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改实验实施方案

2024-09-04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改实验实施方案(精选8篇)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改实验实施方案 第1篇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改实验实施方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交往、交流、探讨的互动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正在改变——由原来教师的单一灌输,逐步向学生的积极自主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获取新知识转变。数学课堂教学的应该是真实有效,它无须刻意做作。为了改变本人的教学理念,提高本人教学水平,结合学校实际,本人决定在2011年3月至2012年元月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实验活动,为确保此项工作务实有效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预设:

1、通过活动促进本人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使本人具备准备一节满意课的能力。

2、通过活动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性”元素构成及教学方法,确立适合数学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及操作策略。

3、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乐学、会学。

4、通过活动提高本人素质和教学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全员参与:任课教师都是实践的主体,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课改活动,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贯穿于教学始终,坚持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

2、整体互动:通过互相听课、评课营造平等研讨的平台,构建互动的研究方式,在思维碰撞中形成共识,确立适合各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3、革新观念:逐步做到三个“凡是”:凡是学生能想的,老师不代想;凡是学生能说的,老师不代说;凡是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做。坚决反对满堂灌,教师讲课时间一般不得超过30分钟,要求每节课教少学多、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恰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尽量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学起来,尽量摒弃一问一答式的传统的双边活动形式。

4、突出重点: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为基础,以解决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找出每位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采取“反思—实践—互评—改进”的模式,构建有效课堂。

5、分层推进:分阶段确定工作计划,分阶段完成工作目标,按化整为零的方法达到化零为整的效果。

三、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课改实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学校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工作。

组 长:刘林海

副组长:万承东 汤守清 涂得乐 郝有德 王金生 肖云龙

成 员:赵清林 叶承伟 邱 波 年级主任、首席教师、备课组长

四、工作日程及具体要求:

第一阶段(2010年3月):课改实验宣传发动、计划阶段。学校制定课改方案,教研组、备课组制订本学科的课改计划。

第二阶段(2010年4月至9月):课改实验实施阶段。1、2010年4月中旬,个人反思。每位教师对照课堂教学标准进行自我评估,反思课堂教学行为,剖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制定课堂教学改进措施。教师在4月20日以前将课堂教学自我评价表交备课组长,备课组长、首席教师认真阅读后签写意见,4月22日上午交赵清林处。4月22日下午学校组织专班审核,对不合要求的返回重写。审核专班:校级干部、教学处主任、教科室主任、年级主任。

各教研组在4月29日以前召开课改反思专题会议,交流教研组、备课组课改计划及个人反思。2、2010年5月,组内评优。每位教师讲一堂教学实践课参与组内优质课堂评选活动。评优活动由首席教师组织,蹲点领导、全组教师参与。实践课定在平行班,交叉班级讲课(教师不在自己所带班级讲课)。实践课分为两段:前38分钟教师上课,后7分钟学生反馈。学生反馈由试题和评议两部分组成,讲课教师需提前一天将教案交给首席教师,首席教师安排其他年级备课组长根据讲课内容出反馈试题,考查最基础的知识。为了便于组织,一个年级教师相对集中讲课,准备内容相同的教师回避听课。评课打分交叉进行(如高二语文教师的课由高

一、高三教师评课打分),打分结果由首席教师统计,首席教师讲课由蹲点领导统计,若打分体现不出差距视为无效。听课教师应认真书写评语,既要客观地评出优点,也要评出问题,评出改进措施,评出努力方向。优秀比例控制在组内教师总数的40%以内。

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评为优质课堂:不用普通话教学、板书不规范、不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讲到底满堂灌、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组织不合理、学生反馈良好率达不到50%以上。

各教研组根据评优活动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初步确立适合本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应遵循新课改精神,切合本校实际,体现不同课型特点,忌抄忌空;制定课堂教学改进计划,改进计划要具体到人到项目到时间到措施;选出组内课堂教学标兵。

5月28日下午学校召开课改专题会,首席教师交流确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改改进计划,与会人员包括校级领导、中层干部、首席教师、备课组长。3、2010年6月,组内改进。未评为优质课堂的教师结合自身不足在反思改进的基础上讲一节改进课,改进课由首席教师组织,蹲点领导、全组教师参与。改进课重在比较改进项目是否有明显进步,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和努力的方向。改进课采取同组讲同课的模式,便于比较。4、2010年9月,校内改进。上半月,学校组织课堂教学标兵讲展示课,课堂实录。下半月,将未评为优质课堂的教师分成几个大组,学校成立评课专班,集中进行课堂教学评估,定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校内改进课采取同组讲同课、交叉班级讲课的模式。对课堂教学仍然达不到优良的教师降低新增课贴发放标准。

第三阶段2010年10月:课改实验验收阶段。学校成立专班,并聘请襄樊市教研员组织验收。每位教师根据验收时间和教学进度,准备一节课,每节课要备二种课型:多媒体教学的(制好相应课件)和非多媒体教学的,确保每节课达到优良。

第四阶段(2010年11月):课改实验整改阶段。根据验收阶段的相关意见,各教研组进一步集体讨论制定整改措施,探讨修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定型成文;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开展集体听评课,集中整改。

