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2024-08-14

中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精选8篇)

中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第1篇

为你欢喜为你忧 ——新课程改革心得

安徽省阜阳开发区颍南中学

刘慧敏

回顾中学语文新课改的实践过程,我想从严复的一句话开始说起,“非旧无以为守,非新无以为进”,新课改十年我们守住了什么?我们创新了什么?

可喜的是我们守住了理念,新课程标准总论部分第二节,论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共四个方面。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十年新课程课改革,许多教师在新理念的引导下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教学经验,同时也涌现出许多名师;许多老师能够有变革自己的教学方式的主动意识,不少教师对自己的教法作了很大的调整,能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确实涌现出许许多多令人欣喜的东西,我们确实守住了一些传统,这里我就不说太多。

这里我想说的是“非新无以为进”,我们的教学方式“新”了吗?怎样创新的?我们前进了吗?前进了多少?实在堪忧。

以下是我几点粗浅的认识,在这里希望我们共同反思、共同商榷。

一、有没有真正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新课标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较多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不是学生没有认清自己的主体地位,而是教师们自己的主体意识不够,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在具体做法上没有到位,或者为了创新而创新,或者老师过于强势或喜欢表现,这使得课堂成了老师的做秀场。例如在2011年全国中青年教师大奖赛上,就有这样的情况,有的老师太过强势,使得课堂几乎成了自己的;有的老师急于表现自己,在课堂上又说又唱,大秀自己的才艺,学生显得黯然失色;一个老师在作文课上大晒自己的照片和作品,变成了学生在欣赏她„„所以我觉得要在课堂上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老师首先要真正唤醒自己的意识。

二、大量音像技术的运用冲淡了语文教学本身。

许多老师错误地认为教学方式的创新就是大量现代化技术的运用,于是语文课堂上就像现代版武打片一样,声、光、电齐上阵。语文多媒体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特点,这确实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创造了便利条件。但语文多媒体课件中图片、音乐素材的“多”和“滥”容易忽视了语文固有的学科特点。多媒体阻断了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阻断了学生和文本的交流,而学生只有忙于被动填鸭式的吸收。与传统方式相比,多媒体并没有实质性进步,并没有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学生没有时间学习文本,丧失了自我解读、自我体验文本的机会和权利,最终多媒体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单纯的演示工具。多媒体课就上成了图片放映课,影视欣赏课,热热闹闹而并非有效。这告诉我们,用过多的音像欣赏代替语文阅读是极为有害的,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课必须始终坚持以语文阅读为主体,不能脱离文本而教学。

三、教师在学习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时过于简单化、僵化的被动接受,不能结合自己教学实际,不能结合学生实际,只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许多老师认为新的就是好的,他们往往不去思考、不去判断,甚至有一些猎奇心理。所以有些老师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中有时会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这种情况在农村学校较为普遍。

四、新课改在农村执行的力度不够,这是农村的资源、教师水平等综合因素决定的。很多人很多时候都喜欢锦上添花,所以课程改革也是会从条件好的城市开始,从而冷淡了贫瘠的农村。

十年课改一路走来,喜忧参半。在考试的指挥棒下,我们的教学方式到底“新”了多少、前进了多少也未可知。我们带着镣铐跳舞的样子,谁来欣赏?

中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第2篇

这次培训建立了一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

一、课标解读,指引方向

中学语文新课改在我校已进行了近一年,在这期间的上课过程中,本人渐渐有了以下一些体会。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初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病。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专家讲座,引领前行。

每一次的专题讲座都是那么精彩!带着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种种疑问,我走进了培训课堂。课堂上,专家们的精彩讲座一次次激起了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了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收获着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教师的语言艺术》让我进一步体会到了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性。其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尤其重要,语言艺术中的趣味性不容忽视,因为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需要有趣的东西来吸引他,带有趣味性的语言更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艺术也至关重要。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

