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协同发展范文

2024-07-25

创新协同发展范文(精选6篇)

创新协同发展 第1篇

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战略论文

摘要:协同创新是当前南阳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当前南阳文化资源条件及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来看,南阳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对区域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资源协同发展,形成文化特色,提高文化产业的文化含量,实现文化产品的价值增值;二是解放思想,树立开放意识和协同创新观念,凝聚文化、科技、信息、金融、人才等要素的力量,促进文化与产业各个要素之间的深度融合;三是破除行业之间的壁垒,促进文化与产业之间的行业组织协同发展,拓宽文化产业之间的渠道,促进文化产业做强做大。

关键词:南阳文化产业;协同创新;文化要素;行业壁垒

一、文化资源协同发展,形成文化特色,提高文化产业的文化含量,促进产品的审美功能和精神价值增值

“协同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彼得葛洛提出,认为协同创新是由自我激励人员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合作实现共同目标[1]。文化产业协同创新的有效执行关键在于平台的搭建、主体的解放和资源的整合,而其中资源整合是基础。资源整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是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选择、汲取、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使之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对原有的资源体系进行重组,摒弃无价值的资源以形成新的核心资源体系的过程[2]。

南阳文化产业要实现协同创新,首先就要对其区域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南阳文化资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遗存种类多,数量大,品位高。南阳境内既有被誉为“长城之父”的中国最早的楚长城,又有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恐龙化石群”;既有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县级官署———内乡县衙,又有汉代冶铁遗址、武侯祠、医圣祠、张衡墓、汉画馆等汉代历史文化遗存;既有旧石器时代文化缔造者的生存之地———南召杏花山猿人遗址,又有以夏王岗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远有楚墓楚鼎、编钟等精美文物遗存享誉海外,近有南水北调渠首工程闻名全国。二是人杰地灵,名人效应突出。南阳境内既有五羊大夫百里奚,“四圣”范蠡、张衡、张仲景、诸葛亮等历史名人,又有冯友兰、张炳熹、丁声树、杨廷宝、杨士莪、董作宾等近代专家;南阳刘秀运筹帷幄,柔道治国,创造了历史上“光武之治”的兴盛局面;一代名将彭雪枫智勇双全,战功卓著,被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古有范晔、庾信等文化巨人,今有以姚雪垠、二月河为代表的南阳作家群。三是文化资源分布广泛,规模大,关联性较强,但也存在区域雷同现象。由于历史相近、地形构造和气候相似,导致同质的文化资源分布零散,各县区都有雷同的文化资源。如南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楚文化、汉文化在南阳下辖的各个县区基本都有文化遗存。再如,南阳很多县区都在伏牛山山脉和白河流域范围内,有不少县市区内,其自然景观和城镇发展模式以及历史文化遗存都有相似之处。四是学术研究价值高,但个别资源审美价值不高。南阳的石器时代文化、楚文化、汉文化、古代官署文化、商业文化、三国文化、曲艺文化、乐舞文化、山水文化等,学术研究价值都很高,深受学术界和文化界的推崇,但是个别资源的审美价值却并不高,市场开发上还有难度。五是南阳文化特色鲜明,具有转化为文化资本的优势。南阳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和汉文化的荟萃之地,“楚风汉韵”已成为南阳文化的特色符号。楚氏部落最早就活跃在南阳的丹淅流域,在楚国的扩张和兴盛的历史轨迹中,南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楚国的军事、文化、人才基地,当前的南阳境内还发现了大量的以楚长城、青铜器、乐器等为代表的楚文化遗存,成为楚文化发展的文物标本。

汉代的南阳号称“南都”“帝乡”,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富冠天下,名人辈出。今天南阳境内有丰富的遗迹遗物,如在南阳的市区、桐柏、鲁山、南召等地发掘了大型汉代冶铁遗址,著名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和汉代陶狗,被称为“南阳汉文化三绝”,还被誉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南阳发掘的汉画像石、汉画像砖为全国之最。在史学界和文化界盛传一句话说:“观盛唐到西安,游北宋下开封,元明清看北京,寻汉风当属南阳。”南阳的伏牛山文化也是南阳独特的文化资源之一,绵延八百里的`伏牛山自西向东贯穿南阳的西峡、内乡、镇平、南召、方城等县境内,区域内自然景观秀美,人文资源丰富,融合旅游、生态、地理、历史、生物、语言、风俗等诸多领域,是南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南阳的白河文化源远流长,风韵独特,是孕育南阳文化的摇篮。白河贯穿南阳全境,两岸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历史传说、商业气息无不丰富了南阳文化的内涵;白河文化连接中原和荆楚大地,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互为碰撞交融的结果;白河文化多元、兼容和开放的特质,影响着南阳文化的发展,为南阳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上述特点,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再加上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上缺乏协作观念,各自为政,缺乏创新,导致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布局不合理,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发展模式。根据现有的南阳文化优势资源分布的地域性特征和产业基础,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紧紧围绕南阳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开展协同创新,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整合文化要素,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文化资源的区域优势与整体优势的协同发展,形成特色。突出南阳汉文化、伏牛山文化、白河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特色构建,着力打造以汉文化带、中医药文化、工艺文化、山水文化、商业文化为支撑点的优势产业格局,在文化旅游、科技文化、文化艺术、文化产品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和品牌。二是打造文化品牌,架起文化与产业之间的桥梁,增加产业的文化含量,促进产品的审美功能和精神价值。文化产业的灵魂是文化内涵,文化元素的加入,可以提高产业的文化品位,增强市场竞争力。如通过张仲景开创的中医药文化提升医药产品的内涵;将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玉雕产业的品牌创建;将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有机融合打造品牌旅游业;将楚汉文化风韵引入文化创意产业。

