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切割的一瞬的情感散文

2024-06-27

不可切割的一瞬的情感散文(精选9篇)

不可切割的一瞬的情感散文 第1篇

不可切割的一瞬的情感散文

我就要走了,离别就要来了,话怎么说呢?转身是背影了,你就进了往事了,只是那时候既不愿承认这念头,于是你转身后,那背影多年后仍在我的眼眶里,微微颤抖!

总是那么的渴望团聚,那么想要换一个环境一段时间,那么的想……今天晚上虽然说是应该把睡眠给补上来,以便明天晚上熬夜坐火车才不会太累!可是我却失眠了,我的脑海中闪现出一段段画面。是相聚时那种热泪盈眶呢?还是又看到苍老的父母亲?无论我哪一次见到他们,总是感觉他们都老了很多!是啊,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悄悄逝去,在我们自顾不暇的过程中,父母都在慢慢变老了!而我们的注意力根本就不用在认真审视父母都为我们做了什么?总是要求要买这样那样!当慢慢懂事时,都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

不知道在这七个月来,我总是在无尽的思念中,我想过去一起的点点滴滴,我怀念过去的小幸福。但是,一切都只能化作回忆!追忆不能忘怀过去,更重要的是面对可贵的.现实。别人都说自己的父亲是伟大的,父爱如山。父亲话少,不善于表达和交流!我不明白为啥他一个学期都没有打过一个电话来问问我?今年初三毕业,面临的是中考,对于这残酷的四个月当中,父亲从来没有给我一句鼓励的话,甚至不闻不问。其实在自己最无助的时候,不就是想听听家人的安慰吗?为什么我想要你的一句鼓励或者慰问的话就是那么难啊!我知道对于一些美好的东西我只能幻想,但是你们永远不会体会一个孩子那是多么渴望得到爱和鼓励关怀。可是都已经回不去过去了,自己什么都想要,可却什么都得不得!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谁不想自己的父母,有谁不想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生活?都想要。若不是生活所迫,岂能落到这般地步!无法抱怨生活,因为没有用,太多的抱怨只会让自己在痛苦的深渊里挣扎与快乐无缘。只有敢于面对,接受,一切有因皆有果。随缘则顺其自然吧!这样生活就会多了另一番别样的风景。

不是谁的错,也没有谁错!不能活在仇恨中不能自拔,而导致自己丧失根本。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原来只有在离开之后,从那许多时日推移出来的距离之外远远观看,才能发现,原来那些片段和凌乱的印象,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反复出现,成为完整透明不可切割的一瞬!

不可切割的一瞬的情感散文 第2篇

一、将学习英语的目的教育与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结合起来

给七年级学生上第一节英语课时, 我首先提出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英语?”“为什么讲汉语的人口最多, 汉语却没有英语那样具有如此大的国际影响?”对于这样的问题, 我给学生讲明这是由于早期的英国殖民者对世界各地的侵略进而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造成的。在上课之前我准备了一张世界地图和有关英国国旗、国徽的小文章以便在课堂上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我还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向发达国家学习, 把我国的经济搞上去, 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文化水平, 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 第一堂英语课实际上变成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思想品德课,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人类的情感态度与学习语言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向学生适时地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能力、教学技能, 以本身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 以学识感染学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对他们进行的情感教育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与质量。

为师者既要教给学生知识, 又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当今的农村学校中, 有很多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 所以有的学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有的被托付给亲戚朋友, 有的学生被单独留在家中。这部分学生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 有的养成了一种自由散漫、不尊重他人、不认真学习甚至打架斗殴的习惯, 对社会和学校造成了不良影响。对于这些学生, 教师在教育时要特别注意, 要大度地对待他们, 尊重他们, 积极鼓励他们, 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往往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都会伤害他们的心灵。在这方面我们镇一位女教师的做法值得借鉴。有位同学的父母外出打工, 把她单独留在家中上学。由于家里没人管教, 这位同学逐渐沾染上了社会上的一些坏习气, 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当这位教师了解了这件事之后就到这位同学的家中帮助她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帮她洗衣服、做饭, 节假日还把她接到自己的家中, 同她谈心, 使这位同学感受到了母亲般的温暖, 学习成绩逐渐提高了, 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对于这样的学生, 教师不光要用高尚的情操, 富有魅力的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 还应深入实际地去解决学生的一些实际困难。这样才会使学生接受老师的教育, 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情感, 使他们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走上良性的教育轨道。

三、建立情感交流的沟通渠道

教学中情感的交流绝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事情, 而是师生共同互动的过程。教师首先应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样才有可能了解学生的心理,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情感交流。例如, 针对学生早恋的问题,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 并对他们采取个别谈话。在沟通和探讨这类问题时, 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 注意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我曾带的班上有两位学生热恋了, 起初我用了好多办法都未能奏效。后来我直接找他们谈话, 在征得他们的同意下把他们调为同桌, 条件是要他们尽可能地发现对方身上的缺点, 因为热恋中的双方只看到对方的优点, 而忽视了缺点。三个月后他们发现对方并不是心中的最爱, 他们决定把各自的这份情感深深地埋藏在心里, 并且约定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后来他们都考上了高中, 三年之后双方都考上了大学。

