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2024-07-25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第1篇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一、教学年级:三年级

二、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凤阳花鼓》,让学生体验凤阳花鼓独特的表演风格,在相互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安徽地方风格的音乐和文化。

2、能够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通过表演、伴奏等形式共同表现歌曲,表达出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

四、教学设计思路:

(一)设计理念

本课《凤阳花鼓》,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唱好歌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行凤阳花鼓表演,并且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悟,理解音乐,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潜质。

整节课力求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在美的音乐情绪中充分感受《凤阳花鼓》的民间音乐风格,使整个音乐课堂充满安徽民间歌舞的氛围。

(二)教材分析

《风阳花鼓》是流行于安徽的民间歌舞曲。为五声宫调、4/4拍、一部曲式结构。歌曲为扩充了的一段体,从第十一小节开始以独特的衬词增添了音乐的感染力和生活气息。全曲具有抒情叙事性,歌与舞相互结合,富有浓郁的民间歌舞风格。前四句构成一个起承转合结构的乐段,每句间采用“鱼咬尾”式的承递发展法,后三句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前面的乐段进行补充,进而完善作品的结构。前10小节旋律优美抒情,后面的衬词“嘚儿”诙谐风趣。

(三)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三年级的大多学生对于安徽的地方曲艺知之甚少。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也往往比较乐意接受他们认为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新事物。因此,本节课的全部音乐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我的教学活动中来,使每一位学生音乐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音乐,享受音乐,感悟音乐。

五、教学重点:

在唱好歌曲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表演、打击乐器伴奏等多种形式共同完成歌曲的表现,表达出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

六、教学难点: 能够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词部分,尤其是能够唱好一字多音处;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的衬词部分。

七、教学用具:

钢琴、课件、凤阳花鼓、打击乐器等。

八、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学生听《凤阳花鼓》音乐进教室。

2、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凤阳花鼓》。

3、听:介绍《凤阳花鼓》的由来。

(设计意图:以敲锣打鼓的形式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初步了解凤阳花鼓的历史。)

(二)学习歌曲。

1、聆听歌曲范唱。

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设问:这首歌唱了什么内容,情绪怎样?(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范唱,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2、用模唱的方法学习歌曲的歌词部分。

(1)教师提问:鼓敲击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2)用“咚”模唱歌曲的歌词部分。(3)教师提问:锣敲击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4)用“呛”模唱歌曲的歌词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模唱歌曲,用正确的发声状态歌唱,为学唱做好铺垫。)

3、学生学唱衬词部分。(1)学生跟琴学唱衬词部分。(2)加入力度处理衬词部分。

(设计意图:衬词部分是这首歌曲比较有特点的地方,进行了强、弱的力度处理,使衬词部分活泼、有趣。)

5、学生合着伴奏完整地演唱歌曲。

6、进行歌曲处理。

(1)为歌词部分加入二声部演唱。(2)在教师的指挥下,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设计意图:由齐唱歌曲到二声部演唱歌曲,丰富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感染力。)

(三)表演歌曲。

1、听《凤阳花鼓》。

(1)歌曲中有几种演唱形式(2)加入锣鼓伴唱

2、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用歌、舞、奏的形式完整地表现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让学生体验凤阳花鼓独特的表演风格。通过编创与活动,能够运用表演、打击乐器伴奏等多种形式共同完成歌曲的表现,表达出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

(四)拓展延伸。

(此环节根据课堂教学的时间多少灵活把握)

1、欣赏不同版本的《凤阳花鼓》

2、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聆听与比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九、教学反思:

(一)本次执教的班级是借班上课,对于学生歌唱、识谱情况不了解,因此课前应准备多种方案,课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二)这节课的教学时间是三十分钟,教学设计的容量比较大,因此拓展部分可以根据上课班级教学的具体情况取舍。

(三)在不熟悉学生的情况下,师生互动需注重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第2篇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唱好歌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学生的二声部合唱,并且运用乐器为歌曲伴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悟,理解音乐,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潜质,力求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教材分析

《风阳花鼓》是流行于安徽的民间歌舞曲。为五声宫调、4/4拍、一部曲式结构。歌曲为扩充了的一段体,从第十一小节开始以独特的衬词增添了音乐的感染力和生活气息。全曲具有抒情叙事性,富有浓郁的民间歌舞风格。前四句构成一个起承转合结构的乐段,每句间采用“鱼咬尾”式的承递发展法,后三句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前面的乐段进行补充,进而完善作品的结构。前10小节旋律优美抒情,后面的衬词“嘚儿”诙谐风趣。

三、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三年级的大多学生对于安徽的地方曲艺知之甚少。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也往往比较乐意接受他们认为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新事物。因此,本节课的全部音乐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我的教学活动中来,使每一位学生音乐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音乐,享受音乐,感悟音乐。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凤阳花鼓》,感受安徽地方风格的音乐和文化

2、能够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通过合唱、乐器伴奏等形式共同表现歌曲

3、通过对歌曲的学唱,体验民族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五、教学重点

在唱好歌曲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合唱、打击乐器伴奏等多种形式共同完成歌曲的表现,表达出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

六、教学难点

能够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词部分,尤其是能够唱好一字多音处;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的衬词部分。

七、教学用具

钢琴、课件、乐器(双响筒、铃鼓、三角铁)等

八、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用音乐师生问好

2、练声(无声练习和吭鸣)

3、歌曲第二声部的节奏、旋律的练习

4、播放三个花鼓楼的建筑,引出今天的课题《凤阳花鼓》

(二)学习歌曲

1、聆听歌曲范唱

教师提问:这首歌唱了什么内容,情绪怎样?

