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 《渔童》有感

2024-05-30

观 《渔童》有感(精选14篇)

观 《渔童》有感 第1篇

观《渔童》有感 看了《渔童》我相信只要是一名中国人都会明白它里面所包含的内容。不用多说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那一年,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紧闭的国门。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军队大摇大摆的进驻我们的土地和**,然而当时的清政府**能,当割地赔款蜂拥而至之时,苦的就只能是老百姓。。。《渔童》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一个深受其迫害的沿海小镇之上,影片的开始就让我们很有视觉冲击,洋人的舰船和渔民们用的小木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渔民们在大风大浪中驾驶着小木船。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孤苦老人,老人为了交鱼税半夜孤身出海捕鱼,在在惊涛骇浪中我们看的胆颤不已,似乎就怕老人出什么意外,老人看见前方有光,撒下网,捞到了鱼盆,老人不知那是宝物,闷闷不乐的回家睡觉了。在其睡熟之时鱼盆又发出了闪闪的光,随之盆中升起一朵**,花中一个小男孩唱着民歌,挥舞着鱼竿逗引着水中的小鱼,一颗一颗大的珍珠从水中跃出,散落在桌上。第二天渔夫醒来发现珍珠甚是开心,拿着珍珠到集市上卖,就在他和其他人讲这个事情的时候引来了洋教父的注意,于是教父决定要一探究竟,最终知道了事实的真相,就想把鱼盆占为己有。神父勾结了当地的衙门,老汉被带进了衙门,教父说鱼盆是出自他们国家,老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打碎鱼盆,没想到渔童现身了,他用鱼竿打败了县官和衙役,将那洋教父扔进了大海。

观 《渔童》有感 第2篇

今天我认真读了《渔童》这一篇文章,从中我懂得了,你不去特意地得到它,而和别人的友好做对,那么胜利之神不会永祝你,而会给你带来惩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总有一天,善良的人会得到好处的。

就像书中的老渔翁,他从早干到晚,一直那么勤劳,却不求任何回报,看!到最后善良的老渔翁还是得到了回报,而贪得无厌的洋牧师得到了神的.惩罚。

有一句话富兰克林说得对,“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远的伴侣,诚实是人生中最大的美德。”

诚实是金钱买不到的,书中的洋牧师就是为了想得到宝盆说了谎。

观《大国崛起》有感 第3篇

对于大国该如何定义, 在百度百科上有如下解释:古时, 指强大的诸侯国。 而如今, 其常表示在国际体系中, 那些权利与资源相较于其它国家, 具有显著优势的国家, 与强国的含义相像。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中, 大国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等十个国家。 但在我个人看来, 对于大国所表示的含义还是有待商榷的。 比如说《大国崛起》中所描述的国家中, 无论从军事力量, 还是从领土面积来说, 有些国家, 很难将其称之为大国。 例如片中提到的荷兰。

提及荷兰的领土, 我们通常将其称之为小国, 没有用大国对其定位。 一定会有人反驳说, 同被称为大国的西班牙与葡萄牙的领土面积也很小, 之所以被称为大国, 是因其具有庞大的殖民地。 但即便从这个层面上, 我也很难将荷兰划归为一个大国。 17 世纪初, 荷兰从西班牙获得独立之后, 积极实施贸易的海外扩张, 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贸易据点, 此时期为荷兰的黄金时期, 更享有 “海上马车夫”之称。 然而, 实际上荷兰的扩张也极为有限。 历史上真正对荷兰具有重要意义的殖民地, 就是荷属中印度, 就是现如今的印尼。 当然, 荷兰在其历史上也殖民统治过其它一些地方, 但如果说稳定占领的, 只有很小的一些领土, 并且并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比如说荷属安德烈斯、荷属圭亚那等几个无足轻重的小地方。

我们所说的17 世纪荷兰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海上霸主, 但这主要是指其在商业上的霸权, 就战争而言, 荷兰人的实力并没有多强。提及新阿姆斯特丹多数人不会知道是哪里, 其实就是现如今的纽约, 最早被荷兰人所命名, 之所以被改名为纽约, 正是因为荷兰人的战败。

也就是说, 在国家的领土面积上以及军事力量上, 荷兰并不能被称为大国。 作为一个以政治为主体的国家荷兰, 我觉得荷兰人并不具有很强的祖国意识, 而是比较随意的。 当荷兰人移民到另一个国家时, 往往其就不太具有多少祖国观念。 一个很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就是, 移民到非洲去的那些荷兰人, 在其到达非洲后相对较短的时间后, 就称自己为“非洲人”, 称其母语为“非洲语”。 但是我们知道他们实际上是荷兰裔南非人, 别人把他们叫做“布尔人”。

所以, 无论是从荷兰的本土, 还是在其本土以外的势力范围内, 荷兰都难以被称之为大国。 那我们又依何根据说荷兰是大国呢?

