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

2024-06-30

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精选10篇)

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 第1篇

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

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旁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进行床旁隔离时,在床栏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

5、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严格执行手卫生。

6、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7、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使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8、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

9、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作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医务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采取接触隔离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应依据以上方法进行清洁消毒。

10、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抹布、拖布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处理。

11、患者隔离期间产生的医疗废物、生活废物应套双层医疗废物袋,明确标记后交暂存处。

12、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13、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2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14、患者转出或死亡后,病室应进行终末消毒。

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 第2篇

1.加强手卫生。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4.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

5.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6.加强诊疗环境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7.合理应用抗生素。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临床科室对MDRO患者应做好病人一览表、病历卡及床旁标记,由科主任和护士长共同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相关医务人员应积极配合,并做好病人及家属的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

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及家属。当实施床边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

4、严格执行手卫生,离开隔离病房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后洗手和/或手消毒。

5、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6、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

7、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

8、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做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进行清洁消毒。

9、病房应当固定使用保洁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10、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

11、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

三、监督、处罚

院感科监督科室MDRO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对MDRO的患者进行追踪,直至解除隔离。

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 第3篇

关键词: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预防控制

我院综合ICU病房大多集中了全院病情危急、生命体征不平稳、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或神志意识处于昏迷状态的重症患者,患者普遍存在长时间卧床、自身免疫力低下、抵抗力差、留置各种管道多、接受侵入性诊疗操作多、医疗仪器监护措施多、广谱抗生素使用量大、用药时间长等特点,耐药菌株快速增加。准确把握并分析其发生原因,有利于医护人员采取各种对策,有效降低ICU院内感染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13年1月一2013年12月ICU病区送检的各类标本,通过微生物实验室监测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

1.2 菌株培养及鉴定

细菌培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方法进行,菌株鉴定采用西门子细菌自动鉴定仪分离鉴定菌株。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

2013年1月一2013年12月ICU住院患者总计1277人次,共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72株,已排除同一患者的重复菌株,感染率为5.64%,其中医院感染11例例次,医院感染构成比为15.28%,社区感染61例次,社区感染构成比为84.72%。在分离出的多重耐药菌菌株中,G+菌20株,占27.78%,G-菌52株,占72.22%。在G+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占40%,表皮葡萄球菌6株占30%,溶血葡萄球菌2株占10%,粪肠球菌、人葡萄球菌、星座链球菌、产色葡萄球菌各1株占5%。在G-菌中,铜绿假单胞菌22株占42.31%,大肠埃希菌16株占30.77%,鲍氏不动杆菌10株占19.23%,棒状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各2株各占3.85%,未检出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

2.2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及耐药分析

ICU院内感染病原菌中,G-菌占大多数,以铜绿假单胞菌为多,文献显示,ICU的铜绿假单胞菌与普通病区的铜绿假单胞菌相比,多存在耐药率更高、耐药普更广的特点,普通病区院内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哌拉西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3%、15.1%、6.0%和4.1%,但ICU的该菌对上述药物的耐药率分别高到2—3倍,究其原因,除铜绿假单胞菌自身具有较强的膜屏障作用、具有天然的后天获得性耐药性外,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株、多重耐药株,在ICU病区使用广谱抗生素量大、时间长的抗生素压力下被逐步筛选出来,也是导致其多种抗生素耐药,且耐药性更高的原因。

2.3 感染部位分布

上呼吸道感染1例,下呼吸道感染58例,泌尿道感染7例,手术切口感染3例,血液系统1例,皮肤软组织感染1例,其他部位1例。呼吸道标本以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四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多见;伤口分泌物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多见;体腔引流物以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不动杆菌属常见,尿液以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多见。

3 讨论

3.1 ICU住院环境中常有多重耐药菌污染、定植,而MDRO是条件致病菌,及易吸附在各类物品上,很难被清除。

医务人员与患者接触,尤其给患者查体后手卫生依从性不高或不执行手卫生,接触了门把手、床护栏、监护仪器按钮、各种诊疗器械、电脑鼠标键盘等而被污染,成为传播多重耐药菌的重要媒介,引起交叉污染而院内感染。住院时间越长,暴露几率越高,感染多重耐药菌的风险越大。ICU大部分患者实施了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中心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体腔留置引流管、机械通气、气道开放、插胃管鼻饲等侵入性操作以及开放伤口,由于体腔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失去皮肤黏膜的天然保护屏障,给病原体的入侵打开了门户,同时各种因素造成了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体内外环境中存在的条件致病菌即可造成难以控制的感染[1]。

