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看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2024-08-24

从改革开放看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精选8篇)

从改革开放看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第1篇

从改革开放看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摘要]我国在改革开放历经30年的发展的路程中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尖锐的矛盾和重要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在过去的经验教训中认真反省总结,适时正确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只有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观展开良性互动,才能使其有针对性地改善我国现阶段发展中的问题,并有突破性地展开我国新阶段的发展前景。

[关键字]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转眼我们的国家已经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稳步探索地前进了30多年了。其中获取了很多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经验和教训,这些可以从我们30年中所取得成就和问题中总结出来。

首先来看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成绩:

一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已基本形成。农村的人民公社已被家庭经营所取代,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农村的中小企业(以前为乡镇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大部分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有的已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各种非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迅速,其中仅个体私营企业创造产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就已占到1/3以上。各种形式的外资企业大量引进,中国已成为跨国公司云集之地。

二是市场价格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经过持续不断的价格改革,我们已将原来计划价格“一统江山”的局面改革为市场价格起主导作用。目前,除了利率、电价、油价、水价等金融、能源和城市公用事业领域的价格仍由国家计划控制外,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已由市场竞争决定。除了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政府采取一些临时性价格管制措施外,大部分时候都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

三是产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农村的集贸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非常活跃,城市的各种商贸市场现已非常发达。目前除了土地要素市场、资金要素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尚未完全形成外,其余要素市场(如劳动力、人才、技术、信息等)已基本形成。综合国内学者研究测算结果,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超过70%。

四是主要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体系正在形成。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经济主要依靠国家计划进行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能起到辅助性作用,特别是货币政策更是非常欠缺。经过30年的不断改革,原来的国家指令性计划已被现在的指导性计划和规划所取代,原来的国家计委已改为国家发改委,财政政策

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越来越强。同时,我们还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

五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制初步形成。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只承认劳动创造价值,只允许劳动参与价值的分配。在经过不断的思想解放后,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后,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各种非劳动要素也可以参与价值的分配,强调要建立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制。在实践中,各地早已允许资本、技术专利、管理等非劳动要素参与分配。

再来看看我们还存在哪些严峻的问题:

一是重经济轻社会。因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中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我国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了能尽快缓解这一主要矛盾,让广大人民都能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重心,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都长期把发展经济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和衡量政绩的中心指标,以至于在发展理论不成熟和认识不透彻的阶段,我国曾一度唯GDP马首是瞻,一切都以GDP为衡量指标。这对衡量整个社会的发展建设必然会造成有失偏颇的影响,以致于甚至造成很多地区出现了一切都以经济发展中心的,而过于严重地忽视了社会公德、教育体制、民主法制、民权民生问题的完善,酿成畸形发展的苦果。

二是重外延轻内涵。我国长期以来发展经济的任务繁重,故而很多情况下,为了加快增长,常常以牺牲资源、效率、公平地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为主。比如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内需中常常忽视最为重要,作为一个真正经济发展稳定的大而强的国家最应重视的“内需”。初期,我国各地政府是以牺牲本地经济主体的部分利益来大量吸引外资发展经济为主;后期,在引进了相当程度的技术和管理理论,我国国内经济又有了一定的物质发展基础,再加上我国原有的人力资源优势,陆续蓬勃发展起自己的工业体制,此时开始以挣取外汇即加大出口量为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但这些初步发展阶段,发展速度虽然惊人,但是质量却不高,甚至某些方面造成饮鸩止渴的负面效果,以至于现在要活得长期优质的发展不得不弥补当时因粗放增长带来恶劣后果。我们的经济应当开始走精细有内涵的“又好又快,好字当头”的优质发展之路。

三是重效率轻公平。为了在发展经济和兼顾公平中保持相对的平衡,我国长期以来都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建立共和国初期发

展社会主义经济缺乏实战经验的阶段,我国长期把姓“资”还是姓“社”的所有制制度和分配制度钳制得很严格,因而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降低了资本等要素参加经济建设所应带来的效能。而后的探索发展中,我们慢慢认识到资本、土地、科学技术等生产要素在生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于是将它们也纳入了分配制度之中。但是这些也无意中增加了分配中发生潜在不公平的因素,使得很多因原先拥有某些资料的经济主体利用这些优势能愈加富裕。

四是重资本轻劳动。正如前文所述,正式因为开始重视资本、科技、管理等方面带来的高效率发展,因而造成了忽视完全按劳分配的倾向于大多数无产者的“相对公平”,很多情况下,如我们所知,无论是脑力劳动或是体力劳动,即使创造很多价值在一定时期和阶段内都是很难取得与资本或是土地所能换来的高额回报。而事实上,资本的融通过程中能在短期内带来比劳动更多的“价值”,因而很容易被目光短浅的经济主体所追捧,故而使得整个社会形成重资本轻劳动的发展氛围。

