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反思中成长

2024-09-18

我在反思中成长(精选14篇)

我在反思中成长 第1篇

我在反思中成长

李静

美国教育学家萧恩曾经提出,“经验+反思=专业成长”,而回顾自己这么多年来走过的教学生涯,回顾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也正是如此。

一、我的教学风格的铸造

自从大学毕业、走向讲台的第一天起,就有人对我说,“听你的课真开心”,原因是我上课时总能“声情并茂”,总能引得学生开心大笑。因此,我的教学风格应该是属于“活泼”一族。对此,我一直是“得意忘形”,把它当作自己的“绝活”,直到有一天,有学生在周记里反映了对我的“不满”,说生物老师上课太“嗲”,一开始,我对此并没有在意,依然保持原来的“高傲”的我。次年,我让学生对生物课提意见,这次我惊呆了:竞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说生物老师太嗲,我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课堂上经常有笑声。乍听是不错,但也要看笑声是缘何而起,纯粹的没有知识内涵的搞笑,也许能引起学生一时的兴趣,但天长日久,自然会厌烦。这让我突然想起了我们相声界近几年衰败的原因——-单纯的“说、学、豆、唱”,单纯的搞怪,是不会长久赢得观众的。教学也一样,要使学生长久地对你的课保持兴趣,仅靠“声情并茂”不是总能生效的,何况,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生,是有一定知识并渴求精深知识的群体,而不是幼稚的小学生,要使学生长久地对你的课保持兴趣,最根本的还是要靠知识来吸引他们。后来,我试着删减一些声音、表情和动作,力争把它们与精深的知识糅合起来,并保证一节课里至少有20分钟的严肃学习知识的时间,把紧张与松弛调配起来。现在,学生的反映比以前好多了,而我也正努力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己的内涵。我为自己订的目标是,力争使自己在40岁前成为一个“幽默的博士”,创造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轻松,又能集中精神探究知识的课堂。

二、我的教学程序的变化

“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古训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就已经存在了,在走上讲台的前两年里也一直把它视为金科玉律,备课时,严格遵照教学大纲里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缜密地构思每一节课,并常常以自己顺利圆满地完成了教案上的内容而

自豪不已。后来,随着上海二期课程改革的推行,加上自己业余的进修。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受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影响,才发现这一古训的诸多弊端:不必说它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也不必说它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做法,单单它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程序就不科学,是违反人类的学习规律的。其实,人类的学习是建立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学习者自身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我们首先需要找到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水平,了解学习者的内心所想,然后才能决定如何备课、如何施教。但是,我们的一节课通常是这样的:课前如此“备课”——坐在办公室里,一边放着教学大纲,一边放着备课本,闭门造车似的来“精心”构造自己“精美”的教案,然后到学生面前按事先编好的“剧本”上演一遍。这种教学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也不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想,所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地讲,学生兴趣索然地呆呆地听,经常会听教师抱怨道,“唉,现在的学生,对学习怎么就是没有兴趣,不知道他们到底想干些什么。”由于上课内容没有紧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实际所需,学生已经知道的教师还在讲,而学生想知道的教师却不讲,学生自然没有了兴趣,也没了热情,学生没有热情,教师也自然没了激情,这也就是当代教育危机的表现之一。面对这种情况,我也为此伤过脑筋、晚上辗转难眠过,后来,我发现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很有道理,我就试着把它运用到我的课堂中,实践告诉我,效果很是不错。关于如何在课堂中运用建构主义,这里不妨稍作一下介绍。即先备学生,再参照教学大纲,确定这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最后是到教室上课。具体是在学习每章或每个知识板块前,先让学生浏览一下这部分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把问题上交给教师。教师从学生的问题里找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所在,然后是教师根据收集的问题和教学大纲来准备自己的课,最后,教师以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课堂的核心和主线,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到教室上课。这样备课上课,目标很明确,学生听课也很有兴趣。举个例子来看一下这其中的具体操作过程,如,在学习“动物的营养”这一知识板块时,在学生的问题清单中就有学生这样问道,“我们平时总强调每天必须补充蛋白质,蛋白质究竟有什么用?”,这说明学生对补充蛋白质的重要性已经知道,但却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就不必对补充蛋白质的重要性进行再教育了,讲课时只需要抓住学生的矛盾焦点,指导学生去学习就

可以了。由于这是学生自己所关心的问题,自然很有兴趣,这时教师甚至不需讲解,只要提供资源,学生也会主动去寻找答案,这节课里,答案在课文里有所讲述,教师只需补充说明一下“必需氨基酸”的概念即可。这样,“蛋白质的利用”这一知识点学生便很好地掌握了。

因此,备学生→参教参→备课→上课,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才是合理有效的教学程序。