3.2 预防与控制措施

3.2.1 完善多重耐药菌感染报告制度

检验科从ICU病区送检的标本中监测到多重耐药菌及时审核,院感科每日浏览监测结果并通知管床医生及科室,保证了监测管理的时效性,提高了临床的警惕性,及时采取消毒隔离措施,防止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3.2.2 职能科室加强对ICU的监督与管理

院感科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主动监管,每日专人去检验科搜集多重耐药菌阳性报告,及时督导ICU落实消毒隔离及预防控制措施,对感染病例进行追踪,直至解除隔离。发现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趋势时及时与科室查找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实施[2]。

4 结论

针对我院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状况,院感科加强了各个环节的监测、控制,完善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和相关技术操作规范,多学科联席采取相关措施,有效控制了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了患者的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10-12.

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 第4篇

方法:通过分析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制定隔离措施,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

结果:多重耐药菌感染已经成为ICU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施行严格的干预措施,运用预防与控制技术,保障了ICU患者的医疗安全。

结论:多重耐药菌感染对ICU患者已形成威胁,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ICU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措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病率。

关键词: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53-02

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快速增加,出现大量耐药或的多重耐药菌做,给医院感染防控和病人带来极大的挑战。多重耐药菌(MDRO)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的耐药的细菌,此类细菌种类不断增加[1],所引起的医院感染已呈现蔓延趋势。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及耐药谱的更迭,导致难治性感染的比例不断上升,增加了医院感染控制的难度[2]。为进一步加强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发生,于是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消毒隔离干预,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1建立ICU感染管理制度

1.1建立多重耐药菌报告制度。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进行醒目标注。一旦从标本中检出多重耐药菌,必须立即报告,同时反馈到ICU,医生就必须根据检验结果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包括下医嘱治疗和隔离措施。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天根据微生物实验室报告结果登记《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然后到科室指导接触隔离工作。及时进行多重耐药菌相关知识培训,使相关人员掌握运作程序,自觉遵守。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报告卡。若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则按照《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报告。

1.2建立多重耐药菌监督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制度,提高基本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力。ICU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管理要求责任到人,必要时进行全科全院培训,掌握治疗、护理、清洁卫生和消毒隔离等措施,保证各项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监督对多重耐藥菌的检测、报告、预防、控制、治疗等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指导。

2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2.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确定或疑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或定植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隔离房间、床头挂隔离标识。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必须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底下的患者严格选择隔离。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等要专人专用,用后并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医务人员在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血液、体液、引流物、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严格执行手卫生。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2.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制度》。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移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都应严格实施手卫生。医院应落实规范提出的硬件管理设施,病区安装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洗手液和快速手消毒剂,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2.3合理使用抗生素。由科主任、监控医生牵头、定期组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讲座,教育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3]。提高标本送检率和药敏试验率,根据感染部位和感染性质选用有效抗菌药物,掌握给药剂量和疗程,保护体内的正常菌群,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及时了解和掌握病原菌病原学的诊断信息,制定用药方案,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给药途径、给药方法及疗程。

2.4加强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物体表面和地面的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洁净。对医务人员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含氯制剂擦拭消毒。对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2.5严格执行接触隔离制度。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3讨论

ICU病房是危重患者抢救治疗的重点部门,也是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较重的场所。大量研究证明,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关键是从合理控制和使用抗菌药物开始,同时实施综合管理措施,包括清洁卫生、医务人员手卫生和环境卫生等质量控制,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

医院管理部门要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使医务人员提高认识,了解监控方法,强化意识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4]。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延缓和减少耐药菌产生的根本,值得临床高度重视[5]。护理工作是开展多重耐药菌监测管理的关键环节,只有全体医护人员的积极参与,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避免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保证ICU患者的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