不过, 毫无疑问的是, 17 世纪的荷兰, 无疑是具备强大世界影响力的伟大国家。 并且直到现在, 荷兰依然具有很强的世界影响力。 这不仅仅是说荷兰人所创造的一些沿用至今的商业制度体系, 比如说股份公司、联省共和等制度对后世具有深远且重大的影响, 其商业势力其它国家难以望其项背。 并且荷兰的文化也曾经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具有相当的文化影响力, 以至于日本兰学曾长期成为西学和一切近代知识的代称。 可见, 大国这一概念的界定真是一个艰难的问题。

从荷兰的例子上能够看出, 除了军事力量和领土面积两方面之外, 文化影响力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1991 年, 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解散, 究其根本原因, 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 就是苏联的文化被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所彻底否定, 斯大林甚至列宁都遭到舆论的攻击与抹黑, 导致其面对苏联的解体而无力回天。 所以说, 对于大国概念的定义, 不仅仅是其在经济、科技、军事和国际政治上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还有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就是其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成为当代文明的主流典范和主流话语, 影响到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各个角落。 也就是说, 是能够以自身的制度典范和文化典范, 辐射到全世界的那些国家, 才能真正的被称之为大国。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 传承着华夏文明,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从未出现断层。 18 世纪之前, 无论从军事, 领土, 政治, 商业, 文化方面, 相较于同时期的世界其它国家都远远超越, 这无疑标志着当时的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大国。 在18 世纪,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开始崛起, 这些国家相继开展殖民扩张, 并逐步向着大国的方向而发展。 然后同一时期中国正处在清朝末期, 人们思想陈腐保守, 政治制度落后腐败, 没有跟随上工业发展的大潮, 导致其逐渐被时代所淘汰。

建国以来, 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进行了改革开放、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物质生活品质逐步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日益进步…… 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飞速发展时期。 这使得中国再一次以一个大国的身份屹立在国际局势之中。 虽然, 国内外很多别有用心的人肆意的造谣、 诽谤、污蔑我们的党和领导人, 否定我们的文化和历史、 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其实质是把社会主义的中国重新拉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而制造的思想政治舆论。 但是, 目前的中国确实与“大国”还有一段距离。 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 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 大国崛起 》 对我的重要启示之一便是, 思想的解放是先导。 新教在英国确定了其统治地位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于是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彻底解放了。 那时诞生了一批诸如瓦特、 牛顿等的伟大的科学家。英国可以为出身低微的牛顿举行国葬, 皇室成员、亲王会亲自为他抬棺。 这在当时其它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 更不用说中国。 当时各国经济飞速发展以至于迫切需要新技术, 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 其根本原因应该是英国相对比较自由和开放的宗教环境, 提供了诞生优惠科学家的宽松空间。

想要进行思想的解放, 其先提条件便是要具有思想。 思想是什么? 用现代科学进行解释就是:思想是大脑细胞的活动, 大脑细胞的活动产生电流, 电流产生电磁场, 电磁场对其场范围之内的物质的电子发生作用, 从而改变物质电子的变化, 进而促进物质的改变。 它是一系列的信息, 输入人的大脑后, 形成的一种可以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意识。 作为一种思想的常态, 解放思想最基本的是要解决思维方式问题, 即从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 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 随着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 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打破习惯惯性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 大国崛起 》 给我的另一点启示便是要善于学习。 通过学习, 可以增长见识, 发现不足。 以史为鉴, 学习先进,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其他的先不论, 就从《大国崛起》中的几个片段我们就能够学习到很多:1、 哥伦布在远航探寻新大陆过程中, 他们一直在海上漂泊, 数月未找到陆地的影子, 有些船员坚持不下去了, 要求返航, 哥伦布说再坚持三天, 如果三天之内再找不到就掉头回去。 结果在第三天他们发现了美洲大陆。 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不仅要有勇于创新实践的勇气和冲动, 还需要为当时的勇气和冲动坚持到底, 甚至要做好思想准备容忍失败、承担失败。 前进的道路永远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充满了艰险与险阻, 成功的前夕往往是最艰难的时刻, 阳光总是在风雨的后面, 这就需要我们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当然, 也许我们即便努力了, 可能也不会获得成功, 但是我们为了理想坚持过努力过, 我们不会有愧疚, 以后想起来也不会悔恨。 2、一艘荷兰商船被困北冰洋, 8 人死亡, 他们的货物中有卖给客人的食物和药品, 但是他们没有动一分一毫。 当他们脱险了, 第一时间把货物交到了客人的手上。 荷兰人就是靠着这种诚信扩大了市场。 这一细节虽然有些极端, 但也告诉我们:人无信不立, 诚信决定着事情的成败。 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 你如何对待别人, 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也许一次两次可以骗过大家, 但日久见人心, 无信之人总会被淘汰的。

