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途径和措施

2024-07-01

乌兹别克斯坦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途径和措施(精选8篇)

乌兹别克斯坦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途径和措施 第1篇

乌兹别克斯坦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途径和措施

一 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对乌兹别克斯坦经济的负面影响 当前,我们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其影响和后果以及在复杂局势中寻找克服危机的方法.

作 者:伊斯拉姆・卡里莫夫 作者单位:刊 名: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英文刊名:RUSSIAN,CENTRAL ASIAN & EAST EUROPEAN MARKET年,卷(期):2009“”(7)分类号:关键词:

乌兹别克斯坦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途径和措施 第2篇

一、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应采取的短期措施分析

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短期冲击既包括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包括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所以短期中,我们认为国内企业应采取如下措施以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1. 专注于发展企业的核心业务,加强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以降低经营风险

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包括产品需求、产品售价、产品成本和企业调控价格的能力,而金融危机直接造成了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和产品价格下降,也弱化了企业调控价格的能力。所以,短期中,为降低经营风险,企业应从效益最大化角度集约使用资源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以降低产品成本。

(1)企业应专注于发展核心业务,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资源有效配置的角度,企业应该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到能给企业带来最大效益的领域;而企业的核心业务是企业最擅长的领域,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支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所以,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环境冲击,最大限度的集约使用资源,企业应专注于企业的核心业务,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求得生存和发展;而对于企业的非核心业务,由于不是企业所擅长的环节,可将该项业务外包给其它具有专业优势的专业公司。

(2)企业应加强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通过产品价格降低财务风险的难度加大,降低企业的成本成为另一条有效的途径,因此企业应该做好如下事情:①做好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工作。企业应预先核定成本限额,严格按照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建立与企业组织机构相适应的成本控制系统,将企业的预算分成若干分级的详细预算单位,详细核算成本开支;建立成本信息系统,负责计量、传送和报告成本控制的信息并对成本预算编制、执行和评价情况进行考核,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和奖励制度。②做好日常业务中的成本控制,如对大宗原材料实行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压缩在建项目非生产性开支和非紧急的资本支出;严格控制企业补贴范围和标准;缩减业务招待费、会议费、差旅费等非生产性费用等等。

2. 采取稳健型财务管理策略,降低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另一主要风险,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更是不可避免的,而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降低财务风险最有效的途径。总体而言,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的筹集、投放和分配的管理工作,管理的对象是现金或资金的循环和周转,管理的内容包括投资管理、筹资管理和股利分配决策。

(1)坚持“现金至上”的原则,加强现金流管理。短期中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主要因素是现金的流转。对于收入大于付现成本费用的企业而言,它们支付日常的开支并不困难。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未来的融资环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短期中,企业应实行稳健的财务战略,加强现金流的管理,保证企业有足够的流动性,严格控制大额资金的流向,合理确定资产负债结构并推进资金集中管理,强化资金集中管控。此外,要高度重视巨额债务风险和应收账款管理,梳理本企业的债权债务和担保链,密切关注客户资信和现金流量状况,提前发现风险并制订处理预案;建立应收账款催收方案和逾期定期汇报制度等。

(2)加强融资管理,有效控制融资风险。首先,在融资方式上,由于企业的融资风险主要来源于债务资本,在金融危机下,企业面临的到期偿债风险更大,因此,企业应审慎使用债务融资的财务杠杆,更多的使用增加股东投资等权益融资。其次,对于债务融资,要注意拓展融资渠道以分解风险。坚持银行借款和资本市场举债等融资方式的多样化,注意货币币种的匹配和资金的长短期搭配。第三,对于非企业自身债务引起的融资风险,尤其是因担保引起的连带赔偿责任等债务风险,企业应严格控制,加强担保跟踪管理,对担保项目落实反担保措施,同时要加快担保额度的周转,提高担保资产的利用效率。

(3)加强投资管理,有效控制投资风险。金融危机使各国的资本市场受到极大的冲击并且已经开始蔓延到实体经济。因此,①在投资方式上,企业对证券等间接投资应持更加谨慎的态度,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更多关注项目投资等直接投资。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项目投资的政策,如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直接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等等,加之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投资预期效益大大下降,所以企业对证券投资等间接投资应持更加谨慎的态度。②在投资项目选择上,企业应该紧密围绕自身发展战略和核心业务进行投资,对不符合主业的、超出自身能力的和投资回报率低的项目坚决不投资。在投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发挥注册会计师行业在重大投资项目咨询论证、审计监督、财务诊断、投资分析、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审慎分析和评估已有投资项目或拟实施建设项目,防止因自身知识缺陷带来的投资决策失败风险。

(4)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股利分配政策。过高的股利支付率,影响企业再投资能力和企业的营运效率,会使未来的收益减少,而过低的股利支付率,会降低股东满意度。但在目前的背景下,由于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应适当降低股利分配率,增加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流。

二、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应采取的长期措施分析

金融危机引起了企业经营环境的大变局,其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冲击将是长期的,因此,企业应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采取系统性的措施,兼顾企业外部市场、内部结构和经济效益源泉,综合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

1. 从企业外部分析市场,调整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方向性和长远性的特征,因而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企业应认真分析市场,分析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认真评估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修正企业的发展战略。其次,要不断提高核心产业的竞争能力,不断巩固和提高主业的竞争优势和企业的立身之本。在集中资源发展主业的基础之上,企业可根据自身的能力,依托现有主业采取多元化经营模式或根据专业分工要求,将不擅长的非主营业务实行外包策略。第三,对企业的扩张战略,企业应该更加谨慎,尤其是兼并收购战略。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许多企业提供了兼并收购的良机,但是兼并收购是一把双刃剑,成功的重组可以增加企业集团的整体实力,但是失败的兼并收购也会给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所以企业在实施并购重组时,一定要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考虑到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和整合能力,切不可脱离企业的能力盲目兼并和收购。