[2]林冠文,刘瑛,李妮,等.多药耐药菌的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3):3773-3775

[3]黄飞秀.基层医院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管理及控制[J].医学心知,2011,24(3):292

[4]潘锡琴.ICU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268

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 第5篇

培训目的: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提高措施执行力 培训方式:全员培训+针对性的临床科室现场培训 培训内容:

一、与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相关规范和指南 1、2006年卫生部《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2、2008年卫生部《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 3、2009年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4、2011年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二、多重耐药菌相关知识

1、多重耐药菌的定义

2、常见多重耐药菌:

3、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传播途径

4、临床重要多重耐药菌及其流行病学

5、医院内耐药菌株的变迁

6、细菌耐药的机制与细菌药敏试验常用方法

三、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

1、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重要性

2、接触隔离的应用

3、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4、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6、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和报告

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 第6篇

1.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指定“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专家队伍”,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各项规定,针对院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各个重要环节,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2.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1)微生物实验室监测目标:

①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②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③ESBLs(产超广谱B一内酰胺酶的细菌)。④PDRAB(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⑤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科等。(2)诊断与报告:

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学的诊断。因此,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从而做好治疗、消毒、隔离等工作,以防止扩散、流行。①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患者所在科室。②各病区医师或护士发现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③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目标性监测时发现与诊断。

④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报告。3.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1)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摘除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2)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①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隔离病房不足时,才可实施床边隔离,但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性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②在隔离病房门口放置一警示牌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并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出病房前洗手。

③必须进行接触隔离,在床头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④必须尽量减少与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每班诊疗患者者为一个护士、一个医生,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⑤可能将与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接触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离开病房前脱去手套和隔离衣等置黄色垃圾袋中,洗手。⑥对于血压计、听诊器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仪器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1000mg/L含氯消毒剂)。

⑦如患者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应先电话通知相关诊疗单位,以便做好隔离准备,防止感染扩散。患者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交班应采取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⑧病室环境和医疗器械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清洁消毒一次,出现或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加强清洁和消毒次数。抹布、拖把专用,并有隔离标志,使用过的抹布、拖把必须消毒处理。

⑨限制探视人群,嘱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⑩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解除隔离。(3)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4.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减轻抗菌药物选择压力。严格控制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2)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成员进行会诊,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3)每季公布病原菌的检出情况及药敏结果,对耐药率>75%的药物予以暂停使用。5.医疗废物的处理:

医疗废物置黄色医疗废物专用袋中,锐器置锐器盒,贴上特殊感染标识,由专职人员集中收集后密闭送医疗废物存放处。6.教育与培训:(1)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 第7篇

2011年共监测鲍曼不动杆菌88例,分别为呼吸道感染66例,表浅切口感染8例,中枢神经感染6例,泌尿道感染6例。其中感染例数前五名的科室分别为神经外16例,ICU14例,泌尿外科8例、神经内两科5例。在88位患者中根据药敏试验得出的耐药率如表:

序号

名称

耐药率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95.4%

庆大霉素

94.52%

阿米卡星

93.27%

头孢呲

90.3%

头孢他啶

88.2%

环丙沙星

87.7%

氨曲南

86.05%

哌拉西林

84.32%

美罗培南

82.15%

亚胺培南

82.15%

头孢哌酮/舒巴坦

67%

一、科室隔离的实行情况及存在问题

1、由于本院床位紧张,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值患者无法实施单间隔离,只能采取床边接触隔离措施。

2、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诊疗。

3、对于非急诊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未能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4、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2个标本(每次间隔大于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个别医生送检率未做到。

二、整改措施

1、为了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建立了健全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严格掌握适应症。

2、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值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3、对全院医护人员定期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技术及《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的相关知识培训。

4、对全院全体医生进行多重耐药感染的预防措施相关知识,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和定制病例的监测与报告。

三、效果评价

1、临床科室提高了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的送检率。

2、医护人员对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消毒隔离意识有所增强。能够按照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及《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佩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过程。

3、增加了对患者接触物品的消毒频率,对感染患者血液、体液污染能立即消毒。

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 第8篇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管理,干预措施

