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生命是什么

2024-07-09

你认为生命是什么(精选8篇)

你认为生命是什么 第1篇

复旦大学教授发出“大学精神沉沦”的感慨。

你认为大学精神是什么?

楼主 王伟曦

1.创新

2.众人迷茫时我不迷茫;众声喧哗时我寻清静

3.任何时代,诚心向学,集中精力

4.在多元化的声音里,找到自己的底线和依归,做一个建设者而不是旁观者。一楼 万旭寅 “治学!”

二楼 曹润寰

1.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为时代发展担当责任。

三楼 吴志强

大学精神就是一种社会担当。大学精神是一种对民族发展方向和历史的思考回味,并为名族的前进提出前瞻性的思考模式和有实践意义的改良措施。大学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思想起源地,大学精神便是这样一种对民族、人类终极关怀的思考与责任担当。

四楼 何永兴

和民族一样,每座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而不是人云亦云。因此,独立和自由是每座大学应有的精神基石。

五楼 翟羽婷

大学精神是自由多元开放的,最重要的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不是排除异己,会商偏激。大学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先锋,而不是滋生学术造假腐败的温床。六楼 储备

诚然,大学需要与时俱进,但大学精神并不是一个需要与时俱进的东西。中国的大学应像牛津一样,有一份无论世态如何也决不改变的豪气和底气。所以大学精神应让大学向其初始去觅求,大学精神的核心应是大学当初的创办理念,而非后世的附加值。地下室 秦健飞

1.校长是大学精神的奠基者。蔡元培领导之下的北大傅斯年领导之下的台大,无不充满光辉。校长应当成为一个学校的灵魂,而非幽灵

2.大学精神也由地域和历史共同决定,历史的积淀更让大学充满光辉。

3.中国大陆的大学,更是在经济的浪潮中迷失了自己。

你认为生命是什么 第2篇

这些都是这个工作所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如果你有别的方面销售天赋,那只能说你就天生是用来做销售的。

你认为生命是什么 第3篇

关键词:科学革命观,科恩

1 引言

美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史家科恩在《科学中的革命》一书中对科学革命进行了批判性、分析性的历史研究, 作者在书中阐述了科学革命的四个阶段和判断科学革命的四项标准, 并以当时的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作为背景知识, 对17世纪到20世纪这400年间的科学革命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研究。这本书是对科学的研究由规范研究走向历史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桥接性著作, 对于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科恩在书中谈到了这么一个问题:把自己的工作描述成革命的科学家似乎为数不多。那种科学家直言不讳地称自己的贡献富有革命性 (或者认为自己的贡献将会导致一场革命、自己的贡献是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的事例, 充其量不过十几个, 按年代顺序, 这些科学家分别是:罗伯特·西默, J.-P.马拉, A.-L.拉瓦锡, 贾斯特斯·冯·李比希, 威廉·罗恩·汉密尔顿, 查尔斯·达尔文, 鲁道夫·菲尔绍, 乔治·康托尔, 阿尔贝特·爱因斯坦, 赫尔曼·闵科夫斯基, 马克斯·冯·劳厄, 艾尔弗雷德·魏格纳, 阿瑟·H.康普顿, 欧内斯特·埃弗雷特·贾斯特, 詹姆斯D.沃森, 以及伯努瓦·曼德布罗特[1]。科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约15年的研究, 但对科学家“为什么认为自己的贡献是革命性的”问题并没有直接给予回答, 下文我们就将结合科恩的科学革命观提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2 科学思想的重大重新组合

科学家为什么会认为自己的贡献是革命性的呢?这个问题可以从科学家的认知心理学、价值论或者社会学等方向进行思考, 但我们说, 最最重要的还是立足于科学家的科学实践的思考。这正如科恩指出的:“无论一种给定的有关科学变革的观念是受社会政治理论或社会政治事件的影响, 还是受其他外部原因的影响, 我们都可以胸有成竹地说, 它总要受到科学发展本身的影响——总要受到使科学家们对其领域的认识、或者使其专业中的实践一天天发生戏剧性变化的那些理论、发明或系统阐述的影响。”[1]所以, 通过对这些科学家的科学实践与思想方法的研究, 可以看到科学家们对科学革命都有一种一致的看法, “即所谓革命就是对科学思想进行一些重大的重新组合。”[1]也正因为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引起了科学思想的重大重新合, 他们才把自己的贡献描述成革命性的。

科学思想的重大重新组合就是科学思想的整合、调节、转换、创新的过程, 创新是从现有科学母体中产生的, 而且革命常常是现行科学思想的一种根本性的转变, 是新的假设、公理, 是可接受性知识的新形式, 以及包括部分或全部这些性质同时还具有其他性质的新的理论的出现, 因此, 我们常看到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科学革命的著作, 其书名中都使用了“新”这个字, 比如开普勒 (1609) 出版了一部以物学原理为基础的著作题为《新天文学》, 伽利略最后一部著作 (1638) 的题目是《两种新科学》, 等等。

