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育人功能探微论文

2024-08-08

小学科学教学育人功能探微论文(精选9篇)

小学科学教学育人功能探微论文 第1篇

小学科学教学育人功能探微论文800字

小学科学是一门将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等内容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大量的存在于教材之中。因此,在实际的科学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科学课程的优势,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在科学活动课上,要巧妙地依据学生性格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好课内外有机结合,从而达到科学教学的德育目的。

一、在科学教学中发挥德育教师育人功能的作用

科学教学作为小学阶段必修的课程之一,是学生接受科学启蒙教育的学科,也是展现出德育教师育人功能的主要手段。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不仅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更要肩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任务。同时,科学这门学科内设多种教学内容,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卫生等多方面的知识,的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德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利用教材知识对于渗透德育教育起着积极地影响[1]。在科学教科书中有很多内容都是使教师发挥育人作用的大好时机。例如:科学教材中的某一章节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设置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假设,到底摩擦力大小是跟物体的重量,还是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等,再根据教材内容所设定的步骤进行实验设计,以此来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材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逻辑思维方法,与此同时,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科学知识,能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有爱国情怀。例如:在学习古代科学家张恒所发明的候风地动仪的科学知识,学习古代四大发明,讲述科学家的故事等,这些内容都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对于教师发挥育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科学教学中发挥德育教师育人功能的途径

1、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

科学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研读教材内容,找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教学时尽量的将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德育教育贯穿整个科学教学之中。例如:教师在讲解《种子的发明》这一章节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自行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为了培养学生在做实验时要具有耐心和细心,教师可以给每人分发记录表,要求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种子的成长过程,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学生在最后汇报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由于通过细致观察和悉心照料,种子萌发的很好,而相反,一些粗心大意的学生身边的种子出现腐烂的现象,因此,通过这样的实验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是需要有耐心、有恒心,使德育教育达到很好的效果[2]。又如:在学习《飞向天空》时,教材当中加入了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圆中国人民飞天梦的内容,教师可以以此来抓住时机,组织学生就教材内容来谈谈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总结学生们的想法并可以适当的引申我国为了实现飞向天空这一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利用多媒体设备讲述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九号的发展历程,通过在科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感悟到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德育教学起到积极地影响。

2、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育人教育

科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实践习惯,应当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学习中提出一些简单的具体要求,从小事着手,进行多层次的训练,引导他们将道德认识付诸于实践,从而使育人教育发挥出实效。具体的方法有:首先,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要加强学生常规训练,如课前准备、课堂上的发言、有序的实验操作等。要将常规训练融入到科学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之中,同时要求教师要每节课都强调,并适当地对检查结果予以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平日里的科学教学课上,教师要积极充当德育教师的角色,从细节抓起,教育学生们把用过的实验设备放归原处,在使用时要爱惜实验器材,做到轻拿轻放。其次,在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耐心完成实验内容,以此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3]。例如:在学习《我的大树》这篇科学短文时,在组织户外实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科学学科的观察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先进行整体观察,再将观察重点放在局部,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科学正确的观察的方法,同时能够认识到学习科学课程中的实地观察比利用画面观察获取的知识更多,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意义。

3、注重自我教育,将德育教育内化

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德育品质,单靠教师传授和灌输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在科学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自我构建、自我教育。因此,教师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行确定探究活动方案,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课程的安排,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人人有角色,并且在小组讨论中给于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可以尽情的讨论与交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提升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科学教学实践的需要。与此同时将德育教育溶于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加以引导,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程学周 单位:罗湖区锦田小学

小学科学教学育人功能探微论文 第2篇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民忠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发言的题目是: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推进形成高校德育整体合力。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作用,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高校德育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形成高校德育工作整体合力的重要基础。我们的工作思路是:在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与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探索宣传教育新方法、新载体为切入点,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实效,进一步形成高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合力。

