记者面前,傅园慧得知自己游出个人最佳成绩后,一脸惊讶,眼珠子瞪得圆圆的,并说自己已经“使出洪荒之力”。

凭借这段魔性采访,傅园慧一夜之间粉丝暴涨,而她也凭借镜头前的表现,引发国内外媒体的极大关注,被亲切地称作“洪荒少女”。

此后,但凡傅园慧登场,大家对她赛后接受采访的期待不亚于对比赛本身的期待。而她也在随后的采访中频现金句。在100米仰泳决赛中,傅园慧落后第二名0.01秒,她的解释是 “可能是我手太短吧!”“今天是用生命在游泳!翻着白眼游到了岸边。”

在傅园慧接受采访的视频红遍中国大江南北之后,她的“洪荒之力”迅速波及全球,外国媒体赞誉她是里约奥运会“最可爱选手”。

8月14日,里约奥运会田径男子百米飞人大战,牙买加“闪电”博尔特以9秒81的成绩获得冠军。

最吸睛瞬间:博尔特百米夺冠

奥运赛场上最吸睛的当属男子百米“飞人”大战,虽然博尔特夺冠毫无悬念,但无疑大家都想知道,博尔特还能刷新人类百米极限吗?同时,大家更想见证他创造历史,成为奥运百余年历史上首位连续三届蝉联男子百米跑冠军的选手。

比赛在北京时间8月15日举行,枪响后起跑反应速度历来不快的博尔特明显落后,美国名将加特林一路领先。但在最后20米,博尔特迈开大步加足马力,轻松超越了加特林,又一次率先冲过终点线。9秒81,风驰电掣之后,博尔特成就历史。

在最后20米超越对手之时,博尔特延续了一贯的风格,在镜头前挤眉弄眼、手舞足蹈,把跑道当成表演的舞台。对于博尔特来说,夺冠易如反掌,里约的百米决赛就是他的“表演时间”,在最受瞩目的赛场上,他当然要更完美。

当地时间8月14日,2016里约奥运女子三米板决赛赛后,中国跳水运动员秦凯向刚刚获得银牌的何姿求婚。

最浪漫瞬间:全球直播秦凯求婚何姿

北京时间8月15日早,里约奥运最浪漫的一幕上演。在女子单人3米板颁奖典礼后,中国跳水队男运动员秦凯向刚刚在比赛中获得银牌的女友何姿求婚,这一浪漫场景经由转播画面传遍全世界,感动了亿万观众。

在当天的比赛中,何姿收获一枚银牌。就在颁奖典礼后,秦凯手持一份礼物走到何姿身后,叫住了何姿。然后,秦凯拿出戒指单膝跪地向何姿求婚。通过转播镜头,观众们听到秦凯大声问何姿:“你愿意嫁给我吗?”何姿一边落泪一边点头答应并戴上戒指。

为了这次求婚,秦凯鼓起了极大的勇气,“差点就放弃了,我紧张地抖”。

秦凯、何姿的恋情曝光于2012年伦敦奥运赛场。当时丢掉男子单人3米板金牌的秦凯在池边失声痛哭,这时,何姿走到秦凯身边并将他抱在怀中安慰。秦凯则紧紧拥着何姿,在她的肩头继续哭泣。

最解气瞬间:孙杨200米夺冠显雄心

8月8日,在里约奥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比赛中,孙杨逆转获得冠军,这是本届奥运会孙杨获得的首枚金牌。也是中国代表团的第五枚金牌。

以微小差距错失400米自由泳金牌,又在赛后遭遇挑衅。但几天后,在200米自由泳中夺冠的孙杨再次证明,没有人能在泳池里轻视他。

夺冠后,孙杨没有落泪,只是大啸三声,双手指天,长吐压抑心头的不快。

熟悉孙杨的人都知道,200米并非他擅长的项目,这场比赛他赢得也是惊心动魄。入水后,孙杨处于落后位置。在最后一个转身后,孙杨起腿发力,从第三一路追到首位,并以1分44秒65勇夺金牌。

赛后孙杨说,这是他最想要的一枚金牌。“我一直是第二,这次是个突破,短距离项目我也更有信心了。”

与伦敦奥运的两金一银一铜相比,里约的一金一银稍显黯淡,但对24岁的孙杨而言,里约是一个新的开始。拿下200米自由泳冠军之后,孙杨显示出了更高远的雄心。

最感动瞬间:对手互相搀扶跑向终点

里约奥运的田径赛场,上演了最令人感动的一幕:在女子5000米预赛中,美国选手达戈斯蒂诺被新西兰选手汉布林绊倒受伤,达戈斯蒂诺起身后,并没有急着跑走,而是转身将汉布林扶起,两人互相鼓励着完成了比赛。

在当天的比赛中,汉布林突然摔倒,随后连累紧跟其后的达戈斯蒂诺。达戈斯蒂诺迅速起身,反身轻拍汉布林的肩膀将她扶了起来。汉布林起来后也没有独自跑开,而是一边跑一边为达戈斯蒂诺加油。经历这次意外后,两人已经落后其他对手很远。但她们都没有放弃,互相搀扶着完成比赛。

最终两人以倒数一、二名的成绩回到终点,但在奥运精神面前,她们的成绩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最遗憾瞬间:克罗地亚选手

0.001秒丢金

在奥运赛场上,千分之一秒就能决定一块金牌的归属。里约奥运男子单人双桨赛艇比赛,克罗地亚选手马丁和新西兰选手特拉斯戴尔就为观众上演了这一幕。

比赛中,两位选手几乎同时撞线,肉眼根本无法分辨谁更胜一筹。以为自己夺冠的克罗地亚人开始欢呼,而新西兰人则是一脸茫然,不知道自己名次如何。

尽管两人的成绩都是6分41秒34,但最终凭借高科技手段,新西兰人戴尔以0.001秒的优势夺得金牌。成绩公布的瞬间,马丁四肢发软、瘫倒在地,一副“生无可恋”的神情!

最悲情瞬间:吕斌梦想破灭亲吻拳台

奥运会四年一届,很多选手苦练多年为圆梦而来。但在赛场上,梦想破灭的方式有很多种,哪一种最残忍呢?在里约,中国拳手吕斌就被裁判偷走了“梦想”。在49公斤级比赛中,吕斌占尽优势,但最终却被判定输掉比赛。赛后,吕斌双膝跪地亲吻拳台,这一幕让人不禁流泪。

当天的比赛中,吕斌占尽优势且一度把对手肯尼亚老将皮特·姆盖打蒙,在等待宣布结果时,以为自己一定获胜的吕斌异常兴奋,在台上不时挥舞着拳头。然而就在此时,裁判却举起了皮特·姆盖的手,宣布吕斌输掉了比赛。

不敢相信这一结果的吕斌眼神里充满了迷茫。走下拳台前,他双膝跪地亲吻拳台。下台后,他用毛巾盖住了那张嚎啕大哭的脸。

没有家国担当的网红都是浮云

里约奥运会,众多奥运健儿一面为国争金夺银,一面圈粉无数,成为新的“网红”:阳光帅气的宁泽涛,呆萌爱哭的孙杨,没睡醒的boy张继科,更有“使出了洪荒之力”的搞怪少女傅园慧……奥运“网红”正成为网红界的“一股清流”,为广大网友津津乐道。

不同于一般网红,颜值担当的外表、强大的实力以及本真而自然的情感流露,让奥运“网红”瞬时成为亿万青年竞相追逐的榜样和偶像。热爱祖国、才华横溢、个性突出成为他们的代名词,而他们又用自觉的家国担当标注了新时代网红的真正内涵和高度。

正如张继科在接受一次采访中所说,打球不是为了钱,竞技体育拿了冠军,会升国旗、奏国歌,这是竞技体育给大家带来的独有的荣誉感,这些东西是拿钱买不到的。奥运“网红”为国家荣誉、为家国担当而拼搏奋斗,国旗为其升起,国歌为其奏起,这样的荣誉何尝不是身为一国国民至高无上的荣誉?我们瞩目奥运“网红”,不仅因为他们迸发洪荒之力的拼搏,也不仅因为他们浑然天成的优秀、自信与真实,更因为他们怀抱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作为时代的产物,“网红”以及由此衍生的“网红经济”,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观念改变正深刻影响着年轻一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渴望成为网红,渴望名利双收。然而,反观当前一众“网红”,或为了赚眼球搏出位,或庸俗媚俗,或哗众取宠秀下限……他们满足的是单纯的感官娱乐,却永远触及不到人们的内心和灵魂。没有了精神特质,缺乏家国担当,即便是更新了一代又一代,在历史的浪潮中终将黯然失色,像没有根基的浮云一般,不留下一点痕迹。

奥运“网红”逆袭了旧“网红”娱乐和吐槽的倾向,赋予其更深刻的含义。看似轻松的语言背后,凝结的是不为人知的努力和汗水,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奋斗注脚了成功;站在赛场,不仅代表13亿多中国人民,更承载着中华民族体育强国梦。锐气拼搏,昂扬向上,怀抱真实厚重的家国担当,新式“网红”真正走进了广大青年人的心中,让“依靠才华和努力才能成功”的主流价值观深入青年,让个人梦与中国梦唇齿相依的理念直抵人心。

正能量若是内心底色,国家必大有希望。不仅有奥运会上争金夺银的傅园慧们,还有守卫祖国边疆的杨明鑫们,用品质为中国赢得世界声誉的任正非们……自觉负起家国担当,正是这样的网红,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正能量,推动着中国轰然前行的步伐。而他们,恰似一杯清茶,意蕴悠远,即使岁月流逝,依然成色十足。

中青报:所有的挫折和委屈都是成长

新生来了!同往年一样,随同“小鲜肉”来到大学的,是大批的家长,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七大姑八大姨,也都加入了送学生的队伍。校园里,时常看到家长们拿着行李、忙前忙后;儿女尽管上了大学,是成年人了,可家长们就是不能放手。从高考,填志愿,到读大学,找工作,似乎一路都有家长全程陪伴。大学生真的失去独立性了吗?大学是青年走向独立的开始,大学期间,他们应该具备精神独立的能力,并习得经济独立的技能。大学教育是否成功,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毕业生脱离家人和校园的庇护,走向真正的自我独立。

徒步行军20公里,绝对的淬炼,相信绝大多数18岁的孩子都没有经历过。这是清华大学给3000余名新生上的第一堂课。

对于中国的大学生来说,太需要类似的第一课了。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下,伴随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很多父母都成了“直升机”父母,对孩子成绩要求高的同时,在生活照顾上无微不至,备加呵护。因此,孩子基本生活能力退化,骄娇二气旺盛,自私,几乎成为普遍特点。更麻烦的是,一直被父母捧着,学校里也少有惩戒,孩子们越来越娇气,受不得委屈,挨批评遇问题时,非常容易发生极端事件,以至于校园里的自杀和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日前,我跟一个大学学生处长聊天,谈到现在大学生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他脱口而出:宿舍矛盾。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了全家围着他转,他学习了,家里就关电视;他睡觉了,家里人就大气不能出,以免影响他的休息。久而久之,孩子觉得大家配合他的节奏理所当然,突然变成6个人住一间房,不同生活习惯马上就导致了严重的冲突。因为不适应这种集体生活,失眠、抑郁已经成为大学新生的第一道关,一些新生不得不退学。