每一次的讲座都是那么可贵!让人耳目一新。这耳目一新并非在现代教育手段下的缤纷世界,而是在倡导课堂教学有效性下的真实、扎实、朴实的课堂,时时处处渗透着教师的教育机智之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扎实。“简约语文”那丰厚的内涵,一堂语文课,名师的智慧语文,名师的简约语文,引领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完善。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在生活中,让学生去巩固知识。

聆听了特级教师的讲座,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需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从自身出发,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三、自我实践,不断提升。

向书本请教,听专家讲座,聆听名师的课堂,学习同伴的长处,这都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作好准备。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自己的实践,为了教育好我们新世纪的接班人,否则皆为空谈。于是,在培训期间,我会用学到的东西来改进我的教育教学。特别是一些教育教学的方法让我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中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第3篇

初初中语文新课改教学的冲探的击下知, 识给, 如初何中培学养生初带中来学全生新中新的○教学创改造革能的力要和求创, 新也能是力是21学课南学海世生纪更教要育培的养重和要目发标展。学初生中语改省的农垦体来创说新就思是维情和感创教造育能, 力只, 有具文教中敢建他们想真的正人成才为能学进习行的创造主, 体使,

学开创新学习、新局面, 不再受到老教育的固定思维的农场的中影学破, 这响, 就从是而创获新得教新学知。识的突创陈一林育和创、新思培维养能学力生的情感教新军创的精神主新体教, 它育不是仅素仅质是教要育能向知识初, 更中重学要生是传培授养结初论中性学的力教生学的中创, 新教思师维为能了力提。高在教初学中

速度和教学质量, 不断地使用听、说、读、写、满堂灌的

方法, 总是怕学生不理解、不明白, 反复强调使整个课堂时间都被教师占用了,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于具体, 材料准备工作不够好, 从而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反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谈不上创新教育了。

也就是说, 教学中, 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 也要注重感情的熏陶、情操的陶冶。情感因素不仅对学生学习过程起着启发、维持、调节作用, 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挥, 还对学生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优良的道德品质的养成起着巨大作用。初中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儿童走向少年, 他们已经开始悄悄地去看世界、想世界, 周围的世界也在悄悄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这一阶段的学习、感情对其以后的人生道路起着关键性的奠定作用。

二、让学生因情而感, 因情而动, 以彰显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 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 一方面是教师“体验”过的情, 一方面是教材“内蕴”的情, 一方面是学生“潜伏”的情。那么, 应如何充分发挥这几方面的“情”的作用, 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呢?课堂教学的情感起动, 首先是教师要有饱满的情绪, 教师的上课情绪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尤其是对“情窦初开”, “感”性极强而“理”性不足的初中学生, 更是如此。教师上课时注入情感, 学生就会受到熏染, 产生愉悦激奋的情绪, 教学就会出现共振的增力效应;反之, 就会带来学生的沉闷压抑、思维凝滞, 引发学生的情绪低落。

《背影》中浓浓的舐犊之情;《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的效国之情;《皇帝的新装》中作者对皇帝腐朽、愚蠢、虚伪自私的讽刺之情;《“友邦惊诧”论》中的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鄙怒之情;《中国石拱桥》中作者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讴歌之情……不一而足, 课文给我们提供了丰富饱满的情感世界, 教材给我们捧送了异彩纷呈的情感海洋。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应当和学生一起走进教材, 捕捉课文中的情感因素, 体味课文的真情, 让学生为情所感, 为情而动, 在充分享受文中所给的灵感的同时, 心灵得到熏染陶冶。

三、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提出:“语文学科是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 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 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 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同。”因此, 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教育, 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热情, 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美, 开启学生本身所贮藏的情, 激发学生爱美、赏美、赞美的情感, 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 激发他们对知识的不断探索, 从而获得较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人非草木, 熟能无情”, 在语文教学中, 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 激起学生的情绪, 加深内心体验。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 读者完成另一半。”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 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 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 会自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 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 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 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激发学生触“境”生情。

