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都二中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结题报告

2024-07-18

商都二中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结题报告(精选6篇)

商都二中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结题报告 第1篇

《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实 验 研 究 报 告

商都二中“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课题组

执笔: 罗晓光

2009年9月我们承担了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子课题,子课题名称为《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课题实验周期为2年(2009年9月——2011年9月),2009年9月开始正式实施。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科研方法,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目前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不断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正逐步走进音乐课堂教学,成为现代信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载体。一种全新开放的教学模式取代了过去传统教学方式。它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的丰富了信息,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方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空间。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易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形象,图文、音视、动画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大大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可大大提高课堂容量,加强教学的情景性、直观性、示范性,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第二中学音乐学科作为“十一五”规划课题区级实验区子课题,于2009年9月2日在中学启动,在不断实施研究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遵循“先实验,后推广”地思路。特选题为《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的研究在教学中开始实验。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多媒体对音乐课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有效提高学习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并通过课题组教师的实验课、汇报课、观摩课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带动更多教师进行相关学科的教法探索,使中学音乐课教学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学音乐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构建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信息资源体系,增大音乐课教学的知识含量。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教学中的作用,提供最优的手段和方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

1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教学环境、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

高教学效率,探索一条新的教学模式。同时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合作交

流、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及创新精神。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研究法:研究者运用观察、访谈、问卷、测试等方式收集研究问题的资

料,并对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与归纳,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2、文献法:搜集一些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并对国内的研究情况作动态的了解。

3、总结法:对研究的情况进行经常的总结,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

4、实验法:本题研究的实验,我们采取对比班实验。

根据实验内容和目标提出实验假设。通过这次课题实验我们可以使我们组制

作的课件、写的论文得以推广,同时通过我们将近两年多的班级对比实验实践

证明出我们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中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推广。

(1)自变量: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因变量: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②活跃课堂气氛;

③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从2009年9月—2011年7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至2009年10月):为开展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创设必备的条件。

2.学习培训和课件制作阶段(2009年10月至2009年12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教科研交流会和音乐课件制作培训,提主教研能力和课件制作技术。

3.主要研究阶段(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以七年级和八年级各一个班为实验对象,在音乐课上恰当利用音乐多媒体教室为主要交互工具,时将课件在音乐教学中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并在课后讨论和反思做好书面记录。

4.总结阶段:(2011年6月至2011年7月)

主要做法如下: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手

在音乐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手段,能使学生从音乐技能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更易于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更直接地参与创作音乐。从而有效地降低音乐学习难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更好地达到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音乐教学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视觉与听觉的科学性组合,通过与听觉直接相关的视觉画面(演奏场面、主题联想画面),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音乐联想能力。还根据计算机音乐“事件分离”的特点,即:能够轻松而准确地实现声音与乐谱、声音与图像、听觉与视觉的即时转换。帮助学生轻松完成“看到乐谱就能够听到(从内心中感觉到)”音乐,听到音乐就能够看到(从想象中看到)乐谱和形象。

1、听觉的音乐艺术和视觉的美术艺术结合在唱歌教学中,把听觉的音乐艺术和视觉的美术艺术,通过CAI课件的多媒体计算机手段,音、画结合,寓意于形,直观、动态、准确表现歌曲的情绪、形象和意境,达到以情动人,使学生更易于学习音乐作品,更好的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

2、音、图、文并茂,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在欣赏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现代化手段,通过CAI课件,在呈现音乐作品的同时,把作者、作品资料以图文形式,作品的情绪、形象和意境等内容以画面的形式结合呈现,使学生音、图、文并茂的多方位、多角度的了解作品、理解作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和欣赏能力。

(二)多媒体计算机音乐课堂教学应用方法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使课堂教学科学化,使其即能达到课堂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得到身心全面的发展。是当前课堂教学必须要解决好的主要问题。我将多媒体计算机分为音乐CAI课件、音乐CAI插件和计算机音乐应用软件三种类型,作为在初级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以激发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准,更好地学习视唱,加快学生学习歌曲的速度,增加音乐课堂教学的视觉效果,有效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为学生学习音乐、理解音乐和创作表现音乐带来无限联想等教学效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应用中实践总结出了模拟法,辅助法、扩展法、游戏法和直接应用法等多种多媒体计算机音乐课堂教学应用方法。

1、模拟法

模拟法是在音乐教学中,逼真模拟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或者不能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根据作品内容选择与听觉直接相关的画面和间接的主题联想画面。增加音乐课堂教学的视觉效果,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激发学生审美想象力,创设教学情景,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

例如,《梁祝》引子部分一开始用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吹奏出一段华彩的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1.主部: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最后由全体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示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

4.结束部:这段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1.“抗婚”: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

2.“楼台会”:又是一个慢板,大、小提琴的对答,缠绵凄苦,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3.“哭灵、控诉、投坟”: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变化运用了京剧导板与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最后锣钹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再现部: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滑奏相互映衬,把人们引向神话般的仙境。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爱情主题,展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压迫下死去后,化做一双蝴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舞。