大学是孩子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公里,不仅要做重要的知识技能储备,更需要做社会化的淬炼:如何独立生活,解决自己吃穿住行;如何在一个集体生活环境中,学会与人协作、妥协,解决所有面临的复杂问题,甚至“斗争”。它是一个人成长独立的关键阶段,正因为此,即使在美国这样讲究“自由”的国度,一些大学一年级新生被要求住校,目的就是强化人的社会化。

18岁,从法律意义上说,是完全独立行使民事法律责任的开始,这从一个侧面提醒家长,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孩子们的人生已经开启,家长最需要做的就是尽快放手,过往的“直升机”只能开到这里了,孩子们也必须经历他该经历的一切淬炼。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有清醒的认识,孩子们也需要清醒的认识,你不再只是一个孩子,你需要去解决一切你将要面对的问题,这是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当然,放手并不是简单地将孩子们一脚踹进社会里,家长与学校有责任协助他们尽可能平稳地渡过这一重要的关口。

去年我送儿子去美国读书,对美国大学这方面的做法印象深刻。

一般美国大学对新生都有一周时间的入学辅导(类似我们的新生教育),其内容涉及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系统介绍学校的生活与服务、安全与医疗、学习方法等,学校还会给每一个新生安排一个高年级学长,以帮助新生适应新环境与新生活。

同时,学校鼓励父母与孩子一起参与这个过程。一般的新生辅导教育中,对父母也有3天的配套辅导课程,除了介绍学校情况外,还会安排一些具体的课程,有一些新生活动则是和孩子一起参加。为支持父母参加,有很多免费服务,新生的饭卡上,也赠送了大约三天的免费餐食。学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父母放心放手的同时,也让父母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

但是,无论做多少,学校和父母也只能协助你过渡,最后还需要你独立面对新生活。我想特别提醒新同学们,很多人都有着“骄娇”二气,无论什么原因带来的,这都是一份负资产。大学,这进入社会的最后一公里,给了大家一次修正的机会,把你遇到的每一份不愉快、委屈,都当成锻炼淬炼的机会,因为不管你成绩有多好,多有知识,如果不能融入这个社会,成为一个社会化的人,那些知识与分数都将一文不值。

我也想特别提醒家长,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习惯找你这支拐杖的时候,我们可以鼓励他、协助他,但绝不能再替他包打天下,因为我们无法替代他的成长。所有的挫折委屈都会成为孩子的财富,成为他们成长的一部分,而这恰恰是他们这代人最欠缺的,我们必须放手!

莫让抑郁症成为戕害青春健康的头号杀手

7月,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即将奋身投入新角色,在离别的喧闹声中,有这么一群人站在角落一直沉默,这是高校中不断增多的抑郁症患者,他们正经受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痛苦、孤独与隔离。写完毕业论文,找份像样的工作,对此刻的他来说,着实艰难。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京一所著名重点大学有40人被确诊为抑郁症,约占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访问量的两成。智识高、求胜心强的大学生,已然成为抑郁症高发人群。(7月4日《北京青年报》)

首都北京、著名高校、硕士或博士、有才华又勤奋……一长串耀眼的光环往往让外人投来赞赏和羡慕的目光,鲜有人注意到他们难以言说的孤独和痛苦。

我国抑郁症的病发率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平均每年都有5%—10%的增长,已有接近10%的都市人饱受抑郁折磨。当前中国抑郁症患者数量超过2600万。公开统计显示,我国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至少是13万,而其中40%的自杀死亡者在自杀时患有抑郁症。由此可见,抑郁症夺命威胁不逊癌症。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增大,一些人在精神层面上出现愈来愈多的问题。央视名嘴崔永元曾公开宣布自己患有抑郁症,并说“抑郁症病人有多苦,不说也罢”。不难看出,抑郁症带来的痛苦和危害之大。

另外,自杀造成的“后遗症”亦不容忽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一个人自杀平均会使六个家人和朋友的生活深受影响。这种严重心理创伤,会持续十余年,甚至会持续影响未成年人的后半生。

据在京著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人粗略统计,5年前,10个咨询对象里平均一两个有抑郁症,而现在则上升到3—4个。可见大学生是患有抑郁症的占比较高的群体,硕博士抑郁已呈现升高趋势,但从北京市综合医院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中看: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过专科诊治。相关数据反映出的现象必须予以重视。

有悖于“学习好心理就好”惯常想法,成绩优秀的重点大学学生在抑郁群体中已经占有一定数量。他们对自我极其严苛,常流露出内疚和自责的情绪。“病耻感”让在校生得病不易被察觉,加之对相关基本知识和诊疗不甚了了,耽误了其主动就医的效率,大多数都在对生活失去兴趣、“人前坚强,人后沮丧”恶性循环中苦苦挣扎,直至病情加重不得不休学甚至产生非常严重的自杀倾向。

青年是社会进步的排头兵,是创业创新的生力军,对于日趋高发的抑郁病大学生群体,主动干预、积极治疗是抵御病魔的关键。故此要让抑郁症患者彻底走出泥潭,救命更要救“心”。首先当然是社会救助。在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加大抑郁群体的关怀和援助力度,大力强化高校的心理教育及干预疏导工作,逐步改善大学生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就业环境,最大程度调动个体的潜能和乐观情绪。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人群,要进行专业人员的危机干预和医生的配合治疗,做到抑郁症防治工作的专业化、及时化。

其次,提升大学生患者的“自救”能力更为关键。快节奏、竞争激烈中的高校人群,需要警惕失眠成为抑郁症的先兆。而学生和家长也要正视心理疾病,而非妖魔化或回避抑郁症,及早发现,及早就医,避免病情加重。在社会的重压和人生的挫折面前,我们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加适当的运动锻炼,改善睡眠障碍。当受到负面情绪侵扰的时候,不妨向家人朋友或专职机构倾诉,不要淤积在心里,使之成为一碰即炸的“地雷”;遇到自己一时无法克服的困难,尝试向外界求援,逐步加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唯此,方能驱散抑郁的乌云,迎来生命的阳光。(南方网斯涵涵)

沉迷刷手机莫刷掉宝贵青春流量

8月,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在来自全国的1937位大学生中发起投票,55.06%的大学生表示暑假基本“„宅‟在家刷手机度过”。同时,在面向180余所高校的622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72.87%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曾对暑假有过规划,其中36.34%的规划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36.28%的大学生受访者对自己的暑假生活表示满意,52.73%的大学生认为满意程度与金钱无关。(8月24日《中国青年报》)

不少大学生在课堂上都难遏刷手机冲动,老师想方设法、费尽心机都难阻刷手机热情,暑假期间过半大学生表示将宅在家里刷手机度过的调查结论,可信度显然毋庸置疑,对此大家也许并不感到意外。既然是放假回家,是休闲、放松还是实习、兼职,大学生们无疑有自己的自主选择权利,刷手机作为一种个人暑假打开方式自然也无可厚非,只是有必要提醒的是,大学生群体多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无论是校园学习还是暑假生活,都应该做出理性、适当的规划,避免沉迷刷手机刷掉宝贵的“青春流量”。

互联网时代,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刷手机已经成为时下流行的虚拟社交方式,年轻群体更是其中的主力军,从中也能获得不少有用知识、信息和乐趣,要求大家远离手机、远离网络、完全拒绝刷手机,既不现实也不可能甚至于不合理。但凡事都得讲究一个度,从实用主义角度来看,刷手机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就业,更不能成为一种事业,利用闲暇时间偶尔为之无可厚非,投入过多热情和精力沉湎于“刷、刷、刷”,至少显得主次不分、轻重倒置,缺失起码的生活理性和智慧,难免白白浪费美好时光。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即使家庭经济条件宽裕,或者没有就业竞争压力,但从自我成长、自我进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角度来考量,我们也没有权利挥霍自己的青春,更何况未来职场竞争必然越来越激烈,一味痴迷于刷手机、追网剧,在与那些善于规划、早作行动、奋发努力者的PK中,势必可能陷于被动和劣势,对社会的贡献同样可能逊于他人,入学后才启动学习模式、走出校门后才进入工作状态既不明智也不可取。

笔者有位朋友的孩子大学毕业不久,上学期间曾经提示其是不是利用假期考驾照,却一直在“抓紧时间”刷手机而没有上心,参加工作之后迫于工作安排和职场压力,很难抽出时间、精力学驾驶,后悔当初没做“该做的事”。很小的细节足以说明“青春流量”刷不起。我们常常拿“手机依赖症”替自己辩解,实际上是缺失克制力和驾驭自我能力的表现,说得不客气点无异于自欺欺人,倘若有抱负有追求怎么会轻易被百无聊赖的刷手机“套牢”?(南方网范子军)

逼着孩子“抢跑”是一种拔苗助长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满脸童真童趣的幼儿园小朋友已被推上高考的起跑线„„”日前,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黄全愈在《中国青年报》撰文称,中国许多家长正有意无意地把“早学”“多学”当成了“早慧”。其实,“起跑领先”只是让孩子在裁判的枪声未响之前“偷跑”。(8月22日人民网)

事实表明,育人是一门大学问,也是一项严谨的事业,务实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尤其不可缺失。学什么、怎么学,都应当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都应当符合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否则,就可能减弱孩子的成长后劲,甚至贻误孩子一生。

然而,却有不少家长“心急如焚”,过多干预孩子学习、过度开发孩子潜能,不顾实际盲目“恶补”,“随大流”疯狂报班,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准备高考”。据报道,湖北武汉的一名家长,先后为5岁半的儿子报了17个培优班。虽然我们理解家长的一些想法,但如此“着急”抢跑真有必要吗?

话说古代宋国有一个农夫,为了使自己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他便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逼着孩子“抢跑”,看似多识了几个字、多算了几个题、多会了几件乐器,却让家长“心苦”,孩子辛苦。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拔苗助长呢?