学生回答:欢快的

2、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教师提问:让学生挑出這首歌曲最难唱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回答:最后三小节,然后韩老师重点教唱,学生跟琴学唱衬词部分

3、加入二声部演唱,女生唱第一声部男生唱第二声部,丰富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

4、在韩老师的指挥下同学们用了双响筒、铃鼓、三角铁等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

(三)表演歌曲

请部分学生上台用乐器为歌曲伴奏,其余学生作二个声部的合唱、完整的表达出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随后韩老师对同学的表现作出评价

九、课堂小结

凤阳花鼓艺术的困境与出路 第3篇

关键词:花鼓戏,凤阳花鼓,民间曲艺

一、凤阳花鼓的困境

凤阳花鼓作为安徽凤阳的金字招牌, 具有一定的民间性和局限性。它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 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 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 它的传承与发展有点滞后, 内容比较老套, 既没有唱腔, 又没有唱词, 在曾经狭隘的认知里, 它是贫穷讨饭的象征。近年来, 每到过年过节时, 凤阳当地政府总会积极组织举办相应的凤阳花鼓文化演出, 但这仅仅只停留在政府组织的层面, 加上内容过于陈旧, 形式也过于老套, 百姓不喜欢, 因此, 现在的凤阳花鼓已经濒临失传。笔者分析凤阳花鼓濒临失传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 与时代的差距。

凤阳花鼓的表演内容严重滞后, 使其与时代脱轨, 满足不了现在人们的审美需求, 现阶段, 凤阳花鼓的地位在国家及政府的关注与保护下已逐步提升, 但是大多数凤阳花鼓的主题内容和戏文仍是继承曾经的老传统, 墨守陈规, 戏文大多是反映解放前和解放初期人们的生活, 内容已严重落伍, 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也与现在的社会形态严重不符, 这样就导致现在的年轻一代提起凤阳花鼓就想到“老形式, 老内容, 老唱腔”的老三样, 自然也就没有更多的兴趣去深入地学习和了解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 政府和一些文艺工作者首先要权衡和综合各个方面的元素和条件, 利用好每一次的机会, 做好宣传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 弘扬好优秀的传统文化, 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瑰宝。虽然现在已经有一些体现新时代、新生活、新内容的凤阳花鼓编排成型, 但是对于广大的普通老百姓市场来说, 仍是杯水车薪, 因此现在的凤阳花鼓仍然急需不断更新本身的内容。只有内容结合现在的生活, 符合现当代社会现实, 能体现老百姓最基本的现实生活情况, 老百姓才会真正喜欢。

(二) 传承与发展受阻。

凤阳花鼓戏是“凤阳三花”——凤阳花鼓、凤阳花鼓灯、凤阳花鼓戏之一, 由凤阳花鼓派生出来的深受欢迎的地方稀有剧种。解放前, 凤阳花鼓戏非常受欢迎, 学习的人很多, 甚至成立过凤阳花鼓戏剧团。但是现在在当地只有一位名为张传英的老人会唱。虽然当地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挽救凤阳花鼓戏, 但由于现在的年轻人, 大多认为外出打工等工作更为实际, 能够较快速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 因此很少年轻人留在县里, 更别说留下来学唱凤阳花鼓。而且作为地方的民歌, 凤阳花鼓的普及面较小, 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从小开始培养花鼓戏的表演人才。所以花鼓戏的未来发展还是令人堪忧的。

(三) 演出形式受限。

现在的花鼓戏的演出形式大多是在大型演出或大型活动这些特定场合中, 与百姓不甚亲密, 百姓对这种地方戏曲亦不是很了解。对于生活在田间地头的农村人民来说, 一年到头只有在农闲的时候才稍微有些闲暇的时间, 而由政府组织的这类大型的演出活动, 一年之间也不会有太多机会接触到生活中的百姓。而对于住在城市里的人来说, 生活节奏相对较快, 工作压力也较大, 除非个人喜好或是特意了解, 一般也没有太多机会去接触这种民间艺术。这样在剧院中的凤阳花鼓总是作为“闺中密秀”, 不被广大百姓所熟知。

二、解决凤阳花鼓艺术困境的措施

作为充满浓郁民间传统和地方特色的艺术我们应该高度予以重视, 并保护与传承, 虽然凤阳县政府也采取了一些列的活动, 但笔者认为活动强度不是很大, 而且没有采用一些宣传手段, 因此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 举办大型活动, 带动凤阳花鼓的发展。

文化旅游节在2006年9月12日~9月19日在花鼓之乡安徽凤阳举行, 之后, 第二届于2007年10月22日至31日举行, 第三届于10月24日至31日举行。虽然想法很好但是力度不是很强, 且反响不大。笔者认为, 在办好大型活动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在当今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 我们更应该大力应用互联网这个媒介扩大宣传效益。笔者认为创办一次以推广凤阳花鼓的文化艺术节, 应该结合当地的一些旅游景区, 在艺术节初期举办一些选秀类的活动 (如甄选文化节形象大使) , 在选秀活动进行中拍一些介绍凤阳和凤阳花鼓的记录, 利用网络推手, 让其被大众看到, 并在文化节开幕前期利用明星效应拍一条文化节宣传片。文化节为期一个礼拜, 每天推出一个特色活动, 让媒体全程跟拍, 并且在文化节期间可以请一些时下最炙手可热的明星们出场, 并且让他们在自己演出的过程中谈一谈花鼓戏, 或者唱一唱花鼓戏, 相信有明星的品牌效应, 推广花鼓戏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文化节结束的时候, 还可以剪辑出一个纪录片, 通过这个纪录片和前期的一些活动, 相信这样的力度可以短期内使花鼓戏又一次跳入人们的视野。

