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专著学习笔记

2024-09-13

教育理论专著学习笔记(精选6篇)

教育理论专著学习笔记 第1篇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专著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1

一部最近很火的有声读物《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幸拜读了一下,略有些感悟。作为一个教师的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第56号教室是美国洛杉矶霍伯特小学的一间极为简陋的甚至会经常漏水的教室,这个班级高达九成的学生来自贫困的移民家庭,英语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位充满爱心和教育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高居全美标准化成绩前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非凡成就。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雷夫·艾斯奎斯先生。

读这本书时,总让我联想起之前看过的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窗》写的是一个叫小豆豆的小女孩的故事。她在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创办的巴学园里度过了无比幸福的小学生活。我觉得第56号教室的先生和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

一、给学生以足够的信任。

老师说:“多数教室以害怕为基础,我们的教室却以信任为基础。”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让孩子们玩信任的游戏,让学生明白:“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以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补救。”做个公平公正的人,做个细心观察的人,做个以身作则的人,做个讲道理的人,努力扫除教室里的恐惧,不轻易发怒、火冒三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顾及他们的想法,为学生打造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老师凭借这些,取得学生的完全信任,走进了孩子的心灵。师生之间有了信任作纽带,一切教育问题都会很容易解决。

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50个学生眼里,就是一位极为仁慈可信的父亲。被原来学校逼着退学的小豆豆,第一次来到巴学园,就和小林校长絮叨了四个小时。而小林校长一次也没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向前探着身体,专注的听着,这第一次,就让小豆豆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她想,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小林校长总是对巴学园的孩子说:“不能欺骗动物,动物很信任你们,如果你们欺骗它们,那它们太可怜了!”小豆豆恪守着这一点,对她的小狗洛基始终信任,哪怕洛基有时无心地伤害了她,她也对它的忠诚坚信不疑。对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小林校长对孩子们的信任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他对孩子们的爱,对孩子们心灵的关注,对孩子们的尊重。他让孩子们不自觉地就把信任放在了他的肩上。

大育无痕,老师和小林校长内心汩汩流淌的爱,在孩子心中浇灌出信任之花。

二、教给学生做人之道。

老师说,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他用道德发展的六阶段来教育他的学生,这六个阶段是:一是我不想惹麻烦;二是我想要奖赏;三是我想取悦某人;四是我要遵守规则;五是我能体贴别人;六是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一点,类似于我国提倡的‘慎独’)。他以此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向人生道德的最高阶段,事实上他的学生做到了。布兰达在路边帮助了一个受伤的陌生人,却一点也不声张;他班的小小莎士比亚队不论到哪里演出,留给人的印象都是谦逊有礼;观看有自己本班参加的比赛时,不论哪一方展现高超的技巧,都会大声喝彩…老师说:“第56号教室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在一个什么都有只欠仁慈的世界中怀有仁爱之心。”

与老师相比,小林校长对孩子的人格教育,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开运动会时,为了身有残疾的高桥君,他特意设计了适合这个孩子的比赛项目,让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君取得了很多项目的第一名,年年都是运动明星。这不仅教会了高桥君自信,使他再也不会为身体上的残疾而自卑;也教会了其他孩子应该尊重每一个人。巴学园规定,孩子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快快活活的光着身体游泳,小林校长想让孩子明白:“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这样,即使身体有障碍的孩子,和大家在一起泼水玩时,对自己身体的羞耻感也不知不觉间消除了。

三、教给学生生活技能。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能更好的生活。雷夫老师和小林校长的教育观念是一致的——“生活即学校,学校即生活”,这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老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运用多种方式教学生各样的生活技能。他想方设法买来许多实验器材,在被许多老师忽略的自然课上,认真地指导学生做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他丰富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他们班的小小莎士比亚就是专门表演莎剧的,这种戏剧表演中还配有舞蹈、音乐,都是孩子们精心设计的,这个表演队的水平近于专业,经常应邀到各地巡演。他还教学生打棒球,弹吉他,听摇滚乐。还教学生如何存钱及谨慎用钱。还教学生做面具,编线绳,制自画像。还教孩子如何合理安排事情,如何整理物品……他所授的内容不胜枚举。而这些,都不是标准化测试的内容,老师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下来,而且做得功绩卓然。真令人佩服!当然他并非全才,很多东西他原来一无所知,为了教给学生,他努力自学,查资料,请教专业人士,最终他不仅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更使他的学生们受益无穷。这也是他的学生日后都大有作为的主要原因吧。

小林校长在巴学园开设的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他教孩子们游泳,教极富节奏感的.韵律操,教吃饭散步的礼仪,请附近的农人做“老师”,到田间教孩子们使用农具种庄稼。更有意思的是,带孩子们去野炊,让大家带炊具、食材,几个人一组,一起做饭,捡柴的,烧火的,切菜的,烧饭的,各显其能,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极大锻炼,而且“乐亦无穷”。还有,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也是独具匠心,和生活息息相关。像钻鲤鱼肚子、找妈妈等项目都充满生活情趣,连比赛的奖品都是蔬菜:一根胡萝卜,一棵卷心菜……想想都觉得有意思,也令人感动!