随着抗菌素药物种类的不断更新, 临床用药复杂多样, 细菌、病毒不断变异, 使控制感染变得更加困难[1], 很多细菌、病毒对抗生素敏感性下降, 产生耐药性,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在人群中多有发生, 且有发生率逐年增加, 特别在住院患者中较为常见[2], 若不进行干预, 可引起散发、交叉传播, 甚至暴发流行。因此预防和控制院内多重耐药菌的发生和扩散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科的重要工作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共监测6 962例患者, 其中男4 012例, 女2 950例;年龄10~82岁, 平均年龄 (48.3±4.7) 岁;心脑血管疾病1 087例、内分泌疾病910例、儿科疾病1249例、呼吸系统疾病1 065例、血液疾病530例、外科术后患者1 252例、其他疾病869例;共检出多重耐药菌1 016株。2014年3月-2015年5月共监测7 583例患者, 其中男4 578例, 女3 005例;年龄在8~79岁, 平均年龄 (43.7±3.9) 岁;心脑血管疾病1 205例、内分泌疾病1 003例、儿科疾病1 309例、呼吸系统疾病1 248例、血液疾病497例、外科术后患者1 419例, 其他疾病902例;共检出多重耐药菌471株。

1.2 方法

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定期对临床科室医生及医院实验室信息系统与检验科对接, 了解患者近期应用抗生素的情况, 结合检验部门的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来综合判定患者是否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参考《医疗机构耐药菌MDR、XDR、PDR的国际标准化定义专家建议 (草案) 》及《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 患者入院48 h后发生对临床使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素药物出现不敏感现象, 实验室检测出耐药菌株即定义为多重耐药菌感染阳性。

1.3 管理干预措施

1.3.1 建立制度, 明确部门职责 开展多部门协作机制, 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微生物室、药剂科、临床科室共同组成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小组, 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预警制度、诊断标准、报告流程和处理流程, 一旦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 严格按照制定制度执行[3]。医务科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护理部督导临床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实施情况;微生物室一旦检测出多重耐药菌株, 应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患者所在临床科室, 并密切跟踪, 定期复检分析, 为临床科室提供多重耐药菌流行趋势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药剂科定期根据耐药菌分布情况及时给予抗生素使用预警。

1.3.2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医务人员的手是细菌寄宿的主要场所, 大部分院内感染的细菌都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来进行传播的, 因此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在整个医疗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洗手能够消除或杀灭手部>90%的细菌, 在进行医疗活动之前规范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 减少手部卫生, 可有效预防院内多重耐药菌的发生。我们通过完善临床科室洗手设备, 定期督查快速手消毒液使用情况, 对重点部门和临床科室工作人员进行无菌操作及手卫生依从性进行监督、培训, 并进行严格的效果考核, 取得良好效果。

1.3.3规范临床合理用药 由感染管理科、医务科共同定期对临床医师实施规范用药培训, 避免经验用药、滥用抗生素和过度用药, 对出现感染患者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 合理指导临床用药, 避免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及扩散。

1.3.4 严格执行消毒及隔离措施 督促临床科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认真做好各种医疗物品专人专用, 或一人一用一消毒措施, 认真做好患者病室环境及物品消毒工作, 规范处理感染患者的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做好患者的转院、出院后的终末消毒。检验科一旦检出多重耐药菌患者, 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及临床科室, 做好患者的隔离, 避免耐药菌扩散。

2 结果

经过医院感染管理科1年的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目标检测与分析, 找出影响院内多重耐药菌发生的主要因素, 制定相关预防干预措施, 经过1年的多部门共同干预, 院内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由原来的3.11%下降到1.67%;检测出的耐药菌株有又来的1016株减少到471株, 干预效果显著。

3 讨论

医院多重耐药菌的管理和控制工作是医院感染管理科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交叉感染的每个环节更为重要, 通过多部门共同协作, 充分发挥每个部门的职能和专业, 严格控制耐药菌的生成和扩散, 将卫生部多重耐药菌的预防与控制指南具体贯彻执行到实处, 做好每一个环节的管理[4], 从根本上降低和避免院内多重耐药菌的发生, 从而减轻患者负担, 促进疾病治疗效果, 确保医疗质量及患者安全, 严防耐药菌的扩散与传播。

参考文献

[1]王秀银.组合式干预措施防控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效果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15, 6 (6) :571-572.