(二) 与流行乐器搭配, 组合成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凤阳花鼓。

当然举办文化节也仅仅暂时能让人们关注花鼓戏, 还不能解决它根本的问题, 花鼓戏内容形式与时代脱节使得它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举步维艰。在英籍亚裔青年女小提琴家———陈美的演奏曲目中, 有一首以《凤阳花鼓》音乐为背景的小提琴曲, 这首中西音乐要素合成的乐曲, 又再次由我国的舞蹈编导们编排为现代舞《千红》, 获得了比较好的反响。不过这都是几年前的事情了, 近些年来与之类似的编排很少见, 致使凤阳花鼓没有更好地融入时代。所以笔者认为凤阳花鼓在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与内涵的同时, 也要放大视野, 多了解其他不同的文化形式, 将其他的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入自身, 就可以产生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新的音乐风格, 这样不但可以让老观众尝试到新的艺术口味, 更能因为吸入了新的艺术元素而带来大量的新的观众市场。

(三)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应加强凤阳花鼓等民族音乐的教育。

有噱头, 重视创新, 花鼓戏的前景看似很光明, 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如何使得花鼓戏代代相传, 和时代结合呢?培养专业型人才也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1949年后, 凤阳划归皖北行署滁县专区, 经过多次变动后, 1992年底, 滁州市 (地级) 成立, 凤阳县改属安徽省滁州市, 当地高校应积极担当起宣传及传承凤阳花鼓的重任, 可以通过特色教学的途径, 使凤阳花鼓成为当地高校的一个特色专业。这样不仅有利于高校的特色办学, 招收有特长的专业生源, 更有利于凤阳花鼓这一民间艺术的学院化, 规范化, 使之更长久地发展下去。相信经过高校的吸引与过滤, 会有更多凤阳花鼓的精品新剧不断出现, 我们的这一曲艺瑰宝也将得以代代相传。

凤阳花鼓艺术特征研究 第4篇

摘 要:凤阳花鼓是安徽省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和文化品牌,它是一种输入型文化,起源与江浙一带。凤阳花鼓发展史是明王朝兴衰的一面镜子,随着底层民众的迁徙活动其艺术形式、内容也不断变迁,在不同时期承载着形态各异的社会功能。在重视优秀文化品牌建设发展的今天,凤阳花鼓已经显现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凤阳花鼓;艺术特征;变迁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221-02

凤阳花鼓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其起源于江浙,随着移民进入凤阳,是典型的输入型文化。它在凤阳落地生根之后,又伴随着明王朝的兴衰离开凤阳,其艺术内容、形式变迁具有多样性特点,逐渐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随着新世纪的“申遗”成功,乘着“文化强省”战略的东风,已经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也是当地政府密切关注的优秀传统文化品牌事项,显示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生机勃勃的发展潜力。本文拟从社会学的角度就其起源、变迁和在现当代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一、起源的独特性

研究凤阳花鼓,首先要提到朱元璋。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皇帝,其历经重重磨难于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具有浓厚的“故土情结”,他一方面下令在家乡临濠(今凤阳)修建“中都城”,①另一方面从江浙一带强行迁入数量庞大的人口,包括文人雅士和富庶商贾,目的在于充实帝乡人口数量,提高凤阳人口质量和繁荣凤阳社会文化。

中都城的修建给凤阳本地人民和外来移民均带来深重的苦难。永不停歇的苦役、自然灾害和繁多的赋税,使得劳苦大众非但没有体会到皇权、帝乡带来的惠顾,反而比以前的生活更加艰难。特别是移民群体,他们背井离乡来到皇帝的故乡,看到的是满眼的贫穷、受到的是无尽的欺凌,“旱地惟是缦种,无有井渫,无有吊槔,无有翻车,但靠天时;雨则稻之年,地无污漫则二麦之候。遇大雨,当大旱,而民争食树皮”。②不仅仅生产生活异常艰辛,更让移民们难堪的是,“原家乡文化与凤阳文化的差异而造成心态文化的压抑”。③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抑,导致了大量移民对于江浙家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另外,洪武八年,朱元璋又下令罢建中都城,给凤阳留下了浩大的“烂尾工程”,他也逐渐淡化对凤阳的关注,凤阳当地民众的失落感逐渐蔓延开来,纷纷逃离这个多灾多难、也曾经令他们骄傲的地方。于是,每逢农闲时、旱涝灾害时、年关之前这几个时段,当地民众和江浙移民便背起“花鼓”,向江浙一带流动。这其中,凤阳本地人主要以“讨要饭食”为目的,他们一段时间之后还会返回故乡;④而移民们以“返乡省亲”、“讨要饭食”为藉口,主要是为了“逃离凤阳”为目的。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以“凤阳花鼓”为行走江湖的道具。

二、变迁的多样性

凤阳花鼓从艺术本质上来看具有明显的综合性艺术特征,它集曲艺、民歌、戏曲以及舞蹈等艺术形式于一身,这恰好证明了凤阳花鼓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在传播中能够与其他艺术形式取长补短、兼收并蓄,这也与它发展历史中所承载的功能属性的多重性息息相关,包括政治属性、社会生活属性和艺术属性等方面。

(一)统治阶级的工具

据史料记载,凤阳花鼓发端于江浙一带,元朝末年,朱元璋打败江浙宿敌张士诚,而当时张士诚曾将花鼓⑤作为宫廷中的娱乐工具。其下属官员张宪《李天下》一诗,便记录了花鼓这一打击乐器。“吹玉竽,击花鼓,十万貔貅介胄雄,三千粉黛烟花主”。⑥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首先强行从江浙大量移民,数量达到14万之巨。之所以选择江浙一带,其一是削弱张士诚部下的实际存在,“吴元年九月辛巳,‘克平江(苏州),执张士诚;十月乙巳,‘徙苏州富民实濠州”。⑦其二是充实帝乡人口,发展凤阳经济。随着移民到来,“花鼓”在凤阳生根发芽,这一时期,是典型的“输入型文化”,此时的花鼓已经成了政治的附属品。