五是重部分轻共同。我国因为各地区地理位置与资源禀赋不同,造成一些发展上难以忽视的不平衡,东中西部各自的发展都按照自己的速率发展,长此以往,差距越来越大,形成越来越尖锐的区域矛盾。发现到这些问题之后,国家已经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平衡区域发展的政策,诸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等,努力实施中,但是到目前为止,成效似乎并不显著,这不得不说是因为我国本身这方面的问题相当突出和任务艰巨,但另一方面这也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忽视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发展造成的后果。

六是重稳定轻和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自从封建专制集权主义社会以来就一直是一个把稳定放在首位以维持大局的国家。对于建国后要着重发展经济,充分发挥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使人民尽快奔向富裕的小康社会,把我国建立成名副其实的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大国,我们一直从不懈怠的紧抓稳定。但是今年以来的发展实践中我们慢慢发现,仅仅注重稳定,并不能掩饰内在的深刻矛盾和问题,我们还远远谈不上“和谐”,故而降低了我们的发展效率和质量问题。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新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立和谐社会,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阶段的新任务!

只有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在工作中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我们应继续推进政府只能转变的改革。这是全面深化改

革的重点和关键,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政府是改革的倡导者和决策者,它的一举一动对整个社会具有显著地示范和导向作用。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明确的方向就是转变观念,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我们要继续推进涉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改革。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要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从现实情况看,特别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扶助贫困人口、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和谐安定。我们要继续推进涉及对外开放的改革。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失落是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适应整个世界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必将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源不断的不竭动力。而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将成为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机制、体制上的保障。我国社会必将在科学发展观和改革开放的良性互动之下不断向前发展。

从改革开放看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第2篇

试论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对

促进公交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白辉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语源自《鹖冠子.天则》,拟指被眼前微小的事物所蒙蔽,因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主流及本质,也常用来喻示人们对世界、形势要做全面的了解、分析,不要以一时一地的强弱为判断的唯一标准,否则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说的是它的本义和语义,引申开来,结合公交个别干部职工对当前形势、国有民营线路改革的认识,用这句话来形容也是非常贴切的。

十堰公交公司自1969年的3台营运车发展到如今,经历了四十年的风雨,艰难维系到今天,从国有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到全公司民营化经营模式,再回到政府的怀抱,经历了改制、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管理体制滞后的制约,导致职工权益、工作热情受到重创,同时又面临油价不断上涨、车辆严重老化、营运成本居高不下、亏损严重等各种矛盾的蓄积和不稳定因素的不断升级,我们的公交企业又面临再一次的磨难和考验,而我们的干部职工还没有意识到企业已到了存亡的边缘,却依然抱着过去的老思想老观念:公交是一个城市的经济命脉,是一个城市发展程度的展现,更何况现在有政府撑着,怎么会垮呢?我们躺在政府的怀里,只要政府拉一把,我们的手伸一下,等、要、靠,让政府补贴公交,我们就可以过安逸的日子了,何必去搞什么改革!不安分!殊不知,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大部分企业全部被推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果企业缺乏了竞争力,失去了市场,那么,企业也就走到了未路。

放眼看今天的各行各业,他们用企业的自身品质、优质的服务、尽善尽美的宣传、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铺天盖地的争抢着市场这个大蛋糕,抢夺一切可能的商机与生机,而我们的公交人却依然浑浑噩噩沉浸在民营化经营失败的伤痛中,仍在喋喋不休的争诉失去的一切,仍在等待着、观望着、揣摩着,以芝麻大的小事为由挑起事端,观察上级部门的意图,导致营运混乱,思想观念滞后,队伍不稳定、不团结,主人翁意识缺乏,制度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阻碍了企业“五年三步走”规划目标的实现。

自个别公交线路国有民营化后,我们可以看到鲜明的对比。如9路线:以前我们常看到9路公交车无论高峰、平峰还是节假日总是空来空去、收入甚微、入不敷出;而承包后,总是人满为患,抱怨车太小,高峰拉不完,影响了收入,一样的线路前后的差别竟然如此的不同。究其原因不外乎利益的转移,从集体到个体,这微妙的变化折射出人性的本质:为了个人的利益得失付出再多的辛苦与劳累都是值得的,同时也折射出我们的企业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激情与崇高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精神。

人们常说:治穷先治愚,要富先富脑,只有解除了思想上的桎梏,用先进、科学的思想及技术来武装的头脑,才能真正做到思想有多远,心就有多大,后付诸于行动,产生积极的作用及效果,最终才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一个企业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思想、文化、品质、内涵,再注入积极向上、团结奋斗的精神,那么她就有了参与竞争的实力。我们的公交要实现五年发展规划目标,就必须进行深刻的学习、改进,在改进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摸索前进。随着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全社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启动,广大干部职工也深刻、清醒的认识到: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不能因一时一事的失败,就认定改革是错误的、是不切实际的,全盘予以否定,我们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观念来看待企业的发展、改革,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意识,以创新、高效、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高度责任感投入到工作中,我们的公交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搏取一席之地。

那么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怎样做才能真正将科学发展观与实际工作紧密相结合呢?

