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与定位的区别

2024-06-28

培养目标与定位的区别(精选8篇)

培养目标与定位的区别 第1篇

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3、解决办法:

(1)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深入浅出,讲解透彻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应用先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把握课程的重点。对难点问题,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入手, 把难点与已经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深入浅出,讲清讲透,最终达到融会贯通,掌握重点,克服难点的目的。

(2)重视实验教学,加深、巩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该课程通过设置“覆岩及地表移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膏体充填材料配比实验”、“开采损害监测实验”等实验项目,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 的理解和应用,对有些重点难点问题也可在实验室通过运用启发式、交流式教学,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并使学生得到开采损害与环 境保护的基本训练。

(3)重视网络教学资料建设,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山东科技大学建有校园网,并设有精品课程网站,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资料将全部上传至精品课程网站,以便学 生随时查阅。通过该学习的平台可以及时与学生沟通,在加强学习方法指导的同时,不断提供给学生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自学资料,使同学们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事 半功倍。

(4)重视课后的复习、讨论和答疑

通过课后安排复习作业题,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对公式的熟练应用。讲授完每章后安排一定时间的习题讨论课,培 养和检验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5)通过实际案例来阐述课程难点

注重结合工程实例,分析矿区生态重建理论与模式,通过课外查资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通过矿区生态环境破坏的典 型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树立科学采矿理念,实现矿区安全“绿色”开采、保护矿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1、实践教学思想

实践教学是《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实 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具有极其重要作用。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创新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实践教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 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根据教学需要,《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主要设置了以下实验项目:覆岩移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膏体充填材料配比实验和地表沉陷水准测量实验。

培养目标与定位的区别 第2篇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思辨与定位

独立学院是我国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决定着它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成长.笔者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规定性,独立学院生源特点和办学特色的导向性等方面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论证与思辨,并提出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作 者:荆光辉 张润泽 安云初 欧阳斐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 刊 名:中国高教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2006 “”(4) 分类号:G64 关键词:独立学院   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   定位  

培养目标与定位的区别 第3篇

在上述背景下生成的独立学院, 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生存理由与生存环境,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否则, 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从人才培养本身看, 独立学院都将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首先, 偏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将面临巨大的政策压力甚至有关部门的行政干预。独立学院是为了弥补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资源稀缺而生成的, 偏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轨道, 也就违背了国家设置独立学院的初衷, 教育主管部门必然从政策层面施加压力甚至进行行政干预。教育部《关于规范和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要求:“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 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这就从专业设置的角度规定了独立学院应以培养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服务于行业和产业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 (第六稿) 》更是把“确定教学型大学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作为“办学定位”的合格标准。在针对独立学院的各类省级检查评估中, 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也被作为主要观测点。因此, 独立学院如果偏离了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将在政策层面上失去生存理由和生存空间。其次, 从人才培养本身看, 以研究型或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缺乏现实可行性, 培养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是独立学院唯一的生存之道。独立学院的培养对象多为“三本”学生, 与“一本”、“二本”学生相比, 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 知识和能力储备难以胜任以学科为本位的研究性学习, 成为研究型人才的动机和欲望不强。但“三本”学生大多兴趣广泛, 综合素质比较全面, 在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 具备应用型人才的内在潜质和发展动机。勉为其难地将他们推上研究型人才培养之路, 迫使他们弃其所长用其所短, 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效, 同时也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而且, 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 他们还不得不避长就短同“一本”、“二本”学生同台竞争, 职业前景不容乐观。然而, 由于独立学院依托于母体学校办学, 与具有精英教育情结的母体学校有着血脉相连的特殊关系, 很多独立学院直接沿袭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或理论上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 事实上却照搬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的实际目标仍是研究型人才。这种状况将导致独立学院的学生因缺乏专长和特色而失去社会竞争力, 动摇独立学院的生存基础, 阻碍独立学院的继续发展。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的深入, 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上日渐趋于理性和务实, 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大多数独立学院的目标定位。但是, 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探讨、调整过程中, 部分独立学院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 过分强调职业技能教育而忽视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 将独立学院类型的本科教育弱化为职业技术教育, 陷入了本科教育职教化的误区。在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充足、技能型人才就业形势良好的背景下, 教育成本相对较高、修业年限较长的独立学院, 在生源吸引力方面仍明显强于职业技术学院, 根本原因在于独立学院实施本科学历教育, 遵循本科教育注重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的传统承诺, 能为学生的后续发展、自我开发和职业迁移提供理论和知识支撑。如果独立学院急功近利, 过份迁就职业市场, 忽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教育, 有意无意地走向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 将有违本科教育的基本规则, 有负学生的自我期望和社会的人才期待。长此以往, 势必遭遇考生和社会的冷落, 生存的理由与空间将不复存在。