随着凤阳中都城的罢建以及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凤阳本土民众和移民对朱皇帝逐渐由爱到恨,这时也就诞生了家喻户晓的凤阳歌,“说凤阳,道凤阳……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他们利用手中的小小鼓儿,表达着自身的不满。这一种不满,到了清朝还被统治者作为诋毁前朝的工具来利用,清乾隆年间,凤阳花鼓歌舞在宫廷中为皇帝演出,,把《凤阳歌》的歌词重新整理,让世人传唱。由此可以看出,凤阳花鼓自从诞生以来,一直到发展壮大,始终离不开统治阶级政治工具的属性。

(二)社会生活的手段

凤阳花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解读,其“鼓”是一种“讨饭乞食”的工具。在众多的史料记载的历年逃荒中,包括新中国建国后的灾荒年,他们以夫妻、母女、兄妹、姑嫂等结伴而行,将花鼓众多乐器中的一鼓一锣取出,作为演唱民间小曲、故事的击节乐器,沿途乞讨卖艺,以此为谋生手段。演唱分为“坐唱”和“门头唱”两种。“坐唱”为在街头、作坊、村头及私人客堂内坐在长凳上演唱,多为长篇叙事性故事。“门头唱”即沿门乞讨,即兴演唱短篇,内容基本是吉祥如意之类的奉承话,既有生活、生产劳动的感悟的曲目,也有涉猎对时政的一些曲目,如《五骂蒋介石》、《五更治淮》、《土地改革》,更多的内容是儿女情长、谈情说爱、思春的曲目,如《小妹妹送情郎》、《十二月想郎》、《二姑娘相思》等。

除了以上的乞讨工具之外,凤阳花鼓逐渐成长为艺人“玩鼓卖艺”的艺术。“卖艺”可以看做是一种职业追求,这比起靠“讨饭乞食”满足最低层次的生活更显得专业,也能给艺人带来更多的收入。这些技艺精湛的艺人一般都会先唱一个开场白:紧打鼓,慢筛锣∕听我唱个动情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个凤阳歌∕唱得不好休要赏∕唱得好时赏钱多……。⑧明代绘画有《花鼓子》一图,绘一中年男子打小锣,女子双手持腰鼓,相对起舞。这就是那时候的凤阳花鼓艺人外出卖艺的真实写照。

另外,农闲时,农民把凤阳花鼓作为自娱自乐的手段,他们会自发组织乡邻、亲友集聚一堂,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这种活动,一方面用来打发无聊的时光,其次,在自娱中,大家还要相互切磋打花鼓、唱花鼓的技艺,这种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凤阳花鼓表演技艺越来越精湛,曲目量越来越大,表演手段也更加的多样化。

(三)艺术上的兼收并蓄

凤阳花鼓艺术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首先体现在其艺术起源上。如前文所述,凤阳花鼓起源于元末江浙一带的打花鼓,随着明初移民大潮来到凤阳并生根开花,这是一种输入型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其深受凤阳本土文化影响,逐渐显现出多元文化的基因特征。灾荒时期,又随着凤阳民众外出乞讨变为输出型文化。凤阳花鼓艺人每到一处,为了现实生活需要,一般都会把当地的山歌小调、民俗风情编入凤阳花鼓中即兴表演,这样既可以讨个好彩头,也无形中繁荣发展了凤阳花鼓的艺术内涵和演出形式。历经多年的风风雨雨,凤阳花鼓就这样流传到全国各地,其逐渐演变出多种艺术形式,如曲艺、戏曲、民歌、舞蹈甚至武术表演等,著名的“凤阳三花”⑨就是这一现象的具体表现。另外,凤阳花鼓在演出曲目量上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来看,均有很大的发展。这更多地得益于花鼓艺人“即看即唱”的本领。

三、发展的丰富性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凤阳县民间艺人欧家琳等演出的舞蹈赴北京参加演出,曾到怀仁堂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演出,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因而名声大噪,⑩这在凤阳花鼓发展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这体现凤阳花鼓的艺术观赏性具有极高的水准,“东方芭蕾”——能够作为地方曲艺艺术的代表进京展演,这也说明其艺术生命力极为强大。其次,它是凤阳花鼓发展的一个高峰。作为一种草根艺术,凤阳花鼓自诞生起就是“讨饭”的工具,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层层筛选,最终为国家领导人登台献艺,这对于提升凤阳花鼓知名度,扩大其影响力都是不可估量的。

凤阳花鼓在民间的演出更是如火如荼,建国初一段时期以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凤阳花鼓更多地承载着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历史责任,随着歌唱新社会的各种曲目的涌现出现,它逐步失去了“糊口”的社会功能属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2006年,凤阳花鼓艺术申报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并获得批准,成为安徽省第一个“曲艺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步入发展快车道。第一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于2006年9月在花鼓之乡凤阳举行,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其主旨是“敲凤阳花鼓,唱经济大戏”;凤阳花鼓献艺北京奥运会文化艺术节并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安徽馆的演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近年来,凤阳民间花鼓艺术团体走出本土,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艺术表演和比赛活动,并利用中央电视台、中国农民歌会等平台。在全国各地各种级别的舞台上大展风采。”{11}同时,随着优秀传统文化品牌的价值日益凸显,近些年来,围绕凤阳花鼓的研究正日渐升温,也建立其类似于“凤阳花鼓艺术研讨会”的专家平台。研究凤阳花鼓的学术著作、硕士论文、期刊论文以及音像资料犹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这也证实了凤阳花鼓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正被深入地挖掘出来,凤阳花鼓已经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注 释:

{1}明朝建立之初,实行“二京一都”制,北京汴梁,南京应天和中都凤阳.凤阳介于二京之间,故得名中都.

{2}凤阳新书.卷7柯仲炯.中都五美贴.

