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发言稿第四组

2024-05-16

代表发言稿第四组(精选6篇)

代表发言稿第四组 第1篇

发言稿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能够站在这里代表所有优秀团员发言,我感到十分荣幸,今天,我们利用这个时间,举行纪念五四青年节的活动,同时表彰在过去的一年里具有突出成绩的优秀团员。

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中国经过几十年来的艰苦建设,已取得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迅猛发展,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仍然是个发展中的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地方有待完善和发展,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努力,而希望就寄予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在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上,中国共青团留下了英勇奋斗的足迹,做出了无愧于历史的贡献。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世纪,中国共青团,将以新的面貌,面向新世纪,以新的作为开创新的事业,在中华民族振兴史上继续谱写光辉的篇章。

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 “和平会议”。中国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 “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 “和约”上签字!在这民族存亡的时刻,北京大学等十三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冲破军警的重重阻挠到天安门前集会演讲,游行示威,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虽然 有近千学生遭到逮捕,但胜利总是属于正义者,在青年学生的感召下,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大力声援北京学生,特别是上海工人,从6月5日起发动了有六七万人参加的政治大罢工;南京、天津、杭州、济南、武汉、九江、芜湖等地工人,也都先后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北京政府不得不于6月6日释放全部被捕学生,10日宣布 “批准”曹、章、陆三人 “辞职”,28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五四爱国运动”胜利了!

在学生们不屈不挠、义无反顾的奋斗中,我们是否都看到了一种力量,是的,那就是青年的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共青团继承了“五四”的精神,这精神整整指引我们92年!直到今天,我们时时刻刻都不曾忘记你所走过的峥嵘岁月,也必将沿着您的足迹继续前进,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1919年的青年已过,青春不会再回,年轮不会再回,历史不会再回,但她却永远记在中华民族的丰功碑上,闪烁着不休的光辉。

梁启超先生说得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同学们,你们说:“天下匹夫”的下一句是什么 ——不,是“我的责任”

李大钊曾在《青春》一文中写道:“冲决历史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危机。”今天的我们虽然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硝烟,但我们面前的任务同样艰巨。我们应该努力成为鲁迅所说的“创造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代。”“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天下为己任,青春热血献祖国,顽强地努力,无私地奉献,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要掀起中华腾飞的巨浪。

亲爱的同学们,不,亲爱的战友们,党在召唤,时代在召唤,让我们以崇高的理想,创新的认识,无畏的勇气发挥青春的智慧,风采和力量吧!让我们奋不顾身地努力吧!前进吧!谢谢大家!

代表发言稿第四组 第2篇

看图写话(作文指导)

一、教学目的:

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者的感情,理解人们对和平的呼唤。

二、教学重点:

仔细观察照片,展开合理想象

三、教学难点:

通过描写,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促景生情:

1、出示相片的资料。

2、启发语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看了这张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同坐互相说说。

4、师补充照片的时代背景。

二、真情表达:

1、提出要求: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张照片,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2、指导观察和表达:整理感知图中的景和人,说一说:图上将的是什么?

3、突出图中重点,“孤独的孩子”,引导学生去想象: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孩子今后将会怎样?

4、完整表达:

教师鼓励学生调动已学的知识或课外资料帮助表达力求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

5、在说的基础上,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三、课外延伸:

同学们,希望你们通过课文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活动,了解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并讲给你们的朋友听。

四、学生独立习作。

第二课时

一、同桌互相交流,各自起草的习作。

二、小组内交流汇报:

1、按顺序交流。

2、其他同学边听边做好记录,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三、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汇报:

四、如何写文章的开头:

1、开通新颖,吸引读者。翻开这张真实的陈年照片„„

2、由照片引发对战争的回忆,点明了日军的侵华战争造成的灾难。

当我看到这张旧照片时,不禁想起那页沉重的历史,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胡作非为至今令人唾骂,这次空前的大劫难,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伤疤。

3、开头表面自己对战争的看法:

战争从古至今,就是一个令人恐惧的词语,而和平则是广大人民所向往的境界。

五、如何写好文章的结尾:

1、篇末点题,对和平的呼唤。

让我们一起呼唤和平!敲响和平之钟!放飞未来之鸽吧!

2、点明小孩的悲惨命运。

敌机飞走了,爆炸声渐渐停止了,小孩声音哭哑 他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

3、篇末写出对和平的呼唤:

为什么要战争?为什么世界不能和平?战争请远离我们吧!