总之, 对于青春期学生的情感、思想、品德问题如果教师能适时、适当地加以引导, 可能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 教师要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 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情感的良性发展。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情感因素 第3篇

不可忽视情感在分层教学中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情感,分层教学,作用

我校进行教学改革, 即试行“分层教学”, 具体的做法是:一、在课堂内实行因材施教, 包括两点:1、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 分层设组;2、课堂教学层次化, 即备课层次化、授课层次化、练习层次化和成绩检测层次化。二组织课外学习班, 实行课外分层教学 (利用周二、周三、周四晚自修时间上辅导课和专题讲座) 。三、分层教学的成绩评定 (一种客观的评定法) 。

从目前中专学生的状况来看, 分层教学有两个体现:一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体现, 二是实事求是精神在教学中的体现。既然这样, 分层教学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发展。但我们教师受古人的“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制约和影响, 一般视传授知识、解决疑难为天职, 而对于感情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被忽视。因此, 固然有好的教学方法, 如果不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其效果也不会很好, 起码还没有深刻理解“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概念。

情感是指人的情绪或感情, 是件随行为愿望的一种自我意识。既然我们教育的对象是青春发育期的中专生, 而中专生做事最易感情用事, 最易受感情支配, 这是大家非常清楚的事情。现代心理学早就研究证明:情感是打开学生智力阀门的钥匙。我们何不利用这把钥匙呢?于是我在语文分层教学中使用了这把感情钥匙, 效果还不错。在具体教学中, 我的做法是:

一、用情感去感染学生学习

我在教授《再别康桥》时, 先让学生听录音, 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节奏, 注意读音。接下来我叫一位学习较优秀的同学读一遍, 该同学确实读得有节奏、有层次、有感情, 而且清新、淡雅, 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我称赞道:“读得真投入啊, 读得真美啊!”我问:“你怎么读得这么有感情, 就好像你是徐志摩似的?”朗读的这位同学说:“这首诗是抒发作者对康桥的留恋之情和离别之情。”我真诚地夸奖说:“你说得真好啊!”我向大家说:“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遍, 让大家参考好不好啊?”“好!”我想契机到了, 用真挚的情感感染一下试试看。于是, 我先让自己投入到诗歌的情境中去, 发挥所学的有关诗的知识, 注入深切的感情, 非常流畅地去读。我读得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语调中渗透感情, 读到最后一节时, 作者那种离别时的依恋和不愿惊动康桥的复杂思想感情也感染了我, 我都读得动容了。读完后, 全班鸦雀无声, 安静极了。当我问他们读得怎样, 回答我的竟然是掌声。以后的诗歌教学中, 我常用这种情感感染法去打动他们, 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情感协调功能, 促使学生萌生学习兴趣

情感协调功能对于不爱学习、缺少勤学好问的精神, 缺少不怕困难、乐于吃苦精神, 缺少奋发向上、探索创新精神的学生来说, 能够起到促进他们学习的作用。其实情感协调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应该是专长。

在每一新课的常规讲授程序中, 总少不了字词教学, 而字词教学又是枯燥无味的, 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就少不了睡觉。碰到这种情况, 教师就要很好地发挥情感协调作用。有一次我在黑板上写了“聪明”这两个字, 叫醒一个神志昏沉的学生认, 他不假思索地读了出来, 然后我称赞说:“脑子还未清醒过来就能说对, 如果清醒了就不得了了。”接着又说:“‘聪明’怎样解释?”他马上查词典, 其实还有很多同学在查词典。片刻后他回答正确。我又问“聪”字是怎样组合而成的呢?他说左边是“耳”, 右边是“总”。我问“总”字是怎样组成的呢?他说上面是两点, 中间是“口”字, 下边是“心”字。我说:“很好, 只不过上面是一对眼睛, 现在明白了没有?”“明白了, 课堂上耳朵要听, 眼睛要看, 口要读, 心要想。”他回答说。“哇!好聪明。”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称赞。我接着说“明”是日月同辉的光照, 要达到这种效果必须要具备一个“聪”字的条件。接着我让全班的同学比赛找出与“聪明”近义的词来。同学们很快地完成了这样的作业。而他也不睡觉了, 反而兴致盎然。利用这种方法很快地完成了该课的所有生字词。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交际双方的情感是相互感染的。真挚、深切的情感易打动人, 其行为也易为他人接受。愉快的情感或情感体验不仅会促进人际关系的融洽, 也有利于提高师生双方信息的可接受性, 善于以朋友式的态度去接近学生, 全面了解学生, 使他感到教师是可亲近和信赖的, 而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会感动学生, 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英语教学不可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 第5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情感态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56