让我们以拉瓦锡的化学革命为代表来分析这个问题。拉瓦锡燃烧本质“氧化说”的提出整合了当时对燃烧问题研究最前沿的四个人——波义尔、布莱克、普利斯特勒、卡文迪什的工作, 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了重大的调节与转换从而实现了创造。在1772年拉瓦锡重复了波义尔在燃烧方面所做过的一些实验, 证明非金属如磷以及金属如锡在空气中燃烧后增加重量。拉瓦锡用可能是由于吸收空气的缘故来解释重量的增加而不是用燃素的负重量或轻量来解释, 这是他的科学思想的最重要的转换与创造。当时拉瓦锡所知道的密度上与空气不同并为化合物所吸收的唯一气体是布莱克的“固定空气”或二氧化碳, 他设想大气中助燃的成分就是“固定空气”, 可是拉瓦锡发现磷不能在“固定空气”中燃烧, 而且这种气体一般不助燃, 因此他不得不放弃“固定空气”是导致燃烧和锻烧的大气成分的假说。1774年普利斯特列访问巴黎, 告诉拉瓦锡他发现他称之为“脱燃素的空气”的气体即现在所称氧气, 是将氧化汞加热后获得的。这就是拉瓦锡一直在寻找的那个大气中的活泼成分, 这样他的“氧化说”开始成形了。1781年普利斯特列把氢和氧混合在一起使之发生爆炸, 发现这些气体都用尽了, 只剩下一点露水;卡文迪许重复了这一实验, 发现一个体积的氧同2.02体积的氢结合就产生水。拉瓦锡从他的实验得出了现代的结论:水是氢和氧的化合物而不是一个元素。这是拉瓦锡实现对古老科学认识的又一次重大的转换, 现在拉瓦锡已经能够应付在他的新学说开始提出时所碰到的一个严重责难了。一种金属如锡或者铁在酸中溶解就放出氢而形成一种盐, 这种金属的灰碴溶解于酸而形成同一种盐, 但并不放出任何气体, 因此,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氢就是燃素或者是水同燃素的结合。酸使燃素从金属中出来但不从灰碴中释放出来, 因为金属被设想是由灰碴和燃素所组成的。开始拉瓦锡不能根据他的新学说来说明这些现象, 但一旦弄明白水是由氢和氧所组成之后, 他就提供了另一种解释来代替燃素说:一个溶解于稀酸液中的金属摄取了存在于水里的氧, 形成它的灰碴或氧化物, 这种氧化物与酸结合而产生一种盐, 同时释放出水中的氢。这样, 拉瓦锡的学说在概括化学的已知事实上远比燃素说要满意得多, 因此燃素说很快就失去地位。最后, 拉瓦锡于1783年宣布了他在十年前所计划的化学理论的革新。

所以科学史家梅森写道:“他重复了赫尔蒙脱和波义耳的实验, 并比他的前辈从这些实验作了更多的推论, 但是一直到普利斯特告诉他关于氧的发现, 而且一直等到他获悉卡文迪许关于水的成分的研究之后才发表了他的理论。在重复英国同时代人的工作时, 拉瓦锡使用的实际方法都显然不及卡文迪许和普利斯特列所使用的方法, 但是他却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2]拉瓦锡实现创造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对科学思想进行了整合、调节、转换、创新, 是科学思想的重大的重新组合, 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拉瓦锡认为自己的贡献是革命性。

再看达尔文的革命, 在1831年12月远征队乘“贝格尔”号在航海期间, 达尔文接受了赖尔的观点, 而且扩展了这些观点, 他在家信中说道:“我已成为赖尔先生在他的书中所发表的观点的一个热诚信徒了。在南美洲进行地质调查时, 我总尝试把书中的部分观点比赖尔推到更大的范围中去。”在“贝格尔”号的航程中所观察到的生物现象, 已经使进化的心思转到生物物种进化的可能性方面来了。达尔文就是这样把赖尔的方法和观点从地质学扩充到生物学上来, 并得出这样的结论:生物物种是逐渐进化而来的, 但是完成这个进化作用的过程他却是从另一个来源得到的。他写道:“1838年10月间, 也就是开始我的系统探索的十五个月之后, 我因为消遣偶然读到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而我由于长期不断观察动植物的习惯, 对这种到处都在进行着的生存斗争, 思想上早就容易打官腔, 现在读了这本书立刻使我想起, 在这些情况下, 有利的变异往往易于保存, 而不利的变异则往往易于消灭, 其结果就会形成新的特种。这样我终于得到了一个能说明进化作用的学说了。”他还写道:“自然选择的概念的产生自我的可以称之为人工选择——那些为再生产而可能选择表现出理想特征的个体的动植物繁殖者的长期实践——的一个转化。”[2]

达尔文将赖尔的物种之间进行竞争的概念转变成为个体之间展开竞争的概念。在恩斯特·迈尔看来,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进化论正是以这种“对每一个体的独一无二的特点的认识”为基础的, 这个认识对于达尔文思想的发展来说是“革命性的”。所以科恩指出:谁都知道, 达尔文并非信奉进化的第一人, 但达尔文的理论却是革命性的。换句话说, 达尔文并不只是重新阐述了关于进化发展的某些旧的一般思想, 而是为更进一步的讨论和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富有挑战性的具体论点[1]。达尔文自己也正是从对科学思想的重大重新组织的意义上来理解自己的贡献的, 所以我们看到在1859年达尔文为赖尔的地质学革命而欢呼, 并且预言如果人们接受他本人的思想将引起一场“相当可观的自然史革命。”

3 科学观念和科学信仰的改变

革命总是与急剧的变化、根本性的转变以及广泛的影响性和震撼性联系在一起。称自身贡献是革命性的科学家们, 不仅认识到自己将引起科学思想的重大重新组合, 而且预期到自身的贡献将产生轰轰烈烈的科学观念和科学信仰的改变, 或者称为改宗运动, 也只有科学共同体的忠诚分布明显地实现了从旧观念到新观念的转换, 才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革命的完成。所以科恩在《科学中的革命》一书中多次谈到改宗:“科学革命的这一特征——赢得科学工作者——非常具有普遍性, 因此我把它的烈度作为从理论革命到科学革命转化的标志。”[1]“即使某位科学家的著作公诸于世了, 但在有足够数量的其他科学家开始相信论著中的理论与发现, 并且开始以新的革命的方式从事他们自己的科学事业前, 科学革命仍不会发生。在此时此刻, 能够导致科学革命的手段, 只不过就是把某位科学家或某一科学家小组成员思想上的成就进行公开的交流。这就是每一场革命的第四或者说最后一个阶段。”[1]“大部分失败的科学革命, 都是一些从未超出过我所说的论著中的革命阶段的革命。也就是说, 他们在科学共同体中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支持来重建能够构成一场革命的科学理论。”[1]