想一想,孩子们能够拥有如此多的生活技能,享受如此多的生活乐趣,生活该是多么美妙!学习该是多么快乐!

四、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

我觉得,让孩子爱上阅读,老师倘能做到这一点,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雷夫老师说:“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和世界接轨的方式。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热爱阅读是基础。”他平时给孩子们推荐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指导阅读方法,开办读书会,让学生写每月读书心得。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整体素养有很大的提升。小林校长建的图书室,更是给巴学园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处温馨的精神家园。图书室里摆满了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孩子们爱读的书,“你们只要喜欢,什么时间去图书室都可以,借回家读也行。”小林校长说,“请多多读书。”从此孩子们只要一有空,就往图书室跑,甚至连去厕所都怕耽误时间。

孩子天生爱阅读,请我们保持他们的天性吧。热爱阅读的孩子必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2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光有满腔的热情和远大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教育专著读后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

通读全书,我们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第二,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践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再次又切入对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关注,提出了中国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体制等创新的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第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第四,教育热情与教育沉思相结合。

朱永新教授说“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教育专著读后感。”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人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

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此乃感触一。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3

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宽容、信任为桥梁,经过耐心、细心的转化工作,并持之以恒,后进生的病态心理是可以转化为健康心理的,我们所作出的努力一定会收到成效。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要教师用满腔的爱心,春风化雨,让爱之花常开在后进生心里,那么,转化后进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让我们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尽快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让“迟开的花朵”也和其他娇艳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触颇深。“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

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4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活动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习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

“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读了李老师的书,感触颇深。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英语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我可以把这分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每天多学习一点点。

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

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感受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

《爱心与教育》在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复习巩固了吗?今天预习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

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对于我来说,要学习还很多,要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5

在书店的时候看到《不做教书匠》这本书,题目引起了我的注意,有了想读的念头。这是管建刚老师这本书的标题。当听到杨校长跟我们推荐《不做教书匠》这本书时,脑海中就有一个疑问:“不做教书匠,做什么?”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渐渐了解了这是一本针对青年教师的心理而写的书,深入浅出,有如青年教师的“圣经”,一些西方油画的插图更增加了这种感觉。随着阅读的深入,也开始明了作者的观点是要求老师们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

书中亲切生动的语言,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引领着我们走向自己美丽的教育人生。激励着我们广大青年教师。通过细细的品读,让我的确是受益多多。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是“年轻的老师们,不管你经受何种失败,你不会贬值,只会升值。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对于一个勇敢的人来说,惟有失败,真正给你带来进步的思索。或许这次评优课你失败了,或许这次论文评比你名落孙山了,或许这堂研讨课你上砸了,或许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许你的教改实验没有预期的效果,或许这学期你的教学质量不高。请记得,你没有贬值,在这些磨练中你已经升值,只是这些价值还没有适当的方式和机会展露出来,它需要在下一轮的实践中带给你惊喜。”这对于刚上岗并没有几年的我来说,看到这样的语句,这样深入我们年轻人内心的语言,这样贴心地为我们分析失败,鼓舞进步,怎能不让人激动?我缺少的就是对失败的正确认识,我很多时候在失败面前迷茫而不知所措,这本书,给了我启发,给了我无限的鼓舞。让我有勇气去面对失败,让我有勇气去接受失败,让我有勇气去挑战失败,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勇于创新与改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催人奋进的好书,读的越多就越感到看晚了。我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继续往下看“每个孩子的心灵就像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年轻的你要尽一切可能,想办法呵护她、保护她……”是呀!小孩子是无暇的。我不禁想起我现在的一帮可爱的孩子们,和他们一起游戏的快乐情景。真是一副和谐的画面!年轻的我有理想、有憧憬、有许多作为教师作为青年应该有的。突然耳边响起熟悉的声音“这个小孩我一点都不喜欢”,“真巴不得早点送走他们”云云。刚舒张的笑容立刻收敛了下来。我在问自己,为什么?是在我身上缺少了些什么?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丢了教师该有的亲和力。管校长说:“教育是朵带笑的花。”教育工作更需要微笑,我们微笑的价值,将超越经济的总和。是啊,所有孩子都喜欢老师能把微笑挂在脸上。当你能微笑着倾听学生讲述,微笑着赞许,微笑着抚摩孩子的头,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反之如果老师板着一张严肃的脸,动辄就批评教育,那学生肯定是大气不敢出,战战兢兢的坐在课堂里。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我感谢这本书,它让教师们从中汲取力量,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更多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去。

