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朗读的作文

2024-08-14

关于朗读的作文(精选10篇)

关于朗读的作文 第1篇

关于大声朗读的励志书籍

1、《百年孤独》

这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也是一个魔幻的世界。它深刻地告诉了你孤独是怎么一回事。你看的时候,会觉得它荒诞不经,甚至觉得它乱伦的有点龌龊。但是,它是一本真正意义上诠释孤独的书。大家都能理解孤独,简书上也有很多关于孤独的文章。但是,没有人去探寻孤独的永恒性。加西亚·马尔克斯讲述了一个家族一百年的孤独史,这一百年里所有的人都不得所爱,所有的人都过得痛苦不堪。直到最后,家族里有一个爱的结晶出生,但却长着一条猪尾巴,然后孩子被蚂蚁吃掉,整个小镇消失不见……

作者以这样的形式,以这样彻底地笔端去讲述这样一个故事,除了某种程度上的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外,最核心的想要的表达的道理便是:这个世界上,唯有孤独是永恒的。一旦孤独消失,这个世界也就不复存在。

2、《人间词话》

假如,你想要了解什么是美,一定要读读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这是一部极美的书籍,寥寥数万字,无一句不美,无一段不雅。这本书会让你看到另一个关于诗词的世界。与泰戈尔的《飞鸟集》不同,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会让你看到中国诗词的独到美。我们经常说的“人生三境界”就是出自此书。如果,你对诗词感兴趣,对美学感兴趣,那么此书可列为必读书目。

3、《平凡的世界》

在这本书里,你总能找到相似的自己。没有什么奇迹,没有什么一举成名,没有什么一夜暴富。它讲述的是最平凡的人和最平凡的现实。这本书可以让你沉淀下来,看清现实,会让你以一颗最坚韧地心,去拼搏,去奋斗,去经受挫折,去经受苦难,去面对未来。

4、《曾国藩家书》

这本书都是书信形式的,描述的也都是有一些日常中的琐事。但是,我们的生活,也不过是这些琐事的总和。所以,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真知灼见,但最值得借鉴的是其中对为人处世的一些阐述。我相信看过此书后,会通透一些人情世故[lizhigushi.com]。这是一本能够让你成长,提高你行为认知的书。需要说明的是,此书一定要做笔记。因为真知灼见藏在琐事里,需要你勾画出来,好好消化。

5、《非暴力沟通》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的确伤人!这本书教你用非暴力沟通的法则,与身边人友好相处,甚至在网络时代也能做到不乱说话, 消除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阂、敌视的,有意无意的语言暴力。想成为一个高情商、会沟通的人,让身边人喜欢你,这本书值得你反复朗读。

6、《第五项修炼》

这本书受欢迎程度不必多说,知乎关于年轻人必读书籍话题,上万赞回答基本上都推荐了这本书籍。这是一本管理学经典著作,被金融学院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五部工商巨著之一。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高级教授讲师,他认为,“一个组织或个人能够有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是学习能力”。作者提出了打造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其中“第五项修炼”也就是“系统思考”是其他四项的基础,系统思考的水平决定了最终的学习效果。

7、《少有人走的路》

作者开篇就告诉我们,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这本书的内容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8、《通往幸福的教育》

这本教育著作是1月才出版的一本新书,扉页在净白的纸上有一行极其细小却分量极重的一句话“教育,让每个人幸福。”这句话不由得让人心头一紧。是啊,教育原本是让每个人更幸福,这道理谁都懂得,可现实的教育却让多少孩子和家长痛苦不堪!带着这种怅然的感觉再去翻看书中的内容,你会越来越释然。

9、《月亮与六便士》

毛姆这本文学著作讲述了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不仅仅是一本小说,他借主人公的离奇经历,引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描绘了人们在举头望月亮和低头发现六便士场景中的艰难抉择。每当我面临人生重大抉择的时候,都会回想起这本书。

10《麦田里的守望者》

在美国,阅读这本书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所以,我建议大家也都要读一读。这本书的言辞有点激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是太口语化了。不读这本书,你就不知道自己的叛逆是怎么回事;你就不知道,你要的理解和自由是怎么回事;你就不知道,一个成熟的男人和一个不成熟的男人区别在哪里。

关于朗读的作文 第2篇

朗读者的形象感受,来源于作品中的词语概念对朗读者内心刺激而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思考,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而形成的。

朗读者要善于抓住那些表达事物形象的“实词”,透过文字“目击其物”,好像“看到、听到、嗅到、尝到、伸手即可得到”一样,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朗读者内心“活”起来,形成“内心视象”。朗读者自身的经历、经验和知识积蓄,是形成“内心视象”的重要条件。朗读者要善于发挥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的能力,以增强有声语言表达的强烈感染力。