在认为自身的贡献是革命性的科学家中, 如拉瓦锡、达尔文有相当多关于“改宗”方面的叙述。1790年2月2日在拉瓦锡写给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信中, 他向富兰克林宣布, 法国科学家被划分为两个阵营:一个阵营的科学家墨守和坚持旧的常说和理论;一个阵营的科学家则站在他这一边。在报告了英国和德国的化学状况之后, 他断定:“因而, 在这里, 在人类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发生了一场自您离开欧洲以来的一场革命”;同时又补充说:“如果您同意的话, 那我将把这次革命看作是充分发展了的甚至彻底完成了的革命。”1791年在写给夏普塔尔的信中, 拉瓦锡说:“所有年轻的科学家都接受了新的理论, 因此我断定, 这场革命是在化学中完成的。”[1]

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结尾处有一段极有洞察力的话:“虽然我完全相信此书观点的真理性……, 但是对于观点与我完全相反的博物学家, 我并没有期望能使他们信服, 他们的心目中充满从他们的观点去观察到的事实……但是我有信心面对未来, 面对那些年轻、正在成长的博物学家, 他们将能毫无偏见地看这个问题上的两种观点。”[3]而改宗思想在达尔文的通信中突出体现出来, 下面是他在1858年至1859年间几封信的片断:在1859年9月20日, 达尔文致C.赖尔的信中说:“你以前对物种不变性的怀疑, 也许比我的著作对你的改宗 (如果你已经改变了的话) 影响更大……无论我怎样表达对你的学说的信服都不过分, 上帝知道我从不逃避困难。我愚蠢地渴望着你的判决, 这并不是说你不改宗会令我失望, 因为我记得我花费了很长时间才转变过来, 但是如果你能转变过来的话, 我将是极为高兴的, 尤其是我对这种转变有一份功劳的话。”在1859年10月23日达尔文致W.D.福克斯的信中说:“我并没有傻到想使你改宗的程度。”在1859年10月15日达尔文致J.D.胡克的信中说:“赖尔准备重新阅读我的著作, 我仍然对他的改宗抱有希望, 或者按他的说法, 使他离经叛道了。”在1859年10月15日达尔文致T.H.赫胥黎的信中说:“我决不希望你转变到我的许多谬误上来。”在1859年11月11日达尔文致A.J.格雷的信中说:“赖尔……快转变到我的观点上来了。”在1859年11月13日达尔文致A.R.华莱士的信中说:“胡克认为 (赖尔) 完全转变了。”赖尔后来在给胡克的一封信中讨论了这个问题:“我发现, 我没有能够使过去反对达尔文甚至反对赫胥黎的人的态度有了多大程度的转变。他们必须放弃‘古老而长期为人们所珍爱的观点’”[1]。

科学家的观念和信仰的改变是非常不容易的, 人们常常引用普朗克的话来表明改宗之难:“新的科学真理不是由于说服它的反对派, 使他们接受而获得胜利, 而是由于这些反对派最终死去, 而熟悉它的新一代人成长起来, 使科学真理获得胜利。”[3]我们还可以以科学界改信爱因斯坦的革命性的光量子假说之难来说明这一点。作为证据, 佩斯引证了1922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资金时的贺词:爱因斯不是因为他的相对论, 也不是他的光量子理论, 而是“因对理论物理学所作的贡献, 特别是因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而获奖。因此, 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爱因斯坦的革命性贡献当时只是停留在理论革命阶段, 并未得到实际的支持。1913年, 一份推荐爱因斯坦当选普鲁士科学院院士的正式文件中, 反映了当时物理学界的一般态度, 他们是M·普朗克、W·能斯特、H·鲁本斯、E·华伯。这份发表于1962年文件高度评价了爱因斯的杰出贡献, 但是, 他们感到应试着原谅爱因斯坦:“有时……也会在他的思索中失去目标”, 例如“他的光量子假说”[1]。

就连爱因斯坦本人也曾不顾量子论初期的伟大成就, 顽固地不愿信仰几率的基本性。杰拉尔德·霍耳顿用“基旨”作用来解释这一现象, 他认为爱因斯坦的工作研究表明, 在他的一生中, 指导他的理论建设的基旨有:形式 (而不是唯物主义) 解释的首要性;宇宙学尺度上的统一或统一化;简单性;完备性;连续区;当然还有守恒性与不变性。正是这样一些“基旨”解释了在一些特殊的案例中, 为什么一位科学家固执地在一既定方向继续他的工作, 即使难以用经验来检验, 或者不能提供经验的检验时也如此。这同样解释了为什么爱因斯坦拒绝接受那些理论, 它们虽然得到现象间的关联的充分支持, 但却基于与他自己相反的“基旨”假定 (例如玻尔学派的那些“基旨”假定) [4]。

对于科学观念和信仰改变之难, 科恩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 “通常新的和具有革命性的科学系统所遇到的是抵触而不是热情欢迎。这是因为, 维持现状对每一位取得了成功的科学家来说, 在思想方面、社会方面甚至财务方面都有好处。”[1]库恩则认为:“参与范式争辩的各方, 由于各自出发点和价值观的相似之处十分有限, 因而无法在共同前提的基础上相互辩驳。在范式选择中就像在政治革命中一样, 不存在超越相关共同体成员间的共识的标准, 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大家意见的一致。这样, 为了知道科学革命是如何实现的, 我们不但要考察自然现象的推动和影响, 也要研究那些在各特殊的科学家共同体中有效的说服论辩技巧。”[3]“科学革命中出现的新的常规科学传统, 与以前的传统不仅在逻辑上不相容, 而且实际上是不可通约的。”[3]但是不管是改宗是如何的困难, 革命性的科学理论总是能通过一步步地赢得科学家的忠诚, 而最后成为新的学科范式, 许多科学家也正是对自己的理论存有这方面的信念才认为自己的贡献是革命性的。

