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系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2024-07-13

信息工程系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精选9篇)

信息工程系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第1篇

信息工程系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优化育人环境为目的;以实践文化育人理念为主线,切实将教书育人、课程育人、环境育人、制度育人、管理育人等方式进行有效整合,立足实际,突出专业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化育人的理念,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我系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积极作用。

二、目标任务(一)环境建设

1.做好绿化、美化环境工作。针对校园实际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原则,以绿色植物造景为主,花坛钵花为辅,适当设置景点,做到点面结合,使校园成为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

针对我系分管区域孔子广场,建议把原来的地砖改成草地,并在周围设置环绕走廊,走廊的柱子上可以张贴中国风背景的《论语》中的语句、诗词等,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总体体现古风古韵的特色,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由于孔子广场位于学生宿舍楼和5#教学楼之间,难免会有部分同学为了走近路横穿草地,为了减少或避免这类现象的发生,建议在走廊环绕区域由北至南铺设一条鹅卵石小路,方便学生短时间到达教学楼或宿舍。

此外,对孔子广场布局进行整体规划,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在草地上可以种植桃树、腊梅、紫薇、醉香含笑、海棠、杜鹃等,呈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色彩丰富、层次鲜明的校园广场景观效果。

2.加强对绿化工作的目标责任制管理。设专职绿化人员,定期对广场的花草、树木进行浇灌、修剪、养护。

(二)文化氛围: 宣传舆论:充分发挥校园展板主阵地作用。通过本系分管区域的展板,对本系的专业介绍、师资力量、硬件实训设备、就业方向、实训室管理条例、先进事迹、重大活动掠影及本系历年成绩等进行展示,突出本校特色。

专业介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创办于1997年,是国家级示范专业,目前在校班级为10个。毕业生主要面向各个行业的计算机软、硬件应用型初级人才,可从事计算机网络安装与调试、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网页设计与美工、数字影视后期制作、办公自动化等工作,并为高职院校输送知识技能双优人才,近几年高考上线率均为100%。该专业的教学紧密结合行业的最新需求,开设软、硬件方向的课程,教学设施设备齐全,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学生技能的巩固与提升。在校期间学习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Photoshop图像设计、网页基础、数字影视后期制作技术、VB编程语言、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的实践课程等。毕业生可取得计算机网络设备调试员、计算机维修中级工等职业资格证书。

师资力量: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共有专业教师17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职称3人,并长期聘请多家高校、企业的专家。

硬件实训设备:本专业配备现代化实训机房6个(电脑约400台)、网络实训室1个。

就业方向:

计算机系统结构:适合于从事计算机网络、嵌入式技术、高性能计算、网络信息安全与多媒体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工作。很多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大型企业,如Microsoft、IBM、HP、AMD、Intel、Oracle、SAP、华为等公司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都较大。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可选择的就业方向很多,只要是计算机有关的工作基本都可以很快上手。可谓软硬通吃。

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本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拥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编程开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妨可以选择一下人才稀缺的行业,不仅可以避免激烈的就业竞争,薪酬也较为客观。网络工程:就业前景良好,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大型电信服务商、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工作,也可以到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工程领域的设计、维护、教育培训等工作。

软件工程: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众多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研究生和软件工程硕士。

通信工程:学生毕业后可到信息产业、财政、金融、邮电、交通、国防、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工作。

网络与信息安全:宽口径专业,主干学科为信息安全和网络工程。学生毕业后可为政府、国防、军队、电信、电力、金融、铁路等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安全领域进行管理和服务的高级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并可继续攻读信息安全、通信、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实训室管理条例:

1)上机前准备好上机所需的一切物品:书、笔、纸等,不准带与上机无关的东西,如食物、水果、饮料、口香糖等进入机房;也不能将任何物品放在主机、显示器等微机设备上。

2)学生应在上课前五分钟有秩序的进入机房上机,并保持安静;上机期间,不得在机房内走动。

3)按时上下机,不准迟到、早退,有事需履行请假手续;上机时非本班学生一律不得进入。

4)进入机房后必须对号入座,不得擅自调换座位。

5)保持机房安静、整洁。机房内不准大声喧哗,不聊天、嬉笑、打闹和做与计算机学习无关的事情。

6)爱清洁讲卫生,不随地吐痰,不吃东西,不乱丢垃圾,不准在电脑设备及桌、凳、墙壁上乱涂乱画。

7)不得利用电脑或其他信息技术散布不当言论,影响学校声誉或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8)不得在机房收看、复制、传播淫秽物品,不得浏览、制作黄色网站、网页,不得利用互联网传播黄色淫秽影片、图片、文章等。

9)爱护机房设施,爱护公物及他人的物品,不乱摸乱动,不准击打室内的桌凳、机器、地面、墙壁等;严禁动用机房内的其它设施,未经允许不得改动或移动机房内的电源、空调、终端、双绞线等;不得碰动机器后面的网络电缆线、电源线、电源插座;严禁私自拆卸配件、更改设置参数、添加口令、删除文件。

10)如遇计算机和其它设备发生故障损坏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向指导教师报告,听候指导教师安排。

11)上机结束后,把凳子摆放整齐,做好机位周围的清洁工作并离场。先进事迹:该板块用于对本系的先进教师、先进学生、先进班集体等进行表彰宣传,并定期更新,对其他师生起到榜样作用。

重大活动掠影:学校每年都会有运动会、歌唱比赛、体操比赛等大型活动,可以对本系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整理,以照片的形式张贴出来,以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和班级荣誉感。

本系历年成绩:该版块用于展示本系历年高考成绩较好的学生,如学生的录取院校、就业单位等情况。

三、具体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推进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为社会提供新的文化规范,有利于培养造就大批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人才,因此全校教职工要提高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把思想自觉统一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上来。

2、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成立由学校党支部、校委会为主要成员、师生代表参加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全面组织领导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根据目标任务,明确各处室的职责,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以人为本,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为此,要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真正达到“求真务实,以乐醒人,以美育人”的积极效果。

