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匀变速运动教学反思

2024-06-03

高一物理匀变速运动教学反思(精选6篇)

高一物理匀变速运动教学反思 第1篇

高一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分析了以往两种处理方法(既“先分割,再极限求和”以及“根据平均速度求位移”)的不足,根据学生实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其突出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新课程倡导探究,并将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并列为课程的学习内容。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但不是没有依据的胡猜乱想。本节课从复习旧知识引出新问题之后,由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图象中“面积”的物理意义,迁移到在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图象中的“面积”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物理意义,提出猜想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符合高一新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去验证“猜想”,这个实验设计对于高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堵塞”点,教师要求各小组提出各自的困难与障碍,由其他同学帮助该组解决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实现了对症下药,对于困难,鼓励学生敢于挑战,落实了“情感”目标,也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这既是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也促进了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进行整理,使学生在思维上再经历了一次过程,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当学生根据实验数据验证了猜想,推导出位移公式,水到渠成,知识目标、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目标也得到实现。

3.当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之后,教师没有急于进行巩固训练,而是要求学生以上述研究过程为载体进行反思,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高一物理匀变速运动教学反思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引入极限思想的出发点就在于它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上一章教科书用极限思想介绍了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本节介绍v-t图线下面四边形的面积代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又一次应用了极限思想。当然,我们只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极限思想,并不要求会计算极限。按教科书这样的方式来接受极限思想,对高中学生来说是不会有太多困难的。学生学习极限时的困难不在于它的思想,而在于它的运算和严格的证明,而这些,在教科书中并不出现。教科书的宗旨仅仅是“渗透”这样的思想。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4、理解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近似推导位移公式的过程,体验微元法的特点和技巧,能把瞬时速度的求法与此比较。

2、感悟一些数学方法的应用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和公式法推导速度位移关系,培养自己动手能力,增加物理情感。

2、体验成功的快乐和方法的意义。

三 教学重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2、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四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实行A、B、C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极限法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教师活动:(1)培养学生联想的能力和探究问题大胆猜想,假设的能力

(2)(投影)启发引导,进一步提出问题,但不进行回答: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它的v-t图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

教师活动:我们先不讨论是否有上述关系,我们先一起来讨论课本上的“思考与讨论”。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思考,分组讨论并回答各自见解。最后得出结论:学生A的计算中,时间间隔越小计算出的误差就越小,越接近真值。

总结:培养以微元法的思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见解发表自己看法的勇气。培养学生勤钻细研分析总结得出物理规律的品质。

这种分析方法是把过程先微分后再累加(积分)的定积分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比如:一条直线可看作由一个个的点子组成,一条曲线可看作由一条条的小线段组成。

教师活动:(投影)提出问题:我们掌握了这种定积分分析问题的思想,下面同学们在坐标纸上作初速度为v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分析一下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是不是也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内的位移呢?

学生活动:学生作v-t图象,自我思考解答,分组讨论。

总结:培养学生用定积分的思想分析v-t图象中所夹面积表示物体运动位移的能力。教师活动:(投影)学生作的v-t图解,让学生分析讲解。

(如果学生分析不出结论,让学生参看课本图23-2,然后进行讨论分析。)

学生活动:根据图解分析讲解,得出结论: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在t时间内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总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2、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

教师活动:(投影)进一步提出问题:根据同学们的结论利用课本图2.3-2(丁图)能否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推导,写出过程:

S面积1(OCAB)OA 2-3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反思总结

本节重点学习了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xv0t12at的推导,并学习了2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在利用公式求解时,一定要注意公式的矢量性问题。一般情况下,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当a与v0方向相同时,a为正值,公式即反映了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当a与v0方向相反对,a为负值,公式反映了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代入公式求解时,与正方向相同的代人正值,与正方向相反的物理量应代入负值。

当堂检测

[例1] 火车沿平直铁轨匀加速前进,通过某一路标时的速度为10.8km/h,L。1min后变成 54km/h,再经一段时间,火车的速度达到 64.8km/h。求所述过程中,火车的位移是多少?

点拨①运动学公式较多,故同一个题目往往有不同求解方法;②为确定解题结果是否正确,用不同方法求解是一有效措施。

[例2] 在平直公路上,一汽车的速度为15m/s。,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运动,问刹车后10s末车离开始刹车点多远?