2、辅助法

功能辅助法主要是在各种音乐课堂教学类型中使用音乐CAI插件来辅助教学,相对CAI课件来讲,CAI插件不要求时间段和内容上相对独立的完整性,常用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使知识学习由难变易。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音乐教学情景中,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学内容构成一种最佳结合状态。

3、扩展法

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有一种引导性的联想作用,但对于有一定联想思维能力的八年级学生,这种过于直观的教学方式,有时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在音乐教学中,用多媒

体计算机把音乐家们的现场演出再现于音乐课堂。使学生在听赏音乐的同时,通过观看音乐艺术家们的群体演奏,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功能去认识和理解音乐。用音乐艺术家们那充满激情的演奏,有效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开启、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4、直接应用法

直接应用法是将计算机软件公司设计制作好的音乐软件,不需要教师的制作和加工,直接在音乐教学中应用,适合于综合素质训练和音乐创作课。让学生在计算机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乐器音色,选择打击乐和节奏,配置和声,用鼠标记录下自己头脑中最优美的旋律,用计算机合成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科学素质。

(三)多媒体网络资源的开发

(1)课件教学是现代教育中的一种最新方式,在我校开展了每位音乐教师选做三个多媒体音乐课件,从设计——搜集素材——合作完成的活动,我们完成了13——16册的大部分的教学内容的课件制作。

六、结果分析与结论

我们依据理论研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教学的确模式,在此模式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分析和创新能力,而且也提高

向调查中,喜欢上课的占全班总数的21%,2011年的调查中,喜欢上音乐课的增加到93%。

2、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理解力和参与能力,如在节奏、节拍、音高、旋律、调式听辨及识谱能力的测试中,有79%----89%的学生回答正确。如对《春江花月夜》、《命运交响曲》等名著有关问题回答,其正确率达92%---98%。

3、音乐评价的全面多元化,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参加音乐学习后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了解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及艺术潜能,把握其进步与发展,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能积极主动地发展。

4、对音乐有兴趣,能爱护及携带音乐书与课堂乐器,能够安静地倾听音乐,能够认真地倾听教师讲课与观看同学的表演,能够自信有表情地参与歌唱,能够认真地参与乐器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提前预习,正在成为学生的一种好的习惯。

5、在课堂中能准确地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即兴创编活动。

八、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继续探索的方向

1、牵强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有时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不利于掌握知识的准确性。

2、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手段会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工作重心发生偏移。

3、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会使“亲其师,信其道”的真理大打折扣。

4、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会使教学过程变得程序化,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位的发挥。

5、过多地运用信息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出现使现代教育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成为教育领域的有一次革命。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品,为我们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提供情报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对于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作用,使其能更好地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附:课题组人员名单

张熙旺简拥军罗晓光王淑存董青飞张小军陆美娟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筱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民族出版社2004年。

2、刘儒德,李凤兰,张建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

3、钱爱萍,吴恒祥,赵晨音,《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2007年。

4、《中国音乐教育》,2001年(7)。

商都二中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结题报告 第2篇

【摘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既是现代课程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目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如果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不足,就会产生一些误区,使学校化巨资、自己耗精力的多媒体教学效果远远不如传统教学媒体。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找准多媒体的作用点、把握多媒体的使用时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及时处理各教学因素间关系,让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功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优化

小学数学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我们正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抑制了他们自主能力的培养。而时代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新型人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按照现代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求“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数学、用数学、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代表多媒体技术,虽然它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被教育专家、教师

们所肯定,但刚开始因其价格昂贵,只能是公开课、教研课中的展示品。近几年,随着多媒体设备价格的不断下降,已逐渐进入教室,我校从2002年9月份开始,一年级各班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并应用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从2004年9月份开始,我校将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使“探索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成为学校科研的重点内容。为此,2002年9月,学校教科室组织对“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只不过是为了“形式”而使用,它的“装饰”效果还不如使用传统教学媒体;为了追求“高效”而过多地“展示”多媒体,而忽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小学数学教学服务的初衷,这些多媒体教学是“低效”的,原因是:教师不懂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开展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来探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来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各因素的重新组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四十分钟效率”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方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方法的指导下把文字(TEXT)、图形(GPQPHICS)、影像(IMAGES)、声音(AUDIO)、视讯(VIDEO)、动画(ANIMLATION)等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纳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过程动态化、情境化、具体化,形成声、像、图、文过程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主体性和动态性等方面的弱点,使一些抽象的、静态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四十分钟教学效率;

2、通过课题研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途径,培养他们动手操作、想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通过课题研究,积累一批适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的课件及教学案例。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综述

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述应当是比较多的。冒金彬的《多媒体计算机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从小学数学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当前使用现状、课件优劣标等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陆天池的《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从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发展历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以及对传统教育的挑战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

江祥花的《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马惠平的《多媒体课件在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及其策略研究》从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应用策略两方面进行论述。