以上是信息工程系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不当之处请领导指正。

信息工程系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第2篇

一、活动目标

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以“行为文明、学风文明、食堂文明、寝室文明和网络文明”为内容的“校园文明工程”活动,切实加强和改进广大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文明意识,规范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养,促进工程学院学风建设,从而为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校园先进文化、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思想保证和动力支持。

二、活动内容

(一)行为文明

1、爱国守法:爱国爱校,以工程为荣;遵章守纪,自觉维护学校与社会稳定。

2、勤学多思: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刻苦钻研,博采众长,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

3、诚实守信:履约践诺,言行一致;不作弊,不剽窃;不恶意拖欠学杂费,按时偿还助学贷款。

4、明礼修身:弘扬传统美德,遵守社会公德,尊重师长,仪表整洁,待人礼貌,男女交往文明,乘坐电梯文明礼让。

5、团结友爱:关心集体,热心公益,团结合作,互帮互助,豁达宽容,不自私自利,不搞小团体,不拉帮结派。

6、勤俭节约:勤俭朴素,艰苦奋斗,提倡节约,杜绝浪费,不追求超越自身和家庭实际的物质享受,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追求自身的健康和谐。

(二)学风文明

1、教室环境:主动擦黑板,保持教室清洁,桌椅整齐,窗明几净,垃圾入篓;不吸烟,不吃零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课室乱写乱刻。

2、课堂纪律:尊重教师,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课堂上不睡觉,不接打手机、发短信,不听随身听,不做与听课无关的事。

3、自习秩序:主动遵守自修纪律,自觉维护秩序,不影响他人学习,不喧哗、打闹。

4、考场考风:严格遵守学校考场纪律,不夹带,不抄袭他人,不交头接耳,尊重监考教师,认真答题。

(三)就餐文明

1、就餐有序:文明用餐,自觉排队,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尊重食堂工作人员,不起哄,不吵闹。

2、环境优雅:学生应主动收拾餐具,保持餐桌卫生,不乱倒剩饭剩菜。

(四)寝室文明

1、内务卫生:经常打扫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宿舍门窗、地板干净,物品摆放整齐。

2、学习风气:宿舍同学积极关心国家大事,勤奋学习,努力刻苦,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文明修养:不留宿外来人员,杜绝晚归或夜不归寝,自觉按时熄灯,言行举止文明,不乱画乱贴,不看不健康书报和音像制品。

4、宿舍安全:注意财物安全,上课期间关窗锁门;宿舍内不私接电源,不乱拉电线、网线,不使用违规电器,不储藏易燃易爆物品,不攀坐楼道护栏。

(五)网络文明

1、要善于学习先进文化,不浏览不良信息,不传播反动信息。

2、要养成友好交流习惯,不侮辱欺诈他人,不从事非法活动。

3、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不轻信网上谣传。

4、要自觉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不传播网络病毒。

5、要注意保护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不迷恋网络游戏。

三、活动步骤及时间安排(3月—12月)

(一)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3月)

各学生党支部、各班级,通过主题教育、主题团活、主题班会等方式,围绕“校园文明工程” 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学习和讨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建设氛围,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二)广泛宣传 全面发动(4月)

各班级按计划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多种宣传形式积极做好宣传,全面发动同学,利用网络、横幅、广播、宣传栏等手段,广泛宣传,全面启动“校园文明工程”活动。

(三)落实责任 扎实推进(3月—12月)

明确责任,精心组织,严密部署,狠抓落实,学院分团委辅导员老师成立“校园文明督导队”,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扎实推进“校园文明工程”。

(四)量化考核 总结表彰(7月、12月)

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实效,充分调动大学生“主人翁”的积极性,鼓励大学生参与投票评比,实行日常表彰与学期表彰相结合,每学期进行一次评比总结、表彰先进工作。

1、评选工程学院校园“十大文明现象”和“十大不文明现象”,由学生投票决定,并以此为契机在广大学生中加强文明修身教育,弘扬真善美,倡导校园文明新风,杜绝校园不文明现象。

2、利用学院学生工作宣传阵地,以开展每周一班活动为契机,在班级之间进行评比,评选出“文明班级”。

3、评选工程学院校园“文明之星”、“自律之星”、“自强之星”、“公益之星”、“诚信之星”和“礼仪之星”,树立校园文明榜样,学校颁发证书及奖品。

4、评选工程学院“学习标兵奖”、“最佳进步奖”、“外语精英奖”、“考研钻石奖”、“文体突出贡献奖”、“科研创新将”、“社会实践模范奖”。

5、评选工程学院 “文明宿舍”和“脏、乱、差宿舍”。每年全院评选出若干间“文明宿舍”和若干间“脏、乱、差宿舍”,将评比结果张榜公布,并进行表彰,颁发奖状及奖品,对“脏、乱、差宿舍”进行全院通报批评。

6、表彰“优秀校园文明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校园文明优秀党员”,颁发证书及奖品。

四、保障机制

工程学院“校园文明工程”领导小组

组长:申玉军 张伟

副组长:张昆

办公室主任:姜楠

办公室成员:任锋、高波、李冰、刘芳芳、柴旺

领导小组职责:

1、抓组织:制定活动方案,组织和落实学院开展“校园文明工程”活动,检查学院活动方案和活动落实情况,对工作进行阶段小结。

2、抓活动:在“校园文明工程”活动不同阶段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和主题活动。

3、抓典型:注意在活动中发现和宣传正面典型,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4、抓检查:负责检查寝室、教室、校园环境和学生日常行为。

信息工程系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第3篇

1 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

当前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都要依靠科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3]。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4]。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习近平指出: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5]。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青年是社会上最具活力,最有创新力的群体,将广大青年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石、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重要场所的高校,更应深刻认识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的主体作用,要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基础,作为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首要选择,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