二、文化与产业要素之间协同发展,促进产业融合与深度合作

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是一个开放、复杂、动态的系统,包括的诸要素较多,要求在文化与产业诸要素之间做好全体性、全局性规划,从而使诸要素之间实现阶跃式的整体放大效应[3]。文化产业诸要素包括文化、科技、信息、创意、资本、市场、人才等诸方面,还包括各个要素之间进行资源整合的能力。协同创新实际上就是多主体、多元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

一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融合文化、科技、金融、信息、教育等部门一并协同创新,要打破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之间的壁垒,破除自我封闭、分散重复的传统,科学地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二是要紧紧围绕目标,以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凝聚协同创新的各方力量,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

三是随着创意文化的蓬勃发展,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再是孤军奋战。文化产业既要和科技融合,又要与旅游嫁接,还与信息、创意、资本、人才等有所关联,从而实现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就当前南阳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来讲,南阳文化与产业要素之间还缺乏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土围子”思想已经成为南阳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障碍。如:各协同主体缺乏服务创新意识,文化产业系统创新发展的系列配套政策不完善;信息、资本、科技、人才等产业诸要素之间整合能力不够;各产业协同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同创新精神;文化产业机制不健全,竞争环境和市场秩序还有待改善;市场开发主体性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才紧缺,创新能力不足。要改变上述状况,首先要解放思想,树立开放意识和协同创新的观念;其次要明确各方定位,创建合适的协同结构。各级政府是推动文化产业各要素协同创新发展的责任主体,在协同创新的模式下,政府要转变职能,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的创新,创造良好的协同创新政策、制度环境。既要改革传统的区域合作模式,又要深入开展文化科技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创意人才培养,强化产业发展的科技与人才支撑;既要强化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协同,突破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又要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政策的扶持力度,完善公共技术支撑、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形成集科技体系、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公共服务体系等多维度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和新机制[4],有效推进协同主体各要素之间的深度融合。

三、促进文化与产业之间的行业组织协同发展,打破文化行业之间壁垒,拓宽文化产业之间的渠道,促进文化产业做强做大

文化具有强关联、强渗透的特点,在文化产业协同创新的框架下,文化可以加上各种创新发展的元素。在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中,文化及相关产业被分为10个大类,涉及文化与制造业、文化与旅游业、文化与服务业、文化与信息传播业、文化与农业等多个领域。文化与门类较多的相关行业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文化与经济、科技、信息、教育不断走向深度融合,出现了强大的行业融合的关联趋势,“文化+”已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比如,文化+教育业。人才是文化产业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是支撑文化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以提升国民素质为己任的教育行业,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带动了文化产业对教育的投入,而反过来,教育业也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人才。再如,文化+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有文化的内涵支撑,无论是以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山水文化还是以休闲娱乐为主题的旅游项目的开发,都要加入文化的元素来提升内涵。文化+制造业,就是文化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制造业的产品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价值可以加入文化创意的元素。同时,文化作品要转化为文化产品也离不开制造业的积极参与。由此可见,行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既有利于产业发展各要素的深度融合,又利于打造优势文化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实际上就是一场“拆墙运动”,即打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互惠共享,提升产业竞争力。

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南阳文化产业行业之间协同创新的动力不足,这导致南阳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结构比重很大,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各行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不够,条块分割的文化管理体制制约了整个大文化产业市场的整体协调发展。要实现行业间的协同作业拓宽文化产业之间的渠道,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市场,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政府更新观念,发挥行政服务功能,统筹兼顾,为行业协作组织搭建统一平台,加强引导,协调构筑统一、开放、高效的文化产业发展信息和电子商务平台,降低行业之间流通及业务扩张的门槛,提高文化产业政策执行力。

二是推进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努力形成协调推进、多元发展的南阳文化产业格局。鼓励兴办新兴文化产业,推动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

三是行业之间加强合作,互通有无,通过创办统一的技术平台的机会,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在文化资源上共享,在信息资源上互补、人力资源上合理流动,降低生产成本。尤其是对于一些传统行业,通过资源整合挖掘新的价值,避免了重复建设,实现了资源共享,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同时,行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得行业组织具备了更为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能迅速地组织生产和销售。

四是加强市场导向的作用,优化服务平台,完善文化产品要素市场,支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引导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实现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市场利益共享的大好局面。五是促进业态融合,推动综合创新。通过文化产业行业组织协同研究找准传统文化与产业的契合点,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与生态业界的整合和开发,特色文化产品的协同打造,文化与科技和艺术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珩,朱英明.从协同创新理念到协同创新实践:国内基于高校的协同创新研究动态[J].华东经济管理,(7).

[2]饶扬德,宋红霞.基于资源整合的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机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12).

[3]汪秀婷,程斌斌.资源整合、协同创新与企业动态能力的耦合机理[J].科研管理,2014(4).

[4]范周.重视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N].经济日报,-10-07.

创新协同发展 第2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单位定名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研发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第二条 本单位的发起:为贯彻落实广东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珠海顶峰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微软(中国)公司、苹果(中国)伙伴公司——广州至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五家单位,依据《移动互联网应用研发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分工协议》,协同建设中心。

第三条 中心章程是规范和指导中心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心各共建单位均有责任和义务遵照执行。

第二章 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四条 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会是中心最高决策机构,由各共建单位主管领导、中心主任组成。理事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与中心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制定中心发展战略与研究方向;审议批准中心的重要政策和规章制度;聘任管理委员会成员、中心主任和各部门主任;其它需要决策的重大事项。

第五条 中心设立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对中心发展战略规划、学术方向、人才队伍建设、合作交流等提出建议;听取和审议中心年度工作报告;组织对骨干人员的中期考核和聘期考核,形成评议结论。

第六条 中心设主任1名,负责中心的日常运行和资产管理,批准中心骨干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聘任,根据管理委员会提交的骨干人员考核评议结论对骨干人员岗位职责和薪酬待遇进行调整,代表中心签署各类法律文件,组织实施理事会的决议,组织编写中心年度工作报告。