三、我的教师职能观的变化

一直以来,我都以“教好学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为自己的最高境界,经过一年的进修学习,才发现了自己的狭隘:“教好学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只是教师职能的一部分,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能手,同时还应该是一个教学研究者,即,是个研究型的教师。细细想来,屈指数数,哪个成名的教师不是既教书又研究教育的,于漪的语文教学法、刘京海的成功教育等不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活生生的例子吗?实际上,最容易出教研成果的应该是我们教育一线的广大教师,而不是教育二线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因为教育改革由教育问题引发,而教育问题的发现和教育问题的最终解决都是由教师完成的,所以处于教育一线的我们。要比二线的教育理论研究者更有优势和条件,只是我们需要懂得教学与学习理论,而这正是我们许多教师所缺乏的。为了更好地履行我们的教师职能,我们需要补上这门课。“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吗?那就必须做研究型的教师,不要只是个教书匠”,这是我最近的关于教师职能的最深刻的体会。我现在已经准备动手傲一项研究了。以上就是我成长过程中的几点回顾。在此,我想说的是:反思,让我清楚地认识了自己;反思,让我发现了自己大学毕业时的高傲自大;反思,让我发现了自己的渺小;反思,也使自己得以逐步成长;反思,更使我认识到自己离一名优秀教师的距离,还很远很远,还需要不断地努力。

我在反思中成长 第2篇

记得有一次和妈妈聊天,我问她:“你希望我长大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真的很想成为童话里的小仙女,因为她们有魔法,她们可以成就自己想要的一切。”母亲说:“是的,但是我们永远不会成为仙女。但是只要一个人有一些优秀的品质,他就可以像仙女一样实现自己的梦想。希望我的小土地能成为一个踏实、积极、真实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后来在自己的要求下学了古筝,但是在老师那里上完课,回到家就不想努力了,有时候只是拨几个音来打发时间。我妈严厉的教我:“既然你已经决定学古筝了,就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练琴的过程可能很辛苦,但如果用心付出,用心练习,用心体验,那么过程是愉快的。只是浮躁的人永远不会意识到。学习也是如此。很多人都是虚有其表,雄心勃勃,却没有脚踏实地的去努力,去争取,所以最终的.梦想依然只是梦想。”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挣扎,我终于养成了每天练琴一小时的习惯,即使感冒发烧,也从不停歇。渐渐地,我更加脚踏实地,无论是学习还是练琴都更加专注。

脚踏实地就是懂得热爱生活,懂得感恩,懂得敬畏,懂得珍惜时间,懂得勤于弥补错误.在我们家,这不仅是我的“家规”,也是父母的要求和教育。这是我们家的家风。

我在反思中成长 第3篇

记得当我硬着头皮报名参加评优课比赛时, 心里可真是一点底儿都没有。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 虽然参加工作时间不短, 但总感觉自己的教学水平没有多少长进。因为信息技术课是新开设的学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教材也在不断更新, 因而没有成形的教学模式和经验;同时, 信息技术课既不是升学科也不是会考科, 一般一个学校也就只有一位信息教师, 所以同行间的互相研究和学习机会也非常少, 甚至从来都没听过一节信息技术的评优课。不过, 教导主任的一席话有如醍醐灌顶, 让我茅塞顿开。她说:“没有成形的教学模式, 其实也是件好事。所谓‘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才更能体现教学方法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一堂好课的关键并不仅仅是一些所谓的花架子, 只有以有效的教学方法, 很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都能有所收获才是真正的目的。”

经过一番精心设计和准备, 一堂课的雏形大致出来了。俗话说“是骡子是马, 拉出来蹓蹓”, 光有教学设计是无法知道效果的, 那就试讲吧。一堂课下来之后, 别说主任直晃脑袋, 连我自己都发现一大堆问题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挺简单的, 而且我安排给学生的操作时间应该很充足的, 为什么学生们拿不出象样的作品呢信息技术本来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 为什么这节课学生们都没精打采的明明考虑得很周密, 设计得也很精细, 怎么效果这么不尽人意呢

带着这些疑问, 我向主任请教, 她对我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有创新, 就会有遗憾, 但如果抓住遗憾, 并反思遗憾, 一个新的教学灵感也许就在此时诞生。你能发现这些问题, 说明你已经开始反思了。那么就着这些问题, 你再反思一下原因出在哪里, 该有什么补救措施。相信你会找到答案的。”于是, 针对这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我开始了认真而又细致地反思。

首先, 在“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这一环节, 我给学生们欣赏的几个网页, 虽然是我精心挑选的学校网页和学生个人网页。但我忽略了关键的一点的是, 这些网页虽然制作精美, 但设计得比较复杂, 学生们都觉得离他们很遥远, 认为自己不可能制作出那么优秀的作品, 因而对网页制作有畏难心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这时, 我想起电脑小组中不是有同学会作网页吗何不将他们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虽然他们制作的网页还不够完美, 但这样才更有真实感, 更有说服力。“他们能做出来的, 你们不也一样能行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就已经是成功的一半了。

其次, 在“任务驱动, 主动探究”这一环节, 出现的问题就比较多了。最主要的就是操作任务和探究问题的设计。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是一种最为灵活、新颖、主动性强的教学方式, 可是在实际教学当中, 如何设计出恰如其分的任务也非易事。好的任务可使我们的教学相得益彰, 可以使教学有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则与我们的教学背道而驰, 事与愿违, 会使学生在本不理想的学习印象上更加模糊, 也使本不轻松的教学任务更加累赘。