综上所述, 独立学院产生于我国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大学骤减, 高等教育出现结构性失衡的背景下, 以弥补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资源缺稀为生存理由。因而, 独立学院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生存理由与生存环境,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 避免走入以研究型人才培养或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的误区, 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

摘要:独立学院产生于我国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大学骤减, 高等教育出现结构性失衡的背景下, 以填补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资源空缺为生存理由。因而, 独立学院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生存理由,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 避免走入以研究型或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的误区, 才能获得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关键词:独立学院,生存理由,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培养目标与定位的区别 第4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和信息化成为各行各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我国《卫生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提出:建立起功能比较完备、标准统一规范、系统安全可靠、与卫生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卫生信息化体系,经济发达地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余地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要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高职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怎样才能使人才适应现代医药卫生科技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卫生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信息技术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技术要求,优化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计划设置,研究课程教学方法,使卫生信息管理人才适应市场的需求,具有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和素质。

一、不同层面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

1.国家宏观管理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提出更高层次的技术要求

随着社会整体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医疗卫生单位的信息化亦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二级以上医院均建立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乡、镇和社区医疗单位大部分也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近几年,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流行疾病的预防管理,加强对各种疾病的及时统计、分析和报警制度,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能管理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还要确保信息安全和网络信息畅通。

2.卫生事业发展对信息技术管理提出新要求

卫生部部长陈竺提出,卫生系统要抓住当前机遇,艰苦奋斗,努力实施“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的“三步走”卫生发展战略:到2010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使我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的国家行列;到2015年,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到2020年,保持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的地位,东部地区的城乡和中西部的部分城乡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进一步健全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从以病案管理为重点转变为全方位管理,以信息、数据管理为重点。

3.各级医疗单位对卫生信息管理人才需求的侧重不同

医疗单位急需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但不同部门需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二、三级医院,信息科工作人员认为计算机网络管理、相关硬件维护能力和常用软件的安装、使用、维护能力较重要;病案科工作人员认为疾病分类、统计分析和病案管理能力更重要;图书室工作人员则认为医学信息检索和分析能力、疾病分类能力更重要,而乡镇及社区医疗单位,本身人手就少,则希望卫生信息管理人才同时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是能适应多岗位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4.高职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自身适应市场就业的需求

近几年来,从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不断增加,就业压力增大,特别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各国失业率不断增加,使更多的学生面临毕业等于失业的困境。高职院校学生历来动手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在就业大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更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使自己具有较广的就业面。

二、明确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适应社会的需要

医学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平台的技术支撑,医疗单位不同岗位对人才侧重方向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对高职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明确培养目标,使他们适应市场多岗位的需求,能胜任不同岗位的工作。

1.明确专业办学市场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由“卫生”、“信息”、“管理”三个词组成,要求学生在医疗单位的信息管理工作中,成为既懂医学知识、了解医疗机构运作方式,又有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实用性、技能性人才。二、三级医院部门分工细化,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侧重于某一方面;社区、乡镇医疗单位的工作人员不多,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要求越来越高,信息管理面越来越广,复合性人才才能胜任单位信息管理多方面的任务。市场需求要求该专业的人才必须掌握明确,必备、够用的医学知识,实用信息技术能力使学生能处理好单位计算机软件、硬件等方面的工作,信息管理能力使学生管理好医疗单位的信息统计、信息分析、信息管理等工作。从高职院校层次上看,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更多的是面向二级医院、社区和乡镇医院以及部分卫生事业管理单位就业,从而要求该专业培养出具有适应多工作岗位的综合能力,具备处理单位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

