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作业现场管理

2024-06-25

职业卫生作业现场管理(精选8篇)

职业卫生作业现场管理 第1篇

班组安全管理:现场职业卫生

(长沙电业局调控中心摘录)

劳动条件有三个方面:生产过程随着生产设备、使用材料和生产工艺改变;劳动过程,是指生产过程中劳动组织、操作体位和方式,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比例等;生产环境,可以是大自然的环境,也可以是按生产过程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

1.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算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

■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有毒物质,如铅、汞、苯、氯、一氧化碳、硫化氢、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尘,如硅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

2)物理因素:高温、高压、低温、低压、低湿、振动、噪声、激光、紫外线、微波、可见光、X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附着在皮毛的炭疽杆菌、寄生在林木树皮上带有脑炎病毒的壁虱等。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工作量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工作与工作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

精神紧张

人体的个别部位、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听力、视力紧张等。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如夏季太阳辐射;厂房建筑或布置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由于不合理的生产过程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这些职业危害因素长时间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特定疾病在医学上称为职业病。

2.职业病预防

预防职业病除班组从技术改造入手,用机械化、自动化的作业替代人工作业,定期检测、群体防护外,但是在条件所限,尚不能达到要求的情况下,还要加强个体防护。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个体防护措施。

■预防劳动疾患的措施

1)改变不良的工作体位。

不良的工作体位,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却常常被人忽视。

通过纠正与改变工作中的不良体位可收到理想的效果。如,头颈部每隔一段时间向相反方向转动、定期远视、空间活动等。

4)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如搬运重物时身体应尽量靠近物体,缓慢平稳地举起,不要突然猛举或扭转躯干,以避免扭伤、下背痛和疝气等。

5)改善作业环境

如配置充足合理的照明、以预防视觉器官过度紧张。

■预防粉尘危害的措施

从班组成员个人角度讲,预防粉尘危害需注意以下几点:

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如果现工作的环境一时粉尘浓度降不到允许标准的要求,佩戴适合的防尘口罩或防尘面具就成为重要措施。

除此之外,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吸烟,遵守防尘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未佩戴防尘口罩不上岗操作的制度,作业完后,应进行洗涤或沐浴。

定期检查,定期体检的目的在于早期发现对健康的损害,发现有不宜从事粉尘作业的疾病时,及时调离。

■防止噪音和振动危害的措施

防止噪声危害要从声源、传递途径和接收者三个方面入手。

控制和消除噪声源,是防止噪音危害的根本措施,一般包括吸声、消声、隔声、隔振等。

防止噪声危害应从声源、传递途径和接收者三个方面来考虑。

防止噪音危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l)控制和消除噪声源,这是防止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如提高机器的精密度,减少部件之间的摩擦、振动和撞击,可以降低生产噪声,另外,把产生强烈噪声的车间与低噪声的车间分开,也可以减少噪声的危害。

2)控制噪声的传插

◆消声

用消声器阻止声音传播而允许气流通过,这是工厂防止空气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方法。

◆隔声

在某些工作环境下,可以借助一定的材料和装置,把声源封闭,使其与周围环境隔绝起来,常见的有隔音结构严密的隔声罩和隔声间。

◆隔振

在机器的基础和地板、墙壁联结处设胶垫、沥青等减振装置可防止通过地板和墙壁等固体材料传播的振动噪声。

◆ 卫生保健措施

加强个人防护,对于工作现场的噪声暂时不能解决,或需要在特殊高噪声条件下作业时,佩带个人防护用品如耳塞隔声效果可达30分贝左右。

对接触噪声的工人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并定期做听力检查,观察听力变化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及时采取适当保护措施。

■高温作业的保健措施

多喝清凉含盐的饮料和补充营养,可补充因大量出汗所丢失的水分和盐分以维持高温作业工人水盐代谢平衡。

高温作业工人应穿透气好、导热系数小的工作服,并根据不同的作业要求,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放热面罩工作帽、冰背心等。

工作服尽量要透气好、且导热系数小,并根据工作需求,还应佩戴防热面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预防职业中毒的措施

工业环境中产生的毒物对工作者身体有很多不好的影响,据有关调查显示,职业中毒约占职业病总数的一半。

以下几种方法可帮助工作者少受毒物的危害。

1)做好个人防护。穿特殊质地或式样的防护服、戴防毒口罩、防毒面具以及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等措施都可减少毒物作用机会。

2)增强体质。因地制宜地组织班组成员进行体育锻炼和有益身心的业余活动,上夜班,最好上午能够锻炼一下,慢跑、游泳等有氧活动都可以,经常倒班的人要注意休息,多吃黄瓜、西红柿胡萝卜等蔬菜,以及做好季节性多发病的预防等,以上对提高机体抵抗力有重要意义。