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课前准备很充分,基本功也很扎实,但课堂上就是死气沉沉,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课堂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笔者就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导致这种情况呢?通过对比分析和研究,笔者发现除了学生基础差等客观方面的原因之外,这些教师课堂教学大都有这样一个共性:教师只是关注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即学生的情感态度。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能力出发,提倡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使语言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的过程。其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语言和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不容忽视。

一、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由此可见,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成功的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确实把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试想那种满堂灌与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学生疲于应付,被动接受,又怎样才能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有效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其次,培养学习兴趣是导致学生热爱这门学科的途径,而好的教学方法又是激发兴趣的重要因素。教无趣,必不乐学。这就要教师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总结,把培养学习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一方面,教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与学习兴趣很相近的另一个情感因素是动机。动机是为学习者提供动力和指引方向的一系列因素的总和,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来自学习者对某一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的兴趣,外在动机则是来自外界的影响,如为了获得奖励,避免惩罚等。虽然外在动机也有利于学科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内在动机的作用,内在动机持续的时间越长,目标的实现就越有可能。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激发其学习动机。

学好英语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情感态度就是要有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自信心总是和自主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猜谜语,讲故事,句子接龙,做游戏,举办英语之角等让学生充当其中能胜任的角色,从而在参与中充分表现他们的才干,在活动中积极培养他们的自信,并且要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自己的力量。自信心增强了,同时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种品质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英语单词是comperation 其实是两个英语单词的合成:competition (竞争)和co-operation (合作)。这个单词意思是指但今社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课堂上、课后的很多的学习活动需要学生的相互合作,而合作又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更要针对英语学科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正因为如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以pair work, group work, team work等形式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们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共同增加词汇量和语言信息量,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情感态度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消极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消极的情感如焦虑、害怕、羞涩、紧张、愤怒、沮丧、怀疑、厌恶等都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如果学习者受消极影响太大,再好的教师、教材、教学方法都会无济于事。因此,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消极的情感态度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常见的消极情感态度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性格内向型,在课堂上这些学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不敢和同学们讨论问题,他们怕犯错误,怕同学们嘲笑,怕教师批评,因此他们往往通过回避、退缩、不参与的行为进行自我保护;二是厌学型,这些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缺乏主动性,意志不够坚定,由于成绩不断下滑,教师和家长没有给予及时必要的劝慰和鼓励,相反却施加更大的压力,使他们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三是叛逆型,这些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及教育等方面的原因,容易激动,爱走极端,喜欢和教师及家长对着干,当然也就不大可能把英语学好了。那么,如何帮助这些学生克服消极的情感态度,促进他们的情感态度向积极方面转化呢?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中学生的情感相对小学生更加成熟,但由于家庭、社会、升学等方面的压力,他们更加需要教师的关爱。教师应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助学者和监督者。在传授知识时,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对后进生要多一份关爱,多给他们表现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亲和力,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这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和创造潜能,而且能培养学生对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学生进而产生爱教师,爱教师所教授的课程。

其次,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关点,虽然这些有着消极情感态度的学生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不足和坏的毛病,但由于我们的思维定势,认为这些孩子一无是处,殊不知,他们身上也有许多优点,我们要善于捕捉到这些孩子身上的闪关点,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班上的一位男生一贯性格内向,上英语课从不张口,有一次,无意中课下听到他唱歌,唱得还不错,笔者同他聊了起来,得知他非常喜欢唱歌,笔者表扬了他,让他第二天上课给大家唱一首,同时,笔者也答应在班上唱一首英文歌,起初,他不肯,后来在动员下还是同意了。第二天,他准备的很充分,班级掌声如雷,笔者也如约唱了一首英文歌。事后,他告诉笔者那是他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爱,从此,他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英语成绩也是突飞猛进。最后,耐心对待“问题”学生,学生有着消极情感态度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寻求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不要指望一、两次就能转化,这些学生一开始会有所改变,但大多数坚持不了多久,又会重走老路,因此,对他们要有耐心,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师要给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做学生的贴心人,体谅他们学习的难处,这些都无疑会缓解他们的消极情绪,并积极地向好的方面发展。

总之,学生的情感态度往往与他们学习的成功和失败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业上的成功能促进情感态度向积极方面发展,产生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感态度,让学生在激励中学习知识,同时在激励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候丽萍.关注英语情感态度,促进英语学习[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3).