我国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之渔。当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话,即“教是为了不教”,并把它视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国外教育界提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可见重视学生的后天学习、后天发展,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回顾自己的教学,大部分时间只是比较机械的传授学生以知识。正的成了管老师所说的教书匠了。

《不做教书匠》只要我们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学生,我们每天都很努力地学习着,工作着,始终跟着时代的脚步在前进,我们就能成为学生心目的好教师。这是最重要的!

教育理论专著学习笔记 第2篇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大师对话。这句话我之前没有深刻理解过,最近理解的更深刻了。看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深深感受到自己和名师的差距。和以前一样,只看到名师的荣耀,知道名师那么有名,却很少关注他们是怎么成为名师的。他们很少关注自己某一方面的意图。现在对名师是怎么做出来的有点了解了。想想你自己,你和名师如此不同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好像看到了教育史上的灯塔——苏霍姆林斯基。我这么说是因为爱永远是大师生命教育工作的主线,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所以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受启发,找到了教育的真谛。

第一卷的文章《在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已》提到,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同时给出了一个实例。师傅让学生坚持每天用雪擦身体。当初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勇气每天用雪擦身体,但他从来没有采取强制命令的做法。他要求每个孩子都坦白自己是否真的做过。对于真正做不到的孩子,可以让同学教育孩子做别人有意识能做的事。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会了面对困难的自我约束和勇气。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即使没有严肃的批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学生也可以在没有老师和家长在场的情况下遵循正确的规则。

基础教育理论专著推介 第3篇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

3.[苏]B.赞科夫著, 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

4.[英]洛克著, 杨汉麟译:《教育漫话》,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

5. 魏书生:《魏书生与民主教育》,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6.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 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8年。

7. 李吉林:《李吉林文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

二、教育哲学

1.[美]约翰·杜威著, 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法]卢梭著, 李平沤译:《爱弥儿》,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年。

3.[古希腊]柏拉图著, 郭斌和等译:《理想国》,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年。

4. 金生鈜:《规训与教化》,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

5.石中英:《教育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6.杰拉尔德.古特克著, 陈晓瑞等译:《哲学与意识形态视野中的教育》,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三、教育社会学

1.[日]片冈德雄著, 贺晓星译:《班级社会学》,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3年。

2.[美]伊利奇著, 吴康宁译:《非学校化社会》, 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

3.[法]杜里.柏拉、阿涅斯·冯·让丹著, 汪凌译:《学校社会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4.[英]麦克·F·D·扬编, 谢维和、朱旭东译:《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5.[法]涂尔干著, 陈光译:《道德教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

6.[英]古德森著, 贺晓星、仲鑫译:《环境教育的诞生———英国课程社会史的个案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四、教育管理

1.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5年。

2. 吴志宏:《教育管理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 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

4.[美]马克·汉森著, 冯大鸣等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

5.[美]萨乔万尼著, 张虹译:《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

6.[美]坎宁安、科尔代罗著, 赵中建译:《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年。

7.[美]沃尔科特著, 杨海燕译:《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年。

8.[美]弗朗西斯.C.福勒著, 许庆豫译:《教育政策学导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年。

五、课程与教学论

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3.[加]范梅南著, 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

4.[苏]巴班斯基著, 吴文侃译:《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

5. 王策三:《教学认识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6. 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7. 安德森著, 皮连生译:《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8. 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9. 雷玲:《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品读名师经典课堂 (数学卷)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1 0. 孙建龙:《语文教学案例》,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年。

六、基础教育与教育研究

1.[美]约翰.E.丘伯, 泰力.M.默著, 蒋衡等译:《政治、市场和学校》,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

2.[英]杰夫·惠迪, 萨利·鲍尔, 大卫.哈尔平著, 马忠虎译:《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

3.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4.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年。

