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学习总结

2024-05-31

高一历史学习总结(精选8篇)

高一历史学习总结 第1篇

I、说说身边历史

每节课的开始,安排5分钟的主题自由讲话。“穿在身上的历史”、“姓氏演变溯源”、“文字追根”等都是说的内容。例如“穿在身上的历史”,学生可以谈唐朝的装束、清朝的服饰,也可以说说关于帽子的演变、鞋子的发展等。人类发展处处都留有历史的影子,这样的主题自由谈论让学生兴趣盎然。根据教学进度每周设计一个谈论主题,要求学生从网络、图书中寻找相关内容,提前作准备,然后带到课堂上交流。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缩短了与史实的距离,对比较枯躁的历史学习能产生亲近感。这个活动能为教学内容作很好的铺垫,导入新知顺理成章。

II、猜猜历史谜语

学习结束或在学习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做做适当的文字游戏,既能复习巩固历史知识,熟悉历史人物事件,又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如猜谜语:湘云笔录(猜一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史记》;捷报(猜一农民起义领袖)——陈胜;遥望南岳(猜一古代科学家) ——张衡;点睛之后破壁飞(猜一历史名图)——龙图腾;不愿短兵相接(猜一历史战争)——宁远之战;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猜一历史军队名)——太平军;始终不含糊(猜一历史时间名词)——明末清初。

猜谜语可以教师出谜,学生竞猜,也可由学生个人、小组制谜,师生互相竞猜。学生有了兴趣,还可发展成为课外活动,大面积开展。

III、写写历史对联

教学中穿插一些有趣的联话,学生既能获得知识,又能亲身感受人文情怀,体验汉语言文字的无穷情趣。如:抗战胜利后,在成都流传着一副对联,上联由三个国家名组成,下联由三个城市名组成。即“中国日本;南京成都”。此联巧妙别致,反映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大地欢喜若狂的气氛。要求同学们把该对联补写完整(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学生有了胃口,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

 

高一历史学习总结 第2篇

利用晚读时间,反复朗读课文,争取做到让历史知识脱口而出。

2、感官协同记忆法:

记忆时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共同参与记忆过程,高度重视眼看、耳听、口念、手写、脑思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

3、设身处地法(联想法):

想象历史场景,与历史人物对话,让自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从而易于记忆。

如复习到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可以想象自己是维新派中的一员,正与顽固派展开关于要不要变法的激烈论战,最后你取得了胜利!

再如民主革命思想家陈天华有两部著作——《猛回头》和《警世钟》,可一边记为“一个叫陈天华的人猛回头,撞了警世钟”,一边想象一个人转头并做撞钟的动作。

4、反复记忆法(循环记忆法):

学历史不必花太多、太长时间,只需要反复利用较少时间,如每天就花几个十分钟来看课本,这样对于熟悉课本有很大用处。总的来说,记不记得住关键是看重复的够不够。所以记忆历史要有恒心和耐心。

5、睡前记忆法:

每天利用睡前十分钟看(或回忆)一遍需要记忆的知识,这样你的历史会很棒的。

高一学生历史学习状况及对策 第3篇

从2004年参加工作至今,我已经连续几年带高一,对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在我看来,这几年升高一的学生都经历过了初中课改,所以他们思维活跃,部分学生知识面广,这无疑非常有利于历史学习。但是,从整体来看,高一学生的历史学习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学习上存在依赖性。课堂上依赖老师,课下依赖教材,老师怎么说,课本怎么讲,就是什么,缺乏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不敢质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学习只是一种被动学习。

(二)态度上的不重视。部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学习历史有什么实际作用,因而不愿意花费时间在学习历史上。长期以来,由于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沿袭几十年一贯制的“讲—听—背”直线型教学格局。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黑板、粉笔加嘴皮”,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越走越没劲,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一些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无味,产生“厌史”情绪。

(三)相当多的学生不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全面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思路狭窄,思维简单,常常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很难形成思维的开放状态。这个问题在学生答题过程中明显地体现出来,他们往往只知道个别知识点,不能准确地全面地分析问题。

