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随笔简短

2024-07-28

语文教学随笔简短(精选14篇)

语文教学随笔简短 第1篇

一、关注生活

俗话说:“言为心声,文贵真情。”真情实感从何而来?真情实感从生活中来。因此,关注生活是写实感,抒真情的基础也是写作的基础。关注生活,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有鲜明的是非判断力,洞察生活中的真、善、美,发现平凡生活中蕴含的伟大,从而获得“人人眼中皆有,个个笔下所无”的写作素材。

关注生活首先应从“小”入手。正常情况下,生活往往是平淡无奇的,是由平平常常的、普普通通的小事构成生活的主体。要想从平凡普通的事的中发现生活真谛,产生与众不同的情感共鸣,就必须时时关注小事。虽然小事细碎,不引人注目,可是在有心人眼里,就会以小见大,别有洞天。花草树木是有情的,天上云霞流动是美丽的,风涛虫鸟的声息是和谐的,大地上每一株小草,小道上每一粒石子都是鲜活的。因此,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从‘小’入手,作文时就能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可写;亲情、友情、爱情,件件可抒。

其次从“细”处入手。所谓细,一是关注事物要有序,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二是要全面,对物对事对人都是如此,不要只看表面,不及其余。例如:细心关注街头巷尾的事,细心关注四季交替变化,细心关注校园生活,细心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细心领悟师长的教诲,细心感受亲情、友情带来的幸福与快乐,细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只要能让学生从细入手,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生活,就能使他们写的文章情感飞扬灵动,思维丰富鲜活。把自然、社会、生活的清泉注入学生的心田,就是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

二、认知生活

认知生活是说真话、抒真情的基础,是训练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

那么如何教会学生认知生活呢?首先,通过阅读学生认知生活。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不笔如有神”,通过阅读让学生从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中感受美,从千姿百态的景物描写中想象美,从巧妙完整的结构安排中体味美,从而拔动沉睡的心弦,产生多方位多层面的情感体验,进而自觉产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获取写作灵感材料。

同时在阅读中还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生活。俗话说“不动悟性不读书”,就是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到“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要体其情、明其理、悟其人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后从书本中学会书写自己的生活。通过阅读,在加深学生对生活认知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写作规律,学会写作方法。

其次要善于认知生活中的人和事,善于积累。生活中的真情事理无处不在,点点滴滴汇聚成溪,若不注意及时捕捉往往会稍纵即逝。因此老师可有意培养学生认知的习惯,让学一把当天发现的、觉得特别的事写下来,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论是喜事还是愁事,只要印象深刻就把它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能做到真实的表达思想感情,能大胆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有了发自内心的从肺俯中流出来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情满于山;写海,意溢于海;写喜,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写忧,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有了这种认知,学生“半亩方塘”中就不愁没有无光云彩,就不愁没有源头活水,有了这种认知就会达到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佳境。

三、感受生活

如果说关注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认知生活是写作的基础,那么感受生活则是写作的生命。因为写作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述,而人的思想感情来源于对生活的感受,没有对生活的感受就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感受生活首先要引导学生面向社会,直接参与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观察、去倾听、去感悟、去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注意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各种人和事,善于从平常的人和事中发现不平常的情与理,用细腻的心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如:看电视抢自己喜爱的节目看,是家庭生活中常事小事,许多人可能熟视无睹,并不感到有什么可写,如果你是位有心的人,你可从“抢电视”中发现家人的不同喜好、不同性格特点,并感悟出浓浓的亲情。久而久之,生活中碰到类似的小事,便会感悟顿生。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生,善于联想和想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轰轰烈烈、惊险奇特的大事,也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事,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能引起我们的想象和联想,如果能引导学生做到对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一种现象都不轻易放过,都能多加思考、想象和联想,都能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哲理来,品出点情味来,那么就不愁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如:看到蜡烛成灰烬犹如看到老师的无私奉献;看到塘中荷花就会联想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看到山中的修竹犹如看到君子的高风亮节;看到花开花落犹如看到时光的飞逝。这就是通过联想得到的人生感悟。这样就能使学生体味到: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情;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要引起学生写真情实感的文章,就要让学生关注生活找源头,认知生活打基础,感受生活悟哲理,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做到有真意去粉饰,不做作、不卖弄,会用平实、简洁、流畅的语言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就能做到用我手写我心,用我心抒我情,就能写出内容充实、语言生动、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语文教学随笔简短 第2篇

