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激素》优秀说课稿

2024-07-17

《神奇的激素》优秀说课稿(精选10篇)

《神奇的激素》优秀说课稿 第1篇

《神奇的激素》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继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之后的教学内容。生物体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各项生命活动,并对环境作出适宜的反应,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些都与生物体具有调节功能有密切的关系。本节内容讲述的是激素调节-----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

另外,本课题安排了探究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等内容,向光生长虽然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此熟视无睹,但并不深究其中的原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则可由现象进一步上升到对本质的探究。

因此,本课题既能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又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本课题内容具有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了解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历史

2. 理解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 1. 通过模仿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家认识问题的思维过程,形成并提高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 概述生长素发现史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形成提出问题、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探究,激发起科学探索和研究的精神,认同科学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作用

4、教学难点: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实质

二、说教法

1、本节以探究的形式介绍了达尔文和温特等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历史和实验过程,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家在研究中的认识发展过程和科学的实验方法。通过探究式教学,让学习者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又带着更多新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使学习者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2.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以下转变:

① 教师角色的转变: 讲授者→ 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②学生地位的转变: 被动接受者 →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③教学过程的转变: 设疑、分析、讲授 →发现、探究,构建知识,培养能力

④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师讲授式→ 引导学生探究式

通过这些转变让学生主动参与生物知识的构建过程及生物问题的解决过程,充分体现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

三、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展示 向光生长的凤仙花植株图片、向日葵动画

提出问题: 植物向光生长是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你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板书: 第2节 神奇的激素

探究性学习的模式中首先是发现问题。观察有助于学生发现新问题,是创造过程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

(二)探究学习,导学达标

设问:1、植物向光生长是否与单侧光的照射有关?

学生讨论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媒体演示 胚芽鞘及胚芽鞘黑暗、光照、单侧光下的生长的动画

观察媒体演示的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果。

设问: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在哪里?

学生讨论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媒体演示 尖端横插有云母片的胚芽鞘在黑暗、光照、单侧光下的生长的动画。观察媒体演示的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果。

设问:3、尖端与胚芽鞘的生长有关吗?该用什么研究方法,如何设计此实验?

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师:早在1880年达尔文就对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作了研究

媒体演示 达尔文胚芽向光性实验动画

观察媒体演示的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胚芽与向光性的关系,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即生长和弯曲。)

教师总结:根据实验事实,达尔文推想,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对胚芽生长会产生影响。

板书: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1880年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设问:4、同学们还有想继续探究的问题吗?探究什么问题?

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活动气氛,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他们去探索更多的知识。

设问:5、胚芽尖端是否真的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究竟是什么?

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媒体演示的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果。

为您服务!

为您服务!

媒体演示 温特实验动画

学生观察媒体演示的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分析温特实验的用意,概括实验结果。

教师总结:实验说明,胚芽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它能控制胚芽的生长。

板书: 2、1928年温特实验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探究。本教学过程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提出层递性的探究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设计、观察、概括、描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激发探求新知识,主动要求学习、扩展知识视野和拓展知识深度的学习热情。模拟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过程,是发现教学法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发现法中的“再发现”过程,已不再是单纯模拟走科学家实践过程的“老路”,而是把学生推上创新之路。并感受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精神、思维、方法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媒体展示:郭葛发现了植物生长素的科学短文。

板书: 3、1934年郭葛成就

设问:6、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哪里,有哪些作用,缺点是什么,它是如何分布的?

媒体展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作用,缺点及分布的短文

板书: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媒体显示:)

1、生理作用:(1)、调节植物生长

(2)、促进果实发育

(3)、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4)、防止落花落果

(5)、影响细胞分化——植物组织培养

设问:7、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系?

媒体演示 植物的向光性与生长素分布的动画

学生概括植物的向光性实质

媒体展示(教师总结) 植物的向光性实质

板书:2、植物的向光性实质 (媒体显示:)

板书:三、植物激素的概念

媒体展示 像生长素那样,在植物体内合成并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植物激素。

设问:8、如何能让未成熟的柿子尽快成熟?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答

引出其他植物激素:乙烯、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

整堂课以学生设计实验为主线,教师穿插引导。

(三)巩固反馈,持续学习

1、小结。

课后小结,使知识及时得到巩固。

2、完成练习,互相评价。

通过完成开放的研究性练习,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神奇的激素》优秀说课稿 第2篇

一、选材来源

此活动的选材来源于生活,筷子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一种餐具,他们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用筷子进食是我国的一大特点。