(四)学过的知识容易混淆,犯张冠李戴的错误。无法有序地进行类化,知识网终结不成,知识层次理不清,无法系统掌握知识。

(五)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单一化、片面化,甚至完全的主观化,不能结合历史事件所处时代来深入分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深感自身的责任重大。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进行反思和探索,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现状。以下是我的看法,希望各位教师批评指正。

(一)“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要解决学生的上述问题,老师首先要不断充实自己,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因为学生有可能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上一门课。从1996年开始,国家教委就开始逐步实行课程改革,经过几次实验与修订,教育部在2002年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课程改革。2008年秋季,新疆地区也迎来了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提出的全新理念给每一位教师带来了诸多挑战。为了回应新课程的挑战、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我们必须进行持续的专业发展,全面提升自己,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的需要。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高一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轻视、厌恶学习历史的现象,现行的教材理论性强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钳制,中考历史份额所占比例小,初三历史课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等等,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因此,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生进行兴趣教学无疑是很重要的。在讲课时,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共鸣。

例如在讲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时涉及的条约比较多,学生有时难以准确掌握,在区分《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时,因为学生在数学课上学过集合,所以我就要求学生将这几个条约的关系用集合中的几种关系来表示,结果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活跃,通过几个同学的图示展示,这个原本抽象难理解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在讲中国近现代史下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时,由于本节内容涉及战争的内容较多,头绪多,因此我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视频资料,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宏大场面,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发掘教材中的潜在信息,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信息点,创设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

(三)针对学生知识层次理不清,无法系统掌握知识的问题,我觉得在每上一节课之前,有必要先给学生讲明白,本节(本章、本册书)讲了什么内容,包含哪些线索,各章各节分别隶属于哪些线索,等等。例如在讲中国近现代史内容之前,我把具体内容进行了重组,分别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也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并介绍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各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由当时的形势所决定的。通过这样的宏观介绍,学生大致掌握了近现代史的线索。通过学习,学生就能较容易地系统掌握知识了。

在分层次方面,讲完近现代史上册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请问在遭受列强侵略过程中,中国人民是怎样抗争的?”学生听到这个问题,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从何答起。于是我提醒学生从阶级和阶层角度来分析,在启发和引导下,学生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几个方面归纳总结,了解和熟悉了上册的基本内容。通过上述步骤,学生既可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又可从微观上掌握具体知识,这对于初三未开历史课,或即便开了历史课但仍然不重视历史课学习的学生克服思维的无序性和培养对教材的整体感知及整体思维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做到这点,老师必须杜绝“一言堂”,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允许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有时候老师甚至需要故意犯错,激发学生纠错的习惯。师生平等对话,老师不要不放心,认为每个知识都必须亲自讲过才放心,要大胆发动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平等交流。“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让参与与对话成为课堂上师生的重要链接,目的是在师生、生生交流切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们由原来只听、只看,变成去寻、去学、去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长期坚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一定能够得到激发。

高一历史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 第4篇

关键词:问卷;历史;学习情况

G633.51

一、问题的提出

内蒙古现行的高中历史教学是以新课标为主体,强调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自我建构,要求教师“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而实现历史教学真正围绕学生展开,不仅需要教师有精深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還需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处的学习状态、思维方式,理解并调动他们的兴趣点。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深切感受到了解学生历史学习状态的必要性;同时,高一阶段正是学生简单逻辑思维向深层逻辑发展的过度时期,初中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知识掌握要求等都与高中阶段有极大的不同,迫切需要在一段高中历史学习后了解其学习现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可以快速便捷的获得大范围的基本信息。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一所高中高一文科班全体学生,人数为270人,回收问卷245份,回收率为91%,其中有效问卷227份。问卷调查的工具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学生基本情况,关于历史学习的态度,关于历史学习的情况;其中有包含一些具体的方面,如满意度调查、学生期望调查、学习方式调查、学习态度调查等。