现在,作为一个研究语文教育的工作者,面对女儿的一道中考复习题,我曾经是那样的无奈。这是一道现代文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读完文章后回答后面给出的问题,其中有一道题要求学生把文章中某一处人物空缺的语言根据语境自己描述出来。我原以为这道题出得很灵活,答案只要合乎语境、表述准确就行了。可女儿再三强调,老师说不是人物的原话就不给分。众所周知,阅读理解所选的文章可能是经典名篇,也可能是大家都没接触过的短小时文,而对于后者,又怎么可能在没有看过原文的情况下一字不落地把主人公的原话写全呢?我对女儿说,这种考题纯粹是想把你们考倒,你不会标准答案是正常的。

这就是让人哭笑不得的语文题。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即使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也会遭遇此种尴尬呢?有人说是因为教材的选文与编排缺乏历史感和人文关怀,课前的背景材料与课后的练习设计更是缺乏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有人认为即使有时编写者考虑到了,但某些教师由于意识不到编写者的理念和意图或欠缺驾驭课堂的能力,以至于仍然依据“通读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的老办法进行教学,往往让教材的设计形同虚设。还有观点认为,我国的语文教材一向是古今中外的文章蜻蜓点水般地摘取,力求“大而全”,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语文教材只能是片段式的文学或文化碎片。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任意肢解,最终有价值的东西都给过滤掉了。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富含人文因素。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进行语言、文学、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关照,而以人为本又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其中思维能力是其发展的核心。

在与留学美国继续高中学业的同学交流后,女儿发出了由衷的感慨:美国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中国的中学教育简直是用做题和考试进行淘汰赛。也就是说,我国的基础教育纯粹是为大学选拔人才,而不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正因如此,同样是一个人的教育问题,在某些方面中国要比美国晚。因为错过了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期,这就怪不得中国到现在也产生不了诺贝尔奖得主了。

通过交流,女儿还进一步发现:实际上美国学生每天大约也有3个小时的作业时间,但他们的作业非常灵活机动。老师给出题目,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然后自己思考、查资料。这样的作业会使学生感觉轻松愉快,并且更有兴趣学习,而速度快的学生就能够赢得更多的业余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至于中国学生,只能闷头做老师统一布置的作业。老师是研究中、高考的专家,你不跟着老师走,到时考不好谁也担当不起。至于向来把老师奉若神明的家长,谁敢拿孩子的未来开玩笑?就这样,即使有点想法的孩子最终也在教师和家长的双重管制下,变得只知道一味做题、应付考试。至此,除了名牌大学的光环效应外,就再也谈不上兴趣驱动了。

比较而言,美国的语文教育更注重人文关怀。美国语文教材非常注重彰显本民族独有的人文内涵,有些教材选编的课文甚至以美国历史发展为线索,并摘要其不同时期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代表意义的文学、文化成果,学生能够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受到熏陶。

语文教学随笔简短 第3篇

支玉恒老师课题教学实录———《再见了,亲人》

师:咱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下,我听一听你们读得怎么样?

生:(读)“再见了,亲人。”

师: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很有情感地示范)“再见了,亲人。”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较快,有节奏地示范)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我听着你们读得不太像啊,现在亲人就在眼前,手握着手,体会一下,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还要把手抖起来就像了。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读?

生:“再见了,亲人。”(比前次语气激昂)

师:列车已经走远了,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

生:“再见了,亲人。”(读声较高,声音悠长)

师:这样读就对了。同一句话,不同的情况,读法就不同。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技能,从读中可以领悟情感。对于短短几个字的课题,支老师也没忽视,指导学生反复读反复品,渐读渐悟。

薛法根老师课题教学实录———《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生齐读课题)“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师:假如有人问:谁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哪个词要读重音?

生:(齐答)我。

师:一起读课题。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我”读成重音)

师:假如有人问:我应该感到怎样才对?课题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自豪”读成重音)

师:假如有人怀疑:我感到自豪对不对?课题又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才对”读成重音)

师:(擦去自豪)假如不用这个词语,课题可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骄傲才对。

师:“骄傲”在这里就是“自豪”的意思。假如换上“自豪”的反义词,课题又可以怎么说?

生:我应该感到不自卑才对。

师:这样读就不对了。(众笑)把“不”字放句子的前面点,再说一遍。

生:我不应该感到自卑才对。

师:这样读就对了。还可以怎么读?

生:我感到自卑是不对的。

生:我不会感到自卑才对。

师:你们这样读都是对的。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法、用法就不一样。看来,我们得好好学学这篇课文。

一篇文章的题目,作者都是仔细斟酌、认真推敲才定的。薛老师通过指导学生说题目中“自豪”的近义词和反义词,看似无心,实是有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王崧舟老师课题教学实录———《威尼斯的小艇》

师:同学们,我们看黑板,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威尼斯的小艇。”

师:声音很好听,后鼻音很到位。

生:“威尼斯的小艇。”

师:你可以当小小播音员。

师:好,大家齐读。(生读)

师:同学们,这“小艇”前加了个威尼斯,你怎么看?