{3}夏玉润.朱元璋与凤阳[M].合肥:黄山书社,2003.

{4}清人赵翼《陔余丛考》中《凤阳乞者》条写道:“江南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间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

{5}此时的“花鼓”与凤阳花鼓无论属性、艺术特点上都存在巨大差异。

{6}张宪.玉笥集[M].卷2.李天下.

{7}明太祖实录[M].卷26.

{8}夏玉润.朱元璋与凤阳[M].合肥:黄山书社,2003.749.

{9}指凤阳花鼓,花鼓灯和凤阳花鼓戏。

{10}苏兆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研究[D].2010.2.

{11}罗宝.凤阳花鼓根系茁壮花满枝[N].安徽日报,休闲周刊,2011-01-07(C1).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与教案 第5篇

教学设计:

本课我所用的教材是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多彩乡音中的歌曲《凤阳花鼓》。《凤阳花鼓》一曲选自安徽流传已久的民歌旋律优美动听易上口。表达了当地老百姓以歌抒情,即兴演唱讨生活的一种心情。歌曲演唱形式是通过边歌边舞进行的,充满安徽凤阳地方民歌的风味特色,节奏平稳,略带有跳跃性,衬词非常有韵味特色。

这首民歌,曲调简单很容易通过模唱或是多遍学唱让学生学会。怎样才能使学生较好的体会歌曲蕴涵的情感,通过演绎唱出来呢?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听赏新旧时期的凤阳花鼓并让学生用颜色区分歌曲的情绪。这种视听结合的手段,在感官上刺激学生,使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有鲜明的了解,演唱也随之生动起来。其次,《凤阳花鼓》是一种只用锣鼓不用丝弦伴奏的表演方式,我就用常见的碗、盘、筷子加入学生的演唱,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另外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表现歌曲,激发学生创新灵感,由于有了之前的铺垫,后期创作歌曲时学生的热情更高了。

教案: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凤阳花鼓》

2、用简易打击乐器为歌曲《凤阳花鼓》伴奏

3、欣赏《花鼓新声》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凤阳花鼓》,感受安徽民歌的风格,并能根据歌曲选择适当的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2、通过新旧凤阳花鼓音乐的对比,感受不同的情绪和节奏。了解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欣赏《花鼓新声》,感受不同形式的凤阳花鼓,拓展学生的视野。

4、能完整演绎《凤阳花鼓》并为其创编。教学重点:

感受不同音乐的情绪及创造性地参与音乐表演的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

衬词部分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看这是谁?出示图片海宝 嗨!大家好!生回答(海宝,是世博会的吉祥物)师:海宝最近为了世博会忙坏了,他领着世界各国的人参观世博园给他们介绍园里的各种文化。今天他在百忙之中来给我们班的同学当导游,你们想不想知道他要给我们讲解什么文化呢?

生:想。

师:那我们就跟着海宝走一走吧(出示安徽代表性图片)海宝把我们带到哪里了?

生(安徽)

师:安徽有个凤阳县那里有一样东西很出名,而且几乎人人都会用它来表演,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

师:播放旧安徽凤阳歌

师:谁能说一说你从刚才的视频中听到、看到感受到了什么? 生:拿鼓唱,有点儿民歌风格 歌曲里唱的很可怜。。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这是一首安徽特有的音乐文化凤阳花鼓,看,这就是刚才大家看到的凤阳花鼓(出示图片)

海宝介绍凤阳花鼓出示教学建议

二、新课教学

师:就像同学说的一样刚才的凤阳花鼓是旧社会人们为了讨生活唱出来的,感觉非常的凄凉,老师这里有个调色盘你觉得用什么颜色能表达这首歌曲的情绪呢?

生回答出示幻灯

师:如今的凤阳花鼓有了新的改变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师:范唱《凤阳花鼓》

师:这首凤阳花鼓有了什么变化? 生:回答(感觉很开心)节奏快了 师:那我们用什么颜色呢? 生答出示幻灯新凤阳

师:同学们真棒!让我们跟着这个愉快的旋律用啦轻声的哼唱一下吧,生跟着旋律哼唱。

师:刚才我们观察凤阳花鼓边唱便怎么样呀(生敲花鼓),现在把你已经准备好的小碟子,小碗拿出来吧,让我们边哼唱边敲一敲。注意看旋律

生边唱边敲

师:出示曲谱,现在跟着我的琴声一起来慢慢的唱曲谱。生唱曲谱

师:你们真棒!谁能说说这首歌曲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部分呢? 生:得儿铃铛飘一飘 一生说纵

师:恩,这也是安徽地区特有的民族方言风格。你们看(示范)我这样像是在表演句话?

生:得儿铃铛飘一飘

师:那这锣声是。生“得儿”,让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注意看老师的手 生单独模仿,评价 师:那这个舞步就是。。

生:飘一飘就是人们模仿打击乐器的发音,就像这个小锣(师示范敲,让学生听觉感受音响)我们来试着模仿一下 通过老师的手势及示范,指导学生用打颤舌的方法,灵敏而迅速的收回,且发音要短而轻。

边敲手里的乐器边练习

师:让我们一起唱一唱这部分,边唱边敲手里的乐器。

师:接下来我们玩接唱的游戏,好不好?老规矩 衬词的地方我们合唱师:准备好了,一句生一句。

师:真不简单,都唱对了!刚才我们说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生:热烈,欢快 师:啊,这么多,还是用你的歌声来告诉大家吧!师:你们觉得自己唱的怎么样? 生自评

师:又到各小组展示才艺的时间了,今天老师给你们出的题目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表演歌曲,想一想谁想做你们小组的小导演?