2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

“钱学森之问”使我们思考培养创新型人才缺乏的是种子还是土壤?法国心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也曾经指出:创造力是没法教的,学生的创新素质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下自主发展的结果。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分,使他们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相比各种物质条件,作为大学生活、成长环境和氛围的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更具根基性作用,然而目前对校园文化对创新人才培养所起到的作用方面关注还不够。高校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主体,应该将创新人才的“培养链”向两端延伸,即前端应甄选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关注后端的市场需求,把创新文化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尊重人才成长和培养的规律,构建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在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载体基础上,近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注重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坚持以建设优良院风学风为核心,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建设校园文化为载体,充分利用特色学科优势,创新校园文化内涵,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平台,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加强工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走出了一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之路。在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学院提出了实施创新教育,积极推进校园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助推工科学子成才的总体思路,在全院学生中积极营造浓厚的学科竞赛文化、学术研究文化、学以致用文化、培训实训文化、创新创业文化,搭建全方位的学科赛事平台、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素质拓展平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术交流平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团队合作平台、以市场为导向共建企业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平台、官方微信平台宣传科技创新文化,弘扬创新精神。

3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举措

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学院统筹安排校园文化建设实施计划,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措施,统筹调配校园文化建设资源,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文化育人体系,确保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到位;通过建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等,实现确保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到位;通过出台《信息与控制学院学生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实现确保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到位;通过推行班级导师制、学生创新活动社团化等措施,实现确保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人员到位;通过开展届次化、品牌化、系列化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现确保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到位;通过实施奖励政策,实现确保校园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激励措施到位,有力地促进了优良院风学风的形成,促进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1 健全机制,打造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

学院成立科技创新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党政学团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推行班级导师制、科研小助手制、社团活动导师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通过实施创新奖励等,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将指导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教师业绩和学生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形成全员化重视、全员化参与、全员化推进的工作格局。近年来,学院在省级以上创新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平均每年达120人次。2015年,刘青山教授指导的学生团队获得国际IMAGENET大赛目标检测、分类任务第一名、国际人脸形状跟踪算法竞赛第一名。

3.2 平台驱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创文化活动

学院搭建各种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创新文化活动,驱动学生能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中彰显个性,激荡思维,增强创新创造活力。学院举办科技文化节,通过表彰大会、专利申报大赛、经验交流会、实验室开放日、毕业作品展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科创项目,提升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结合学院学生专业特点,先后举办了学院虚拟仪器大赛、循迹小车大赛、电子技能大赛、水火箭比赛等学科竞赛,为学生搭建平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创新创业大讲堂”“专家教授进课堂”等系列学术讲座,搭建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术交流平台。智能车、机器人、虚拟仪器等创新类学生社团,搭建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团队合作平台。学院多次被评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生奇思妙想科技创新(专利申报)大赛优秀组织奖。

3.3 竞赛带动,挖掘培育创新人才

学院以“立足兴趣、依托学科、乐于实践、勇于创造”为理念,以“创新、合作”为精神引领,积极打造学科竞赛平台,培育学科竞赛文化,挖掘培育创新人才。学科竞赛已经成为学院的育人舞台和文化形态。学院形成了领导重视、运作机制完整、激励机制充分的学科竞赛保障机制。同时,从学科竞赛文化活动的程序、组织、人员、管理和经费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保障。学院组织一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综合能力的教师担任学科竞赛活动的指导教师,整个竞赛活动从前期到后续的过程,专任教师都全程指导和监督。学院承办第一届物联网大赛华东区赛事、第三届江苏省虚拟仪器大赛,鉴于本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获得的优异成绩,大赛组委会特委托本院承办2016年第十一届智能车竞赛华东区赛事。通过以上举措,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显著提升,学院近5年5人次获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6人次获得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全国特等奖;2015年度国际IMAGENET大赛目标检测分类任务第一名、2014年度国际人脸配准算法竞赛第一名、2015年度国际人脸形状跟踪算法竞赛第一名;30余人次获得包括智能车竞赛、机器人大赛、物联网大赛、虚拟仪器大赛等重大赛事省级一等奖。学院高质量就业率稳居学校前列,有多名毕业生自主创业,学院连续多年被学校评为就创业先进集体。

3.4 融合资源,构筑第二课堂文化建设机制

学院将大学生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按照校内实践、校外生产实习和创新训练三个层次,优化、整合各种实验室、实践基地和科研创新平台,形成多层次、开放性、立体化的第二课堂文化建设机制。学院组建“长望智能机器人竞赛实验班”,通过制定一系列选拔措施,系统培养学生参加智能车竞赛必备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院将指导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教师业绩和学生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了课程化激励机制。学院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建设的重点,实施精品化战略,以品牌性社会实践活动带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全面提升。学院发动学生广泛开展科技服务、社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好评。李明佳同学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3.5 协同创新,广泛合作推进创新型文化建设

学院与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国电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埃森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课外科技创新基地协议,协同建设创新型校园文化,保证创新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可持续化。学院借力社会教学资源,引入专业培训机构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院与北大青鸟、南京捷辉科技等签订合作培训计划,建立了教育部IAAT和MITT专业技能认证培训和测试平台,切实加强学生在Java、Android等软件以及PLC等硬件方面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学生获得2014年“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铜奖两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13届毕业生戴栋同学以作品《科适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获得南京市浦口区创业大赛亚军,获浦口区政府大学生创业基金3万元及免费创业场地,成功入驻南京浦口区创业园。在校期间成立“南京科适微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项目入选南京市优秀项目评选,最后成功从40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南京市创业项目一级优秀项目,获南京市青年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资助20万元,同时引入风险投资“南京紫金科创集团”。

3.6 营造氛围,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学院设有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信控星空”官方微信等平台,宣传科技创新文化知识,弘扬创新精神,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信控星空”微信公众号是信控院的官方微信平台,设学院动态、学科前沿和科普天地三个版块,介绍科技前沿知识,使学生了解当前的专业动态及以后发展方向。同时,宣传各类科普知识,增强阅读群体的科普知识存储量。学院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如每年向毕业生发送电子版学院发展成就展示,尤其是重点向毕业生介绍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并通过各种渠道联系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为学院学子提供创新实践的岗位,开展毕业生返母校创新讲堂活动等。学院2015年成功获批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全国科普日、省科普宣传周等主题科普活动,营造科普宣传热潮,加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出版专著《气象仪器基础》,建设了气象仪器课程网站。2016年的全国科普活动中,发放科普宣传册300余册,并通过实物展示气象仪器及物联网自动站等方面的知识,赢得了广大市民、青少年广泛关注。

摘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并提出创新人才培养应借助政府、企业等多方力量,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对创新文化进行顶层设计,搭建提高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实践等方面的平台。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徐湘,徐延宇.大学精神与中国创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6).