常言道,心灵手巧。使用筷子是手的精细协调动作。用筷子夹食物时,不仅是5个手指的活动,腕、肩及肘关节也要同时参与。从大脑各区分工情况来看,控制手和面部肌肉活动的区域要比其它肌肉运动区域大得多,肌肉活动时刺激了脑细胞,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可见,及早进行手的活动功能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幼儿享受用筷子进餐的乐趣,另一方面对幼儿的智力发育也有好处。中班幼儿的小肌肉不断的发展,可以掌握多种动作技能,而且会比较协调。但班里大部分幼儿不会使用筷子吃饭。因此,我选择此教材让幼儿在游戏练习中学会使用筷子,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了解筷子的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

2、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

3、尝试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根据活动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定位于:使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为此,我作了以下的准备:幼儿人手一双筷子、一只碟子;每组一只托盘,内放煮熟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卖汤圆》音乐磁带和录音机。

三、教学方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本次活动中,我还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示范法:使用筷子需要掌握动作要领,通过教师准确的示范动作让幼儿掌握学习内容和基本动作技能。

2、操作探究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练习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此时不必强求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用筷子的姿势,幼儿拿筷子的姿势有个逐渐改进的过程,学会主要动作要领就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拿筷子的姿势会越来越准确。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第二次操作是实践活动,通过品尝食物进一步练习和巩固筷子的使用方法。第三次操作,主要是尝试使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3、游戏法:中班幼儿处于游戏的高峰时期,好动是他们这一年龄段的突出特点。因此,我设计了“筷子舞”“搭建筷子”等一些游戏,让幼儿充分体验筷子带来的乐趣。

说学法:

1.操作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一次操作活动中我就引导幼儿练习筷子的使用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对教师示范的观察进行练习,他们不一定会使用的很正确,那也不要紧,在第二次的实践活动中,幼儿通过品尝,强化了筷子的使用方法,教师适时的个别指导,就巩固了练习方法。在尝试筷子进行各种活动时,孩子们通过使用筷子打击节奏、搭建游戏等活动中,他们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过程:

我采用了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导入活动——学习筷子使用方法——练习筷子的实践活动——筷子游戏1、导入活动“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我就采用谜语引起幼儿对筷子的兴趣,“姐妹双双一样长,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热热都经过,酸甜苦辣一起尝。”这个谜语形象的讲述了筷子的外型特点和用途。在孩子们兴趣勃勃的猜出谜语后,教师出示筷子,简单介绍它的来源和用途,激发幼儿操作筷子的欲望,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并落实了第一个目标。

2、学习活动。

筷子的使用方法有一定的标准,因此,我在幼儿第一次练习前,先示范讲解使用筷子的动作要领,再让幼儿练习自由练习。第二次的学习,我配上了音乐,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里练习并拢筷子拨饭、张开筷子夹菜等动作。

3、实践活动。

学习筷子的目的在于在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在这环节里我为幼儿提供了豆类食品,让他们通过品尝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落实了第二个目标,在音乐中,孩子们无拘无束的使用筷子,边吃边和同伴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最后是小结使用筷子的好处。

4、游戏活动。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此,在幼儿使用筷子品尝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随音乐用筷子敲出欢快的节奏,吸引幼儿一起来打击节奏乐。这个游戏活动渗透了艺术活动,在幼儿跳完节奏舞后,教师提问:“筷子还可以怎么玩?”这个问题的设计为幼儿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在这环节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

教学反思

纵观整个活动,各环节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所有环节都是围绕“筷子”来进行。本次活动,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整合”的设计思想,有效贯彻了《纲要》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相信,通过这个活动,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在活动中享受使用筷子的乐趣。

《天上的街市》说课稿 第3篇

1、教材简析

《天上的街市》是苏教版七年级第六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 它是属于“奇思妙想”主题中的一篇。

本单元编选四位作家从天上到人间, 从事物到人物, 从现实到未来, 驰骋想象奇妙无比。《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 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假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现实, 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 他痛恨黑暗的现实, 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期间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 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 或甚至是死寂” (郭沫若语) 。所以, 在《星空》中, 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 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 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这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而《天上的街市》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世界。 (1) 《天上的街市》诗内有丰富的想象, 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描绘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有写实的诗句, 有想象的诗句, 而想象的正代表着诗人的向往和追求。 (2) 《天上的街市》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 又由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 再由天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 于是想象便在作者一连串的联想当中放飞了。 (3) 《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传说的全新诠释, 这个反传统的创作, 形象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课文自然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

2.感受语言朴素、节奏和谐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诗歌, 感受音韵美。

2.理解诗歌, 体会意境美。

3.品味诗歌, 感悟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思想感情。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的情感美。

