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课程总结范文

2024-07-23

班本课程总结范文(精选6篇)

班本课程总结 第1篇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班本课程跳绳总结

二(1)班

本学期,我担任的班本课程是跳绳,跳绳能促进儿童健康发育,跳绳是一种全身性活动,跳绳是一种全身性活动,能加快胃肠蠕动和血液循环,促进全身 能加快胃肠蠕动和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又能使心情兴奋起来。新陈代谢,又能使心情兴奋起来。跳绳能确定儿童数学观念 不少孩子会数数,但往往是背书式或机械式的,不少孩子会数数,但往往是背书式或机械式的,他们并不明白数 的真正含义。而跳绳活动能使他们把抽象的数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的真正含义。而跳绳活动能使他们把抽象的数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使孩子能初步理解数的实际含义和形成数的概念。跳绳能提高孩 从而使孩子能初步理解数的实际含义和形成数的概念。孩子的记忆能力,由于在跳绳过程中不断数数和跳绳次数所建立的“ 子的记忆能力,由于在跳绳过程中不断数数和跳绳次数所建立的“对 应关系” 从而使抽象枯燥的数字变成了具体形象的事物。这样,应关系”,从而使抽象枯燥的数字变成了具体形象的事物。这样,使 孩子的大脑皮层产生兴奋并提高他们的兴趣,因而将抽象记忆转变为 孩子的大脑皮层产生兴奋并提高他们的兴趣,形象记忆。象记忆。跳绳能促进孩子们的心灵手巧 人的机体在运动时会把信息反馈给大脑,从而刺激大脑的积极思 人的机体在运动时会把信息反馈给大脑,维,而跳绳时的自跳自数正是这样,通过信息的来回往返,促进大脑 而跳绳时的自跳自数正是这样,通过信息的来回往返,思维加快,判断更准确,肢体活动灵活有力而达到心灵手巧。同时,思维加快,判断更准确,肢体活动灵活有力而达到心灵手巧。同时,能使语言变得清晰流畅,从而促进儿童智力、体力、应变能力的协调 能使语言变得清晰流畅,从而促进儿童智力、体力、发展。发展。跳绳能培养儿童节奏平衡 跳绳活动是左右两只手和左右两只脚都同时操作且有一定节奏 的活动。这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左半脑和右半脑协调发展,的活动。这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左半脑和右半脑协调发展,还可培养 孩子具有规律性节奏感,使儿童的心理、生理都得到全面发展。孩子具有规律性节奏感,使儿童的心理、生理都得到全面发展。跳绳还能形成儿童的方位知觉 在跳绳运动中,有时是单人跳,有时是双人跳或是多人跳,有时 在跳绳运动中,有时是单人跳,有时是双人跳或是多人跳,还会简繁结合跳出许多新花样。这有利于培养儿童准确地形成时间概 还会简繁结合跳出许多新花样。念和方位知觉。念和方位知觉。跳绳活动,能使身体的上、下肢肌肉变得丰满、结实、富有弹性,促进儿童肌肉的生长发育。跳绳时,由于下肢肌肉有节奏地收缩,落地时身体重量对下肢骨骼有适宜的压力,从而能刺激骨质增强,促进儿童骨骼的生长和关节、韧带的发展。跳短绳时,儿童骨骼的生长和关节、韧带的发展。跳短绳时,有摇与跳的上下肢 协调配合;跳长绳时,有同伴摇绳与集体跳绳的协调配合,完成这些 协调动作,需要神经系统调节,因此,可以增强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协调动作,需要神经系统调节,锻炼孩子们身体的快速反应、时间和空间感觉,发展观察、锻炼孩子们身体的快速反应、时间和空间感觉,发展观察、判断能力 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促进脑功能的发展,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促进脑功能的发展,培养他们密切协作的精神。此外,跳绳时,人体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增大,儿童可以此来促进其心脏收缩功能,加快血液循环,提高输出量,此来促进其心脏收缩功能,加快血液循环,提高输出量,以保证机体活动的需要。正是由于对身体有这么多好处,所以我选择了跳绳运动作为本学期的校本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准备教案,让孩子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这项运动,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有很大帮助。渐渐地,我的教学模式基本就成型了。第一节课,我给孩子讲解了跳绳的起源和好处,更加增强了他们的积极性。一个学期下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如下:

1、掌握了跳绳的几种基本方法。

2、能进行连续跳绳30--80 次的基本技能

3、增强了学生体能,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4、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5、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7、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当然我的课程也存在很多不足,课堂上的个别孩子活动量还不够,由于没带跳绳,下学期我会及时督促提醒,让所有的孩子在我的课堂上得到最大的收获。

2016年7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班本课程走进花卉世界计划

三(1)班

“走进花卉世界”特色课程的开发,具有浓重的地方性和深远的人文性,孩子们以花为友,以花为伴,以花的品格为榜样,学花的精神,争做花样少年。从而探索出了“看花形、知花性、悟花品、学花神、养习惯、学做人”的“花文化”教育方法。

本学期,根据学生实际,确定了活动主题:侧重于对花卉的认识,让学生通过采访、调查体验等活动,感受、研究花卉,进行研究性学习,促进自主发展。各班级还确立了极具个性的花的“图腾”,有傲骨幽香的梅、清丽脱俗的兰、经霜耐寒的菊、超凡脱俗的水仙花等。

同时,开展一系列与花有关的活动,开展手抄报比赛,颂花演讲,赞花征文,花诗诵读,开展种花、养花、花艺作品展示等综合实践活动,感受花的魅力,体味花的精神,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通过班本课程的学习教育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身边的人,让他们学会充满爱心,学习花的美好品质,学会坚强、自信、勇敢。