中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第4篇

摘 要:新课改明确了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养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要求教师将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育中去。

关键词:语文 新课改 德育教学

德育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养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新课改也要求教师应该将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育中去。那么,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又有强烈思想性的语文课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呢?我在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对语文教学如何具体、灵活、有效地穿插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融为一体进行了尝试和探索,现就此做一番浅谈。

我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将德育立足于: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育学生的爱美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所以,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1.挖掘教材中富有思想因素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精选的现代文。有的体现对生命的感悟和尊重,有的体现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有的是对美的弘扬,有的则是对丑的鞭挞,有的体现对自然的喜爱,有的则体现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嘲讽,又有的是对个人和国家命运的思考……无论是哪一类作品无不包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充分体会这种体验就成为了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启发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地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2.文言文和古代诗歌中的情感教育

文言文和古代诗歌是我们古代文化中的精华和瑰宝,而选入我们教材中的更是精华中的精华。我们可以利用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教给学生珍视友情;利用李白的《月下独酌》使学生明白即使生活再苦闷,也要放飞自己的精神;利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使学生懂得忧国忧民……

3.介绍写作时代背景进行德育

如教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不是马上与学生共同进入阅读、讲解,而是先对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事件的经过作详细介绍,突出主人公刘和珍被害之时的情景,突出主人公不畏国民党特务卑鄙无耻的行径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使学生在所学之余能怀着一份对烈士无限崇敬和对敌人无比憎恨的心情去阅读课文,自然从中感受到一种振奋,促使自己产生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强烈愿望。此外,介绍作家的生平事迹、介绍有关文学常识等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激发他们对我们伟大民族的热爱,对我国优秀文化的热爱。

4.分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进行德育

如曹禺《雷雨》一文,引导学生分析周朴园、侍萍、鲁大海等这些形象,引导学生体会他们的肖像、表情、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当时旧中国工人阶级要求人权,普通老百姓悲惨命运以及资本家的狠毒凶残、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从而激发学生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生活的强烈感情。

5.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

例如讲解《离骚》,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体的文体特点,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一名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并在此基础上记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名句,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通过课外阅读进行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部分,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样,课外阅读也是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引导学生去读,同时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的阅读收到实效。可能有些学生会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书,有些同学会沉迷于武侠、网络小说。这样我们就引导学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三、利用教师设计组织的各种语文活动进行德育

我们在实施教学时,要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这样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从中受到熏陶感染。我自己在教学中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组织一些课内活动。如课前五分钟讲演、诗歌朗诵、成语接龙等活动,既有效地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能从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提炼写作主题,表达爱憎分明的感情。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途径可谓多种多样,但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得法,必能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毕田增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第5篇

这一学期我任教高二年级语文,有幸参与新课改的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适应和多方取经,我感觉到实施新课改,既没有想像中的一帆风顺,也没有想像中的一筹莫展。在自己一学期的实践和反思中,我有些看法和体会。

一、要变“用一本教科书教”为“用多本教科书教”。

我以前不管是读书不是教书,总是认为老师是教课本,学生是学课本,老师是通过教课本教给学生知识,学生是通过学课本掌握所学知识。课本是“经”,老师和学生都是课本忠实的追随者,这就导致上语文课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教师都是不厌其烦的,详详细细、认认真真、方方面面的讲解。做到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但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兴趣。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逐步感受到在教学中要教多本书,教科书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学生是一本书、生活是一本书……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你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

所以老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课本,其实你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二、要变“课前备课”为“终身备课”。

教学的知识对老师来说是已知的,对学生来说大多是未知,这话一点不错。但如果教师在上课前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准备得非常细致周到,我想也不是什么好事。第一,它为教师挤占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而滔滔不绝的讲说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第二,它会潜在地钳制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不自觉的以教师为中心,跟着你的思路走。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课前认真备课,翻阅了大量的参考书,对上课中的任何一个问题了如指掌,甚至语言的表述都非常符合参考答案的特色。结果是上课时虽然展示了老师的风采,自我感觉不错,可学生总是一脸的茫然。我当时真是不明白,为什么投入的时间与产出的效果不成正比呢?