4 科学思维范畴与思维方式的上升

认识活动立足于特定的思维方式, 这是主体能动性的根本表现。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 它同样要在特定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进行, 科学中的思维方式渗透在科学研究活动的始终。思维方式中的观念或本体论成分假定了自然界存在什么样的实体, 这些实体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方法成分则指出可以用什么样的手段来研究实体性质和实体间的关系。思维方式不仅给研究者们提供一个领域研究的概念框架, 而且指示了研究的程序模式, 甚至是评价研究的标准。科学革命是科学家思维方式的转折, 科学革命不仅摧毁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和观点的本身, 而且摧毁科学家直到当时为止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提出解释的共同思维方式, 对这种思维方式摧毁得越深刻, 摧毁所涉及的科学问题的范围越广泛, 它所引起的自然科学革命就越深刻。因此, 凯德洛夫指出:“所谓自然科学革命, 应当首先理解为研究和说明自然现象的观点本身的根本转折, 用来认识 (反映) 所研究的对象的思维结构本身的转折。真正的自然科学革命的实质恰恰在于思维方式这种急剧的转折, 恰恰在于已经陈旧的科学认识方法向新的进步的科学认识方法的转变。”[5]

科学思维方式的进步或上升首要表现为新的概念和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范畴的形成。“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6]“我们的思维的成长和演化是一个形成概念的过程, 是一个精心构制或多或少地系统化的结构 (在其中, 这些概述彼此联系起来) 的过程。”[7]这种概念和范畴的框架表征我们的思想构筑经验世界的方式, 表征我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 并且因为我们的思想和认识与我们的信念和行动密切联系在一起, 所以也表现我们的行动方式。科学革命是新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和科学思维范畴的流动与上升, 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科学家与哲学家把一些贡献称为革命性的。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伊·普里高津在他的著作《从存在到演化》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当我谈到科学革命的时候, 并不仅仅意味着科学中的某些重大发现, 如夸克、脉冲星和分子生物学等。”在普里高津看来, 科学革命的意义在于抛弃长期以来坚持“相信微观粒子——分子, 原子, 基本粒子的简单性”。这样使他引出他的新的科学思维最重要的范畴:从简单到复杂, 从可逆到不可逆, 从存在到演化[1]。

爱因斯坦在评述牛顿的文章中指出:从量上看来, 他自己对牛顿学说只作了很小的修改, 但从质的方面说来, 他的改进则是深刻的。在牛顿物理学中, 时间是均匀流逝的, 空间是平直的、均匀的、各向同性的, 并且不受物质存在的影响。相对论则揭示了同时性的相对性, 物质、空间和运动之间的联系, 展示一个可用非欧几何来描述的弯曲空间。因此, 库恩在说明爱因斯坦的理论与牛顿理论之间革命的不可通约性时指出:“必须改变已经确立、且为大家所熟悉的概念的含义, 这正是爱因斯坦理论的革命性影响的核心。虽然较之地心说到日心说、燃素说到氧化说、光的微粒说到波动说等范式转换它要更为精微难辨, 但它所导致的概念转换对前已确立的范式的决定性摧毁却毫不逊色。我们甚至可把这个事件看作科学史上革命性重新整合的原型。正因为它并未涉及引入新的研究对象或概念, 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力学的转变才特别清晰地显示出, 科学革命就是科学家据以观察世界的概念网络的变更”[3]。所以, 按照数学家A.玻莱尔的说法, 爱因斯坦“不仅带给我们新的物理学理论, 而且教给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因此, “凡是学习过他的理论的人, 不可能再按他们过去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了”[1]。在科学的机械论传统中, 物理学定律是用严格决定论的方式表述的, 而量子力学则揭示了运动变量之间的概率联系。英国天文学家A.S.爱丁顿认为:“表示性质特征的形容词革命常常被用在两项伟大的现代发展上, 一是相对论, 一是量子论。”他解释说, 这两个理论是揭示世界奥秘的新发现, 而且使“我们关于世界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

在科学革命的过程中, 我们都可以找到这种概念和范畴的流动与上升。当然, 这其中“有影响到整个学科乃至其他学科的思维和解释方式的大规模剧变, 像在达尔文革命或相对论革命、量子力学中发生的革命那样, 也有小一点的革命, 只对一门科学的某一部分产生深远的作用, 而没有影响这门科学的全部思想或其他科学的思想。”[1]从哥白尼的革命我们可以看到:可见的东西为不可见的东西所取代, 直接的东西为间接的东西所取代, 感性的东西为抽象的东西所取代。拉瓦锡的化学革命则改变了整个化学研究的范式和概念系统。波兰、法国双国籍科学家和哲学家A.迈耶森认为:“伟大的变革者 (如拉瓦锡) 打碎了那些束缚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枷锁。”[1]而达尔文革命的意义就是实现了思维范畴从不变到发展, 它的核心是抛弃关于自然界绝对不变的见解和目的的解释, 并过渡到承认自然界的发展和普遍联系的见解。丹皮尔认为19世纪知识界的真正兴趣, 从天文学转到了地质学, 从物理学转移到了生物学和生命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 达尔文的进化论“最有效地扩大了人们的心理视野, 促进思维方式上的另一次大革命……。”[8]而现代自然科学最新革命则一步步揭示了:从粒子绝对基本性到不可穷尽性, 从机械的直观性到数学的抽象性, 从构成性到生成性, 从简单性到复杂性, 从还原性到系统性, 从无序性到有序性, 从线性到非线性以及对称与非对称、偶然性与必然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等等思维范畴的流动与上升。每一次重大的科学革命都形成新的范畴与新的思维方式, 这些概念和范畴内化为科学家的新的研究传统和进一步创造的概念框架, 为下一次的科学革命做准备。

因此, 我们看到科学革命与思维范畴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科学革命是科学思维方式变化的必要条件, 没有科学革命就不可能有科学思维方式的变化;反之, 没有科学思维方式的某些变化也就不可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革命。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科学家认为自己的贡献是革命性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科恩.科学中的革命[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8.