第五阶段(2011年1月):展示总结阶段。完成课堂教学模式最终定稿,集结成册。各学科选派教师上课堂教学新模式展示课。学校召开课改工作总结大会。

老河口市高级中学 2010年3月

老河口市高级中学课改实验课堂教学自我评价表

教师姓名: 备课组:

项目评价标准自我评价改进措施

语言普通话标准、清晰、精练、规范、生动

板书简要、工整、准确、美观

教态自然亲近、仪表端庄

电教能自制课件、熟练使用多媒体

教学

组织设计合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突出重点、过渡自然

课堂

气氛活跃民主、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备课组长意见 首席教师意见

老河口市高级中学课改实验课堂教学评分表

讲课教师 课题 班级

项目评 价 要 求分值得分

语言

普通话标准、清晰、精练、规范、生动5 板书

简要、工整、准确、美观5 教态

自然亲近、仪表端庄5 电教

能自制课件、熟练使用多媒体5 教学

组织

设计合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突出重点、过渡自然30 课堂

气氛

活跃民主、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10 合 计60

评课教师:

老河口市高级中学课改实验课堂教学反馈表

友情提示:各位同学,为了贯彻落实学校提出的“建设有效学校,提供有效教育”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创建襄樊市示范高中这一中心工作,学校决定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改实验活动,为了全面了解本节课教学情况,帮助讲课老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请大家7分钟内认真独立地完成以下习题,并填写问卷表。此表为无记名方式,为了使学校掌握全面真实的情况,请各位同学据实填写。谢谢合作!

习题反馈:(4个小题)

问卷反馈:请根据你的感受在A、B、C三个选项中选一个填在题前括号里:

()

1、你认为该老师语言。

A.普通话标准清晰、精练生动。B.吐词清晰、普通话较标准。C.未使用普通话或普通话不标准,吐词不清晰。

()

2、你认为该老师板书。

A.简要工整、准确美观。B.字迹清晰。C.凌乱随意、字迹不清。

()

3、你认为该教师对同学态度。

A.关心不够。A.A.单调乏味。A.富有激情、和蔼可亲、要求严格。B.一般,可以接受。C.冷淡,()

4、你认为该教师使用多媒体方面。

效果较好。B.效果一般。C.没有使用或很不熟练。()

5、你认为该老师讲课。内容丰富,知识容量大。B.能抓住要点,但扩展不多。C.照本宣科,()

6、你对该教师总体感觉。

很好。B.一般,可以接受。C.不太好,需要改进。上一篇文章: 我校举行演讲比赛

下一篇文章: 关于广泛开展“节水捐水 抗旱救灾”活动的总结 【报告错误】【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我校秋季田径运动会顺[875] 刘林海 新学年开学典[724] 樊丽——开学典礼上的[652] 王少禹——开学典礼上[654] 刘中成——2010年开学[777] 处室岗位竞聘[727] 开学工作安排[677] 我校2010年高考录取名[1702] 老河口市高级中学2010[1252] 我校2010年高考再创佳[1664] 老河口市高级中学《黄(新)关于征集学生廉洁书法(新)《黄河大合唱》与张光(新)普通话考试报名的通知(新)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新)我校隆重举行新学期开(新)我校开展警校共建活动(新)

【发表评论】

教学处2010-2011学(新)教学处2010-2011学年上(新)郝校长——新学期国旗(新)

老河口市高级中学《黄[49] 普通话考试报名的通知[42] 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46] 我校隆重举行新学期开[119] 我校开展警校共建活动[91] 教学处2010-2011学[83] 教学处2010-2011学年上[58] 郝校长——新学期国旗[91] 2010——2011学年下学[77] 老河口市第三届“梨花[137]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学校召开教职工迎新春

女红课优秀作品展

再鼓干劲抓创建 克

高一年级举办女生心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版权申明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设计版本:河高校园网10版 版权所有:老河口市高级中学 学校地址:老河口市机场路7号 办公电话:0710-8223656 欢迎来到:河高信息网[ 本站网络带宽由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电信局提供!网站备案号:鄂ICP备10014853号

总访问量: 673629 今日访问: 439 昨日访问: 530 您的访量: 1 在线人数: 8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改实验实施方案 第2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背景

素质教育天天喊,应试教育还是大行其道,在这种怪现象下,社会不重视,家长不重视,学生不重视历史学科,导致目前历史教学最大的挑战就是教学无效和低效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下,我们历史教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任务愈加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

2、国内外研究现状

有效教学研究是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国内叶澜、裴娣娜等教授对有效教学进行研究以外,部分专家、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如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吕渭源教授著《有效教学草纲》,陈厚德教授著《新概念—有效教学》,张庆林、杨东老师著《高效率教学》等。也有部分有关有效教学研究的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和教育杂志上,具体情况在此不作赘述。从国内外文献研究来看,存在的最大问题有二:一是国外研究成果固然有其科学性、先进性,由于文化、教育背景差异,难以有效地指导我们中国课堂教学,如何接受、借鉴、创新是我们应该着重研究的问题;二是国内研究成果大凡是文献研究和建议性理论研究,缺乏扎实的实证研究,缺少实践基础,在指导性和普遍意义上看,缺乏推广价值。