教学难点:学习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二、说教法

教学诗歌, 要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从精练的诗句中解读出诗歌的丰富内涵来。本节课, 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 设境。适当介绍诗人在创作《天上的街市》 (1921年) 前后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绪, 以帮助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 诵读。围绕朗读来设计教学, 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在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美。 (3) 感悟。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天上的街市》有丰富的想象和由此及彼的联想, 因此指导学生也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 去搜索学过的诗歌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句子, 发挥联想和想象, 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天上的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4) 比较。把《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描写与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做比较, 从两者生活状况的不同上去理解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5) 拓展。通过学习郭沫若《静夜》让学生再次感受到郭沫若式的想象, 加深对想象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学手段上, 采用多媒体配乐朗读。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于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苦练习, 领悟之源广开, 纯熟之功弥深, 乃为善教者也。” (1) 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理解。诵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 (2) 想象法。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想象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体形象, 在意念中创造出一个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生动而丰富的境界。 (3) 比较法。比较诗歌与民间传说的异同, 比较《静夜》与《天上的街市》之间写法上的异同, 了解诗人对自由、美满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四、说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及背景

1. 导入语:

同学们, 晴朗的夜空, 往往星光灿烂,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 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 我们一些女同学甚至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 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89年前的五四运动以后, 有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也独自仰望星空, 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 更用心灵去感受星星, 让心灵与天宇直接对话, 借那幽幽的闪星寄托了自己的追求和向往, 这位诗人就是郭沫若。

[出示郭沫若简介]

原名郭开贞, 笔名沫若, 四川乐山县人。我国著名诗人, 剧作家, 历史学家, 考古学家, 社会活动家。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 戏剧《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等。

2. 简介作者及背景:

当五四运动的高潮过去以后, 革命处于低潮, 作者面对“冷酷如铁, 黑暗如漆, 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 心中无比愤怒, 思想上一度陷入了感伤和苦闷, 他在《献诗》中这样写道:[出示投影片]

啊, 闪烁不定的星辰啊!

你们有的是鲜红的血痕,

有的是净朗的泪晶———

在你们那可怜的幽光之中,

含蓄了多少深沉的苦闷!

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绝望, 而是执著的追求,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他的一首抒情诗《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由光明幸福生活的向往。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感受作者与星空的私语 (对话) 吧。

(二) 朗读诗歌, 感受音韵美

1. 学生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刚才介绍的背景, 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这篇课文。

2. 指名学生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并请学生说明这样朗读的理由并作点评。

3. 听录音朗读

指出学生朗诵时在感情基调、节奏重音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诵, 拿起笔来, 边听边勾画出诗歌的节奏、重音。

(重音就是突出句中主要思想, 强调句中的特殊感情的字词, 要加重音, 表强调突出。)

4. 划出节奏、重音

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 把这首诗的节奏、重音已标好, 请同学们对照一下自己的划分, 看看有何不同, 然后对照课件上的重音、节奏酝酿一下感情, 自己自由练读, 指名朗读全诗。

(三) 理解诗歌, 体会意境美

诗是艺术, 读诗同样是艺术。人们常说:“三分诗七分读。”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同身受郭沫若的脉搏, 下面我们将通过文章的学习走进诗人的内心,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同学轻声朗读课文, 讨论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 这首诗美在哪里?诗人有哪些奇思妙想?

景美, 街市美, 物品美, 人物美, 生活美

街市———缥缈的、美丽的、陈列着、珍奇

牛郎织女——骑着牛儿, 闲游, 提着灯笼

2. 诗人借助什么手法勾画了充满诗情画意、令人神往的美妙境界?

(1) 点拨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2) 思考什么地方用了联想?什么地方用了想象?完成板书

(3) 学过的课文, 读过的诗歌中举出一些联想和想象的例子

联想: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想象:《桃花源记》高处不胜寒

《浪淘沙》刘禹锡 (想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咏柳》贺知章 (想象)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朗月行》李白 (想象)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夜宿山寺》李白 (想象)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3. 发挥联想和想象,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写牛郎织女天上的生活。

他们获得了自由, 能够骑着牛儿, 趟过不甚宽广的天河, 时时来往, 天天相见, 他们白天男耕女织, 夜幕降临, 他们手提灯笼闲游天街, 赏景购物, 一家四口过得其乐融融, 美满幸福。

(四) 品读诗歌, 感悟情感美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联想想象是可贵的, 但情感也是不可缺少的, 想象最高扬的时候也是情感最充沛的时候。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配乐) , 其他同学思考并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 诗中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有何不同?

在诗人想象中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 他们自由来往, 无拘无束, 过着自由快乐、幸福的美好生活。

2. 本课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追求光明自由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一齐把课文朗读一遍, 用声音诠释我们的感受, 我们的体会, 我们的感悟。

(五) 比较阅读, 拓展延伸

郭沫若的诗歌以想象奇特诡异著称, 甚至有人因此评论他是“文妖”。下面请同学欣赏郭沫若的另一首诗《静夜》, 再次感受一下郭沫若式的想象。

[出示课件]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处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什么地方运用了想象?它与《天上的街市》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六) 小结全文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风格恬淡, 用自然清新的语言, 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 表达了诗人追求光明、自由, 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的理想, 那意境都是平常的, 那节奏也是缓慢的, 如细流, 如涟漪, 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 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展开双翼像鸟儿一样自由翱翔, 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诗歌因想象而精彩!