和平,我们需要的是和平啊!

六、学生抄正习作。

第四单元

看图作文(作文讲评)

一、讲评目的:

1、明确本次习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使学生懂得看图除了要把图上看到的内容写具体外,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2、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讲评重点:

如何展开丰富的想象,描述具体。

三、讲评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概述本次习作情况:

1、本次作文写的较好的地方,大部分学生能把图片上的内容,并能根据图上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2、写的不足的地方时:有些学生图片上的内容观察不清,描写不具体,也有一些同学抄袭范文。

3、写的较好的有:王璐,冯晶,余舒敏,曾佑辉,王玥

4、写得较差的有: 陈时健,陈涛,温美琳

二、回顾本次习作要求:

1、指名说说本次习作的要求。(1)看图写话要注意什么?(2)本次习作要注意什么?

2、小结。

三、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读优秀习作。

(1)说说这篇作文,哪些地方写得好?(2)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2、小结。

3、出示较差的习作。

(1)读一读习作,说说那些地方写得好?(2)存在那些不知之处?(3)大家动手帮他改一改。

4、小结。

四、修改自己的作文。

五、同桌交流。

第二课时

讲评重点:

如何依据照片,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内容描述具体。过程:

一、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

一幅画是静止不动的,它仅仅记载了事件或活动的某一瞬间。画面上没有表现出来的内容还很多,为了让静态的画面“活起来”,这就是要把人物的外貌,感情,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事情的过程进行合理的思考,放飞思想的翅膀,结合实际,围绕画面表现中心,这样,我们写话就会丰富充实。

二、想象敌机轰炸时的悲惨场面:

“轰„„轰„„”日本鬼子的飞机投下了一颗又一颗炸弹,防空警报拉长声音,“呜„„呜„„”地响了起来。顿时,房屋倒塌下来,高高的钢架也被炸得断了半截,地上一片凌乱,到处是砖头,泥块,木块„„车站里的几百个人一下子惊呆了,人人脸上都流露出恐怖惊恐的神色。有的人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被落在身边的炸弹炸飞了。哭喊声,求救声,脚步声想作一团,越来越多的人倒下了,到处是血肉模糊的人,还有被扔下的行李,跑丢了的鞋„„这是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南站的一幕。

三、想象图中主人公——小男孩:

在这张图片里,还有一个月三,四岁的小男孩。他坐在轨道旁的地面上,身上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衣服部分地方已经被从伤口里流出来的鲜血所渗透了,小男孩看着眼前的废墟,大声地哭喊,似乎在听他的父母。也许,他的父母已经埋在了废墟下,也可能被日本侵略军杀害了,小男孩的命运也可能会被狠毒的侵

略者杀害„„即使他能逃脱,也许只能流浪街头,无家可归,给他的心灵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

三、学生互相交流文章的中间部分,看是否有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

三、学生互相交流:

1、组内交流。

2、进行自我修改。

四、总结。

代表发言稿第四组 第3篇

一、文本价值依赖于独特个性的存在

文本个性, 就是文章所独有的性格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长相、性格、脾气、习惯和爱好等特点, 正是凭着这些特点上的差异, 大家才不会认错人。文章也一样, 它们各有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标题、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思想感情和不同的结构形式以及语言风格。正是凭着这些个性上的差异, 它们才有存在的价值, 才值得大家学习。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具有典范性, 它们都是作者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每一篇文章都闪烁着个性化光辉。个性是文章的全部价值所在, 也是我们学习的目标所在。

二、呈现文本个性的若干形态

人的特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外在长相与内在性格。认识一个人, 通常也是先从长相开始, 然后逐步接触到内在的本质要素。文章通常也由两部分组成:内容和形式。认识一篇文章的个性, 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当然, 在内容和形式母体之下, 又各有若干子要素。内容部分主要包括:材料、主题、观念、情感等;形式部分主要包括:构思、结构布局、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下面试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为例, 来具体说明它们的个性差异。

