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培训总结

2024-06-25

感染性疾病培训总结(精选8篇)

感染性疾病培训总结 第1篇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小结

为提高我院对传染病防治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全面掌握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我院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并结合医院实际,于2016年8月11日对我院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了传染病管理法律法规及防治知识全员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精心准备

针对卫生人员分布广泛、专业多、层次多和在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中担负的任务、培训的内容与重点各不相同的实际情况,在培训前我院强化了组织领导,精心准备了课件和培训资料,在选取资料的时候注意了理论政策和实效性,为此次培训成功打下了基础。

二、明确目的突出重点

开展医务人员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是在医职务工作者学习和提高的有效途径。为了使我院的传染病报告管理及突发事件处置上一个新台阶,培训是保障。所以在培训教材选用上,我们既选用了法律法规,又引用了大量的规范文件,既考虑了多发病常见病,也准备了重大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在培训结束后还采取了测试对所学进行了巩固。

三、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此次培训内容我们以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规范、各级关于传染病防制的文件及传染病常规分析方法等,我们采取理论学习与实际演练相结合,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立体式的培训格局,满足了专业卫生人员的学习需要,确保了培训效果。

四、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效

开展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得到了大家的欢迎和好评:对卫生应急法律法规培训,有利于开展卫生服务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培训传染病报告,艾滋病、结核病,使全院医务人员对传染病法、重点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

培训的实施提高了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整体防治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科为单位覆盖率达100%,卫生技术人员覆盖率达90%以上。参训人员基本掌握了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传染病报告意识得到了提升,培训后的理论考试成绩平均达到了95分以上,卫生人员对传染病疫情处置能力应该有了明显提高,能及时发现和报告传染病疫情,并迅速采取防治,隔离和防护措施。

感染性疾病培训总结 第2篇

姓名: 职务:医生 / 护士 考核时间: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伤寒杆菌的致病因素是(B)A.鞭毛 B.内毒素 C.外毒素 D.菌体抗原

2、疟疾最常见的体征是(B)A.肝肿大 B.脾肿大 C.黄疸 D.贫血貌

3、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B)A.肠出血 B.肠穿孔 C.中毒性心肌炎 D.溶血尿毒综合症

4、根据下列HBV感染状况检查结果,可作为献血员的是 抗 HBc 抗Hbe 抗HBs HBsAg(B)A.+-++ D.+

5、下列哪项是提示乙型肝炎病毒活动性复制的指标(C)A.HBSAg B.抗HBS C.HbeAg D.抗HBe

6、显著贫血见于(D)A.间日疟 B.三日疟 C.卵圆疟 D.恶性疟

7、为预防的目的,降低人群易感性主要通过(C)A.病后免疫 B.隐性感染免疫 C.人工主动免疫 D.免疫人群移入

8、乙型肝炎抗原抗体,三对指标检查中,在血中不易检出的是(D)A.HBeAg B.HBsAb C.HBeAg D.HBcAg

9、“草莓舌”是下列哪个疾病的典型体征(B)A.麻疹 B.猩红热 C.斑疹伤寒 D.伤寒

10、控制疟疾发作的首选药物是(B)A.奎宁 B.氯喹 C.伯氨喹林 D.乙胺嘧啶

11、中毒型细菌性痢疾致病菌在我国较多见的是(B)A.宋氏痢疾杆菌 B.福氏痢疾杆菌 C.鲍氏痢疾杆菌 D.志贺痢疾杆菌

12、肺结核主要感染途径中 的是(B)

A.结核菌主要通呼吸道传播 B.通过皮肤、泌尿生殖道传播 C.次要的传播途径是经消化道进入机体 D.大量毒力强的结核侵袭时易发病

13、结核病的基本病理改变 的是(D)

A.渗出性改变 B.增生性改变 C.坏死性改变 D.化脓性改变

14、继发性肺结核最常见的类型是(C)

A.原发综合征 B.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C.浸润型肺结核 D.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15、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受累的部位是(A)A.心脏瓣膜 B.大动脉内膜 C.心内膜 D.腱索

16、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对(D)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A.牙齿 B.神经系统 C.视觉 D.骨骼

17、水痘的主要流行时间正确的是哪项?(C)

A.夏季6~7月 B.秋季9~10月 C.常年发生,但春冬季较多见 D.冬季11~12月

18、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的传染病是(D)A.甲型肝炎 B.乙型脑炎 C.流行性出血热 D.伤寒

19、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的病毒性传染病是:(C)A.流行性感冒 B.艾滋病 C.流行性出血热 D.水痘 20、发现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应向哪个部门报告:(D)A.急救中心 B.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C.当地人民政府 D.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1、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什么方针?(B)A.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B.预防为主,长备不懈 C.反应及时,措施果断 D.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22、在我国现阶段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最主要措施是:(B)A.打击卖淫嫖娼

B.防止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和注射针头 C.避免输血 D.应用疫苗

23、发现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应向哪个部门报告:(D)A.急救中心 B.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C.当地人民政府 D.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4、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采取下列措施哪项是错误的:(B)A.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 B.对疑似病人应统一集中治疗 C.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应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D.拒绝隔离治疗时,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2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由下列哪个组织颁布的:(B)A.全国人大 B.国务院 C.卫生部 D.省人民政府

二、多选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哪些传染病患病后可变为慢性病原携带者(ABC)A.伤寒 B.乙型肝炎 C.细菌性痢疾 D.甲型肝炎

2、下列传染病中通过虫媒而传播的有(AC)