生:威尼斯是一个地方,这里的小艇与众不同。

生:威尼斯是一个地方,小艇是它们的特产。

生:威尼斯是一个水上城市,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生:威尼斯的小艇就像我们这里的汽车。

师:在读课文之前,好好琢磨题目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小艇有什么与众不同?威尼斯和小艇有什么关系?大家放开声音读读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来提问。

课文的题目本身就很讲究,王老师善于挖掘和发现题目的佳处,引导学生思维、探索、联想,增加了学生学习文章的浓厚兴趣。

于永正老师课题教学实录———《庐山的云雾》

师:现在,我在“庐山”的后面加三个字。(师板书:的云雾)加了这三个字,课文的题目就是《庐山的云雾》。读这个题目,你看课文会重点写什么?

生:这篇课文会重点写庐山上的云雾。(师在“云雾”的下面加上点)

师:读题目要动脑筋,好多文章的题目会告诉我们要写什么。读了这个题目,我们看出作者重点要写云雾。现在你脑袋瓜里面还会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要写庐山的云雾?

生: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稀奇的?

生: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的?

师:这几个问题,于老师都明白。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答案,还是你们自己到书里找答案?

生:在书里找答案。

师:有的同学可能想要老师直接告诉答案,有没有这样想的?

生:(齐声)没有。

师:好。打开书,拿起笔,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加上拼音,把不懂的词语作个记号,同时想一想刚才提的两个问题。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于老师以课题为质疑中心,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能很好地完成课题到课文内容的教学任务。

孙双金老师课题教学实录———《拉萨的天空》

师:今天我们接着李老师教学的进程继续学习《拉萨的天空》。看老师写课题,猜一猜孙老师为什么这样写板书。(“天空”字蓝色粉笔写)

生:“天空”字用不同颜色的笔写,我猜这篇课文主要写的就是天空。

师:你猜得有道理。

生:“拉萨”两个字写得比较大,我猜是为了突出“拉萨”的天空,而不是写别的地方的天空。

生:“的”字写得比较小,提醒我们要读轻声。

师:你们读一读题目。

(生读题)

师:注意字体的颜色。

生:拉萨的天很蓝,所以,老师用蓝色粉笔写“天空”二字。

师:你真聪明。老师的板书都是有意图的,大家以后要注意看。

语文教学随笔简短 第4篇

关键词:简短型文言文教学;比较阅读意识;晏子使楚;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90-1

一、引言

笔者认真分析了中学简短型文言文教学现状,了解到有些教师将之简化成“言”的翻译与积累,完全没有“文”的涉及与深入。“文”“言”是文言文的肉体和灵魂,不可分割与偏废。思及此,笔者尝试以“比较阅读意识”织就文言课堂,夯实学生文言文学习基础,开拓学生的文言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读写能力和文言意识。

在此,笔者以《晏子使楚》一文为例,谈谈“比较意识”在简短型文言教学中的渗透,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二、比较意识在简短型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培养“一词多义”现象中的比较意识

引导学生对全文进行阅读梳理,归纳“之、为、使、也”等字的一词多义现象。这是对“言”的细小的归结与积累,有实词也有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对词意的选择与辨别是对理解句意的最好考量。这比较好操作的,也易于学生在日常文言阅读中长期贯彻执行,且这样相对简单的对比意识的培养也有其“应试”的价值。

2.关注“人物称呼”心理中的比较意识

文中楚王对晏子的称呼是变化的。“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中直呼其名,认为是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是很会说话。加入“齐”字限制程度与范围,对于说话的价值与作用没有丝毫肯定。与“吾欲辱之”的心理是相符的。而“圣人”更具玩味。“圣人”乃知行完备、至善之人。短短的时间里,楚王与晏子的交流与碰撞,从眼神、动作到语言,是晏子的“智”与“礼”让楚王自觉“反取病焉”。这是楚王面对暂时的“劣势”的尴尬的自嘲,也是对晏子的智礼的不得不的折服。

3.捕捉“句式”表意中的比较意识

该文第二段主要是由语言对话构成的,而句式表达却很不一样。“缚者曷为者也”、“齐人固善盗乎”是相对短小的句式,很干脆,没有赘语。虽是问句,但“固”字将在楚国行盗的过错推向齐国与晏子。读来不留余地,咄咄逼人的气势随之而来。而“婴闻之……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是相对绵长的句式,在肯定句中适当插入疑问句舒缓语气,调节气氛。尤其是“得无……耶”一句,用揣测的方式达到智辩的效果,更为强势的楚王留了台阶。由此可知,长句是舒缓的表达,短句更气势凌人。人物的不同,句式的选择也应变化。