[2]斯蒂芬F梅森.自然科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3]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杰拉耳德霍耳顿.科学思想史论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0.15-16.

[5]李醒民.科学的革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9:118.

[6]郭金彬.科学思想的升华——科技创新思维范畴上升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6.

[7]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引论[M].北京:求实出版社, 1982:9.

你认为,性是什么? 第4篇

看完了两位专家的讲解,你是不是对性有了一些认识?

从小到大,我们一提到“性”,难免觉得羞愧、尴尬。但是,“性”又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在你的心中,“性”究竟意味着肮脏还是神圣?对于性行为,你是厌恶、害怕,还是兴奋、期待?伴随着成长的脚步,你的性观念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于婚前性行为,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我们选取了部分网友的观点,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在网友心中,性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Q:你是怎么接触性知识的?你对性的理解是怎样的?

@metaphorJ:

我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没有接受过关于性的知识,或者说得通俗点,没有教过我如何生孩子如何避孕。所以说,如果我是一个理想中的好学生的话,我到现在应该依然不知道是如何生孩子的。

最初的时候是以为亲嘴就能怀孕,而且以为从怀孕到生下来孩子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一点也不麻烦不痛苦,更别说什么危险性。大概在六年级的时候,听到了通过ooxx才能怀孕的这条消息,立马震惊了。从那以后,不管是谁,不管这个人的形象多么光辉正义高大伟岸,只要是知道了他或她有孩子,立马就心生厌恶与抵触,这是本能的,虽然我理性上很不愿意这样想,但是却就是无法摆脱。一直到了很多年后才渐渐有所好转……

@yskin:

以前有一个朋友,认为“性”是可耻的,从性行为、性器官,到接吻,都是可耻的。

我们一帮人苦劝了她很久,从历史讲到文明,还找了照片和一些小电影给她看,最终都说服不了她。但是没想到,从未恋爱过的她,在28岁高龄遇到了一个男孩子,认识两个月之后就嫁给了他,婚后第一个月就怀上了。

所以,对于没有经历过的“性”,她只能根据小时候家庭的教育去理解。当她真正体验到以后,出于本能,也会就会接受了。

@Holly:

我基本上会和朋友、室友、异性哥们之间我都可以谈性,有的时候是提一些问题探讨,大多数时候是说一些黄色小段子、“双关语”之类的其实我都觉得没什么。

我高中的时候就开始住校,刚住校的时候大家都会很兴奋,室友在一起经常整个卧谈会,谈星座、谈明星,当然也会谈性。好奇心又重、又爱学习新知识的我就会时常讨教一下。大家也会很好奇,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于是知道的人就会一一解答。但是我绝对不会跟我的长辈或是父母暴露出一点,绝不......

@Heng:

我是中学生。我理解的性是人之间的爱慕,这一过程往往以做爱为高潮。但做爱不是必需的。异性(或同性)之间强烈的吸引都是性的表现形式。中学生接受的性教育少,一般以成人小电影为启蒙。这使得性在青少年心中的第一形象是过分渲染了色情而非科学的。我很讨厌谈性色变者,也很讨厌炫耀自己畸形的性知识的人。这些群体不是保有自己的观点,他们只是没有接受正确的教育。不幸,这两个群体在中学生中可绝不是少数。

我所在的学校是北京高考成绩前三的一所学校,我倒不是很赞同把学校好坏和恋爱比例、性行为比例有些牵连的观点。我们学校对恋爱基本不会过多干涉,当然也不会赞同或者鼓励性行为的发生。但是我们学校依然没有成形的性教育,这让我有些失望。

我支持一切出于爱情萌发的性冲动而导致的性行为。但无论如何,我不主张一切由于年龄过小而可能对身体造成额外损伤的性行为。

@罗小居:

在我看来,性,是通往另外一个世界的一扇门。跨过去了,你就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了。

想好你是不是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

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去明白:性不肮脏。

又花了很多时间,去明白:性不神圣。

Q:社会上有些人说00后性观念开放,你们00后是怎么想的?

@风子:

作为一个2000年出生的00后,我想说的是,请不要因为一部分00后的作为而否定所有00后。大部分00后虽然什么都懂,但还是有着正常的性观念,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每次看到有00后怀孕的新闻也是非常震惊的。记得我的母上大人说过,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厉害的原因,就是因为做父母的人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我反而认为这样是有一些有利影响的,可以实现父母与子女无代沟的交流与教育(包括更好的性教育)。

Q:你的性观念与伴侣一致吗?

