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莘老师“学习共同体”之我见

2024-06-05

林莘老师“学习共同体”之我见(精选3篇)

林莘老师“学习共同体”之我见 第1篇

林莘老师“学习共同体”之我见

晓天镇中心小学

黄登英

971208520qq.com

单位:六安市舒城县晓天镇中心小学

【摘要】

教育就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1] 福建省著名特级教师林莘的“学习共同体”课堂,以“尊重儿童生命”为出发点,通过团结协作学习,培养孩子学会倾听、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高贵品质。她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语)。它正引发出一场“学习的革命”。

【关键词】

安全

安静

倾听

学习共同体

柔软

润泽

【正

文】

四月是百花争艳的季节,也是理想放飞的季节。

2017年4月14日,我有幸去黄山参加了第十七届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交流研讨会。会上我观看并聆听了十多位全国教育名师和教育专家的示范课以及他们的专题讲座。专家们独立的教育思想和他们独特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深深地吸引着我、感动着我。其中福建省著名特级教师,福州市教育学院四附小校长林莘老师的教育改革思想以及她所呈现的安静、柔软、润泽的“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氛围更是触动我的心灵,它已深深植入了我的思想。

林莘老师为我们示范的是二年级的绘本(《咚咚咚,是谁呀》)教学。她用一本简单的绘画作为教本,以猜画面、想画面、说画面、读画面为教学内容,来锻炼学生细腻的观察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她让学生的猜测有根有据,学生们也把画面描绘得活灵活现。她的课新颖、灵动、活泼,有着一种清新之美,一如她的相貌——清丽而明媚,充分展现了她闽派语文的独特魅力。她如春风般的人文合一的教育滋养着课堂上的每一位孩子,也深深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老师,而她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是引起我们观课老师的深深思考。

一、翻转课堂,建构“学习共同体”

在开课之前,林莘老师为我们介绍她们学校——福州市教育学院四附小令人耳目一新的翻转课堂新模式——构建“学习共同体”。

在林莘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一些与往日不同的场景。课桌摆放不再是面对讲台整齐排列,而是被摆放成U字形。教师的中心不再是黑板、多媒体投影,而是在U形通道上、课桌间。来回穿梭的教师,就像孩子们的朋友,给每一个学生“等距离”的爱。十多位现场的教师作为课堂观察员被邀请坐到孩子们中间,以便近距离观察课堂。林莘老师先向大家介绍了课堂的理念和模式。她说这样摆放课桌,实践的是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教授的“学习共同体”模式。由于孩子们是第一次进入这样的课堂,林莘老师又明确告诉孩子们课堂上的规则,规则其实很简单,包括小声讨论,不影响第三人;组员是学习共同体,互求互助,共同完成每次思考和回答,并且,林老师向孩子们着重强调了“倾听”和“互助”的重要性。课堂就在我们的好奇和期待中开始了。

课堂上,我们看到了一些神奇的现象:课堂不再是“小眼灿灿,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嘴滔滔”,而是同桌之间两两互动,像说悄悄话一样轻声讨论。在安静的课堂中,学生的思考在真实地生发,学生在真实地生长!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孤身奋战”,而是两两起立,一个回答,另一补充。这样的氛围,再胆怯的同学,也能在同伴的带动、陪伴下,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不再“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而是经常说“与同伴交流一下,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想法?”“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能不能给你带来启发?”“不懂的同学不要总是一个人思考,可以问问你的学习伙伴”等柔软而富有启发的话语。老师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呈现出的是相互倾听、细声讨论的“润泽”的学习氛围!。孩子们真正能体会到学习和思考的快乐、成就,还有家一样的温暖,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安全的,他们不担心说错了什么,更不会害怕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每一个孩子都兴致勃勃,他们轻声地互相询问、交流,思想的火花一次又一次碰撞出璀璨之光„„我不禁感叹:这是一位多么优秀的老师啊!我不得不为林老师的广博与睿智而深深叹服!