2. 从企业内部分析自身体系,优化结构并加强管理

(1)优化结构,提高竞争力。企业结构不仅关系到企业内部效能的发挥,而且关系到企业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反应灵敏度,所以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企业结构的优化。首先,企业应该调整组织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明确各组织系统的权、责、利分配及其协调关系,理顺管理流程,做到岗位职责清晰,程序科学合理,为企业的产业调整和产品调整提供基础支撑,制度和体系支持。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围绕主业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并与相关产业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产业结构更趋完善合理。第三,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管理创新为保障,开发高附加价值、低资源消耗的产品并推行差异化战略。

(2)要强化管理控制。建立适合企业特点和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企业的竞争力和风险应对能力。我国企业要真正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首先,要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水平。未来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将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产品的质量,它将决定着企业产品的价格。其次,要加强成本管理,提升控制成本的能力。根据量本利财务分析方法,一个企业的成本控制对企业利润中心的贡献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大背景下,因此企业应在加强成本预算管理的基础上,注重转变发展模式,更多地通过体制创新、技术进步、优化结构、加强管理等途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第三,要加强财务管理,防控财务风险。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对保证其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完整,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企业应加强现金或资金的长期循环和周转,加强投资管理、筹资管理和股利分配管理。

3. 从企业生存发展根源分析企业员工,提高员工素质和构建良好的企业价值文化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企业持续发展,最终需要依靠高素质的企业员工。他们是企业创造力和生产力的来源,更是企业成功应对各类风险,实现持续增长的源泉。可以说,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最终归于企业的员工,所以企业必须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对高附加值的全要素投入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企业应该更加重视企业员工的素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员工综合能力。企业文化建设是打造高素质员工队伍的基础和保证,它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企业要切实加强文化建设,努力通过文化建设使企业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全体员工所认同接受,并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为企业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队伍基础和人才保证。

三、结束语

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分析 第3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

0 引言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

1 金融体系失衡

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黄晓龙是国内较完备地从外部因素来研究金融危机的,然而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纵观金融危机史,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 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2 货币体系扭曲

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以美元为例,美元的价值调整是通过美元利率的调整实现的。美联储在制定美元利率时,不可能顾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为储备的国家(地区) 宏观经济状况,因而当美元利率调整时,往往会对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和美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或者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和地区造成冲击。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不论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影响着所有与其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化。如果浮动汇率政策能够遵守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制订的纪律约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场上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投机性攻击,也不会出现由此造成的货币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经济全球化相关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货币体系不能够保证美元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的纪律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的货币市场动荡,在投机资本催化下爆发金融危机。就目前现状来看,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元不论是升值还是贬值,依然会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的强烈波动。美国经济繁荣时,美元升值会导致资本的流出;当美国经济萧条时,美元贬值会导致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保留了原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秩序和纪律,强势经济体可以利用这样的体系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

3 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 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按照金融市场的心理预期自我实现原理分析,当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時,即使这个国家经济发展表现一般,在大量资本进入的情况下,也会带动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家掌握话语霸权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有意识地夸大被攻击国家发展中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以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心理预期。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先用“经济奇迹”、“新的发展模式”来吹捧经济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续”、“面临崩溃”来夸大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游资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后,国际直接投资(FDI)为什么会低价收购危机国的优质资产,形成新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根本原因。

4 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分析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特征较为明显,首先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时期,次级债危机使得美国经济雪上加霜,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其次,美元的发行泛滥导致美元对欧元和人民币持续贬值,致使其他国家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再次,国际游资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美国为了振兴经济采取降低利息的货币政策,美元对其他货币也在快速贬值。

乌兹别克斯坦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途径和措施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应对措施

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以来我国不少上市公司纷纷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现象,新会计准则也再一次面临新的检验。

一、金融危机下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新特点

随着2008年报披露结束,上市公司年报显示出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呈现出数量多,金额大,来势猛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上市银行大额拨备首当其冲。“拨备”作为银行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和银行资产损失准备,它对提高银行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年报显示:深发展2008年净利润6.14亿元,同比下降76.8%,主要就是大额拨备计提和坏账核销所致。此次计提之后,深发展的拨备覆盖率达到105%,而不良贷款余额等账面指标则变得好看了许多。中行2008年末贷款拨备覆盖率为121.72%,建行更高达131.58%,较上年提高27.17个百分点,是已公布年报的国有银行中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最高的。据测算,如果要全部达到银监会银行拨备计提要求,14家上市银行利润至少将减少上千亿元。

第二、“去存货化”推波助澜。在正常的存货周期内,“去存货化”对内有利于企业消除存货积累泡沫,减轻或释放资金成本压力,对外则有利于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改善供给,释放需求,平衡价格。但是,两市发布2008年年报的367家公司共计提取存货跌价准备61.03亿元,较2007年上涨5.38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企业之多,计提额度的金额之大,在我国上市公司历年来所披露的年报中都极为罕见。

第三、投资收益来去匆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产投资收益往往是上市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例如,曾因大量持有金融类资产而在2007年牛市中大出风头的雅戈尔,2008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13亿元,公司资产减值损失较上年度增加6254.33%。

第四、套保损失异军突起。例如,东方航空航油套期保值合约于去年1 2月31日的公允价值损失约62亿元,国航燃油套期保值合约公允价值损失扩大到74亿元。据中金公司对中资上市公司的外汇及金融衍生品风险敞口所作的调查显示,有93家存在外汇敞口,有27家持有外汇衍生产品资产,其中已经发生巨额套保损失或汇兑损失的不在少数。

