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六)

2024-05-22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六)(精选6篇)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六) 第1篇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1.(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二模·24)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世纪初,教廷决定改建圣彼得大教堂。……经过竞赛,选中了伯拉孟特的方案。伯拉孟特在文艺复兴盛期那种激于外敌侵略,渴望祖国统一强大,因而缅怀古罗马的伟大光荣的社会思潮的推动下,立志建造亘古未有的伟大建筑物。他设计的方案是希腊十字式的……形制十分新颖,整体显然来自达〃芬奇的构思。不过穹顶的做法比较保守,对穹顶技术还不很有把握。伯拉孟特设计的教堂极其宏大壮丽,但祭坛在哪里?举行仪式时,信徒和神职人员位置在哪里?唱诗班又在哪里?

材料二

拉斐尔抛弃了伯拉孟特的集中式形制,依照教皇的意图设计了拉丁十字式的新方案。拉丁十字式形制象征着耶稣基督的受难,它最适合天主教的仪式,富有宗教气氛。……像当时所有艺术家一样,拉斐尔在设计中努力向古罗马遗产学习。

材料三

1547年,教皇委托米开朗基罗主持圣彼得大教堂工程。……米开朗基罗抛弃了拉丁十字形制,基本上恢复了伯拉孟特设计的平面。……1564年米开朗基罗逝世时,已经造到了穹顶鼓座。后来,由泡达和封丹纳大体按照他设计的模型完成了穹顶。圣彼得大教堂成为这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的不朽的纪念碑。

——以上材料均摘自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比较伯拉孟特和拉斐尔设计理念的异同。(3分)

(2)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圣彼得大教堂穹顶的技术难题是什么?米开朗基罗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3分)

(3)在教堂的设计过程中,是采用希腊十字还是拉丁十字,实际上是两种势力的较量。据材料具体指出这两种势力。(2分)【考点】圣彼得大教堂

【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点,材料一伯拉孟特方案受“文艺复兴盛期……社会思潮的 推动”,要把教堂建成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伟大纪念碑;材料二拉斐尔设计“最适合天主教的仪式,富有宗教气氛”,关注教堂的宗教意义。第二小问相同点,二者设计中都“向古罗马遗产学习”。

(2)第一小问难题,材料与“对穹顶技术还不很有把握”,跨度过大又没有立柱支撑。第二小问解决方案,结合教材内容,回答米开朗琪罗的设计方案。

(3)希腊十字与拉丁十字有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和天主教会势力的象征意义,设计方案之争反映出这两种势力的较量。

【答案】(1)异:伯拉孟特:要把教堂建成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伟大纪念碑; 拉斐尔:关注教堂的宗教意义。(4分)同:都向古罗马遗产学习。(1分)

(2)难题:跨度过大又没有立柱支撑。(1分)

解决:设计了两块半圆形的壳形结构;再用辐条状的肋进行加固。(2分)(3)势力:人文主义者;教会。(2分)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1.(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模·24)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吴自魏良辅为“昆腔”之祖,而南词之布调收音,既经创辟,所谓“水磨腔”、“冷板曲”,数十年来,遐迩逊为独步,至北祠之被弦索,向来盛于娄东,其口中袅娜,指下圆熟,固令听者色飞。

——【明】沈宠绥《度曲须知·弦索题评》

材料二

西江弋阳腔、海盐浙腔,犹存古风,他处绝无矣。近今且变弋阳腔为四平腔、京腔,甚至等而下之,为梆子腔、乱弹腔、巫娘腔矣。愈趋愈卑,新奇叠出。终以昆腔为正音。

——【清】刘廷玑《在园曲志》

材料三

盖吴音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

——【清】焦循《花部农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魏良辅革新昆曲的贡献。(3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两位作者的不同态度。并说明焦循的理由。(7分)【考点】昆曲

【解析】(1)据材料一中“为昆腔之祖,而南词之布调收音,既经创辟……遐迩逊为独步,至北祠之被弦索”概括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态度,据材料二中“愈趋愈卑,新奇叠出。终以昆腔为正音”得出昆曲是正统,据材料三“盖吴音繁缛……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花部……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农叟渔夫,聚

以为欢,由来久矣”得出昆曲没有其他声腔受欢迎;第二小问理由,据材料三“盖吴音繁缛……听者……茫然不知所谓”“花部……其事……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农叟渔夫,聚以为欢”得出,从吴音、花部两个角度概括回答即可。【答案】(1)贡献:吸收北曲长处,注重布调收音;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旋律非常缓慢;增添弦乐伴奏。(3分)

(2)态度:刘廷玑认为:昆曲是正统;其他声腔卑下。(2分)焦循认为:昆曲没有其他声腔受欢迎。(2分)

理由:昆曲繁缛,一般群众不明白唱的内容。(1分)其他声腔唱词直白;内容动人。(2分)

2.(2015·江苏南通、扬州、淮安、泰州三模·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徽派建筑艺术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流派,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荡里姚宗族村落遵循着人事活动必须要合于自然规律的生态原则,所以从大的空间格局看,该村村落山水景观是较为和谐自然的,村落布局也是乡民在生产生活中自觉选择的结果。……从传统风水信仰来说,在荡里姚小格局的村落镜像中,左为青龙,右为白虎,该村左边青龙为白洋河,右边白虎为南屏山、十八尖等山峰。