我忽然想到一个一直都困扰着我们老师的问题:为什么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们在课堂上越来越不爱发言了。我们总把原因归结为:孩子年龄大了,成熟了,他们不愿意表现了。事实上,这些孩子一旦脱离课堂与同学玩耍时,他们又是那么喜欢讲话,那么愿意表现自己。

反思我们的教学,当我们把答案唯一的时候,学生的安全感渐渐消失,因为他只有答到点上才能得满分。这样,学生的愉悦感就会渐渐消失,因为只有看教参,才能使回答正确。这样的课堂僵硬死板,还有什么学习兴趣呢。

二、“大道至简”,强调“慢”艺术

课后,林莘老师还做了关于“学习共同体”的专题讲座,她让我们更认识到这是一场“静悄悄的课堂革命”。她告诉我们,在这样一个什么事都是以“速度”追求“高效”的时代,“学习共同体”却偏偏主张“放慢脚步”。她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慢”的艺术[2]。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3]。她说在自己的课堂上,她总是设置一个主题,完成一个目标,想办法充分调动每个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尽量让每个孩子都上台发表自己观点,她反复强调教育是“慢”的艺术,强调教育需要经历先慢后快的过程。林莘老师还跟我们分享了在她们“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观察员老师和家长曾记下的几个感人的场景。场景一

当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孩子们讨论的时候,一个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在说了自己的想法后,微笑地对身边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孩子说:“这是我的想法,那你的呢?”当学习力较弱的孩子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之后,也说出了同样的话。眼神专注,话语轻柔,氛围美好如画——不是“我来教你”的高姿态,而是“与你分享”的同行者;不是“对不起,我不行”的怯弱,而是“我也来试一把”的勇敢。(吴晓玲老师)场景二

“没关系,你慢慢说。”男生趴着身子,尽可能凑近怯懦的小女孩,那充满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极少开口的同伴,低声鼓励着。温暖就像水波一样缓缓漾开,将他们包围其间,却湿润了我的眼。这样的画面我等待了许久。女生是班级中的学困生,而男生是班级中很腼腆的一个,他们均与班上不少同学协同学习过,但我始终看不到他们明显的改变,直到他们彼此相遇。“同质”型的同伴,似两块磁石,相互吸引。在协同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认识独特的自我,学习的信心在彼此的关心之中悄然建立。(刘颖老师)场景三

每次提问,儿子反应慢,老师都会等,一旦他回答,全班同学都会热烈鼓掌;每次掉队,同学都会及时提醒他;每次课间,同学都会像呵护小Baby一样陪伴他。(方凌寒妈妈)

多么动人的场面,多么有艺术魅力的教学啊!真佩服这样的教育先行者,“改革”需要的极大的智慧、勇气。这样的课堂也真的是称得上“改革”,因为,它触及到了课堂教学的最根本。教育就是一场心灵的对话。正如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放慢脚步,亲密合作,精彩也将无法预约。

三、弘扬“容爱精神”,“尊重儿童生命”

在专题会上,林莘校长说她们的“闽派语文”主张弘扬福州先贤林则徐、谢婉莹的思想精神,秉承“开放、多元、创新”的理念,坚信“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她以“容爱精神”立校育人,以合作引领树团队精神,以课改创新育一代新人,以多元开放建优质学校,以“尊重儿童生命”为出发点,所有活动都力图还原孩子的生活。她介绍说她们学校正创新开展德育活动的基点:阳光少年评选,跨栏、空竹等阳光运动,歌舞快闪、抢红包等开学仪式,敦煌、“趣”非洲等六一主题活动„„都体现孩子自身的价值,让孩子在活动中学得真知,体验真正的幸福。

面对书本世界,她形成了“情趣、灵动、智慧”的教学特色。她不拘泥于教本,总是化繁为简,让人物、事件走出课本,她与学生融为一体,学他们的话,做他们的游戏,模糊教师与学生的界限,互相倾听、对话、辩论。她走进学生心灵世界,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让课堂充满感动,体验生命律动的教学境界。她精心呵护孩子稚嫩的心灵,尽己所能给孩子温暖和关怀。

是啊,每个孩子都是每一片经脉不一样的叶子。卢梭《爱弥儿》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我们要学习林莘老师以“尊重儿童生命”为出发点,用真心、真爱呵护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春天!