4.了解“雷同文段”显隐中的比较意识

文言表意是比较精简的,该文却有60多个字表意基本相同。将“为其来也……坐盗”与“晏子至……坐盗”比较一下。前者是左右的献策,也是“辱晏子”的计划。在计划中有左右的“智”:以盗辱齐,以齐辱婴。后者是具体的实施,特别要关注的是“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的描写,这比“为其来也”更具体,也更巧妙,这样的设置既符合邦交礼仪,更在晏子精神放松时来一个“下马威”,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体现。“过王而行”相对随意,似是临时小事,并不刁难晏子;而“诣王”非常刻意,直面楚王,似乎是影响深重的大事。“缚者曷为者也”强调了“缚者”,什么人会被缚?当然是犯错之人,犯罪之人。更搞笑的是回答,做什么的人有必要涉及国家吗?但无论是计划还是实施,“齐人也”都是“打头阵”的,这么明显的“针对”背后就是楚王与左右的“幸灾乐祸”,“欲辱”之意溢表而出。因此,面对雷同文段,哪怕是雷同文字,我们都应关注这似而不同的行文智慧,关注文字显性的重复与隐性的留白,在显隐之中读出人物的心理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5.立足“人物形象”塑造中的比较意识

(1)纵向比较。如:楚王的“视”与“笑”。配合左右的挑衅“王视晏子”,将“视”具化,可以是瞟了一眼,轻蔑地,睥睨的目光。可见楚王此时是瞧不起晏子的,甚至一心只想羞辱晏子,他沉浸在自己所营造和幻想的胜利世界里得意着。而晏子用“南橘北枳”的现象与说法突破了楚王的责难,这样的才智是楚王所料未及的,也是计划的实施未能如愿的主要原因。楚王终于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这“笑”是尴尬的也是智慧的,是不得已的也是心悦诚服的,这“笑”是蕴藏着复杂的意味与心理的,是一妙笔也。

(2)横向比较。如:楚王与晏子的言行。楚王的言行已有所分析,不再具体展开。面对楚王挑衅,晏子“避席对曰”。“避席”符合邦交礼仪,更符合使臣的身份,可谓以“礼”相待;再看语言:晏子并不就事论事,而采用“橘枳之别”这一类比之法委婉而智慧地以“理”相辩;又凭借“于齐不盗”这一事实以“利”相争;再以“入楚则盗”为证“化矛为盾”,给楚王以致命打击,维护国家尊严,绝对是以“力”相击。晏子的行为是有礼的,谦逊的;回答是舒缓的,从容的,更是妙不可言的,妙在绵里藏针、借力打力。

在双向比较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两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更可以感受到楚王与晏子的不同层次的智谋,甚至可以透过人物看到当时齐楚的强弱状况。

三、结束语

《晏子使楚》简短,却不简单;比较意识简单,却不简易。这里呈现的只是笔者在文言教学中思考着、尝试着的几点体会和做法。甜瓜苦蒂,世无完全之物,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语文人应用心去“守”,去“战”,用永不枯竭的“心泉”去打造更为高效、更为智慧的语文优质课堂。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余姚中学语文组周安民等.课题《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和实践》,2006(10).

[2]陈佩媛.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月刊,2000(03).

中班教学随笔简短 第5篇

尊重学生----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往往是形成共识的基础。特别是现在的学生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把人格看的尤为重要,作为班主任就要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尊重学生的人格确实是任何一位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事实也证明如此。

班主任帮助后进生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教育目的。对后进生,要指出的,更的是寻找和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

高中教师的教学随笔(简短) 第6篇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这一部分对应的就是考试中的前五道题,也是失分较多的地方。关于这一点,“无他,手熟而已”,只有在平时注重积累,准确理解词意,切忌模棱两可,遇到不会的就查字典,长时间的积极才能胸有成竹。

二、文字常识和名句名篇这一部分的课内文言文名句和文学常识组成,有时会涉及课外知识,范围广而杂,所以要求大家增强阅读量和识记能力,做到“肚子里有墨水”才能做好这一部分的题目。

三、古代诗文阅读对于古诗,大家从小就开始学,但要做好古诗文题目却并不容易,古诗文阅读主要是对诗文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评价,所以要读懂文意,要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要点才能回答准确。对于文言文,则要理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结合文意翻译句子。

四、现代文阅读现代文分为文学和实用两类,对于文学类要分析作品结构,主要表现手法等,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对于实用类要筛选整理文中信息,把握文章结构,评价文中的主要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幼儿园小班教学随笔简短 第7篇

在幼儿园里,每天都有家长们都会以口头或电话的方式和我们说:老师,麻烦你让我孩子多喝点水,嘴巴有点干;老师我家孩子上火了,多喝点水……我们会收到许多不同理由的喝水要求。其实,即使家长不提醒,我们也经常提醒或哄孩子们喝水。