三、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学习态度

1.对“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课”的兴趣

研究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还是对历史感兴趣的,只有7.9%的学生明确表示对历史不感兴趣;但是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43.2%,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表示一般,可知学生心目中的“历史”和“历史课”是还是有差距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们所接触到的“历史”都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一般从影视作品与历史小说中得到,因此兴趣很浓;而高中生所学的“历史课”更多的是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其线索,不仅要记忆时间、地点等历史史实,而且要深层次挖掘历史发展的脉络,联系政治、经济与文化军事外交等多角度解读,与其想象中的历史相距甚远,因此越来越没有兴趣。喜欢历史课的学生认为“本身对历史感兴趣30.8%”、“开拓知识面、全面提高自身素质28.2%”是主要原因,22%的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是“为了升学考试”;不喜欢历史课的原因主要是“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55.9%”、“历史教师讲的课枯燥无味29%”。

2.对自身历史学习状况的评价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现在的历史学习状况不满意为67%,而满意的学生仅占11.9%。说明学生能认识到自身历史学习状况存在问题,并期望得到进一步的改变。

3.学生对高中开设历史课的认识

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历史是很有必要的,70.5%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有用,如果高考不考历史,仍有33.5%学生认为有必要继续学习历史。超过75%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对于提高理解、分析、运用等思维能力有帮助,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对于学习政治或地理、语文等学科有帮助。

4.学业负担

调查表明仅有22.5%学生认为与其他课程相比历史课的学习负担比较重,甚至有27.8%的学生认为历史课的学习负担较轻。将近一半的学生能在半小时左右完成历史作业(48.5%),由此可推论,学生的学业负担是适中或稍轻的。同时,有54.6%的同学“会为你感兴趣的历史问题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并喜欢通过“由自己查资料获得63.4%”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事,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多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学习的态度。以往有研究表明,历史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程之一,但本次调查结果与该结果不同。主要原因是课改以来,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带动学生探究和学习,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其学习兴趣得以发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二)学生期望的历史学习方式

1.学好历史的方式

大部分学生认为仅仅靠“死记硬背课本重点11.9%”是不能学好历史的,要从“理解历史问题63.4%”、“多读书15.9%”入手,才能学好历史课,因此教师不仅要讲授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理解现象背后的逻辑,在教学中以问题解决或问题探究的方式进行授课,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学生期望的学习方式

学生对“师生互动,自主学习与教师精讲相结合64.8%”和“小组合作53.7%”情有独钟,因此教学不再是老师的独奏,也不再是学生的单打独斗,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地与学生互动,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交互完成的效果;小组合作不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互帮互助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实现学生培养的社会化。学生“喜欢课后作业的主要形式”中“查阅资料或阅读图书”占41%,目前教师布置历史作业更偏重于练习题,学生的作业包括练习册、单元测、报纸、活页以及背诵任务等,偏重于知识的记忆,而非问题的解决和探究,因此班级图书角与学校的图书馆应适当的增加历史读物,方便学生查阅。

3.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学生目前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对学习内容不理解63%”,学生对学习内容不理解的原因主要包括学生理解能力有待提高、辅助性阅读资料较少、教师没有抓住重难点问题等,同时也与新课改以专题形式出现,以问题解决形式设置有关系,因此采用多种形式来教学就非常有必要。

(三)课外知识

1.历史知识的来源、途径

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课堂上老师的传授(71.4%),课外阅读仅占20.7%;而课外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网络和自订杂志报纸(56.4%),学校图书馆仅占7.9%。主要原因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较少,而且很多学生不知有图书馆或具体的地址。

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手段更加方便快捷,7.9%的学生经常浏览关于历史方面的网站,61.7%学生偶尔浏览关于历史方面的网站,因此应适当提倡学生通过网络扩展历史知识,解决学习中面临的问题。

2.课外知识的获得

将近60%的学生会选择除课本外的历史读物,认为可以增加知识量,同时有40%的学生认为只学习考试必需的就可以了;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历史读物,老师及家长的推荐也占相当比例(16.7%)。而选择去学校图书馆或阅览室借阅历史读物同学仅有31.8%,从不去和想去没机会的同学占65.6%。

(四)學生学习方式

1.课前预习

学生课前预习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准备阶段,每次历史课前都预习的学生仅占26.4%;偶尔预习的学生将近百分之六十,这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教师应该帮助这部分学生制定历史学习的计划,消除惰性;从不预习的学生就需要老师根据具体情况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计划性。