经过反思, 我发现我的操作任务设计得太过抽象。比如, 我原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们做一个网页的首页, 而学生们并不知道首页都应该具体做哪些内容, 因而在操作时感觉很茫然, 所以到最后也做不出象样儿的作品。我应该给他们一些引导和提示, 告诉他们可以做些自我介绍、网页简介、设计意图等等, 这样学生们才会在老师的启发下有目的地做出既有风格又挺正规的作品。对几个操作任务进行重新设计之后, 我又加上了几个探究问题。例如“在操作中, 你发现FrontPage与Word、PowerPoint有没有不同如果有, 是什么”利用这样的启发性的疑问, 引导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找出FrontPage与Word、PowerPoint和的不同之处, 从而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迁移,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 在“作品展示与评价”这一环节, 展示与评价的方式太单一, 课堂气氛没能活跃起来, 也没有达到评价的真正目的。我只是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 然后问同学们“怎么样好不好”, 大家也只能是闹哄哄地简单地说声“好”。好在哪里, 有没有什么不足, 这些都没能体现出来。

信息技术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外, 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技术的深刻理解和适应能力。所以要“学用结合, 学以致用”。要综合地运用各种评价方式, 来全面考察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和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

于是, 我把这一环节分为作者自评和学生互评。通过作品展评, 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作者自评, 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而且让同学们了解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创作过程。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则体现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小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 非常热烈, 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互评, 除了对作品的优点进行肯定, 同时又提出可行的修改建议, 使作者本人及评论者都受益匪浅。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在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方面出现的, 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方面, 也存在着问题。比如, 有位同学在回答问题时不仅说出了书中介绍的两种方法, 还想到了更为便捷且实用的方法。而我却没能及时对这位学生加以表扬, 树立榜样作用。因而在后来的提问中, 他也不大爱举手了, 其他同学也都只是照本宣科, 没有更精彩的表现。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同样, 在课堂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在闪烁, 我应该在课堂上充分肯定和表扬学生这些独特的见解, 激励学生的这种求异思维。而且由他们回答出来的方法和见解, 比我强加给他们的知识更有说服力, 学生们也会更乐于接受。

经过我认真、深入的反思和改进, 在正式讲课时, 效果不错, 获得了市优课一等奖, 也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他们都说我进步很快。其实我知道, 是试讲的失败, 使我开始反思, 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这是教师超越自我, 取得进步的关键所在。

课后反思是痛苦的, 课后反思也是快乐的。反思不是对事物简单的“回顾”或分析, 而是从事物现有的层面出发, 向更深层探索, 在新的层面上看到现实的不足。作为教师, 如能及时反思、坚持反思, 反思成功的教学经验、反思教学中的遗憾、反思教学中突发的灵感、反思学生的智慧火花、反思教学上失败的事例, 并把反思结果记录下来, 必定会积累一笔十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我们也将伴随着反思不断成长。

我在教学反思中成长 第4篇

孔子曰:“吾一日三省吾身”,做人是这样,一位教师要成长也要在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的提升自己,要是每天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照本宣科,甚至年复一年的简单重复中,那他的水平就不能真正提高,一辈子也就只能做低水平的教书匠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因此,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毕业以来的五年教学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下面就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教学反思的几个问题。

刚走上讲台的时候,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对于课堂教学和管理都很陌生,即使每天埋头备课,教学效果也总是不明显,自己也非常苦恼。后来学校要求每节教案后都要写教学反思,刚开始我还觉得这是走形式,每天应付着去写写就行了,后来就慢慢养成习惯了,通过慢慢的积累,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那么教学中如何反思呢?

首先当然要做好教学工作,作为年轻教师业务扎实熟练是良好课堂秩序的前提。每节后首先要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问自己有没有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的重点难点有没有讲清楚,学生是否接受了这节课的知识,学生的知识能力如何,情感培养实现了那些,和自己预设的教学目的有哪些差别,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办。这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在以上反思之后,分析这堂课和预设效果有那些成功方面,又有哪些不足,然后在第一时间把这些感受记下来,以备以后不断地加以改进,长期坚持就会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体系和认识,这是提高业务水平的基础,没有这个环节,不反思就不能真正的成长。

当然因为备课是基本知识的体现并不能备到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在上面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一个班有那么多的学生,学生的具体情况又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课不同的环境,甚至早上的课和下午课有差别,不同的天气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那么每节课后我们就要问自己,有没有因材施教,有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知识是否是师生互动的结果,学生又没有从理解基础上认识知识,还有这节课学生有没有能更简易轻松的办法获得知识,这堂课的知识有没有巩固下来,还需要多少练习,甚至问一下这节课有没有趣味性,教学中有哪些创新等等。有时候备课中没有备到的东西能在课堂中即兴发挥,或者受到学生启发有新的认识,这些灵感对我们的教学有极大的启发,我们常说良师益友,一个教师的成长又何尝不是受益于我们的学生呢?有的时候自己随笔记下的东西在以后翻开看真是一笔珍贵的财富。通过一定时间的反思积累,我们可以写文章,发论文,进行教学研究,提高自己教学的理论水平。

年轻教师一定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教学工作,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日积月累,一定能有质的提高