不可切割的一瞬的情感散文 第6篇

一、在课堂教学中, 渗透情感教育, 以情感人

在语文课堂上发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因素, 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 在教育教学中顺乎自然地进行情感地渗透, 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高尚的情感熏陶、感染, 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演讲单元中《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主题鲜明, 感情强烈的演讲词, 它真实而生动地阐述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起因和目的, 表现了马丁.路德.金无比地悲愤和对黑人同胞地深切希望。在讲授这篇课文的时候, 要先向学生做适当的背景介绍。只有在了解美国黑人的饱受压迫, 体会美国黑人深重灾难的前提下, 才能在学习中真正地产生对黑人地同情, 对种族压迫地愤恨。同时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精彩片段, 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语文课, 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受到精神的震动, 比起那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 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在各种语文活动中, 渗透情感教育, 以情育人

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 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 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 思考和困惑, 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拔和引导, 从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 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课前安排名著导读。尽可能的各学生接触了解名著的机会,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展阅读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假期课外阅读, 一是日常课外阅读。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 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教师在其中予以点拔和引导,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的能力, 认识真、善、美, 使其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用美好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情绪的感染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绪可以感染别人, 使别人产生与自己相同的情绪。正因为如此,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朝气蓬勃、充满信心, 精神饱满, 给学生以高兴、愉快、亲切的感觉。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很强调教学中的智力情绪。他说:“教师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 就应当直接依靠以至利用积极的情绪体验, 以便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巧。”实验表明, 当一个人处于快乐的情绪状态时, 最能发挥其智能水平。因而, 快乐是个体进行智能活动地最佳情绪背景, 学生愉悦的情绪会转化成积极学习的心理动力。高中语文课文很多是作者根据生活实际展开联想, 或者就是通过实际的生活经验进行书写的。这样的文章通俗易懂, 学生容易接受。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文章, 以文章中的一些小的感情作为出发点, 充分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联想。这样, 就可以使学生感同身受, 在潜意识中接受情感教育。

四、让美好的情感向更深处蔓延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情感的蔓延是指自身的某种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向有关事物扩散, 它不仅在横向有所传播, 而且还向纵深处发展。那么, 学生对老师的情感, 也完全可能蔓延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来。因此,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 应该时刻注意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凡事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 又要具有艺术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心爱护学生, 与学生平等相处, 及时鼓励学生, 建立起友谊的情感, 使这种美好的情感得到蔓延, 使学生对语文教师产生敬佩、热爱的思想感情。天长日久, 学生对语文老师的敬爱之情, 就会逐渐扩展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上, 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 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有意识地以积极地感情去教育学生, 激励学生, 让学生经常受到情感方面地感染, 熏陶。对学生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真正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悉心关注学生真正的需求,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关怀。这样, 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 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提升, 生活品味和道德得以提高。

摘要: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 它又是高中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作为当代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情感教育, 已经引起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所以, 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 培养语言文字的熟练运用能力, 而且要以创新的教学方法, 开展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不可切割的一瞬的情感散文 第7篇

《我的母亲叫太行》(以下简称《我》)由俞峰、胡绍祥编剧,常平作曲,王湖泉执导。这部三幕歌剧的故事梗概是:家住太行山脚的新婚男青年马百川想参军抗日,但却遭到了家人的极力阻拦,因其父亲和哥哥都牺牲在抗战前线,家里只剩下百川一个男丁。就在争执的过程中,传来侄儿命丧日寇屠刀的消息,此事更坚定了百川上阵的决心,家人无奈只好答应等百川的妻子春兰生完小孩以后,再让他参军。其后一天,被日寇追击的八路军交通员王长胜误入马家,春兰和百川娘为了保护王长胜,让其“冒充”百川,正在此时,百川从外面回家,他将错就错引开敌人,解救了八路军战士,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故事的结尾是春兰收拾完全家的尸骨,托付完自己刚出生的儿子,穿上军装,走向了抗日战场。

该剧的人物和情节设计以百川是否上前线到最终其妻春兰代夫从军为主线。围绕这一主线的是几对戏剧冲突:“为父兄报仇”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的冲突,“保护儿子(丈夫)”与“保护八路军战士”的冲突,“替夫从军”与“抚育幼子”的冲突。当然,前两对冲突是该剧的主要冲突,也是第三对冲突的基础。这些矛盾和冲突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奠定了较为合理的戏剧基础。如果说,歌剧的形象是音乐形象和戏剧形象的有机融合和高度统一,那么该剧的剧本为音乐形象的创作提供了较为宽敞的空间,也为音乐创作的出彩,埋下伏笔。

