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观后感范文

2024-05-28

子夜观后感范文(精选10篇)

子夜观后感 第1篇

《子夜》读后感

1933年,一部“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子夜》出版了,几十年过去了,《子夜》里所描写的黑暗的中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书中留下的沉甸甸的历史却值得我们思考。

《子夜》是作者于1931年动笔,1932年12月完稿的一部划时代的史诗性巨著,茅盾给书的起名是充满象征意义的。“子夜”即半夜子时,此时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子夜》的情节,就是被镶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

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通过吴荪甫与买办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这条主线,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下,在以蒋介石为一方,以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为另一方的国民党新军阀大规模的内战中,民族工业破产,农村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情景;通过吴荪甫与工人阶级的代表朱桂英等的矛盾,揭露了民族资产阶级为了自保,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讴歌了工人阶级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通过城市革命工作者的思想斗争,批判了李立三的“左”倾错误;通过吴荪甫与双桥镇农民的冲突,揭露了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共同压迫农民的罪行,表现了农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举行武装斗争的雄伟气势,从而展现了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从城市到农村的广阔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

要矛盾,指出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产阶级不可能成功地领导民主革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正确路线的领导下,依靠工人﹑农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才能取得胜利。《子夜》用社会科学的观点,阶级分析的方法,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旋律和阶级关系。冯雪峰曾评价说:“《子夜》是把鲁迅先驱地英勇地所开辟的中国现代的战斗的文学的路,现实主义的路,接引到普洛革命文学上来的里程碑之一”。茅盾用敏锐的眼光,犀利的笔峰,透彻地理解了主宰着战前中国社会的各种倾向、潮流和力量,从而使他的描写具有明显的真实的文献价值。作品里,到处都可以见到作家熟悉的生活影子。因而,《子夜》辉宏的气势中,处处有生活,有真实。书中的人物,个个有血有肉,而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贯穿全书的主线。在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作者缜密的艺术构思和卓越的创作才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笔下的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不是庸碌卑琐的人物。他曾经热心于发展故乡双桥镇的实业,但是仅仅十万人口的双桥镇不是“英雄用武”之地,他要的是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他的“目的是发展企业,增加烟囱的数目,扩大销售的市场”。他有这样的野心,把一些“半死不活的所谓企业家”全部打倒,“把企业拿到他的铁腕里来”。不仅这样,他还知道如果要发展民族工业,首先需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因此他除了永不倦怠地注视着企业上的利害关系以外,还“用一只眼睛望着政治”。但吴荪甫这个工业界的骑士却是生不逢辰。他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侵略的魔手紧紧扼住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咽喉,因而他的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不能不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他不能不过一种“简直是打仗的生活”。野心勃勃、刚愎自信的吴荪甫,也只剩下了一条“投降的出路”。通过上述这些描写,《子夜》揭示出了作为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吴荪甫的两面性质:他和帝国主义及其卵翼下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劳动人民,特别是工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华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茅盾特别擅长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他不是对它们作静止的和孤立的分析和描写,而是在时代生活的激流里,在尖锐的矛盾和冲突里来实行细致、深入的刻画。他让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让他不断处在胜利和失败的起伏的波澜里,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指挥若定,时而急躁不安。这样,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就毫发毕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还有杜竹斋唯利是图的性格,在公债市场的决战阶段显得分外清楚。李玉亭两面讨好的豪门清客的心理,在吴、赵两家明争暗斗最为紧张的时候暴露得格外分明。茅盾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借以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他决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他写景即所以写人。有时是因情取景,有时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

《子夜》是茅盾先生展现给后人的一幅历史画卷,让今天的人们能清晰的了解那段历史。《子夜》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旧中国社会的一角,茅盾犹如一个说书人,道出了那段辛酸的历史,展现了一个千

疮百孔的民族血泪史。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通过《子夜》可以认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现实,认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认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了解30年代的党所领导的工农斗争的风起云涌之势。

小说中记录的吴荪甫果断又刚愎自用的性格,赵伯韬的财大气粗和一批小老板的走投无路的神态,几乎都栩栩如生;周仲伟、王和甫、陈君宜、朱吟秋等老板之间的金钱至上,勾心斗角,都活灵活现;与这些相匹配的,还有一批以吴府为中心舞台的各式公子小姐、少妇、交际花、诗人、学者、政客等形象,都作了周到而逼真的展现。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茅盾这一部近40万字的小说里装进了1930年前后中国都市及部分农村的庞杂的内容。其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和先验的政治主题,选择好并精心塑造的人物,及独具匠心的结构,使小说具有宏大的气势,成为多声部、多色彩的都市交响曲,并历史地、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动荡时代的风云和人们的活动、情绪、心态,成为一部活的历史。”

《子夜》成就了茅盾,而茅盾也成就了《子夜》。《子夜》是30年代中国东方都市的一道风景线,在这道风景线上,映出芸芸众生,映出时代风云,映出中国社会的另一面。真可谓是文人笔下的历史,后人眼中的现实!