蔡漪菲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入手,介绍了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化静为动,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思维”、“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意识”三方面的功效。

林长焕的《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从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点:动画的应用、分层显示、演示实验、控制模拟、影视演播、练习设计等六个方面进行论述。综上所述,对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论述得较多并比较透彻,而“如何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的论述很少,这也是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所必须解决的最关键问题,也正是我校开展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践”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

五、研究的过程

(一)添置设备,提供研究保障

作为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我校的电教设备和电教研究有一定的基础,但为了给课题研究提供更好的保障,学校在资金非常短缺的情况下,增加电教投入,建起了校园网、2个多媒体网络教室、5个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等,添置了与学科教学相配套的课件。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自己家里都配备了电脑。

(二)组织培训,提高应用水平

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直接关系着课题研究的成败,为此,学校多次聘请教科研专家、电教行家来校作专题理论讲座,开展沙龙式的现代教育理论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并进行测试。课题组每半月集体备课一次,每月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研讨活动,每学期组织大型电教研究观摩活动一至两次。在近两年的实践研究中,课题组成员都能做到:制定教学目标时选择多媒体技术;设计教案时研究制作方案;实施教学时展示软件功能。并结合研究课、观摩课、评优课等教学活动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三)找准多媒体的作用点,避免“装饰”的误区

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披着运用“多媒体”的外衣,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仍旧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换汤不换药”的装饰效果,只不过是掩耳盗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明确“用多媒体技术干什么”,找准多媒体的最佳作用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多媒体技术的形象性、再现性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拉近时空的距离,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变传统课堂教学“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设计了情境:在一座山上,到处都是成熟的果实,兔妈妈对白兔和黑兔说:“家里种的桔子已经成熟了,今天,看谁摘得多,就谁最能干。”于是两只小兔飞快地去摘桔子,黑兔摘了998克,白兔摘了1002克,黑兔说:“我摘得多”,白兔说:“我能干”。兔妈妈急了,说:“谁帮我来当裁判?”。生动的情境,使小朋友不约而同举起双手“我来当裁判„„”

2、化静为动,变“讲数学”为“学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部分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数学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演示,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让他们在观察、演示、操作、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交流,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发现数学规律、掌握数学知识。如教学“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认识”时,学生对直线的特征,很难有理性的理解。多媒体采用动画闪亮来演示直线的特征:先出示一点闪烁,然后向两边慢慢延长、停顿;再慢慢延长、再停顿;然后在学生思考能否再延长时,计算机的亮点继续往两边延长,这时结合学生的想象,延伸到教室外,大气层,宇宙„„把直线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长、不可度量的特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突破现实的局限,在头脑中展开发散性思维,既建立了空间想象力,又从中渗透了“无限”的思想。

3、重视教学反馈,变“单向反馈”为“多向反馈”

课堂教学是师生信息输出和交换的过程,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反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反馈,可以增大课堂反馈容量,拓展反馈的深度,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使传统学生与教师间的单向反馈,转化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机之间的多向反馈,并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思路。如教学“认识时间”时,教师创设“神州五号”成功发射的情境。在“神州五号是什么时间发射?首次从太空传来杨利伟清晰洪亮的报告声是几时?报告船箭分离成功,现在是几时„„”等练习中,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反馈,这种高密度教学不再是板书的展示与变换、知识的重复与罗列,而是通过高密度大信息量使学生由一般思维到程序思维、再发展为创造性思维。

4、呈现形式多样,变“思维疲倦”为“持续兴奋”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着: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较短。在课堂活动中,由于他们的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极易感到疲倦,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现象,这时选用合适的多媒体呈现方式来刺激学生,创设新的学习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使他们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如复习整理“几何知识”时,学生在课中因长时间学习感觉较疲倦,教师运用多媒体呈现“一天,地主给阿凡提一条16米长的篱笆,要把占地面积18平方米的羊群圈住,阿凡提算出了篱笆围成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结果都不够„„”使学生从“思维疲倦”中觉醒,重新进入学习的最佳兴奋状态。

5、学习内容生活化,变“以教材为本”为“学有价值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的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而原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些内容偏难、偏烦、内容陈旧且脱离生活,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枯燥而没意义。多媒体技术成为“生活”进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最佳载体,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支撑点,构建数学模型,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如教学“工程问题”时,教材中有一道应用题“有一个水池,单开进水管,4小时可以把空池注满,单开出水管,6小时可以把一池水放完。如果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多少小时可以把一个空水池注满?”学生们在提出质疑:“现实生活中哪有这样的事?”,同时进行的是枯燥的学习。教师根据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座居民楼顶的水箱,如果只打开进水管,4小时可以把空箱注满,这箱水在停水时,可供居民用6小时。如果一边往水箱里灌水,一边居民同时在用水,多少小时可以注满一个空水箱?这道题只不过在原进水管和出水管的基础上配上了居民楼顶上的水箱这么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原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体验学生数学的乐趣。