——何根海《村落镜像与神圣砌末——安徽池州荡里姚宗族傩神会的文化生态考察》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在选址布局上受着风水观念的强烈制约。“依山造屋,傍水结村”

是他们基本的原则;但从风水学角度来看,具有完满的物质条件及合理功能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理想环境。人类有着自己的希冀、渴求和恐惧,而只有将这些情感,通过在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表达出来,才构成一真正的理想环境。

——摘编自余治淮《桃花源里人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荡里姚宗族村落建筑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徽派建筑的显著特征。(4分)

(2)徽州古村落选址布局上的基本原则是“依山造屋,傍水结村”。结合材料二,分析确立这一原则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徽派建筑取得成就的原因。(4分)(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徽州古村落布局体现了怎样的环境理念?(2分)【考点】安徽古村落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该村村落山水景观是较为和谐自然的”得出山水景观和谐,据材料二“村落布局也是乡民在生产生活中自觉选择的结果”得出是乡民在生产生活选择的结果,据材料二“从传统风水信仰来说”得出体现传统风水信仰;第二小问特征,结合所学分析得出粉壁青瓦马头墙。

(2)第一小问依据,据材料二中“受着风水观念的强烈制约”得出符合风水观念,据材料二“只有将这些情感,通过在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表达出来,才……”得出满足生活需要;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徽商等角度回答即可。(3)据材料一中“遵循着人事活动必须要合于自然规律的生态原则”得出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答案】(1)特点:山水景观自然和谐;村落布局是乡民在生产生活选择的结果;村落镜像体现传统风水信仰。(3分)特征:粉壁青瓦马头墙。(1分)

(2)依据:符合风水观念;满足生活需要。(2分)原因:徽商的崛起;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3)理念:人文与自然的和谐。(2分)

奥斯威辛集中营

1.(2015·江苏南通、扬州二模·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奥斯维辛集中营记录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欧洲各地来的犹太妇女、男人和儿童被押解到奥斯威辛—比肯奥死亡营。……到达后即被谋杀的人数大大高于作为囚犯送到集中营去的妇女和男人的数字。据美国历史学家劳尔—希尔贝格推测,在奥斯威辛—比肯奥集中营存在的五年中,因疾病被处决,被毒气室大批谋杀而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

——(德)古德龙·施瓦茨《纳粹集中营》

材料二 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法案,把奥斯威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在馆内耸立着奥斯维辛纪念碑,并在周围划定了一个默哀区,以示对死难者的深深哀悼。馆内陈列着绞死集中营头目赫斯的绞架以及法西斯潜逃时来不及运走的2吨头发和一些饰物、用具乃至儿童靴鞋等遗物,这一切都是为了向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表示,希望这种丧失人性的卑劣行径以后永远不要再重演。

——胡德坤主编《世界遗产》

材料三

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在冰凉的风中,勃兰特一步步走到死难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视下,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不已的动作:他跪倒在地。一位记者写道:“不必这样做的他,替所有必须跪而没有跪的人跪下了。”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法西斯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暴行,说明其实施暴行的理论根源。(3分)

(2)1947年,波兰把奥斯威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的目的是什么?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它符合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哪些标准?(4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记者所述言论的含义。我们可以从勃兰特下跪这一事件中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3分)【考点】奥斯威辛集中营

【解析】(1)第一小问暴行,由材料一可知,纳粹党虐待甚至是屠杀犹太人,由所学知识可知,纳粹党党还强迫犹太人服役;第二小问根源,纳粹暴行的理论根源是种族主义 理论,他们认为日耳曼民族是最高贵的民族,而犹太人是低贱的。

(2)第一小问目的,1947年二战已经结束了两年,反思这一历史,让世人牢记历史,避免悲剧重演;第二小问标准,根据《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可知,奥斯维辛集中营符合其中两条:真实而完整,与二战有直接的联系。

(3)第一小问含义,“不必这样做的他,替所有必须跪而没有跪的人跪下了。”二战与勃兰特无关,但却与德国的纳粹党有关,勃兰特代表德国政府向在二战中被纳粹屠杀的犹太人表示哀悼和忏悔。第二小问启示,比起日本人,德国人更勇敢地承认错误,反思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保护。此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暴行:强迫犹太人充当苦役;虐待和屠杀犹太人。(2分)根源:种族主义理论。(1分)

(2)目的:让世人牢记这段黑暗血腥的历史,警惕历史悲剧的重演。(2分)标准:真实性和完整性;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2分)(3)含义:勃兰特代表德国政府向在二战中被纳粹屠杀的犹太人表示哀悼和忏悔。(1分)

启示:德国人勇于反省历史错误;保护具有警示意义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性与必要性。(2分)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六) 第2篇

1.(2014·江苏单科·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考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解析】“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故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起来的,故B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故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故D项错误。【答案】A 2.(2013·江苏单科·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考点】1949 年新政协的召开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解答本题一是注意时间,二是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新政协核心议题就是商讨新中国的成立事宜。BCD在时间上与题干反映的事件不符。故正确答案选A。【答案】A 3.(2011·江苏单科·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答案】C 【答案】C 6.(2009·江苏单科·22)(12分)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请回答: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解析】本题主要从近代历史上社会生活中婚姻观念的变化来考查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以及考生情感观念的价值体现。试题设计较好,既有⑵问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答案】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7.(2008·江苏单科·10)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2.(2013·江苏单科·22)(13分)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