[2]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中国教育报,2016-04-08.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信息工程系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第4篇

【关键词】保税物流中心 信息化工程 工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F2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443-02

一、保税物流中心

1、保税物流中心相关概念

保税物流中心是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产物,是指经海关批准,由中国境内一家企业法人经营,多家企业进入并从事保税仓储物流业务的海关集中监管场所。

根据我国对保税物流中心暂行管理办法规定,我国的保税物流中心可以分成A.B两种类型。

目前,全国的保税物流中心以B型为主。基本上是:经海关批准的一家企业法人经营,而进入并从事保税仓储物流业务的企业则有多家,他们共同从事保税物流中心内的仓储物流活动,但经营权却只属于一家企业法人。

2、保税物流中心的主要业务

就一般意义而言,保税物流中心的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是解决一般贸易出口商品进入保税物流中心的退税问题;二是解决一般贸易进口商品保税问题;三是解决加工贸易中的深加工和结转货物问题;四是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和增加物流服务价值。

保税物流中心实行“境内关外”的经济运作形式,进入该区域的商品具有“免证、免税、保税”的优惠政策。具体来说,保税物流中心具有以下主要业务:

(1)保税存储进出口货物及其他未办结海关手续货物;保税物流中心提供在区内进出口货物的仓储运输业务,只收取相应的仓储费用,方便了进出口厂商间的交易。尚未办结手续的货物还可以通过保税物流中心的服务,完成通关。

(2)对所存货物开展流通性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进入保税物流中心后的货物在流通过程中的简单加工包装等业务,均可以通过保税物流中心的服务实现。

(3)全球采购和国际分拨、配送;保税物流中心是目前国内最具开放性的区域之一,因此它具有实现全球采购和国际分拨、配送的强大功能。

(4)转口贸易和国际中转;优惠的经济政策,使得保税物流中心成为转口贸易和国际中转的良好平台。

(5)经海关批准的其他国际物流业务。

二、信息化工程建设需求分析

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是保税物流中心信息化工程建设的重点。信息化工程建设要如何开展,关系着物流业的未来。因此,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工程建设的需求:

(1)管理系统建设。统一信息数据的录入和采集,可以采用标准化的条码系统实现这一功能,在此条件下获得的物流信息更加准确。保税物流中心内货物的仓储信息,仓位信息,出关流程等等的信息化内容通过载体方便查阅。外部政府相关规定,行业信息的整理,形成管理系统,并把这些系统录入信息系统,从而对物流业实现比较全面的管控。

(2)信息管理水平提高。通过建立数据库,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仓储、保管等各类与物流业务管理有关的基本数据库,利用这些数据库存储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在货物的运输、保管、仓储等各个环节能够有效控制。

(3)技术水平和技术手段的提高。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信息的传递和追踪,例如使用GPS技术,对物流汽车进行定位、追踪和导航,提高物流路网运营的透明度;通过仓储管理系统对用户产品以及需求进行整理和追踪,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4)信息平台的建立。通过保税物流中心信息平台的建立,在网站上实现物流中心一体化,提高申报效率,缩短通关时间,促进贸易交流。信息网络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应不断加强信息系统的开放性,通过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让客户能够利用网络查阅相关信息,了解货物所处的状态;物流中心也可通过网络了解客户物流需求,进行保税物流中心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对物流活动进行协调和控制。信息平台是物流中心提高自身声誉,实现物流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三、江阴保税物流中心信息化工程建设案例分析

1、完善信息化硬件监控监管基础设施

(1)建设电子围网隔离以及监控监管设施。

江阴保税物流中心四周实施了长约5公里的电子隔离网。沿电子隔离网周围布有视频监控摄像机及红外线报警系统,24小时全天候监控。

另外,科学规划、建设完善海关监管卡口8个、行政卡口2个,监控中心3个。各控制中心相互之间用光纤专线相互联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主控中心对物流中心监管区域内一切前端监控设备的远程实时操作及数据传输。

(2)建立自动型卡口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电子车牌自动识别系统和集装箱箱号识别系统两大自动识别系统以及IC卡车辆管理、地磅采重、LED显示系统、海关后台业务比对、放行控制等系统组成。卡口管理系统全部实行自动化作业管理,无需人员就能自动完成对车辆号牌、集装箱号的有效识别、车重数据的科学采集,实现了节省人力、客观公正、全面监控的目的,并可以和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及其它海关监管系统、国检监管系统业务协同。

2、建立一站式信息化管理平台

建立统一的保税物流中心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与中国电子口岸平台可以进行无缝对接整合。整合后的江阴保税物流中心管理平台将包含区外保税加工企业、区内保税物流企业,可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实现了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有效对接。加强了政府在货物通关等方面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作业,加强政府服务职能,提高通关速度,实现快速通关;另一方面体现服务理念,整合物流资源,加强物流作业者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作业,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从而降低企业商务成本。

它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保税物流企业

仓库管理系统(简称WMS),用于保税物流企业对出入库、账目管理、库存及储位管理、报表管理、流通加工等的管理。通过仓管管理子系统,对企业的仓储定位进行全面把握,而且可进行仓储的调整,系统化使得办公效率提高。