在了解基本花卉知识的基础上,设置动手实践的环节,按照老师的指导对植物进行浇水、施肥,让这些植物和自己一起茁壮成长。组织孩子在学校的花箱种植一些常见的花,让孩子们学习一些花卉的种植方法,掌握一些养护常识,使校本课程得到完善,使它更加适合孩子们学习实践。

2016年8月

班本课程总结 第2篇

“班本课程”不是一个新名词,在一些课程理论的论著中都曾出现,但在幼儿园教育的实践中它确是一个新鲜的事物。“班本课程”与“园本课程”遥相呼应,它是“园本课程”的一部分,却又完全不同于“园本课程”。作为幼儿园一线教师,带着对于“班本课程”的憧憬,我们经过历时一年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践和总结,“生活取

向的班本课程”渐渐成型,“班本课程”不再是空中楼阁,它真实得存在、发展着。

“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在理论上吸收了许多有益的理念,通过实践渐渐孕育起自己的理论土壤,它们是“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的根茎。

班级也是一个生态系统

从一定意义上讲,普适课程指导了园本课程的开发,而园本课程也孕育出了班本课程的建设,班本课程针对的是特定班级中家长和幼儿、教师的需要。从微观上讲,班本课程涉及到班级中特定的人、事、物,即教师、幼儿、家长和环境等多种因子。这些因子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个生态链。一个因子的不佳状态,就会影响相应的生态链的功能的发挥。在一个具体的班级,教师、幼儿、家长和环境等因子有特殊性,其中,每个教师的专业水准和专业成长的路径是不同的;每个幼儿的现实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发展的环境也是不同的;每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有差异的,对教育的投入程度也是不同的;每个班级所处的空间和形成的班级文化和班风也是有区别的。这些因子,通过班级这个组织,通过班级的活动产生多种多样的联系。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因子组成了班级这样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无视这个系统,就不会产生有针对性的、有成效的课程。因此,班本课程是生态的,建设班本课程必须关注班级生态。

班本课程没有一个既定的模式,它是建立在班级文化基础上的,班本课程的建构是在与幼儿的互动中进行的,是在教师之间理念的沟通中进行的,是在教师不断地学习中进行的,是在不断的尝试中进行的,只有在动态中才能建立起班本课程的框架和理念。

在实习场中学习

实习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环境的一个隐喻,意在一个真实的或拟真的知识境脉中使学习者理解知识,也就是说,利用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幼儿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进行计划、操作、交往、协商和体验,并获得发展。因此,实习场比较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比较适合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实习场就包含了这样一些基本的内涵:1.指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不是教师讲,幼儿听的环境,而是幼儿在作中学,教师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环境;2.这种环境与真实的环境相似,或者就是真实的生活环境,因此,幼儿比较容易熟悉,也比较容易进入状态;3.这种环境是动态的,关联的,在这个环境中,有很多有利于达成活动目标的相关的材料,有与活动相适应的规则,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明显的或隐藏的联系;4.这种环境中隐含了当前学习者最需要的知识经验、技能及情感,这种活动的过程,需要儿童在知识、经验和技能等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儿童能感受到现实的挑战,这正是儿童发展的机会所在。实习场是一种引导感性的、综合的学习;是引导探究性的、尝试性的甚至是创造性的学习;是引导合作学习、共同的学习;是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幼儿园课程而言:实习场是一种基本的学习环境;实习场不只适合与科学领域的教育;实习场更多的借鉴现实生活情境。实习场设计的依据是:1.认知活动是境脉化的,不是抽象的;2.认知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交互建构的;3.概念是只有通过使用才能得以完全理解的工具;4.活动情境脉络中所有的因素都可能引发学习;5.实习场中的材料、活动是有一定的层次的。

班本课程是由一个个相互关联、不断递进的情境脉络组成的,这些情境脉络就是实习场。这些情境化的活动必须是真实的,幼儿自己提出对问题的看法,搜寻所有的信息,将现有的知识与原有的经验联系起来,解释、证明自己的知识,最终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他们就像自己在真实世界中对待这个问题一样进行工作。真实的情境中的各种问题让幼儿兴奋,也唤起了他们学习的责任。在困境中他们积极探索,用自己学习到的方法去解决;真实的情境中,教师的角色也是多变的,教师不仅是内容上的专家,也是一个学习和问题解决的专家。说到底,实习场就是要让幼儿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并解决与真实情境相同或类似的问题,使幼儿获得新的体验,发展能力,获取知识。让幼儿用多种材料建构房屋就是最好的例子。

兴趣——问题是学习的真正动力

班本课程的进程始终使围绕“兴趣——问题”展开的,它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问题贯穿课程的整个进程。

首先,班本课程是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课程应建立在幼儿的兴趣和原有经验基础上,它首先是引发幼儿的兴趣,将幼儿自发的兴趣和教师引发后的兴趣作为课程最初的内容。

其次,问题贯穿课程始终。

完全以幼儿兴趣为核心的课程容易迷失方向,教师很难把握,关键是要把握幼儿天性中的某种东西和其后隐含的教育价值,这就是“问题”。兴趣——问题导向课程把握的就是兴趣后隐含的问题,幼儿通过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课程展开的过程。

最后,兴趣——问题导向课程关注幼儿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程序。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学习的过程,关注问

题的解决程序就是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

给幼儿的发展提供鹰架

“鹰架”观念源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或ZPD)概念。每一个儿童在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之间存在有一段待发展的距离,即“最近发展区”。如果教学能够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则能有效的帮助儿童从原有的发展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平。但是,往往儿童需要解决的问题知识和技能要求,会超出他们进入问题或探究项目时的先拥储备,此时,就需要对儿童的意义形成进行及时的支撑。后来,学者便以“鹰架”作为这种“支撑”的譬喻,说明引导儿童认知学习的适当技术。