第七条 中心设若干部门,各部设主任1名,配合中心主任完成协同创新工作,具体负责各部门工作内容规划、协调资源分配、一般人员的聘用和考评,根据科研工作需要向中心主任提出骨干人员的聘用岗位需求和人选建议,提交年度工作报告。

第八条 中心设管理办公室,协助中心主任开展日常工作。负责中心行政、后勤、资产、人力资源、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综合性管理工作。组织召开年度工作进展汇报会,形成中心年报。编写中心动态简报,内容涵盖中心重要活动与科研进展。年报和动态简报向理事会及管理委员会报送。

第三章 资源配置

第九条 中心总部设于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负责落实中心总部所需场地设施的使用权。

第十条 中心共建单位之间充分融合科研设施和保障条件,形成开放共享的中心基础资源和平台,支撑中心的建设发展。

第十一条 中心充分利用共建单位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融合各类相关的高水平科技创新群体,形成中心人才和团队基础资源。

第四章 应用研发

第十二条 建立创新资源深度融合的科研组织模式,着力提升持续创新的应用研发能力。

1、中心共建单位之间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整体优势,联合申报国家和地方政府等发布的科研项目,积极开拓企业横向科研项目;

2、合作科研项目的任务分工、经费分配、成果共享、成果奖励等具体事项在项目合作协议、任务书以及有关附件中具体约定;

3、中心共建单位利用自有资金联合设立创新基金,对科研主攻方向急需启动但尚未获得外部资源支持的研究课题,进行自主项目支持。

第五章 人才与学科建设

第十三条 中心充分利用共建单位的科研、技术、管理、资金等优势,实现对高端技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1、中心共建单位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大力加强科研反哺人才培养,寓教于研、科研育人,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实习;

第六章 人事制度与考评

第十四条 按“最优、最简、互补”的原则遴选中心的协同创新成员,按照在中心工作的时间分为全职和非全职两类。主要协同创新成员岗位设置分为以下几类:

1、骨干人员:聘期四年;

2、其他人员和技术人员:聘期四年。

中心对固定研究人员实行双聘制,中心受聘人员需按照中心规定接受中心的定期考评。第十五条 中心制定人员考评、调整、退出与激励机制的实施细则。骨干人员在进行中期考核和末期考核时需向管理委员会递交总结报告进行工作评议,一般技术支撑人员的考评由各部主任组织进行。

第七章 资产管理

第十六条 中心的资产来源及界定:

1、共建单位对中心的物资、经费投入;

2、地方、企事业单位对中心的物资、经费投入;

3、社会捐赠的物资、经费收入;

4、其它物资、经费收入。

以上均指中心拥有所有权的实物性资产,不含中心只具备使用权的资产。不是以中心名义获取的资产,不属于中心资产。中心二次分配给有关共建单位的资产,属于该单位所有,从中心资产中剥离。对中心可能涉及的无形资产管理问题,由中心理事会根据具体情况逐事逐议。

第十七条 中心主任为资产管理的责任人,中心办公室为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

第十八条 中心的资产管理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滥用,必须接受中心理事会、国家和有关管理部门的审计监督。

第八章 其它事项

第十九条 本章程需修订时,由理事会发起,责成中心管理办公室汇合各方意见代拟修订讨论稿,征求各共建单位意见后,由理事会审议批准。

第二十条 当有新单位提出加入中心的请求时,经中心中心主任初步研究同意后,报请理事会审议批准。该单位与中心签署共建协议和章程后,成为中心正式共建单位。第二十一条 中心共建单位出现下列情况,应履行退出中心的程序:

1、单位被撤销、解散、破产等致使其无法对外有效履行法律责任;

2、单位自愿退出中心,应提出加盖单位公章的书面退出申请;

3、单位不能有效履行中心共建协议和章程规定的职责和义务;

4、其它需退出的情形。

退出程序是:由中心主任研究提出该单位退出可能涉及的人员、资产、科研项目、人才培养、法律文件、对外通告等善后处置方案,报请理事会批准实施。

第二十二条 中心共建协议到期后,由理事会全体会议研究是否延续合作。达成继续合作意愿的单位,重新签订中心共建协议和章程;无意继续合作的单位,按本章程约定的办法履行退出中心的手续。

第二十三条 中心出现下列情况,应履行解散程序:

1、中心无法按照共建协议和章程规定的宗旨继续开展活动;

2、因外部原因导致中心必须解散;

3、其它需解散的情形。

解散程序是:由理事会全体会议研究成立临时工作组,负责提出中心解散可能涉及的人员、资产、科研项目、人才培养、法律文件、对外通告等善后处置方案,报请教育厅批准实施。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章程由理事会负责解释。本章程以及实施过程中若存在与国家、军队、地方以及行业的法律法规不一致的地方,以国家、军队、地方以及行业的法律法规为准。第二十五条 对本章程中的未尽事宜,可通过协商形成各方签字盖章的附件,与本章程具有同等效力。需要时,附件约定的相关内容可在章程修订时一并纳入。

第二十六条 对执行本章程中的争议,共建单位应友好协商解决。若无法协商解决的,可诉诸教育部相关部门仲裁。

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建议 第3篇

我国产业协同创新建设, 是该产业企业为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与相关支持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政府形成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借助他们的科研优势、技术实力与政策支持环境等, 利用“市场配置”与“契约配置”方式在协同创新组织成员间进行资源、利益与风险配置。由此, 开展我国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建设, 目的是在国内外产业市场激烈竞争中促进相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1 构建我国产业协同创新政策环境

纵观产业协同创新政策环境将影响到相关企业经营管理环境、产业市场环境、产业经济与金融环境等各个方面, 其中:企业参与协同创新活动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是对企业影响最为直接且最大的环境因素。因此, 如何构建我国产业协同创新政策环境, 政府应着手研究制定参与协同创新的相关优惠政策。

1.1 制定协同创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科技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的基础上, 修订出区域或产业协同创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即:在取消了盈利企业和研发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10%才能享受加成扣除条件的基础上, 允许协同创新费用扣除向未来年度结转5年, 加大了对协同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 更便于产业协同创新活动开展的永续性。