2.学习方式

记笔记是一种学习组织策略,经常记得学生占65.6%,偶尔记笔记的学生与经常记笔记的学生将近百分之九十,从不记的同学仅占10.6%,说明学生上课听课情况较好,需要教师加强从不记笔记学生的学习;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课后会对所讲课程进行复习巩固。

学生完成历史作业的形式主要有“参看资料35.7%”、“独立思考29.1%”,直接照抄答案的学生也占相当一部分(18.5%),一方面是学生存在惰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或一部分音体美学生做作业时间较少。教师平时测试方式多为口述(52.4%),说明教师要用相当一部分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抽查。

(五)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1.对老师课程满意度

超过一半的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历史课程感觉满意,有14.1%的学生对老师所讲的课程不满意,32.6%学生认为说不上来满意与否;有53.7%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讲课方式生动形象,24.7%学生认为教师讲课方式枯燥无味;认为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生动有条理占36.1%,有趣却凌乱占31.7%,认为照本宣科的占11.5%;学生认为老师课堂上“从不补充”和“补充太少”的课外知识占33.5%。

说明教师仍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手段,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着手自己的教学,时刻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才能组织好教学,教好学生。

2.学生的期望

学生期望老师讲课方式采用探究式教学的占45.8%要求,划出重点的学生占40.5%,探究式教学就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式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 在教学中要打破学生的思维惯性,画重点仅仅是找到重点,但是探究式学习不仅可以自我发现重点,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

四、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式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的高一历史学习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讨论问题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一)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有待增强

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首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要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课后练习等各个环节要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加与学生互动环节,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表现机会和提高自我的平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历史课程的学习,这个过程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加对历史感兴趣

其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过程一定要以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本,不能以教师为中心,讲授为唯一形式;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适应九零后或零零后的个性发展需要,树立服务于学生学习的意识。

再次,教师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人类的本能就是追求更新更好,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讲授过程要新,讲授内容要丰富,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去思去探究。教师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常常更新,向学生展示研究前沿的问题,把教、学、应用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看到未来自己从事历史研究的可能。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待改进

教师的教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只有学生把知识通过学的过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才算完成教学的任务,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探索每个学生有效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策略。历史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历史学习活动中,进行有效学习的学习方法、技巧、步骤及其整个学习活动中的心理调控过程,它既体现为外显的学习方法、技巧,更主要体现为内在心智活动过程。 历史教师可侧重学生认知策略的培养,如复述策略,主要包括重复、抄写、做记录、划线等;如精细加工策略,其中有好多被人们称之为记忆术。对于一般的学习,记忆术是一种有用的精细加工技术,它能在新材料和视觉想象或语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比较流行的一些记忆术有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视觉联想法和关键词法等。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三)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资源有待增加

现在高中教育侧重理科教学,本身重理轻文。由于文科学习的特点,实现探究式学习和问题式教学要求有更多的参考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地方性学校本身资金的不足很难具备丰富历史资料的学习条件,地方政府和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大力支持地方性高中图书资源平台的构建,作为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上国家图书馆资源、CNKI等下载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

(四)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能力有待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中学生的要求从仅仅掌握知识到知识和能力并重,从规范学生的学习到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能力要与时俱进。首先要以关注自己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其次教师要从满堂灌向探究式教学转变,把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终极目标,积极开展有效教学,追求教学的效率、效益与效果。先进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有深厚的专业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的教学技术能力,多种形式实现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张慧英.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学生历史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p28.

[3]罗星凯,李萍昌.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J].教育研究,2001,12.