因此,“鹰架”就是:帮助儿童把经验组织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使儿童在形成科学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搭建鹰架就是:在最近发展区中提供必要的经验或联系以促成其形成适于问题解决的组织良好的经验结构。且通过“鹰架”提供的学习支持是暂时的、可调整的,当儿童熟练后,不必接受帮助就可以自行完成工作时,这个成人搭起的鹰架就可以撤离。从“鹰架”为儿童所提供支撑的功能出发,鹰架可划分为信息性鹰架、概念性鹰架、程序性鹰架和策略性鹰架等。在实际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问题的难度,教师灵活地给予相应的支持。

……

“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以主题形式实施,每一个主题都包含如下的结构:

(1)主题由来和意图:说明主题是如何产生的,这个主题中融入了教师和幼儿的哪些期待。

(2)幼儿发展状况的调查:幼儿对主题中的核心经验的兴趣和把握程度,由此确定主题的内容和活动。

(3)主题情境脉络:情境脉络是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它又包括:

①概述:说明主题的基本线索及线索的形成历程。

②图式:图示主题的情境脉络。

③举例剖析:对构成情境脉络的情境或次级情境进行深入分析。

④幼儿的兴趣:寻找幼儿对主题的兴趣所在。

⑤面临的问题:主题实施中,幼儿和教师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

⑥材料:主题展开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⑦教师的支架作用:教师对儿童提供的不同层次的帮助。

⑧活动效果:主题实施的结果,主要是在幼儿身上的反应。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很成功的教训。

(4)主题实施:不是全面实录实施过程,而是呈现主题中每一个情境脉络中的实践“亮点”——对我们特别有启发或我们产生新的感悟的实践段落。

(5)主题评价

①幼儿的评价:让幼儿以合适的方式做主题活动评价的主体。

②家长的评价:让家长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

③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课程的建设来说十分重要。

(6)困扰我们的问题:这些困扰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

例:主题活动《生活中的数字》

(1)主题由来和意图:略

(2)幼儿发展状况的调查:略

(3)主题情境脉络:

①概述:主题活动《生活中的数字》的情境脉络分别是场所调研、统计分类、数字物品展览、游戏。在“场所调研”中我们和幼儿一起在幼儿园、家庭、社区、超市等地寻找生活中的数字,然后再对调查得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分类”,根据我们的发现制作和数字相关的物品,召开“数字物品博览会”,并把这些物品在“游戏”中使用,作为娃娃家、电影院、汽车、数字剧场的游戏材料。

②图式:

③举例剖析:

统计分类

数字的调研、统计分类使幼儿获得了大量真实世界里关于数字的直接经验,所以当他们进行研究时,比较、归纳、分类、排序等时候,表面上看是在人为的、抽象的情境中学习、练习的数学能力,实际是充分体验到数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

幼儿的兴趣:略

面临的问题:

1.分类的标准

将物体按某一特征进行分类时,幼儿最容易想到是按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如:颜色、大小、形状,可按这些特征给调研来的数字进行分类显然是不合适的。数字是抽象的,看起来都一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按不同的特征给物体分类,是幼儿利用已掌握的逻辑思维能力,辨别物体特征再分类的过程。分类活动有利于幼儿更好得理解、分析他们认识的世界。

2.怎么按数字的排列次序进行分类

什么是数字的排列顺序?除了从1到100这样的顺序排列,从100到1这样的倒序排列,是否还有其他的排序规律?要将已有的数字经验与这样的标准进行对应,对于幼儿来说难度较大。刚开始时,幼儿只能说出几种,他们感到了困难。

不同排序的数字在生活中代表不同的意义,数字的意义是隐含在这些排序背后。幼儿在生活中常常缺乏这样的经验,他们对数字的认识更多是表象的。通过剖析不同顺序的数字,幼儿可以更深层次了解数字的意义。

材料:略

教师支架作用:

策略性支架

当幼儿面对分类的标准一筹莫展的时候,教师拿出了以往给废旧材料按用途分类的记录表。“这些材料可以按用途进行分类,我们找到的数字可以这样分类吗?”分类记录表启发了幼儿,“吃”、“穿”、“用”、“玩”被列了出来,我们的第一个分类标准也确定了。按物体的用途进行分类是幼儿已有的经验,教师做的是引导幼儿将这种经验进行迁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概念性支架

在按用途进行分类之后,我们又将数字按照排列的次序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以前幼儿是没有经验的,他们也是想不到的。教师在这里的支持体现了明显的概念性支架作用,教师向幼儿介绍了这种分类方法,并且详细解释按照数字排列次序分类的意义。按照数字排列的次序主要分成:顺序、倒序、无规则排序和特殊的数字。

活动效果:略

(4)主题实施:

参观与教、学(场所调研情境中的亮点之一)

数字,无处不在,寻找生活中的数字就需要我们走出幼儿园、家庭,进入更大的社会空间。教师事先和幼儿讨论参观的地点、路线、小组人员的分工、参观所要带的记录材料等,让幼儿对参观活动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并还要幼儿说说在参观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如安全交通、注意力应集中在“数字”上等。

接着幼儿在成人的陪同下走出幼儿园,带着纸笔和写字板立刻进入活动中:瞧,汽车后面有好几个数字;这是住宅小区的示意图,上面有家的号码;图书上也有数字;那是卖饮料的柜子,里面有可可可乐、雪碧,那个大门上面的牌子上也有数字……

回来后,教师让幼儿将自己记录的图画、表格呈现出来,让幼儿彼此交流所见所闻。

幼儿大多对参观活动的每个部分很感兴趣。只要教师事先目的明确,幼儿几乎不会遗漏任何一个小细节。他们不仅对数字有兴趣,同时也对小区房屋的布局、图书、商品都很感兴趣,幼儿这些方面的兴趣就是教、学的大好机会。教师有意识让大班的幼儿用笔和写字板将看到的有兴趣的事情画或记下来,幼儿就会兴致盎然地仔细观察,而不是简单的寻找东西。在这种基础之上幼儿才能为物品分类。教师鼓励幼儿分析、讨论,等回到教室后再帮助他们用图画、表格、文字等方式呈现观察结果,才是有意义的活动。