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上市公司纷纷刻意把坏账留给2008年,不无某种为2009年雪藏利润的故意,这种行为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做出积极应对。

二、金融危机下上市公司集中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原因分析

在新会计准则全面平稳有效实施两年之后,2008年报又大量发生大额资产减值计提,客观地说,这既是金融危机冲击所致,但本质上集中反映的是:上市公司超限度盈余管理、资产减值准则尚待完善以及证券市场管理体制不合理等深层问题。

第一、盈余管理的低成本和证券市场退市制度缺陷是诱使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超限度盈余管理的内在动力。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对会计数据进行策略性的调整。但是,在我国目前各项制度和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由于盈余管理的低成本特性,公司管理层往往不遗余力进行盈余管理,甚至超限度盈余管理以达到操纵、调整会计利润的目的。同时,我国证券市场主要以盈亏作为决定上市公司是否退市的制度设计存在明显缺陷,很容易导致上市公司为保护这一融资渠道而采取超限度盈余管理以粉饰公司利润的短期行为。

第二、新资产减值准则自身不足客观上为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超限度盈余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空间。

新会计准则毕竟很难全面考虑对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超限度盈余管理的抑制,上市公司也正在寻找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进行盈余管理的新方式。金融危机以来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新特点就充分反映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盈余管理的新方式。

一是利用资产减值的确认条件的模糊调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范围达到调整利润的目的。虽然资产减值相关准则从外部和内部信息具体给出了减值迹象的判断标准,但这些并不能包括所有的减值迹象且同时缺乏可操作性,导致上市公司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认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的迹象,随意套用资产减值迹象,扩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

二是利用资产减值计量标准的不足调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幅度达到调整利润的目的。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是减值的计量标准,它的确定非常重要。但新准则只给出了可收回金额的定义,资产的销售价格和处置费用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如何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没有全面、系统地说明。同时,可变现净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的选择等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预留了新的空间。

三是利用新准则对控制盈余管理行为方面存在的漏洞来达到调整利润的目的。虽然新准则规定了资产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能转回”,但是上市公司仍然可以通过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调低当期利润,减少期末存货成本,这样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就会偏低,从而使未来的利润反弹。另外,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发生更替或公司盈利无法达到分红计划所规定的下限时,一些上市公司仍然可以在某一会计年度一次性提取巨额资产减值准备,使得公司一次性亏足,在以后的年份可以轻装上阵。

四是利用公允价值的难操作性达到调整利润的目的。资产减值相关准则客观上增大了公司管理层有目的地借助公允价值进行新的运用,并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尽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做了谨慎设计,国际上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但是实际上,由于公允价值的概念相对抽象,在我国现阶段资产评估市场不够充分的情况下,还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

三、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超限度盈余管理的应对措施

第一、提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质量、提高超限度盈余管理成本,切实加强对盈余管理的抑制。

目前由于我国的各项制度和法规还不健全,上市公司不可能泯灭其盈余管理的冲动,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多于其正面作用。所以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对盈余管理的引导和管制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是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实行会计专业中介机构直接介入,以增强盈余管理操作专业化,提高公司盈余管理质量。以往专业中介机构只年度审计中对公司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进行整体评价,缺少对公司盈余管理的专门评价,而且只能是一种事后评价,往往是为时已晚或监督无法到位。建立中介机构对公司盈余管理全程介入,使专业中介机构充分参与到公司盈余管理整个过程,有利于提高监督的及时有效。二是加大对公司超限度盈余管理的查处制度建设。审计机构、税务机构和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应协调一致联合加大对公司盈余管理监督检查,对发现超限度盈余管理的公司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处罚,加大公司超限度盈余管理的成本,有利于充分抑制公司超限度盈余管理的冲动。

第二、尽快弥补资产减值相关准则不足,压缩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一是加快制定新的具体准则,提高其操作性。新会计准则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诸多不适应、不和谐的现象。一方面新准则对资产组的划分等环节缺乏明确的标准,另一方面新准则在确认减值损失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从而使相关会计计量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准则执行的具体情况和有关问题,尽快出台一些制度、法规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实现对准则的补充和完善,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准则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为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做好基础工作。

二是规范资产减值账户设置及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项规定在抑制新准则盈余管理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弊端。即当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后在存续期间价值得以恢复,高于账面价值时,会造成企业净资产的虚减,这也是违反会计信息可靠性要求的。因此,将恢复的价值计入资本公积或单独设一科目(如资产减值恢复)在报表中予以反映,不失为一个可行的选择。

三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由于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均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因此公允价值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我国目前资产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尚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此,国家应该逐步建立起各行业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建立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市场报价系统。只有建立健全和完善的信息市场、价格市场,才能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章可循,使评估价值接近公允价值,才能减少资产减值会计中的主观因素,缩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利润操纵的空间,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是提高专业中介机构介入程度和加强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一方面对较大金额和较复杂的计提直接由专业会计审计机构参与确定,并出具评估意见。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难以适应新准则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再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成为新准则合格践行者。

第三、尽快完善证券市场退市制度,正确诱导上市公司适度盈余管理。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三年连续亏损的退市制度存在不合理性,存在不尊重市场规律的弊端,不能实现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建立像美国纳斯达克“一美元退市法则”的退市制度,能够比较客观地关注上市公司的市场价格,以股价标准设计退市制度,这符合证券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既可以有效避免股市上人为判断上市公司好坏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较好避免上市公司粉饰利润的短期行为。

金融危机以来,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面广、计提额大、计提集中的现实状况,反映的不仅仅是公司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反映出我们在会计、证券等制度设计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它为我们进一步完善提高制度建设水平,改进管理方法提供了新的依据和启发。

参考文献

[1]、刘克羊,韩和芳.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财政监督,2007,(20).