如何让有效教学的理念“本土化”、“实践化”,将教师教学行为合理分解,渗透到学科课程中去,从根本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此课题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解决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中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出现的问题,促进师生发展。

1、学生方面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为其终身打下基础,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历史意识、人文素养和具有一定历史责任感的社会人。

2、教师方面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行动研究,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反思,重构教师角色,转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教学行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应用方面

真正解决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课程标准,以有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在有效教学理论指导下,帮助教师发现或鉴别有效教学行为和低效甚至无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建立有效性教学的理念及其专业化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以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每个环节的有效性,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最终探索出提升历史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构建教学不同阶段的有效教学行为的模式,从而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

概念的界定: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界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什么又是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促使学习想学历史、愿学历史、乐学历史、学好历史的活动就是有效的学习活动。

研究的对象:中学历史是指九年义务教育七八九年级的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优化教学过程设计,把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意识贯彻于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和谐、协调、平衡的状态;致力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氛围,让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引导学生整体参与、投入,不断强化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历史素养,注重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历史教学在体现人文性的同时,教学效率得以不断提高。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

2、调查研究法。(1)调查教师的心理状况、现有思想和学生个性,发现问题;(2)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有效性教学方面创造的成功的新经验、新方法;(3)调查有效性教学实施后的学生个性状况,为个性化教育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调整有效性教学的实际操作。

3、行动研究法。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有效性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这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一些成功教学课例的研究,吸收新课程有效性教学设计的成功经验,总结有效性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规律。

(二)研究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3月)

问卷调查我校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课堂教学高效或低效的特征,完成调查报告;文献研究,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2、中期实施阶段(2014年3月——2014年5月)

启动课题研究,以年级为单位,制定阶段性达成的目标。注意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研究思路,定期组织座谈、总结交流,深入课堂,通过讲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编写典型案例和教学设计,形成课题研究经验和成果并展示。

3、后期总结阶段(2014年5月——2014年7月)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改实验实施方案 第3篇

一、认识概念、精心设计教学实验

前概念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 它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突破口.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大脑的前概念成为学习物理概念的突破口呢?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前概念的不合理性.生活中存在的感性材料通常有着较为复杂的背景, 本质和非本质的因素常常的混在一起, 从而使学生很难利用这种的材料来建立相应的物理概念.但精心设计的实验则不同, 它可以简化甚至纯化这部分感性的材料, 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更明确、具体的认识.在获得了鲜明的感性材料后, 学生便会把大脑中原有的观点与具体的实验事实进行比较, 这样必然导致认知冲突.这就是物理概念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同时也是学生建构物理学概念的突破口.

二、巩固概念并精心编撰练习

作为学生, 常常认为理解物理概念就是简单的复述定义, 所以在建立相应的概念后, 应让学生进行及时地有针对性的练习, 以便通过在新的问题情境中使用新学到的概念, 使他们在运用概念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对物理概念理解的偏差.我们可以通过三个层次来检查学生对物理概念掌握的情况: (1) 能够明确概念来自于哪些客观事物中; (2) 明确概念反映了事物的哪些本质属性和联系以及它的物理意义和适用的范围; (3) 应用概念能够说明、解释一些有关的物理现象和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得到加深、巩固概念的理解.可以根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或物理概念的特征设置具体习题.

三、整体结构教学并且理解规律

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观念和它们的相互联系构成的理论框架, 从而要帮助学生达到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内涵外延以及联系, 并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程度;经常性地帮助学生建立全书的整体框架, 使物理知识变的更加系统化, 形成较为合理的对物理学科的认知结构.更好地理解物理的规律, 并借此获得直觉的联想和判断,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敏捷性,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整体结构教学分以下三方面进行:1.掌握物理学科基本结构.2.全面训练物理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组块思维.

四、提高教辅意识并且调整职能

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 管理它的目的是使其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可是仅仅配备仪器, 建立实验室, 只能说是为实验教学提供了相关的物质条件, 实验教师才是使这些设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关键.事实上, 实验室工作者需要理论知识与应用技术.为了保证正常的物理实验教学工作, 本人通过这几年潜心研究和不断实验, 努力拓宽自身的工作思路, 进行耐心细致地探索, 努力转变培养目标观念, 积极调整工作职能, 实现了由传统单纯的实验室管理和实验准备的职能, 向协助科任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教辅职能.

五、融入实验改革不断创造条件

实验教师应是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参与者.预设实验教学档案, 预见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对新生组织学习《实验室规则》, 第一节课进行实验室的操作规范教育, 培养他们良好的实验习惯.针对高中物理分组在使用过程中实验仪器易发生损坏的情况, 及时吸取教训, 总结经验, 必要时采取一些预防性的管理措施.实验过程中, 本人深入课堂, 协同其他任课教师一起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排除仪器故障, 处理偶发事件, 帮助学生来排忧解难, 以及及时地进行纠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实验操作错误和不规范的行为, 对普遍的、反复的错误, 收入实验教学档案中, 研究解决的办法.