3)降低毒物浓度。

降低毒物浓度的方法包括:

改革工艺,尽量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如用四氯乙烯代替四氯化碳干洗衣物;用静电喷漆代替人工喷漆

通风排毒,应用排气罩、通风柜、槽边吸气罩等设备把产生的有毒物体或气体尽快收集起来,排除的毒物要通过净化处理后排空。

合理布局,合理的布局是既能满足生产上的需要,又能符合卫生上的要求,有毒的工序与无毒的工序要分开,有害毒物要有隔离设施及防范手段。

安全管理,日常工作中要对生产设备要加强维修规范管理,防止有毒物体跑、冒、滴、漏污染环境。

职业卫生作业现场管理 第2篇

职业卫生是指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和增进劳动者的健康,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依法采取的一切卫生技术或者管理措施,为搞好本单位职业卫生,防止职业危害,制订以下卫生管理制度:

1. 企业各级领导要重视预防职业危害,立足于以人为本,造福于人类,搞好对职工危害治理及防护工作,

2. 加强对职工的宣传教育,使员工了解本岗位的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 卫生技术措施要符合国家法规及产业政策,

(1) 改革工艺:用无毒代替有毒、低毒代替高毒、机械拖拉操作代替人工操作。

(2) 排风排毒:有尘毒的场所,应有通风装置,排除尘毒,对高温辐射的场所,做好隔热、通风降温。

(3) 合理布局:有毒作业与没毒作业分开,危害大的毒物要有隔离设施和防范措施。

(4) 设备完好:要防止发生跑、冒、滴、漏污染作业场所。

4. 要正确穿戴劳动防护用品,单位要按国家标准为员工配备各类防护、保护用品,员工在作业场所按要求佩带,防止毒物通过呼吸、皮肤侵入人体。

5. 对接触尘毒、高温、辐射、噪声等危害作业的员工,每年进行体检,发现职业病者立即调离有害作业岗位,及早治疗。

6. 对有尘毒等危害作业场所,按国家规定,定期职业卫生检测,如达不到国家标准,应进行技术改造或检修,达不到标准,不得进行生产。

7. 制订应急救援预案,在有害物质大量泄漏时,应采取自我防护和抢救措施。

职业卫生作业现场管理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DDY-1.5大气采样器,GXH-3010E二氧化碳测定仪,HL-200一氧化碳测定仪,HL-211测氧仪,608-H 1温湿度计,KESTREL4500风速仪,C 16系列便携式气体检测仪,铝箔袋,玻璃容器,吸收管。以上检测仪器皆经过检定。

1.2 方法

1.2.1 模拟现场检测

采集浒苔5kg装入密闭双层塑料袋内放置阳光下暴晒,模拟浒苔堆放环境自然腐烂分解24h后,用直读式检测仪器检测袋口挥发出来的气体及浓度,确定主要的危害气体种类。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用大气采样器进行采样并送实验室,按照《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160-2004)相关标准进行检测,其中,NH3依照GBZ/T 160.29-2004检测;CO、CO2依照GBZ/T160.28-2004检测;H2S依照GBZ/T 160.33-2004检测;O2采用ECD测氧仪、CH4采用红外式可燃气体检测仪,并依照《密闭空间直读式仪器气体检测规范》(GBZ/T 206-2007)进行检测。

1.2.2 现场检测

在当月本地气温最高时段对清理现场的作业环境连续进行3d检测。当地气温35.2℃;风向风力为南风3~4级;浒苔倾倒存放处,日存放量约5万t;场地面积为70m×50m。为评价现场清运人员的工作环境,对近距离操作作业的挖掘机岗位和作业现场下风向20m处进行了检测。NH3、H2S、CO、CO2、O2的检测方法与本文1.2.1方法相同。

2 结果

经24h密闭腐败分解试验后浒苔产生的主要有害气体为:NH3、H2S、CO、CO2以及低氧环境。其中,对人体危害较大的有NH3、H2S、CO及缺氧环境(O2浓度低于18%)。结果见表1。

挖掘机驾驶室岗位NH3、H2S、CO、CO2浓度检测结果分别为(2.27±1.07)、(3.60±0.78)、(4.63±1.25)、(994.00±69.07)mg/m 3;下风向20m处NH3、H2S、CO、CO2浓度检测分别为<1.00、(3.33±1.53)、(2.74±0.38)、(968.00±108.50)mg/m 3。可见挖掘机操作岗位和下风向20m处所测浓度皆低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中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或最高容许浓度(MAC)。结果见表2。