第二,作为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一重要内容就是课堂管理。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就不能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经常感慨现在的学生难管理,多么的让人头疼,确实现在的学生已不是传统的乖乖仔了,很多学生有主张有见地,个性十足,知识也很丰富,当然有有不少的缺点。我刚上班时除了忙于教学,最让人头疼的就是管理学生,由于方法不当多次和学生起冲突,甚至闹得很不愉快,现在想来都觉得遗憾。那么和教学一样,管理学生也要在反思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教学条件中最重要的就是课堂秩序,没有一流的秩序难以创造一流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中一定要紧抓课堂纪律。我认为课堂秩序首先应该严字当头,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严于律己,恪守纪律的良好习惯。从初中到高中是一位学生求学生涯中的转折点,如果不能让学生很快适应更紧张更复杂的学习任务,势必给以后的学习增加负担,尤其是这时候对自己太过松散,还会影响到走上社会后的人生道路。高考固然重要可迎接这一挑战,战胜自我是一个人一笔丰厚的人生财富。因此,我们不要姑息学生,对自己对学生都要严格要求。

另外就是管理学生的方法。以前当课堂上有学生捣乱的时候,我就停止上课,针逢相对的解决这些学生的问题,结果可能能暂时保持了秩序,但影响了整个班的上课气氛,尤其是自己的情绪,这样的一节课效果自然不会太好。后来我慢慢认识到解决学生问题最好是在课外,在课外找他们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其实大部分学生都是愿意学好的,肯定是有一定的原因让他们放纵自己,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坐下来谈,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认识,最后师生之间达成共同的认识,共同去完成教学任务。其实我们觉得学生难管理,甚至可恶是因为我们太不了解学生了,总之要以善意的心去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寻找问题的根源,科学的引导学生,给他们树立目标,叫他们学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的困扰,真正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实践中认识到这个问题容易但做起来较难,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放下架子,摆脱陈旧的教学观念,不要把学生当作不懂事的孩子,要深入了解学生,善于和他们交流,积极地帮助他们。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不要当作解决不了的大事,对他们严字当头,但也要用爱心去关心他们,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获得很多的新知识,真正的做到教学相长。

第三,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教学工作和课堂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好的时效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把两者和谐统一起来呢?

我们知道真正的秩序是在一个人的心里而不是外在的规范,我们的种种规范必须通过学生的认识内化为他们自觉的东西,而这种内化的过程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几年来我在教学中首先是经过反思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纪律的约束,使学生积极认真地学习。这个过程中尽量不要生搬硬套束缚他们的天性,比方好多学生很聪明,喜欢钻研,兴趣广泛等等,这正是新课改要求的素质,我们要对他们进行科学引导,真正的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应该勤反思,勤做反思笔记,持之以恒一定能形成自己独特有效的管理办法。

另外,善于反思也要不断向别人学习,多和身边的老师交流,多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换一个角度,站在更高的层次审视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同时我们也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多读一些教育类的理论书籍报刊,积极地提审自己的管理水平。

由于实时间精力的关系,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每天都把反思现体在教案中或记下来,也许好多东西要经过很久的思考才能得到好的解决办法,可以经过一段时间,比方写周反思月反思,或者通过一定的积累写自己的教研论文,只有经过不断的思考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寻找更好的方法,才能在教室这个岗位上做的更好走的更远。

我在反思中成长作文500字 第5篇

文章开头讲了一个名叫小涛的男孩,家庭条件优越,就像《流星花园》里的F4一样,但他从来不快乐,因为他爸爸妈妈太会规划了。他小时候从来没跟别的小朋友玩过,他爸爸妈妈说太危险;上了学,全都按爸妈的规划执行;他几次逃出家去申请当家教,但都被爸妈捉回来了……

无可奈何之下,他在网上写了一篇文章:《我到底值几分钱?》想把自己卖了看值多少钱,他爸妈知道后很震惊,说他们只是怕儿子不独立,想让他有出息,才规划孩子的一生的……

我看完以后感触很深,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旧事。一个月前,我去参加同学生日,还没出门就被爸妈千叮咛万嘱咐:“到了后要马上打电话,过马路要小心,不要去不该去的地方……”

等我到了后,他们每隔一会就打一个电话来,我被同学们异样的眼光看得发毛,不一会就被催回家去。回想每一次出去玩,都是我第一个接到电话,都是我第一个gohome,都是我……

这下我也开始怀疑,爸爸妈妈是不是也得了关怀强迫症了。爸爸,妈妈,我想告诉你们一声:我干自己的事都有自己的道理,请你们不要太多干涉,不要把我当成3岁小孩,不要把很多我该知道的事情都刻意隐瞒了……

我在反思中成长 第6篇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已不是昨日那个天真顽皮、整天缠着妈妈要糖吃的小孩,或是整天无所事事、打牌玩闹的无知小伙了。我看着镜子前那个高高帅帅的自己笑了。我知道,我长大了,我成熟了。

当时光总是于不知不觉中在我们的指尖滑落,我们告别了许多的无知,那一张张稚气的脸也在成长的岁月中渐渐褪去。从天真到成熟,我度过了人生极为美妙的十多年,这是逝去的岁月将伴着我成长,伴着我朝着梦想之颠攀爬。