(一) 内容方面的个性差异

这一单元的共同点是“生活与启示”, 每篇课文写的都是怎样从生活中获得启示。当然, 所写的生活是不同的, 获得的启示也是不同的。《钓鱼的启示》写的是作者在三十多年前与父亲的一次钓鱼, 以及从中获得的关于道德自律方面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写的是“我”的两件事情, 并以此证明父亲那句反映生活真谛的话语的正确;《落花生》写的是种花生、吃花生、谈花生的过程以及做人的道理:要像花生那样, 踏踏实实, 做有益于大家的人;《珍珠鸟》写的是鸟由怕人到不怕的变化, 从中获得“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境界”的启示。四篇文章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 但选材丰富, 有国外的, 有国内的, 有过去的, 有现在的, 所获得的启示也是各异的, 有关于做人的, 有关于做事的, 有关于两者关系的。但不管怎样, 这四篇文章所写的生活和所获的启示之间都存在着逻辑关系, 且合情合理。

内容决定形式, 内容上的个性差异是起着决定作用的。解读文本时, 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内容上的差异, 这是由阅读教学的本质决定的。语文教学中内容的学习是重要目标之一, 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思想认识的更新与提高、情感的熏陶等都是语文学习的神圣使命。这组课文的学习, 主要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 形式方面的个性差异

文本形式的个性差异同样是丰富多彩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果说, 切准内容上的个性差异, 是着眼课程的人文性, 那么, 切准文本形式上的个性差异, 就是着眼于课程的工具性。这一单元的四篇文章在形式上的共同点是:叙议结合, 以叙述为主, 适当地夹以议论。但它们的个性差异也是非常清晰的。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分述——

先从构思上说。《钓鱼的启示》分两部分, 前半部分写三十年前的那一次钓鱼, 后半部分写获得的启示。钓鱼部分以叙述为主, 启示部分以议论为主。钓鱼和启示紧密相连。《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以父亲的教导为全文的线索, 一开头引出父亲的教导, 随后叙述自己经历的两件事:织毛衣和办时装展, 最后再回到父亲的教导。文章采用类似议论文式的构思, 父亲的话与自己的事情多少有点像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落花生》采用的是由花生到人的迁移式构思, 先写种花生、吃花生、说花生, 再由说花生到说做人, 过渡平稳而自然。《珍珠鸟》则采用步步推进的方式, 先写小鸟的怕人, 再写它的胆子一点点大起来, 最后写敢于趴在人的肩膀上睡觉, 由这个过程悟出一个道理, 水到渠成。点题后, 戛然而止。

再从结构上说。《钓鱼的启示》是并列式的两个板块;《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总分总式;《落花生》是由种花生、吃花生、说花生三个板块并列而成;《珍珠鸟》则是画龙点睛式的。两部分在文字比例上虽相差悬殊, 但点睛部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再来看表达方式。四篇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都是叙议结合, 但在叙述方式和叙议比例方面又不尽相同。《钓鱼的启示》叙述得相对详尽, 有些地方还采用了描写, 《珍珠鸟》中的描写则更多。相对而言,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则以叙述为主。在议论方面, 《钓鱼的启示》比较深入, 并非点到为止, 如:“在人生的旅途中, 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 我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 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段话, 既是文章的重点, 也是难点。有的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对这段议论作了淡化处理, 把主要精力放在探究怎么钓鱼上, 这说明教师没有准确而深入地解读文本。《钓鱼的启示》是偏正结构, “钓鱼”是偏, “启示”是正, 偏必须服从于正。获得什么启示?这个启示与钓鱼有什么关系?这应该是教学的重点。《珍珠鸟》只有最后点题的这一句可以算议论, 其余都是描述。

再说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 也是组成个性的重要因素。由于表达的内容与作家的性格不同, 每篇文章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钓鱼的启示》的语言比较深沉, 特别是后面的议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和《落花生》的语言朴素而平实;而《珍珠鸟》的语言则相对清新活泼, 色调比前三篇都要亮丽一些, 温暖一些。

三、直击文本个性的条件与达成方法

如何直击文本个性?特别是如何快速地 (只读一二遍) 直击?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 但并非束手无策, 只要具备一个条件, 再采用两种具体的方法, 直击文本个性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 积淀丰厚的学科专业素养

这是一个基本条件。这里的学科素养, 主要是指文学、文章学、写作学这些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积淀丰厚的学科素养, 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并了解文学发展的基本历史与概况。只有阅尽天下美文奇文, 才能一眼识得美文奇文。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一些文章学。诗、词、曲、赋、文, 各种不同的文体, 都有其不同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规律。同样是文, 还有小说、散文、随笔、杂文等之分, 有记实与虚构之别。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它们的特性, 掌握内部规律, 并了解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再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和掌握写作学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作家的写作过程与写作心理, 并积极参与写作实践, 体会创作的甘苦。一个经常写作的教师, 不但更能体会写作的艰辛与快乐, 同时也能更准确地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艺术奥秘。