本文认为,在创作上,《我》剧和国内以往革命历史题材的歌剧作品相比,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无论在剧本还是音乐上——它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切入耳熟能详的红色主题、去讲述一个关于战争的故事、去刻画战争中的人,且做得相当成功。这一视角可概括为:它关注普通的小人物,刻画小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和命运的转变。在冲突设置上,它的落脚点不再是惯常去体现正反派人物之间的斗争和冲突,而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之中,体现符合伦常的传统观念在遭遇命运冲击后的种种变化。在音乐上,作曲家利用了音乐艺术最为擅长的描绘人物情感心理、营造气氛的这一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优势,刻画了个体内心情感的变化、纠结和冲突,并进而激起观众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当下,红色题材的作品“难写”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其原因既有政治和社会的,又有艺术上的。搁下原因暂且不论,其结果是,此类题材的作品往往以失败或沦为“一演没”告终。就歌剧而言,许多红色题材作品的缺陷往往是戏剧内涵单薄,情节平淡,戏剧发展欠缺逻辑,人物个性脸谱化,形象苍白,情感的冲突缺乏依据和可信度。而《我》这部作品,戏剧的发展和构建具有合理性:为父兄复仇,百川坚持上前线,但又难以违背母亲和妻子保全唯一男丁的要求,意外牺牲的丈夫又使春兰参军具备了合理的情感逻辑,也由此使该剧中人物戏剧行为的实施具有可信度。

很长一段时间来,我国歌剧(包括一些优秀的歌剧)中的英雄形象常常以高大的理想化的形象示人,其结果导致的是英雄和普通人之间形成超乎想象的距离而日趋僵化。和以往作品刻画英雄的大无畏相比,《我》这部歌剧塑造了普通人——有血有肉渴望平静生活的、有恐惧、有亲情的普通人,然而枪炮和刺刀碾碎了他们乐享天伦的梦想,在暴力和血腥之下,人性在战争中闪现的奋起抗争的星火刺穿了战争所带来的恐惧和人性的懦弱。

在描写战争方面,不少歌剧往往着眼于敌我冲突的矛盾,而忽视了个体对战争的认识和反省。而该剧则着眼于描写战争对个体的戕害和生命的剥脱,对人的命运的无情卷入以及战争背后人的行为和价值的分裂与转变,这一立场使这部作品走出了教化的套路。不得不说,这一设计是相当巧妙的:一方面,它使整部剧具有“真情实感”,拉近了剧中人物和观众的距离;另一方面,战争的场面和叙事,并不是音乐表现的强项,而对情感的描绘恰恰是音乐最擅长的。该剧恰恰是将目光投向了战争中的人性、命运和情感的世界,把人的情感变化和心理的转变作为重点描写的对象,注重音乐对人的情感世界的揭示。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合理的、可信的故事框架之中——它看起来是一个“真实”可信的存在,尽管这种“真实”是虚拟的。

在《我》剧中,曲作者常平通过音乐来描写人心,描写人对战争的态度、意识和理解,通过音乐进行抒情表意。可以说,这部歌剧的音乐在塑造情感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论是音乐造型还是人物刻画,音乐都做得相当出色。

就整体结构而言,《我》剧的音乐体现了鲜明的歌剧思维,音乐推动剧情的发展、推动冲突进行和矛盾的展开,音乐的角色在各种转化中过渡也较为自然,整部剧的音乐一气呵成,体现了一种不俗的结构感。该剧音乐具有较好整体结构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曲家常平没有用音乐简单地进行场景铺垫,也没有把“民族歌剧”所常用的戏曲板腔体结构当作全剧音乐戏剧性展开的结构基础。而是以结构相对完整的声乐、器乐段落和它们之间有机的连接展开作为整部歌剧的骨架,让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为代表的声乐形式发挥了主要作用。

在音乐表现戏剧冲突方面,曲作者把承载戏剧性的音乐描写聚焦在人物命运和情感的冲突之中——用音乐刻画“小我”和“大我”、“保家”与“卫国”、“亲情”与“复仇”之间的交织与冲突,并把隐伏在戏剧冲突背后的情感主线贯穿于音乐发展的过程当中,在音响的背后,蕴含着变换与发展的动力。随着戏剧冲突的展开,音乐也因织体、音乐、力度的改变而产生不同的变化,或为深情款款的叙述,或为愤怒的宣泄,或为激烈的斗争与汹涌澎拜的心理活动。这一表现不光是在演唱方面,也在乐队的演奏方面,乐队营造气氛,与声乐声部融一体,有机地推动戏剧的发展。

比如,在百川被日军逼迫回家确认身份,发现红军战士王长胜“代替”了他在家里的角色这一场景中。在百川一进门的那一刹那,所有在场人物都限于一种两难的极度困境中——百川不能表白他的身份,其所面临的是生与死的抉择;百娘和春兰不能说出原委,面临的是亲情和大义的激烈冲突;王长胜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面临的是军事情报和乡亲性命的选择……一切矛盾都是不可调和的,全曲的戏剧冲突在此处进入白热化的顶峰,也是全剧最为扣人心弦的时刻。为突显紧张、激烈、纠结、无助、依依不舍、爱恨交加的情绪和心理活动,音乐采用了重唱与宣叙调交织的手法:百川和妻子春兰的深情对话;百川娘和王长胜的对话;鬼子在旁边的吆喝;邻居李大白劝阻的告白……均融合在这一场景当中。百川唱出介于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的深情呼唤:“再见了,我那腹中的孩子,爸爸宁愿化作那太行石,永远相伴……”乐队奏出激越、连续的强力度的半音进行,声乐和乐队两个声部共同营造了这幕催人泪下、令人肝肠寸断的一幕。这也景是本剧中写得最为精彩的一段。