(七) 布置作业

1. 联想想象训练

初冬时节, 落叶飘零, 看到纷纷坠下的落叶, 你会想到什么?走在铺满落叶的乡间小路上, 你又会想起什么?

2. 推荐阅读郭沫若的诗《夕暮》《海上》《新月》《白云》《偶成》等。

五、说板书设计

“公司的经营”说课稿 第4篇

生产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掌握有关企业、公司的知识,能对市场经济基本内容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也对学生今后从事经济建设、进行择业与创业有着启蒙性的指导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公司的含义、类型、经营与发展成功的取决因素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获得新知、培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创业的艰辛,感受市场竞争的激烈,引导学生看到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做锐意进取、诚实守信的人。

三、说教学重、难点

公司的经营、区分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

四、说教法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索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五、说学法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能力上采取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体验学习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1.说导人

以学生高中学习目标和职业理想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公司和创业。

2.说新课

探究一:公司的含义

通过演绎归纳法,使学生对公司有更深的认识,了解依法设立公司,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探究二: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教师安排学生随意看看自己喝水的饮料瓶子,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农夫山泉”是什么类型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有何异同?学生看P43的表格,从整体上、全方位上了解公司的区别。再联系P43的漫画,讨论两种公司的共同点“有限”。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和讨论法相结合,通过解决情景设置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认识水平更深一层次。

探究三:公司的组织机构

教师举例电视剧《刘老根》中的剧情,学生共同探究讨论剧情中的角色,判断分析企业中的部门机构,这些机构有何职能?进一步提问你最希望能在哪个机构,哪个职位工作?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业和就业的兴趣,同时也为后文作铺垫。

探究四: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分三步,突出重点)

探究五:企业的破产兼并和联合(难点突破)

通过“三元收购三鹿”“吉利收购沃尔沃”实例分析,师生共同探究企业破产对个人、企业本身、国家有何意义及兼并與联合的不同点。

3.说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

七、说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观的实质是师生交往互动,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教师由传授者、权威者向设计者、引导者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者、服从者向主动参与者、求学者转变。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作为老师的我仅仅帮学生搭设一个平台,提出一个话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去关注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

有人说:“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有几处细节处理不够理想,例如:预设较多,生成不足。本节课的预先设计准备得比较充分,但是由于部分学生的预习不足,而教材中公司的类型部分内容十分繁杂,仅靠上课的时间讨论,部分学生还是很难完全理清思路。另外,由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公司的经营离得较远,在探究如何经营公司、如何发展公司时还有一些困难,从而使动态自然生成仍显不够。

《神奇的石头》说课稿 第5篇

⑵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感知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为促使学生思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在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和“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⑶在解决“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的问题时,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探讨。如,“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孤零零”说明了其中一怪,它是独立的;“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说明这块巨石体积庞大;老师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说明时间之久;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不明白“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并且连父亲也不清楚,说明它的由来连大人都弄不清楚,综合上述几个方面,说明了此石“真怪”。

正是因为大石头有这样几“怪”,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他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呢?首先是因为石头的“大”,才引起了李四光的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四光去向老师请教。老师讲到了石头的几百年的历史,可是李四光并不知道“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于是老师推测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李四光按照老师的推测进一步思考,这么大的石头,要是从天而降,应该砸一个大坑,可是为什么没有呢?对此,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这又进一步表明了石头的怪──大人也不知道。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老师与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的思考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明确,李四光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因为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决自己的疑问而放弃求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J!!活动的遗迹……”,可提醒学生注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理解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

《神奇的水》说课稿 第6篇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课《神奇的水》,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科以新课标为依据,通过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水的神奇本领。在教学课程中,不但追求学科知识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更突出学科知识的整合,强调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水,将有关学习置于生命之源的广阔背景下,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带来的魅力。本节课我将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并了解水的两个神奇本领在生活中的现象。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到科学,对科学充满兴趣,但是没有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还需要老师细致的指导。三年级的孩子在此阶段主要是学会观察,学会动手做,学会记录。要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为以后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水有毛细现象。

2、了解水有表面张力。

3、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

教学重点:

认识水有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教学难点:

寻找水在生活中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

教学设计:

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兴趣,爱玩是三年级孩子的天性,所以我在课的开始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水和怎么玩水入手,告诉他们老师会教他们新的玩法大大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第二个环节,老师教孩子用纸棒做实验,让学生猜纸棒浸泡在红水里会发生什么现象,猜了以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通过实验发现水会爬上去。接下来比较,水能沿着纸爬上去,能不能沿着其他材料爬上去,课前我准备了纱布条,粉笔,塑料棒和玻璃棒,通过不同材料的比较来发现水是沿着有孔的材料爬上