@小红姑娘:

我认为,有太多太多的女生,在谈到性的时候,开始不由自主的认为这是一种付出和对方的索取。跟你睡觉是付出,穿性感的内衣给你看是付出,难得主动一回是付出!得了吧,你根本是开始物化你自己了。所以未来才会有面对情感的变动时巨大的失落和不理智。

对于男生来说性又是什么呢?如果你们是年轻的情侣,有爱无性对他是一种煎熬。他能克制自己,是因为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尊重你;他不能克制自己,是自然反应!不管什么情形,你都不应该用一个对立面或者厌恶的态度去对待。年轻的女孩子往往有更多的考虑,不管出于什么考虑,性是可以拿出来沟通的。

性的观念不一致是不合适做情侣的。这种观念上的沟通不仅仅是在发生性行为以后,也在之前。

@一门:

我大学刚跟女友谈一个月就说要和她发生性行为,她不肯。

说实话我很肯定,一个爱你的男人肯定是愿意等的。真正让人受不了的不是等待,而是某些根深蒂固的贞操观念。在我看来真心相爱的两人在有保护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很正常。

我女友拒绝我的原因主要是:1.大学生怀孕代价太大,毕竟避孕措施不能百分百避免怀孕,这是最重要的理由2.心理上还需要适应期,毕竟以前没交过男朋友 3.对我的一种考验。

nlc202309082336

而我愿意等待的原因是:1.我爱她 2.她的理由很合理 3.她坦诚她也对我有冲动,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这让我觉得在不发生真正的行为时,我也有在性方面被需要的感觉。

而她最终愿意在结婚前发生是因为:1.我们俩都很想要 2.我和她都得到双方家长的认可3.我们在一起那么久相互的了解。

然而,假如我女友当初拒绝我的理由是要把第一次给未来老公之类的,或者说她的理由表现出强大的贞操观,我是不会接受的。不是说她的观念对或者不对,只是我会觉得跟她不对路子,走不到一起去。

Q:异性的哪些瞬间容易让你产生冲动?

@知乎朱灵:

大概是他运动过后,额头的汗水划过挺直的鼻梁,划过修长的颈脖,划过结实的胸膛。也许也是他沐浴后穿上了干净的衬衫,脖子里都是好闻的味道。还可能是他一本正经站在台上侃侃而谈,举手投足意气风发的样子,他的眼神在别处,而我的眼神在他干净的指节,在他紧系的领带最上方的喉节处。

Q:与异性发生性行为,你会期待还是害怕?

@匿名网友:

作为22岁快23岁的妹纸,家里从小给我的教育就是女生要自尊自爱自重。

我也恋爱过,也接吻过,也牵手过,也拥抱过。

当男生向我提出这样的要求时,我都是拒绝的。

但不是猛然推开的方式。我会好好的告诉他,很抱歉我还没做好准备,因为我自己还是个孩子。

我想,没有哪个女生没害怕过这件事。它神秘而神奇。

像黑洞。你被吸引但又不敢伸手触碰。所以啊,在谈恋爱的时候,无论是开始,还是热恋,在没有得到家人的首肯之前,我是一定不会的。先爱自己,才会有人爱你。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相信,当我等到那一天,我会把这些经历都告诉他。这些不安,害怕,期待。他一定能明白。

@怀冬:

曾经有个女性朋友跟我谈起她的心结,说是她的初恋男友,一个十分帅气优秀的男孩子,明明爱到做尽傻事各种痴情,最后却受不了喜欢自己多年的女生的诱惑跟人上床了。开始我以为关于美好部分的描述只是这姑娘一个俗套的误会,后面听她说到她带给他的痛苦才明了这男孩子不被诱惑才奇怪。

而对于男性来说,不想跟一个女孩子发生亲密关系完全可以和他对她绝对没有感情划等号。当然他可能不够成熟并不知道怎样完美地保护你,可能表现得很猴急,但我觉得,他这样,纯粹是因为你的美好激起了他最自然的反应。你可以让他等待,让他学习,在准备好保护措施和应对突发情况的前提下再答应他,但是最可怕的是你不仅推拒他的亲昵,还要作不可理喻无辜状惊恐万分。良好健康的恋情里,性生活本就是理所应当,并且只会作为美好而必要的一部分存在。

Q:你认为多少岁之后可以有性行为?

@廖良玮:

性只是人的本能的生理需求,当有此需求时可能就代表性生理的成熟,这是个医学问题;我觉得危害与否的关键问题在于性心理是否成熟。

Q:你赞成婚前性行为吗?

@李云鹏:

其实这是个蛮重要的话题。如果准备和男友结婚,那么没有试婚阶段,也没有婚前性行为就意味着有一定风险。女性并会不因为被社会文化压抑而失去自身的欲望,如果结婚后性生活并不和谐,对于生命体验是巨大的损失,对生活质量也是重挫。

@幺兮兮:

我娘亲下过死命令,结婚之前至少得同居一年。

姑娘咱买衣服要试穿,买甜点要试吃,更何况是挑男人这种没三包还不能退货的大件儿消耗品呢~性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它就像一件艺术品,我们参与其中并不只是为了生存繁衍,更重要的是一种享受,一种灵肉合一的唯美体验。

@杨铭霄:

我是00后。我个人的观点是可以婚前性行为,但绝不放荡。在做好避孕并且杜绝健康风险的情况下。并不排斥婚前性行为。

但我依然秉承因爱而性的准则。我同样尊重每个人对于性不同的理解和想法,你开放是你的事,你保守也是你的事。我不会因此抨击,只是做好自己。

性不肮脏,也不神圣。

这也是我花了很长很长时间才搞清楚的。

我的原则就是在保护好自己这一更古不变的前提下,适当享受身体愉悦。

毕竟我的身体,我来做主。

@鲁娜:

对于一些传统家庭教育熏陶出来的很多女性,不理解性是怎么回事。即使找到一个同意婚后性生活的男性,对这个男性来说还有一定风险,婚后有性生活可能负面影响呢。前提是这个男性有性需求——还得是指向异性的。举个例子,一个出租车司机就跟我抱怨,他妻子就是很传统的,婚后生了孩子觉得就不需要有性生活了,造成他后续很多年的痛苦。正视性需求,这是正常、自然、普遍的,认识到个体对性需求的观念受到社会、家庭、同伴影响;然后怎么安全享受就可以多多自学了。

Q:你觉得中国性观念应该开放吗?

