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咨询手记的读后感800字

2024-07-30

女心理师咨询手记的读后感800字(精选4篇)

女心理师咨询手记的读后感800字 第1篇

女心理师咨询手记的读后感800字

这本以婚外情为案例的书,令我感触很深。

虽然我并不是一个已婚的女人,但在读这本书时,感触很深。可能它里面有些故事触及了我的内心。

该本书里的人物角色分别是何梦瑶(女心理咨询师)、林云漠(何梦瑶的师兄,是一个博士生导师,与何梦瑶有着缕缕情丝但又是永远的心灵上的朋友)、李岑岑(美女主播)、杨洋(二十多的青年)、许菲(杨洋的女朋友)、方心怡(林云漠的女学生,爱慕着林云漠)、豆豆(何梦瑶的儿子)等等。

这本书时我在学校的图书馆偶然看到,便将它借来看。最近的我对心理学方面上的书籍特别感兴趣,虽然我的专业是护理,但是我内心想以后去考心理咨询师。但是,我的口才并不好,这令我非常苦恼。

花了两天的课余时间,将这本书看完。今天刚刚去还掉,但是在我脑海里最深刻的情节是何梦瑶和林云漠之间的纠葛。他们两个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但是,婚姻和爱情是不一样的。婚姻是平淡的,爱情是扰人心房,欲罢不能。书的结局是他们成了永远的朋友,不存在秘密,可这样的友情存在吗?这样的友情是真正的友情吗?掺杂了丝丝情的友情,会永远不会变质吗? 这是无可考证的。

其实,我无时不幻想着我未来的家庭生活,会有一个怎样的老公,怎样的孩子。它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由我编织着。

曾经的我,一直都渴望被爱。可是,那时的我懂爱吗?没有丰富的阅历,可以说,那只是我情感的寄托,我只是怕孤单。

但是,现在习惯了孤单的我,还渴望被爱吗?

我想说,每个人都希望着被爱,不是吗?只是现在,那种渴望并没有那么强烈。有种看破红尘,与世无争的想法。老实说,我的争强好胜心是有的,只不过被我深深掩藏在内心。

现在的我,只想好好学习,拿到文凭,然后在职读本科,一点点读上去,我不希望我就此放弃,真的不甘心。

很多人说,护理这个专业很累,很辛苦,但是无论再累再辛苦,我已经无法回头。世界上没有后悔药!

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吧!

女心理师咨询手记的读后感800字 第2篇

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好好地阅读了《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对心理咨询一窍不通的我,原本以为书中记载的都是一些枯燥的心理理论,真正接触到这本好书后才发现,书中都是作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写下的一些手记,它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也有很多当事人的曲折故事。

毕淑敏以其独特的作家视角和心理医生的洞察力,恰如其分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词汇,描绘出当事人的感受、困境、矛盾,内心的种种挣扎,从她的行文中可以感受到每位来访者的真实感觉,如身临其境。书中的当事人,有成年人,也有学生,这让我想到在现代社会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也十分紧迫。读完这本书,我心中减少了对心理咨询的粗浅认识,也学到了心理咨询的一些些知识,在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应该更有底气了。我仿佛触摸到了打开孩子们心灵之门的钥匙,心觉温暖。

当今的学校里,专职心育教师的还是很少,还不能满足学校心育工作的需求;许多从事心理教育的老师渴望自身专业素质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他们凭借着一份热情,无私地投入这份工作,渴望自身工作能得到领导、同事、家长、社会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心育的方式方法如何更好的、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孩子……

《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这本好书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老师们在教育工作上的心灵之窗,让我对心理学这门枯燥的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并且学习到的知识可以用在生活和工作中。

毕老师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阐述了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我跟着她的故事,心被她的文字、语言轻轻地拨动:我明白了老师要定时开展心理教育,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疏导;小学生的心理不像成年人,需要我们去挖掘,我们应走进他们的心灵,进行填补和删减;站在讲台上时,我们的身份是教师,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时,请忘记教师的身份,把自己当成她的父母、哥姐,让他们信赖你,愿意与你倾诉;找准心理教育的切入点,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我们更多关注的不应只是现象,而是追寻问题的源头;不能泛化,认为孩子一错皆百错,一好便是光环照耀,万事皆好;在姿态上与学生平等,与学生对话时,要弯下腰来,与孩子平视,用我们的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