在场景的描绘和塑造方面,《我》剧对历史事件的铺垫和宏大的群体性场面的描绘更多借用的是合唱以及合唱与独唱形成的纵横交错,并配合乐队厚实的音响为手段进行。值得一提的是,合唱的写法是该剧一个鲜明的特点。在该剧中,合唱承载了几个重要的功能:首先,它作为某种群体意志的表达,以登场群众作为群像,表达的是民众的心声;其次,作为音响色彩的对比与调配,作为情绪的渲染,作为独唱的对比而存在;再次,则是叙事功能。这些合唱在歌剧的不同位置出现,有着明确的戏剧意义,成为全剧情节构成和冲突展开过程的有机环节。

比如,在第一幕结束之际,主要演员和合唱队员高唱:“杀鬼子,打东洋;灭日寇,保家乡;热血胸中激荡,军号风中吹响。”全场高亢嘹亮的声音回荡在整个剧场,既为后续故事的推进提供了动力,又为将情绪推向高点作出准备。

对合唱的合理应用,还体现在对主题的升华方面。如第三幕中,春兰掩埋了一家人的尸骨,合唱队在弦乐声部轻柔抒情的乐声中唱出:“天沉沉,云暗暗,西山破山新坟添……”,而在歌剧的尾声中,以《一轮红日照耀太行》和女主人公春兰的合唱呈现出的晶莹透彻、缓慢又带有深情的段落,使结尾具有某种象征意味。此外,使用合唱来叙事也是一个巧妙的选择:剧中多处(尤其是第一和第三幕),用合唱队来交代剧情,合唱队成为一个类似“旁白”的角色,这一做法规避了中国观众不太喜欢宣叙调的审美习惯,作为一部面向大众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而不是战争进程本身,这种创作方法的一大优点是,它容易感染观众,使观众和剧中人物产生“同呼吸、共命运”之感,也容易产生有某种体验深刻的“代入感”。

然而,这种创作方法也有一定局限:它容易过分纠结于对细部的表现,而忽视了对战争的整体审视,弱化了战争的惨烈和战争的残酷。即:战争容易仅仅作为歌剧的情节和人物命运发展的背景而存在,从而使战争失去了可供触摸的具体实在感。《我》剧的创作者们显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它借助配角的遭遇来反衬战争的恐怖和敌人的凶残。比如,在第一幕中,百川被逼疯的嫂子控诉日寇杀死孩子的过程则是一个刻意的戏剧安排,它为主人公思想斗争的变化产生明显的作用,也作为推动歌剧剧情发展的重要戏剧要素而存在。

尽管主创者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一局限,但在情节的设置上,人物形象的刻画、角色的设置和转型方面仍然具有商榷和改进的空间。比如,在剧情的安排上,第二幕中,百川、百川娘、春兰三人的对话,应该将这一情节应与百川外面回来一进门那段唱段作适当的调整和处理,现有设置的问题在于,百川回家仅仅在门口看了一眼,就仿佛已经明白了所有事情的原委——这显然是悖于常理的,也由此丧失了部分戏剧性。

在人物形象转型的刻画上,原本值得大书特书的女一号春兰的形象被无意地弱化了,稍显单薄。而事实上,在角色的转变上,春兰是最有表现空间的,她的反转也最具有戏剧性——她从一个极力反对丈夫入伍的普通村妇,最终毅然抛下尚在襁褓的婴儿走上抗战的道路,还有什么比这个反转更具戏剧张力的呢?创作者试图让在这个羸弱质朴的村妇实现某种精神和人格升华,但是在构建人物的形象上,由于剧中没有为春兰的转变给出足够的铺垫,使她的行为具有内在的、自恰的理由,也使得春兰一角在承载道德升华方面略显无力和勉强。这种设置自然也影响了音乐创作,春兰的唱段出彩的程度往往还不及作为次要角色的百川娘,当然,这可能与当晚的演出有关,女主角春兰演唱者表现略有欠缺,她追求一种浑厚圆润的声音,而导致歌唱在总体上失去光泽,尤其在中低音区,咬字常常听不清,这一缺憾损坏了春兰的戏剧形象,这是该剧比较令人遗憾之处。此外,在乐队方面,在某些戏剧性的场景中,声音和力度(尤其是铜管乐)不够饱满坚实,使音乐的“力量感”稍显不足。