而对于亏损期较长的协同创新企业, 向后结转5年, 协同创新费用可能仍然无法足额扣除, 因此, 为了鼓励企业参与协同创新, 应实施继续延长税收优惠的结转期限。再者, 如果实施协同创新费用扣除还能向以前年度结转, 更能激发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1.2 鼓励企业协同创新财务优惠政策

为了鼓励企业扩大协同创新范围、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 鉴于设备折旧期与资金成本率的技术经济分析, 在协同创新企业财务优惠政策中, 应广泛使用加速折旧计提法。由此, 协同创新购进的和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固定资产应实行加速折旧法;而且, 根据设备的先进程度, 明确制定协同创新的优惠内容, 应加大鼓励协同创新所使用固定资产的折旧力度, 制定其加速折旧计提目录。因此, 首先对协同创新建设的审批手续要进一步简化, 其次要明确协同创新科技投入的加速折旧财务制度, 最终协同创新企业才能更好地对其税收收益进行有效预期。

同时, 鉴于我国2000年己暂行企业购买国产设备投资以40%为限的新增所得税抵免政策。然而, 为鼓励企业引进世界先进设备参与协同创新, 建议取消投资“国产”设备的优惠限定条件。

1.3 创建协同创新风险投资优惠政策

为了产业协同创新实施以上优惠政策的同时, 首先将协同创新费用作为“科技三项费用”作为研发成本抵扣, 其次应支持企业筹集协同创新风险投资基金。所以:

第一, 其他企业购买产业协同创新股权投资, 应作为企业的科技三项费用抵免所得税;第二, 为了保证企业协同创新风险基金来源, 企业应按协同创新成果收入的比例提取风险投资基金 (应税前扣除) ;第三, 政府应鼓励产业协同创新风险投资, 对参与协同创新企业 (包括个人) 由此投资收益免征所得税。

2 搭建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平台

在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平台中, 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之间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是最主要的协同创新形式, 同时协同创新共享支撑与配套服务平台建设也为推动产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1) 产业技术创新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在协同创新价值链中政产学研构成一个有机组织体系, 通过战略联盟形式要求政产学研之间保持密切合作, 以部门间协同创新平台实施契约配置方式。 (2) 产业协同创新共享支撑平台建设。是通过政策、资金引导和市场化运作机制, 激励现有协同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的网络信息共享平台, 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完善各类资源市场配置机制。 (3) 产业技术创新协同服务平台建设。是通过管理咨询、资源整合、成果转化和运行评估等服务平台建设, 促进协同创新联盟体系的合理功能、完善实施与有机配套的运行体制。

在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中,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政府具有政策引导与宏观调控的服务管理职能, 所以, 各企业只有积极参与协同创新, 才能将科技成果理论价值向实现产品市场价值的有效转化。企业参与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积极性与耦合度对其它传统产业的示范效应不可估量。

3 优化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建设

3.1 市场需求引导协同创新的联动机制

市场需求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驱动力, 消费市场驱使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 即: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及其变化, 要求产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只有通过协同创新机制建设, 才能更好实现社会网络时代资源共享与共同进化的产业升级目标。

第一, 根据消费市场对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的需求变化, 企业应加强产业的纵向协同创新和横向协同创新, 实现产品推陈出新的动态联盟协同创新机制与服务功能目标多元化协同创新机制。第二, 根据国际国内产业市场竞争性需求, 企业只有通过协同创新方式及其机制的优化, 才能提高企业创新指数与市场竞争的引领能力, 最终达到实现卖方市场核心技术垄断境地。

3.2 协同创新引导市场需求的创新机制

熊彼特界定创新与需求后, 认为技术创新是将生产要素进行高难度新组合, 创新可以诱导理性的消费需求偏好变化, 通过协同创新引领市场需求赢得超额垄断利润。因此, 通过产业协同创新建立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市场需求结构改变→获得超额垄断利润→继续模仿创新→实现自主创新的需求创新机制。

4 加强产业协同创新团队管理

产业协同创新建设应以加强协同创新团队管理为基础, 而团队管理应以开展协同创新涉及的各方面工作实施管理职能, 最终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目的。针对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现况, 目前, 应以着力培育协同创新观念与文化、优化协同创新团队体制与机制、打造协同创新管理者与领导者等方面的团队建设管理工作。

4.1 创新观念, 培育文化

具有了创新的价值观, 才具有创新的文化环境。目前, 产业协同创新意识需进一步提升, 才能发挥协同创新利益配置在企业效益中的边际贡献作用, 实现产业产品附加值的提高。由于, 协同创新中最困难的是思想观念创新与思维方式创新, 所以, 应树立政产学研共同兴业、兴国的思想, 利用协同创新方略整合资源配置方式。

培育协同创新文化的渗透力, 创造产业协同创新文化路径依赖, 通过产业协同创新文化的软实力建设, 提升产业“绿色生态与环保”的文化环境品质, 形成产业协同创新的认同感与使命感, 成为产业或区域协同创新氛围的先行者。

4.2 制度创新, 优化机制

为了在当今国内外产业市场中发扬“敢为天下先”精神, 在坚持遵循市场规律开展制度创新的同时不断优化产业经济运行机制。通过协同创新团队的制度创新, 提高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协同创新团队的制度创新, 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团队利益与风险配置体制建设;通过协同创新团队的制度创新, 改进我国相关产业面临的技术创新市场与成果转化环境。

在产业协同创新团队的投入机制、利益机制、风险机制、激励机制等各项产业组织发展与运行机制中, 保障协同创新各种资源投入机制是协同创新团队建设的先决条件, 建立协同创新风险评价机制是协同创新团队建设的必要条件, 优化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机制是协同创新团队建设的充分条件。所以, 应加快优化产业发展由模仿创新到协同创新的转变机制, 实现为中国产业崛起的自主创新能力。