A.疟疾 B.流行性出血热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钩端螺旋体病

3、分泌型腹泻的临床特点:(ABCD)A.每日大便量超过1L B.大便为水样,无脓血

C.禁食48小时后腹泻仍持续存在 D.粪便的PH值多为中性或碱性

4、可用于治疗流感病毒感染的药物包括:(BCD)A.阿昔洛韦 B.奥司他韦 C.金刚烷胺 D.扎那米韦

5、下列哪些病可经胎盘传插:(A D)

A.乙型病毒性肝炎 B.伤寒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艾滋病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1、简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答: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输血或血制品、静脉吸毒、不洁注射、纹身、拔牙、针刺、修面等)及母婴传播(宫内感染、分娩时经产道感染及产后哺乳喂养等方式)等3种途径进行传播。

2、诊断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满足的4个条件分别是什么? 答: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作出明确诊断的肺炎病例:

(1)发热(≥38℃);(2)具有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影像学特征;(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4)经抗生素规范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

3、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是什么?

答:(1)病原体被清除(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3)病原携带状态(4)潜伏性感染(5)显性感染

4、什么叫传染病暴发?什么叫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暴发是指某地区某病在短时间内(一般以小时、天、周或月计算)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

传染病流行是指某种传染病在某一地区,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散发发病)水平时(一般为前三年平均发病率的3~10倍)称流行。

5、医疗机构在传染病控制中的主要职责?(至少三条)① 接受培训,做好分诊登记;

针对感染性疾病的卫生政策研究 第3篇

1.1 研究背景

目前, 在公共卫生领域经济上的效费比 (cost-effectiveness ratio, CER) 评价已经成为决策者经常使用的评价工具之一[1]。CER是指在一个指定的健康干预措施中每获得1个单位的健康效果而增加的成本量, 通常用于在同一问题上比较不同政策带来的成效, 在卫生经济学领域常用于进行成本效果分析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CEA) [2]。例如, 1985年人们使用CER指标来判断心脏旁路手术 (即心脏搭桥术) 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3]。在社会科学, 特别是在公共卫生领域, CER评价可以帮助决策者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一项旨在增加孕妇叶酸摄入量来降低胎儿的神经管缺陷的医学工程。科学家们采用了增加孕妇谷物摄入量的办法来增加人体叶酸摄入, 但是决策者经过CER分析后结果没有实质性改善, 后来才发现是因为过多地摄入谷物掩盖了恶性贫血的症状, 降低了该疾病的检出率, 而正是由于CER分析的应用从而阻止了这项无效工程的继续开展[4]。

但经济学评价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那就是它无法很好地评价那些针对不断变化的情况而制定的政策。感染性疾病的流行周期是高动态性的, 因此, 更需要严格的数学模型来正确利用CER指标[5]。随着动态性的介入, 类似于数学生态学那样, 数学流行病学也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分支[6], 其中经典的SIR模型至今仍在被研究者使用。数学模型往往能够帮助决策者正确应用经济学评价方法。

1.2 相关概念

所谓感染性疾病 (infectious diseases, ID) , 就是有临床证据表明因为病原微生物的存在而导致的、在个体之间有潜在传播危害的疾病。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者力图实现的最好状态就是让人群不再受到感染。本文中我们需要区分两个近义词:消除和根除。消除 (elimination) 是指感染性疾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传播过程的终止, 感染者不会在同一人群中再次出现, 但是有可能从其他人群中重新引入。根除 (eradication) 是指感染性疾病在所有人群中“同时”停止传播, 即全球性地消除该疾病, 虽然表面上这是一个全球性的事业, 但仍可由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提出来, 因为我们在研究中可以设定简单的人群流动不足以使疾病重燃, 或假定该人群是世界上仅存的受此疾病威胁的人群。

所谓可根除性疾病 (eradicable diseases) 是指通过公共卫生投入能够有效地预防 (如疫苗接种) , 使人群普遍获得免疫力, 最终使得传播过程终止的感染性疾病。对于这种疾病的处理, 最好的方法就是为人群接种疫苗。理想的状况是全球范围内的人群都进行了疫苗接种, 那么这种疾病就被根除了。直到今天为止, 天花是惟一被成功根除的疾病, 最后一个天花病例出现在1977年[7]。

公共卫生决策者处理可根除性疾病时往往采用两种观点:控制性的政策或根除性的政策。控制性政策的目标是将发病率控制在一个阈值以内, 只要发病率不超过决策者可接受的阈值, 政策就是有效的;根除性政策的目标是将发病率降为零。

然而, 公共卫生财政预算总是不足的, 因为总有其他地方需要资金支持, 例如社区保健和健康教育等。资源不足的困难不仅存在于不同的管理方向之间, 也存在于可根除性疾病之间。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带领热带地区国家开展了根除麦地那龙线虫的工程, 并成功地使单位时间内新发病例数大幅下降, 此时就有许多人开始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再继续投资, 而是应该把资金用于其他疾病的疫苗接种上, 虽然当时这些人的意见让其他类似疾病的发病率有所下降[8], 但至今麦地那龙线虫病也没有被根除, 仍然危害着许多人的健康。

1.3 拟解决的问题

1945年, WHO宣布了全球根除雅司病的目标, 并成功地将发病率降低了95%以上[9]。到了20世纪60年代, 很多人认为雅司病已经不那么重要, 认为可以把资源用于别处。到了20世纪70年代, 随着霍乱等疾病的暴发, 原本用来彻底根除雅司病的资金被大量挪用, 于是雅司病发病率再次升高, 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又开始重视它, 流行程度才再次下降[10], 如图1所示。