当然,这些遗憾无法遮盖该剧的亮点:它以普通的个体为立足点,用音乐书写了在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一代中国人的觉醒。在民族存亡的历史性时刻,正是一个个普通个体的觉醒——那些底层的平民,那些贩夫走卒、羸弱村妇最终的觉醒,才使那场战争成为人民的战争,使侵略者淹没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也正是在此——人物的命运和历史的命运在这个节点上相遇了,个体的命运和家、国的命运统一在了一起;小人物的命运浓缩了历史的命运。对这种普通个体的书写和讴歌使得对这场战争的控诉更为真实,也更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与人的关系,对当代的普通人有着更为深切的、普遍的感染力。《我》剧摆脱了一般意义上的说教,它以塑造普通人的情感打动人心,从更深层的感情层面入手去表述人民投身抗战的必然。它以“情感的真实”书写了历史的真实,也进而抒写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尽管很长一段时期以来,红色革命历史题材歌剧的创作在低谷徘徊,但我们无法忽视,在这一领域中仍有众多经典的作品存在。从《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这些令人记忆犹新的作品开始,中国歌剧走过一条民族化、时代化、个性化的历程。自20世纪60年代之后,由于受到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左”的文艺思潮让歌剧创作受到剧烈的影响,导致在歌剧音乐创作中,忽视了抒情性、叙事性、冲突性以及咏叹调、宣叙调、咏叙调的功能性区别的有机结合,忽视不同织体的写法的重唱、合唱的色彩性区别。至今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尽管这一影响导致那些以歌颂英雄为主题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为人诟病。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忘记充满革命叙事的近代史中存在这样一群人,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①也就是他所说的“中国的脊梁”,如何书写这些人的历史,又不落入政治宣传的窠臼,正是音乐界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的歌剧创作者“依然面临着如何转化和利用中国本土的音乐资源,如何吸收西方歌剧的精华,如何通过歌剧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当代中国人的人性状态和心理——情感命题等这几个方面的严肃挑战”②。在创作上如何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依然是创作者需要不断探索的。

正是在上述两个方面上,《我》剧为当下同类题材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启发。尽管这部作品并不完美,但我们可以看到它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①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载《且介亭杂文》。

②杨燕迪《歌剧在中国:发展与问题》,《社会科学报》2011 年5月 19日第6版。

[本文受到福建省教育厅A类一般项目(项目编号:JAS150204)支持]

黄宗权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上海音乐学院在站博士后

不可切割的一瞬的情感散文 第8篇

情感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越来越显得非常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向学生倾注情感, 能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 而且情感教育是当代素质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而当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的教学中, 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还要对其知识的传授上和学生的情感加以重视和渗透, 要做到“以情育人”、“以情感人”的宗旨。笔者作为一名常年从事体育工作的老教师, 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当学生情感积极、精神愉悦时, 对教师传授的课堂知识要能领会的深刻和快速的记下来, 对于比较难的动作来说在做起来时也将会很容易当学生的精神和情绪处于不佳的状态时就会出现思维的迟钝和记忆方面的困难而且连平时已经掌握到位的动作也会做不好的, 这样很可能给在练习中的学生们出现伤害和事故。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用自己情感去感染学生们, 使学生们的精神和情绪上更加的振奋和高昂, 进而提高了教学方面的质量。那么, 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调动这些功能来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将一些教学心得总结如下。

1 要在热爱学生的情感中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是教师道德的重要内容, 也是实施初中生情感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教师的言辞举止必须赋有情感性。好的言辞和举止, 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和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因此要求教师言辞举止大方, 对学生态度和蔼, 与学生真正建立起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 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 激发他们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热爱、关心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一方面要热爱学生, 深入了解学生, 高度信任和尊重学生;另一方面又要严格要求学生, 坚定不移地要求和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 决不迁就和放任自流。在我从教的近40年教育生涯中, 我很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 对学生倾注了无限爱心。我认为, 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力量源泉。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爱, 往往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人生的更强的信心和乐趣, 并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喜欢学习, 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 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作为教师永远不能满足现状, 要创造具有丰满人格魅力的教师形象,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具有“红烛”精神;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具有“楷模”的风范;严谨治学知识渊博, 具有“学者”的素质;爱生如子一视同仁, 具有“慈母”的品性, 这样的教师才能站在时代高度, 高层次、高标准地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

2 要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中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知事物和从事活动的意识倾向, 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的普遍功能在于它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从事各种实践活动、提高效率, 同时对丰富人的知识, 开发人的智力有重要价值。

传授知识、运动技术和培养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 应当让学生在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接受情感教育, 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统一。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 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提高他们的兴趣。在制订教学目标的同时,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 并在教学过程中, 努力寻找知识与情感的结合部, 要讲清讲透, 让学生弄懂弄通。例如, 通过讲述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益处, 体育竞赛如何为国增光、为国家赢得荣誉等问题时, 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课的情感;要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为赢得荣誉而刻苦训练的决心。同时, 体育教师一定要做好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 因为体育动作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健康美、造型美、动态美、节奏美等。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示范动作做得准确优美, 对学生是一种美的享受, 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再加上讲课中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动听悠扬的语调感染学生,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讲解时, 除了讲动作要领外, 还可介绍所学动作的健身、健美作用, 对于培养各种心理素质 (如勇敢、果断、不怕因难等) 的作用以及审美价值都极其重要。