一、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坚持以科学的理论引导人

近年来,北京市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不断深化青年学生的理论引导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的基础上,全面推动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精神等党的创新理论的“三进”工作。各高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统筹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力量,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建立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心,编写了相关课程的教学课件等资料;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学会为载体,组织广大教师围绕“科学发展观专题教育”等进行集体备课,帮助教师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1

二是不断深化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与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规划办共同建立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提升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水平,目前已经评审建立30个基地;设立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研究,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学科与理论支持。

三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不断增强教学实效。各高校在教学中积极运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情景式等形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四是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动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依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建立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动态研究中心,定期整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舆情动态,开展舆情研判工作;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监测体系,聘请高校老领导、老专家担任信息员,深入课堂听课调研,了解教学情况。各高校建立了领导定期听课制度,及时了解、分析和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决杜绝错误的观点和言论进课堂,保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指导地位。

二、坚持“三贴近”的原则,探索哲学社会科学宣传教育的载体与形式

一是统筹校内外实践资源,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实践环节。各高校根据哲学社会科学教学规律,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会教学内容,有的学校丰富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编自演道德小品等形式,展示课堂教学成果;把教学实践与学生评价结合起来,组织优秀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考察实践;以课题招标形式组织学生带着课题进行社会调查实践,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二是组织学生开展理论宣讲,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近年来,市委教育工委与市委宣传部、团市委等部门共同组织了对“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的宣讲工作,依托哲学社会科学的课程和师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党员骨干、理论社团的作用,在学校、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讲活动,实现了理论宣传与自我教育的双赢,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是建设网络教学资源,为师生交流和学习搭建平台。建设宣教资源共享工程,邀请国家部委领导、两院院士进行形势政策报告、学术讲座,组织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和“精彩一课”评审,将教学课件、讲座录像等资源共享。很多高校建立了专门的哲学社会科学网络学习的平台,教师通过网络为学生释疑解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时效性。

三、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德育工作合力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的作用,不仅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还要在师资队伍自身建设求突破,推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以渊博的科学知识、良好的道德风尚影响、教育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几年来共培训教师近千人;推进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培养,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新团队工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程中建立“教学科研工作室”,结合教学难点问题进行探索实践,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队伍。

二是努力形成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机制。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政治与理论优势,鼓励他们兼职从事辅导员或班主任一线的学生工作。各高校建立了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公开接待日”、网络值班员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帮助解答、解决学生们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的问题。

三是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师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学习教育活动,大力提高哲学社会

科学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敬业奉献精神;弘扬高尚的师德风范,宣传表彰师德典型,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的育人功能 第3篇

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 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我教的六年级一班, 是许多老师都一致公认的“差班”。我在接手了这个班级的音乐教学后, 认真仔细地观察和分析了班级里的学生情况, 我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等级。对于“差生”, 我认为, 主要是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激发他们在音乐体验中的兴趣, 使其能够产生一种愉悦感。这类学生他们真的“差”吗?不是。是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 但在其他一些方面, 譬如做清洁、爱劳动、关心集体等方面大多表现积极, 我就找个合适的机会当着孩子的面在他们班主任和辅导员面前大加赞赏学生的积极表现给班级带来了荣誉和加分, 并建议能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 让他们成为班委会中的劳动委员、生活委员或者纪律委员。那以后, 班级里没有了这帮人的搅和, 班风、学风都大大改观了。在我的音乐课上, 更是表现甚好。对于班级里的中等生和好学生来说, 他们对音乐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 但他们却也有着各自的特长, 有的学生擅长音乐表现, 喜欢唱歌、演奏等表演性的活动;而有的学生擅长音乐的感受与鉴赏, 能听辨音乐的旋律、辨别出乐器的音色等, 我就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 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对他们提问和锻炼, 并通过课外的一些辅导和活动鼓励他们, 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多渠道地去创新性地敢知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以及创造音乐。同时还鼓励和培养他们向专业的音乐道路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所以, 教师要保持温和、热情的教学态度, 尽可能地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对学生的每一句肯定的话, 每个鼓励的微笑和对学生充分理解的眼神都是一种评价, 充满情感, 让每位学生都感觉老师在关注着自己。这样一方面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 心理上获得放松,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情感迁移的效应, 由喜爱音乐教师而喜爱音乐, 对他们音乐潜能的开发和培养起到一种推动和促进作用。