[2]、李天芳.新会计准则下公司利润调节空间的变形及应对策略.集团经济研究,2007,(30).

[3]、付立平.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存在问题及其探讨.财经界(中旬刊),2007,(12).

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分析 第5篇

关键词:经济 全球化 金融 危机

0 引言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

1 金融体系失衡

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黄晓龙是国内较完备地从外部因素来研究金融危机的,然而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纵观金融危机史,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

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2 货币体系扭曲

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以美元为例,美元的价值调整是通过美元利率的调整实现的。美联储在制定美元利率时,不可能顾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为储备的国家(地区) 宏观经济状况,因而当美元利率调整时,往往会对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和美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或者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和地区造成冲击。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不论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影响着所有与其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化。如果浮动汇率政策能够遵守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制订的纪律约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场上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投机性攻击,也不会出现由此造成的货币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经济全球化相关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货币体系不能够保证美元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的纪律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的货币市场动荡,在投机资本催化下爆发金融危机。就目前现状来看,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元不论是升值还是贬值,依然会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的强烈波动。美国经济繁荣时,美元升值会导致资本的流出;当美国经济萧条时,美元贬值会导致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保留了原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秩序和纪律,强势经济体可以利用这样的体系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

3 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 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6] 。按照金融市场的心理预期自我实现原理分析,当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即使这个国家经济发展表现一般,在大量资本进入的情况下,也会带动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家掌握话语霸权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有意识地夸大被攻击国家发展中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以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心理预期。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先用“经济奇迹”、“新的发展模式”来吹捧经济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续”、“面临崩溃”来夸大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游资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后,国际直接投资( FDI) 为什么会低价收购危机国的优质资产,形成新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根本原因。

4 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分析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特征较为明显,首先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时期,次级债危机使得美国经济雪上加霜,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其次,美元的发行泛滥导致美元对欧元和人民币持续贬值,致使其他国家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再次,国际游资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美国为了振兴经济采取降低利息的货币政策,美元对其他货币也在快速贬值。

浦项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第6篇

浦项从2000年完成私有化后的最初几年采取的是保守型经营的策略。从2004年开始采取积极的进攻经营战略, 加快了选定、开辟海外市场的投资步伐, 并于2004年5月开始实行危机管理。

在此次金融危机面前, 世界许多大型钢铁企业纷纷减产, 从设备检修到推迟恢复生产, 再到暂时部分停产。而浦项由于较早地引入了危机管理而没有措手不及, 采取了通过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的销售来占领市场、扩大廉价原料的使用来降低生产成本等一系列独特有效的应对措施, 试图把这场危机转变成进一步促进发展的机遇, 使浦项变得更加强大。

2 强强联合, 共渡难关

在金融危机时期, 浦项加强与世界大型钢铁企业新日铁的战略合作, 在技术开发、原材料开采、投资等方面联合出击, 尽力将危机转化为进一步发展的良机。

浦项引进新日铁研发的转底炉回收含铁炉尘技术, 并以7∶3的出资比例在浦项建设2座转底炉, 以此增加物料循环利用收益。稳定的原料供应是钢铁企业渡过危机的重要筹码, 而浦项铁矿石自给率目前只有14%。因此浦项抓住巴西Namisa铁矿出售40%股份的机会, 联合新日铁共同参与JFE、住友金属、神户制钢、日新制钢及日本伊藤忠商社等组成的亚洲钢铁企业联盟进行竞购, 投资5亿多美元获得了6.48%的股权, 有望将铁矿石自给率提高到25%。新日铁则已经决定收购浦项正在越南建设的冷轧厂10%~20%的股权, 该冷轧厂项目计划于2009年9月竣工, 年生产能力为120万t。另外, 两家公司还召开了战略经营委员会会议, 交换近期经济及钢铁市场的信息, 并协商进一步开展原料投资及知识产权合作等新项目。

3 大力开发降低成本的技术

面对韩国国内以建筑用钢为代表的钢材需求放缓、原料合同价格上涨及韩元贬值等不利状况, 浦项加大力度降低成本, 通过制定降低成本计划及开发扩大廉价原料利用技术来抵消原料合同价格的上涨。2008年浦项调整后的全年降低成本目标为8606亿韩元 (约合72亿元人民币) 。降成本各项措施所占的比例见图1。

开发廉价原料使用技术一直是浦项降低生产成本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在炼焦技术上, 使用中国和澳大利亚的低品质烟煤生产优质焦炭, 通过细化非炼焦煤的粒度 (-3mm) 来提高配合煤中非炼焦煤的配比, 使炼焦中低品质煤的配比达到了68%, 仅光阳厂每年就可降低成本近3 000万美元。在烧结技术上, 通过开发烧结机超厚料层操作技术 (料层厚度达到1 000mm) 、原料均匀装入装置、适当添加水分技术、降低焦粉用量技术、改善原料混合性技术, 提高了廉价褐铁矿等的使用率。在高炉炼铁方面, 浦项致力于研发提高煤的有效利用技术。高炉喷煤是炼铁工艺中降低成本的一项重要措施, 当前浦项的目标是提高喷煤比、提高焦炭与煤的置换比、使用更多的廉价煤来降低铁水生产成本, 同时保持高炉高利用系数下的稳定生产。