3 讨论

浒苔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粗纤维及矿物质,同时还含有脂肪和维生素。在浒苔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1]。在合适的温度、湿度及厌氧条件下,海藻中丰富的有机物可被众多微生物联合作用氧化分解,腐烂后最终产生CH4、CO2、CO、NH3、H2、挥发性脂肪酸、甲醇、丙酸、丁酸等[2]。初步分析作业现场可能产生的危害因素有CH4、NH3、H2S、甲硫醇(CH4S)、CO、CO2及缺氧环境。

NH3具有刺鼻的臭味,并对眼睛和呼吸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H2S则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刺激性气体,毒性较大,其高浓度时可导致电击样死亡;CO和CO2无色无味,高浓度时也可造成窒息,对人的健康危害大但不易察觉;可燃气体浓度在国家标准以下,故确定现场检测的主要气体种类为NH3、H2S、CO、CO2。

虽然检测结果明显高于职业卫生标准或者低于大气含量,但在实际工作环境中不可能如此,因上述试验中均是在密闭环境中测得的,而在实际工作中人员呼吸带与浒苔的距离较远,>1.5m。浒苔堆内有害气体浓度很高,但挖开浒苔后暴露在大气中,由于自然界空气的流动与气体本身的扩散,H2S和NH3迅速被稀释,浓度快速下降,只是由于NH3、H2S等气体的可嗅阈值非常低,在较低浓度下就能被人嗅到,造成感官的不适,其对工作人员健康的长期影响也是非常小的,不良刺激反应在脱离该环境后即可消失。

综上所述,清运浒苔时其腐败产生的有害气体对现场操作工人的健康影响作用是非常小的。考虑到气体对工人感官的刺激,建议清运工人工作时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活性炭口罩、防护眼镜等加强防护,并定期更换;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肠道传染病,合理安排工休,避免工作疲劳,最大限度地保障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徐大伦,黄晓春,杨文鸽,等.浒苔营养成分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22(4):318-321.

输气作业许可现场管理的探讨 第4篇

关键词:输气作业许可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104-01

1 引言

作业许可管理是目前石油单位HSE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重要部分,目的在于通过识别、分析与控制非常规作业过程中的危险;联系相关安全规范,通过协调、计划,现场审核与落实,最终使人员形成按照标准进行作业的良好习惯。

石油企业输气作业现场管理问题主要在于工作专业性过强,安全管理人员主要靠内部挖掘和培养,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能跟上技术发展程度等。作业许可管理作为目前风险控制的主要手段,能够有效消除隐患,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2 作业许可现场管理范围和方式

输气作业许可现场管理范围包括非计划性维修工作,承包商在厂区内工作,偏离安全标准、规则、程序要求的工作,交叉作业,在其它承包商区域进行的工作,没有安全程序可遵循的工作,以及屏蔽、报警、中断连锁和安全应急设备。基本涵盖了可能产生风险的工作内容。

作业许可主要通过申请、方案审查、现场审核、作业实施,作业关闭等步骤完成。通过各个步骤将作业人员、属地化管理人员、技术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和单位负责人有效结合,以达到全程监控,消除风险的目的。

3 现有作业许可管理形式难点

3.1 作业许可现场管理人员力量薄弱,管理层面狭窄

作业许可管理内容多,侧重点各不相同,作业风险随着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变化而复杂多变,石油单位安全专职人员作为作业许可管理人员,多是在工作中学习摸索经验,并未有成系统的学习机会,而且作业许可涉及内容较多,安全管理人员不能面面俱到。基层员工并不能有效的理解和参与到作业许可管理中来,造成专职管理人员疲于奔命。其余员工无所适从的局面。

3.2 作业许可管理流于形式化

由于管理层面的狭窄化,管理人员缺乏互相沟通和互相监督,长期的单项工作导致工作惰性增加,久而久之作业许可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很多事故的产生并不是当事者或管理人员对风险的不了解,而仅仅是疏忽造成的。缺乏沟通和监督正是工作惰性增加的根本原因。

3.3 交叉作业管理困难

输气作业基层单位包括站场、阀室和管线部分,管理区域大,情况复杂。一般大型工程和内部施工期间、监控力量强,技术准备周期长、整改前准备部分充足。不容易出现问题,而日常维护、交叉作业存在监控力量薄弱,作业突然性强、作业现场条件多变,是事故发生的薄弱点。