(二) 学会用各种不同身份阅读品味

要想直击文本的个性, 反复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应该怎么读呢?这里确实有讲究。要深入解读文本, 应引导学生用以下几种不同身份逐一阅读。

第一种身份, 作为赏鉴者的阅读。就是以普通读者的身份来读课文, 像我们平时阅读小说, 阅读《读者》《诗刊》中的诗文那样, 像闲暇时读人物传记那样, 以一种放松的心情, 不带任何功利和任务, 用欣赏的眼光进行阅读。作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 通常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这样的课文往往有一种场、景、情、势。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用放松的心态来美美地读, 不要一读就考虑有什么要学。

第二种身份, 作为评论者的阅读。如果说作为赏鉴者的阅读是一种感性的阅读, 那么, 作为评论者的阅读就是相对理性的;如果说第一遍阅读是为了融入文本, 那么, 这第二遍阅读就是为了跳出文本, 要引导学生用冷静的目光来审视。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阅读文本也相同, 太投入就有可能难以自拔, 只有一种感觉, 说不出所以然。只有跳开一步, 理性些, 才可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作为评论者的阅读, 既要着眼于文本的思想内容, 又要着眼于文本的艺术形式。

第三种身份, 作为编撰者的阅读。编撰者, 就是报刊编辑。如果说作为评论者的阅读是着眼于文本的大局或宏观, 那么, 作为编者的阅读就是着眼于文本细部或微观。语文教学最本质的意义, 就是让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文本的主题和情节当然需要理解, 但如果只停留于主题和情节上, 那便是文学课了。小学语文教学姓小, 姓语。小学语文课与文学欣赏课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语文课要推敲语言, 咀嚼文字, 学习运用语言。推敲和咀嚼哪些语言呢?主要是含义特别深刻的、令人回味的、遣字造句巧妙的语言。

第四种身份, 作为吟诵者的阅读。吟诵者, 就是放开喉咙大声地、有感情地读, 像电视播音员播音, 像演讲大师上台演讲。看不等同于读, 默读也不等同于诵读。看关注的往往是文字所传达的意思, 并不关注语言的音律和节奏, 默读虽然注意到了语音和节奏, 但往往没有关注音调、语势和节奏。音量的高低, 速度的快慢, 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出来。诵读比默读的要求要高得多, 诵读不但要读准字音、控制音量、掌握速度, 还有倾注感情, 赋予表情。诵读的目的, 就是为了更好地确定情感基调。文本的情感基调和语势等, 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

第五种身份, 作为教学者的阅读。有了前面四种身份或者说四种不同方法的阅读, 作为教者的阅读就有了基础, 目的也相对清晰了。这一身份的阅读, 就是要边读边考虑:我该怎么教, 让学生怎么学?如何用最巧妙、最简捷的方法让学生最有效地理解、感悟文本。具体地说, 作为教学者的阅读主要考虑的是这样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教学试图让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二是用何种途径和方法来达到目的;三是如何寻找最佳切入口, 以什么为线索。这些, 都应该从文本的个性特点来考虑。

上述五种身份的阅读, 从感性到理性, 从宏观到微观, 从读者到教者, 全有了, 还会读不出个性吗?

( 三 ) 置于三大背景中比较鉴别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文本个性是比较出来的。要直击文本个性,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三种比较:一是置于单元背景。就是把这篇课文与它所属单元中的其他几篇课文进行比较, 努力找出它们各自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单元中的几篇课文, 虽然有相似点, 但肯定有不同点, 比较就是最好的寻找和发现。在比较的同时, 还可以通过单元提示和单元后的练习设计来进一步切准文本个性。二是置于文体背景。人教版教材以同主题的课文组成单元, 同一单元中的几篇文章, 其文体可能不尽相同。为了更准确地发现个性, 可以选择一些同文体的其他文章进行比较, 比如解读《珍珠鸟》时, 可以和已经学过的《麻雀》进行比较, 也可以引进课外文章进行比较, 解读《钓鱼的启示》时, 可以选择《爬山的启示》《游泳的启示》等。三是置于作者背景。作家往往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和语言习惯, 如果我们只看作家的一篇文章, 其个性特点不一定能体会到, 但如果我们找来这位作家其他类似的文章, 那就有可能清晰地发现该作家和该篇文章的个性特点。比如解读《落花生》时, 可以找来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细细读读。这和“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道理一样, 近近地看一棵草, 往往看不清它的颜色, 如果退得远些, 看一大片, 颜色就鲜明了。