总之, 音乐教育需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以开发, 同时也要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出了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其中学生音乐能力的差异就是音乐教学中需重点考虑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能力, 有针对性地提高和培养学生, 让各种能力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使音乐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微 第4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科学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具体的情境下学习小学科学,不仅能够改善教学氛围,同时还能够使科学探究变得更加具体,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但在创设情境时也需要把握一定的度,不能脱离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为了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有效的情境不仅能够体现出趣味性,同时还能够使学生自己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疑问。例如在学习“比较水的多少”,教师就可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周末时,几个小朋友一起到公园玩,小明带了三瓶饮料,其他的小朋友都想把最多的一瓶留给自己的朋友,但是怎样才能够知道哪一瓶饮料最多呢?接下来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展开探究,通过不同的实验来对比水的多少,整节课堂都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经过实践,学生就能够了解到不同的对比方法。而在观察淀粉时,教师就可为学生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糯米饭,大家想不想尝一尝?那么在吃饭之前,我们应该先把小手洗干净对不对?今天我们就去实验室用消毒液好好洗洗手吧。”随后带领学生使用碘酒进行消毒,在拿饭团的时候却发现手越来越脏了,此时学生心中就产生了疑问,在疑问的引导下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此便可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二、选取合理的实验材料,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

小学科学课堂不能使用空洞的说教方法,只听讲不做试验,学生就无法提高积极性。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此时选择科学的材料非常重要。假如没有试验材料,就无法有效开展实验,在选择实验材料时,即应当保证材料具有趣味性,同时还需要解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现象。实验材料应当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与年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联系,由此体现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传播”时,教师就可开展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判断棉线、木制尺以及塑料尺等材料传播声音的效果如何。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金属传播声音的效果比木制品的效果好,木直尺传播声音的效果比塑料尺的效果好,而塑料尺传播声音的效果比棉线好。在课堂上,教师可使用铝箔拓成一米长的尺,同时配合木质尺以及塑料尺还有棉线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对于实验的结果抱有不同的意见,一些学生认为铝箔尺传播声音的效果是最好的,棉线是最差的,木尺则介于两者之间;而有些学生则认为木质尺的效果好,塑料尺次之,棉线的效果最差。由于实验结果不统一,因此就需要再次验证。此次实验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主要的目的就是因为自制的铝箔尺结构较为松散,在传播声音时震动会产生损耗,效果就比较差。在第二次实验时,可使用成品铝合金尺进行实验,如此便能够达到实验的目的,因此实验材料需要谨慎选择。

三、开展小组实验,体会合作的快乐

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小组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而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主动,除了学习积极性不高外,还与没有科学分组,落实到个人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当注意合理分组,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与个性特点进行分组,同时还需要落实每位同学的责任,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摆”时,每个组员都需要有自己的任务,有做摆的,有计时的,有记录的等等,每位同学都能够参与其中,缺一不可,最后学生就能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当实验完成后,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的结果,总结实验经验,通过思考与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如在学习“磁铁有磁性”时,很多小组队中的结论就是“隔着木片,磁铁无法吸铁”。此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提出疑问,随后开展小组实验,证明“其实隔着木片,磁铁也是可以吸铁的”,同时还需要叮嘱学生关注实验的操作方法,并不是磁铁吸引了木片后才吸铁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使科学实验教学变得更加有效,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在教学中探讨。在课堂上,教师应当认真发掘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通过亲身经历,独立思考来完成实验,得出科学的结果,由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小学科学教学育人功能探微论文 第5篇