2.合理规划专业教学计划,凝练专业特色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分为四个模块:一是人文素养模块,掌握必需的基础文化知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二是医学素养模块,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医学相关知识,能与医学专业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三是专业素养模块,包括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管理,计算机课程包括基础知识、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网络基础、网络技术和网站建设等,信息管理包括卫生事业管理、卫生信息管理学、医院信息系统和统计软件包;四是能力拓展模块,以任选课为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既可以拓展人文素养知识,也可以学习医学相关知识、计算机各种实用应用软件和计算机程序开发等多方面内容。

3.加快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适应市场需要

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的主要不同在于,本科院校更强调知识体系,以理论研究方向为主,而高职院校则是以实际应用为主,强调操作技能,注重应用。因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实施。

(1)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常教学模式为先理论,后实践,再理论。对于高职层次学生来说,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既可以理论—实践—理论,也可以实践—理论—实践。这样做的依据是理论相对枯燥,难以理解,实践操作或练习,直观性强,易记忆。先通过实践,形成印象,再进行理论知识理解,相对比较容易,再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实践,会得到更好的效果,也符合高职层次学生学习的认识规律。

(2)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相结合。重应用,强技能,必须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教材课本内容一般是按理论层次讲述,因而要求教师较好地把握教材,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将教材内容和实际应用示例有机组合,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教学项目进行。

(3)兴趣爱好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是学生必须学习的教学内容,而医疗单位对引进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一方面在教学计划中,留出相当的时间,提供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任选课,供学生选择学习,很多实用性软件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喜欢学习,通过任选课学习,学生扩大了知识面,成为工作中的多面手;另一方面,对该专业的学生可以建立不同的方面的计算机协会,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引导,使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到真正的发展。

(4)充分利用毕业实习,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三年制高职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有一学年的毕业实习期,学生在医疗单位实习,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在医疗单位实习时,主要是从事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资料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处理计算机及网络的软、硬件维护等工作,要充分利用学生实习的空间时间,实行教师带学生,做好定期辅导、引导工作,既可以指导学生对收集、统计信息做好分析,写成论文,也可以指导学生对单位计算机应用进行小开发,对单位计算机、网络进行合理规划和配置。

培养目标与定位的区别 第5篇

论文关键词:数学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 专业特色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所面临的现状,提出了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达到在思想品德、知识、能力、素质等四个方面的目标与要求,并指出了临沧师专该专业在七个方面的专业特色。

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教育的中枢部位—师范教育体制成为枚关人才培养与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从目前形势来看,中小学数学从教科书、课程内容到教学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太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新形势.师专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何科学定位,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出特色,使其稳定健康的发展,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在深入研究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所面临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培养目标的定位与专业特色做了初步的探讨。

一、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所面临的现状

数学是任何一个学校的主题,是中学的主科,是高考3+X的三大支柱之一,所以数学教育的改革倍受关注。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在此新形势下,既有难得的机遇,又有严峻的挑战。

机遇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国家对师范院校的层次与布局进行了调整,把临沧师专推到了与综合大学、非师范院校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这迫使其必需转变教育观念,为未来发展准确定位;二是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及其继续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的必要保证,而数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给临沧师专数学教育赋予了重大责任,带来了发展机遇;三是开放示范体系的建立使得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师范院校的任务,综合大学与非师范院校的参与将给临沧师专招生、就业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四是临沧师专地方性较强,自身条件有限,总体实力偏弱,发展不快;五是随着一九九九年高校扩招的开始、中专学校的逐渐消失,这必然导致了本科生在高校教育中出现“饱和”甚至“过溢”现象,近年来不少县级及以上城市的小学教师在迅速向本科层次发展,这使得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培养目标规定了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总体要求,培养规格是本专业的学生在本学科领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确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是构建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新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