2.逻辑感受的运用

在朗读时,应会将作品的主次、并列、转折、递进、对比、总括等“文路”,在逻辑感受过程中转化为朗读者的思路,进而形成内心的“语流”,以增强有声语言表达的征服力。

朗读时,作品中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证,以及全篇的思想发展脉络、层次,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朗读者头脑中形成的感受,就是逻辑感受。

3.内在语的运用

内在语是为朗读目的服务的,没有内在语,有声语言就会失去光彩和生命。朗读时,内在语要像一股巨大的潜流,在朗读者的语言底下不断滚动着,赋予有声语言以根据、以生命。内在语的潜流越厚,朗读也就越有深度,越有味儿。

作品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子,有时并不服从其直接含义或表面意思。用“恳求”的语气来命令,用“命令”的语气来劝告;“亲爱的”一词也可以表达“恨”,“你真坏”一句,也可以是“你真好。”

4、语气的运用

语气,从字面上理解,“语”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话语”,“气”是支撑声音表现出来的话语的“气息状态”。运用于朗读,语气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份量(也称“神”),又有外在的快慢、高低、强弱、虚实的声音形式(又称“形”)。所以说,语气是朗读中“话语”的“神”与“形”的结合体。

语气运用的一般规律是: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声硬,急则气短声促,冷则气少声淡,惧则气提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平。朗读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感情上的千变万化,才有气息上的千姿百态,也才有声音上的姹紫嫣红。当然,感情的引发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着朗读目的和语言环境制约的。

五、各种文体的朗读

1.诗歌的朗读(讲语调时再一块讲)

2.小说的朗读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特点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一般的说,在朗读时要尽量把小说中作者叙述的语言和人物交际的语言区分开来。朗读故事内容时声音可略低一些,朗读人物语言时声音可略高一些,并且注意既要使二者有别,又要使二者自然的衔接起来。

要读好人物的对话。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间接形象”,各个人说的话,同各个人的身份、思想、性格以及在当时情节发展中的态度有密切关系。朗读时要特别注意每个人物的个性,要处理好人物对话间的衔接,能够从这个人物很快转到另一个人物,把不同人物逼真的显现出来。

但是,朗读毕竟不同于演戏。朗读人物的语言,主要是强调人物说了些什么,而不是强调人物是怎样说的。我们处理人物的对话,要挖掘语句的实质和目的,以我们自己的语言为基础,表达出话语的内容,不必改变声音去扮演人物。

3.记叙文的朗读

记叙文,无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总要给人以启迪。记叙文的朗读,首先要抓住作品的发展线索。其次,还要看记叙文的立意。

朗读记叙文还要注意朗读技巧。叙述的语气要自然、平淡,使文章实实在在的呈现在听众面前,不能去摹拟人物的音容笑貌,方言土语。叙事时,如果是层层推进,朗读速度可一层比一层快;如果说是穿插曲折,就要运用高低快慢、强弱等,读得波澜起伏,如果有倒叙或插叙,就要用明显的停顿把起点和止点交待清楚,衔接自然。尤其要处理好叙述的重点或矛盾的高潮;朗读结尾不能嘎然而止,应该暗示听者深入理解主题。

4.议论文的朗读

议论文要说明、论证某个道理、某个观点,所以论点、论据、论证是很重要的。议论文的朗读,必须透辟地“有的放矢”的把握作品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概念、判断、推理融会贯通,明确内涵、作用,并以切身感受,鲜明的态度,直言不讳,用具有逻辑“钳力”的有声语言表达出来。

态度要明朗。在议论文的朗读中,态度必须鲜明,是非曲直要求直露;态度明朗,就是要肯定、果断、从容、大度,还要讲究分寸、火候。

重音要坚实。论点也好,论据也好,语气要肯定,朗读者的态度要庄重。重音的表达要扎实确切,一般不使用加快、变轻、转虚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加重并延长音节。有时,为了表示语气的深沉,还会同时并用低、重、长的方法表达重音。

引用语要注意。在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经常引用别人的话,或为经典警语,或为名人名言,抑或是某种错误言论,可统称为引语。一般情况下,引语要用平稳的语气、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达出来。正面引语的表达,要郑重、较慢,份量要与上下文有区别,引语前后要稍有停顿;反面引语的表达,要注意抓准反义性重音,较快,与上下文相关联。