熔融还原炼铁技术是浦项开发的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该技术不仅能大大降低原料处理成本, 而且非常有利于环保。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 浦项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申请的137项专利中, 涉及铁前领域的专利技术有22项, 约占16%。这22项专利技术绝大多数是采用熔融还原工艺生产铁水方面的技术, 约占铁前领域专利技术的60%。浦项对以生产成本低、环保水平高而著称的FINEX工艺, 自2007年5月投产以来, 不断进行技术改进, 以期早日实现达产达效的目标 (见图2和表1) 。

今后浦项在炼铁领域研发的重点将继续围绕大幅度降低炼铁生产成本来开展工作, 见图3。由于煤是能源和炼铁还原剂的主要来源, 所以必须通过优化工艺及开发新技术来有力地应对煤资源逐渐短缺的局面, 并解决能源消耗和CO2减排问题, 开发出环境友好型炼铁工艺和新技术。

4 坚定执行海外扩产战略

尽管海外建厂项目面临重重困难, 浦项仍然坚定执行海外扩产战略。浦项计划在印度投资120亿美元、年产能1 200万t的奥里萨邦综合钢厂项目受到当地民众的抗议, 开工日期尚无法确定, 至今还未取得铁矿开采权;越南年产1 200万t的综合钢厂项目遭遇越南国营造船公司退出合资后, 近期又被越南政府要求重新考虑选址。浦项在不放弃这两个项目的同时, 还考虑向乌克兰、中东和东南亚投资, 计划进入当地铁矿、钢材及造船等领域。近期, 浦项首家海外并购公司在马来西亚正式成立, 浦项将以此为契机, 与计划到2009年下半年建成的越南冷轧厂和东南亚地区加工中心相呼应, 构建集生产、加工和质量服务于一体的钢铁产业供应链, 形成强大的合力, 强化浦项在东南亚市场的主导地位。紧随其后, 浦项在日本、泰国、印度、越南、墨西哥、中国、波兰等地建立的板卷加工中心已超过45家。浦项正在全球打造年产5 000万t的钢生产体系, 见图4。

浦项表示, 虽然全球性金融危机还将持续一段时期, 但是把危机转变成机会是浦项的传统。

5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在钢铁业处于动荡时期, 浦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深入挖掘内部潜力, 优化产品结构, 巩固已拥有的市场, 并抓住机会开拓市场。

5.1 扩大高附加值产品比例, 适时调整产品结构

为了提高竞争力, 浦项不断提高其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多年来浦项一直致力于优化产品结构, 确立了汽车用钢、高级不锈钢、TMCP钢、高级冷轧钢板、优质API钢、电工钢、高级热轧钢板和高级线棒材等八大战略性产品在浦项产品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销售比率逐年提高, 目前达到60%以上。正是有了这一坚实的基础作为有力支撑, 使得浦项在面对此次金融危机之时, 能够从容不迫, 保持价格的相对稳定。

浦项成功之处还在于能够及时顺应市场变化, 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在危机到来之时, 韩国建筑市场陷入萧条, 浦项及时削减了建筑用钢等亏损产品的生产。而韩国的造船业和家电业比较兴旺, 受危机的冲击较小, 浦项便因势利导, 适当扩大市场需求较为稳定的船用厚板、高级冷轧板、高级电工钢等高附加值、盈利产品的销售。浦项表示, 对普通钢材应结合需求和价格及时调整生产规模, 但对高级钢材, 则应从质量、效益等综合因素方面考虑, 在保持价格稳定的情况下可适度扩产并扩大出口。到目前为止, 浦项国内钢价仍保持稳定, 减产幅度较小, 这与该公司在技术上的优势和较好的产品结构是分不开的。

5.2 积极保护和开拓市场

作为世界第四大钢铁企业的韩国浦项, 目前有4.264万亿韩元 (约合355亿元人民币) 的现金和12.976万亿韩元 (约合1 080亿元人民币) 的流动资产, 有8.298万亿韩元 (约合690亿元人民币) 的负债。浦项凭借其稳定的财务结构和充足牢固的资金链, 在经营管理方面采取独特的操作手法,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2008年上半年钢市持续走强及各大钢厂竟相大幅提价的形势下, 浦项为保护长期用户的利益, 价格调整幅度比较低, 以其低价优势扩大了家电和汽车市场的占有率。价格调整之前, 浦项钢材价格比韩国其它钢厂和进口产品平均低30%, 调整后与韩国其它钢厂仍然保持10~20万韩元 (当时约193美元) 的价格差距, 这使浦项冷轧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比2007年提高了5%。在2008年下半年钢铁需求下滑之际, 众多国际大型钢厂纷纷减产20%以上并大幅降价, 只有浦项因考虑到减产有可能会被竞争对手的增产所抵消, 一直保持稳定生产。直到因韩国部分钢铁下游行业计划从年底到明年年初停产, 浦项才做出12月份和2009年1月份分别削减20万t和37万t粗钢产量的决定, 减产幅度在10%左右, 但仍然没有降价计划。

多年以来, 浦项产品在韩国国内的销量始终稳定在70%左右, 其余30%左右的产品用于出口。浦项一方面继续稳定和巩固欧洲、北美市场, 另一方面又积极开拓亚洲市场, 先后在中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设立了控股公司, 特别是近2年又加快了打入东南亚新兴市场的步伐。浦项的热轧板、冷轧板和镀锌板等产品质量优于越南、马来西亚等当地产品, 且当地的产能较小而需求较大也是刺激浦项寻求扩大出口的主要原因。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 浦项在国际市场上采取广泛布局、多点开花的销售策略正逐步显露出其在销售方面高于其它竞争对手的优势。