4.3 培育管理者, 塑造领导者

企业家之所以成为社会稀有资源, 因为它作为生产要素能使企业这个生产函数与功用发生效益倍增, 由于企业家的创新创业能力对社会与国家的贡献不是呈线性的, 所以, 为了使产业跨越式发展而进行协同创新建设, 必须建立协同创新管理者人才市场, 改善干部人事制度中的协同创新管理者培育机制与竞争机制, 打造能领导协同创新组织并引领产业竞争市场潮流的协同创新领导者。

5 结论

制度创新是协同创新政策保证, 引导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建设, 是加速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打造核心技术的前提;实现观念创新、崇尚协同文化, 有利于协同创新团队组织制度和组织体系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平台能为产业组织发展的资源配置提供保障, 通过管理职能实现科研能力与生产能力的协同进化;价值规律促进产业不断进行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同时, 协同创新机制建设能实现市场机制失灵与政府管理盲区的统一。产业协同创新建设必将引领科技产业、创新产业、共生产业的协同文明的文化氛围。

摘要:本文从企业所得税、财务管理、风险投资基金等政策制定形成协同创新宏观环境, 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共享支撑和协同服务的平台建设, 优化市场需求与协同创新互动创新机制, 强化产业协同创新团队管理, 以促进产业协同创新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协同创新,建设

参考文献

[1]Gawer, A., &Henderson, R..Platform Owner Entry and Innovation in Complementary Markets:Evidence From Intel[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2007, 16 (1) :1-34.

[2]Verganti, R..Design-driven innovation:Changing the rules of competition by radically innovating what things mea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9.

[3]“中国西部区域自主创新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区域自主创新研究报告:西部制造业的创新实践[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9) .

[4]杨漾, 仪德刚.中国西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20) :34-38.

[5]刘媛华.企业集群合作创新涌现的动力模型研究[M].科学学研究, 2012 (9) :1416-1420.

[6]张红伟, 刘谚武.西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优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 2013 (1) :32-34.

协同创新 共谋发展 第4篇

所谓的三螺旋模式就是指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三螺旋的主旨是:大学、产业、政府这三个机构在可执行范围内都表现出另外两个机构的一些能力,但同时保留自己的原始属性和独特地位[1]。

基于三螺旋模式的协同创新理念为高校的创新活动开辟了新的视角,指明了新的方向和模式,是大势所趋,任务所系,师生所期。大学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具有特殊地位,应该更新理念,抢抓机遇,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主动推进协同创新。

一.大学教育的创新

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是人才培养,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仅需要提供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修养。清华大学的宗旨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宗旨是“相容并包,思想自由”这都体现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又是对大学育人使命的概况论述。所以大学教育创新应该着眼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和思想道德的培育两方面。

第一,基础理论教学的创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在大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将理论教学与情景教学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会用,能够了解书本知识对于今后学习工作的重要意义,更有效地学习和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这就要求大学教师要以自己的学术研究来支撑教学活动的创新。大学课堂的教学一定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精心设计,把教材体系转换为课堂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甚至是课外教学体系,这就要求大学教师进行创新设计,利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和大学先进的教学环境不断提升教学创新能力,这也是大学教师创造性的体现。

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相互交流,学术思想的碰撞发展出协同创新的氛围,既让大学的学术领域更宽更新,也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发展,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提升整所大学教学服务质量。

第二,思想道德培育的创新。德育创新必须摒弃传统的“灌输思想”,在德育创新中重视社会的作用,培养出既能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能适应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要引导学生适应学习生活中的竞争与合作,教育学生遵守规守则,守法守德,绝不可以不择手段地获得利益。利用一些创新模式与方法来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如学科渗透模式,随着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这种趋势迫使课堂教学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单靠一门学科或某一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计划的组织各类学科知识,协同努力改变学科本位思想,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出发,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因人施教,指导学生学习先进事例,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竞争,不断超越自我。

要立足国际化人才培养,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是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人才国际化的重要基石,这就要求: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国际化眼光又有中国情怀;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主体性又要有创新精神;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软能力”的培养;第四,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高校“软环境”的形成[2]。

二.大学研究的创新

第一,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大学拥有的师生资源是新思想和创新活动的不竭来源,育人者先育己,科研队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观念决定着人才作用的发挥程度。大学的科研创新团队,一方面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大型实验设备,一方面加强国际化的的思想,以多学科的视野,开发“新兴交叉学科”,努力跟进国际先进技术前沿。

建立一支强大的校内实验基础理论教学与校外实践实训师资队伍。拟联合华中师范大学雄厚的教学师资队伍以及政府、企业、学校、企业的强大的项目实践培训队伍,组建卓越的各行专家的教育培训师资力量。并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专业教师项目实践经历培训。

培养提升现有教师的项目实践能力。与校外企事业联合培养单位全面展开合作,加强教师参与实际项目的引导与管理,把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项目实践纳入教师绩效评估体系。鼓励教师参与重大横向项目,并精选重大横向项目,派出青年教师参与其中,提升其实践能力。鼓励教师与企业单位合作开展面向横向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开发,选送学院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合作研究,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积累项目实践经验,并结合横向项目开展教学。

聘任校外企业中高水平兼职教师或联合指导教师。结合专业实践基地建设,联合IT业、国际贸易、房地产、物流等行业知名企业成立的项目实践教育中心,聘任具有多年企业工作经验的专家为兼职教授或联合指导教师,参与授课。拟聘请多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包括湖北省电子商务协会、武汉市物流局、大型工程等部门的领导和总工程师作为兼职教授。定期组织企事业单位优秀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到学校进一步深造,提高学术科技与理论水平。并建立联合指导教师专家库,完善联合指导教师的资质标准及认证制度。

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学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与管理团队是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成功的关键;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也是实验中心建设的一个重大任务,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建设好、维护好、发展好实验教学中心必须有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勇于奉献的实验教师队伍。学校非常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采取多项措施,加快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步伐;并将其纳入全校教师队伍的规划与建设项目之中。