@李丹丹:

其实这几年已经我们已经听到了好多不同的声音。所以我觉得对于支持性观念开放态度会渐渐增多,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这只是时间问题。

(整理/编辑 闵青)

你认为生命是什么 第5篇

政治体制改革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内容复杂、阻力较大、问题敏感的领域。因此,邓小平总是以十分慎重的态度来对待这一改革,并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任务的提出,是邓小平深刻地总结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经验教训和深切地认识到实际上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的必然结果。正是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中,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地论证了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科学定位

政治体制改革在我国改革开放总格局中所处地位问题,是关系到如何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时机、力度、程序的重要问题。

三、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系统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

“我想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

“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而调动人民积极性的最中心的环节,还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就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巩固了。”

“我们越来越感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现在还没有完全理出头绪。最近我在设想,要向着三个目标进行,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这里说的活力,主要是指领导层干部的年轻化。……第二目标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效率不高同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作风拖拉有关,但更主要的是涉及党政不分,在很多事情上党代替了政府工作,党和政府很多机构重复。……第三个目标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管理,实现管理民主化。”

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

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邓小平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有多种论述,从他的许多话中,我们大致可以概括出他对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内容的理解:

其一、关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理顺党政关系。其

二、关于精简机构,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其

三、关于权力下放,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调动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其

四、关于建立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党和国家干部管理体制。其

五、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体制,巩固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你认为生命是什么 第6篇

答:1)刚到美国时,只会一点点英语,但他在社区大学学习,并很快找到工作养活自己;

2)尽管对珠宝一无所知,但是大胆的为珠宝商工作,从而踏入钻石销售行业;

3)不满足于他人打工,于是开了一家自己的珠宝店;

4)当珠宝店生意不景气是,积极需求机会,并且很快就看到了网上销售钻石的机会;

你认为生命是什么 第7篇

我认为在我们的工作中尊重和保护未成年学生的法律权利,首先表现在要尊重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在没有学习这一模块之前,班里那些不完成作业或是上课调皮捣蛋的学生,我有时会一气之下把他们撵出教室。我只是想惩罚他们,让他们知道犯错误是要接受惩罚的。可是当我学习了这一模块之后,我深深的自责以前的我是多么的伤害了孩子,严重的侵犯了他们的受教育权呀!以后我再也不会这样了!对于我们班常犯类似错误的学生,我会让他们坐在教室内学习,而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向他们渗透我的想法,指导他们的做法,对他们应是持期待感,希望可以通过我的做法使他们思想上提高认识,改正不足,获得进步。

其次,我们要注意尊重,保护学生人格尊严的权利。没有哪个孩子愿意自己成为坏孩子。即使最调皮的学生也有上进心,也有闪光点。不能因为他们的错误或者暂时的落后,而忽视了他们最脆弱的自尊。我班有一个十分调皮的学生,上课没有一分钟能端端正正的坐着听课。经常和别的学生打架说话,严重影响上课秩序和同学们的学习。可是他的书法写得很好,手抄报做得非常好。我为什么不抓住他的这个优点,放大这个优点,来激发他的上进心呢?又有一次,他上课调皮了。我把他叫了起来,他以为我会批评他,没想到我对全班同学说:“我们班的学习园地我想请李子昂同学设计,他的手抄报制作的非常好,我相信他一定会出色的完成任务的。”大家鼓起了掌,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有时我们一句不经意的话就会伤害一个学生的心灵,有时我们的一句话也可以唤醒一个学生的心灵。教育是要走进学生心灵的,理解和尊重就是法宝。一旦我们将学生当作与我们平等的人去看待时,哪怕其间会有反复的教育工作,也不会因为有损孩子的尊严而感到自责。

尊重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如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只要学生想说的,说的正确的,我都要给学生提供机会,搭建平台,但当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时,我就加以点拨、指正。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身自由权。人身权是与人身、人格相关的非财产内容的权利。人身权是一项重要的人权,也有说是核心人权、人的基本权利。这些论断都是从一定角度说明人身权之重要,都对。因为人身权是人的各种权利的载体,人身权得不到保障,诸如生命、生存、健康,还有名誉、荣誉、人格、人的尊严以及性自主、个人隐私等等都得不到保障。

2.你认为目前“家校互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家校互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农村家长很多都不会发信息,甚至浏览信息都不会,所以开通该项功能毫无意义。

二、很多的农村家庭都不具备电脑,虽说可以开通校园短信服务,但一个月10元的短信费对他们来说价格稍高,很多家长认为花这钱不值得,所以不开通。

三、家校互通,如果只有学校重视,家长不重视或者认为不实用,那如何能成?

所以很多学校一直没有开通这项服务功能。

在你心里什么是高薪? 第8篇

为此, 笔者做了一个关于高薪的调查, 四位毕业生讲述了自己心目中的高薪。但现实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高薪, 或者说很多毕业生初始工资都是很低的。那么这些受访者对初始工资有什么要求, 又是如何权衡初始工资和个人发展空间的?面对“女硕士过劳死”事件, 他们有什么看法?同样面临“高薪却要承受巨大压力你做不做”的问题, 他们会如何选择?他们又是如何处理好压力和工作的关系的?