心理咨询可真是一项科学工作,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助人知识来帮助求助者,使他们认识到困扰的原因所在,帮助他们调节情绪,从而改正不良行为,达到恢复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女心理师咨询手记的读后感800字 第3篇

一、咨询师的酬劳

一对夫妇对心理咨询的价格产生了很大的异议。凭借他们说话的音调, 贺顿知道了这两位是学识不高的城市平民。当二人用大白菜作为衡量心理咨询收费的标准时, 贺顿忍不住笑了。在良心的驱使下, 在夫妇能接受的范围内, 贺顿给他们做了几乎可以算作免费的心理咨询。

如同医生有医学伦理的规范一样, 心理咨询与治疗也有职业伦理规范。接受过系统培训的专业人员都了解, 发达国家对心理咨询、治疗的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要求非常严格, 违反规定将受到专业协会的处罚, 严重者甚至会被停止执业资格, 无法继续从事相关工作。而我国在这个方面起步较晚, 在2007年, 中国心理学会才颁布《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其中提到“心理师应依照当地政府要求或本单位的规定恰当收取专业服务的费用。心理师在进入专业性工作关系之前, 要对寻求专业服务者清楚地介绍和解释其服务收费情况。不允许心理师以收受实物、获取劳务服务或其他方式作为其专业服务的回报, 因为它们有引起冲突、剥削、破坏专业关系等潜在危险”。

在现实咨询活动, 道德两难问题无时不刻提醒着咨询师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应慎之又慎。咨询师不可避免地会在良心驱动、慈善活动、危机干预等特殊情况下对来访者予以“咨询援助”, 但咨询师的酬劳收取是否合情合理合法关键即在于尺度的把握。除危机干预、灾后心理援助等特殊情况外, 如因来访者经济条件所限, 无法支付规定额度的咨询费用, 咨询师虽可适度减免收费额度, 但应在咨询前使其明确咨询酬劳的基本原则, 将收费要求予以说明。同样, 若来访者提出额外支付规定酬劳外的费用或所谓礼物时, 咨询师的处理方式也至关重要, 因为这不免牵涉到咨询双方的双重关系。若来访者有额外支付金钱的意愿, 咨询师务必婉言谢绝;若其为实物性质的礼物, 则具体情况应相机而动。虽然我国心理学会有上述规定, 但我国是一个崇尚礼尚往来的国家, 人际交往中习惯以礼表情。何况心理咨询及治疗的成功常常对来访者有特殊意义, 他们希望用此种方式表达对咨询师的感谢, 咨询师应综合考虑后再做决定。对于专门购买的贵重礼品, 咨询师应拒绝接受;而相比而言, 来访者聊表心意的纪念品、土特产等, 咨询师可考虑接受。同时, 对敏感年龄的来访者更需特别关注,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咨询酬劳的正确收取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需在明确并遵守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需年轻咨询师在实践中摸索并在有需要的情况下, 与有经验的督导沟通以便实施最优处理。

二、咨询中的多重关系

一位来访者是贺顿曾经治疗的“大芳”的丈夫“老松”。在大芳的叙述中, 老松是一个无法原谅的“恶人”。在和大芳婚后的许多年中, 他不只和一个女人发生过性关系。这其中有茶馆的女服务生, 有他手下的办公室主任, 有家里的保姆, 还有他妻子偶遇的女博士。老松的到来不仅让贺顿生出了很多疑问, 大芳自杀的照片更让她感到震惊。究竟是什么力量, 让一个女人在接受心理治疗之后选择自杀?贺顿无法做出解答。这个无解的难题就像噩梦一样缠绕着她, 夜不能寐, 寝食难安。她感觉自己就像是燃尽的香灰, 直直地竖在那里, 没有能量, 没有热度, 随时都可能被吹过的风摧毁。