读题指导:车做减速运动,是否运动了10s,这是本题必须考虑的。

分析: 初速度 v0=15m/s,a =-2m/s2,分析知车运动 7.5s就会停下,在后 2.5s内,车停止不动。

解:设车实际运动时间为t,v t=0,a=

运动时间tv01517.5s所以车的位移xv0tat256.25m

2a2[例3]从车站开出的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走了12s时,发现还有乘客没上来,于是立即做匀减速运动至停车。汽车从开出到停止总共历时20s,行进了50 m。求汽车的最大速度。

由平均速度公式得vmx2x2505m/s =,解得vmtt202可见,用平均速度公式求解,非常简便快捷,以后大家要注意这种解法。

解法3:应用图象法,做出运动全过程的v-t图象,如图所示。v-t图线与t轴围成三角形的面积与位移等值,故

xvmt2x2505m/s,所以vmt202

高一物理匀变速运动教学反思 第3篇

一、传统教材中的科学性错误

对位移公式s=v0t+at2, 曾有一种传统的推导方法, 即根据及vt=v0+at得:, 再代入s=v·t即得.这种推导方式在历史上曾反复出现, 如1955年秋以前的教材与上世纪90年代的教材都采用了这一种, 目前仍然有教师使用.[1,2]然而这种推导在历史上也产生了“后遗症”, 焦点集中于如何说明这一关系才易被学生接受.为解决这一问题, 一种较普遍的方法是采用等差级数的方法说明.有教师认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构成等差数列, 中点时刻的速度是始末速度的等差中项.这就是平均速度也等于速度平均值的道理.”并进一步认为这就是其“数学本质”[3].

这一方法貌似解决了这一问题, 但是更多的问题接踵而来.“”这一关系的得出并不是那样显然的.无论是依据等差级数还是一次函数, “”都只能说是一个算数平均意义上的“中值”;而“平均速度”则是“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其定义式只有“”一个, 再无其他.所以, “”必须予以专门的证明或证伪.

在更一般的变速直线运动意义上, 即证明命题:“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一定和物体在这段时间内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平均值大小相等”的真假性.事实上, 这一命题也出现在了该部分的习题中.对该命题, 若取总时间为T, 将该时间段平均分为n份, 每个时间段为Δt, 即证成立与否.上述的级数推导方法则只说明了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有没有、也不足以说明可见, 命题的这一关系成立与否并不显然.现作如下证明:

对右边, 上下同乘Δt得:至此, 命题得证,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数学本质”才得以充分揭示出来, 这一公式也才足以放心使用.但是值得强调的是, 只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成立, 而对一般变速直线运动具有普遍性, 所以, 未对后者作进一步的证明, 用特殊的前式“掩盖”了反映一般内涵的后式, 使推导缺乏依据.综上所述, 传统的教学逻辑没有对依据作充分的确证就使用其推导公式, 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科学性错误.

二、现行人教版教材存在的问题

以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教材为代表的是另一种推导逻辑.在说明“图线与t轴围成的面积OABC同匀速直线运动一样, 也可以看作位移”后, 直接给出:

在图1中, CB斜线下梯形OABC的面积是:S= (OC+AB) ×OA.把面积及各条线段换成所代表的物理量, 上式变成s= (v0+vt) t.代入已经得出的vt=v0+at得s=v0t+at2.[4]

这种由图像推出的“几何法”与第一部分采用的“代数法”历史上曾被教材交替采用.现行人教版教材重新采用“几何法”, 虽然避免了“代数法”易于出现的科学性错误, 但是仍无法避免这一方法的固有缺点.对“几何法”, 历史上就有教师认为:“由于学生们利用图线研究物理量间的关系, 毕竟还比较生疏, 用图线中某些线段所围成的面积来表示另一物理量也还是初次接触.”虽然在学习匀速直线运动时, 曾经用过速度图线确定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 但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s=vt这一公式后才应用的, 学生们对这一方法的真实普遍性, 却不一定认识到.“因此, 骤然采用这一方法来直接推出匀变速运动问题中一个陌生的公式, 就会显得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因而学生是否能够完全信服而自觉地接受也就成为问题了.”[5]并且, 这一推导方式没能继续教学的思路更是遗憾.所以, 对现行教材的处理方式, 仍需以批判的眼光看待.