5.说明文的朗读

关于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 第3篇

关键词:营造气氛,明确目标,融入情感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技能和良好语感的必经之路。朗读教学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因此, 而且, 我们更应该从一些非语文现象中解脱出来, 把朗读教学作为一种课型, 精心设计多种教学形式,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给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朗读空间。教师愉快地去教, 学生快乐地去阅读, 师生之情融于教材之中、融于朗读之中, 在有效方法的引导下逐渐掌握朗读技巧。基于此, 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 从以下几点展开探究。

一、营造朗读气氛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初中生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加强, 可能会对朗读存在一定的距离感, 进而产生抵触心理, 这时, 就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活动等提高他们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只有这样, 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其中。因此, 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多创设情境, 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在这样的氛围中, 逐步提高他们对朗读的喜爱之情。除此以外, 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朗读也能起到一定的感染作用, 教师在朗读时要把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出来, 要尽可能地将每种情感的特点表达出来, 便于学生能抓住情感表达的特点进行有效模仿, 这样也能增加他们对朗读的自信心。此外, 教师也可以适当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有机融合, 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正确的环境中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 这样的教学也利于激发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二、明确朗读目标

朗读课文要有目的地进行,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之前, 要先提出具体要求和目标。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提出不同的要求, 合理明确的朗读目标,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朗读时更明确自己的任务,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在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优美的文章值得我们朗读, 比如说《故乡》, 在朗读这篇文章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稳重的表达手法去朗读, 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充分去感受文章的韵味美。在预习朗读时, 学生也要及时对字音进行纠正, 尽可能把课文读顺, 教师也可以在学生朗读前设计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 边读边想。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时, 要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语调、字音, 同时要掌握好文章阅读的速度, 要读出充沛的情感来, 这样的指导才有助于指导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朗读, 在读中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 为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美、语言美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朗读教学, 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初中语文教材选取的文本一般都是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而定的。因此, 朗读教学时, 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展开教学。朗读的课文要朗朗上口, 不能生僻难懂, 影响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基于此, 教师要尽可能灵活设计多种朗读方式, 丰富朗读教学内容。例如, 在探究《我爱这土地》与《大雁河—我的保姆》这些文章时, 需要学生多听、多读。多听:让学生多听不同的配乐诵读, 边听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与情感, 接着, 再跟着配乐读一遍, 切实去体会诗中描绘的细节。多读:让学生带感情多去朗读全诗, 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也可以小组形式展开朗读, 让小组成员边听边感受, 再相互交流朗读诗歌的感受、体会。多样化的朗读教学形式,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样的创新性教学需要师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不断丰富朗读教学, 提高朗读教学效率。

四、把情感融入到朗读之中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文本的感情比较鲜明, 例如,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渔人发现世外桃源的过程。学习此篇文章, 我们要总结出作者的人生格调, 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个时代的期许。因此, 在指导学生朗读这篇文章时, 就要提醒学生时刻注意感情的变化, 揣摩作者发现桃花源时的那种欣喜、激动之情, 通过朗读很好地传达出来;进入桃花源时, 被桃花源的美景震撼时的思想情感传达出来;离开桃花源以及结尾处的“未果, 寻病终”的思想都要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在朗读这些段落时也要使用不同的朗读语气去诠释。

学生在流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 需要对不同文章的情感进行精确揣摩, 有感情地去朗读。在朗读中学生既能认识生字词, 又能不断积累好的词句, 优美的句子, 而且还利于培养他们感受、理解以及欣赏美的能力。

总之, 朗读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朗读同样也是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有效途径, 在朗读中学生能建立一定的学习自信心。朗读更是学生情绪调节的一个有效渠道, 有助于将学生的情感传达出来, 朗读教学能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发展中不断受益。为此, 教师更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究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桂芹.如何使用朗读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新课标下朗读教学的体会[J].青年文学家, 2014 (2) .

[2]陈小芳.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J].语文学刊, 2014 (2) .

关于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探讨 第4篇

【关键词】语文 朗读教学 初中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學中重讲课轻朗读

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在长期延续的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偏重于课文的讲解,忽略了学生对课文口诵心诵的时间。教师苦口婆心的对学生传授知识,对课文内容逐字逐句的讲解,帮助学生分析,就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更好掌握,对文章的深层含义有所感悟。从表面来看,教学氛围融洽,事实上却忽略了学生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的有机合作,学生不能真正体会文章内涵美。与此同时,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因教学任务繁重,课堂节奏紧凑等因素不得不忽略朗读教学部分,直接后果将是学生正确朗读率较低,对语文的语言形式、写作方法等没有直观的感受,无法加深对课文的记忆,跳字、漏字、语音不正确现象频繁发生。