(5)主题评价:略

(6)困扰我们的问题:略

班本习作:务实的课程领导力 第3篇

班本习作的“积累—回放—交流—抒写”课程领导力策略是指习作教学中积累、回放、交流、抒写的过程;是从外部到内部、从无序到有序,逐层递进、不断深化的过程;是多维循环往复,螺旋式提升,使学生的认识不断修正、完善丰富、提高的过程。

一、积累:储备初次体验

指导学生学会体验,感悟生活,体悟社会,是写好习作的重要途径。 班本习作的基本思路,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达体验。

1.生活原汁———身临其境拓视野

角色体验是体验活动中最普遍的形式。 让学生以自己或他人的身份、 视角进入设定的事件和情境中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共享他人的快乐分担他人的痛苦, 移他人之情于自己心中, 引发情感冲动,感受他人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苦和规范,完成工作后的情绪和收获,形成尊重他人、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最终外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在家庭生活中体验,把“当一天爸爸、妈妈”作为扮演的角色,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做具体事务,体验父母的辛劳; 在学校生活中体验, 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及自信心,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和讨论,让学生证明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让学生体验友谊,体验关心,学会爱与被爱,把为老师同学服务作为“岗位职责”,把当一天老师、职工作为扮演的角色;在社会生活中体验,把为社会服务作为“岗位职责” 把当一天工人、农民、交警等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面对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苦和情感,工作完成后的情绪和收获,学会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本领。

2.阅读经典———咬文嚼字品文化

阅读经典就是指导学生反复读,反复咀嚼,不能满足于粗枝大叶的扫描,走马观花的掠影,而是要“设身处地的投入”,即“入乎其内”,要把自己摆进去。 不能“隔岸观火”,要“在一刹那间与这个人物打成一片”“唯有与人物打成一片,才会使我得到绝对”。 如推荐《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稻草人》《童年》等,让他们从小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在书中曲折的情节、朴实自然的语言里找到读书的乐趣。 还应鼓励学生声像阅读,多观看自己喜欢的影视节目。 如《大风车》《动物世界》《上下五千年》《蓝皮鼠与大脸猫》等,以达到开阔视野、陶冶心灵、启迪思想的作用。

无论读什么, 无论看什么, 都要引导学生专注的品质。 当学生在真正“孤独”的意义上去阅读时,一段文字一个字句,一个画面,都会在他的心里泛起旁人体察不到的涟漪,他或是被深深震撼着,或是被久久感动着,无论是刹那间的顿悟还是永久的回味,这一切,都在提升他的阅读品位。

二、回放:激活直接体验

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 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他们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为他们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 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 情境设置是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写作欲望,调动学生作文兴趣的一种良好的载体,它可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写作平台。

1.回想追忆———思绪万千呈表象

当学生时时在心中积累起许多杂乱的“体验”后,这种体验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逝,而是要沉淀、浓缩进化、生成、凝聚为人的大脑无意识记忆的原型。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原型”体验,要唤醒这些体验,应将学生置身于实际生活中,生活中的一片落叶、一抹夕阳、一段小巷、一扇小窗、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一句带有暗示性质的话语等, 都有可能会激活他们某种积于心底的情绪,唤起作文的欲望。 当然,这里的置身生活,并不是说非要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不可, 有时候可以通过语言描述、音乐渲染等手段,唤醒学生的“原型” 体验。

2.模拟表演———惟妙惟肖现情境

模拟情境是在相似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再现,形象地反映事物特点的方法。 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极易分散, 在活动过程中往往是倾情投入, 忘乎所以,因此,他们的体验大多是肤浅的,需要进一步的细化、 深化。 此时,教师应及时地组织学生回放活动情景,回忆体验活动中的全过程,感受、体会、捕捉闪光耀眼的过程, 使体验变得更真切、更细致。

三、交流:表达认同体验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如果能在口语交际上下工夫,习作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 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 ”“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 但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 ”可见,写作是在交流互动中进行的。 学生在活动中, 通过体验交流,回忆得到了逐步深化,但它毕竟还是零碎的、块状的,需要进一步的整合。 教师应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具体描述当时的场面和感受。

1.见闻描述———侃侃而谈忆亲历

单项描述即让学生描述事情的经过, 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完整。 小学生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描述时面向全体,不拘一格。 练习要人人参与,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师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语言, 引导学生分别关注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 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留意身边的人,主动地去关注他们的变化,通过激发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努力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同时将观察的过程人为地放大,如慢镜头在学生眼前逐一显现,用一双慧眼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课堂上教师还应有目的地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和比较,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体验过程。 因为占有了大量的鲜活的写作素材,同时加上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习作就能言之有物。 交流时,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倾听。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通过巧妙地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地说和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把课堂引向精彩。

2.情感描述———水乳交融享智慧

整合描述即在单项描述的基础上适当穿插自己的所感所想,精选闪光耀眼的过程收获,尽量做到具体形象, 并在多方位的言语描述中进行即兴评议。 学生的交流往往停留在生活的表面,常写些“大路货”“公式化”的材料。 因此, 必须十分强调素材的加工。

对于习作教学而言,说是写的前奏,是从体验到表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打通从说到写的通道是:诉真情。 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诉自己想诉的情。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增强其表达欲望,课堂情趣盎然。

在《给灾区孩子的信》的教学中,联系在学校举行的 “情系灾区募捐活动”中的感人事件,引导孩子回忆当时目睹的感人情境,说说自己心里的感受。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还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舒缓的配乐声中, 从回忆募捐活动,到募捐感受的分享,再到灾区孩子经历与自己经历的比较, 这个反思观察环节经历了从描述性反思到理解性反思的过程。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独特感受, 在群体交流中,不断深化个体的体验。 体验活动后,组织学生对活动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以口头表达为主,对活动的感受进行交流,鼓励学生悉心听取他人观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每个同学的想法相互撞击,产生思想的火花。 同时,提出要求:能否像电影电视一样,把生活画面具体、细腻地展现出来,注意培养学生对自己情感的描写。 在交流中发展学生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学生的思维变单一为发散,变平面为立体,变一元为多元。