(四)把握多媒体的使用时机,避免“满堂灌”的误区 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多媒体技术的快节奏、高效率,把整堂课教学内容和板书都储存在电脑中,教学时只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多媒体成了“电子黑板”,教师成了“机器操作者”,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效的“机灌”。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初衷何在?这样“满堂灌”的教学效果会“高效”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功效。

1、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知识系统,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当新知识同原来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就必须引导学生转化思维定势,把多媒体作用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起纽带作用,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结合多媒体展示:屏幕显示一个圆,涂上红色表示圆面积的大小。把圆二等分,四等分,再一一拼装成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再八等分、十六等分、三十二等分、六十四等分„„,并继续拼装,让学生在动态的展示过程中清楚地看到: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与长方形。然后激发学生想象:无限分割拼装,圆最终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样由长方形面积着手,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教学,学生既很好地复习了同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旧知识,又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获得了科学的思想方法,深化了认知过程。

2、在教学难点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障碍,这便是学习上的难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对难点教学的突破。如教学“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驶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时,先运用多媒体演示两列火车行驶的动态情景,在学生对题意有了直观理解基础上,再出示线段图,在线段图上分别标出了每小时火车所行的路程。这样,难点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和直观的线段图中得以解决,它比教师任何的讲解效果都要好。

3、在教学关键处: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弄清概念的内涵、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学生形成和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对具体事物充分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帮助学生掌握概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教师把教材中的直观图用多媒体技术制成能分能合的动画演示:“把重叠在一起的三个饼平均分成4份,求一份是多少”的过程,使学生对 有了正确理解“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可以看作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在此基础上学习分数与除法关系。

4、在学生思维困惑时:小学生由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对数学中的一些抽象的、立体图形的题目感到棘手,找不出有效的解题途径。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及时点拨和调控,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少走弯路,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如教学“一根高15厘米的圆柱体铜棒,截成3段后,表面积增加了120平方厘米。这根铜棒的体积是多少?”时,学生产生了思维的困惑:要求这根铜棒的体积,必须知道它的底面积和高。已知高是15厘米,而底面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怎样找出铜棒的底面积呢?通过多媒体演示铜棒截成三段后表面积变化的情况,使学生理解:表面积增加的120平方厘米,实际就是增加了的四个横截面面积的总和。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拓展思维空间,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避免“展示”的误区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为追求多媒体技术的快节奏、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件过多展示的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像、音乐、动画,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精彩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忽视这些画面、音乐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快节奏的教学频率,使学生的学习节奏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课堂得益的是少数学生,荒废的却是绝大部分。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是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1、媒体讲解法: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视频、图画、声音等,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形象,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的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有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及不规则的图形,分别用红线显示出它们的周长,然后在课件上出示并讲解“围成每个图形边长的总和叫周长”,使学生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

2、游戏实践法: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提供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游戏环境,把教学内容溶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目标明确的游戏中进行实践,完成教学目标。如教学“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进位)”时,教师设计“我与小老鼠比一比”的闯关游戏过程,通过闯“搬辣椒”、“破密码”、“购物”、“给小树治病”、“抢球”、“放鞭炮”、“流星雨”等七关,把准备练习、新课教学、练习巩固三个教学环节都溶于游戏之中。

3、活动研讨法:教师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组织工具,给学生创设各种活动机会,让他们参与知识探索的过程,在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中,了解知识的来源,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寓知识体验、能力培养于活动之中。如教学“我是一名小设计师”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组织“李爷爷家客厅地面的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用数学方法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操作发现法: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做做、量量、画画、折折、拼拼,从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直接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加强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动手、动脑,发现“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不同方法: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把每个角的度数加起来;把一张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从中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直角和的一半;把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分开再拼在一起„„。

(六)根据学科特点灵活使用多媒体技术,避免“形象”的误区 在部分公开课、观摩课中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所有环节都是由多媒体技术来展现,通过动画、实验演示等手段,使数学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降低教学难度,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那么,小学数学这门特别需要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科,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又从何谈起?教师应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1、在概念教学时: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由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概念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学生往往不易掌握。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他们熟悉的生活感知材料,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建立新概念,并能深刻理解运用。如教学“几和第几”时,多媒体展现学生乘公共汽车排队时情境,让他们说说:一共有几个人在等车?谁排第一?小明排第几?为什么老爷爷排第一?在学生理解“几”和“第几”的含义同时,渗透社会公德教育。

2、在计算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对算理进行呈现、解释,并通过媒体的多次演示,促使学生不仅掌握算理,而且进一步掌握计算的规律。由于多媒体的刺激强度大,并通过精心设计可以形象地呈现计算中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多次感知计算思维过程的演示后,能逐步抽象出计算规律,并灵活运用。如教学“9加几”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多媒体显示:十个格子的盒子里装了9只乒乓球,盒子外面4只乒乓球,先让学生看图列出算式,然后从4只乒乓球里拿出1只装进盒子里,在学生思考:“把4只乒乓球分成几只和几只?盒子里现在有几只乒乓球?”的过程中,结合展台让学生摆小棒来演示“凑十法”的运算过程,让他们轻而易举地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