逼着孩子“抢跑”,折射出成人急功近利的心态。这一现象何以屡屡出现呢?始作俑者主要是家长,一是渴求子女成才,在“不输在起跑线”的期待下,不惜竭泽而渔;二是盲目从众,别人怎么干自己就怎么干,反正“多学比少学好,早学比晚学好”。而遍地的培训机构、辅导班,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数至上”的评价机制等,“放大”了家长的焦虑,显然成了戕害孩子的“帮凶”。

一位从事幼儿教育的人大代表曾呼吁:“不要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学过多知识,却在大学里弥补童年!”因而,政府、社会和家长要积极行动起来,既重塑育人理念、狠抓综合素质,又改革选拔制度、均衡教育发展,不能让逼孩子“抢跑”的问题再延续下去。

有一种拼搏叫“谦虚” 当记者一次次地问夺冠之后的中国女排队员:“你所理解的女排精神主要是什么?”多数人回答是“拼搏”。三十多年来,拼搏成为中国人民对逝去的那个时代最经典的记忆;里约奥运会期间,中国女排以小组第四的身份连克强敌登顶,再次为拼搏二字诠释其内涵。

不止一个才华横溢的媒体人觉得此刻无法用言语褒奖这一次气势如虹的夺冠,我如苔花,不敢学牡丹,但有一种主流讴歌之外的冲动不得不表,那就是拼搏的女排有一种伟大的“谦虚”。

在里约的深夜,脱下决赛战袍的中国女排郎平教练带领五名队员来到前方演播室接受主持人的集体采访。当主持人请教练和女排姑娘们可以就“朱婷能否出任即将闭幕的中国代表团旗手”发表看法时,郎导果断认为中国女排没有这个特权。她说:“我们服从代表团的决定,我尊重其他项目的每一块金牌,他们都很不容易。”当主持人试探郎平是否能够遂国人的期待,继续带队出现在四年后的东京奥运会时,郎导不赞成这个想法。她说中国女排在其他教练的带领下也很好地发挥了女排精神。朗平曾说过这样一层意思,四年后不论自己在不在中国女排,希望女排也能雄踞在东京赛场。

不要以为这是明星人物在国际赛场上的外交辞令,或者仅仅是具有国际范的郎导面对公众的媒体素养,这是郎平骨子里的一种谦虚、内敛与低调,也是另一种自信与强大。作为一种宝贵元素,她在带这支队伍的过程中,不仅化为一切重大比赛的谋篇布局和技战术的运用,而且深深地滋养了这一群姑娘们的职业人生与精神世界。

打造这支女排,郎平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着眼于东京奥运,之前的里约之行,本意是锻炼队伍,争取奖牌。跌跌撞撞进入淘汰赛,郎导公开说,四个队我们是老四。首先碰到了苦主巴西队,郎导要求队员当最后一战打,决不让巴西队轻易过中国队这一关。每一场艰苦的比赛,赛前总是预设大比分落后怎么办?零比二怎么办?对方首先拿到赛点怎么办?她要求核心进攻队员要包容其他队员的失误,要全队努力编织一张互补漏洞的迎战之网。郎导和队员在夺冠后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维模式与心理现象:重大比赛前,多设计过程,少设计结果;多准备艰苦,少臆想胜利。“想赢想多了就会走神”。总之,真正把姿态放低,就可获得巨大的提升空间;把拳头收回来,就可更加有力地出击。靠汗水收获的金牌,它一定是沉甸甸的低头穗。

谦虚和谦让是可以相互感染的。当记者请郎导将今日的朱婷与当年的郎平作比较时,郎平说,朱婷比当年的我综合素质强。而朱婷面对记者忍不住称她为“小榔头”时,她惊恐地直摆手。郎导自己如何谦虚,无法否认女排精神的背后其实存在着“郎平精神”,不管郎平是不是在执教这支队伍。当年,郎平称自己不是当官的料,逃离万人膜拜,到美国当穷学生,她本来年轻时就可以很富贵,却有强烈的饥饿感学英语、学体育管理,学国际上一切先进的东西。尽管郎平在执教现女排时总是讲陈中和时期的“黄金女排”,很少提她当年的老女排,但真正算得上“不忘初心”的郎平,她低姿态的进取人生已经成为影响国人给当今社会注入正能量的一段传奇。

如果说,高度的专业精神支撑着中国女排精神,那么,谦虚精神已成为女排拼搏精神的一种可贵的附加值,它让郎平坚韧地走到职业生涯新的高度,也让打不死、冲不垮、压不倒的中国女排再次笑傲世界排坛。

2024高考最新作文素材时事评论文章 第2篇

曾经无处安放的垃圾变成了抢手的有机肥;甘蔗渣发电,其滤泥作肥;变废为宝的不锈钢制品等“再生产业”成了工业支柱……记者近期在广西多地了解到,各种垃圾经分类处理后,开始成为经济转型的有力推手。

从“垃圾围城”到“垃圾围村”,这是当前无法回避的一个生态环境问题。从我国垃圾处置现状来看,作为最主要处置方式的填埋越来越受到容量、选址、二次污染等因素的制约,实行资源化处理的确是一条新路。然而,实行垃圾分类呼吁多年,梗阻发生在哪些环节,还需要有关部门拿出相应对策。

根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我国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80%以上可作为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前景十分广阔。但在有的城市或社区,分类的垃圾桶只是个摆设,各种垃圾摆放并没有分类放置,也没有人进行管理。

对垃圾分类处置和回收利用,可以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还可以发展循环经济。但是,真正做到垃圾分类处置并非一件容易事。

从源头上做好垃圾分类,首先要在一些单位或社区做个“样板”,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其次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措施,将其与单位和个人、社区和家庭成员的行为挂钩。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垃圾分类做得越细,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就越高,处置成本越低;其次是解决终端市场问题,要创新垃圾处理方式,实现垃圾处置的市场化运营。

在此过程中,有待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合力推进。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完善垃圾分类处置运作机制,还要出台配套的支持政策,如通过购买服务等实现垃圾分类的市场化运营。

目前,垃圾分类是个短板,亟待弥补。有关方面要加紧制定有效措施,不能让垃圾分类依然挂在嘴上,推而不行。

冬季清洁取暖要从这个夏天抓起

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是事关“蓝天保卫战”成败与群众冷暖的民生工程。近年来,随着冬季雾霾天气加重,更新采暖方式不容坐等,走清洁取暖之路须从现在抓起。

上一个供暖季,北方多个省区市饱受雾霾困扰。“等风来”成为“霾伏”之下人们的迫切期盼。京津冀地区仅在去年12月份就发生了5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其中,散煤燃烧一直是造成北方冬季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雾霾笼罩之下,清洁取暖既是民之所盼,也是政之所向,更是总书记挂的一件民生大事。“煤改电”“煤改气”、风电、电热膜、生物质等清洁能源被多地列为替代燃煤取暖、减少大气污染的药方。部分地区先行先试开展探索,鼓励和扶持清洁供暖产业发展,能耗明显下降,积累了宝贵经验。

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同样不容回避。在以清洁能源替代散煤的过程中还面临清洁能源供应不足、供暖成本偏高、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需求等问题,这在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农村普遍使用低价劣质散煤,炉具落后,排放强度往往是大型工业锅炉的十几倍。

以农村地区为工作重点、以上述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加快冬季清洁取暖刻不容缓。若等到临近取暖季才着手难免手忙脚乱、效果不佳。有些工作宜早作谋划,不妨从这个夏天抓起。保证清洁能源供应是推进清洁供暖的首要工作,应加快天然气供气管道、特高压大容量输电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跨省乃至跨境清洁能源输送力度,深入挖掘风电、光电、地热等清洁能源开发。对一些尚不具备气供暖、电供暖等清洁取暖的乡村,可通过以清洁型煤替代散煤作为过渡措施,逐步推进清洁取暖。

实施清洁取暖还需在消费侧一并着力。在“宜气则气,宜电则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价格机制、补贴机制,对使用清洁能源替代散煤的城乡家庭给予合理补偿,不能让百姓吃亏。不仅要实现天蓝、水清,也要让群众房暖,心更暖。

“人机对话”开启人工智能新前景

百年前靠纸笔闯天下的记者,不会料到计算机和互联网辅助新闻报道成为今天的主流;如今采写编评都要亲力亲为的人类记者,已经预见未来人工智能改变新闻业的潜力。

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智能机器人佳佳担任新华社特约记者,与全球人工智能大咖展开“人机对话”,引发媒体和网民们广泛关注。这是全球首次由机器人担任记者开展采访活动,标志着新的内容生产模式的诞生。

在与美国著名科技观察家、《连线》杂志创始人凯文·凯利、脸书公司人工智能专家田渊栋等人工智能领域专家的交互中,机器人佳佳展示了依靠语音图像识别、语义理解等新技术应对采访实践中多轮对话的能力。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的延伸。”现在,人类正在通过人工智能来延伸自己,而人工智能也进入了助推信息加速迭代的新时代。

“人机对话”的成功,是一次关于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人类生活的成功科普,表明人工智能开始从科学家的实验室“飞入寻常百姓家”。每一位观看全球在线直播的受众,都是此次媒介变革和科技创新的见证者。

“人机对话”的成功,亦显示了中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能力的飞跃。开发佳佳的中国科技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陈小平教授说,尽管从数量上看,中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的顶尖团队尚不及美国,但中国相关领域科研团队的水平已完全可以匹敌世界一流技术。

近年来,由人工智能程序辅助新闻采写的案例并不鲜见,但计算机和传媒领域专家普遍认为,目前创造性的写作工作并非人工智能的专长,未来人工智能并不会完全取代人类记者。长远来看,人工智能和人类记者将协同共存,互为补充。人工智能特别适用于程序化、模板化的快速新闻写作,可降低新闻生产成本。人类记者则可以从琐碎的报道任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用于需要深度思考的领域,如调查性、解释性报道。

机器人担任记者,还触发了读者新的兴趣点。本次新闻实验在脸书、推特、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网站的直播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热度,佳佳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是网友热议的焦点。大众不仅对人工智能未来趋势、机器人伦理等采访话题感兴趣,更对机器人直接生产新闻这一新颖的内容生产模式津津乐道。

最新时事作文素材解读与运用 第3篇

“江苏好人”朱能养:坚守“孤岛”教学58年

1952年,朱能养考入江苏省太仓师范学校,身为班长的他立下了“立志教育、教书育人、报效国家”的志向。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个只有1.8平方公里的小岛——三山岛教书。今年77岁的朱能养19岁登上这座小岛,从此便在岛上教书、安家,扎下了根。朱能养坚守孤岛58年,目前岛上80%的人都是朱能养的学生。他获得了“感动东山”、“最美苏州人”、“江苏好人”等荣誉。

上世纪90年代初,朱能养与几位退休教师一起,办起了校外辅导站,每到寒暑假,朱能养与老师们便义务教孩子们书法、绘画、作文。朱能养在村民中德高望重,邻里之间有纠纷了,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请“朱老师”调解;村里有什么重大事项,村干部也会找他支招……朱老师成了岛上村民们最信赖的人。

阅读点睛:朱能养作为一名老师,坚守在“孤岛”58年,他不仅为孩子们讲授着知识,传播着文化;他也为当地的百姓调解纠纷,为村中事情献策献计;他成了村里最可信赖的人。58年的时光,他的头发白了,他已不再年轻,但是,他让“孤岛”的孩子们认识到了世界的多姿多彩,让他们走出了“孤岛”,让他们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58年,他成了岛上的风景,成了爱与责任的代言人;58年,他无怨无悔,他乐此不疲;58年,他用精神撑起了生活,他用文明展现着明天;58年,他用行动诠释着爱的内涵,他用坚持谱写着生命的价值。