首先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对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工作能力,做到抓住发展机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结合公交当前形势,怎样做才能脱离困境,走向发展的道路,成为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自公交临时党委确定了紧紧围绕“改革、增收、降耗、增效、安全、稳定”十二字方针、实现公司“五年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公交事业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就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五年规划为目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使我们的职工在企业经营发展具体实践中树立科学的发展意识,发展的责任意识,改革的进取意识,做到敢于突破重重思想障碍、体制障碍、管理障碍,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全员思想统一到实现公司五年发展规划的实际行动上,为实现这个目标形成合力,共谋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其次,思想解放不够,发展不够是目前我们公司的最大实际,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公交企业现阶段存在的矛盾与困难,突破发展观念、体制机制的“瓶颈”,将科学发展观始终贯穿于工作中,围绕“一年打基础,三年大变样、五年创辉煌”的发展目标,坚持“改革、增收、降耗、增效、安全、稳定”十二字方针,牢牢抓住扭亏增盈这个工作中心,突出抓好公交线路国有民营改革和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推进运力结构调整和“一大一小”两种营运模式,不断提高经营水平、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从平均主义的大锅饭中解放出来,增强改革开放搞活的发展意识,进一步树立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以维护公司形象和利益为己任,以企业的发展和兴旺为奋斗目标,妥善应对公交现实困难和挑战,加快公交经营结构战略调整,转变公交发展方式,抓住一切发展机遇,促进公交事业大发展。

最后,我们还要狠抓企业品牌建设,积极培育公交企业文化,打造公交企业精神,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全面提升公交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从改革开放看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第3篇

从太原市目前绿色转型的推进实践看, 笔者认为, 从战略学的视角、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审视我们正在扎实推进的绿色转型, 有必要探讨以下6个方面的战略问题。

1 切实把握战略重点

推进绿色转型必须把握的重点环节就是绿色转型的战略重点。绿色转型的战略重点, 应该说有很多, 但核心就是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胡锦涛总书记讲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张宝顺书记讲要走出四条路子, 实现三大跨越;申维辰书记讲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张兵生市长讲要推进绿色转型。这里面, 核心的问题是技术创新。我们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其实就是生产的技术水平、资源的利用水平等指标,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技术创新的过程。比如煤200元/t, 焦炭2 000元/t, 化工产品20 000元/t。那么这样一个由煤到焦炭再到化工产品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的过程, 归根到底就是技术创新的过程。再如一块价值5.0元的生铁, 铸成马蹄铁后可值10.5元;制成工业上的磁针之类可值3 000多元;制成手表发条, 价值就是25万元。这个过程是结构高度化的过程, 产业结构越来越合理化的过程, 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我们通常讲的实施绿色管理, 发展绿色科技;设立“绿色高压线”, 强制实施“抑黑促绿”;推进成本结构转变, 整体实现生态成本内部化;抓住结合点, 追求绿色效益最大化;深化改革, 建立绿色经济管理体制;实施绿色战略管理, 推进绿色城市化和生态工业园、农村生态庄园建设;以绿色标准为手段, 把绿色管理落到实处, 使太原市成为吸引境内外投资者的创业基地等。所有这一切, 归根到底都需要我们在技术创新上走出一条路子来。

2 全面落实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 是推进绿色转型的实践举措, 是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和绿色转型的推进要求, 根据客观情况发展变化的需要, 适时推出的具体政策。只要这些政策或者措施不违背太原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就可以根据需要适时推出。例如, 加快制定实施环保和节能绿色标准体系, 制定全面实施绿色管理的政策体系和考核机制;着力抓好太原钢铁 (集团) 有限公司、太原第一热电厂、太原煤气化公司等28项污染治理重点工程, 整体带动节能减排工作;加快环保科技创新, 强化节能减排技术支撑, 组建一批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建立完善体制机制, 加大节能减排监管力度;深入开展宣传教育, 营造节能减排良好氛围等。应该说这些层面的东西, 都是属于战略措施范围之内的, 都是根据推进工作的需要而及时出台并予以实施的。

需要指出的是, 战略措施的正确、及时与否, 在一定意义上, 是事关绿色转型战略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之所在。笔者以为, 下一步全面推进绿色转型, 如果把遴选太原绿色主导产业、绿色战略产业摆在突出的位置, 如果再制定出更加具体的产业扶持政策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并用法治的方式固定下来, 可能更有利于县 (市、区) 政府和相关产业主题的贯彻和落实。