现在,我以为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教师的文学知识要丰富,语文素养要丰厚——这就要靠终身的学习和积累,需要教师的终身备课。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知识在系统性和框架上要起到高屋建瓴的导向作用,但对具体的问题教师无需作细致的准备。这样,既能保证上课中教师“导”的作用,又能使得师生面对同一问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利于师生共同参与交流,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前细致备课为终身备课。

三、要变“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为“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

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大多关注的是这堂课我上得好不好,我的要求学生有没有达到,我的讲解学生有没有理解。其实,教师都太注重自我的感觉,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体验。我在上语文兴趣课时,结合学生头天晚上看的电视来指导学生如何欣赏电视和写作影评,在上的过程当中我的自我感觉不错。可是到了第二次上兴趣课时,来的学生很少;我感到纳闷,一打听,才知道上次讲的学生听不懂。后来我琢磨了半天,明白初一的学生哪会欣赏电视和写作影评呢。于是,我再上另一堂的兴趣小组课时,还是结合上次看的那部电视,指导学生写观后感。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畅谈感想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有话可说了记得我班上有位叫宏伟的同学,他在两个星期内写的两篇作文让我吃了一惊,其中一篇作文只写了半页,并在最后注明“我实在是写不出来!”另一篇作文可就洋洋洒洒地写了十一页,并且很有质量。在写作前,我都对其进行了写作指导,可为什么就会有

如此差别呢?原来是第一篇作文的题材学生很陌生,而第二篇是要求学生想像探险经历,现在的学生这类动画片看得多,写起来就得心应手,该同学写的《侏罗纪探险》真是可以当剧本了。

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管在上什么课,都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上课。

四、要变“师必贤于弟子的观念”为“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念”。

唐代散文家韩愈所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观点,我认为应该作为参与新课改实践的老师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路人。教师和学生在探求知识上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把教师权威化,那只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盲从以及限制他们思维。我曾读过这样一篇微型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位中学语文老师,他有良好的背景——毕业于北师大,获文学硕士,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可是他在上课范读古文时常会读错文字和句读,以致招来同学们的讪笑。原来他是故意出错,目的是不要让学生把自己权威化、神圣化。如果说小说没有说服力的话,那就看看我经历的事情吧!

“弟子不必不如师”,如果不信,那就请不信的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抛出一幅对联的上句,要求师生一起对出下句。我想,对得最快、最好的不一定就是老师。

以上就是我在这一学的语文新课改教学当中得到的浅见

高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作为参加培训的学员,经过学习,我对于怎样充分利用新教材、落实新大纲的指导思想、克服语文教改中的困难有了新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仍是关键

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定,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课本是点,读本是面,我们须下大力气备课本、备读本,把读本分门别类的和课底细对应,做到课本、读底细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语文是终身学习,教师也不例外。

新大纲、新教材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体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本质以适应教材和时代的要求。广博的知识、较高的语言水平和诵读能力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师所必备的,“终身学习”不再是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每位教师的要求。

三、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要善于总结和回顾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语文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充满魅力,就在于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及解读语文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给别人的印象就是老师在不断地对每一篇文章的字词句进行不厌其烦的讲解,而学生就是大量地背诵,花的时间多,但成效似乎不大.学生普遍对学习语文兴趣不大,觉得学的东西与考的东西不一样,没有能意识到学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有的学生到了高三,对其他科目的一些题目不能很好地理解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但可惜已错过了培养的时机.针对这些情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考虑和设计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应只停留在“知识”,“技能”这个技术层面上.语文要关注学科目标,更要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目标,即关注课堂上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时内心的灵动,关注学习时呈现出的态度与责任,包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宽容合作的人生态度等.按新课标要求编制的新教材,它的新并不在于课文篇目上的全新,而是在单元设计上的新尝试,结合新的教学方法,能很好地使语文教学达到以上的目标.使用新教材,老师备课可以说不再轻松,但使用新教材,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语文学习可以赢得学生的欢迎.曾经听一位使用了新教材的老师这样说:“新教材新在哪里,不就是把原来一本书的东西分开两本书印,还不是和以前一样教.”