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4分)【考点】台湾问题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第(3)问政治愿望从材料中“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可以提炼出答案。积极因素可从人民愿望、历史传统、两岸交流需求等方面归结。【答案】

(3)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2分)

积极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等)。(2分)

3.(2012·江苏单科·10)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3篇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 共25小题50分。在每小题所出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他们从旁观察世局, 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 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型态的执着的语言, 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 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这一评价是针对

A.儒家B.法家

C.道家D.墨家

2.《旧唐书·严震传》记载:“ (后) 梁、 (后) 汉之间, 刀耕火耨, 民耒耜为食。”这最能够说明

A.牛耕在魏晋之后尚未普及全国

B.中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比较落后

C.中国进入铁器时代在隋唐时期

D.魏晋之后中原农业技术有了突破

3.唐代宰相张九龄有条用人原则, 就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 为造就“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选官原则的实质是

A.重视门第选官原则

B.重视科举选官原则

C.重视文才选官原则

D.重视察举选官原则

4.据记载, 公元六到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 我国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 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 式的竹纸。以下选项对这一记载解读不正确的是

獉A.造纸术出现革命性进步

B.造纸原料来源更加广泛

C.此阶段造纸术进一步发展

D.此阶段纸张更加低廉实用

5.明代徐贲在《贾客行》中写道:“贾客船中货如积, 朝在江南暮江北。平生产业寄风波, 姓名不入州司籍……相期尽说莫种田, 种田岁岁多徭役。”这首诗主要说明明朝

A.政府取消商人户籍

B.社会重商思潮兴起

C.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D.农民税赋负担沉重

6.《辛丑条约》中规定的清政府向列强赔偿白银的数额 如下:俄国130371120两、德国90070515两、法国70878240两、英国50620545两、日本34793100两、美国32939055两、意大利32939055两、比利时8484345两、奥地利4003920两、荷兰782100两, 其余的43万余两由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等国分享。这说明

A.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趋势加剧

B.英国在华优势已完全丧失

C.日美两国成为侵华新力量

D.俄国取得独霸中国的优势

7.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 孙中山指出:“ (中国) 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 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 专管军事、外交、财政, 则气息自联贯矣。”此语表明孙中山

A.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

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

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

D.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

8.1912年, 全国大约 有1500余种报刊, 1913年由于北京国民政府的镇压报刊数量一度减少至130余种, 1919年后又上升到400余种。1921年, 全国有报刊550余种, 1926年增至628种, 通讯社增加到155个。1919年后中国报刊业呈现出扩大兴旺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印刷技术的革新和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B.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民众文化水平显著提高

C.各种政治势力相互制衡, 舆论环境相对宽松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国民政治热情高涨

9.根据统计, 上海工商业由于“市面萧条、发生亏蚀”而闭歇者, 在1934年占闭歇总户数的35%, 而1935年则上升为49%;由于“财政周转不灵”而闭歇者, 在1934年占闭歇总户数的13%, 而在1935年则上升为25%。导致以上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失败

B.外国商品被大量输入

C.国内战争的严重影响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0.下表为1942~1944年陕甘宁边区庆阳县的参议员统计表, 它表明当地

A.停止划分阶级成分

B.实现了人人参政

C.扩大中农贫农权益

D.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11.下面的两张图片中, 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两次历史性巨变。其共同点是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C.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2.美国中央情报局从1958年开始评估中苏关系的发展趋势。其中1958年的评估报告认为, 中苏同盟是不可能破裂的。原因有三, 一是中苏意识形态一致, 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政治目标一致, 都要走向共产主义;三是敌人一样, 都是美国人。这表明该报告

A.忽视了中苏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

B.正确预见了中苏关系发展的走向

C.忽视了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

D.正确指出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13.1964年6月, 毛泽东说:“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 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 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有了这些东西, 就放心了。”这反映出

A.中央决心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B.“联美制苏”的战略考虑

C.国民经济建设重点立足于战备

D.解决建设中经济结构方面的矛盾

14.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 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A.团结协作, 反殖反霸的精神

B.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D.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15.2009年年初, 中国教育部的“扫 盲处”悄然消失了。这说明

A.我国民众的文化素质获得了较为普遍的提高

B.我国把义务教育纳入法 制化轨道成效的显著

C.我国民众中的文盲现象已经不复存在

D.我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16.根据罗马法, 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 就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 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 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由材料信息可知罗马法

A.注重形式和程序化

B.极力维护贵族的特权

C.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D.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

17.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 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 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 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 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材料反映了美国民主政治中的

1人民主权原则2邦联制原则3分权制衡原则4民主共和原则

A.123B.134

C.234D.1234

18.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价格越高, 价格指数 越大。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 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D.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结构

19.斯塔夫里阿诺斯 在《全球通 史》中说:“正如整个世界感受过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一样, 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他强调的是

A.民族主义顽强地对抗着现代化对全球的影响

B.经济全球化是由于先进工具的创制引发的

C.理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D.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很快被世界所接受并实践