老松并没有逼迫她做什么, 而是从自己的角度开始了对往事的另一番叙述。老松和大芳共同经历的故事, 在他们口中有了天壤之别。是大芳在撒谎, 是老松在欺骗, 抑或是记忆根本就没有确定的真实?贺顿被这种真真假假的闪烁其词弄混了。

对心理咨询而言, 双重甚至多重关系是其中非常敏感而棘手的问题, 咨询师往往很难处理周全。有正如小说中所提到, 咨询师尤其是年轻的心理咨询师有时会在好奇心理等个人因素的推动下, 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进而造成更为纵横交织的复杂关系。无法正确处理咨患多重关系, 是咨询师不专业的表现。伦理规范和伦理培训应该成为心理治疗和咨询工作中处理双重关系的基石。然而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我国心理咨询的职业化就处于加速发展之中, 越来越多的人将心理咨询师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由于国内没有正式的心理咨询师行业伦理规定, 不齐, 各种违反行业伦理规定的双重关系事件时有发生, 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从长远上看这些不良影响将会阻碍心理咨询师这个新兴行业的健康发展。

就另一个方面而言, 所谓双重关系的界定本身即因文化不同各异, 中西方咨询者对其有不同解释。美国的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倾向于认为“称呼来访者仅用其名而不带其姓”、“让来访者不带姓氏的称呼自己”、“拥抱来访者”符合伦理规范, 以上行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被普遍接受, 然而在东方文化中却不具有普遍性。而在我国的社会环境中, 一部分心理咨询师、治疗师的报考者出于自身文化环境的判断, 认为“向自己的学生或者被督导者提供咨询”、“向自己的雇员提供咨询”没有违反行业伦理。张爱莲等也认为中国文化中重视面子和人情的特点很可能会和心理咨询治疗职业伦理中对专业关系界限的强调发生冲突。

首先, 出于兴趣等个人因素选择来访者本身就是咨询师不专业的表现, 其次, 若咨询师不能保证接收复杂关系的来访者后心理咨询的效果, 则应适当拒绝或在发现问题后尽早与来访者沟通, 提出转介;若咨询师具有足够自信与能力并在与督导交流学习的基础上能够顺利完成咨询活动, 则可尝试咨询活动, 但必须坚持保密原则。除在危机干预等紧急情况中, 不得随意透露来访者信息及亲密关系。诚然, 文化背景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对伦理规范解读的差异, 但在保证最好的治疗效果的前提下, 仍有必要使我国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整体认识水平由人情化向制度化转变。同时, 也必须结合我国文化环境的大背景灵活处理咨询中的双重关系, 而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规章制度。

三、咨询督导的行为规范

贺顿自小具有下半身冰凉的毛病, 即使在性生活中达到高潮, 下半生仍旧毫无知觉。她在与自己推崇备至且在该市颇有建树的心理督导师姬铭骢探讨案例的过程中被其催眠, 姬从中挖掘出贺顿童年期被继父欺侮的经历是造成此痼疾的原因, 并在催眠情境中, 用其继父当年的方法强行与其发生性行为, 虽最终贺顿的陈年痼疾痊愈, 但姬的非正当的残忍疗法仍为其所不齿。虽然姬铭骢学术上造诣深厚, 学界人士对其颇为尊重, 但贺顿仍旧提出在必要情况下向伦理委员会提出控告。

临床督导是一项颇具特色的专业活动, 督导者在督导过程中运用观察、评估、反馈和协助等方式对被督导者, 即督导对象进行指导。督导者的重要任务是监察被督导者的行为, 以保证规范性的专业操作能顺利完成, 使来访者获得最大的临床效果。而督导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被督导者的心理咨询师, 有义务在其无法完成咨询目标或情绪情感各方面经受负面影响时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援助。一些督导者或被督导者为了改善他们的督导关系, 会采取一些较为友善的交往方式。不过, 任何一位督导者必须非常谨慎地应对这些交往, 因为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的道德准则明确指出, 督导者与被督导者必须维系专业关系, 任何超越专业关系以外的私人关系都是不允许的。在督导关系中, 督导的时间、地点、礼物、语言、自我揭示、身体接触和交往形式等等, 都是督导者和被督导者所面临的难题。