[2]郭广芹.多部门协作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研究[J].转化医学杂志, 2015, 6 (3) :151-160.

[3]刘玉岭.某综合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目标性监测与综合干预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5, 6 (6) :383-398.

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 第9篇

【关键词】 医院感染;耐药菌;预防控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2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40-01

现在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产生了不良的反应,此外,细菌耐药性问题也变得比较严重。为了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需要了解常见的耐药菌,并进行预防控制。

1 医院感染常见的耐药菌

医院感染常见的耐药菌包括5类:第一,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MRSA;第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简称MRCNS;第三,耐超广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阴性肠杆菌,如大肠埃希菌等;第四,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简称VRE;第五,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铜绿假单胞菌以及鲍曼不动杆菌等[1]。

1.1 MRSA 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阳性,产生较多的毒素以及酶,种类较多,毒性比较强,在医院感染中是比较常见的致病菌。近几年来,抗菌药物大量应用,耐药菌比较多。MRSA的临床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具备多重耐药性,在青霉素类以及头孢菌类抗生素之间出现交叉耐药,对于其他类型的抗生素耐药;第二,容易传播,在患者之间容易传播,造成医院感染的流行。MRSA比较常见的感染部位是皮肤、手术的部位以及软组织,也可以引发肺炎、心内膜炎等。

1.2 MRCNS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仅次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医院感染病菌[2]。对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以前的看法是它并不会致病,但是,现在已经成为比较厉害的致病菌。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最为常见的是表皮葡萄球菌,在临床中的比例为70%,可以引起菌血症、伤口感染等。溶血葡萄球菌次之,免疫力较低的新生婴儿容易感染;腐生葡萄球菌可以引起女性的泌尿道感染。此外,还有华纳葡萄球菌等。

1.3 耐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阴性肠杆菌 超光谱β-内酰胺酶简称ESBLs,可以水解青霉素以及第一、第二、第三代的头孢菌素。ESBLs主要是由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作用于第三代头孢菌素,产生的ESBLs菌具备多重耐药的特点,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

1.4 肠球菌 肠球菌对多种抗菌药发生耐药,对青霉素类的药物是低度或者中度的敏感,对糖肽类的抗生素较为敏感。通过肠球菌感染,种类较多:第一,尿路感染,和留置导尿管、尿路结构以及器械的操作存在一定的关系;第二,腹腔以及盆腔炎;第三,菌血症,入侵的途径主要是中心的静脉导管、烧伤创面感染等;第四,心内膜炎,按照比例分类,粪肠球菌所占比例为93%,屎肠球菌比例为5%,坚韧肠球菌比例为2%;第五,其他,如外科创口、骨关节感染等。

1.5 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 在近几年的医院感染中,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呈现上升的迹象,比较重要的菌类有铜绿假单胞菌以及鲍曼不动杆菌。两者都属于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比较广,空气、土壤、人体都有存在,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病菌。如果患者患有血液病或者恶性肿瘤等,会引起伤口感染、败血症等病症。在临床中,大量的使用抗菌药物,耐药菌株的数量逐步增加。铜绿假单胞菌以及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机理比较复杂,包括三种机制:①多种β-内酰胺酶;②膜通透性降低;③激活主动外排的机制[3]。

2 医院感染常见耐药菌的预防控制

2.1 卫生消毒 医疗机构应當加强卫生的清洁工作,主要包括:①对器皿用具以及水、空气进行消毒;②对医疗用品进行消毒,如床垫、呼吸机以及插管等,使用以后必须清洗干净,并进行消毒处理,尽量使用一次性的餐具。医务人员在接触感染的患者时,必须洗手,防止造成交叉感染。减少入侵性的治疗,减少住院的时间,避免感染。