20.观察下列两张美术作品, 它们的共同点是

A.都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

B.都追求对客观对象的准确描述

C.都反对理性的压制和传统的束缚

D.都着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

21.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 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的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 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这一时 期, 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

A.资本主义已过时

B.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C.要求革命改变现状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2.“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 罗斯福提名了5名自己信任的最高法院 法官, 并被批准。人们称新法院为‘罗斯福法院’。它在解释宪法时既深刻又迅速, 它扫除了一切关于新的社会与经济立法是否符合宪法的怀疑。”这个“罗斯福法院”

A.是罗斯福总统违背宪法的产物

B.虽违宪, 但有利于新政的实施

C.反映总统的实际权利有所扩大

D.是罗斯福总统操作司法权的结果

23.1952年, 斯大林提出“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 即主张社会主义阵营协作互助以对抗走向灭亡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反映了

A.美苏冷战意识形态分歧在经济领域 的表现

B.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C.苏联轻工业发达, 无须融入资本主义市场

D.美国陷入“滞胀”, 苏联在经济领域加强扩张

24.“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当美国文化以电影、时装、摇滚音乐这类商业形式牢固占领欧洲市场时, 许多欧洲人不安地要求:欧洲应当有一个简明有力的自我概念。法国在反对美国文化影响方面特别积极……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为欧洲的价值和传统而战……”欧洲特别是法国对美国文化的反应实质上反映出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B.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世界政治冲突的不断加剧

D.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在激化

25.《纽约时报》中曾经评论道:“这是一本令人欢欣鼓舞的关于全球化的著作, 非常具有可读性……”这里所说的是著作是托马斯·弗里德曼2005年所撰写的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纪简史》。这本书中的一句名言为:“装载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 以及柏林墙的倒塌启动了世界变平的过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全球化完成于21世纪初期

B.信息技术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

C.面对世界的变得平坦, 我们应该修筑保护墙

D.全球化开始于柏林墙的倒塌, 因为柏林墙的倒塌拆除了地缘政治的屏障

二、非选择题 (共4小题, 50分。第26题12分, 第27题13分, 第28题12分, 第29题13分)

26. (12分) 下面是人 民教育出 版社2003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选修) 《中国古代史》全一册”的部分目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 并说明修改理由。 (12分)

27. (13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各任其能, 竭其力, 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 贵之征贱。各劝其业, 乐其事, 若水之趋下, 日夜无休时, 不召而自来, 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 而自然之验耶?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亚当·斯密主张不需要计划, 不需要国家元首的统治, 因为市场会解决一切……政府应该仅仅充当“守夜人”的角色, 而不应该直接干预经济生活。

———《世界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中国历代经济思想家从来没有想到通过深入研究、仔细观察建立真正“以不变应万变”的理论体系。征赋纳税的办法、修正方案倒是很多, 就是没有赋税原理;铸钱、行钞议论纷然, 就是没有货币理论;土地问题时常出现, 土地改革方案汗牛充栋, 就是没有国土经济原则;抑商喊了二千多年, 商人照旧衣锦食肉, 就是没有人对商业资本进行过认真研究。

———郭庠林《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研究》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 司马迁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思想? (2分)

(2) 比较材料一材料二, 试指出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与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有何异同? (3分)

(3) 根据材料三, 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主要不足 (2分) , 并叙述中国古代主要经济思想有哪些 (2分) , 这些经济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

28. (12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格拉底认为人类必须为自己的知识奠定巩固的基础, 他相信这个基础就是人的理性。由于他对人的理性有不可动 摇的信念, 所以他显然是个理性主义者。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材料二欧洲理性主义, 是建立在承认人的理性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 高于并独立于感官感知。一般认为随着笛卡儿的理论而产生, 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

———维基百科“理性主义”

材料三16~17世纪的中国, 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 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 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苏格拉底“显然是个理性主义者”的原因。 (3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17~18世纪的欧洲理性主义的主要原因和主要内容。 (4分)

(3) 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 都产生了启蒙思想, 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1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的原因。 (4分)

29. (13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赫鲁晓夫对农民, 也是对全体人民犯下了滔天大罪……他本人肯定没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 相反, 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 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没有经过周密思考、没有仔细权衡、没有经过实际的试验”。

———[俄罗斯]罗伊·麦德维杰夫著, 肖庆平等译《赫鲁晓夫大传》

材料二“赫鲁晓夫开启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恢复社会主义法制, 更多地关注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要的历史启示和借鉴作用……铲除斯大林个人迷信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一大历史功绩。它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促进了苏联社会民主化进程。”

———左凤荣《赫鲁晓夫研究及评价之新进展》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 指出学者麦德维杰夫是依据哪些事实评价赫鲁晓夫改革及其改革结果的? (4分)

(2) 根据材料二, 指出学者左凤荣是依据哪些事实评价赫鲁晓夫改革及其改革结果的? (3分)

(3) 试评材料中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观点。 (6分)

三、选考题 (每小题15分, 学生只能选择一道题作答, 多答只按第45题评分)