六、提升理念技能强化培训

新课改要求实验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 作为一名实验教师, 要时刻树立“创新目标”观念, 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体, 师生关系和谐, 教学氛围民主的现代实验教学观.首先, 主动加强理论学习, 多研读物理专业教材和杂志是实验教师自身发展的基础.其次, 明确自己日常工作的具体任务和目标要求, 主动地了解物理学科教师的教学安排及教研进程, 与任课教师进行密切配合, 立足现有实验室条件, 为开展教学改革, 再次, 适当的开辟校际间, 通过因特网与同行交流沟通, 学习同行在服务物理教学工作中的改革与创新, 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提升自己的实验技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杭州市教育技术中心.中小学实验室管理基础, 2005.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改实验实施方案 第4篇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破除以单纯传授知识为唯一目标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丰富的手段和技能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同时要注意防止把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当作一种新的知识向学生灌输,而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能力,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实践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物理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让学生可以在这里大显身手,参与教师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或者是观察来获得知识,展示学生的学习情况.

2 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实验教学的意义

通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它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局面,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和物理概念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了物理规律.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3 加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措施

3.1 培养学生逐渐养成探索习惯

在高中物理实验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来掌握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参与了实验过程,掌握了实验步骤而且了解了实验原理,促进了学生积极探究相关的物理知识和规律.学生在动手试验中会逐步地掌握物理知识的规律,通过学生的探究学生会逐步地完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例如在操作《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就掌握了实验目的和实验过程.学生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实验方法学生自然也就掌握了.学生为了实现实验目的都会积极地进行探究和思考,从而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3.2 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实验教学资源

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讲的学问,而在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兴趣已很浓的时候,再教他的学习方法,这才符合优良教育的原则.生活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教学资源.生活是广阔无边的,学生在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理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从生活中给学生提供知识,促进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认真探究实验,提高能力.在让学生了解《摩擦力》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几种常见材料:光滑的木板、毛巾、海绵等不同物质让小车在上面进行运动,观看小车受到摩擦力而停止的过程.生活中的物质促进了学生对于摩擦力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了学生探究兴趣的增加.

3.3 恰当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已经走进课堂,有时有些物理实验在没有条件或者不易进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演示实验.多媒体可以声形并茂地展现出实验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实验的目.有了多媒体的帮助,它克服了传统的单纯使用演示实验中的一些不足,使实验能够呈现出理想的实验结果和实验目的.例如在学习《研究平抛运动》实验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了解什么是平抛运动,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媒体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态的动画,给学生展示出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动态的视频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了他们的区别,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多媒体激发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课堂实验达到了理想的状态,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对于物理实验探究积极性的增加.

3.4 改进实验演示装置,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新课改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动手参与,更要通过教师的指导来改进实验装置,产生理想的实验效果.学生通过对于实验装置的改进就必须要明确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明确实验的目标和仪器.在探究中认真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创新和改进,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3.5 教师亦要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

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就必须要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缸水,而且必须是活水,让学生可以不断地接受新鲜事物,开阔学生的视野.“为渠哪得清如洗,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会给学生展现出更加精彩的舞台.

4 运用课本实验,增加学生兴趣

4.1 课堂上采取分组模式进行实验

教师在物理课堂上要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在课堂上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体.例如在操作《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通过学生的共同合作,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就会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了实验过程,从而顺利完成实验.

4.2 演示实验后引入新课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的方式来进行导入.实验的形式新颖,给学生带来了兴趣,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演示实验后进行引入新课会让学生带着兴趣和求知欲进行探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兴趣的学习空间.学生以一种积极地状态进行学习,课堂效果自然然会事半功倍.

4.3 利用“失败”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探究欲望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实验来习得知识.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失败”实验来指导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对于失败的反省来总结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从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实验技能,促进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例如在操作《电阻的测量》实验时,学生会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实验的失败,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失败的原因,是由于电路没有接好还是开关没有连接……在探究中学生会总结出失败的原因,自然会形成深刻的认识,提高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

5 改进、自制实验演示教具,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5.1 完善课本实验教具,提升操作性

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要不断地完善课本实验教具,带领学生一同去思考和探究,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实验教具,提高实验的操作性和自己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探究会不断地完善实验过程,想出更好的实验教具,从而让实验呈现出更好的效果,促进学生参与其中.

5.2 适当演绎趣味小实验

新课改提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致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趣味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勇于进行探究和实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乐学者不如好学者”,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自然会主动探究,积极进行学习,转变自己的学习态度.

有效教学研究与实验方案 第5篇

“小学有效教学的研究”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无效或低效教学的状况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不排除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勇于改革和创新,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既能注重知识建构又能注重人格塑造,既能注重全体发展又能注重个性发展的优质课,总体来讲,课堂教学的成绩不容否定。但是,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果低微。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的动力系统遭到破坏,本应由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探究、寻求个性发展的“课堂”成了教师独挥教鞭、强力灌输、传道布施的“教堂”;学生学习的效果则表现为低效或无效,从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这种现象,造就的是“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

1、教师方面,凭陈旧的教学模式施教,开拓进取、改革创新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兴“加时之风”,靠“补课之功”,用“题海战术”,行“死记之道”;教学目标以应试为中心;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学会轻会学,重接受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重智能发展轻情商培养,重整齐划一轻个性形成。