安子介先生认为:“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似的领域, 每一段的转弯抹角, 就有一段故事。”如果在识字课堂中, 能带领学生走入那“仙境”, 解读那“故事”, 我们的学生就能感受到祖先造字的聪明和智慧, 就能体会出祖国文字的神奇和有趣, 而且在“耳濡目染”祖先造字方法的过程中, 学出灵感, 学出创造思维能力, 学出对我祖先的敬佩、感激, 学出对汉字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更学出对祖国和民族文化的深深挚爱之情来 ! 如此教学, 识字教学渗透爱国主义就不再是空洞的口号, 而是具体可感、有感而发, 爱国主义教育润物细无声, 水到渠成。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鲁迅先生对汉字曾这样评述:“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 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 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 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 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他还说:“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 音美以感耳, 形美以感目。”让学生体会汉字的优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小小的汉字, 精美绝伦。仔细体会韵味无穷, 方寸之间尽现艺术魅力。笔画长短有别、粗细对比、方圆兼备、轻重缓急, 提顿交织、收放自如, 表现得淋漓尽致;结构中的疏密有致、参差错落、对称和谐、开合有度、向背聚敛, 表现得更是栩栩如生。

在识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欣赏汉字的艺术美, 陶冶学生的性情,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欣赏历朝历代书法家的碑帖、作品, 感受大师的艺术神韵, 同样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有效的途径。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郭沫若先生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 不一定要使人人成为书法家, 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 比较端正、干净, 容易认, 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 能使人细心, 容易集中意志, 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 粗枝大叶, 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

练字先练姿。练习写字前, 先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坐姿。有些学生缺乏良好的书写习惯, 写字姿势不正确, 存在歪头、曲背、脚乱蹬, 本斜放、眼离书本太近、执笔不当等错误姿势, 这些不正确的书写姿势不但会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而且影响写字的质量。在指导学生写字过程中, 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 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 两臂张开略挺胸, 左手按住右手写, 精神专注肩放松。”在写字教学中, 通过“一看, 二记, 三写, 四比”四个环节,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分析、记忆能力, 尤其是有意注意得到了训练, 形成了学生的耐久力与坚持力。

当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养成一个好的写字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 学生的习惯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 良好的写字习惯不能靠几节写字课。我们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 要求学生写字课内与课外一个样, 校内和校外一个样。经常向家长宣传学生良好写字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要求家长积极配合, 与老师通力协作, 齐抓共管, 对学生每一次的家庭作业都能认真检查。教师也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最近的写字情况, 让学生感到家长和老师对写字的重视与关注。逐步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境界。

四、孕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祖先在造字的同时, 社会的一些道德标准、行为规范、思想意识自然在汉字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有专家就认为汉字“活泼泼地袒呈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昭示着历史演进的轨迹。”“汉字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宝库。”因此在探源识字的教学过程中, 如能解析汉字文化并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就可古为今用, 汉字就会成为学生漫漫人生路上的指路灯;汉字就会成为学生内心道德天平的一颗最重的砝码, 进行德育渗透又开拓了广阔天地。

趣:在人生的道路上, 只有边走边获取才会有乐趣。

夸:面对别人的夸奖, 如果不努力进取, 骄傲自大, 最后吃亏的可是自己呀。

信:人言为信, 人说的话, 就是信息;不也是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信誉的最好见证吗 ? 警示人们“言必信”“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劣:不努力, “少”用“力”, 怎能不差人一截, 不就可以最自然地唤起学生努力拼搏、竞争进取。也很自然地联想起《中庸》里的一句话:人一能之, 己百之, 人十能之, 己千之。

心正则字正。中国自古就注重书品与人品的关系。在写字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格的养成, 还可以挖掘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故事的宝藏。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写字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书法家的故事,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如颜真卿直言上书, 不畏权势, 多次受到打击仍不改其本色, 七十七岁的他最后被叛军缢死在狱中。他的人品为后人所崇敬;他的书风雄伟磅礴, 大气凛然, 为后人所景仰。还有褚遂良的忠诚正直、郑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 疑是民间疾苦声”心系百姓……都是进行正面教育的生动事例。相反, 蔡京、秦桧之类虽写得一手好字, 但他们诬陷贤良、祸国殃民, 他们的字为后人所不齿。由此告诫学生要端端正正写字, 堂堂正正做人。