5.维尔斯曼著, 袁振国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年。

6.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著:《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七、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1. 刘儒德等:《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3. 费尔德曼著, 苏彦捷等译:《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年。

4. 赵国忠:《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5.[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 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年。

6. 岳晓东:《登天的感觉 (修订本)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

7. 杜亚松:《青少年心理障碍咨询与治疗》,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年。

八、早期教育与家庭教育

1.[德]卡尔·威特著, 郝荣丽译:《卡尔·威特的教育》,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5年。

2.[苏]A.C.马卡连柯著, 丽娃译:《家庭和儿童教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3.[日]木村久一著, 唐欣译:《早期教育与天才》,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

4.[意]德·亚米契斯著, 徐力源译:《爱的教育》,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年。

5. 陈鹤琴:《家庭教育》,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6.[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 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

7.[英]约翰·洛克著, 张建威、十一的译:《约翰·洛克贵族教子书》,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9年。

8.[英]夏洛特·梅森著, 邵夏珍、李艳芳译者:《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法全书》,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4年。

姜丹书艺术理论专著述评 第4篇

[关键词]姜丹书 艺术理论

姜丹书,字敬庐,别署赤石道人。1885年出生于江苏溧阳县西乡南渡镇大敦村。1911年毕业于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图画手工科。历任教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上海美专、杭州国立艺专、华东艺专等院校。1962年6月8日患心肌梗塞卒,享年78岁。

先生初授西画,后从事中国美术史、艺用解剖、透视等课程教学,均为中国之首创。亦喜作国画,尤长于画红柿、红叶。工诗,健谈,传世作品有《黄山图》,图录于《现代书画集》。长达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和教育事业中,姜丹书出版了诸多艺术专著,都填补了当时国内艺术教科书籍的空白,这几本书在当时是有筚路蓝缕之功的。

(一)《美术史》和《美术史参考书》

民国元年9月,教育部公布师范教育令,其中师范学校规程的第二章第二十二条就要求开设美术史课,由于当时没有师资,也没有教材,只能是“得暂缺之”。姜丹书曾言,我的老师没有把这个衣钵传给我,也没有现成可参考的美术史教科书。于是他积极收集资料,边学、边教、边编讲义,经几年努力,编撰完成《美术史》(191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追溯20世纪初的各类美术史著作,大多数缘起于教学需要,或被各级学校采用为教科书。这些出版物为新型的美术院校学生了解掌握中国美术史或外国美术史以及教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姜丹书先生的《美术史》在编写体例方面独树一帜,在美术史通史研究上开了先河。它摆脱了传统的美术史论研究方法和研究范畴,采用通史体例,分别叙述建筑、雕刻、绘画、工艺美术的嬗变和各自的艺术特征。上篇讲述“中国美术史”,不用朝代编年的方法编写,而是按照艺术门类分类编写:第一章论建筑,第二章论雕刻,第三章论书画、印章,第四章论工艺美术。下编讲述“西洋美术史”,按照历史发展分为上、中、近世期三个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依次介绍了埃及、东方列国、希腊和罗马等国;第五、六章介绍中世纪美术和宗教美术;第七、八、九章介绍近世纪美术史。不仅讲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初盛和衰退,还分别论述了中欧和西欧的德意志、荷兰、西班牙、法兰西以及英吉利的美术,最后总结并附上《世界美术系统图》。书中介绍的西洋美术史为国内最早的关于西洋美术史方面的著作。这本《美术史》将中国美术史置于世界美术史的讨论范畴,为学习者开拓视野,不再限制在中国传统书画史的范围中,更具历史意义的是他将工艺美术提高到美术史的高度,为学习者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范畴。在新兴的美术学科萌芽时期出现这样一部美术史专著,把世界美术分为中国和西洋两大体系,使得我国美术史研究实现了零的突破,这是个良好的开端,并为美术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全书虽简略、较杂,但不失其第一著作的位置。

为了使学生在课外更好地学习美术史知识,翌年,姜丹书又出版了《美术史参考书》。这是百年来我国出版最早的具有现代美术教育意义的教科参考书。书中还收录了《巴拿马运河图》,此图为先生任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时设计,由学生吴善蕙刺绣而成,此图曾在1915年巴拿马运河落成典礼中荣获万国博览会荣誉奖。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新美术教育的发展,传统画史画论、美术理论、美术史等教学和研究也相继开展。