(2)监管场站

场站监管管理系统,通过卡口管理、制单操作、仓储作业、基础资料等功能模块为企业建立完善的仓储管理平台及严格的仓储流程控制,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信息管理渠道,最大程度的保障业务处理的流畅和安全,促进企业的高效运作。

(3)物流中心

物流中心一站式申报平台。通过这样的信息平台,物流中心范围内即可解决货物通关的申报问题,减少中间环节的耗费和时间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4)海关

海关审批放行平台。将需要通关的信息进行整合,提高通关放行速度,同时,还可提高货物周转的速度。

(5)检验检疫

检验检疫监管放行平台。对通关的货物检验检疫情况形成数据库统计,便于后期查询与反馈。

四、保税物流中心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意义

信息化工程是影响物流产业的重要因素,而物流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加强物流企业、保税物流中心的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才能够跟上经济发展的需求,发挥出其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会制约经济的发展。

保税物流中心信息化工程的建立,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物流业的竞争水平,满足了现代制造产业生产、营销以及管理方式的需求,对促进保税和现代化物流、国际惯例相融合,加快现代加工制造业及保税物流业的和谐发展,持续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供应链条,提升增值率,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与采购信息化优秀案例集(2011).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08版

[2] 李向文.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09版

[3] 张余平.现代物流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版

信息工程系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第5篇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的决策部署,根据南安市绿色校园建设规划方案,为全面落实绿色校园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生态市建设要求,以“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海西”为主题,以实施绿色校园工程为重点,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努力提高校园绿化水平,把校园建设成景色秀美、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优美之区”。

二、规划依据

(一)《水土保持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

(二)《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施城乡绿化工程,继续保持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

(三)省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实施方案(2010-2012年)的通知》(闽政文„2010‟76号)。

(四)市政府《关于印发南安市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实施方案(2010-2012年)的通知》(南政文„2010‟159号)。

(五)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安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总体规划的通知》(南政办„2010‟215号)。

三、规划原则

(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科学规划,总体布局,按照轻重缓急,合理安排任务,争取实现“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样”的绿化目标。

(二)生态优先,注重实效

以身边增绿、改善生态、优化环境为主要内容,根据气候和土壤条件,绿化、美化、香化、彩化同步,以乔木为主,乔灌草花结合,确保绿化成效。

(三)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根据学校的资源、环境条件,按照全市绿色校园建设总体目标要求,以及新一轮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和学校建设规划要求,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体现学校特色。

(四)落实到位,做好衔接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方案 第6篇

充分认识加快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重要意义,以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大力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以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为重点,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扩大优秀文化资源传播,进一步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实施目的和意义

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是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的一个具体措施。共享工程的实施,将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传送到广大群众身边,以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共享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加强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丰富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有利于提高我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对我区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建设目标

按照相关要求完成我区支中心建设任务,完善相关功能设施建设,逐步建成以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为龙头,以镇、村和社区为网点,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全区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体系,使广大基层群众能够普遍享受到数字文化服务。

1、职能要求

区级支中心职能:区级支中心是提供全区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和地方资源征集制作的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将全区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对外提供网络资源服务,存贮由国家中心、省中心和市中心提供的资源,并提供信息服务,利用共享工程网络宣传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群众。

2、场地建设

按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系统配置标准要求,所需面积为500平方米,主要用于中控室、电子阅览室、综合业务加工室。

3、技术要求

区级支中心技术要求:互联网采用光纤专线接入,带宽为10M以上,局域网通讯能力为1000M;中心域网工作总数不低于50台(包括电子阅览室);配置共享工程专用存贮空间不低于20TB,配有专业技术人员和资源加工人员;设备条件可支持镇服务点和基层服务点的资源利用服务。中心配备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资源存贮设备、音视频采集加工设备(包括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录音笔、全文数字化软件和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多媒体制作计算机、不间断电源、投影仪、防病毒软件等。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级分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建设配置标准的通知(办社文函〔〕371号)要求和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关于下发年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文办发〔〕178号)文件中关于县级支中心建设的设备技术标准完成设备配备工作。

4、经费保障

(1)设施设备经费

主要设施设备购置配备经费由中央财政担负,场地建设、机房装修和相关设施经费由区财政担负。

(2)日常运行维护费

每年5万元日常运行维护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支中心日常运转、维护、流动服务补贴以及其它各项业务工作所需。

(3)设备安装

设备的安装、调试由供货单位负责,省分中心监督完成,区文化和财政部门验收认可。

四、具体标准

1、区级支中心配套设施建设:

(1)中心机房: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机房内安装配电箱、防静电地板、防雷系统、地线系统、24小时专线电源、防火器材、机房空调、电话、机房集成设备、综合布线、机房装修等。

(2)综合业务加工室: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配备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桌椅等。

(3)多媒体视听室: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配备投影机、投影幕、有源音箱、摄像机、照相机、桌椅。

(4)电子阅览室: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主服务器、交换机、电脑均应升级换代,适应共享工程的新要求。

(5)在场馆醒目位置设置巨幅共享工程标识标牌,活动预告及工作宣传图片栏。

(6)支中心区域内所有机构和设备实现光纤接入和区域互联。

2、数字资源建设及目的

(1)建立镜像,存储空间不少于10TB。用于存储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省级中心和市级支中心的数字资源。

(2)结合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在现有自建数据库的基础上,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新购和完善,确保为本地区基层服务点提供数字资源服务。

(3)电子网络信息服务。以网络中心机房及多媒体电子阅览室为实体,以网站为平台,将网站建设成为拥有单位传统信息、特色资源信息、开展网上业务和网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信息化平台。

(4)建立区级文化共享工程培训中心。利用区级支中心人才及资源对全区基层网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及服务培训和开展公益性专题讲座。

(5)开展远程信息服务,即为我区读者提供全国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

(6)决策参考信息服务,即为本地区党政部门、重点科研项目、生产科研课题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咨询为重点,提供课题研究与信息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专题信息汇编、题录、调研报告、综述报告等。