因为资源有限, 所以决策者必须判断应该使用何种政策来使得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于是, 经济评价方法 (例如CER指标) 就成为了一个非常流行的客观标准, 被用于衡量决策者制定的政策是否有效。但是, 决策者往往注重短期内的结果, 而忽略政策带来的长期影响。如果一个可根除性疾病, 随着逐渐得到控制而减少了疫苗的使用、降低了药物治疗成本, 那么它就变相地提供了财政收入, 而对于这种疾病, 采用高控制性但不根除的政策永远不能达到经济上的最优化[11]。本文中的模型演示了基于CER评价而做出的决策能够导致根除性疾病的政策最终失败。并且试图证明, 如果出于对高费用或政绩的考虑而把根除政策改为控制政策, 从而忽略虽已大幅下降但仍少量存在的病例, 就会导致更长期的公共卫生成本。

2 方法

本文采用的系统力学模型是在1999年Edmunds等人设计的感染性疾病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我们改编了模型原始的输入值, 把免疫力衰退进程包含到模型之中, 并且通过规定所有人群都具有相同的免疫力衰退速率和病后恢复率, 保证了此模型中各数值对疫苗使用率的影响更富有渐进性。

多种疾病对于资源的竞争, 直接后果是决策者把资源用于处理某一种疾病, 我们称该疾病获得了处置优先权。而现实中决策者往往不是依据严格的数学模型, 而是凭经验甚至直觉来做出决策, 我们将他们脑海中给予某种疾病的优先处置顺序称之为观念上的优先权。在本文中, 我们必须首先弄清在多种疾病竞争有限资源的情况下, 观念中的优先权是怎样发生作用的。

我们的模型中首先有一个假设存在的人群, 人群中有2种感染性疾病, 其各种属性都是类似的。我们规定2种疾病都是随机传播的, 不互相排斥。图2为本文中的SIR模型, 此模型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5]。

3 结果

3.1 3种控制性政策

我们这样定义决策法则C1:把资源平均分配给2种感染性疾病, 忽略不同疾病的处置优先权。也就是说, 在本模型中始终都为每个疾病分配了总预算的50%。结果这种决策法则使得每种疾病的发病率又趋向平衡, 徘徊在一个似乎可以被决策者接受的水平。

决策法则C2:是指永远把资金投给发病率高的那种疾病, 最高程度地考虑到疾病的处置优先权。举例来说, 如果目前资金是用于疾病A的, 那么一旦其发病率被控制到低于另一疾病B时, 那么所有资金将被迅速转移给B。结果资金转移的循环被不断重复, 且由于存在延时, 政策的转换及起效都需要时间, 于是无政策作用的时间也越来越多, 导致人们缺乏保护的时间也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易感个体积累起来, 导致进一步的暴发式增长, 控制疾病所需要的时间也进一步增加, 最后造成了发病率的明显波动。这相当于在运行一个“救火”模型, 即在不断应付新出现的优先权, 而不是从模型结构上去预防新的状况发生[13]。

我们把决策法则C3定义为:把预算分成适当的比例分别用于不同的疾病, 根据2种疾病的发病率来分配资源。结果虽然在一开始的时候两者结果相同, 但是模型中的随机性导致了微小的发病率变化。这个决策法则从一开始就成功地更正了发病率的区别。然而, 由于存在延时, 这种更正越来越难, 于是有了与C2相似的行为, 但是程度要缓和一些。

3.2 两种根除性政策

决策法则E1的定义为:按顺序消除疾病, 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及时停止使用疫苗。结果在开始使用疫苗后, ID1在3年后被根除, 在这3年时间里, ID2在平衡状态上不断起伏, 但是随着针对ID2的疫苗开始推广使用, 它也在约3年后被根除。

与E1相比, 我们把决策法则E2定义得更加保守一点, 即当我们有足够的把握认为感染性疾病确实已经被根除了, 我们才会停止使用疫苗, 并转移资金。因为在实际情况中, 什么时候停止使用疫苗是安全的, 这取决于人们对发病率是否已经降到足够低的安全值状态的判断能力。结果这导致了下一个疾病的延时更加严重, 使得整个过程持续了近20年。

3.3 政策的比较

所有那些试图同时处置ID1和ID2的决策法则都充分利用了预算, 产生了成本上的线性增长。从积累的病例上, 我们发现, 对处置优先权的变化越敏感, 积累病例的数目也越高。C1的积累病例数目是最低的, 接下来是C3和C2。虽然在短期内需要很多资源, 但是根除性政策解放了预算, 并且最终不再需要资源。从长期来看, 在这20年中, 根除性政策产生了最低的积累病例和较低的积累成本。

我们还比较了每个决策法则在与不适用疫苗的政策相比时的CER增量, 主要基于对不同决策法则的病例积累总数和接种疫苗前的发病率的计算。结果, 根除性政策产生了更低的CER增量, 而控制性政策内部也有区别, C1和C3得到了比C2更好的结果。另一方面, 与控制性政策相比, 根除性政策对贴现率更敏感。结果, 我们观察到在大约10%的高贴现率水平上, 与控制政策相比 (C2除外) , E2是最没有效益的。

4 讨论

本文对不同决策法则的分析, 主要探索多种感染性疾病的管理问题, 这些结果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第一, 我们确认了对感染性疾病来说, 疾病的根除具有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即使疾病的危害性下降了, 我们也需要加以重视[14]。因为感染性疾病存在明显的动态性, 如果决策者将其忽略, 那么一段时间后它还会给人群健康和公共卫生财政带来更多影响。