每天督促让孩子喝水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在孩子喝水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情况:有的孩子在水杯旁边呡一口;有的孩子只喝一口水;有的孩子喝两三口水;有的孩子能喝半杯水;有的孩子能喝一杯水;还有的孩子水杯挺满的,却只喝了一两口,并不口渴。当老师们询问时,他们一致答案就是口不渴。

为了让孩子喝足够的水,老师们把喝水的好处整理了一下,编了些儿歌,使孩子们真正认识到喝水的重要性。更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孩子们也不太抗拒水了,我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得到的效果也不错。通过儿歌,使孩子们知道自己该喝多少水,不喝水或是喝水少了会造成身体不舒服,还得花钱买罪受,让他们懂得这些小常识。

孩子喝水的问题,看起来是小问题,但是孩子喝水的问题却牵动着许多家长们的心。我们在一日活动中,常常提醒孩子们去喝水,让孩子能够喝足量的水,达到喝水的目的。

培养孩子喝水的习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过程中也有个别的孩子就是不喝水,我们就用哄的方式。比如,和爱喝水的小朋友比赛看谁先喝完一杯水,或是口头表扬爱喝水的孩子,让他们给不爱喝水的孩子以榜样。时间久了,不爱喝水的孩子也养成了喝水的好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第8篇

一、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

课前准备工作分三方面, 首先, 教师在上课前应利用多种教育信息渠道备好课, 钻研教材, 领悟教学大纲的要旨, 弄清所授课的重点、难点, 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 备出的课详略得当, 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学方法设计灵活多样, 在上课中才能有的放矢, 胸有成竹。其次, 课前准备也要有学生的参与。现在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具有人文性、科学性, 有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提前搜集相关的资料, 有的内容深涩, 需要学生提前预习等。如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的习作六, 要求学生针对某一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果学生不提前搜集资料, 仅靠现有知识进行写作, 写出的文章平白干涩, 让人难以信服。如果学生在课前找好资料, 预习认真, 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在上课的过程中就会有主动参与的欲望, 而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效果更佳。再次, 课前准备工作还包括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预备铃一响, 教师出现在教室门口, 提醒学生应该准备的学习用品, 如上语文课, 准备好语文书、笔、练习本、垫板等。学习用品准备完毕, 学生们端端正正坐好等候上课, 这样, 就可以避免看到上课铃已响, 教室里还乱糟糟的, 老师一说写字, “噼哩啪啦”的开关铅笔盒声不绝于耳的现象, 教师省去维持纪律的时间, 更致力于教学。

二、要“因文取法”, 更重要的是指导学法

选择和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因此, 对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课文应该使用不同的方法。如阅读课文就应该以自学为主, 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所以, 教师应采用模仿类比, 组织讨论, 练习测评等方法, 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教给学生正确的自学方法, 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学生一旦掌握了它, 就能受益无穷。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提醒学生把读和说结合起来, 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即在阅读时口、手、眼、脑并用, 这样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如:看图学文, 可以采用以图导读、图文对照等方法, 让学生口述图中内容, 然后熟读课文相对应段落, 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这幅图的。久而久之, 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 阅读课文的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同样, 讲读一篇课文, 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 都应该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 让学生学会自己开启知识的大门。

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如果整节课只是一味地讲, 满堂灌, 讲得津津有味, 到头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而没有得到消化, 更谈不上理解, 这样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全面地参与课堂教学, 达到师生融为一体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多年的教学使我发现, 学生们不喜欢静静地听, 喜欢动, 那我就多让他们动脑、动手, 把自己的思想、生活、对课文的理解等, 或参与讨论, 或上台表演, 或通过画画的形式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样教师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学生学起来也会轻松自如。如我在上《挑山工》这课时,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描述的挑山工挑重物上山所走的“折尺形”路线, 就让学生自己去默读理解有关的语句, 然后尽自己的理解用线条和箭头画出来。通过读课文、作画, 学生的印象深刻了, 也理解了文中所说的“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程加长, 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同时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表现能力。

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语文教学方式变革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堂应植根于现实,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因此,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借助于多媒体, 还可以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参与进来。

利用多媒体营造的情境氛围能突破时空造成的教学上的难点, 迅速有效地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长于形象思维, 课文中一些抽象的知识就成了教学的难点, 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化难为易。

五、跨学科学习,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语文来自生活, 语文教学中的许多东西单凭语文教师一人的力量是解决不了的, 如可把相关学科的教师请到语文课堂上来, 结合自然、社会等学科的知识来加深对语文课文的理解, 这会让学生及时搞懂搞透知识, 也能增加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同时, 在这过程中, 学生也学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 并且在有的课程中, 要求学生动手实践来学习, 也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在新课程教学中, 我深刻体会到要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学得开心, 老师要付出很多。每一篇课文, 要求老师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 还要批改很多作业, 确实很累。不过当我看见学生每天茁壮成长, 心里是甜滋滋的。而教师在这过程中也一步一步学习课堂教学新技艺, 不断实践课堂教学质量也进一步提高, 学习效率提高的同时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得以进步, 可谓“教学相长”。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笔 第9篇