培养目标:数学教育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若干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及教学研究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适应21世纪数学教育改革所需的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胜任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具有服务山区和农村义务教育思想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合格初中、小学数学教师。

培养规格: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要求。

(一)思想品德的目标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教学中师生之间,特别是教师本身的思想观点、言行作风、教学态度等都有着深刻的教育影响。因此,我们要注重师范生的德育培养,使其今后以为人师表的姿态,能在教学中深刻的挖掘思想教育因素,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结合数学特点,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辨证唯物论的思想方法也是学好数学所必需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二是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必须具备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数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史和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关数学研究、数学应用的伟大成就等。三是培养刻苦、求实、创新的个性品质,良好的个性品质是社会主义公民必备的素质,作为临沧师专的学生—未来的人民教师,更要具备这种品质。在学习阶段,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是指: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个性品质属于非智力因素,是促进数学学习,培养数学能力的强大动力。

(二)知识的目标要求

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了解数学研究与发展的前沿知识;了解现代数学科学的发展动态以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新情况;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熟悉网络知识,掌握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数学软件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三)能力的目标要求

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以下能力: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较强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一定的组织管理与合作交流能力;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较强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基本的听读说写能力;一定的科研能力。

(四)素质的目标要求

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遵纪守法;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修养;有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毅力;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强烈的数学素质教育意识。

上述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目标要求具体阐述如下:

以上四个方面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数学教学以及数学研究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教学能力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三、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

临沧师专位于云南省的一个边疆小城、“世界低乡”—临沧,总体情况比较落后。数学教育专业是临沦师专数理系最主要的专业之一,但是要与其他本科院校、师范院校的数学专业、数学教育专业相比,我们具有一定的弱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数学教育专业只有通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和一定的专业特色才能在与其他学校的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是指大多数毕业生都能到条件艰苦的农村从事教学工作,“用得上”是指数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基本功扎实,能胜任一切与教学有关的工作与班主任工作,“留得住”是指大多数毕业生都能扎根于农村,为祖国农村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二是建立本专业的教学督导组,制定督导计划,开展专题教学督导活动。实行听课制度,包括系领导听课、教研室主任听课、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学生评价教师等。通过督导活动和听课制度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三是数学教学课程开设与就业方向和人的发展相结合。比如找们开设了《中学数学教学论》、《初等数学研究》等专业课程,为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我们还开设了《美术基础》、《音乐基础》等选修课程,为学生拓展各方面的兴趣、陶冶情操提供了平台;四是进行教学手段改革,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达专业课程的15%以上;五是加强学生见习工作。实习前三个学期内,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两次以上见习,充分利用微格教学室组织学生在实习前进行规范的试讲,并有专门的教师对学生的教案、教学进行个别指导,另外开设(中、小学数学教学法)与(中、小学数学教学技能培训)课程使学生具备胜任初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六是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开设建模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七是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建立了“代数与几何”、“函数论”、“教法与初等数学”三个教研室。另外,数学教育专业的两门基础课程《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课时足,学分高,充分体现了该专业对基础教学的重视。

面对我国基础教育迅速发展的大好趋势,临沦师专数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的科学定位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其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与其相适应的数学教育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并结合自身的特色来不断探索与实践,我们期待着广大教育工作者能与我们同行共同研究。

参考文献:

[1]宋文植.关于师专数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t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8):127-130.

[2]李海龙.21世纪师专数学教育的改革[J].数学教学研究,,(23):81-82.

[3]齐高岱.论成人院校的科学定位[J].高等教育,2000,(9)65-66.