4 作业许可现场管理应对措施

4.1 强化人员安全意识,积极开展培训工作

工作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的因素,必须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和执行能力,充分培训员工控制风险,正确作业的能力。在基层单位单位中培训必须以多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应至少做到三项:一是职业培训,如电工、焊工、管工,压力容器操作工等,职业性培训国家已形成一套富有成效和体系化的管理手段,作业人员都必须接受培训并取的相应资质才能允许上岗操作;二是专业培训,基层单位结合岗位需求开展的专项培训,方便员工将自身能力与单位实际需要相结合;三是安全培训,包括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学习,安全防护技能,安全设备操作和运用等。培训工作应结合员工需求和实际工作需要,制定长期培训计划,扎实重复地开展培训工作。

基层单位作业人员职能分管不同,应相互了解各自工作内容,及如何配合特种作业的开展。外来人员作业则基层单位必须开展专门培训工作,培训必须确保所有人员都参与,每名参与人员都做到了解施工风险,避免遗漏;

4.2 作业许可分级分类管理,方便确定管理力度和措施

4.2.1 不同作业分类管理

特种作业种类较多,分动火作业、动土作业、临时用电作业等,不同作业的安全管理要求差别很大,主管部门对不同作业许可进行审核时需进行针对安排,临时用电、动火等要害部位作业必须由专业资质人员监督,有些作业对人员资质要求不高,可由属地管理人员代管,但实际操作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4.2.2 同種作业分级管理

同种特种作业因施工内容的不同管理级别也不同,如动火作业按照动火位置分为三级,三级动火为基层单位审核管理,二级及二级以上就必须由上级主管部门审核管理,充分依靠上级部门技术管理能力。内容相同的特种作业,在不同时期也需要进行分级管理,在重大节假日和国家大型活动期间,单位人员不足,监督力量薄弱,要求对所有作业许可进行升级管理。方便上级部门统筹安排。

4.3 严格执行JSA(工作前安全分析)

JSA(工作前安全分析)是一项风险评估的安全管理工具,它是通过有组织的过程来对工作场所的工作中所存在的危害进行识别、评估,并按照优先顺序来采取行动,降低风险,从而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简而言之,JSA是将风险识别制度化、规范化。

旧有的安全技术交底概念性强,覆盖面不广,参照的管理程序可操作性不强,相当依赖管理人员经验。风险分析侧重点不均匀,风险控制多是针对前期和关键环节,其余时间管理强度低。多数安全隐患在作业后期浮现。

现场复杂情况产生的隐患风险需要技术人员和安监人员的分析,风险确认即是对现场工作任务进行审查,确定工作风险后再进行施工。风险控制包括以下内容:以前此项工作任务中出现的健康、安全、环境问题和事故;工作中是否使用新设备;工作环境、空间等;实施工作任务的关键环节;人员是否有足够的知识技能;是否需要作业许可及作业许可的类型;是否有严重影响本工作安全的交叉作业等。如果现场环境发生变化而造成作业风险的增加变化,则立即停止作业过程,重新开展风险识别工作。

JSA必须做到简洁实用,操作性强,能够在事故发生后有效的引导人员处理或者规避。JSA小组必须包含作业中涉及到的所有关键环节人员。并通过追踪调查了解到作业人员是否掌握。

开展模拟JSA工作,通过全员讨论的形式对风险和处置程序进行修订,使其更能满足现场作业的需要,并形成报告公布,既可以供作业人员参考,又可完善JSA条例。

5 结语

危险作业职业卫生健康管理制度 第5篇

(一)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保障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保护职业病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劳动生产率,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规定了职业卫生管理职责及作业管理,作业环境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等职责。适用于公司所有涉及职业卫生管理的单位。

第三条 公司卫生部门、安环部门、宣传部门及工会应当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增强职工职业病防治观念,提高职工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第四条 公司任何单位或个人有权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向公司领导、安环部门、卫生监督部门检举、报告。

职业卫生健康管理制度

(二)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五条 公司各级党政主管领导在各自工作范围和管理权限内负责本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对全公司职业卫生工作进行指导、决策及监督管理。安全环保部代表公司安委会行使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职能。各级党组织和工会组织有权对职业卫生工作进行群众监督。

第六条 安环部工业卫生科作为公司职业卫生检测机构,全面负责公司范围内的职业卫生检测及公司安委会布置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第七条 卫生部门负责职业健康监护,主要负责职业健康体检和医疗。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病诊断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我公司仅以此机构出具的职业病诊断结论执行政策。

第八条 涉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单位必须配备或指定专职或兼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职业卫生健康管理制度

(三)第三章作业管理

第九条 必须认真落实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简称“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设施“三同时”管理规定。

一、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在拟定生产建设项目时,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尽量选择无毒、无害的先进生产工艺。

二、职业卫生设施的设计必须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防尘,防毒工作的决定》,并严格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及有关行业标准、规定。