2、开展朗读教学方式不科学

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为了凸显出学生主体地位,花费很多时间让学生自主朗读,教师对学生未进行指导与帮助,或简单几句评价与指导,学生带着疑惑进行朗读,遇到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纠正与示范,朗读水平无法得到提升同时也浪费了宝贵课堂时间。也有一些教师以自己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诵取替了学生的朗读过程,希望学生在聆听过程中有所收获,这种由教师包办的朗读教学更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3、教师指导方式不正确,教学效果不高

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方法通常分为散读、互读、全班朗读三种。对于散读与互读这两种方法,虽然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但许多初中学生在教师要求大声朗读课文的前提下,仍以默读的方式对全文进行浏览,以静止的方式取代了语言的表现,虽然速度很快,但手、耳、口、脑等感官并未协调运用,效果不高。其次,在朗读教学开展中,教师无法兼顾班级学生实际朗读能力,一些学生因朗读速度较慢,无法在教师指定的朗读时间内进行全文朗读,从而影响了对文章大意的了解,影响教学进度。其次,对于全班朗读方式,一些学困生在全班朗读教学中长期处于一种失语状态,给学生造成失败感,降低其朗读兴趣。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提升策略

1、充分的教学前准备

首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说标准的普通话是其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朗读教学开展的基础。如果教师普通话水平尚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学生的朗读发音也将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与初中学生,都要不断关注自身朗读能力的提升,按照普通话测试要求练习普通话发音,通过与他人交流与帮助,提出批评与建议,不断学习与改正,力求普通话发音标准。其次,还要对文章的词义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对课文中一些多音词、近似词进行掌握,明确其发音,如“朝阳”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应该读“cháo yáng”还是应读“zhāo yáng”。再此基础上,要关注朗读的感情抒发。对文章感情的抒发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作者思想情感进行理解,将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形象的语音信息,使其在生动形象的理解中感受到作品的悲与喜,不断升华朗读思想。

2、朗读技能的不断提升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学生仅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发音准确仍无法满足朗读教学需求,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并通过不断的指导与训练,帮助学生实现适时的停顿、语速的调整、重音的运用等。

句子之间的停顿是语言节奏的表现,对于传情达意有积极推动作用。对停顿的技巧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语法停顿,即根据段落、标点符号进行停顿,根据段落情感确定停顿时间长短;第二种、逻辑停顿,即根据句子中某一突出事物或某个重点词语进行停顿;第三种、心理停顿,即由心理情续决定停顿位置,情感表达浓烈复杂时可以适当延长停顿时间;

对朗读速度的技巧训练可根据课文思想内容,适时的调整朗读速度。对朗读速度进行调整时应关注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的心情状态、语言环境,以及气氛的表现,通过声调整与语速的变化,对语言起到修饰作用,对文章内容进行淋漓尽致的表现。

对重音的把握要以文章主题思想为指针,根据词语在文章中的地位,以重点对情感进行表达,如比喻词语、同类词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具有强调性作用的词语进行重读,使学生加深理解。

3、科学的朗读评价

对初中学生朗读水平的评价要求从语音、语调、语气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要求学生流露自然的情感,杜绝矫情做作的朗读行为。科学的朗读评价应关注学生朗读教学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基础与认知规律、以及情感态度进行循序渐进的评价。首先,关注学生的朗读是否“有精神”,姿势是否端正,态度是否认真。其次,要关注学生字词发音正确与否、漏读、误读等现象是否存在。再次,评价要关注学生对于文章是否带有情感进行朗读。通过对这三点的综合衡量,对学生进行具体、细致的评价。评价语言尽量避免抽象性的词语,而要针对学生朗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指点,并辅以鼓励的评价,从而实现以评促读的作用。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一些初中语文教师也逐渐意识到了朗读教学对于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但在朗读教学的实际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以上本文就当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现状进行了粗探,提出了一些改进对策,希望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德书.基于新课标理论的初中语文“课堂朗读”训练.[J].东方教育.2014,(4)

[2]王联坤.初中语文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3,(3)

关于每日朗读的励志书籍精选 第5篇

1、《小心大野狼》作者:(英)乔尔德

每次听完睡前故事,小男孩赫博都会要求妈妈把书带走,因为他害怕故事书里的大野狼。可是这天晚上,妈妈忘记了。于是故事书里的大野狼和小野狼跑了出来,还要吃掉赫博,紧张的情节就此展开。结果,坏巫婆、好仙女相继出现,故事的最后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结局:小野狼穿上了灰姑娘的礼服去参加舞会,喜欢吓唬小红帽的大野狼被变成了毛毛虫。向来以固定面目出现的大野狼、仙女和巫婆在这里全都变了样。罗伦·乔尔德颠覆了经典民间故事,发掘出了独具一格的幽默趣味。