适用话题:坚守,传播,信赖,坚持,风景,爱心,责任,精神,文明,教育,生命,价值等。

六个“义渡人”免费摆渡村民56年

一片碧水,一条渡船,六个摆渡人,接力扬起手中的木桨,半个多世纪来,坚持义务护送水库周边村民过河。这份在渡口码头56年接力义务坚守的感动,发生在大足区珠溪镇玉滩湖水库旁。

1958年,退伍老兵冉华中当起了村里第一位“义渡人”。此后,村里的李益安、余登厚和贺家三兄弟先后接过“义渡人”的木桨,日复一日摆渡送人。其中,第5位“义渡人”——贺贤书摆渡24年。不惑之年的壮汉在船尾,一直坚守到了古稀之年。贺贤光是村里的第6位“义渡人”。今年是贺贤光当“义渡人”的第4个年头。4年多来,贺贤光几乎天天都要摆渡送人,少则七八趟,多则十几趟,一趟路程来回水路有4公里左右。贺贤光每滑动一下木桨,铁船前进约0.7米。按此计算,每出一次船,老人就要滑动木桨5714次。

自从当起了“义渡人”,贺贤光赶集、走亲戚的时间都少了。无论严寒酷暑,或是深夜清晨;无论农忙时节,或传统佳节,只要有人要坐船,贺贤光都是随叫随到。

阅读点睛:几十年的时间,6位“义渡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村民一次次迎来送往。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不分寒暑。他们不求回报,不求索取。朴实的“义渡人”,他们用双手坚守着这份不可或缺的工作,他们用自己的默默坚持义务地摆渡。他们的生活虽然清苦,但是他们的精神却很充实。因为他们知道,帮助别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他们的热心在相邻间传递着,他们的爱心在生活中延续着,他们的决心在船桨中滑动着。他们是普通的农民,但他们也是我们值得尊重的人。

适用话题:坚守,回报,坚持,精神,追求,传递,爱心,尊重等。

为让儿子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男子放弃国外工作到重庆定居

为让儿子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43岁的海归博士刘念,放弃了世界500强的医药公司,带着儿子和妻子回重庆定居。

刘念是四川泸州人,2003年进入坦普尔大学化学系研读有机化学博士,同时也进入世界500强的美国百时施贵宝公司,成为研发部的科学家。

刘念表示,他有一个马上就要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虽然国外的条件比较好,但身为中国人,我的儿子就该知道春节是什么,中秋该吃什么?唐诗宋词是什么?……”为此,他与妻子反复商量后,决定放弃美国的所有事业回国发展,让儿子能够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刘念称,虽然他是四川人,但他妻子是重庆人,而且重庆发展前景好,因此他们决定定居重庆。“到重庆也有一段时间了,我觉得这里确实是一个人美、山美、美食美的地方。我相信我儿子在这里能系统地接受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

阅读点睛:为了让孩子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为了让孩子不忘本,刘念辞去了美国的工作,一家三口回重庆定居。这份勇气值得鼓励,这种做法值得肯定。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更看到了他们对故园的无限依恋,对国家的无比热爱,这份情感让他们无法割舍。刘念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知道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不能让他们远离祖国,疏远祖国,而回国学习传统文化是一个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刘念也是一个敢于传承的人,他知道,祖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不断地传承中才能继续发扬光大,才能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运用,才能更大程度地展示其内在的魅力。

适用话题:勇气,坚守,传统文化,热爱,责任,传承,执着等。

全民“谜思”让传统文化焕生机

在2月13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谜语大会》中,主持人周涛的一道谜语让另一位主持人撒贝宁迷惑了一晚上:“清明前夜,打一食品。”当周涛解释了答案为什么是“元宵”之后,撒贝宁才恍然大悟。

这档名为《中国谜语大会》的节目以及云南卫视的《中国灯谜大会》,以全新的形式,和观众一起体验快乐、分享知识,也让我国日渐式微的传统习俗“观灯猜谜”焕发出生机。

元宵节逛花灯、猜灯谜的习俗,在我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猜灯谜的传统习俗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今年元宵节,随着央视和云南卫视两档节目的热播,猜谜热大有重焕光彩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安德明认为,谜语是一种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民间文学形式,在一些节庆晚会上都会出现,元宵节只是出现最集中的一个时间点。而要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化遗产,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人人都是传承人。”

阅读点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谜语这一传统习俗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随着国家对民俗文化的重视,谜语大会再次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在猜谜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开发了智慧,更体验到快乐。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有对知识的渴望,有对传统文化的痴迷。只有全民“谜思”,才能在生活的点滴中渗透出来,才能将这种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焕发出生机,才能成为我们民族不断发展下去的源动力。为了国家的美好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吧!

适用话题:传统文化,知识,共享,智慧,体验,快乐,传承,发展等。

六成小学生不掌握文明礼仪

调查显示,有60%的小学生并不真正掌握该年龄段应该掌握的文明礼仪要求。不少孩子在学校表现好,在家里和社会上表现弱。在学校遇到老师能够主动问好的学生占78%,而在家里进出家门主动向家长问好的占45%。低年段的学生比高年段的学生在文明礼仪方面表现得更好。

此外,在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方面,仅有8%的学校拥有文明礼仪教育校本教材,14%的学校设有文明礼仪教育专门课程,真正经常性开展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活动的学校仅占23%左右。家长经常过问孩子文明礼仪习惯养成和日常表现仅占42%左右。

中小学校园里都有《文明礼仪规范》,规范中特别提出了“八礼四仪”。其中“八礼”主要包括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四仪”主要是以7岁、10岁、14岁、18岁为重要节点,分别组织举行寓意深刻、庄重简朴的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以此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

阅读点睛: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六成小学生不掌握文明礼仪,这个数据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未成年人之所以不能真正掌握文明礼仪要求,不仅仅与我们的学校教育不到位有关,还与我们的学校、社会是否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有关,还与在我们成年人中是否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是否在我们的社会中形成了良好的风尚有关,而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孩子们能在学校表现好,可在校外却差很多,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我们在教育、引导方面是否欠缺,是否坚持。我想,只有从根本上提高文明礼仪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加强引导,才能真正改变现状,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认识,才能提升社会风尚。

适用话题:规矩,文明,礼仪,反思,教育,践行,习惯,坚持,改变,风尚等。

让善心善念成为社会风尚

“警察爸爸”陆泉良13年默默守护车祸遗孤的爱心故事触动人心。宁波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2月26日在宁波日报作出批示:陆泉良的善行善念令人感动,这又是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希望每一个人的善心善念成为引领我们前行的社会风尚。

连日来,全国各地的网友都在为这位“警察爸爸”点赞,赞扬他是一个诚信友善、书写大爱的人。网友说,“警察爸爸”的故事无声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他诠释着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深沉的父爱!有网友感慨地说,在这对特殊的父女面前,血缘只是名义,无私的爱是通透灵魂的温暖。网友认为,如果我们每一位社会的成员,在履行各自职责时,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存着这样一份善念,对他人多一份力所能及的帮助,社会就会多一分温暖,少一些冷漠。

(2014年2月28日《宁波日报》)

阅读点睛:一个人,13年,默默坚持着,用自己的爱心守护着车祸遗孤。他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信誓旦旦,他用自己的善心温暖着一颗受伤的心灵。13年风雨无阻的背后,是他对生命的呵护,是他对生命的尊重。“警察爸爸”陆泉良的故事传递着爱心,传递着感动,更感染着你我。陆泉良是朴实的,是善良的,他的善念让这个社会感受到了一份温暖,一份震撼。人们在为“警察爸爸”点赞的同时,也一定能触动自己内心的那份善念,从而让这份爱“遍地开花”,让这份情布满天下。还记得当年的“小悦悦事件”吗?路人的冷漠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如果每个人都能向陆泉良学习,我们的社会将会怎样,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我想,这也许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吧!

适用话题:坚持,守护,善良,生命,尊重,传递,爱心,感动,点赞,反思,和谐等。

济南最美妈妈:可贵的个人文明一小步

一位年轻的妈妈,为捡回宝宝丢进水池中的一个塑料酸奶盒子,想尽办法,借来一把伞最终将酸奶盒捞出。

一个小小的举动,竟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天天微公益为此发起微博寻找,愿意为她的正能量奖励2万元。网友称其为父母言传身教的典范,孩子最好的第一任老师,更有网友戏称要抄送给梦鸽,希望她能从中有所领悟。

为了一个酸奶盒,耗掉大把的时间,借用陌生人的物品,尝试各种打捞方式,苦口婆心地教导尚在婴儿车内的宝宝,计算起来,这一切是否值得?这位妈妈是否有些小题大作?一个酸奶盒难不成能影响孩子一生?我们要看到,事情由酸奶盒而起,意义却远在打捞酸奶盒之外。这位妈妈打捞起的是一位公民的社会公德,是一位市民的文明素质,更是一位母亲的以身作则。

这位年轻妈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没有放过个人文明的每一小步。不要忽视你那迈向文明的一小步,要知道后面孩子们的眼睛正看着你,你的这一小步,正是他们即将迈出的那一步。

阅读点睛:这位年轻妈妈在捡回垃圾的过程中,她的认真与执着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公德课。要知道,在我们身边,乱扔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但是,很少有人能像这位年轻妈妈一样,把丢掉的垃圾捡起。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公德意识的思考。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环境保护,那么,“垃圾满天飞”的情况还会出现吗?当我们在抱怨的时候,是否想过这其中也许有我们的责任呢?