据目前史料显示,姜丹书是国内第一个提出“工艺美术”专有名词的。所谓工艺美术,《美术史》中提到:“工艺之带有美术性质者,即合有装饰的意味者也。其主要品类为陶瓷、铸造、染织、刺绣、髹漆、琢金玉诸工。”姜丹书在那时就把这些器物定义为工艺美术。从“美术”来源考订来看起源于日本。然后,美术与工艺的结合演变成“工艺美术”一词。先生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得风气之先,吸收融合西方艺术、科学、工艺、技法等各方面知识,结合本土文化,通过研究和教学实践,撰写了《美术史》和《美术史参考书》,为我国美术史论研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功不可没。

(二)《艺用解剖学》

除了早年编著的《美术史》和《美术史参考书》外,他在杭州国立艺专和上海美专教授艺用解剖学和透视学时,又孜孜不倦地写出了国内出版最早的《艺用解剖学》和《透视学》。

追溯中国解剖学的发展历史,受儒家忠孝思想的影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以至“医乃仁术”,不能刳剥人体,还往往受到传统习俗的制约。至于绘画上的人体解剖问题,更是没有多少现存的理论。随着西方科学的崛起,人体解剖成为医学中的研究内容。如何将医用人体解剖与艺术表现结合起来,显然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问题。中国的艺用解剖学的发展步履艰难,始终未形成一种独立的体系,发展非常缓慢。

先生于5月在《<艺用解剖学>卷头语》(于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写道:有位朋友说:艺术解剖学,在今日的我国已十二分需要了!因为……幸而,近年有一个促进的机会,就是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和西湖国立艺术院,因为暂时没有礼聘到呱呱叫的角儿的时候,姑且叫我来承乏几天。我想,不承乏则已,既承乏了,就不应该空口讲白话,弄得学友们连那校正笔记的张本也苦于一些没:所有实行尝试的勇气,忽然涌将出来。……再,本书题名,初从一般熟语,称为《艺用解剖学》。旋与老友徐志摩君作逻辑的讨论,以为“艺术解剖学”本是Anatomy is Art之意,然若门外人就字面解释,亦误作Anatomy of Art之意,则大谬矣。按,“艺术解剖学”拉丁文当做Anatomy Artibus。首先依汉字译题书名者,属诸日本著作物,其中有称“艺用解剖学”者,有称“艺术解剖学”二名之中,我国艺术界沿用,固以后者为普遍;然顾名思义,则以前者为妥适,犹之“农用化学”及“药用植物学”等类云尔。……故改作今称。关于此点,当深感徐君。

1958年,根据自己三十年的教学经验,姜丹书再度整理编著了《艺用解剖学三十八讲》。《艺用解剖学》,乃将“人体解剖学之应用于艺术方面者也”。姜丹书的这部著作,可谓资料翔实,阐述细腻,且论理科学,自成体系,颇具民族特色。是我国美术技法基础理论的权威著作之一。

(三)《透视学》

在美术技法理论中,透视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新式美术教育中引进了西方绘画理论,如在风景、静物、场景等绘画作品中对远景、中景、近景的安排,就有透视的学问,所以当时对绘画透视学的掌握成为学习美术的基本功。在教学实践中普遍重视对自然的观察和模仿,也就是如何真实地再现自然。那么对自然的观察和认识以及表现就要求掌握科学的技巧和方法,掌握透视学是把自然表现出来的必要前提技法和条件。

民国二十年12月,姜丹书从现实需求出发,结合教学实践编著完《透视学》,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透视学》,1935年再次出版。透视学比艺用解剖学所涵盖的艺术范畴更宽泛,其中人物绘画、建筑透视、舞台布置都和透视的空间表现相关。先生在卷头讲:透视学,是图学上和画学上一种重要的法则。譬如不懂文法而作文章,当然做不好……先生于1935年自述中认为“余致力国画,固已垂三十年。而前十五年中,亦同时致力西画。觉得西画有助于国画的三个方面分别是:构图、线条、渲染,认为:中西画法之关系,非路人,乃是通家。非但通家,乃是姊妹花”。姜丹书以亲身实践现身说法,以西画学习为启蒙入国画的路径,有别于传统的教法。