30. (15分) 【选修1《历史上重 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419世纪30年代~80年代英国改革简表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日本1871年明治政府派使节团考察西方。实地接触西方世界后, 对成员们的思想引起了巨大的冲击, 使之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正如随行的福田德兰所说的, 在西方文明面前, 他们“简直像乡下姑娘来到了上野火车站, 看到行走着的时髦女郎时, 愈觉得自己土里土气, 恨不得钻进地洞里去”。大久保利通也发出了“深感我们不适应这个世界”的感慨……因而最终他们“无所畏惧地放弃了自己的喜好, 吸纳了外国的文明”。

———吴延谬《日本史》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归纳英国改革的特点, (4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进行这些改革的共同原因。 (6分)

(2) 依据材料二概括使节团成员接触西方文明后的感受。 (2分) 为“吸纳外国的文明”, 日本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3分)

31. (15分)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胡适指出:“民国十三年以后, 他 (孙中山) 改造的国民党成为一个簇新的社会重心……这四五年来, 又渐渐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了……我们如果平心估量这二十多年的盘账单, 终不能不承认我们在这个民国时期确然有很大进步。”

傅斯年指出:“国民党今日之站得住者, 不是他自身充分的有站得住的力量, 乃是其他结合没有站得住的力量。今日之大难题, 即在国民党自身弄得没有办法, 而中国并没有任何政治力量可以取而代之。”

蒋廷黻指出:“所谓中央政府的缺点, 许多是因为他是中央, 全国注目所在, 一有错处, 容易发现……实在中央政府大概说来要比地方政府高明。”

———以上材料均选自1932年创刊的《独立评论》

(1)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分别说明 材料中“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了”及“这个民国时期确然有很大进步”的理由。 (6分)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综合评述上述历史人物对国民党及国民政府的态度。 (9分)

32. (15分) 【选修3《20世纪的战 争与和平》】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国际联盟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实际上已名存实亡。经过磋商, 中、苏、美、英于1944年在美国华盛顿郊区敦巴顿橡树园大厦举行了会议。第一阶段苏联方面主张, “世界警察”应该由美、苏、英三国组成, 中国无权列入, 理由是中国没有参加会议。美国方面表示“中国作为世界组织的最高理事会的一个成员, 就会使这个组织具有世界性, 这就有利于把亚洲号召起来, 使其效忠于这个组织”。由于美国政府的一再坚 持, 中国进入 了“世界警察”集团。会议建议将这个组织定名为“联合国”。议案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秘书处等主要机构的组织和职权, 以及关于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和关于国际经济与社会合作的各种安排。

中国在第二阶段会议上除同意前一阶段的议案外, 补充3点重要建议:1、在和平解决争端上, 国际组织应适当考虑正义和国际法原则;2、大会应承担国际法的编纂和发展的任务;3、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应扩大到教育和其他文化合作。中国的建议先后取得美英苏赞同。会议虽然在常任理事国、安理会的否决权、创始会员国的资格问题上存在分歧, 但它通过的议案成为1945年旧金山 会议拟订 的《联合国 宪章》的基础。

———摘编自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开幕报道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建立背景, 指出美苏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态度及其目的。 (9分)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补充建议被接受的原因, 并加以简要评价。 (6分)

33. (15分)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熹宗即位。光启 (徐光启) 志不得展, 请裁去, 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 召起之。还朝, 力请多铸西洋大 炮, 以资城守…… (天启) 五年, 魏忠贤党智铤劾之, 落职闲住。崇祯元年召还, 复申练兵之说。未几, 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 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 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 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 欲罪台官。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 守敬且尔, 无怪台官 之失占。臣闻 历久必差, 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 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 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 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 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 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 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 入参机务, 与郑以伟并命。寻加太子太保, 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 有志用世。及柄用, 年已老, 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 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 囊无余赀, 请优恤以愧贪墨 者。帝纳之, 乃谥光启 文定。久之, 帝念光启博学强识, 索其家遗书。子骥入谢, 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 其孙为中书舍人。

———《明史·徐光启传》

(1) 根据材料概括徐光启的一生的主要事迹? (9分)

(2) 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 分析徐光启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解析:材料中的 “旁观”“宇宙的 真象”“天道与人事变化”, 反映了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特点。故选C。

2.B解析:A项不正确, 我国牛耕逐渐普及是在汉代。B项正确, 这一记载主要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C项不正确, 春秋时期我国已经开始制造铁器。D项从题中体现不出, 故不符合题意。

3.D解析:“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意思是官员没有经历过“州县”为官的阶段, 就不能够担任“台省”这样的高官。其选官原则的实质是重视基层考察、民众考察。故选D。

4.A解析:A项不正确, 材料体现 不出“造纸术出现革命性进步”这一信息。B、C两项与材料内容直接相关。可以通过造纸原料广泛, 稻麦秆的使用, 推断出D项纸张更加低廉实用。

5.B解析:材 料的 主题是明代商业的发展和重商思潮的兴起。A 项信息没 有 在 材 料中体现。C项和D项均是材料反映的具体 现象, 而不是对这些现象的进一步总结。

6.A解析:从题干可以看出, 中国要赔偿的国家的数量十分大, 这反映了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趋势进一步加强。B项不正确, 英国当时在华仍然有较大优势。C项不正确, 日本从甲午中日战争始, 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侵华力量, 美国更是自第一、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就是一支重要的侵华力量。D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列强侵华过程中, 俄国从没有取得过独霸中国的优势。