第二,创新大学教学实践的体制机制,促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以“面向社会人才需求、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基本导向,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校内外资源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构建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既抓理论基础又紧跟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使实践不断加强教育机构与政府、产业、商贸企业等人才需求单位的联系,通过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践/实验基地-校外兼职教师现场教学-政府、行业和商贸企业的专业人员作专题报告等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调动学生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面向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定制化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设计实验课程,联合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较宽广领域的现代工程科学和现代管理科学基本知识的,能较好地满足政府部门、相关产业与行业、科研单位和商贸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使他们成为能够系统掌握IT技术、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工商企业相关部门从事整体规划、系统设计、运营管理及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高级专业人才。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三.大学新的使命

在社交和全球化的推动下,如今世界中的个体之间越来越紧密相连,大学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懂得合作不仅仅强调大学内部的团结协作,还非常重视与政府、企业以及大学的合作。

第一,大学与政府的合作。大学要在办学思路上加上一条坚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服务政府的办学思想,贴近当地经济社会的实际和需求,开展面向创业的教育,走上一条贴近学生实践、贴近中小企业与乡镇、贴近不发达地区的教育与生产相互结合之路,在中国的多元地域、多元气候、多元物产、多元文化、多元经济等中间寻找交叉点、融合点、协同点,使中国大学生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力资源,最好的经济增长点,最大的生产力,最美的创业板块。

第二,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当新公司的形成需要公司里大小工作人员源源不断的想法时,大学研究项目日益成为新公司思想的来源。现在,大学在公司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已经成为大学研究事业的常规组成部分,从通过创业培训项目培养学生创建新公司的角度来看,大学正在培养公司,是企业的老师。创新作为利润增长的源泉已经成为新一代创业型公司的迫切需求,并日益成为社会经济与政治议程的核心,高科技新公司的涌现,大学第三个使命——创业,第四产业的发展等等,预示着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开始,这个新经济建立在各种创新商品的基础上,并要求大学与企业紧密关联来适应新经济结构[1]。

第三,大学与大学的合作。当今世界各国,大学与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认证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评估水平,使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而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大学与社会整体的互动,都是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合作,主要有教学与研究这两种合作形式,主要有课程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学术交流等。需要进一步扩大大学与大学、大学与各学术团体、大学与各级教育部门广泛合作的途径与模式,探索能够有效支持教育事业和大学发展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周春彦.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亨利·埃茨科维兹《三螺旋》评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4):75-77.

[2]谢守城.立足国际化人才培养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2(2):40-41.

本文为武汉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三螺旋”理论下应用型大学本科管理研究”(编号:2016NO12)项目的研究成果。

创新协同发展 第5篇

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于2015年7月20日至24日举办2015年“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夏令营”(以下简称“夏令营”)。为保证夏令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明确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甲方)与自愿参加本次夏令营的大学生(乙方)安全责任,保护双方权益,本着公平自愿的原则,甲乙双方达成本安全责任协议书。

1.甲方严肃、认真组织本次夏令营活动,为乙方提供在营期间的各种服务和条件,安排组织好各项活动。乙方自愿报名参加甲方组织的夏令营,入营后需遵守夏令营纪律,听从甲方管理人员统一安排。

2.在夏令营期间,甲方负责为乙方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一份。如发生意外伤害,由乙方自行向保险公司理赔。乙方在往返夏令营举办地(中央财经大学)与来源地(就读高校所在地或家庭所在地)的途中,请自行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保险,甲方不承担此间的安全责任。

3.在夏令营期间,甲方配备专门医护人员和基本医疗设施,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服务。乙方入营前需向甲方如实报告自身健康状况,不得隐瞒以往病史,特别是传染病状况;期间身体如有任何不适或其它特殊情况,须及时向工作人员报告;非甲方组织不当,由乙方自发、或不可抗力导致的乙方生病、受伤以及经济损失等情况,乙方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责任。

4.夏令营期间,乙方不得离开营地外出自行活动,不得在营地会客;如确有重要事情处理需要离开营地,必须办理请假手续,经夏令营组委会批准且获得乙方监护人确认同意后方可离开。请假外出期间一切安全责任,全部由乙方承担。

5.夏令营期间,甲方为乙方免费提供住宿,乙方必须在甲方提供的宿舍住宿,需注意维护宿舍卫生,按时就寝,不得私自调换宿舍、扰乱宿舍秩序;严禁夜不归宿,严禁留宿营外人员。乙方入营携带现金及贵重物品妥善保管,因保管不慎丢失者,损失自负。

6.夏令营期间,乙方必须到甲方指定用餐地点就餐,伙食费用自理。如乙方因私外出就餐或食用个人购买食品出现腹泻、食物中毒等情况,责任自负。

7.夏令营期间,乙方不得有任何危及他人或自身安全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伤害者,必须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乙方监护人对乙方入营行为、上述安全责任完全知情,并同意乙方遵守规定,参加甲方夏令营活动。本协议自乙方报到时生效,离营时自动失效。乙方因私提前抵达或延后离开,责任由乙方自行负责。

本协议作为乙方报名的申请材料之一,需同所有申请材料按要求提交至甲方。本协议一式三份,甲方、乙方、乙方监护人各执一份,乙方及乙方监护人在提交材料前自行下载打印,并在三份协议上均签字确认。开营报到时将两份甲方签字盖章后的协议交由学生手中。

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夏令营组织委员会负责最终解释。

: 甲方(公章):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乙方(手签)

乙方家庭地址:

甲方代表(签名):

乙方联系方式: 乙方监护人(手签): 甲方联系方式: 01062288272

创新协同发展 第6篇

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十二五”期间,上海烟草集团在信息化工作中,积极贯彻国家局提出的“卷烟上水平”、“一体化数字烟草”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坚持企业“发展、改革、规范”的工作主线,紧紧围绕集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主体战略,深入贯彻“整合协同,提升信息化内涵;探索应用,保持全行业领先;支撑创新,推进转型式发展”的建设方针,为集团品牌的维护和创新着力赋能,完成了集团“十二五”信息化目标。