五、磨练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

学生虽不能都成为书法家, 但在写字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写规范字, 从一点一横开始, 一丝不苟, 端端正正地写好每一个字。不论严冬酷暑, 都要坚持练习, 临池不断。俗话说:“一天不练不熟练, 两天不练忘一半, 三天不练门外汉, 四天不练瞪眼看。”写字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难, 尤其会出现“写字的高原区”——眼高手低。书贵有恒, 坚持不断, 书写技能一定会有巨大飞跃。当然, 这还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 严格要求, 严格训练, 热情鼓励。

教学的真正艺术不在传授, 而在唤醒、激励、鼓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怀素、王羲之、欧阳询”等书法家刻苦练字的小故事, 汲取力量。还要引导学生制订练字计划, 自觉执行, 自我监督, 锻炼学生坚忍不拔、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优良品质。

摘要:俗话说:“儿童识字聪明始。”字中乾坤天地宽, 儿童通过识字, 智慧的火种就会被点燃, 知识会得到充实, 能力会得到提高, 思维也将会得到发展。他们的认知世界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小学科学教学育人功能探微论文 第6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育人功能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活动的教具所吸引,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小学中高年级,不再单纯追求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要,这时的学生开始需要比从前更进一步的得到知觉上的满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以下是我的一些教学观点。

一、以乐促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学习观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以牺牲儿童的学习兴趣、创造探索精神乃至人的个性为代价去实现某个确定的目标。因此,应发挥音乐教学的优势,通过素质教育,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1、抓基点,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许多学生在一入学时,对于音乐课特别有热情,但是由于教学形式的陈旧老化,使他们在能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之前,就拒绝和放弃了学习音乐,这种现象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特别是音乐课,学生不得不在老师的威逼下,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枯燥的技术性练习。因此,“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念,必须从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学会自主性学习。音乐教育者必须坚持在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入手,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通过学习方法,促进学习文化课的学习。

2、抓焦点,突出“三个面向”的方针。小学音乐教育因其独特的优势,将成为学生更好的与自然、与社会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不但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途径,还发展了个性与特长,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开朗性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为其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组合,更好的参与社会竞争奠定了基础。

二、以乐怡性

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学校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恰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使学生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等鲜明如画的音乐形象;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可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痛苦、哀伤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中国少儿广播合唱团演唱的《摇篮曲》、《鳟鱼》等名曲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愉悦心情。

三、注重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的运动和结构中让人感知美、享受美。学校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著名作家福楼拜曾说过:“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高贵。”可见,音乐对于人类的美的培养多么重要。

在实际教学中,我不止一次地发现,当我不舒服、精神面貌欠佳时,学生上课也是懒洋洋的,歌唱时很难进入状态。同样的班级,当我富有激情地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唱时,学生不仅学得快,对作品的理解也到位。同时,从我和其他教师的交流中都发现,学生把音乐老师当成了美的标准。音乐教师会弹琴,很让人着迷;音乐教师会唱歌,声音美;音乐教师会跳舞,言谈举止美观大方……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他们学习模仿的对象。所以,作为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学生从老师这里不仅能学到书本知识,还能感受到美的熏陶。