孩子在母亲的举动中,会发现自己的错误,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言传身教,这样的以身作则,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让孩子真正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从而真正促进社会文明。年轻妈妈的举动可能就是出于对孩子的教育,可在无形中却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树立了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改错的榜样。这是社会需要弘扬的一种文明。

适用话题:执着坚守,社会公德,环保意识,担当责任,面对错误,养成习惯,社会文明,教育方法,榜样的魅力等。

文明是一场愉悦体验

近日,一则“武汉游客在回国航班上打架”的新闻,成为舆论关注热点。

中国正成为世界最大旅游输出国,出境游人数接近9000万,武汉出境游人数也破百万,在这样的背景下,“航班上打架”虽是极端个例,却分外突兀。因为,在地球村语境中,个人的言辞和行为有可能被放大,牵系着对国家的认同与尊重,正如读者乐伟麟所说:“我在外地就代表武汉,我在国外就代表中国。”

这些道理,人尽皆知。但是,知易行难。出境游中的不文明行为,大多源自细节和琐事,多半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冲动使然。以这起斗殴的当事者为例,他们想必也不是刻意破坏国人形象,而是一时冲动。他们能从冲突中收获什么?不外乎愤怒、沮丧、懊恼、噩梦般的回忆,还有额外的物质代价吧。

去年秋天,新《旅游法》出台,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会议〖HJ4.6p〗也在国家层面召开,旅行社义务、经营者义务、法律规范等正在逐步完善。但是,行为是内心信仰与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全民文明素质的提升,最终仍取决于个人的自律。让文明成为一种意识一种习惯,仍是一个长期工程。

阅读点睛:随着出境游人数的增加,国人不文明的行为越发凸显出来。不管这种行为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国人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不文明行为产生的根源,同时,国人不注意细节,缺少必要的自律意识,不能时刻注意保持形象,约束自己的言行,这也是客观因素。要知道,走出去自己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国家。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快乐而将自己置身于被谴责的位置,从而有损于国家形象,这是得不偿失的。

对于国家而言,应该加强对公民的文明素质教育,让文明成为一种意识,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现状,才能改变别人对国人的看法,才能让出境游真正变成愉悦的体验。

适用话题:文明行为,学会反思,养成习惯,注重细节,国家形象,自觉意识,改变看法等。

汉派漫画打造“萌系文明宝典”

生动展现文明规范

“一赤膊老汉在前面跑,他的婆娘在后面边追边喊:站住!穿衣服!”昨日,极具武汉特色的漫画版《武汉市民文明规范百例》首次亮相。

中国式过马路、武汉式翻栏杆……“文明宝典”的内容涉及语言、仪表、餐桌、乘车、民风民俗、志愿服务等21类文明,135句话,每句话配有漫画,图文并茂,生动地展现了文明人的行为标准。

“一座城市,因文明而美丽。一个市民,因礼仪而优雅。”武汉市长唐良智专门为此作序。他在序言中写道:“文明始于细微。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文明体现在每位市民的举手投足间,当我们在游人如织的景点,面对地上的果皮纸屑,文明就是一个简单的弯腰;在繁忙的路口,面对亮起的红灯,文明就是一次耐心的等待;在拥挤的公交车上,面对站立的老人,文明就是一个主动的让座……只要我们大家都从点滴做起,即使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乘以1000万,就会积水成川,积沙成塔,汇聚成温暖人心的文明清风。”

阅读点睛:一幅漫画是一种生活,一句话就是一种标准,它揭示出一种生活的准则,它揭示出一种文明的规范;一个城市的文明,一个城市的底蕴,需要我们每个人注意细节,从点滴小事做起,做一个懂规则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规则来约束生活,用规则来考量行为。我们知道,行为是一时的,而规则是永久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升自我的素养,才能成就城市的品味,才能成就城市的文明。

适用话题:文明,规则,底蕴,细节,约束,素养,提升,生活,品味等。

实现“文明过街”需要几味良药?

作为交通参与者的行人,应该明白,乱穿马路不仅仅是坏习惯,而且是一种违法行为,更是引发交通伤亡事故的主因之一。

如何解决行人乱穿马路这一顽症?许多人指望于公民素质和自我约束力的提高。其实,这只是一方面。一些在国内从来不看红绿灯走路的国人,为何到国外后就遵规守纪?一些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人,为何在自己家里十分讲究?除了个人素质的差别,恐怕还有守法环境的迥异,营造好的遵纪守法环境,需要市民的自觉配合,更需要城市保持一以贯之的严格管理。

在治理行人乱穿马路的问题时,提升交通硬件设施、提高人们对交通法规的认识与遵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目前过低的行人乱穿马路违法成本。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九条规定,“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这样的惩处力度,恐怕难以起到强有力的威慑作用。

(2014年02月27日《长江时评》)

阅读点睛:“中国式过马路”已然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只是这风景不能令人赏心悦目,反倒令人反感。这其中原因我们可想而知。国人之所以会乱穿马路,不仅仅在于人们的坏习惯,心中缺少对生命的敬畏态度;更在于缺少必要的规则意识,违法观念。要知道,乱穿马路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也会给他人带来伤害。我们不能老是抱着侥幸的心理来做事,因为有时候这种侥幸会让我们付出血的代价,会让我们后悔莫及。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行人乱穿马路的惩罚力度不够,造成很多人不重视,甚至是熟视无睹。为了改变“中国式过马路”这种不文明的现象,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对国人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要加大惩罚的力度,增加违法成本,从而让国人形成自我约束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明过街”。

2024高考最新作文素材时事评论文章 第4篇

之前,一些假结婚行为主要是为了买房。其实,为了拆迁获利、落户等目的而假结婚的现象也很多。虽然在很多人眼里,婚姻是很神圣很美好的,但在另一些人眼里,婚姻就是一种工具,通过这一工具来达到某种目的。目前,对假结婚只见风险提示,有效应对措施却不多。

面对假结婚现象越来越多,有关方面不能再视而不见。因为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人们的婚姻观,影响婚姻和家庭稳定,也会造成买房、落户等方面不公平。另外,尽管目的是钻空子,但借婚姻之名非法套利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所以,有关方面必须反思自己、承担责任,早日解决假结婚问题。

首先需要反思的是涉及购房、拆迁等事务的相关政府部门。正是因为这些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存在某些漏洞,再加上相关政策落实不严格,才给了假结婚者钻空子的机会。然而只有个别地方针对购房假结婚采取过相应措施,许多地方、许多领域则对假结婚套利则熟视无睹。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向美国学习。据悉,美国移民局及移民官对识别假结婚移民比较有经验,比如双方年龄相差大,双方不在同一处居住,双方没有共同生活的证据,申请方之前曾通过其他方式移民未果等。我国相关部门应借鉴这种经验。

其次需要立法机关反思法律缺陷。现行婚姻法在2001年进行过修订,此后再无修订;婚姻登记条例2003年实施后也未再修订。这两部法律法规如今都与现实脱节,问题之一便是结婚、离婚的法定程序过于简化;问题之二是对虚假结婚、虚假离婚缺少相应的罚则。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已经有提案直指假结婚等问题,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但目前还没有结果。期待有关立法部门正视现实问题,重视这类提案,早日完善法律法规,用法律重塑人们对婚姻的重视和敬畏。

其三,有关中介机构的主管部门或者监管部门需要反思。如果没有中介参与,假结婚现象不可能这么多,也不可能形成完整产业链。换句话说,中介机构是“导演”和助推者。这也反映出相关中介行业极不规范,比如房屋中介通过假结婚帮助客户买房以牟利,婚姻中介也是办理假结婚的主要机构。

因此,必须对涉及假结婚的相关中介行业和中介机构严厉整顿,以促进这些行业和机构规范运行。

夜宿故宫直播,别用现代玩法误伤瑰宝

一段十几秒的“KO”视频搅动了武林,一段“夜宿故宫”的直播也撩动了社会各界。

近日,一位女主播声称躲过安保,夜宿故宫,并开启了直播。一时间,不管出于好奇还是质疑,围观者都对此议论纷纷,而实际上不过是女主播的“恶作剧”,把影视基地的“冠”戴到“故宫”头上。这场闹剧的威力并不比北京近日的风小,毕竟因为故宫所以被关注,因为无规则直播所以要引起警觉。

这是一个流量时代,视频直播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启一场新奇的探索。不过,面对故宫,面对规则,面对公序良俗,需要思考并回答:直播如何不伤己、不伤人?我们很容易理解,通过自己的视角直播或展示一个独特的故宫,但手段需要合约、合规、合法;也可以想象,将千百年来沉淀着文化气息的博物院通过现代技法传播开来,但需要冷静、理智、节制。

其实,这不只是一个直播合规与否的问题,更是一个传统瑰宝如何与现代相处的问题。因为,一方面直播是现代技术的新奇玩法,另一方面故宫博物院代表了文化瑰宝,二者如何恰当结合才是大课题。换言之,纵使赋予文物现代传播手段,不能因为玩法而误伤,不能因为特异而毁誉。就像总书记曾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在珍贵馆藏文物展台前提醒忙着拍摄的记者“小心别碰到,砸了我得负责”。这种“小心”里的尊重,最值学习。

相较于直播事件带来的负效应,故宫自身的现代化探索,本就上了很好的一课。从“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为代表的文案设计,到《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在不同次元世界、各个年龄群体中的热播,从朝珠耳机的美与实用的文创开发,到故宫自主直播“明清御窑瓷器——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陶瓷考古新成果展”,一系列探索让人发现了一个可爱的、有趣的、温度的、开放的、蕴藏无尽意味的新故宫。如此看,传统优秀文化既不与现代相悖,更不是远离现代的孤芳自赏;同理,现代元素,不管是传播技术还是包装手段,如果想打开传统文化瑰宝的新世界,需要尊重文化本身,更需要尊重文化传播的规律。

更重要的还是“生命力”。既包括文化自身应有的文化生命力,也包括现代技术需要被赋予的技术生命力。以直播为代表的新技术手段,之于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文化瑰宝,其道义之一就是让公共文化的力量深入公众,唤起人们心中的文化基因,在此过程中技术也增添了文化的光辉,关键是用好、用准;其归途之一则是在时间的流转中彰显文化的品质和技术的时尚,当水墨画动起来、当考古发掘呈现VR化了、当雕塑造像3D展示……文化这条流动的河,在某种程度上有了技术加固的河床,何尝不是融合的共赢?

沿着时间,我们身处新时代,掌握新技术,面对新问题;回溯时间,我们来自古代,传承文化,赓续历史。即便面对传统文化瑰宝,我们需要新的不一般的触摸方式,时尚和有趣是文化传播的要义之一;即便面对新传播技术,我们更需要学会保护与尊重,找到与文化相处的友好切口。这不是直播带来的困惑,也不是现代与保守的争执,更像是传承与时代留下的作业,你答好了吗?

雄安新区满月,何以“一锹土未动”

雄安新区设立满月了。让外界略感意外的是,迄今为止,雄安还“一锹土都没动”。虽然当地已经“忙”起来、“动”起来了,但忙的是严格守护好这张珍贵的“白纸”,而不是急于“掀锹动土”。

一个以“千年大计”为目标的新区,究竟应该怎么规划,外界议论纷纷。而今,雄安新区的领导干部们最重要的工作,完全不是一向习见的开发区“套路”,诸如修路造桥、招商引资、广揽天下客。恰恰相反,他们正在使尽浑身解数阻止炒房、严控污染、防止落后产能项目入侵,郑重其事为未来的千年大计“留白”,这样以静制动的姿态,体现的是严谨科学、志在长远,倒是让人踏实不少。

设立雄安新区,原本就不是为了拉动一地一时的经济增长,着眼的是北中国的思想解放与全面开放,是燕赵大地整体格局的科学调控,更是落子重要枢机,激活相对内敛自守的北中国,以破解走了数十年而起色不大的京津冀区域发展困局——跳出三界外,不在既有利益格局中修修补补、牵牵绊绊,而是跃马新的原野,在历史形成的大片留白中纵横驰骋,以国家战略的胸怀,从雄安淋漓起笔,重塑环首都经济圈,更重塑北中国的恢宏气度。

观察一个月来的雄安新区,静水流深,大音希声,并未给出什么“激动人心”、“热火朝天”的具体项目或是规划。那么,怎样才能落一子而满盘活?“千年大计”当然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匆匆拟就。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的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区位优势显著、交通便捷、生态优良、有较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于近邻北京、天津,雄安新区最为宝贵的,恰恰是它在强邻环视中,目前还近乎一张未曾开墨的白纸——换一个思路来看,原来的“短板”反而成了最大的优势:开发程度较低,意味着拥有更加充分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发展起点。所谓“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前提,就是坚决拒绝对这张白纸的随意涂抹。