“我1200块也能过日子”

受访人:高杨 男 毕业两年

工作状态:外贸销售 月薪6000

所在地:新加坡

我觉得, 高薪一般得一万一个月吧!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挣那么多, 或者大部分人挣不了那么多, 这才叫高薪。

如果自己创业, 我会选择有前途的小公司。打工的话, 大公司比较好。因为大公司工资高、福利好、路线明确。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拿到高薪。如果是在小公司, 就不要考虑工作的事情了, 只要跟着走, 肯定有机会, 这就是空间。大公司, 一开始就必然得要求工资, 因为都成体系了。对于“女硕士过劳死”事件, 我觉得公司有原因, 自己也有责任, 更多的是自己的。第一, 她所在的公司那么多人, 也就她一个人死, 也就是说概率是很低的。第二, 她自己感到自己有问题了, 本可以去自我调节的, 但是她没有。

如果给我月薪一万让我做压力大的工作, 我不干。我知道我1200块也能过日子。工作压力确实存在, 但其实大部分都是自己给的。从我自己角度来讲, 缓解压力没多好的办法, 多是自己运动。但我觉得更多的是国内没有好的机制去保护劳动者, 在新加坡这边, 劳动者自己的话语权更大。

“我还是希望做一些有压力的工作”

受访人:晶晶 女 毕业两年

工作状态:某网站编辑 月薪3000

所在地:北京

我没有高薪!对我来讲, 高薪就是够吃够用够租房, 还能有部分剩余来旅游, 但具体的数字没有。毕竟这是和所在地的消费能力有很大关系的, 因地而异。

如果可以选择, 我还是会选择去大公司, 可能我是女生的关系, 还是觉得稳定、有保障会比较好。初始工资低没有关系, 但只要能学到东西, 有前景有发展就行, 毕竟如果作为新手, 可能没有资格要求太多, 而且工资是随着个人的发展而变化的。

对于女硕士过劳死, 我觉得公司有关系, 但谁都知道普华永道的工作强度大, 在进这个公司之前就要有心理准备, 同事和个人也有关系, 如果自己都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达到一定的饱和程度, 别人就更不能注意到了。所以还是要有适当的调整, 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这个在当代社会也很重要吧!

如果给我月薪一万让我做压力大的工作, 我可能也会做, 毕竟月薪很吸引人, 在北京吃喝拉撒都需要钱。可能很多人和我都有一样的选择, 但肯定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短期的。累一段时间, 多拿一些钱然后享受, 肯定都是这种想法。

我觉得工作一定会有压力, 如果工作没有压力同时也会没有动力, 更是变相性的说明你的工作没有激情, 可能没有新的挑战, 但至于说压力有多大, 就要看个人的承受能力了。如果是我, 我还是希望可以做一些有压力的工作, 毕竟确实可以学到新的东西, 这对以后的发展也好。但如果这个工作已经完全超出我的掌控能力, 我可能还是会选择离开吧!

“现实是座围城!”

受访人:于晨男大四毕业在即

工作状态:正在找工作中

所在地:杭州

“高薪!”现在的年轻人不都追崇这个吗?这个是牛人的象征!

对于“过劳死”事件, 我的看法是不反对, 也不支持。如果是以前我应该会比较反对, 这些事搁大一大二那时单身时的我, 肯定很反感, 但是现在不会那么强烈了, 一是你不能保证你身边那个人能跟你一样这么想, 二是毕竟以后上下老小都得靠我。假如我现在还是单身, 我肯定会选择自由:骑车、穷游之类的。

至于心目中的高薪, 我也不知道, 还没有正式工作, 甚至都没有概念。如果非得给高薪一个定位, 我心目中的高薪就是够买房子。我承认这个答案很俗套, 也有想过坚持原来的想法, 选择一个自由的职业, 但是现在观点改变了。

如果可以选择, 我还是希望去大公司工作。相比之下, 大公司比较靠谱。以前我在一个小公司实习, 各方面的管理漏洞一堆。员工连加班工资都没有, 只能算绩效, 就是老板高兴就多给点, 老板不高兴是没有奖金的。大公司安稳点, 至少不用担心一些杂事。小公司杂事多, 而且没有归属感。

作为一个要步入社会工作的毕业生, 我觉得最实际的是父母是怎么看待的, 你爸妈让你回家就业, 你就回家;你爸妈让你和你女朋友找到一个地方, 你就找到一个地方。或者是你的面子是怎么看待的, 你的面子觉得去大公司有面子, 那你就去大公司;你的面子觉得高薪有面子, 你就得成天加班。貌似有点愤青。至少我是如此。

最后, 我想说的是, “把自由给你, 你觉得那是不是真的是无价的?把金钱给你, 你觉得那是不是真的是‘现实’的?”这才是大家心里真正纠结的问题。现实是座围城!

我暂时没有想过要得到高薪, 真正找工作的时候才知道。

“高薪就是每个月收入能买半平米!”

受访人:娜娜 女 毕业一年

工作状态:工作一年后辞职正在重新找工作

所在地:广州

我心目中的高薪:每个月的税后收入在1万以上。我的理由很简单:相对比广州的房价, 每个月收入能买半平米, 能够保证还房贷后还能顾得上正常生活。

如果可以选择, 我会选择大公司。原因也很简单:大公司福利待遇好, 制度健全。

刚开始工作比较倾向于初始工资, 但工作几年后会侧重于个人的发展空间, 初始工资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就行, 最重要的是后续的发展。对于工作薪资, 我没有太多要求, 因为即便是我已经工作了一年, 我还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职业规划。

对于“女硕士过劳死“事件, 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 如果公司要求超过我负荷的加班, 我不会考虑再在公司待下去, 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只有身体好才能为公司创造更高的价值。我也不会选择一份高薪却需要每天承受过度压力的工作, 个人有个人的志向, 不会对别人的选择做出干预, 没有一份工作是完全没有压力的, 关键是看如何舒缓压力, 如果一份工作的压力超过你自己能承担的上限, 不如放弃这份工作, 毕竟工作多的是, 但健康损害了可能就无法弥补了。

上一篇:设备专项整治方案下一篇:团支书竞选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