三、对职业卫生有特殊要求的(如有毒、有害、有放射性)危害性较大的设计项目,必须经安环部门和有关部门审查同意,符合安全卫生要求后才能实施。

四、工程部门及施工单位要对职工安全卫生设施工程质量负责;设备及物资供应部门要对所购进设施、设备、防护器材的质量负责;安环部门对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设施实行监督管理。

五、职业安全卫生设施竣工验收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必须有项目主管部门、安环部门人员参加,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运行。

六、生产设备检修时,安全卫生设施必须同时列入计划,同步检修,同步投入生产。

第十条 尘毒作业单位必须依据《国务院关于防尘、防毒工作的决定》及有关标准、规范加强尘毒作业管理。

一、尘毒作业现场操作尽量选择隔离化、遥控化、密封化等非直接接触作业方式。

二、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尘毒作业操作规程及有关管理制度,严禁违章作业。

三、尘毒作业场所控制室、操作室、人员休息室内,尘毒浓度不得超过国家限值标准。

四、从事尘毒作业职工,要尽量缩短接触时间,要加强个体防护。非进入尘毒浓度超标场所作业不可时,必须穿戴好个体防护用品。

第十一条 必须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加强高温、噪音、振动、电磁辐射等物理危害作业管理。

一、涉及高温、噪音、振动、电磁辐射等有害作业的建设项目,必须有防暑降温、隔声降噪、减振及电磁屏蔽等有效设施,并实现与主体工程“三同时”,且达到国家标准后方可投产使用。

二、涉及有高温、噪音、振动、电磁辐射等物理有害因素作业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高温、噪声、振动、电磁辐射控制管理制度。

三、各单位必须加强高温季节高温岗位及其它岗位的防暑降温工作,充足供应防暑降温药品及合格卫生的清凉饮料,卫生部门要做好高温岗位巡回医疗工作和中暑职工的急时抢救工作。

四、各单位要加强接触高温、噪音、振动、电磁辐射作业岗位职工的个人防护工作,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并督促职工正确使用。

第十二条 电离辐射作业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同位素与和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449号令)及《放射污染防治法》的要求,加强电离辐射作业管理。

一、计划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必须提前向公司分管该项工作的领导、安环部门、公安部门提出书面报告征得同意。

二、安环部门依据有关申报程序,按照《放射污染防治法》的要求向国家或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申办许可登记。在拿到批文后使用单位才能购买。

三、电离辐射作业单位必须依据《放射污染防治法》和《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84)建立放射性同伴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使用,保管制度,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及在异常和紧急情况下的安全防护措施。

四、电离辐射作业单位必须成立电离辐射防护安全领导小组,建立管理网络,配备专职或兼职放射防护管理人员,明确各级人员职责。

放射防护管理人员应懂得放射防护及相关管理知识,并认真执行国家及公司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五、放射作业场所、设施、设备及放射源储存库柜,必须设置明显的防电离辐射警示标识和连锁报警装置。

六、放射工作人员是指由于工作需要必须经常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该类人员必须经体检、培训合格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后才能从事该项工作。

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接受定期体检和培训

职业卫生作业现场管理 第6篇

一、应建立生产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考核制度。定期对生产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与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并向员工公布。

二、应加强对工艺设备的管理,对易产生泄漏的设备、管线、阀门等应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杜绝或减少跑、冒、滴、漏。企业在生产活动中,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或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和材料。

三、对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作业场所应立即采取措施,加强现场作业防护,提出整改方案,积极进行治理。对严重超标且危害严重又不能及时整改的生产场所,必须停止生产运行,采取补救措施,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四、要在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阐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及应急救治措施。

五、要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有毒有害作业场所按规定设置警示标识、报警设施、冲洗设施、防护救急器具专柜,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同时做好定期检查和记录。

六、生产岗位职工从事有毒有害作业时,必须按规定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严禁使用不明性能的物料、试剂和仪器设备,严禁用有毒

有害溶剂洗手和冲洗作业场所。

七、加强对检维修场所的职业卫生管理。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生产装置,在制定停车检修方案时,应有职防人员参与,提出对尘、毒、噪声、射线等的防护措施,确定检维修现场的职业卫生监护范围和要点。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装置检维修现场应严格设置防护标志,应有相关人员做好现场的职业卫生监护工作。

八、要加强检维修作业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用品的配备和现场冲洗设施完好情况的检查。

九、对承担检维修的特殊工种(放射、电焊、高空作业等)人员,必要时需组织检维修前体检,发现健康状况不适者,应立即通知不得从事该项工作,避免职业伤害。

十、要加强检维修现场尘毒检测监控工作。企业应根据检维修现场情况与职防部门联系检测事宜,随时掌握现场尘毒浓度,及时做好防护工作。

十一、做好检维修后开工前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防护效果鉴定工作,重点对检维修后的放射源防护装置、防尘防毒防噪声卫生设施的整改等情况进行系统检查确认,减少开车运行时的意外职业伤害。