3 及时推出配套战略

配套战略是与正在实施的主导性战略相匹配的各项战略。任何一项大的战略的出台, 都需要相应的战略或者政策措施与之配套。绿色转型战略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性战略的战略选择, 它的实施同样需要其他相关配套战略同时予以推进。中共太原市委和太原市人民政府的配套战略提法有6个, 即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的“转型调产”战略;打造现代文化名城的“三城联动”战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体制创新”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战略;营建生态宜居家园的“环境创新”战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和谐共富”战略。实施这些战略, 需要进行思想观念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环境氛围创新、文化氛围创新和科技体制创新, 对此, 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

目前, 太原绿色转型的配套战略正在全面推进。营建生态宜居家园的“环境创新”战略, 正在健康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战略, 正在逐步实施;打造现代文化名城的“三城联动”战略, 正在稳健推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和谐共富”战略, 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旗帜下, 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突破口全面推开。但如何把这些战略与当前正在进行的制定绿色转型的各项标准的战略措施进行有效结合, 笔者认为尚需进一步进行理论总结, 并在绿色转型的实践中加以完善。

4 加大战略突围力度———构建大太原经济圈

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 太原的土地面积是6 988 km2, 是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占地面积最小的城市。目前, 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 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特别的高度重视, 已经进入了决策层的视野, 这是值得欣慰的事情。但从目前的推进速度而言, 仍跟不上省会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因而, 急需加大力度予以推进。

通过历史考察, 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太原带动的仅仅是3县1市 (阳曲县、清徐县、娄烦县和古交市) , 可历史上的太原曾带动了周边43个县市。《永乐太原府志》的太原是:东到正定府285 km;东南到辽州185 km;南至沁州南关125 km;西至绥德州葭县259 km;北至大同府马邑县雁门关180 km。阳曲、太原县、五台、汾州、隰县、忻县、文水、交城、盂县、临县、静乐、平定、保德、岢岚、兴县、石州、宁乡、祁县、太谷等都是太原府的管辖范围。如果说我们不及时进行战略突围, 不及时构建大太原都市圈, 不及早把占太原污染总量60%的大污染企业转移出去, 太原推进绿色转型的战略瓶颈问题就会始终存在下去。

5 准确把握战略目标

太原推进绿色转型, 是太原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必然选择。

太原水资源稀缺, 需要绿色植被来涵养水源;太原空气质量排名落后, 需要绿色产业来控制三废排放;太原万元GDP能耗是全国第一, 需要绿色产业来取代比重居高不下的重工业的地位;太原城市人居环境吸引力较低等问题的存在, 决定了太原绿色转型的目标, 只能是构建以绿色产业为主体, 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为主导, 先进制造业为支撑, 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产业体系, 这样一个战略目标的确定,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从根本上讲, 笔者一直有个观点———是否真心实意地推进绿色转型, 这是对太原市共产党员党性的一次考验, 也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强弱的重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 太原作为全国污染严重的代表性城市这一客观存在, 严重损害了作为新型工业基地和特色文化名城的新太原形象, 严重损害了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的形象, 严重损害了为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工业基地的形象, 严重损害了太原340万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讲, 以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在太原就必须推进绿色转型, 这是对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一次考验。

6 认真遴选战略产业

从改革开放看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第4篇

摘要:科学的术语定名是术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科学的概念指称的创立,是术语推广、传播与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前提条件。文章从术语知识发现这一新的视角论述了术语科学定名对于术语知识发现工程的重要作用,从应用角度进一步论证了术语科学定名的重要性。

关键字:术语定名,术语知识发现,术语定义抽取,术语定义聚类,术语识别

中图分类号:H083;N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5)03-0014-04

Abstract:The scientific term design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in term work. The creation of the designation of a concept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popularization, spread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er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scientific term desig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rm knowledge discovery.

Keywords: term designation,term knowledge discovery,term definition extraction, term definition clustering, term recognition

术语定名是给一个概念制定科学的术语的过程。术语定名应遵循准确性、单义性、系统性、语言的正确性、简明性、理据性、稳定性、能产性原则[1]。上述原则对于术语所指称概念的推广与传播、术语标准化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近年来,术语学研究与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成为术语学研究的新方向。术语知识发现的相关研究已有了不少的成果。本文将从基于大规模语料的术语定义抽取、术语定义聚类与术语识别三大主要术语知识发现的应用研究出发[2],探讨术语科学定名对于术语知识工程的支撑作用,从语言工程的实现过程对术语科学定名的重要性进行论述。

一术语科学定名在术语定义抽取中的作用

术语定义抽取是了解术语概念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基于网络海量信息的术语定义抽取通常是将一个术语查询项提交给抽取系统,系统根据该查询项关键词进行文本检索,再通过一系列规则与统计的计算方法,将得分最高的句子抽取出来作为术语定义的最优选项 [3-4]。