高一历史学习方法 第5篇

1、归纳、拓展法:

先把繁杂的历史知识归纳为几个字,并写到稿纸上,然后看着归纳的知识点进行拓展,联想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如《南京条约》的内容可归纳为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四个小点,然后再拓展具体割占的地名、赔款额……

2、各个击破法:

坚持每天复习一个要点,日积月累来积累历史知识。

3、谐音记忆法:

(1)1785年,日本人所绘的地图证实钓鱼岛属中国领土(该时间可谐音为“一起跳八舞”)

(2)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该时间可谐音为“医师救儿”)

(3)15麦哲伦开始著名的环球航行;同年著名绘画大师达芬奇病逝(该时间可谐音为“医无医救”)

4、口诀、顺口溜记忆法:

如果把某些历史知识编成口诀或顺口溜,读起来琅琅上口,就会在短时间内记住它并保持长久不忘。

(1)清朝的皇帝:(奴尔哈赤、皇太极)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2)《南京条约》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厦、福、宁、上。

(3)《天津条约》中的通商口岸可记为:汉口、九江,南加镇;沿海营,烟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

(4)中国各朝代的顺序: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5、课堂记忆法:

高一历史学习方法 第6篇

初中阶段三年的历史学科学习,从内容上看,已经较完整地接触到了通史。所谓通史,即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编写的历史,所以,同学们基本上可以了解到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古代历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从课程要求上看,初中历史学习,具有普及历史知识的基本功能,所以,知识呈现中的特征以具体事实为基础,以某一个事物的特征为突破点,把事物的个性表现得尽可能地具有可读、有趣,增强同学们对历史知识学习的乐趣和较深的印象。所以,要求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历史事件,留下对历史事件、人物等较为深刻的印象;对历史进程基本上能够勾勒出线索,从通史的角度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轮廓;对历史现象作出符合规律和我们认识水平的一定的评价;培养出今后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和志向。从能力要求上看,同学们在学习中已经尝试了多种学习方法,并训练和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例如:自读课文,从中选择较为关键的历史知识点的能力;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判断、分析能力;能够阅读课本材料、甚至有些同学还能够收集多渠道的材料,初步做到了采集资料、筛选资料、运用知识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还学会了自己创造性地设计知识网络、表格等。总之,初中的学习,以感悟性为主,高中学习将走向以思辨为主的学习,这是一种飞跃。

鉴于这一关键性的变化,如果同学们不了解高中课程的特点,不能够尽快地在情绪和观念上进步上升到高中学习的要求上来,不先从经验上接受一定的方法,在学习中尝试的话,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怎么变得这么“迟钝”,大有无从下手的感觉。

二、认识高中历史课程

1、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特征。改变了过去以通史为主线的编写思路,形成《政治历程》《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三本必修教材和《民主思想》《社会改革》《历史人物《文化遗产》《世界战争》等选修教材,在完成学业水平考试后,文科生学习选修的部分内容,理科生不学习选修部分。这是一种按照社会发展内容的类别编写的教材,它不是时序为主线,并打破了国与国的界限,来人是全人类在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成果。所以,构成了同类内容集中的特点。缺点是,由于割裂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直接联系,使我们在认知问题时,需要把学习过的知识经常反馈到脑海来,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相应的学习方法。

2、高中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对于一个从中学毕业的中国人和中国走入世界这样的潮流面前,历史课程设置的目标,就在于培养每一位学生终生学习与发展的技能,更应该具备敏捷而深刻的思维,全面而富有哲理的洞悉能力。一定的历史知识和辨别是非的立场等.。因此,在初中历史课程学习中,有许多研讨课、探究课等,积极参与在当时是辛苦的,但却成为我们高中历史课程“晋级”的台阶。

认识了高中学习的目标,就等于认识了你应该具备的能力要求、学习要求,这样在学习中,力争按照这样的目标,自觉、主动地训练自己。

3、高中教材的版本达到了四种,所以,从直面高考的角度看,不可能只依据我们学习的这一版本,只能依据《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科具有的功能、特点和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学科体系、学科观点等。这就给我提出了学习的一方面任务:既要记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又不能像初中学习那样死记;既要知道事物的表象,又要分析、研究、解析事物的内在关系和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既要会读材料,更要会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整合解答问题。既要有课内知识,还要有课外知识为视野。有利之处是,高考已经排斥了直白性的问题,所以不需要单纯背诵。减少了学习进场中的机械性。

4、高中历史课程在高中三年的地位。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内容,就是高考考试的知识范畴,所以,成为一个学习整体。这就意味着,每学习一个专题册,他所具有的史学观点、驾驭教材的方法、能力、知识本身等都成为高中毕业自然要介入的部分。所以,已开始的学习,就不要忽视积累,从各方面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历史知识的本身特点看学习高中历史课的方法。