一、着力于信息化规划与“四体一标”体系建设,推进信息化管理从传统方式向先进治理转变

“十二五”期间,集团牢牢把握“规划的引领和标准的支撑是提升信息化水平的必由之路”这一认识,通过规划设计为信息化提供了结构化的工作能力,通过体系建设为信息化提供了规范化的工作秩序,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一)立足规划先行的先进治理,信息化竞争优势日益凸显。集团不仅制定了“十二五”信息化总规划,并且对于重大项目和新技术应用也同步制定了分项规划。制定集团ERP项目规划,形成了集团横向协同纵向管控的企业资源管 理蓝图,指导了后续项目的建设。制定物联网和云平台规划,为物联网提升物流效率以及云计算推进基础设施云化转型,分别给出了实施的路径。借助“抓总不放分”的规划布局,既纵览了全局,也强调了重点,纲举目张,为信息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分清了主次、谋划了路径。通过信息化规划的总体指导,集团信息化获得了与企业创新驱动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二)立足标准健全的先进治理,信息化管理组织能力日益完善。集团通过体系建设为信息化提供了规范化的工作秩序,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ISO20000运维服务、ISO27001信息安全、ISO38500信息治理以及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四体一标”建设工程的研究与实施。四大体系推进工作稳步进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着力打造在信息化环境下“敏捷可靠的供应能力”、“同质均一的精益制造及品控能力”,ISO20000具备认定条件,ISO27001启动实施,ISO38500着手研究;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建立,通过全面对接国际标准、全面识别转化国家规定与行业标准,制定了符合上海烟草实际的信息化标准体系表。“四体一标”分别从两化融合、运维服务、信息安全、信息治理以及标准框架等专业视角,将业务与应用、数据与技术、管理与流程结合形成标准体系,为信息化工作制定了规则、明确了要求、提供了方法,继而为今后构建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夯实了基础。通过信息化体系的 深入建设,2015年集团作为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通过认定,也是行业内唯一一家省级单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着力于集团资源全局配置与工商企业共同建设,推进信息化项目从单项应用向纵横协同转变。

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团充分吸收这一理念,始终围绕应用建设不放松,信息化项目应用从单个系统出发,统筹规划,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确保信息化推进业务协同能力的稳步提升,为集团化管理和运营层管理的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一)两化促融合,提升业务融合协同能力。信息化全面覆盖了经营管理业务领域,推动企业管理、业务和技术的共同提升,促进业务融合协同取得佳绩。2011年,“物资供应链信息系统”项目被评为“上海市两化融合示范项目”;2012年,集团公司被首批推选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2013年,出版了专著《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探索——上海烟草集团企业信息化实践》,总结了过去30年上海烟草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二)集团管资源,提升资源横向协同能力。两化融合的共识决定着集团信息化建设策略的选择。2014年开始,集团信息化项目建设在满足不同业务需求的应用基础上,集团管理层面,启动ERP(一期)建设,全面替代了条线式产、供、销信息化系统。通过统一灵活的集团化管控配置和“推拉”式产供销计划管理的协作融合,加强了集团资源管理的管控与产业链端到端的协同能力,包括销售、计划、采购等主要模块在内的系统已经按期投入运行,集团一体化资源管 理体系基本建立。集团ERP项目的建设推动了业务应用协同能力更上一层楼,集约资源配置、集聚项目群组、集成条线应用,进一步提升了集团资源横向协同的融合水平。

(三)工商管产销,提升运营纵向协同能力。运营管理层面,工业单位全面完成了集团京津沪三地的四个卷烟厂的统一MES平台建设,推动了生产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同时继续拓展MES应用,通过实施统计过程控制(SPC)子系统,支撑了卷烟产品的生产过程品控,向“数字化工厂”迈出一大步。商业单位加快从传统销售向现代营销转变的步伐,通过构建卷烟销售、商业数据中心与信息服务交互渠道集成的卷烟营销平台,促进了商业营销管理的创新与进步。

三、着力于数据中心的平台升级,推进信息资源管理从技术应用向数据分析转变。

集团数据资源分析工作始终围绕“数据统计与信息技术充分结合”的思路开展,通过信息资源利用与数据分析效用为管理决策注入了持续动力,数据支撑管理决策能力不断增强。

(一)抓住数据管理的主心骨,数据服务上层次。首先,基于数据中心平台分别建成了若干分析系统,通过建设烟叶资源保障分析系统支持了集团烟叶资源调配及盈缺情况预测,通过建设全国市场信息分析系统做到了品牌及市场指标的实时跟踪,通过建设经济运行分析系统实现了企业经济运行关键指标的监控。其次,搭建了企业级多级数据中心的应用平台,提供数据采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服务,提升了集团与卷烟工厂数据分析应用的整体建设效益。第三,构建 了企业战略、业务主题的全面分析,为辅助集团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提供了及时、准确、高效的数据服务。最后,建立了完善的元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安全管理等系统,启动了大数据平台规划,数据自动化管理水平持续攀升。

(二)抓住数据应用的总基调,决策支撑上水平。围绕核心品牌的发展目标,数据中心完成了平台的技术升级,形成了更灵活、更适配并且支持移动服务的信息资源平台,信息资源管理逐步从偏重技术应用转向注重数据分析。一方面创建了烟叶资源、精准营销、配方技术研究等一批有价值的高端应用主题,助力品牌发展核心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建设了中华品牌“百万千亿”运行监控系统,面向品牌战略全面分析,支撑领导决策。