(7)跟踪命题服务。主要面向企业、事业、科研、农业、生产单位所提出的各种课题项目,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主要内容包括:重点课题跟踪、专题查新、技术成果水平鉴定、科技情报调研、专项课题咨询等。

(8)整理、发掘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纳入数据库管理。

五、保障措施

1、经费保障。区级支中心建设费用由区财政解决,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设备采购部分由中央财政和区财政按八二比例投入,实行政府采购;日常工作和维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主要用于设备的维护、运转、电信网络使用、信息整合、数据库建设、技术人员培训、基层服务等工作。

2、人员保障。文化共享工程区级支中心建设工作需增加编制2人,配置专业技术人员。

3、技术保障。文化共享工程必须确保安全运行,因而系统安全、硬件安全、软件安全和技术支持均应得到保障。

4、宣传到位,提高文化共享工程服务效果。通过市、区媒体报道,印发宣传资料和开展活动等方式,加大文化共享工程的宣传力度,区级支中心负责所在区基层服务点宣传资料的收集,并上报市级支中心。

5、广泛动员,充分利用各方社会力量。与电信、网通等相关部门和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紧密配合,利用互联网、数字电视技术将文化共享工程的优秀文化资源送到千家万户。

六、组织机构

信息工程系校风建设活动方案1 第7篇

良好的校风学风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校风学风建设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为促进学院骨干院校建设,巩固提升我院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果,提高教书育人质量,建设文明和谐校园,根据《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风学风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制定信息工程系校风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发展为本,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治学精神和自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弘扬昂扬向上、文明修身的正气。

二、活动目标

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坚持校风、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班风建设相结合、与党建工作相结合。通过开展校风、学风检查、校园卫生维护、纪律等评比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积极向上的作风,进一步提升我院的学风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校风、学风氛围,建立健全校风、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活动内容

(一)校风建设宣传动员

1、各班级召开“做文明学生、创优良校风”主题班会。

2、各班组织学习《学生手册》等。

(二)“五好班级”评比

认真组织每个月的(3月份开始,共四次)“五好班级”评比。

(三)辅导员队伍建设

1、每周召开一次辅导员工作例会。

2、加强辅导员值班的管理工作,严格辅导员值班打卡制度(值班当天必须下班级、下宿舍)。

3、辅导员每周召开班会至少一次(一般为周四下午形势教育课进行)。

(四)先进典型宣传

1、每年召开一次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会。

2、每学期举办一次优秀学生(在校并获奖,特别是国家级奖励的)、先进班级事迹报告会

(五)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1、加强各级学生干部、党员的管理和培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积极开展“一对一”重点帮扶活动。

各系组织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重点帮扶,通过“一对一”的形式,深入持久开展帮扶活动,挖掘他们学习的潜力,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实际困难,鼓励他们树立刻苦学习、奋发成才的自信心。

3、加强党建、奖助学金评选及其他资助评选工作,促进优良校风学风形成。

对违纪学生,取消党课培训、入党推荐、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发放资格。

4、加强宿舍管理

①组织学生干部协助辅导员巡查宿舍,督促学生按时休息、按时起床上课。

②组织学生干部、辅导员对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进行排查,消防隐患。对使用大功率电器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对屡教不改者进行处分。

③开展“星级寝室”评选活动,倡导卫生、文明寝室。

5、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

①组织板报评比;

②举办信息机电系篮球赛、羽毛球赛等体育比赛; ③开展综合治理知识竞赛;

④组织的“校风学风与我成才”为主题的学生辩论赛; ⑤举办信息机电系电子竞技大赛; ⑥举办“感恩”主题演讲比赛。

6、加强校园不文明现象的巡查

由系学生会协助学院学生会进行校园文明监督,对食堂、教学楼、运动场等公共场所进行巡查,对乱掉乱扔,破坏环境卫生等不文明行为进行提醒,发现情节较为严重上报处理。

(六)总结评比

对每一个同学的表现都按《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标准计算素质测评分数,认真撰写校风学风建设年总结报告,并将在校风建设中表现优秀的集体和个人上报学生工作处。

四、活动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3月份)3月1日至3月20日:各班级要及时召开“做文明学生、创优良校风”主题动员会,学习学院《校风学风建设活动方案》,学习《学生手册》等文件,明确活动的重要意义、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及要求。同时,要结合学院“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开展讨论活动,明确内涵要求,找准努力方向。

(二)组织实施阶段(3月下旬至6月下旬)

1、认真组织每个月的(3月份开始,共四次)“五好班级”评比。

2、每周召开一次辅导员工作例会。

3、加强辅导员值班的管理工作,严格辅导员值班打卡制度(值班当天必须下班级、下宿舍)。

4、辅导员每周召开班会至少一次(一般为周四下午形势教育课进行)。5、4月份举办一次优秀学生(在校并获奖,特别是国家级奖励的)、先进班级事迹报告会。6、5月份召开一次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会。

7、积极开展“一对一”重点帮扶活动。

8、加强党建、奖助学金评选及其他资助评选工作,促进优良校风学风形成。

9、加强宿舍管理

①组织学生干部协助辅导员巡查宿舍,督促学生按时休息、按时起床上课。

②组织学生干部、辅导员对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进行排查,消防隐患。对使用大功率电器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对屡教不改者进行处分。

③每月开展“星级寝室”评选活动,倡导卫生、文明寝室。

10、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

①3月底组织板报评比;

②3月至4月举办信息机电系篮球赛、羽毛球赛等体育比赛; ③3月下旬开展综合治理知识竞赛;

④5月中旬组织的“校风学风与我成才”为主题的学生辩论赛; ⑤5月技能文化节期间举办信息机电系电子竞技大赛; ⑥5月份举办“感恩”主题演讲比赛。

11、加强校园不文明现象的巡查

(三)总结提高阶段(6月下旬)