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要很好地使用新教材,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目标,作为老师应先更新教学思想,而最根本的,应从教学方法上作出改变.第一,新认识——领悟新教学目标

现在的语文新课程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教学目标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 “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其次,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还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再次,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生动情境来满足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需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使用新教材并不是简单的换一本书,而是要更换整个教学的理念.第二,新教材——新理念的载体

新教材的新并不单纯在于课文篇目选取上加入了新的元素,更是整本书单元结构上的新,新教材设置的单元活动和交流活动是承载以上新理念的载体,这样的设计使得老师在教学时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学生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习语文不再是死记硬背,而确实是多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第三,新教法—— “新”的核心体现

教育专家钱梦龙曾经说过:“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人格完善,能够终身学习的人.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改革的核心应在于课堂教学方法,把以往那种呆板的讲授,变成一种活泼的,灵动的享受.而所谓教法的新在于以下几点:

其一:整体运作,能力情感全面考虑.整体运作首先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一册书的内容全盘考虑,注重如何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并进行知识积累,其次,更要注意每一个单元里各篇文章的内在联系,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单篇进行讲解.如必修1第一单元“认识自我”,《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我很重要》《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这三篇课文都是帮助刚上高中的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再结合单元活动,便于进入新环境的学生互相认识,并确立自己高中阶段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对必修1第一单元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单元教学能力目标:细节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能力的培养

单元教学情感目标:剖析自我,建立自信,制定目标

单元教学安排: 第一步:“我是谁”――畅所欲言介绍自己 第二步:教师指导阅读《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第三步:学生自主阅读《我很重要》《北大我美丽羞涩的梦》

第四步:“我明白”――单元情感目标小结

第五步:“我想说”――能力目标检验

中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第6篇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摘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语)。一个人做他有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心驰神往,注意力高度集中,以至达到忘我的境地。

[关键词]:激发兴趣氛围特长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改革,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所以,对于21世纪的生力军——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学好语文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好这门基础学科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在愉快的体验积极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此可见,只有采取积极的手段,激发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着摸索、探讨,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的。

一、善用教具,激发兴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提高,用于课堂教学的各种教具也日益增多,传统的录音和挂图,加上先进的电视录象、投影等电教手段,为课堂教学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语文教师如根据所授课文特点,运用合适的教具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大大提高授课效果。

众所周知,兴趣是重要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语)一个人做他有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心驰神往,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成功的几率也高。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在有兴趣时,往往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进,使大脑皮质得到营养物,能把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都调动起来,使之积极化,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首先要把兴趣这把金钥匙交给学生,那么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呢?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篇巧设情景,能够一下子抓住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即趣味、预期、目的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的东临碣

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学生情操,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我放了课文录音,那优美的音乐、轻快的旋律加上播音员动听的朗诵,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为课堂教学平添了几分情趣为这篇课文的成功教学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活动多样,氛围有趣

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曾说:“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的而非苦恼的事。”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组织生动的竞赛或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挑战欲,激发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仿照电视上的娱乐节目的形式像《开心辞典》、《智力大考验》等栏目,再结合语文课本的内容,搞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常用的形式有:

(1)猜谜编谜。对较难的字词和问题,老师可能让它们以谜语的形式出现。如在教“春”字时,老师可以让孩子猜一猜:“日出三人去看花。”是一个什么字。在记忆生字时,可以让学生来编谜语。如“二人从,三从众,二木为林,三木为森。”