第一组?生:男女生对唱 评:男生比女生声音大,女生声音好听 第二组? 生:用乐器伴奏和独唱 有点乱。。

第三组?生:我想排个表演唱 我喜欢他们的表演形式,谁演得最好。。

师:随着时代的发展花鼓的打法、舞步、演唱等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起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花鼓新声》的片断。

师:新一代的凤阳人欢天喜地的唱着凤阳花鼓,我们能唱一唱我们自己的家乡吗?好!那我们盘锦都有什么特色呢?鱼米之乡,有大米,石油,丹顶鹤 螃蟹 红海滩。。

创编例:说盘锦,道盘锦 盘锦真是个好地方,稻田螃蟹鱼满仓,石油城丹顶鹤的故乡 美丽的红海滩美名扬。

师: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有哪些收获?

生:这节课我听的很认真,我学会了唱《凤阳花鼓》。。。师: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小,海宝这个小讲解员一定很高兴,让我们谢谢海宝跟他说再见吧!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第6篇

凤阳花鼓

作者:明无名氏  朝代:明 说凤阳,说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

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

音乐《凤阳花鼓》的教学反思 第7篇

《凤阳花鼓》是安徽民歌,在导人新课时我用多媒体出示安徽地区的一些景物和人物,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新歌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随音乐拍节奏,找出较难唱的乐句反复练唱。在巩固歌曲时我拿出一些打击乐器和腰鼓、手鼓让学生去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和力度,然后我让学生自找伙伴为一小组,根据歌曲的内容自编简单的舞蹈。学生在反复练唱中学会演唱歌曲,在合作表演中了解了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教学效果非常好。

凤阳花鼓是流传于安徽的一种民间歌舞曲,旧社会里淮河流域的人们在封建阶级的剥削和连年水患的下,迫于生活,向外逃荒,有的沿街卖唱。《凤阳花鼓》就是当时卖唱者的舞歌。表演时手拿花鼓小锣,配以简单动作,边唱边舞。清代《缀白裘》一书中记载:凤阳女花鼓敲,打锣的男子跟着跑。就是描写当时的演唱情况。这首歌的最后一句歌词:“身背着花鼓走四方”表现了当时逃荒卖唱的情景。歌词是八句为一段,词句精炼质朴,前四句直接指出明王朝统治下的饥荒情景,后四句叙述了人们的悲惨生活。这首歌前面有四小节锣鼓点做前奏:唱腔分为两个乐段,一段唱完又以有四小节锣鼓点为间奏,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反复,仅一、二句不同,曲调具有抒情叙事性,歌和舞互相结合,富有浓郁的民间歌舞风格。

在整个教学中,我将新、旧两版的《凤阳花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聆听、演唱不同情绪的两种版本的凤阳花鼓,引导学生用颜色来表现歌曲情绪,帮助他们来了解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等对同一首乐曲的情绪所起的不同的作用。通过歌曲教学,引导孩子们深刻体会歌曲情绪,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境遇下的相同题材的民歌,所反映的不同情绪,并能根据歌曲的情绪选择不同的节奏型和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经过学习向孩子们介绍了凤阳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被誉为“东方芭蕾”的凤阳花鼓产生的背景及历史发展,整体了解凤阳的过去、现在;并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为歌曲创编新歌词,来展望凤阳的未来!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第8篇

技术力量对于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从印刷术到无线电再到因特网, 每一次技术力量的勃兴都让信息传播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互联网媒体和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蓬勃发展的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 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信息传播的基本格局。互联网和新媒体以其不同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三大传统媒体的种种特征和优越性迅猛发展, 具有人类传播史上划时代的意义, 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里程碑。互联网具有即时、海量、互动、个人化、融合等特点。伴随着电脑、手机、ipad的广泛使用, 博客、微博、论坛、新闻网站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来源。在新媒体时代, 传统媒体必须与新媒体相结合, 构成新的信息传播格局。

二、新媒体时代凤阳花鼓传播的困境

凤阳花鼓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困境, 实际上是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 传统文化传承与新媒体文化传播之间的矛盾冲突。随着网络新媒体成长的年轻人对网络更感兴趣, 他们更愿意获取网络上的书籍、电视剧等文化形式, 而不是查阅纸质版书籍及各种文献资料。

凤阳花鼓的具体传播困境则为:

(一) 传播形式单一, 传播速度较慢

凤阳花鼓的表演内容严重滞后, 满足不了现阶段人民的审美需求。根据凤阳花鼓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 凤阳花鼓的表演多是体现解放前和解放初期人民的生活, 与时代差距较大。凤阳花鼓的传播形式只有表演一种, 对场地的要求高, 且传播范围小。在凤阳花鼓的传播过程中, 甚至只有早期的口耳相传模式, 与新时代的互联网传播相比, 传播速度大大落后, 受众差距也比较明显。

(二) 传播形式受限

现在的花鼓戏大多是在大型演出或大型活动这些特定场合才会出现, 与百姓联系不是很紧密。对于生活在田间地头的农村人民来说, 一年到头只有在农闲的时候才稍微有些闲暇的时间。因此, 由政府组织的这类大型的演出活动, 农村百姓一年之间不会有太多机会接触。而对于城市人来说, 他们的生活节奏相对较快, 工作压力也较大, 除非个人喜好或是特意了解, 一般也没有太多机会去接触这种民间艺术。

(三) 数字化娱乐的普及

凤阳花鼓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一, 是早期劳动人民用来表达现实生活、关注现实的艺术形式, 也集中表现了凤阳县人民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 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花鼓的传承令人担忧。凤阳花鼓的传承无法依靠文字或教科书, 仅仅依赖师徒或父子间的言传身教或口耳相传, 有些具有复杂技巧的艺术形式甚至需要数年的学习才能得以继承。随着网络的发展, 新兴数字化的娱乐方式简单易懂、方便快捷, 以凤阳花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慢慢地被新兴网络娱乐文化所代替, 年轻人宁愿用手机、i Pad看电影, 也不情愿去农村戏台上看凤阳花鼓的表演。