四、抒写:升华反思体验

任何一个人在完成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 总会伴随一定的情绪反映,或喜或忧,或豪情满怀或抑郁伤感等。 但这只是个体情感的表面体现,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种体现逐层深化,纳入到健康运行的轨道上来,使其经历一个“情绪—情感—情操”的演变,催生出无穷的力量,真正起到习作育人的效果。

1.内心感受———行云流水涌真情

艺术不等于情感,而是情感化的形式,情感本身是一种力量。 学生心中积累了或欢喜或悲伤的情感体验, 在作文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富有情感生活的语言———用会痛苦的语言、会流泪的语言、会欢笑的语言来写作, 乏味的语言只能表达乏味的情感———即使你此时心潮澎湃。 因此,在体验式作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情感化的语言,使得体验能够在习作中得以延续、升华和凝固。

2.个性语言 ———匠心独运秀自我

班本习作要培养学生原创性的思想和真实化的情感,那么,与这种烙有学生主体生命痕迹的言语内容相吻合,作为外化的言语形式也应具备写作主体的个性特征, 即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原创性的思想和真实情感。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写最能展示个性的话。

当下,“群性话语”掩盖了学生个性化的心灵,使个体的劳动体验在“群性话语”中得不到表达。 学生的体验是多元的,他们的语言或许是严谨的,或许是粗放的,或许是直率的,或许是细腻柔顺的……因此,要鼓励学生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文本中肆意地流淌。 同时,倡导个性化言语,还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挑战教师的语言权威,展示真我的风采。

班本微课程:构建第四级课程体系 第4篇

一、班本微课程是教育的微创新

班本微课程“形”微“意”不微。相对于纳入正规课程体系、意义正统、以教材为媒介的大课程而言,班本微课程是一线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发并实施的内容,实施范围也会仅限于班级,因此“形”微。班本微课程开设的立足点是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尽管它没有高深的理论体系,但是出发点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长,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班本微课程同时突显了教师的专业特长与个性化教学。班本微课程不仅丰富了课程体系,而且会引发教师对教育问题的突破性思考,微中见大,其意义不可低估,故班本微课程“意”不微。

二、班本微课程是课程的

既然称之为“课程”,班本微课程也应具备课程的要素,如课程开设的目的、具体的实施计划、课程的实施内容、课程的评价等。班本微课程是前三级课程的补充与完善,课程目标与国家课程相应的学科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它与相关的学科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单独成体系来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班本课程也是国家课程的有效拓展。拥有第四级的个性化课程,国家课程体系才更加丰满,学生才有可能实现全面、个性的发展。

小古文课程的开设也有一定的实施计划,以《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教材为媒介实施课程。教材按照主体单元编写,既有童话,也有寓言,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关于小古文课程的实施建议,朱文君老师提出小古文教学的策略: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借助注释和译文来读懂小古文是好的办法;读文言写白话也是一种全新的小古文学习法。对小古文课程的评价意见,实施教师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学生对小古文的阅读和理解以及运用作出相应的评级即可。

从小古文课程,我们可以看出,班本微课程具备课程的基本要素,有比较明确的课程目标和相对独立的内容体系,有比较系统的实施方法与策略,也能进行效果评价。因此,班本微课程是课程的。

三、班本微课程是学生的

微课程以充分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它以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为目标而从细微处入手。

“古典诗词和我们的生命有关吗?古典诗词能唤醒我们的灵魂吗?”基于这样的思考和实践,常老师《农历的天空下》的诗词微课程研发出来了。常老师的微课程研发的过程不正是学生学习的需要吗?为什么学生会一直游离在诗词之外,他们的生命成长需要的是什么?如何用诗词课程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农历的天空下》的微课程的开设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让他们同创作诗词的先人们一道,经历节气变化过程与自然对话,激活生命感受。这样的微课程不正是学生以诗词的方式生活、成长的课程吗?故班本微课程是学生的。

四、班本微课程是教师的

班本微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为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微课程容量小,便于操作,实施时间短,见效快,开设范围也仅限于班级,容易被一线教师驾驭操控,大大降低了课程研发的门槛。微课程基于微问题、微研究,也就是常说的小课题研究,关注的是小问题,而这样的小问题往往是学生发展中最真实、最需要、最具有思考价值的。针对小问题开展微课程研究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从教师的兴趣出发,时时处处人人都可研究。小研究是嵌在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对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不作要求,不强调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只讲求解决实践问题的效果,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问题从教学实践中来,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的思考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付诸实践。小问题研究的集结策略可以研发成班本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开发出富有特色的个性化微课程。而微课程开发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以往的课程改革,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动式改革,现今及以后,更提倡自下而上的改革,这是生长式的改革。”成尚荣先生说。班本微课程根植于班级,根植于课堂,根植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植于一线教师的研究,因此,这是生长式的课程改革。班本微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微创新,是构建多元化、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班本微课程既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现代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小一班《种子发芽了》班本课程 第5篇

课程起源:

春天来了!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小朋友们感受着春天带来的生机:小草发芽了,细细的、软软的;树木发芽了,绿绿的、能能的;连自然角的小豆子,也长出了可爱的小芽儿,在有一次吃苹果点心的时候,王书雅小朋友问老师苹果中间的黑黑的是什么呀?于是很多的小朋友在吃完苹果之后都将种子收集了起来,有的孩子说这个是苹果的种子,有的小朋友说这是不能吃的,还有的小朋友问:老师这个种子会发芽吗?所有的吃的东西里面都有种子吗?基于偶尔的兴趣与需要我们开展了《发芽了》主题相关活动。