冯志伟认为名称与概念之间具有单参照性,即一个名称与一个且只与一个概念相对应。他还认为术语的同义现象会导致术语使用的混乱。在术语工作中,应该尽量减少术语的同义现象,这是术语标准化的任务之一[5] 。

当术语同义现象严重时,由于提交给查询系统的关键词每次只有一项,这就必然造成系统无法识别出包含其同义术语的文本集合,从而降低了抽取系统的准确率。例如,路甬祥谈到术语滥用的问题时举例,“ergonomics”一词,分别有人机学、人机工效学、人类工程学、人体工程学、生物工艺学、人类环境改造学、劳动经济学、工作环境改造学、工效学等22种叫法[6]。

我们将上述名称分别作为查询关键词,提交给术语定义抽取系统,进行实验。对抽取结果分析后发现,提交查询项对抽取质量的影响较大。系统的准确率与查询项术语的使用频率正相关。在公众中知晓度与使用度相对较高的术语如“人机学”“人际工效学”“人体工程学”作为查询项时,系统返回的文本数量较大,文本中的信息与术语定义相关度高,抽取准确率高。反之,使用的查询项权威度、知晓度、流通度与使用频率均较低时,虽然多数搜索引擎在关键词处理过程中会使用同义词扩展功能,但抽取结果排序时通常给原始查询项赋予一个较高的权重,这就造成质量较高的同义词定义排在后面,从而降低了抽取结果的准确率。例如“人类环境改造学”“工作环境改造学”由于在公众中的知晓度与使用度降低,搜索引擎返回的文本数量极其有限,抽取出的候选句子的数量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同时,由于知晓度低,这些文本并非包含权威机构发布的术语定义,通常是网络上自媒体参与者发表的个人观点,客观性、规范性与科学性都无法得到保证,在这些文本集合中进行术语定义的自动发现,会大大降低术语知识提取的准确度。

从语义角度考察,在这22种叫法中,“生物工艺学”“劳动经济学”与源语语义相似度较小,与科技文献翻译的相对等值性原则背离甚远,以该类词语作为查询项得到的结果显然不能对所指称概念进行合理的描述。

作为查询项的术语,其定名的合理度即与术语的定名原则契合度越高,对识别系统的贡献度越大。如果将上述22个名称通过择优整合成一个术语,从术语标准化的角度来说,有利于普及术语概念。另一方面,网络文本撰写者逐渐统一使用固定下来的权威、规范的术语,也同样可以加速术语指称概念的传播。用统一的术语作为查询项,其识别效果显然远远大于多名术语的抽取结果,术语定义的抽取系统又直接服务于术语概念的理解,从而实现了概念普及的良性循环。

在考察中我们还发现,首字母缩合词术语同名异义的现象,在所有术语类型中最为普遍。无论从术语学本体或术语知识发现的角度,存在的问题都较大。

术语的单义性是指在某个特定领域内,术语具有形式与意义的一一对应关系,一个术语只表达一个学科概念,然而对于具有跨领域特性的多义术语,不具备形式与意义的一一对应性。换言之,在术语的命名过程中,术语的单义性原则只能落实到单一领域的范围。以首字母缩合词“CPI”为例,该术语共有17个不同义项,分别覆盖经济、政治、信息、管理、医学等领域,其中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在这17个义项中知晓度与使用频次最高。其余义项知晓度与使用频率较低,这类术语更多被所属领域的专家或学习者使用,领域内部的流通率较高,但领域外流通率较低。在这些跨领域的多义术语中,即使同一领域内部依旧存在同形异义的现象,例如“费用绩效指数”“关键绩效指数”“成本绩效指数”。由于上述术语的英语首字母相同,造成同一词形表达完全不同的概念,这显然违背了术语单义性的原则。在术语定义识别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识别噪音。在首字母缩合词术语的命名过程中,术语学家需在术语构成的经济性原则[7]与单义性、准确性原则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endprint

术语定名的单义性与准确性原则对于术语定义的识别系统的支撑作用是显著的。如果查询术语符合术语的定名原则,特别是符合在单一领域内单形单义的定名原则,将提高系统抽取的效率。

二术语科学定名在术语定义聚类中的作用

术语定义聚类是按照术语的领域归属类别将术语定义划分到各自所属的类别的过程,该系统的实现能解决大规模术语定义自动分类问题,对于领域术语数据库的构建以及规模化地研究领域术语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知道,一个新概念的产生必定要使用一个指称去描述此概念。从认知科学的角度而言,任何一个新概念的产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绝大多数新概念都是在原有领域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在语言学特征上,大多数新术语不是凭空而造的词,而是与先前的相关术语在语义上构成一定的关系。因此描述新概念的术语,所采取的语言形式多为组合型术语。概念体系是由一组相关概念构成的集合,以属种关系为框架,层级结构分明,并包含了各种纵向与横向的联系,每个概念在概念体系中占有明确的位置。依据术语命名的系统性,新术语的命名需纳入原有系统之中,概念体系间结构层次分明便于规范指称,使被定义概念在术语概念体系中准确地找到其相应的位置。