观讲座有感 第4篇

对有些企业来说,亏损也好,赢利也罢,都与搞没搞学习型组织不搭界。比如江淮汽车,曾经连年亏损,后来“盈利”,其实是政策的问题,计划经济下,安排你得给首钢100台车,不给钱你也得给。如果汽车政策不放开,你的车卖给谁?卖出去又找谁要钱去?

上海大众根本就没有必要学习什么理论,不用学习、不用创新,十几年来他的车就没愁卖过,卖一辆车的利润可以翻一番,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眼珠都红了,想都不敢想,这就是政策。同样,政策放开了,中国彩电又把帝国主义们的眼珠给整红了……这样的价格还是彩电吗?这也是政策。

好多年前,我们的商业系统要定期给营业员办班,是关于如何提高服务态度,如何对顾客热情,但有用吗?后来,政策放开,出现了个体户,也就出现了竞争,营业员的服务态度问题还用组织学习吗?现在上商店,我都离柜台两米以上,用眼睛看商品的价格,实在是不敢靠前被缠住,当然,这也是个问题,但这个问题,你如果组织学习,同样没有用,得他们自己发现,靠这种方式卖不出去商品,他们就会自动改变的。

在国外,它应该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总结,而在我国,它被当成了一种教材、一种不切合国情的教材、一种学完后用不上的教材,就象我们的电脑,很多人在许多年前就学过,但由于一直没有电脑而用不上,而电脑在发展,造成脱节,形成浪费。

发达国家在用电脑做研究,而我们在研究电脑是如何使用。我们在研究“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而发达国家在用这种理论管理企业,他们不是曾经或已经学习过电脑或者“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而是直接就在用,或者充其量是边学边用,而我们是在走形式。如果没有开放的政策,则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空谈,就是走形式,就是领导们的面子工程。即使有了好的创意,也可能过不了领导关,因为企业不是他们的,只是走形式而已,企业盈利,是政策好,亏损,则怨没有好的政策就可以了,而如果采用了你的创意,出了岔子,那谁来承担责任呢?

《渔童》读书笔记 第5篇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老渔翁,每天辛勤打鱼,日子十分贫苦。在一年夏天,老渔翁从河里打上了一个白玉鱼盆,上面绘制着美丽的图案,在拿回家之后,在晚上竟发生了奇特的事件。但后来被一个洋毛子知道,想把它据为己有,洋毛子找到县官帮忙,老渔翁不但不给,盛怒之下还将鱼盆摔个粉碎,渔童便从盆中跳了出来,立刻变得又高又大,他惩罚了洋毛子和县官之后,搀扶着老渔翁走了,但谁也不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当我看完之后,十分痛恨文章中的那个洋毛子和县官,洋毛子贪心不足蛇吞象,结果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县官为了保平安,为了一己私利,竟将中国的宝贝拱手相让;而那渔童和老渔翁是值得赞扬的,他们为了自尊中国人的自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文 《渔童》续写 第6篇

话说渔童把洋毛子摔死后,老爷爷清醒了。他瞅瞅眼前的渔童,不禁惊讶的说:“你怎么变成真的人了?”“那是因为嘛。只要渔盆摔碎,我就会出来的。”渔童说,“现在我扶你出去吧!”渔童伸出手,把老爷爷扶起来,向外走去。