子夜观后感 第2篇

《子夜》结构的突出特点还表此刻:她把众多的人物,复杂的矛盾,纷繁的线索,瞬息万变的斗争,广阔的生活场面,集中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加以表现,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的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显示出高超的结构艺术才能,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茅盾“写大时代”的艺术追求。

俯瞰整部小说,吴荪甫这个充满鲜明个性矛盾的形象便展此刻我们的面前。他精明强干,有魄力,有灵活的手腕,雄心勃勃的想振兴中华民族工业,但这种愿望的根本目的则仅限于个人利益的驱使;他对外来的帝国主义及官僚买办资本家有憎恨的一面,但为了个人利益又反过来镇压农民户外,残酷剥削压榨工人;他不仅仅同官僚买办资本家矛盾重重,而且同小民族资本家也结下了许多矛盾;在家里,他和妻子貌合神离,他既有道貌岸然,专干事业的一副面孔,同时又奸污女仆,玩弄交际花的卑劣行径。人物形象十分真实可信。由此可见,吴荪甫之因此最终走上破产的杯具并非偶然。

子夜观后感 第3篇

一、子夜太阳高度的计算模型

正午太阳高度为地方时12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夹角, 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用处较多, 如楼间距计算、房屋朝向、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最宜倾角、物影变化、季节判读、地方时计算等, 但是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及其应用是教学重难点, 通过二分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来探讨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图1) 。

由图1可知, 春、秋分日, 赤道处正午太阳高度为90°, 两极地区为0°, 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由赤道 (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为中心) 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同为66°34′、0°的纬度分布均有两个, 推理可知, 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具有对称性, 对称轴为直射点所在的纬线, 距对称轴的纬度距离相等;0°、23°26′N、90°N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90°、66°34′、0°, 表明其变化是以直射点所在纬度为中心, 纬度每远离中心1°则正午太阳高度相应递减1°, 推导出90°-H1=△H=△α (公式中H1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α表示所求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差) ;影响因素仅有纬度, 因此同一纬线具有相同的正午太阳高度。

子夜太阳高度是指地方时0时的太阳高度角, 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日变化的最小值。由图2可知, 点A为太阳直射点, 且∠A=∠B=90°, ∠B表示子夜太阳高度值为90°, 即点B此时子夜太阳高度为-90°;点A与点B关于球心对称, 且子夜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一致, 即其变化是以直射点关于球心的对称点所在纬度为中心, 纬度每远离中心1°则子夜太阳高度相应递减1°, 即H子夜=δ±φ-90° (当地纬度为φ, 太阳直射纬度为δ, φ与δ位于赤道同侧取加号, 异侧取减号, 即同加异减) , H子夜∈ (-90°, 23°26′) , 若H子夜>0°表示该地此日极昼, 其中负值表示此时太阳位于地平面之下。

二、子夜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依据子夜太阳高度的计算模型, 对不同纬度和季节的子夜太阳高度进行实际计算 (表1) , 并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图3、图4, 利用图形来揭示子夜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1.子夜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

由图3可知, 子夜太阳高度绝大部分小于0°, 表明子夜时太阳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地平面之下, 就其数值大小进行分析, 非极昼区, 同一天子夜太阳高度随纬度有规律f变化。夏至日, 南回归线处为90°, 子夜太阳高度以南回归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 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 北回归线处为90°, 子夜太阳高度以北回归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 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分日, 赤道处为90°, 子夜太阳高度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4]因此, 非极昼区, 子夜太阳高度以直射点的球心对称点所在纬线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向南北两侧递减。若某地距离直射点关于球心对称点越远, 即纬度差越大, 则子夜太阳高度越小;纬度差越小, 则子夜太阳高度越大。

2.子夜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规律

由图4可知, 子夜太阳高度绝大部分小于0°, 表明子夜时太阳绝大部分季节处于地平面之下, 一年中, 同一纬度地区的子夜太阳高度随时间而有规律地变化, 就其数值大小进行分析: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曲线图形呈V形, 子夜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大值出现在冬至日;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曲线图形呈W形, 表明一年内有两次最大值90°, 其子夜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时间为冬至日前后;赤道上出现子夜太阳高度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春分日和秋分日。夏至日, 北半球各纬度其子夜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赤道上一年内子夜太阳高度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和夏至日;南半球子夜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三、北半球各地周日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日太阳高度图可以揭示昼夜长短、正午/子夜太阳高度、极昼范围及日太阳高度与时刻等变化规律。根据子夜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模型, 借用王多文等提出的球面三角公式[5]:sinH=sinδsinφ+cosδcsoφcost (式中H, δ, φ, t分别表示太阳高度角、当地纬度、赤纬和时角, 其中时角以正南方位为0°, 向西为正, 每小时移动15°) , 对日太阳高度进行计算, 并依据结果绘制精确的变化曲线图5, 探讨了周日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 由图5可知, 日太阳高度范围[-90°, 90°], 负值表示太阳位于地平面之下, 且地方时12时太阳高度最大, 即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子夜太阳高度最小;极昼区日太阳高度均大于0°, 极夜区日太阳高度小于0°。因此, H子夜>0°表示该地此日极昼;H正午<0°则为极夜。

(2) 由图5可知, 赤道处始终H正午=-H子夜;二分日北半球各地除极点外H正午=-H子夜。因此, 仅赤道和二分日全球各地H正午=-H子夜, 其他地区和季节H正午≠-H子夜;南北极点处H正午=H子夜=±δ (极昼取正, 极夜取负) ;极昼区内H正午+H子夜=2δ (由公式可推导出) 。

(3) 由图5可知, 同一天, 日太阳高度变化具有对称性, 以地方时12时为对称轴, 子夜至午时和午时至子夜变化情况相反;周日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形状类似抛物线, 表明日太阳高度随时刻变化具有非线性特征;曲线斜率反映地理事物变化快慢, 日出至日中曲线斜率在递减, 表明日出至日中时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速度在递减, 接近地方时12:00变化速率最慢。

(4) 由图5a可知, 从子夜到午时, 夏至日北半球非极昼区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 极昼区则一直变大 (北极点太阳高度始终为23°26′) ;由图5b可知, 冬至日北半球非极夜区从子夜到午时, 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 极夜区则一直变小 (北极点为-23°26′) ;由图5c可知, 二分日北半球各地从子夜到午时, 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 (北极点为0°) 。因此, 从子夜到午时, 非极昼区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 极昼区则一直变大, 极点处保持不变。