[4]李桂华,陈斌,张政委.面向21世纪师专数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J]大学数学,(4):37-40

现代职教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第6篇

【内容提要】本文从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出发,在人才结构模型与职业分析两大现代职教培养目标定位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从教育体系位置分析、市场需求分析到工作分析这样三步骤的现代职教培养目标定位思路,最后又对现代职教培养目标的时代特点进行了阐述。

【摘 要 题】理论经纬

【关 键 词】现代职教/培养目标定位/人才结构/职业分析

【 正 文】

一、现代职教培养目标的内涵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培养的人才及其规格和质量要求。人才规格则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它主要涵盖知、技、意三方面。“知”,即知识,指对培养对象的知识素质要求,包括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技”,即技能,指对培养对象的技术能力素质要求,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是人才规格的核心;“意”,则指的是态度和情感,即对培养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这三方面构成了培养目标的整体要求。各层次、类型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正是通过这些方面的不同要求体现出来的。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就是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进行界定和规范的过程。职业教育发展到现代,无论是理念、方法,还是特点都发生了很多变化。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也是不断发展的,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过去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只限于在教育系统中,对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进行分工,很少与外界经济社会环境相联系。职业教育机构也很少对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反思,往往社会需求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培养目标的设定却固定不变。现代职业教育越来越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它的定位也从原来的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整个培养目标定位系统从静态向动态转变。

决定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职业教育的性质及任务。它说明的是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在现代教育中承担的职责和任务是什么。二是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职教目标的设定是极具地方性的,它必须与当地的产业结构及人力结构结合起来,因为它培养的人才基本上是为本土产业设计的,以发挥当地特色。三是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具体需求。这是具体到特定岗位上的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这是保证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出口”通畅的重要因素。这三个定位因素的逐步确立,就使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渐渐清晰。

二、现代职教培养目标定位的基本理论

现代职教培养目标的定位,从原来的感性思考向科学化的理性决定逐步发展。这使它越来越借助各种理论,以使整个决断过程更加科学、正确。现代职教培养目标的定位就主要借助了以下两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一)人才结构模型

职业教育总是以客观的人才结构为依据,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而发挥其教育功能从而服务于社会的。对于社会人才类别与层次的不同看法,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人才结构模型。人才结构模型从“金字塔”型理论模式发展到“职业带”人才结构理论模式,到现在最为广泛认可的“阶梯状”理论模式(如右图)。“阶梯状”人才结构模型也成了现代人才分类及分层的主要理论。它认为现代人才结构主要是由人才的不同系列(或类型)、层次、素质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比例构成的,不同系列、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存在质的差异。不同性质的工作岗位有不同系列的人才结构,每一系列的人才内部又可以分成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各系列人员之间有交叉,每一系列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衔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阶梯状人才结构体系。这种结构模型为我们设定各

层各类人才规格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根据这个理论,我们把社会人才按其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标来分,就可以分为这样四类: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对职业教育而言,它通常是指向工程型、技术型及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的。职业教育机构可以根据这样的人才结构模型,考虑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并在全局上对受教育者的终身学习及可持续发展设计可能的通道。

(二)职业分析

职业分析是对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分析过程,即对某一特定职业的特质和内容所作的多层次程序分析。它将各项工作内容、任务、完成的难度、工作质量标准以及对工作者的要求等加以分析,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标准。职业分析的基点是职业岗位,它一方面确定了特定工作在整个社会职业结构中的位置,另一方面确定了该工作的职能性质、劳动的具体内容和条件。这就可以帮助克服职业教育的模糊性和随意性,为培养目标及整个教学设计提供准确的依据。目前,职业分析的方法日趋成熟,如任务分析表、艾莫门技术、工作要素法、PAQ职业分析问卷、TTA入门素质分析等等。通过这些方法,职业分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大大提高。职业分析也成为职业教育目标设定过程科学化所必须依赖的基本方法之一。国际劳工组织1958年就基于当时的职业分析,将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83个小类,248个细类,1881个职业,从而制定了《国际标准职业分类》。1968年、1988年两次修订,成为各国职业分类的重要参考。1986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6565-86:职业分类和代码》。这些职业分类一般都包括了职业代码、职业名称、行业名称、职业描述、职业活动的环境条件、职业活动的身体素质要求、基础教育程度、职业教育程度及职业前途与职业晋升等内容。它们为职业教育机构找到自己的培养目标提供了很好的定位框架。