参考文献 [1] [德]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1991年三联书店出版的中译图书。[2] 张文质: 《教育是慢的艺术》,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 [日]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2003年长春出版社。

共同课和声教学之我见 第2篇

课程设置及教学对象

共同课和声的课程设置一般从大学二年级开始, 2学时/周, 共一学年。现在主要以和声以四部和声写作为主, 和声分析为辅。教学对象为表演各系的学生以及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舞台上的演奏家、演唱家和教师, 他们在一年级学习过基本乐理, 对“和声”这一概念一无所知或是知之甚少, 没有学习过音乐写作。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变

由于现在共同课和声的教学主要以和声四部、和声写作为主, 各表演系学生对和声写作处于一种去记规律、做习题的被动之中, 从而导致学生对和声课的学习只是为了应对考试, 对和声认识也停留在不理解、不实用等尴尬的境地。要扭转这些看法, 就需要改变和声教学在一定程度脱离学生所学专业与现阶段所需的现实。这些年我们在和声课的教学上作了一些改革, 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 现提供给大家参考。

在教学方法上, 首先改变以前的教学手段, 选用现代多媒体教学。传统的和声教学通常是教师讲述教材章节、黑板习题示范以及用钢琴作相关的实例的演示, 然后布置作业。这样的弊端在于: (1) 教师向学生介绍和弦结构和多声部进行的音响效果时主要工具为钢琴, 虽能及时体现出和弦的和声效果, 但从感官上忽视了各声部的横向声部进行, 音色也只是局限于钢琴一种乐器, 从而给复调与配器的学习埋下隐患。 (2) 教师在黑板上进行习题写作示范, 占据课堂教学的大量时间,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性与参与性差, 并使得教学内容枯燥难懂。 (3) 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参差不齐、内心听觉尚在培养, 所做和声习题中的和声音响的美很难直接地感受。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怎样避免书面作业出现平行五度、八度声部, 声部超越或声部对斜, 功能倒置等这些戒律上, 因而不能达到培养良好的和声听觉训练的目的和良好的和声思维习惯的学习目的, 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失去兴趣与信心, 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教学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 (4) 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教学空间的扩大, 也向传统的教学手段提出挑战。

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就在于能多空间多角度地连通多种感官、多重刺激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基本解决了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在和声学习中引入现代多媒体教学, 有以下几点优势: (1) 直观、立体、全方位的实现和声学习的目标。 (2) 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 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 (3) 利用多媒体将所学和声知识转化为音响, 随时都可以直观地感受所学和弦的音响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4) 扩大教学规模, 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其次, 在教学方法上以引导为核心, 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 再学习和声现象的内在逻辑的原理以及和声发展。由于以往的和声教学注重理论规则, 教学方法也是先从规则入手, 各种名目繁多的“不可以”让学生疲于其中, 缺乏从兴趣入手。那么怎样改变教学方法呢?这成为共同课和声学一个重要的课题。我认为:

1.正确认识规则。我们知道音乐发展的过程是先有复调音乐再有主调音乐, 和声的规则也是理论家在对大量经典作品分析, 进而总结归纳出有普遍意义的要求, 我们必须从音响与风格两方面来理解。如:平行一度 (八度) 会缺少一个声部等等, 因此我们要遵循规则。但是如果音乐的形象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也可打破规则。正确的认识规则可以让我们有目的、有意识地释放音乐, 回到音乐本源而不是“习题”。

2.强化感性认知。在每个章节中以音乐作品的谱例为切入点, 利用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加以不同的作品分析, 如:管弦系学生主要以管弦乐重奏为主;声乐系学生注意以声乐作品为主等等, 学生可在课前或课上演奏或演唱室内乐重奏片段, 让同学们在倾听音乐的同时加以分析。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对和声课学习的兴趣, 又对学习和声学的目的在分析中加以认识, 特别重要的是增加了他们对重奏音乐的感受和对声部之间的关系的认知。通过这样的学习, 章节的知识点、声部间的进行规律都是同学们自己发现找到的,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3.提高理性认识。同学们自己找到规律后, 再回到和声的内在逻辑、声部进行与结构力度上来, 理性的认识和弦的运用。通过感知再进行到“配和声”的习题上来。