(5) 由图5a可知, 夏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 且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由图5b可知, 冬至日由赤道向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逐渐递减;由图5c可知, 二分日赤道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 且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计算公式:H正午=90°-δ±φ (同减异加) 。

(6) 由图5a可知, 北半球各地日出时刻小于6:00, 日落时刻大于18:00, 因此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由图5b可知,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由图5c可知, 赤道处和二分日北半球各地昼夜等长。

(7) 由图5a可知, 夏至日66°34′N~90°N范围内出现极昼, 北极圈上H子夜=0°;极昼区内纬度每增高1°, 子夜太阳高度相应递增1°, 正午太阳高度递减1°, 两者变化幅度相等, 即△H=△α (极昼区内, 两地间子夜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等于纬度差的绝对值) 。

四、结论

(1) 子夜太阳高度计算模型:H子夜=δ±φ-90° (同加异减) , 子夜时太阳绝大部分地区和季节位于地平面之下, 若H子夜>0°表示该地此日为极昼;

(2) 子夜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非极昼区, 子夜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关于球心的对称点所在的纬度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极昼区则随着纬度增高而递增;极点处始终为±φ;

(3) 子夜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规律:北半球各地子夜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出现在冬至日前后, 最小值出现在夏至日;南半球的变化情况相反;

(4) 周日太阳高度变化曲线类似抛物线, 且具有轴对称性;仅二分日全球各地和赤道处H正午=-H子夜;日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速率具有非线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杨长青.正午太阳高度角模型的设计、制作和运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1 (8) :26-28.

[2]孔祥群.黄赤交角变化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影响[J].考试, 2006 (10) :40-45.

[3]赖月喜.小议;太阳高度角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图示分析[J].中学政史地, 2007 (4) :48-52.

[4]唐红伟.图示法比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4 (9) :22-23.

子夜聆听(三章) 第4篇

——听舒伯特《小夜曲》

大块秋天,我都在夜莺清婉的啼唱里深居,怀念爱情:“让我的心声穿过黑夜,向你轻轻飞去!”

向你飞去,向你飞去——

优美的柔板花枝烂漫,像年轮的唱针,轻而易举引我重返纯真年代。

那夏日的玫瑰呀,神秘的初恋印满每一瓣颤动的花叶!

今夜,庭院深深,母性的气息千丝万缕。

仿佛月光里飘着的圣音,从教堂直抵心脏……

在蔓延的秋水里,你暖色的闺阁,还有灯火深情的呼吸,就像梦幻,让我流连忘返!

曼陀林的长奏如泣如诉,夜雾里的心事愈发沉重。

旧词新伤,还是随波逐流了吧?

这样想着,我便轻轻地飞入,只是轻轻地飞入——

纵然你轻浅的眼神将我灼伤,

我也会在明净的秋波里,快活流浪!

触摸舒伯特冰凉的手指,夜露镀亮爱情的品质:

圣洁、华贵、深沉,叫人向往——啊!这天地间巨大的宁静,呈献一片深蓝。

我的心弦,不知怎么了,老是情不自禁地震颤……

其实,谁也没看到,平静的海面下,涌动的暗流——多么强劲!

秋日私语

——题理查德·克莱德曼同名钢琴曲

与你同行,是在一个秋日的黄昏……

那种曼丽无比的情怀,常会在清冷的夜晚,敲碎我思念的窗棂。

许多日子淡然而逝。就连最初的爱恋,也飘落得渐无声息……我还期待什么呢?

再一次走进秋日,走进泰戈尔静美的诗句。

不再有细雨梦回的伤怀,不再有凉风难禁的娇爱……

栖身最后一朵矢车菊,我不知自己还能否勇毅而坦诚地为青春喝彩?

苍茫时刻,牵不到你的手。

只有一袭红枫,温暖我孤寂的心。

临窗倾听秋日的私语,我不禁泪流满腮……

伫立秋日的神龛前,我渐渐明了:

生命中美好的情感,犹如明灭可见的星子,终将在你我爱的星座上,永驻欢颜!

黑鸟

——祭钢琴诗人肖邦

流亡的黑鸟,在夜间穿行自如。

琴键拍动羽翅,驮起亲爱的故乡——

即兴而奏的夜曲,温存、明朗,像露珠一颗一颗滴打着牧场、农庄,还有月光下小白桦美妙的舞姿……

大自然恬静的歌谣,在指尖悄然传唱;

忘了忧郁的黑鸟,在树丛愉快飞翔……

没有人在意这角落里的独白,乡情就沿着音律,一小节一小节地长满伤口——

这绣在补丁上的花朵,怎能不质朴、感人?

不远处,午夜的巴黎已进入华彩乐章。

贵妇香车宝马,绅士盛气凌人……如此盛大的晚宴,却让他没有胃口。

在贫困与伤痛里,只有这相依为命的黑鸟还栖在怀中,常让他彻夜思念,思念苦难中的祖国!

桂冠无济这沉重的思念。

在异乡漂泊,行吟的诗人惯于内心歌唱——即使客死他乡,也要把心脏送回波兰!

听百年孤独的肖邦,他的心滴出血来,我的眼落下泪来!