附图

三、现代职教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路

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以及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基本理论方法,为我们确定其定位思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我看来,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妨遵循以下三步进行:

(一)从教育分类来看,应用性专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性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是由国家对其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的。国家对教育具有总揽大局、分工统筹的职责。教育系统就是教育中具有相互联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表现为由各级各类学校组成的学校网络结构。教育系统的功能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需要来培养人,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个人自身的发展。它具有一般系统的整体结构性、有机关联性、动态开放性、有序组织性和目的可控性等特点。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普通教育、特殊教育相对的,既有自己特殊的地位和任务,又与其它教育分工合作。因此,职业教育定位就应该先在国家制定的大教育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然而再把视角深入到职业教育自身的小系统内部。职业教育是具有职业定向性的专门教育。如前面所说,职业教育本身又是分类别、分层次的。因此,具体到某一特定的职业教育时,就必须对本职业教育机构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层次及任务进行再一次的前期定位,以把握本职业教育机构的培养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片面强调学术性人才的培养,忽视应用性人才的造就,结果导致中层技术人才和高级业务型人才的持续缺乏。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速,这种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我国教育的重心必须从学术性教育向技术-业务性教育转移,而职业技术教育(包括中等的和高等的)正是用武之地。

(二)从人才需求结构看,技术-业务型岗位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

定向

在确定自己在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后,职业教育机构就可以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劳动力市场了。我国自1978年开始就逐步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市场经济具有企业行为自主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宏观控制间接化、市场体系完善化、市场管理法制化等一系列特点。市场经济的这些特征也对置身于其中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职业教育必须引入市场机制,以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它也是职业教育运行与发展的活力源。立于市场经济中的职业教育必须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机制的作用。特别是劳动力市场供与求之间的关系更是成为了职业教育机构确立自己的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分析就是要反映社会职业的结构、种类和不同类型职业的数量。进行市场需求分析的渠道是多样的,比如利用国家劳动局、统计局提供的劳动力信息;对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人力结构的宏观分析;对本地的用人单位的中观调查分析等。就方法而言,又有雇主调查法、专家咨询法、趋势外推法、回归分析法、经济计量模型等。研究经济社会的市场需求,就可以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得更加直接、具体和细化,从而使职业教育的人才“产品”更符合社会生产的需要。

目前我国最缺乏的人才就是精于技术和业务的人才,如业务员、高级工、技术维护和应用开发人员等。这说明职业技术教育不是不需要,而是需要瞄准技术性、业务性的岗位,着紧用力,改革办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过硬的、适合企业需要的技术性和业务性人才。

(三)从工作分析的角度看,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重点

培养目标与定位的区别 第7篇

作者:钟凌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5年第04期

摘 要:过去我们将中职药物应用护理学科定位在基础学科范畴内。依据这个定位进行教学,造成护生知识结构陈旧,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医护模式变化,难以达到新形势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最近几年,药物应用护理学被定位到基础学科兼临床护理学科,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教材相关知识结构出现调整,加速了药理学教学改革和教师角色转换,有助于护生确定学习药物应用护理学的最终目的,进而转变学习方式,提升用药过程中的护理质量,尽快适应社会以及新医疗护理模式下对护理人员的要求。

培养目标与定位的区别 第8篇

1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概念

创新创业型人才, 是指一种以相关专业为基础, 以资源整合能力为重点, 以创新、创造为鲜明特色, 以企业家精神为重要标志, 以社会经济发展为舞台, 以创业为己任的综合性实践型人才。

基于这一概念, 可把创新创业型人才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岗位型创新创业人才, 立足岗位, 研究工作, 不断创新, 创造一流业绩, 岗位的转换将会加快其发展进程。第二种是实业型创新创业人才, 能够创办企业和经济实体的, 以开拓市场、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 以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实现为动力, 具有企业管理、市场开发能力等经营管理型人才。第三种是社会型创新创业人才, 就是以整个人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为基点, 创造出具有长远经济效益和社会战略意义的新兴行业或产业以及新的理论体系或思想学说等, 其特点是走出一般的精神层面, 跳出经济视野, 以引领行业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为首要目标的创业型人才。本文所指的创业型人才主要是指实业型创业人才。