6 加大设备检修和改造等投资, 为进一步大力发展做储备

浦项利用市场需求低迷时期加紧设备检修和改造。近期已经或将要实施的检修和改造项目主要有:从2008年10月份开始对Mini轧机进行为期6个月的大规模现代化改造, 以使其实现不间断、连续热带轧制, 大幅度提高轧机的生产率。在此期间浦项热轧卷产量约减少90万t, 对光阳厂2号酸洗—冷轧机组进行为期4个月的检修;对浦项厂厚板轧机进行为期6天的检修。2009年5月将对光阳厂4号高炉进行为期95天的大修扩容改造, 改造后炉容将从3 800m3扩大至5 500m3, 年产能将从330万t增加至430万t, 在施工过程中光阳厂铁水产量将减少80万t。

预计浦项2009年投资规模将比2008年提高76%, 达到6万亿韩元 (约合43亿美元) 。投资主要用于对内将继续扩大船用厚板等高附加值产品的产能、对外进一步推进海外扩张项目。在金融危机尚无明显好转之时, 浦项之所以选择扩大投资规模, 其目光是瞄准未来的3~4年, 是为了获得长远的发展动力。浦项认为, 尽管目前钢铁需求下滑, 国际上的许多钢铁厂家纷纷减产, 但减产之后钢价和需求必将回升, 需求恢复再开始投资对企业来说那就太晚了。

7 浦项制定未来十年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措施

2008年4月, 浦项制定了未来十年发展规划, 即到2018年该公司创建50周年之际, 要实现两大经营发展目标:

(1) 构筑国内外粗钢年产能5000万t的全球化跨国经营体系, 进入全球前三大钢铁企业的行列。

(2) 销售额突破100万亿韩元 (约为1 000亿美元) 大关。

浦项为了确保到2018年两大经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制定了“3S” (Size Up:扩大经营规模;Speed Up:快速应对市场变化;Synergy Up:建立协作机制) 措施。

(1) 扩大经营规模。

浦项通过在国内外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钢铁产量, 从而提高对市场的支配能力及增强市场的话语权, 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2) 建立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机制。

国际市场瞬息万变, 企业的机制要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 并具备快速应对的能力。

建立协作机制。目前, 浦项在国内外已拥有几十家子公司, 只有将国内外的子公司和投资企业组成一个有机协作的整体, 才能形成合力, 创造更多的效益。

8 结语

浦项在金融危机爆发后, 选择实力雄厚并与其具有稳定可靠的战略联盟关系的新日铁加深合作, 及时交换信息, 联手利用危机进一步发展。通过提高炼焦低品质煤配比、提高烧结廉价褐铁矿使用率、提高高炉煤的有效利用及完善熔融还原炼铁技术等措施扩大廉价原料的使用, 成功实现了降成本计划。调整市场收益差的普通钢材生产规模、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比例并以高质量维护了收益。在应对危机的同时, 浦项更着眼于未来, 继续进行扩张投资, 为钢市回升做准备。通过上述等措施, 浦项做到了危机时期保证产量及价格的相对稳定, 在世界钢铁企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蒋玲.POSCO技术创新能力分析.武钢技术, 2008, (5) :59-62.

[2]袁方.浦项钢铁公司发展战略-全球化之路.冶金管理, 2008, (2) :49-52.

[3]Marvin B.Lieberman.Jina Kang.How to measure company productivity using value-added:A focus on POSCO.Asia Pacific J Manage 2008, (25) :209-224.

[4]郭品文.POSCO文化启示.冶金企业文化, 2007, (5) :22-23.

[5]胡波, 武森, 宋文力.中国冶金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2, (1) :85-88.

[6]刘友存.浦项制铁开展大规模降成本活动.中国冶金报, 2006, (011) .

[7]卫先庆.资源有限, 创意无限的启示.安徽日报, 2003.

乌兹别克斯坦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途径和措施 第7篇

然而,金融危机对江苏等地企业的冲击却相对弱得多。在外贸企业集中的苏南地区,虽然局部地区也出现了企业倒闭现象,但受冲击尚不严重,昆山2008年倒闭的企业一共只有37家。长三角2008年的投资增幅和出口增幅分别达13.6%和17.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6%。特别是苏南地区经济逆势增长,常州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76.3亿美元,同比增长33.3%,南京一批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还在大批招兵买马,迎来发展机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情况呢?分析珠三角和苏南地区的发展模式,可以找到答案。

一、发展现代服务业,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是抗击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

1.苏南地区扬弃了“以工业为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经过多年努力,相对降低工业的比重,由二、一、三的产业顺序转变到二、三、一。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苏南五市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回落,但在速度回落同时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优化,现代服务业增速始终高于GDP增速,2008年预计增加值增长15%左右,服务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角”,南京大力发展软件外包业务,成为长三角地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服务业比重超50%的城市。而珠三角除深圳市之外,则主要由加工贸易导引,多以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尽管每年第三产业在珠三角仍处于上升之势,但是这种势头落后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近年来的比重随着人均GDP水平的提高不升反降,在2002年服务业比重达到47%后,逐年下降,出现了背离的现象。

2.苏南地区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的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向研发设计和销售两端的“微笑曲线”延伸,突出引进核心高新技术,引进研发中心。由此又对发展与之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了以服务外包业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的产业结构。珠三角是我国最早的开放地区,劳动密集型、缺乏技术和品牌的“三来一补”企业多。这种经营摸式是成本导向的“游牧型经济”,以追逐低廉的生产成本为特点。随着经营成本提高和政策的调整,“搬迁”和“转型”成了珠三角从事加工贸易企业的“关键词”。在金融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不少企业倒闭也就不足为奇了。