去的,引出毛细现象的概念,接下来又准备了两个演示实验,红水滴在纸上和玻璃上,让学生辨析是不是毛细现象,为什么是和为什么不是,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毛细现象的认识。

认识了毛细现象之后,第三个环节设计的任务就是认识水的表面张力。同样先教会孩子滴管的使用,然后让孩子们猜一元硬币上能滴多少滴水水才会溢出来,同时用画图的方法把从侧面观察到的硬币上的水即将溢出来前的样子画在纸上。汇报的时候把各个小组画的图作比较会发现虽然画的有差异,但是共同点都是水面都会鼓起。发现这个现象以后,让孩子分组讨论为什么水鼓起来都不会溢出来,通过讨论更加深孩子对“团结的水”这一概念的形象认识,最后教师总结出水面张力。然后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水面张力现象,把科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

《神奇的书》说课稿 第7篇

(教材分析)

今天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神奇的书》一文。单元主题是“书”,这首诗歌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学内容)全诗四个小节,围绕“神奇”一词,分别展示了书的“博大、精深、平等和美丽”。(写作方法)这首诗用比喻的手法把书的作用形象的展示出来,在比喻的基础上,又让书和几个喻体进行了比较,从而凸显出书的独特与神奇。这首诗,语言优美,简洁流畅,第一、二小节把比喻和比较两种写作方法融合在一起,把对书的热爱表达的更加清晰明朗。适合学生进行阅读积累。(目标制定)因此,我确定了三个教学

目标:理解感悟、熟读成诵、仿写抒情。

(学情分析)

“书”是孩子生活学习中亲密的伙伴,所以,对“神奇”一词的理解每个孩子各有不同,与迪金森相比,孩子们的理解更具体,他们往往是从某一本书中的某个人物,或是某个故事获得感悟,有所收获。让孩子们就诗研诗有很大的难度。但对主要内容的把握,五年级孩子已经能够做的很好,也能很快的抓住关键词语。所以,我先通过整体感知梳理出文章的重点内容。而后,才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教法设计)

对阅读的设计,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确定的合作任务是:‘每组选一个方面合作交流: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理解时可以抓住重点字词理解,可以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来理解。’在这个设计里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

一、紧紧围绕“神奇”这个词展开教学,突显诗的灵魂,完成课后习题;

二、抓重点词语理解,联系自己的读书实践,是想激发学生立足文本展开思考,结合实际,感悟文意;

三、每组选一个方面交流,“选”字要求学生先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后优选出共同关注的焦点,最后合作整合。这个过程,孩子们既要说,还要听,更重要的是要比一比该确定哪种意见,最后还要整合一种意见。这样既充分自主,又高效合作,既会说又会听,而且学会辨析整合,个个有发展,人人有提高,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对仿写的设计,我先于孩子们一起发现,接着总结方法。而后还注意和孩子们一起谈话,甚至写下水文,既注重写作方法的渗透,又关注了学生写作思路的拓展。

对积累的设计,除过熟读成诵的文本积累之外。我设计了课内外阅读。其中要介绍的是我从本单元另外两课中截取了一部分,和同学一起积累,孩子的读书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加自主。(教师点拨)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领孩子们把自己的读书感受谈具体,通过个性阅读体验来理解书的“神奇”。比如和孩子们谈《小小的书橱》、《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教会学生交流表达。另外对美丽、真谛、博大等意思也进行了适度的提升。并通过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表达这样一份情感,体现从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的设计思路。

“多变的天气”说课稿 第8篇

本节课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本节课程标准为“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关注天气状况,天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天气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多变的天气”是初中地理阶段的基础性知识,也是难点所在。本课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第一步,说明怎样描述天气。第二步,解释天气“多变”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学习本节内容的目的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以及识别简单的天气符号和天气图。加强学生关注周围环境,并根据不同天气预报合理安排日常活动的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能够区别对天气和气候的描述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个术语;通过指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初步掌握怎样看懂简单的“卫星云图”,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渗透;初步学会利用课本以外的课程资源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来感知天气预报的内容;通过课堂小组讨论,逐步形成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讨论问题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利用收集的资料和趣闻进一步理解、巩固天气概念,并尝试对不同天气下的活动合理与否做出判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天气与人类密切相关,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激发其对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通过课堂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学习新知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学会判断简单的卫星云图,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教学难点:天气的概念;明确天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日常活动。

设计意图:与生活经验、体验相结合,采用合作学习、交流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设计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四、说学法指导