事件的发生本身就是悖论, 咨询或治疗师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但该途径确实不道德, 甚至违背伦理守则及法律要求的, 面对此种情境, 咨询师应该何去何从。这也引发笔者思考两个性质不同但同样尖锐的问题, 首先, 有童年期受虐经历的人群是否具备成为专业咨询、治疗师的条件还有待商榷, 虽然其也许有较常人而言更强烈的意愿。任何虐待或特别的经历都可能会影响人的情感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 可能使其会带着某些情绪去工作。人格理论同样指出童年被忽视和被虐待体验的心理影响经常持续终生, 虐待事件可能会导致儿童逐步发展成一种特有的认识模式, 这种认识模式与抑郁症、社交焦虑障碍等多种心理障碍的发生有关。其次, 咨询师 (或督导) 发现不合情合法的问题解决途径时可否在取得来访者 (或被督导者) 同意的基础上对其实施该行为, 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这在目前的行业规定中仍未有涉及, 也值得商讨。

四、总论

心理咨询师不同于执手术刀医生, 无法期待拔出身上的毒瘤使患者得以痊愈, 而在每次的凝神倾听和循循善诱中, 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长期经历所积淀的个人魅力欣赏、包容来访者, 体会他的经历与情感, 用一个生命点亮另一个生命, 用一个生命擦拭另一个生命,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咨询伦理是咨询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对伦理的关注是每位心理咨询师必须有所关注的, 在整个咨询关系中不容忽视, 每个立志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都有必要仔细思考, 并在实践中将理论不断升华, 最终使更多从业者有更规范的理论可以遵循。

参考文献

[1]黄时华, 何幽, 何晓锐, 等.中国心理咨询的职业化发展[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1) :45-56.

[2]Pope.The Ethics of Counseling:A National Survey of Certified Counseling[J].Counsel Dev, 1993, 71 (4) :3350-3361.

[3]高娟, 赵静波.行业伦理教育对报考心理咨询师人员双重关系伦理意识的影响[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 4 (2) :95-100.

[4]刘蔚, 刘建和.医学院校师生对医学伦理教育认知特点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 21 (1) :104-111.

[5]施春华, 林晓娇.儿童期创伤经历、人格特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17 (1) :87-89.

[6]王香玲, 高文斌.心理咨询师儿童期虐待和生活事件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 15 (5) :555-556.

[7]朱相华, 沈学武, 杨永杰, 等.神经症患者不安全感心理及其与儿童期虐待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 15 (12) :1087-1089.

[8]许成岗, 焦志安, 曹文胜.抑郁障碍与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J].精神医学杂志, 2007, 20 (3) :147-149.

《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读后感 第4篇

她在我的建议下买了kindle,但很快闲置不用,继续每年买很多纸质书。看完的书她会送朋友,我只是在群里稍微流露出对这本书感兴趣,没想到难得约到她吃饭就随手送我了。

看完这本书的我和她感觉类似,原来心理咨询是这样的过程。每一次读书我都在思考如果我是作者或者书里的主角,我会怎么做。这本书颠覆了一些我关于心理咨询的想法。然后我心里模模糊糊有了界限感的定义。

所以前天晚上我没有去打球,和男朋友理论去了。快吃完的时候,可能是我强大气场,也有可能是我铿锵有力的一段话,反正我震惊到了我们的左右座。但我依然保持淡定,简洁有力地说完了我的想法。他最后如我所料说,你说得对。这次赞同不再是敷衍,而是真正把我当成一个在思想上和他差不多的人对待了。

这本书后的豆瓣内容简介,写的很全面。大家可以提前看一下。简而言之这是一本讲故事为主的书。

毕业后我的两三份工作,每个都是每天要与很多陌生人沟通的。真的是怕什么来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变成了一个一般人看不出来内向性格的外向型人。工作中我发现让自己要表达的事情被其他人理解是一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情。简单在于沟通是每个人的本能,人是社会型动物。复杂在于每个人心里的某个事情或者词语的定义不同。我最早开始工作的时候,我特别不能理解学员反复问我很简单的问题,比如视频课是否能反复学习。复杂一点的,学员会纠结缓存和下载是什么意思。最近他们开始纠结什么叫做循环直播。