实业型创新创业人才, 是既有相关的专业思维和技能, 又有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业型创新创业人才, 是既能自加压力、开发自我, 又能开发同志者, 形成共同愿望, 打造优秀团队的领导型人才;实业型创业人才, 是既能大胆创意、执着创新, 敏锐识别创业机会和发展机遇, 又能果断决策、整合所有资源, 实现创意的强执行力的实践性人才;实业型创业人才, 是从创意——产品 (服务) ——商品化——产业化甚至国际化等, 具有全程市场视野的战略性人才。

2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两个目标定位

实业型创新创业人才与目前我国大学培养的专业性人才不同, 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引导、尊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最高宗旨, 以集知识传播、技能训练、思维开发三位一体, 重在技能训练与思维开发,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 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业型创新创业人才要坚持大众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分层次培养相结合, 在大众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 依托良好专业教育, 提升创业能力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形成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珠联璧合, 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实业型创新创业人才是在社会大舞台上开创事业的人才, 必须坚持面向社会开放式的教育与培训思路, 追踪前沿, 不断创新, 走出去, 引进来增强人才培养的实效与成效。因此,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要坚持两个定位:

2.1 创新创业人才旨在培育个人创新创业基因

创业教育不仅是创办企业的教育, 更是一种人生发展的自觉性教育。创办企业的教育是创业教育的起点, 也是针对我国目前教育经院式倾向而开启的一种相对有效的人生教育方式。社会上对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创业教育必要性的争议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创业成功率”太低;二是创业教育的知识只能从实践中获得, 无法教授。上述提到的情况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在中国有之, 在创新创业教育非常发达的美国也有之。百森商学院的一位教授认为, 适应“创业革命”时代的大学创业教育, 不应当以追求眼前的功利为目的, 而应当着眼于为大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 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价值取向。“设定创业遗传代码”, 是指经过特有的教育方式, 将比尔·盖茨式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个性特质传承给受教育者, 并使之内化成为一种特有的创业素质和个人素质。显然, 百森商学院的这种非功利性的创业教育, 较之其他功利性的创业教育更具战略性。笔者认为, 一个人可以不创业, 但绝不能没有创业精神;一个没有创业精神的社会, 不是一个繁荣的社会。因此,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首先要植入企业家精神, 培育个人的创新创业基因。

2.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企业创办者

企业是社会经济组织的基本单元, 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部门, 创办企业是为增进社会财富的过程, 这应该成为大学生做人、做事的逻辑起点。这与直接瞄准公务员的“官本位”相比, 其境界不言而喻。创办小企业是一项系统过程, 也是一个系统创新的过程。创办企业从企业登记设立、资金的筹措、项目的筛选、团队的组建、市场的开拓以及各种繁杂但必不可少的管理工作, 也需要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创新、创意取得市场优势。创办企业每一项工作的背后都付出艰辛的劳动, 更敬畏的是这些艰辛劳动的背后瞬息万变的市场等巨大风险的承载。因此, 我们可以自信地断言, 一个能够成功创办一个企业的大学生, 哪怕是微型企业, 哪怕是这个企业存活时间不很长, 甚至是胎死腹中, 这都是证明了创业者具备了在胆识、眼界、气度、毅力、能力等各个方面优秀特质。尽管我们在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颇受争议, 尽管很多已经成功的创业者或知名企业家一直在告诫:不提倡大学毕业生直接创业, 但我们认为, 创业教育必须正视、必须面对、必须教给学生创办企业的相关知识、基本程序和注意事项, 还必须把创办企业作为创业教育的最根本的、最现实的目标, 否则创业教育就会流于形式, 失去了创业教育的本真。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培养创业者或企业家的创业教育是一个什么情况, 其生命力如何!因此, 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当把企业创办者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定位。