7.D解析:A项信息在材料中没有反映。B项与史实不相符合。材料没有体现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 故C项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先生对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分权与制衡的理念, 故D项正确。

8.C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当时 中国的社会状况, 了解当时政坛的纷乱使“各种政治势力相互制衡”, 这导致了当时思想的多元化, 进而促进了舆论媒体的繁荣的状况。因而报刊业兴旺的主要原因是“各种政治势力相互制衡, 舆论界的环境相对宽松”。A、B两项的时间特征不明显, 不能作为主要原因。D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国民政治热情普遍高涨”并非其主要原因。故选C项。

9.C解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故A项不准确。由于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项也不符合史实。国民政府1934、1935年对长征中的红军进行围剿, 故C项符合史 实。D项不正确, 日本全面侵华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

10.D解析:陕甘宁边区吸收地主、富农为参议员, 目的是加强各阶层人民的团结, 建立和巩固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争取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 故选D项。

11.C解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因此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也没有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故A、B两项错误;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颁布了临时约法, 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开启了民主政治新阶段, 也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得进程, 故C项正确;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的是辛亥革命, 故D项错误。

12.C解析: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中苏关系发展趋势的评估, 夸大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国家关系的作用, 忽视了国家利益对国家关系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末, 苏联对华政策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故C项正确。

13.C解析:材料中“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 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等信息, 反映出当时中国的国民经济建设重点立足于战备, 故C项正确。

14.B解析:上合组织的宗旨是“以互 信求安全, 以互利求合作”, 这充分体现出我国新时期“不结盟”、“无敌国外交”的外交政策, 故B项正确。A项为万隆会议精神;C、D两项根据上合组织宗旨同样可以排除。

15.A解析:A项符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B项与题中材料无关。C项错在“不复存在”, 当前在少数地区仍然存在个别的文盲现象。D项与题中材料无关。

16.A解析:就公民法的内容而言, 履行法律手续必须严格遵循各种仪式, 念诵规定的套语, 实施特定的复杂程序, 说明公民法具有形式主义的特点。这种注重形式的法律, 在当时或许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交往的增多, 这种法律形式就愈来愈成了束缚民事行为的桎梏, 故A项正确, D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保护所有权, 也不能断定所有者为贵族, 故B、C项错误。

17.B解析:“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 权力由人民赋予, 符合人民主权原则, 故1正确;“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合理分权, 确立联邦制, 故2错误;“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故3正确;这样做的目的是“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 体现了民主共和原则, 故4正确, 选择B项符合题意。

18.C解析:表格数据反映出自新航路开辟以来, 英国物价持续上涨, 这是因为新航路开辟以及英国殖民扩张以来, 大量金银输入, 导致金银价格下跌而物价上涨, 选择C项。此时英国资本主义兴起, 生产迅速发展, 需要资本的原始积累, 掠夺的财富基本上都转化为急需的资本原始积累, 排除AB项;英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并不会影响物价, 故排除D项。

19.C解析:材料突出 了《独立宣 言》和《共产党宣言》对世界的影响。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独立宣言》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体现了理性主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ABD项在材料中都没有反映, 故C项正确。

20.D毕加索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 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南宋的山水画, 处于政治分裂时期, 画面表现了作者当时的国破家亡的感受。A项属于印象派风格, B、C两项不能反映毕加索绘画风 格。D项是两者 的相同点。故选D项。

21.B解析:在经济危机爆发时, 美国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 无法挽救危机。而这时期苏联等社会主义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 推动经济发展, 所以出现“羡慕”。又从材料“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可以看出人们的“希望”是加强政府职能, 故B项正确;从材料“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说明当时人们对政府抱有希望, 故A、C、D项不正确。

22.C解析:本题考查美国三权分立政体的具体表现和实施过程。“罗斯福法院”经由总统提名, 国会批准, 符合三权分立的规定, 所以不“违宪”, A、B选项错误。这一法院“扫除了一切关于新的社会与经济立法是否符合宪法的怀疑”, 为总统实施“新政”提供法律保障, 是总统的实际权利扩大的表现, C选项正确。这一法院并不完全听命于总统, 因而D选项错误。

23.A解析:“两个平行市场”, 这是经济领域的, 故B项错误;并且是“对抗”, 故A项正确;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轻工业不发达, 故C项错误;美国此时未有“滞胀”, 故D项错误。

24.B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美国霸权地位受到冲击, 但仍然是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不能说“丧失”, 故A项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崛起并走向一体化, 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发生在文化领域, 没有反映“政治冲突”, 故C项错误;美国与法国等欧洲国家都属于资本主义阵营, 他们之间是国家利益的冲突而非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 故D项错误。

25.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 “装载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以及柏林墙的倒塌启动了世界变平的过程”是指信息技术的发达与两极格局的逐渐解体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 故B项正确;21世纪初期全球化进一步加快, 但不能说完成, 故A项错误;作者是指柏林墙的倒塌推动了“世界变平”, 而非强调修筑保护墙, 故C项错误;全球化可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 柏林墙的倒塌是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 故D项错误。

26. (12分) 建议1:增加明清时期, 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一目。 (2分)