例如,“基金”是一个上位术语。随着近年来基金业的迅猛发展,基金的种类不断增加,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术语来指称这些概念。其下位术语包括:投资基金、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公司型投资基金、契约型投资基金、成长型投资基金、收入型投资基金、平衡型投资基金、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期货基金、期权基金、指数基金、认沽权证基金、区域基金等。

经过自动分词系统的处理,这些词组型术语的整体语义与词组中每个词的语义之和的关系示例如下:

成长型投资基金→成长+型+投资+基金

认沽权证基金→认沽+权证+基金

货币市场基金→货币+市场+基金

开放式基金→开放+式+基金

由于这些新术语尚未收录在分词词表中,在分词过程中被切碎成几个词组的组合序列,然而聚类系统的实验统计却表明,未收录术语对最终聚类的准确率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聚类系统使用语义知识库进行语义间的相似度计算。从上述切分结果可以看出,被切碎词组的义项之和与该术语本身的义项基本相同,即被切分词语的碎片与原术语之间保持着较大的语义相关度。

反之,某些外来意译型未收录术语,经过分词系统切分后,每个碎片的语义之和与术语整体语义关联度较小。例如“漂绿”(green wash)意为“公司、政府或是组织以某些行为或行动宣示自身对环境保护的付出但实际上却是反其道而行的行为”。

分词系统切分为:漂绿→漂+绿

切分后的义项累加与原术语之间没有过多的语义关联,两者之间的语义相似度极低。由于领域聚类的过程是基于句子之间的语义相似度计算,显然这种术语的定名方式对整个聚类系统的准确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从语言学特征来看,“漂绿”的表意特征较弱,理据性较差,使用者无法从指称推断其相关概念。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受试者为20—50岁年龄段,包含各个教育等级的人群,数量为20人。实验结果表明,受试者均无法从该术语的字面意思推测出该术语的大致意义,甚至无法推测出其领域归属类别。确保意译术语的简明性,同时符合汉语的概念理解模式,在科学性、概念体系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源语与译语间形式与意义的忠实度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是术语学家在术语定名过程中须着重考虑的问题。

遵循术语定名规范的词组型术语的语义与构成该术语的每个词语的语义之和相似度极高;反之造成被切分后的碎片部分语义之和与原术语语义的割裂,对聚类系统的准确率影响较大。该现象从术语工程学的角度也验证了:科学规范的术语命名对高质量的术语定义聚类系统的实现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术语科学定名在术语识别中的作用

大多数的新术语都是在相关旧术语的基础上建立或演化而来的,与该领域内部的其他术语保持某种意义上的关联关系,如层级关系、部分—整体关系、联想关系等。术语系统将新产生的概念囊括在原有相关概念体系之中,并与原有概念建立一定的结构、层级与语义关系。术语的语缀体现了术语命名的系统性与能产性的特征。在术语系统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缀包括:

前缀:亚、超、有、无、非、不、泛、类、可、反、单、双、多、自、总、半、云、次、大、小、被、逆、子、准、过等。

后缀:率、化、学、度、性、论、式、法、物、子、系、质、素、炎、仪、计、剂、体、器等。

很多包含高频词缀的术语是伴随着新的学科领域而产生的,这些词缀具有强大的构词能力,可与其他已知概念组配在一起,产生一批与该概念相关的概念集合。虽然有的语缀出现时间较短,但影响力大,能产性高,数量增幅巨大,覆盖领域广泛。以术语前缀“云”为例,我们统计到的包含“云”的术语超过一百个。这些术语都是基于“云技术”而产生的,词缀构词的术语定名法便于术语所指称的概念在概念网络中找到相应的节点,分别与“云技术”建立关联。包含“云”的术语几乎涵盖了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娱乐、教育等各个领域,如:云政务、云支付、云社交、云指控、云音乐、云学习等。可以理性地推断,在不久的将来,以“云”为前缀的新术语的数量将会继续增长,覆盖领域将更广泛,社会影响力以及知晓度和使用频率将越来越高。

术语的语缀从语义上准确表达了术语所表达概念的重要属性之一,对于概念的识别作用明显。例如词串:云+N,V+率。若前缀“云”后紧跟一个名词,或后缀“率”前出现一个动词,那么这种词汇共现关系与术语成词概率是紧密相关的,即“云+N”与“V+率”的词串作为术语的概率较高。实际上,即使出现在术语定义上下文窗口中,术语的位置也是不固定的,尤其从网络获取到的术语定义,语言结构灵活多样,术语可能出现在句首、句尾或句中的任何一个位置。位置信息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术语识别的难度。在术语粗抽取的基础上,识别系统利用语缀信息,在发现术语语缀之后,通过抽取方向的选取以及相应的抽取算法,将术语识别出来[2] 。