3、在应用题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技术多向启发,使学生思路开阔,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立体思维,从而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总结规律,促使学生打破常规的解题模式,另辟蹊径,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教师设计了一组选择题: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走55米,乙每分钟走45米,两人走了5分钟,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供选择的答案是:500米、600米、400米、无法解答。在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后,结合多媒体演示:相遇、没有相遇、交叉而过三种可能情况,通过编题与解答,不仅培养了学生细致的审题习惯和灵活、敏捷的思维品质,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几何教学时:小学中的几何初步知识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学生们在获得空间观念的过程中,视觉、触觉、听觉相互结合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提供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在数学体验活动中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如教学“直线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即线段”时,多媒体演示:先在直线上出现两个点,闪烁并发出声音,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他们的注意,这时要求学生自己说出两点间部分的名称,根据预习学生感知线段后,接着把线段变成红色,与直线形成对比,让学生观察直线和线段的关系,由于色彩的强烈对比,学生很容易得出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最后去掉线段以外的部分,突出线段,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线段的特征。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建立清晰的表象结构,来解决抽象性数学的知识与学生形象思维的矛盾,建立空间观念。

(七)及时处理各教学因素间的关系,避免“低效”的误区 现在的“多媒体风”,使教师在教学中过重的追求使用多媒体技术,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多媒体,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小黑板完全能够实现的。这种“杀鸡用牛刀”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正如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所说:如果两件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即著名的施兰姆公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及时处理各教学因素间的关系,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提高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益。

1、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作为现代教学手段的代表多媒体技术有着较多优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着自身的特色,而且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当能用“一支粉笔”、“一幅挂图”、“一次简单实验”就能解决的问题,不要为追求时髦而使用多媒体。

2、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多媒体技术中的硬件与软件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重要部分。学校在添置多媒体技术的硬件和软件时,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做到量力、实用和功效的结合,把钱用在刀刃上;同时,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技术使用水平和软件制作技术,使他们能根据自己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教学软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功效。

3、处理好多媒体技术“用来干什么”与“怎么用”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首先要清楚多媒体“用来干什么”,才能根据使用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制作相关的教学软件;接着要明确“怎么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功效,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4、处理好“取”与“舍”的关系:针对现成的多媒体课件多、不适合自己的教学与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好、但化时间精力较多的矛盾,教师要学会根据教学需要及时处理好“取”与“舍”的关系,使“粗茶淡饭”与“美味佳肴”兼而食之。

六、研究的效果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研究,使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目的,由原来的“为多媒体技术而运用”转向“为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而运用”,并初步取得成效。

(一)优化了教学过程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降低教学难点、丰富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都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数学概念形象化: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在音、视、声、色、彩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动态地显示出知识的演变过程,让整个知识概念形成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数学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教学难点简单化:多媒体技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通过直观演示,将问题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字表述转化为图形,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教学难点由复杂变为简单,便于学生的学习。

3、教学反馈高效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递和控制过程,如何加强信息反馈,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及时、准确、真实获得学生学习成效反馈,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教学进程自由化: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计算机对话,按着自己的速度学习和练习,遇到难题向计算机求教,使课堂教学“个性化”、教学进程“自由化”,这种辅助教学形式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5、教学过程探索化:建构主义理论和数学知识本身都要求数学教学要创设一种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数学知识的探索情境,使他们身临其境,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的过程,进行思考和探索活动,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发现数学规律,掌握数学知识。

(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且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初步感受到了多媒体技术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到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方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品质。与此同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一节课(四十分钟)中,四年级实验班学生应用题解题(取全班平均值)25题,参照班解题为18题,高出38.9%。期末考试实验班92分以上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85.3%,高出参照班的22.1%,平均分为93.5分,高出参照班8.6分。(注:两年前两班学生成绩差不多)

(三)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了课题组成员教科研水平与多媒体技术的应能能力,为学校培养一大批教学骨干,浓厚了学校科研气氛。吕明权老师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章宏艳、郑尚刚老师被评为台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章宏艳、章春林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台州市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在台州市2005年度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章宏艳的《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反思》在台州市小学学科“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误区及对策》在台州市2006年度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信息技术在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在台州市中小学实验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梅强老师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认识与实践》在台州市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四)积累了多媒体教学的资料

在课题的研究中,有效地探索了“多媒体技术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途径,较好地处理了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各要素间的关系,为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成功案例38节,课件153件。由课题组教师合作制作的《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课堂实录在浙江省第八届教师自制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中获“课例一等奖”(一等奖第一名),这正是我校开展课题研究取得成功的最好证明。