图文结合法:学习地理一定要看地图,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读图,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来辅助基础知识的学习。本课图片有教材中“图3.1天气与生活”、“图3.2武汉暴雨成灾”、“图3.3电视天气预报”、“图3.4卫星云图”、“图3.5常用的天气符号”以及地图册第21~23页内容,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素养。本课包括景观图、天气预报图、常用的天气符号图、中国城市天气预报图,利用这些图来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游戏法:让学生根据天气符号特点,通过对比,以自己的方式画天气符号来快速竞赛从而认识天气符号。通过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加深记忆,寓教于乐。

阅读法:阅读课文,了解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探究分析法:通过“思考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及观察地图册中的“气象观测站”等培养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探究的精神;通过观察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探究的教育,培养自学观察能力,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五、说教学方法

讨论法:围绕“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等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景模拟法:通过教师播报天气预报,创造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扮演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扮演泾源县的居民(可以是学生、农民、司机等),看一看家乡的天气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活动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其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应用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体验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六、说组织教学

(1)导课:通过教师播报天气预报,创造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资料展示:将学生收集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增强学生对天气的了解。

(3)阅读:从找与天气术语相关的词语入手,整理天气的概念,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讨论:围绕“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你们喜欢什么样的天气?说说原因?”等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5)思维扩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喜欢怎样的天气并说明原因,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收集归纳:结合课本资料说明天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形成自主学习和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7)情景模拟:通过“扮演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及“让学生扮演泾源县的居民(可以是学生、农民、司机等),看一看家乡的天气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活动来体验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是对生活有帮助的,教育学生关注、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8)读图分析:通过学生阅读“图3.1天气与生活”、“图3.2武汉暴雨成灾”、“图3.3电视天气预报”、“图3.4卫星云图”、“图3.5常用的天气符号”以及地图册第21~23页内容,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素养。

(9)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任务。①将教材第50页活动1作为课外作业,看谁能认真完成任务。通过记录学校所在地区一周的天气状况,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细心观察的习惯,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②通过“调查泾源县的灾害性的天气有哪些?”以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神奇的克隆》说课稿 第9篇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科普文章。文章分四个版块先介绍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的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简介: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克隆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结构安排巧妙新颖。

2.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科学道理深入浅出。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克隆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设计通过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领会文本所体现的锲而不舍、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悟文本内涵,关注人类生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同时,点燃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爱科学的热情,鼓励学生勇攀知识高峰,在未来的科学领域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克隆”

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导入必须马上抓住学生的眼球,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导入对象,如 本文我就以“如果你是一个球迷,你一定希望世界上多一个“罗纳尔多„„”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学生对什么是克隆、它究竟是如何进行运作、为何会有这么神奇的力量等问题产生浓厚的追问兴趣。调起他们的胃口,我再引入概念解说,即使再枯燥学生也会认真听讲。)

第二环节: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学生自主学习后,讨论交流。

第三环节:精读课文,学习写法

(一)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

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充分利用反思维质疑,激发兴趣。作者在介绍什么是克隆时,本身一

句话就可以说完,居然用了四个自然段。这是不是太啰嗦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习本段的写作方法”这个难点也迎刃而解。)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三)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开展辩论赛,让学生在思考中提出观点,活跃思维,在辩论中明确观点。

2、教师引读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起引导作用,但绝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经验。而只有营造出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教师抛出问题,而后作为旁观者,在必要时调动气氛或适时的调整学生的语言表达并进行恰当的鼓励,而学生能根据已学到的关于克隆的知识进行分析辨别,并能提出有说服力的理由,我的目的就已达到。)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第四环节: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第五环节:作业超市

1、练笔:《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2、讨论:克隆人有什么利与弊?你赞同还是反对?

3、学习完课文后,你一定有话要说,不要拘泥于形式,自由写出。

(拓展延伸文本,进一步了解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的作用。不把语文课上成划句号的课,已成为目前大家的一个共识。对此课而言,这个理念尤显重要,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远远不止课文所提及的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和蔬菜新品种,及优良的家畜,也不仅仅局限于在保护生态、医学上的重要意义,第八节最后的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引发读者去想象克隆技术的“诱人的前景”。因此,当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克隆技术的奇妙后,我还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书籍进一步了解克隆技术,除此之外,我用作业超市的方式,让学生去想象,去讨论,去总结,这也是诱发学生对未来科学的展望和憧憬。)

第六环节:说板书 神奇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神话 动物 植物 低等生物

“多利”

诞生 了不起

爱科学

造福人类

食物 畜牧 生态 医学

学科学 ↓ 诱人前景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科普文章。文章分四个版块先介绍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的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简介: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克隆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结构安排巧妙新颖。

2.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科学道理深入浅出。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克隆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设计通过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领会文本所体现的锲而不舍、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悟文本内涵,关注人类生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同时,点燃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爱科学的热情,鼓励学生勇攀知识高峰,在未来的科学领域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克隆”