四、丰富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音乐教育以它特有的教学内容,受到广大同学们的喜爱,也使同学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合唱、器乐训练等多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校园艺术节作为音乐的第二课堂,能满足学生好动、求乐、爱美的要求。在今年的学校校园艺术节上,我负责编排一组合唱贝多芬的《欢乐颂》并乐队伴奏。编排这个节目要求学生严格听从指挥,顾全大局,兼顾整体,让学生深刻体会美妙的音乐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从而使学生自然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自觉地服务集体、步调一致、互相配合,养成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学生们在合唱中,增强了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从事音乐教育的每位教师都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并掌握一门乐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因此,音乐教师可以不断变化教学方法,通过增加编排合唱、合演奏等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激励学生以坚强毅力学习音乐,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音乐教育不仅是音乐技术的传授,更是人类心灵的启迪。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音乐教育的每个方面、每个环节,无不体现着育人的价值。当然,音乐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经过音乐的长期熏陶,人们的性情、精神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音乐教育应该以育人教育为核心,努力做到以乐促智、辅德、怡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郁正民,中学音乐教学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280-281.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小学体育的育人功能与优势 第7篇

一、概念界定

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体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它是通过身体锻炼的途径,旨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狭义的体育则是指身体方面的教育,并在锻炼的过程中培养人的品质。笔者研究的小学体育是狭义上的体育,专指小学阶段,教师通过教育手段和方法促进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二、小学体育的功能及优势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于小学生而言,健康的身心是其努力学习的前提。在新课程改革的轰轰烈烈的开展中,学校和家长都越来越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改变了过去单纯地只为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的观念, 逐渐开始关注体育的育人功能。

(一 )促进 小 学 生 智 力 的 开 发

体育并非纯粹的体力锻炼,合理的体育活动设计不仅能锻炼小学生的身体,还能促进他们智力的开发,笔者仅以下文案例予以说明。

在小学五年级的一节体育活动中, 体育老师要求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胸顶报纸接力》的比赛。活动设计是:两组排头将报纸放在胸前,然后放开手迅速前跑20米,并返回将报纸交给本组第二个人,哪对组员最先跑完就获得胜利。比赛规则是:奔跑中报纸不能掉落,也不得用双手、下巴上臂等夹住报纸。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并非单纯地锻炼身体,他们的思维得到发散。因为他们在奔跑的时候,必须学会借助迎面的气流压住报纸,否则报纸便会掉落。巧借气流的过程,就是他们思考的过程,就是他们思维发散的过程。

(二 )培养 小 学 生 的 组 织 协 调 能力

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在体育活动中有很大的自主性。通过活动内容的设计、人员分配等,小学生的组织实际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在与其他学生的协商讨论中,使得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团队合作。如通过拔河比赛,小学生学会与同伴齐心协力,学会与他人合作,还能培养集体荣誉感。以下案例,能充分证明上述观点。

李老师是一个体育老师,他新接手六年级(3)班班主任时, 发现班里的学生只顾学习书本知识, 忽视其他方面的锻炼。在开学初举办的感恩教师活动中表现很差,组织得乱七八糟。为提高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 李老师把班内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组轮流设计一次体育活动,然后打分评比。然后李老师详细地给学生讲解,组织体育活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并给他们提出很多建议。经过一段时间后,各组学生都设计并实施体育活动。结果李老师发现,学生的精神风貌变了很多,组织协商能力提高很多,开展活动也有模有样。

三、发挥小学体育功能的策略

体育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而言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以确保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从而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

(一 )体 育 教师 组 织 丰富 多 样 的 体 育活动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能吸引小学生积极参与和配合。因此体育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体育活动,比如举办各种形式的竞技或学习不同的技能,不能千篇一律地总是让学生跑步、做操,否则学生都提不起兴趣,没有热情参与,体育的育人作用便会难以发挥,体育教育也就丧失其意义。让小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更真实地表现和展现自己,这是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 )教师要 注 意感情 投 资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行为受情绪情感的影响和驱使。因此活动的成功与否,就与体育老师的感情投入有莫大的关系。体育课本身就是放松身心的活动,倘若教师开展活动时讲话幽默有趣,则会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自然会得到小学生的喜欢,他们也就能积极地投身活动。但如果体育老师总是严肃、生硬,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压抑感,对活动也没了兴致。因此,体育教师若要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投入真诚的感情,毕竟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教师的身心状态能够影响小学生,从而影响活动的开展。