子夜读后感 第5篇

这话用在《子夜》里是最适合可是了。因为看了《子夜》后,我觉得它从情节资料上说,实在不怎样好看。大段大段的经济术语描述看得人头晕脑涨,常常让人感到看不下去。并且由于它是集中写两三个月的,所以感觉也谈不上情节的连贯性,出场的人物也比较多,杂乱,尤其是吴孙蒲周围的人。可是《子夜》所包含的文本意义,社会意义,无疑是巨大的。

茅盾在《子夜》的序里谈到其写作背景说,“《子夜》的时代背景是一九三○年春末夏初。这短短的时间内,有几件大事值得一提。第一,国民党内部争权的斗争,又一次爆发为内战。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为一方,蒋介石为另一方,沿津浦铁路一带作战,其规模之大,战争的激烈,创造了国民党内战的纪录。老百姓遭殃自不待言,工商业也受到阻碍。第二,欧洲经济恐慌影响到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一些以外销为主要业务的轻工业受到严重打击,濒于破产。第三,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挽救自我,就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增加工作时间,减低工资,大批开除工人,成为普遍现象,这就引起了工人的猛烈反抗,罢工浪潮一时高涨。第四,处于三座大山残酷压迫下的农民,在***领导下武装起义,势已燎原。”这正是《子夜》写作背景和所反映时代的最好写照。

我觉得,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的状态能够用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民族资产阶级比作一只小鸟,它想飞向自由的天空。可是它的两只翅膀都受到阻碍的,一只是受帝国主义的压迫,比如作品中写到日本,德国等在中国倾销产品。另一只翅膀则受到本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最典型的就是赵伯韬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打击了。所以说,小鸟的翅膀两只同时受到阻碍,那么它注定是飞不高的,更是被拖在地面难以起飞。

主角吴孙蒲个性鲜明。用我们的老话说就是两面性了。吴孙蒲开始办实业信心十足,毫不犹豫,并且是爱国的。雄心壮志,提倡办实业,以自我为表率。“要使自我的产品进入中国的大街小巷,要把帝国主义的产品赶出中国,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独立的发现”。并且,也能够看书,和吴孙蒲合作的孙吉人和王和蒲也是这样的。即使他们之后被卷入公债,危机重重,吴孙蒲但还是不随便表露自我的软弱,犹豫。另外,对于资本家,他对工人的压迫,剥削也可谓是淋漓尽致,毫不含糊。所以有一次被那些工人围着车子大骂也是不奇怪的。再者,他的性格,脾气也不好,心境不好就找家人发泄,作品中往往用“咬人”来形容,并且家里人是必须服从他的命令的。总而言之,就大环境和国家来说,吴孙蒲是值得肯定的。

另外,能够看到,当时的战争,对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很大。生产出来的产品基本都卖不出去。还有就是对公债的涨幅影响最大。战争的消息弄得吴孙蒲一喜一忧的。

当时中国,农村革命,武装革命,中国共产谠武装的壮大,也蓬勃发展,才有开头吴老太爷不得不从乡下逃到上海的事。作品最终用不少笔墨写工厂工人罢工,工人罢工,显示出的力量是巨大的,也有了组织和领导,但能够看书显然是不成熟的。茅盾说这方面是《子夜》不足的地方,因为他对当时尤其是农村武装斗争的情景是不了解的,仅仅以一些人的口述为材料。我们从那里推断,民族资产阶级茅盾应当是十分了解的,可能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或者别的。

子夜读后感 第6篇

仔细阅读了《子夜》有感,发现矛盾的这部小说描写的是1930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事,我便兴趣十足地阅读起来,这本书主要讲了吴家大少爷吴荪甫在大都市建造了一座从外国引进的机器制造厂的过程。但当工厂开工时,却遭到封建势力官员的不满和反对,于是,他们联合起来,企图来策划一场险恶的阴谋,使吴荪甫的工厂付诸东流。果然,他们的计划成功了,逐渐使吴荪甫付不起员工的工资而跨台,输得一败涂地。

我迷上了这部小说,被它的文学魅力所折服,同时也知道了它产生的历史背景。最让我深思的一点,就是封建主义注定灭亡。小说中的主人公引进了外国的机器,本来是想报效祖,使祖国的工业更加先进,可那些封建主义严重的官员却极力反对和阻止,导致了吴荪甫的悲惨下场,这充分地体现了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也体现了当时官僚主义权力的强大,误国误民,也让我们痛惜国民政府统治的失败!

写道这里,我想起了清朝时期的一个事件,由于清朝政府的封建和固步自封,不会利用发明出的火药,只会把国库的银子用在建造皇家园林和楼台殿阁上,正是可悲!以致于后来,导致了鸦片战争、割地求荣的行为,这也说明了封建主义注定是要灭亡的。

如今的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使我们的国家不断繁荣昌盛!

子夜摘写

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悄悄地,向西流去。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现在沿这苏州河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似的铜鼓声最分明,也最叫人兴奋。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燐似的绿焰:Light,Heat,Power!

子夜读后感 第7篇

小说《子夜》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孙莆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吴孙莆对于振兴民族工业野心勃勃,在当时民族工业濒临破产的情况下,坚持开设裕华丝厂,在家乡双桥镇经营电厂、当铺、油坊、米厂等,吞并了陈君宜的绸厂、朱吟秋的丝厂;和孙吉人、王和甫等民族资本家合伙组织益中信托公司,廉价收买了八个小工厂。他为了求得金融上的周转灵活,钻进了公债投机市场,加入了赵伯韬等秘密组织的公司,企图从公债投机市场牟取暴利,增加企业资本,以实现其发展民族工业的“大计划”。

赵伯韬依据美国金融家的意旨阴谋扼杀民族工业,通过合作引诱吴孙莆落入圈套,操纵吴的企业。吴孙莆得知后“怔忡不宁”,表现的异常脆弱。当他同赵伯韬在公债市场的斗争濒与失败时,他的妥协性便完全暴露出来,终于孤注一掷,与赵在公债市场上背水一战,结果完全失败了。