无数次的挫折,教会我坚强;无数次的失落教会我乐观,无数次的失败却给予我成功。我在反思中成长。成功了,我不再骄傲,而是学会谦虚;喜悦时我也沉稳,不希望之间得意忘形——这些都是生活教会我的,我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那些已经过去了的生活不应该消失,它们继续存在的意义正在于能够让我们去思考和发现,找出对于我们有价值的结果。

记得小时候的我很顽皮,常常结群成队乱闯祸。有一次去偷挖番薯被田主当场抓获,绑着我的手见我父亲去了。父亲没打我、没骂我,而是向田主道了歉、赔了钱,然后向他买了100多斤番薯堆在家里。说我喜欢番薯就吃多一点,不够还能再买,就是不要去偷别人的。

那一次,父亲没打我,我不应该哭,而我趋势被他的脸色和行动吓哭了。父亲的教育,至今记忆犹新。从那时起,我不再偷别人东西了。在不断地反思中,我领悟了苏轼所言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真谛。

纵观历史,大凡卓有成就的王侯将相,或是名声蜚物的文人骚客,无不又在反思中进步的。汉武帝一生征战无数,弄得百姓苦不堪言。晚年的他,在悯忠台上的落泪,让百姓原谅了他,历史也成就了他;现代著名文学家巴金,在他的忏悔录中的文字,不得不让人对这位老人尊敬、折服,他的人格在反思中、忏悔中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的一跪,更是让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得到全世界的尊敬和肯定……

人生或者,如果不懂得反思,就更不用谈忏悔和进步了。日本民族对二战暴行采取不负责的态度而引起全世界的愤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在“国培”中成长 第7篇

感谢国培,感谢网络,让我有幸结识了四川省小学英语课程专家团队的冀民老师,阅读她对学员的精彩点评,令我感动的潮水汹涌澎湃。

“学生的要求很小,其实就是教师的一个微笑;学生的潜力很大,超出我们所有的预设。关注每一个学生,我们收获的将会是幸福,学生将会成功。”

“教育是很清苦的工作,因为她需要不断地思考; 教育是幸福的,因为每时每刻都有学生带给我们的感动;教育是富有的,因为我们教师的一个微笑,就可以收获无数的笑脸与成功的喝彩!”

这样的语言包含着一个专家对学生、对教育怎样的情怀?我无法达到冀民老师如此高的心境,对她我有着深深的敬仰之情。

她的一句“感谢国培赐予我们缘分,让我们一起携手,享受生活,享受幸福。”让我受宠若惊,让我无比兴奋和幸福。有幸进入她的空间博客,才让我真正窥视她忙碌而快乐的生活。一个由一线教师成长为团队专家的风雨历程展现在眼前;一个对教育事业有着极端热爱的教育者形象展现在眼前;一个忘我工作,对教育有着宗教般信仰的教研员形象展现在眼前。冀民老师,她的才华令我叹服,她的姿态令我震撼!

我在课改中成长 第8篇

一、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课改实验, 带动了我教科研工作的开展, 使我具有了研究意识, 养成了课后反思的习惯, 不仅重视授课前的设计, 而且重视课后的总结和反思, 即对照新课程的理念, 反思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 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功能的落实等。研究方式的改变带动了我工作方式的改变, 我走出封闭的教室, 打破学科壁垒, 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沟通学习, 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

二、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

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的变革, 要融入这个变革之中, 追求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 不是一般的拓展知识面, 而是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做为一名实验者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三、建立了全新的师生关系

做为语文教师, 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 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大胆地评, 让创新的火花在读中迸发, 从而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念。并做到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了个性教育意识。

四、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在教学中, 自觉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要学、想学、乐学, 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有趣地活动, 通过听故事、听录音、演课本剧、看录像、做游戏等形式, 激发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老师不是旁观者, 要善于组织、引导,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掌握学习方法,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在反思与改变中成长 第9篇

后来,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会有学生对我不满,为什么我所教的学生的考试成绩落后于其它班级。原来在课堂上我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围绕着我转,我讲什么,他们记什么,如此下来,他们的能力并没有提高多少,只是笔记上多了些类似“涂鸦”的东西而已。我忽然发现这不就是我所痛恨的“满堂灌”式、“填鸭”式教学吗?一堂课下来,学生又有哪些收获呢?难怪乎,每次考试的时候,学生对于课内的知识总是回答得很到位,但对于课外的知识他们则一窍不通;也难怪乎,我会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每次考试前我都像小蜜蜂一样辛勤地耕耘,但为什么我的收获总是最少的呢?”这时侯我悲哀的发现:我和学生都已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我郁闷了一段时间,也反思了一段时间,这时曙光出现了。新课程改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教育界,我发现此时的我看到了希望,又充满了活力。虽然刚开始还不懂究竟什么是新课改,但经过指导老师的讲解,并通过和几位同时之间的慢慢探讨,我终于转变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以上课为例,以前我对教材提不起兴趣,觉得文章枯燥无味,而我就是带着这样的情绪进入课堂的,所以,谁会想到生活中如此开朗活泼的我,一进入课堂就完全提不起精神来。在这样的课堂上,你想学生会有激情吗?没有激情,就谈不上兴趣,也就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由讨厌课堂,到讨厌老师,乃至讨厌我所教的语文,试想,这样的话,学生能学好语文吗?