3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四个路径

我国高校目前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211或985的院校。这类高校一般是研究型大学或研究教学型大学;第二类大学是指除了第一类以外的一些非职业性的本科类高校, 这类高校多是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第三类是职业类学院和高等专科性学校。河南省目前高等教育战略布局把相当一部分二类院校转型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不同类型的大学,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有不同的模式选择。第一类高校是以高端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主要关注跨学科的知识获取与研究能力;第二类高校应以普通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主要关注适应技术迁移、项目成长与推广以及跨专业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第三类高校应以基础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主要关注相关专业的学习能力与技术的掌控能力。这三种创新创业型人才仅是培养模式的大致分类与倚重不同, 在实际运行中也有很多交叉与融合的部分。

3.1 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大学生及大学毕业生与我国目前所关注的其他几类就业群体相比, 经过比较系统的专业训练, 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 具有专业思维和专业技能, 具有把握相关行业发展趋势的专业能力。因此, 大学生创业不应该停留在简单的商品买卖以及生活必需品流通方面, 而应该充分发挥其知识优势和专业优势, 把重点聚焦到技术创业或知识创业方面, 竭力提升创业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是基于知识或技术的市场发展, 通过理论升华其价值, 通过市场实现其实用价值, 有利于知识或科技的市场化进程, 同时增强专业教学的鲜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现实的创业实践中, 大学生依托专业背景取得创业成功的例子很多如俞敏洪的新东方等。

3.2 基于网络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互联网的出现是当今社会最深刻、最广泛的革命。互联网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流渠道、传播路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2013年全球网民达22亿, 全球网络商业成交量的不断攀升, 由1994 年为12 亿美元, 2006 年迅速增至12.8 万亿美元, 2011 年达到40.6 万亿美元。《2014 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 2014 年,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3.4 万亿元, 同比增长31.4%。2014年, 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4.2万亿, 同比增长33.3%, 占进出口结构超八成。仅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10万亿元, 同比增长21.9%。淘宝网2014年光棍节 (11月11日) 当天交易额高达571亿元, 打破电子商务日交易额的世界纪录。大学生及大学毕业生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成为网络创业的主力军。网络创业成为新一轮创业热潮的引擎, 基于网络创业的人才势在必行。

3.3 基于创意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创意创业是利用个人或团队的思维优势、知识优势等创造力、技能和天分而形成新产品、新服务或新方法等知识产权的开发, 甚至是一种商业模式的一种创业形式。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创意, 创意创业也是基于创意经济的一种创业。创意经济涉及的面很广泛, 通常包括时尚设计、广告、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文化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手工艺品、旅游、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创意创业往往具有跨行业、跨领域等特点, 因此, 具有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基础知识和创新方法及创新思维成为创意创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3.4 基于社会创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社会创业起源于英国也发展与英国。英国首相布莱尔曾讲:如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美国品牌一样, 社会创业成为英国名副其实的品牌。社会创业简而言之, 就是用商业的手段实现社会的目标, 并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创业与一般创业的根本区别是社会创业是已解决社会问题为终极价值追求。社会创业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商业手段, 形成创造的社会价值, 并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创业的实现形式是创办社会企业。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各种社会问题相对比较集中, 城乡发展、东西发展的不平衡性, 贫富差距的扩大, 环境质量的降低, 食品安全的频发、社会资源享有的不公平等极为引人关注。2011年3月, “社会管理创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并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单独成篇。大学生应该以天下为己任, 通过社会创业, 培育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 实现社会价值, 解决社会问题, 成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重要目标之一。

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还必须深化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认知, 加快由人才的专业知识的刚性层面向以企业家精神为代表柔性层面转变, 由人才的控制使用型向激励开发型转变, 由人才的技能化向人才的适应性转变, 由精英式人才培养向大众化平民创新创业人才转变。这些将成为当代大学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认识基础和逻辑起点。

参考文献

[1]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 2008 (5) .

上一篇:求职人力资源助理的个人简历下一篇: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