(三)抓住数据分析的新引擎,信息利用上台阶。在数据中心平台有序建设的基础上,“数据集市+分析工具”主题数据分析模式的建立,是信息资源利用再上台阶的充分写照。统计管理促进了不同业务数据集市的梳理与建立,信息技术加强了分析工具的灵活应用,两者结合完成了数据分析模式从传统报表型和应用开发型跃升至以用户为主体的自主分析型,为信息资源利用再树新标杆。数据分析主题化应用归集大数据分析视角,扩大并深化了数据分析效用的广度与深度,奠定了今后大数据建设、管理与应用的基础。通过挖掘数据资产内在潜力,寻求依靠数据应用来驱动组织结构 调整、过程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实现,推动当前传统内聚型的数据中心模式向未来主动服务型的大数据中心模式转型,为数据中心建设再立新目标。

四、着力于技术平台转型与安防能力提升,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从全面投资向重点投入转变。

集团一直坚持制定稳妥的技术路线与合理的装备政策来支撑基础设施更替与发展,为技术平台转型和安防能力提升夯实基础,为信息化的稳步推进提供坚实保障,基础信息平台建设能力持续提高。

(一)整合技术路线,信息化装备投入集约化。集团一方面确立了“技术架构、硬件型号、软件版本、配套服务和管理流程统一”的技术路线,指导集团基础设施平台的更新与部署。特别是对于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既不盲目求新一蹴而就,也不拘泥现状驻足观望,而是基于“五统一”技术路线的原则,通过研究、规划、试点和推广,有序推进,分步实施。另一方面集团制定了合理的信息化装备政策,加强硬件设施的利旧集约和软件系统的集成整合。言之有据才能行之有效,装备政策不仅严控了软硬件新增购置的需求审批,并且按照年限和维护记录进行设备更新与软件升级,做到信息化基础设施装备策略有据可依。

(二)整合技术平台,信息化安防投入系统化。在稳妥的技术路线和合理的装备政策支撑下,集团的技术平台转型水到渠成,安防能力提升有序可控。集团技术平台全面转向云架构,云平台与虚拟化建设卓有成效。实现了ERP、数据中心、财务、门户、人事等核心系统的云化部署和稳定运行,基础设施资源的利用率显著提升;同时,建立了统一的运营 模式,取消了商业单位的实体机房,向18家区县有限公司交付了云服务,在降低信息化资产成本的同时,原有设备的利用效率提高了85%。信息安全强化防护能力,不断提升系统化保障水平。依靠ISO27001信息安全体系与等级保护要求,系统性地推进信息安全工作,集团重大安全事件发生率为零,灾难恢复指标RPO为零。

(三)整合技术应用,信息化保障成效显性化。通过技术平台转型与安防能力提升,集团基础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信息化硬件设备效能达到新高度。建设了总部计算存储资源池,提升了服务器利用率,实现了运营业务数据在云存储上的按需存取,奠定了基础设施全面向云平台转型的基础。二是集团光纤网络资源实现全覆盖。构建了万兆光纤城域网,实现集团与同城下属单位之间的光纤网络互通,信息系统高速路网基本形成。三是业务连续性保障能力跃入高水平。集团建立了同城灾备中心,实现关键及主要系统的业务连续可用,全面保障了集团信息化应用。

五、着力于项目管控主体作用的提升,推进项目实施从技术为先向技管并重转变

集团一直注重于加强信息化项目的全过程管控、衡量信息化的投资效益、提升项目建设能力和水平,这也是集团信息化项目能够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所在。

(一)项目投资技管并重,提升项目投资意义。在投资决策方面,集团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为要求,建立和健全信息化的决策与组织机构,成立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作为集团信息化的最高决策机构与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最高领导机构,牢牢把握了信息化投资自上而下的决策原则,紧紧抓住了衡量项目技术和管理可行性的决策方法,稳稳体现 了集团信息化项目投资决策的治理能力。

(二)项目评审技管并重,提升项目评审效用。在项目评审方面,信息化项目评审从侧重技术转向管理与技术并重。信息化部门在评审中转变自身定位,组织综合、计划、财务等专业部门人员,从项目的必要性、合理性与经济性角度共同评审项目,着重关注了项目的投资与收益,整体考虑了信息化投资策略与投资结构的有效平衡,真正发挥了信息化项目推动管理进步、业务提升与技术发展的价值。

(三)项目建设技管并重,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在项目建设方面,信息化项目建设引入先进管理模式确保实施过程。主体项目团队试点借鉴矩阵式架构,按照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管理与技术人员充实队伍,发挥不同人员专长;重大项目采用全过程监理机制,不仅保障项目实施可控,而且提供项目咨询建议;重要项目组织第三方测试,加强系统质量控制,降低后期运维成本。多种机制结合促进了项目管理能力、质量控制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取得明显进步。

以上五条经验是上海烟草信息化下一个五年继续建设、继续传承、继续创新的资本之力。

下一步,上海烟草信息化建设在坚持“扎根深实,放眼长远”基础上,立足于以创新为核心的“互联网+”战略,启动集团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推动集团信息化定位从信息工具向创新转型转变、信息化能力从IT技术支撑向DT数据服务转变、信息化架构从条线式应用向“厚平台、薄应用”转变、信息化运营模式从综合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变,最终实现融合创新、智能架构与卓越治理的三大目标。融合创新就是要外引内建。对内坚持两化融合,聚焦集团资源在更高水平上的科学合理配置。对外坚持创新驱动,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深化精准营销,更好地为零售终端服务,为消费者服务。智能架构就是要遵从“厚平台、薄应用”策略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平台之厚在于整合的服务能力,实现应用的快速需求匹配、快速实现交付。应用之薄在于柔性的适应能力,通过易组合、易部署、易重构的组件化应用库服务,挖掘信息化新的价值增长点。卓越治理就是要推动信息化由技术服务向引领业务转变。积极跟踪业界动态、技术趋势以及业务影响,持续投入并应用新技术,推动乃至引领业务稳步变革与进步发展,不断凸显信息化价值。

上一篇:首套房首付比例规定_首付_买房全攻略下一篇:会展中心规划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