想通这一点后,我开始转变自己的上课方式,充分利用自己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优势,凭借着幽默的语言,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乐趣,以至于慢慢地变得喜爱上课,喜爱班上的每位学生,而学生呢,也慢慢地喜爱上了我,进而喜爱语文,我经常对他们说:“态度决定一切!只要你们从心里喜欢上了我,喜欢上了语文,就不愁学不好!而且你们要喜欢我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呢?那就是在暑假中,你们还念念不忘可爱的杨老师。”学生会心地笑了。

由于在上课时我有了激情,学生自然而然地也有了激情,变得善于思考。有一次,一位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总是用一些叠词来帮助大熊猫取名呢?比如说:宝宝、兰兰、天天?”当时我愣了一下,随即我说:“因为用叠词更能表现一种亲昵的喜爱之情,比如说我如果称班上的顾强为强强,就是表示对他的喜爱之情。”学生对于这个回答很满意。

在教宋学孟所写的《柳叶儿》这篇文章时,当作者提到他的爬树本领很高时,我就让班上善于爬树的同学举手,让他们讲述一下自己爬树的经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与本文的距离也拉近了。

当然在课堂上我也注意拉近学生与我之间的距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这可以从我提问的方式上看出来,以前我会这样说:“丽丽同学,你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或者是:“小华同学,这条题目你来解答一下”但是现在,我会换成:“丽丽同学,你能不能表达一下你的看法呢?或者是:“小华同学,你的想法是什么呢?说出来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这样的话,学生首先会从提问的方式上感受到一种平等。然后,我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即使答错了,也不会责怪他们,因为我告诉他们:“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

当然,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也会点评,但并不要求他们说出所谓的标准答案,也不轻易的说:“你的答案错误”或者是“你的答案正确”。记得听过这样一件事:某地老师在上课时画了一个月芽状的东西,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纷纷表示看法,镰刀、豆角、发夹等不一而同。但最后教师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是小船。”我想:“在如此死板的教学中,哪个学生还敢疑?常此以往,学生岂不是要被培养成一个个只会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思考的木偶人?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就鼓励学生勇敢的发言,多发言,尽量找出不同的新的答案。

课堂气氛的活跃,也得利于教材的改编,学生对于松鼠、金龟子、大熊猫这些动物都很感兴趣,所以我就要求他们在上课前,去查找一些相关资料,然后拿到课堂上一起交流,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们知道了大熊猫除了有书上所说的“竹林隐士”、“活化石”的称呼外,还有“熊猫小姐”的称呼,因为熊猫非常温顺,一见到陌生人就会用前掌蒙面,或者把头低下去深深埋在两个前肢中间,它也不主动攻击别的动物,只会在遇到危险的时,快速逃跑,所以就有了这个称呼。学生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了。

当然,叶圣陶先生一贯坚持“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我不能为教一篇课文而教它,关键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分析一篇文章,从一篇文章中学到什么样的道理,比如讲授《三颗枸杞豆》时,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外貌、语言、心理描写;也要让他们明白这样的道理:不能一味贪玩,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总之,教材给老师的不是缰绳,而是魔杖,我们要用它去演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课堂春天。

文章如果出现一些精美的段落,我就会鼓励他们多朗读、多美读、大声地、动情地、陶醉地朗读。有时侯,我看到他们阅读的兴趣不高,就会采用评分制,以100分为限,考虑朗读时的节奏、感情、语调、流利程度等几个因素,让同学之间互相打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朗读水平自然也有所提高。

而有些段落或文章是要求背诵的,学生一听到“背诵”两个字就头疼,于是我经常这样对他们说:“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种文明的方法。你们只有背诵相当数量的篇目,才能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讲课时,我会留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理解性的背诵,这样他们课后的负担就减轻了。这一点尤为表现在古文教学上。如讲授《黔之驴》这篇文章时,我先让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情节进行概括,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之后,明白了文章是讲老虎先是怕驴然后慢慢地认识驴,最终吃掉驴的过程。这样他们背诵原文,自然轻松多了。

背诵完之后,就涉及到默写的问题。曾经有人问我:“新课改不是提倡决策的过程要民主吗?如果学生讨厌默写,而你偏要强制学生默写这默写那,这还是民主吗?”的确,要让学生对默写产生兴趣是很困难的,但如果在提出默写要求的时候,换一种方式的话,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说这一堂课我要默写《松鼠》这一课的字词,那么我会这样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要默写了,你们是想默写《松鼠》这课的字词呢,还是想默写《黔之驴》这篇文章的原文背诵呢?”他们这时就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松鼠》的字词。”然后我就顺应民意,让他们默写字词,他们居然很高兴。这能说是我们在强制他们默写吗?当然不是!