七、推广价值

本课题针对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误区总结出来的“找准多媒体的作用点、把握多媒体的使用时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及时处理各教学因素间关系来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做法很值得推广。研究成果中的课堂实录、教学案例、教师自制课件都是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典范,也值得推广。本课题研究中,三门县科技局对课题研究非常重视,拿出了3万元经费用于实验班购置多媒体设备,并先后组织课题组教师到健跳小学、沙柳小学、六敖小学介绍研究成果,上示范课,并在全县推广。学校在课题结题后近1年半时间,在一至四年级的38个班推广研究成果,得到了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0.10

2、杨一青,小学多媒体网络环境教学与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第3篇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唱歌教学是音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很容易学会一首歌, 但往往理解不深, 缺乏情感, 演唱时显得苍白而粗糙。如果借助多媒体, 可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产生激情, 从而有感情、细腻地演唱歌曲。如:在教授唱游课《小企鹅》时, 由于学生没有去过南极, 很少看到过企鹅, 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 我将歌曲和有关南极、企鹅的画面制成小影片, 课前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 让学生合着音乐, 看着画面, 律动进课堂。憨态可掬的企鹅和冰天雪地的南极一下就吸引了学生, 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学会唱歌后, 我又利用“附件”中的“录音机”将学生的演唱配上伴奏录下来, 然后播放, 全班欣赏, 使学生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感,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又如:在教唱歌曲《愉快的梦》时, 我先用课件在屏幕上打出动感画面:美丽的椰子岛上, 几个可爱的小矮人在欢乐地唱歌、跳舞, 同时配上一段与画面情绪相应的音乐, 再辅之生动的语言, 在这种情景中, 自然而然地就激发起孩子们想象的热情, 如同身临其境。

二、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 对培养孩子们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孩子们广泛深入地接触音乐作品, 就能较快地提高音乐的鉴赏力和表现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而且也扩展了他们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因此,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如果能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会取得许多积极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儿童, 这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中, 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一二年级低龄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 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 因而在上这一阶段年龄欣赏课时, 我们可借助多媒体的帮助, 充分利用他们灵巧的形体、自然的嗓音, 通过观看动画、视听、律动、绘画、剪剪贴贴、游戏、情景表演等相结合的, 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综合手段, 进行直观欣赏教学, 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 以此, 开发孩子们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 从而更好的为低年级音乐唱游教学服务。

在高年级的欣赏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 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如:欣赏《北京喜讯传边寨》, 我制作出与音乐形象一致的一系列画面:吹号角一热烈的群舞场面一小伙子与姑娘的舞姿一姑娘的独舞一对舞一热烈的群舞等场面, 使学生很快地把音乐片段和与之相符的画面结合起来, 增强了他们对这首乐曲的理解。在教学中, 情景的再现是通过电教媒体来实现的。不使用电教, 就很难直观地再现情景, 没有情景, 就不能激发学生更丰富的想象。再如:欣赏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时, 我根据乐曲内容, 把它制成“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涧澜拍岩、矣乃归舟”八幅画面, 学生在欣赏时, 既有听的, 又有看的, 情致盎然。同时, 我又配上一段优美的文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从那一幅幅清丽淡雅、神奇辽阔的画面中, 我仿佛看到了那明月跳出江面时的盈盈笑脸, 江风轻吻微波时的柔情蜜意, 白帆飘飘荡荡的怡然, 槽桨划开浪花的潇洒, 花影频摇的舞姿, 水天一色的和谐, 归舟远去的幽静和满款鱼虾的快乐。此时此刻, 我完全置身于云河仙境之中了, 获得了不出校园而餐水乡之秀, 身居教室而醇花月之境的艺术享受。真是听之心旷神怡, 观之赏心悦目, 想之回味无穷。”学生们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个个眼中充满了憧憬, 从这里可以看出多媒体在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三、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乐理和欣赏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 是学生打好基础、学习理解音乐作品的关键。如在其中使用多媒体, 能使枯燥、单调的知识形象而生动。如:在讲授“音有强弱”的乐理知识时, 低年级孩子很难从单纯的讲解中理解, 我就制作了两个动画片段:一个是大猩猩用力敲鼓, 小猫在睡梦中惊醒;一个是小狗轻轻敲鼓, 小猫在呼呼大睡。孩子们不但很有兴趣, 而且很快地理解了所要讲授的内容。再如:在介绍二胡这种乐器时, 除给学生讲解外, 我又放了一段二胡现场演奏的录像, 不但使学生在感官上认识了二胡, 了解其形状及演奏姿势, 还增强了他们对二胡这一乐器的音色和表现的了解。

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教学 第4篇

在音乐教育中,充分应用现代化音乐教学手段,促进音乐教育现代化已势在必行。运用多媒体音乐课件或专业音乐软件进行备课准备,通过大量的素材,诉诸于课堂教学,多信息量。多角度、多种媒体并举,使课堂生动活泼、教学效果空前优良。因此,要以先进的、科学的、符合时代特征要求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为指导,以避免出现教学现代化过程中的“形式现代化”倾向,以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例如:在进行《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中,通常的传统手段只是在电子琴或口头上完成教学任务,难免造成课堂枯燥死板,老师和学生都感到疲倦。而运用多媒体软件可以让学生们自己互动或人机互动、师生互动,还可以利用教学课件给学生展示与所学知识内容相关的音乐作品实例以及相关音乐理论依据等等。这样全方位、多角度、多信息量的教学,使课堂达到生动、灵活效果,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一、多媒体手段的“减负”功能