《透视学》阐述透视学上诸多问题,每个章节中都有图例说明,主要以例题的方式说明各个规律中的各种情况,类似数学教科书的例题。如,第一章关于正方体的研究,第二章,直线消失于视点时的定律,用十一个例子说明各种情况,先是设置疑问,然后给出解答,说明方法和理由。这样编写,简单明了,方便学生在掌握各定律的同时了解如何用到具体情况中。本书的意义在于他对绘画基础技法的重视,更强调了绘画创作本身的重要性,它是我国现代绘画透视学的开山之作。姜丹书曾言:“这两本简陋的书,都是在教学时的教材编辑而成的,也算是最早开辟道路时所建筑的小小的桥梁。……这样,这本小册子的谫陋,自是当然的,希望大家指教。再,本书各图,承吾友邱玺君费神制绘,附此致谢。”此是先生为此书写的卷头语,更是教学和研究的心得与教学方法。先生的这两本著作被称为姐妹篇,在国内西画界有很强的辅导价值。谢海燕认为这两本书“都是国内最早且较好的专著”。

(四)《劳作学习法》和《小学教师应用工艺》

另外,由先生撰写编著的《劳作学习法》(初中文库丛书之一)和《小学教师应用工艺》更是我国早期手工工艺教育和劳作教育先驱的见证。

先生对手工的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视尤为突出,他的一生正是对“图画手工课”的演绎和实践。如,在《劳作学习法》序言中写道:教育上的修养和训练必须兼顾着“心、身”两方面。欲人能够勤其四体,劳其筋骨,这是“修身”的说数。欲人知道何以要勤其四体,劳其筋骨,这是“正心、诚意”的说数。这是说应该先“心”而“身”,也就是先“致知”而后“力行”的说数。他把手工劳作学习摆放在中国本位教育的学习程序中,如此重视手工劳作课程为数不多。

尤其是其中关于“手的教育”,姜丹书在《小学教师应用工艺》卷头语中,解释了生活教育与生产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手,是人类独有的天生的万能的工具。……不受教育,不过是“脚的哥哥”罢了!先生认为手工教育是从根本上教人、育人能“换饭吃”的好方法,还利用假期为各地方的中小学手工劳作教师讲学、培训,提高各地的手工师资力量。先生希望能通过从小学、中学到中等、高等师范甚至是美术专门学校,都能有手工劳作教育和发展的空间,以培养公民良好的劳动习惯,改善好逸恶劳的社会风气。

先生曾这样形容自己的教育生涯:“我们当教师的,好比是育婴堂里的奶娘,婴儿要吃奶,就投在我们怀里,一旦能吃饭,就把我们忘掉了,到了他们长大成人,有的还不认得你呢!所以,他们以我为师也可以,不以我为师也可以。”他编著的这些美术教材和艺术理论书籍不正是现代美术教育急缺“奶娘”哺乳时代的醇馨的乳汁吗?先生如此坦荡和豁达,不计较名利,是一位值得后学崇敬的艺苑良师。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 第5篇

教育启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这节课上很绝,以致听课的老师和领导完全被吸引了,就像自己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人们询问他这节课备了多长时间,他回答说:“对于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这节课的直接准备,我只用了15分钟”。这是一种怎样的备课呢?我想正是靠读书,持续不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了终身的友谊。通过读书获得数倍于教科书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才能更加自如的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更多的智慧解决学生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更多精力关注学生们课堂的行为与状态。

联系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我觉得也更是如此。往往一节成功的公开课,无不是自己对教材的多次熟读,对作品中人物的多次解读,对于教材有关的相关资料的多次通读领会。上(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课文我读了不下几十遍,还专门阅读了描写居里夫人生平的(居里夫人传记),并通过查找各种相关资料,对作者梁衡写作此文的目的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所以才有了课堂上,学生发自内心的对居里夫人的美——永恒的美的认同。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在熟读这长达4页半的课文的同时,我更是上网查了有关盲人、残疾人、弱势群体的相关资料,真正的努力去试着了解他们的生活,更想象自己如果是其中一员,那么生活将是怎样的艰辛、不幸与顽强。正是基事对盲人、残疾人、弱势群体的同情与了解,所以我在课堂上,才会与作者站在一起,传达着“关爱弱势群体”、“自立自强”、“爱和被爱同样幸福”的信息,让学生去思考人生的大爱。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 第6篇

维果茨基教育专著选》关键词解释

1.言语

自我中心言语在机能意义中表现越强,其句法特性在简化和谓语化方面也显示得更加鲜明。内部语言的机智能力表现得越强烈,它的句法结构的特点就越鲜明。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304页。

2.链式复合的原则

机动地、暂时地将一些单个的环节连成统一的锁链,并通过这一锁链的一些个别环节转移意义。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342页。

3.复合思维

构成复合思维发展中的第二阶段是将物品和物品的具体印象结合成特别的组合,这些组合在结构上非常像通常所称谓的成套收集品。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40页。