第一,历史知识的一度性。历史课讲授的内容都是过去的事物,具有一度性,不可能再现、重演。历史本身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过程,研究它,只能凭借历史遗迹、遗物、文物资料和文字记载,因此,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在学习中,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读好材料本身的内涵,并学习用材料来论证问题,提供依据;用材料来发现可用信息,来阐述索要支撑的观点。课堂上首先要做好这方面的注释。

第二,具体性。历史上出现的事件、人物和现象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事件人物和现象,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认识事物就是从认识事物的个性或特殊性开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在学习中可以创造多种比较性的学习、认识、笔记方式,进行比较,找到事物间的异同点,既能较快地掌握知识,又能深刻的解析和应用历史问题为现实服务。

第三,时序性。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演变和历史现象的变化都是依时间推移的,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会显现出阶段性。认识和研究历史,就要重视这种时序和过程,把握过程发展的基本线索、内在联系和阶段特征,这样才能从总体上认识和掌握历史事物。但是鉴于高中教材已经改变了按时序编写教材,所以,在学习中,时序性的体现不显著,这就给我们学习时提

出了艰巨的任务,把学习的专题性问题,及时与其它册的同时代问题结合起来,构筑起同时代而不同社会活动内容的知识网络。勤于动手做整理性的笔记。

第四,因果性。历史上出现的具体事物看似偶然,实则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原因,有其必然性。研究历史就要弄清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这一事件和其他事件的联系。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求得对历史问题较深刻的理解。因果是相对的,某一事件或现象,对于后一事件或现象来说是因,而对于前一事件或现象来说又是果,因果相承循环往复。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既有客观合乎规律性的一面,又有主观合乎目的性的一面。因为历史的运动是通过人(人群主体)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既不能陷入机械唯物的宿命论,又不能陷入主观唯心的唯意志论。在学习中,做个有心人,即爱动脑思考的人。每当一个知识内容被你所接触,那么你就应该思考他出现的前因和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从而很快发现规律,事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内在逻辑关系,所以构筑知识关系网络,让你能够宏观驾驭历史体系。

第五,借鉴性。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创造了日益进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累了日益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可以找到观察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这就是历史的借鉴作用。李大钊所说“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吾信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有我们自己”(《史学要论》)就是这个意思。为此,我们的学习过程,会有许多与现实联系和紧密的问题出现,甚至老师教学中导入课堂内容的过程,你就会积累出每个问题与现实联系的着眼点,从而认识并解答好与现实相关的问题。

四,其他学习中注意的问题。

1、把握老师课堂教学中贯穿的科学思维方法,例如:分析的、推理的、迁移的、辩证的、逻辑的。将典型的思维案例记录下来,学会同理类推的学习方法。

2、把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结合起来。不论是课堂还是课下,都要学会读书、学会在书中作微观记录,把老师讲解中的解读内容及时补充的课本之上。积极参与课堂内外的讨论和研究。尤其是在听(专注),思(思维辨析),说(敢于发表看法和论证),写(辨析思路和知识的联系)等环节是拥有课堂的关键。

3、在一些具有规律性的问题上,做一些梳理、筛选、总结、整理、构建知识网络,把厚书读薄;迁移知识,类比知识,应用观点解答疑难,加以阐述把薄书再变厚。

4、向社会索要。社会生活中处处观察、处处留心,扩大课外知识和常识的认识,并思考体悟与课本理论间的关系,通过举一反三,理解课本的观点和学问。

5、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包括按时、按量、按要求、好问、及时处理不解的`问题、听要专心、思不退缩、写不偷懒、问不可耻,计划有序等。

6、不能过早地选择性地学习一些科目而形成偏科现象。应该在基础课程学习结束

后,认真衡量自己的思维偏重;衡量自己的兴趣所在和特长优势;衡量自己投入精力的偏向以及可发掘的潜力所在。偏科容易制约自己学习方法的积累,限制自己的知识容量和知识面,也在和大程度上制约自己的思维活跃和发展。