学情分析

资源盘点:

分类

地点

可开展

社会资源

(场馆、场地)

园内

一楼沙水池、植物角、各个班级的植物角、阅览室图书、电脑查询、图片视频观看

种一种自己喜欢的种子、种子成长故事分享会、探秘种子的生长过程

园外

联华超市、图书馆、公、水果店、农贸市场、种子农药专营店

寻找不同的种子、种子的故事、购买种子发芽所需的必要条件

人文资源(职业、文化、特色节日活动)

园内

厨房里的厨师、食堂阿姨、各个班级老师

种子可以吃吗、种子的秘密

园外

农民伯伯、菜场老板、家长分享的视频和照片(家长助教)

种子可以这么种、种种子需要、种子相关绘本

自然资源

(山、河、材料、)

园内

植物角

我来种一种各种各样的种子

园外

山友天然食品、凤凰山、农田

种子生长记、我来种一种我喜欢的种子、观察种子生长

课程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收集等活动了解种子的颜色、外形特征。

2.喜欢探究活动,在教室的引导下学习观察中发芽的过程并且做好记录,了解种子发芽需要的自然条件。

3.尝试种植各种种子,了解种子的生长的过程,感受生命成长的乐趣。

4.乐意参与活动,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进行艺术创作与表现。

思维导图:

课程故事:

种子发芽了

一、缘起:

在有一次吃苹果点心的时候,王书雅小朋友问老师苹果中间的黑黑的是什么呀?于是很多的小朋友在吃完苹果之后都将种子收集了起来,有的孩子说这个是苹果的种子,有的小朋友说这是不能吃的,还有的小朋友问:老师这个种子会发芽吗?所有的吃的东西里面都有种子吗?基于偶尔的兴趣与需要我们开展了《发芽了》主题相关活动。

二、认识—各种各样的种子

(一)追随幼儿兴趣,确立主题方向

1.开展调查,了解幼儿兴趣点—周末种子大搜寻

了解幼儿的兴趣及需求,是确立主题活动的基点。关于种子,孩子具备了哪些已有经验?又想探究什么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前期经验调查工作,目的在于了解孩子对于种子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点,在主题行进中追随孩子感兴趣的问题,不断丰富主题内容。使主题开展更深入。

林芮羽:老师我知道这个南瓜里面有种子

黄良东:老师这个油菜花我打开里面有小小的种子

第一组小朋友:老师这个苹果里面有黑黑的种子

老师我们找到这些种子

图1 :日常找寻种子

2.结果汇总,确立主题研究点

根据幼儿的调查表进行整理和汇总,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对种子的外形特征、颜色等有一定的经验,对哪些物体里面有种子、种子的生长过程等有探究兴趣,调查表汇总如下:

从上图可见,幼儿对种子的探究兴趣点非常明确,他们对种子的外形特征、是否能吃非常感兴趣。

图2:幼儿介绍找到的种子

(ニ)聚焦心经验,明确主题内容。

1.分析主题核心经验与价值,制定主题目标。

通过对调查表的梳理与分析,以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为线索,挖掘主题蕴含的核心经验和价值,梳理主题网络图,我们将分别从“认识并寻找种子”、“种子的外形特征”、“探秘种植”三四个方面开展主题。

根据主题网络图,充分挖掘主题蕴含的价值,梳理如下:

领域

发展价值

科学

在找一找、看一看,做一做中,通过观察、比较、制作等探究,了解种子的外型特征。

社会

喜欢种植种子,体会农民伯伯种食物的辛苦和种子发芽长大的喜悦

语言

分享交流自己的观察和探究发现,对种子发芽了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感兴趣。

艺术

大胆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现种子发芽了,感知种子的美。

健康

喜欢吃能吃的种子,尝试制作种子美食,学会珍惜食物。

根据对主题核心经验与价值的分析,制定了以下主题目标:

主题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收集等活动了解种子的颜色、外形特征。

2.喜欢探究活动,在教室的引导下学习观察中发芽的过程并且做好记录,了解种子发芽需要的自然条件。

3.尝试种植各种种子,了解种子的生长的过程,感受生命成长的乐趣。

2.聚焦核心经验,明确主题内容与行进路径。

指南指出我们要关心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和生活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主题的核心经验,结合主题自标,预设活动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图3:班本课程思维导图

(三)融合多种途径,促进主题开展

在主题实践过程中,我们融合多种途径推进主题的深入开展,高效有序集体教学活动解决共性问题,个别化学习和区域活动拓展延伸主题,多种途径的融合,有效地开展主题活动。

1.集体教学活动——梳理提升

通过集体教学活动,在了解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梳理提升幼儿对种子的认识,发现种子的秘密。

图4 :探秘果实肚子里的秘密

2.个别化学习一自主探究

主题活动中,幼儿是主动引发、积极参与,并相对掌握了自己想进行的活动,期望获得成功的过程。随着主题的推进,需要解决的问题会随之增加。以孩子们的“问题”为主题开展的导向,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种子”的秘密。如:在主题开展中,我们把各种各样的种子投放在班级区角里,日常孩子可以随时随地的观察种子、玩种子、说种子,孩子在观察的基础上摸一摸、掂一掂、看一看、滚一滚等多种方法感知,比较各种种子之间大小、轻重、颜色、花纹等不同。

又如,在知道了很多食物的肚子里有种子后,孩子又提出种子可以做什么?有经验的孩子知道有的种子可以吃,有的种子不能吃。还有孩子提出每个种子都能种起来吗?于是孩子们回家纷纷开始种起了自己喜欢的种子。