(三 )寓 教 于 乐

体育教育育人功能的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 它的一大优势是寓教于乐。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达到育人的目的,代替枯燥呆板的直接说教的方式。开展体育活动的一大前提是让小学生感受到快乐, 快乐教育是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要做到寓教于乐,体育教师就要开展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也需要教师与学生积极地情感互动。

四、结语

小学科学教学育人功能探微论文 第8篇

【关键词】低年级;写字教学;育人功能;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安子介先生认为:“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似的领域,每一段的转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如果在识字课堂中,能带领学生走入那“仙境”,解读那“故事”,我们的学生就能感受到祖先造字的聪明和智慧,就能体会出祖国文字的神奇和有趣,而且在“耳濡目染”祖先造字方法的过程中,学出灵感,学出创造思维能力,学出对我祖先的敬佩、感激,学出对汉字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更学出对祖国和民族文化的深深挚爱之情来!如此教学,识字教学渗透爱国主义就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可感、有感而发,爱国主义教育润物细无声,水到渠成。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鲁迅先生对汉字曾这样评述:“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他还说:“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让学生体会汉字的优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小小的汉字,精美绝伦。仔细体会韵味无穷,方寸之间尽现艺术魅力。笔画长短有别、粗细对比、方圆兼备、轻重缓急,提顿交织、收放自如,表现得淋漓尽致;结构中的疏密有致、参差错落、对称和谐、开合有度、向背聚敛,表现得更是栩栩如生。

在识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欣赏汉字的艺术美,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欣赏历朝历代书法家的碑帖、作品,感受大师的艺术神韵,同样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有效的途径。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郭沫若先生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使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

练字先练姿。练习写字前,先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坐姿。有些学生缺乏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字姿势不正确,存在歪头、曲背、脚乱蹬,本斜放、眼离书本太近、执笔不当等错误姿势,这些不正确的书写姿势不但会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写字的质量。在指导学生写字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两臂张开略挺胸,左手按住右手写,精神专注肩放松。”在写字教学中,通过“一看,二记,三写,四比”四个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分析、记忆能力,尤其是有意注意得到了训练,形成了学生的耐久力与坚持力。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养成一个好的写字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学生的习惯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良好的写字习惯不能靠几节写字课。我们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写字课内与课外一个样,校内和校外一个样。经常向家长宣传学生良好写字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要求家长积极配合,与老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对学生每一次的家庭作业都能认真检查。教师也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最近的写字情况,让学生感到家长和老师对写字的重视与关注。逐步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境界。

四、孕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祖先在造字的同时,社会的一些道德标准、行为规范、思想意识自然在汉字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有专家就认为汉字“活泼泼地袒呈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昭示着历史演进的轨迹。”“汉字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宝库。”因此在探源识字的教学过程中,如能解析汉字文化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可古为今用,汉字就会成为学生漫漫人生路上的指路灯;汉字就会成为学生内心道德天平的一颗最重的砝码,进行德育渗透又开拓了广阔天地。

趣: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边走边获取才会有乐趣。

夸:面对别人的夸奖,如果不努力进取,骄傲自大,最后吃亏的可是自己呀。

信:人言为信,人说的话,就是信息;不也是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信誉的最好见证吗?警示人们“言必信”“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劣:不努力,“少”用“力”,怎能不差人一截,不就可以最自然地唤起学生努力拼搏、竞争进取。也很自然地联想起《中庸》里的一句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心正则字正。中国自古就注重书品与人品的关系。在写字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格的养成,还可以挖掘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故事的宝藏。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写字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书法家的故事,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如颜真卿直言上书,不畏权势,多次受到打击仍不改其本色,七十七岁的他最后被叛军缢死在狱中。他的人品为后人所崇敬;他的书风雄伟磅礴,大气凛然,为后人所景仰。还有褚遂良的忠诚正直、郑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疑是民间疾苦声”心系百姓……都是进行正面教育的生动事例。相反,蔡京、秦桧之类虽写得一手好字,但他们诬陷贤良、祸国殃民,他们的字为后人所不齿。由此告诫学生要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五、磨练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