渔童和老爷爷回到家,把老爷爷扶到床上。老爷爷仔细的端详着他:他的.皮肤白斩透明,穿着红袄绿裤,如绿色的荷叶上展开着一朵红色的荷花。渔童问:“老爷爷,衙门他为什么要抓你?”老爷爷深沉的叹了口气,说:“谁到呢!河北现在被侵略者占领了,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发生的事儿啊!”渔童也深深的叹了一口气。“呀!”老爷爷惊叫了一声。“我忘了捕鱼了。”“嗨!我以为是啥事呢,不就是鱼吗?我是渔童,渔童就是有鱼的。”渔童往背后一掏,像变戏法似的掏出好几条鲜灵活亮的大鱼。老爷爷乐的开了花。

老爷爷与渔童刚吃完午饭,几个衙役“碰”的一声把门撞开了。“你们竟敢吓死县官,今天我们非把你们蒸了不可。”他们异口同声的说,就像一个人长了好几个脑袋。老爷爷的腿像面条一样的软,这是渔童一下子从板凳上跳下来。他手里拿着大鱼竿,说:“想尝尝做吊烧肉的滋味吗?那就来吧!”渔童伸出鱼竿,吊起一个衙役,一甩就把他甩上了天。之后他又像流星一般砸在地上,摔了个稀巴烂。“快逃命!要不然就要被这小家伙摔死。”剩下的衙役掉头冲出了门外,跑远了。

《渔童》读后感 第7篇

渔童扶起老渔翁,老渔翁也清醒过来,渔童搀着他,一老一小超出衙门??

这件事在进行到把渔翁抓起来的时候,轰动了那里的渔民,因为那个渔盆是白玉做的,而且刻在上面的图案也栩栩如生,人们就这样一直跟到衙门??最终,洋人被处死了,在他们出家议论纷纷的时候,有人站了出来说:“那县官已经死了,谁来代替他呢?”这时,大家的目光一齐投向老渔翁,他急忙推辞,但是在群众的搓合下,当上了官,公平处理每一件事,而渔童呢,他去到外国钓鱼了,他把鱼给卖了,得到的钱一天就有好几百元了,并且每次都往家里寄钱,有时,老渔翁还把钱分给了大家。

观《人·鬼·情》有感 第8篇

更深刻的是, 这是现代女性历史命运的一个隐喻。一个拒绝并试图逃脱女性命运的女人, 一个成功的女人——因扮演男人而成功, 却终作为一个女人而未能获救。这既是女性意识的觉醒, 不再匍匐于男权主义之下;也是女性主体身份地位的缺失, 在屡次得不到男人的保护之下, 自己创造一个钟馗, 自己保护自己, 弥补现实世界中的缺失, 因此她想演一个世上最好的男人。

有很多人把《人·鬼·情》和《花木兰》作比较, 说秋芸是“花木兰第二”。可在我看来, 本片刻画了更为深刻和残忍的事实:在人间烟火中, 秋芸对人间关爱、女性身份求而不得, 却在魑魅魍魉的鬼怪世界里, 在与钟馗的人鬼对话、彼此注视之下得到了人生的慰藉和寄托。

电影意蕴深远, 尽管故事发生在50年代, 但至今仍具鲜明的女性意识和美学色彩。

电影的开头那三碗浓烈的油彩, 白、黑、红三色赫然展现在观众面前, 分别指涉着人世间的苍白、鬼界的黑暗以及人鬼之间鲜红如血的炽烈的感情认同。再引入钟馗和主角秋芸照镜子的场景, 虚实相生, 揭示主题。

并通过《钟馗嫁妹》的京戏段落来起承转接。画面则彰显出纯黑色背景中打下一束光的舞台效果。我尽管对京戏不了解, 但仍能从黄导的巧妙设置中感受到戏剧的张力。《钟馗嫁妹》可谓是电影的线索, 由秋芸之母演的钟妹大受欢迎到与别人私奔给秋芸带来了心灵创伤, 再到秋芸坚持要学唱京剧, 最后演钟馗成名。

片头秋芸扮钟馗照镜人鬼对视, 片尾大全脸谱与秋芸叠在一起人鬼对话, 首尾呼应结构浑圆。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救赎

女性身份的表达, 先决条件是女性在意识层面上要对自己的性别身份做出一个明确的选择, 这属于内在方面;然后才是需要通过行动、付诸实践来表达自己对所选择的性别身份的认同, 其中包括身体表达和化妆两个层面。