2.2 隔离

2.2.1 接触传播 对于感染患者,需要采取接触传播的隔离。对患者进行隔离,将患者安置在单独的房间;限制其活动范围;减少运转的情况。进行防护隔离。进入隔离病室,在接触患者时,应当戴手套;离开隔离室前,进行消毒;进入病室后,如果需要进行操作,需要穿隔离衣。

2.2.2 空气传播 如果患者感染了通过空气可以传播的疾病,如水痘、结核等,应当进行隔离预防。主要的措施是:第一,对患者进行隔离,安排在单独的房间,加强通风;针对患者的病原体,进行分开安置;进行空气的消毒;第二,进行防护隔离,医护人员在进入患者的房间时,应当戴帽子以及防护口罩。

2.3 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 在临床中,存在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打乱了体内正常菌群的分布情况,引起不良反应,增加了医院感染的风险。因此,应当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医生应当根据抗菌药物的使用特征,可以应用窄普抗菌药物,绝不应用广谱抗菌药物。针对个体,制定用药的方案,对抗菌药物进行循环使用。

3 小 结

医院感染的常见耐药菌耐药机制复杂,分布较广,很容易导致医院感染,对于常见的耐药菌必须做好预防以及控制的工作。在临床上应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注重细菌的耐药性。医师应当结合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减少药物的滥用,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陈映.4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J].浙江临床医学,2013(2):285-286.

[2] 郑晔文.医院感染中多药耐药菌的控制与预防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4):533-534.

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第10篇

写在课前的话

多重耐药菌是医院感染和控制的重点,也是社会最近比较关注的话题,耐药菌的防控也越发重要。包括监测、分析来源,类型,以便制定相关控制治疗措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将知晓耐药菌防控的常见问题有哪些,明确耐药菌防控的内容和要求。

一、细菌研究发展史

(一)百年细菌学史

细菌在35亿年前就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之上。这么多年来和我们人类共生共

存。

古希腊哲人德谟克利特曾经说过,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会引起疾病。这种说法在 2000 多年前被人们斥为异想天开。因为当时人们根本无法去了解肉眼所看不到的世界,也不了解人为什么会得病。

从细菌学的发展史上,有几个重要的人物,他们为细菌学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665 年,英国的罗伯特·胡克用自己设计制造的显微镜观察的时候,发现在树木中的切片的有很多小室,状如蜂窝,称为“cella”,这是人类第一次看见细胞。

1674 年,荷兰的布商列文·胡克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高倍显微镜看到了完整的活细胞。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日常喝的牛奶是所用的巴氏消毒法的发明人----法国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巴斯德,他是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也是巴斯德第一个成功的制造了疫苗用于疾病的预防。

(二)划时代的发现 以前很多病人莫名其妙的是死去了,人们无法知道发病的原因,也找不到治疗的办法。直到 1928 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让人们对感染性疾病有了第一个治病的根本手段。

(三)耐药菌的出现

但是在青霉素发现仅仅 5 年以后,青霉素对一部分葡萄球菌就不起什么作用了。那时候人们对耐药的机理还没有什么认识,只是不断的去研制新的抗生素来对抗越来越多的致病菌。很多细菌在新的抗生素的作用之下,逐渐的被人类所制服,但是细菌也在进行着自己的努力,通过变种来进行抵抗人类的进攻。所以人类虽然在不断的发明新药,同时也在造成细胞细菌新的变种,也可以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在不断发现新的抗生素的同时,在促使对手自身进行改进,是我们逼迫着新的细菌越来越多。那么这场竞赛就在这种不断升级的斗争中进行着。

现在我们知道很多疾病都是由细菌引起的,如果说昆虫、老鼠只是和人类争

夺粮食的话,那么细菌却是在和人类争夺生命。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面对细菌呢?