图五:收集到的种子

图6 :幼儿种各种各样的种子

种子种起来后,一直没有发芽,是什么原因?通过孩子们的调查,有的孩子说要浇水,有的孩子说阳光...于是他们又开始带着种子宝宝去各种活动。

图7:种子播种需要

图7:保护种子宝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为了找到答案,他们持久地探、观察、寻找。此时的老师只是个倾听者、支持者,是促进幼儿产生灵感的伙伴,是与孩子们一起探索的玩伴…这种切身体验式学习是深刻且终身受益的。

图8:照顾种子宝宝

3.发芽区域间一一延伸拓展

区域活动是幼儿学习的最佳场所,在区域中投放合适的材料是主题活动得以延伸的首要条件,是幼儿主题探索的保障。随着主题的开展,投放适当、适量的材料,能使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成功获得知识经验。在《发芽了》主题探究中,我们选择了适合的内容和丰富的材料投放在区域活动中,注重幼儿用多元的材料来表现南瓜,从而促使我们更完整地展现“南瓜”主题。

区域游戏

内容及材料

美工区

1.提供粘土材料制作种子。

2.提供纸板、彩色纸、彩色笔,进行撕纸贴画装饰种子。

3.提供辅助材料制作种子宝宝。

4.提供一些空白的简笔画、种子进行装饰画

图书区

投种子相关绘本。

植物角

观察种子生长过程并做好记录。

图9:美术游戏《种子长大了》 图10:手工《花朵》

“一日活动皆课程”,在挖掘与利用园内资源,丰富园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与科学、美食体验等活动相联系,鼓励小班孩子自己动手做一做,探索生活中的奥秘。而吃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最直接的体验。有的种子能吃,有的种子不能吃。结合班级生活特色区,幼儿集体带来可以吃的种子分享在说一说、尝一尝中感受种子的食之美。

图11:分享可以吃的种子

4.主题环境创设一一互动分享

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将主题行进过程和幼儿探究过程,以主题墙的形式呈现出来,让主题墙成为幼儿学习之地,同伴间、师幼间相互交流之地。如:在主题初始阶段,我们将“种子”主题调查表和幼儿的谈话张贴在主题墙上,并将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孩子们常常驻足主题墙前,互相分享自己对种子的认识与发现。在课程墙上面还配有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有孩子们介绍的课程故事,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更便于大家了解我们的课程,同时也是家长了解班级课程的一种途径!

最后,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会说绘画本,从前期经验调查开始,到参与探究过程中的发现,以图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将整个探究过程可视化,满足幼儿的需要,使主题活动更有价值

图12:主题墙《我们一起种一种》 图13:阅读区:相关绘本推荐

三、拥抱一一我与南瓜深相知

(一)关注兴趣,深挖有效资源。

回顾这场我们与“种子”的约会,主题看似始于偶然,而这种偶然能够引发连串的惊喜,恰是因为我们敏锐地关注到幼儿的兴趣点,看到了课程所蕴含的多种价值,有效利用身边资源,智慧地支持幼儿的探究。幼儿在自由、自主、愉悦地探究过程中,了解种子的基本特征、品种及用途,动手操作一起种种子从而萌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在主题探究中,老师始终追随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做主角,自主推进课程的进程。

(二)追随儿童,促发展共成长。

当我们能够站在儿童的视角去审视课程时,我们就看到了《指南》所倡导的学习:尊重幼儿主体性、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在安全、温暖、互动、富于理解和激励的环境中的学习,各领域间互相联系、相互促进、整合式、灵活拓展和创造的学习,以及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密切合作的学习。我们深知:让儿童可以随着自己的兴趣去追根究底,让儿童可以探寻那些未知和有趣的主题,让儿童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表现。我们基于儿童,分、研究分析教材,立足园本,我们在实践中互相学习、互相质疑,达成共识。

统整各方资源, 建构班本课程 第6篇

常熟市浒浦中心幼儿园

王晓红

目前,许多幼儿园正在开展园本课程建设,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以班级为基点的课程才是最基本的课程。园本课程也都是在班级的基础上加以建设的,有班本课程才会有园本课程。只有真正从班级实际出发,建设属于自己的课程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园本、班本课程不能靠、等,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建构。新《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班本课程涉及到班组中特定的人、事、物,即教师、幼儿、家长和环境等多种生态因子。班本课程建设必须考虑本地区、本园、本班的教育资源,考虑幼儿、家长、教师、周围环境的基础现状,创造性地利用“本土生态”的优势,寻找丰富而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材料,统整班级各生态因子,合理利用各方资源建构课程,最终促进整个班组生态的发展。

一、整合自然资源。

大自然是一部具体、真实、形象、生动、可感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新《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我园位于沿江开发区,是一所乡镇幼儿园。丰富的长江资源、田野资源以及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沙土、气候、四季等是幼儿欣赏和感受的对象。我们能对这些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进行识别、选择、加工、转化,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形成适宜丰富的教育活动内容,建构班本课程。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让幼儿运用感官去亲近大自然,让孩子们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去寻找、发现、记录、感知、体验。由此,我们生成了“美丽的春天”、“蔬果聚会”、“秋天的田野”、“可爱的昆虫”、“水”等主题活动。我们利用自然资源开展体育锻炼活动,让孩子在江堤斜坡的草坪上攀爬、滑梯、打滚;在狭窄的田埂上练习近平衡走,在田沟上练习跨越;在沙滩上奔跑、嬉戏;在树林里绕树跑;在公共绿地、土丘上追跑、跳跃,玩打仗游戏等。我们还利用自然物开展做做玩玩活动,用芦苇杆、沙袋、果壳毽子、草绳圈、丝瓜筋尾巴等开展游戏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取了知识,陶冶了性情,提高了能力。