2、《还乡之谜》作者:达尼·拉费里埃

讲述了一位旅居蒙特利尔三十多年的海地裔作家还乡的故事。基本上这算是一本诗歌体散文书,还记得当时看得特别慢,后来慢慢用朗读的方式阅读完,有点小感伤。翻了翻读书笔记,里面有喜欢的句子:冰在燃烧,比火更深,而野草记得,阳光的抚摸。

3、《声律启蒙》作者:车万育

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来自古代吟诗作对的启蒙读物《声律启蒙》。它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传统文化知识。今天,我们仍可以从美妙的语言中,感受中文音韵之美。本就是注音朗读版,所以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修心,修声。千对百,两对三。地北对天南。佛堂对仙洞,道院对禅庵。山泼黛,水浮蓝。雪岭对云潭。凤飞方翙翙,虎视已眈眈。窗下书生时讽咏,筵前酒客日耽酣。白草满郊,秋日牧征人之马;绿桑盈亩,春时供农妇之蚕。

4、《林清玄散文精选》作者:林清玄

在林清玄的创作生涯中,除了后期最负盛名的“菩提系列”十书,其早期的散文作品,也因文笔清丽、情感醇厚,而深受读者欢迎,屡获台湾各项文学大奖。因此,本书除精选“菩提系列”十书中的经典篇目外,还收录了林清玄早期的散文代表作,如《温一壶月光下酒》、《白雪少年》、《在梦的远方》等。许多人都说喜欢他的诗没理由,可能是因为不矫情,清新淡雅。这本书的选篇比较好,慢慢读,慢慢悟。

5、《林良童心绘本》

林良是台湾儿童文学界的领航者,他的儿歌充满了想象与童趣。一个小男孩折了只小纸船放进小溪里,小船在漂向大海的旅途中,看到了两岸风光,还有珍贵的友情。

6、《收集思想的人》

这是一本非常安静的书,能够把读者带入到灵魂深处。在人群中,有一种人,专门收集各种各样的思想,然后分类整理,种到地里,等它们长大,开出思想的花朵,再回到我们心中……

7、《花婆婆》

一个名叫艾丽丝的小女孩,她曾经答应过爷爷三件事:第一件是去很远的地方旅行,第二件是住在海边,第三件,是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8、《奥菲利娅的影子剧院》

奥菲利娅是一个不幸的人,也是一个虽然登不了舞台,在卑微的木箱子里也努力和喜悦的人。奥菲利娅是一个得不到关怀 ,却知道关怀别人的人。

9、《老龟和破碎的真理》

我们身边和我们中间到处都是真理,它们在夜空中闪烁,在大地上开放,每天都会降落在我们身上,像雪一般安静,像雨一般轻柔。而人类紧抓着各自拥有的唯一的真理,却忘了它只是生命中所有微笑而可爱的真理中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再也看不见这些真理,再也听不见它们……

10、《树真好》

关于母爱朗读的观后感 第6篇

由张骁导演,闫妮、邹元清、张恒等领衔主演的都市温情喜剧电影《我是你妈》在不久前5月11日全国上映,看片名就知道,这是一部关于母女题材的电影,讲述的是单亲妈妈秦美丽与叛逆期女儿赵小艺之间的一系列嬉笑怒骂又不失温情感动的故事。影片关于亲情、成长的主题充满了生活气息与时代感,因此收获了一大波好评和掀起一股“带妈观影”热潮。

在电影《我是你妈》中,妈妈秦美丽严密掌控着自己的女儿赵小艺,而赵小艺却不愿被束缚,最大的愿望是考上大学离开“臭妈妈”,片中当赵小艺说出那句最戳痛点的台词:“你能不能别管我”时,妈妈则回之以一句最经典的语录:“我是你妈”。相信那句“我是你妈”真的很让人印象深刻,当时我听到这句话时,第一时间就想起了自己的妈妈,记得以前读书的时候,和妈妈由于学习上的一些问题起了争吵,当我生气地对她说:“我的事情我自己会处理,不用你给我操心“时,她却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你老妈,你的事我不管谁管”当时听到这句话时觉得很反感,感觉她太霸道了,就因为自己是我的妈妈,所以我什么都要听她的,没得商量,哪有这样的妈妈啊?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就渐渐明白了,其实妈妈一直都为了我好,因为“我是你妈”,因为爱我,害怕我过早地做出错误的抉择,所以她希望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我指引方向,让我未来的道路走得更加平稳轻松一些。