在教学模式上以分析作品中和声为主, 辅助和声写作

传统和声教学主要以四部和声写作为主, 辅助和声分析。由于共同课面对的学生都是非作曲专业的, 他们很难准确分辨每一个和弦的音响和和弦之间内在的结构与结构力度, 很难有音乐写作能力等等这些较强技术要求。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缺少写作技能的训练, 缺少和声音响的概念, 很难在和声习题的配置中做出令人满意的习作。随着学习的进度加深, 学习和弦越来越多时, 学生做题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规则上, 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缺乏逻辑, 更毫无艺术性可言的习作比比皆是。

这些共同课学生学习和声的目的, 不是为了去从事专业的音乐创作, 而是为在演奏演唱作品时更好的理解音乐, 为更好的二度创作做准备。根据这一教学目的, 和声分析作为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就成为教学模式主要方面。

从教学内容上看和声分析与传统教学模式差异不大, 以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会大大提高效率。节省出的大量时间可以更多元涉及到更多的知识面, 能使学生以专业视角观察到和声现象。和声分析在还原作品中和声写作的同时, 学生还对和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连接起到了作用。不同以往的还有, 通过大量分析与之专业相关音乐作品, 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在分析过程中大量的接触音乐作品, 拓宽学生的视野, 也增强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提高学生实际演奏演唱能力。通过和声分析能力的提高, 也为三年级更好地学习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 注重和声实际的运用, 在四部和声写作中渗透织体写作, 以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对于没有任何音乐写作基础学生, 让他们为旋律配和声是很难很没有趣味的。在此, 我也是针对专业不同的学生给他们熟知的主题旋律,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根据课程的进度加以选择, 精心安排, 从而拉近了与他们的关系, 学生可以很有乐趣的主动写作。

结语

和声课程的学习是音乐工作者基石, 因此, 共同课和声教学也就尤为重要。我国的高等艺术院校的和声共同课在几代和声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 在不断的探索中正在形成更为科学、更为合理的教学模式。

摘要:和声学作为音乐专业基础课程, 我国从20世纪初即引入高等音乐学院的教学中。和声学的课程设置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专业和声学教学” (作曲专业学生) 和“共同课和声学教学” (表演专业及音乐教育专业学生) 两类, 此文着重讨论共同课和声学教学问题。

关键词:和声学,和声分析,多媒体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黄阳.音乐表演专业和声教学“逆向”手段的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6, 1.

[2]刘诚.探求音乐院校和声公共课教学的新模式[J].人民音乐, 2007, 1.

[3]杨八通.和声共同课教学刍议[J].人民音乐, 1986, 3.

林莘老师“学习共同体”之我见 第3篇

关键词:老师 学生 批评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1

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中国也有句古谚语,“严师出高徒。”作为老师,为了学生的前途,难免会批评学生,而在新课程下,老师批评学生所遭遇的一系列尴尬和困惑已成为困扰着中小学教师的一个难题,尤其是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在我所在的小县城普通高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

当前老师批评学生遭遇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批评教育的方式和尺度难以把握。“轻不得,重不得”。 轻了,学生感觉无所谓,不当一回事,还给其他类似学生起了坏的示范作用;重了,怕学生告状,怕家长闹事,怕领导责怪,怕出事情。尤其是在所谓的“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的长期熏陶下,我校也一直强调“成功教育”,这样以来,有些学生一旦受到批评就觉得自尊心受挫,或因严重的抵触情绪而仇恨老师进而做出报复,自虐自残,逃学之类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甚至酿成生命悲剧。跳楼的,跳莲花湖的大有人在。第二,批评教育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甚至适得其反。老师批评教育学生本来是为了让学生学好,促使其改正缺点,取得进步。但是在现实中,不少学生听不得批评,对老师的批评教育非但不感恩,反而会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甚至记恨在心,以怨报德。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家长对子女的溺爱和纵容是导致老师批评教育学生,遭遇困境的内在因素