4.皮亚杰理论

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与他的心里本性必然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而这种自我中心性质始终是合乎规律地、不可避免地、稳定地表现出来,不受儿童经验的制约。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29页。

5.思维和言语

思维和言语的关系可以简略地用两个相交的圆来表示,两个相交的圆表明言语和思维的过程的一定部分是重合的。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39页。

6.思想

思想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反映事物本身的情况,同时也包括一个人的情感与意志。就是说,思想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也表

达出一个人的主观意志。作为表现思想的形式的语言,也就具有这样两种属性,就是说,语言具有二重性。一是显真性。是指它能够说明、显示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即显示真理。二是示意性。是说能表示出一个人的主观意图或看法。语言的二重性体现在具体语言中,即表现了语言的两种价值,就是显真值和示意值,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情况。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384页。

7.语言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无论什么样的思想,不借助于语言,是无法表达出来的。一般来说,语言分为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图画语言、声象语言、实物语言(如雕塑)、行为语言、身体语言等。其中,行为语言就是人们的行动,从表达思想来说,一个人的行动也是一种语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较多的语言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接触比较多的还有图画和声象语言。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355页。

8.在一定阶段前两种发展按不同路线进行,互不依存。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01页。

9.儿童只有在过度年龄期结束其智力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达到概念思维。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73页。

10.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按其心理本质是一个特别的形成物,是一种特别的言语活动形式。它有自己完全独特的性质,而且与其他的言语活动形式有着复杂的关系。为了透彻研究言语的思想和对词语的这些关系,首先按必须找到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弄清楚它的非常特别的机能。我们认为,我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说话,并不是无所区别的。内部言语是为自己言语。外部言语是为别人的言语。甚至不应该预先设想,两种语言的这种根本的和基本的机能差异会对这两种语言机能的结构性质不产生影响。因此,像杰克逊和海特那样认为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差异只是程度上的,而不是性质上的,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发声。是否发声并不是说明内部言语本质的原因,而说明这一本质产生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内部言语不但不是外部语言的前驱,或者是外部语言在记忆中再现,而是与外部语言对立的。外部语言是思想转变为词语的过程。是思想的具体化和体现。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06页。《维果茨基教育专著选》主要观点摘录

1.维果茨基一贯主张,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不能局限于抽象地研究心理过程的一般规律,它应该是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心理生活的科学,心理科学基本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应密切结合。维果茨基对人的心理发展问题的深入探索,引导他最终进入了儿童的智力发展下学校教学的关系问题的研究领域,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学与发展的一般关系的基本原理。他指出,一方面,只有当儿童在自己的发展中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时,一定的教学才有可能进行。然而,这只能是教学的最低界限,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对于教学十分重要的方面是:除了最低教学界限外,还存在着最高教学界限,这两个界限之间的期限就是“教学最佳期”。早于或晚于这一最佳期的教学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影响,这是因为最佳期以外进行的教学,或因超出最近发展区而无法对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施加影响,或因停留于现有发展水平而不能有效地促进心理机能的发展。(《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序》,第13-

14、17-18页)

2.维果茨基认为,“事实上发展过程与教学过程之间有着极其复杂的、变动着的依赖关系,不可能用统一的、预先提出的、臆断的、思辨的公式来反映这些相互关系。”一方面,“每一年龄段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类型。不仅发展在每年龄段改变着自己的性质,不仅教学在每一阶段有完全特点的组织、独特的内容,但是,最重要的是,教学和发展的关系对每一个年龄段都是非常特殊的。”另一方面,“每一学科对儿童的发展有它独特的具体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儿童从一个阶梯迈向另一个阶梯的过程中发生变化。”为此,维果茨基呼吁要极其广泛和多种形式地开展具体的实验研究,以揭示在每一个年龄阶段,学校每一门的学科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独特的具体的关系。(《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第261、300、406页)

3.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与他的心里本性必然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而这种自我中心性质始终是合乎规律地、不可避免地、稳定地表现出来,不受儿童经验的制约。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29页。

4.经验形成理智,理智也形成经验。现实的东西和理智的东西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个逻辑对现实的关系最早属于认知理论,但从发生观点看,它也存在于心理内部,或者,至少可以说,心理学里有与它相近似的问题。这个可以用下面的形式来表达:逻辑的进化决定因果关系等的实现范畴或者反之。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68页。

5.儿童的言语变成理智型,思维变成言语性的两个特征:

特征一:发生了转折后的儿童开始积极的扩大自己的词汇量,他碰到每一个新物品是都会问:它是什么?