以前音乐老师在上音乐课时,大都得在黑板上画上五线谱,用于填写音符,要不在课前就先画好了五线谱,而现在我们运用了投影仪,就可以摆脱以前繁琐的工作。这样一来,同样的教学内容,只要准备一次投影片,可以反复多次使用。再结合教材的配套演示片,组合成实用的系统投影片,那就可以被所有音乐教师共享了。这样既可以给老师节省不少时间,也让学生感到特别新奇。

二、多媒体手段的“高效利用”

(一)變单调为情趣,推行快乐教学

音乐课上,唱歌跳舞还比较活泼,但是对乐理的讲述,往往让学生感到乏味,老师觉得头疼,我们使用多媒体,把同学们熟知的曲调进行变速播放,数子变调,人为停顿等操作,改变了原有的节奏,听起来可能唱歌变成了哭腔,轻快变成了结巴;让学生听声音判别乐器的种类,接着讲述音高与音色:对某个单音进行频谱修饰,来讲述基音和泛音……,如此讲解,学生不仅背会了书本概念,也真正体会了基本概念的内涵,如果不采取这些手段,很难描述好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点。

(二)化抽象为形象,开创直观教学

儿童总是先学着唱歌识字以后才逐步了解了歌词的意义。过去的那种先认识多少生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逐步被交互式的快乐教学所代替。那么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上,该不该讲歌词和大意呢?不讲不行,我们不能放任孩子自顾自地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想快跑’……”等错词错字而是需要换个方法。比如儿童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对于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怎样讲述“推开波浪”“海面倒映”……呢?我们选择《儿童乐园》系列VCD片,播放这个情景交融的歌曲,让学生跟着哼唱,适当地定格暂停,让孩子们对着电视画面自己讲述“美丽的白塔”和“绿树红墙”我便适当地给孩子们讲解有关故事内容。孩子们自然也就知道了歌词里面究竟说什么了。

(三)提高学生兴趣,全方位地感受

例如在上欣赏课时,孩子们都快睡着了,而我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让学生感到这节课很有意思。我在讲《让我们荡器双桨》这一课时运用了VCD片,让学生欣赏在音乐之河静静流淌的时候,一幅美丽的画卷在同学们的眼前浮现,然后我让学生来模仿这些动作,有的学生扮演小船,有的扮演乘客来做游戏。假如你现在在香港、澳门的海域上你该怎样划船?我让学生边作边唱,一点一点的惯通,情景交融,让孩子们有个视觉的感知认识。这样使孩子们既玩了,又唱了,一节愉快的音乐课也结束了。

三、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音乐,才能快速提高音乐素养

运用多媒体, 优化音乐教学 第5篇

一、多媒体的界定及其功能

1. 多媒体的界定

多媒体按课堂教学中是否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可分为传统的媒体 (挂图、板书、语言、讲解等) 、一般电教媒体 (投影、录音、录像等) 和新一代电教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小型局域网络等) , 按信息接受通道可分为听觉型、视觉型和交互型媒体。这就决定了多媒体具有传播性和集成性。传播性指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多种传播媒体作用于人的感官, 使学生主动轻松地摄取信息。集成性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用媒体, 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去展开教学, 以达到理想状态。传统教学媒体只显示静态图形与文字, 没有声音, 不像影视那样为人们提供动画和动像。一般电教媒体虽有图像、声音等信息, 但学生往往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把文字、声音、静态的画像、动态的影视进行优化组合, 能使学生与媒体信息的内容直接对话。

2. 多媒体的功能

(1)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引发情感

在欣赏《听松》时, 运用动画、文本声音等媒体凸显阿炳坐于山林之前, 日出日落、月转星移的练琴背景。学生被阿炳的精神所感染, 学习的内趋力被激发。

(2)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启迪思维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只有通过聆听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听觉体验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聆听《马刀舞》《小舞步曲》和《新疆舞曲》 (第2号) 三首舞曲时, 用多媒体再现草原赛马、家庭舞会和新疆歌舞的场景。学生可以感知赛场里的马蹄声疾, 灯光下的轻盈舞步和葡萄架前的冬不拉声。在听、视觉的作用下, 学生对舞曲的旋律特点有了体认。