三、对教学的逻辑建议

我们认为,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关系一节, 不能再滞留于“代数法”与“几何法”之间的反复摇摆, 而应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 探索符合逻辑的教学设计.

综合上述讨论, 我们认为, 本节的关键内容在于将“图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代表位移”的认识由匀速运动推广到匀变速运动.这是本节教学的启始性以及统领性的问题.对此, 笔者赞同现行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无限分割法”的说明方式, 并且认为, 进一步的位移-时间公式推导, 应该延续这一思路进行.现推导如下:

首先仍然取总时间为T, 将该时间段平均分为n份, 每个时间段为Δt=.如图2所示, 每个小矩形的面积都可以代表一段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这是学生已经认可的.进而, 当分割得无限细密, 即n→∞时, 误差→0, 所有小矩形的面积和就等于斜线下的梯形面积了.至此, “图线围成的梯形面积也代表位移”的合理性才得以说明, 下一步的位移公式推导应该依照这一思路并进一步深化这一认识, 即:

进而, 右边展开为:

得出后, 可再依据图像描述v0T与aT2两项在图像中的含义, 以及梯形中位线的物理意义:“”, 进一步深化对图像的认识.这种推导方式以新的代数法为主线, 通过描述图像面积的物理意义, 将“代数法”与“图像法”结合起来, 意在使学生达到“数形结合”的认识层次.

这一推导方法不仅延续了教学的逻辑, 并且蕴含着方法价值.这种“分割—求和—求极限”的方法以及微元思想在后续教学中仍会出现.虽然有些难度, 但是可以说明不要求掌握, 只求达到让学生信服的目的, 并逐步“渗透”这种方法, 也可以同几何法一齐使用.总之, 教学的逻辑一致性与体现方法内涵是这种推导方法的最大优势.

四、对教学的启示

纵观对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公式推导的“代数法”“几何法”, 以及以上讨论, 我们总结了对教学的两点启示.

1.注意教学中知识与方法的“双线并行”

物理学的基本方法是连接概念与规律、学科结构与认知结构的纽带.知识的得出和应用都需要科学方法的操作.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得出就不仅用到了“分割-求和-求极限”的物理方法, 还用到了极限的思维方法.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 教学中应该注意到“知识线”与“方法线”的“双线并行”, 将科学方法内涵显化并贯彻下去, 实现结构完整、逻辑合理的教学.[6]

2.注意研究“渗透式”物理教学思想

追求“讲深讲透”与一味追求逻辑的“轻快”而牺牲应有的物理内涵是传统物理教学易出现的两个极端, “渗透式”的物理教学思想为结束这种摇摆提供了思路.如杨振宁先生所说, 这一教学方法的好处“一是可以吸收更多知识, 二是对整个的动态, 有所掌握.不是在小缝里, 一点一点地学习.”我们提供的公式推导就宜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不求学生按部就班地、透彻地掌握, 只求学生能体验这种方法并有所领悟即可.“渗透式”教学对我国的物理教学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还需继续探索.[7]我们应改变那种一味迁就学生而导致学科逻辑、教学逻辑散碎的情况, 使教学日益焕发物理学的丰富意味与深厚底蕴.□◢

参考文献

[1][5]李玉采.高一“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路程公式的推导问题[J].物理通报, 1957, (9) :551~552.

[2]汪洋.“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体会[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1994, (7) :24.

[3]杨胜存.浅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数学本质[J].高中数理化 (高一版) , 2008, (10) :40.

[4]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物理课程教材开发中心.物理1 (必修)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37-40.

[6]陈清梅.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模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24) :75~76.