第二, 我们发现, 在有多种疾病的大环境中, 如果决策者总是认为“什么疾病在当今流行, 我们就关注什么疾病”, 那就会导致“救火行为”, 即哪里有紧急情况就去哪里救援 (如决策法则C2) , 造成潜在的高成本。随处置优先权的变化而转移的资源总量越大, 发病率的波动就越大, 处置疾病带来的成本就越高。

第三, 延时是值得人们加以重视的。如果决策法则C2的延时较小, 很快就可以对发病率的变化做出反应, 就会使波动减小;反之, 如果C2的延时较长, 那么在模型中的行为就更接近于根除性政策。换句话说, 决策者处置问题的灵活性和对现状的敏感度是很重要的, 一个能对疾病传播情况及时做出反应的卫生机构会拥有更多选择资源配置方式的机会。

第四, 感染性疾病内在的非线性反馈过程使得“救火行为”的有效性降低。如果同时处理一个非线性工程和一个线性工程, 我们发现, 即使处置优先权发生变化, 非线性工程受到的不利影响也总是更大一些。例如, 用有限的资源同时来控制疾病和修建道路。如果处置优先权发生变化, 那么在停止对疾病的投资的时间段中, 实际上决策者就是对那些已经受到感染的人群置之不理, 感染率肯定会逐渐上升, 之前处置工作的效果将不复存在;但是对道路建设来说, 即使存在中断的情况, 最终总会完工, 而不会出现倒退的状态。

第五, 本文的分析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在高动态性环境中依赖直觉的决策法则非常危险。所以, 对于动态感染性传播模型中的疫苗战略的研究, 严格的数学分析更加重要[15]。也就是说, 决策者不能盲目根据短期效益和直觉上的经验来判断事态的发展, 因为观察上的局限性, 决策者很难进行系统思考, 很难避免管理上的短视行为, 而借助严格的数学分析和使用模型进行模拟预测, 可以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

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现状 第4篇

曾教授:2000年在郑州召开的全国小儿基层医师会议上,有关医院做了一个由过去15年中14808例住院病例总结分析得出的疾病谱的报告。从中发现疾病谱有了一定的改变。

疾疾谱的改变

排在第一位的是呼吸道感染,而在呼吸道疾病里,由感染所致的居第一位。

第二位是神经系统疾病。它由15年前的第三位上升为第二位。

第三位是消化道疾病,由15年前的第二位下降到第三位。

第四位是新生儿疾病,如颅内出血、感染、畸形等。

第五位是泌尿系统疾病。以感染为主,还包括肾病、先天畸形等。

我曾经在自己所在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做过一个调查:2000年11月份儿科住院病人550多人,其中感染病人250人,占50%左右。2000年全年儿科住院病人5000多人,感染病人1800多人,占30%。

而在那次会议中,有50%以上的论文与感染性疾病有关。

15年来,儿童感染性疾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它还是儿科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父母必读:目前仍在危害儿童健康的疾病有哪些?

曾教授:主要可分为七类。

一、肺炎

肺炎是5岁以下小儿死亡的第一病因,世界上1/3死亡儿童(430万)的死因为肺炎,住院病儿1/4~1/2为肺炎病例,农村地区(县级医院)1/2为肺炎病例。

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肺炎病儿的死因包括很多因素,单纯的肺炎死亡率并不太高,大多数是由于合并其他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继发肺炎有时是很难控制的,心衰和肺炎都不易控制;再如白血病。在化疗过程中,在白细胞很少的情况下,小儿极易感染肺炎。

肺炎的病因有很多,有病毒感染的、细菌感染的,也有支原体感染的等等。

二、肠炎

肠炎多发于春、夏、秋三季。春、夏季肠炎以细菌感染为主,秋季肠炎以病毒感染为主。肠炎仍为目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其中婴幼儿肠炎占儿科住院病人的20%左右。农村幼儿肠炎的发病率高于城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0年5~10月门诊的统计数字为:菌痢为300例,占0.4%;肠炎1156例,占1.8%。从这个数字来看,菌痢和肠炎的发病率比过去明显低了,尤其是菌痢。过去在高发季节里,每天晚上门诊都会有五六个菌痢病人,而且发烧、抽风甚至休克的重症病人较多,现在很长时间也见不到一个,症状也相对较轻。这跟社会总体卫生状况的改善是有关系的。

三、泌尿系感染

沁尿系感染是仅次于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的常见疾病。大孩子泌尿系感染可以出现典型的尿频、尿急、尿痛等局部症状;3岁以下的小儿则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烧、吃奶不好、精神较差等。有些病儿真正的膀胱刺激症状不典型,往往容易被误诊为呼吸道感染。如果延误的时间长了,很容易得肾盂肾炎。

因此,在临床中我们常常对实习大夫强调,遇到这种诊断不清楚,尤其发烧待查的情况,一定要做尿培养,以排除泌尿系感染。

四、结核感染

近年来,结核感染大有死灰复燃、卷土重来的趋势。但现在结核感染症状不十分典型,所以诊断起来不是很容易。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22届儿科大会上的相关资料表明:90年代全球结核感染病人为9000万,其中儿童1500万;死亡人数为3000万,其中儿童为500万。我国成人和儿童的结核感染的发病率目前也呈上升趋势。

过去感染结核病主要是因为卫生条件、营养状况、生活条件差所致,而现在大家的公德意识、自我卫生保健意识都加强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分析原因大致有三点:

1. 结核杆菌耐药性增强。

2. 免疫缺陷病——艾滋病的出现。艾滋病病人机体没有正常的自身免疫功能,患结核感染疾病后很容易出现结核杆菌耐药和变异。

3.流动人群增加。大批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也是结核感染率上升的一个原因。中国的12亿人口中,有3亿是儿童,其中70%分布在农村,因此一定要改善农村的卫生条件,才能防止结核病的传播。

五、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在大中城市,年轻医生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感性认识越来越少了,但是在农村基层医院,这样的病人还是很多的。在有关的会议论文中,就有90例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报告。

另外,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虽然不是感染直接导致的疾病,但确实与病毒感染有关,它的危害性是很大的,致残率高,后遗症也多。

六、传染性疾病

此类疾病中属于病毒性的有麻疹、水痘、幼儿急疹、脊髓灰质炎、腮腺炎等;细菌性的有猩红热、中毒性菌痢等。

有些传染性疾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合并症。如单纯地患水痘两个星期就可以痊愈,但如果合并水痘性脑炎就会危及生命。

目前传染性疾病呈明显下降趋势,在各大医院已成为散在病例。

七、危害儿童健康的少见感染性疾病

近几年来,一些少见的感染性疾病有所抬头,其中两种情况较为明显。

一是母亲在怀孕期间吸毒。先天带有毒瘾的新生儿症状主要表现为躁动,有时安定用到最大量都控制不住。有的孩子小脚不停地蹬呀蹬,脚后跟都蹬烂了。吸毒除了可影响孕妇的免疫功能如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艾滋病外,同时对新生儿的免疫功能产生影响,引起继发性感染。

二是母亲患有性病,如梅毒、淋病、衣原体感染等,临床所见梅毒新生儿、淋病新生儿等,都是母婴垂直传播所致。

2013年感染性疾病科工作总结 第5篇

2013年本院顺利通过二甲中医院验收工作,使本院的工作更上一层楼,在创建的同时也使本院迈上正规运行的良性轨道,现就我科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人员及病区设置:

主任中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4名,医师3名,其中有江苏省名中医、宿迁市名老中医1名,开设感染性疾病科专科门诊、肠道门诊、发热门诊各1个,病床30张,病区环境经过装修,现已经得到很大改善。

二、主要设备:

病区常规配备普通针具、火罐、艾灸仪、耳穴压豆、中药外治等设备,可开展针灸、拔罐、熏洗、穴位注射等多种中医特色服务;同时医院配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各1台,可开展肝功十项、乙肝系列(定量测定)、甲胎球蛋白、Ca19-9癌胚抗原、前S1抗原、乙肝病毒DNA定量定性测定、血脂六项、甲肝、丙肝、戊肝病原学检测。

三、业务范围:

指导民众及高危人群的结核病、肝病预防;开展结核病、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乙肝病毒携带者、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诊治及长期随访观察,中西医结合诊治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腹水、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脂肪肝、肝癌、结核病等。开展工作以来,我科制定了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及实

施情况汇报,对专科服务质量、效率、病种质量管理进行统计,对危重救治应用中医中药提出严格要求,定期培训,举行科内业务讲座,大大提高了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及业务素质。全年共接诊患者8630人次,治疗肝病10余种,住院700人次,床位使用率达95.8%,业务收入达到300万元。住院能够病历甲率95%,消灭丙级病历,门诊病历合格率97%,处方合格率95%,中医参与率82%,成份输血率100%,医疗差错事故发生率0,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传染率漏报率为0,中、西医疾病诊断准确率96%,临床护理诊断符合率96%,完成实习进修生带教工作,院内业务活动参与率97%,医德医风职业道德建设达到要求,门诊及住院病人的综合满意度达95%以上,选派一名高年资主治医师至江苏省人民医院进修,一名住院医师顺利考取执业证书。

四、专科特色建设情况:

今年我科顺利通过县级重点专科验收,已形成门诊、病房、现代设备检查一体化服务,辨病辩证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们的优势,针灸理疗、穴位注射等特色显著。社会认知度不断提高。

五、存在不足:

在劳动纪律方面,尚有迟到早退现象;在医疗核心制度执行上还有不足,如医疗文件书写不及时、会诊转诊不及时、沟通谈话不到位等;在业务技术水平方面,还有差距,体现在业务学习和学术活动氛围不够浓厚;专科特色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充实,新技术、新疗法、开展不够。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加员工的集体荣誉感;

2、加强业务学习,提升医务人

员应用新技术、新疗法的能力;

3、不断加强各项管理制度建设,指派专人负责劳动纪律;

4、加强中医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并与科室的二级分配挂钩,作为最基本的考核指标。

5、继续狠抓医疗质量,加大督促监管力度。

医院感染暴发培训总结 第6篇

通过此次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关医护人员熟悉掌握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程序和控制措施,提高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医疗救治水平,今后我们还将组织科室、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演练,使全院医务人员重视医院感染暴发,尽量避免医院感染暴发,一旦发生能够得到及时正确处置。

2014感控科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总结 第7篇

自今年年初以来,国家卫生部颁发了与消毒供应室及医院感染等相关的六个规范,以及近期的《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及处置规范》等行业标准及法规,为了更好的做到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院感科于20XX年10月22日下午进行了以临床科主任、护士长及各科的院感监控医生及护士为主的院感知识的培训,目的是提高医务人员对各项新规范的了解和在临床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培训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出发,院感防控意识做出一些介绍及总结、评价。