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导入必须马上抓住学生的眼球,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导入对象,如 本文我就以“如果你是一个球迷,你一定希望世界上多一个“罗纳尔多„„”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学生对什么是克隆、它究竟是如何进行运作、为何会有这么神奇的力量等问题产生浓厚的追问兴趣。调起他们的胃口,我再引入概念解说,即使再枯燥学生也会认真听讲。)

第二环节: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学生自主学习后,讨论交流。第三环节:精读课文,学习写法

(一)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

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充分利用反思维质疑,激发兴趣。作者在介绍什么是克隆时,本身一

句话就可以说完,居然用了四个自然段。这是不是太啰嗦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习本段的写作方法”这个难点也迎刃而解。)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三)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开展辩论赛,让学生在思考中提出观点,活跃思维,在辩论中明确观点。

2、教师引读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起引导作用,但绝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经验。而只有营造出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教师抛出问题,而后作为旁观者,在必要时调动气氛或适时的调整学生的语言表达并进行恰当的鼓励,而学生能根据已学到的关于克隆的知识进行分析辨别,并能提出有说服力的理由,我的目的就已达到。)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第四环节: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第五环节:作业超市

1、练笔:《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2、讨论:克隆人有什么利与弊?你赞同还是反对?

3、学习完课文后,你一定有话要说,不要拘泥于形式,自由写出。

(拓展延伸文本,进一步了解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的作用。不把语文课上成划句号的课,已成为目前大家的一个共识。对此课而言,这个理念尤显重要,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远远不止课文所提及的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和蔬菜新品种,及优良的家畜,也不仅仅局限于在保护生态、医学上的重要意义,第八节最后的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引发读者去想象克隆技术的“诱人的前景”。因此,当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克隆技术的奇妙后,我还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书籍进一步了解克隆技术,除此之外,我用作业超市的方式,让学生去想象,去讨论,去总结,这也是诱发学生对未来科学的展望和憧憬。)

第六环节:说板书 神奇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神话 动物 植物 低等生物

“多利”

诞生 了不起

爱科学

造福人类

食物 畜牧 生态 医学

神奇的画笔说课稿 第10篇

实施新课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领域面临一个重要的理念 ――“ 有效教学 ” 。本课通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语言的设计,评价方式的运用,旨在促进学生学习,重视学生发展,关注课堂效益,实践 “ 有效教学 ” 。

教材分析

《神奇的画笔》这一课是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2课内容。本单元是在学习完“画图”程序后,安排学生学习“金山画王”程序。“金山画王”作为一款专为儿童设计的画图程序,在易用性、趣味性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安排在“画图”之后,其目的是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尝试中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电脑画画。而本课是本单元中的第一课,让学生了解到金山画王的奇特之处,并初步使用金山画王,基本掌握画笔工具的操作使用,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养成较好的绘画习惯,如细腻得使用画笔,及时撤销和保存等,能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电脑画图比较感兴趣的。个别学生已经对 “ 金山画王 ” 这个程序有所了解。金山画王的易用性和趣味性必然能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另外三年级的学生相对而言思维较发散,创新意识较强,但整体布局设计的意识不强,由此一来,如何较好地让学生创作,并能举一反三,合理得创作出美观有意义的作品,成了难题。学生已经能较熟练的在画图工具里进行简单的绘画,但他们的绘画技巧和鼠标细腻调控能力还不够,学生在这方面的差异也很大,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设计难易程度不易把握,分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 )能熟练打开退出 “ 金山画王 ” 以及 “ 撤销 ” 、保存作品等基本操作

( 2 )认识 “ 金山画王 ” 的基本操作界面

( 3 )了解金山画王画笔的种类,初步使用各类画笔。

( 4 )能按需要选择合适的画笔并选择颜色、调整形状和粗细进行绘画。

( 5 )能初步使用仙女袋工具美化作品。

过程与方法:

( 1 )通过自主尝试,了解金山画王画笔的不同特点。

( 2 )通过观察分析,能较合理的设计画面布局。

( 3 )通过范例引导、自主探索、师生讲解提示,能举一反三,创作出合理美观的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电脑绘画的兴趣以及对美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金山画王的基本操作(打开、退出、界面认识、画笔的使用)

教学难点:

1、能按需要选择合适的画笔形状和粗细进行金山画王的作品创作

2、能合理设计画面布局,创作出较美观的作品。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在学生机上安装好“金山画王”软件;相关图片和课件 。

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2、讲授法+演示法

3、分层教学法

4、自主探究学习法

5、观察学习法

教法阐述 学法指导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教学方法

教法阐述: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任务驱动 , 分层教学,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讲解 + 演示法,等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习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 “ 自学 ― 尝试 ― 创新 ” 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环节一:欣赏图片,谈话导入( 4 分钟)

环节二:初步认识金山画王( 8 分钟)