我在挫折中成长 第10篇

人生变化莫测,它如同无边无际的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巨浪拍岸,然而在我的生活遇到过种种挫折,可能对我来说,是分数吧,“一个分数”定终身。

我咬了咬苍白的嘴唇,颤抖地说出了那个可怕的数字“72”好刺眼啊,红色的,仿佛老天在我的心上狠狠的划了一下,痛心的疼。“哈!72分,不算什么”我在说着,可心里想“72分啊,呵”,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在我的脸上跳舞,像宝石,小心被人发现,想灰尘,让人心烦,像照片,显示着我的丑陋……这就是挫折,这就是失败,生活就是这样五彩缤纷的,没有挫折就是黑白的电影。

其实挫折未必是坏的,而是财富。以后,因为学习上有了挫折与失败,我这才懂得如何奋力地撑着那只在逆水中行驶的独木舟,才懂得戒骄戒躁,精益求精,才懂得在谷底中再次站起来去迎接新的挑战。失败了没有关系,重新振作起来。阳光总在风雨后,没有一个人会随随便便成功。我坚信,风雨之后的彩虹永远都是最美的。

但是,我应该怎么面对挫折,是回避?是沉沦?都不是,关键就是看自己的抉择,我想,人生就是由无数的挫折积累起来的,若禁不起大风大浪,重重艰险,也就不能战胜自己,而被压倒所屈服。挫折,让我懂得乐观,学会坚强,保持谦逊,让我的生活更精彩,我要挫折伴我成长!不要因为摔过跤而不敢奔跑,不要因为风雨而诅咒生活,不要因为迷了路而忽视了自然风光。只有一步步克服挫折,挑战挫折,才能找到生活的闪光点,享受成长中的每一面的精彩。

我在幸福中成长 第11篇

四八班廖一凡

你认为,幸福是什么?我觉得,幸福不是满衣橱的漂亮衣服,也不是满箱的玩具。

我认为,幸福是有学校的良好教育,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啦,奇思妙想的数学课啦,奇妙的科学课啦,快乐的体育课啦,都是我的幸福。

我认为,幸福是我给地球栽了一棵树,给环境增添了一片绿色。

我认为,幸福是我把枯枝败叶拾起,扔到垃圾桶里,让地球少一点垃圾。

我认为,幸福是我和朋友之间的友谊,让世界上多了一片温暖。

我认为,幸福是有一个温暖的家。夏天不热,冬天不冷。我认为,幸福是有一对爸爸妈妈。早上,有可口的饭菜。晚上,也舒服的大床。

我在感恩中成长 第12篇

感恩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感恩。然而就是那一次,我知道我学会了感恩。

那是一个星期五,我刚回到家,外面就下起了倾盆大雨。黄豆般的雨点打在外面地上“霹哩拍啦”的。我发现家里一个人也没有,奇怪,妈妈怎么不在家?我疑惑地想着。突然,一阵开门声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我一看,原来是妈妈回来了,她手里还拿着一本我梦寐以求的《小学生优秀作文》。妈妈浑身湿淋淋的,像只“落汤鸡”,而她手里的作文书却一点没湿。看着妈妈现在的这个样子,我的鼻子莫名地一酸„„

当晚,妈妈就感冒发烧了,我想:妈妈平时对我那么好,而这次又是因为我才感冒的,我想:我也要知恩图报,照顾好妈妈。于是,我立刻拿起一把伞,去药店给妈妈买药。路上很泥泞,我摔了一跤,但一想到病床上的妈妈,就全然不顾了。

回到家后,我倒了一杯水给妈妈吃药,妈妈看见我浑身湿透的样子,眼睛里闪烁出晶莹的泪花。我打趣妈妈道:“妈,好女有泪不轻弹,你就别浪费你那‘银珠子’了,何况水资源现在又那么宝贵。”听了我的话,妈妈这才破涕为笑。

我又熬了一锅姜汤,给妈妈喝下。又用被子把妈妈裹得严严实实的,妈妈直叫热。我耐心地对妈妈说:“妈,坚持一下,这样子才能驱走阴寒。终于,在我的精心照料下,妈妈的病很快就好了。

我在反思中成长 第13篇

在教学三年级语文课文《荷花》时, 为了使荷花这一表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 我播放了一段悠扬的古筝乐曲, 让学生闭上眼睛, 随着音乐去自由畅想, 乐曲听完, 学生已完全沉醉其中。一学生说:“我看见荷花在绿圆盘中冒出来, 炫耀着自己的美姿呢!”一学生说:“我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与满池的荷花一起翩翩起舞, 散发出迷人的清香。”一学生说:“这美妙的音乐让我陶醉, 我想说: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哪得几回闻?”这下激起了千层浪, 又有学生说:“老师, 我想到另外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有一学生说:“我也想说一句诗:欲把荷花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我不禁被学生精彩的发言震惊了。课后, 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是什么让学生的思维如此活跃呢?带着这个疑惑, 我翻阅了一些教育理论书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与活生生的思维, 如同太阳与花儿一样, 要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李吉林老师也说过:“在孩子的眼里, 山啊, 水啊, 星星月亮啊, 都是活的, 会跑也会飞, 会说也会唱。”而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 它像文学一样, 也有自己丰富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广远的意境。在语文教学中, 选取与教材语言具有情感相似性的音乐, 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 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以引起学生的想象。凭借音乐的形象和语言, 学生可产生情感体验, 激起类似的想象和联想, 心驰而神往之。噢!这难道不是音乐激发了学生的想象, 想象又赋予了学生的灵性吗?