吴孙莆的破产,证明了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下,民族工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他同汪派政客唐云山结成“莫逆之交”,帮他贩运军火,为内战火上加油。吴孙莆的政治主张倾向汪派,而实际上却是依靠国民党蒋派。借助国民党蒋派的力量来镇压工人运动,结果自然只能加速自己的崩溃。这些倒行逆施充分地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反动性一面。

赵伯韬是美帝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的政治势力的代表,是吴孙莆的劲敌。他以美国金融资本为后盾,以蒋介石政府为依靠,在公债市场上兴风作浪,坐收渔人之利;诡计多端,阴谋扼杀民族企业。

作者善于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在众多矛盾的交叉中从各方面细致的描绘人物性格的主要特点,吴孙莆色厉内荏的性格特征便是从各个侧面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在发展民族工业方面,小说既表现了他的刚愎自用的个性,又描写了他一遇劲敌如赵伯韬之流从中作梗便胆战心惊的神态;在对待工农革命运动方面,既暴露了他的凶狠,残暴的面目,也活画出他在强大的革命力量面前恐惧万状的丑态;在私生活方面,既描绘他平日道貌岸然的一面,又揭露他一旦“事业”失利就寻欢作乐的另一方面。而赵伯韬奸诈骄横的性格主要是通过他与吴孙莆又勾结又争斗的过程来揭示的。

《子夜》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突出了人物性格的细微差异,这种塑造人物的手法,正是作品艺术风格的生动体现。

《子夜歌》题目考 第8篇

关键词:子夜歌;和声;民歌;子夜来

南朝民歌大部分都被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与西曲两类,《子夜歌》便是属于吴歌这一类。《子夜歌》共四十二首,在南朝民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毫无疑问,它是南朝民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可是除了少数的几本书对它有记载之外,其他关于《子夜歌》的记载寥寥无几,因此造成了学术界的争议,这尤其体现在对“子夜”的理解上。

《宋书·乐志》:“《子夜歌》者,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晋孝武太元中,琅玡王珂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为豫章时,豫章侨人庾僧虔家,亦有鬼歌《子夜》,殷允为豫章。亦是太元中,则子夜是此时以前人也。”

《晋书.乐志》:“《子夜歌》者,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孝武太元中,琅玡王珂之家,有鬼歌《子夜》,则子夜是此时人也。”

《旧唐书·音乐志》曰:“《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晋日常有鬼歌之。”

这几段史料让部分学者认为《子夜歌》就是晋代叫”子夜“的女子所作,例如学者钱仲联在《中外爱情诗鉴赏辞典》里就说《子夜歌》是晋代一位叫“子夜”的女子所写,但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质疑,鲁迅在《门外文谈》里说《子夜歌》是无名氏所作,当代学者王乃英、林杰等则认为“子夜”应该指的是时间。

我认为《子夜歌》这个曲调名称应与它的的和声“子夜来”相关,对南北朝乐府研究较深的学者王运熙也是持此观点。

下面我将对“名字说”,“时间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也会对我的观点做出一些解释。

《子夜歌》是晋代叫“子夜”的女子所写,这里就有两种理解:《子夜歌》42首全部由“子夜”一人所写,另一种说法就是晋女子“子夜”写了一部分,其后的女子模仿它写了很多首,由此凑成了42首。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经不住推敲的。

第一种说法认为《子夜歌》42首全部由一位名叫“子夜”的女子所写,从内容上看,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子夜歌》塑造了一个个遭遇不同且性格迥异的女子,有相恋时惹人怜爱、婉丽的女子,如“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还有相思时痴情坚贞的女子,如“别后涕流连,相思情悲满。忆子腹糜烂,肝肠尺寸断。”对待被弃,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做法,有自怨自艾,满腔怨愤的,“遣信欢不来,自往复不出。金铜作芙蓉,莲子何能食。”也有毅然决然的划清界限,表明自己对负心男的不屑的,如“常虑有贰意,欢今果不齐。枯鱼就浊水,常与清流乖。”《子夜歌》前后叙事,塑造形象的矛盾这一点就证实了它不可能是一个人所写。另外,假设《子夜歌》是一个人所写,那么在史籍或文籍上对于“子夜”这个有才情的女子应该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记载,但我们只知道她是晋人,叫“子夜”。历史上最有名的女才人应该是宋代的李清照,即便是如此有名的女词人给我们也不过留下了50余首词和一些诗歌,散文等,远在宋代以前的晋女子“子夜”一个人就写了42首诗,并且为后世文人所津津乐道或者模仿,可是关于这个女才人的记载寥寥无几,这样的说法似乎并不可信。

还有人认为“子夜”是人名,只不过她只是作了部分诗,其余的是其它人作的。这种说法也是存在问题的。首先《宋书·乐志》的那段史料记载本身是有问题的,之后的《晋书》、《旧唐书》的记载当然也是错误的。最早的关于《子夜歌》的记载应该是南朝宋刘敬书的《异苑》(卷六):“晋孝武太元中,琅玡王珂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为章郡,侨人庾僧虔家,亦有鬼歌《子夜》。”《宋书》是南朝梁沈约所作,那么《宋书》中的记载应该是源自《异苑》,可是我们发现刘敬书的《异苑》并没有提及《子夜歌》的作者,那么《宋书》中说《子夜歌》是晋女子“子夜”所作说法不可信。从另一方面讲,女子的名字叫做“子夜”也确实有点奇怪,因此,《子夜歌》中的“子夜”应该不是指名字。