在中国戏剧演出中, 服饰、脸谱甚至可以完全掩盖演员的性别、相貌、身份甚至气质。在这样的关系中, 秋芸通过对丑陋狰狞的钟馗的扮演, 外在形象流露出男性的雄壮, 完全湮灭了女性特有的娇弱温柔的特质, 造成了外在形象与内在自我的巨大反差。

尽管秋芸放弃了女孩子的装束, 以一个倔强的男孩的外表在戏台上赢得了无数的喝彩, 但是这似乎并不意味着一切都那么的泰然。厕所被误认作男生, 被众人训斥着要当众脱裤子, 虽然最后有省戏剧团的张老师及时解救, 但也无法改变它是秋芸心灵上的永久性刀疤这一事实, 一种侮辱性的性别误认的事实。

秋芸在省戏剧团扮演武生的名气越来越大, 别人对她的妒忌、陷害也随之而来了, 并且越演越烈。一个特写镜头:舞台上的桌子上出现了一根钉。一切已在脸谱下的许多面孔的预料之中, 钉子毫无疑问扎进了秋芸的手掌。那一张张脸谱也开始扬起了嘴角, 心里默默地笑了, 因为一切的布局都那么的天衣无缝同样也是理所当然。同情的问候关怀早已被脸谱下无法掩饰的狰狞的笑所出卖, 与其说是关怀, 倒不如说是一种对恶作剧的欣赏罢了。他们说钟馗相貌奇丑, 然而相对于这些人, 这都算得了什么, 因为心灵之丑更令人心寒。

毫无疑问, 在这恶作剧中, 秋芸的世界再次破裂。她几乎疯狂地抓起红黑两色的油彩涂抹在自己脸上, 欲哭无泪地站在桌子上, 向低矮的天顶嘶喊着, 绝望地摇动着双手。灯光的投射, 留下形体单薄的女人以及更大的阴影, 更大的黑洞, 在恐惧无助中地不断扩大。也在这时候, 她的内心开始了与钟馗的人鬼情缘。

二、女性主体身份地位的缺失

“父不父、师不师、夫不夫”的设定造就了秋芸成为钟馗。养父是个性无能的人, 张老师是给了她感情希望却又离她而去的人, 丈夫是自私自利不负责任的人, 而却是养父和张老师的教导培养圆了秋芸的艺术梦想。

在母亲私奔之后, 父亲不想秋芸再走母亲的旧路, 坚决带她离开戏班。可倔强的秋芸想替母亲赎罪, 成为一名武生, 便在养父的指导下不停地进行严格的训练, 甚至累倒在地上。此时, 电影出现了一个小男孩, 并把镜头移向了男孩裸露的生殖器上。表明秋芸无论怎么努力, 都没法真正成为一个男人、拥有男性的权力, 这也是她去演绎钟馗的可悲之处。

在小秋芸被一群原本很喜欢自己的男生欺负时, 她一直信任的二娃哥也犹豫了, 最后站在了与她敌对的位置。二娃哥的背叛, 也让她明白男人靠不住, 推翻了她小时看《钟馗嫁妹》中悟出的“男人的保护是女人幸福的保证”, 还不如自己反客为主, 成为世上最好的男人——钟馗。这也正是秋芸女性主体身份地位的缺少, 被男性权力的阴影笼罩着。

跟民间传说不同, 片中的钟馗却是这个女人的故事中理想男性, “一个最好最好的男人”。在秋芸的生命中, 没有一个完满的好男人和她相伴相生。在她的眼中, 钟馗是难得的好男人, 他一心想着给女人找个好男人, 而且扮演钟馗这个“冷僻”的鬼怪角色又不易遭人嫉妒。

文革后, 她再度登台, 终扮演钟馗一角。恰恰是一个女子对钟馗的精准传神的把握, 让秋芸成就了自己的艺术道路, 在无望的现实生活中她也终于在钟馗的有情有义的鬼魅世界里感受到了温情与抚慰。

观马戏有感 第9篇

最近的气候总是让人摸不透,忽冷忽热。今晚,我的心情亦如此,或许是看了马戏的缘故吧。

初入戏棚,但见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空气中弥漫着动物身上所散发出的异味,可许多人竟若无其事地在大吃大嚼,嗑瓜子的声音似乎比夏天的蛙鸣还密,这景象让我近乎窒息。我和妹妹不愿与这些人“同流合污”,便从工作人员手中取过两把塑料椅,靠着铁丝网坐了下来。哈哈,没想到能找到如此“雅座”!