我想, 如果能在语文课上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让他们自由地徜徉在语文的海洋中, 以情悟情, 以心契心, 在他们进入无我之境后, 去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那么必将使之与作者、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 在语文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 从而享受生命的愉悦。

从此, 我开始刻意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使用, 没想到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中彩那天》课文所描述的场景、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甚远。教学时, 我深情朗读课文, 让学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当听到“生活很拮据”时, 学生想象到全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点微薄的工资度日, 吃的是粗面包, 穿的是破烂的衣服, 该买的东西不能及时买;当听到“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学生想象到父亲爱车如痴, 连做梦时都喊到有辆自己的汽车;当听到“我几次都想上车与父亲分享这幸福的时刻, 都被他赶了下来”, 想象到“我”的欣喜若狂与父亲的心事重重。学生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和现有的生活经验去发挥想象, 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朗读有“声”, 画面有“形”, 想象有“境”。以“形”对学生的感官发生作用, “声”、“形”又激起“情”, 学生才有可能由此进入文本描写的意境之中。在学习《翠鸟》这课时, 我让学生自己选择最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 说说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 想象到翠鸟的鲜艳颜色与漂亮外形, 学生读到小鱼这句时, 想象到了小鱼的机灵、调皮, 想象到它在与翠鸟捉迷藏;特别是学生读到“只有苇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这句时, 学生头脑中出现了翠鸟疾飞后苇秆轻轻摇晃, 水波微微荡漾的情景, 就在这一瞬间, 那可爱的小精灵已飞得无影无踪。通过想象, 不仅使翠鸟漂亮的静态外形在头脑中扎下了根, 而且使得翠鸟机灵、敏捷、轻盈的动态形象在学生心中立了起来。

在教学《爬天都峰》时, 课文主要讲了“我”是怎样爬天都峰的, 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老爷爷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这时, 我就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学生想象到老爷爷可能手拄拐杖, 可能手脚并用地向上爬, 还有可能“我”在前拉, 爸爸在后推, 共同奋力向峰顶爬去。这时, 学生不仅感受到爬天都峰的艰辛与不易, 而且在其大胆的想象中, 创新之花时时闪现, 人性之美也在熠熠生辉。

一学期过去了, 我惊喜地发现, 学生在课堂上常常激情飞扬、活力四射、妙语连珠。他们满心期待着我能一次又一次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带领他们自由自在地遨游在语文的天地中。我自己也感觉到上课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那些用心良苦的“预设”少了, 真情流露的自然“生成”多了。

想象, 使课堂中出现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形象、一幕幕色彩缤纷的生活场景、一回回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这就是语文的存在。

我在书香中成长 第14篇

小小年纪便能背诵大量古诗文,真让人佩服!不过,能有这样的成绩也是不容易的。刚入学时,黎晓畅也觉得背书无聊,可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读书活动很快改变了她的想法。学校有规定,每人每天要做到:早上15分钟读经典,下午15分钟抄经典,晚上15分钟写读书心得。刚开始,她只会读一些简单的诗歌,不能背诵艰深的古诗文,更无法理解古诗文的含义。不过,随着每周二老师的讲解,慢慢地,她不仅会读会背,而且还能体会古诗文的意蕴,有时弄不懂的就问老师、上网查,

直到弄懂才肯罢休。每天坚持读、背古诗文,不仅让她感受到了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使她在书香的氛围里慢慢成长。

渐渐地,黎晓畅喜欢上了读书,也喜欢上了书包里放的校本课程——《儿童经典诵读本》,能背诵的古诗文也越来越多。课堂上,每次老师叫到她时,她都能很快地背出来;写作文时,还能恰到好处地用上一两句古诗名句,给作文增光添彩。她说:“背诗文读经典,不仅让我提高了语文水平,增强了记忆力,还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让黎晓畅记忆最为深刻的是,读一年级时她每次出门玩都不会告诉父母,总要等到夜幕降临,父母花了很长时间找到她才把她带回家。直到上二年级时读了《弟子规》里的一句“出必告”以后,她才明白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不能让父母担心,要学会体贴父母。

同学们在“经典诵读”活动过程中,不仅学会读经典、写经典,同时也在“之乎者也”中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许必丰校长说,当同学们读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么一个句子的时候,就会懂得蹲下来,捡起地上一张小小的废纸,就是做一点点好事;平时只要有捐款活动,同学们也会拿出自己的零花钱,献上一份小小的心意。

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经典诵读大型展示会”,设有“读书征文”、“读书明星”、“书香班级”等活动。

“活动中,同学们会穿上古代读书人的衣服,手捧着书本有模有样地朗诵《论语》,像极了古代的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小同学在朗诵《弟子规》时的模样可好玩啦。”黎晓畅兴奋地向我说起了读书节里的精彩片段。经她这么一说,真想马上去瞧瞧同学们的读书风采。她还说:“我的童年是在读经典的日子里长大的,我很喜欢这段读书时光。”

上一篇:小学六年级成语谚语歇后语练习下一篇:2008届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毕业论文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