高一物理匀变速运动教学反思 第4篇

【关键词】物理 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直线运动中的一个典型,教师在展开这种运动形式的教学时一定要找到合适的方法与技巧。比起匀速直线运动而言,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对更为复杂,变式也更多,学生很容易在思维上对于很多内容产生混淆。教师在教学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要让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的进行,可以进行知识点间的良好过渡,让学生接受新知更加容易,这样才会更加有助于预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重视对于核心公式的推导教学

匀变速直线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对于核心公式的推导是一个绝对的教学重点,这也是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构成。很多教师没有在公式推导中投入足够的重视程度,往往是简单的几个推导步骤,没有将公式是怎样得来的清楚的给学生呈现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往往对于公式只是一知半解,没有真正弄清楚公式的实质,在应用时也容易产生差错。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上要有所改善,要充分提升对于公式推导的重视程度,并且采取灵活有效的推导策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牢固。

教师在推导公式时可以把握如下几个要点:(1)不要因为繁琐直接给出公式,要体现极限的思想。(2)从最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关系入手,得出位移公式s=vt,然后说明v-t图像面积可以反映位移。(3)利用书中“思考与讨论”讨论如何求小车的位移。根据v-t图像面积可以反映位移的认识结合图像指出Δt越小,对位移估算就越精确。(4)结合图像让学生自行推导求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像面积的表达,进而得到位移公式。教师要让推导的过程循序渐进的进行,结合学生的理解与认知程度再给予相应的点拨,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与吸收这些公式,才能够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

二、对于运动过程展开有效分析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学习中,让学生具备对于运动过程的分析能力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对比较复杂,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需要对于运动的整个过程,乃至每一个具体的环节都有清晰的剖析。教师要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对于运动过程的分析能力,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的范例带给学生引导,让学生掌握分析运动过程的一般方法,并且在不断的练习中让自己的分析和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过程分析而言,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那便是画运动示意图。教师要培养学生画运动示意图的习惯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运动情景,将抽象的物理問题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一些相对运动的追及、相遇、相对滑动问题,这一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稍微复杂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很多学生常常感到很困难,对物理规律的选择,不是试试这个公式,就是套套那个公式,这些都是非常低效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提升学生问题分析的成效,要让学生掌握更加有效的方法,画图就是一个典范。因此,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会给学生分析很多具体问题带来非常明显的辅助效果。

三、提升学生的图像分析与处理能力

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需要学生对于几个典型的图像有较好的分析与处理能力,这是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知识应用和问题解答能力的来源。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析中,需要学生对于位移-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有较好的识别能力,这两个图像的有效分析可以给学生解题提供很多重要信息,学生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很大程度由学生的图像分析能力决定。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于学生识图和分析图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于这两个典型图像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较为熟悉,并且可以借助具体的范例来深化图像教学。

以速度-时间图像的分析的教学为例。对于v-t图像的读图过程而言,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几个要点:(1)纵轴上的截距其物理意义是运动物体的初速度v0。(2)图线的斜率其物理意义是运动物体的加速度a;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3)图线下的“面积”其物理意义是运动物体在相应的时间内所发生的位移x。(4)两图线相交说明两物体在交点时的速度相等,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学生如果能够对于这几个要点有非常清晰的理解与记忆能力,看到图像后通常能够立刻做出反应与识别,提炼出图像中体现出的核心信息,为问题的解答带来突破口,这才是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良好掌握的一种状态呈现。

【参考文献】

[1] 张明亮.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J]. 中学物理,2013(23).

[2] 王凌娆.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总结及应用[J]. 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4(09).

[3] 蒋勇. 有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解析[J]. 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4(05).