三、新媒体时代凤阳花鼓创新传播的策略探讨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有一句名言:媒介即讯息。较之于传统媒体, 新媒体不仅有了更多数字化的味道, 也正在颠覆传统的传播方式。传统的自上而下、师徒相授、封闭线性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模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变革的需求。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我们传播和创新传播文化打开了各种融合的渠道。

(一) 完善凤阳花鼓相关的民俗数字博物馆

博物馆是承载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公共文化场所。与传统博物馆单纯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展示不同的是, 数字艺术博物馆运用虚拟影像、图片、声音、实物模拟交互等手段, 触动观众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 全方位地再现花鼓舞的精髓。我们能够通过数字播放器直接聆听花鼓民谣, 通过数字影像技术观看花鼓表演。

(二) 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与教育

第一届安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于2006年9月12日至19日在凤阳举行, 为期8天;第二届开展于2007年10月22日至31日;第三届于2009年10月24日至31日。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固然增加了凤阳花鼓的知名度, 利于凤阳花鼓的保护传承, 但是力度较小, 传播范围较小, 影响不够。在新媒体时代下, 应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宣传。例如, 在旅游节开办前期进行旅游文化形象大使的全国海选, 利用网络进行舆论造势;开办中选取明星表演凤阳花鼓和介绍花鼓的发展历史等基础性常识;在旅游文化节结束的时候选取录像做成纪录片在各大网站播放。

(三) 拓展凤阳花鼓的新媒体艺术传播

至今, 许多新媒体的表现技术已经大众化、普遍化。例如, 论坛贴吧、搜索引擎、博客播客、微博、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数字广播, 这些技术和表现形式的融合, 形成互联网络、手机网络、电视网络三网融合, 构成了新媒体环境。凤阳花鼓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进行定期的花鼓知识普及, 传播跳花鼓戏的相关技巧和近期凤阳花鼓的演出地点及培训地点等信息。

总之, 凤阳花鼓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我们既要加强对凤阳花鼓的保护和挖掘, 又要在新媒体语境中使凤阳花鼓在人们眼球范围之内, 不断创新传播方式, 不断创造出具有人文精神的新媒体艺术作品, 从而提升凤阳花鼓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签, 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媒体。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我们正处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 新媒体数字技术拓展了我们获取资讯的渠道, 也改善了我们传统的传播模式。然而, 随着网络新媒体终端的广泛使用, 凤阳花鼓发展、传播、传承的弊端日益显露。面对冲突和挑战, 必须融合新媒体数字技术, 依托新媒体传播平台, 不断开辟出新的凤阳花鼓传承之路。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创新传播

参考文献

[1]龚菡, 莫文广.新媒体发展模式初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 (6) :3-4.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84-87.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第9篇

凤阳花鼓

教学目标:

1、宏扬民族文化,学唱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了解民族打击乐器,并初步掌握它们的演奏方法和使用效果。

2.通过两首《凤阳花鼓》的对比学习,感受不同的情绪及风格,了解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通过简单节奏伴奏,使学生能用鼓、锣为歌曲《凤阳花鼓》伴奏。

4、初步接触平湖的地方曲艺——钹子书,并为本市的民俗文化特色感到自豪。

二、教学难点:

1、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对歌曲的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还有对此类作品的的音乐形象的感受。

2、歌曲中衬词的正确演唱。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打击乐器若干

钢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接触音乐以来学习和欣赏了不少的民歌,下面老师哼唱几首,考考大家,它们分别是什么地方的民歌?

《太阳出来喜洋洋》

(四川民歌)

《茉莉花》

(江苏民歌)

二、旧凤阳花鼓歌曲的认识

1、同学们记得还真不少,的确,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种类繁多,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歌,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屏显)中国地图 安徽

凤阳是安徽省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却有样东西很出名,那就是“凤阳花鼓”,这是凤阳民间独有的传统艺术,在全国也很有影响。

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最初表现为两个人,一人击鼓,一人口唱小调。锣鼓相间,歌词都是较为悲切的内容,旧时凤阳旱涝灾荒不断,(屏显),许多人唱着花鼓,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讨饭的象征。看:他们正从村边的小路过来呢

2、(屏显)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老师:听了这首歌曲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

学生:悲愤 痛苦 难过 同情……

老师:老师给你们一个调色盘你们会用每个什么颜色来表达这首歌曲的情绪。

学生:灰色--代表心情很悲伤

黑色--代表社会很黑暗

棕黄--环境很萧条……

三、新歌教唱

苦难的生活总会过去,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今的凤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们看:一片金黄的稻田结着沉甸甸的穗子。笔直的马路上汽车来来往往,满山的果实压弯了枝头……(屏显)

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的变化。凤阳花鼓成了人们自2017.3.1 最新版

娱自乐的工具,凡遇到喜事,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的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的心情。形式也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近年还走出国门,到日本表演,获得外国友人的赞誉。(屏显)

1、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新时代的《凤阳花鼓》

(1)听录音说说听了这首歌后的感受,如果也用一个调色盘,你会选择哪个颜色呢?为什么?