3.苏南地区抓住全球服务外包转移的新机遇,努力从“世界工厂”迈向“世界办公室”。沿沪宁线正在加紧建设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无锡太湖服务外包科技园、苏州物流中心等10多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南京、苏州、无锡由此入列国务院批准的全国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据统计,2008年,以苏南五市为主的江苏省软件业销售额达1200亿元,同比增长44%;国际服务外包总协议金额约11.68亿美元,同比增长169%。以南京为龙头的苏南国际外包服务产业带已聚集了11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执行离岸外包协议额占江苏省的70%以上。苏南地区大力承接服务外包,发展服务业,不仅为制造业发展提升了空间,也增强了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应对金融危机的基理分析

受危机的影响,国际银行界掀起了并购狂潮,使刚起步的国内服务外包企业,能与印度等国外起步较早的服务外包地区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欧美跨国公司为了节省成本,更会把越来越多的不断分离出来的非核心技术服务外包出去,甚至包括国外公司的某些服务业人才也会因企业倒闭而流向中国。这些都是我们发展外包的机会,也是我们化解危机、发展经济的机遇。

1.服务外包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整体竞争力,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基础

服务外包是新型现代产业体系中最高层次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当前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新形式,跨国公司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把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交由更专业的和更低成本的第三方完成。2007年国际服务外包总值已经达到了1.2万亿美元,未来几年还将以30-40%的速度增长。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表明,承接服务外包,发展现代服务贸易,能够提高整体竞争力,有助于抗击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个直观的例子便是苏南地区,2006年苏南货物与服务贸易出口占GDP比重为85%、69%,远高于同期国内水平,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企业倒闭数量远远少于浙江和广东。

2.发展服务外包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经济结构优、产业层次高的地区表现出了良好的抵御能力和发展后劲。抗击金融危机,根本之举就是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我国粗放型增长的外贸增长方式。一般来说,服务外包出口附加值高,对能源、土地等稀缺资源占用较少,基本不产生污染,可突破中国外贸发展的资源约束瓶颈,降低外贸发展的负面效应。同时,承接服务外包比传统产业有着巨大的优势,从增值幅度来看,相较于制造业2%至5%、最高不超过15%的增值幅度来说,服务外包的增值幅度高达100%;从收益来看,服务外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来料加工制造业的20倍,能耗却只有制造业的20%。承接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各类服务外包将成为我国吸收外资的新增长点,是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所以,发展服务外包,可以产生产业转移效应、出口结构优化效应、突破贸易壁垒效应,从而有效化解金融危机。

3、发展服务外包是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江苏省企业抗金融风险能力强于浙江、广东,就是因为其工业处于产业链的相对高端,是我国承接国际信息技术和软件业外包的重要基地。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过程中,发包方对承包方的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只有那些达到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企业才能争取到外包业务。同时,承接国际外包业务的企业通过频繁的外部联系可以快速获取有利的信息和知识,并可通过“干中学”掌握发包方的一些新技术。通过承接服务外包,推动新技术的扩散与应用,还可以加快传统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攀升:一是向上游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攀升,主要开展研发活动和核心零部件生产;二是向下游销售与品牌服务环节攀升,主要是扩展市场渠道建设和品牌建设,活动,包括创立国际品牌。可以说,国际外包正在成为继传统的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和许可证等途径之后的又一新的技术扩散路径。因此,在发达国家的发包企业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通过积极承接国际外包可能更能够迫使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更能够实实在在地提高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有助于产业水平的提升,从而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4、发展服务外包是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内需,化解危机

化解金融危机,需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率。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企业大量关闭,导致2000多万农民工提早返乡、流动就业或失业。加上今年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人数近1800万,“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的焦点。承接服务外包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出路之一,服务外包产业可以涉及到很多行业,业务范围非常广,从低端的软件测试、人力资源代办代理,到中端的财务处理,客户服务,再到高端的软件研发、项目管理,无所不包。这一特性使得服务外包的职业覆盖面广,提供职业机会多,吸纳就业能力强。很多的离岸外包项目,本质上就是劳动力出口。以呼叫中心为例,员工规模上千的服务外包企业在大连就有许多家,印度甚至出现员工上万的。事实上,服务外包所提供的就业规模不亚于当年的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所创造的机会。这对于我国充分利用巨大的劳动力资源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积极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

我国政府积极引导和鼓励服务外包,具备了发展服务外包的政策基础。出现了一批服务外包搞得较成功的城市和企业,摸索了一些成功经验。随着“千百十”工程的推进,对服务外包也逐步重视。但是,中国大多数外包服务企业仍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从事低层次的编码和测试工作。提升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能力,发展中高端业务就是当务之急。具体来讲,还应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政府部门应高度认识服务外包产业重要性。目前,国际服务外包贸易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服务贸易形式,社会各界对其产业特征普遍还不够了解;此外,由于目前服务外包贸易在贸易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很小,因此政府各部门对其发展的重要性尚认识不足。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个产业的价值,甚至连这个产业的概念都搞不清楚。所以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要让各级政府理解到服务外包可以提倡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模式和能够解决大量就业的意义,并且能够主动运作这一产业。

第二,实施大公司战略,政府帮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的问题,发展和壮大骨干企业,是服务外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也是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印度前20家软件企业年出口占该国软件服务年出口总额的42%,平均每家企业年出口1.66亿美元;中国前20家软件企业年出口只占全国的13%,每家企业年均出口475万美元。相比企业规模,中国平均每家软件企业每年业务收入不到60万美元,而印度是218万美元。因此,政府应当积极推进外包企业资源重组,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促进软件外包出口基地的建设。此外,为了扩展企业的外部市场,政府还应当像鼓励货物贸易出口一样积极扶持外包企业的出口。

第三,改善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方式。目前中国的外包人才呈现出结构性的失衡状态,许多从业人员不适合服务外包的要求,大中专毕业生的外语能力和基本商务技能普遍较低。印度和爱尔兰的服务外包发展的不错的主要原因就是拥有大量懂英语、计算机、金融的专业人才。中国的人力资源在这些综合素质上面还是差距不小,从而直接导致了中国离岸服务外包中BPO的比例极少,而现在又是BPO发展超过ITO的阶段。中国众多高校、培训机构需要针对服务外包行业的特点培养英语、计算机、金融的初级复合人才。同时从跨国企业引进熟悉服务外包的专业人才,来直接对接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参考文献:

[1]吴先满等.苏南经济发展国际比较无锡日报2008-10-10.