(2)古诗词背诵。在课堂上适当开展一些带有竞赛性的活动,使学生在趣味盎然中学习巩固古诗词。如分组抢答、背诵竞赛、默写竞赛等。

(3)自读赛答。带着问题自读自学,然后比赛谁答得多,答得好。这种方法可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

(4)分组打擂台。把学生分成几大组,由老师结合语文课本内容出一些题型,像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等,各组展开竞赛,实行加分制,对获胜组进行鼓励祝贺,并发一些小奖品。由于各种题都与语文有关,所以这种形式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兴趣小组,培养特长

在班里设立一些关于语文方面的兴趣小组,促使学生特长的发展。如我在班里设立了朗诵小组、作文小组、阅读交流小组等,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使他们的特长得到了提高。在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中,前几名都是我班的学生,这就是很好的见证。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僵死的模式,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丰富自己的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给语文学习增添无穷的魅力,才能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以上是我的一点不很成熟的有关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思考,教师的工作是伟大的,也是非常辛苦的,在工作中我们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探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如果学生看不到学习成果的社会价值,我想老师的所有工作都是徒劳;老师们也将丧失积极工作的动力。难道不是这样吗?教师与学生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两个基本原素,它们与教材一起构成系统,又受制于这个系统。所以我想,能否在更高的层次上将教育这个系统很好的融入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去,教师才有可能在小系统中充分调动学生那一方面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1.《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第7篇

戴伦传

暑假期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语文新课改培训,感觉受益良多。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初中语文新课改,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地听专家们的引导和指点,认真和专家们做心灵上的交流。培训老师说得好,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参加这次培训之后,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培训结束后,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病。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新课程学习体会

-----听魏书生报告有感

好早以前,我通过网络和书籍也了解过不少关于魏书生的报告和讲课实录,现在我进到河源中学实验学校又一次聆听了魏书生老师的录像报告,可谓“百看不厌,百听不厌。”魏书生,他是中国当代大教育家!他虽貌不惊人,但每个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都会被他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娴熟的教学艺术所折服!

品味他的人生,正如他所说,“当你每做一件极小的事情,都能做得如诗如歌,有滋有味,你就能享受快乐。”的确,他把教书育人当作是享受人生快乐的事,这是何等的高尚啊!的确,生活在大千世界里,要想甩掉世俗的困扰谈何容易?魏书生自己也曾说过:“江河山川,太空长天,你是这样开阔广大,可生活在你中间的人能有几多细胞来领略你的无限风光?那狭隘的人与人之间不正常的关系禁锢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强占了他们的脑细胞,使太阳的光辉,大自然的胜状,照不进,映不出,使有的人带着昏暗的头脑,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辈子为鸡毛蒜皮的权和利争得青筋绽起„„慨叹之余,他努力管理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做自己心灵的主人,使 狭隘、自私、嫉妒、争名逐利之类的思想远离自己的内心,而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胸怀坦荡、淡泊名利等人生大智慧不断在自己的内心发扬光大,这种持重、克制人生使他终于甩掉了一切的心魔,并不断迸发出瑰丽的思想、理念,并最终创出了育人奇迹!这是何等的气魄?!

魏书生说:“我是为孩子们服务的,要把学习的权力给孩子。”这句话让我常常为孩子们的不懂事感到郁闷的心豁然开朗,并看到我的渺小与卑微,如此便不能妄念自满,或瞧不起他人。我们的心胸必将因此而豁达并学会包容一切。人若不能这样想,便不能解放自我。魏书生能让心超然物外,那是因为他真的做到了解放自我!