1、从医院的建筑结构布局方面用图片的形式来让大家了解我院在医院感染管理的建筑要求方面存在的一些缺陷。本院的建筑陈旧,结构单一,布局流程等均有大部分不符合规范及相关法规的要求。如消毒供应室的建筑结构对人流物流方面造成的不规范流程,使供应室的洁污区无法做到规范的区分及隔离。门诊注射室在空气流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垃圾暂点除了能归类收集外,其余方面无论是建筑要求还是远离生活区、诊疗区等方面均不能达到《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各科室的业务用房紧张,导致一些医院感染措施不能有效的实施。

2.在清洗消毒的设施设备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如尚未配备高压水枪、高压枪等清洗消毒干燥设施,没有带光源的放大镜等,使清洗消毒存在医院感染发生的隐患。

3.在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及防控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注重手卫生的实施、对医院感染的诊断及抗菌素的使用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变。

4.将今年1~9月份的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抗菌素使用情况统计、病原学监测,环境监测,以及正在实施中的手术部位感染及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监测情况,个人防护及职业暴露等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二、学习了卫生部法规及行业标准 1、2008年颁布实施的,同时结合本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方面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来说明预防及控制方面的需要注意的问题。提请各科室今后在发现多重耐药菌的发现及报告、防控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如及时报告和根据卫生部的要求做出相应的防控措施等。

2、《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学习与本院常发院感病例的疾病的诊断标准,提请医务人员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以及一些本院有可能发生,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生过的一些疾病的注意,如新生儿脐炎等。

3、《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及处置规范》,学习卫生部的规范,同时对本院感染暴发的相关制度及报告流程做出一些说明,提请各科人员注意在感染暴发时的报告时限,要及时报告,以便于医院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各方面的防控及在诊疗上做出处理。

4、《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再次强调手卫生在医院感染的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习手卫生规范的详细内容,及本院手卫生设施及实施等不尽人意方面的一些情况的说明。

5、《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主要是强调多重耐药菌的隔离措施,以及在诊疗过程中加强个人防护措施,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需要采取隔离保护措施的时机及防护用品的选择等方面的内容。也对其他相关内容进行了要点式的学习。

6、《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因为多为院感科专职人员去实施,此部分只做了一个大致的实施要点上的讲解。

7、消毒供应中心相关的三个规范:管理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规范。主要从医院管理,建筑,基本原则,设施等方面做一个讲解,并结合说明本院的实际情况及今年初以来在实施集中管理及清洗消毒方面存在的一些情况,让临床科室对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认识到清洗消毒灭菌技术在医院感染防控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培训结束前,医院感染管理科长就本院在多重耐药菌的报告及医院感染病例的报告上再次做出强调,希望各科室在这项工作上能高度重视。并对20XX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对医院感染部分的检查要求做了一个大概的解说。

四、培训效果分析

通过这次培训使各科医务人员对医院的在与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建筑,设施等方面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对卫生部各项规范中与本院实际工作相关的一些方面有了重点的了解,并对本院存在的问题也有了相关的了解,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提高对院感防控的自觉性及重视程度。对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方面的报告及处理在有一个详尽的了解。因此,本次培训的效果是好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五、此次培训存在的不足方面:内容较多,时间紧,则有些方面不能够展开来进行详细的说明及学习,不利于参加培训人员对一些规范的理解。今后可以通过增加培训次数,适当安排培训内容来改进这方面的不足。

六、此次培训的基本情况:

1、此次培训持续时间2小时

2、主讲人:医院感染管理科监控医生彩色的风

3.参加培训科室:临床科室及医技科室主任、护士长及监控医生及护士,以及各科的其他医生及护理人员等共83人。

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医院感染管理意识淡薄

基层医疗机构的领导和医务人员缺乏医院感染管理基础知识,对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首先,表现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领导的医院感染管理意识淡薄。医院的领导对医院感染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常以工作忙为借口,不重视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很少过问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一是,不重视医院感染硬件设备建设。基层医院基础条件差,资金不足,消毒灭菌设施简陋,消毒灭菌质量难以保证,医源性感染隐患较大。加上全院人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的单薄,在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着硬件设施简陋,布局不合理,消毒设备落后等问题。二是,不重视专门的医院感染控制科的建设。部分基层医院均未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科,有的设在医务部、护理部,有的甚至挂靠在医疗预防科,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隶属关系不明确。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配置普遍较少,有的医院甚至无专职人员管理,是由一名兼职人员负责,而且学历低,对控制医院内感染和消毒灭菌知识缺乏了解,医院未建立感染管理三级网络组织,人员配置及监管方面不力,没有开展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三是,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过于陈旧,没有及时进行修订,或者虽有制度却不执行。有的医院连续两年没有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感染管理委员会形同虚设,管理职能难以发挥。

其次,普通医务人员无菌操作观念差,自我防护意识较差[2]。医院盛装无菌物品的容器无灭菌标识,未注明物品名称,无灭菌日期、有效期、无责任人签名。对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未开展监测,盛装消毒剂容器未定期灭菌更换。有些器械物品虽然达到消毒灭菌要求,但由于容器未定期清洁消毒灭菌更换,导致再污染情况严重。部分口腔科和胃镜室医务人员消毒隔离知识缺乏,在诊疗前后洗手不规范或干脆不洗手。部分医院没有为医务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防护眼罩和防护面具等。部分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不按要求配戴手套、口罩、帽子、防护眼罩和防护面具等,忽视自身的防护,注射、采血均不能做到一人一带一巾。