高一物理《天体运动》教学反思 第5篇

高一物理《天体运动》教学反思

高一物理《天体运动》教学反思天体运动这章实际上是前面一章匀速圆周运动的延续。将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拓展到太空当中的歌行星之间,它们遵循相同的运动规律。在听完王老师对这节课讲授之后有所感触,“教无定法”在这得到了印证。在教材处理上将本章前一二节之柔和在一起,用一个课时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授课过程中,以探究科学足迹的探究过程为线索:托勒密-——哥白尼——开普勒——胡克——牛顿。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到开普勒的三定律、到胡克的猜想、再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整节课思路清晰、流畅、通顺、自然、从容。恰到好处的穿插一些幽默的人物事迹,使得整个课堂有充满活力,学生很愉悦、轻松的接受知识。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课堂教学时,我讲授完后,看到下面的学生目光中多带着些困惑,询问他们懂了吗?他们都说懂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要求学生完成练习:现代宇宙学理论告诉我们,恒星在演变过程中,会形成一种密度很大的天体,成为白矮星或中子星,1m3的中子星物质的质量为1.5×1017kg。若某一中子星半径为10km,求此中子星的第一宇宙速度?大约经过10分钟,我叫了3位同学在黑板上演算推导过程,其他同学在下面演算,2位同学不知所措无从下手。1位同学假设一堆物理量,不着边际。我到下面看了看其他同学的情况也差不了多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反思我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落实不到位。没有体现新课标的三维一体目标。其次,教学过于死板,平时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总是满足于自己一言堂。第三,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空间想象能力缺乏,知识迁移能力差的实际,没有搭好梯子,就让学生攀爬,怎能不摔跟头?要想让学生既会学又会用,这就需要有非常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知识来做后盾。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赞!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还需努力!

高一物理匀变速运动教学反思 第6篇

生:重力和拉力

师:如果把线剪断,小球下落后受什么力作用?

生:重力和空气阻力(较小)

师:那么,小球将在什么方向上运动?

生:沿竖直方向下落

演示:用火将绳子剪断,小球下落。

这就是我们常见的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将轻重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快慢相同吗?(同学们七嘴八舌,主要有两种看法:重的物体下落快、重的物体不一定下落快。)

[板书:一、科学探究1――轻重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吗?]

师:赞成重的物体下落快的同学请举手,赞成重的物体下落不一定快的同学请举手。究竟哪种说法正确呢?现在我们来举行一次小小的辩论赛吧。请刚才举手的同学们各选出三名代表,坐到讲台的两侧来。

坐在讲台左侧的代表队为正方,他们的观点是:重的物体下落快。坐在讲台右侧的代表队为反方,他们的观点是:重的物体下落不一定快。每队的.桌面上放有硬币一枚、相同纸片两张、相同体积的铁球和铝球各一个。现在各队先讨论5分钟,可以利用桌面的器材设计实验来论证本方的观点。

正方甲生:同学们请看,将硬币与纸片同时由同一高度静止释放,硬币比纸片下落得快,说明重的物体下落快。(鼓掌)

反方乙生:将纸片捏成团,然后与硬币同时由同一高度静止释放,两者几乎同时落到桌面上。说明重的物体下落不一定快。(鼓掌)

正方丙生:你们怎么证明是同时到达呢?根本看不清楚,硬币肯定会更快到达桌面的,只是太快了,我们眼睛区分不出来。

反方丁生:将铁球和铝球同时由同一高度静止释放,大家认真听听,落到桌面时,声音只有一个(演示),说明两球是同时落到桌面的,也即快慢一样。

正方丙生:落到桌面的声音并不清脆,有些混浊,也许是两个时间间隔太短了,我们的耳朵区分不出来。

反方戊生:我们假设“较重的铁球下落得快”是正确的,那么将铁球和铝球用线连在一起下落,跟铁球单独下落相比,谁下落得快?按正方观点连在一起的两球比铁球重,应该比铁球下落得快。但是铁球和铝球连在一起后,下落得慢的铝球要对下落得快的铁球起阻碍作用,所以两球连在一起时,应该比单独的铁球下落得慢。由正方观点推出了自相矛盾的两个结论,所以说,正方观点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是错误的。(热烈鼓掌)

正方同学面面相觑,哑口无言。

师:在刚才的激烈辩论中,正反双方同学都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充分利用了桌面上的器材来论证已方的观点,特别是反方戊生在实验观察效果不够明显的情况下,能利用我国古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逻辑思想,推翻了正方的观点,更是值得称赞的。现在我宣布反方同学获胜。(鼓掌)

师:重的物体不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那么,物体自由下落快慢到底受什么因素影响呢?为什么纸片捏成团后,重量未变,但下落得快呢?