除了“我是你妈”这句话之外,片中的金句“我不是怕失去对你的控制,是我想参与你的成长”更是道尽了天下母亲的苦心,也许我们都曾对妈妈的那些唠叨不厌其烦,无法理解,但等到阅历丰富之后我们才明白,这世上最牢不可破的是亲情,女儿的成长需要母亲的关爱,但母亲的生活里也更离不开女儿的陪伴。

关于朗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第7篇

摘要: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可是当今的高中生不重视语文学科,更不愿意读课文;老师也是重分析,轻朗读。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要抓好朗读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然后立足课堂,精心指导读法,再采用多种形式,激发朗读兴趣。让“朗朗书声”成为语文学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1-0052-01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阅读的起点。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朗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一个不可缺少基础环节,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大量的朗读训练,才会最终使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提高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

1.朗读教学的现状

1.1 高中生不愿读书。

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少了初中时的活泼好动,多了沉默寡言,心理的日趋成熟,使他们更加注重自我形象,特别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怕哪点读得不好同学笑话,于是不肯开口读书。

在高考指挥棒下,众多学生迫于升学压力,急功近利地选择了分数提升空间较大的数理化作为主攻目标,语文日渐成为边缘学科。早自习时,他们卖力地读着理科课本,把语文冷落在角落里,读书声不再朗朗。

1.2 教师疏于朗读。

教师由于自身方面的原因,害怕读不好被学生笑话,不敢读书。有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省去了教师的很多“麻烦”,于是播放朗读基本取代了教师范读。无论是平时上课,还是上公开课,教师总是努力地深入分析课文,而缺少个性化的朗读,无形中拉开了朗读与学生的距离。

朱自清先生说:“读的用处最大,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它。”为了提高朗读教学水平,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2.朗读教学的策略

2.1 设置专用时间,形成习惯。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要求在语文课开始之前必须得有读书声,否则,我进教室之后还要重新开始朗读。朗读内容不限,由课代表安排,也可以征求大家意见。一般情况下以当前所学课文为主,特别是一些名篇名段。开始时有些同学不乐意读,被迫读了一段时间之后,同学们发现考试时的名句填空变得容易了,渐渐地便认可了。后来自发地读一些经典美文,有时候连词语解释都读。同学们发现课堂提问时敢大胆地回答问题了,辩论时可以引经据典了,写作文彻底告别了“挤牙膏”。有时特殊情况没有朗读,同学们会觉得少了朗读这样的前奏,语文课就不完整了,课前朗读久而久之就成了同学们的一道“开胃小菜”。连邻班的老师都说,只要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就知道这节是语文课。

课前固定的朗读时间,可以达到提前预习的效果,也可以温故知新,既立足于课本,又有所拓展,益处多多。

2.2 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强化训练。

朗诵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和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保证了学生的朗读时间,尽量去掉哪些繁琐的分析,努力地让学生在读中来感悟,体会其中的情感。

2.3 采取多种形式,激发朗读兴趣。

(1)录音范读。

?音范读的优点在于朗读者字正腔圆,是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让学生接触到准确无误的读音。朗读者感情充沛,极具感染力,容易在课堂中形成氛围,创设出课文中所需的情境,录音范读对于善于模仿的学生来说,在朗读训练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范读。

录音范读的特点是标准,规范,相比之下,教师范读非常灵活,能够及时纠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能突出训练重点,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像我们这里的学生受方言的影响,平翘舌不分,“f”“h”混淆,声调读不准确,轻重音把握不到位,教师范读及时给予纠正。

(3)演读法。

用组织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适用于对话性较强的课文。如在《雷雨》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再根据自己对各个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来排演《雷雨》片段,在班里汇演,让学生根据同学们的表演来讨论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达到很好的效果。

(4)观摩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朗读水平,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朗读类节目。如《见字如面》是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热播的《朗读者》中,斯琴高娃老师朗读了一篇贾平凹的散文《写给母亲》,整篇文章没有用一个形容词,没有任何拔高母亲的字句,几乎都是记录一些琐事。高娃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字字句句引人入胜,拨动内心最深处那根弦,同学们都被深深地打动了。此刻,对朗读教学法的指导是“无声胜有声”。

(5)学生个别读,齐读和自由朗读。

学生个别读是检验学生个人朗读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具体学生不同的朗读特点给予个性化点拨和指导的良机。齐读主要是提供给全体学生练习朗读的平台,它的作用主要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得到训练,同时它还是检验集体朗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自由朗读是体现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一种新型朗读。学生对朗读材料的领悟通过朗读表现,从而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朗读就像一股清泉,我们只要增大它的流量,又引导它流向既定的目标,就能激起语文学习的层层涟漪,焕发其无限生机。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和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提高师生的朗读兴趣和技巧,使学生从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关于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及体会 第8篇