3 要在扎实的前期准备中构建舒心的课堂气氛和教学环境

积极构造情感教育的适宜环境, 给情感教育留有丰富的空间。情感教育的素材需要老师去创设, 适宜环境需要老师去构造, 运用时机需要老师去把握。

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 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在体育教学训练中, 情绪低落往往导致伤害事故频频发生。如在器械体操的教学训练中, 有的学生或因未掌握动作要领, 或因身体素质差、技术基础差, 或因近日有不顺心的事, 情绪低落, 精神不集中, 练习起来很可能动作不准确, 或完成不了动作。这时教师如果能耐心指出学生动作完成不好的原因, 适时地做正误动作的对比示范, 并加以引导和鼓励, 他很可能就会集中精神, 仔细揣摩动作要领, 鼓起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所学动作;反之, 如果教师粗暴指责或讥笑、讽刺、挖苦学生, 这就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 引发自卑感, 使他丧失信心, 或产生逆反心理, 对老师产生反感, 进而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在这种情绪中再进行练习便很容易造成伤害事故 (如从单、双杠、高低扛上摔下) 。在前期准备中, 教师应在课前检查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对不良情绪一定要理智地进行克制。要布置整洁、优美的训练场地, 使学生心情愉快, 增强练习或训练的欲望。教师要热爱学生, 关怀、体贴、鼓励学生, 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尤其是对一些基础较差、体质较差的学生, 要多于鼓励、帮助和支持。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 感情沟通, 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只有在情感上去接纳教师, 在人格上去尊重教师, 才能听从他的教诲, 模仿他的言行。

不可切割的一瞬的情感散文 第9篇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霍尔曼在《情感智商》一书中指出,在对一个人成功起作用的要素中智商占20%,而情商则占80%,在人的创造活动中,这些情感因素能起到启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充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用“爱”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积极地感染学生的效果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学生钦佩你、看重你的观点、相信你所说的是真诚的,并对你所说的有兴趣。如果学生认为老师用心爱他们(真心喜欢他们,对他们的需要有反应),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也就会高。

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缩小师生心灵的差距,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新学年开学第一课上简短地说:“新的学年是一个新的开始。你的成绩过去了,错误也过去了。老师不相信耳朵,只相信眼睛,只相信你们现在的表现。”那简短的几句话在学生中产生了影响,都会让学生感受到快慰,感受到学习的愉快。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他全心全意地投入,他就会对你的工作产生回报。學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也不仅是知识,更是怎样做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成为“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而应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甚至是一个“聆听者”,教师要当好“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二、发掘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是一种意识活动。学生的意识强弱往往依赖于情感,有了情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情感和爱好相通,凡是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有了情感就容易产生兴趣。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评价中运用好情感目标,他就能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感情,那么学生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也会感兴趣。

现代数学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三、体验成功,增强自信,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情感教育所依赖的主要心理机制是感受和体验。感受是在感觉基础上的情感体验活动,被情感浸染或激发的东西,往往会更深地留存在记忆里。人们了解的东西,不一定能真正地认识;亲身感受过的东西,才会深入地认识并记住,因此积极主动地支持学生发展其感受系统是十分重要的。

感觉是一个人很重要的心理体验,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质的感觉。一个人,没有了感觉,也就意味着没有了自信,没有了追求,没有了希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很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赏识,来战胜自己的那种恐惧与自卑,让心灵有一种安全的感觉,这种让心灵有安全感的过程,也便是一个找到“我能行”的感觉的过程。怎样让孩子找到好的感觉呢?应该从孩子的优点入手。曾教过四(1)班的学生,他们合作能力强,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好,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注意小组学习的环节,每个小组都由不同类别的学生组成。在学习“大数的认识”时,每个同学独立练习后,再由小组合作评改、订正,比比哪个组全对。由于在小组里同学之间可以互补不足,学习起来特别来劲,成功的几率比独立学习的效果好,而且小组之间、小组之内形成了良性竞争。这节课由于同学们学习的情绪高涨,所以高质高量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人最怕的是什么?是找不到成功的感觉,没有任何成功的体验,什么事情都无法做好。孩子也需要这种成功的感觉,成功的感觉对孩子的发展有一种牵引、迁移的作用。这一次次学习成功的体验,唤醒了四(1)班学生心中沉睡的巨人,而这个巨人就是自信。

“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数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教师如果能注意在数学教学中情感的释放和启发,就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在无形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师性,这种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能把学习效率提到较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7.

[2]刘晓伟.情感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7.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前进小学)

上一篇:民办幼儿园机构设置下一篇:工业设计师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