1.2医院感染监控不足

首先,缺乏通用的医院感染监控标准。现有的监控标准仅适用终末,不适用医院感染形成过程和环节。全院统一笼统的标准不能体现各部门、各专业的特殊性和个性特点,监控时标准不能对号人座,对科室工作无指导性、方向性、针对性差,每次检查雷同问题突出,医院感染问题无改进,效果不明显。

其次,缺乏对医院感染过程的监测。医院感染监测已不再只是追求监测科室资料的数量,而是重视监测资料的质量。常规监测是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即消毒后,操作前采样,虽然监测结果令人满意,但却不是日常医院消毒工作的真实反映。对此,应坚持严格的医院感染控制质量考核,将重点放在医院感染形成的过程和环节上,根据临床中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医院感染控制质量考核内容,注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的落实。

最后,没有做好医院感染监测的反馈和统计。基层医疗机构大都没有很好地利用监测资料,仅将资料整理后归档保存,未对资料认真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反馈、整改。

1.3医院感染管理人才缺乏

基层医疗机构的大部分感染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不够。其中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难以满足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需要,有许多医院的感染管理人员是由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转行而来,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专业培训,而且由于多种原因专业队伍很不稳定。这必然导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效率低,应急能力差,既不能为医院提供医院感染防控的应急预案,也不能给全院医务人员提供相应培训,指导其进行正确防护。部分医院清洁人员水平低、人手少、秩序混乱、卫生习惯也较差,医院感染性疾病传播大部分由外源性感染所致,极易造成医院感染。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的整改措施

2.1强化医院感染意识,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首先,医院领导应从根本上重视医院感染的管理,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的基础建设和医疗质量管理[3]。

其次,建立和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4]。应成立医院感染管理的专门管理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科,明确其职责和任务,配备专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人员[5]。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制度如登记报告制度、反馈制度、各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各种处置室的保洁监控制度,各种一次性用物的管理制度等,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并逐渐形成人人自觉遵守的常规。

第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和设备投入,医院必须大力宣传防范知识及其重要性,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和病员的防感染意识,使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使病人及陪护工明确医院感染的危害性及预防方法,从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医院必须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的来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知识,强化他们对控制感染的认识。同时,还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投入,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6]。

第四,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针对基层医疗机构有些人无菌观念淡薄,有违反无菌操作原则的现象发生的情况,首先从抓合格的仪表、衣帽整齐入手,跟班检查,并注重是否符合无菌操作程序,在紧急抢救情况下,医疗护理操作、处置是否均符合要求,从而加强医护人员无菌操作的管理,有效降低外源性感染的发生[7]。

2.2完善监控网络,提高控制力度,使医院感染控制得以加强和规范化

首先,建立监控网络。各科室除主任、护士长外设监控医生、护士各一名,明确职责,督促检查消毒灭菌等各项制度的执行及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制定了各级工作职责和相应计划,做到组织落实、责任到人。采用自我检测、逐级检测、反馈检测三级质量检测方法。

其次,加强微生物学监测,各科室每月对各科室物体表面、无菌物品、空气进行全面监测。严格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定期或随机对使用中的消毒液、紫外线灯等消毒灭菌器具进行抽样监测,认真做好监测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更换,保证使用中的消毒液、紫外线灯等达到有效的消毒灭菌效果。

最后,作好重点监测,避免医院感染暴发。先要监测好重点部门:如感染性疾病科、血液净化中心、新生儿病房、呼吸科、神经外科、消毒供应中心等。以上重点科室和部门,一旦发生医院感染,容易引起流行和暴发。还应制订相应的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标准,定期检查、督导和监测。

2.3培养或引进人才,提高人员素质

医院感染管理对于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因此基层医疗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切实加强院内感染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在职培训,要求全员参与,并针对不同层次人员和不同岗位的特点,有重点地进行医院感染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特别是要进一步强化医院感染专(兼)职人员的专业培训

专职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必须进一步提高,必须掌握或充分掌握以下学科领域的知识:如微生物学、感染病学、流行病学、统计学、抗感染药物学等。因此,要加强专职医院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接受继续教育。对现有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可按照统一的教材与计划,采取短期培训和长期进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或续岗。同时应合理解决感染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充实这支队伍。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为了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减少疾病的传播,控制医院感染的爆发和流行,必要要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现制订出xxxx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完善医院感染控制的制度和措施,继续按照“二甲”医院评审的要求检查其制度和措施的落实情况,对手术室、供应室、产房、内镜、小儿科、口腔科、检验科、血透室等重点部门进行感染质量督查,并协助做好院感控制工作,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爆发和流行,并定期对全院各科室的医院感染环节质量进行检查和考核。

二、加强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并通过各种形式对全院的工作人员进行院感知识的培训,要让工作人员了解和重视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医院感染的有关标准及法律、法规,掌握消毒,灭菌、无菌技术的概念和操作及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等知识,并组织工作人员院感知识考试1-2次。

三、认真的做好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管理工作,包括环境、空气、、无菌物品等的卫生监测和效果评价,每月抽查重点科室如手术室、供应室、产房等的卫生学监测,督促科室做好消毒灭菌隔离等工作,每半年对全院各科室的紫外线灯管的照射强度进行监测和效果评价,对不合格、达不到消毒的灯管和消毒剂督促及时更换,对新购入的灯管进行强度监测,合格的产品才可以投入科室使用。