有部分学者例如王乃英、林杰等认为“子夜”应该指的是时间,如果“子夜”指的是时间的话,那么这个时间非常特殊而且很具体,就是夜里的23点到凌晨1点。对于这种说法,我们可以根据《子夜歌》的内容加以驳斥。《子夜歌》共42首,具体写是在夜里的只有七、八首,还有一些是写傍晚或白天,不过更多的是没有告诉我们时间的,例如“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像这样的诗我们无法判断它所指的时间,而且这样的诗占据了绝大多数,就算写明是在夜里,例如“夜觉百思缠,忧叹涕流襟。”它是发生在夜里,但一定是“子夜”吗?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再者,学者王乃英于1996年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子夜歌>作者考》里面的论证本身存在漏洞。他用《读曲歌》之六的一首诗来论证“子夜”指的是时间:

打坏木栖床,谁能坐相思。

三更书石阙,忆子夜啼悲。

按照他的观点“子夜”是指时间,那么后两句的断句应为:三/更书/石阙,忆/子夜/啼悲。很明显,这样的断句与诗句的意思是不相符的,正确的断句应为:三更/书/石阙,忆子/夜/啼悲。这里的“子”代指“你”,“夜”表示在夜里,这两个字都是有含义的,并不是合起来表示一个具体的时间。因此王乃英的论证存在漏洞,不足以支持“子夜”是表示时间的说法。

还有很多学者用《子夜歌》的变曲来考察“子夜”的含义,所谓“变曲”就是指曲子的变化,从旧有曲调中变化出来的新声,这些变曲多为《子夜歌》以后的人所做,用它来考察“子夜”的含义未免不太严谨。endprint

我的观点是《子夜歌》这个曲调名称与它的和声“子夜来”有关,“子夜来”也就是《子夜歌》的主要声调。女子企盼男子夜里能来与自己相会,这个解释与《子夜歌》的内容是相吻合的。下面我将作更深一步的论证。“《乐府诗集》(卷二十六)于论述《相和歌辞》时说:‘诸曲调皆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豔、有趨、有亂……豔在曲之前,趨与亂在曲之后,亦猶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我们知道吴声西曲是能够配合曲子唱的,“送声的位置,应在全篇末尾,……至于前面的和声……它的位置,应该在每句之末尾。”《南史》(二十二)王俭传:“齐高帝幸华林宴集,使各效技艺:褚彦回弹琵琶,……沈文季歌子夜来,张敬儿舞。”这里的“子夜来”就是《子夜歌》的和声,以“来”字作为和声结尾有很多,根据《旧唐书.音乐志》的记载,《乌夜啼》的和声是“夜夜望郎来”,《古今乐录》中记载《襄阳乐》的和声是“襄阳来”,《三洲歌》的和声是“欢将乐共来”,因此“子夜来”作为《子夜歌》的和声是有迹可循的。除此之外,吴声西曲的曲调名称与它的和送声相关这种说法是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的。《阿子歌》送声云:“阿子汝闻不?”《欢闻歌》送声云:“欢闻不?”《丁督护歌》的和声是“丁督护”,《阿子歌》的和声是“阿子闻”,《欢闻歌》的和声是“欢闻”,《团扇歌》的和声是“白团扇”,《女儿子》的和声是“女儿”,我们可以发现和送声与题目及内容是有一定关系的,学界对《子夜歌》题目的诸多误解是因为对吴声西曲中的和送声关注较少。

综上,《子夜歌》的正确理解应该与它的和声“子夜来”相关,这种解释也让我们对《子夜歌》的内容有了全新的理解,它哀婉的情调打动了无数人,那一声声“子夜来”的深情呼唤,如此动听,唤醒了我们对爱情的向往和期待。

【参考文献】

[1]王运熙.六朝乐府与民歌[M]上海;古典文献出版社,1957:109.

[2](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

[3]王乃英.子夜歌作者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6,(3):37-39.

[4]王运熙.乐府诗述论增补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清)王谟.古今乐录(卷首)[Z]//汉魏遗书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影印本).

《子夜》 读后感 第9篇

《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它从一九三一年十月写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动笔以前,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准备和构思的过程。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动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而且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它以上海为中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全貌;写的是一九三零年两个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这些事件里又隐伏着中国社会过去和未来的脉络。将纷纭复杂而具有重大历史社会意义的生活现象通过谨严宏大的艺术结构表现出来,这是茅盾作为我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最值得重视和学习的地方。

在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作家缜密的艺术构思和卓越的创作才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家笔下的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不是庸碌卑琐的人物。他曾经热心于发展故乡双桥镇的实业,打算以一个发电厂为基础建筑起他的“双桥王国”来。但是仅仅十万人口的双桥镇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他要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他的“目的是发展企业,增加烟囱的数目,扩大销售的市场”。他有这样的野心,把一些“半死不活的所谓企业家”全部打倒,“把企业拿到他的铁腕里来”。不仅这样,他还知道如果要发展民族工业,首先需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因此他除了永不倦怠地注视着企业上的利害关系而外,还“用一只眼睛望着政治”。他具有游历欧美得来的管理现代工业的知识,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够煽起别人勃勃的事业雄心,愿意和他合作。但是吴荪甫这个工业界的骑士却是生不逢辰的。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欧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侵略的魔手紧紧扼住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咽喉,因而他的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不能不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他不能不过一种“简直是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几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他要与美帝国主义的掮客——金融资本家赵伯韬进行勾心斗角的斗争;他熄灭不了工厂里风起云涌的罢工运动;他用尽心机收买过来的许多小厂都成了自己脱不下的“湿布衫”,他和孙吉人、王和甫所苦心经营的益中信托公司不得不在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生产过剩、赵伯韬的大规模经济封锁之下一败涂地。他们发起组织益中信托公司,时未两月,“雄图”已成为泡影。野心勃勃、刚愎自信的吴荪甫,也只剩下了一条“投降的出路”。通过上述这些描写,《子夜》揭示出了作为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吴荪甫的两面的性质:他和帝国主义及其卵翼下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劳动人民,特别是工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华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是历史的必然的法则,谁也不能够改变或者动摇它。当时在有关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托派分子曾竭力散播帝国主义的入侵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中国社会性质已是资本主义的反动论调。他们抹煞华洋资本之间的差别,掩盖帝国主义扼杀中华民族工业这样一个铁的事实,企图用“左”的词句来反对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以达到他们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子夜》关于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刻划,给了托派这种谬论以有力的回答。