职业卫生作业现场管理 第7篇

为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根据省安监局、贵州煤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要求,努力实现我市安全生产工作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关口前移,有效遏制和减少各类事故和职业危害。今年以来,在省安监局的指导下,经过全市各区、市、县的共同努力,基本摸清了我市重大危险源的分布情况;职业卫生项目申报工作基本完成,对进一步加强我市重大危险源的监管工作和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现将全市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和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

全市各类生产经营单位中,共有6024个重大危险源,其中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265个,尾矿库12个,贮罐区14个,生产场所274个,压力管道1159.01公里,锅炉989个,压力容器4470余套。另外特种设备(电梯2922台,起重设备1362台,游艺游乐设施67台)。

(二)职业危害企业情况:

全市涉及职业危害的企业约1143家,直接接触职业危害的职工人数约6万余人次(因农民工流动性大,统计不确切),实行上岗前职业病体检的企业有136家,体检人数约16477人次,开展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工作的企业约1100家,开展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企业约55家。全市职业危害因素分类分别为:粉尘危害因素约占30%左右,噪声危害因素约占20%左右,高温危害因素约占10%,化学危害因素约占40%。

(三)机构情况:

目前,市级职业卫生监管机构2个,人员52人;区县职业卫生监管机构21个,人员180人;贵阳市现有职业卫生检测机构17家。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构。

重大危险源和职业危害监督管理工作,关系到广大劳动者生命安全和健康,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政治稳定,是搞好安全生产的一项基础性、源头性的工作,是整个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国家安监总局、省安监局的工作部署,贵阳市政府以及安监局领导非常重视,多次组织相关单位召开协调会,理顺关系、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协商重大事宜,形成资源共享、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为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我局成立了以杨小平局长为组长,各分管局长为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区、市、县安监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辖区内开展重大危险源的普查建档和职业危害项目申报登记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工作向前发展。

(二)制定方案,周密安排。

为组织指导全市认真搞好工作,我局多次召开局长办公会,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并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了《贵阳市开展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评估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对局各处室的工作职责、申报的范围和时间、申报的工作程序、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进行了明确。连续下发了(筑安监管通[2006]64号、68号、90号)等文件,对全市开展这一项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各区、市、县按照市局《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本地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方案。2006年7月份我局还组织协调,召开了市、区(县)两级安监、卫生部门的工作会议,区县安监、卫生部门会后陆续进行了工作交接。

(三)加强检查,严格执法,认真指导。

重大危险源的普查建档和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工作的责任主体是企业。各区、市、县安监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辖区内存在重大危险源和职业危害项目的企业,进行了日常检查,认真指导企业建立必要的监管制度,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加强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比较集中的开阳、息烽、修文等县,今年以来就组织企业成功举办了多次危险化学品泄露、运输等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对重大危险源的日常检查中,发现隐患,及时消除;对一时不能整改的隐患,明确责任人,整改时限。

2006年10月中旬,由市安监局和市卫生局分管局长带队分别组织两个检查组,对贵阳市11个区、市、县(高新区)开展职业卫生情况和重大危险源普查情况以及企业职业卫生状况进行了专项检查。

从职业危害重点监控企业现场抽查的情况来看,所抽查的11家企业,均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进行了职业病危害防治知识岗前培训及职业病体检工作,并初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开展了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建立了企业职业病卫生管理档案和建立了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预案。

(四)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业务素质

由于安监部门是新组建单位,新同志多,不熟悉重大危险源和职业卫生监管工作,而且人手少,很难有效开展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从2005年10月份以来,我局积极组织各区、市、县安监部门的同志,积极参加省安监局、省煤监局举办的为期一周的重大危险源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提高了安全监管人员的执法水平,为下一步做好监管工作打下了基础。2006年7月份《实施方案》下发后,针对我市企业存在的对重大危险源监控和职业危害工作认识不足、监控不到位、法律意识不强的问题,我局与培训机构密切配合,制定了培训方案,研究培训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到目前为止,共举办重大危险源和职业卫生企业相关人员培训班9期,772人参加了培训。同时,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部分区县也组织了重大危险源和职业卫生培训工作。如:修文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亲自组织召开相关协调会,理顺关系,划清职能,使该县职业卫生工作在职能转换期间未出现空档;县安监局以开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为契机,购买职业卫生书籍,下发到乡镇和重点企业,依法督促企业履行主体责任。同时,县安监局和卫生局把职业卫生工作内容纳入自编培训教材,对企业有关人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在企业职业卫生申报工作中,县安监局与县卫生局相互配合,县卫生局对企业的申报表和现场安全检查给予技术把关,有力地支持了安监局的工作。息烽县于2006年5月23日请无锡市五邦科技有限公司在县职业中学举办为期2天的重大危险源建档、建立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动态管理系统软件培训班,全县21家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管理人员共计61人参加了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使企业重大危险源管理人员基本掌握了重大危险源建档和动态管理系统软件的知识。80%的企业都完成了微机建档工作,县安监局绘制了重大危险源分布图,加强日常监控监管。