四、每月对全院各科的院内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和汇总,督促临床科室对院内感染病例的报告和汇总,定期下科室了解情况,抽查病历进行漏报调查,对全院的院内感染情侣进行分析汇总,及时向院长及主管院长汇报,每季度向全院各科通报反馈,每月对门诊处方进行抽查,查看抗生素使用情况,并计算出使用率。

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对策 第8篇

曾教授:要想预防儿童的感染,首先要知道感染性疾病传播的三个环节。

感染性疾病传播有三个环节,感染源、感染途径、易感人群。切断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都会得到相应的控制。

1.控制感染源

(1)对感染人群的管理。比如说学生患水痘、猩红热,便不应该再去上学。一方面,有利于患儿自身的恢复;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其他人感染的机会。

(2)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消灭感染源的滋生地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3)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延误治疗不但对患儿本身的健康不利,也会增多传播的机会。

2.切断感染途径

(1)改善卫生条件可以使传播中介如老鼠、蚊蝇等大大减少。

(2)强化对食品、血制品的管理等。

(3)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合。有些家长常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如大的商场、电影院等,觉得这样可以让孩子增长见识。作为医生,我觉得还是不宜经常带年龄小的孩子去公共场合,尤其在传染病高发的季节。

3.保护易感人群。

(1)每个人身上的器官都有一个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其中包括免疫器官。在机体还没有接触到疾病的时候,适当地给它一点刺激,使它产生抗体,将有利于提高其对抗疾病的能力。因此,大力开发、推广疫苗尤其是多价、高效疫苗的接种,对提高机体免疫力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2)积极地锻炼身体。

(3)增强防病意识。

(4)正确对待感染,合理使用药物。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却很大。比如说很多家长不明白,孩子得了感冒,到底要不要使用抗生素?怎么使用抗生素?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抗生素是针对细菌感染的,而不是针对病毒感染的。普通的感冒大多属于病毒性感染,不必用抗生素,大约一个星期即可恢复。但确实有些孩子会在病程中合并中耳炎、肺炎等。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后机体的抵抗力必然要下降。抵抗力下降很容易继发细菌感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建议家长给病儿用三天的抗生素,三天后病儿大多数进入了恢复期,情况会相对好一些。不应长时间给病儿使用抗生素。

父母必读:作为医生,您想给父母提出哪些忠告?

曾教授:孩子生病,最先感觉不对劲儿的是父母。因此,父母的观察、判断和行动就对治疗孩子疾病的效果很重要。我想给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一点医学知识,了解感染的临床表现。

感染性疾病虽然很多,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相似的症状。如发热、精神欠佳、食欲下降等;有一些小婴儿虽然不表现出发热症状,但吃奶不好和精神委靡等,也应引起警惕。

另外,一些常见病的特性也较典型,如呼吸道感染主要症状为咳嗽;消化道感染主要症状为腹泻;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症状为头痛、抽风等。

家长发现这些情况后一定要赶快带孩子去医院就医,并详细诉说病情,保证孩子得到及时诊断和处理。

2.了解孩子免疫系统的发育规律:孩子出生后至半岁,有来自母体的被动免疫;1至3岁,自身免疫系统逐渐完善;7至10岁,达到成人水平。

有些家长不理解,为什么孩子半岁之前什么病都不得,半岁之后却成了小病包,又是发烧,又是感冒。一两岁后好一些,可3岁上了幼儿园后又不行了,三天两头得病。我自己就有亲身感受:我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大约一个月发烧一次。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大多会问,孩子还去不去幼儿园?其实,了解了孩子免疫系统的发育规律就会知道,有刺激才有应对。没有特殊情况孩子的免疫力会逐渐提高,过一段时间生病的次数就会大大下降。所以,如果孩子不是患有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病好后一定要坚持上幼儿园。

3.积极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

让孩子进行体育活动一定要针对自己孩子的身体特点,要量力而行,有时运动过量会适得其反。

我认识一个孩子,因为从小偏食,营养不良,瘦得像麻秆一样。我建议他的家长一方面纠正孩子偏食的毛病,一方面让孩子注意锻炼身体。于是家长给孩子报了一个游泳训练班。游泳班的运动量非常大,每次要游一千多米,孩子的体质根本适应不了,刚练了几次就开始发烧。在我的建议下,家长和教练协商,减少了运动量,情况就好多了。

4.谨防拔苗助长

现在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一些特长,这种想法不错,但一定要依据孩子的兴趣和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项目,切忌拔苗助长。有的家长让三四岁的孩子同时学习弹钢琴、跳舞、画画……上完这个班上那个班,孩子每天疲于奔命。不仅使孩子失去了体育锻炼和足够的休息时间,同时,长期生活在压力之下,也会使孩子精神过度紧张,免疫力降低。

孩子上学以后,家长要帮助他们安排好作息时间,避免学习压力过大。

5.有病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就诊。

孩子跟成人不一样,病情变化非常快,仅靠在家吃一点药对付一下是不行的,不及时就医很容易延误病情。同时,家长也应了解一些疾病的变化规律。有这样一个例子,孩子只是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就是发烧,家长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医生处理后当时孩子烧退了。但两三个小时后孩子体温又开始升高,于是家长又带着孩子去下一家医院。就这样,一夜之间这位家长带着孩子走了4家医院。

其实,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大约要持续3天,对待这种病人,正规医院的医生的处理方法大致相同。因此,首次就医后,家长应按时给孩子服药,再辅以一定的物理降温手段。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大可不必一家一家地转院。这样做既无法让孩子得到充分的休息,又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上一篇:饰品市场调查报告下一篇:柳树写景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