情感、思维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让学生能受到情感的熏陶,加深体验、理解,从而让学生能够享受到审美

的乐趣、获得启迪。因此怎样对语文阅读进行有效教学,这个问题值得教师们的共同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06-01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这堂课就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三、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之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项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

2、抓主要线索提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改中提出了自主学习,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在文本教学时,教师如果抓住主要线索教学,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渔夫的故事》一文中,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呢?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渔夫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由于所提的问题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整堂课避免了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学生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四、读写结合,坚持练笔

阅读文本,特别是阅读名家名篇,既要学读,又要学写。所选的阅读篇目是名家名篇,促使学生吸取和积累下大量优美的语言,为作文打基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文章的写法,在阅读课上体现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尤其要强调说和写的训练。大作文以外,要重视平时结合阅读的小练笔。我一直主张在每一篇课文讲读过程中,除了读书之外,要有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听、说、写练习。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练笔实践。

如教学《观潮》一课之前,我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使学生明确了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喜爱赞美之情。借此让学生用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所写的有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柳树、家乡的果园等,他们不仅写出了景物特点,而且写作顺序也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让学生读写结合,提高了写作能力。

幼儿园小班教学随笔简短 第10篇

今天区角活动,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只见平时不太喜欢画画的雨桐居然选择了画画,好奇心驱使我走到了他身边,只见他正用红色的蜡笔画着一个个封闭的圆,边画边说道:“这是小鱼吹出来的泡泡。”看见我马上请求道:“老师,你能帮我画一条小鱼吗?”我赶紧说道:“好啊。”我就在他画的一个个泡泡旁边画了一条小鱼儿。他看着画好的小鱼:“老师,我还要许多泡泡和水里的小草呢。”我鼓励道:“雨桐,你今天真棒!”他高兴地点点头又开始画了起来。我真为雨桐今天的表现高兴。转身去别的区域观察。等我再次回来看雨桐时,傻眼了,只见那张画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纵横交错的黑线条涂满了整张纸,刚才的画面全给弄坏了,我有点生气地问道:“你怎么画成这样啊?”他轻轻地说道:“大风来了,下起了大雨,鱼儿都沉到海底看不见了。”我听了赶紧说:“原来是这样啊,老师错怪你了。”

雨桐的画虽然看起来不是很好,可以说是很乱,但作为小班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在画面中也表现出了情感,发挥了想象力。因此,无论画成什么样子,都不失为一幅好画,老师不应去责备,而应去观察了解。幸亏老师能及时发现问题了解情况,才使得还幼小的心灵没被伤害。

教师随笔简短 第11篇

我在他的座位上坐了下来,先问他怎样回事他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他先打我的!”回过头问辉辉,说:“他自我把椅子老往我那里翘,撞在了我的膝盖上,跟他说他也不听的,我就……”旁边的同学也都附和着说昊昊的不是。他显得很激动,小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说:“我又没有……我又没有……”成成对我说:“沈教师,是昊昊不对,他老是要弄旁边的同学的。我提醒他,他也不要听,没办法!”看着成成的小大人样,可见平时大家对他的无可奈何。哎……这孩子就是让人操心那!

事情基本明朗了,我就又开始了自我的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这有用吗我也不明白,但总不能听之任之吧。经过一番谈话,他倒也认识到动手打人是不对的,我还异常强调了“你用手抠辉辉的眼睛,假如真的出了问题,你说怎样办”他哑口无言了。我明白对他不能硬来,否则他的倔脾气一来,任谁都没有办法了。也许对他比较了解了吧,我的罗里罗嗦嗦还是“打动”了他,当时我是这么认为的。他最终承认了错误,也向辉辉道了歉,之后就又和旁边的同学有说有笑了,那天真可爱的笑容也出现了。

教师随笔简短 第12篇

青年教师应努力实现三个突破:首先突破课堂关,要熟悉教材,善于组织课堂,掌握必须的教学技巧;其次突破知识关,要很多做题,研究高考,明确每节课该讲什么,重点是什么,能围绕中心讲课,提高教学技巧,做一名优秀的“演员”;第三突破教学关,讲解深入浅出,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并重,有思路、有深度、有高度,做一名优秀的“导演”。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仅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仅有不会学的学生——新教学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教学相长。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本事是教学的关键。新教学观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会学。这种参与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堂提问!新教学观首先要求教师要吃透学情,要明白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什么情景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小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唤起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懂得为