(四)细菌的协同进化理论

达尔文对人类进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经提出过协同进化学说,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免疫力有着广泛的差异,免疫力低的人被传染的机率就比较大,能留下后代的总是一些免疫力强的人,其后代免疫力就越强,这也是自然界对人的自然淘汰。那么一代又一代很残酷,也是很仁慈的自然选择,造成人类越来越强大,免疫力也越来越强。但是在人类强大的同时,在微生物世界里,也是传染性强的细菌更容易生存下来,所以细菌的传染性也越来越强。这就是达尔文所提出的协同进化,对每一类生物都是如此。

二、细菌的认知

(一)前人对细菌的认识 医疗界曾声称战胜了传染病,但变成了幻觉。” ——舍温•纳兰德《死亡的脸》

有迹象表明,细菌是“聪明的小魔鬼”,其活动之诡秘连科学家也从未想到过。——斯特利•法尔科

抗生素的使用在有记载的生物学史上空前地激励了进化变革。——斯图尔特《抗生素的悖论》

年代人们的感觉是我们已经征服了每一种传染病。——托马斯•比姆博士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真的完全认识清楚细菌。在日常的治疗中,可以知道病人是因为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但是医生通常在没有证实细菌感染之前就开出了抗生素。每一次使用抗生素,都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性其实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对抗生素的滥用,加速着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抗生素不是万能的灵药,其实这一点每个人都清楚,特别是医务人员。

(二)耐药菌株检测及来源分布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检测网,目前一直在对全国的耐药情况进行着监测,下面图片是 06年-07年监测的结果。在这个,临床分离细菌的数目是 10.8 万株,其实革兰氏阳性菌占 30%,其他 70% 是革兰氏阴性菌。

从细菌的来源看,列在第一位的是痰,其次是尿,分泌物、引流液、脓和血液标本。在我们国家感染性疾病仍然以呼吸道感染为主。

从全国各地区分离细菌的情况来看,MRSA 的发生率不管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北或西南地区目前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数量,至少都在 40% 以上,那么 ESBLs 的发生率目前来说各个地区虽然说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最低的也达到 15% 以上。

(三)细菌菌株分类及耐药率

革兰氏阴性菌的分布,最多的是大肠埃希菌,占 28%,铜绿假单胞菌占 18.3%,肺炎克雷伯菌占 14.1%,鲍曼不动杆菌占 10.2%。

革兰氏阳性菌的分布中,以葡萄球菌菌属为主,第一位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 26.8%,其次是表面葡萄球菌,占 15.4%,溶血性葡萄球菌占 20.7%,其他的葡萄球菌占 8.2%。

细菌耐药率的分析,对大约 2 万株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所做的耐药性分析中,除亚胺培南、头孢哌酮加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巴唑坦外,其他的抗生素耐药率都在逐渐升高,甚至有的已经达到 70% 以上,平时用的比较多的,头孢二代,头孢呋辛耐药率是 62.3%。

对大约 1 万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分析来看,也仅仅是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巴唑坦耐药性较低,而对头孢呋辛的耐药性达到了 45.9%。

对近1.4 万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分析来看,整体上包括头孢哌酮加舒巴坦,耐药率也达到了 20% 以上。整体来说耐药率都是在 20%-30%。

对 7600 株鲍曼不动杆菌的分析,耐药率也是比较高的,很多抗生素都达到 40% 以上。对大约 1 万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析可以看出,除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以外,其他的耐药率都很高,甚至达到 70%-80%。

三、多重耐药菌常见问题

(一)多重耐药定义

多重耐药,简称 MDR,指对三种或三种以上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耐药,如果现有的或者可以获取的所有的抗菌药物都耐药,称之为 TDR,即泛耐药。

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或者肺炎克雷伯菌,对以 7 种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喹诺酮类、氨基耐类和多粘菌素类药物中,至少 5 类耐药,称之为 MDR,多重耐药。如果对上述 7 类抗假单胞菌抗生素均产生耐药称之为 TDR,称为泛耐药。

多重耐药是指()?

A.对现有所有抗菌药物耐药

B.对三种或三种以上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耐药

C.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耐药

D.对一种或一种以上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耐药 A.对现有所有抗菌药物耐药 B.对三种或三种以上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耐药

C.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耐药

D.对一种或一种以上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耐药

近年来多重耐药传播形势越来越严峻,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

一,对此,医院采取了那些应对措施?

最近从新闻报道中报道,“超级细菌”来了,给社会了造成了一定的恐慌。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多重耐药菌防控是医疗卫生工作的一部分,医务人员通过对耐药菌的监测、分

上一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分队心得体会下一篇:固定资产报废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