三、存在问题

(一)由于目前全国职业卫生监管体制尚未完全理顺,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制度尚不够完善,且还存在着监督执法人员不足,监督执法手段和设备落后,信息渠道不够畅通等问题。以致部分安监部门的领导和群众对职业卫生监管工作认识不够,措施不力。

(二)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意识淡薄,对重大危险源和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工作认识不足,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安全投入不足。比较典型的是对推广的重大危险源监管信息软件系统的购买不积极,影响了这一工作的整体推进。

(三)重大危险源的普查建档工作技术性较强,企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重大危险源管理的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且流动性大,掌握辨识标准熟练程度不够,辨识不准,影响了整个重大危险源数据档案的准确性。

(四)重大危险源软件开发商技术人员配备不足,难以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以及软件价格问题、操作程序问题等都制约了软件的推广使用。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重大危险源的普查建档和职业危害项目申报登记工作,我局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技能。

按照省局的统一部署,我局将继续分期分批组织各类人员参加重大危险源和职业卫生的业务培训,提高管理技能。

(二)继续抓好重大危险源的核查和登记建档工作。

按照国家、省的要求进一步摸清底数,准确掌握重大危险源的数量、状况和分布情况。及时补缺,对于达不到标准的一律核销。要求区、市、县和企业对重大危险源,做到一企一档,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监控措施,完善企业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切实提高企业应急救援能力。

(三)加强工作协调,实现齐抓共管。

定期召开部门之间的工作联席会,及时沟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实现齐抓共管。在与卫生部门的配合工作中,要逐步达到“资源共享,技术互补,综合执法,共同管理”的目标。

总之职业危害和重大危险源监管工作,是安监部门的一项新工作、新任务,在起步阶段存在人员不足,素质不高,执法手段和设备落后,信息不畅,部门协调不好等诸多困难。但这项工作从安全监管的长远角度来看,既是抓好安全生产监管的长效机制,也是安全监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我们必须克服重重困难,尽职尽责开展好这项工作,努力完成省局下达的工作任务,为实现我市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而努力奋斗。

二00六年十二月十三日

职业卫生作业现场管理 第8篇

1 设计性现场实践教学准备

设计性现场实验教学是指教学的场地不再局限于实验室内, 而是进入实际劳动环境;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模拟测量, 而是实际现场监测;教学的模式也不再是依葫芦画瓢的验证性实验, 而采用自我设计、分组讨论、现场实施的方式。

设计性现场实践教学前, 教员首先确定实验场景, 针对不同的职业有害因素选择适合开展现场实践教学的劳动环境, 比如选择纺织车间作为评价噪声、粉尘的教学场地;选择印刷车间作为评价作业环境中有害气体含量、噪声等的教学场地;选择教员办公室作为测量劳动环境中照度和采光度的教学场地等。教员必须提前熟悉实验环境和产品的工艺流程, 了解实验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以及产品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因素。然后针对不同劳动环境, 依托现有的仪器设备, 制定实验内容。以监测劳动环境、评价作业环境对劳动者健康影响为主要出发点, 设置实验环境中气温、气湿、气流等气象因素的测定;作业环境中粉尘浓度、有害气体的测定;以及环境中噪声、照度、采光系数的测定等内容, 最后根据测得结果评价环境因素对劳动者机体健康的影响, 并且提出可能的改善措施。

2 设计性现场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

2.1 勘查现场环境, 设计实验方案

以某印刷厂生产车间作为设计性现场实践教学实验场景, 首先教员带领学员进入生产车间进行现场勘查, 初步了解现场环境和人员情况, 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印刷的生产工艺流程以及生产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因素。学员根据实验要求和现有的仪器设备现场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操作流程[3], 实验方案必须包括所要检测的实验指标、操作流程、具体方法步骤、对作业一线工人进行访问的调查问卷、实验结果分析评价的标准及依据等内容, 最后, 提出可能的改进措施和防护措施。