《子夜》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突出吴荪甫的性格特征。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吴荪甫的性格是一个鲜明的矛盾的统一体。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业立场的义愤”,但另一方面,压倒他的一切的却是“个人利害的筹虑”。他是“办实业”的,他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他向来反对拥有大资本的杜竹斋一类人专做地皮、金子、公债的买卖;但是他也不能不钻在疯狂的公债投机活动里。他希望实现他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想,盼望国民党反蒋派与地方军阀的联盟“北方扩大会议”的军事行动赶快成功,然而当北方的军事进展不利于他的公债活动的时候,他又“惟恐北方的军事势力发展得太快了”。他精明强悍,但又不能不表现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他有时果决专断,有时狐疑惶惑,有时满怀信心,有时又垂头丧气;表面上好象是遇事成竹在胸,而实质上则是举措乖张。这一切,都是如此矛盾而又很自然地统一在吴荪甫的性格里。

《子夜》不仅从吴荪甫同赵伯韬在益中信托公司和公债投机市场上的矛盾和斗争来描写他的性格和命运,它还写出了吴荪甫同农村封建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他对农民武装起义的势不两立的态度,而在对待工人运动的态度上,更显露了他拚命压榨工人、仇视革命的反动面貌。当他从报纸上知道双桥镇被起义农民占领的时候,“他狞起眼睛望着天空,忽然转为贫怒:‘我恨极了,那班混帐东西!他们干什么的?有一营人呢,两架机关枪!他们都是不开杀戒的吗?嘿!„„’”字里行间仿佛传出了他的咬牙切齿的声音。他也有时不满意国民党反动政府,那是因为它不能有效地镇压革命,“因为他的权力的铁腕不能直接达到那负责者”。他企图从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货倾销和军阀混战所造成的企业的不振,想吸尽工人血汗弥补他在投机市场上所受到的损失,他利用工贼、特务和反动军警破坏工人罢工运动。这些地方,作品成功地揭示了一个仇视劳动人民、喝血自肥的反动工业资本家的形象。作品还从吴荪甫的家庭生活和周围人物的描写烘托出了资产阶级由贪心和利欲所形成的冷酷无情的灵魂。他无法抗拒历史的必然法则为他安排下的失败的命运。他只能用伪装的镇静来掩饰内心的惶惧和不安,从来不让人家看见他也有苦闷沮丧的时候,即使是他的妻子林佩瑶。他依靠强烈的刺激来暂忘“那叫他们抖到骨髓里的时局前途的暗淡和私人事业的危机”,只能用“死的跳舞”来排遣失败时的苦痛,并几乎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悲剧性的命运。吴荪甫是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

《子夜》读后感 第10篇

——茅盾《子夜》读后感

《子夜》——“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瞿秋白语),从20世纪30年代中国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的典型环境中——上海,解释并塑造了一个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吴荪甫。在一连串戏剧性极强的情节中鲜活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1930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全貌。年代上海的畸形发达已在社会学界成为定论, 它是个危机四伏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城市, 买办资本主义日益发达, 民族的现代化、工业化只能是吴荪甫的雄心壮志的梦想。封建社会固有的传统和东西搀杂的殖民地文化不能给女性提供一个自主的空间, 倒是制造了靠色相谋生的徐曼丽、刘玉英、冯眉卿一类的特殊人物。她们引领时代潮流的表象的特征缺乏确实的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作基础, 和当时畸形的商业一样的浮躁虚幻。周作人在评价上海时曾经直截了当地说“上海气”的基调是中国固有的“恶化”, 上海只有买办流氓与妓女的文化, 压根没有一点理性与风致, 而在“上海气”的人们看来, 女人是娱乐的器具。吴荪甫是个民族工业资本家,也是《子夜》的主人公。他机智果断,抱负远大,在上海那个灯红酒绿拜金的大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精明强干,为自己的梦想雄心勃勃地拼搏。他一口气吞并了八个小厂,想成为工业界领袖;他与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王和甫等人创建了益中信托公司;也曾在公债市场上狠赚一笔。但生不逢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能让他施展自己的才略。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摧毁了他在家乡经营的产业;他苦心经营的丝厂工潮迭起;处心积虑组建起来的益中公司又因为产品滞销而成为箍在身上的“湿布衫”;在公债市场上又饱受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打压。但当他想放弃时,他仍对自己说:“不!我还是要干下去的!中华民族工业就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项了!丝业关系中华民族的前提犹大!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的!”这是《子夜》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尽管吴荪甫最后终因为在公债市场与赵伯韬的角逐失败而破产,他的这一句话,还是给我留下了无数的感动与钦佩。

除此之外,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环境的描写。例如它用“天空张着一望无际的灰色的幕,只有西边的天空像是破了一个洞,露出小小的一块紫云。太阳仓皇的面孔在这紫云后面向下没落。”这种平淡的环境描写,以及其他一些恶劣的环境描写暗示人物的命运或喜或悲。茅盾先生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来鲜明显示人物性格。“他绝不为写景而写景,写景即为写人。有时是因情取景,有时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文无虚笔。”著名评论家冯雪峰在谈到吴荪甫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他明确指出:“这是茅盾对我们文学的一个贡献,这个贡献是别人不曾提供过的。”的确,在《子夜》问世之前的文学史上还没有人塑造过像吴荪甫这样成功的民族资本家典型,可以说吴荪甫的出现为中国文学史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艺术元素。