2、学生方面,存在着学习行为的被动化问题,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控制,学习材料靠学校来提供,学习目标靠老师来确定,学习任务靠老师来安排、学习行为靠老师来督促,学习过程靠老师来调控,学习结果靠考试来评价。缺乏个性意识,不能自觉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缺乏参与意识,课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动听讲和记录,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缺乏问题意识,仅仅把学习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未能看到学习其实还是一个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让学习止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习起于提出新问题;缺乏合作意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仅靠自己的冥思苦想,生生合作、生师合作的形式并不多见,多方对话的情形也不常见;缺乏情感意识,忽略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培养;缺乏反馈意识,不能自觉地、多元地反馈交流自己的学习信息,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当然也就不可避免,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往往导致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这种表面达成现象的最终结果是产生出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因此,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

(二)教育创新呼唤教学创新,迫切需要彻底改变低效或无效教学的状况

1.教育创新呼唤课堂教学创新。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时代在呼唤着教育创新,教育创新的任务理所当然地要依靠教学创新,没有了教学创新,教育创新就失去了载体和依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也就成了空谈。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仍然陷在低效或无效教学的泥淖中不能自拔,那么,教学就不能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任务。

2.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就要实现有效教学。

从学生的课业负担情况来看,过重的课业负担阻碍着教学的创新,造成了教学的低效或无效。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外部原因和现实情况姑且不论,单说内在原因和情况,如学科内容“难、繁、偏、旧”,教学方法陈旧落后,课堂教学以记忆知识为目标的强化训练,教学气氛呆板枯燥等等,都直接阻碍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真正实现教育教学创新,要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就必须彻底改变低效或无效教学的状况。

3.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关键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优质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

量。我们必须更新教育和教学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重新定位,努力探索教学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在教学思想上,建设以学为本的模式,坚持学为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学施教,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由关注统一规格教学向关注差异性教学转变,由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过程教学转变,由程式化教学向个性化教学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以选拔为主的评价向促进个性发展的评价转变,让学生发挥潜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勇于质疑,善于拓展,大胆创新,切实改变低效或无效教学的状况。

二、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有效教学的理念起源于上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尤其是受美国实用主义

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它的提出其实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间相互争论的产物。国内外有识人士认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有效教学主要研究环境变量(学习活动的环境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有一定影响的特征)、过程变量(师生的课堂行为,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果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结果变量(教师所期望的及教师拟定教学活动计划所依据的、可用有效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加以衡量的教育成果)等。在具体研究中,采用两种策略:第一种将过程变量与结果变量联系起来考察,简单地探讨过程变量和结果变量之间的相关情况;第二种是只考察过程变量,并在此基础上注重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的研究等。但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行动研究,目前国内外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研究上亟待研究解决。

三、课题界定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

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有效教学更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确定这一教学理念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避免副作用,减少无用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策略性。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价值取向

本课题以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建构主义与行为主义为核心,关注每一位

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关注过程,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学策略,从而形成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建构发展性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必须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引起、维护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以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具体说来: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人”的发展。每位教师都要树立“双全”意识,既要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又要树立“全人”的理念。所以教师应当将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上。

(2)、关注教育教学效益,围绕“用较少的师生的精力和时间,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这一宗旨,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效率。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是取决于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有效教学旗帜鲜明地反对缺乏效益的“奉献”,因为这种意义上的“奉献”其实是在耽误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3)、启迪老师实施反思性教学。有效教学迫切地需要老师自觉养成经常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做到天天反思、堂堂反思,不断地追向“自己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因此,没有反思性教学,便没有有效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实施有效教学,体现“人以为本”的思想,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提高课堂

教学的效益,提高教学质量。

(2)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最

基本的渠道,通过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研究

(3)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探究的研究

(4)少先队活动有效性的研究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

(1)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有关理论以及课堂教学有效化的有关理论。

(2)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学思路。

2、调查研究方法

(1)调查教师的心理状况、现有思想和学生学习的素质状况,发现问题,确定操作变量。

(2)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实施有效教学方面拓展的新思路、运用的新方法、形成的新思想、取得的新经验。

(3)调查有效教学实施后的学生发展情况,为有效教学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调整优质教学的实际操作。

3、实验观察方法

通过操作变量的实施,观察变化,前后测定对比,分析因果关系,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用理性结论指导教学实践。

4、行动研究方法

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优质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在上述四种研究方法中,行动研究方法,始终是我们的主要研究方法。这是因为有效教学的实施和推进受各种因素、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学校教育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但决不是唯一的方面,因此,我们无法采用严格控制的标准实验研究方法,而只能提出假设,针对问题,施加操作变量,观察变化,分析因果关系,但这种来自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结论仍不乏客观性、正确性和科学性。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启动阶段(2007.4—2007.8)

主要工作:组建课题组,培训实验教师;选择实验方法,做好各项测试;形成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二)实施阶段(2008.9—2010.8)

主要工作:开展课堂教学展示,召开中期成果报告会。

(三)总结阶段(2010.9---2011.4)