信息工程系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第8篇

关键词:气象文化,校园文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文化不是简单的“气象+文化”, 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 指的是气象这个行业、部门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及其相应的制度、体制和根本方法, 以及外在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样态等总和。气象文化形成的过程归根结底也就是气象人才培养的过程。而气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高校教育和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 因此气象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共建也就成为气象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高层平台。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大学在气象文化形成过程中不仅树立了知识权威, 成为科技进步的“孵化器”, 而且以深厚且影响深远的校园文化传统对气象人才进行精神熏染, 依照《中国气象文化建设纲要》提出的气象文化建设的目标, 以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及基础设施服务于气象事业, 建设“一流的装备、一流的技术”, 恪守教育的本职, 为气象事业培养“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台站”, 以深厚的校园文化凝练崇高的气象人精神, 树立美好的气象人形象, 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的良好氛围, 将校园建设成具有鲜明特点的气象文化载体, 满足广大气象工作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使大学由社会边缘的“象牙塔”变成气象事业进步的“加速器”。由于气象事业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气象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共建随之成为气象文化研究领域中的新课题。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这个大气为优势学科的学校为具体个案进行分析, 进一步考察气象文化与校园文化共建过程中带来的社会效益和营造的文化氛围, 发掘气象文化建设所需的文化内涵, 以便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对气象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由于气象文化可以概括为气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积极成果的总和, 包括气象物质文化, 也就是气象生产力;气象精神文化, 也就是气象发展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形态;气象行为文化, 也就是气象从业人员的行为方式、样态和习惯。校园文化指学校的整体文化, 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共识及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 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 包括舆论风气、人际关系、校园环境等, 也包括通过各种途径 (特别是现代传播媒介) 对社会文化的间接影响。因此校园文化对气象文化的促进作用也体现在物质、精神和行为等方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校园文化在物质、精神、行为三个方面对气象文化的发展构成影响, 两者在共建过程中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进而促进气象事业与高等教育事业带来的技术进步、文化发展。

1. 从物质层面上看, 校园文化是气象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气象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近年来的发展方向来看, 我校作为中国气象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 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 学科建设尤其是特色学科大气科学专业优势彰显, 其他学科依托于大气科学得到调整和优化, 学科方向凝练初见成效, 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连年翻番, 2008年科研经费已超过亿元。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 学校主动服务于气象事业, 对接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积极承担行业专项和科技支撑项目, 产生出有影响的科研成果;主动融入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启动教材及气象台等实验台站建设, 条件平台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 成为气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宣传工具;主动加强和中国气象局及各省局的交流和合作, 了解需求, 提供支撑, 成功承办了“华风杯”第二届全国气象行业运动会等多项全国气象系统重大活动。

在校园文化形成过程中,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继续实行“学科特区”政策, 适当扩大“学科特区”范围, 合理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重点突破, 立足优势学科, 瞄准专业发展前沿, “优先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大气学科, 打造国际一流学术品牌;重点推进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和环境学科, 打造国内一流学术品牌;大力培育经管和人文学科, 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学术品牌”, 这种做法是符合高等教育普遍规律的先进办学理念。塑造了校园文化鲜明的特色:保持我校气象领域学科综合的优势, 形成以新闻传播学、艺术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相互渗透, 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形成了气象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2. 从精神层面上看, 气象文化与校园文化彼此影响, 不仅形成了校园独特的氛围, 也成为气象工作发展的有利条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不仅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以大气学科作为优先重点发展对象, 在校园文化的塑造过程中突出气象特色, 开设大气科学导论等相关必修课程, 帮助各专业学生了解气象, 掌握气象知识, 做好走向气象工作的前期准备并从理论上和精神上都将自己看作一名“气象人”, 熟悉气象文化的内涵, 并结合社会现实和自身情况认识气象文化的社会意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大气学科的影响辐射到其他各学科, 积极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教育活动, 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提出了气象文化史、气象文学史的研究, 这不仅是对气象发展史的另一角度的梳理, 而且是一部人类与自然斗争的文明史的抒写。通过对气象文化发展史的简要梳理, 发掘出潜藏其中的内在理路, 即我国的气象文化发展史是一个不断地从封闭走向开放、单一走向大众的过程, 气象文化的发展循着不断走向全球化和大众化的规律。这为气象文化建设提供了珍贵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和精神, 成为气象文化建设的历史资源和现实基础, 帮助气象文化打破地域和气象利益格局, 注重气象器物文化、气象制度文化, 以及气象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 不断地走向大众、服务大众。

3. 从行为层面上看, 气象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管理方式与培养对象保持一致才能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管理上注重发挥专业资源与人才优势, 强化气象意识, 认真落实“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 全面服务中国气象事业”精神, 坚持“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的发展方针, 以开放谋发展, 以服务求支持, 具体说来, 就是主动服务中国气象事业, 主动瞄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需求, 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创优, 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

现代气象事业的主体是气象文化人, 他们是充分凝聚着气象文化力量, 并能充分释放气象文化能量的气象人;是被气象文化所“教化”、“同化”, 更能体现和适应“信息革命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要求的新型气象人。这种人才往往是高校培养出来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 建立一支教学、科研、开发、服务协调发展的师资队伍;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厚基础, 重实践”的本科教育传统, 以传播的理念、艺术的视野、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坚持稳步充实发展, 以质量、管理、特色为主线, 改革创新, 提高专业教育质量、学科实力和办学水平, 并以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服务社会, 鼓励学生开展自发的气象宣传和普及工作。

综上所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先物质上积极承担行业专项和科技支撑项目, 主动融入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启动教材及气象台等实验台站建设, 基础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其次在注重发挥专业资源与人才优势的同时, 强化气象意识, 主动服务中国气象事业, 主动瞄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需求, 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创优;再次坚持“厚基础, 重实践”的教育传统, 以传播的理念、艺术的视野、推进学科专业建设, 立足优势学科, 瞄准专业发展前沿, “优先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大气学科, 打造国际一流学术品牌, 将大气科学特色辐射到全校工科、人文社会科学, 打造工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气象特色, 坚持稳步充实发展, 以质量、管理、特色为主线, 树立科学、高效的管理理念, 改革创新, 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学科实力和办学水平, 建设并完善包括气象宣传、报刊、影视、网络、图书出版和气象科普在内的气象文化载体, 并以气象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服务社会”。这种举措既有助于强化气象文化的专业性、准确性、科学性、严谨性、服务性、时效性和实效性, 又展示出气象文化的生动性、丰富的想象性、历史性和强烈的时代性, 加速了气象文化发展的步伐, 表明校园文化与气象文化之间密切的关系, 更好地促进气象文化和气象事业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元红.浅淡对气象文化的研究[J].四川气象, 2004, 4, (63) .