二、多媒体与音乐教学的整合

轻歌曼舞展现了音乐之绚烂多彩和舞蹈的美轮美奂。社会在变化进步, 音乐教学同样也需要进步和更新,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 给音乐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因为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依据多媒体的直观形象、声像并茂、活动变化的特点, 在音乐教学中挖掘多媒体运用的因素, 能积极启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感兴趣的学习中, 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掌握多媒体运用的契机。所有的教师都希望能够让孩子快乐地上音乐课, 而要让孩子快乐地学习, 首先就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 不是单纯地把知识填给学生, 以为这样学生就会掌握了。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这就需要教师抓契机。运用教学媒体能“状难写之情如在眼前”, 化抽象为具体,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 在教学环节链接处出现媒体

多媒体色彩明丽、形象逼真, 可分解、可重合, 其影视性最容易引发学生注意的转移。教学中可设计卡通“音乐小能手”带领学生学习闯关的课件。如, 学唱《小溪流水响叮咚》前, “小能手”带学生来到自上而下流淌的溪流前, 学生有兴趣地感知了溪流问候太阳、拜会月亮, 迎着农民的笑脸, 倾听姑娘歌声的情景。接着“小能手”又带来学唱内容《小溪流水响叮咚》, 学生心态高涨, 精神集中, 出色地学唱歌曲, 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练习后“小能手”为学生带来《泉水叮咚响》歌曲与“音乐厅”里的《高山流水》等作品, 打破了学习环境的时空界线,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 在情境创设时出现媒体

多媒体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为让学生从音乐中联想起可爱的校园, 在教学《校园多美好》时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 播放校园春天美景和学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学习的场景, 辅以歌曲的主旋律。学生熟悉、教师理想的教学情境, 为学歌作了铺垫, 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校园多美好, 处处有芳草, 待到明朝百花吐艳, 风光更妖娆。

3. 在要点理解处出现媒体

多媒体信息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表象, 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形成抽象的理性。抓契机出现媒体有助于学生把握演唱要点。如, 在音乐情景剧《森林的故事》的教学中, 媒体播放人们肆意破坏自然环境和《不得了》歌曲录音后, 追问:“小动物们向我们倾诉了什么?” (森林不见了) “动物们唱《不得了》歌时的心情怎样?” (伤心、焦急) “能用动作表现吗?” (焦躁不安状, 气愤状) 。在学生哼唱歌曲旋律后, 启发学生讨论每乐句后都跟有重复间奏, 每拍后都有八分休止符的运用让人能感到什么。在讨论中媒体再现动物们慌乱不安的场景, 帮助学生了解休止符和间奏的引入是描写动物慌乱的脚步, 三乐段一层层下行表现的是动物无可奈何的样子。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音乐课堂 第6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优化;音乐课堂

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利用计算机对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建立起人机交互作用的一种技术,它具有方便快捷、形象生动的特点,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音乐教学。

一、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能够营造课堂氛围,丰富教学内容

任何一种音乐,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崭新的音乐学校氛围,学生能够将听觉、视觉融合在一起,是音乐的思维驰骋。通过将意境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独立的见解。

2.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提高信息的增殖率

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各种信息资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从全世界的范围获取信息,能够更为准确地向学生传递音乐的相互信息。例如,在音乐知识和背景介绍中,通过图片、音频等先进的技术,使学生能够获得更直观的了解,同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信息的最大获得程度[1]。

二、多媒体技术运用优化的路径

1.音乐教师应该正确地了解和掌握多媒体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音乐教师的一项必备专业技能,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不仅改变传统音乐教学在空间、时间上的局限,为师生间的音乐情感体验提供条件和环境,还能够将师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当然,多媒体也有其固有的缺陷,机械性是最为突出的,而音乐教学最强调的是以情动人,需要调动师生的主观情绪。所以,要求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尽量淡化多媒体的机械性,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同时,教师要正确处理与多媒体的关系,明确多媒体只是教学辅助内容,是工具,而教师的工作是不能够被替代的,音乐课堂的内容必须由教师认真设计。

2.设置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传统的教学受到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手段单一,并不符合艺术教育陶冶情操的原理。音乐教师应该通过音乐来打开学生艺术想象的闸门,用审美达到美化心灵、完善人格的目的。比如,可以通过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的学生通过重复播放一些曲谱片段,让学生辨别各种乐器,从而加深学生对曲谱的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以打节拍的方式来提高对节拍的把握。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按曲配乐,然后让他们分析曲谱片段,适当地给予帮助和修改,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作乐理知识。总之,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方式。

3.优化教学内容,达到视听共鸣的效果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扩大知识容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会得到许多积极正面的效果。电脑能够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将乐曲剪辑成为不同的段落,通过反复循环播放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和理解。还可以设计和音乐相符合的情境,通过视觉渲染,通过直观的动画、视频,将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最终达到视听共鸣的效果[2]。

音乐最终是一门听觉艺术,需要声音的传播来重组意境。在实现新课改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资源得到整合,凸显音乐的特性,还原音乐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黄穗.浅谈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音乐课堂教学[J].才智,2011(24):44-45.

[2]王琦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J].学知报:教师版,2012(13):30-31.

上一篇:加强票据业务管理下一篇:我想对时间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