从目前已经透露的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步骤看,并不以快取胜。起步区的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到了中期发展区面积也只有200平方公里。现在,雄安新区筹备工作委员会公开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计划——将30平方公里启动区的控制性详规和城市设计面向全球招标,开展设计竞赛和方案征集。

2024高考最新作文素材时事评论文章 第5篇

风靡大江南北、登上春晚的《小苹果》《最炫民族风》等广场舞曲,今后将不再是一个社区一个跳法,而是会有全国统一、编排科学的全新动作。23日,国家体育总局、文化部共同主办推出2015全国广场健身操舞活动。12套由专家创编、适合不同人群、编排科学合理、群众简单易学的广场健身操舞在发布会公开亮相。(3月24日《京华时报》)

“小苹果们”终于要有国标跳法了。这是体育总局的人性之举。道理很简单,中国人讲究“名正则言顺”,有了这12套国标动作,也就意味着妖魔化广场舞的时代基本要结束了。这些年,广场舞一路走来、一路被调侃,并不是舞步不标准,而总是与“神曲”等扯在一起,好像缺失了一个高大上的身份。有了官方撑腰,有了各地赛事铺陈,广场舞的粉丝必将更为风起云涌——别说征服法国大妈,走向世界亦不是难事。

不过,为国标动作点赞之余,还是有些后顾之忧。因为从根本上说,这个“国标广场舞”,不过就是个顺水人情,告诉你怎么跳怎么好,但问题是,去哪儿跳呢?这就像告诉你说其实满汉全席是蛮好吃的,我告诉你“国标”的做法是什么,但采购的钱、谁来做菜等关键问题仍然么有解决。

回顾一下中国广场舞蹈的前世今生:从公园跳到广场,从广场跳到春晚,广场健身操舞,确实已成为华夏大地上最普及的健身活动之一。但这些年广场舞屡屡成为社会议题,不在于舞步不标准,而在于场地之争和扰民之乱。泼粪的、放藏獒的、轰高音炮的„„从温州广场舞事件,到上海鲁迅公园重新开园后舞迷们凌晨“抢地盘”,各地广场舞的生态并不是很乐观。去年底,深圳出台的《绿化和公园条例(草案)》还专门规定,以后大妈们只能在早上7时至9时、或晚上7时至9时跳广场舞,且还需要限定音量。广场舞的江湖如此“袖珍”,虽弄得舞迷们心情不爽,似乎于公共秩序来说,又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提及广场舞,不能不提到下面这个事实:国家体育总局日前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46平方米,距离“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平方米”的目标还相差不少。此外,这个“1.46”,连周边日韩等邻国的水平也未曾达到。去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发展全民健身”——但如果健身场地的前提条件不能稳妥解决,国标的舞步难免就成了纸上画饼。

2015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聚焦广场舞,一致认为应该尊重并引导好民间自创文化、全民健身活动,甚至有人建议“尽快把群众文化健身广场的建设纳入新的城镇建设规划,作统一合理的安排”。当真要提供广场舞场地,无非两个思路:一是盘活存量,二是做大增量。增量很难一步到位,存量呢?从实践来看,这条路似乎也并不乐观。譬如多年前,顶层设计提出要开放学校操场应对全民健身的刚需,这么多年过去,落实的情况又怎样呢?

从《平凡的世界》汲取奋斗力量

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3月25日结束首轮播出。但是,围绕这部剧的讨论远未结束。一部讲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陕北农村故事的电视剧,何以引起总书记的关注?在时代背景已截然不同的今天,人们为什么还热爱这一个“平凡的世界”?

作为改革开放后最畅销和长销的小说之一,公众对于《平凡的世界》应该不陌生。这是一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作品,路遥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记录了中国农村改革前后的深刻变化,其生动的人物、感人的故事曾经激励一代人对抗苦难、走出困境。与于正式的雷剧套路不同,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虽然也有改编,比如一些人物的设定、戏份的增减等,但故事的主题没有改变——在中国变化最为密集和剧烈的十年(1975-1985),面对着政策、观念、环境、世事等一系列束缚,无论是扎根农村的孙少安,还是不甘被土地束缚的孙少平,抑或是一心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田福军,他们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而是选择与命运抗争,最后通过不屈不挠的努力,他们的“光景”越过越好,农民也都能吃上“白面膜”。

这是一个真正关于“奋斗”的故事。提起这一主题,不少人可能会想到几年前的热播剧《奋斗》,遗憾的是“对抗苦难”的内容太少,主人公“佟大为”的命运与其说是因为“奋斗”改变,还不如说是因为有一个富豪生父而改变。这样的作品搭一个奋斗的名字,不伦不类,而对于那些怀揣梦想的奋斗者来说,更无异于一种欺骗。不过,这也是电视剧市场的一种真实反映,现在荧屏上充斥着太多的偶像剧、宫斗剧、商战剧,而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很少,特别是那些展现平凡人生活的、记录时代变迁的。《平凡的世界》无疑给人一种久违的感觉,也是一种更加真实的感觉。它在描述主人公奋斗的同时,也描述了他们的失败、无助、彷徨,还有那些没有及时跟上时代步伐的人的生活。总而言之,这样的“奋斗”过程才更让人信服。

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了,农民的生活早已改变了,但每一个时代都不缺乏追逐梦想、寻求命运改变的人。时至今日,社会上仍有许多“孙少安”“孙少平”,他们或者在各种各样的创业过程中实现着致富的梦想,或者希望通过读书上大学实现自己的命运改变。对于许多农村的孩子来说,可能体会尤其深刻,因为他们对于命运改变的渴望更为强烈,同时面对的束缚和不利因素也更多。《平凡的世界》至少可以给他们两点启示:一是奋斗的过程异常艰辛,既要有勇气,也要有耐力,如果没有百折不饶的精神,很容易被困难打败;二是个人确实可以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个社会留给奋斗者的机会也更多。正如作品的名字,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平凡的世界”,但每一个平凡人都可以活得不平凡。

当然,现代也有不少“田福军”。这是一个在改革开放前敢于坚持真理、在改革开放后率先发动改革的基层领导干部。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黄金时代,故事中的田福军带领当地人民率先解决温饱问题,从吃“黑面膜”到吃“黄面膜”“白面膜”。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像田福军这样的基层改革者。他们同样是奋斗者,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奋斗者。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时代需要更多头脑清醒、热衷改革、坚持理想的“田福军”,需要这些改革家带领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增加田福军的戏份,可能正是着眼于此,当代的改革家们同样可以从“田福军”身上汲取奋斗的力量。

这是一部保持着强大生命力的作品,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它都能够给每个人的奋斗生活增添一层希望的亮色。

观众何以热爱这个“平凡的世界”?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收视率,可以用低开高走来形容。最开始几天,播放该剧的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收视率落后于日常排名,而播放至20集左右时,两大卫视平台收视排名已远高于平日同时段。在时代背景已截然不同的今天,观众为什么还热爱这一个“平凡的世界”?(3月26日《人民日报》)的确,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而就自我观感而言,我以为至少六个因素是其广受追捧的原因——

一是真情。发自内心的真情地流淌,是这部电视剧随处可见的情愫。无论是父子、兄弟、姐妹、祖孙之间的亲情,还是朋友、同事、同学之间的友情,抑或是恋人之间的爱情,都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溢满于前前后后的剧集。哪怕是极具冲突的打架,就像少安打少平打满银,也是真情的表达,感动得催人泪下。这种真情,不管社会怎样发展,不管时代怎样变迁,都具有永不过时的价值。

二是善良。善良在该剧中展现颇多。即便不是主要人物主线情节,也有善良的温暖。比如润生对郝红梅从怜到爱的情感的滋生,就充斥着人间的善良。润生在相对富裕的家庭长大,自己复员转业后也有体制内的工作,但当偶遇郝红梅背着孩子摆摊卖饭,死了丈夫艰难度日,爱怜之情油然而生,并且不顾父亲坚决反对,不管世俗偏见如何阻拦。这种坚定背后,其实是善良的支撑。

三是尊严。平剧中的男主角孙氏兄弟,处于贫瘠西部,处于社会底层。他们虽然贫苦,饱受过生活的磨难。但尊严地活着却是他们最大的诉求。为了尊严地活着,他们对自己有近似残酷的苛求。这从少安、少平不断奋斗、负重前行,面对死亡威胁依然毫不退缩的经历,就能够感受出来。少平在自家砖厂显露曙光之时决然离家出去闯荡,又不管矿工危险坚守井下,除了对劳动的敬畏,就是对尊严的追求。而这种“尊严”与“面子”截然不同,它要靠劳动获得,而拒绝任何施舍,如同少平拒绝妹妹兰花托人将他调进省城的善意,只能从“黑色是美丽的,他原来是血一般鲜红,蕴含着无穷的炽热,耀眼的光明”中体察出来。

四是奋斗。奋斗是贯穿全剧的主线,是全剧的灵魂。这个奋斗,有着敬畏和虔诚的特质;孕育于大爱的子宫,分娩于责任的温床。正是责任——对家庭、对亲人、对恋人的责任,才砥砺出奋斗的动力。“活着,就要时刻准备承受磨难!”“绝不能松劲!他还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这些独白和自白,就是奋斗的旋律。而永不放弃的奋斗,才使凋谢也带有壮丽的色彩。

五是挚爱。“平”剧既有对门当户对的屈服(少安对润叶),也有超越世俗的追求(少平对晓霞)。但无论何种情况,都有挚爱的影子。少安为了不让润叶跟着自己终生受苦,也为了田福军的工作,毅然舍弃自己的爱情;而少平为了晓霞,拼命地提升着自己的地位。这中间,都浸润着挚爱的汁液。

六是思辨。剧中充满了思辨的光彩。比如对命运、对生存的感悟。就连普通矿工生命的意外消失,也有较为深刻的思索。孙少平在师傅追悼会上说,他近二十年间劳动所创造的财富,依然会在这个世界无形的存在,他挖出的煤所变成的力量,永远不会在活人的生活里消失。“真正万古长青的,是普通的无人纪念碑一一那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自身。生命之树常青。”

但凡一部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受到追捧,一定是作品契合了读者和观众的审美情趣,拨动了他们柔软的神经,引起了心灵的共鸣,产生了精神的交融。此外,那些关注社会现实矛盾、触及百姓生活的笔墨,也是受到欢迎的原因。