主要工作:撰写结题报告,出好研究专辑,举办结题鉴定会,邀请专家鉴定研究成果。

八、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曹浩洪

副组长:黄晓明

主要组员:张福秀、张秀兰、张小芳、周乐强、周美霞、李舒环、肖金凤、蓝应魁、廖士玉等

研究对象:全校学生

九、课题研究成果呈现形式

1、课题实验方案、阶段报告、结题报告

2、课堂教学案例与反思

3、课堂教学录象

4、学生个案分析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改实验实施方案 第6篇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

(1)创新教育的需要。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对此,人们已有高度的共识。然而要彻底全面实现这一转变和飞跃,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这一切都对学校教育、课堂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小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

(2)时代的需要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因此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的潮流和必然。这就决定了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要发挥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学校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变革和挑战,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思考,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才能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创造人才。

(3)现代数学教育应对时代挑战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有专家深刻指出:“高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数学是核心技术”、“数学:关键技术的关键”。面对数学的急剧变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成了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数学教育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因此,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实社会,我们只有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才能使数学教育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也才能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出积极的反映。

(4)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更新。数学教学观是数学教师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以及学生数学学习认识过程的一种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5)我校教师要求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迫切希望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还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研究意义(1)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小学的顺利实施。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所说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首要指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有效教学有先天的联系。本实验研究能较好地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步伐,同时切实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华而不实”问题。

(2)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能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教学骨干教师。综上所述,开展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能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的基础。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从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此外,钟启泉教授在《教师之友》2002年11期中对有效教学的背景、核心思想和教学理念也作了简单的论述。以上这些国内专家学者的理论对本课题具有直接理论指导的意义。就国外研究来看,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还是当时“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我国学者张璐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1期中指出了国际有效教学的四条标准:教学对话、语言发展、挑战性的活动和学习背景化。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两者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关注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实践的针对性。而我国学者相对于课程改革以前来说,现在更加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如有效教学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等。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缺乏学科针对性,未能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缺乏具体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尤其缺乏一线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所积累起来的具有切身体会的课堂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们教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紧扣牢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师原有知识结构及个人业务素质的基础上,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和更新教育观念、深刻自我反思等方面的教师自身的行动研究,来探究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从而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建立起新的适应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策略。

三、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3、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4、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策略,以指导学校的整个教学工作。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研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重点是通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的研究来推动我校整个课堂教学改革。

(二)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一线六点”上,其主要是指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为主线,通过对兴趣、评价、体验、合作、情境、探究等一些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课题的研究原则 :

1、课堂中心性原则:不管哪一教学层面的研究,都要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6、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研究的活动方式与方法

(一)活动方式本课题组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研究、学习、实践”这三者结合点上,要求每个子课题组在每学期应针对所研究的内容,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计划,作好一次专题汇报,搞好一节或几节优质研究课,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展示一次研究成果,积累一本研究资料,撰写一篇或多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1.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六、研究的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一)准备阶段(2007年4月至2007年6月)1.确定课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结合我校数学学科教学实际,初步拟定《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的总课题,作为学校主攻课题。

2.分解课题课题涉及多层面的问题,根据课题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教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选取部分子课题加以研究,改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理论学习了解素质教育的要义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明确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改革的重要意义。

4.制定方案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整体方案讨论稿,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

(二)实施阶段(2007年7月至2009年1月)1.教学实践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六个方面的内容,每学期组织若干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

2.案例分析结合每学期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若干次说课、听课和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交流小结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4.撰写论文每学期都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依次补充,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三)总结阶段(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底)1.论文交流 对已撰写的论文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

2.总结经验探讨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总结经验,准备结题工作,并为后继研究做准备。

3.研究结题召开课题结题报告会,邀请校有关负责课题的行政领导和上级领导部门,对研究课题进行现场评审,鉴定和验收。4.成果展示

①书面材料:《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等。②随堂听课,评价教学研究的教学效果。

③召开学生座谈会,评价教学研究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七、成果呈现形式

1、建立 “实验档案”;

2、汇编教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案例集》;

3、课题专题观摩课;

4、汇编教师《小学数学有效数学研究论文集》。

八、具体实施措施:

1、第一阶段加强学习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调查了解学生的学情,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讨论,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学生学情拟定实验方案。

2、建立实验机构,加强课题研究管理。为保证课题实验研究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顺利进行,成立课题实验小组,分工明确,强化责任,定期召开实验研究例会。

课题组负责人: 王大军 课题小组组长: 王 斌 课题小组副组长:王海松 课题组成员:杜爱斌 邓玉芳 向 琼 梅红梅 李玲莉 向玉华 梅冬诊 向恒姣 胡春菊

职责:

课题组负责人:领导、检查、督导课题组开展实验研究。

课题小组组长:组织课题组实验教师开展理论学习;组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组织课题组做好阶段小结及各阶段性评价;组织实验教师撰写论文、案例,编辑《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案例集》、《小学数学有效数学研究论文集》;总结经验,撰写实验报告。

副组长:组织实验教师开展实验研究,收集资料,协助课题组组长工作。实验教师:认真学习课题相关的理论;做好学情调查、分析;开展实验研究;做好各阶段的实验小结,撰写案例、论文。