二、整合社区资源

社区是幼儿在其中生活、成长的地方,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资源。社区的各种物质和文化、人力资源是幼儿生活学习的活教材,往往可以成为幼儿园主题活动的重要来源,成为幼儿对主题内容进行深入探究的鲜活的凭借。今年我镇新开了几家超市,一时间“超市”成为幼儿的热门话题。由此我们生成了“超市”主题活动。几年来,社区中的敬老院、水厂、理发店、医院、服装厂等已成为我们的社区教育基地。今年老人节期间,我们还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了新港镇民政办的大力支持,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还邀请社区内各行各业的人介绍自己的工作,有警察、医生、护士、营业员,农民等,从他们那里,幼儿不仅了解了他们的工作,还获得了许多知识,提高了交往能力。

三、整合家庭资源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现实中,许多家长能以自己的专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积极支持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有些家长还能为班级提供各种良好的建议,能为班级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各种信息和操作材料。我班在每次生成主题课程时,总是预先写一封信给家长,将开展的活动以及活动的目的、大致安排等告诉他们,并写明请家长配合的几点事宜。而每次主题活动,我们都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如在“秋天的田野”主题活动中,晨晨奶奶热情地邀请小朋友到自家田里去参观,并主动当起了讲解员,孩子们也好奇地围着奶奶问这问那。许多家长让孩子参与田间观察、种植、收获活动,有的家长还用相机拍下照片带到幼儿园来;有些家长找来了百科全书或上网和孩子一起查资料,帮助孩子一起用图文结合(文字、画画、剪贴等)的形式记录调查的结果;他们带来了许多农作物,品种多达几十种,有的连我们都叫不出名字,他们就主动介绍其名称、特点、生长环境、如何食用等。他们还利用农作物开展小制作活动,一些家长带来了自己做的南瓜饼、玉米,烤番薯等让孩子们分享。正是家长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才使主题活动探究、开展得更为深入和丰富,孩子们也学得更为主动和积极。这些活动既加深了亲子之间的感情,也密切了家园的联系,更让孩子、家长、老师亲身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真正做到了老师、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四、整合园内的环境资源。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这样的环境应是安全的、具有教育互动性、审美趣味性的环境。虽说我园的硬件设施比较落后,但我们能开发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开展活动。我们小班活动室前有一大片空地,坑洼很多,石子很多,这里即不美观,又很危险。于是我们捡掉小石子,借来了劳动工具,平整了土地,开辟了本班的种植园地。春天里,我和孩子们一起种植了向日葵、毛豆、南瓜、芝麻、棉花、番薯、田芦、玉米、赤豆等。以前这里是禁区,变成种植园地后,却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他们每天都来观察,关心、爱护、照料这些小植物。孩子们时常兴奋地把自己在种植园地里的新发现告诉大家。升中班换到了老教学楼后,孩子们对小班的种植园地还恋恋不舍,经常去观察、捉虫、除草。在“秋天的田野”主题活动中,我把在种植园地里开展的收获、种植、游戏、制作活动纳入主题课程中。看着连平时内向的孩子也活跃、兴奋起来,看着一个个孩子喜悦的表情,我才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创设、利用鲜活的教育情境,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让孩子参与到活动中去,才能真正体验到活动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孩子也才能更主动积极地发展。

五、整合教师资源 班本课程建设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更新观念,创造性地、因地制宜地、尽可能地整合和扩展幼儿的学习资源和空间,努力探寻班本课程的内涵建设和生成过程,探索最适宜的课程活动和最优化的教育效益。这需要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只有在不断的合作、交流、反思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开始建构班本课程时,我觉得应以能力强、经验足的老师为主体,将其他老师的经验串联起来,调动其积极性。建构课程需要老师有一定的课程编制技术(如课程范围的确认、考虑内容的平衡、接合、连续性等)。因此我班主要由我来编制课程的框架,包括主题目标、编制网络、制定主要活动、设计评价表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如班级环境创设,具体的活动、区域游戏设计等,小程老师充分发挥了她的特长及创造潜能。实践证明:教师间的良好合作是需要彼此赞赏、彼此付出、彼此帮助、彼此提醒、彼此接受、彼此改正„„基础之上的合作。

六、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

班本课程完全由教师自己开发建构,确实需要化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于现有的课程资源(包括园内的、网上的、杂志上的课程资源等)我们要加以利用,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只要适合当前孩子的兴趣与发展需要,考虑到本班现有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有的不妨拿来直接运用,有的要进行适当的修身裁剪。如我班开展“秋天的田野”主题时,我想起曾给儿子讲过“聪明的阿凡提”的故事,里面有吃植物的根、茎、叶的内容,这个教材很适合此主题。又如在选编教材时发现缺失音乐活动内容,我就将“秋天”这首歌曲进行了改编,原来歌词有三段,我选取了 “跑到田野瞧一瞧”这一段,活动重点也改为创编歌词,教学效果很好。再如体育活动“在直线两侧行进跳”,我在活动中加上小白兔种菜的情节,幼儿玩得更开心。从中我也意识到:我们老师平时要做有心人,多了解一些现有的课程资源,扩大信息量,以便在运用时能及时地把它们提取出来,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课程。

另外,对于已实施过的班本课程,实施后要及时地进行反思、整理,以便今后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改进、利用。园本课程、班本课程,需要教师间的课程审议,如围绕生成的主题进行课程评价。课程评价不只是一个步骤,更主要的是能引发老师进行深入的学习、反思,使课程不断地改进完善。以前我们基层幼儿园缺少的是一个讨论、梳理、总结、再实施、再调整、再总结的过程。而班本课程建设应是从实践到审议再到开发实践的过程。教师只有通过此过程,才能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才能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王晓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班本课程总结】相关文章:

班本化教学论文题目04-04

课程教学总结05-20

形象课程总结06-16

烘焙课程总结06-17

课程总结格式06-21

插画课程总结06-29

数学课程总结07-26

课程总结论文提纲08-15

色彩课程设计总结05-26

化工安全课程总结05-29

上一篇:介绍湖北东湖的导游词下一篇:外来施工队伍及人员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