学生虽不能都成为书法家,但在写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写规范字,从一点一横开始,一丝不苟,端端正正地写好每一个字。不论严冬酷暑,都要坚持练习,临池不断。俗话说:“一天不练不熟练,两天不练忘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写字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尤其会出现“写字的高原区”——眼高手低。书贵有恒,坚持不断,书写技能一定会有巨大飞跃。当然,这还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热情鼓励。

教学的真正艺术不在传授,而在唤醒、激励、鼓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怀素、王羲之、欧阳询”等书法家刻苦练字的小故事,汲取力量。还要引导学生制订练字计划,自觉执行,自我监督,锻炼学生坚忍不拔、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优良品质。

小学科学教学育人功能探微论文 第9篇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 高职教育 功能 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024-02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呈现迅速发展态势,高职院校的数量和高职学生的数量大幅增加,高职教育模式初步形成,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已占据了半壁江山,并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哲学社会科学和高职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有其重要作用,同时高职教育肩负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和义务,因此,本文试结合我国高职教育中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现状,简述高职教育中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途径。

一、高职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教育部这一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以培养职业岗位技术技能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于是,在一些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出现“重专业技能,轻基础理论”的倾向,这不仅不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也不利于培养高职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

二、高职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说: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我国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突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但是,高职教育毕竟不是培养一个个“机器人”,一个人要全面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而在高职教育中,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

哲学社会科学,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问题的,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其中,前三项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是个人在一生中逐渐形成并完善的;而最后一次职业技能则是可以通过相对短时间的学习和培训获得的。如果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出现偏差,那么他的技能越高,对社会来说危险就越大。

(二)促使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2009年4月召开的“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教学改革工作座谈会”上,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的张尧学院士指出,高职办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高职院校首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然后应使其具有适应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再是促进其能够可持续发展,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面发展,德居于首位。哲学社会科学帮助高职学生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三)支撑和指导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

哲学社会科学在高职教育中属于公共基础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程是高职生学习专业技能课程的基础,是高职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必备文化。高职教育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课程学习之上的。所以,哲学社会科学对高职学生形成职业技能起支撑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对高职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具有指导作用。

三、高职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实现途径

高职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实现途径:

(一)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堂主渠道作用

2003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建设。2004年1月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材体系,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努力形成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的课程设置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联系学生的专业学习哲学社会科学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作为从普遍客观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般原理,与各门专业知识之间有着本质与表象、一般与特殊的对应关系。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一般原理,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表现,而学生在专业学习或活动中接触的知识信息也都可以印证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这种知识之间的相通性为学生联系专业知识学习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提供了前提和可行性基础。

(三)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由于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又比较抽象的特点,加之高职学生的“重专业技能,轻基础理论”的倾向,这就需要在高职院校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必须政治立场坚定,理论知识过硬,能够与时俱进,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大致了解教学对象高职学生专业情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的兴趣,进而接受和理解哲学社会科学观点和知识,并自觉地用哲学社会科学观点和知识指导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最终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

(四)制度保障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相关课程从课程设置到课时安排都有明确的规定,高职院校也已经把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些课程纳入高职生的教学计划中,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应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以确保哲学社会科学教学落到实处。

总之,高职院校应坚持专业技能知识和哲学社会科学并重,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应坚定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出发,以学生受益和成长为宗旨,积极践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和研究作风,以促使哲学社会科学和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刘占文,温景.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35)

[3]王全才.论高等教育中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Z].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4]彭惠才.中学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现状与思考[EB/OL].http://www.eduzhai.net/edu/307/jiaoxue_80804.html

[5]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李东风,葛力力.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又要适度[EB/OL].http://www.studa.net/zhiye/080604/10042722.html

【作者简介】廖彩云(1972- ),广西全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何田田)

上一篇:病句成分残缺赘余专题下一篇:每日心碎伤感的经典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