在《子夜》中,茅盾先生自觉地展开了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的“全方位”的正面描绘,向世人展示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在帝国主义侵略下和经济大崩溃中的买办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殊死搏斗,农民的破产与暴动,中小城镇商业的凋敝,市民阶层的破产,知识分子的苦闷与毫无出路,以及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与爱国抗日运动的最初发动。吴荪甫作为一个生活在30年代的上海以经营产丝业为主的民族资本家,他无法摆脱内外交困的险恶环境。第一,他无法改变中国丝在国际市场上受日本丝排挤打压的被动局面,而当他把损失转嫁给工人时,必然引起工人的不满和反抗。

这对于30年代上海急于恢复的工人运动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第二,1929年底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农村的破产促使了农民运动的兴起,吴荪甫与双桥镇农民矛盾的激化,宣告了他的“双桥王国”理想破灭,这又使他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第三,1930年4月爆发的南北军阀间的中原大混战以及红军和苏维埃运动的迅速发展,加剧了上海工业和金融界的波动,使买办资本家与民族资本家的斗争愈发白炽化。

吴荪甫所处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他性格上的两重性,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性。一方面,吴荪甫年轻时曾去过欧美,他的留洋经历使他积累了管理现代工业的知识,掌握了一套剥削工人、经营企业、与同行竞争的经验和手腕。吴荪甫有着远大的抱负,他热心于发展家乡双桥镇的实业并打算以拥有十万人口的双桥镇为基地构筑起他的“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的“双桥王国”来。这种强烈的事业心正是吴荪甫个人独特的魅力之所在,也是我们容易对其萌生同情感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吴荪甫又因其阶级局限而无法摆脱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所共有的先天性缺陷。他必须面对两组矛盾,一是与帝国主义走狗——金融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生死角逐;二是他虽精明能干,但其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性格使得他与工人的对立日益尖锐。他拼命地榨取工人的血汗,尤其是当他受到赵伯韬不断升级的威胁,感到资金捉襟见肘、生存近乎危险的时候,更是从工人身上蚕食资本。他置身于冲突的中心,事件的进程使他性格的各个侧面暴露无遗:他时而果敢专断,时而犹疑惶惑;时而信心坚定,时而颓废恐惧;遇事好像胸有成竹,实则往往举措乖张。吴荪甫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正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真实写照。吴荪甫的悲剧,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法则,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更加的殖民地化了。

时过境迁,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个成熟的企业家阶层——民营企业家快速崛起。他们既是这个时代的先行者和“弄潮儿”,又是推动时代变革、刷新中国面貌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党和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许多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并提出对民营企业实行政治平等。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打破企业“出身成分论”,消除对民营企业的政治歧视,努力营造“政治上认同,社会上尊重,政策上支持,经济上保障”的良好发展氛围,为民营企业的继续前进扫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当前,我国政治清明廉洁,社会安定繁荣,经济健康发展,这也为民营企业的创业和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现今的民营企业家,与小说《子夜》中的主人公吴荪甫存在着不少的相似之处。他们大都白手起家,后来通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取得成功,得以在商界占据一定地位,蔑视那些倚仗强大后台而有所成就的专横跋扈者。他们喜欢挑战,情况越是艰难刺激,他们越是热情高涨。吴荪甫瞧不起美帝国主义豢养的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再加上赵伯韬有意要摧毁他的“双桥王国”,迫使他俯首称臣,这些都坚定了他要和赵伯韬决一雌雄的信念。然而,当危险严重威胁到自身利益的时候,他们又会一反过去的坚决果断、满怀信心,变得焦躁不安、优柔寡断,通常欲以孤注一掷挽救失败。与赵伯韬明争暗斗了几个回合,益中信托公司因亏损八万元栽了跟头而停业。赵伯韬欲向吴荪甫的银行投资控股,吴荪甫不合作的态度强硬。为了不被赵伯韬吃掉,在公债市场的最后决斗中,他把丝厂、住宅以及八个日用品工厂的资本全部拿来押做“空头”,但由于杜竹斋,这个他一度推心置腹的合股人的倒戈相向,把资金秘密地投到了赵伯韬的名下,吴荪甫彻底破产了。

但毕竟时代环境迥然不同,今天的民营企业家与吴荪甫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吴荪甫曾留学欧美,有很高的知识文化修养,精通企业经营管理,注重规模生产,而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富起来的民营企业家一般个人文化素质较低,缺乏高新科学技术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立足于家族式管理,小作坊式生产经营,产业升级慢,发展后劲不足。此外,吴荪甫创办实业的目的是为了振兴发展民族工业,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实现资本主义,表现了他强烈的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而现今的民营企业家创业的初衷是为了生计,他们思想守旧,本着“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不愿继续壮大自己,并且不够

关心政治,只一个劲地盯着企业经营的好坏看。在对待工农群众的态度上,吴荪甫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一面,又有残酷压榨剥削工人、农民和仇视工农革命运动的一面。当工人为争取自己的生存生活权利而进行罢工时,他不仅收买“忠实而能干的部下”和蒋汪两派的黄色工会,在工人中安插工贼,拉拢、分化工人队伍,还勾结反动势力,动用大批军警特务,进行血腥的镇压,甚至亲自出马,坐镇指挥。而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工农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民营企业家也均被改造成无产阶级,老板与员工之间地位平等,阶级矛盾与剥削关系已不复存在,各阶层团结友善,共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奉献力量。

上一篇:《隋书》阅读答案及译文下一篇:风控系统操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