理由: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是社会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2分) 社会物质生活是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成变化的重要表现。 (3分) 社会习俗是人们自发形成, 并为社会大多数人经常重复的行为方式。 (3分) 两者对研究明清以来社会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2分)

建议2:增加明清时期, 世界近代历史演变一目。 (2分)

理由:明清时期,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后期, 而西欧许多国家已经确立了近代代议制。 (3分)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明清却推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3分) 增加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进程, 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人类历史的进程。 (4分)

(说明:言之有理即酌情给分, 但本大题学生总得分不得超过12分。)

27. (13分) (1) 各尽所能, 进行社会分工。顺其自然, 使民众安居乐业。 (2分)

(2) 同:都主张由自然调节社会 经济。 (1分) 异:司马迁主张“物征之征贵、贵之征贱”, 主张政府对市场经济调节;但亚当·斯密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生活, 由市场“自行调节”。 (2分)

(3) 主要不足:对经济缺乏理论研究, 没有形成“以不变应万变”的理论体系。 (2分)

政策:征赋纳税改革政策、货币政策、土地改革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2分)

影响:一方面, 在一定的时期, 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恢复、发展、繁荣。另一方面, 其维护下的“小农经济”, 又在一定时期制约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使中国在封建社会里长期徘徊。 (4分)

28. (12分) (1) 他主张“认识你自己”, 主张理智至上; (1分) 以知识去思想问题, 对理性有不可动摇的信念; (1分) 追求思想自由, 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 被当代他们的先驱和战友。 (1分)

(2) 原因:自然科学 (笛卡儿学说) 、知识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奠定思想基础。 (2分)

内容:主张理性、民主、自由、平等、科学, 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权力制衡, 提出资产阶级政治蓝图。 (2分)

(3) 共同主张: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1分)

原因: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十分脆弱, 使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分) 清朝统治者的闭关政策和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和影响;黄宗羲等思想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 (2分)

29. (13分) (1) 赫鲁晓夫对人民犯罪;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 而注重巩固自己的权力;充分利用苏联模式;没有经过试验, 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4分)

(2) 开启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先河, 解放了人们思想;恢复社会主义法制, 促进社会民主化进程;重视农业发展;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借鉴作用。 (3分)

(3) 同意材料一观点:改革初期虽然取得了部分效果, 但由于冒进, 推行“玉米运动”, 乱指挥, 使苏联农业出现大危机, 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混乱和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 (2分)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批判, 引起世界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运动, 引起社会主义国家的动荡。赫鲁晓夫推行也推行个人专断, 重新开始新的“个人崇拜”。 (2分) 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模式, 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没有整体规划和科学的试验, 导致矛盾突出, 被迫下台。 (2分)

同意材料二观点:通过扩大农场和地方权力, 刺激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改革前期, 农业取得大丰收。 (2分) 对斯大林的批判, 一定程度上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促进苏联社会民主化进程。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社会主义法制, 开启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先河, 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分) 为苏联后来的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国力达到顶峰准备了条件, 使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彻底摆脱了苏联的控制, 打破了苏共在国际共运中的霸主地位。 (2分)

30. (15分) (1) 特点:进行民主化改革 (或扩大民主权利) ;进行法制化建设;为解决民生问题立法;持续时间长, 呈现渐进性。 (每点2分, 共4分。任答2点即可)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统治阶级为缓和矛盾, 巩固统治的需要 (或自由放任主义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滋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启蒙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等进步思潮的影响。 (每点2分, 共6分, 任答3点即可)

(2) 感受:羡慕西方文明; (1分) 对日本文明感到自卑。 (1分)

措施: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每点1分, 共3分, 任答3点即可)

31. (15分) (1) “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对内独裁、内战, 对日本侵略推行不抵抗政策, 等。 (3分)

“这个民国时期的确然有很大进步”:基本实现国家统一, 国家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等。 (3分)

(2) 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缺乏独立性;民族危机日 益加剧。他们一方面贵国民党政府行为, 另一方面维护国民政府的统治地位。推动了国民政府抵抗侵略及中国近代化进程。 (9分)

32. (15分) (1) 背景:二战后期国际联盟失去了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 (4分)

态度:苏联排斥中国加入;美国赞同中国加入。 (3分)

目的:维护各自利益, 称霸世界。 (2分)

(2) 原因: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要贡献;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3分)

评价:中国加入联合国是其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决 定的, 有利于维 护世界和 平。 (3分)

33. (15分) (1) 大事:1练兵和造炮;2力主屯政和盐政;3组织编纂历法;4编纂《农政全书》; (9分) (每点3分, 答出3点即可)

(2) 原因: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政治:国家统一, 社会相对稳定;3思想文化:经世致用思想影响;4外部因素:继承传统科技, 西学东渐, 吸收西方科技;5个人因素:个人努力。 (6分) (每点2分, 答出3点即可)