生:因为物体自由下落时,物体除了受重力作用以外,还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纸片捏成团后,重力作用不变,而空气阻力的影响变小,所以下落得快。

师:如果没有空气阻力作用的话,物体自由下落得情况会怎样呢?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这一情况。

演示:牛顿管实验。

师:轻重不同的羽毛和金属片在没有空气的空间自由下落,它们不受空气阻力作用,下落快慢相同;若在有空气的空间下落,它们受到空气阻力作用时,下落快慢就不相同了。综合上述实验,得出结论:

[板书:若无空气阻力作用,不同物体自由下落运动快慢相同。]

师:物理学中,把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而在日常生活中,物体下落不可能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如果空气阻力相对于重力而言很小可忽略不计的话,物体由静止下落的运动就可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例如:铁片与金属小球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等等。所以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理想化过程。通过理想化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使问题简单化,这是物理学中常用到的一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我们可以看到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速度越来越大,是作匀加速运动吗?

[板书:二、科学探究2: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师:我们曾用什么方法研究并判断匀变速直线运动呢?

生:当相邻且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Δs为定值时,小球作匀加速直线运动,且有

Δs=aT2。

师:留迹法是研究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例如频闪照片、纸带等。

课本第47页的图3―26是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限于时间关系,请大家在课后由该图片上的数据判断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并计算其加速度。

现在我们用一台较为先进的仪器――DIS传感器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将重物和速度传感器连在一起自由下落,通过电脑直接在大屏幕上显示出其速度――时间图像。图像有什么特点,由图像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呢?

生: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图像为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说明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板书: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师:在同一地点将两个不同的物体静止释放,不计空气阻力,它们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大家可以根据刚才我们做过的牛顿管实验中羽毛和铁片的运动情况进行理论推导。请一位同学上台演板。

学生演板:

即不同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师: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板书:2、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a=g,方向竖直向下。]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8页的信息窗。由信息窗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呢?

生:不同纬度重力加速度的值不同,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值越小。

师:很好,请坐。重力加速度的值不仅跟纬度有关,还跟高度等因素有关,这将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是v0=0,a=g的匀加度直线运动,我们能否利用以前学过的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呢?

生:能。

师:很好。式中的s我们也常用h来替代。

[板书:三、自由落体运动公式 ]

师:请大家根据课本第49页“迷你实验室”中提示的方法,两人一组,互测对方的反应时间。(下台询问)绝大多数同学的反应时间在0.15―0.18s之间,而百元钞票长为15.6cm,一半长7.8cm,将h=7.8cm代入公式可得t=0.13s,可恶的骗子就是利用这0.02―0.04s的差距骗取人民的钱财的。希望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理解“占小便宜吃大亏”、“天上不会掉馅饼”的人生哲理。

师:0.02s让骗子的诡计得逞;0.02s杨利伟叔叔驾驶“神州五号”绕地球运行了约158m;雅典奥运会百米决赛赛场上盖特林9秒85,奥比科维鲁9秒86,格林9秒87。他们都只相差了0.01s,这是怎样的差距?是从“金牌”到“银牌”到“铜牌”的巨大落差,更是近在眼前却难以逾越的无奈……。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同学们要珍惜属于自己的分分秒秒,努力学习、快乐生活,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课堂小结(1)我们运用了物理学中的理想化方法,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情况入手,抓住影响运动的主要因素,去掉次要的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建立了理想化的物理过程――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是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用到。

(2)通过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推出了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概念,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导出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3)同学们要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知识的结论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获取知识和处理知识。

布置作业:

1、利用课本第47页的图3―26上的数据判断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并计算其加速度。

2、阅读课本第50页至52页,完成第53页练习5、6。

3、查阅资料,了解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有什么实际意义。

4、由实验测出的重力加速度的值比当地实际的重力加速度的值小,试分析误差来源。如何改进实验可以减少误差?

教学小结与反思

1、由一则生活见闻引出课题,较好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效地调动了课堂气氛。

2、通过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火烧断悬线,可避免剪刀剪断悬线时对悬线横切的不利影响,确保小球开始下落时初速为零。

3、通过“辩论赛”,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嘴,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物理规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使学生了解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4、为了保证学生有充足计算时间,特把频闪照片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放在课后进行。课内则采用先进的DIS传感器系统,直观、真实、快捷地展示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图像,然后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物理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归纳总结、类比迁移,由自己推导出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和规律。

5、最后的“迷你小实验”与引入遥相呼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上一篇:简议可持续发展与经济问题下一篇:关于XX银行绩效考评的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