环节三:我的奇幻小屋( 20 分钟)

环节四:作品展示、保存、课堂小结( 8 分钟)

比一比:谁的小屋创建得又快又漂亮 s

欣赏金山画王作品 , 说说作品特点

1 、教师讲解金山画王的进入、退出操作和基本界面 的认识

2 、绘制 “ 七彩阳光 ” (任务一)【合理选择画笔种类、颜色、

粗细、涂鸦和直线选项绘图】

1 、小屋设计 (任务二)

绘画绿色草原(分层任务)

2 、魔法小院 (任务三)【仙女袋工具】

金山画王作品

金山画王界面

线条形状、粗细、颜色不同

绘制“七彩阳光”

小屋的设计

“ 用什么笔画? ”“ 小屋画在哪比较好? ” 【合理的画笔选择和画面布局是本课的难点,这是突破难点的第一细节】

魔法小院

画面内容合理,生动有意义

有效教学

1 、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设计任务环节,维持学生的求学激情

2 、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3 、 提取重难点,有效突破重难点

4 、 设计恰当的引导语言,激励学生全程参与

5 、 关注学生差异,分层任务,使学生全体得到发展

6 、 有效巡视,反馈典型

7 、 适当评价,帮助学生体验成功

有效教学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设计任务环节,维持学生的求学激情

“ 魔法小院 ”

精彩压轴,再次激发兴趣

欣赏精彩图片

愉快情境,引发兴趣

“ 七彩阳光 ”

简单漂亮,维持兴趣

“ 小屋的设计 ”

深入探索,稍显枯燥

有效教学

2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任务驱动法: “ 七彩阳光 ” 、 “ 小屋设计 ” 和 “ 魔法小院 ” 三个层层递进的有趣的任务,使学生课堂有事可做,有事想做,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讲授 + 演示法: 1 、相对简单的知识点(金山画王的打开、退出和基本界面、设置空白画纸、及时 “ 撤销 ” 操作)2 、重难点强调补充讲解

自主探索学习法: “ 七彩阳光 ” 和 “ 魔法小院 ” (仙女袋工具)环节

观察学习法: (范例引导) “ 七彩阳光 ” 、 “ 小屋设计 ” 和 “ 魔法小院 ” 环节

分层教学法: “ 七彩阳光 ” 环节 “ 画点 ” 任务, “ 小屋设计 ” 环节 “ 绿色草原 ” 任务

有效教学

2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欣赏金山画王作品:精彩作品欣赏,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3 、 提取重难点,有效突破重难点

重复巩固

范例引导, “ 小老师 ” 或老师提示 “ 仙女袋工具 ”

欣赏金山画王作品:精彩作品欣赏,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难点:

1、能按需要选择合适的画笔形状和粗细

2、能合理设计画面布局,

有效教学

4 、设计恰当的引导语言,激励学生全程参与

引导语言,以求授课时顺畅、自然,不但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 我们成功画出了七彩阳光,那你知道它会照亮哪片美丽的地方呢? ”

“ 同学们真厉害,你神秘的小屋出现了,表扬下自己。 …… 那你能让你的小屋变成魔幻小屋吗 ”

环节2和环节3过渡:

环节3和环节4过渡:

有效教学

5 、关注学生差异,分层任务使学生全体得到发展

“ 小屋的设计 ” 环节,对于第一次使用金山画王学生而言,书本的范例作品难度很大,对学生的绘画技巧要求很高。为此,这个环节降低难度,设计了分层任务,让已完成 “ 小屋设计” 的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小屋旁边的草坪进行选择绘画。自主尝试后,展示优秀作品和反馈问题作品,获知技巧后再修改完成。主要提示画笔的大面积绘画和细致绘画结合的技巧。

有效教学

6 、有效巡视,反馈典型

教师的巡视不仅是辅导个别学生,还需要关注典型问题作品或是优秀作品,及时地展示反馈有利于全体学生掌握该知识点,还可以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更是对展示学生的表扬和肯定。本课中 “ 小屋的设计 ”“ 魔法小院 ” 的任务环节设计个别作品的反馈,有利于知识点的掌握,和重难点的突破。

有效教学

7 、适当评价,帮助学生体验成功

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还可以是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甚至可以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本课中采取学生对作品的自评和其他学生的互评,教师引导或激励肯定学生。

教学反思

1 、 正确分析学情,结合实际把握任务关键点和难点有效突破

2 、 带着要求自由创作。

3 、任务驱动,分层教学必须精心设计

4 、 最后作品评价不够到位

教学反思

1 、正确分析学情,结合实际把握任务关键点和难点有效突破

画笔粗细、画面布局、细腻作画等重难点没有突破

2 、带着要求自由创作。

速度、布局、内容合理上要求不明确

改进后

上一篇:2022年特岗面试说课稿下一篇:李咏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