2015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分值比例;追踪热点;考查主干

2015江苏卷秉承了历年传统风格,注重新情境,创设新问题。所选材料阅读量适中、注重理解。体现出厚重的历史学科特色,难度设置上,梯度明显,区分度较高。

一、试卷结构基本保持稳定、各模块分值比例略有变化

各模块分值相对2014年不太均衡。表现在选择题必修3只有21分,而必修1则40分,占1/3,必修2与去年持平。选择题有创新,第2题考查史学理论,以往只有主观题的某一小问涉及。一方面,与两位出题者的研究领域有关,另一方面,这更加是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的大趋势。选择题第11题凸显心态史观,彰显人文精神。主观题部分出现新现象,以往纯粹必修1、2、3,但今天第21题第(1)是政治史,第(2)(3)则为思想史,一方面说明根据命题材料的需要,在分值、设问上微调,另一方面说明出题者想弥补专题教材时序混乱、前后断裂的不足,凸显通史的大趋势。2015年主观题继续发扬了以往传统,中国史偏爱古代史、近代史,世界史偏爱近代史。

二、题目设计主要考核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功能

材料基本沿袭传统,文本为主兼有图表,要求学生能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选择题秉承了2014年取消组合题的做法,但恢复逆向选择题。主观题尤其小论文进一步开放。学生普遍反映有点难,有几道题目的答案拿不准。主要因为这些题目无法在教材上“点对点”找到答案,需要充分发掘材料和深入理解才能判断。这是一种正确的命题导向,因为历史思维比记住知识更为重要。第1—5题均为文言文,占1/4江山,主观题5题中有3题涉及文言文。历史试卷的“语文化”趋势非常明显,教材史实仅仅作为知识背景衬托,要求学生在提供的“新材料”下,能够有自己的见解。如第21题第(3)问“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第24题(A)“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三、题目设计追踪热点,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以史为鉴功能

2015年江苏卷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曾说,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要把文化变成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作为我们的营养,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今年第21题第(2)考察了理学的积极作用。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2014年9月29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子目录一《甲午战争与中日的历史走向》,子目录二《甲午战争让中华民族觉醒》。江苏卷第22题:(1)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2)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高考命题与报纸内容何其相似,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必然。以上两例说明了历史学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四、试卷重点考查主干,论证题(小论文题)相对2014年容易上手

今年主观题依旧着重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考查内容均是主干,没有细枝末节,如5个大题目分别考查:选官制、理学;唐太宗甲午中日战争、工业革命、明治维新。考点虽常见,但立意高,设问新,体现了较高的能力要求和价值取向。答案设置体现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开放性。第23题为论证题今年相对“温和”,学生普遍感觉有东西写。

五、试卷命制洋溢着一股浓厚的人文情怀,凸显文明传承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是今年江苏卷的一个“亮点”。她属于精神层面,很难量化,但试题设置巧妙,通过阅读材料让考生的心灵受到震撼。高考是特殊场所,能让考生感觉到试卷材料的人性美实属不易。不管是必修试题还是选修试题,都弘扬了人文主义情怀。如选择题第11题通过两幅漫画“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遛狗者和流浪儿”使学生感受到“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主观题第23题(3)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第24(B)第(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4分)这些题目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情感性。这就改变了单一从知识和能力评分的方法,通过高考试题的导向性,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落脚点在情感方面主要是考学生能否心态平和回答问题;态度方面主要衡量考生是否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价值观方面主要是鉴别考生对学科价值的认识程度。

试题除了高举人文旗帜外,尤其凸显人类文明的传承与交融。如主观题第21第(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第24(B)(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这两则主观题分别体现了中国文明的传承、不同文明的交融。文明传承如此,学习亦如此,求学者可在探讨交流中放宽心态,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汲取对方的合理之处,这对治学处世都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民主理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六) 第5篇

一.选择题:

1.(2008•江苏•1)《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B。

2.(2008•江苏•2)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①太尉②御史大夫③刺史④军机大臣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3.(2009•江苏•1)在历史学习中,图表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①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 ②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咸阳

③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 ④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4.(2009•江苏•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 答案:A。5.(2010•江苏•1)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6.(2011•江苏•2)《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推行三公九卿制 D.推广行省制度 答案:A。7.(2011•江苏•3)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 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答案:B。8.(2012•江苏•1)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礼乐丧葬制 C.婚娶联姻制 D.功臣分封制 答案:A 9.(2012•江苏•2)《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 答案:B 10.(2012•江苏•6)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答案:A

二.判断题: 11.(2011•江苏•31)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名存实亡,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答案:B。

三.材料题: 12.(2007•江苏•36)“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

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1分)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

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3分)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1分)答案:

(1)图示一秦朝、图示三元朝;图示二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2)“上”是指秦始皇。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3)材料三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材料四反映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六) 第6篇

一.选择题: 1.(2007•江苏•10)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当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十将军委员会 C.责任内阁 D.陪审法庭 答案:A 2.(2008•江苏•10)对右图所示法律文献的表述,正确的是 A.这部法律文献是由梭伦颁布的 B.它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人 C.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D.它促使雅典的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答案:C。3.(2009•江苏•21)右图生动地再现了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人争相观看和议论某部法律公布时的情景,该法律应属于 ①习惯法 ②成文法③公民法 ③万民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4.(2010•江苏•22)某同学为“古罗马的政治文明”的课题作了一个幻灯片提纲,你认为其中哪一项应该修改?

答案:B。

二.判断题: 5.(2009•江苏•34)下列两位同学的观点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正确评述。

上一篇:忆山东省教师进修学校下一篇:公路收费站班长岗位的竞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