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理解沟通的能力,并提高审美情趣,这些目标的实现与朗读是分不开的。当然,从教师的训练方式讲,不是单纯地只抓朗读,其他阅读方法不重要,如还有默读、熟读、分角色读,以及精读、略读、快速读、背诵等。既然教材强调了朗读,那么教师教学时就不能丢掉这一环节,更不能走过场。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人体器官调动得越多,大脑得到的信息就越多,它的效率就越高。也就是说,当我们只用眼睛去“读”书时,大脑获得的信息比较单一,甚至还会遗漏,当我们不止用眼睛看,还开口诵读的时候,不仅调动了口腔器官,而且读出来的声音又作用于耳朵,当语感信息输入人的视觉、听觉器官时,大脑的感受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时间差大大缩小,准确率大大提高,理解和感悟的效率成倍提高。可见朗读确实是学习中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要搞好朗读,主要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示范朗读并精于指导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说好普通话是讲好课的前提。在教学中,每一篇课文,不是都能找到专家的录音磁带,因而教师就要具备范读的基本功。教师范读得好,不仅对学生有示范作用,而且对学生有激励作用。教师具有个性特点的朗读,会对学生有着难以估计的良好影响。我认为初中学生更需要教师的范读,他们形象思维强,善于模仿,记忆力好,只要教师范读得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朗读得“有滋有味”,朗读出“成果”来。我们知道,朗读分为欣赏性朗读和思考性朗读。欣赏性朗读旨在再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形象,要进入境界,要绘声绘色、悦耳动听。思考性朗读旨在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有阶段性。教师的引导,要在把握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认识水平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沟通新的知识联系,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当然,教师的启发和学生朗读的关系是不拘一格的,可以先启后读,也可以边启边读,还可先读后启。

第二,要注重朗读的方法

现在的初中语文课本,选的课文大多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的、读起来琅琅上口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这要求我们必须细细读,大声朗读。

第一个教学板块:听。1.请学生再听女声配乐诵读,听的时候要感受诗中的“情感”。2.请学生第三遍听读课文,听的时候要感受诗中的“以声传情”的细节,同时要轻声地跟读。

第二个教学板块:1.请学生自己朗读。第一遍,重在整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2.请学生评说几位同学的个性化朗读。这个训练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

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朗读中还有齐读、分角色读、单独朗读等,这其中教师用得最多的是齐读。也许是课堂时间有限的原因,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觉得齐读也有它的弊端。在齐读的过程中,会读的,不会读的,认真的,不认真的,甚至“滥竽充数”的都有,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纠正。当然,这种方法不是不能用,适当的时候可以用,但用多了,效果不会好。最好的方法是单独朗读,然而,课堂45分钟不允许让每一个学生都单独朗读一遍。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下功夫,要舍得吃苦,敢于奉献。如利用中午和课间休息时间,按照学号每次叫一两个学生朗读。一学期下来,两个班学生到教师处单独朗读三遍。教师虽然很辛苦,无偿地奉献了休息时间,但对学生来说,他们会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他们会下功夫去朗读,不敢“浑水摸鱼”,因为每一个人都要到老师那儿过“关”;再者,就语文这门课来说,学生重视了,教师的威信也提高了。

第三,加强语感训练,狠抓文言文、诗歌的朗读、背诵

文言与口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教文言文时,更要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特别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只有让他们学会断句、掌握背诵的技巧,才能为以后学文言文打下基础。在背诵时,有的学生往往丢三拉四,教师要帮助他们抓住每段概括性的关键性词语,连成“链条”;或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理清脉络等帮助记忆。在检查学生的背诵时,给每个学生建立背诵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找老师“过关”。一学期结束,要求背诵的篇目,学生必须到老师处单独背诵完,而且要达到规定的分数。另外,采取课堂上的“激将法”,看谁的记忆力最好,背诵得又快又准确,教师给予表扬和高分。有的学生为了能拿高分,提前预习课文并背诵。教师课文刚讲完,竟能滚瓜烂熟地把课文背下来了,这时候,全班同学常常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师借此启发、激励其他学生。另外,诗歌教学更要花较多的时间,通过范读、学生反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诗歌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等,理解诗歌的内在思想意义。

第四,以朗读、背诵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在教学生写作文时,要常常让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尽管学生接触的生活和可以观察的内容很丰富,但毕竟是有局限性的,大量的是需要依靠书本知识提供间接的生活素材。很显然,这就要多读、多背诵,否则,要提高写作水平是很难的。这不仅是写作上的借鉴问题,更重要的是知识上丰富和生活上的间接积累问题。经常朗读、背诵,就会于潜移默化中使文章中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慢慢变成学生语言储库中的一部分,在口头交流时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在写文章时也就能用上。