语缀具有术语识别的指示功能,从术语建设与管理的角度而言,语缀构词法便于术语在术语知识库中找到其相应的节点,方便术语的整理、归类,也能提高术语数据库用户的查询、检索的效率。从术语知识发现的角度而言,术语语缀尤其是能产性强的语缀,对于术语的自动识别、新术语的自动发现起到了强大的支持作用。利用语缀信息可辅助系统准确、快速地识别出一批包含特定概念的术语,有效地提高了识别的效率。

四结语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术语学研究离不开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支持,该技术使得大规模的术语知识发现、领域术语的系统化研究以及术语数据库的构建成为可能,对术语学本体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术语学本体研究影响着术语知识发现系统的实现。科学的术语定名不仅对术语概念传播、术语标准化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能有效提高术语知识发现系统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冯志伟.现代术语引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2] 张榕.术语定义抽取、聚类与术语识别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2006.

[3] 荀恩东,贾爱平,宋柔.基于互联网的术语定义获取系统[J].中文信息学报,2004(4):37-44.

[4] 荀恩东,李晟.采用术语定义模式和多特征的新术语及定义识别方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9(1):62-69.

[5] 冯志伟.术语中的概念系统与知识本体[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6(1):9-16.

[6] 路甬祥.我国科技名词的规范和统一任重而道远[J].编辑学报,2006(4):241-242.

从科学学的角度看传统工艺的发展 第5篇

从科学学的角度看传统工艺的发展

从科学学的视角,在研究传统工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从科学学的角度讲,传统工艺发展滞后引发的濒危现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传统工艺所依赖的.技术基础本身的问题;二是传统工艺技术应用的社会方面问题;三是产业化的管理和战略发展问题.作者主张用现代的管理模式运作传统工艺产业,技术进化传统工艺制作,以产业化的科学发展战略来消解传统工艺发展面临的困境.

作 者:曾令发 黄万稳 ZENG Ling-fa HUANG Wan-wen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南宁,530006 刊 名: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3(2) 分类号:N09 关键词:科学学   传统工艺   科技管理   技术应用  

从改革开放看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第6篇

本文主要结合物理科学发展史讨论了科学创新的`内在条件,论述科学创新的精神气质及科学创新的启示和思考.

作 者:马涛 马俊兴 山灵芳 MA Tao Ma Junxing SHAN ling-fang 作者单位:马涛,MA Tao(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472500)

马俊兴,山灵芳,Ma Junxing,SHAN ling-fang(河南教育学院物理系,河南,郑州,450003)

从改革开放看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第7篇

发布人:太原科技大学 发布日期:2009-04-16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开放发展的科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 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路径和必然选择, 是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和新局面的理论诉求和迫切需要, 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复杂历史过程。当历史跨入21世纪,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通过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它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科学发展观

恩格斯曾经指出: “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 究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 而“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 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列宁也曾经说过: “判断历史的功绩, 不是根据历史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 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 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 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 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 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 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2]中国共产党诞生86年来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其中,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一个指导理念。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时代特征条件下,人们对发展问题的一种规律性认识,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是马列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总结我党带领人民推动我国发展的长期实践经验,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和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它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与创新基础上形成的

中国共产党的四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思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自己没有经验和环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初步探索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指出落后要挨打,一定要发展,一定要统筹兼顾的重要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新任务和需要,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的新形势,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在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训中,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具体形成经历了五个阶段。2003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命题;2004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把树立和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2005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思想;2007年十七大的召开,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在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整体把握与总结基础上经过完善和丰富形成的

中国共产党在准确把握时代背景、世界发展趋势,总结我国发展历史经验,分清不同层面,采取科学对策的基础上构建起越来越全面的发展理论框架。在国际层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采用和平发展战略;在国内层面,处于黄金发展期采用科学发展战略;在社会层面,处于矛盾凸显期,采用和谐发展战略。重要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在重大科学技术出现后,其推广应用普及的过程将为人类争取30年到50年的和平时代不会发生世界大战。黄金发展期主要是指改革开放20多年来,建设取得新成就,认识有了新提高,政策有了新举措,实践有了新进展,取得的成绩前所未有,例如, 2000年我国GDP是10万亿元人民币,到2006 年GDP是20万亿元人民币,我们仅用了6年就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矛盾凸显期主要是指,不发展有问题,发展了也有问题,而且比不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更尖锐更突出。工人的下岗,农民可耕地的被侵占,折迁户的利益被侵害,上访告状人员的增多,矛盾的激化使我们意识到发展既处在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同时又遇到前所未有的大挑战。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步形成了由一系列战略思想构成的科学体系。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这些战略思想和任务,在八个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展开,并构成了一个贯通联系的有机整体。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涉及各个领域,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理论又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化,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延续,科学发展观还在发展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深化而不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是开始于毛泽东时代,成形于邓小平时代,深化于江泽民时代,完善于胡锦涛时代。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指导理念