2.2 实验分组和实施

为了提高现场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和仪器的使用效率, 教员根据现有的仪器设备和检测的车间数, 对学员进行分组, 每组5-6人, 每组检测一个车间。学员首先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和现场勘查, 提出各自的设计方案, 然后进行组内讨论取长补短, 最后选择一个最为合理的方案开展实验。检测完后各组间交换实验仪器, 以弥补时间和仪器的限制, 做到每个车间各种环境因素尽可能测量完整。

实验实施过程中, 学员除了要掌握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外, 还要根据现场环境因地制宜, 合理选择采样点。比如在检测噪声强度时, 必须按照车间面积大小和噪声来源的位置, 选择采样点, 可采取梅花型、直线型等采样方式, 此外还要考虑测定点的垂直高度以及声源的距离等因素;在测定有害气体时学员要根据劳动工艺和原材料种类初步判断车间中可能存在的有害气体种类, 然后再选择合适的仪器, 选取合适的测量点, 测量气体的浓度, 计算人体的暴露剂量等。通过这样的训练, 学员能很好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锻炼了学员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各项内容检测完成后, 各组针对工人的工种特点, 制定相应的调查问卷, 对个体的身体状况, 有害职业因素的接触时间、接触强度, 是否存在职业性的隐患病症, 程度如何, 作业时是否有完备的防护措施, 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等等进行调查, 受访人数须达到该车间总人数的80%以上, 从而较为全面地了解该车间劳动环境对作业者健康的可能影响。

完成上述实验内容后, 各组根据所得实验结果,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 讨论该车间存在的实际问题, 如劳动环境中是否存在危害作业者健康的因素?分别有哪些?其作用有多大?并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 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

完成所有现场检测和调查后, 学员将实验数据、结果分析和改进措施写成报告, 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全体学员参与讨论, 提出意见和建议, 最后再由教员进行点评和总结。

2.3 教学效果的评价

对职业卫生学实验教学采用设计性现场实践教学手段,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普遍反映设计性现场实验教学锻炼了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学生的兴趣显著提高。实验全程学生都十分投入, 对所进行的实验内容印象深刻, 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透彻, 从而受益终身。最后, 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法, 对该实验教学进行满意度调查, 问卷为自制的调查表, 内容涉及教学内容可行性、趣味性、效果等10个调查项目, 结果显示与以往单纯采用验证性实验教学在实验室模拟检测相比, 学员综合满意度从35.6%上升至59.8%, 非常满意比例达40.2%, 显著高于以往15.7%的水平, 可见采用设计性现场实验教学手段确实提升了职业卫生学实验教学效果。

3 设计性现场实践教学实施体会

3.1 实验现场的选择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各种职业的劳动环境千差万别, 环境中存在的卫生学问题也各不相同, 如何选择实验教学现场显得尤为重要。实验现场的选择首先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职业卫生学实验教学内容包括职业劳动环境中气象因素的测定、有害气体的测定、以及噪声、粉尘的测定等等。在实验现场必须能测得以上指标, 且结果能反映该劳动环境的特点, 具备较好的典型性, 比如纺织车间内粉尘浓度, 印刷车间内的噪声水平, 皮鞋厂有害气体水平通常高于其他劳动环境。总之, 实验现场的选择必须结合理论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 突出不同劳动环境的特点, 才能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2 注重现场引导, 充分发挥学员主观能动性

设计性现场实验教学对实验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员需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往的职业卫生学实验课都在实验室内进行, 教员比较容易把握现场秩序及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场实验教学由于现场很多卫生学问题很难估计和预料, 需要教员灵活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 现场指导学员开展实验;现场实验教学时, 需要教员耐心讲解、认真组织安排, 重视现场引导, 但又要避免过度干预影响学员自主思考;在现场实验实施过程中, 教员应要求学员必须展开讨论, 集思广益, 反复修订设计方案, 做到精益求精, 最大限度的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3.3 总结授课经验, 改进实验方案

实验教学在高等教育尤其是医学高等教育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实验教学的水平直接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密切相关。为了提高职业卫生学实验教学质量, 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 采用了设计性现场实践教学手段, 包括现场勘查和现场实验方案制定等内容;教员需根据学科的发展、社会实践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验条件等及时调整实验内容、方案和手段。实施过程中各成员间分工合作, 自主完成实验设计、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评价, 讨论职业病卫生监督与管理的措施等。学员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 对整个职业卫生监测过程有了充分的了解, 加深对课堂知识理解、记忆和实际判断能力, 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同时现场实验可激发学员兴趣, 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员摆脱对教材和教员的依赖, 提高自信心, 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为培养符合现代化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泰廙.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翟敏, 岳喜同.环境卫生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915-916.

上一篇:心理辅导室工作制度、责任制度下一篇:小议班主任的修养班主任要有”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