人处事的基本道理,进而掌握基本的知识(知识决不是第一位的目标)。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本事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职责。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传递给每位学生,把和谐的微笑送给每位学生。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 第13篇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 适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营造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 加强学生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 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 诱发其创新兴趣。另外, 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质疑, 并调动学生参与, 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 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 使学生各抒己见, 想人之所不想, 见人之所不见, 能人之所不能, 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 促进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 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 使之成为创造性思维的策源地。

2.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 , 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 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如实地调查、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模仿等, 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 劳心与劳力结合, 激发思维创新发展。例如, 我在指导学生制作“张衡地动仪”的模型时, 只提供一定的数据、原理、外形, 让学生从自选材料、模具制造到演示都显示出他们的创意水平。此外, 我还让学生制作殷墟龟甲、兽骨模型;临摹《清明上河图》、《步辇图》、《蒙娜丽莎》等;到革命老区调查, 并撰写调查报告。如此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的多功能思维在实践中发挥, 促进学生创造性意识的发展。

3.构建完整的历史事件内在关系的结构

所有的事情就像一张网, 历史事件就是这张网上的一个个节点, 若干节点组在一起, 就构成了一张无边的大网, 但无论你提起哪个节, 都会将这张网提起, 高的部分那是与你提起节点联系紧密的, 低的部分是联系相对疏远的, 但由此我们却可以知道他们之间是绝对有联系的, 或远或近而已。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一张网, 要一节点而知网、一叶而知秋、一事而知史。

学习历史的最大功用是用它来研究今天, 预言明天, 而且现在的学业考试非常注重对热点时事问题的考察, 从这两个角度讲, 历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 还要关注当今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 并在课堂中渗透给学生。

近两年, 从黄岩岛、钓鱼岛到三沙市的设置,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价值的线索, 那就是海权, 而且这个线索更紧密地把若干个节点联系得更紧密, 构建围绕海防、海权的知识网。

我们曾经强大, 从南宋指南针应用、海船的发达到元朝的空前海运到郑和下西洋, 再到新航路的开辟, 继而英国因为夺得海权而成为霸主, 正是因为从明末的闭关、海权的失去, 而被迫步入近代, 开始以洋务运动为始的近代化探索, 这张网还可以再大些。这个线索和知识网警示我们及后人要重视海权, 重视海防的建设, 这也是知识网格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由此, 我们根据不同的线索,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并以这个知识结构让学生逐渐读懂事件背后的真相, 这是个良性的循环。这要求我们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格体系的能力。我们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进行创新教学设计, 实现教学目标, 并把握学业考试的动向, 在自己的课堂中贯彻创新理念, 建立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单一的授课模式。

4.与语文等其他学科整合 , 为学生学习历史 “搭桥铺路 ”

例如在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 我引用“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唐诗, 使学生立即识记西域的地理概念和形象地理解西域的广袤和荒凉。一曲谭晶演唱的《丝绸之路》把学生带进2000年前黄沙飞舞、驼铃悠悠的漫漫古道, 在歌曲中学生的学习情绪更激昂。

5.巧用影视文学作品 , 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在讲到北宋、西夏、辽的对峙时, 我跟学生聊起了《天龙八部》, 通过对萧风、段誉等人物的简单回顾, 使学生深刻理解这段历史。另外, 很多历史穿越剧或历史题材影视剧受学生追捧, 但这些历史剧史实在破绽百出, 教师要告诉学生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在课堂上我们要引用正剧, 例如在讲辛亥革命时给同学们播放《走向共和》等片段, 孙中山的形象在学生眼里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6.与时事紧密结合 , 使历史具有时代感

关心时事、议论时事是很多学生的爱好, 在历史课堂中恰当地引出这些话题, 既可以理解历史, 又可以为现实问题寻找出路。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时, 我和学生谈到时事热点“中日钓鱼岛之争”, 一起回顾钓鱼岛问题的由来, 使学生认识到钓鱼岛自古就是我国领土。针对日本自卫队进行的夺岛演习, 我又进行追问, 我们应如何回击日本的行为? 怎样不让甲午海战的悲剧重演? 学生义愤填膺, 陷入沉思, 思想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7.在网络资源中放飞思维

把网络资源引入历史课堂, 让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思维健康成长。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校网络教学日益广泛, 历史老师要通过网络, 开拓进取, 借助网络资源,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 培养学生熟悉网络、利用网络查找历史资料, 启迪学生思维, 放飞思维空间, 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 并努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学习能力。

8.在学习竞赛中积累沉淀

新教育理念告诉我们,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历史课堂理当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 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进行活动。如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竞赛方法, 每上完一节课, 下课前一定会提问所学知识, 并采取现场打分的方式, 引起学生重视, 巩固基础知识, 课后要求认真完成作业,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达到较好的效果。