刘翔退役,刘翔精神不应退役

一晃你们已经陪伴了我19年。初次见面时,我还只是个13岁的孩子,那时我其实只是把你们当成了我的大玩具。别的孩子们玩捉迷藏,玩轮滑,玩游戏机,而我只有你们陪伴。这19年来,我与你们在一起的时间甚至超过了亲友,我想,也许这就是缘分,这就是爱。然而从今天起,我恐怕要离开你们了,虽然舍不得,但是我真的“病”了、“老”了,我无法再与你尽情奔跑,我无法再与你擦肩跨跃。我要“退休”了,我要开始一段新的旅程。再见!我的跑道我的栏。从今天起,我将结束我的职业运动生涯,正式退役。(4月7日搜狐体育)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体育领风骚更是短暂,有几年也就可以了,身体要变衰老,新人要出现,这很正常,因此,刘翔退役,退也就退了,我们没必要大惊小怪,也没必要胡乱猜测。你欢迎人家创造成绩,你也应该欢迎人家退休,这很正常啊。身体是自己的,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身体是要服从自然规律的,不可能永远年轻。

不过,刘翔虽然退役,但是,刘翔在中国田径体育运动上的精神是不应该退役的,刘翔的拼搏精神,刘翔的创造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田径运动的一座精神丰碑,我们应该传承,应该发扬,应该激励我们年轻的运动员去拼搏,去创造。这就正如姚明退役一样,姚明已经谱写了中国篮球的一座丰碑,想到中国篮球,我们会想到姚明。同样,想到中国跨栏,我们必然要想到刘翔。对于创造历史的人,我们应该永远尊重,我们应该永远珍惜他们留下的精神资源。

刘翔说了许多感恩的感言,笔者认为,我们也应该感谢刘翔,是刘翔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奇迹,是刘翔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信心,是刘翔给我们打造了一个期盼,这就足够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新的刘翔出现。刘翔给了我们刘翔精神,我们将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创造新的体育成绩。

刘翔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谁都会遇到挫折,但是不要放弃,只

要勇敢去做。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唯有不懈的努力,我将带着运动生涯中所学习到的宝贵经验去再次飞翔。昨天的刘翔用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体育奇迹,明天的刘翔肯定还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次创造新的传奇。

刘翔退役,刘翔精神不应退役,笔者期盼我们的田径运动能在刘翔精神的鼓舞下创造新的传奇,笔者期盼刘翔能用自己的精神打造退役后的新奇迹,我们祝愿中国田径和刘翔都能一路走好。

清明时节,以“向死而生”祭奠

清明节,总有一些人没办法回乡扫墓。有些商家发现了商机,在淘宝上推出了“代客扫墓”服务,通过网店下单,可以雇人替你上坟。调查显示,有近7成网友更支持传统的祭扫方式,他们认为“再忙也要亲自去,对亲人的追思是他人无法代劳的”。(4月2日《海峡都市报》)

再过一天,又到一年清明时节。在这个关乎“生命关怀”的节日,我们都将在那个“每个人都回不去的故乡”,以焚香祭奠,以插柳追思,只为每个曾经怒放的生命。

继此前出现过的“网上扫墓”后,如今竟然又冒出了“代客扫墓”的玩意,或许应该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去接受这种与传统迥异的清明新风。但是,仍然有必要厘清的是,清明时节,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温度和态度,来一场关于先人的祭奠呢?如果说网上扫墓,显得草率而虚无而诚意阙如,那么代人扫墓似乎可以弥合这样的缺憾,但是,依然不得不说的是,清明时节的祭奠,凝结着生命的敬重,应始终是我们持有的温度和态度。

它不是对传统礼数在义务上的履行,也不是年复一年的规定动作,乃是以一种在场的仪式感,既为传递对先人的追思和怀念,也为感知生命意义的修炼,于此而言,清明时节,我们需要一场以“向死而生”的祭奠。而“网上扫墓”或是“代人扫墓”都将因缺乏诚意,而将清明变得空洞而无味。

事实上,这种看上去新潮的方式,并未因为其看似新鲜的商业模式而找到市场的生存空间。从下单情况看,“代人扫墓”的服务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媒体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购物网站都推出了代人扫墓服务。打开淘宝网,搜索“代人扫墓”,出现的网页中有几十家网点提供该服务。但仅有一家30天内的销售量为8单,其余均为0。

立于先人的坟茔前,于肃穆的氛围中,在充满仪式感的祭奠中,或慎终追远,或缅怀先人,或沉思过往,继而感念生命无常,抒怀生命醇美,都可以是“为了不曾忘却的纪念”,一如那些“回不去故乡的人”所感念的,以逼仄的姿态混迹于拥挤城市,依然不忘回望故乡,不仅仅是为了怀念,也为“更好前行”。这或许是在这个凝重的节日里,最相宜的人生表情,以“向死而生”的姿态祭奠曾经过往的生命,是可敬的再出发。

何谓“向死而生”?虽源自哲学术语却可以有诗歌般的释义:“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诗源于电影《死亡诗社》,虽然语调黯淡,但却闪耀着生命的振奋。

向死而生,流露出的并非“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悲戗,所要表达的其实是对生命真谛的顿悟:“真正开阔和开放的生命和生活,从来不会拒绝任何死亡话题”。于最真实的语境中,那就是“见了太多死亡,非常珍惜生命,对家人更宽容”,那就是“觉得生命无常,唯有珍惜后,怀着温柔的情感表达对生命最高的尊重”,那就是纵有“回不去的故乡,也要奋力前行”。

祭之诚不如养之尊

在清明节祭扫先祖坟墓,慎终追远、弘扬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然而,也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平日里不讲孝道,不关心照顾父母的生活起居,甚至不尽赡养的义务。一旦父母离世,这些不肖子孙却摆出“孝子贤孙”的姿态,大办丧事,或在清明节祭扫时大肆铺张,恨不得左邻右舍都知道才好。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是为人子女应尽的义务。老人健在时,子女应多尽孝心;老人谢世后,无论是丧事还是清明节祭扫,都可以从简事之。如果在老人生前不尽孝心,身后却搞些形式主义的虚招,只会为旁人所不齿。

不过,人们对孝道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人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唯送死者以当大事”,无论儿女在父母生前如何孝顺,只要办丧事简朴了一些,便是不孝的表现。而一些在父母生前怠慢

不恭的人,却因大操大办丧事赚得个“孝子”的名声。或者,若有为人子女者在清明节祭扫时只献花、作揖,而不烧纸、跪拜,就被一些人指责不孝。这样的现象,的确还在人们身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祭之诚不如养之尊,养之尊胜过祭之诚。尽孝理当在生前,若生前待之薄、死后祭之丰,无疑是虚伪的表现。与日复一日地关心、照顾父母的生活起居不同,当“身后孝子”当然要容易简单得多,因为这不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一次性投资”搞个“大场面”,自己和逝者都“风光、体面”。然而,对逝去的父母来说,生前得不到子女的关心照顾,死后万事皆空,即使丧事办得再隆重、清明节祭扫的礼节再繁琐,也毫无意义。

“不图死后捧灵哭,只愿生前有孝心。”这是老人的共同心声。如今,人们的生活富足了,一些老人虽无饥寒之虞,却有赡养之忧,而这种忧心更多地表现为精神赡养上的需求,比如,很多老人就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多花些时间陪伴自己,让自己的老年生活不至于陷入孤单寂寞的境地。当此清明之时,为人子女者应当多一些反思,想一想父母对自己付出了多少,问一问自己又为父母做了些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到?弘扬孝道、感恩父母,就应当在父母生前多给他们一些关怀与温暖,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更别搞“生前不尽孝、身后当孝子”那一套。

先生户口在北京,父母的户口在江西老家,需要书面证明他和他母亲是母子关系。有人说,父母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可以开这个证明。因开这个证明要跑上近千公里,陈先生头疼恼火。而更窝火的是,最终向旅行社交了60元钱,就不需要再去证明他妈就是他妈了。(4月8日《人民日报》)

他妈就是他妈,要他妈的证明,不仅陈先生感到为难与尴尬,恐怕听到这样繁琐事情的人,也会心里窝火。但是,办事机构有权有规定,你拿不出“我妈是我妈”的证明来,就办不成事,出不了境旅不了游。可交了60元钱,规定就不需要了,也不管我妈是不是我妈了,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剧结果,让人又哭笑不得。不就是要钱吗,能出境旅游,谁还差这几十元钱,绕着弯子折腾人,似乎不像是开玩笑。

开个证明,若说事情有多严重有多大,谁也不相信;可真是按规定做起来,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轻松简单。以陈先生为例,陈先生不远千里,从北京回到父母的户籍地江西,派出所顺顺利利地开出这个证明,还可以称为“功夫不负有心人”。可若是经过这一番折腾,陈先生父母户籍地的派出所也要求陈先生提供这个那个证明,或者干脆以没有户籍资料拒绝出具这个证明,似乎他妈真不是他妈一样,谁还有心思出境旅游,一辈子在原地踏足算了。

就个案论,提供他妈的证明规定,在措辞上显然不是“应当”“必须”,而是“应该”“可以”。这就给相关方面带来了办事灵活性和可变通性。所谓灵活性,就是可以要你提供证明,也可以不要你提供证明。如果是亲戚、朋友、同学、熟人,证明就免了;如果是陌生人,又没啥来头,让你出证明就得出证明,不心甘情愿也不行。所谓可变通性,就是可以以钱易证明,看上去这让当事人方便容易多了,事实上,要证明是卖关子,创收要钱才是目的。

就现实看,这证明那证明迷乱人的眼。比如,需要证明你没犯过罪,需要证明你没结过婚,或证明你是单身,证明你没买过房,或者证明你其他地方没有住房,证明你没有生过孩子,或证明你没有领养过孩子等。各种奇葩证明,看起来可笑,却曾经让许多人千回百转地折腾来折腾去,心里恨之咒之咬牙切齿,事到关头,谁也难以抗拒。证明过多过滥,其实是我国办事机构不共享信息、不承担责任的办事风格;动辄要证明,恰恰是办事作风拖沓、办事人员敷衍、涉事机构缺乏便民意识的证明。

信息化社会,应当远离证明依赖,让办事群众轻松来轻松走。这其实是说易行难。关键是须挡住要证明的口,推开借机敛财的手,优化、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材料,增加便民举措,提高办事效率。只有树立为民服务,为群众着想问题、解决问题的理念,砍掉可有可无的证明,相关机构通过其他途径共享政府部门拥有的群众个人信息,去芜存菁,化繁为简,才会让办事群众有愉悦感和满足感。“证明你妈是你妈”并不奇葩

市民遇奇葩事:请开证明证实你妈是你妈。市民陈先生一家准备出境游,需要明确一亲人为紧急联络人,他想到自己亲妈。问题来了:他需提供他母亲是他母亲的书面证明。可父母在江西老家的户口簿,早就没了陈的信息。更奇葩的是,陈先生向旅行社交了60块后,就不用再证明了。(4月8日《人民日报》)

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大话西游》的这句经典台词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是人都有妈。可是,到底怎么证明你妈是你妈,却依然是个问题,口说无凭,总得有依据吧。旅行社要这个书面证明或许并非故意刁难,这或者是行规,或者还有规定。而事情的结局则让人忍俊不禁,60块人民币立马解决了这一大难题。看来,还是钱面子大啊,有钱不仅能使鬼推磨,还能证明“你妈是你妈”。