历史知识的过往性决定了必须记住一定的事实,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5、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正确的东西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高一的历史学习技巧 第7篇

高一的历史学习技巧

1、上课认真听讲

高一学生学习知识最好的途径,是来自课堂。所以高一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是学习历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很多高一学生不喜欢历史老师或是历史课想要睡觉,所以导致历史成绩很差。但是想要学好历史,打好基础,就要认真听讲历史课。

2、多做练习题

高一学生想要学好历史,不做题是不行的。所以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做一些课外练习,不用很多,只要保证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做几道就行。在做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对于这些历史错题也要及时解决,如果不及时解决,积累起来,恶性循环,想要在解决就困难了。

3、重视历史课本

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历史课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老师可能会出错,作业也可能会出错。但是课本相对于考生来说,却一定是对的。在看历史课本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不要放过任何细节,对于历史课本中的黑体字和插图,一定要仔细阅读。

4、认真完成历史作业

上了高中之后,老师对于作业的检查相比初中宽松了很多。很多高一学生自制能力不强,就会越发懒散。高一学生如果想要学好历史,就一定要认真完成历史作业,这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作业中一旦有错题,就要及时订正,把错题整理好了之后,记录在一个本上,这样有利于考前复习。

高一的历史逆袭技巧

1、保持一个好的心态

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很重要,一次的考试成绩说明不了什么,一次的失败不代表会一直失败下去,刚步入高一,在学习上难免会有一些不适应,这时候更需要给自己加油、打气,相信自己是最棒的,置身现实,接受一切,环境不会改变,作为学生要做的就是去改变自己,以快乐、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未知的事情。

2、课前、课后都要看书

万变不离其宗,对于学习而言,书则是最主要的,任何的知识都来源于课本,从中可以延伸出其它的知识,这就好比一棵大树生出了新枝是一个道理,对于高一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应该多看书,当然看书也是有讲究的。课前看书是为了提前预习上课的内容,自己大概有一个了解,当老师上课时,自己可以理解着去记忆,带着目的去听,这样的课堂效果会更好,因为你是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

3、做专题练习

上高中以后,课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若做不到学以致用,即使把知识点都记住也没用,学习是要靠方法的,在知晓知识的基础上多做一些专题训练,既能查看自己的学习状况如何,还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当然,在做专题训练的时候,还需要学会在弱科上多下功夫,这才是提高成绩的好办法,若你只做自己会的题,放弃不会的,到头来的结果就是,会做的依旧会,不会的依旧不会,感觉自己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可最终却没给自己的成绩带来任何的改变,从而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这不利于之后的学习,毕竟高一才刚开始,不需要怨天尤人。

如何能学好高中历史

1、以史为论据,理清线索

历史都是存在的,即使有些误差也在所难免,但是我们要以我们书本上讲述的为依据,虽然有的时候会出现错误,但是这种情况不是很多,应该是少之又少。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以史为论据,不要片面的去理解和批判,理清我们需要的线索,不要断章取义。

2、唯物的历史观,辩证的思维方式

首先以史实为依据是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更加应该掌握史实,尊重史实,这些才是我们解答历史学科问题、提高自己作答的能力前提。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当养成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去出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思考、分析和评价历史的问题思维习惯。此外,历史也是一门内容比较丰富的社会学科,涉及我们人类的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等重大活动和科技、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中西的结合比较,以及注意它和其他学科的结合比较,看待任何事件都不能脱离具体历史背景和世界历史大背景的前提下去思考问题。

3、加强训练,注重总结

历史学习注重理解和记忆,更注重看待和分析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通过适当的练习强化对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的掌握,提高概括、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上好高一历史的试卷讲评课 第8篇

一、分析试卷是上好试卷讲评课的前提和基础

1.老师分析试卷, 明确教学得失。老师在给学生评卷之前应该认真做一遍试卷, 在做题的过程中标注好每个题的考点或者知识点, 并且将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页码注在试卷上, 方便在评讲过程中让学生查找和标注。 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分析试卷涵盖了多少知识点, 有没有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以便在评讲课上有针对性地对试卷中没有涉及的个别知识点进行补充测评。