马克思说, 每个时代总有属于自己的问题, 准确地把握并解决这些问题, 就会把思想理论和人类社会向前推进。正因为如此, 马克思主义成为开放发展的思想体系, 总是随着时代的步伐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 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不仅提出了客观要求, 而且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科学发展观就是我们党在深刻发展变化着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 在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中应运而生的,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必然产物。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见《十七大报告》)也正是缘此,科学发展观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一个指导理念。

首先,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发展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其次,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发展速度与效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改革发展稳定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促进政治、文化、社会共同发展,解决好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把发展看作是相互推进、系统协调的过程,强调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使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以前瞻的眼光创新发展模式、健全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注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实现发展的均衡和协调,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提纲挈领, 切中实质, 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所作的最全面、最深刻而又最鲜明的新概括, 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部分, 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部分,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丰富创新了我们党逐步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创新和发展是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路径和必然选择, 是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和新局面的理论诉求和迫切需要, 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复杂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体系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的形成是建立在对过去领导集体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它的发展是构建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的具体国情前提之下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最新指导理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3.[2] 列宁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2.[3] 钟萍.十七大精神解读----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J].今日浙江.2007.(11):34-36

[4] 韩振峰.胡锦涛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0):3-5

[5] 赵国良.试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历程[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123-125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改革与发展 第8篇

(1)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理论成果。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形成, 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和丰富的过程。我们今天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们党就提出了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更加认真的研究和探索。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等一系列论断, 江泽民关于“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一系列论断、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论断, 十七大上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发展与完善, 就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形成、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种种变化, 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 我国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阶段:一是从21世纪开始, 我国已由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总值达到小康水平相比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要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从人均收入水平看, 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 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 一个国家经济总量如果达到这一水平, 将是一个剧烈转型阶段。处于这一阶段, 有两种前途, 如果对各方面出现的新机遇、新矛盾利用得好、解决得好, 经济社会就会继续快速发展, 否则就会停滞不前, 甚至出现某种倒退或逆转。三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阶段是完善阶段, 但实际是攻坚阶段、决战阶段。这是因为比较好改的, 已经改得差不多了, 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基本都是一些需要攻坚的深层次的问题。在这一阶段, 如果改革不能深入进行, 则发展就要遇到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 如果经济社会不全面协调发展, 一些深层次的改革措施也很难推行。总之, 新阶段必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 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新观念、新突破、新思路、新举措, 这就是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

(2)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众所周知:“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人均资源少, 又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这些都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为此, 在我国办任何事情都要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 还要进一步看到,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 许多矛盾更加突出, 有的已经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 其中, 如人口多, 这是考虑一切发展问题的出发点。人口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改善民生的任务特别繁重。劳动力与社会压力的矛盾, 资源相对不足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矛盾、城乡及地区与地区之间差距进一步拉大与经济协调和社会稳定的矛盾;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等, 都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必须正视和解决的突出矛盾。这是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事实依据。

(3)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突出问题的必由之路。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一, 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这是一个世界奇迹。但与此同时,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立足点。其二, 资源相对不足是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我国正处于资源消耗强度较高的工业化阶段, 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 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其三,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长期因素。城乡差距仍在扩大, 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 经济发展不平衡, 生产力水平多层次, 制约着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如果这些问题不尽快解决, 不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达不到, 而且如果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 还可能产生某种危机, 我们应当有忧患意识。这也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

2 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1) 改革开放的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基础, 可以说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促使科学发展观理论逐步的形成、发展并逐步的完善。可以说离开了改革开放的实践, 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凝结几代共产党人共同的思想结晶,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形成、趋于成熟都是来自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2) 科学发展观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 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规定改革开放的方向, 明确新时期改革实践的目标, 科学发展观调节改革开放的过程, 还验证改革开放的成果。

3 各级领导干部如何牢固树立,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统筹兼顾,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在领导和管理经济社会工作中, 切实做到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第一, 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正确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要从我国国情出发, 深刻认识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长期的历史任务。第二, 正确把握宏观调控各项目标。要统筹考虑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 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第三,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继续加强和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 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第四,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为人民谋利益。第五, 抓紧研究制定统筹兼顾的政策和规划。合理调整与完善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 同时加强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体制、制度、机制和法制建设。要加强宣传舆论引导, 在全国形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良好氛围与环境。

上一篇:书面表达模版下一篇:三年级范文你喜欢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