现如今,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被家长宠着,惯着

很容易养成自私懒惰和专横霸道的性格,如同温室里的花朵,风吹不得,雨打不得。有些学生学习不行,歪理邪说却懂得不少。一旦对老师和学校的批评处罚不满,就说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将老师告到校长那里或由家长将学校的老师告到县教育局,甚至上网发帖。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教育局和学校就会责怪老师。此时,老师成了弱势群体,只能打碎牙往肚里咽,自尝苦果。更有一些有权势或者财大气粗的家长,往往不把教师放在眼里,只要自己的孩子回家说今天老师批评了自己或说了一些某某老师对自己不好的话,就不问青红皂白,则跑到学校找老师的茬,为孩子“出气”。曾经我带的任某同学,因为没按时交作业,我说了她几句,她回家后告诉家长,家长来学校找我的茬。

记得在我上学的时代,家长见到老师说的最多的就是,“老师,对我孩子要求要严一

些,孩子不听话,你怎么处罚都行,不打不成材。”随着时代的发展,保护未成年人和中小学生权益的各种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规定也越来越细,应该说是社会的进步,但本来是为了规范老师在批评教育时避免采取过激手段的一些措施,却成了部分学生违纪违规的保护伞和挡箭牌,不能不令老师感到无奈和寒心。

二、老师的批评教育权受到严重束缚,不敢管也不愿管

如果说“老师不敢管学生”是源于现在的学生不好管,那么“老师不愿管学生”更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批评权的消弱和丧失,学校和教育局都对老师的言行有极为严格的规范和约束。不要说体罚,就连平时对学生批评教育用语都要十分小心,当有学生在课堂上扰乱教学秩序时,你如果口头批评,有些品德恶劣的学生还会跟你顶嘴。这时你还不能发脾气,也不能不勒令他离开教室,更不能动手,这叫老师惩罚也不是不惩罚也不是。少数学生还会故意羞辱老师,让其他学生看笑话,叫老师尴尬万分,无法收场。

三.学校的办学空间有限,缺乏依法治校的环境

我校是公办学校,虽然名义上是独立的教学单位,但在人、财、物上仍然依赖于当地的政府,听命于上级主管部门,无法独立自主的依法办学。

近几年我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校领导一般也基于政治稳定和自身利益的考虑尽量压制老师的不满的言行,有位老师因学生作业的问题,用书本敲了那个学生的头,学生就把老师的眼睛打的到县医院缝了5针,相关的领导说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对,而教师顾虑到个人饭碗也只能忍气吞声,受学生和家长气时也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吞。不过,校领导同样也有压力,校长们如今怕学生在校时受到意外伤害,二怕学生家长投诉。

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在现有体制下充分扩大校长的自主办学权,实行校本管理。尤其是广大教师也应该享有充分的教学自主权,尽量排除外界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干扰。同时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各种考核奖惩不但依据学业成绩更要看重学生品行表现。我校一直实行的“处分制”,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

查阅有关资料发现,在西方发达国家,老师的批评教育权也没有被严格约束,甚至对学生的体罚都是被允许的。美国自称是国际社会尊重人权的榜样,然而其50个州中有21个州在法律上保护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体罚的合法性,如规定老师可以用木板打学生的屁股。英国有一段时间通过法律禁止学校体罚学生,后来又在教师和家长的联合下于2006年颁布新的法律使老师有了惩戒不规矩学生的权利。在韩国,关于尊师有一句谚语,“老师的影子都不可以踩。”

综上所述,批评教育权是老师传统性的,习惯性的教育方式,即使是对学生体罚在某些时候也不應该是绝对禁止的。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不敢想象一个对违纪学生不愿管教的学校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一个对违纪学生不敢管教的老师算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吗?

依我看来,老师自身的素质必须跟得上时代的要求,跟得上不同类型学生的管理要求。如果总是以老眼光看待今天的学生,则很难有效地适应、引导和教育学生。作为老师,没有教书育人的情怀和责任心,即使想借着批评来树立威信,施加影响,也很难有什么实际效果。采取适当的方式批评教育学生,每个老师的理解和实施是有差别的,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完全相同的人。不过用“科学”和“艺术”去行使“权利”,也许更能体现教育权利的有效性。

但愿今天老师行驶批评教育权时遭遇的困惑只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阵痛。随着我们对教育改革的深入探讨,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随着全体公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终会走出这一误区。

参考资料:

1、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

2、东北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

3、熊丙奇《靠什么让教师走出批评权困境》

上一篇:春天的傍晚初中作文下一篇:[动物]大公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