校园信息门户的建设 第9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信息门户

中图分类号:TP3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3-0000-01

Construction of Campus Portal

Zhang Xiaoming

(Taiyuan University,Taiyuan030009,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depth inform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mpus information portal system came into being.It will be a variety of digital campus unified and integrated application systems up and offers visitors a single sign-on and centralized access to the convenience of variety applications.More importantly,the popular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campus to promote people to access the portal for the individual needs,which can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portal.

Keywords:Digital Campus;Information portal

一、信息门户规划与建设背景

信息门户的技术是人们为了解决存在的大量信息和所需的有效信息之间的使用而产生的一种信息技术。它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有效合理的组织,以便从这些信息中快速提取有效的信息给予用户。信息门户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序,它把应用系统的数据和服务进行整合,向用户提供高效的信息资源访问环境。

信息门户的发展历程至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信息门户把用户所需的WEB网站的地址进行了简单的收集和集中体现,用户可以进行简单方便的信息搜索,这样信息门户的主要作用就是为用户提供导航的功能。第二阶段:信息门户对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搜索和内容过滤,用户访问门户的体验得到提升。第三阶段:信息门户对各种应用进行整合,用户可以只通过单点登录就能够集中访问各个系统和信息资源。第四阶段:信息门户以用户为出发点,对各种应用、内容、信息等进行适当整合,为用户提供更完善的个性化支持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处于第三和第四阶段之间。

二、信息门户的系统结构

校园信息门户是以WEB方式展现给用户,与一般门户网站不同的是,校园信息门户的主要对象是校内的师生,他们使用唯一的账号和密码进入信息门户系统以后,就能够漫游查询到和自己相关的信息并进行业务办理。校园信息门户是数字化校园的高级表现形式,在建设中需要很多底层的工作来做铺垫。底层的基础平台主要包括: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统一安全机制;网站内容和信息发布管理平台;信息检索平台等。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全校性的统一信息门户,通过对各种应用的整合,将分立的不同系统不同功能有效组织起来,为各种用户提供统一的信息综合入口。

统一安全机制:全校性质的信息安全机制,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认证、权限管理,为用户访问信息化校园提供单点登录功能,用户通过一次有效的登录,就可以访问信息门户中所有有权访问的信息,无需在不同的系统中反复登录。对不同的应用资源分级授权,提高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和用户的方便性。

网站内容和信息发布管理平台:面向不同的管理部门,使其能够根据权限在自己所属的管辖范围内进行新闻的发布、编辑和管理等。提供网站内容管理功能,协助学校各单位、部门以及社团进行网站的建设、管理和维护。

信息检索平台:信息化校园的数字资源存在于多个地方,如WEB网站、文件系统、邮件系统、教务系统等。信息检索服务能够满足用户同时在多个信息资源内进行搜索,提高信息资源的搜索效率。

三、信息门户的内容框架

高校信息门户是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能够提供丰富的功能和高效的服务。高校信息门户建设应采用分层结构,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主干信息系统、应用集成平台和系统及硬件基础设施。

主干信息系统:通过对高校内部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以主干信息系统为核心,包含了教学、科研、生活相关的主要业务系统、数据统计分析以及决策支持。

应用集成平台:主干信息系统基于统一的数据标准,各种应用之间的数据交换遵循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独立的应用系统之间通过统一的集成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系统及硬件基础设施:为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和灾备中心,对不同的操作系统进行有效集成,使用统一的数据库连接技术对集成的数据库进行整合。

四、信息门户建设中的问题和方案

在信息门户的建设道路上,主要有三个问题需要考虑:模式选择、安全策略选择、可持续发展。

模式选择:目前,国内高校的数据整合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推倒原有各部门的系统,建立新的统一的新系统以及信息库。二是在原有各系统之上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实现各平台数据之间的交流。三是前两种模式的混合模式。第一种模式虽然如同在一张白纸上建设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标准也空前统一,但是这种模式的可復制性非常小。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讲,各部门的信息化系统可能已经很成熟,完全推倒重来不现实。但是,各个应用系统开发的时期和使用的技术各不相同,这样可能导致一些数据的重复和不一致,不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所以采用第三种方式比较先进,把业务和应用系统划分在若干区域内,各区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第二种模式进行整合,在区域内部采用第一种模式进行规划和整合。

安全策略选择:对于一把钥匙开一扇门转变为一把钥匙能够开多扇门的信息化整合,信息门户的安全性成为了一大挑战。在门户建设中,要注意建设全校统一的信息安全机制,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平台,集中认证,分级授权,对数据进行有效加密,提高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和用户使用的方便性。

可持续发展:校园门户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加大对数据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的推广力度;不断丰富信息的内容;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形成一支高水平的运行与维护队伍;加强校园门户的推广和宣传,形成师生共同使用的效果,这就要求信息真正可以方便师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建设人人喜闻乐见的内容与访问者共享。

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校园门户作为学校的软实力窗口,是学校数字化校园发展程度的高度体现。它扩展了学校的教学理念,将校园文化延伸到了校园外部,每个人都可以借助校园门户使校园生活作为终生的联结纽带。高校多年来存在的信息孤岛有望被打破,推动整个数字化校园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

作者简介:

上一篇:2023学生会卫生部述职报告下一篇:计生座谈会个人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