在漫长的等待中,广播里总算传来了主持人的声音:“请欣赏第一个节目——狮虎大战!”印象中的东北虎凶猛残暴,非洲狮坚牙利齿,可是当它们迈出铁笼的那一刹那,我怔住了:这哪里是虎和狮啊?它们如猫狗一样温驯,丝毫不及狐狸的威风。

老虎和狮子在场地上溜达着,它们的眼神里写满了无奈和乞求。再看那锯断的牙齿,那被切除的“利爪”,那残缺的尾巴,我的心灵再次被震颤了:它们本应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原始森林中,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驰骋,可現在却身陷囹圄,在那根带电的鞭子下,驯服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它们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呢?它们撼天动地的力量呢?它们火炬般的眼睛呢?它们桀骜不驯的性情呢?一切都荡然无存。可是,在它们心灵的最深处,一定有那茂密的丛林,一定有那广袤的草原,一定有那峻峭的山岗!

马戏仍在继续,观众仍在哄笑,我仍在沉思……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初二(20)班

点评:

这是一篇有感而发的文章,写的是观看一场马戏的“感受”。文章运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先写自己最近的心情“忽冷忽热”,并点明心情如此或许是看了马戏的缘故,进而引出了对那场马戏的回忆。初入戏棚时的场面描写,展现了“让我近乎窒息”的景象;老虎和狮子出笼的一刹那,颠覆了“我”意识中的威风形象;狮虎表演时“无奈和乞求”的眼神,引起了“我”的沉思。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比的运用更能表现出“我”内心深处与众不同的感受。

《渔童》读书心得体会 第10篇

《渔童》是我们中国的民间故事,讲述了清朝末年老渔翁和小渔童惩治县官和羊毛子的事情。

那个时候,朝廷腐败,帝国主义入侵,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很苦。在河北有个老渔翁,有一天他从河里打上来一个鱼盆。每到夜间,鱼盆上的图画就会活动起来,上面有个小渔童手拿鱼竿唱歌又钓鱼。这给贫苦的老渔翁带来了一些生活乐趣。一个羊毛子和县官得到了这个消息,他们企图霸占这个宝盆。幸亏有小渔童在,他跳出来杀死了羊毛子和县官,和老渔翁不知去了哪里。我真为小鱼童的勇敢行为叫好。就是因为大多数的中国人忍气吞声,帝国主义才那们嚣张,才会在中国横行霸道。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小渔童那样勇敢,帝国主义一定不敢侵略中国。

所以不管是在今后的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学习小渔童的勇敢精神,努力克服一切困难,最终达到胜利。

魅力苏轼——观“百家讲坛”有感 第11篇

十集“百家讲坛”系列节目《苏轼》在大家的阵阵赞叹声和深深沉思中欣赏完了。我和同学们在康震老师的带领下游历了作为北宋文坛盟主的大文学家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仰头观赏, 低头深思, 不禁自问:苏轼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如果以“魅力”二字概括苏轼的一生, 我看其魅力无穷也。若一定要细数一下, 只能拾取其一二如下:

一、作为老师的“师格”魅力

苏轼的门前可谓济济一堂。提取一下, 著名的有四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此谓“苏门四学士”, 若加上布衣平民的陈师道、李廌, 此谓“苏门六君子”。作为宗师的苏轼, 他不处处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 而是尽到了一个老师所应尽到的一切义务, 他鼓励他的每一个学生学有所长, 学有所专, 发展特色, 有所突破, 因为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宽松, 师生间才能生出种种无伤大雅、智慧幽默的小故事 (如评价各自的字体) 。如此说来, 折服学生的东西固然是老师的渊博学识, 可又何尝不是老师通体上下散发出的迷人的精神光芒和感人的思想力量?学识可积, 人格难仿!