我以为像我这样很少看电视剧或者综艺的人已经很落后了,结果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但我不太会很骄傲地批评别人如何如何了。这几年我学习了更平和的沟通方式,我学会了以结果为导向的工作方法。所以最近工作之外的我小有成绩,上周二我获得了集团优秀读者的称号并参与了18财年颁奖典礼。这是对于其他人微不足道的一次获奖,但却是我的工作中第一次实际得奖。这个小成就会激励着我更努力地工作和学习。

其实几年前我备考心理学研究生的时候,我是想要成为心理咨询师的。但一些偏见让我知道了心理咨询师需要很强大的心理素质,当时的我被吓住了。加上考研备战没有尽到120分的努力,所以我最终没考上,直接工作了。然后兜兜转转现在意外做着教育咨询的工作。这是能发挥我的特长,也很有挑战的工作。

这本书里的案例以及作者遇到问题的处理方法,让我清楚地看到我和她的差距。所以读这本书我的收获很大。淡也不算特别大,因为最后三分之一的书是作者的散文。散文很有道理,但是我对道理不那么感冒,我更喜欢故事。现在最好的能让我思考也记住的书,都是因为我把它们当故事书来看的。

如果我还想在工作上更进步,成为一个更优秀的教育咨询人员,我应该学习这本书里的一些方法,比如见微知著,同时要有快速反应的能力。现在我已经能做的还不错了,未来还可以做得更好。对于其他人来说,这本书的一些案例可以让其他人学习到,如何与伴侣或者是孩子或者是父母或者是上司或者是下属良好沟通。

如果我写的内容让你对这本书感兴趣了,但是读完你却失望了,请不要埋怨我。这可能是你没有一颗发现新鲜事物的心。或者说你现在没有理解这本书的机缘。不要着急,慢慢探索适合你的书,与大家共勉。

《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读后感

毕淑敏1969年从军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职。

初识毕淑敏源于《昆仑殇》,当时对昆仑山很感兴趣,所以就看了这本书,现在小说的具体情节已经不记得了,不过认识了作者毕淑敏。让我深深记住这个作家的则是她的散文集《西藏,面冰十年》,她说,若问我在西藏这十年做了什么,那只不过是看了十年的冰,救了几个人的命而已!

多么轻描淡写,又多么的让人崇敬,有多少人能够在西藏最艰苦的阿里待十年,又有多少人能够拯救别人的生命。

《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科学工具,毕淑敏以细腻的笔触再现了数十个颇具典型意义的心理咨询案例,引导读者建立自我疗愈与修复机制,学会如何从容应对心理危机,构建持久亲密关系,活出安宁幸福人生。

应该“魔由心生。时刻检点自己的心灵宝库,可以储藏勇气,可以储藏经验和教训,可以储藏期望和安慰,只是不要储藏应该。”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张魔床,这种魔床有一个最通俗简单的名字,叫做应该。从小我们被教导应该勇敢、坚强、自信、大方,应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应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等等,我也一直认为我们应该对人友善,彼此信任,对国家对伴侣忠诚,对工作有责任心有担当。这样的应该太多了,以至于有人认为我成绩好,我就应该是全能的,不停地给自己增加枷锁,以至于如果遇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会自贬自怜,落落寡合。

其实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举个例子,做警察应该勇敢,不勇敢就不能做警察了吗,没有这样说的,警察可以拥有勇敢这样的品质,而不是应该是勇敢的。只要我们内心拥有美好的品质,并用这些品质来指导我们行为,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不要用应该捆绑自己,更不要去捆绑别人。不能用自己的处事风格或者是非观去决定别人应该怎么做,而对别人进行评价,这对人对己都不好。

“坦言是一种勇敢,因为你面对着世界,发出了独属于你的声音。坦言是一种敢做敢当的尝试,因为你既不是权势的传声筒,也不是旁人的回音壁。”