四、厘清解读深度与教学程度的关系

代表发言稿第四组 第4篇

袁贵仁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入落实职业教育战略地位,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切实完善职业教育保障机制,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袁贵仁指出,职教学会作为职业教育战线的群众性、学术性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职教工作者的桥梁纽带、社会各界热心职教事业人士的交流平台。学会成立20多年来,特别是第三届理事会成立5年来,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希望新一届理事会进一步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继续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密围绕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围绕教育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顶层设计、标准制定、监测评估等工作,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发挥好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二是紧贴基层,服务一线。密切联系职业院校和基层教育部门,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和典型经验,及时跟踪职业教育体改试点进展,努力成为基层实践创新的引导者和推动者。三是加强建设,改进作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会的组织机构,创新工作方式,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协同创新,不断增强学会的吸引力、凝聚力。

大会选举产生了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纪宝成当选第四届理事会会长,王继平、刘占山当选常务副会长,马树超、毛力提·满苏尔、石伟平、龙德毅等20人当选副会长,第四届理事会秘书长由刘占山兼任。

第四组实验报告 第5篇

实验内容 :

一、任务分配:

绘制流程图

运用 5W1H 方法分析

运用 VA/NVA 分析

运用“四巧”技术(ECRS)分析

修改成新的流程图 二、步骤 1、绘制流程图,根据航材值班管理程序 word 文件,将步骤绘制成流程图。(见附件一)

2、运用运用 5W1H 方法分析流程图,分析如下:

3、运用 VA/NVA 分析(见附件二)

4、运用“四巧”技术(ECRS)分析

5、根据三种分析流程图的方法,将流程图改进。(见附件三)

实验结论:

小组成员 :

李凯

白野

成杰

曹文杰

丛昱

范鑫

高航

龚涛

何子立

邓彦辉

李瑶

李元

刘畅

用 运用 5W1H 方法分析:

刘畅

邓彦辉

李瑶

运用 VA /NVA 分析:

李凯

白野

成杰

运用“四巧”技术(ECRS)分析:

李元

曹文杰

丛昱

实验总结 :

范鑫

高航

龚涛

第四组课时备课 第6篇

课型:新授 备课时间:9.26 10.1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竟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张望、概念、弧线、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磕磕绊绊、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作者揭示的“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个深刻道理。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感情朗读,以读促悟。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课时计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备课时间:9.11 10.17

一、交流资料,分享信息:

1、小组交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热爱生命的有关资料。

2、全班交流: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介绍,如可以概括来谈热爱生命的人都有哪些,也可以简要谈谈某一类人的主要事迹,还可以具体介绍某一个人的感人故事。

二、激情导入,感知课文:

1、教师导入:同学们介绍的这些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故事,太令人感动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就如一张雪白的画布,只有精心设计,努力描绘,才不会空白与单调;生命也如多姿多彩的春天,只有细心感受,用心触摸,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板书:触摸春天)

2、由题设问:初次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想到些什么?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三、自主读文,识写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

几遍。

2、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3、自学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练习给生字组词。

4、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指导“瞬”字的书写。

四、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寻找学习伙伴帮助解疑。

3、全班交流解决疑难问题。(较为浅显的问题,让学生互相帮助解决;含义深刻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在书中画出,暂时不做讨论)

五、合作研读,领悟语句:

1、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含义深刻的语句,需要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请同学们再来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然后与小组内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的感悟)

3、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些语句,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生字词5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小组赛读。

3、画出喜欢的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七、板书设计:

13、触摸春天

流连

穿梭

热爱生活 伸向

拢住

热爱生命 放飞

张望(找、画、读、想)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备课时间:9.26 10.18

一、品评人物,深化认识:

1、同学们已经多次阅读了这篇课文,说一说通过仔细读文,你对盲女孩安静又有了怎样的认识,或者说一说你觉得安静是个怎样的孩子?