魏书生常说:“要少琢磨人,多琢磨事;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少说闲话,多干实事;少喊口号,多干实事;少空想,多干事;少开会,多干事。”他一直这样认为:一定要在干实事的过程中战胜自我。的确,人如果在无休止的妄念中消耗光阴,便不可能大有作为,而珍惜时间不停地做实事,本身就是在享受生命。即使面对一些闲言碎语,如冷话、怪话、瞎话,也能坦然应对。实事做多了,闲言自破。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让自己在实实在在地干实事中增长智慧,提高精神品味,自然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来。所以,魏书生希望人们对自己应该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每天能不能再多干件实事?每件事能不能干得再好一点?能不能创造出别人意想不到的成果?是呀,人只有在反复自查、自律和反思中通过干实事,使自己的生命过得更充实,思想才会因此得到升华。与此同时,人的能力与见识必将加倍得到提高。有毅力的人能变不可能为可能,没毅力的人能变可能为不可能,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做出了别人认为不可能办到的事情。魏书生本人正是用自己的行为履行着自己的见解与主张。他履行得那么从容,那么坦然,这是何等的毅力?!

魏书生从改变小我做起,在解放自我的过程中,用干实事战胜自我并最终成就着大我。他适应了环境,并改变着环境,他笑对人生,他是生活的强者,命运的主人!然而,这并不是他的终极目的,他那海一样的胸怀是要让所有的教师与学生都来做生活中的强者。他说,“教学是人学,要研究人。”为此,他引导教师和学生不断地解放自我、战胜自我、自强不息,做自身命运的主人,做学校的主人以及做学习的主人!

众所周知,在魏书生任校长的盘锦市实验中学里,师生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师生们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掘,每个人都是学校的主人,是班级的主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魏书生的班级管理因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

魏书生的教学理念很值得我们这些今日为人师者反复学习和品味,并在理解中付诸实践!

在感动魏书生的精彩人生之时切记他的那句话:“成功只属于有准备的人”!

七年级程必胜

2008-10-18

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

教师:刘 娟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原有的旧的教育制度及方法已不能适应,改革的势在必行,洋思中学的课改成功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只有改革,才有教育上的春天,也才有出路.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关键。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每位教师都应在新课程实施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

第一,要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能教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

第二,做好角色的变化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1.由权威者向引导者、组织者转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将学生定位于学习主体,自己定位于引导者、组织者,备课时更多的从学生角度去精心设计教学思路,让学生具有个体、独立、发展的空间,倾听学生的心声,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实现生命的超越。

2.由传道者向研究者转变

未来教育需要“研究型”的教师,而不是单纯的“传道者”,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研究。语文教师要求承担起语文研究者的角色,新课程的实施将为语文教师向研究型转变,提供理想的平台。

3.由闭关自守型向社区型转变

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教学内容越来越贴近社区生活,学校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学校教育、终身教育正与社区生活走向“一体化”,就是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助,重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语文教师更要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语文教学信息,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与理念能与时俱进。

第三,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启发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精神。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要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师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其次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改革原有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教学再也不是满堂灌,而是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发言、积极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读懂的问题,教师不需要讲解;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领悟,让学生试讲;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发问,有不同见解要随时发表;学生实在弄不懂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或精湛的讲解。注重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这是一条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途径。

第四,注意工作方式的改进

课改的实施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几乎很难独立一人较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了解其他学科,不要把自己任教的学科看作孤立的整体。要改变彼此孤立的局面,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与不同学科,与不同年级的教师打交道。要互助配合,齐心协力培养学生。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互相促进。还要倡导课堂上的合作,这里包括师与生的合作,生与生的合作,借助小组的力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给每一位教师都提供了自由伸展的空间。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抓住这一机遇,关注课程改革,学习、思考、研究新课程。教师要不断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已、改变自已、完善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

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河源中学实验学校 齐宏伟

现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制订了明确的目标,它分为三个层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指明了的方向,给我们处于尴尬境遇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但同时也是对我们语文教师的重大考验。

新课标明确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通过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自己有很大的收获,思想观念上有了转变。它使我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控。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习中,给学生有利的指导和引导,精讲精练,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把课堂真的还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学习,自读自悟,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