关于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 第9篇

关键词:营造气氛;明确目标;融入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46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技能和良好语感的必经之路。朗读教学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因此,而且,我们更应该从一些非语文现象中解脱出来,把朗读教学作为一种课型,精心设计多种教学形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给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朗读空间。教师愉快地去教,学生快乐地去阅读,师生之情融于教材之中、融于朗读之中,在有效方法的引导下逐渐掌握朗读技巧。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从以下几点展开探究。

一、营造朗读气氛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初中生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加强,可能会对朗读存在一定的距离感,进而产生抵触心理,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活动等提高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其中。因此,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步提高他们对朗读的喜爱之情。除此以外,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朗读也能起到一定的感染作用,教师在朗读时要把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出来,要尽可能地将每种情感的特点表达出来,便于学生能抓住情感表达的特点进行有效模仿,这样也能增加他们对朗读的自信心。此外,教师也可以适当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有机融合,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正确的环境中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这样的教学也利于激发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二、明确朗读目标

朗读课文要有目的地进行,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之前,要先提出具体要求和目标。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提出不同的要求,合理明确的朗读目标,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朗读时更明确自己的任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文章值得我们朗读,比如说《故乡》,在朗读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稳重的表达手法去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充分去感受文章的韵味美。在预习朗读时,学生也要及时对字音进行纠正,尽可能把课文读顺,教师也可以在学生朗读前设计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边读边想。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语调、字音,同时要掌握好文章阅读的速度,要读出充沛的情感来,这样的指导才有助于指导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朗读,在读中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为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美、语言美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朗读教学,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初中语文教材选取的文本一般都是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而定的。因此,朗读教学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展开教学。朗读的课文要朗朗上口,不能生僻难懂,影响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基于此,教师要尽可能灵活设计多种朗读方式,丰富朗读教学内容。例如,在探究《我爱这土地》与《大雁河—我的保姆》这些文章时,需要学生多听、多读。多听:让学生多听不同的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与情感,接着,再跟着配乐读一遍,切实去体会诗中描绘的细节。多读:让学生带感情多去朗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也可以小组形式展开朗读,让小组成员边听边感受,再相互交流朗读诗歌的感受、体会。多样化的朗读教学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创新性教学需要师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不断丰富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教学效率。

四、把情感融入到朗读之中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文本的感情比较鲜明,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渔人发现世外桃源的过程。学习此篇文章,我们要总结出作者的人生格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个时代的期许。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这篇文章时,就要提醒学生时刻注意感情的变化,揣摩作者发现桃花源时的那种欣喜、激动之情,通过朗读很好地传达出来;进入桃花源时,被桃花源的美景震撼时的思想情感传达出来;离开桃花源以及结尾处的“未果,寻病终”的思想都要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朗读这些段落时也要使用不同的朗读语气去诠释。

学生在流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需要对不同文章的情感进行精确揣摩,有感情地去朗读。在朗读中学生既能认识生字词,又能不断积累好的词句,优美的句子,而且还利于培养他们感受、理解以及欣赏美的能力。

总之,朗读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朗读同样也是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有效途径,在朗读中学生能建立一定的学习自信心。朗读更是学生情绪调节的一个有效渠道,有助于将学生的情感传达出来,朗读教学能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发展中不断受益。为此,教师更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究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桂芹.如何使用朗读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新课标下朗读教学的体会[J].青年文学家,2014(2).

[2] 陈小芳.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J].语文学刊,2014(2).

[3] 王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教学建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1(4).

关于举行低年级朗读比赛的通知 第10篇

为了充分展示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成果,展示低年级孩子的朗读水平,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定于近期举行低年级朗读比赛活动。

一、活动时间

一年级组:4月16日下午第二节课开始

二年级组:4月23日下午第二节课开始

二、活动地点

乒乓球馆前操场

三、具体办法

1.为了发动广大小朋友积极参赛,请各班语文教师在班上作好赛前动员工作,积极营造“我朗读,我快乐”的赛前氛围。

2.建议各班举行朗读比赛预选活动,并推荐3名选手参加年级组比赛。

3.一年级组朗读比赛评委由二年级组语文老师担任,二年级组朗读比赛评委由一年级组语文老师担任。

4.参赛选手统一从主席台左边上场,从右边下场。开头语统一为“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我是×号选手,我朗读的题目是《×××》”;结束语为“谢谢大家!”

5.参赛选手的比赛时间必须控制在3分钟以内。

6.采取脱稿形式进行。

海阳二小

上一篇:新员工应知应会内容下一篇:在维稳工作会议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