二、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十集系列节目当中, 我们会意一笑的地方有之, 略作小虑的地方有之, 深为感动的地方有之, 但更多的是唏嘘叹惋———为他少年成名却屡次被贬, 为他胸有大志却退居一隅, 为他境遇落魄却偃仰啸歌, 为他“不得签书”却造福于民……他是北宋王朝政坛上一颗灵动而不可或缺的棋子, 他是站在船首的弄潮儿却又把握不了手中的这个船桨, 他上可荣为皇帝的老师, 贵为三品要员, 下可贬为蛮荒之地的百姓, 贱作九品, 这极大的落差, 这巨大的变故不知有谁能撑得起, 站得住, 行得稳?苏轼做到了, 而且做得自然利索, 不拖泥带水, 不矫情做作, 何也?胸中有天地, 脚底行路轻!“宠辱不惊, 观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望天空云卷云舒”, 苏轼之谓也!原来一个人达到了物我两忘、不为物役的境界, 竟可以如此处变不惊、超然物外、怡然自得、洒脱一生!这些非丰厚的学养、深邃的造诣、独特的洞察力不能为也。至此, 我们不难理解他诗文中的相关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非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人生处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三、守拙一生, 何所不适

我们说苏轼是可爱的, 原因就在于他才华盖世而又不矜持自夸, 纵横所向而从不文饰伪作, 尽情而率真地由着自己的性子活着, 从这点上说他又是可悲的, 正如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引用苏辙的话说:“东坡何罪, 惟其才情太高!”可爱的老先生, 你是不是应该敛其锋芒, 收其羽翼, 委屈一下自己啊?做愚公谷中的愚公, 愚溪上的愚翁又何妨?你忘了当初父亲苏洵大人给你取名为“轼”的良苦用意了吗?既然“轼”可有可无, 人生不也可以告一段落吗?可话说回来, 诚如此, 站在我们面前的也就不是那个率真可爱的老先生了, 而可能是一个老于世故、圆滑玲珑、患得患失的纯正意义上的老学究了。

观北大红楼有感 第12篇

升入中学,我去过好几次北大红楼。听着讲解员为我们讲述北大红楼的历史意义以及它不可磨灭的作用,我深有感触,并且对北大红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于是我报名参加了义务讲解活动,能成为一名北大红楼的义务讲解员,我感到非常自豪与骄傲。

一般来讲,外地人或外国人到北京来旅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定会去看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等地。比较时尚的,会去鸟巢、中华世纪坛等地。喜爱休闲购物的,会去王府井步行街、前门、西单商业街等地。对北京小吃感兴趣的,一定会去便宜坊、全聚德等地。但很少有游客专门跑到北大红楼去参观。很多人认为:北大红楼有什么好看的?既不宏伟壮丽,也不舒适怡人,年代也不久远,去那里参观实属浪费时间。我却认为,北大红楼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浓厚的爱国气息,足以让它与任何名胜古迹相媲美。

新文化运动的孕育,让沉睡的中国睁开了双眼,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新青年》杂志诞生在这里,它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力。这座而今默默无闻的北大红楼,见证了这一热血沸腾的时刻,它所承载的创新精神之于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说起故宫、天安门这些景观,外国人几乎都知道。而走在外国的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知道北大红楼吗?他也许会回,不知道,甚至还会疑惑地反问,北大红楼?是英国的还是美国的?我认为,北大红楼比起故宫,更有历史意义;比起承德避暑山庄,更显其独特魅力;比起万里长城,更显国人的内敛之美。年轻的北大红楼古朴而典雅,它让中华民族自强、独立的精神传遍了五洲四海,它庄重地将爱国写进了每个有志气、有抱负的中国人的心中,它秉承了古老中国最坚韧的精神,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增添了一笔新的华章。

一个世纪过去了,原在时代滚滚潮流中的北大红楼,如今静静地讲述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它深沉中的坚毅让人不由得回望过去。走进北大红楼,触摸着熟悉的历史,不禁放慢脚步,抬眼看到朝阳中的北大红楼熠熠生辉。

观 《渔童》有感 第13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医生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克服着重重困难,拯救了一个又一个病人……看着被自己成功解救的患者,他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作为一名医生,他的所作所为虽说不上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举世瞩目的荣耀,然而,他却赢得了广大人民深深的崇敬与爱戴!人民将他誉为“白衣圣人”,他的事迹被广为传扬……

看了这部电影,我的感触颇深。一个人,无论在怎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只要他有着理想与追求,有着神圣的使命感,有着全心全意为他人着想的耐心和爱心,有着自我牺牲的精神,他的人生就是美丽的。作为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吴登云放弃了家乡舒适的生活,沿着美丽的西子湖畔走了出来,走向了大山深处,伴随着艰难困苦,肩负起救死扶伤的重任,践行着一名人民医生的道德操守……贫瘠的土地,闭塞的乡镇,极其短缺的医疗设备,夹杂着狂舞的风沙,丝毫阻隔不了他前进的步伐,闭塞的乡村不再唱昨天的歌!