奇葩吗?一点也不。我们这一生,其实无时无刻不在跟各种证件、证明打交道。有网友分门别类列举出中国人一生需要办80个证件,而有网友马上说远不止这么多。除了那些有据可查的证件,国人平时需要开具的各类稀奇古怪的临时证明更多更杂,逢事便要证明几已成为常态。说国人“无证寸步难行”也许有点夸张,但很多时候,兜里不揣着几份证明确实是万万不行的。

比“请开证明证实你妈是你妈”奇葩的证明举不胜举。有人准备应聘保安、内卫等工作,用人单位担心招来的人品行有问题,于是就要求应聘者找所在社区开“人品证明”;有人做了心脏病手术,按照她之前办的一款人寿保险,她及时申请提前领取重大疾病保险金,保险人员却要她先到医院开证明,证明自己的生命只剩下6个月时间;65岁老太在按规定申办遗属补助费时,被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求出具一份自己还活着的证明。其子黄先生质疑,大活人凭自己的户口簿、身份证亲自来办,还不能证明自己活着?工作人员称,自然人死后,公安机关不收回身份证,相貌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不能作为有效证明。

人品证明、只能活6个月的证明、自己还活着的证明„„真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为何奇葩证明这么多?怎么破?《人民日报》分析说,证明过多过滥,除了审批事项太多外,还因为原本应由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核实,但同级职能部门之间却互相推诿。说白了,就是要审批的事项很多,可谁也不愿担责。

解决证明过多过滥问题,需要打破政府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壁垒”,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窃以为这只是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其实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利益驱动。你见过几个不收费的证件和证明呢?有些单位那一大帮子人,可都靠这些收费活着呢。老百姓交的60块钱,不知道有几个人在分呢。由此可见,要医治当今社会的“疑难杂证”,还须从制度着手、拿借证敛财的“相关部门”开刀。

职业年金来了,企业年金在哪?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这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立多层次、可持续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生活、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具有重要意义。《办法》明确,职业年金所需费用由单位和工作人员个人共同承担。单位缴纳职业年金费用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4%,由单位代扣。(4月7日《广州日报》)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介绍,养老“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人员都要参加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和待遇发放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是一致的,这部分养老金的替代率(占在职工资的比重)不会超过60%。而职业年金的设立,预计能将替代率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

以一名月薪6000元的基层公务员为例,其每月参加职业年金的缴费数为6000×4%=240元;而单位虽然是以工资总额的8%缴交,但具体到个人,实际上也为这名基层公务员缴交了6000×8%=480元的职业年金。再如一名60岁退休的公务员,其对应的计发月份数为139月,其职业年金滚存总额为30万,那么其可以按月领取300000/139=2158.27元。除退休金外,该参保人的职业年金收入再增加2000多元每月,连领139个月。

这就意味着,设立职业年金之后,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退休后的收入将有很大的差距。要知道,企业员工只有养老金,而机关事业单位的员工在养老金之外,还有职业年金。职业年3 他妈就是他妈还要他妈的证明?

陈先生一家三口准备出境旅游,需要明确一位亲人为紧急联络人,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可陈

金给相关人员带来的,是每月份2000多元的收入。对于这笔收入,企业退休员工只能望而兴叹。

燕子的身影。燕子衔春泥,本来是春日里的一幅美景。但现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却无缘看到也许有人会说,机关事业单位有职业年金,企业也有企业年金啊。确实,早在2004年,企业这样自然和谐的景色了。年金就已在企业中试水了,但因为企业年金实行自愿建立的原则,企业年金在企业中的覆盖率低得城市里为何再难见到燕子?这是城市的建筑设计有问题。燕子的巢穴和其他鸟类的巢穴不一样。可怜。比如说,南京全市约有10万家企业参加养老保险,但建立年金制的只有74家涉及2万多人,由于燕子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喜欢在居民屋檐下筑巢繁衍。以前,百姓都是生活在平房里面,燕子其中国企占六成左右。在很多国字头单位,这也是福利之一。再看江苏全省,目前只有3000多家的巢穴则多选择屋内的房梁或者是屋檐下面。随着百姓对环境整洁要求的提高,显然,让燕子在屋内用人单位为65万职工建立了企业年金。江苏如此,其他省份也好不到哪去。现实生活中,能够拿居住已经很不现实了。城市高楼大厦崛起的时候,也消灭了平房。高楼大厦设计的时候很多都是没有到企业年金的企业员工少之又少。

屋檐的,于是,也就没有了燕子的家园。

但职业年金却不然。因为职业年金强制建立,所有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能享受到职业年物种是一个适者生存的链条。对于燕子来说,它们也可以通过进化,适应目前的环境,比如像其他金带来的“红利”。如此一来,退休工资的巨大差别,必然进一步加大社会的不公。更重要的是,鸟类一样,选择其他筑巢方式。问题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燕子显然没有进化,它们没有做到适者生存,在职业年金中,个人仅缴纳4%,而单位缴纳8%。但我们知道,机关也好,事业单位也罢,本身而是“任性”地用自己群体的减少来抗议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是该我们逼着燕并不产生利润,他们所缴纳的8%,最终都要由财政埋单。也就是说,国家财政才是职业年金的最子进化,还是人类做些让步?我觉得,还是人类做些让步的好。大“东家”。城市在规划和设计的时候,应该给“燕子衔春泥”留下一方天地。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同样是国家的公民,同样是为社会服务,企业员工要自己为自己养老,而机关事业单位的员工—依据燕子喜欢在屋檐下生活的习性,在房屋设计的时候,留下屋檐,供燕子居住就行。却可以享受由财政支持的职业年金。这种状态,令人悲哀。燕子是益鸟,主要靠捕食蚊子、苍蝇和蚜虫为生。一只燕子一个夏天能吃掉蚊子、苍蝇和蚜虫公平是每一个公民对社会的基本诉求,而公平的社会首先要有公平的制度作保证。在大笔为职50万至100万只。如果“旧时王谢堂前燕”也能飞入城市里,这何尝不是城市生态向好的表现? 业年金买单的同时,也希望国家财政能够顾及一下企业年金,为企业年金作点贡献。

读懂小学生妈妈自述中的担忧

我是一个三年级小学生的妈妈。在孩子度过了不适期后,我欣喜地发现现在的孩子们写生字,很少再抄十遍二十遍了;寒暑假作业也只需学生上交结合学过的知识手绘的“小报”了。但是,我的烦恼也随之增多。我发现,那些让我欣喜的改变必须建立在我越俎代庖、全身心帮助孩子上面。相比之下我要操的心比我父母多了几十倍。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在逼着其中一个家长辞职回家。(4月1日《中国青年报》)

当教育改革的口号一再响起,学校教育逐渐摒弃落后的教育教学方式,开始注重减负、注重体质,注重以素质教育来替代原先的应试教育。不得不说,当前的教育改革把学生从一堆堆作业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家长而言,这自然是个好消息。但当教育领域的良好变革要以家长牺牲其工作和休息时间时,便暴露出教育改革走偏了方向。

教育领域的进步,有不少是以“逼迫”学生家长就范为前提的。在近日召开的部分大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调研座谈会上,教育部要求在“择校冲动”强烈的城区,推行多校划片,缓解“学区房”问题。这一举措的出台,对缓解“学区房热”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又必将造成新的问题。因为优质教育资源必定有限,热点中小学限于学位、硬件等条件,招生数量也有限。于是,同属某个片区的孩子能不能入读该区的名校,自然成了家长之间的博弈。有关系、有门道的家庭自然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教育部这一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把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负面行为转移到家长身上,这又将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

类似事情还有很多,幼儿园乃至小学低端的很多作业,都需父母陪伴孩子一起完成。此举虽可以加强亲子关系,但如果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作业成为一种常态,造成的结果只是为学校教育的改革加了不少分,但却牺牲了家长的休息乃至工作时间。再如,一些学校号召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家长这一资源。如果家长有时间又心甘情愿,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家长的付出是迫不得已的话,学校中精彩的“家长课堂”其实已然变了味。

教育改革将学生作为重点自然是对的,但学生的背后还有一个家庭。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如何使家长减负。一个孩子牵连一个家庭,教育领域的进步如果需要每个家庭都作出牺牲的话,这样的改革倒不如不改。当前的教育改革正面临这种尴尬,表面上看起来很是蓬勃,学生很快乐,学校很快乐,唯独学生家长很不快乐。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家校双方合作,但这种合作如何保持在一个适度范围里?既能使学生家长不耽搁自身工作,又能多抽出时间关心孩子。简单的转移责任,以此树立教育改革的标志并不可取,这不是教育改革应走的方向。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文化视角

没有燕子的城市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每当耳边响起这熟悉的旋律,人们脑海中也会随之出现

4月14日一早,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人评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经采访得知,作者为2004年7月入职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名女心理教师。如此任性的辞职信,领导最后真批准了。(4月15日《现代快报》)

辞职总得有个体面的理由,总得经过深思熟虑,总得有足够的说服力才可以,这是辞职时的常态。但是,这位教心理学的女教师却不按常理出牌,一上来就戳中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以一种感性的温柔的表达,打动了人们的内心。让人们在一瞬间觉得这根本不是辞职信,而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情感的抒发。面对如此细腻而真挚的表述,人们怎么能够不被感动呢? 的确,谁说辞职需要那么多繁文缛节?谁说辞职需要那么久前顾后盼?仅仅是因为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就可以放下手头的工作,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份任性和洒脱,这种真挚与简单,才是真正打动人的东西。就像网友的评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情怀这个词因为稀缺而动人。尤其是,在繁忙而粗糙的生活中,情怀成为了人们不敢去触碰的最珍贵的东西。

也许,这只是一个率性的表达,但并不妨碍这个表达所引起的围观和反响——打动人的就是如此简单而确定的一句话,人们并不在乎更真实的原因是什么。也有人会说,这是多么草率而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仅仅是因为想出去走走就辞职,无疑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这个任性的老师在日后一定会因此而吃苦头,一定会因此而后悔。这样的判断很难说错,这是现实看法的一种。而两种不同观念的背后,其实是两种文化:率性辞职者背后是身体型文化;为其惋惜者背后是伦理型文化。两种文化有其分歧,两种文化在具体问题上看法难免不同。

所谓伦理型文化,就是习惯从伦理出发,从规则出发,能够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并自觉地按照社会和他人的要求做好自己的本分。这是以前普遍的一种文化形态。人们在社会中有自己固定的位置,为了这个位置为了获得别人的评价,而小心翼翼地做好自己,有时甚至学会了压抑自己。所谓身体型文化,就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听从内心的召唤,在遇见事情和判断问题时,把自己的追求和感受放在首位,想做更好更真实的自己,想让自己的内心更忠实更直接地表达。伦理型文化是一种老年文化,人们看似成熟,多少有些暮气沉沉;身体型文化是一种青年文化,人们有些冲动,但更接近于内心的真实。

上一篇:和谐城市理想家园下一篇:我们习惯不快乐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