之前在抖音看到过一个视频,一个小女孩哭着对她的同伴说我不喜欢你了,你不再是我的好朋友了。画面很是惹人怜爱。很多人评论只有小孩子才能够想什么说什么。小孩子拥有的就是坦言,其实最简单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就是坦言了吧,想什么就说什么,可是为什么在成人的世界了就没有那么多的坦言了呢,因为有人认为坦言不安全,遮遮掩掩才是老练,坦言是缺少城府涉世不深,坦言是性子直,不会处事。其实,所有的拒绝坦言是因为我们的弱小,因为坦言,我们可能被心爱的异性拒绝,可能得罪昏庸的上级,我们的一切弱点都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可是不坦言我们就能成功了吗,就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了吗。不是这样的,不说出来难道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憋在心里吗,我们的心应该是空而大,而不能被当做堆积各种负能量的储藏室。

如果你反对,你就旗帜鲜明。如果你热爱,你就如火如荼。如果你坚持,你就矢志不渝。如果你选择,你就当机立断。学会坦言,让我们更轻松的行走。

微笑不是一种技巧,而是心灵自发的舞蹈,我喜欢微笑,但那必须是内心温泉喷涌出的绚烂水滴,而不是靠机器挤压出的呻吟

该愤怒的时候,拍案而起,该坚持的时候,固守原则,该意气风发的时候,潇洒自如,只有心理上长不大的人,才会在得病的时候,又恢复成一个小女孩的幼稚心理。我已长大,只能独立面对命运的残酷挑战并负有英勇还击的责任。

把自己的生命和一个不靠谱的人联系在一起,我只能想象一出浩大悲剧的幕布。身体的残缺不等于人生的不幸。沉默有时候是哺育力量的襁褓。

内心平和而坚定,再有一定的表达技巧,就可以外柔内刚了。

《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读后感

每一个人都在寻求更好的发展,那就不但需要强健的体魄,也要一颗非常阳光的心。——题记

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好好地阅读了《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对心理咨询一窍不通的我,原本以为书中记载的都是一些枯燥的心理理论,真正接触到这本好书后才发现,书中都是作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写下的一些手记,它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也有很多当事人的曲折故事。

毕淑敏以其独特的作家视角和心理医生的洞察力,恰如其分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词汇,描绘出当事人的感受、困境、矛盾,内心的种种挣扎,从她的行文中可以感受到每位来访者的真实感觉,如身临其境。书中的当事人,有成年人,也有学生,这让我想到在现代社会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也十分紧迫。读完这本书,我心中减少了对心理咨询的粗浅认识,也学到了心理咨询的一些些知识,在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应该更有底气了。我仿佛触摸到了打开孩子们心灵之门的钥匙,心觉温暖。

当今的学校里,专职心育教师的还是很少,还不能满足学校心育工作的需求;许多从事心理教育的老师渴望自身专业素质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他们凭借着一份热情,无私地投入这份工作,渴望自身工作能得到领导、同事、家长、社会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心育的方式方法如何更好的、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孩子……

《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这本好书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老师们在教育工作上的心灵之窗,让我对心理学这门枯燥的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并且学习到的知识可以用在生活和工作中。

毕老师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阐述了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我跟着她的故事,心被她的文字、语言轻轻地拨动:我明白了老师要定时开展心理教育,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疏导;小学生的心理不像成年人,需要我们去挖掘,我们应走进他们的心灵,进行填补和删减;站在讲台上时,我们的身份是教师,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时,请忘记教师的身份,把自己当成她的父母、哥姐,让他们信赖你,愿意与你倾诉;找准心理教育的切入点,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我们更多关注的不应只是现象,而是追寻问题的源头;不能泛化,认为孩子一错皆百错,一好便是光环照耀,万事皆好;在姿态上与学生平等,与学生对话时,要弯下腰来,与孩子平视,用我们的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

心理咨询可真是一项科学工作,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助人知识来帮助求助者,使他们认识到困扰的原因所在,帮助他们调节情绪,从而改正不良行为,达到恢复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上一篇:梁静茹的经典语录下一篇:以道德为主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