3、培训实验教师,提高实验教师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技能,强化实验教师的责任意识。一是组织好本校的校本培训,增强教师理论学习的有效性;二是让教师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三是请专家、行家到校培训教师。

4、要求实验教师每学期做到“五个一”:即开学初写一份实验计划;学期中写一份课题实验调查报告;备一份优质的教学案例;上一节优质的实验研究课;期末写一篇经验总结或论文。

5、建立实验教师档案资料,做到管理规范化。

6、实验工作要及时总结,连续不断推广。每学期课题实验小组要认真总结情况,推动和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改实验实施方案 第7篇

一、研究背景

评价是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相互作用共同建构的协调统一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态度、思维状况、学习方法、情感熏陶等方面学习行为作出合理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但要真正把评价处理得恰到好处,如化雨春风浸润学生心田,开启学生智慧,则是一门只有在长期实践中才能形成的艺术!

二、研究目标

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评价,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去学习。语文课堂上评价意见的交流活跃,不仅能改变原来语文课堂上的沉闷气氛,激活整个课堂教学,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研究内容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以“人的发展”为本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目标,理所当然地追求“人的发展”。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

2、艺术性原则

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态度、不同心理、不同个性、比较恰当地进行具体评价。也就是说要注意评价的艺术,即在运用具体化语言的同时,要善于用自身的姿态、丰富的表情、优雅的动作来辅助评价,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多元化原则

课堂教学不但是认知过程,而是涉及到知、情、意、行的完整的心理过程。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应从只关注认知的结果,到关注学习活动的完整过程。

4、激励性原则

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判、指导,更应该是激励、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他们的行为、态度、兴趣易受外界的影响,来自外界、特别是来自老师的激励性语言对课堂学习效率的影响是巨大的。

5、开放性原则

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力求最大限度地逼近教师教学的真实状态,课堂教学的普遍性要求,又要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

(二)评价方式的优化

1、教师点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其解决问题的态度,表述的方式、表达的效果等方面作出即时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及时的调节作用。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眼神,都会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

2、师生互动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不是教师的绝对专利,要敢于个善于让学生发表对自己、对同伴、对老师的评价,对老师的评价,因为小学生更在乎得到肯定评价,所以从学生的角度作出的课堂评价,有时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体验到的成功感会更强。为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学生个人与小组、学生与教师等可进行自评、互评等多向沟通。课堂上师生互动、师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能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个思维火花的碰撞。

3、学生互评

同一题目,同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学生的解答方法也不同。开展学生互评,不同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不断地对学生原有的认识进行补充、调整,使学生原有知识明朗化、条理化,思路更开阔,求异创新的欲望更强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教学实际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

4、学生自评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充分发挥自我评价的教育功能是体现学生在学习生活的重要标志。我认为抓好自我评价,首先应教育学生学会自我认识。全面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潜能,天生我材必要用的观念。不仅要看到自己的弱点,更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同时也有利于防止单纯的式所容易造成的对立情绪,奠定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而提高评价效果。

(三)教师评价方法的优化

1、即时评价

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是师生间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间,学生间可以进行动态的对话,教师和学生就是通过这对话和交流来实现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和学生的平等对话进行引导评价。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往往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作出的立即反应,从而帮助他们调整、控制后继学习行为,我们把它称为教师课堂即时评价。

2、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衍生与深化,它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发展性评价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发展性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因此,我们说发展性评价是立足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统一,最终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3、多元性评价

课堂的多元性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针对课堂学生的发言,要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在关注师评的同时,还要重视生生之间、生师之间的评价等,在磋商与对话中消除分歧,最终形成以一元为主导的多元评价格局。二是评价角度的多元性。评价要注重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建构,不仅要关心智育方面的发展,评价知识的学习(问题的对错等)、方法的获得(技巧性等)。教师帮助学生丰富评价信息,整合现象的评价和实质的评价,让学生更客观地认识问题、认识自我,接纳和认同正确的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以及和谐的发展。评价还要关注情商方面的发掘,可以针对学生发言的创新精神、心理素质、态度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及素养。三是评价方法的多元性。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多用语言评价式,其实方法可以灵活些、多些。

4、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它体现于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它注重在评价中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它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和互动等,以实现评价的最大效益,达到促进发展与改进的目的。

(四)评价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说明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课堂评价语言,能让课堂充满生机,焕发出人文气息。但在具体操作中出现了一种偏向,就是对学生一味表扬。其实,激励不等于表扬,表扬只是激励的一种方式,恰当的批评也是激励。我们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提升语言素养和学科素养。

语言素养是老师在课堂评价的基础,也是提高评价语言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教师和农民一样,是“舌耕”。学科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我们不是不缺乏好的教学设计,而是无法实施,主要是我们教师学科素养不高。学习学科知识,学习学科知识内在的联系,学习学科教学法知识,不断丰富学科学习和教学实践,日积月累,才能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将学科素养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课堂评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你身上的学科味道。

2、注重精彩的预设,关注美丽的生成

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充分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状态,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预设。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很有道理,“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所做的课时计划,就是课堂应当发生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最大的预见。”认真设计提问,尽量减少问题数量,努力提高问题质量。只有注重预设,关注生成,课堂才会越来越精彩!