2、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出自己的深层体会)

二、品读欣赏,背诵积累:

1、蝴蝶被安静神奇的灵性所慑服,我们也被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所震撼。请同学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边读边把文中所描绘的情形在眼前浮现出来。

2、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读出体会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还要引导听的学生进行评议或

提问,如为什么读这部分,为什么这样读)

3、把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三、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够用心灵触摸到。海伦·凯勒曾说:“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下面请同学们自读“阅读链接”中的内容。

2、全班交流:“我”在树林里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3、请同学们谈一谈对海伦·凯勒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做相应的补充介绍)

四、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

五、板书设计:

13、触摸春天 伸向

生活

安静

合拢

蝴蝶 热爱

春天(盲童)张开

生命 张望

创造

自己

多彩

六、教学反思

注重朗读,让学生读出情,悟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是理解感

悟本篇课文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闭上眼睛,体验安静拢住蝴蝶感受生命感受顽强的求生欲望的心理历程,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倒数三个段落的重点语句的含义,是教学本课的第二个重要环节。

14、永生的眼睛

课型:新授 备课时间:9.26 10.18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5个“捐赠、屡次、眼眶、遵守、搂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教师点拨,以读促悟。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课时计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活动体验,交流资料:

1、请学生都蒙上眼睛,把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进书包。边做边想:假如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明,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学生体验,纷纷说。)

2、结合“初显身手”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4、揭示课题。从题目中,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什么是永生?为什么要说“永生”?谁的眼睛是永生的?)

5、默读课文,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大多数学生根据课前的资料收集、调查和课上的交流、感知,会说爸爸和温迪很高尚。)

(二)自主学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为什么爸爸和温迪很高尚呢?

(三)合作交流,深化理解: 1、4人小组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质疑。

2、全班交流。

3、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来品读课文。(1)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2)替每个人物说明他的观点,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做?

①琳达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 ②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地离去”,指导朗读琳达强烈的痛苦

和难以接受的感情。[加深情感体验,和后面的自觉捐献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琳达转变的过程。] ③琳达一开始极力反对,她的看法改变了吗?简单说一说。(生说,师板书:)

(捐献角膜)母亲父亲女儿

(“我”的态度)不理解理解主动 [突出重点,对父亲的话进一步深刻理解。](3)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从爸爸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弄懂父亲很有爱心,他给失明者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而正是这种爱心、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感染了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5、课文的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每个“骄傲”都是什么意思?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能从作者一家愿意给失明者捐献角膜,并为能够帮助别人而感到自豪,学习他们那富有爱心的高尚品德。]

6、父亲离去了,他的爱心离去了吗?在哪里得到了体现?

7、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这一刻,妈妈紧紧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妈妈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8、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

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时,没能想到的是,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小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耳际: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

温迪去世三周后,我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

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终生享她的美丽。

如果哪位受捐赠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游玩,并且爱上了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我知道那慷慨的‘施主’是谁。金发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帮助学生体会爱心是不会停止的,是永生的,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

9、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读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感受?

10、将想说的话写下来,用心写![帮助学生体会爱心是不会停止的,是永生的,从而真正理解“永生的眼睛”。]

(四)回读课文,课外延伸: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学习了这篇文章,有哪些收获?

2、师生共议:我们能不能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做些什么?

(1)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身边的人听。(2)替重见光明的角膜受捐者写一封感谢信。(3)利用收集和调查到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一封捐献器官倡议书。

(六)板书设计:

14、永生的眼睛 关爱他人 无私奉献

(七)教学反思:

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了解到,在中国捐献器官有多么困难重重,身边的许多人不愿意捐献器官。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学生自然会对琳达一家产生无限敬佩之情。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中的重难点,使学生的思想升华,能力提高。

15、生命 生命

课型:新授 备课时间:9.26 10.20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震撼、规律、骚扰、茁壮、糟蹋、短暂、不能动弹”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主题词或关健词读懂课文。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感情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课时计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备课时间:9.26 10.20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无独有偶,台湾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自主学习: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小组合作学习,抢读生字生词卡片,比一比谁认识的生字又快又

多,请优胜者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轮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全班交流:请一个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识字成果,再请一个小组朗读课文,其他小组评议。

三、整体感知课文:

1、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出示思考题: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2、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1)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2)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3)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

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四、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台湾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五、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生字词5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品读,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

15、生命 生命

飞蛾掌中求生———不放弃 瓜苗缝中生长———不屈服 珍惜生命

心脏沉稳跳动———负责任

见闻 感受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备课时间:9.26 10.20

一、温故导入:

1、朗读课文

2、自主品读:轻声吟读,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地方,反复读。

二、研读与赏析:

1、师: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2、学生讨论明确: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3、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1)“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2)“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3)“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三、体验与反思:

1、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谈谈你的认识。

2、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布置作业:

1、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2、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3、谈谈学完本课后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五、板书设计:

生命 生命 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 香瓜子在墙角砖封中成长

我静听心脏的跳动

16、花的勇气

课型:新授 备课时间:9.26 10.20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寞、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 的精妙。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三、教学方法:

自主研读,品味语言,教师点拨。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课时计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看到花,你脑子里马上会蹦出哪些描绘花的词语?(颜色、形态)

2、过渡:花带给人的感觉总是美好的。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作家、画家冯骥才一起走进素有“音乐之都”美誉的维也纳去感受那——《花的勇气》。

(二)自读课文,归纳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看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可以把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勾下来,有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轮流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学生汇报,指名学生回答。注意学生对于几个要素的总结: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了什么。

4、师总结。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学生汇报:

刚见草地,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扒开草丛,见到_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里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四)自主研读,品味语言:

1、学生自主研读

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深刻的地方仔细体会体会。

2、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重点体会

“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绿色到处泛滥”“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分别体会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

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无论是奋力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瓜苗,还是自己沉稳而规律的心跳,让作者感到生命的伟大。随着文章的层层推进,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不仅是作者从自然界感受到这生活的真谛,很多人也有着自己的感悟。交流收集的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

2、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本文及这些名人名言对你有什么启发?写一写。

(六)布置作业:

1、这篇文章,给你感受或启发最深的是什么?

2、说说你所了解的能体现“勇气”的人和事?

3、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勇气,我们可以凭着勇气去做什么?

(七)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一碧千里 泛滥

失望

改天换地 拔地而起

惊喜

勇气

兴奋

怦然一震

语文园地四

课型:新授 备课时间:9.29 10.23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迁移,继续深化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认真揣摩文章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3、积累关于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

4、学习成语故事,讲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认真揣摩文章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三、课前准备: 课件

四、教学课时计划: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型:新授 备课时间:9.29 10.23

一、利用课文导入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抒写对生命感悟的文章,那用心去感受春光的盲姑娘,那以帮助别人为快乐的祖孙三代人,以及那些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和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的小花,无不展示着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同学们课下还搜集了许多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相信你们对生命也一定有自己的解读。今天,我们就围绕“生命”这一永恒的话题来畅所欲言。

二、学习课文中的资料

1、默读资料,想一想这些资料都讲了什么。

2、全班交流对资料的解读,搞清楚每一段资料所立足的角度: ⑴ 面对个体生命与更多人的生命的时候,众多的医护工作者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生命之歌,换来了更多人的生命。⑵ 我们身边,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人。⑶ 生物界表现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3、交流:

你还搜集了哪些关于生命的资料呢?给同学们说一说吧!

三、交流──有感于生命 1、学生自己思考、组织语言:

⑴ 生自己确定发言角度,选择内容,组织语言,著译围绕自己选好的内容组织语言,切莫走题。⑵ 自由组合,互说互评:

说的过程中注意语言流畅、中心明确,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对说得同学提出修改意见,评出小组讲得最好的同学。2、全班交流。

四、总结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假如生命是水船。请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请高高地升起风帆,向着未有人到达的海域„„

第二课时 我的发现与日积月累 课型:新授 备课时间:9.29 10.24

一、我的发现

1、读一读,说一说:

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他们发现了哪几种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你在阅读过程中还发现了哪些方法呢? 2、师生共同总结方法:

要体会揣摩句子的含义,除了仔细想、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等方法外,还有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等方法。3、迁移运用:

学生快速阅读本组课文,想一想,通过再次阅读,还发现了哪些含义深刻的语句,自己是怎样读懂的。4、总结:

阅读时要认真体会、细细揣摩句子的言外之意,这样才能领会句子的真正意思。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读三段名人名言,读准字音。2、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三段话的理解。

3、自由背诵。

4、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

第三课时 成语故事

课型:新授 备课时间:9.29 10.25

一、自读故事

1、生自读故事,有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学习。2、读通句子,读懂故事内容,并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3、交流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上一篇:112班班主任总结下一篇:找一个春天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