[2]张明志,国际外包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影响的机理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1期42-47.

乌兹别克斯坦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途径和措施 第8篇

金融危机犹如洪水般扫过了全球, 给各个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随着金融危机过去之后, 各个国家应该如何在近段时间内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是各个国家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相比之下日本在后金融危机下转型与发展较快, 因此分析其经济问题及转型具有借鉴作用。

二、后金融危机下存在的问题

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必然要分析后金融危机下存在的种种问题, 只有针对这些问题作相应改进与完善的措施, 才能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总体来看, 后金融危机下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投资于设备上的经济在短期内较难恢复。

日本内阁府进行了调查, 发现半年之后投资设备增长订金金额连续4个季度下滑幅度大。这就意味着后金融危机下设备的投资依然会持续下跌。内阁统计显示, 2009年的下降幅度最大达到了-15.9%。而投资设备的资金占据着日本GDP的15%, 其投资大幅降低必然严重影响到内需扩大。

2、失业率继续恶化;

虽然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 但是失业人数还在快速增加, 就是正式员工也是岌岌可危。从日本的失业率看出, 在2008年1月统计仅仅为3.8%, 但是到了2009年5月就达到了5.2%。到了2010年5月, 失业人口的总数达到了427万人, 而且还继续出现上升趋势, 失业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问题。

3、极难增长个人消费;

对于日本而言个人消费占据了GDP的56%, 严重影响着自律性的经济复苏。;疲软的消费成为了导致经济陷入萧条因素之一。但是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 个人消费基本上停滞或者处于负增长状态。再经过金融风暴影响下, 更是降低了个人消费, 更为疲软。

4、财政状况逐渐恶化;

到了2010年, 日本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长期债务的余额高达972万亿日元, 和GDP的比例达到了185%。当金融危机来临, 日本扩大了国债的发型导致财政陷入深渊。

三、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从上面来看, 虽然金融风暴已经过去了, 但是因为金融风暴的影响造成各种遗留因素, 必然还会继续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这就需要借鉴日本经济金融改革可行之处来推行有效的方法来加快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1、加强企业的主导力量

通过金融风暴之后, 大批的失业人士流落在街头, 必须要做好这个方面的转型, 失业人数过多必然导致社会各个方面受到严重影响, 2009年7月日本相关部门统计失业人数达到295万。因此必须要抓住后金融危机下的机遇, 依靠现实促进各种企业快速发展。因为企业一旦发展起来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 不但降低了社会失业率, 还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但是也不能够盲目加强企业发展, 必须要鼓励企业依靠自己, 通过自主创新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 这样不但能够为日本的经济转型带来持续性, 还能够为其走向国际的高端地位提供可靠支撑。

2、对金融市场实施稳定

2008年10月, 日本相关部门采取了紧急决策, 政府也发出了稳定金融市场的对策。其对策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稳定股市;稳定地方金融及完善生命的保险制度等。具体措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放宽了上市公司对本公司股票购回的限制, 这样就能够有效支撑股市及防止股市降低之作用。

(2) 严格限制卖空行为;这种限制有效的防止了大量卖空出现导致股市混乱。

(3) 暂时冻结政府及央行持有的公司股票与金融机构;在金融风暴来临之时, 相关政府及央行注入了公共资金方式拥有股票, 在后金融危机下一旦冻结这些股票就能够稳定股市。

(4) 停止对时价会计制度的实施;日本会计制度在改革中采用了新制度, 那就是时价会计制度。在这些制度下要将股票账面损失处理为企业的亏损, 一旦停止实施才能够给企业一些缓冲。

3、确保国民生活来刺激需求

为了确保国民的生活, 刺激需求;日本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

(1) 定额减税;2010年19月, 日本的执政党实施了定额减税2万亿日元以上, 这种减税主要是以购物券的方式来支付, 不设收入的限制。

(2) 对收入降低的贫困家庭实施补助;该标准设置为年收入低于100万日元。

(3) 同年10月20号, 日本相关部门又出台了经济政策、延长住房贷款及决定扩充等减税政策。

(4) 延长证券优待税制来鼓励投资;为了鼓励投资将出售股票的分红利润及股票转让利润降从20%降低到10%。

四、结束语

总之, 中国绝对不能够忽视后金融危机下带来的各种影响, 必须要分析其他国家的影响因素, 结合本国自身实况探析影响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因素, 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这是后金融危机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短短几年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了各个国家的经济, 经过各个国家共同调控, 金融逐渐开始复苏。但是, 后金融危机下怎么样才能够对经济进行转型与发展, 成为了各个国家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后金融危机下日本相关的经济问题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进而为其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转型和发展,日本经济,后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6

[2]黄烨菁.开放条件下的技术进步——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J].世界经济研究, 2008, (6)

[3]奥古斯托·洛佩兹-克拉罗斯, 迈克尔·E·波特, 克劳斯·施瓦布.2005~2006全球竞争力报告:为充满希望的繁荣而制定的各种基础性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教师培训项目管理系统下一篇:认识新朋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