特征二:儿童在积极扩大词汇量的基础上极其迅速地跳跃地增加用语。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00页。

《维果茨基教育专著选》经典案例

1.儿童在学前主要是学习口语的运用,但当他进入小学以后就要学习阅读和书写(即语文科),也就是要学习书面语的运用了。然而,书面语的运用所依靠的(作为学习书面语的前提的)心理功能与口语的完全不同:口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声音、表情和动作的帮助;有交谈对象并与其接触,口语的运用中省略了大量对话双方都能意会到的共同熟悉了的背景性信息;并且生活中有多种因素促成了口语运用的动机──对某种东西的需求和请求、问题和回答、发表意见和提出异议、不理解和解释„„。但对于书面语的理解和运用,却没有这些有利的条件,因此书面语的理解和运用需要依靠一些更高发展水平上的心理功能,如:书面语的运用要求儿童能详细地设想并恢复对话情境,更多地理解说话过程本身,口语中被省略的部分,书面语中应当被提到;这要求儿童具有更大的自觉性,以最大限度地被人理解为目标;由最大限度紧缩的、为自己的内部言语,过渡到最大限度展开的为别人的书面语,要求儿童进行自觉构造有意义的篇章的复杂活动。(《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第243-248页)

2.在书面语的运用需要依靠如下两个心理功能──认识自己的言语,并能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一切主要的语法和句法形式;“如果这两个因素不发展,总的来说便不可能有书面语。”但是,在书面语的教学开始时这两个功能尚未成熟。因为:虽然学龄前儿童已经掌握了一切主要的语法和句法形式,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掌握这些技能。这些操作儿童是不认识的。这表现为,他是自发地,在一定的情境里自动地掌握它们的,情境促使他发现这些技能。但如果在一定的情境之外,儿童并不会有意识地、意向明确地、自觉地做到他在无意中做的事。因此他在运用自己的语法和句法技能方面是有局限性的,在认识自己的言语和自觉运用语言技能方面尚未成熟。(《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第249-250页)

因此,我们是在儿童尚没有保证学好书面语所有心理功能时,就开始教儿童学习书面语了。而且,正是在书面语教学的引导和引发下,这些心理功能才逐步发展起来:在教学的促进下,他能自觉地运用自己本人的技能;他的技能也由无意识的、自动的层次向有意识的、自觉地层次转化;他开始自觉地做以前在口语领域里无意地做的同样的事。这样,教学促使儿童在言语的发展中能提高一个梯级。(《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第249-250、261页)

3.大家都知道,研究表明,弱智儿童不善于抽象思维。由此,弱智儿童学校的教育学作出了看来似乎是正确的教育结论:这类儿童的教学均应建立在直观性原则的基础上。但是大规模的实验却使专门教育学大失所望。原来,这一基于直观原则并在讲授中排除一切与抽象思维有联系的东西的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不但无助于儿童克服他们的先天缺陷,而且相反地教儿童只习惯于直观思维,摧残了这类儿童也具有的抽象思维的微弱萌芽,从而更加加固了这一缺陷。正因为如果让弱智儿童听其自然,则他们永远也达不到抽象思维的多少发展的形式,所以学校的任务就是要全力以赴推动儿童往这个方向前进,发展他们自身在发育中的不足之处。„„直观性原则部是需要的,不可避免的,但只能作为发展抽象思维的阶梯,是一种手段,决不是目的本身。(《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第403页)总之,“童年期的教学只有走在发展前面并引导发展,才是好的教学。”(《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第258页)只有这样的教学才“创造着”并“决定

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如:随意机能的发展;概括-抽象机能的提高,以及最后最高级的意识系统的形成;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重新组合,以及新质的智力结构的形成;智力活动的个性化,等。(《思惟发展心理学》,第73-74页)由此,我们在设计教材的展开顺序或编排体系时,就要研究如何使教材的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并引导发展,而不是等到所依靠的心理功能成熟之后才在教材中展开相应的学科内容。

4.为了解释清楚我们所发展的假设意义,我们举个想象出来的例子吧:我坐在桌边与坐在我背后的人交谈,自然这个人我是看不见的,在我的不知不觉中我的交谈者离开了房间;我还在继续说话,保持着他在听我说话并且理解我的错觉。在这种情况下从外部看是自我中心言语。但是在心理上,就其本质而言他当然是社会言语。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328页。

上一篇:南张流动党员教育实施方案下一篇:主题教案 11月 苹果和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