9.在辩论中达成共识

初中语文随笔训练教学探究 第14篇

写作训练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一直被视为“老大难”问题。本文着重阐述了随笔训练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随笔训练 写作教学

语文课程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而“写”是语文综合能力,在“听说读写”中占据着半璧江山。但写作内容泛化、写作情感虚化、写作形式僵化、写作语言刻板化一直是作文教学的诟病,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随笔训练,因体裁表达灵活、情感思想相对自由、语言表达具有个性的特点,倍受师生的青睐。

一、语文随笔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明确。语文教学既有教学,也有育人的任务。我们在随笔教学中,要摒弃“高分低能”的困扰,摆脱功利性的目标,走出“应试”的樊篱。教师设立的目标既有学科总目标,也有随笔训练总目标,也有随笔阶段性目标。目标的设计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教师要因材施教地开展训练实践活动。

2.循序渐进。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教师无活动计划,或预设的计划被“见事行事”了,教师东一榔头西一棒,以致写作训练变得无序化。教师不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学生未经过系统的训练,只是盲目地凑篇数。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有序的原则,如写记叙文时,初一是记述性的记叙文,初中写描写性的记叙文。

3.丰富多样。随笔训练不能囿于“写”的技能训练,应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能力。由于教师习惯于陈旧的方式、枯燥乏味的训练内容,使学生在随笔训练时常冥思苦想,或敷衍了事,写出的东西毫无新意。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包括训练素材、训练内容、命题方式、训练评改、训练指导的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4.开放发展。首先,教师要注重训练内容的开放性,要将听说读写与名段摘抄、改编评赏相结合,要将作文教学与做事、做人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形成生活体验,实现语言知识的积累。其次,教师要注重训练过程的开放性。教师不局限于“命题、写作、批改、讲评”的低效模式,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学习与合作交往的环境,让他们“说真话,述真情”,进行自由地写作。最后,教师要注重指导评价的开放性。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评价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参与作文评价中,能拓展学生思维、积累学习经验,让他们敢于表达、乐于写作。

二、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的有效策略

1.依据学情与不同阶段制定目标。在随笔训练前,教师有确立随笔训练的目标,教师在遵循学科与随笔训练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龄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如七年级上册包括:(1)培养随笔写作兴趣;(2)阅读课内外文学作品,感知五种表达方式;(3)不会摘抄,能写简单的感想与点评;(4)学会认真观察,能有顺序地记叙所观察到的人、事、物;(5)学会简单的景物描写方法;(6)养成写作的习惯,每周写两至三篇随笔。(7)学会自由表达,能“说真话,述真情”;(8)尝试评改自己的作文,学会用常用的修改符号改文章。

2.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主动、快乐、全身心地去研究,而绝不会将之当作一种负担。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1)精选随笔本。学生越是花了功夫选择随笔本,就会越珍惜。随笔本须选用精美的硬面抄,页面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与课本差不多即可;要伴随学生整个初中三年,因而页数要厚。学生在写随笔时,可以用彩笔对文章进行装饰,有画素描的,有贴纸的,有画插图,也有画漫画的,再不济也用线条装饰,这虽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会给学生带来好的心情,能激发他们写作的灵感。(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命题。由于学生过着两点一线式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常感到无话写说、无内容可写,教师如果能写作内容不加选择,学生往往会胡编乱凑。在随笔初期,教师可多布置摘抄、点评、仿写的训练,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如在《幼时记趣》一文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等三件物外之趣的事,教者让学生“自己写一段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这样学生很愿意去完成。当学生适就了随笔写作后,教师要增加难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题目。可以通过看电影、写影评,如学生看了《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美人鱼》等电影,会被其中绚丽的场景、奇妙的情节所吸引,就会产生要表达的欲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1)重视语言的锤炼。教师要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美文杂谈、精美小说、报刊杂志中摘抄优美词句,并进行仿写、扩写活动。当然,光有摘抄还是远远不够的,遇到精彩的文章,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背诵。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炼字”的功夫,让他们从简短的片段练习开始,下笔前反复思考,力求精益求精。(2)学会观察。学生缺少观察,就缺少生活体验。教师要运用春游、参加社会活动等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力求细致、全面,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并及时记录在随笔本上。(3)丰富联想。教师要通过续写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由发挥,展开联想与想象,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4.多样评改。教师应从讲评环节上下功夫,一方面要采用灵活的评价尺度,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教师要建立多样化的讲评方式,可以采用每月一次的大讲评与每周一次的小讲评相结合,要建立多样化的批改方式,可以是通过生生互批,提出修改意见,作者要虚心接受,对不赞成的写出自己的理由。学生在互评、自省中能取长补短,提高了写作效率。

上一篇:风雨贾平凹试题练习题下一篇:种群的特征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