一个人,就是一片天!他的热情已将这里的隆冬点化为暖春。他用自己美丽而充满诗意的青春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一批少数民族医生在吴登云的悉心栽培下正迅速成长。做手术的小土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良好的照明设备,一座医院已初具规模。乌恰人民笑了,笑容里多了一份健康与惊喜。

乌恰人民哭了,因他竟为了救活一个濒临死亡的烧伤病孩而割取自己身上的13块皮;因他为了病人的健康一次次地掏光了自己的腰包……因他在这37年中,在面临生活、工作环境的艰苦的同时还要经受妻离父死,他献出了自己的青春。

一路走来一路歌!

我闭上了眼睛,泪水因为过分的感动而流了出来!一滴水,离开了大海,只能干涸。吴登云这滴水,却反射着太阳的全部光辉,为乌恰这块贫瘠落后的土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清流!

从吴登云身上,我不禁想起了2 0 0 3年的那场“非典”,那些可亲可敬的白衣战士,面对病魔,前赴后继,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千百个病人的康复,谱写了一曲曲生命之歌!想起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我们的抢险队员、我们的人民医生、一线的记者、众多的志愿意……面对不断袭来的余震、面对失去亲人的痛楚、面对随时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有多少人将生死置之度外,废寝忘食、百折不挠地挖掘、抢救、护理……谭千秋、袁文婷、吴忠洪、“警察妈妈”蒋晓娟……他们用行动演绎了人性光辉的一面。

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孔繁森认为: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别人。从他们身上,我不断地看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看到了人活着的意义与价值。

为了追求有价值的人生,从今天起,我也要学会去爱。

(指导教师李惜春)

教师点评

观广州车展有感 第14篇

第一,感觉是有些冷清。广州车展历史虽不如北京,但我去的次数却不少。以往的感觉是一次比一次好。场馆条件优于北京,参展商热情高,眼看从地区性展会向全国性、世界性展会成长,大有比肩北京、上海车展之势。但这一次不同,车型没有想象的多,相当数量的展台不是制造商而是经销商在办。把产生这样的结果的原因,仅仅归咎于广州限购是不公平的,中日关系趋冷和今年经济上偏冷也是重要的因素。但在这里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一句,如果广州继续限购的话,很不利于车展成长。广州与北京不同,北京就是一辆车都不买,照样办A级车展,因为北京有众多官员和专家去看车展;而广州车展如果失去市场的支持,是有可能降为B级的。

第二,中国品牌有喜有忧。喜的是有明显的技术进步,看长城、吉利、长安、比亚迪,不但车型丰富,而且有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技术展示,其中比较印象深的是比亚迪,展出了汽油缸内直喷增压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动力总成技术,而且还有迅速全面采用的趋势;这种后发而先至的逼人态势,值得其他厂家关注。忧的是分散重复,恶性竞争也露端倪,表现之一是车型同质化,几乎家家都是A00、A0、A、B级车都有,还有跨界车和SUV;表现之二是价格低,有些车型畸低,相当于顾客买的每一辆车,厂家补贴几千至上万元,在这样同质化和恶性竞争的环境下,其发展的艰难可想而知。怎么办?直接的办法如限制外资、合资,不可能;让部分中国品牌主动退出,做不到。只有一个间接的办法:中国品牌车企之间加强合作,如广汽和奇瑞的联盟。

第三,展台管理仍有待改善,重布展、轻服务的倾向很明显。这次展览,中国品牌厂家展出的技术内容多了,但现场人员服务跟不上。相形之下,合资、外资品牌情况要好很多。我建议,展台应该有三类人员服务:一是导展,把公司特色和本次展览的亮点讲清楚;二是导购,为准备买车的人服务;三是讲解技术,像我这样看车展第一目的就是看技术的应该大有人在,况且技术是品牌和公司形象的基础,焉能不重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观 《渔童》有感】相关文章:

观《国旗》有感06-26

观清华有感06-29

观《家风》有感09-02

观信念有感09-19

观有感范文05-17

观科普展览有感05-12

观甲午风云有感05-30

观廉政村有感06-03

观烟花汇演有感06-06

观榜样2有感06-06

上一篇:幼儿园阅读节主持稿下一篇:个人实习小结