老师要对学生的试卷进行认真分析, 对比试卷要落实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得失分情况, 掌握学生的学习目标实现情况, 并与学生交流失分原因 (盲区, 误区, 粗心) , 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例如, 哪些是容易马虎粗心做错的题, 哪些是没有理解知识而出错的题, 还有哪些是涉及主干知识点记忆的题等, 都应该逐一分析, 以便在评讲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 更有利于在回归教材的过程中加深对教材重难点的理解。 在试卷阅完之后统计学生每题的得分率, 并且做好分析和记录, 在这个过程中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遗漏和不足。 这项工作可以和个别学生私下交流, 也可以在评讲课上进行。

2.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试卷, 提高自我纠错能力。 很多学生在考试时过失失分很多, 一次或两次没有什么, 但次数多了便会逐渐失去信心, 消减斗志。 我们要求学生在试卷发下来以后, 首先找出因为自己马虎失分的题, 把分加上去, 这样有助于提高自信, 提醒自己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为了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知识, 我们让学生在评讲前对错题进行纠错, 并且把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在教材中找出来, 把页码标注在试卷上, 便于学生在以后复习中提高效率。

二、课堂讲评是上好试卷讲评课的关键和保证

1.老师应备好教案。有的老师认为评卷课, 不是新课, 不注重编写教案这一环节。 教案是教学的设计方案, 它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在评卷课中一样有重点, 不是每道题必讲;也有难点, 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 突破难点;时间有限, 讲试卷非常注重时效性, 设计好学生活动的环节, 甚至精心设计好教学语言, 设计好板书。

2.主干知识是评讲的切入点。 高中历史课课时有限, 不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感, 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对自觉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主干知识是期末考试或者高考考查的对象, 从主干知识的切入符合全体学生的利益, 有利于试卷评讲的时效性。

3.回顾教材内容, 梳理知识脉络。 在月考试卷评讲过程中梳理教材知识脉络, 帮助学生熟悉教材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学生对教材知识体系的熟悉是学生对知识在大脑中编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保持, 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提取; 这个过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应用过程中消化吸收知识点, 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4.变式提高。 学生出现解题困难, 除了思维能力限制外, 往往是对难点知识的理解有障碍, 仅仅讲解相关试题以外, 学生恐怕不能对知识点进行比较透彻的理解。 这时必要的变式训练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新课没有很好理解的知识。

5.指导学生自我剖析。 在评讲试卷的过程中针对学生中犯的较为典型的错误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 并请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说出自己在做题时的思考过程, 让其他学生在做题时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如果某道题目比较难, 就可以请答正确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分析自己答题的思路, 让其他学生觉得他能想到我也能想到, 从而培养攻克难题的信心。

6.强调考试心理和应试技巧。 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 而且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考试心理。 比如有的学生在平时考试中不认真对待, 每次考试总是考不出最好的成绩, 但总认为自己能够在最后的期末考试或者高考中再认真考试, 殊不知他已经养成了不认真的习惯, 很难改掉。 必须要求学生在平时考试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 强化能力。

三、从试卷评讲中明确教学重心

试卷评讲的目的是老师通过分析试卷, 反思教学效果, 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下一阶段的教和学提供依据。 通过试卷评讲, 老师应该思考: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如何分解;重点怎么落实;难点怎么突破;易错点怎么辨析, 等等。 这样下个阶段的教学重心将会更加明朗。

试卷评讲课虽然在高一历史课中所占的比重不大, 但是它是进行阶段性复习, 巩固教材知识的重要手段;能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思考, 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 为高考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为了对每一个阶段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进行总结, 阶段性的测试必不可少。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 如果让其自己分析试卷就很难达到总结教学的效果, 老师对试卷的评讲十分必要。试卷评讲的目的是老师通过分析试卷, 反思教学效果, 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下一阶段的教和学提供依据。通过试卷评讲, 老师应该思考: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如何分解;重点怎么落实;难点怎么突破;易错点怎么辨析, 等等。这样下个阶段的教学重心将更加明朗。

上一篇:初中关于什么是一首歌作文下一篇:淘宝女装网店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