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做到:

一、让学生“自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因此,我们理应深刻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变讲堂为学堂,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学”上来,不能再本末倒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老祖宗其实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个深刻的道理。

二、与学生“共舞”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因此,我认为,新课标下教师既不能自己在前面引导着学生,学生在后面亦步亦趋,也不能自己站在一旁指挥他们如何走,而应该成为学生并肩前行的同路人,与学生一起商量着决定前行的方向和共同解决路途中的疑难,与学生一道成长。

三、让学生领悟

新课标十分强调学习的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学生,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究,从而使他们充分享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

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自觉地让自己对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其实,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难以测量。但是,我们决不能因为它难以测量就对此忽视。实际上,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对一个人一生的意义更加深远。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情境、创造氛围,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去探究,要珍视他们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逐渐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中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第8篇

我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将德育立足于: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育学生的爱美情趣, 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所以, 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1. 挖掘教材中富有思想因素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精选的现代文。有的体现对生命的感悟和尊重, 有的体现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有的是对美的弘扬, 有的则是对丑的鞭挞, 有的体现对自然的喜爱, 有的则体现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嘲讽, 又有的是对个人和国家命运的思考……无论是哪一类作品无不包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充分体会这种体验就成为了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例如《劝学》一文中, 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 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 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 “人, 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 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 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 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 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 启发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 进行适时地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 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 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 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 水到渠成。

2. 文言文和古代诗歌中的情感教育

文言文和古代诗歌是我们古代文化中的精华和瑰宝, 而选入我们教材中的更是精华中的精华。我们可以利用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教给学生珍视友情;利用李白的《月下独酌》使学生明白即使生活再苦闷, 也要放飞自己的精神;利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使学生懂得忧国忧民……

3. 介绍写作时代背景进行德育

如教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 不是马上与学生共同进入阅读、讲解, 而是先对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事件的经过作详细介绍, 突出主人公刘和珍被害之时的情景, 突出主人公不畏国民党特务卑鄙无耻的行径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使学生在所学之余能怀着一份对烈士无限崇敬和对敌人无比憎恨的心情去阅读课文, 自然从中感受到一种振奋, 促使自己产生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强烈愿望。此外, 介绍作家的生平事迹、介绍有关文学常识等内容, 也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激发他们对我们伟大民族的热爱, 对我国优秀文化的热爱。

4. 分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进行德育

如曹禺《雷雨》一文, 引导学生分析周朴园、侍萍、鲁大海等这些形象, 引导学生体会他们的肖像、表情、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当时旧中国工人阶级要求人权, 普通老百姓悲惨命运以及资本家的狠毒凶残、自私伪善、冷酷无情, 从而激发学生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生活的强烈感情。

5. 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

例如讲解《离骚》, 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 了解楚辞体的文体特点, 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这一名句, 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 并在此基础上记住“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名句, 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通过课外阅读进行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部分, 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 同样, 课外阅读也是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 书有良莠之分, 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 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 引导学生去读, 同时要加强阅读指导,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使学生的阅读收到实效。可能有些学生会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书, 有些同学会沉迷于武侠、网络小说。这样我们就引导学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 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 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 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 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看到它的社会意义, 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 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习成绩, 而且还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 所以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书刊杂志, 使学生扩大视野, 提高思想觉悟。

三、利用教师设计组织的各种语文活动进行德育

我们在实施教学时, 要设计各种教学活动, 这样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并从中受到熏陶感染。我自己在教学中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组织一些课内活动。如课前五分钟讲演、诗歌朗诵、成语接龙等活动, 既有效地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又能从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自我教育能力, 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 提炼写作主题, 表达爱憎分明的感情。

综上所述, 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途径可谓多种多样, 但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得法, 必能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上一篇:努力成就梦想初一作文下一篇:成家川小学冬季防火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