3、学会安静,注意倾听

周林老师说:“教师一定要学会安静”。只有教师学会了安静,才会注意去倾听。有时,倾听也是一种很好的课堂评价。评价是师生互动,评价是一种平等对话,只有听清了学生的表述,老师才可能有恰当的评价。现实课堂中,许多老师的话太多,活动量太大,激情四射,成为舞台明星,“像花蝴蝶一样穿梭于学生之间”,不注意学生的观点,生拉硬套,按自己的一厢情愿进行着程序化的教学,错过了许多最好的教育时机。

4、丰富和创新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言

“千篇一律”的评价语对天真烂漫学生来说犹如嚼蜡。评价语应不拘形式,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情而异。

5、培育自己的教学机智,巧妙评价

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谁也不喜欢课堂死水般的枯燥,学生向往的是师生和谐共处、充满情趣的美好的境界。学生不仅在希望在课堂中学习,还希望在能课堂中享受。作为老师,我们有义务幽默。机智是幽默的前提。教师要善于捕捉一闪而过的快乐,更要善于将快乐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各年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了解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行为现状。

2、观察法:对各年级老师进行课堂观察。

3、案例分析法:通过大量课堂教学案例对教师进行跟踪调查,并不断总结反思。

4、经验总结法

五、研究步骤与实施计划

时间:2014年9月----2014年12月

第一阶段:2014年9月,确定课题,撰写课题方案。第二阶段:2014年9月——201年11月,调查分析,了解我校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行为现状。

第三阶段:2014年12月探索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等,接受中期研究评估。

第四阶段:2015年1月总结成果。

1、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行为。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改实验实施方案 第8篇

一、有效的课堂准备教学策略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够制定出具有针对性且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作为语文老师,需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兴趣爱好以及所掌握的知识等进行了解之后,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比如,通过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了解便可以指导班级不同层次学生所占比例以及比较大众化的兴趣爱好等,这样在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类,在授课和指导时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案,从而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在通过询问、调查了解之后在给学生教生字词时,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进行新的内容,而对那些仍然没有掌握的学生,则需要耐心地继续讲授,逐渐将他们之间的差距缩小。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要想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效果,首先要激发其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 1) 自由法。即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主动自由的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由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的方式,这种自由回答问题法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重视,从而更加积极的提问,从而回答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相应的学习兴趣也越发浓烈,但是自由是相对的,如在其他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时要告知学生要尊重同学,待别人回答完毕之后再站起来进行回答或者补充,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 2) 奖励法。小学生非常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更是对游戏乐此不疲。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小小的鼓励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酸的和甜的”一课时,老师可以准备几串葡萄,在然后使用果盘盛放在讲桌上,在讲课的过程中针对狐狸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故事来讲述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亲自去验证之后再去下结论,提出一些问题,如“狐狸为什么会觉得葡萄是酸的?”进行讨论,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奖励葡萄,从而激发学生多思考,逐渐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三、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及时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并将其融会贯通,应用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合作教学法

合作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和配合的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在组之间的每一位成员均安排不同的任务,最终促使整个任务得到完成。比如,在学习“小枣树和小柳树”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在5个人,其中2个人分别朗读课文的上下段,其它的人则分别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如问题: 1小柳树听了小枣树的话,为什么会觉得不好意思? 2通过课文,我们学到了什么道理? 在课文讲授完毕之后则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内容。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最后再由同学们选出谁朗读的最好,而对于问题的答案则有老师进行评判,对于朗读和回答问题均表现优异的小组进行鼓励。

2. 使用多媒体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对动画、图片和视频更加热衷,那么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图片和动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太空的生活趣事多”这篇课文时,那些太空中的有趣事情学生由于知识的缺乏所以无法想象,此时便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宇航员在宇宙飞船中的各种有趣的现象演示出来。比如,在宇宙飞船中人们的睡姿可以是任何状态,或者站或者卧,同时需要睡袋来束缚,否则翻一个身将会飘向其它地方; 另外,在宇宙中喝水时即使将杯子倒置,水也不会流出来,宇航员想要喝水就必须使用那种带有吸管的塑料杯。这些有趣的现象,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会帮助学生制定自己的人生计划和未来梦想,学习成绩和学习的效果将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3. 有效的作业设计策略

每个班级里的学生其学习情况都会存在差异,因此老师在作业设计方面要尽量地体现出其个性化,作业的设计同样按照学生学习情况区别对待。比如,在某一篇新的课文教授完毕之后,要对每一位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对于那些早已掌握的学生作业设计方面更多的是进行拓展学习,此时可以根据其个性化的特点来布置。如学生习惯画画,那么可以让其对某篇课文配一副插画; 如果该同学喜欢写作,那么可以由其自由发挥写一段短文,老师要对这些拓展训练作业进行认真的批改。

四、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要求不仅仅是要掌握简单的生字词,同时还要提升普通话能力、文字的运用等能力。因此,作为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敢于创新,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促进,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均有着非常显著的帮助,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是学生为以后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应该提高重视程度。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低年级语文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

上一篇:中学文明餐桌活动简报下一篇:中国梦演讲比赛领导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