(2)、很多有名的歌星也在重要场合演唱这首歌,欣赏歌手周华健演唱的《凤阳花鼓》

(3)用La哼唱全曲。(4)衬词的教学

(5)填入歌词

(6)如果有把歌曲的情绪表达的更好,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小组讨论)

a 分角色

b 加入打击乐器

c 用道具打扮边舞蹈边唱

(7)进行实践

四、拓展延伸

1、你知道我们平湖的地方曲艺吗? 出示钹子,教师敲一下钹子 钹子书是我们平湖地方的特色,虽然现在没有象凤阳花鼓一样出名,但作为一个平湖人应该对它有一些了解,表演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2、看一个小学生钹子书表演,这些小朋友表演的钹子书《外婆的小竹篮》获得浙江省曲艺新创二等奖。看录象

五、小结:

今天我们和凤阳的人民一起走过了苦难的昨天,一起分享了今天的幸福,我们衷心地祝愿凤阳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祝愿平湖的明天更美好。

音乐教案-《凤阳花鼓》 第10篇

执教者:罗路珍 执教时间:2014/4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产生背景及历史发展,能背唱这首家喻户晓的民间小调。

2、深刻体会歌曲情绪,并能根据歌曲情绪让学生选择不同打击乐器与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二、教学难点:

1、掌握切分节奏的演唱 ;

2、正确并有感情地演唱含一字多音的前十六分音符阳的乐句;

3、掌握衬词“得儿”舌颤音的正确演唱。

三、教学重点:

深刻体会歌曲所包含的内在情绪,并有感情地背唱歌曲。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打击乐器

五、教学过程: 一:练声开嗓(略)二:新授歌曲

1、导入:猜歌;

2、引出课题并板书;

3、带着问题欣赏音乐,听后说一说歌曲是哪个省的民歌?歌曲情绪怎样?

4、介绍歌曲出处和凤阳花鼓相关知识:

师:历史上凤阳地区灾荒不断,许多人家被迫离开家园,他们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养不活一家老小,有的只能把自己的孩子卖了,骨肉分离,这让人觉得多么酸楚、痛苦,有的凤阳人背着花鼓到处流浪卖唱,于是凤阳花鼓也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

5、介绍凤阳花鼓构造:

过渡语:这就是凤阳人在卖唱时用的他们家乡特有的凤阳花鼓。a课件出示凤阳花鼓的图片及文字说明; b请学生说一说这凤阳花鼓有什么特点?

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花鼓小巧玲珑,鼓条为两根细竹棍。表演者单手执鼓,另一只手执两根鼓条敲击鼓面,“双条鼓”由此得名。最初表现形式为一人击鼓,一人唱曲,通常有打击乐器锣、鼓相间伴奏。歌词多为悲切之词。

6、再一次情感体验:出示《凤阳花鼓》歌谱,带学生跟唱一遍。

7、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8、学生听原唱小声哼唱歌曲,唱完后,教师问学生:在这首歌曲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部分?歌曲那些地方比较难以掌握?

生:得儿另当飘一飘„„

(进行切分音、舌颤音的掌握学习。在这部分的教学中,老师利用歌曲中切分节奏的旋律以填不同的表扬语,来对切分节奏的熟悉与掌握,同时加深该句旋律的印象)。

师:恩,这是这首歌中最有特色,它带着安徽凤阳地区特有的民族方言风格。其中“得儿”也就是人们模仿打击乐器的发音,譬如小锣,让我们也来模仿模仿。通过老师的手势及示范,指导学生用打颤舌的方法,正确地把握儿化音轻而短的特点。该部分的练习步骤即为:

(1)师示范模仿念“得儿”,并加以手势提示,儿化音时舌头应灵敏而迅速的收回,且发音要短而轻;(2)学生练习;

(3)师生共同唱一唱这部分的旋律。

师:大家唱得真好,现在我们把余下的一句乐句来师示范唱一次(要唱出得意的感觉)唱一唱。生跟师轻声慢速划拍子唱旋律(解决 前十六分音符演唱难点);听唱法解决一字多音的练唱要圆滑,告诉学生句中的“哎哎哎呀”,其实也为衬词,其作用也为抒发情感,烘托气氛。

师:你觉得这句乐句传达给大家的是一种怎样的情绪? 生:得意,自豪

生有感情地唱一次乐句。

3、全曲练唱

过渡语:是啊!凤阳人欢天喜地地唱着凤阳花鼓,为家乡凤阳的日新月异,日益富强而充满自豪,不光这个乐句,整首歌曲都洋溢着自豪之情,让我们也来唱一唱。

9、学生听伴奏有感情地演唱。(选择一种颜色来表达他们的心情,红色或黄色等亮色。)

三:用自制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伴奏

1、背唱歌曲

2、分小组,讨论和排练伴奏(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旋律节奏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不同的节奏型进行伴奏)。

3、教师放伴奏音乐,各小组展示,边唱边伴奏。注意:强调打击乐器的声音不能比唱歌的声音强,否则就喧宾夺主了;

4、评一评。表扬出色的小组。

四、拓展学习

1、听另一个版本的《凤阳花鼓》,学生说说这首歌曲与刚才学过的这首《凤阳花鼓》有什么区别?(歌词、演唱速度、唱腔、音乐情绪这几个主要的方面,新旧时的凤阳花鼓自然的形成了一对比式的学习。)

2、揭示新歌的情绪过渡语: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凤阳花鼓给我们的感觉是那么的悲切、凄凉、沉重,选择一种颜色来表达他们的心情。黑色之类的。

3、师:那么如今的凤阳花鼓会怎样呢?教师多媒体课件播放现代凤阳的风景图片。

请生再次发言,并说说感受如何?(渗透爱国德育。)

师:是呀,如今的生活多么幸福,让凤阳人怎能不高兴呢?来,选择一种颜色来表达他们的心情。生:红色。

师:此时,他们的心情色彩是红色的,像火一样的热情,现在,老师也被凤阳人火样的热情感染了!不如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凤阳人,再一次唱一唱《凤阳花鼓》

五:总结 结束语:尽管凤阳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富裕起来的凤阳人所唱的凤阳花鼓是越唱越高兴,不但平时拿它来自娱自乐,还成为了重要节日、迎接宾客的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之一,甚至走出了国门,受到了外国友人的赞誉呢!。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凤阳花鼓现代的表演形式。

上一篇:市脱贫攻坚情况汇报下一篇:警校培训的心得体会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